闽南地区元宵节习俗(精选12篇)
闽南地区元宵节习俗 篇1
闽南地区元宵节习俗
吃元宵
是日清晨,以元宵供祀祖先、神明(包括灶君、土地等家神),谓之祭春,并做家人早餐,以兆一年圆满吉庆,元宵节前后,若有亲友来访,也常以元宵待客。
敬神明
元宵节晚上,有孝敬神明之俗,然后合家吃润饼菜,寓意团圆美满、包金包银之吉兆。
“请替身”
旧时泉郡元宵节有“请替身”之俗,“替身”又称“代人”,是能立置的小蔑纸人,其数目应与自家人口数相同。晚上“请替身”时,需摆上五味碗、酒瓶和酒杯。主妇先焚香,斟酒,少顷,把“替身”逐一拿起,使之接触五味碗和酒杯沿,同时口中念道:“吃肉紧迫迫,吃酒跑溜溜,吃主人酒菜,替主人消灾。”然后把“替身”送到户外烧掉。人们认为这样可在新的一年消灾弭祸,前途光明。
祀“棕蓑娘”
祀“棕蓑娘”的`未成年女孩每人事前需准备好一只一寸长的小红鞋子或一件小衣裳,然后结伴到厕所内上供,祝曰:“棕蓑娘,水茫茫(容貌美),教阮绠(织),教阮纺。教阮绠布好布边,教阮做鞋好后跟。教阮举大针、补大求;举针仔,挑绣球。举剪刀,剪花样,剪得照人照人样。”祀毕,焚化小红鞋或小衣裳,收回供品。其意在于乞求来日心灵手巧,精于女红。
“听香”
“听香”者一般为小姑娘或青年妇女,主要是预卜姻缘,或祝福夫婿出门做工、讨海、“过番”平安赚大钱。“听香”者先在自家厅堂焚香祝告,祈求神明指点迷津,然后手执一炷香,按占卜准许的方向移步至目的地,躲在某户人家门边和窗下,以听到屋里人家说的一句话,去圆析所问之事的结果。过去泉州有“正月十五听香小仙梦”之俗语,如果元宵夜听得不过瘾,耐心等到中秋夜,还有机会再听听。
元宵“踩街”
泉州“踩街”的主要传统艺术形式,有人们熟悉的“贡球舞”(彩球舞)、“拍胸舞”、“火鼎公火鼎婆”、大鼓吹、笼吹、、南音清唱、弦管、十音、五音、舞狮、弄龙、阁车、高脚戏、歌仔戏、装人、纸塑巨像、“旗锣鼓枪”等,
“装人”(妆人)
即化装成古戏中人物或滑稽形象,俗称“装人”。前导持一面卷书牌,上书表演单位(境、村)名称,继以五音锣鼓开路,表演节目有人们喜闻乐见的“陈三五娘”、“郑元和”、“亲姆打”、“西游记”、“白蛇传”、“打铁记”、“骑驴探亲”、“公背婆”、歌仔戏等等。
钱鼓舞
一种传统古典舞蹈。表演者各执皮制钱鼓按音乐节奏起舞,形式多样,有彩女钱鼓舞,有配合“昭君出塞”的辽人钱鼓舞等。
马队阁
以儿童着崭新古装,各饰戏中角色,骑在盛装的马背上参加游行。阁,采用古代的阁棚,如床状故又称“阁床”,上面架起长方形的棚子,分“粗阁”和“细阁”两种。上有彩绸或布景,儿童1至3人,妆成戏中人形象,坐在棚中,前后由4人扛阁游行,这是“粗阁”。“细阁”则是阁中有一个古装少女,坐在瓷鼓上,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形象古朴优雅。
猎户阵
猎户阵全阵成员数十人,各披“猎装”,分别手执各种兵器(十八般武艺齐全),为首者披挂戎装骑马开路,阵中还有若干人扛着禽兽及虎皮随行,颇有架势。不时还打出各种套路,十分壮观。
元宵灯会
元宵花灯象征子嗣繁衍、人丁兴旺。元宵灯节形成后,人们又根据灯与“丁”同部首的关系,将元宵花灯与生男联系起来,认为花灯具有使妇女生男的神力。在闽南、粤东方言中,“丁”与“灯”谐音,两地人们则据此认为花灯有预兆生男的吉祥意义。因此,元宵节挂灯、送灯、妇女观灯等,都具有祈求生子,尤其是生男孩的意义。
闽南地区元宵节习俗 篇2
随着时间的推移, 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 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 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 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 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 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 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 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 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 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 将粥用碗盛好, 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 边放边念念有词, 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闽台元宵节的女性习俗 篇3
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等,是最为古老的节日之一。元宵节的氛围来自元宵夜,人们外出赏灯、观戏是此节最传统的庆祝仪式。元宵节历来是研究女性文化最为重要的一个节日,因为传统大家族的女儿,只有在这一天才被允许出门夜游。也因此,元宵夜便不只是观灯赏戏,也是观赏美女之最佳时机,才子佳人之故事常常从此夜的眉目传情开始,这令元宵节充满了诗情和浪漫色彩。闽台两地喜闻乐见的陈三与五娘的戏剧,故事情节亦是从这一晚开始的。在闽台,另有一些女性习俗,则体现了她们对世俗生活的期盼。
听香听香之俗,盛行于元宵及中秋两节。《台湾民俗》(吴瀛涛著,众文图书公司2000年版)载,夜阑更深时,妇女先在自家神前,烧香点烛,掷答占卜应走方向后,走往该方向,于路上窃听人语,以其首先入耳片语,回家后再掷答,判断祈愿某事之吉凶休咎。
除在自家听香外,在闽南,还有妇女聚集在一座宫庙里听香的习俗。听香者在神像前烧香顶礼后,请求预示。然后举着香选个位置站着等候效应。听香的内容有婚姻、经商、前途等。听香者把听到的话语,到神像前投“信杯”问是与不是,再根据肯定的内容,猜测可否。
关于“听香”习俗的源起等,本刊2010年第3期蔡一鹏的《“听香”考源》已有详细论述,此处不再重复。(编者注)
祭东施娘
泉州有首流传甚广的歌谣《棕蓑娘》:“棕蓑娘,水芒芒(容貌美),教阮绠(织),教阮纺。教阮绠布好布边,教阮做鞋好后跟。教阮举大针,补大裘;举针仔,挑绣球。举剪刀,剪花样,剪得照人照人样。”这是元宵节女子迎紫姑仪式的祝词。《台湾民俗》“拜冬生娘”条载,是夕,妇女间另有拜冬生娘之古俗,即略备祭品与一双绣花鞋,祀之。冬生娘,亦称东施娘。相传,东施工刺绣、缝裁。少女慕其工艺,故祀之。《金门志》“岁时·上元条”记,闺女赛紫姑歌词唧哝,俗呼为东施娘。夹注词日:东施娘,教侬挑,教侬绣,穿针补衣裳。
棕蓑娘、冬生娘、东施娘在闽台两地发音类似,在闽台传说中,有认为其女神即为春秋战国寓言故事中效颦西施的“东施”。人们传说东施貌丑,却精于女红,在她二十岁那一年的元宵夜晚,为捡拾脱落于茅厕内的绣花鞋而溺毙。后世便传说少女如果想要学好一手女红,便需要在元宵夜准备祭品及绣花鞋、小衣衫等在厕所外祭拜,令东施娘显灵赋予巧手和好手艺。
此传说流行于闽台民间,但事实上祭拜东施娘应是中国传统中元宵节“迎紫姑”仪式在地方上的流变。与闽台称“东施娘”对应,各地对紫姑的称呼各不相同,仪式和祈求内容也千奇百怪。《民俗学集镌》之《紫姑的姓名》载:山东邹县日“邀厕姑”,广东日“请厕坑姑”,杭州曰“召厕姑”,苏州、绍兴称“坑三姑娘”。绍兴部分地区在灰仓里迎请,故称“灰接姑娘”。苏州有些是在门角边迎请,故叫“门角姑娘”。有的则因取象之物不同,而给以不同名称,如江西用瓜瓢象征紫姑,故称之为“瓜瓢姑娘”。同理,浙江宁波称“筲箕姑娘”,浙江海宁称“箩头姑娘”,广东兴宁、连南称“插萁姑”“菜篮姑”,还有称“笤帚姑”“针姑”“苇姑”者。
我通过对闽南一带老妇女们的口述调查得知,此类仪式在二三十年前还普遍存在于闽南乡村。祭祀一般在傍晚进行,姑娘们蹲在厕所或是墙角进行,嘴里念歌谣,摆些祭品,如小红鞋或小衣裳,边念边焚烧。祈求的内容以女红为主,也有人祈求姻缘与子嗣。
闽台未成年女子元宵节祀“棕蓑娘”仪式,乞求心灵手巧,精于女红,虽与全国其他地方占姻缘、占蚕桑、占得子等不尽相同,但乞求的都是传统妇女所赖以生活的东西,都是古代妇女无法把握自身命运的体现,从这一点来看,殊途同归。
台湾民俗中另有“关椅仔姑”。据载,上元夜,妇女间有“关椅仔姑”的卜占游戏,现在也不多见了。所谓“椅仔姑”者,系传说被继母虐待夭死的名叫三姑的一个女孩儿。当游戏者问卜的时候,抬椅子的人即凭摇动椅仔姑作答。游戏时念唱下面的文句:“三岁姑,四岁姐;阮厝(我家)亦有槟榔心,亦有番薯藤;好食不分恁(你),分阮三姑较是亲(亲密);亲落亲,亲豆藤;豆藤白波波,一条小路透奈河;行到奈河桥,脚亦摇,手亦摇。”人们通过此种仪式纪念她,既是女性对自身命运的同怜之感,也是元宵节“迎紫姑”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寓意和人文含义类同。
偷俗 《台湾民俗》关于元宵节的习俗中又载,是夕,有几种偷俗,为点缀上元夜之乐趣。俗以未字之女,偷取他人之葱菜为婚嫁吉兆。谚云:“偷敲葱,嫁好尫(夫)。”“偷敲菜,嫁好婿。”或以已婚妇女偷得猪盆而被人骂,为生男之兆。又以未婚之男偷得他家墙头硓咕石为吉兆。谚云:“偷栳咕,得好某(妇)。”也有“拔竹篱”的偷俗,“竹篱”音同“得儿”,是夜求子的妇女偷拔人家竹篱以为吉兆。唯类此偷俗,仅为象征性质,邻家得知,亦多不以为意。清代侯官人郑大枢曾有描写台湾风物的《风物吟》组诗十二首,其一日:“迎年红紫斗春风,四季花开渑露丛。未字女儿休折采,王昌只在此墙东。”作者自注:台俗,元夜,未字女儿偷折花枝,为人诟詈,云将来可得佳婿。(连横:《台湾诗乘》第六四种,台湾银行1960年版)
在闽台方言中,“葱”与“虺”、“菜”与“婿”发音类同,而花枝无疑即是爱情的象征,未婚女子通过偷葱、偷菜、偷折花枝,以谐音博吉祥,这种元宵节特殊的女性节俗,如今已经几乎绝迹。但是它广泛记载于台湾的各类民俗著作中,可见它曾是元宵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史料记载,元宵节之偷俗,自清以来,最盛行于广东、四川等地,汉族和少数民族地区都十分兴盛。而这种特殊的节庆习俗,其实是一种最原始的巫术遗留。人们希望通过“偷”,与所偷的事物发生感应,进而拥有与其相同的特性。而这种特性,可以是物品本身所具有的天然属性,比如多子的瓜果,成为人们求子的目标。也可通过人类赋予的特性,如葱本身并无含义,但“葱”的发音在一些地区与“聪”相似,故被偷来希望聪明;而在闽台地区,则因为其发音与“延”(即丈夫)相似,便成为未婚女性觅求佳婿的心理渴望的寄托。福建与广东是台湾移民的重要祖居地,又是古闽越、百越的聚居地,此类偷俗之盛行,与古代巫术的遗留不无关系。
钻灯脚这种因谐音而赋予物品特殊含义的习俗,还体现在元宵的“灯”上。因“灯”与“丁”谐音,闽台元宵夜挂灯、赏灯之盛,外地难以比拟。福建的泉州等地,花灯制作和规模等都可称中国之最,并引申出一些特有的女性习俗。
《台湾民俗》“上元·钻灯脚”条载,是夕,俗以妇女钻过灯下,为生男之兆。此因“灯”音通“丁”,取其添丁吉意。俗谓“钻灯脚,生男胞”,即为“穿灯求贵子”意。“钻灯脚”习俗在福建和台湾两地非常盛行,此俗是花灯文化的旁支,亦来自中国传统重视子嗣、多子多福的观念。但其在闽台之盛行,则是两地移民社会重视劳动力特性的最直接体现。而女子作为孕育子嗣的主体,在这种特殊的灯俗中所扮演的角色,颇能反映其性别角色及在家庭中的地位。
钻灯脚另有一种说法,即为一种隐蔽的相亲方式。闽台庙宇皆在元宵节张棚挂灯,故此处之钻灯脚,应大多是在寺庙进行的。古时经媒妁之言说成的未婚夫妇,在结婚之前鲜有见面机会。元宵夜是传统的中国社会最为开放的一晚,少女们可以名正言顺地随着母亲到寺庙礼佛赏灯,男方亦由父母或媒人安排前往寺庙,双方约定于寺庙的花灯下偷看对方,以确定是否符合自己的心意。这是森严的礼教社会非常温情的一幕,这热闹的一夜过后,于思春的少女是一种回忆,也往往是一种折磨。
“钻灯脚”之俗在如今的闽台社会依然热度不减,每年的元宵夜,妇女们依然虔诚地到灯火通明的寺庙里祷求,然后在花灯下穿行,祈求家运、姻缘、子嗣甚或丈夫的仕途、商途。而年轻的情侣们也会手牵着手前来钻灯脚,祈求团团圆圆、姻缘天成。
闽南结婚习俗礼仪 篇4
闽南民间举行婚礼期间,总有一个能歌善唱的“送嫁妈”(主持婚礼仪式亦称“送嫁姆”),在高声诵唱,贯穿于整个婚礼,既庄重严肃,又诙谐风趣,为婚礼增添喜庆、祥和、美满气氛。
婚礼的第一个礼程是在厅堂中进行象征性梳妆打扮,新娘新郎让人在头上各梳三下。这叫“上头”,表明正式成了大人。
迎亲队伍的最前头有人抬一根连枝带叶的青竹,俗称“竹扫”,表明新娘有“节”(贞节)。竹上系一块猪肉,据说这是祀每于做喜事时来捣蛋的白虎神,可逢凶化吉。接着是新娘轿(或车),后面还有人挑一担用布袋装的“子孙桶”,表示新娘早得贵子,挑的人可得大红包,但要善诵祝福歌:“子孙桶,吊起起,前苑园后果子。”
新娘上轿(车)前必先哭几声,表示依依不舍,这样婚后才幸福,俗称“哭好命”。“送嫁妈”要替新娘盖上紫帕,并诵唱:“紫帕罩上头,新娘贤惠新郎能。罩于前,新娘好人缘;罩于后,夫妻吃到老、老、老。”轿行几步,新娘要从轿(车)上丢下摺扇于路,表示抛弃不好性癖,俗称“放扇地”(谐音“放性”),“送嫁妈”遂唱道:“放扇,放扇,新娘好生侍(生小孩顺利)。”
迎亲队伍回来了,但花轿(车)只能停在堂屋门槛外。这时男方侄儿手中捧两粒柑桔(谐音“甘吉”),引出新娘,并由伞或米筛遮日,俗称“过米筛”。
结婚第二日,新娘出洞房,走到厅堂会见家中亲人,俗称“出厅”,这是婚礼的尾声。随后,“送嫁妈”陪新娘熟悉今后劳动路径、地点、表明闽南新娘热爱劳动。“送嫁妈”象征性指示新娘熟悉每一项工作时,都要高声诵唱一支歌。
新娘到灶前时要唱:“启灶君,起火不会熏,煮粥快滚。”新娘到井边时唱:“水井清清,新娘手灵心灵;井水明明,生子传孙富不会停。”新娘到养猪饲料缸“送嫁妈”边呼叫猪“?啊?,?啊?……”,一边唱:“搅潘(泔水)搅会浮,喂猪象只牛。把潘泼上壁,一窝猪仔十二只。”
新娘出嫁第一次回娘家,俗称做“头次客”,时间各地不一,有第二、三日或十二日等,新郎也同行,须在黄昏才回来,俗称“暗暗摸,生查埔(男孩)”。女家会送一对带路雏鸡和两株连根带尾的甘蔗(意为从头到尾都甜),鸡、蔗表示子孙昌盛;还送米糕(意为步步高),供女婿带回去,结婚至此始告结束。从此,夫妻开始了新的生活。
风俗礼仪
所谓的“定婚”就是男方由其长辈或族亲长辈择个吉日,带上金银手饰、礼(聘)金、喜糖、香烟等礼品到女方家“压定”,或称订盟,宣告婚事已定。
闽南人是很注重订婚的,因为它是结婚前的必经手续,被看作是没有法律程序前的事实婚姻,在很大程度上等价于结婚。
年轻女子在定婚后就视对方为未来的终生伴侣,对外亦不必再羞答答、扭扭捏捏。更有甚者,让男方住到自已家中或自己住到男方家中也就天经地义,不必担心他人有什么闲言碎语,流言蜚语了。
定婚的金银首饰起早就该准备好了,一般是“从头到脚”都要有,包括金耳环、金项链、金戒指、金手链、金脚链,上下珠光宝器,金光闪闪的。数量多少根据不同的家庭经济情况而有所不同,一般人家量力而为。
除此之外,礼(聘)金是不可没有的。按照以前的说法,这聘金是男家给女家的“养钱”(养育姑娘的钱)。女家先出个价,男家则视自家的经济情况来还价,再由媒人从中说和。
早些年日子苦,女方父母会把聘金留一部分贴补家用。如今这样做就显得太过寒酸了。通常是聘金全部作为嫁妆费用,还得再加一些,以免显得小气,姑娘嫁过去面子上也好看些。
依现在一般情形,这礼金通常在五千元到一万元之间,最少的依据是够上买一部摩托车或彩电、冰箱、洗衣机之类来做嫁妆,最多就没封顶了。
订婚习俗
1.定亲
又称“过定”、“食定”、“下定”、“文定”或“送定”。男家女性长辈由媒人陪同,在择定的吉日将商定的礼品送到女家作为定聘。礼品一般为布料、香烛、冰糖、线面、橘饼、槟榔、?N叶、莲子、猪肉、礼饼、花生糖、烟酒以及戒指首饰,常凑成12色。
女家应以冰糖茶和糖糯米粥招待男方客人,待嫁女要上厅堂奉甜茶。客人接受甜茶时应送红包为“压茶瓯”礼。女方家长将男方送来的戒指戴到待嫁女的手指上,就完成“食定”的仪式。
男方客人离开时,女方应回赠联巾(两条连在一起的面巾)等礼品。同时,男女双方都要向亲友四邻分送礼饼、糖果等,表示婚事已经确定。
2.行聘
又称“提聘”或“送大定”。男家在择定的吉日将商定的彩礼送到女家。彩礼强调成双,包括送彩礼人也要偶数,挑彩礼的笼担和扁担都要贴上红纸,男家的长辈挑一担走在最前面。
闽南七夕节的习俗 篇5
在闽南地区,七夕除了保留着与其他地区相同的乞巧、拜魁星等习俗外,还有其独特的、带着浓厚民间色彩的民俗。
闽南因其地处东南沿海宗教氛围浓厚,加之该地区人们普遍认为传说中的“七仙女”并非一个仙女,而是七个神娘,俗称“七娘妈”,所以人们将其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并将七夕衍化成“七娘妈”的生日,即“七娘妈生”。据闽南籍台湾学者林再复的《闽南人》一书考证,闽南人过去越峡跨洋到台湾或异国他邦经商、谋生,大都多年未能归,妇女们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气。所以,七夕这一相思传情的节日又演变成对保护孩子的“七娘妈”神的祈祷。每年这天,人们便三五成群到七娘妈庙供奉花果、脂粉、牲礼等。
另外,在闽南地区还有其别具一格的七夕传说,即:当年天帝因七仙女与董永触犯天条擅自成婚而大发雷霆,便施法以银河为界将这一对夫妻隔开,但又念及其女儿的身份,加之其夫妻之恩爱,后则允其每隔七天相会一次,命喜鹊将命令传给他俩,不料喜鹊不知何因竟把七天一相会误报为每年七月七日一相会。至今,闽南地区还保留着“客鸟(喜鹊)报错喜”的俗谚。虽然喜鹊报错喜误传消息,但传出去的是天帝的命令,就必须将错就错不得再次更改,于是天帝就罚喜鹊于每年七夕日为牛郎织女搭桥。据说,七月初七这一天之所以见不到喜鹊的影子,就是因为它们都搭桥去了。七夕过后,喜鹊头部皆秃顶,那是牛郎牵牛过鹊桥时,牛蹄子蹂踏所致。民间还说,七月初七这一天必定下雨,即使是晴朗的天气,也会偶尔飘下一阵毛毛雨,那是牛郎织女流下的情泪。闽南民间也说是“七娘妈流眼泪”。
“七夕今宵看碧宵,牛郎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是唐代文人林杰写的《乞巧》风情诗。七夕乞巧反映了劳动人民向勤劳手巧的织女学习劳动技能的强烈愿望,闽南也不例外。据《泉州府志》记载:泉俗七夕“乞巧”、“陈瓜果”、“小儿拜天孙”,这便是证明。按照这一习俗,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头一个“七夕”要做“新契”,意为新拜“七娘妈”为义母(闽南话称“契母”)。到了十六岁,当年的“七夕”要“洗契”,意思是对其长大成人、与“七娘妈”脱离关系进行洗礼。在漳州,乞巧显的更复杂些,漳州妇女们陈瓜果七盘,茗碗炉香各七数,用针七枚,取绣线于焚纸光下伏地俄倾穿之,以能否穿过多寡评巧。清代的《漳州四时竹枝词》中“巧在天孙不用猜,女人乞巧刃;痴哉。一年一会牛郎话,那有工夫送巧来”写的就是此民俗。而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不少城市家庭现已摒弃该民俗,但在农村中仍可见其遗存。
除了乞巧、七娘妈生、拜天孙外,七夕在漳州地区也有女儿节之称。据说,这一天少女们都会准备胭脂、香粉、镜子、茉莉花、水果等在月下设香案祭祀织女星,祈求良缘和美貌。此外,漳州也称七夕为“婆姐生”,“婆姐”即娘妈的侍女,为直接守护儿童的摇篮和床的神明。按照这一风俗,家中若有未满十六岁小孩,其父母便需于七夕日将糖饭、海蟹、芋头、韭菜、龙眼、石榴摆在孩子睡的床上祭拜“床神”,并用“白酒”、肉酒和饭各一碗敬婆姐,并烧“婆姐银”,以此祈祷孩子平安、聪明、健康成长。
七夕节习俗介绍
七夕节习俗,由于过往女子的命运只能嫁作人妇、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织女的传说,并希望以织女为榜样。所以每逢七姐诞,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的节日。这也就是“乞巧”这名称的来源。妇女亦会结彩楼,预备黄铜制成的细针(七孔针),以五色细线对月迎风穿针,穿进了为之得久。久而久之,七夕也成为了“女儿节”。
不过,古人乞巧不独七夕,正月及八九月都可以乞巧,只有宋以后才有七夕乞巧。宋元时期,七夕乞巧节变得很隆重,有专门卖乞巧饰品的市场,称作乞巧市。
《荆楚岁时记》记载古代女子在七夕夜的“闺中秘戏”,“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喜子是指一种小型蜘蛛。
《东京梦华录》则说:“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杜甫在《牵牛织女》诗中曾提及这种风俗:“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刘言史《七夕歌》:“碧空露重新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
到了现代,七夕节又被人们正式地称为“爱情节”。许多商家和民众称之为“中国情人节”,但由于“情人”一词可能产生的歧义,以及七夕传统习俗中并没有情侣约会的内容,因此民俗专家认为称为“情人节”不适当,而应称“爱情节”。
在中国大陆,七夕节被商家作为商业促销的一大良机,而传统习俗则呈现失落,人们对七夕的热情比不上西洋舶来品“情人节”。
元宵节习俗 篇6
我揭开锅,放上水,合好电闸,等水烧开,(上一次,由于我经验不足,煮成了一锅黑水,。)水开啦!,我把元宵轻轻的放下锅,我用勺子轻轻把元宵推开,锅开啦!大功告成。
“开饭了”我喊,这次我的元宵一个也没破,一个个圆圆胖胖,好可爱!
吃完元宵后,我又去看花灯,看那桃灯,粉红的底色,桃尖上涂了点红色,桃底有大叶子,真是漂亮又简单,看那以过时的扇灯,虽然它过了时,但它还是那么青春有风度。有气魄,再看那金牛灯,制好框架后,用闪闪发亮的金线纸糊住框架,这样一个今牛就出现啦!还有……真是一言难尽呀!
还有多姿多彩的爆竹,从天上炸开,好象把天空炸出一个洞,满天的五彩的星星都撒了下来。快来看!五彩的烟花从天而降,一下子照亮了整个龙山,那时,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这个情景多么壮观多么美丽呀!
元宵节习俗作文 篇7
刚到马路上,只见马路上人山人海,整条马路都已变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见人流的末尾。
我和爸爸妈妈也随着人流汇入了灯区德胜街。只见那德胜街的大牌楼,五光十色,“千万”条金黄色闪光灯从六七米的“高空”悬下,如瀑布一般,真是“疑是金河落德胜”啊。哎呀,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繁多,这么出奇的灯。看都看不过来。瞧,那一盏盏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花灯真是令人大饱眼福。有红彤彤的“五角星”,昂首挺胸的“小公鸡”,活泼可爱的“小猴子”……你看那只神气活现的凤凰!。两只宝珠般的圆眼,放射出白光。美丽极了。直把我看得目瞪口呆
我们继续往前走,只听见不知道是从哪里传来的歌声“在我的地盘你就得听我的……”。那肯定就是移动通信公司的宣传了。果然,前面有一个舞台。上面虽然空空如也,但旁边是一个手机,(还挺形象,一看就知道是做手机广告)手机的屏幕上还有动画。哦,怪不得听见歌声,只见屏幕里的周杰伦正卖力地拿着话筒,唱着呢!看来,元宵节不仅灯好看,还处处充满商机。
重庆元宵节习俗 篇8
元宵节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元宵节也就是中国的灯节。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所有房间的灯都要亮着,家家户户吃汤圆。而且这时候经常是搞灯展的时候,大街小巷,灯火通明。各种民间庆祝从十三就开始了,有表演鱼翁和蚌仙,踩高跷,耍狮子等。
拜年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当然,对于生活节奏快的重庆人来说,一般过完春节假期就恢复了正常的生活,但是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大年还是要过一下的!另外,还有一些重庆人喜欢在初十的时候要团聚一下。
1.元宵节的习俗
2.元宵节习俗文化
3.各地元宵节的习俗
4.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
5.元宵节有哪些习俗习惯
6.关于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
7.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
8.广东元宵节习俗有哪些
9.中国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
元宵节的习俗作文 篇9
驱车大约2小时,我们就来到了超山风景区。一到大门口就能看见一块大石头印着几个醒目的大字:超山天下梅。好不气派!景区里真是人山人海。
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大草坪。大草坪上有许多梅花盆栽。那些红梅花艳若桃李,灿如云霞,又如燃烧的火焰,舞动的红旗,极为绚丽,颇具感染力。观赏后使我受到鼓舞,感到振奋,心中腾起异样的激动。而那些白梅花,它们又别具一格,如银雕玉琢雪塑,冰肌玉骨,是那么清丽超然,清雅脱俗,令我看了肃然起敬。还有我从未见过的黄梅花,黄得像玛瑙,也令人啧啧称奇。梅花枝干的姿态也是千姿百态的,有弯着腰的;有下面往左弯,上面往右弯的;有体态像蛇一样的;也有像人字形的,真是形态各异。草坪上可热闹了,有搭帐篷的大人,有在草地上奔跑放风筝的小孩,还有在草地上散步的老人们。
观赏完草坪上的盆栽,我们便上了梅花山。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往上走,许多漂亮的梅花树映入眼帘,有雪白的,有梅红的,还有红白交替的,一朵朵,一片片,让人陶醉不已。我们走在小路上,享受着梅花的芳香,享受着阳光的温暖,好不舒畅!
走着走着,我们走到了唐梅这里。据说此梅距今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树龄了,为梅仙子江梅的化身。我充满好奇,定睛一看,此梅姿态婀娜、造型独特,的确像一位仙子正含笑看着我。虽然它饱经风霜,但是仍傲然挺立,岁岁作花。再向前走一点,我们便到了中国戏剧梅花苑,它是以浮雕长廊的形式,将中国戏剧文化的发展史和500多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的手摸一一拓印展示,突出了超山自然梅与人文梅的完美融合。
参观完后,我们看见了三幅梅花图,其中有一幅画中写着“梅花香自苦寒来。”是啊,冬天里,只有梅花傲然挺立,越是寒冷,梅花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难怪它位于“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
元宵节各地传统习俗 篇10
据历史记载,元宵节 元宵节的传统故事是汉文帝为纪念平吕而设立的。在汉高祖死后,刘盈登基为帝。但自汉惠帝去世之后,吕皇后将朝政揽于自己手中,刘家天下演变为吕氏天下。虽各族朝臣以及各个宗室深感不满,但愤不敢言。但吕后病逝之后,上将军吕禄密集谋反作乱,但提前被齐王压制。最终诸吕之乱被平定。而平乱后,刘邦之子刘恒登基,称之为汉文帝,汉文帝对百姓生活,以及太平盛世来之不易,深感愤慨。将平定诸吕之乱之日,定为与民同乐之日。这一日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庆祝新生活地到来,因此正月十五,成为普天同庆的民间传统节日,谓之元宵节。
元宵节有什么习俗 篇11
习俗一: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习俗二:送花灯
送孩儿灯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习俗三: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习俗四:舞狮子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习俗五: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习俗六:踩高跷
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习俗七: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习俗八: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习俗九:迎紫姑
迎紫姑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习俗十:逐鼠
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传说这样做,本年的老鼠就不会吃蚕宝宝。
★ 全国各地过元宵节有哪些习俗
★ 广东过年有哪些习俗
★ 广东七夕节的七大习俗
★ 广东端午节的14大习俗
★ 元宵节习俗英语作文
★ 元宵节吃汤圆习俗
★ 元宵节习俗学生作文
★ 杭州元宵节习俗介绍
★ 家乡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的由来和习俗 篇12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元宵节闹花灯的传说
传说玉帝养了只鹅,它下凡去玩儿时被人类打死了。玉帝非常生气,决定要在元宵节那天放火烧死人类。聪明的人们知道了,就在元宵节那天挂灯,把放火的武将们骗了回去。所以元宵节闹花灯就成了人们的风俗了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的习俗是多种多样的,有赏花灯、猜灯谜、赏冰灯、踩高跷、舞狮子、划岸船、耍北棍、扭秧歌、吃元宵等。下面我主要介绍一下闹花灯、猜灯谜、舞狮子和吃元宵。
(一)赏花灯。赏花灯是元宵节的中心活动。元宵花灯种类很多,式样繁多,有挂灯、坐灯、壁灯、提灯、走马灯、人物灯、鸟鱼花竹灯等。元宵燃灯的风俗起源于汉朝,汉
此曲只应天上有(打一成语)不同凡响
一年四季花如锦(打一地名)长春
千年古屋(打一现代作家)老舍
节日的焰火(打一成语)——五彩缤纷
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正月十五夜灯(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诗曰(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诗曰(宋)姜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