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二次备课教案

2024-06-29

语文二次备课教案(共8篇)

语文二次备课教案 篇1

小学语文组集体备课二次教案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重点

1、从具体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体会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简介背景

1、检查预习,交流学生搜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2、学生交流,教师补充: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引向中国边境。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主席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号召,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三年,打败了美帝国主义。

3、板书:抗美援朝时间1951年~1953年。

4、出示预习要求:

1958年,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离开朝鲜,中朝两国军民在火车站依依惜别。中国人民志愿军对朝鲜人民说:“再见了,亲人!”朝鲜人民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说:“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

5、板书课题,质疑:

⑴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

⑵预习时,你遇到了哪些问题?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第一关:读懂课文内容:

(1)快速浏览课文,找找课文主要写中国人民志愿军跟哪些朝鲜人民依依惜别?(2)交流讨论。(大娘、小金花、大嫂)

2、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关:说说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⑴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思考:这一段主要讲志愿军向谁道别?她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边读边在书上勾画。)

②小组内交流讨论。

③汇报讨论的结果。(补洗衣服、送打糕、救伤员)④想一想:

朝鲜大娘是不是只做了这几件事?你从哪里看出还做了好多事?说明了什么?

⑤有感情地练习朗读。(对大娘,如对长辈慈母,应怀者敬重的情感读。)⑥归纳学习这段的方法:(默读、勾画、体会、感情读)。

⑵请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分小组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小金花、大嫂各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①分小组学习:(一、二组学习第二自然段;

三、四组学习第三自然段。)②汇报学习情况。

③练习有感情的朗读二、三自然段。(分别用亲切、关切的情感去读)⑶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第三关: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的开头与结尾,以及4~6自然段,体会作者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①小黑板出示这些句子

②让学生把这几句话改写成陈述句进行朗读比较 ③朗读课文的四至六自然段。

④通过对以上课文的学习,你觉得 “再见了,亲人”是对谁说的?是不是仅仅指课文中写到的这三个人?为什么称为“亲人”和“亲爱的土地”?(用鲜血凝成的比天高、比海深的情意,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⑤有感情地练习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四、扩展训练

这篇课文是从志愿军的角度来写的,因为他们在临别时候想起了朝鲜人民的深情厚意。

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因为志愿军也为朝鲜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介绍抗美援朝英烈的事迹)

五、布置作业

查阅、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和图片、故事等。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953年

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大娘

洗补衣服 几夜没合眼

送打糕 雪中送炭

救伤员 失去小孙孙 鲜血凝成(依依惜别)

小金花:救老王,失去妈妈 深情厚谊 大嫂:挖野菜,失去双腿

小学语文组集体备课二次教案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瑰丽、尝试、捆绑、探索、惨重、穿越、振奋、规模、协作、精细、宛若、概括、评价、魄力、嫦娥奔月、炎黄子孙、积劳成疾、风华正茂”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中国以及世界载人航天飞行的有关资料。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教师激情导入:2003年10月15日上午9点,在我国九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州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这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一瞬间的改变,一瞬间的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1.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小结:现在让我们跨越历史的长河,沿着时间的隧道,乘上时空飞船,一起去追寻数千年的中华飞天梦。(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定目标

1.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结合本单元学习重点和课文前的提示,自己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

三、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1)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轮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2)交流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顺势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行文线索,教师相机板书:

古人的奇妙想象——美好的梦想

万户的火箭飞行——大胆的尝试

人造卫星的发射——突破性进展

↓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艰苦的努力

↓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巨大的成功

(3)交流本文在表达方法上(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四、拓展读写,升华情感

1.“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并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谈一

谈“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的历史意义。

3.“千年梦圆在今朝”,让富有激情与魄力的炎黄子孙怎能不高兴自豪,怎能不

欢欣鼓舞?请同学们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炎黄飞天梦》,并结合课文说一说

自己的感受。

4.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神州五号” 飞行成功仅仅三年,“神州六号”载人

航天飞船又飞上了太空。

五、完成小黑板巩固练习题,师作讲解。

六、布置作业

查阅、搜集有关航天事业的资料和图片、故事等。

七、板书设计

千年梦圆在今朝

古人的奇妙想象——美好的梦想

万户的火箭飞行——大胆的尝试

人造卫星的发射——突破性进展

↓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艰苦的努力

↓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巨大的成功

语文二次备课教案 篇2

2013年12月,我承担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会上的公开课任务,选择的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这篇课文。当时选择这篇课文的理由非常简单,主要是这篇文章有深度,有丰厚的文化内涵, 有挑战性。公开课设计的是第二课时,把重点设定在对儒家“礼治” 思想的理解上。最初的设想共有四个环节。第一是让学生朗读课文, 找出每个人的“志向”。第二是探究两个问题:1.孔子为何“哂由”; 2.孔子为何“与点”,在探究第二个问题的时候解决难点“曾皙之志” 是什么。第三是通过比较曾皙和余下三人志向的不同,引出儒家“礼治”的思想。最后是请同学们思考处于当今社会,我们应当如何去做。

在第一次试讲的时候我自信满满,觉得整个教学设计得既有深度,又具有传统文化内涵,还能联系现实。但实际的课堂效果却沉重地打击了我,特别是到讲解曾皙之志的时候,课堂几乎无法向前推进了。学生都沉默不语,课堂气氛让人难受窒息,最后我只能硬着头皮自己竹筒倒豆子。这个失败的教学设计影响了整节课的效果,直到最后,课堂也没有形成我想象中的畅所欲言的热烈景象,学生们在经过之前沉闷且模糊的讲解后,创造力和想象力似乎也被抑制了一般,说不出特别好的想法了。

上完课后,我非常沮丧,同时也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中:为什么花费了这么多时间精心准备的课却上成了这种效果?我静下心来仔细回忆课堂的情况。整节课平淡极了。 由于是第二课时,第一、二个环节让学生找每个人的志向和孔子为何 “哂由”时,大家兴致都不高,因为课文中有非常明确的答案,这两个问题对他们来说太容易了。而进入讲解 “曾皙之志”环节后,课堂却出现了明显的停滞。我查看这一部分的课件发现,光补充资料就有四五页,而且都是选自于 《论语》、朱熹、南怀瑾的论著以及各种文史资料。我突然明白,这些在我看来能作为补充的资料本身对学生而言就是一种负担,就好像为了弄明白一个概念又补充多个难以理解的概念一样,结果反而越来越复杂。反思之后我发现,因为我在设计这节课之前已经查看了太多资料,在反复理解咀嚼的过程中失去了对问题难度的判断力,不能很好地关注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接受能力。认识到这个问题后,我决定将一切归零,回归文本,重新设计这堂课。

当我沉下心来静静地阅读文本时,我似乎更能理解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时的感受。他们几乎是站在一个未知的视角去读这篇文章的, 在没有任何相关资料的时候,要理解曾皙在文中所描绘的那个美好图景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补充资料是一定需要的。但由于补充资料本身也有难度,于是我决定将资料提前印发下去,让学生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去理解吸收。又因为这是第二课时,学生对文本也不是一无所知,所以我省略了第一、二个环节。另外,在谈到这篇文章的现实启示时设计的问题过于空泛了(当时设计的问题是:面对今天的社会,我们应当如何去做?),并且凭借学生对 《论语》 一些支离破碎的了解也还远不足以让他们谈出更多的现实意义来,这就像从一个未知到另一个未知,从一个不熟悉的领域到另一个不熟悉的领域一样。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 《论语》 的现实意义,进一步把握学情,我还设计了一份问卷,问卷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调查学生对自己与当今社会的态度,第二部分是调查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程度。我翻看了一遍收上来的问卷后发现:在对自己和社会态度方面,学生对自己的不满意人数远远超过对社会的不满意人数,但是对理想社会的描述又往往和现实社会不一样,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在课文理解方面,学生的问题多集中在对“曾皙之志” 的解读上,而对孔子师徒言行的现实启示方面却并没有充分的关注。

基于问卷的调查情况,我将孔子对四弟子志向的态度作为这节课的重点,以此为根据得出“礼治” 的标准,把对曾皙之志的理解作为这节课的难点。同时,为了更好地联系现实,体现 《论语》 对现实社会的启发意义,我决定从“言志” 的角度切入,先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梦想,然后再看孔子及其弟子的志向,找到我们与先哲的差异,水到渠成地引入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重点环节设计如下:

一.导入:你的梦想是什么?

二.讨论:孔子对这四个人志向的看法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三.关于“曾皙之志”,后世有几种分析,你比较认同哪一种?

(一) 太平盛世之景

(二) 闲适逍遥之乐

(三) 行教治学之图

四.现实启示:

(一) 孔子师徒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面对这样的社会,他们抱怨吗?逃避吗?冷漠吗?当社会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

(二) 引入问卷数据,引发学生思考:

身处当世,在我与孔子师徒言行的对比中,我收获了什么?请同学们课后记下自己的收获。 (不少于200字)

五.总结

调整之后,课堂效果有了显著改善。首先,通过梦想导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 孔子师徒的志向深深地吸引着他们。 其次,由于课下有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结合课文理解补充资料,所以在关键环节———探讨曾皙之志的时候, 也形成了热烈的讨论,并以此加深了他们对儒家“礼治”思想的理解。 最后,我利用问卷统计的数据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将他们带入到对自己和社会的反思中,先哲的人格魅力又一次在语文课堂上绽放出光彩。最终这次公开课得到了听课领导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以上是我对自己这次公开课的第一次反思,认为主要问题在于大量占有了相关资料后对学情的把握出现了偏差,从而导致教学设计上出现了问题。在后来的一次教师培训中,我接触到了关于“文本素读” 的概念,让我对这次公开课又有了更进一步的反思。

“素读”来源于中国传统母语教学,因此对“素读”的研究也大多集中于教学部分,即针对学生如何开展“素读教学”。但是对教师备课中“文本素读”问题的研究却比较缺乏。教师备课中的“文本素读” 应该是一种非功利的、排除相关参考资料的初始阅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惟有老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书,语文老师不只是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的。”这里的“善于读书” 绝不是拿着教参和其它资料的“对照阅读”,而应该是自然状态下的 “文本素读”。因此,“素读”应是语文教师备课的起点。

但是在整个备课过程中是不是只需要一次“素读”呢?叶圣陶先生的话中强调“善于读书”,但同时也强调了善于读书的结果,即“深有所得”。那么,如何做到“深有所得”?如果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很强,比如一些学者型教师,可能直接通过素读就能达到。但是对于成长阶段的教师而言,要真正做到 “深有所得”,光靠素读是很难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必然需要借助已有的研究成果,比如相关论文论著等,这就有可能出现与我之前公开课类似的问题。在大量占有相关资料后,可能会出现学情把握上的偏差,导致教学内容取舍设计有误,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而我后来的改进措施,其实是要求教师从专业阅读的状态中跳出来,清空自我, 俯下身去,以学生这个未知者的视角进行文本解读,以求准确把握学情。我把这样一种文本解读称为 “二次素读”。通过之前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教师或许可以在文献阅读之后进行“二次素读”,它能从一定程度上帮助老师从专业阅读的状态中脱离出来,是过渡到教学状态的桥梁。

备课的确需要充分的准备,但是阅读的起点应该是未知的。作为语文教师不应该仅仅关注阅读的终点,更要关注从起点到终点的过程, 也就是如何从未知获得新知。如果总是站在一个已知者的角度去阅读课文,就可能无法了解未知者在阅读时的心情。所以在备课过程中, 清空自我,获得一种最原始也是最单纯的阅读体验是十分可贵的。

附录:

调查问卷

第一部分

1.我觉得今天的社会怎么样? 满意吗?为什么?

2.我对今天的自己满意吗?为什么?

3.如果有可能,我最想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里?

第二部分

1.我如何看待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的志向?

2.在孔子师徒身上,我看到了什么?

语文教师备课中的二次素读 篇3

2013年12月,我承担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会上的公开课任务,选择的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当时选择这篇课文的理由非常简单,主要是这篇文章有深度,有丰厚的文化内涵,有挑战性。公开课设计的是第二课时,把重点设定在对儒家“礼治”思想的理解上。最初的设想共有四个环节。第一是让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每个人的“志向”。第二是探究两个问题:1.孔子为何“哂由”;2.孔子为何“与点”,在探究第二个问题的时候解决难点“曾皙之志”是什么。第三是通过比较曾皙和余下三人志向的不同,引出儒家“礼治”的思想。最后是请同学们思考处于当今社会,我们应当如何去做。

在第一次试讲的时候我自信满满,觉得整个教学设计得既有深度,又具有传统文化内涵,还能联系现实。但实际的课堂效果却沉重地打击了我,特别是到讲解曾皙之志的时候,课堂几乎无法向前推进了。学生都沉默不语,课堂气氛让人难受窒息,最后我只能硬着头皮自己竹筒倒豆子。这个失败的教学设计影响了整节课的效果,直到最后,课堂也没有形成我想象中的畅所欲言的热烈景象,学生们在经过之前沉闷且模糊的讲解后,创造力和想象力似乎也被抑制了一般,说不出特别好的想法了。

上完课后,我非常沮丧,同时也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中:为什么花费了这么多时间精心准备的课却上成了这种效果?我静下心来仔细回忆课堂的情况。整节课平淡极了。由于是第二课时,第一、二个环节让学生找每个人的志向和孔子为何“哂由”时,大家兴致都不高,因为课文中有非常明确的答案,这两个问题对他们来说太容易了。而进入讲解 “曾皙之志”环节后,课堂却出现了明显的停滞。我查看这一部分的课件发现,光补充资料就有四五页,而且都是选自于《论语》、朱熹、南怀瑾的论著以及各种文史资料。我突然明白,这些在我看来能作为补充的资料本身对学生而言就是一种负担,就好像为了弄明白一个概念又补充多个难以理解的概念一样,结果反而越来越复杂。反思之后我发现,因为我在设计这节课之前已经查看了太多资料,在反复理解咀嚼的过程中失去了对问题难度的判断力,不能很好地关注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接受能力。认识到这个问题后,我决定将一切归零,回归文本,重新设计这堂课。

当我沉下心来静静地阅读文本时,我似乎更能理解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时的感受。他们几乎是站在一个未知的视角去读这篇文章的,在没有任何相关资料的时候,要理解曾皙在文中所描绘的那个美好图景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补充资料是一定需要的。但由于补充资料本身也有难度,于是我决定将资料提前印发下去,让学生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去理解吸收。又因为这是第二课时,学生对文本也不是一无所知,所以我省略了第一、二个环节。另外,在谈到这篇文章的现实启示时设计的问题过于空泛了(当时设计的问题是:面对今天的社会,我们应当如何去做?),并且凭借学生对《论语》一些支离破碎的了解也还远不足以让他们谈出更多的现实意义来,这就像从一个未知到另一个未知,从一个不熟悉的领域到另一个不熟悉的领域一样。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论语》的现实意义,进一步把握学情,我还设计了一份问卷,问卷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学生对自己与当今社会的态度,第二部分是调查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程度。我翻看了一遍收上来的问卷后发现:在对自己和社会态度方面,学生对自己的不满意人数远远超过对社会的不满意人数,但是对理想社会的描述又往往和现实社会不一样,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在课文理解方面,学生的问题多集中在对“曾皙之志”的解读上,而对孔子师徒言行的现实启示方面却并没有充分的关注。

基于问卷的调查情况,我将孔子对四弟子志向的态度作为这节课的重点,以此为根据得出“礼治”的标准,把对曾皙之志的理解作为这节课的难点。同时,为了更好地联系现实,体现《论语》对现实社会的启发意义,我决定从“言志”的角度切入,先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梦想,然后再看孔子及其弟子的志向,找到我们与先哲的差异,水到渠成地引入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重点环节设计如下:

一.导入:你的梦想是什么?

二.讨论:孔子对这四个人志向的看法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三.关于“曾皙之志”,后世有几种分析,你比较认同哪一种?

(一)太平盛世之景

(二)闲适逍遥之乐

(三)行教治学之图

四.现实启示:

(一)孔子师徒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面对这样的社会,他们抱怨吗?逃避吗?冷漠吗?当社会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

(二)引入问卷数据,引发学生思考:

身处当世,在我与孔子师徒言行的对比中,我收获了什么?请同学们课后记下自己的收获。(不少于200字)

五.总结

调整之后,课堂效果有了显著改善。首先,通过梦想导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孔子师徒的志向深深地吸引着他们。其次,由于课下有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结合课文理解补充资料,所以在关键环节——探讨曾皙之志的时候,也形成了热烈的讨论,并以此加深了他们对儒家“礼治”思想的理解。最后,我利用问卷统计的数据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将他们带入到对自己和社会的反思中,先哲的人格魅力又一次在语文课堂上绽放出光彩。最终这次公开课得到了听课领导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以上是我对自己这次公开课的第一次反思,认为主要问题在于大量占有了相关资料后对学情的把握出现了偏差,从而导致教学设计上出现了问题。在后来的一次教师培训中,我接触到了关于“文本素读”的概念,让我对这次公开课又有了更进一步的反思。

“素读”来源于中国传统母语教学,因此对“素读”的研究也大多集中于教学部分,即针对学生如何开展“素读教学”。但是对教师备课中“文本素读”问题的研究却比较缺乏。教师备课中的“文本素读”应该是一种非功利的、排除相关参考资料的初始阅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惟有老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书,语文老师不只是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的。”这里的“善于读书”绝不是拿着教参和其它资料的“对照阅读”,而应该是自然状态下的“文本素读”。因此,“素读”应是语文教师备课的起点。

但是在整个备课过程中是不是只需要一次“素读”呢?叶圣陶先生的话中强调“善于读书”,但同时也强调了善于读书的结果,即“深有所得”。那么,如何做到“深有所得”?如果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很强,比如一些学者型教师,可能直接通过素读就能达到。但是对于成长阶段的教师而言,要真正做到“深有所得”,光靠素读是很难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必然需要借助已有的研究成果,比如相关论文论著等,这就有可能出现与我之前公开课类似的问题。在大量占有相关资料后,可能会出现学情把握上的偏差,导致教学内容取舍设计有误,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而我后来的改进措施,其实是要求教师从专业阅读的状态中跳出来,清空自我,俯下身去,以学生这个未知者的视角进行文本解读,以求准确把握学情。我把这样一种文本解读称为“二次素读”。通过之前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或许可以在文献阅读之后进行“二次素读”,它能从一定程度上帮助老师从专业阅读的状态中脱离出来,是过渡到教学状态的桥梁。

备课的确需要充分的准备,但是阅读的起点应该是未知的。作为语文教师不应该仅仅关注阅读的终点,更要关注从起点到终点的过程,也就是如何从未知获得新知。如果总是站在一个已知者的角度去阅读课文,就可能无法了解未知者在阅读时的心情。所以在备课过程中,清空自我,获得一种最原始也是最单纯的阅读体验是十分可贵的。

附录:

调查问卷

第一部分

1.我觉得今天的社会怎么样?满意吗?为什么?

2.我对今天的自己满意吗?为什么?

3.如果有可能,我最想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里?

第二部分

1.我如何看待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的志向?

2.在孔子师徒身上,我看到了什么?

3.在我与孔子师徒言行的对比中,我发现了什么?

初中语文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 2 篇4

(亲们:捡重点抄写就是了哈抄大点子)时间:2013年10月21日

地点:会议室

王涛

一、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价值的提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并运用朗读的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教学重点充分感悟文章中的人物思想感情,欣赏人物形象,整体感知课文的人文精神。教学难点通过是非曲直的辩论,在探讨中获得有益启示,学会正确处理好亲情、友情的关系,并能有效地解决好类似问题。

二.正音:(辛先荣

怦怦 脸颊 攥 寒颤

三.分角色朗读,然后简评人物形象。(罗兰

①人物形象鲜明。写得个性各异。妈妈:严厉,固执,性格急躁 ;爸爸:平静、沉稳; 奶奶:善解人意,但无能为力;万芳妈:较严厉,较通情达理;“我”:重友谊;万芳:仗义、明理。

②人物出场顺序:先写妈妈,再写爸爸,最后写奶奶。爸爸支持妈妈,声音平静而有力,是推波助澜。奶奶反对,却当不了家。让人物先后出场,文章就波澜起伏了③人物描写:方法--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细节

四.讨论: 郑世芳

1.发生矛盾的双方往往各有各的理由,请谈谈“我”有哪些理由,有哪些不足?

A.“我”的理由:①羚羊木雕是“我”和朋友友谊的象征。②对朋友讲信用,不能反悔。③爸妈已将木雕送给我,我就有权处理。

处事欠成熟的表现有:

⑴物品贵重,送前应征求父母的意见。⑵事发后应积极跟父母说心里话,求得谅解,而不是撒谎,甚至赌气。如“不!”、“飞快地跑”等。

2.“我”的父母有哪些理由,有哪些不足?

B.父母的理由:①物品贵重。②羚羊木雕是父母所送,饱含着父母的感情,不能转送。③不能随便,送前要商量。

不足:①送木雕给孩子时应讲明不能赠。②事发后应冷静,耐心地与孩子交流,了解事情真相,让孩子说话。③了解真相后可让孩子自主处理或协助孩子处理事等等。

3.作者的感情倾向于哪一方?从文中哪里能看出?

作者的感情倾向:童心是美好的,尽管他们幼稚;父母不能伤害孩子那比任何贵重物品都贵重的心灵。这种倾向作者曾借奶奶之口说:“算了吧,这样不好”及结尾的“这能全怪我吗”来含蓄表达。

4.你能想出解决文中矛盾的好办法吗?由此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⑴办法一:“我”积极,坦诚地向父母认错。

办法二:文中的父母积极放弃要回木雕的想法,而就此事教育孩子处事要周全,大事要征求

父母的意见。

办法三:父母主动跟万芳的妈妈委婉的将这件事,劝万芳妈不责怪万芳,好好跟万芳说让她把木雕还给“我”。这样既可以保护孩子的感情,又有利于孩子成长。

(2)启示: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尊重、理解、沟通。五.我有话要说 饶茂

A.我要和_____(妈妈/爸爸/奶奶/“我”/万芳/万芳妈妈/作者......)说......B.如果我是_____(妈妈/爸爸/奶奶/“我”/万芳/万芳妈妈/作者......),我会......六.“家庭”作业: 王海燕

1.这周回家与父母一起欣赏这篇文章。

2.与父母分享这个故事后,并交流一下看法。然后,把你藏在心里很久的话写出来。题目:《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

七.小结辛先荣

《羚羊木雕》展示了两种内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心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由此而起冲突。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了。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一方面,要学会思考,有主见;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推而广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

八.板书设计: 王涛

父母逼我要回木雕 冲突 我送木雕给万芳

应商量

人与人之间

重财轻义 需要互相尊重、重义轻财

十册语文备课教案 篇5

1、燕子 教学要求: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形容词在表达意思中的作用及动词运用的准确。

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的光彩夺目、生机勃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有序的表达,以及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来写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课文。重点:

体会燕子的特点及春天的生机勃勃。

体会文中的好词佳句,特别是拟人、比喻、动词的恰当使用。难点:

理解文末那句话的意思。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出示生字,学生读并组词。

反馈在自学中你认为生字该注意的地方。教师强调后,进行巩固练习。朗读课文。

二.学生的说和图结合,感知春天的光彩夺目。

出示挂图,引导观察,训练顺序表达,感知春天的光彩夺目。

师导,这是一幅乡村的村景图,你们仔细观察,找找看,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春天来了?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画面,对景物进行有序的口头表达。要求抓住景物的特点来说。教师小结,导入课文的学习。

作者仅用三句话就把春天的景色描写得淋漓尽致,请同学们快速读文,用“——”画出来。三.赏析文中写春景的语句,体会春天的光彩夺目。指名回答,全班齐读。这些句子好吗?体现在哪? 1 小组内交流看法 2 集体反馈

(尽可能让学生自己理解,体会其中颜色词语、拟人手法等)3 教师归纳总结

a.“蒙蒙”写出了春雨的独特特点。b.“吹拂”写出春风的柔和。c.“黄色”“青”“绿”“各色鲜艳”写出了春天色彩斑斓的世界。d.拟人句的使用使春天显得更加的生机勃勃,充满生命的活力。4 指5 导有感情的朗读,6 力求做到熟读成诵。(读的方式可多样)五.小结

春天景色美丽,可写的东西可多了,而作者重点写的是什么呢?又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述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导语:春天光彩夺目,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二.图文结合,体会小燕子的外形特点。自由说对小燕子的了解。

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小燕子外形特点的句子。全班同学齐读。

对比读,体会形容词的作用。

①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活泼机灵的小燕子。② 一身羽毛…………凑成了小燕子。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自然段。

三.学习燕子的飞行,体会动态美,欣赏作者的遣词造句。

师导入:众多的燕子在春光中,在湖面上飞行,为湖光春色增添了活力,使早春更加生机勃勃。同学们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认真的体会。

教师提供导学提纲,学生自由读文,反复吟咏体会。①文中具体写了燕子的几种飞行姿势?

②文中用什么词将它们联系在一起?这说明了什么? ③用“·”标出燕子飞行时的动作词语,想一想作者用得好吗?

④读时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用“——”画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有感情的读一读。逐题反馈,欣赏佳句。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并熟读成诵。

四.学习燕子的停歇部分,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领会中心。自由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要求: ①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或句子。交流好在哪? ②画出你不理解的句子。逐题反馈

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自然段。五.总结全文。

总结文章内容:借描绘小燕子,赞美象征生机、活力的春天,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写作手法归纳总结:点面结合;动静结合;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及动词运用准确。六.作业 背诵课文

摘抄你喜欢的好词好句 预习第二课 板书设计:

春天

赞美

小燕子

光彩夺目、生机勃勃

活泼机灵

2.《 洛阳牡丹》 教学要求:

预习目标 会认课后的六个生字,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目标 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含义深刻的句子。

知道洛阳牡丹的传说,了解“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由来。情感目标 与学生一起感受牡丹之美,感受大自然之美,受到美的熏陶。人文目标 “文以载道”。通过学习潜移默化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实践目标 积累语言,在感悟中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之中。教学策略:

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营造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猜牡丹,导入新课。

《三字经》里头有这样两句话: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岁月更迭,季节交替,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你最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

老师也喜欢春天,喜欢春天明媚绚丽的色彩,喜欢春天悄然无声的脚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好像就在一夜之间,春天说来就来了。在我们不经意地抬头看时,已经置身于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里:万物复苏,草长莺飞,奇花异卉,尽展芳姿。踏青赏春之余,文人墨客往往触景生情,诗兴大发,写下许多咏春赞花的诗词文章,千古流传。请同学们欣赏唐朝诗人皮日休的一首诗,猜一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花。(课件显示)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尽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牡丹)

对,提起牡丹,人们不由自主地会想起一座城市,就是——洛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洛阳牡丹。(板书课题)二 讲牡丹,梳理脉络。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以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回忆,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那些疑问需要大家帮忙解决? 检查预习情况。哪位同学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迅速浏览课文,找出具体写牡丹的句子,在下面划上横线。5 指名读这几句话。大屏幕显示,自由朗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花朵 硕大;颜色 艳丽;品种 繁多)根据你的理解再来读读这几句话,把语气读出来。8 你又有了什么新发现? 那么多的牡丹花,大家想不想看一看? 10 欣赏牡丹图片。你看,牡丹的枝挺拔有致,牡丹的叶繁茂多姿,牡丹的花雍容华贵。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些姹紫嫣红的牡丹花吧!它们不仅是洛阳的骄傲,也是我们河南的骄傲!如果你的手中就捧着一朵牡丹花,你的心情怎样?是啊,一定会如获至宝,爱不释手的。请你把自己对牡丹的喜爱和欣赏融入到朗读之中,看谁读得声情并茂。学生练读。13 指名朗读。不知道同学们发现没有,这段话中提到了这么些个牡丹的名字,个个耐人寻味,可是却没有进行具体生动的描绘。这不能不说是个小小的遗憾。老师想请大家弥补一下,可以吗?展开想象,用一段话把你最喜欢的一种牡丹描绘一下。练习写作。16指名读习作片段。17 小结。三 赞牡丹,拓展延伸。牡丹颜色艳丽,品种繁多,雍容华贵,成为人们赞誉的对象。文中提到哪些人称赞牡丹? 根据学生回答,大屏幕显示:宋 欧阳修 洛阳牡丹为天下一也 刘禹锡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师 指明说说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板书 甲天下)4 指导朗读这两句话。现在,洛阳每年举办牡丹花会。洛阳人以花为媒,广交朋友,宣传洛阳,扩大开放。6 关于牡丹,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谁来讲一讲? 7 指名讲故事。小结:是的,牡丹不仅有娇媚的容颜,更有一副刚直不阿的从容气度。她不畏权贵,被贬谪洛阳,却让洛阳一地英霞烂漫,这是何等优雅、何等高贵的王者风范!你还从那里了解到那些关于牡丹的知识? 小结: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希望大家向他们学习,处处留心皆学问。课下咱们把搜集到的资料加以筛选、整理,出一期以牡丹为主题的手抄报。牡丹是我国特有的花卉,没有哪一种花像牡丹那样,把大富大贵坦荡地绽放在枝头,让你惊讶于它的明艳,看不到它的沧桑。正因为如此,牡丹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你喜欢牡丹吗?假如你暮春时节与牡丹相约洛阳,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每到花会时节,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家、作家、摄影师、游客,还有国际友人、当地居民云集花市,汇成了人与花的海洋,真可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啊!(课件显示:记者、游客、国际友人、书画家、诗人……)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你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讨论后反馈。

四 听牡丹,总结全文。

鲜花因其美而受到世人的喜爱。美丽的鲜花有美丽的传说、美好的寓意,美丽的鲜花有美妙的诗句、美妙的旋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赞美牡丹的歌曲。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欣赏《牡丹之歌》。(课件播放《牡丹之歌》)听着悠扬的旋律,看着同学们的张张笑脸,老师仿佛来到了一座生机勃勃的大花园里,一张笑脸,就是一朵可爱的花,令人心旷神怡,感慨万千。自唐朝走到千年后的今天,又是一个盛世繁华的时代,牡丹仍是一副淡淡薄薄西子妆,年年占尽春光。人们唱牡丹、赏牡丹、画牡丹、写牡丹,就是因为牡丹代表着祥和,代表着富足和安宁。同学们,我们是未来,我们是希望,让我们尽情绽放自己独特的美丽,为祖国的春天谱写浓墨重彩的篇章!

附 板书设计

大小 硕大 洛阳牡丹 颜色 多姿多彩 → 甲天下 品种 繁多 3.词两首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

读懂句子,领略江南的美妙景致,感受词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有感情的朗读两首词,背诵《忆江南》。能对两首词所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重、难点:

对词中所描写景象的想象。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大家知道诗人白居易吗?他是哪个朝代的人?知道他有哪些作品吗? 今天,我们学习他写的一首词《忆江南》。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预习提示,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说说每首词的内容大意。词和古诗有哪些不同?

三.解题,了解词的一些知识。指名朗读,师生评读。

由学生讲出词与古诗的区别。四.学习《忆江南》 1.《忆江南》原名《谢秋娘》,因为白居易填写的这首词里有“能不忆江南”的句子,因此改名。可见白居易的这首词对当时以及后来诗坛的影响有多大。2.“江南”指哪里?“忆”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熟读品析。

①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提醒学生注意词中句子的停顿和语气。②学生自由朗读。

③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试着说说词句的意思,也可小组讨论,弄懂词句的意思。

补充解释:旧,即过去的,以前的。白居易年轻时,曾做过杭州和苏州刺史,苏杭秀丽的景色给白居易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这首词便是他晚年定居洛阳后所做。④体会意境和感情。

A词中哪些句子是写景物的,哪些是写作者的感受和感情的?

第一句是为了强调,“江南好”是自己亲身感受、体验过的,所以印象很深。B出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投影。C这两句写景,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 D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E“能不忆江南”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体现了作者对江南美好景色的怀念和眷恋,这个反问句更加强调了江南这样美好的景色是会使人时时产生怀念之情的。

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体会词所表达的感情。背诵这首词。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忆江南》。2.指名讲述词意。二.学习《渔歌子》。

1.学生自由朗读,再指名读,齐读。

2.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说说词句的意思,不懂的问题由同学讨论或老师讲解解决。3.简介作者。

这首词是唐朝张志和写的。他曾隐居太湖一带的山水之间,熟识了那里的景物,所写的这首词,犹如一幅清新活泼的江南水乡春汛图。出示: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①学生齐读词句。②探讨词意。

③引导品味:这句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④指导朗读(由画面、感情启发到语气、语速、停顿、重音。)⑤过渡到第二句。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渔翁的? 出示: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探讨词意。

①“斜风”是怎样的风?怎样理解“斜风细雨”?它对整个画面有怎样的影响?

②“不须归”是谁的想法?是作者还是渔翁?为什么“不须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生共同总结:

这首词写了青山、白鹭、粉红的桃花、黄褐的鱼、青色的箬笠、绿色的蓑衣,色彩鲜明。又都被斜风细雨所笼罩,显得幽清淡远、丽而不艳。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自由生活的深挚的爱恋和向往。朗诵词,学生欣赏,想象词意。三.作业

将自己对词意的理解用图画表现出来。背诵搜集到的描写春天的诗词。板书设计: 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

能不忆江南 春来江水绿如蓝

景:鹭、花、水、鱼、风、雨

江南春景

借景抒情 人:渔翁垂钓 4. 黄河流凌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他们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黄河流凌的发生过程,激发学生对黄河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春的赞美之情。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看图,引导学生看图。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和词语的掌握情况。

数九寒天

惶惶

有如

惊蛰

震耳欲聋

巍峨

顷刻瓦解(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小组读,点名读。

3、学习课文内容。

(1)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写数九寒天,大河冰封的情景。第二部分:写冬去春来,黄河开冻前的情景。第三部分:写冰河开动时候的壮观景象。第四部分:写黄河流凌给我们带来了欢乐。

(2)引导学生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围绕黄河流凌发生的过程为主线展开学习。

(4)学习作者记叙的顺序:按照事情发发展顺序。

(5)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积累本课的好词好句。

积累.运用一 教学要求:

1、读读背背:朗读和背诵16个成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2、阅读:(1)学习观察事物和描写事物的方法;(2)培养爱美情趣和对美的事物的观赏能力。

3、口语交际: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观察的方法,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并通过训练,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习作: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出自己对春天景物的发现和体会。

教学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读读背背:

1、出示成语:指名学生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这些成语,要求:

(1)读准字音,纠正读音;

(2)可采用多种形式读;

(3)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3、交流、检查。

4、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描写景物的成语?

5、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收集一些有关描写景物的成语。

二、阅读:

1、明确阅读要求:

(1)为什么称这块雨花石为“中华龙”?

(2)搜集有关龙的成语、故事、诗歌,与同学交流。

2、学生分组阅读:

(1)默读短文,自学生字词。(短文中涉及到的一些历史典故、故事,成语,可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达到理解的目的)

(2)边读边想短文的主要内容。

3、组织交流小组学习情况:

(1)朗读短文;

(2)理解主要内容;

(3)启发:作者怎样观察和描述这块雨花石上的龙的。

(4)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这块石头上有了这个图案,就特别珍贵,而称之为“中华龙”?

4、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龙的词语、故事、诗歌?

(2)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搜集有关龙的成语、故事、诗歌,与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一、明确学习内容、要求:

1、导语:万紫千红总是春。不知不觉中,春天已经来到了我

们中间,星期天,同学们都走到春天里去,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心灵去感受了美好的春天。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春天。

2、自读口语交际要求。

3、师:如何发现春天的特点,说出春天的特点?

练习提示中的“请走进春天吧,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心灵去感受美好的春天”告诉我们:要把握住春天景物的特点,就要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从视觉、听觉、嗅觉、心灵各个方面去感受,去发现;表达时,就要紧紧抓住特点,说出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二、启发学生选好观察对象,进行较为全面、细致的观察,发现特点。

1、导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尽管还有点春

寒料峭,可我们的祖国大地已经是一片春光了。春天就象是一位美丽的姑娘,背着一个大柳筐,把她的宝贝撒向人间。那么,你都看到了春姑娘大柳筐里的哪些宝贝?留心春天景色的同学一定能猜到。(音乐)

2、提供句式:

(1)春姑娘的大柳筐里有……有……有……

(2)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带来了……还带来了……

2、提高要求:

(1)春姑娘的大柳筐里有()的(),有()的(),有()的()……

(3)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的(),带 来了()的(),还带来了()的()……

4、这些美丽的春景你都有是在什么地方看到呢?

提供句式:我在()看到春姑娘。

启发:春姑娘来到很多地方,小河边、田野里、山冈上、公园里、果园里、森林里、草原上,春姑娘背着大柳筐来到这么多的地方,我们在低年级的时候学过:“我们来到小河边,来到田野里,来到山冈上,我们找到了春天。”

提供句式:春姑娘来到……来到……来到……

再说说春姑娘还会来到哪些地方?

5、果不用这个句式,还可以采用什么句式?

提供句式:“飞过……来到……”

6、启发回忆观察的情景:那么,我们具体地来说说,春姑娘

来到小河边,把哪些春天的宝贝撒到小河里?小河边?你就会看到怎么样的景象?春姑娘又背着大柳筐来到田野上,把哪些宝贝撒在田野?你又看到什么样的美景?

小组任选一个句式,自由讨论:

春姑娘来到小河旁,()

春姑娘来到公园里,()

春姑娘来到田野上,()

春姑娘来到(),()

三、学生进行口头交流。

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各小组推举一名说和最好的同学到班上进行交流。交流的同学声音要响亮,要说出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体会,听的同学要听仔细。

四、组织评议:

评一评哪些同学讲得好,哪些同学进步突出。通过评比,进

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结得失,让每个同学既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

第三课时

一、明确习作要求:

1、导语:通过口语交际,同学们交流了对春天的感受。李老

师已经看到了一个光彩夺目的春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写一写春天。好吗?

2、指名读“习作要求”,明确:

(1)按照一定顺序写;

(2)要表达真情实感;

(3)注意把句子写通顺,不要写错别字。

前两点可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大家评一评,帮助学生选择一个较好的写作顺序;提示学生表达的感情要和所写的内容相统一。

二、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20——25分钟)

三、组织评改。

1、回忆习作要求;

2、指名一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习作。

3、小组讨论、评议:

(1)你欣赏他的哪些优点?(除习作要求外,还可以从文章的语言、用词、结构、写作方法等方面评议)

(2)指出不足,提出修改意见。

4、对照习作要求,小组内交换评改作文。

第四课时

一、继续评改学生习作。

二、誊写。白杨 教学目的:

⒈学会本课生词,理解重点词语。

⒉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培养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能力。⒊了解本课写文章的特点,即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教学重难点:

⒈教育学生像白杨那样,祖国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⒉培养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学习通过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简介白杨

⒈“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来介绍一下好吗?

⒉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大西北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二、指导自学

⒈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⑴出示生字表格(投影出示)

戈壁滩 清晰 高大挺秀 介绍

新疆 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辨字形。“戈”字读“ɡē”,不要读成阳平或上声

“疆”字笔画较多,左边“弓”里是“土”。

⑶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茫茫、戈壁、浑然一体、表面、卫士、高大挺秀。⒉再读课文,掌握基本内容,理清脉络。

⑴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些什么事? ⑵课文是分几部分写这件事的?分的方法是什么?

这篇课文是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部分的。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主要写的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部分,第4——15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第三部分,第16——17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四部分,第18自然段,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三、介绍时代背景

⒈解放初期,祖国需要大批建设者去支援边疆建设。很多优秀的青年离开家乡,有的离开了条件优越的大城市,来到了荒凉的边疆,扎根建设边疆。

⒉作者写《白杨》是在赞扬白杨树。但是,课文只是在赞扬白杨树吗?通过学习,我们将会有深刻的理解。

四、巩固练习

朗读课文,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理解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做准备。第二课时

一、检查过渡

⒈《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请你谈一谈读后的初步理解。⒉本节课继续学习,深入理解这篇课文。

二、指导自学

⒈初步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突破课文难点。

⑴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⑵同桌讨论,自由发言,适时点拨,归纳小结。

⑶点拨举例。如,请同学们看着书上的图画,读第1自然段,联系课外知识,想像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荒芜人烟,环境很恶劣……)在环境这样恶劣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高大挺秀”说明什么?

⑷归纳并板书:直、适应性强、坚强。⒉品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这三句话。⑴情感——无不流露出爸爸对白杨树的赞美。⑵同桌互读互评。

⑶教师指名读,群体评价。

⒊深入学习“爸爸”的话,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⑴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请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⑵“表白”是什么意思?爸爸要表白什么,让我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表白”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⒋指名读第16自然段,思考:“只知道”是什么意思?孩子们只知道什么? ⑴讨论:根据每一个“只知道”的内容,推想孩子们知道的是什么? 学生读每一个“只知道”,将讨论的结果(每一个“不知道”)用投影展示。A“他们只知道……。”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B“他们只知道……。”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念书。C“他们只知道……。”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⑵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分组讨论讨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⑶提示:结合时代背景和你的生活实际思考。⑷引导启发学生答出:

A因为新疆在大西北,是祖国的边疆,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都很不好,需要很多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去建设,所以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来到了新疆。

B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设边疆,所以把自己的孩子也接到新疆。

C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心。实际上通过介绍白杨树表白了许多边疆建设者的心愿:祖国需要他们在哪里工作,他们就到哪儿去安家。⒌有感情地朗读第14——17自然段。⑴体会情感。(的确如此,许多边疆建设者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建设最需要,也是最艰苦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才华,有的还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不正是具备白杨树高贵品质的人吗?情感——崇敬赞颂。)⑵教师范读,小组读,指名读,互评互学。⒍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⑴指名读。思考:这段是什么思想?

⑵讨论: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为什么又浮起一丝微笑?

三、回归全文,归纳总结

⒈朗读全文,深入体会并认真表达出边疆建设者具有的白杨树的高贵品质。⒉思考:题目叫《白杨》,而作者只是在赞扬白杨吗?

⒊投影出示:以下写的哪一个说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最准确,并说说为什么? ⑴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⑵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⑶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⒋作者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借描写白杨树歌颂边疆建设者呢?

作者运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描写白杨树,实际上是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表面上写白杨,可真正的目的是写那里的人。白杨的品格,正是边疆建设者的品格。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也正是边疆建设者对孩子们扎根边疆健康成长的期待。

四、巩固练习。

按照学习过的背诵方法,背诵“思考·联系”指定背诵部分。

五、作业。

⒈背诵课文指定部分。

⒉预习《桃花心木》。板书设计:

6、桃花心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达到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教学重点、难点

1、在品读重点语句的基础上,感悟课文借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

2、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林清玄的散文。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⒈交流与本课有关的课外阅读收获。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课前老师介绍同学们阅读了几篇林清玄的作品,读懂了吗?谁来与其他同学谈一谈。(学生交流阅读林清玄作品的感受。)

教师小结:的确,林清玄的散文总是让人在平凡的小事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桃花心木》。

⒉交流学生搜集的关于桃花心木的资料。

课件出示桃花心木的有关图片,学生交流对于桃花心木的了解。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从作者的笔下进一步了解桃花心木。

教师小结:了解了桃花心木,作者以“桃花心木”为题,你们猜他会写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⒈独立阅读课文。

一种植物——桃花心木,一个平凡但却古怪的育苗人。林清玄会从中悟出什么道理?你又会悟出什么?边读课文边思考,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做上标记。⒉自学生字新词,合作解答疑难问题。⒊交流反馈自学成果。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受育苗人的奇怪。⒈读课文,画出育苗人感到奇怪的举动。

(树苗种下以后,他总是隔几天才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的少。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⒉指导学生用疑惑的语气朗读育苗人奇怪的举动。⒊创设情境,学生置疑,引导读书。

⑴看到育苗人有这样奇怪的举动,作者猜想到了什么?(我起先以为他太懒,隔那么久才给树浇水。但是,懒惰的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枯萎了呢?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样的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的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呢?)

⑵这是作者的猜想,你心里又有哪些猜想呢?

⑶假如现在老师就是那位育苗人,就站在你们面前,你想问我什么?

⑷作者和你们一样,也有一笸箩问题要问育苗人。指导用疑惑不解的语气朗读:“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⑸一下子提了这么多问题,真的让老师有些应不暇接,我毕竟不是那位育苗人,并不了解他的心。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育苗人吧,相信这些问题由他回答并不难的。

二、研读课文,感悟道理

⒈学生默读种树人的话,然后和周围的同学讨论问题的答案。⒉以采访育苗人的形式,交流学习成果。⒊出示课件: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演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指导朗读这段话,在读中交流从育苗人那里得到的道理,谈出自己的看法。

三、美读课文,拓展延伸。

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赞美、感激、欣慰、骄傲)⒉假如你就是这“桃花心木”中的一棵,把你想对育苗人说的话写下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写这段话:

开始就枯萎的那一棵,可能会埋怨,也可能会理解育苗人的苦心。经得起风雨,茁壮成长的那一棵------在成长中饱受痛苦的那一棵------附:《桃花心木》原文

桃花心木 林清玄

乡下老家前面,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林场的桃花心木已是高达数丈的成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种桃花心木苗的是一个高大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不同的是,这是旱地,不是水田。

树苗种下以后,他总隔几天才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并没有规则,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桃花心木苗的小路散步,种木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我感到愈来愈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有时就莫名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我起先以为他太懒,隔那么久才为树浇水。但是,懒的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枯萎了呢?

后来我以为他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的人怎么可能行事那么从从容容? 我忍不住问他,到底是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应该不会这么容易就枯萎吧?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保收。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很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只要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所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的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都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生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底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的更多。幸而可以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是一吹就倒了。”

植树者言,使我非常感动,想到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比较经得起生命的考验。因为在不确定中,我们会养成独立自主的心,不会依赖。在不确定中,我们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觉知。在不确定中,我们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生命的法则不可能那么固定、那么完美、因为固定和完美的法则就会养成机械式的状态,机械的状态正是在通向枯萎、在通向死亡之路。

当我听过种树的人关于种树的哲学,每天走过桃花心木苗时,内心总会有某些东西被触动,这些树苗正努力面对不确定的风雨,努力学习如何才能找到充足的水源,如何在阳光中呼吸,一旦它学会这些本事,百年的基业也就奠定了。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四、作业。

⒈背诵课文。

⒉预习《乌塔》

7、乌塔 教学目标:

⒈认识本课的五个生字。⒉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⒊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难点:

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旅游,除了本市,你还去过那些地方?和谁一起去的?

(二)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了解一位年仅14岁的德国小姑娘乌塔(板书课题)是怎样游历欧洲的。

二、学习课文

(一)自读课文,不懂的字词查字典。

(二)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情,你认为乌塔是怎样的小女孩?说说你的看法和见解。

(三)如果你一个人出行,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该如何自我保护自己,说说保护小常识。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现乌塔的个性和品质。

四、辩论

(一)论题:正方--乌塔说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对!反方--乌塔说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错!

(二)方法:

1、抽签决定正方、反方。

2、规则自定。

(三)指导。强调:

1、要学会全面的分析问题,既不要全部肯定,也不要全部否定。

2、学习乌塔要学在根本上。要学习乌塔的精神,做事计划性强,懂事会办事。不要表面模 仿,盲目出走。

五、课堂作业。

把这堂课上想到的和同学讨论交流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7*乌塔

14岁,德国小姑娘

独自游历

自立自强

8..小青石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为他人服务的思想教育。2.练习分清课文的主次。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1.理解小青石的生活的理想。2.练习分清课文的主次。教学难点理清课文脉络,划分段落。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受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

(二)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主次。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请学生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童话,这篇童话通过小青石追求理想的经历,告诉我们生活的真正意义。(板书:20*小青石)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光景:表示估计(时间或数量)安适:安静而舒适。情形:事物呈现出来的样子。迷迷糊糊:(神志或眼睛)模糊不清。水晶:无色透明的结晶石英,是一种贵重矿石,产量较少,可用来制光学仪器,无线电器材和装饰品等。玛瑙:矿物,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硅,有各种颜色,多呈层状或环状,质地坚硬耐磨,可以做研磨用具、仪表轴承等,又可以做贵重的装饰品。中药上用来治某些眼病。发簪:别住发髻的条状物,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颠簸:上下震荡。翻来覆去:来回翻动。搅拌:用棍子等在混合物中转动、和弄,使均匀。分寸:说话或做事的适当限度。疲乏:因体力或脑力消耗过多而需要休息。羡慕: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性质: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2.轻声读课文,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内容。

(三)理清课文脉络,分段并概括段意。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被山水冲到岸滩上的小青石和小黑石过着平静、安适的生活。第二段(第2~9自然段)写小青石和小黑石对安静、舒适的生活截然相反的态度。第三段(第10~14自然段)写小青石被运往都市,为自己的理想将要实现感到兴奋。第四段(第15~19自然段)写小青石被制成混凝土铺在道路上。小青石被彻底改变了面貌,它一时闹不清是怎么回事。第五段(第20~22自然段)写小青石为自己能够成为让所有人走的道路,成为为大众服务的无数石块中的一块而感到自豪和快乐。由于课文较长,小青石的经历又比较曲折,学生在分段时会有一些困难。教师可指导学生按小青石的经历来分段,配合板书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板书:生活平静安适

谈理想

去都市

变成混凝土

愿做铺路石)

(四)练习分清课文主次。在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分清课文的主次,懂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详写的部分是为了突出中心思想,略写的部分起介绍说明的作用。要根据中心确定文章各部分的详略)(板书:详

略)

(五)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小青石对生活的理想。1.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小青石最初的理想是什么?小黑石的理想是什么?(小青石最初的理想是到都市里去,像水晶和玛瑙那样过有趣的生活。小黑石的理想却是安于现状,过平静安适的生活)2.小青石到了都市后经历了哪些遭遇,它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小青石到都市后被投在道路旁,然后与沙、水泥、水混合起来被翻来覆去地搅拌,然后被铺在道路上,被压得平平的,最后变成了混凝土的一部分。小青石的心情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进入都市的高兴、兴奋的心情到被搅拌、铺路时的失望生气,再到变成混凝土的茫然,不知怎样才好,直到最后为自己成为为大众服务的无数石块中的一块而感到自豪、快乐,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板书:高兴

生气

闷声不响

不知怎样才好

非常快乐)3.小青石最初的理想是去都市里过有趣的生活,最后却成为混凝土的一部分,成为人们脚下的铺路石,面对这一切,小青石是怎么做的?这一段是教学的重点,教师要指导学生精读课文,从而理解小青石对生活的理想。(1)思考:小青石为什么不再羡慕水晶和玛瑙了?(开始小青石觉得水晶、玛瑙被制成饰品,随着人们到处往来,能见识到种种事物,生活得既体面又有趣,所以很是羡慕。后来,小青石成为混凝土的一部分被铺在道路上,多少年来成千上万的人踏过它,使小青石感到它是为大众服务的,比起水晶、玛瑙的生活,虽然没有了溢彩流光,舒适安闲,但它却是属于一切人的,是为一切人服务的,自己的生活比水晶、玛瑙的生活更有意义。因此,小青石不再羡慕水晶和玛瑙了。)(2)小青石的生活既没有水晶、玛瑙的高贵有趣,又没有小黑石的平静安适。每天无数的人要从它的身上踏过,它的生活可以说是忙碌而辛苦的,为什么它还会觉得非常快乐呢?(因为它认为这样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它实现了自己对生活的理想——成为让一切人走的道路,成为为大众服务的无数石块中的一块。)(板书:只有为大众服务,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4.在我们周围生活中,有没有像“小青石”这样的人?(学生联系实际,谈一谈自己生活中平凡无私,为社会默默奉献的人。)5.学了这篇童话,你有什么感想?(树立为他人服务的思想,从小事做起,学习“小青石”的精神。)

(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概括中心思想。(这篇童话通过记叙小青石到都市后的一番经历,赞扬了小青石为大众服务的精神,形象地阐明了生活的意义。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目的: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什么是自己的阅读见解,认识这样阅读的好处。

2.学习有自己见解的阅读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

二、能力训练点

学会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做到阅读有自己的见解。

三、德育渗透点

树立自立、自强,克服依赖性;培养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精神,克服惰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一)近来,在语文课的学习中,越来越多的同学在“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方面进步不小,但离学好语文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二)今天,我们学习第二篇读写例话: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进一步搞好阅读,学会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水平。

二、指导自学

(一)初读:

1.思考:阅读这篇读写例话你知道了什么?

2.过程:

(1)个人默读思考;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归纳小结。

知道例话一共谈了四个问题。

A 什么是自己的阅读见解——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B 阅读有自己的假案界才是必然的、正常的——“不同的人理解和感受不会完全一样。”

C 能够有自己见解的阅读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

D 有自己见解的阅读有什么意义——说明自己有了一定收获;互相交流,收获更大。

(二)讨论

1.题目(投影出示)

(1)结合“例话”,联系个人实际,举例说明自己是怎样做到阅读要有自己见解的,这样做自己有什么提高?

(2)要做到阅读有自己的见解,自己有什么困难需要大家帮助解决。

(3)要做到阅读有自己的见解,打算怎样做?为了搞好阅读,对老师的教学,对小组学习的改进意见。

(4)阅读本篇例话,自己的见解。(包括不同意见,补充意见)

2.要求:

(1)结合但不拘泥于“例话”,针对自己的实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谈。

(2)开拓思路,畅所语言,实话实说。

(3)推荐小组内有代表性的发言在全班交流。

3.过程:

(1)小组交流,推荐代表全班发言。

(2)全班交流(推荐代表、自由争取、教师指定相结合)。

A 经验体会介绍;

B 帮困解难;

C 打算和建议;

D 对“例话”的不同见解。

4.引导、点拨、归纳参考要点。

(1)“经验、体会介绍”:要做到阅读有自己的见解,阅读方法很重要。“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是个好方法,但不要只是盲目地重复读,因为这样不能消化理解,更不能产生个人的见解。不能只靠这一种阅读方法,还应当实践、总结其他好的阅读方法,如联系收集到的信息资料,结合课文内容处理运用等。关于“提高”,首先是增强了自立自强的意识,要用自己的脑子读好自己的书,不能依赖别人,等现成的。再有养成了动脑勤思的习惯,阅读能力、水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能力,表达能力全面得到提高。学习语文兴趣兴趣越来越浓等。

(2)“建议”:请“阅读有自己见解”的同学多介绍运用的阅读方法,请老师和家长对努力锻炼阅读有自己见解的同学多鼓励、帮助,保护积极性,多肯定多指导,多给一些发言表达见解的机会等。

(3)“不同见解”:阅读方法是很重要的,但不是惟一的,根本的。因此“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除了阅读方法以外,最重要的是增强自立、自强的意识,自己的书自己要读懂,向他人学习应该,但不能依赖别人,等现成的。另外要克服惰性,勤于用脑。否则“独立思考”根本不可能,“有自己的见解”也难以实现。

三、表扬鼓励

(一)教师宣布“在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方面的优秀个人和进步生名单。

(二)将表扬名单贴入“教改园地”

说明下一阶段继续评选,同时表扬这方面做得好的优秀学习小组。

四、巩固练习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判定新的提高措施,进一步做到“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积累运用二 教学目的:

⒈学习积累阐述发奋求知、不断进取的俗语,并会恰当到运用。

⒉阅读、理解短文,领会“鹏程万里”的意思,鼓励学生积极阅读课外书,收集成语故事,在班级搞一个讲故事比赛。

⒊通过实践活动“创办班级图书角”,培养管理、组织等实践能力。

⒋记叙一件令自己后悔的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重难点:

作文时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学时间: 五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读读背背。

⒈自由读俗语,寻找规律。

⒉齐读俗语,说说它们的共同点。⒊逐个理解大意。

⒋你喜欢哪个俗语,为什么?

⒌教师出示抄好俗语的对联,引导学生欣赏。⒍齐读俗语。

二、阅读《鹏程万里》。⒈提出要求学生自读。

⑴鹏是一种怎样的鸟?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鹏的语句。⑵鹏为什么要飞向九万里以外的地方?

⑶联系短文内容,理解“鹏程万里”的意思。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合作学习。⒊反馈。

⒋有感情朗读短文。

⒌你了解哪些成语故事,给大家说说。

⒍小结,鼓励学生积极阅读课外书,收集成语故事,在班级搞一个讲故事比赛。

三、作业。

收集成语故事,理解成语的由来。第二——四课时

一、明确写作要求。

⒈指名读题,其他学生思考本次作文的内容和要求。⒉指名说说这次作文内容及要求。⒊教师归纳总结,强调要点。⑴一件后悔的事。也可以写别的。⑵注意表达真情实感。⑶要把后悔的原因写清楚。

二、指导选材。

⒈你在生活中有什么后悔的时候?比如:做错了事,怕挨骂而撒谎,很后悔;和要好的同学吵架,影响了友谊,很后悔…… ⒉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

⒊指名引导学生把自己后悔的事说出来。要求把事情的经过说具体。

三、指导写作。

⒈想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记叙有一定的顺序。

⒉注意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神态、动作、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悔意。表达时语言要符合自己的性格特点及具体的环境。⒊一定要表达出真情实感。

⒋写后认真阅读,不写错别字及病句。

四、学生写作,教师巡视辅导。

五、讲评、订正习作。

⒈出示范文赏析,评论好的地方。

⒉读自己的文章,对比中修改自己的作文。

⒊根据学生自改的情况,教师强调该篇的注意点。⒋学生细致地修改自己的作文。⒌学生互阅、互评习作。第五课时

一.阅读题目,明确本次实践活动的任务。⒈内容:创办班级图书角。⒉明确活动的过程及要求。⑴召开动员会。⑵捐书。

⑶爱护书,给书包皮,并派管理员。⑷把图书登记造册,设计借书卡。

二、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并参与这项活动。

三、学生商讨实践活动的具体分工及实践过程。

四、指名反馈商讨结果,教师对不合理的地方可提建议、要求。

五、学生参与实践。

六、作业。预习《跳水》。

9.跳

教学要求:

⒈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⒉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所表现出的机智、沉着与果断。⒊学习作者按事物的发展顺序叙述故事的方法。教学重点:

了解事情经过及船长急中生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按事物的发展顺序叙述故事的方法。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第八课《跳水》。这篇课文的作者谁?(是列夫·托尔斯泰。)你对列夫·托尔斯泰了解多少?(学生讨论后,汇报收集到的有关资料。)

二、创设情境。⒈齐读课题。

⒉引导学生看课题,提出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说什么? 三.教师归纳总结。

⒈谁跳水?从哪往哪跳? ⒉为什么跳水? ⒊结果怎样?

四、反馈。

⒈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并组词。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⒊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A.谁跳水?

B.为什么跳水?(引导学生大胆的说自己的见解。)C.教师小结,导入对小男孩处境危险的学习。

五、体会小男孩处境的危险。

⒈找出描写小男孩处境危险的句子。

“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⒉自由说说自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⒊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体会小男孩处境的危险。⒋出示挂图,引导观察,感知小男孩处境的危险。⒌运用“一……就……”造句。⒍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句子。

六、课堂小结。

⒈简述小男孩处境的危险。

⒉如果你是那位小男孩,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⒊教师小结,鼓励学生回去后深入了解课文内容。⑴小男孩为什么会处于这种的险境中?

⑵小男孩的险境摆脱了吗?当时的情形怎样?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⒈听写生字。

航行

桅杆

撕破

吓唬

龇牙咧嘴

海鸥

瞄准 ⒉课文内容:小男孩的处境如何?

二、了解男孩处境危险的原因。

⒈学生根据小组学习的情况,自由发表意见。小男孩为什么会处于这种的险境中? ⒉找出文中相应的段落。⒊学生齐读这部分的内容。

⒋教师出示提纲,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正确认识孩子之所以会处于危险处境的原因。①找出描写猴子放肆的句子,讨论猴子为什么会如此放肆。②用△标出具体描写猴子和小男孩的动作的词语,并在课文中读好这些词语。③理解“哭笑不得”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④想一想,如果你遇到小男孩类似的情况,你会怎样对待?为什么? ⒌根据提纲,逐题反馈。

⒍小结:由于水手逗猴子,使得猴子放肆起来,发展到了猴子逗孩子,一时情急的孩子 就这样一步一步被猴子逼上了桅杆的横木上,使他处于危险的处境中。吓得甲板上的水手们心惊肉跳,喊了出来。

三、了解事情的结果,体会船长的镇定、机智。

⒈发散思维: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想什么办法来帮助这位小男孩脱离危险。

⒉水手都吓呆了,而船长是怎样帮助小男孩脱离危险的?(船长用枪逼孩子跳水。)⒊从中你体会到船长是个怎样的人?(船长遇事沉着、镇定、机智)⒋讨论:不跳水,用其他的办法不行吗? ⒌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扑通一声,孩子想可颗炮弹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40 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就立刻抓住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⑴孩子像颗炮弹说明了什么?

⑵40秒,为什么让水手们觉得很长?

四、总结全文。

⒈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记叙了发生在一艘环游世界归来的帆船上的惊险故事。告诉人们事物在发展和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动。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作业:

⒈摘抄文中表现小男孩处境危险的句子。

⒉预习第九课。

孩子走上横木

孩子追猴子

猴子逗孩子

人们追猴子

10.“诺曼底”号遇难记 教学要求:

⒈会认本课的生字“呛、秩、违、岗、舶、巍”。

⒉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渗透的处事道理。受到船长伟大人格的熏陶。⒊讨论交流你对船长的印象及他用枪指挥人们脱险的看法。⒋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好词。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内容,感悟文中渗透的处事道理,受到船长伟大人格的熏陶。教学难点:

讨论交流你对船长的印象及他用枪指挥人们脱险的看法。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⒈一般人们遇到危险时会怎样表现。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出具体的例子谈 谈自己的看法。

⒉学生的说法进行总结。点出人们一般的表现:惊慌失措、逃。⒊教师生动的叙述“诺曼底”号遇难的经过,设置悬念,导读。⑴教师生动的叙述“诺曼底”号遇难的经过(文中1——5自然段)

⑵设悬念:当时人们的表现如何?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自读课文。二.教学出示助学提纲,学生小组合作学习。⒈“诺曼底”号遇难的一开始,人们的表现怎样? ⒉船长指挥逃生时,人们的表现又如何?

⒊面对人们起初的逃生情况,船长果断的采取了什么措施。说说你们对这种措施的看法。⒋后来人们逃生的情形有何变化,最后的结果怎样?

⒌说说哈尔威船长留给你的印象,以及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启发? 三.反馈学生的自读情况。⒈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⑴教师用生字卡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其他帮助纠正。⑵全班齐读生字。

⒉了解人们遇难时情形,为衬托船长的从容镇定作铺垫。⑴指名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段。⑵全班齐读语段。

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人们当时的恐慌。⑷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有感情的朗读。

⒊初步体会船长的从容镇定。

⑴此时船长是怎样做的,找出相应的句子。

⑵引导学生联系前文,体会船长的镇定,此时他能镇定的指挥人们逃生。⒋了解人们的求生心切造成的救援困难,感受后来船长做法的无可奈何。⑴船长指挥逃生时人们的表现又如何?指名读出语段。⑵指导朗读。

⑶发散思维,如果继续这样一来下去会有什么后果? ⑷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小结,强调后果的严重性。⒌体会船长的果断及他的语言在这次救援工作中的重要性。⑴面对人们求生时的混乱秩序,船长果断采取了什么措施? ⑵情况怎样?

⑶船长用枪威胁逃生的人们对吗?说说你对这一做法的看法。⒍体会哈尔威船长高尚的品质。⑴救援的结果怎样? ⑵从文中找出语段。

⑶引导学生体会语段的意蕴。

为什么说哈尔威船长是钢铁铸成的? 为什么说哈尔威船长是尊黑色的雕像? ⑷说说你此时的感情。四.总结全文,畅谈感想。

⒈文章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邮轮失事、一片惊恐混乱中,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指挥,使船上所有的人获救,而自己却被海水吞没了。⒉你读文后有哪些感想和体会? 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五.作业;

1.摘抄本课的四字词语。

2.预习第十课,并联系课后问题读文。板书设计:

遇难时

逃生时

结果

乘客

惊恐万状

蜂拥而上

井然有序

获救

枪逼

船长

指挥逃生

镇定果断

献身

11.月光曲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的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3.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5.积累如“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教学重点: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文的兴趣。

贝多芬,大家听说过吗?谈谈你们对他的认识。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做简要的小结,并导入新课。

①贝多芬,十岁举办公开演奏会,十二岁开始创作曲子,给人们留下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先来欣赏他的成名曲《命运》。②录音播放《命运》,学生欣赏。

③让学生大胆的说一说,听《命运》时脑海里呈现出来的景象及心里感受。④教师简单的评述贝多芬此曲的意义。

⑤贝多芬为世人留下了作品,关于他的创作过程,也有许多的传奇故事。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月光曲》,讲述的就是他创作《月光曲》的过程。二.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感知课文内容。

(一)创设情景,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1.教师深情的口述:一天傍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屋子里有人在谈话。2.播放录音朗读。(“一个姑娘说……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3.发散思维:如果你是贝多芬,当你听到兄妹俩的谈话后,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4.那贝多芬是怎么做的呢? 5.播放一首贝多芬的曲子。

6.听完曲子,盲姑娘激动地说——(引导学生齐读盲姑娘说的话“弹得多纯熟啊!……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二)设置悬念,引导自读。

事情会怎样发展下去,贝多芬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了《月光曲》? 三.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再次深入读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2.兄妹俩的生活怎样?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3.穷兄妹俩、贝多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说说你的体会和感受。

4.贝多芬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月光曲》的?为什么创作《月光曲》?《月光曲》包含了他怎样的情感? 5.《月光曲》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情景? 四.集体反馈,交流学习。

(一)生字学习情况。

1.出示生字,认读并组词。2.巩固练习,强调要点。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三)口述事情的经过,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1.指名复述。2.学生互评。3.小组内交流。4.选代表复述。

(四)了解兄妹俩的生活情况。

1.兄妹俩的生活怎样?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2.了解兄妹俩的生活困境后的感受或想到了什么? 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授课。1.指名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2.教师小结,导入新课。

二.结合谈论人物,深入理解课文。

(一)体会兄妹俩的善良,妹妹对音乐的酷爱,对音乐的了解。1.兄妹俩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体会到的? 2.你对贝多芬的印象如何?说说你的根据。

(二)讨论、交流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原因。1.贝多芬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创作《月光曲》的? 2.贝多芬为什么又为穷兄妹俩弹了一曲?

3.教师根据学生对上面两个问题的阐述,归纳总结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及经过。三.体会《月光曲》所表达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1.听《月光曲》轻读课文8——9自然段,用线画出《月光曲》表现的意境。2.指名反馈。

3.齐读描述《月光曲》意境的语句。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5.配乐朗读。

6.再读这些自然段,思考:

①皮鞋匠听着琴声,好象看到了什么?为什么看到这样的景象? ②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7.反馈上述问题。

8.配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9.指导背诵这一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激励积累词语。简述课文的内容:文章讲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这不仅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还是一篇极美的文章,也有许多值得我们积累的词语和句子。2.反馈交流。

3.激励学生积极积累词语。

五.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预习第11课。

板书设计:

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走近茅屋

同情弹曲子

激动

皮鞋匠听《月光曲》

面对大海

创作《月光曲》

皮鞋匠看到

妹妹的脸

仿佛看到

12.金色的脚印 教学要求

⒈会认本课的生字“佣、仓、哆、嗦、拽”。

⒉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⒊自由的阐述自己读文后的感想和体会。

⒋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自由的阐述自己读文后的感想和体会。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⒈出示狐狸图,让学生说说对狐狸的认识。

⒉结合生活实例,讨论人与动物之间可能建立友谊吗?

⒊教师小结:点明人与动物建立友谊是可能的。然后导入新授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人与动物之间建立感情和友谊的文章——《金色的脚印》。二.检查学生自学的情况。㈠检查生字词。

⒈出示含生字词语,让学生认读。

男佣

仓房

哆嗦

拽住

⒉全班齐读

㈡联系课文内容,解释词语。㈢感知课文内容。

⒈金色的脚印指的是什么?

⒉课文讲了关于狐狸一家的什么事。

⒊教师用简要的语句叙述课文的内容,设疑导入新授课。三.教师出示提纲,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⒈小狐狸被关在仓房里时,老狐狸为小狐狸做了什么? ⒉正太郎又为它们做了什么?它们也为正太郎做了什么? ⒊找出描写正太郎为狐狸做的事以及狐狸对正太郎态度变化过程的语句。⒋讨论: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受到了什么启示?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请你讲给你的同桌听。四.反馈。⒈逐题反馈。⒉学生总结全文。

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畅谈体会。⒈分组朗读课文,教师适当的指导。⒉大胆的说一说你学文后的感想或体会。

⒊假设你遇到正太郎这样的事,你会怎么处理?

⒋教师总结全文: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类也应该是动物的朋友,谁都不愿意孤独的生活在地球上。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热爱动物。六.作业。

预习《积累·运用三

积累运用三 教学目的:

⒈学习积累部分《三字经》,并会恰当到运用。

⒉阅读、理解短文,领会“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的意思,并从中受到启发、教育。

⒊作文:介绍自己的好朋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语句通顺。重难点:

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作文水平。教学时间: 五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读读背背。

⒈自由读《三字经》,寻找规律。

⒉集体个别反馈。教师简单介绍《三字经》。⒊教师出示《三字经》,全班齐读。⒋理解意思,体会道理。⒌建议学生多诵读《三字经》。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⒈提出要求学生自读。⑴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⑵这个人面临怎样的选择?为什么说他的选择是艰难的?

⑶联系短文内容,理解“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的意思。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合作学习。⒊反馈。

⒋有感情朗读短文。

⒌说说你读了短文后的感想,可适当联系生活实际。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阶段,我们班级成立了图书角,不少同学捐献了图书。这段时间来,你们都读了一些什么书?

二.明确要点。

⒈先介绍书或文章的内容。⒉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想。三.练习说话,教师适当点评。第三——五课时 一.明确写作要求。

⒈指名读题,其他学生思考本次作文的内容和要求。⒉指名说说这次作文内容及要求。⒊教师归纳总结,强调要点。二.指导选材。

⒈你有哪些好朋友?他有哪些优点和兴趣爱好? ⒉你们之间发生过什么令你难忘的事? ⒊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三.指导写作。

⒈突出朋友的特点。⒉叙述具体生动。

⒊一定要表达出真情实感。

⒋写后认真阅读,不写错别字及病句。四.学生写作,教师巡视辅导。五.讲评、订正习作。

⒈出示范文赏析,评论好的地方。

⒉读自己的文章,对比中修改自己的作文。

⒊根据学生自改的情况,教师强调该篇的注意点。⒋学生细致地修改自己的作文。⒌学生互阅、互评习作。六.作业。

预习《古诗三首》。

13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⒈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应怜、小扣、潋滟、空蒙、相宜、毕竟、映日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⒉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用自己的话表达。

⒊初步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⒋指导学生想像诗中意境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休验诗意及古诗的节奏、韵律。教学重难点:

⒈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丰富学生情感。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以前同学们读过不少古诗,我们课本中的古诗大多写景抒情的,今天,我们再学习三首。板书:古诗三首 二.指导自学

学习《游园不值》

⒈了解作者,让学生说。

(叶绍翁,南宋处州龙泉人,是位很有名的大诗人。有的

资料说他流落江湖,浪迹荒村,无官无职,了解农村的生活,擅长写七言绝句。

⒉学生自学古诗。

⒊教师点拔:

A、弄清古今词意的不同。(让学生说,然后教师补充)

游,游玩。不值,没有遇到。怜,爱惜。扉,柴门。应,大概。

B、调整词序。

应怜屐齿印苍苔调换为应怜苍苔屐齿印。

C、补充主语。

⒋品读:

A、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B、想像意境,体验情感。

要点:一切美好向上的、生机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关不住的。

C、有感情地朗读。三.巩固练习。

这首诗先写做了什么?后写看见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总结学习《游园不值》的方法:

⒈你是怎样学习古诗《游园不值》的?

⒉学习方法:想像意境,体验情感;有语气地读,表达自己的情感;自我感悟、体验,同学间讨论交流。

⒊用这种方法学习第二首、第三首古诗。二.点拔、提示参考

⒈介绍作者:

苏轼,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杨万里,南宋时期江西吉水人。

⒉解释字词句。

饮:饮酒; 潋滟:小波荡漾的样子; 空蒙:水气迷蒙。

欲:想要; 接天:一望无际;

映日:在阳光的映照下。

宜:好的; 毕竟:到底;

别样:特别。

⒊品读。

A、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B、想像意境,体验情感。《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人抓住了西湖“水光”与“天色”在晴天和雨天时的不同景象进行了形象地描绘。读后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诱人的西湖美景。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此诗与众不同,上联抒情,下联写景。诗中描写的正是六月,正是莲藕花叶的极盛期。因此触目皆是荷叶,一碧万倾。

⒋有感情地朗读。三.总结:

这三首诗分别描写了季节的景物?表达的共同感情是什么?读要体现出什么感受? 四.巩固练习:

根据诗句画景物: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可出墙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五.作业。

预习《养花》。

14、养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乐趣、置之不理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

3、学习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新闻记者能力和写作能力。

4、培养学生在认真理解、感受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知道在生活中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乐趣及怎样追求,渗透正确的“幸福观”。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板书课题,读课题。

2、提问:你们从题目知道了什么?还候知道什么?谁养花?养些什么花?怎么养花?为什么养花?

二、指导自学

1、自学生字,画出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

2、用“——”画出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写上“?”

3、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A、同桌同学互相检查生字读音,新词理解情况。

B、解答刚才提出的问题。

4、再读课文,画出各自然段的中心句,懂得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课文是分哪几部分意思来写的?

A、自由读课文,朗读方式自定。

B、讨论交流,归纳小结。

各自然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让学生在课文中划出来并读一读。教师加于归纳。

5、请七名学生逐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全班同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巩固练习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以“乐趣”为话题,引入新课

1、回想一下,“乐趣”一词是什么意思?课文的作者把什么当作生活中的乐趣?

2、导入:作者将养花当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那么,养花究竟给作者带来哪些乐趣呢?课文又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指导自学

1、以第2自然段为例,教师示范学法。

A、理解中心句的意思:怎么样的花是好种易活的花?花是植物,为什么说它自己会奋斗?

B、作者为什么只养好种易活的花草?他不爱好花吗?

C、作者为什么从养一些普通的花草中也能体会到情趣?

D、小结学法。

一般来说,各自然段如有中心句,其他句子都围绕中心句的意思写。先找出中心句,再通过自己设问解疑理解其他各句是怎样围绕中心句写的。结合内容理解有关词语,有的词语还要学习运用。朗读体会并表达出作者的乐趣。

2、参照范例,组织自学。

提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回检查、指导,参与小组讨论,倾听同学意见,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给予点拔。

3、全班汇报、交流、讨论。

朗读第3自然段,理解“这就是知识”中的“这”包括几点?

朗读第4自然段,理解“可是这多么有意思呀”的含义。“可是”在句子中起什么作用?

理解第5自然段,理解这段三句话,各讲了什么意思?

理解第6自然段,说一说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

4、归纳总结第二部分。

作者从养花中得到了哪些乐趣?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谈谈你对作者这种乐趣的评价。

课文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

三、巩固练习。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第三教时

一、朗读第1-7自然段,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理解以下问题

1、这两人部分的主要意思。(把我养花当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总结养花的乐趣)

2、第一部分在全篇课文中有什么作用?最后一部分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这两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全文总述引起下文。对全文的概括。首尾呼应,结为一体。)

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这篇课文表达出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热爱生活、热爱劳动)

2、示范理解第5自然段作者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3、参考示范,默读其他部分。

4、在小组内朗读,相互评价。

5、在全班朗读。

三、汇报学习本课后的收获。

思想方面:生活中到处有乐趣,应该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和培养不平凡的乐趣。写作方面:从不同方面把乐趣写具体。

四、巩固练习:

1、明确要求:写一钏自己喜欢的花草。

2、指导学生品头作文。

3、学生按要求写短文。

4、交流,指名学生读。

五、作业。

预习《理想的风筝》。

15幸福是什么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人们从你的劳动中得到了好处和快乐,你也就得到了幸福。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并说说课文的中心思想,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三个牧童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从而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教学难点

理解智慧的女儿两次话语中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每个人都想得到幸福,那么同学们有没有认真想过幸福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题目就是“幸福是什么”。(板书课题)

二、指名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纠正不正确的字音

三、自己出声读全文,思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写三个牧童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一口小水井,因而得到了智慧的女儿的祝福,并让他们自己去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十年以后,三个青年与智慧的女儿在小井旁边再次相遇,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亲身体会到了幸福。)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说说课文的起因是什么?(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了一口小水井)(板书:挖小水井)

四、分析课文的起因

1.默读课文起因部分,思考三个牧童是怎么干的?

2.指名几个学生说说他们挖小水井的过程。

3.他们挖小水井时心情怎么样?把表现他们心情的语句划出来。

4.读所划的语句,说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结合上下文说一说。

(因为他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有了成果并且给别人带来好处。)

五、朗读课文起因部分,读出他们快乐的心情

六、朗读全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七、布置作业

读熟课文;查字典弄懂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激发兴趣

1.三个牧童挖小水井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让别人喝。)

2.由挖小水井引出了一个问题是什么?(幸福是什么?)

3.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呢?三个牧童弄懂这个问题了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默读全文,想想三个牧童分手后,各自都做了些什么

(学做医生,为人治病;勤恳工作,对人有用;耕地种麦,养活多人)(板书)三、十年后,三个牧童已经变成三个青年,回答

他们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请你朗读课文后说说。说后再回答:这些体会是怎么得到的?(通过劳动得到的。)

四、朗读全文,把智慧的女儿两次说的话划下来

读这两段话,结合三个青年的体会说说幸福是什么?

(通过自己的劳动,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这就是幸福。)

说说什么叫“有益”?(益就是好处。)

五、朗读全文体会“幸福”的含义,并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1.自己思考; 2.小组讨论;

3.大家讨论得出:本文告诉我们幸福是靠劳动,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从而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

4.六、谈谈你学了课文后有什么收获

七、总结深化

今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真正的幸福。我想同学们今后一定会努力学习,将来好好工作,好好生活。这样,我们每个人都会尝到幸福和快乐。

16、理想的风筝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板书:

14、理想的风筝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再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对结尾句有什么理解?(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的天地间在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或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启示。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板书设计:

14、理想的风筝

课上:跳跃旋转

关爱学生

生命顽强 刘老师

课下:放飞风筝

追赶风筝

热爱生活

积累·运用四

第一课时

1、读一读,背一背

1)、读对。佞ning

2)、读懂。

A、读名句,谈理解。

B、你在哪篇课文或课外读物中,在哪部影视剧或其他途径中见到、听到过这些名句,是怎样运用的?

2、赏句。

你喜欢这些句子吗?为什么?

3、过程。

A、个人读、理解。

B、小组互读互评,交流理解。

C、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4、背句。

A、同桌互背互评。

B、全班齐背。

二、阅读——风筝

1、读文思考:

说说你对“风筝是理想的翅膀”这句话的理解,说说你昨发读懂的。

你读这篇短文,学到了哪些表达方法?

2、过程:

个人阅读思考。

小组交流理解。

指名答、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介绍一种家用电器或农机、家具。

1、阅读理解:怎样选择介绍物?怎样介绍?

2、指名回答:

选了解得比较多,感兴趣的哪一种介绍;介绍它的外形、功能、使用方法等;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评议谁说得清楚、具体。

3、组内交流、评议,推荐优秀。

4、各组优秀说,全班评议。

四、巩固练习

把名句抄在“名言佳句本”上。

第三、四课时

习作——我成功了

一、阅读理解“习作”

1、读文思考

A、写什么,怎么写?

B、成功后的感受指什么?

C、怎样写清楚写具体?

D、在这次习作中,哪些文章的表达方式可以应用?

2、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A、写什么——学会了一项本领,解出了一道难题,做成了一件小制作,取得了一次竞赛的胜利等。

B、怎样写——结构完整,记叙有顺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心情、神态、心理活动等。

二、完成习作

1、组内说文交流。

2、书面完成习作

17、田忌赛马 教学目标

1、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明确孙膑取胜的直接原因。

2、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具体分析问题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出示投影)的思维方法。

2、自学发现问题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从不同角度充分质疑。

3、自学探究问题

(出示投影)A.第一次赛马是怎样进行的? ? B.第二次赛马是怎样进行的? ? C.想一想孙膑是怎样想出这个比赛方法,使田忌取胜的?

导学生自学。

1、发言比较

1:孙膑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问题?

2:孙膑怎样解决了这个问题,使田忌取胜?

就可以转败为胜。

3:赛马的方案共有多少种,为什么说孙膑的方案是最好的?(引导学生分析孙膑的思维过程)

2、引导探究

?

?

?(有点心慌了,目瞪口呆)

? ?

?

3、整理小结

?(认真观察、结合分析)(出示投影)

1、能力测验(选做题,出示投影)第一场田忌用下等马对自己的上等马时,你会怎样调整,为什么?

2、小结,布置课外作业

受到了什么启发?(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15、田忌赛马

调换顺序

初赛失败———————→再赛胜利

孙膑献计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18、晏子使楚

教学要求:

1.了解故事内容,学习晏子出使楚国时,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辨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尊严的精神。

2.认真分析人物的语言,注意体会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3.学会生字、新词,积累有关词语。教学重点:

学习晏子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辨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尊严的精神。教学难点:

用心体会人物语言,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略)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晏子使楚

提问:题目是什么意思?

晏子:名婴,号平仲。

使:出使(动词)。

楚:楚国。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读文,说说每段大意。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词意:国势敝国枳安居乐业

3.答疑。

三、阅读分析

1.阅读思考:

①楚王讥笑晏子身材矮小,叫人在城门旁开了个5尺来高的洞让晏子钻进去。在这种情况下,晏子是怎样对待的?结果怎样?

②当楚王讥笑齐国没有人才,所以派晏子这样的人出使楚国时,晏子是怎样反驳楚王的?结果怎样?

③楚王讥笑齐国人做强盗,没有出息时,晏子又是怎样驳斥楚王的?结果怎样?

2.讨论、汇报。

3.重点思考:晏子是怎样战胜楚王的?

4.小结:

晏子出使楚国,能以自己的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尊严。板书设计:

19、赤壁之战 教学目的:

⒈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⒉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

⒊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教学重点:

利用动手操作的方法,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教学难点:

使学生领悟到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应该希望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从而实现中国的统一。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引趣,导入新课。⒈解题。

⒉请齐读课题《赤壁之战》

“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题目变成一句话。(在赤壁进行的一场战役。)⒊请把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加进去说一说。(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周瑜获胜,曹操战败。)⒋从课文入手,概括主要内容:

⑴战争开始时,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何?(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十万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⑵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以少胜多)⑶把“以少胜多”也加进题目中说一说。(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结果周瑜获胜,曹操战败。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⑷出示写有上面这段话的幻灯片。问:大家看,这段话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本文的主要内容)

⑸作为本课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它还缺点什么?(东吴周瑜是如何取胜的?)⑹那么东吴是如何取胜的呢?(用火攻打败曹操的。)⑺把“火攻”加进去再说一说。出示第二张幻灯片:(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

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周瑜用火攻打败曹操。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⑻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是从什么入手来概括课文的(课题)

⑼今后在阅读写事的文章时,可以从课题入手,用提问题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主要内容。

二.分析东吴取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动手操作)

⒈“火攻”分哪几步进行的?请你用简单的词语概括一下每一步中双方的表现?

⒉黄盖诈降曹操为什么会相信?(从信中分析)⒊请大家齐读第26页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话。⒋周瑜凭什么断定诈降计一定能成功?

⒌充分了解对方心理、特点叫做知己。那么与此相反的呢?——知彼(板书知己知彼)⒍黄盖为什么选在有东南风的那天发动火攻? ⑴四人为一组用纸船演示一下东吴是如何火攻的?

⑵在演示的同时思考:东吴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条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处? ⑶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参与讨论。东南风——天时

曹操的人马驻扎在西北方向,东南风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军铁锁连船易于火攻

东吴发挥了擅长水战的优势而避免了长期相持、以少敌众的不一之处——扬长避短 归纳板书: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⒎大家再来读第三自然段黄盖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三.发散思维,学习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赤壁之战。⒈赤壁之战的结果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三国之间有混战了七十二年,才最后由西晋统一了中国。请问:赤壁一战,你认为谁获胜好?(学生自由讨论、发言)⑴曹操胜了好 ⑵东吴胜了好

⑶谁胜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

第一种观点正确,曹操胜利就可以统一中国了。

第二种观点只从东吴局部的利益出发,保住了一方平安,却造成了长期的军阀混战。第三种观点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长期对峙对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⒉不少同学喜欢玩电脑游戏,其中就有《三国演义》的游戏,今天就请你用纸船来做一下游戏,曹操如何才能取胜?

学生动手演示:拆开纸船,利用西北风,分路进攻,发挥人多的优势。

⒊教师归纳总结:曹操要想取胜,根本原因还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这是赢得战争的最根本的准则。

四.结课激趣,引导学生到课外去广泛阅读

七十二年后,西晋大将王瀎正是吸取了赤壁之战的历史教训,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所以顺江而下直捣金陵,灭掉东吴,完成了统一。大家课下可以看一看。五.作业。

预习《冀中的地道战》。冀中的地道战 教学要求

⒈自读课文,了解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及结构特点,认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⒉了解课文的内容及叙述的顺序。⒊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表达的方法。重难点、关键

⒈了解地道的结构特点及作用。⒉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课时划分 一课时 课前预习

⒈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查查工具书再读。⒉再读课文、思考:

⑴ 自读课文主要写什么,对课文中的哪些内容你特感兴趣,请多读几遍。⑵读了课文之后,你有何感受。⑶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⒊选做题

⑴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地道战”产生的背景。

⑵根据课文内容,画一画地道的示意图(喜欢地道的哪个部分,就画哪个部分的内容)。教具准备:

有关地道战的挂图,《地道战》的录像带。教学过程

一.反馈自读情况。

⒈字词方面,原来有哪些字词不理解,后来用什么方法弄懂的。(由学生自由汇报,可能会提到如下的字词)。

冀:是河北省的简称。冀中:是河北省的中部平原。(查字典)大扫荡:实行“三光“政策,即抢光、杀光、烧光。孓口:地道里小得只能容一个人爬过去的关口。(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岔道:地道里分岔的地方。(查字典)⒉反馈查阅资料情况。

有关“地道战产生”的资料与背景:1942年至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抢光、杀光的“三光”政策。在铁路何大道两旁挖很深的封锁沟,挖出来的土就用来筑封锁墙,碉堡林立,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的时期,于是毛主席领导根据地的军民展开了“反扫荡”斗争。在战斗中,人民以无穷的智慧创造地道战,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⒊指名接龙读全文。⒋说:读懂了什么。

生A:日本侵略者在翼中平原上的“大扫荡”,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翼中人民用地道战的方式粉碎了敌人毒辣头顶的“大扫荡”。生:C:…………..⒌交流最感兴趣的内容。(展示的形式不拘)。

生A:最喜欢第四自然段。读了这一段,我看到地道的结构非常巧妙,与地面上的住房没有什么区别,在地道里生活也很方便。请看,这是我根据这一段的课文内容画的图。

生B:我喜欢第七自然段。我觉得地道里通信联络的方式很好玩。靠吆喝和拉铜铃来就能传递信息,太妙了。

生C:我喜欢第五自然段,地道里设有陷阱,迷惑洞,还有子口,敌人进了洞,就别想活着出去。我根据着一段的内容也画了画,你们瞧有意思吗? 生D:我喜欢第六自然段,地道里不但有防火、防毒、防水设备,还有可以跟其他村的地道相通,实在不行了还可以转移到别村去。

小结:从同学们刚才汇报的情况看。课文4至7自然段不仅向我们介绍了地道的一般结构,还介绍了怎样隐蔽自己,打击敌人以及防火、防水、防毒、通信联络的设备。从中让我们看到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⒍再读读自己喜欢段落,边读边想它为什么让你喜欢?(读后交流,要求举例说明)

生1:写得很具体,也很有序。没有见过地道的人,读了课文以后,都会给身临其境的感觉。如第四自然段,写到地道挖在什么地方,有多高;再写地道的大洞和小洞;接着写了生活设备;最后讲通气孔。

生2:不但有序,而且还能突出每个地方的特点。如第五自然段,在保护自己,打击敌人方面写到:洞口隐蔽,堆满荆棘,不易被敌人发现;洞口还挖了陷阱,坑里-----翻下坑里就送了命。警戒洞特别坚固,民兵防守。拐弯处有迷惑洞,子口等。生3:----------小结:地道的结构虽然复杂,但由于作者能够抓住地道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具体的叙述,因此,读了课文之后,“地道”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地道发挥的作用巨大。

⒎说说读了这篇文章后有何感受。说。(敌人手段的毒辣和残忍,人民无穷的智慧或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堪称奇迹。)读。(带着各自的感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二.作业

读写例话——按一定顺序写 教学目标:

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式;了解几种基本的表达顺序。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回忆本单元四深的共同点。

《田忌赛马》先讲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输了第一局,接着讲在孙演的帮助下,田忌调整了马的出场顺序,最后赢了第二局。《晏子使楚》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三次想羞辱他,都被他—一挫败,维护了齐国的尊严。《赤壁之战》先交代了战役的起因,接着写了双方所做的战斗准备,最后写了战役的过程和结果。《冀中的地道战》先讲了地道战产生的时间、原因及作用,接着介绍了地道的式样和特点,最后讲了地道战是我国抗日战争史上惊人的奇迹。

二、自学读写例话,交流讨论。

1.默读自学,思考:为什么写文章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按一定成序写有哪些主要方法?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可引导学生联系其他组的课文,谈谈叙述的顺序。

三、小结。

再读课文的时候,了解叙述的顺序,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理清课文的内容。在作文的时候,按一定的顺序写,可以叙述得更清楚,能够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

四、提供一篇阅读文章,让学生说说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积累·运用五

教学要求

⒈积累、运用部分成语。

⒉阅读成语故事,理解“唇亡齿寒”这个成语的意思。

⒊围绕“发现朋友有了缺点,怎么办”的话题展开交流,通过交流来提高认识。重难点:

⒈积累、运用学过的成语。

⒉在交际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教具准备 小黑板 课时划分 四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前三分钟成语接龙游戏。

如:一举两得

得心应手

手到擒来

来之不易-------插翅难飞

飞黄腾达

达官贵人

人面兽心-------惊弓之鸟

鸟尽弓藏

藏龙卧虎

虎视眈眈-------白头偕老

老生常谈

谈笑风生

生龙活虎-------二.出示小黑板

一生正气

临危不惧

绝处逢生

化险为夷 堂堂正正

镇定自若

面不改色

光明磊落 大智大勇

急中生智

惊心动魄

以身殉职 刻不容缓

力挽狂澜

精明强干

仰不愧天 ⒈由轻声地把成语读一遍。(遇到不会读的字句问问同学,也可以查查字典。)⒉同桌互读,注意读准字音。⒊在小组交流自己对成语的理解。⒋选择你喜欢的成语在小组里说话。⒌同桌互听写。三.阅读成语故事。⒈出示阅读要求:

⑴阅读短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查字典再读。⑵在小组交流“唇亡齿寒”这个成语的意思。⑶在小组里说一说“唇亡齿寒”的故事。(小组派出代表在班上讲)⒉学生根据要求自读。⒊交流自读情况。

唇亡齿寒:颊骨和牙床互相依靠,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这个成语比喻此间的厉 害关系十分密切。多用来形容两个邻国间的关系。⒋小组派代表讲故事。第 二 课 时

一、问题导入 1.一天,林老师根一位同事去逛超市。在服饰专柜,她看中了一条丝围巾,围上后从这个专柜走到那个专柜,又从那个专柜走到另一个专柜,就是不见她把围巾解下来,你说我该怎么做?

2.在考试的时候,如果一个要好的同学趁老师不注意,向你问了一道题,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3.如果你的好朋友做错了事,撒了谎,你知道了,会怎么做?

二、提示问题。

发现朋友有了缺点,该怎么办? 小黑板出示交际的要求:(1)怎么想,(2)就怎么说。

(3)说的时候最好要结合具体的事例。(4)在说的清楚事情经过的同(5)时,(6)也说说这样做的理由。(7)如果你的想法和做法跟小组里的同(8)学一致的话,(9)可以针对共同(10)的想法,(11)做法展开交流。

学生根据要求在小组内进行交际。大组汇报。第 三 课 时 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懂得什么是建议书,写建议书要注意的问题及格式。按照写建议书的要求和格式,写一份建议书。教学过程

一、了解情况导入

你生活的环境怎样?有污染吗?

社区的设备怎样?购物方便吗?供孩子活动的场所大不?---------------

二、出示习作题目 自由读习作要求

写建议书要注意哪些问题。(1)要写明存在的问题;(2)要说明产生问题的原因;(3)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建议书的格式,是怎样的?(结合范例讲)(1)标题;(2)写给谁;(3)具体的建议;(4)建议人的名字;(5)日期;

三、探讨问题,提出建议。根据问题的不同,分组讨论。明确

四、根据写建议书的要求,写一份建议书。第 四 课 时 教学要求

能根据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

能针对老师提供的习作提出修改意见。教具准备

准备几篇学生的习作。(较好的、毛病典型数篇)教具过程

一、习作讲评。(针对普遍情况)

二、欣赏好的习作,并能说说好在哪里。

三、出示毛病典型的习作,指导修改。格式是否正确?

所反映的问题,建议写清楚了吗? 语句通顺吗?

四、修改自己的习作。

五、作业。

继续修改并抄正。黄 河 象

教学要求

读懂课文,了解这具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和保存完整的原因。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体会科学家是怎么合理现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按课文的叙述的顺序复述。重难点、关键

科学家是怎样假象黄河象的来历的。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的

检查自学,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分清文章的条理,了解这具象化石高达完整的特点,进行复述的能力训练。看象化石的展示图 教具准备

象化石的挂图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它将把我们带入遥远的古代。

二、读课文,检查预习。检查学词的掌握。

(1)让生提出不(2)会读,(3)难写难记的字,(4)学生互动学习,(5)(6)让生提出不(7)理解的词,(8)指(9)导学习。读通课文。

三.整理问题,引导自学。1.置疑。

当你预习前刚看到《黄河象》这一课题时想知道什么?想提什么问题呢? 2.整理问题,引导自学。(1)什么叫黄河想?

教师点拨。(2)课文介绍了黄河象的什么特点?

(3)课文还介绍了哪些与黄河象有关的知识呢? 四.反馈自学情况。

1. 理解课文内容,2. 理清文章的条理。3. 解答问题 什么叫黄河象?(参看课文预习——因为这种象曾经生活在黄河流域,所以定名为黄河象)。课文介绍了黄河象的什么特点?

(介绍了黄河象化石的特点——高大完整)课文还介绍了哪些与黄河象有关的知识呢?

(课文还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这具黄河象化石的联想了它的来历,黄河象挖掘出来时的情景。)

五.指导看图。

读课文最后一段后出示挂图让学生感知。六.指导学习第一段。

1.对照挂图,读通一遍,完成练习。按课文内容填空

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黄河象,它高___________,长___________,大象牙___________,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_____________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2)这具大象化石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你怎么知道? 2.讨论交流

(指出从数字体现大象化石的特点)

3.看大象化石挂图,复述大象化石的特点。七.本课小结。课文这一段,为我们介绍了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为什么会保存这么完整呢?这让我们的科学家展开了丰富地想象。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的

1. 体会科学家是怎样合理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2. 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复3. 述。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明确目的

1. 黄河象化石的特点是(高大完整)

2. 明确学习目的的,3. 今天我们看看科学家根据这具大象的化石展开什么样的想象。

二、引导学习科学家假象部分。

老师先让学生认真默读科学家假象黄河象来历这一段。指名朗读,经过评议,指名再次朗读后讨论。问:读得好不好?(好),对,使人听了就像看到一样,但是假象必须有事实依据,请大家联系文章第一段介绍象化石的样子,文章的最后一段的农民挖掘象化石的情况,想想科学家的假象最重要的依据是什么? 讨论:

(生1:200万年前天气很热

生2:假象天气热的依据还是假象,最重要的依据应该是黄河象失足落水陷进淤泥里淹死。

生3:因为科学家知道甘肃农民发掘出来的这头大象的骨架斜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姿式好像正在向前跑,这就是说明黄河象是向一条淤泥的小河走去,失足落水,陷进淤泥,淹死在河里。后来尸体被冲积的沙泥掩盖起来了腐烂了。日子长了骨骼就变成化石,就这样这具一直没被移动过的象化石便完整掩埋在沙土下。)

问:对科学家假象黄河象陷进淤泥淹死,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但是为什么黄河象会失足落水淹死在河里呢?

师:这个问题问的好,很重要,这是科学家必须进一步说明的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就能更有力地说明为什么象化石保存得那么完整。大家都来谈谈。(生1:因为不小心,大象才会失足落水。生2:因为大象不知道河有多深,不知道有淤泥

生3:最主要是因为右脚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一滑就栽进河里 生4:是因为口渴,不渴就不会跑到河里去 生5:是因为天气热,不热就不会口渴。)3:练习,归纳

师:对!黄河象失足落水淹死在河里有各种原因,科学家想的很严密。大家说了,知识没有条理,现在大家先做个作业,再有条理地说说黄河象失足落水淹死在河里的始末。填空:淹死的时间__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___,天气________________ 请按科学家的假象把“喝”“渴”“陷”“热”填在括号里。黄河象淹死河里的始末:()

()

()

()最后淹死在河里。

生:这样,科学家不是首先想到天气很热吗? 师:不,大家听说过逆向思维吗?

(科学家从已知探求未知,从结果推想原因,运用追溯的逻辑推理方法,从发掘出来的象化石的形象先推想到“陷”从“陷”推想到“喝”,从“喝”推想到“渴”再从“渴”推想到“热”。得出假象的接龙:热——渴——喝——陷,直至淹死在河里,科学家这样进行假象合情合理,十分严密,很有说服力。)

4、大家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吗? 问题;生1:为什么科学家会假象黄河象失足落水的时间是200万年前以前?为什么说是一条“弯弯的”“缓缓地”流的小河?

生2:为什么会“扑踏扑踏地走?怎么会假象带头的是一头老公象?” 生3:“够”是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得出。『(1)不是200万年以前的事,黄河象的不过就不可能变成化石,假象小河弯弯的、缓缓地流很重要,这表明这条河容易沉积泥沙的小河,不然黄河象怎会陷入呢?(2)扑踏扑踏地,走就是显示出干渴得有气无力。见到小河“就高兴地跑起来”,说明渴的非常厉害,迫切需要喝水。

公象领头是象群生活的一种习性,再说,不是公象骨骼化石怎么会怎么高大?

“够”是达到的意思,课文里说它“够不够”是说由于水位很低大象伸长鼻子吸水,伸不到河里吸不到水。』

2、总结,3、科学家通过丰富的想象分析,4、假象黄河象的来历,5、说明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6、假象合情合理逼真有说服

7、力。

三、按课文顺序复述假象部分。

1、大家自己尝试复

2、述。

3、请个别上台复

4、述,5、替他同

6、学评点。

7、回家讲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姐姐、妹妹听。四.思考,想一想还可以按照怎样的顺序复述。琥

珀 教学要求

1.读通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认识琥珀形成的过程,激发学生对自然可惜的兴趣和爱好。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合理进行想象的。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进行复述训练。重难点、关键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2.体会科学家是怎么进行合理想象的。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2.理清文章的条理。

3.学习假想琥珀形成过程。教具准备

琥珀的幻灯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实物导入新课。

(拿出人造琥珀)大家见过这个东西吗?谁能说说它是什么?(琥珀,松脂球的化石)。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琥珀》这篇文章。它向我们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知识。但是,课文中写的这块琥珀不同一般的琥珀,而有特别的地方,大家已经预习过了,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文中的琥珀是一块什么样的琥珀呢?(生根据预习掌握情况讲)

二、学习琥珀样子部分。1.读文并画句。(出示幻灯)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在文中画出写琥珀样子的语句。(有两个小东西关在里面呢,一个苍蝇,一个蜘蛛。透明。)

2.找出写琥珀被发现部分。(海风猛烈地吹---------这是很少见的。)3.默读,完成练习。

(1)___________带着儿子在___________挖到琥珀的。

(2)琥珀是一块____________的东西,里头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4.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块琥珀是透明的?请用书中的话回答。生:“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身上的每一根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脚周围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5.课文的最后一句点明了这块琥珀在科学上的价值,你从句中的哪两个词能看出这一点?(“推测”和“知道”)

6.再读一读描述琥珀特点的句子,能不能像讲故事似的读出琥珀的特点和价值?(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深入品味,读出琥珀的特点,价值,并复述)。三.尝试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

这么漂亮的一块琥珀是怎么样形成的呢?前一课《黄河象》科学家能根据黄河象的化石展开合理的想象,推想黄河象化石形成的过程,今天我们大家都当一回科学家也来想象一下,根据这个渔民的儿子在海边的沙地挖到一块漂亮的琥珀,也推想一下它是怎样形成的?(学生试想象)四.对照比较。

1.都文中琥珀形成的部分。2.为自己想象进行比较。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的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3.朗读并复述琥珀形成的过程。教具准备

琥珀化石形成的录像。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这块琥珀的特征,(引读-----),和它在科学上的价值,(引读-----),我们还模仿科学家展示了丰富的想象,那么想象要合理,要有一句,我们的科学家是怎样假象这块琥珀化石的形成呢?

二、学习琥珀化石形成部分。1.指名读2、3、4、5、自然段。2.读后小组讨论。

这四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一万年前的一个夏天竟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是怎样写小苍蝇的?又是怎样写小蜘蛛的?(这四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一万年前的一个夏天,一只小苍蝇和一只小蜘蛛,它们在松树林里的一棵松树上相遇,写小苍蝇怎样飞了大半天,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写蜘蛛发现苍蝇想把它吃掉。)

3.教师小结;这四个自然段,在内容上先苍蝇“飞”,再写苍蝇“停”,由苍蝇的“停”引出小蜘蛛,是按事情发展的过程写的,条理清楚,联系紧密。4.指导朗读这四个自然段。(在自读的基础上评议,讨论语调和节奏。如:第五自然段,写蜘蛛小心地爬过去,想吃掉苍蝇,因此,语调要轻,节奏要慢,渲染出那种紧张的气氛。)5.指名指读6、7、8、9自然段。6.读后讨论。

这四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各自然段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写天热,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滴下来,包住了两只小虫,苍蝇和蜘蛛挣扎了一番不动了;松脂继续往下滴,积成了松脂球。这四个自然段内容同样是按事情发展的过程写的。)分析松脂球形成的需要哪些条件,并说说理由。(学生小组讨论)

三年级语文备课教案 篇6

1、学习本文会写的字5个,会认的字2个。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平等,民主的思想感情和消除种族歧视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在世界上除我们黄种人,你还了解到了什么人种?(指名回答)

2、过渡语: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在我们这个广阔的地球上生活着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们,尽管肤色不同,可我们象兄弟姐妹一样生活在地球这个大家庭中。同学们,请看――――(出示课件2)问:你看到什么?【有一位美国诗人把我们共同的愿望写出了一首诗――《最美的花束》(板书)】

3、齐读课题(美读)、质疑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课件3)

音(指名读、齐读)、形(学生提示)、义(质疑)

2、指名5位学生读课文(应注意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3、分组读课文(一二节男同学,三四节女同学,第五节齐读)

4、现在谁来说说“最美的花束“指什么?

三、理解诗文,体会感情

1、请大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先有感情地朗读,再说一说你从中知道或读懂了什么?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2、生自由读,小组交流,师巡视参与指导。

3、指名汇报,师生评价,师相机点拨归纳。

(应注意朗读的指导、评价,“花、花冠、花束、花园“等的含义)

4。课文中的你、我、他指谁呢?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出示课件4)

5、提供句式,指名根据课文意思说话,体会主题思想。(出示课件5)(师相机评价、鼓励)

(1)蓝眼睛和黑眼睛一样。

2)_______和______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

6、小结:同学们,你们的发言,让我深深地感动,的确,不管肤色如何,不管是贫穷或富有,我们都是一样的,我们都是平等的,我们要像兄弟姐妹一样互相尊重、和睦相处。(板书:平等)

四、拓展延伸

学生谈今后同学间、朋友间、邻居间应如何相处。

五、质疑问难

推进课程改革,深化二次备课 篇7

关键词:二次备课,学情,个性,反思

随着电脑的普及,农村教师的备课方式发生了转变。由于现在的很多电子备课都是资源共享的,为此我校确定新的备课要求:首先集体备课;然后个人进行二次备课;最后根据上完课的具体情况,写好教学后记,完善二次备课。

备课是教学常规,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上好课的前提。就我的体会,集体备课在钻研课程标准和分析处理教材上,可以集众人智慧,全面、深入的理解教材,把握重点。集体备课不可缺少,但集体备课缺少个性,缺少针对性,缺少个人风格,这就需要我们进行二次备课。

所谓二次备课是指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课堂上的各种变化,对集体教案进行调整、修改、完善,以适合本班学生,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如果说集体备课可以让课堂教学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知识准确的话,那么,二次备课则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不仅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而且跃动着个性的魅力。下面是我的二次备课经历,和大家共同探讨。

1. 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

俗话说:“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教师讲课必然要“量体裁衣”地备学生。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在教学中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情况是备课不可忽略的环节。由于不同班级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和能力基础以及对教学的反应和学习习惯不尽相同,因此集体备课的教学过程不一定适合本班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原有备课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学情”进行二次备课。

有一次上县公开课,是《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课,大家从教学环节的安排到重难点的突破,从课件的制作到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等各方面,均作了详细的设计,特别是光合作用的发现的实验,大家一致认为根据书本进行探究教学,既符合新课程理念,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通过试上,效果很好。教师充满信心,可到了真正开课的时候,却没想到整个课堂是那么的枯燥乏味,学生参与的激情是那样的低,任凭教师怎样鼓励动员,举手的学生几乎没有,为什么同样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前后相差就这么大呢?坐在下面听课的我忽然醒悟:试上时是在住校班,开课是在平行班,学生差距较大,难怪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可见“备学生”在我们的备课环节中是如此重要,就像世界上不会有两个相同的鸡蛋一样,同一年级,在不同班级的学生学习的状态也会有所不同。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学习状况、学习兴趣、接受能力等学习动态,以便根据“学情”为二次备课做准备。

2. 根据个人教学习惯和教学风格使教学过程个性化

古人云:“感人心者,先莫乎于情。”因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始终抓住激情点,通过充沛的情感,用生动语句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用幽默的话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使作者、教者、学生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另外幽默的语句、形象的比喻不但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可以使一堂课更加紧凑、生动、引人入胜,使教材平中见奇,使知识产生诱惑力,使学生产生兴奋感,形成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让学生自觉地展开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如果教师能够依据个人的教学风格与语言习惯进行二次备课,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生物课一般都在上午最后一节或下午,学生或饥肠辘辘,或昏昏欲睡,如果教师再灌输枯燥的生物专业术语,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记得有个选择题是这样的:“一朵花有雄蕊和雌蕊,但雄蕊和雌蕊不能同时成熟,那它是()。A.自花传粉B.异花传粉C.可能自花传粉可能异花传粉D.不能确定”因为是下午第一节课,我就说:“好比现在有个姑娘已经二十七八,而男孩才三四岁,要这姑娘嫁这男孩,等男孩长大成人姑娘早老了,所以姑娘只好另外找个男人嫁了。”学生哈哈大笑,想睡觉的也醒了,答案也知道并理解了。“春天,雄蛙高声喊叫着雌蛙,雌蛙则羞羞答答来到雄蛙身边,完成婚礼———抱对……”“大雁很懂事,不增加妈妈的负担,一孵出就随父母找食物———早成鸟……”幽默、生动的言语可使学生对课堂学习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长此以往,学习效果不言而喻。这是二次备课的魅力,是个性的魅力。

3.总结课堂,完成教学后记,完善二次备课

教学后记既要记成功之处,又要记不成功之处,还要记补充内容和课堂反馈情况。例如由于教学对象的多变性与个体的复杂性,往往出乎教师课前预案和预演的设想之外,因此课堂上会经常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如果教师遇到这些“小插曲”就感到束手无策,甚至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子来压制学生,这恰恰反映出教师的无能,而课堂上的闪光点往往就体现在教师对这些问题所表现的机智上,这些机智是我们在预案中无法设计的,这也正体现了二次备课的重要性。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实践证明,凡善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其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的步伐就会加快。

“二次备课”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呈现呢?我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

1.勾画法:

用不同颜色的笔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设计中所选取的内容划出,提醒自己注意。

2. 增减法:

依据教学实际对教案增减,需更改之处应在教学设计中有明确的标注。对教学设计中不符合班级学情的部分、不够理想的部分均应进行修改。

3. 补充法:

学情分析、创新设计和教学设计中没有写出来的内容,教学过程的设计中,除了要备方法还要备可能,另外导语、练习、板书和资料的查找内容也应在补充的范围之内。

劳技学科教学设计与二次备课 篇8

关键词 劳技学科;教学设计;二次备课

一、劳技课程的特点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是建立在操作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能力的综合学习,它体现出以下主要特征:动手与动脑结合;以项目为载体;可感的操作对象;多学科的视野;贴近现实生活;开放的学习领域。

所以,劳技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劳技教学的特点,按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择制定实施方案。

二、劳技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1.明确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是以劳动与技术的课程目标为基础的,以培养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必备的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初步的劳动与职业意识为总体目标。在具体的构成上,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加入行为与习惯的目标尺度,体现劳技课程的理念与特点。

2.充分进行课前准备

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程的备课模式不同,劳动与技术课程基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技能与态度的习得是以每个学生的个体经验和亲身实践为基础的。实践教学的过程必须以“五备”为起点,即备教材、备方法、备器材、备制作、备安全,这也是保证劳技课堂教学安全顺利进行的前提。

3.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研究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

劳技课程的学习是建立在操作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能力的综合学习,所以其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也将围绕学生需重点掌握或难以掌握的操作技术而设置突破口;通常情况下,教学方法的选择是灵活、开放、多元化的,但以项目为载体来选择相应的方法手段,是体现技术学习特征、展现劳技学科特点、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

4.合理选择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由于劳技教学实践性强,内容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教学方法手段开放、多样,但是这也极易导致教学的随意性,从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探索并形成规范成熟的教学模式是成功的关键。在多年的实践验证下,“五段式”课堂教学模式可作为劳技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参考。此模式的结构分为“提示目标”、“指导自学”、“精讲示范”、“操作反馈”、“评价提高”五段,前三个环节是基础,课堂用时应控制在15分钟之内,操作实践是关键,时间应不少于25分钟,最后5分钟左右的评价提高是导向和提升。

5.科学进行教学评价与课后反思

劳技教学的评价要围绕学生的发展进行,评价的对象、方式、过程、手段都要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原则,应以学生的劳动态度与劳动习惯为基础,技术操作与技术设计为重点,同时关注学生实践操作的结果,更要关注其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以此作为教师反思课堂教学效果的出发点,以及衡量课程计划实施成效的基本标准。

三、劳技学科的二次备课

劳技学科的备课要求就是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方法得当,器材齐全,掌握制作要领,安全管理措施得当。然而在现实中, ,往往预设的教学场景并未生成、教学条件长生改变、学情并不一致,都会导致教学设计目标未能达成。此时,及时、灵活地进行二次备课就显得必要了。

1.二次备课的含义

二次備课是指教师在结合教材完成第一次备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堂上的各种变化,对首案进行调整、修改、完善,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次备课的理论依据:以学定教。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自己对本文教材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难易的程度,学生主体发展状况,教学技能的应用,师生互动及时间安排等内容进行重新安排设置,化非预设为预设,完成二次备课。

2.二次备课的要求

(1)教师须具备更高的专业水平

(2)教师须具备丰富的教育经验

(3)教师须具备灵活的教育机智与教学技巧

(4)教师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反思力

3.如何进行二次备课

(1)内容:

①备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②备教学设计与练习设计

③备教学效果与教学评价

④备教学风格与育人思想的体现

(2)方法:

①标:标记原教案中的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主要知识点以及有比较性、典型性、易错性等内容,以便在教学进程中引起注意。

②增:增加自己认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原教案中过简的环节补充具体说明。

③删:删除原教案中自己认为不必要的教学内容环节。

④改:根据实际修改原教案中不适应本班教学的教法和学法。

⑤调:根据需要调换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呈现形式,调整原教案中过程设计的先后顺序。

(3)形式:

①集体备课与研讨

②自身回顾反思

上一篇:地理信息共享实验报告下一篇:学校下学期工作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