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备课本

2024-06-29

语文备课本(精选9篇)

语文备课本 篇1

语文备课组工作总结-七年级(上)语文备课组工作总结

七年级(上)语文备课组工作总结

朱卫

本学期,我们组老师按照学期初制订的计划,有序推进,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语文备课组工作总结现总结如下。

首先,本组教师积极参与校内外的教研活动,组内教师加强了集体备课、听课,相互交流经验得失,取长补短,使得整个年级的教学统一、有序而有效。本学期人均参与听课近10次。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加强集体备课。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

完善备课这一环,使教学的目标和方向明确。为了保证教学的有效,平时加强互相听课,改进教学。通过听课、评课,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加强反馈,研究对策。

每次考试或练习过后,特别是考试后,都能作好认真的分析。语文备课组工作总结既分析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差距,也分析同一班级中不同学生之间的差距,还分析同一个学生在不同时间段的差距,发现问题,及时记录,并且及时反馈给学生,对症下药,制订对策。

第三,精选练习,力求高效。

本学期,学生手头有两本练习册“伴你成长”同步练习,与课文相配套,注重课内的东西,我们就把它作为上课前后的预习和巩固用。另一本”单元测评”,主要是课外的文章,我们就把它作为单元检测和课外拓展用。在使用这些练习册时,我们能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精选,在布置作业前,老师一定自己先做一遍,进行筛选。另外,组内教师,这个学期至少人均设计了两份练习卷,作为适当的补充。

第四,组内教师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或辅导学生参加竞赛。

本学期活动较多,不管是否是班主任方面,还是语文学科方面的活动,只要是学校有要求,本组教师都能积极主动地配合领导或班主任做好工作。本学期参与的活动有,作文竞赛、禁毒征文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三名学生获市作文竞赛奖,三名学生获县市古诗文竞赛奖。全组教师积极参与学校有效作业的课题研究。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本年级学生的语文成绩总体良好,在本学期的期中县联考中,在26所学校中,本校排名较前(第4名),处于较好水平。学生的语文成绩几乎没有极端低分,语文学习的兴致比较高。

语文备课本 篇2

一、进入文本———山是山, 水是水

方智范教授说过:“语文教师要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如果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不到位, 自己还懵懵懂懂, 怎么会让学生明明白白呢?

有效备课, 首先是教师和文本的有效对话。“山是山, 水是水”就是要求教师正确认识文本的价值、编者的意图。教师要能清楚地回答出: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又是怎么写的?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什么?把教材由厚读薄, 提取精华。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新增课文。课文以感人的笔触, 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 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 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位学生的感人事迹。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先写谭千秋老师早早到校上班, 然后写地震来了, 谭老师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最后写救援人员、教师和学生对谭老师的回忆和评价。课文既有对谭老师的正面描写, 也有侧面描写, 还有环境和场景的烘托。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认识“最后的姿势”的含义, 学习谭千秋老师舍己救人的品质, 感悟谭千秋老师对人生价值的诠释。

二、跳出文本———山不是山, 水不是水

如果教师只是文本的奴仆, 教参的执行者, 就很难与文本进行真正有效的对话。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乐园。站在学生的角度再来解读教材, 你就会发现“山不是山, 水不是水”了。学生学习课文会面临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才是教师有效备课的出发点、生长点和落脚点。由此教师把教材从薄读厚, 由简单读丰富。

1. 知晓学生学习课文的重点。

《最后的姿势》第4~6自然段是对谭千秋老师的正面描写, 是学生理解的重点;第8~10自然段写了震后人们对他的回忆与评价, 也是学习重点。抓住重点学习, 学生方能知晓课文的主旨。

2. 清楚学生学习课文的难点。

课文有四处环境和场景的描写。为什么要描写这些内容?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1) 天空阴沉沉的。 (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 忽然, 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地震来临, 情况危急。) (3)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 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 外面阵阵尘土腾空而起。 (情况越来越危急, 师生命悬一线。) (4)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 楼房塌陷了…… (暗示着谭千秋老师牺牲了。)

3. 明确学生学习课文的盲点。

所谓盲点, 就是学生不太注意, 但又是学生必须明白的内容。课文为什么要写救援人员、学生和教师对谭千秋的回忆和评价?课文一开头为什么要写谭老师早晨在家的情况?为什么要写给学生上“人生的价值”这课?这些内容学生在阅读时不太注意, 但能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谭千秋老师的形象。

4. 关注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点。

谭老师平时究竟是个什么样的老师?为什么在生死攸关的时候能挺身而出救护学生?在废墟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还有哪些像谭千秋老师一样的英雄?这些问题学生较有兴趣,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注意拓展。

从学情出发进行备课, 深度解读文本, 教师不仅见到了树木, 还见到了森林。

三、回归文本———山还是山, 水还是水

有了对文本的两次深度解读之后, 回头再看文本, 你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文本的价值, 文章的思路, 甚至是教学思路都会清晰地出现在你的脑中。你会发现山还是山, 水还是水。教师又把课文从厚读到薄, 提炼主旨, 浓缩精华。

要把文本的价值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就要进行有效设计, 做到宏观把握, 微观探究。遵循“一条线、几段话、几个词”的教学思路。

“一条线”体现教材内容、教学思路与学生学习思路融为一体, 把所有的问题全部浓缩成一两个主导问题, 它可能是一个中心句、一个中心词、一个问题、一串词语等。

“几段话”就是围绕“一条线”精选教学内容, 瞄准课文的重点与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进行教学设计, 避免教学内容的“泛化”, 蜻蜓点水, 面面俱到, 劳而无效。

“几个词”就是在“几段话”中寻找抓手, 引导学生品味课文语言, 理解文字蕴藏的含义, 体会言语里流淌着的情感, 让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备课时可以围绕“坍塌———震撼———诠释”这条主线设计教学。

1. 抓“坍塌”, 在正面描写中一识谭千秋老师。

(1) 课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坍塌的情景?学生快速浏览第4~7自然段并勾画。

(2) 这些环境描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觉得这几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 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生死攸关的瞬间, 谭老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出示描写谭老师言行的句子, 品味“撑”字的含义。

2. 抓“震撼”, 从侧面描写中再识谭千秋老师。

(1) 人们被什么震撼了?读读第8自然段, 画面中哪些词语让你触目惊心?

(2) 更震撼人心的还有废墟下谭老师的声声鼓励。出示补充资料:

不知过了多久, 同学们听到了谭老师的声音:“不要哭, 不要喊, 要坚强, 要保存体力!”听了谭老师的鼓励, 学生们不再哭喊了。

“不要害怕, 一定要冷静, 沉住气等待救援。坚持, 只要坚持就有希望!”谭老师鼓励着学生们, 但不久大家发现他的声音越来越微弱。原来, 谭老师的右臂被一块水泥板砸得血肉模糊, 后脑也被重重地击中。

谭千秋的血一滴一滴落在学生身上, 几个孩子吓哭了:“谭老师, 您受伤了吧?”为了安慰学生, 谭老师说:“没事, 只是手被划了, 没关系。记住, 你们一定要互相鼓励, 一定要坚持!永远不要放弃!”

就这样, 谭老师每隔一段时间, 便鼓励学生坚持下去, 不要放弃。直到……

(3) 其实, 震撼的不仅仅是救援人员, 还有获救的学生和谭老师生前的同事, 他们说了什么呢?

引导学生读课文第9~10自然段, 抓“飞身、扑到、留给”等词语说出自己的感受。

(4) 作者为什么描写这三种人所说的话呢? (引导学生体会侧面描写的好处。)

3. 抓“诠释”, 在评价中三识谭千秋老师。

(1) 谭老师是怎样诠释“爱与责任”的呢?学生读课文第11~12自然段, 画出有关语句, 谈谈体会。

(2)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3) 谭老师对学生的爱, 不仅表现在生死攸关的一刻所做出的抉择, 还表现在平时的教学中。出示补充资料:

谭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是出了名的。哪怕是操场上有一颗小石子, 他都要捡起, 生怕学生玩耍时摔倒;哪位学生有困难, 他就尽量帮助;学生没饭吃, 他会将学生叫到自己家里做饭给学生吃。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谭老师从教26年来, 教学成绩卓越, 被评为特级教师。

(4) 谭千秋老师用他的行动诠释了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呢?回应课文第3自然段的内容。

(5) 结合这首小诗, 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说说你对“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的理解。

有一种爱叫大爱

有一种永恒叫千秋

大爱、千秋

千秋、大爱

只有你

结合得如此完美

4. 续写小诗, 升华认识。

在2008年那场地震灾害中, 还有很多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爱与责任, 铸就了生命中最美的姿势。请你续写小诗: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谭千秋铸就了生命中最美的姿势

————————————

————————————

————————铸就了生命中最美

的姿势

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

语文备课五要诀 篇3

怎样备课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归纳为“五字”要诀,即抓(抓准教学目标)、理(理清教学环节)、找(找出品味亮点)、设(设计探究话题)、创(创造拓展链结)。

一、抓(抓准教学目标)

法国教育理论家说:“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就一篇课文而言,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播和语文活动不能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究竟教给学生什么,是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只有目标设计有利于学生发展,目的清楚实在,才能量体裁衣,有的放矢。而在通常所听的语文课中,往往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目标太多

不少老师在一篇课文里解决许多问题,只要是自己备课时钻研到的东西就一骨脑儿全教给学生,不管学生需要不需要,认为讲得越多越细,学生学得越深越透。其实,语文教学目标应该简单一点,不要给学生妄加过多自以为是、拔苗助长的不切实际的目标。

2.没有目标

上课舍本逐末,迷途忘返,甚至以引起兴趣为名,采取种种不妥帖的做法,追求所谓“奇特”,远离真正的目标。事实上,要想真的发挥范文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绝不能“闭上眼睛捉麻雀”,要像于漪老师说的那样:读懂教材,拿稳手中的“失”,了解学生,摸清“的”的具体情况,要胸中有书,目中有人,善于拎出课文的要点,尤其是长课文,更要透过繁富的文字拎出全文的要领,教学要点拎准了,就可大胆地删剪旁枝繁叶,使重点突出。

二、理(理清教学环节)

文似看山不喜平,起伏曲折,就会使读者兴趣浓厚,渐入佳境,领会无限风光。课堂教学也一样,课上得平板或零乱,就会令学生昏昏欲睡;上得有起有伏或有条有理,就能引人入胜。

如湖南一位老师创设的“情趣导学实验成果”的实现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1.情境导入

即根据教学目标,通过演讲、故事、谈话、示物、音像等方式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兴趣盎然地进入课文学习。

2.掘情愫导析

即充分发掘课文本身的趣味因素,引导学生透视教材美的层次,捕捉美的感光点(要么感受一点、要么欣赏一篇、要么突出一句),使学生在轻快愉悦中得到思想上的教益,知识上的启迪,感情上的陶冶。

3.激情趣导练

即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教材内容为依据,设计出灵活多样的话题或问题,让学生趣练,培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知识迁移能力。

4.情源导流

即根据“语文教学生活化,社会生活语文化”的原则,以发展学生语文能力、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与创新精神为宗旨,结合本课教学目标,将语文知识训练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情感不断拓宽,学习语文在更大范围内有所“得”。

这几个环节变传统的“灌”为“导”,寓“教”于“趣”,老师通过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步步推进,让学生在愉悦中由浅入深的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及技能,发展个性特长。

三、找(找出品味亮点)

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曾说过:上课最忌平铺直叙,平均用力,即使有吸引力的内容,如果四十五分钟都是一个调子,像流水般的淌、淌、淌,学生也会感到乏味。所以,老师在备课中必须抓住关键的地方用重锤敲,也就是找出“品点”,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句、段,把分散的知识贯穿起来,真正做到学习语言,应用语言,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值得强调的有两点,一是老师在备课中找准找全值得一品的词、句、段,但在“教”中要巧妙的变为引导学生“找”的活动,正如中国画的布局一样,讲究留白;二是对品点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品”,尤其要有学生活动时间较长的层次清晰的品读活动,因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别出心裁地读课文,老师要和学生一起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从而掀起课堂的高潮。

四、设(设计探究话题)

“学而不思则罔。”研究表明,感悟不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原因,问题才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原因。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探究话题,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新的教学大纲和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其构成的核心环节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故而明确规定要开展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

探究话题,可以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训练思维,进而训练语言,因为思维是语言的内容,没有思维就不可能有语言(当然,没有语言的思维是不存在的)。所以,探究话题的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材,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通过话题的探究,学会感悟、学会创造、学会提问。

五、创(创造拓展链结)

“创造拓展链结”不单单是一种简单的教学行为,它更是完整一节课的环节,对一节课的内容进行巧妙的拓展延伸,可让整节课锦上添花。如,结合课文有特点的句、段做一点仿写;结合课文目标,选择相关材料进行比较阅读、扩展阅读,然后或摘抄或写读后感或做读书笔记;结合课文内容有意识地做一些收集、整理、归纳方面的事宜。只是这些活动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以语言思维训练为本位,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为本位。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不但在更大范围内有所“得”,反过来又产生更持久的探索语文宝库的欲望与情趣。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讲台是一片神奇的沃土,如果教师都能像有经验的导演那样,课前对教材、对学生的特点认真研究,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做一番精心设计,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都巧做安排,就能切实废除繁冗、呆板的讲解,既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也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高二语文备课组集体备课发言稿 篇4

一直以来,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比较沉闷单调,枯燥无味,缺乏活力生气,难于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的形势呢?我认为,要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就应该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上努力创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把学生教“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一、以别开生面的导课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课,历来是语文教学的“突破口”,一个独特新颖的导入就象一把钥匙,可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兴趣上来了,课堂气氛也就很快地活跃起来了这样既让学生觉得新奇有趣,又很好地锻炼了他们的互动合作能力,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就明显了。

二、用灵活而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良好的开端固然重要,但导入新课后,若用“满堂灌”、“满堂问”等单一的教学模式,就会使课堂气氛枯燥乏味。这种毫无生气的课堂教学形式,效果肯定是事倍功半的。因此,我们老师要尽量吃透教材,活用教材,寻求新的教学方法,用灵活而又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要用灵活有创意的课后作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上完每节课后,为了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设计灵活的、有创意的作业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作业的形式多种多样,根据各种文体的特点,设计出各种精妙到位的练习题。练习题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给了学生广阔的空间,拓展了他们的思维,锻炼了他们的能力,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开拓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使他们越学越有劲,越学越进步。

初中语文课本目录 篇5

第一单元

阅读 散步 莫怀戚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3* 羚羊木雕 张之路 4* 散文诗两首

金色花 泰戈尔

荷叶 母亲 冰心 《世说新语》两则 刘义庆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第二单元 阅读 我的老师 魏巍 再塑生命的人 海伦·凯勒 8* 我的早年生活 丘吉尔 9* 王几何 马及时 10 《论语》十二章

第三单元

阅读 春 朱自清 济南的冬天 老舍 13* 风雨 贾平凹 14* 秋天 何其芳 15*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曹操

次北固山下 王湾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第四单元 阅读 紫藤萝瀑布 宗璞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18* 短文两篇

蝉 小思

贝壳 席慕蓉

19*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20 虽有嘉肴 《礼记》

第五单元 阅读 化石吟 张锋 看云识天气 朱永燚 23* 绿色蝈蝈 法布尔

24* 月亮上的足迹 朱长超 25 河中石兽 纪昀

第六单元 阅读 小圣施威降大圣 吴承恩 27 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 28* 女娲造人 袁珂

29*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金波 30 寓言四则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蚊子和狮子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课外古诗词背诵 龟虽寿 曹操 过故人庄 孟浩然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夜雨寄北 李商隐 泊秦淮 杜牧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观书有感 朱熹 浣溪沙 晏殊 如梦令 李清照

名著导读

《繁星》《春水》 :母爱·童真·自然 《伊索寓言》 :生活的智慧和想象的魅力

初一下册

第一单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丑小鸭

安徒生*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伤仲永

王安石

第二单元 *黄河颂

光未然最后一课

都德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李大钊*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木兰诗

第三单元 邓稼先

杨振宁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音乐巨人贝多芬

何为*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莫泊桑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第四单元 社戏

鲁迅 安塞腰鼓

刘成章*竹影

丰子恺*观舞记

冰心口技

林嗣环

第五单元 伟大的悲剧

茨威格 在沙漠中心

圣埃克絮佩里*登上地球之巅

郭超人*真正的英雄

里根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山海经》

共工怒触不周山

《淮南子》

第六单元 猫

郑振铎 斑羚飞渡

沈石溪*华南虎

牛汉*马

布封狼

蒲松龄

课外古诗词背诵

山中杂诗

吴均

竹里馆

王维

峨眉山月歌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逢入京使

岑参

滁州西涧

韦应物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约客

赵师秀

论诗

赵翼

名著导读

《童年》:在苦难中长大

《昆虫记》:谱写昆虫生命的诗篇

初二上册

第一单元

新闻两则 毛泽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2

芦花荡 孙犁 3* 蜡烛 西蒙洛夫

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5* 亲爱的爸爸妈妈 聂华苓

第二单元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7

背影 朱自清 8* 台阶 李森祥 9 老王 杨绛 10* 信客 余秋雨

第三单元 中国石拱桥 茅以升 12* 桥之美 吴冠中 13 苏州园林 叶圣陶 14 故宫博物院 黄传惕 15* 说“屏” 陈从周

第四单元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17 奇妙的克隆

谈家桢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恐龙无处不在 被压扁的沙子

19* 生物的入侵者

梅涛 20* 落日的幻觉

黄天祥

第五单元 桃花源记

陶渊明 22 短文两篇

陋室铭

刘禹锡

爱莲说

周敦颐 23* 核舟记

魏学洢

24* 大道之行也

《礼记》 25 杜甫诗三首

杜甫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第六单元 三峡

郦道元 27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28* 观潮

周密

29* 湖心亭看雪

张岱 30 诗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使至塞上

王维

渡荆门送别

李白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课外古诗词背诵 长歌行

汉乐府 野望

王绩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黄鹤楼

崔颢 送友人

李白 秋词

刘禹锡 鲁山山行

梅尧臣 浣溪沙

苏轼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骆驼祥子》:旧北京人力车夫的心酸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理想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书

初二下册

第一单元 藤野先生

鲁迅

我的母亲

胡适

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再塑生命

海伦·凯勒

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赤壁

杜牧

过零丁洋

文天祥

水调歌头

苏轼

山坡 潼关怀古

张养浩

第二单元 雪

鲁迅

7*雷电颂

郭沫若

8*短文两篇

巴金

月 海燕

高尔基

10*组歌

纪伯伦

浪之歌

雨之歌

第三单元 敬畏自然

严春友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13*旅鼠之谜

位梦华

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喂——出来

星新一

第四单元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吆喝

萧乾

19*春酒

琦君

20*俗世奇人

冯骥才

泥人张

好嘴杨巴

第五单元 与朱元思书

吴均

22*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23*马说

韩愈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第六单元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岳阳楼记

范仲淹

醉翁亭记

欧阳修

29*满井游记

袁宏道

诗五首

饮酒(其五)

陶渊明

行路难(其一)

李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已亥杂诗

龚自珍

课外古诗词背诵

赠从弟(其二)

刘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吴岗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终南别业

王维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

韩愈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李煜

登飞来峰

王安石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范仲淹

名著导读

《海底两万里》:科学与幻想之旅

《名人传》:痛苦和磨难造就的伟人

初三上册

第一单元 沁园春·雪

毛泽东 2 雨说

郑愁予 3 星星变奏曲

江河 4 外国诗两首

蝈蝈与蛐蛐

济慈 夜

叶赛宁

第二单元 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雨果 傅雷家书两则

1954年10月2日 1955年1月26日 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第三单元 故乡

鲁迅 孤独之旅

曹文轩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12 心声

黄蓓佳

第四单元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罗迦·费·因格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15 短文两篇

谈读书

培根

不求甚解

马南邨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第五单元 智取生辰纲

施耐庵 18 杨修之死

罗贯中 19 范进中举

吴敬梓 20 香菱学诗

曹雪芹

第六单元 陈涉世家

司马迁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23 隆中对

陈寿 24 出师表

诸葛亮 25 词五首

望江南(梳洗罢)温庭筠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李清照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课外古诗词背诵 观刈麦

白居易 月夜

刘方平卜算子 咏梅

陆游 商山早行

温庭筠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晏殊 浣溪沙(蔌蔌衣巾落枣花)

苏轼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山坡羊 骊山怀古

张养浩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朝天子 咏喇叭

王磬

名著导读

《水浒》: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 《傅雷家书》:苦心孤诣的教子篇 培根随笔:透彻的说理,隽永的警句

初三下册

第一单元 诗两首

我爱这土地

艾青

乡愁

余光中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外国诗两首

祖国

莱蒙托夫

黑人谈河流

休斯

第二单元 孔乙己

鲁迅 蒲柳人家(节选)

刘绍棠

变色龙

契诃夫 热爱生命(节选)

杰克·伦敦

第三单元 谈生命

冰心

那树

王鼎钧 地下森林断想

张抗抗

人生

勃兰兑斯

第四单元 威尼斯商人

莎士比亚

变脸(节选)魏明伦

枣儿

孙鸿 音乐之声(节选)

勒曼

第五单元 公输《墨子》《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鱼我所欲也

《孟子》 《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第六单元

曹刿论战

《左传》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愚公移山

《列子》

《诗经》两首

关雎

蒹葭

课外古诗词背诵

从军行

杨炯

月下独酌 李白

羌村三首(之三)

杜甫

登楼

杜甫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望月有感

白居易

雁门太守行

李贺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别云间

夏完淳

名著导读

《格列佛游记》:奇异的想象,辛辣的讽刺

语文集体备课 篇6

集体备课设计过程

主持人: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备课形式,它可以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你集体优势,共同提高教学质量,集体备课是我校多年来一直贯彻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教研制度,我们坚持“以新课标、教材为基础,一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备课观,在集体备课中坚持“四定”“五备”的原则。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备课人。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手段。多年来,我校一直遵循自主备课——集体研讨——提炼升华——总结反思,这一集体备课模式。

本次我们集体备课的内容是长春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板块第二课《藏羚羊的跪拜》在第一课时的集体研讨中,我们确定了以文中的主人公和藏羚羊为切入点的教学策略。通过直观的图片欣赏和资料介绍使学生对藏羚羊及藏羚羊的现状有所了解,为解决“跪拜”埋下伏笔。本课的生字、词语可以放手让学生在预习中独立解决,教师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即可,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讨梳理本课的文章脉络。

接下来我们要进行的是本课第二课时的集体备课活动。今天我们确定的中心发言人是我校蛟河市“全天候”教师姜艳红老师,记录人是二年级的陈丹老师。首先请姜老师对本课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

姜艳红:《藏羚羊跪拜》以其深沉、凝重的笔调写出了母性的伟大与崇高,人类的忏悔与自责。文章叙述了在藏北高原上的一头母藏羚羊为了保护自己腹中的幼崽,用跪拜的方式乞求老猎人放生,但最终并没有逃脱老猎人的枪口,而老猎人也为之感动,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忏悔之中,从此不再打猎的故事。

敬畏生命、珍爱生命是这篇课文的主旨,藏羚羊对老猎人的深深一跪告诉了我们,爱,从来不卑微,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而老猎人在藏北草原的消失,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了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的共存。

全文可分为故事来源及背景、藏羚羊向老猎人跪拜求生而最终被枪杀、老猎人在藏北草原消失三个部分。

文章内容以转述的方式展开,运用人格化的描写,细腻地写出了藏羚羊那浓缩了它全部母爱的深深一跪,突出了它对生命的渴望,表现了作者对人性回归的呼唤,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呼唤这一主题,形成了文章的鲜明特色。

“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是全文的核心,理解课文时可以把这两个句子作为切入点,体会句子的意思,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本课的教学价值就在于通过直白、率性的语言,唤醒读者要敬重生命,善待自然的本性,旨在引导学生与文中的老猎人一起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和跪拜,引发学生对母爱内涵的深层诠释及对保护动物、珍视生命、关爱自然的深层思考。使学生懂得没有什么比得上慈母的爱更值得我们珍惜,没有什么比得上生命更值得我们敬重,我们要保护动物,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主持人:好,我想姜老师对教材的分析,一定会在今天的集体备课中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接下来请刘艳华老师把这篇课文的重点段落朗读一下,让我们共同来赏析一下《藏羚羊跪拜》这一课的精彩部分。

刘艳华:朗读课文

主持人:好,感谢刘老师的精彩朗读,下面谁能把《新课标》中关于高年级阅读的要求说一说。王巍:《课标》中明确之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姜艳红: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体验藏羚羊震撼人心的母爱力量。

②、体会细节描写、运作描写对表现心理的作用。能力目标:

①、通过各种方式的读,最终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通过文中补白、续写故事结尾等读写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情感目标:

①、感受藏羚羊、悲壮的母爱和牺牲精神。②、理解老猎人的杀生和慈善情怀。

③、初步树立关爱动物、保护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教学重点:

①、感情藏羚羊跪拜中蕴含的深刻情感,揣摩老猎人复杂的内心世界。②、结合课文的读写结合点,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教学难点:

品读重点语句,感受伟大而深沉的母爱及慈善情怀,学会尊重生命,热爱自然。

张晓凡:细致的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来树立形象的性格特点是本文写作的特色,而这种写作手法恰恰是学生在作文中缺少的。因此,体会“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对表现心理的作用”不仅仅是揣摩老猎人复杂的内心世界的手段之一。因此,把教学重点。感悟藏羚羊蕴含的深刻情感,揣摩老猎人的复杂内心世界改为通过体会细节描写和动作描写。感悟藏羚羊蕴含的深刻情感,揣摩老猎人的复杂内心世界更具体准确。

陈丹:张老师对本课的重难点确立得非常准确。本文的重点应该落实到反复朗读上,以此品味语言描写。引导学生充分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主持人:我们学校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通常实施“读——悟——写”的教学模式。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及文章的结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我们仍然可以采用“读——悟——写”的教学策略。下面我们来进行导入环节的设计与交流。姜老师你先来说一说吧。

姜艳红:因为本节课已是第二课时,学生对课文内容已有所了解,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首先,大屏幕出示藏羚羊图片及藏羚羊三个字,同时教师创设情境:“高原的精灵藏羚羊放下了自己的高傲,俯身跪拜于地,演绎着一则离奇而感人的故事。是什么让它屈服于猎人的枪下,它又为什么要跪拜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者再次回眸那感人至深的时刻,藏羚羊跪拜。”教师板书课题。

陈丹:我在这里设计了配乐欣赏故事。在抒情的音乐下以老师讲故事的形式把学生带入文本境界。创设与教学任务相融合的课堂学习气氛,形成积极学习,主动参与的情感。使“课伊始,趣即生”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王巍:多媒体出示可可西里生活的藏羚羊图片 导语:它们与冰雪为伴,与严寒为友,生息在世界屋脊之上,就是这种不怕严寒、不屈服于自然界任何灾难的藏羚羊面对猎人枪口却选择了跪拜。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藏羚羊跪拜》

毕德君: 我也认为陈丹老师的故事导入应该放在第一课时比较合适。我很赞同姜艳红老师的用课件导入的方法。这样的导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会主动去获得知识。我很赏识姜老师这样的导入。

张晓凡:我喜欢姜老师的导入。多媒体的导入首先从视觉上抓住学生的兴趣,富有点睛之笔的两个问题,更是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引发学生进行思考。读悟

主持人:看来大家都比较赞同,姜老师和王巍老师的导入设计。的确两位老师在导入的设计上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那我们在教学时可以根据自己班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进行适当的选择。关于这一环节的讨论,大家看看还有没有什么疑问?那我们进行下一环节的讨论。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也就是讲读课文的环节上,我们怎样设计才能通过我们所确立的“读——悟——写”这一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重点呢。接下来我们还是先请我们的中心发言人姜老师来说说自己的观点。

姜艳红:在“研读藏羚羊_____感受“跪拜”这一环节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通过读悟结合感受藏羚羊神圣、悲壮的母爱和牺牲精神的。

一、出示读文提纲:

1、藏羚羊为什么要对老猎人跪拜?

2、本文题目为“藏羚羊跪拜”,请你在文中找出描摹藏羚羊跪拜这一情景的句子。

二、学生轻声读文,勾画出描摹藏羚羊跪拜的语句。

三、组织汇报交流,课件出示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品读感悟。

1、课件呈现句子“奇怪的是,那只肥壮的藏羚羊并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只见现行长泪从它眼里流了出来。” 首先,指导学生练读句子,先让学生放声读两遍,再联系生活中保护自己时的情景再轻声读一遍。

接着,指导学生抓住描写藏羚羊动作的重点词“望、前行、跪、流”以及乞求的眼神指导学生读出哀求沉重的心情,抓住“扑通一声跪了下来”感受“跪”的坚决,跪的毫不犹豫,抓住“两行长泪”神态描写感受藏羚羊的沉痛与绝望,抓住这些重点词句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对藏羚羊的同情,读出对母爱的体验,激起孩子内心的情愫。

进而引导学生交流:从这些描写中你读出了什么?交流后,再次让学生用朗读的方式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感触。

教师牵引引发共鸣:央求的眼神,哀求的跪拜,乞求的长泪,是什么让这高原的精灵向老猎人屈服跪拜?它在乞求什么?生答后教师继续牵引,跪拜的姿势成为了凝固的母爱,至死都没有改变。

2、课件呈现第二个句子教师轻声诵读“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便栽倒在地,它倒地后仍是跪卧的姿势,眼里的两行泪迹也清晰地留着。”

引发思考,讨论交流: ①、此刻你又读出了什么? ②、为什么前后两次写到它的姿势和眼泪?它的这种反常的行为同时也说明了什么?

③、教师牵引:此刻藏羚羊母亲有千言有万语,如果它会人类的语言,它会说些什么?(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表达想法。)教师继续牵引过渡:如果这位母亲能够让老猎人了解它的内心,如果这位母亲能够亲口请求老猎人留下它孩子的一条性命,如果这一切能够成为现实的话,这位母亲是否能够救它自己和它孩子的性命呢?(根据学生回答过渡到本节课的第二环节,研读老猎人____理解“跪拜”的研读感悟。)

王巍:配乐读:震慑人灵魂的是一个“情”字,而非说教。因此,在指导学生感受藏羚羊跪拜“乞求”时的哀伤、“扑通一声”跪地时的毫不犹豫、我选用配乐读文的形式,幽婉的乐曲《雨的印记》缓缓响起,同时学生眼前出现跳动的文字“奇怪的是,那只肥壮的藏羚羊并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了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从它眼里流了出来。”音乐的渲染下,我想学生感受到的是那一跪,跪出了藏羚羊为腹中孩子求生的渴望,感悟到了那一跪,跪的是藏羚羊对腹中还未出世的孩子浓浓的母爱,音乐的催化下感情得到了升华:天下所有的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

刘艳华:读悟结合还可以采用引读的方式读藏羚羊跪到在地那一部分。教师读:“他举枪瞄了起来,奇怪的是----”学生读:“那只肥壮的藏羚羊并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从他眼里流了出来。”这样大声读两遍,读中体会和感受藏羚羊对生命的珍爱和对子女的关爱,一定会更深刻。

张晓凡:姜老师的读,是在读中悟知 品味文本。王老师的配阅读,和刘老师的引读,是在读中悟情,我想把读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即引导学生进行生动传神的表演朗读。因为有了前面的读中悟知,读中悟情的学习基础,加之,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强,因此抓住时机,诱导学生进行表演朗读。让学生人人做演员,各个参与。在表演中体会藏羚羊的情感,感受母爱的伟大。更重要的是在表演中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即用人物的富有特征性的连续动作的细节描写,以表现人物的品质,处境,状态等。学生通过表演朗读。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主持人:紧抓第一条主线来理解课文内容的设计中各位老师设计了配乐读,引读,抓住重点词语读等各种方式的读。意在帮助学生悟出“跪拜”这一动作背后那神圣母爱的熠熠闪光之处。感觉大家真的用心在研读这篇课文,刚才王巍老师的配乐读读的那么深情。心灵一下子被触动一下的感觉。真的,太好了。接下来我们再交流一下,在紧抓第二条主线理解课文内容上的设计。

姜艳红:在设计“研读老猎人___理解“跪拜”这一环节时,我有一个问题想和大家共同探讨,因为本部分内容可以说是本课的主旨部分,怎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从而唤醒人们人性的回归,使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我们要保护动物与自然和谐共处呢?

王巍:在这里我设一个问题“你认为老猎人是个怎样的人?”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来理解文中描写猎人的外貌特征,沉沉的猎物让学生批注这些都证实这个猎人屠杀了无数的生灵;然而“他无名无姓,救济路遇的朝圣者,含泪祝愿:上苍保佑,平安无事”杀生是慈善的条件,只有他打到更多的猎物,才有可能在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后去接济别人。

指导学生圈画出猎杀藏羚羊后老猎人的一系列动作、心理、神态的描写从这些细小的地方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同时向我们展现一个慈善之心未泯,内心忏悔,并且自责的藏族老猎人的形象。

毕德君: 我认为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读一读、画一画、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来进行理解。如:

关于杀生方面的:

①身后的两头藏牦牛驮着沉甸甸的各种猎物。②他眼睛一亮,送上来的美事!

③沉睡了一夜的他浑身立即涌上来一股清爽的劲头,丝毫没有犹豫,就转身回到帐篷拿来杈子枪。关于慈善方面的:

①他除了自己消费一部分外更多地用来救济路遇朝圣者。②老猎人的心一软扣板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

③夜里躺在地铺上的他久久难以入眠,双手一直颤抖着„„

通过这些语句使学生认识到:杀生是他的职业,所以他猎杀了许多动物。慈善是他的心理品质。他能够救济不相识的人、他能够埋掉杈子枪,从此不再杀生。说明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

王巍:在朗读时老猎人看见藏羚羊站在眼前时的兴奋;藏羚羊跪拜时的“心头一软”善心的萌动;忐忑不安的解剖藏羚羊是的震惊,老猎人感情的变化过程,实际上是他内心“仁”念的回归过程,指导学生把这些复杂的情感读出来,读出老猎人的心潮澎湃,感悟杀生与慈善共存的意义

张晓凡:王老师这一设计,准确巧妙的落实了通过体会动作细节描写,揣摩老猎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一教学重点。教学中我们可以全盘采用。

(其他教师交流后)可不可心利用读写结合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呢?

主持人:在研读藏羚羊解读跪拜,和研读老猎人解读跪拜这两条线索的教学设计上,我们紧紧抓住了读中感悟,悟中有感的设计理念。紧紧围绕“跪拜”一词展开了读悟结合。意在突破本节的重难点。在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那么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们该如何建立读写结合点呢?谁来谈谈。

姜艳红:我觉得读写结合不仅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也可以尝试对语文内容进行拓展,让学生将课内外结合起来,所以我除了设计了课内读写结合训练以外,还设计了一个课内外相结合的读写训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写读后感。

下面我就把我的设计与大家交流一下,首先教师进行牵引:“是啊,动物也是通人性的,也与人一样关爱子女、珍爱生命,可悲剧却不断地发生着。”教师牵引到此用课件出示已灭绝的动物及相关资料,进而启发:“看了这些,或许现在你又有了一些新的感受,乃至有一些超越这则故事的感悟,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吧!”在学生交流感受中进一步体会作者撰写本文的意图。陈丹:那浓缩母爱的深深一跪,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

那一跪,跪出了()跪出了()跪出了()

通过写好人物的这些连续动作,体会藏羚羊母爱的伟大和老猎人内心的慈善。体会动物与人类的生命有着一样的尊严,我们应该学会尊重所有的生命。毕德君: 在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夜里躺在地铺上的他久久难以入眠,双手一直颤抖着„„此处的省略号它省略了什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他难以入眠,他在想

教师要给予引导: 他久久难以入眠,他依然在想 他在想什么?

他双手颤抖着,他还是在想要给孩子们一个想象的空间,可以让学生动手去写一写老猎人的心理活动。从而使学生更加了解老猎人慈善的情怀。

刘艳华:结合课后思考题2,可以设计一道读写结合的练习---续写这个故事的结尾。请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老猎人埋掉了他的杈子抢,在藏北草原上消失,他会做些什么呢?这个问题比较开放,教师提示学生写话时,还要围绕“忏悔”与“醒悟”这个核心展开思考。但是相信老猎人以后还是会继续接济路遇的朝觐者,只是谋生的手段发生了改变。

张晓凡:也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读写结合点,读者与文本中人物的对话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果给你个机会,你有什么话读老猎人,藏羚羊说 2 如果给你个机会,对文中的作者说。

主持人:刚才我们各位老师集思广益,形成了这么多的读写结合的设计。那么我想问一下,这么多的读写结合点我们能否在这一堂课实施,我觉得如果动笔写那一节课是无论如何都完成不了的?

刘艳华:读写结合的训练不一定都要在当堂动笔写出来。比如刚才毕老师降到的省略号的补白部分,只要让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就可以了。我设计的读写结合的内容也要在课后才能完成。

姜艳红:我觉得除了把课内不能完成的读写训练作为课外延伸作业外,还可以让学生行动起来,了解动物及生态环境的现状,设计呼吁人类保护自然的宣传标语、宣传画报等。

主持人:我们今天的集体备课活动到这里就要接近尾声了,请大家根据今天的研讨内容,归纳总结,重新提炼出一节教案,于明天下午下班前上交教务处。下周五第六节我们将在电教室集体听评由姜艳红老师执教的《藏羚羊的跪拜》一课并进行总结反思。完成我们

小学语文备课技巧 篇7

一、导入新课和设计导语应遵循的原则

1.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和必要性 。

课堂教学的导入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导语, 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2.根据授课内容设计导语 。

备课时可以从教学内容中抽出有概括意义的一个或几个问题, 将其与学生熟知的或似知非知的事例联系在一起, 设计出独出心裁的导语。由于每节教材内容有丰富而广阔的外延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和事物, 课堂的起始设计可以从关联中寻找线索。

3.导入要言简意赅或短小精悍 。 导入部分时间过长 , 使 人有喧宾夺主之感。

4.导入形式要丰富多彩 。

二、教材中心的提炼技巧

备课前应该先钻研教材, 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成竹在胸, 切忌备课时, 认为这也重要, 那也重要, 面面俱到, 千头万绪。蜻蜓点水的结果只能是浅尝辄止。下面介绍几种提炼中心的主要方法。

1.题目分析法。

一篇文章的 题目常能 反映该篇 文章的重 点和中心 所在。分析 题目的含 义 (当然要结 合课文内 容 ) , 尤其要抓 住“题眼”分析透彻课文的中心 , 教学重点自然突出了。如《 高大的背影 》, 记叙妈妈 背“我”去医 院看病的 路上 , 一位三轮车工人主动送“我”去医院的事。 如果抓住“高大”一词来分析:“背影”为什么“高大”? 它“高大”在什么地方? 教学重点就突出了。

2.篇中揭示 法。

有些教材一开始就揭示出该篇的中心, 有的则在中间用中心语句提炼教材的中心, 有的则篇末点题, 抓住这些词语就能够提炼文章的中心。

3.归纳总结法 。

先把教材分成段落或层次, 根据各部分或层次的主要内容, 分析它们在整篇教材中的位置和作用, 从而概括出整篇文章的中心和重点。

三、备课的“模拟讲授”环节

模拟讲授或训练作为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 往往被人忽视。其实, 教案完成了, 是纸上的东西。纸上谈兵不一定能取得实战效果。要实现两个飞跃, 一是把纸上的东西变成脑子里的东西, 成为印象, 也就是把教案里的文字变成形象, 印在脑海里, 形成意识。第二个飞跃是把意识变为行动, 也就是能够按教案的设想进行实际操作。有的教师写完教案, 要看几遍, 边看边想在课堂上如何动作, 甚至对着镜子演示一番, 像演员排练节目一样, 若发现纰漏, 则及时修改补充教案, 直到满意为止, 这是值得提倡的。如果写了教案就搁置一边, 到了课堂上再临场发挥, 就有点草率了。

四、备课“六忌”

1.忌 简单照搬 。

2.忌千头万绪。

3.忌 闭门造车 。 教师备课时 , 对学生的知识结构 、认知能力等全然不顾, 势必会降低教学效率。

4.忌 琐碎设问 。 有的教师一问到底 , 不管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 在不该设问处滥问, 势必影响教学效果。

5.忌 漫无目的 。 教学目的不明确 , 备课时毫无目的 , 课堂上随意发挥, 学生只会茫茫然, 所得甚微。

6.忌程式定势。根据小学生好奇求新求变的心理特点 , 教师备课时, 必须因文而异, 教法要富于变化, 努力寻求新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单调乏味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五、导入技巧的运用

紧扣课文设计一两个问题, 最好能总领全文, 或从侧面入手, 对理解课文起关键作用。例如:《司马光》一课, 一位老师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 如果平时你和另一位小朋友玩耍时, 他不小心掉进了一个盛水的缸里, 你有什么办法把那位小朋友救出来? 今天要讲的课文中的司马光就想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叙述故事导入:小学生爱听故事, 通过讲故事可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草船借箭》一课时, 老师可通过讲述孔明以自己的大智大勇借到十万只箭的故事导入新课, 学生兴趣一定很浓。歌谣导入:歌谣, 特别是儿歌, 在儿童教育方面的作用历来备受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引进一些儿歌, 并加以引导, 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符合“寓教于乐”的教育原理。谜语导入:如教《奇妙的“眼睛”》, 先让学生猜一个谜:上边毛, 下边毛, 中间有颗黑葡萄。由谜语导入对“眼睛”的学习, 过渡自然, 学生兴趣浓厚。游戏导入:小学低、中年级宜采用这种方法。图画导入:通过图像导入新课, 可以增强教学效果。如教《鹅》这首故事时, 教师一笔画出了曲颈高歌的白鹅。无疑此时被画震惊了的孩子的情绪是异常振奋的, 精神会格外专注, 思维也会空前活跃, 各种理解想象乃至灵感都会奔涌而至。音乐导入:多用于音乐渲染气氛的课文和直接是音乐歌词的课文。如《鸟的天堂》, 教师可先放《百鸟朝凤》的乐曲。如上作文课, 作文题为《我所喜欢的一首歌》, 教师可在学生动笔之前先放几首优美动听的歌曲, 并加以适当的点评。导入新课的艺术和方法还有很多, 如笑话导入法、成语导入法表扬导入法、观察导入法、诗词导入法、珍闻导入法, 等等。切记生搬硬套, 要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无论运用哪种导入方法都一定要紧扣教学中心。

中学语文课本丢不得 篇8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课本 教材

语文,无可非议就是语言文字,也就是学会说话和写文章。在教学大纲里清楚的写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语文实际上不象大纲所说的那样被人们重视,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学什么?语文老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感到茫然,这主要体现在对待语文课本的态度上,很多都认为课本与考试关系不密切而不重视课本,甚至有的干脆扔掉课本全然不管。果真中学课本不重要,可丢下不管吗?其实不然,真要学好语文,掌握好这门功课,非但不能不重视它,而且还要努力吃透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

语文课本作为语文学习的主要载体,是学生认识语文、学习语文、掌握语文、运用和传播语文的最主要途径。语文教材历来以精选的名家名篇、优秀时文为主体,它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的写作材料,也给我们提供了精妙的写作方法。可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对语文课本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偏见,主要是因为老师和同学没有真正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一高度来认识语文,仅仅局限于考试这一目的,难免会产生"课本太死板、内容不新鲜、讲起来不生动、听起来没兴趣",这样的感觉,因为考试是不可能象其他科目那样直接考到课本内容,让人觉得学课本没多大意义,不值得学。

但是,一个语文成绩优秀,文学功底扎实的学生,他的知识哪一点又不跟教材息息相关呢?从教材中不仅可以学到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的知识,还可以同古今中外名人同呼吸共患难、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从而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树立起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自己日益长大成熟起来。这一切,其他的学科是不可能同时学到的。

更何况,语文教材并不是真正的与考试无关,只要你认真的把中高考试卷与语文教材对照研究一下,你就会发现课本丢不得。其他的不讲,就近几年来中高考的优秀作文,很多都直接与教材挂钩。例如, 2000年出现了《红楼选美记》、《新愚公和智叟的故事》一类优秀作文。天津一考生写的《阿Q正传》竟得满分。无独有偶,2001年又有一篇《阿Q正传》,还是得满分。可谓一个阿Q,见仁见智。还有《扬子晚报》刊登的也有一半是这类作文,如《刘备访友》及河北考生的《题乌江亭》等。2002年同样出现了这类佳作,如《谏屈原书》、《昭君的选择》等。2003年出现的"故事新编"有《与诸葛亮书》、《既生"亮",何生"关张"?》、《吊屈原赋》、《武侯自责表》等。还有2004年四川的《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遭遇挫折,笑对痛苦》、云南的《那时花开》、江苏的《〈孔雀东南飞〉新专》、重庆的〈〈诗人.明月.黄花〉〉等。这些文章的人物、事件、语句大都是直接取材于我们的语文教材,至于套用课文形式,引用课文里的名言警句、优美语段更是举不胜举。

中学生多读一些课外书,博闻强识,自然可以提高一定的写作水平,更何况熟读教材中精选的名家名篇、优秀时文可为学生节省课外寻找阅读材料的时间。但限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很多同学,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同学很难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写作文时,常苦于"囊中羞涩",没有素材,无话可说。这时,我们不妨思维多变一点,头脑灵活一点,巧借一下教材,也能够成就一篇考场佳作,几年来中高考优秀卷、满分作文早已证明。学好语文教材,不但能做出好文章,而且,还可以让你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有用青年,课文中的那些名言警句、名人事例可让你受用一辈子。由是看来,语文课本可丢吗?

既然如此,可是为什么时常会听到语文课本没什么可学的声音,看到学生丢开课本的现象呢?当然,语文教材也不是白玉无暇、完美无缺,例如有些文章跟不上时代、有的政治气味太浓、有的深奥难懂等,但这不是主要原因,而主要原因在于一些语文老师没有充分理解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有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因为他不懂"我们无法改变环境,就设法改变自己""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活人读死书,会把书读活,死人读活书,会把书读死。"这个道理,也不懂"师者传道解惑也,传授书中的道理,讲解学生学习中的疑惑。"是老师的天职。他们凭自己的爱好讲了一些不负责任的话,而没有考虑到"师者,学之范也",自己讲的一句话、做了一件事会对学生产生多大的影响。因而,造成了老师不想教,学生也不想学的事实。如果丢开了课本,学生能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阅材料,并能从中汲取比语文课本更好、更多的营养也好。然而,很多同学在丢开课本之后,又无法找到真正可学的材料,结果课本丢了,语文知识也丢了,一上考场只能瞎朦,至于生活中要用到语文时,也就只好一问三不知了。

小学语文备课策略 篇9

备课:教师在上课前的教学准备。备课是上课的前提。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处理教材、编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具体策略如下:

一、钻研教材

第一步:读课文。达到“三读”.即把课文读准、读熟、读懂。《语文课程标准》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列为阅读教学第一学段目标第二,第二、三、四学段之首.足见其重要。“三读”,与课标中的“正确、流利、有感情”依次对应.读懂了才能做到读得有感情。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

第二步:理解课文。就是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三步:认真思考课后习题,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我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我先读好。

第四步是查阅资料。一是阅读《教师参考用书》,二是上网查阅许多相关的背景资料进行阅读。

二、处理教材

一篇课文.在内容上,字词句段篇,在手段上,听读说写书.都可以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凭借。如何从众多的信息中提取出核心信息.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就自然面临处理教材的问题。处理教材,必须做到“三定”。

(一)“定标”:确定教学目标。目标要科学、简明。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必须切实解决一两个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切忌蜻蜓点水。

1)备课先备读。哪一块应怎样读,心中有数。

2)读书的形式要多样。(默读、范读、快速浏览、集体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熟读、精读)

3)读书要有层次,每次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要有目的,要心中有数。

4)重点部分、优美片段要鼓励学生熟读、精读,直到背诵。

5)学生读后给以评价。

6)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划,不动笔墨不读书。

7)每节课读书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

(二)“定点”:确定落实目标的凭借点、支撑点。支点确定要准确、精当。在训练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重点在哪儿训练读得有感情:应在哪几个“点”引导理解、感悟;着重在什么地方组织学生探究;着力在哪儿让学生深入对话.活***生成:哪些语言应让学生积累或者运用……都应了然于胸。每个“点”必须为达“标”服务。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又一有效措施.

把握好各学段教学的重点。

低段:字词教学,也就是识字写字是重点。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文,多识少写,重在写字方法的指导。学一个字,组一个词,说一句完整的话,把课文

读熟背会。中年级:识字写字教学环节不能少,重在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知识迁移、应用。

高年级:一些难字该认还必须要安排一定的时间,重在熟悉课文,学会习作方法,拓宽思维。

一些好的学习习惯,如:坐的姿势、握笔的方法(三个一);提问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正确诵读的习惯;记笔记的习惯。

(三)“定法”:选择确定教学方法。方法要科学、管用。学字、解词、懂句、读段、学篇.可用哪些方法,采取哪种手段,哪种方法、手段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效果最佳……这些都是“定法”的内容。科学的教法,适时地点拨揭示.持之以恒地潜移默化,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自在其中了。

三、选择编写教案

教案一定要写,但不要拘泥于形式。我所记下的东西都是重要的东西,以

防忘记。这相当于“作战计划”。

综合型教案。这是一种知识、教法互补,静态、动态结合的教案。内容上既有一定的资料汇集,又有一定的教法设计,力求做到“教什么”和“怎样教”的有机结合,语文知识共***和教学特点个***的有机结合。优秀的语文教师大多采用这类教案。无论对于新教师,还是对于老教师,这种类型的教案都是值得提倡。

课时分配与模式:主体课文一般用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以指导朗读为主,在朗读指导中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感悟和体会;第二课时总结延伸,解决阅读过程中尚未完成的文后习题和学写生字,并指导课外阅读。

四、写教学反思

“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那麽怎样撰写教学反思呢?大致可丛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

透……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

上一篇:中共宣城市委关于建立领导干部廉洁自律预警机制的意见下一篇:航空运输地理总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