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野餐的初一语文作文

2024-09-17

去野餐的初一语文作文(共16篇)

去野餐的初一语文作文 篇1

晴空万里,太阳公公正挂在空中俯视着我们,闪耀又温暖的阳光照射在大地的每一片角落,白云在空中悠闲地漂浮着,鸟儿在空中自由地飞翔着,这样的天气很适合外出野餐呢!

周日的时候,我和我玩得最好的两个女生约在了一起,决定去附近的草地野餐。中午的时候,我们带来了各自的“装备”来到了清幽幽的草地,来到草地,我们的第一眼就看到了秋千,旁边还有两棵桃花树,一片片桃花随风吹落,在空中偏偏起舞,美丽极了,像是在为我们表演一样。我们选择在一棵大树底下,中央的位置,既适合欣赏风景又适合乘凉,我们把野餐布铺平放在了草坪上面,再把吃的都拿了出来,有我妈妈做的蛋挞、葱油饼,买的水果和蛋糕,还有朋友们买的零食和饮料,各种各样的,我们坐在野餐布上面,用自拍杆拍了一张合照,每个人还拍了自拍、风景照,爱拍照的女生根本停不下来,这样的景色谁见了都想要拿出手机拍照呢!拍累了,我们坐在草坪上面吃着零食蛋糕,看着风景,吹着凉凉的风,心情既舒适又开心!

下午的时候,我们把吃的都收拾好,垃圾收拾干净以后,我们三个人静下心来躺在了野餐布上面,望着天空,第一次发现天空原来是那么的美,那么的蓝,太阳是那么的刺眼,小鸟的歌声是那么的动听,风的声音是那么的轻巧,风吹在脸上是那么的舒适,或许是在这么安静又舒适的环境下你的心才会和风景融合吧。

不知不觉到了傍晚,太阳快下山了,晚霞也悄悄地出来了,它还是一如既往的美丽,而野餐后的我们也该回家了!

去野餐的初一语文作文 篇2

有研究表明: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早期,自主意识逐渐强烈,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由于抽象思维逻辑有所增强,自我意识、评价能力也有一定发展。反映在作文上,理当有自己对生活的个性化认识,写出来的文章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然而,从某校组织的一次小学生语文综合测试中的作文看,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让人堵心、忧心、揪心。

测试作文题目: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你陪我走过了许多个日日夜夜,无数个春夏秋冬。正因为有你在身边,有了你的朝夕相伴,我才从此不再孤单。是你,与我同行,把我从无边无际的黑暗与寂寞中唤醒。是你,把我从无知鲁莽带到理智从容的田野。是你,把我从狭隘带到宽广的天空。是你,让我看到更精彩的世界。

要求:请以与____同行为题目,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内容紧扣中心,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从考场作文的题目看,题材选择集中而泛化。笔者随机抽查了一些考场,其题材基本集中在“执著”(坚持、坚强、自信、勇敢)、“书本”(书、书籍、书香)、“父母”(父亲、母亲、家人)、“朋友”(同学、友谊、好友、伙伴、闺蜜、你、他)等几个方面。能够具体到“表姐”、“琴声”、“棋”的非常之少。

从考场作文的内容看,模式化指导倾向明显。笔者随机抽取了数个考场,单单写“与执着(坚持、坚强、自信、勇敢)同行”的就超过了1/3。难不成都是一个老师或一个教研组的老师指导的?非也!这些考生并非来自同一所学校,而是来自省内各市县,甚至还有外省市的六年级孩子。由此可见,小学作文教学真的存在较大问题。

更有甚者,指代极为虚化甚至费解。《与____同行》,题目主语省略,要求表达的是某人、某事、某物对“我”产生了积极影响,陪伴着“我”,唤醒了“我”,引领了“我”……可是,不少考生补充的是极为虚化的“你”和“他”!甚至还有完全不知所云的“与三小只同行”等。

从考场作文的选材看,或雷同,或编造。同样是写“与执著同行”,但写的都是学骑自行车的经过,如何执著、坚持,最后终于学会了骑车。写这样的内容的考生,不是几个十几个,而是很不少!写与母爱(父爱)同行的,大多写父母对我:乘公交陪同、考试后安慰、下雨天送伞等雷同情节。

怎么就写不出具象化、个性化的生活?怎么就没有一点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第三学段(5~6年级)的“习作”要求之一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纵观小学语文老师的作文教学,经常反复讲“观察”,无人不知“习惯”之重要,但是在如何观察方面,没有方法研究和指导策略;在习惯养成方面,没有具体可行的措施跟进;在鼓励学生个性创造、独特感受表达方面,关注的是美词妙句,而对于思想、感受、体悟则缺乏引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关于写作教学”的“具体建议”中指出:“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些要求,语文老师一般都知晓,但是一般都没有具体思考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为什么内容空泛?这都与教学中没有或不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有关。语文老师教写作,很大层面不注重内容,而是注重形式,注重语言的所谓优美、生动乃至华丽。即便如此,在批改学生作文时,评语也是空泛不接地气。我曾随机翻阅老师办公桌上的作文本,所看到的评价大多是“中心明确,语句通畅,条理清楚”、“棒!太棒!”之类充满“激励性”的评语。

在和一线老师的交流中得知,老师们重视的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有设计,也重视设计。但是,对作文教学感觉是无从下手,于是就随意为之,作文教学特别缺乏指导设计。在阅读教学及作文教学时,老师几乎不考虑引导学生对社会现实加以关注,对生活现象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判断。说到底,老师过度关注“教书”,而严重忽略“育人”,尤其是忽略育思想、育思维。语文核心素养中有两个要点: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和品质。语言和思维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有专家讲,思维是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的总开关,这是颇有道理的!值得我们一线老师反思,更需要我们的实践。

更深层次的问题,关乎语文老师自身的个性和创造性。由于对“教育”目标的缺失和迷茫,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在专一“教书”中逐渐消弭乃至泯灭!不善于把学生作文中的个性、独特性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和有机生成。

花开好的时候,去野餐 篇3

走吧,野餐去!

聚集家人好友,把餐桌移到户外,

在桃红柳绿、蓝天青草中,品尝美味,

和春光来个约会。

青瓜寿司

原料:青瓜1根、红椒1个、黄椒1个、火腿1根、香菜1根、洋葱半个

调料:盐3g、蛋黄酱50g、 绿芥末酱10g

做法:1.青瓜洗净,削去表皮,切成3厘米长的段,挖空内芯;

2.香菜、洋葱、彩椒和火腿切碎,调入盐拌匀,蛋黄酱和绿芥末酱混合搅匀另置;

3.拌好的原料盛入黄瓜中,挤上蛋黄芥末酱,装饰上香菜叶即可。

花花什锦烤串

原料:小香肠数根、红椒1个、黄椒1个、青椒1个、香菇数个

调料:蜂蜜30ml、油30ml、盐5g、辣椒粉5g、黑胡椒粒5g

做法:1.把青椒、红椒、黄椒切成块,和香肠、香菇一起用竹签串成串;

2.将烤串刷上油、蜂蜜,撒盐、黑胡椒粒和辣椒粉腌10分钟;

3.把烤串放在炭火上烤3分钟,再撒上些调味料,翻面烤3分钟就可以开吃了。

培根香包饭团

原料:米饭200g、海苔片1片、培根适量

调料:寿司醋15ml、盐3g

做法:1.将海苔片揉碎,在米饭中倒入寿司醋、盐和海苔碎,拌勻;

2.将培根煎熟,用吸油纸吸去多余油分;

3.把拌好的米饭团成小饭团状,用煎好的培根卷起露出两头,码入便当盒中即可。

迷你泡芙汉堡

原料:泡芙20个、金枪鱼罐头1盒、甜玉米粒10克、圣女果10个、生菜1棵

调料:沙拉酱5克

做法:1.把甜玉米粒、金枪鱼肉加入沙拉酱搅拌均匀;

2.圣女果洗净剖开,生菜洗净撕成和泡芙直径差不多大小的片;

3.把泡芙剖开,放入生菜叶、金枪鱼馅儿、圣女果,再盖好即可。

4个小心机,让你成为野餐女王!

1.菜品尽可能简单多样,为了避免加热的繁琐,宜以冷餐为主;

2.自己亲手卤制的豆腐干、鸡翅、鸭脚,还有自制泡菜,都是干净美味的野餐明星食物;

3.野餐包可是你的秘密武器,长达6~8小时保温、保鲜、保冰的功能设计,让携带的食品最大限度保持原味;

去野餐作文200字 篇4

首先,小白兔拔萝卜,拔啊拔啊,‘哎呀’!小白兔一下摔在了地上,不过,一个大萝卜被拔出来了。

接着,小蜜蜂‘嗡嗡嗡’地飞来了,到花园里采蜜,他们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

然后,小狗从家里拿来了美味的肉和骨头。‘汪汪汪’地唱着歌。

最后,小花猫‘喵喵喵’地唱着歌,拿着鱼竿和水桶去河边钓鱼,不一会儿,他就掉到了许多鱼。

这些东西可都是去野餐的时候吃的,他们在家都吃完了饭,吃饭的时候,他们都在想,下午一点什么时候能到啊?好期待啊!

一家人去野餐作文 篇5

森林公园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我们好不容易在湖边找到一处空地。放眼望去,湖边的翠柳长出了碧绿的嫩芽,玉兰树开放着洁白如玉的花朵。湖面上,小船轻轻飘荡,溅起的一片片波浪在阳光下金光闪闪,给我带来一种春的感觉。

在湖边一棵大树下,我们升起烧烤炉,爸爸先将小鸡夹在铁架里,一会儿给小鸡抹一点油,一会儿给小鸡涂上佐料,几分钟后,小鸡吱吱作响,油光发亮,让我垂涎欲滴。接着烤一会儿,一股香气迎面扑来,小鸡终于烤熟了,我们一起分享着这第一顿美味。

看到爸爸妈妈忙碌着,我早已按捺不住,自告奋勇地问:“我可以烤吗?”“当然可以,小心哟!”爸爸说。我小心翼翼地将香肠翻来覆去地烤了起来,一不留神,烤糊了一块。爸爸手把手的教我,终于,小香肠烤好了,我兴奋地跳了起来。虽然有点糊,但我吃得香极了,这可是我自己劳动得来的成果!

猪先生去野餐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还未完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他们会被外界和周围的新生事物所深深吸引,以至于会盲目模仿,还会逐渐形成爱羡慕别人、不自信的品质缺陷。而《猪先生去野餐》正讲述了一个可爱的猪先生为邀请猪小姐去野餐,借朋友的东西打扮自己,却没有得到猪小姐肯定的幽默故事。故事中简洁的画面、形象鲜明的角色、诙谐幽默的内容,以独特的视角,帮助孩子培植自信,认识自我,我就是我,世界上最独特的我。教学策略: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随着我园十二五课题的深入开展,“探究表演游戏与幼儿文学欣赏的关联与契合点,如何在幼儿文学欣赏活动中生发表演游戏;如何让表演游戏促进幼儿文学素养和语言智能发展的研究”等,成为我们关注和探究的重点内容。由此,我们创新了教学策略。1.完整欣赏教学策略。欣赏过程中,创造性的运用生动的音乐和音效元素,丰富的故事画面,教师生动的语言演绎、体态表演等,使幼儿通过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全方位体验到欣赏故事的乐趣。由此,更有效地激励幼儿自由表达个人的情感体验。

2.多通道参与展现教学策略。运用多种形式鼓励幼儿创造性的表达和表现。

(1)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鼓励幼儿通过对话、语音语调模仿等形式展现故事中角色形象。(2)运用恰当的音乐元素,为幼儿创设故事听赏和表演的情境,鼓励幼儿融入故事角色。(3)通过分析和细致观察图片,挖掘作品内涵,为表演故事积累经验,丰富表演内涵。(4)基于感受表演游戏乐趣的功能定位,教师注重激励和引导幼儿自主选择道具,创造性的装扮角色,自由表达对话,展现自己对角色的情感体验。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猪先生打扮自己、约会见面的可笑情节。(重点)

2.能大胆讲述和表演猪先生和朋友们之间的对话、表情和动作,乐于创造性地表演“装扮自己、约会见面”等故事情节。(难点)

3.知道适合别人的东西并一定适合自己,做真实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活动准备:故事课件,符合作品情节的音乐及音效、表演游戏的服装和道具。教学过程:

一、结合课件、音乐及音效完整听赏故事,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作品有趣可笑的情节,鼓励幼儿表达对作品理解的独特感受。

1、出示“猪先生”图片,引导幼儿围绕图片观察讲述,并想象打扮猪先生的方法。指导语:猪先生长什么样子的?表情是怎样的?猪先生要去干什么呢?出发前可以怎样打扮自己呢?

2、讲述结尾前启发幼儿猜测故事情节,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提问:戴着狐狸尾巴、狮子头发、斑马花纹的猪先生,猪小姐会喜欢他吗?

3、完整赏析后引发幼儿思考、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独特感受。提问:“你觉得故事哪里最有趣?为什么?”

二、分层赏析故事,挖掘故事内涵,引导幼儿在观察、讲述、猜测、表演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理解故事审美情趣。发展创造性语言表达能力,激发表演的欲望。

1、讲述分析故事第一段,感受猪先生约会前的期盼心情。

提问:“猪先生出发前做了哪些准备??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他为什么要给猪小姐采花?”

2、讲述分析故事第二段。感受狐狸、狮子、斑马帮助猪先生的有趣情节,引导幼儿回忆讲述对话内容。

提问:“狐狸先生是怎样说的?他为什么要把尾巴借给猪先生?狐狸先生是怎样夸奖猪先生的?戴上狐狸尾巴的猪先生真的会更聪明吗?为什么?”

“狮子和斑马给猪先生提了什么建议?他们是怎样夸奖猪先生的?”

鼓励幼儿讲述、表演故事中的对话情节。

3、讲述分析故事结尾,引导幼儿感受猪小姐两次见到猪先生的不同情绪表现。

提问:“打扮过的猪先生是什么样子的?猪小姐说了什么?猪先生又是怎么做的?”

“最后猪小姐同意和他去野餐了吗?”

三、引导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选择道具分角色表演故事,深一步感悟到一味模仿别人,反而让自己变得可笑,做回自己才是最好的。

指导要点:自主合理选择道具进行表演;通过语言、动作、表情并结合音乐音效丰富表演内容;进一步积累表演经验。

提问:“为什么现在猪小姐愿意和他去野餐了呢?”

小结提升:在猪小姐心里还是原来的猪先生最好,一味模仿别人,反而让自己变得可笑,做回自己才是最好的。

四、活动延伸。

全体幼儿自主选择表演角色及道具,激发进一步表演的欲望。

附教材:

今天,真是个野餐的好日子。猪先生精心打扮着自己,他期待着猪小姐能与他一起去野餐。“呵呵,真希望她会说我愿意啊”。“嗯,我再摘朵花送给她,一定能够打动她!”

路上,猪先生遇到了他的朋友狐狸。狐狸听说了野餐的事,就说:“让我给你一个建议,把我美丽的尾巴借去吧。”“瞧,你看上去有多聪明啊,猪小姐很定会喜欢的。”狐狸说。猪先生很满意。接着,他又遇到了他的朋友狮子。狮子听说了野餐的事,就说:“让我给你一个建议,把我美丽的头发借去吧。”“瞧,你看上去有多威猛啊,猪小姐很定会喜欢的。”狮子说。猪先生很满意。后来,他又遇到他的朋友斑马。斑马听说了野餐的事,就说:“让我给你一个建议,把我美丽的条纹借去吧。瞧,你看上去有多英俊啊,猪小姐很定会喜欢的。”斑马说。猪先生很满意。他觉得自己从来没有这样英俊过。

终于来到猪小姐家了,猪先生激动地敲了敲门。“能有幸请你一起去野餐吗?”他问。猪小姐吓了一跳:“噢,不行!你是哪儿来的妖怪呀?你要是再不走开,我就去叫猪先生,他会来收拾你的!”

猪先生连忙跑回家。一路上,他把条纹还给了斑马,把头发还给了狮子,把尾巴还给了狐狸。然后,他又赶回到猪小姐家,再一次摁响了门铃。“能有幸请你一起去野餐吗?”他又问。“啊呀,猪先生!”猪小姐叫道,“看到你我真是太高兴了,我很愿意和你一起去野餐。刚才来了个丑八怪,就站在我的院子里,可把我吓坏了。”一路上,猪小姐把那个丑八怪的故事仔细地讲给了猪先生。

学好初一语文, 从爱的港湾起航 篇7

一、教师要爱学生的低起点

初一学生刚刚告别了熟悉五至六年的教师和同学, 是站在中学学习起跑线上的“小娃娃”, 他们要在全新的环境里, 在学习上适应新的变化, 要融入新的群体, 要应对身体发育带来的不可抗拒的新课题, 更要有一个接受和适应新教师的过程, 他们的压力可想而知。更何况“九年义务教育直升”影响了他们的基础和学习习惯。所以, 教师千万不能急于求成, 拔苗助长, 更不能动不动就埋怨、发火, 不要用语文教师最擅长的含沙射影、指桑骂槐来说孩子。因为初一是孩子们学习、生活的转折点, 这个年龄他们个人意识增强, 承受挫折的能力却很脆弱, 自尊心很容易受到伤害, 一旦被伤害就很难愈合。我就曾经犯过这种错误。一个学生因为期末语文没考好, 我就对他说:“你干脆再回去从小学开始吧, 因为你连哪是比喻句都没搞清……”为此, 他在作文中写道:那一刻, 我的自尊心彻底被剥夺, 也剥掉了我所有对语文的兴趣与迷恋……”这个事例警醒了我, 初一学生入学后不要急于开新课, 应以复习小学讲过的相关知识为主, 可出几份中小学知识紧密衔接与过渡的卷子考考学生, 再评讲评讲。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时弥补不足, 也让教师心中有数, 这样上新课就会轻松, 就会让学生渐渐消除对语文的恐惧感, 爱上语文。

二、教师要创设学生喜爱的课堂氛围

初一学生对学语文似乎总是缺乏兴奋、挑战、乐趣感, 教师讲得没有感染力, 没有吸引他们的兴趣他们就不听。我觉得我们应学习梁启超先生, 讲到精彩处“有时掩面, 有时顿足, 有时狂笑, 有时叹息”, “悲从中来, 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每当讲过, 先生大汗淋漓, 状极愉快”的风格。感动和激情应成为我们语文的主旋律;“情不自禁”的教学风格才是真实情感的流露, 投入和易动感情才会打动学生。只有教师富有激情了, 那么学生才会很有激情地去学习。课上我从不掩饰自己对课文内容理解后的激情, 学生也总会被我的激情所感染。那次, 讲《爸爸的花落了》, 由于我母亲刚去世不久, 触景生情, 不能自已, 竟声泪俱下, 也使得学生们哭声一片。一个女生竟伤心得劝不住。原来, 她说自己母亲身体不好, 经常像林海英的爸爸那样叮嘱自己要尽快长大, 而自己却嫌妈妈唠叨, 一赌气就跑开了, 现在想来真是悔恨不已……没有了激情的课堂, 任教师用再华美的语言、再动听的语调上课, 也不会打动学生的心灵, 震撼学生的灵魂。

三、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追求时尚、缺少艰苦奋斗精神是现代中小学生的突出特点, 何况, 初一学生正处在这个转型期。要让学生爱语文, 符合这一特点的语文学习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1.找巧法, 变复杂为简单, 变陌生为熟悉

为了克服学生普通话夹杂川音的缺点, 我找到了川音的声调与普通话的声调相对应的巧法:一声二声相同, 三声四声互换 (入声字除外) 。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感觉, 敢说普通话了。

2.变传统的日记、周记等积累练笔的方式为课前三分钟自由演讲做积累

传统的日记、周记等积累练笔的方式, 有它自己的好处。但初一学生童心玩念依旧旺盛, 厌学情绪渐渐滋生, 缺少艰苦奋斗精神的他们很是厌倦这个传统写作方式。不过他们却崇尚自我、张扬个性, 喜欢在集体活动中表现自己。于是, 我大胆创新, 学生不写周记、日记, 只需每天积累自己喜欢的东西:几个成语、一句名言……然后, 每天上课前的三到五分钟就是他们的表现时间, 我让他们演讲自己所积累、感悟的东西。最后, 由学生的掌声决定是否精彩, 也可以“指点江山”。

3.改合适的文言文、古诗词记诵为喜爱的故事表演、歌曲吟唱

这个方式得益于王菲的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我发现, 学生们虽然没学过, 但却能唱诵如流。于是, 每有适合歌唱的文言文、古诗词, 我就亲自上网找到唱本或是和学生一起改编成熟悉的韵律来唱, 扮演故事人物来演。如《静夜思》、《春晓》的吟唱, 《孙权劝学》的故事表演等, 这既让他们爱上了这些东西, 也让他们青春飞扬, 真是一箭双雕。

4.建立班级语文网络家园

基于中小学生自身具有善于追求刺激、新事物的特点, 当今多元的信息时代的生活使他们如鱼得水, 互联网的普及使他们成为“网上一代”。他们对网游、QQ很热衷。有热情而不用, 就是对教育资源的绝对浪费。有网络这个最时尚、最快捷、最广泛的渠道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立体语文学习空间, 化语文学习于无痕, 思想教育于无痕, 我为何不抓住这个渠道呢?虽然, 我可以通过QQ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交流语文心得, 评价心情日志……这不也如跟学生谈心, 批改日记一样吗?

去野餐的初一语文作文 篇8

【活动目标】

1.在听听、猜猜、看看、讲讲、说说的过程中理解故事内容,并能用语言进行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2.感受故事的趣味性,知道适合别人的东西并一定适合自己,做真实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3.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PPT、录音故事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大家都知道小猪吧,那在你的印象中小猪是怎样的?(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故事,故事里的小猪又会是怎样的呢?)

2.介绍故事名称:一起来看看,谁知道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3.讨论:有谁知道,什么是野餐?

过渡语:那我们就来听听故事里的猪先生在野餐的途中,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

二、听听、猜猜、讲讲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1.倾听故事第一段(开始----一定能打动她)

1)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讨论:猪先生这样的准备能打动猪小姐吗?为什么?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

过渡语:那猪先生的朋友们也会这样想吗?(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一起来听听?

2.猜讲故事第二段(路上----我给你一个建议)

1)猜想:狐狸会提什么建议呢?为什么?

2)倾听故事验证猜想:那究竟是什么建议呢?我们一起来听听故事里是怎么说的?

---狐狸到底提了个什么建议?

---狐狸为什么要把自己美丽的尾巴给了猪先生?

---那你们来看看,猪先生戴上了狐狸的尾巴发生了什么变化?

过渡语:尾巴借给了猪先生让他看上去显得聪明一点,但到底这样能不能打动猪小姐呢?我们接着往下听。

3.猜讲故事第三段(接着----猪先生很满意)

1)看图猜想:狮子会给猪先生什么建议呢?为什么?

2)倾听故事验证猜想:(看看是不是和你们说的一样?)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猪先生对现在的形象满意吗?为什么?

过渡语;猪先生现在看上去既聪明又威猛,这样能打动猪小姐吗?说说你的理由。

4.看图猜讲故事第四段(出示图)

1)看了这张图片,你觉得发生了一些什么事?

2)倾听并验证猜想:一起来听听、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猪先生身上怎么会有斑马条纹的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那斑马都说了些什么呀?(理解什么叫英俊?)

过渡语:猪先生得到了三位朋友的帮助,看起来聪明、威猛又英俊。不知不觉来到了猪小姐的家门口,猪小姐会喜欢这样打扮的他吗?

5.倾听故事第五段:(终于----他会来收拾你的)

1)到了猪小姐的家,发生了什么事?

2)讨论:猪小姐说的话说明了猪先生在猪小姐心中是怎样的一个印象?

3)自主讨论:猪先生该怎么办呢?你们来帮忙出出点子吧。

过渡语:那究竟猪先生该怎么办呢?请小朋友完整听一遍故事吧。

三、完整欣赏故事一遍

1)猪先生是怎么做的?

2)这回,猪小姐见到猪先生是什么反应呢?

3)这一路上,猪小姐把丑八怪的故事仔仔细细地讲给了猪先生听,那这个时候猪先生在想些什么呢?

小结:原来,适合别人的东西并一定适合自己,做真实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思路比较清晰,教态自然,能够根据教案的流程来上课。但是整个活动过程的气氛有点沉,不能够体现幼儿对活动的乐趣。

去野餐的初一语文作文 篇9

年幼的男孩,因顽皮走在马路上。飞来一辆车,然后就是一片血泊。

男孩并没有横死,却双目失明。

出了院,男孩和家人回到大杂院。邻家有个哥哥,男孩不知道他叫什么。只是每天都来陪他玩儿(只有他肯陪男孩儿玩儿),教他读书写字。男孩却只是稚嫩的`童音叫着“哥哥”。男孩不知道哥哥为什么不上学,只是觉得哥哥能天天和他在一起,很快乐。

终于,哥哥也要上学了。初始,男孩哭着不让哥哥走。如今,男孩每天送哥哥到校门口。(他们家里学校很近)哥哥上学期间,男孩就坐在家门口等。只要一放学,哥哥就会到男孩家来。男孩也想上学,但没有一所学校收留他。哥哥渐渐少来男孩家了,即使来到了话谈不了多久就又匆匆离开。男孩知道哥哥学业繁忙,只是哥哥来看他就已经满足。

一天,男孩告诉哥哥医生说他的眼睛可以恢复。哥哥却哭了。男孩并不知道哥哥为什么哭,也不知道自己说错了什么。

男孩做手术那天,哥哥并没有来。男孩以为哥哥学业繁忙,也没多说什么。一个星期过去,眼睛的纱布已经可以拆开,男孩即欣喜又害怕,小心脏怦怦跳。不管恢复没恢复,他都要问哥哥,为什么没来看过他。奇迹发生了,男孩的视力渐渐恢复,看到了爸爸,妈妈,医生。还有泪流满面的两位中年人。中年妇女把一封信递给男孩儿。她说,她是哥哥的母亲。

原来,哥哥患了一种罕见的病。家里没钱做手术。当听说自己的病能治时,毫不犹豫的捐了自己的眼角膜。在手术台上,病发作了,哥哥夭折了。

怎么可以?!男孩吃了惊。他还没有见到哥哥一面。他还没有在他面前,在他看得见时叫他一声哥哥。他还没来得及感谢哥哥……拆开信封,里面有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一个少年在阳光下,乌黑的发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笑容是那么和谐。哥哥说:

凌霄(男孩的名字),哥希望你用我的眼睛,去探究世界,了解世界。哥希望你以后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哥哥火化的那天,男孩没有哭。他会用哥哥的眼睛,去好好学习。

★ 经典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 留守儿童责任书

★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 《留守儿童》观后感

★ 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 留守儿童联系卡范文

★ 留守儿童感谢信

★ 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 与留守儿童有关的演讲稿800字

对初一语文起始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10

关键词:语文水平差异,衔接教学,兴趣,习惯,知识

近年来, 我校每年接收的初一新生中外地户口的学生要占学生总数的百分之六、七十, 且这些学生来源各不相同, 有一直在本地上学就读的, 有插班到本地小学读了三、四年的, 有一直在老家就读刚过来的, 有在外来工子弟学校就读的, 五花八门, 什么情况都有。这就造成了初一学生语文水平上的良莠不齐, 学生间语文水平差异极大。

如此良莠不齐的知识水平、如此高低不一的能力情况, 若不在一定时间内做好衔接、过渡的转化工作, 教给他们自我提高语文水平、拓展语文知识面的方式方法, 让学生在一些方面能稳步或同步前进, 可以想象初中语文课堂的氛围会如何?效果又怎样?虽说分层次教学早已不是一陌生的名词, 但若是要面对这么多层次、坐在同一间教室用同一教材的学生, 恐怕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

另外, 从学生层面来说, 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必会给两种水平的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暗示:一是知识水平比较差的学生, 面对别人知道而他 (她) 一无所知、听都没听说过的知识, 必定会产生学不如人、自卑的心理, 不利于激发他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二是知识水平比较好的学生, 面对有人不知道而他 (她) 已熟知于心的知识, 会有一定的优越心理, 这样, 老师再讲时他们必然兴趣缺乏, 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 久之, 必将淡化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喜爱与激情, 优势也不复存在。

那么, 如何使这些语文水平差异非常明显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尽量各有所获, 共同进步呢?如何使语文水平相对来说比较差的学生能尽快跟上呢?如何使语文水平相对来说比较好的学生保有较高的学习语文的热情呢?光抓紧课内的时间是不够的, 只有想方设法地教给他们方法、规律, 想方设法地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在课外搞好语文学习才行。那么, 应从哪些方面、怎样来做好这些学生的语文教学工作呢?

一、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成功的教育, 所需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见, 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求知过程中,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是教学的重要任务。

人作为一种生物, 所有的行为都是直接或者间接按照自己意志去行动的, 而这一切都必须要有足够的动机——可能外界的压迫或者一时的发愤可以暂时充当这种动机, 但是任何纯被动的行为都是无法持续太久的。只有有了内在的动力——兴趣, 学习的行为才能高效地持久下去。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这种认识倾向能使人对某种事物给予优先的注意, 并具有向往的心情。这正是学生进步的基础和学习的动力。

兴趣与人的认识、情绪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提高学习成绩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兴趣能使学生学习的注意力集中, 思维活跃, 克服学生学习中产生的困难情绪, 有助于学生学习思路拓展。

1. 增加阅读, 培养兴趣。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 但仅让学生读、学教材还是不够的, 还要广泛开展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材料以其内容的丰富及多样的体裁, 使学生始终处于有兴趣的、主动的阅读状态中。课外阅读不仅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巩固, 而且积累了新知识, 拓宽了知识面, 培养出学生良好的语感, 主动地避免了写作中的不规范及错句, 逐步养成写流畅的短文的能力。由此, 让学生阅读一些适合他们水平并能引起他们兴趣的报刊、杂志, 如《读者》、《青年文摘》、《意林》、《视野》等, 让他们在阅读中去发现自己的能力, 树立信心, 产生兴趣, 有了兴趣和愿望就会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这样课内外结合, 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 重视说, 提高兴趣。

限于语文水平不是很好的现状, 班里的学生在课堂上并不怎么敢说, 能大胆说的学生少之又少, 因此, 在听说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 布置难易适度的练习, 以使学生能取长补短, 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产生一定的成功感, 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 可以采用的具体方法有:

(1) 开展朗读、背诵比赛。朗读、背诵是培养学生口语能力的有效途径。选出某些典型的课文或精彩的段落, 要求大家分组开展比赛, 看谁读得准或背得好, 并评出每次比赛的优胜者, 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 讲故事。初一学生对讲故事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在课前5分钟可安排一名学生讲述课文中或名著中一些重要的故事情节, 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又提高了学生说的兴趣, 让学生轻松自如地进入新课学习。另外, 还可有阶段性地安排学生进行讲故事比赛, 让学生在比赛中得到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让学生在比赛中提高语文读、说方面的兴趣。

3. 多鼓励、多引导, 引起兴趣。

课堂里的情绪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情感。一方面, 教师应善于控制, 掌握自己的情绪, 并能将饱满的情绪贯彻始终, 减轻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压力, 激起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另一方面, 对学生情绪的调动, 则要运用多样手段, 尤其是学生比较在意的肯定与表扬, 经常有原则地、有针对性地、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表扬与赞美, 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 从而形成一种成就感, 这样学生对学习自然有了兴趣。

有了兴趣, 学生就会产生发现和探索的欲望, 就会想去接触和参与外部生动丰富的事物, 来体现自身的价值, 来实践掌握的知识, 来验证自己的能力, 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就能全神贯注地积极思维, 有了兴趣, 就能克服困难;有了兴趣, 学习就可以不成为沉重的负担, 一句话, 有了兴趣, 学生就能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学习, 掌握知识, 提高学习效率, 这样学生就能在知学、好学、乐学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二、习惯养成

众所周知,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取得成效的法宝。面对层次差异很大的初一学生, 可以先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来使学生站在一条平等的起跑线上, 从学习习惯入手让学生从同一层次出发, 重新接触语文学习。那么, 要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1. 预习。

做到用字典自己掌握课文生字词, 利用手中现成资料了解作者、文章的相关知识, 以及相关的文体知识, 对课文中不懂的、有疑惑的内容进行提问。

2. 听讲。

集中精神听讲, 积极主动思考, 学会倾听, 听老师的, 听同学的, 及时记录重要的知识点, 能听出有问题的、有疑惑的地方。

3. 反思。

及时总结课堂所学, 思考、总结一堂课听下来, 收获是什么, 存在问题有哪些, 预习时的问题是否都已解决。

4. 释疑:

及时记录下预习时和课堂听讲时产生的问题, 有问题、有疑惑能主动、及时地向老师提出并及时解决, 而不是闷在肚中不声不响, 随着时间推移而无影无踪。

5. 作业:

养成认真、独立作业的好习惯, 有不懂或不会做的题目能主动来向老师请教, 通过老师的再次讲解来解决问题, 而不是动不动就向同学求助, 从而实现以作业来检验听课效率、检验课堂所学的目标;同时要养成不拖拉作业、及时上交的好习惯。

6. 积累:

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相关知识, 扩充自己知识面, 提升自己语文素养的习惯。这一良好的习惯尤其对基础比较差的同学很有成效, 在初一学习任务相对不是很繁重的情况下, 若能抓紧时间, 必能弥补知识积累方面的不足。

其实, 以上所提习惯对初一学生来说应是老生常谈, 并不是什么陌生的、新鲜的东西, 只是若能重新严格要求自己, 努力养成以上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那些原来语文基础不是很好的同学来说, 绝对是一次重新站起, 与他人 (尤其是语文基础好的) 平等竞争、齐头并进的好机会。

三、知识弥补

另外, 老师要有意识地从知识体系方面来弥补、平衡学生的层次差异。如果仍讲一些小学中老师讲过、学生学过的知识, 不管学生基础如何, 都不会对这些内容真正感兴趣, 毕竟喜新厌旧是人之常情, 而且现在的青少年追求新事物的兴趣本就特别浓厚。讲新知识, 就要考虑有层次差异的学生是否都有接受的能力, 是否都能听懂、学会, 而且更要考虑到对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 学了新知识之后, 能否对他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能否让他们在新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事半功倍地与课本学习联系起来, 同时也能让基础好的同学有“更上一层楼”的收获与提高。

同时, 从本地区的语文教学要求与目标来看, 三年的初中语文教学虽然没有明显的语法知识体系的教学内容, 考试也不强调学生对语法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但从对学生语言运用、阅读理解、课外文言文的考查来看, 初中三年的语文教学要求学生能具备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灵敏而准确的阅读理解能力, 以及准确把握古汉语的一些常见语言现象, 由此, 学习一些浅显的汉语语法知识还是有必要的, 而且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也是有帮助的。

考虑到这些, 本人认为, 可在课本学习的同时逐步补充以下知识给初一学生:

1. 拼音拼读规则。

现在的学生, 讲话大多一口普通话, 但要让他把所说的话用拼音写出来就有难度了, 特别是对一些来自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学生, 拼音基础尤其不牢, 集中表现在这两个方面: (1) 省写规则, 不知道iou应省写成iu、uei应省写成ui、uen应省写成un, (2) 标调规则, 不知道声调只能标在音节中的元音上, 即:ɑ、o、e、i、u、ü;不知道先标ɑ、o、e, 再标i、u、ü;若遇iu和ui, 标在尾巴上。

再加上汉语拼音作为识字工具, 小学阶段一般不列入考试范围;但初中语文考试中常将“Y”“W”的使用方法、声调符号、隔音符号的标写列入考试题, 汉字拼音是初中阶段语文考试的必考内容。因此, 对汉语拼音知识进行系统回顾, 有利于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顺利地进入初中的语文学习。

这样, 在日常教学中, 就可在学生预习生字词的基础上,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汉语拼音拼读规则进行强化, 甚至对成语中容易读错的汉字等与拼音相关的内容也可有意识地让学生慢慢熟悉, 以求在同一起点线上让有差异的学生有公平起跑的机会, 尤其是让较差的学生能很快、很自如地赶上其他同学。

2. 造字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 是用表意体系的符号来表示汉语的词或语素的。一个汉字通常表示汉语里的一个词或一个语素, 这就形成了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的特点。古人分析汉字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 (六书) 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中, 由形声这种方法所构成的汉字占了汉字总数的80%以上, 占汉字的大多数。形声是指由表意符号和表音符号组合成字的造字法, 如“秧”, 表意从“禾”, 表音从“央”, 组成一个具有新义 (即“植物幼苗”) 的字。形声字是基本字和偏旁部首拼合而成的。我们认识了基本字以后, 可以很快地认识一大串字。如我们认识了“令”以后, 学习“冷、铃、邻、岭、拎、怜”就很容易了。同时, 汉字又是联想的产物。由象形字演变过来的汉字, 至今还能反映事物的特征, 如“水”、“火”;由指事字、会意字演变过来的汉字, 我们可以从字形推断它的意思, 如“本”、“从”。

初一暑假作文:时间都去哪儿了 篇11

还记得,走进学校的第一天,我们对即将开始六年学习生活的学校充满了好奇,踏上蓝白相衬的瓷砖,背着崭新的书包,采着轻快的步伐,向教室走去。来到教室,每一个同学都木然地看着对方,因为谁都不认识。直到朱老师走进教室,才打破了宁静。朱老师微笑着跟我们做了自我介绍,在黑板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并让我们提问题。举手的`同学寥寥无几,而提的问题也不值一提。值得令人注意的是白依扬的问题:为什么教室里有两块黑板?白依扬因此受到了老师的夸奖和同学们赞赏的目光。现在想想,如果当初不是她提出了这个问题,恐怕我到现在也不会明白这个问题的答案。

很快就是竞选班干部的时候了,同学们举起一双双稚嫩的小手,每一个人的眼里都带着期盼的目光,渴望自己成为班干部,我也一样。但遗憾的是,班干部的名额有限,全班同学不可能都当班干部。看着老师的目光一次次地掠过我,却又任命其他人为班干部的时候,我不禁十分气馁。终于,老师的目光停留在了我的方向,我的心开始紧张起来,但是,老师念出的并不是我的名字,而是我身旁的同学。那一刻,我的心凉透了。我很想朝旁边的同学瞪一眼,但我并没有这么做。我把这份怨恨深深地埋在心里,但它并没有维持多久,因为第二天早上,我的梦就连同我的“怨恨”一同飞走了。现在想想,当时确实挺幼稚的。

去未来世界旅游作文700字初一 篇12

“哈哈哈……!”你们知道是谁在笑吗?不知道了吧!那就是我。有的朋友可能会问:“你为什么这么开心?”因为我上周参加一个不为人知节目,得了特等奖,奖品竟是一架可以去未来世界旅游的红色时光机。我坐了进去,看到了花花绿绿的按钮,眼都花了。幸好我聪明,一会儿就熟悉了。我把时间调到20xx年夏天。时光机的速度很快,也很稳。我坐在里边,还没有什么感觉,已经到了。我兴奋走出时光机。哇!这里是我的家乡吗?空气真清新呀!还有许多花坛,花坛里有许多我没有见过的花草。接着,我看见了一个十分奇怪的东西,长得既像鸟又像狗,说它像鸟,是因为它长了一对翅膀,说它像狗吧,是因为它的耳朵和鼻子与狗的很像。这时,走过来一位阿姨,我就向阿姨请教:“阿姨,这个是什么呀?”阿姨说:“哦,这个动物叫‘吃怪’。”“为什么叫它‘吃怪’呢?”我立刻追问道。阿姨说:“因为它吃一些奇怪的东西。比如那些垃圾,”阿姨指了指地上的垃圾,“人们扔在地上的或被风刮起的它都吃,只要是对人们不好的东西,它看见就吃,就连天上的.灰尘它也会吃到肚子里去,吃完就回随着他的呼吸,变成了气体,被树一‘加工’,就成了氧气。”说完阿姨便走了。我想:嘿!这“吃怪”还真好!如果我们那个年代也有就好了。

我继续往前走,看见了许多奇奇怪怪高楼大厦。你一定会说:“高楼大厦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我们这不是也有的是吗?”可是我要告诉你,“悬空水镜屏”上说,那些楼和咱们的不一样,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上面大,下面小,而且它们竟然都很坚固,住个几百年没有问题。我想了想:为什么把楼上面建那么大,下面建那么小呢?我明白了,原来是因为不占地方呀!我还看到了许多奇怪的东西……

去野餐的初一语文作文 篇13

一、新课程实施中语文课程学习方式转变的现状

通过在南京市X小学的调研发现,当下,教师观念上的转变是喜人的,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 把一切都交给学生做

有的教师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让学生多说多讲,在课堂上,教师不敢占据课堂,每节课都把朗读课文、了解背景、识字释词、分析句子、理清层次、总结主旨等环节交给学生自己去做。每抛出一个问题,都要求学生大面积举手,直至出现了教师让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时,该学生却没有想好该怎样回答的滑稽场面。

2. 合作学习就是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

一些教师认为,让学生合作学习就是分组讨论,因此,每一节课都安排小组讨论。课堂讨论成了每一节课必不可少的固定教学形式,有的教师甚至不看学习内容,反复进行没有必要的讨论,似乎不使用这个形式就是陈旧的教学方式,使用了这一方式就是落实了新课程标准。

3. 探究学习的泛化和绝对化

为迎合新理念,不少教师言必称探究。如一位语文教师一学期的教学设计90%以上都写着自主探究法或小组合作探究法,但究竟有多少内容确实需要探究,又有多少环节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呢?人们开始质疑这样的探究性学习。[1]

二、对语文课程学习方式转变的理性思考

转变语文课程的学习方式,不意味着对接受式学习的全盘否定,而是强调要使语文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1. 教师的角色与作用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发挥任何作用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代言人”或者权利的“拥有者”,而成了“引领者”或是“导航员”。完成此角色的转换,首先要做的就是解放思想。解放学生的头脑要从解放教师的头脑开始,试想,一个思想上禁锢———被课程标准的条条框框禁锢,被教学方式的形式所禁锢的———教师,怎么可能真正地解放学生的头脑、思想呢?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课程中的有效实施

在语文教学实践当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许多走样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不得不冷静下来思考:怎样才能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课程中有效地实施?

(1)自主不等于自由

教师在备课、施教、作业、训练等各个环节,都要清楚学生的基础,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时时想到如何让学生容易学会,这就是在理念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只对教学环节中的部分进行预设,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并试着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探究有了方向,而又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2)实施有效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

首先,要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时应考虑一些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这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充分的合作交流,达到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一些操作性强,需要同伴的帮助才能完成的活动内容,也适合通过小组合作进行。

其次,要关注学生差异,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内容、学生个性灵活进行分组。有时按座位组合,同桌、“秧田型”座位、“马蹄型”座位、“扇型”座位进行交流;有时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或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组合;有时按兴趣、爱好、关系自由组合。[2]

(3)把握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语文教师往往把课堂上过多的宝贵时间用于以汇报搜集的资料为主要形式的拓展活动、延伸阅读,而忽略了最基本的一种探究学习———文本阅读。新课改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中,如果学生能够与自己对话、与教师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自品自悟,比较思考,那么何尝不是一种语文的探究性学习呢?

(4)实现基础和创新的有效统一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不少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创新而创新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高喊“创新,创新,我们一起来创新!”的口号,却对学生迷茫无助的目光无动于衷。我们需要创新,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将语文的基础全部舍弃。当然,我们这里强调的是为了创新而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方法。

(5)重视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一团“和谐”,虽然表面上关注到了每一个学生的情感体验,可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地实现对学生的情感体验的有效关注,是忽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盲目追求人文性的表现。南京市X小学一位语文教师在四年级《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中设计了这样的探究环节:当外国学生看到徐悲鸿的画后,“非常震惊”,此时,他会想些什么?探究的问题不大,但却给了学生充分的想象和发挥空间,这不就是让学生表达自己情感的最好体现吗?

(6)摆脱技术的束缚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并不是让语文课堂变成“多媒体演示”、“技术秀”,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和交流评价的工具来辅助语文的教学。说到底,信息技术是一项工具,我们不能在技术的海洋里迷航,以致找不到语文学习的方向。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我们不能仅仅追求其外在表现,不能仅仅把目光盯在语文学习的组织方式上。诚然,“自主”不能有制约,但缺乏了引导的自主能让学生真正学到语文吗?课堂讨论可以体现“合作”,但缺乏合作本质的课堂讨论就会流于形式。同样,有了过程,不能算是“探究”,这取决于探究的内容,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在新课程改革硕果累累的时候,我们要理性地认识到其中仍需改进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乔桂英.泛化和绝对化:语文探究性学习的两根软肋——兼评陈成龙教师的《最后一课》[J].语文建设, 2007, (7-8) :47.

快乐的野餐作文 篇14

首先,我们先去嘤铭谷参观动物。一进门,我们看到三五成群的小鹦鹉聚在一起,它们身上的羽毛五彩缤纷,像一朵朵绽放的花朵;然后我们看到了凶猛的老虎,它在栅栏边慢悠悠地走动,还用凶猛的眼神望着我们,让人提心吊胆;之后我们又去看可爱的海狮表演。表演前我还和海狮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呢!海狮表演了海底捞针、打篮球、水上顶篮球等项目,这些表演可好看了。不过最精彩的是水上芭蕾,海狮表演的水上芭蕾不仅动作优美 还 非 常有风趣,犹如憨豆先生那般趣味无穷。接着我们又去看了孔雀、变色龙、蟒蛇、小鸟、鹅……

参观完了动物,我们大家一起找了一个绿树成荫、草翠花开的地方进行游戏和野餐。首先我们是玩游戏,游戏的名字叫“两人三足”,因为我和爸爸得了第一名,所以我特别的开心。

做完游戏,野餐时间到了,野餐的同时,老师给同学们举行了一个“智力大冲关”抢答环节,只要我们答对问题,就有奖品发。同学们一听,都积极勇跃参加,你一句我一句的争先恐后抢答问题,不少同学都得了很多奖品,大家都收获连连。紧接着我们还举行了一个礼物互换活动,我抽到了一辆可爱的模型小汽车,非常的开心!

《难忘的野餐》作文 篇15

十月一日,我和妈妈以及她的朋友们一起到清水湾水库野餐。

这天早上,我们带好锅碗瓢盘,开着车,载着媛媛和她的妈妈一起去清水湾水库,沿途的风景真是美不胜收。

我们路过了山脚,那里狗尾巴草随处可见,这一簇还没完呢,那一簇又神出鬼没地跑了出来。有的狗尾巴草容光焕发,挺着那条长长的狗尾巴,神气十足,但有的狗尾巴草早已无力地低下了头,像是一群做错了事的小孩。山坡成了爬山虎的领地,那里的爬山虎叶子有黄有绿,叶尖一顺儿朝下,正在努力地向上攀登。远处树木也都抹上了不同的色彩,有的开出了美丽的花,红的如火,粉的如霞,黄的如金……有的在原先的绿衫上又披上了一件黄色的轻纱。

接着,我们又路过了田野,那里有一望无际的稻田。那里的稻田被分割成一块一块的.,一块有一块的样子,看来农民伯伯们各有各的种植方法。有的整块稻田鹤立鸡群,长得特别高,特别壮,那一串串稻穗金灿灿的,稻杆都快被压弯了腰,看来马上就可以丰收了;有的还是绿油油的,挺着腰板,正值青春时期呢!

过了稻田,我们看到了一片番薯地,番薯的叶子匍匐在地上,像是和大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相互诉说着自己的快乐。在番薯地上有几个有趣的假人,农民用这假人来吓唬麻雀呢!

车子往前行驶,我们又来到了一片竹林,虽然已是秋天,但这片竹林中的竹子依然翠绿无比,而且它们还各有各的姿势,有的直立在地上,有的被风吹斜了,有的甚至倒在了地上……

不知不觉我们终于到了目的地——清水湾水库。一到清水湾水库,我们就忙开了。大人们忙着搭灶、捡柴、铺地毯、切菜、烧菜……我们小孩却只顾着玩。我们在水库边上你追我跑,脚都陷进了泥潭,沾满了烂泥,可我们都浑然不觉。我们还把石头搬起来,扔到水中,又搬起来,又扔到水中,虽然水花溅了我们一身,但我们还是玩得不亦乐乎。

“快来呀!我们可以开吃了!”有人大喊起来,我们孩子们闻声赶到,争先恐后地拿起碗抢着吃。先上来的是炒年糕,我们小孩风卷残云,不到五分钟,一锅炒年糕一扫而空。接着蛋炒饭上来了,我们小孩子又是一轮抢食。这两轮下来,把我们的小肚子都喂得饱饱的,再也吃不下任何食物,即使看见鱼头汤和大螃蟹都不为所动。

去野餐的初一语文作文 篇16

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中学阶段的语文课堂主要是以篇章为单位的综合性学习,教授一篇文章,应该引导学生把握思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获得知识的积累、读书方法的训练与养成、思想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理解、鉴赏、感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核心内容。学生与文本进行的对话交流,教师可以点拨引导却永远也不可能告知替代。语文课堂教学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常常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伴随学生一生,因此,培养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就成了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而且这种能力的养成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自主问题意识和解决意识。

一、问题意识的先行深入

若想让问题意识深入课堂,深深根植于学生心中,教师就需要先具备正确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的问题理念。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过程大概要经历这样的四个阶段:师问生答—生问师答—自问自答—合作交流,这不仅是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是教学方式的变革。学生在此过程中完成从敢发问到会发问再到想发问的转变,教师则由从前高高在上已经“透彻”地解读了文本,无所不知的权威的授教者,变成了同样持有问题,等待着与学生平等交流讨论的学习者。要想让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教师提出的问题则首先应该是值得思考的。中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他们常常把教师当做模仿学习的对象,如果一名教师自身没有怀疑精神、在授课中没有问题意识,怎能苛求他的学生成为热爱质疑思考的人呢?

二、问题意识的形成期待

教学离不开问题,在新课改的课堂上,越来越多的教师的确已经从关注问题的解决转移到关注问题的来源上。因此,教师会不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以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由于学生知识储备和自身情感体验的差异,现实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常常是这样,学生要么找不到切入点,死水一潭,干启不发;要么问题琐碎凌乱,一盘散沙,无从抓起。学生能够提出的问题和教师的期待相差甚远,让人失望。

叶圣陶先生曾经用“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这两句诗来概括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这里的“逐渐”指出了学生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教师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必有时间的积累和训练数量的叠加,问题意识的养成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甚至会掺杂着倒退往复,所以需要教师抱着坚定的信念长期坚持、耐心等待。

我反对一开始便让学生自由提问。教师应提供一些具体的提问方法,如教给学生扣住题眼设计问题,以文眼引出问题,以线索为中心设计问题,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句展开探究等等,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提出不同层面的问题。以小说为例,就可以从人物性格、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创作意图、写作特色等方面展开探究。总之,在起初阶段对学生的问题不可做过高的期待,可把培养学生越来越浓厚的问题兴趣、越来越强大的怀疑自信当作前期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提问逐渐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课堂走向日常,最终使阅读问题的发现、解决由被动走向主动,由目标功利转为情不自禁。

三、课堂问题的生成与筛选

重视学生的疑问,站在学生求知的角度进行课堂设计,使得学生的问题在课堂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数量越来越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学科知识与方法的关注度。但是重视学生的问题,并不代表教师要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不加思考地照单全收,把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都当作学习的重难点。此时的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一同讨论、筛选问题,引导学生识别哪些是真问题,哪些是伪问题;哪些是主问题,哪些是次问题。并在多次的引导中教给学生判断有效问题的方法:是否切中要害,符合解读文本的需要;是否贴近实际,符合自身发展的需求。如果教师不能在筛选的环节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就会暴露出“为问题而问题”的弊端,陷入“满堂问”的困局,难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课堂问题的解决

课堂问题解决的过程即是课堂目标生成的过程。《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目标的描述不仅包括了解、区分、判断这类掌握固定知识的内容,更多的是关于运用、理解、分析、领悟、欣赏这类培养学生自身能力的内容。在解决问题的环节,往往需要学生分析文本、整理资料、提炼感悟、组织语言最终形成言之合理的答案,问题解决的过程便是学生能力养成的过程,所以思考过程本身远比条条框框的结论重要得多,教师对思考方法的指导也往往比对结论的订正、补充重要得多。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显性体现为课堂上的活跃讨论、积极发言,但真正体现学习成效的却是隐性的思考环节。也正因此,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是否圆满,不能仅仅以掌握了几个知识点,讲解到哪个段落,解决了几个问题为衡量准绳,更需要看到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参与程度,思考的广度与深度,教师对学生阅读体验的深入考核与引导以及对思维训练的重视,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注重人的发展、充满人性、体现师生智慧的课堂。

陶行知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很早就说过“创造始于问题”。可以说问题的形成和渴盼解决问题的意识是一个人创造性思维的源泉,是激发思想火花的导火线。在知识的积累运用和思考分析能力的养成方面“困于心,衡于虑”是必不可少的催化元素。就课堂而言,一个学生只有经历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真正实现开阔思路、启发思维、培养能力,一个教师才能真正达成高效课堂的目标。

上一篇:五年级 四川游记作文400字作文范文下一篇:关于第三方损坏电缆导致电力用户停电时的供电企业法律风险与防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