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房间初一的语文作文

2024-11-26

我的房间初一的语文作文(共17篇)

我的房间初一的语文作文 篇1

今天,张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语文课,这是我语文学习的一个转折点。

我从小就不擅长中文。虽然看了很多阅读理解短文,背了很多单词,但就是顶住了退步的浪潮,没有进步。语文成了我学习的短板,一次又一次的拉我下水。对此我很苦恼。上课总想回答问题,可是胆小如鼠,只能吃现成的饭。今天的语文课终于给了我信心。

“哈默尔先生的演讲用了两个‘最后’。他们是什么意思?”老师说话的时候,突然看着我,让我小声嘀咕。虽然我心里有答案,但是很多回答经验告诉我:“我没正确理解”或者“再想想”。然而,这一次,我决定赌一把。“没有正确的态度!”我勇敢地举起了手。哦不,没有“大军”,我赶紧把手收回来,但是老师已经锁定目标了。“张子贤,我们来说说。”我不得不站起来回答这个问题。总共有两个问题。我一说一个点,老师就很乐意帮我给大家讲解,还饶有兴趣的问我另一个点。看着他激动的眼神,怎么可能没有理由说什么?结果都是命中目标,命中靶心。我太高兴了,我在心里大喊:“我挺过来了,我挺过来了。”张老师更开心,连续四次表扬我。

这个班好,好!这是我语文新学期美好的开始。我的语文成绩一定会提高!作者:张子贤

我的房间初一的语文作文 篇2

学科/领域:英语

年级:七年级英语 (7B) 第三章

所用教材版本:外语教学与研究版/广东教育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二、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为有效课堂做好出乎意料的教学设计, 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在英语看图作文教学实践中, 即使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授, 但整个教学过程也要融入师生共同参与分享探究成功的喜悦, 也要充满着美丽的想象;在祥和活跃的氛围中, 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淋漓尽致地张扬。

(二) 内容分析

看图作文就是把画面的意思用文字表达出来, 它是英语写作训练的最佳途径, 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想象能力, 思维能力和富有条理的语法组织表达能力。看图写话的画面是静止的, 而且比较单调, 只要通过仔细观察, 合理想象, 也可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 使单调的画面充实起来。

(三) 学生分析

很多初中生尤其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惧怕看图写话。在看图写话过程中往往出现不知从何下笔, 抓不住要点, 词不达意, 语言单一, 语法错误等诸多问题。在自我意识上, 学生易受师说感染, 习惯依赖“拐杖”蹒跚学步。以往老师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 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行为和知识的传授和单一的技能培养, 很少关照学生素质的培养。所以, 不少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四) 教学设计

1. 教学方法设计

这是一个信息化辅助教学手段比较集中的班级, 学生每人都拥有一部供学习专用的电脑。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我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 创设情境, 让学生自己上网查询资料, 想像中描绘恐龙。

2. 关于教学流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

提振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进入角色———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从易到难, 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提高要求———达到教学的目的

3. 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理想愿景。

(1) 现实生活中没有恐龙, 学生要认识它们, 只能通过标本, 图片, 资料和想象, 与真实情境中的实物相比, 信息技术更为安全、经济, 而且它可以为学生提供现实世界中难以获得的信息源和经验等。

这节英语看图作文课, 不仅仅以写作为目的, 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英语写作入门过程中难免会有畏难的心理, 下笔作文时难免会缩手缩脚, 缺乏自信心。因此, 紧凑的教学环节和灵活生动的教学手段就显得非常重要。方法、内容运用得当就会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2) 个别同学也很有可能会趁此机会浏览其他的与课堂内容无关的网页, 或者上QQ与他人进行聊天, 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所以课的导入要新颖, 环节要紧凑, 让学生即兴参与, 全力投入, 无暇顾及其他, 效果自然会好。

三、教与学的过程

上写作课之前, 我刚刚教完“Dinosaurs”课文中简单描述的几种恐龙的形状。趁着学生们还有一点点印象之时, 我决定从画恐龙入手, 把看图作文的技巧轻松地教给学生。一上课, 我就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画画。“上英语课画画?不会吧?!”“老师, 你原来是不是美术老师改行教英语的啊?”学生们好奇地问, 我示意他们保持安静, 然后打开电脑, 在程序-附件-画图里画起恐龙来。学生们也饶有兴致地看着我的动作。

我画了一只奇特的恐龙:大大的头, 尖利的角, 锋利的牙齿, 彩色的翅膀, 又长又细的尾巴……学生们都笑出声来, 我问他们:What's this?他们马上会意地回答:It's a dinosaur!我高兴地称赞他们聪明。然后, 我又问学生这只恐龙有什么特征,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侃谈起来:a big head, two sharp horns, sharp teeth, colourful wings, long and small tail…之后, 我立即动手组织段落文字, 并借助投影展出下列英文。“This is my dinosaur.Its name is Thunder.It has a big head and two sharp horns.Thunder looks like a bird because it has two colourful wings.It has sharp teeth, but it only eats mice and fish.It has a long and small tail, it'so nice!”学生们全神贯注地盯着看, 有的还跟我念了起来。这时, 我故意问:“This is my dinosaur, what about yours?”我要求他们画出自己设计的恐龙来, 并用简单的语言讲述出来。大家兴奋地在自已的电脑上画起恐龙来, 不会画恐龙的学生则在网上找到了现成的恐龙的图片和文章。

我在教室的四周巡视了一会儿, 很多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老师, ‘粗脖子’的英语怎么说?”“‘公主’怎么说呢?”……我便趁此机会告诉他们要养成查英语字典的习惯, 这样便可以增加词汇量。平时比较懒惰的学生这时候也变得很有兴趣。

片刻之后, 很多学生便完成了作业。我利用“网上邻居”的共享功能把平时成绩比较差的几个学生的作品, 用投影仪放出来, 他们的画法虽各有特点, 但不失可爱, 英语用得虽少但有自己的词汇, 学生们哈哈大笑起来。我便赞扬这几位同学的描述很有创意, 平时较少受到关注的同学高兴得脸都红了。我不断地展示着部分同学的作品, 指出他们各自精彩而有创意的地方, 比如“eat mud”“drink milk”“run fast”“look after babies”and so on。学生们的想象力很丰富, 我从不吝啬赞美。大家受到鼓舞, 纷纷主动地介绍自己的作品……课堂沸腾起来了。

最后, 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提纲 (短语) 连成一段文章。大家一气呵成, 我在投影仪上一边批改一边评论。尽管有很多语法错误, 但我告诉他们不要紧, 只要勇于表达, 坚持下去, 错误会越来越少, 英语学得会越学越棒。

离下课还有几分钟, 我问学生对今天的英语课感觉如何, 同学们十分响亮地回答说很有趣, 我顺势告知他们今天上了一节看图作文课。啊?!他们都惊奇地瞪大了眼睛, 都说平时看到作文就害怕, 今天怎么……我微笑着说:“平时给同学们的是别人画好的图, 今天是给大家机会画图, 自己作文, 两者之间的角色调换了一下, 但方法是相通的, 都要发挥想象力。

四、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以课程创新为目的。而课程的创新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中心位置的确立, 要求教师不应是督促者, 而应是促进者或合作者。教师必须与学生真诚对话, 提出富有想像力的思考题, 鼓励学生借助一切教学手段寻找信息源, 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谈谈初一语文的朗读教学 篇3

教材中的教读课、自读课都应不同程度地过好朗读关。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意味,既能受到熏陶感染,又能锻炼用语音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至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阅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那么,在实际的朗读教学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教师要正确对待朗读,做好朗读示范。我们要改变朗读处于被动地位的现象,扫清老式的满堂灌的教法,充分认识朗读的效能,真正把朗读放到课堂教学应处的位置上来。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了,更谈不上对刚才的朗读情况指出是与非,这只是一种放羊式的无所收获的朗读。教师要把朗读当作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学生朗读时,教师应专心地听,朗读之后,要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总结。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注意用示范朗读为学生树立朗读的标准和榜样,尤其是农村中学的老教师,要尽快杜绝用方言进行朗读,如果教师的朗读水平很低,他指导学生朗读的效果便可想而知。

其次,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朗读要领,指导学生朗读。教师对朗读的知识要胸有成竹,对不同的课文,朗读时的轻读(~)、重音(.)、停顿(较长“/”、较短“//”、更短“///”)、快慢、语调等都应了如指掌,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技巧。例如: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朗读时凭什么停顿?大的停顿和小的停顿,凭标点符号,更小的停顿,凭词的组合,句中的三个小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停顿时无大小之分。那么这句话应读成怎样的腔调?这是一句表达告诉别人一件事的陈述句,要读轻一点,读出陈述语气。

又如朗读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是按音节划分节奏的方法朗读,还可按意义单位划分节奏,读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因此,朗读节奏可按音节或意义单位来划分。

读一句话还要读出重音,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里的某个音节或句中的某个音节读得重些强些。读出重音有时能起区分词义的作用,如“过年”与“过年”,前者是“明年”之意,后者是“过新年”之意。一个短语或者句子里的音节读重音,表示这个音节是主要字眼儿。如《散步》中“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一句中“本不愿”是它的主要字眼。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只有一个重音,一个句子有时就不只是一个重音了,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朗读课文,能读出停顿、重音、语调,就显得有节奏感。例如朗读: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诚然,朗读的要领、技巧是很多的,如第一册第十七课的课后练习五还重点分析了朗读一段课文的重音、轻读、小停、拖音及其所产生的效果。这需要我们善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假如教师能准确地朗读并能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能读好停顿、重音、轻读、拖音、语调,且掌握好速度(广播速度每分钟200字)、富有节奏感,那么学生就可以在准确有感情的朗读中获得优美意境、缜密思路、象征意义、传神描绘、观点主张、情调韵味,就能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把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于声音之中,通过朗读触摸心灵,引起共鸣,排除学生与课文之间的隔阂,达到身临其境、忘我的境界。这样便自然地避免了课堂上那些不必要的枯燥无味的满堂灌,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充分调动学生乐学的积极性,发挥了朗读教学的应有效能。

再次,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避免高屋建瓴一气灌到底。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即阶段性,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顺畅朗读,最高要求——传神朗读。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完美和谐→领会主旨。如此一步一个脚印地训练、指导,让学生易于接收。也体现了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

最后,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善于采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训练方式。目前大多数教师还是以齐读作为朗读的重头戏来抓,齐读在初中占压倒优势。当然,认真使用齐读,恰当安排,精心指导,可使训练面广,加强朗读气势,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有益。但滥于齐读,也明显体现出它的不足,会读的不会读的,认真读的不认真读的,都混杂在一起,滥竽充数,学生有时顾了整齐顾不及准确,顾了响亮顾不及感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读一字停一顿、千篇一律的拖腔唱读,远离了朗读的要求。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

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学及运用奠定牢固的基础。

我的语文老师初一作文 篇4

我的语文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大姐姐,我仍然记得我第一次见到我的语文老师时,语文老师脸上带着的微笑。浅浅的微笑特别温柔,看到语文老师的第一眼,我就觉得我的语文老师肯定是一个很温柔的人。

每次上语文课时,语文老师都会提前来到教室,语文老师也是我们的朋友呢。在上课前的几分钟时间里,语文老师会坐在同学的座位上,然后想听老师讲故事的同学就团团将老师围住。我期待着每一个语文老师讲出来的故事,因为总能让我发出不少的感慨。

语文老师很博学,给我们讲起故事来也很幽默风趣,以至于我们都非常欢迎语文老师。等到上课铃声一响,语文老师走上讲台,教室里的同学们也都坐回了自己的座位上。老师的语文课也充满着知识的气息,引经据典的语文老师常能让我们惊叹。

我的语文老师很喜欢古诗,那些优美的古诗词顺口就来。当我们上古诗文鉴赏课时,也是语文老师最兴奋、也最激动的时候。语文老师对古诗的独特赏析和见解,以及对古诗的背景,还有作者的生平都了解得一清二楚。班上的同学们也就在老师的带领之下,对古诗也产生了不少的兴趣。

我班的语文成绩在年级里是数一数二的,每一次校园里的大考过后,我班的语文平均成绩就摇摇领先其他的班级。这之中的功劳,一大半都是因为语文老师教导有方。而我们在语文老师的影响之下,也渐渐被语文这一学科之中的知识所吸引。

关于房间的初一语文作文 篇5

自我记事起,爷爷的房间里就有一架黑色的织布机,上面镶着金色的花边,或许是从小看到大吧,也对这个织布机有了感情了。因为出于好奇,所以每次来到爷爷的房间里,都会用脚在踏板上踩一踩,织布机上的针便会上上下下地运作起来。一次,我把手放在织布机的针上,手指就立马冒出了殷红的鲜血,一阵刺痛突然袭来,我疼地哇哇大哭。爷爷马上跑过来抓起我的手,“早就跟你说过不要乱玩织布机了?你看!现在手出血了,疼不疼?嗯?你这孩子,就是不听爷爷的话!那你下次是不是要好好听爷爷的话啊?”他批评着我,可语气里满是心疼。这是我最初对爷爷的印象。

后来我们搬家了,爷爷得了老年痴呆症,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会从一个疼爱我的爷爷,变成一个我毫不认识的陌生人。对于爷爷为什么会得老年痴呆,爸爸妈妈和奶奶基本闭口不提,或者随便找个理由来搪塞我罢了,也许是因为我还小吧。半年后,爷爷出车祸去世了。我和爸爸妈妈他们一起去的殡仪馆,也是亲眼看见他被火化的。可是,竟不知道为什么我哭不出来,就像是有什么东西哽在嗓子里一样。这是我的爷爷吗,他分明是啊,可印象中慈祥和蔼的老人,怎么就离我而去了。奶奶哭得痛切心扉,那是我第一次看见她哭。在我的眼里,她是一个很坚强的人,但是那次她真的哭得撕心裂肺的,虽然她平时会和爷爷吵架,但在那一瞬间,我知道了,她真的和爷爷的感情很深,旁人无法体会。也许我还小,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我措手不及,我错愕了,没有及时安慰奶奶,也许哭泣是她的释放。

我的爷爷初一语文作文 篇6

说这话的人是谁呢?是我的爷爷,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

我的爷爷是一名转业军人,退休好几年了。满头白发,白得有几分银丝的感觉,那一张和蔼的脸上时常挂着亲切的微笑。

爷爷的性格十分开朗,无论遇到什么事都是微笑面对。他的耳朵有些背,听奶奶说,爷爷是因为当兵的时候在部队上打枪把耳朵震坏了。爷爷耳背还有个好处,就是听不到别人的闲言碎语,总是乐呵呵的。不过这样的老人有谁会说闲话呢?你问我为什么这么说,听我慢慢和你道来。

爷爷的生活十分规律,每天六点准时起床,六点半准时踏出家门,开始他步行五公里的走步锻炼,只要不是特别恶劣的天气就从不中断。爷爷虽然已经84了,但走起路来还是特别利索、特别有精神。虽然已不在军营,但爷爷的一举一动中依然透露出一股军人特有的气质。

爷爷还特别爱看书,他的桌上一定放着“书桌四宝”:字典,书,放大镜,笔。晨练完、吃过饭、或睡起午觉,爷爷总要端端正正地坐到桌前认真地看书,用“活到老,学到老”来形容他最恰当不过了。

爷爷的书房里除了一层层的书外,还摆满了奖状和荣誉证书。有的是在部队上获得的,还有转业后在工作单位法院获得的,有优秀干部奖、杰出指导员、先进工作者奖等等。可见爷爷还是一个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呢。

作为一个老人,最愿意看到的莫不就是儿孙满堂,孩子们都健健康康的,经常享受天伦之乐了。爷爷也是这样,他喜欢热闹,高兴我们多回去看他,每次爷爷都会拿出来一堆好吃的给我们最小的三姐妹。中午我和妈妈去奶奶家,爷爷看到我们笑得嘴都合不拢了,像个老小孩一样。

这就是我的爷爷,我最敬佩的一个人,可以说是既有军人的气质,又有常人的心理,一位热爱生活,活泼开朗的“老小孩”。

培养初一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篇7

关键词:语文,学习,习惯,综合,素质

夸美纽斯曾说:“要去形成或培养一个人的品性和习惯, 一定要在他尚未定型、柔弱的时候去形成。”初一学生刚进入中学大门, 一切有待塑造。叶圣陶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 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 让初一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 我是这样培养初一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第一阶段为初一年级上学期, 主要训练学生最基本的语文学习的行为规范, 诸如工整书写的习惯、大声朗读的习惯、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经常正确使用字典词典的习惯等;第二阶段为初一下学期, 主要训练学生智能方面的习惯, 诸如课内做笔记、课外主动阅读、读书摘记、写生活随笔或写周记的习惯。

一、工整书写的习惯

2009年中考, 桂林市的中考改卷采用无纸化阅卷, 这对书写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字如其人, 从字的书写, 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做人态度。语文版的初一上学期的语文课本的第一单元中有“写字———楷书与行楷”, 第四单元中有“写字———行楷字的笔画组合”, 由此我按教材来上好写字课, 严格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 做到“三个一”, 即眼睛离纸平面一尺, 胸口离桌边一拳, 握笔的手指离笔尖一寸;还须做到“八个字”;即头正, 身直, 臂开, 足平。每周上一节写字课, 均要求用正规的硬笔书写纸来练习。在练好基本笔画后, 才让学生练习正楷字;在练习正楷字有一定基础时才引导写行楷字, 以提高书写速度;有机会时组织学生参加桂林市硬笔书法比赛, 让学生在比赛中找到成就感。

二、大声朗读的习惯

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在初一阶段要特别注重培养大声朗读的习惯, 在早读课或每节语文课的开始5分钟, 老师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分小组朗读、分男女声朗读、个人领读等;学生喜欢大声朗读, 有利于老师开展课文教学, 有利于培养语感, 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在自习或班会课上, 可以多组织诗歌朗诵小组比赛活动, 各小组每周评比一次朗诵之星, 在比赛之中让学生找到成就感。

三、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

初一上学期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进行课前预习, 老师要布置相应的预习题, 让学生知道该查哪些生字词的注音和词义, 该思考哪些预习题, 课上用3分钟进行字音词义的抢答比赛:课后布置相应的复习题, 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只有形成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 才能调动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四、上课勤思考、勤举手、勤做笔记的习惯

初一年级, 老师一定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鼓励学生上课要勤思考、勤举手、勤做笔记, 老师精讲, 匀出时间给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探究问题, 在讨论中让学生明确课文重点难点, “学贵有疑, 大疑有大进, 小疑有小进, 不疑则不进。”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 开启学生智力, 营造创新氛围, 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举手质疑精神;除此, 还应培养学生快速记笔记的好习惯, 以便于课后复习,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五、课外阅读和边读边摘抄的习惯

语文素养的提高, 有待于平时扎实的读书基础;老师可以根据语文新课程的要求, 布置学生有计划地阅读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 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好习惯, 一边阅读, 一边摘抄好词、好句、好段等, 要求每位学生都有一本比较厚的课外阅读摘抄本, 老师每周检查一次。初一年级学生大多数尚不能自觉学习, 自控能力较差, 对这种智能性的习惯, 往往需要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比如可以采用家长签名和家长留言等方式来加以强化督促。

六、写好周记的习惯

中学课程科目多, 天天写日记很难坚持, 初一年级语文老师可以布置学生每周写一篇周记, 写周记的目的是让学生勤练笔, 勤写出自己的学习生活心得。初一年级上学期周记要求写350字以上, 初一年级下学期周记要求写500字以上, 班上设立作文角, 把每周写得好的周记张贴出来, 让全班同学欣赏, 也让同学们有成就感。有机会找一些写得优秀的周记推荐到有关的报刊上发表。

我的房间初一的语文作文 篇8

【关键词】初一语文 文眼 作用 方法

通常情况下,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常常会让学生自主地到课文里面去寻找比较能代表课文中心思想的词语或者字眼,通常我们也把它称为“文眼”,文眼就是最能将文章的主体思想表现出来的重要的词语,好比是文章总体的窗口,也是整篇课文的精髓,同时更是作者最重要的思想的具体体现。文眼通常会和文章总体的中心内容保持最大的一致性,但是它不完全等同于中心思想。文眼可以作为文章的词语出现,也可以作为句子出现,通常非常短小,因为这样的模式,它会将中心论点表现得非常精练。

一、语文教学捕捉文眼的作用

文眼在一篇完整的文章当中能非常完整地表述文章主体,提高文章整体的境界,同时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系统地涵盖。文眼是总体观察整篇文章主题的一个比较宏观的窗口,同时可以通过它来理清整篇文章的脉络,把握全文内容之间的主要联系。

1.文章中心

准确地抓住文眼这个短小的重点,就能从整体上把握住文章的中心精髓。通常在象征意义比较强的课文当中,作者会经常紧扣一个细节或者一个意象来入手,从这样的一个细节展开联想或者思考,以这个细节或意象来作为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最后联想到自己或者联想到社会上的某一个群体。由此可见,在我们的教学活动当中,引导学生抓住文眼就可以明确地抓住文章的关键字。

2.思想感情和创作初衷

比如说我们在学习《邓稼先》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可以抓住“邓稼先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好儿子”这个文眼。文中,作者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之后,再次赞扬了他为我们的国家做出的贡献和对后代的良好影响。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就在无形之中感受到了邓稼先的杰出事迹和精神品质。

3.文章整体的内在联系

作者通常通过两个文眼之间的联系从另一个角度来进行描述。通常情况下,两个文眼之间的联系就是文章的整体的脉络了,作者通过对某一个文眼的描述和讨论来展开自己的内心世界,为我们构建了一道非常美好的风景线。

二、语文教学捕捉文眼的方法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语文课堂上抓住文章的文眼的重要性,那么我们该怎么具体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文章的文眼呢?

1.文章题目

很多时候,文章的作者会把文章的中心直接表现在文章的题目上,也就是通常作者想要展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或者主要的主张。这一类能够很好地表现出文章整体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论点的文章题目基本上就是文章的文眼了。通常类似这样的文眼,可以非常好地突出整体的中心思想,并且起到一定的烘托渲染的效果。

2.文章正文的第一句话

很多的文章——特别是以演绎手段描述的议论性的文章,通常会在文章的开头就是第一句话就非常直观地提出作者的主要主张,这种非常简单明了的论点就是文章整体的文眼了。通常文章都以这第一句话的论点来进行主要的叙述,同时文章也通过这样的主张来作为主要内容来进行展开,因此这句话也就是这篇文章全文的文眼了。

3.贯穿全文的线索

通常情况下,将某一样事物作为文章叙述的线索来进行详细的叙述,写这样事物的作用和对人类的贡献一类,表现出社会上某一类群体的代表性,将这样一个事物作为文章的文眼,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文眼的表达方式。捕捉这样的文眼需要抓住这篇文章的主要线索,找到这个意象或者这个主要的线索。

4.文章最后点题

有一类文章,特别是某些比较有条理的归纳性文章,它的中心思想或者是它的主要论点,基本上都是需要在文中做比较详细全面的论证和讨论之后,才能在文章最末尾非常有总结性地提出。因此,这类文章的文眼通常为最末尾的最后一句话。这样的表达方式在古文中运用非常广泛,尤其在古诗词中较为普遍。

5.主要论点

文眼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最主要论点的主要表现,因此文章的中心论点也就是全文的文眼,多见于讨论型的议论文当中,文章最中心的一个论点基本上也就是文章的文眼。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需要比较认真地去分析和处理课本,而不是传统地将文章内容笼统地教给学生。教师对课文本身的分析和解读是非常重要的,要抓住文章的文眼,科学地分析,整体体会文章的内容,把握住文章整体的中心思想,通过抓住文章的文眼这样的方式来达到我们初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有一个非常完善的认知,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和老师之间亲密地交流,从而发挥语文课堂的生动性。

三、结语

在初中的教学大背景下,教师该如何在教学过程当中引导学生牢牢抓住文章的整体内容和中心思想,需要语文教师非常善于引导学生对文眼进行捕捉和发现,只要能顺利引导学生发现文章整体的文眼,基本上就可以通过对文眼的具体探索和讨论,发现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内心世界和情感。

【参考文献】

[1]刘义民.语文教学目标有效生成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2]步进.“语文学案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初一作文我的语文老师 篇9

她很温柔,对我们说话总是和和气气的,其他个别老师喜欢大吼,她却不一样。她爱笑,我们也爱看她笑。她笑的时候,空气都变得快乐了起来。

看,她又在笑了。眼睛一弯,嘴巴一抿,一个微笑绽放在我眼前,是那么文雅。那笑像花儿一样,绽放在我们心田,像清晨的阳光照耀下来,那样温暖美好。

她也爱让我们笑,上课的时候说话总是十分诙谐幽默。那天作文课,刘老师在走廊里踱来踱去,突然停下来,一本正经地对我们说:“写作文要从字里行间里面透露出对老师的喜爱之情。你在作文里面写几百个“老师我爱您”我也还是不会喜欢你。为什么呢——因为你不会写作文。”全班听了,哄堂大笑,大家都笑趴在桌子上了,而老师呢,却一本正经地望着我们,把手背在背后,站得直直的,两眼看着我们,自己却没有笑。虽然你会说她古板,但她那些俏皮的话,只有你真正听到了,才会发现她的话富有道理,幽默诙谐。

她和我们相处就像朋友之间一样亲密,下课了她会和我们谈心,上课时还会开展很多有趣的活动,在她的课上,我们总能快乐地学习,并能轻松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她不打骂我们,当有同学不认真学习的时候,她会用一句话来劝导,那些话并不辛辣,不苛刻,而是富有哲理。那天,我因为偷懒,所以老师要求完成的任务我也就潦草地完成了。老师看见了,对我委婉地说:“如果你游戏人生,你的人生将会是一场戏,我听后,马上重新拿起作业,认认真真思考起来。老师见了,把眉头舒展开来,微笑着走开了。

我的绘画之路初一语文作文 篇10

不知为何,从小我看到那一幅幅图画,总会没来由的产生共鸣,我喜爱它的一笔一划,喜欢它独特的悠香。于是,我走入了画的世界。

与大多数人一样,初学之时,我的画作仅是涂鸦,粗糙的线条、不均匀的颜色、怪异的图形都一度使我烦恼。但庆幸的是,我从来没有动过放弃的念头。人生何时无愁心之事呢?我经常这样安慰自己。渐渐地,我的心灵与图画相交织,似是一根线穿插在心与画之间,手中的笔挥出流畅的线条,洒出匀称的色彩。因为我画的是我心中的世界,我用线与面构织着一个小小的世界,我享受并沉醉于其中,感受着心与画的共鸣。

每次看到自己的画作,我的嘴角总会绽出一抹灿烂的笑容,是成就的喜悦!

我喜欢心画合一的契合感,喜欢构勒内心的奇妙感,喜欢遨游心海的愉悦感。

越来越喜欢画画,烦闷时可以用笔向白纸倾诉我,因为它永远安静的倾听你的心声,当你在它声上泼洒出灿烂的色彩,心会禁不住的明亮、轻快。如此奇妙的旅程通向的是一片光明和喜悦。我看着一幅幅愈来愈精美的画作,很感动,那是我成长的过程,在作画中,我不断地沉淀自我,陶冶自我。心静画美,这是我成功的秘方。

初一语文教学衔接问题思考 篇11

关键词:初一,语文,衔接策略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 这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 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 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小学语文学习的连续性, 更重要的是使小学教育与中学教育协调一致, 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协同发展, 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兴趣的衔接与培养

1.要融洽师生关系。初一新生刚接触初中老师, 心里有陌生感和距离感, 老师应该在开始阶段, 抓住时机,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以朋友的心态培养与学生的感情, 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任, 营造良好师生关系, 从而激发对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习积极性。

2.树立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老师要在学生接触初中语文前, 给学生做好心理铺垫, 利用小故事或小游戏来讲解初中语文知识的趣味和美妙, 让学生增强学生语文的信心, 在不断鼓励中树立学好语文的目标。

3.利用课内和课外有利时机。教师要针对初一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能力, 利用课内和课文时间, 对学生展开不同的学习引导和评价。这样分层次的教学方式, 既能有针对性, 体现了对学生重视的公平性, 也提高了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了正能量。

二.教法的衔接与创新

初一学生刚结束小学阶段的学习, 需要在学习内容和方法上有一个适应的过程。首先, 教师要掌控课堂节奏, 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和反映能力, 调整讲课的难度和速度, 要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导入新的知识, 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 要注重对全面能力的培养。初中语文的学习要贴切素质教育, 教学的过程不仅要有知识的教授, 也要加强对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 不要急于对课文开展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 而应侧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方法。

总之, 在初一语文的课堂上, 教师要构建一个和谐轻松的氛围,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 让学生在初中的开始阶段养成对语文良好的学习习惯, 奠定基础性的语文素养。

三.学法的衔接与改进

1.由学会到会学。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般局限于上课专心听讲, 课后完成作业。初一语文教师则应重视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培养, 但也不能操之过急, 而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训练状况出发, 采取一些过渡措施。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 让他们去研讨, 逐步变学生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独力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

2. 从个体操作式学习到合作探究式学习。学生独立操作式学习常常是小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 这是学生思维特点对学习方式的客观制约。但进入中学学习后, 语文学科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初中阶段, 学科多, 任务重, 难度高, 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 掌握多个学科的知识, 单靠自学往往效率比较低。所以初中语文的学习提倡合作探究式学习, 这样的学习方式, 提高了学习效率, 增加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提升了学生思考创新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初中语文衔接教学对于学生的初中学习阶段有重要的意义。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初中阶段的学习, 认真探索初中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 逐步适应初中的学习氛围, 实现良好的过渡。

参考文献

[1]陈秋芳.中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的衔接:解读语文新课标[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 (8) .

[2]单晓丽, 王欣.浅谈新课标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过渡与衔接[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2 (5) .

说说我的缺点初一语文作文 篇12

今天第三节考我们在教室里进行了语文考试,在考试的时候我一边做题一边想题,但是有的题我不会了就一直在哪里想,这时我才发现快下课了于是我赶紧拿出写作文的纸,快速的写开了作文,这次的作文不难所以我写的很快但是很快就下课了,于是我就开始拼命的快速写,但是由于我在答题的时候浪费了许许多多的时间,所以已经来不及写完作文了,这次的卷子我的作文只剩下7行就写完了,但是老师已经把卷子收了,现在我想不也来不及了。

我一定要吸取这次的教训,在期末考试的时候有了不会的题就先写别的题,这样可以节省也些时间,等把所有会的题都写完了,然后再回来思考这个题怎么写,要不然这有写不完卷子。我不会的可以写错,但是我会的一定不能写错。

初一学生作文:我的语文老师 篇13

童老师是上个学期刚转过来的,45来岁的年纪,不胖也不瘦,总是梳着马尾辫,辫子卷卷的。她走起路来脚下生风,说话急速短促,一分钟能吐出几百个字。有些同学如果不听话或上课不认真听讲,就会被她罚写检讨书或做语文试卷。所以上她的课时纪律总是不错的。

童老师的性格该怎么说呢?不管怎么样,反正我觉得是外向的,不然怎么会一分钟就能吐出几百个字呢?由于那时她刚转来,我并不知道她以前是教六年级的,所以我还是对她有些放松警惕。有一次,也可以说是第一次来给我们报字词听写,我心想:她应该也会和王老师(原班主任)一样慢慢地报吧!想着想着,突然她就开始报了:“钱塘江大潮”。我缓慢地写起来,结果还没写完“大”,她又开始报第二个词“奇观”了。我心里一阵慌乱:怎么办?怎么办?我还没写好呢!其实其他同学也一样,异口同声地请求老师等一下,可童老师就当没听到一样继续报下去……那时同学们彻底失望了,恳求老师报慢点的期望立刻烟消云散。

童老师不仅说话迅速,连做事情更是快得离奇。每当我们上她的课,上一秒还沉浸在语文书中,下一秒就让我们拿出课堂作业本。我们顿时手忙脚乱分头从课桌里、书包里找,准备充分的同学就从课桌上随手可得。可没等我们翻好页码,她就说:好,我们来看看,第一题没什么好说的,那我们再看看第二题,答案应该是……同学们开始写了,可童老师还是老样子,没等我们写好,又开始讲下面,弄得同学们心惊胆战。每到这时候,简直不像是上课,更像是一场作业之“战”!

我们的童老师其实也很幽默。有一次,大家在写作业。有位同学跑上讲台问她某个字的读音,她竟然说:“别来问我,我也不知道,我语文学的不太好”。班里的同学就诧异地问:“那您还当老师?……”童老师笑着对大家说:“其实你们第一步应该先问问其他同学,同学不知道再问老师”。这时,课堂上鸦雀无声。我心想:童老师真谦虚,能说出这样的话,还自嘲自己语文差,我打心底里佩服着她。

我的诗意语文 篇14

特别欣赏王崧周老师对“诗意语文”的理解, 他说“诗意语文”是“唤醒意会的语文、是自由对话的语文、是精神契合的语文”。诗意语文, 不必把学生绑在“字、词、句、篇”的肢解上, 也不必要求学生苦苦追寻“准确、深刻”的理解, 让学生在“每有会意处体验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我认为要想让我们的语文课流淌着诗意, 首先教师必须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 而后从培养学生语感着手, 对话文本, 提升人文素养。

一、源活水清, 厚积薄发——丰富文化底蕴, 创造诗意课堂

夏丏尊先生曾这样说过:“一尊佛像, 有光, 故能令人敬仰。”据说京剧大师程砚秋在《荒山泪》中, 运用了二百多个水袖动作, 博得观众的满堂喝彩;书法家王羲之在其墨迹中的“之”字个个活灵活现而又互不类同, 传为千古佳话。这些人的成功, 无不得益于其深厚的艺术功底与高超的艺术技巧, 所以才有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作为老师的我们同样也得有着自身的艺术功底, 那就是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当教师带着满身的书卷味儿站在课堂上, 那特有的文化气息, 优美的课堂语言犹如涓涓溪流, 沁入每个学生的心田, 会让学生的心灵沐浴着明媚的文化之光, 激起他们对语言文学由衷的热爱。

最近研读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 从中流露出来的大师风范令人惊叹、震撼。吉老师在上课时提出一个问题后, 当第一名学生举手时, 吉老师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这里小荷露出了尖尖角。”第二名学生举手时, 吉老师说的是:“已有蜻蜓立上头。”此情此景, 我们都会发出疑问:学生再举手, 老师怎样说呢?当学生真的举起了手, 老师又有一句:“这里又有一枝红杏出墙来。”……也许一两句诗句的出现并不困难。可就在这一节课中吉老师至少背了有二三十首古诗中的有关诗句, 极大地增强了课堂的艺术感染力, 令人叹服。如果教师没有平时足够的阅读, 没有阅读积累下的文化底蕴, 会在课堂上这样挥洒自如吗?而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化底蕴, 吉老师的学生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 去积累, 才会更好地学会读书、写作。

于是模仿大师, 在课堂上我也尝试着用成语贯穿始终, 如鼓励举手发言的:小手林立、一枝独秀等;朗读评价的:入情入境、流利无比、气势磅礴等;积极思考的:出口成章、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等。结合一定的语境, 经常在讲课中使用成语、诗句, 不仅让学生理解词意、丰富词汇、灵活运用, 更能激发他们在课堂中的参与欲望, 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何乐而不为?

当然要在课堂上挥洒自如, 并不是说几个词、背几句诗就可附庸风雅的, 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为备课而读书, 应长此以往、涉猎广泛, 教育专著、散文杂言、诗词歌赋, 无所不包。这样一来, 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告别空洞苍白的语言、支离破碎的讲解, 充满诗情画意。有着生动隽永的语言、舒卷有致的节奏, 才能营造一种情境和意蕴, 让学生浸润其中, 走进文本, 感悟文本, 呼唤起学生的诗意。

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 创造出诗意, 这应当是我们语文课堂不懈的美学追求。

二、鲜活语感, 诗意对话——优美语言营造诗意课堂

有人说, 踢球要有“球感”, 投篮要有“手感”, 唱歌要有“乐感”, 那么, 学习语言文字是否需要“语感”呢?答案是肯定的。何谓“语感”?各家众说纷纭, 但较为一致的看法是:语感是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语感的运用, 就是要让学生一读一听, 便知语言文字的含义、正误、情味等。

1. 诗情——重视每一节课课前的情境设计

借用李吉林老师的比喻, 他说: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做“小河”, 要它漾起涟漪, 泛起微波, 需要外力的推动, 或是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或是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掠过水面, 那它就平静不下来。新课启始, 教师要放飞一群“蜻蜓”, 要送过一阵“微风”, 让孩子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 使他们对新课的学习, 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 关注的心理。以《日月潭》为例子, 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导入新课:

教师有感情地吟诵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读完后顺利引入:“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浅浅的海峡阻隔不了台湾同胞对祖国母亲深深的思念, 阻隔不了祖国人民对期盼统一的殷殷之心。”随之出示中国地图, 请学生上台找中国的“台湾”。

又如教学《泉水》一文时, 我这样引入课文的感悟:“叮咚叮咚, 泉水弹着琴, 从石缝冲出来, 来到这阳光灿烂的世界。幽幽青山上, 一簇簇火红的杜鹃花把山都映红了, 成片成片的果园散发出阵阵香气。漫步山间, 看着一股股清亮的泉水在身边流淌, 听着泉水的叮咚声, 黄莺的婉转歌唱, 多么令人陶醉呀!一路走来, 泉水都流过哪些地方, 做了什么呢?”

如此激情导入新课, 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 “多频道”运作, 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 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2. 诗意——注意教师语言表达的文雅与精致

古人云:“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授人以鱼, 只供一餐;授人以渔, 可享一生。”语文教师要用语言启发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 形象的语言, 能将“死”知识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活”知识;具有情感的语言, 能感染学生, 陶冶学生的情操;生动的语言, 能吸引学生, 振奋学生的精神, 让学生听了便“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使教材化难为易, 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比如, 指导学生朗读《找春天》课文时, 把空洞的“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改为“春天来了, 春风轻轻地吹, 春雨淅淅地下, 柳丝吐翠, 小草茵茵;燕子、布谷鸟、蜜蜂飞来了, 为春天增添了几多生趣;梨花、杏花、桃花张开笑脸, 为春天增色添彩!你愿意美美地读一读吗?让小朋友们感受一下春天多美呀!”效果肯定要好许多。

教师评价语的重要性谁都明了, 这里毋庸多言, 倒是教师提问语言的精致与情趣值得一提。有一位老师在《愚公移山》一课讲到“孀妻”一词的意义时, 他是这样提问的:“这么小小年纪的孩子跟着愚公一起移山, 他爸爸同意吗?”学生稍加思索后回答:“他没有爸爸。”老师就问:“你们怎么知道他没有爸爸?”“因为他是寡妇的儿子, 孀妻就是寡妇。”这样的提问, 远比直接问“孀妻是什么意思啊?”好得多了。再如向学生解释“袅娜”一词, 如果只是按照词语手册上的注释“柔长细软”理解, 学生肯定还是一头雾水的居多, 如果联系“傣族姑娘们扭动着细软的腰肢, 嫩绿的柳枝随风舞动, 袅袅炊烟扶摇而上”来形容, 袅娜的优美意境就深入学生脑海了。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不能只是传递实用信息, 更应传递人性情感, 启发学生的思维,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细腻的语言感受力, 美化、净化学生的心灵,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语言都“亮”起来吧!

3. 诗眼——朗读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一个“读”字, 就什么都没有了。读是最古老也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体验、发现、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

朗读, 像一位出色的导游, 把诵读者引入神奇美妙的境界;朗读取得的效果, 有时靠分析是永远得不到的。我在教《秋天的图画》一文时, 曾让学生多次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 有的学生一边读一边禁不住露出会心的微笑, 因为这幅趣味盎然的“秋乐图”深深地吸引了他, 调动了他的想象功能, 可能唤起了他美好的回忆和联想。同时, “秋之山野”的形象被描绘得具体可感, 学生们仿佛看到了“金黄的稻浪”, 听见了“大雁的长吟”, 尝到了果子的“香甜可口”, 不必赘述, 学生们就容易理解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如《春雨的色彩》一文, 边读边想, 仿佛真能觉得春雨在轻轻地滋润着自己, 春风在柔柔地抚摸着自己, 仿佛真能陶醉在泥土、春草、花儿散发出的芳香中, 还可以听到百鸟共鸣的美妙歌声, 将自己完全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 对春的欣赏之情油然而生。

让我们的语文学习多一些朗读吧, 读出金秋时节的丰收喜悦, 读出狼和小羊的善恶本性, 读出古诗文的诗情画意, 读出傣族人们的热情好客……读吧, 动口动心动容去读, 读出语文的美来。

4. 诗语———强化仿写、补写等语言能力训练

古人学习语文非常重视积累。《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习语文要注重感悟、积累和运用。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 不仅要指导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 而且必须指导和训练学生积累、运用语言。我们在语文实践活动中, 先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 熟读成诵, 再通过句式变换的训练, 来积累常用的语言规律。

《找春天》这篇课文里有这样的句子:

“小草从土里探出头来, 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 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柳树吐出点点嫩芽, 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 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我上完后, 请同学们仿照课文内容继续寻找春天, 于是黑板上便有了这样的奇思妙语:

“那翩翩飞舞的蝴蝶, 是春天的精灵吧?”

“那节节拔高的竹笋, 是春天的臂膀吧?”

“那唧唧喳喳的燕子, 是春天的使者吧?”

“那自由翱翔的风筝, 是春天的音符吧?”

“那条条垂下的柳枝, 是春天的长发吧?”

…………

谁说我们的身边缺少诗人, 在这里, 优美的语言, 想象的翅膀, 如溪水潺潺, 诗意流淌。

于漪老师说:“当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 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 教育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里高高升起。”

初一语文作文我的偶像600多字 篇15

身高191CM,体重65公斤,场均出战30分钟,获得25分、6。5次助攻和2。5次抢断,打出了生涯最好表现,夺得常规赛MVP奖杯,并帮助勇士队打入NBA总决赛。虽然你身高不高,体型不大,但是你一个急停拜佛骗过了保罗。

记得北京时间2月28日,在NBA勇士队vs雷霆的比赛中,打得非常激动人心,因为对面的主力威斯布鲁克连续的得分,打得勇士措手不及,还好库里一记又一记三分挽回了比分,最后,剩下3秒的时间,118比116,勇士落后两分,球员们都已经放弃了,但是,库里还有没有放弃,他持球过半场,无视对面球员的防守,直接来个超远三分,球中啦!完成了绝杀,全场的观众嗨起来了。在这场比赛中,库里不仅收获了胜利,还成为了NBA历史上第一个两场比赛进了10个三分的球员。

我的一天初一语文作文 篇16

洗漱好,吃了早饭,奶奶便带我来到了屋后的山脚下,并美其名曰:体验生活。

早晨的雾气很大,一眼望去竟然看不到山顶上的情况,只是朦胧一片,再露出点点草色,像极了穿了纱衣的仙女侧卧在我们面前。时不时还拂来一阵醉人的风。山上的绿色由深到浅的排列着,还夹杂着冬日未脱去的枯黄。

我们来到了点菌种的场地,那地方是开阔的。被钻了眼儿的木头整整齐齐的排列着,像是在等待检阅的士兵一样。

我拿来两个马扎搬来一根木头,将一块菌种细细的碾碎,再小心翼翼的塞在孔中,压实,再盖上一个菌种盖。看似简单的一个动作,却是要极有耐心的。瞧,没过一会我就腰酸背痛的了,忍不住的向奶奶抱怨:“奶奶,太辛苦了,每天这样可怎么受得了,我不干了。”奶奶用那双饱经风霜的双手抚摸着我的头说:“孙女儿啊,我是农村人,没读过几天书,但是道理还是懂得的。我们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废,就好比点菌种,点到一半就不点了,菌种经过日晒雨淋,是结不出菌子的。”我清清楚楚的明白了奶奶话中的意思,也清清楚楚的看见了爬上奶奶眼底的笑意。

就这样,我不知疲倦的运转了一天,没有敷衍任何一处细节。

傍晚,我们回到家中,没有抱怨,只有收获。

这一天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不能半途而废,学习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只要把握好每个细节,不半途而废,就一定会有收获。

语文带给我的惊喜 篇17

我对语文一直以来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 直到, 那一次过后……

那是一年的暑假, 妈妈带着我回了乡下的外婆家。外婆的家是一个山清水绿的地方, 那里有很高的山, 在居住的房子下还有一条小河。风景还是不错的, 只是特别无聊。乡下的夜晚来得特别早, 基本到了晚上八点后, 整个小村都静静的, 人们总是早早睡下。所以, 到了晚上后, 我就特别烦燥, 似乎除了看电视就没事可做一般。

有一日, 外婆让我出到门外, 我懒懒地出去了, 外婆说, 你抬头, 看看天空。我一抬头就被惊呆了, 我看见了, 满天的繁星, 真的是满天的繁星。有亮的, 也有暗的, 嗯……应该怎么形容呢?我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描述这样的星空。此时, 我突然想到, 我曾在语文课上学过一篇叫《繁星》的课文, 是巴金老先生写的, 我想他当时看到的场景是和一样的, 这样美好的星空, 突然让我觉得和语文突然拉近了很多, 原来, 在我们的生活中, 到处都是语文的影子, 我们也可从语文中找到那种突然而至的惊喜。

上一篇: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下一篇:房屋质量安全检测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