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节选散文阅读附答案

2024-10-05

《背影》节选散文阅读附答案(通用9篇)

《背影》节选散文阅读附答案 篇1

背影阅读附答案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小题1:文章主要写“父子车站离别,父子之情”。为什么要写“祖母去世,父亲失业?”(3分)

小题2:“……北京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是否表明作者认为父亲完全没必要亲自送已长大成人的儿子?(3分)

小题3:对笼罩在《背影》一文中的哀愁凄凉的氛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种氛围是由课文中所描绘的`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父子离别,父亲“打去之期不远”等事情营造的

B.这种氛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思想性

C.这种氛围是父亲晚年的心情不好,父子矛盾,削弱了对父子亲情关系的表现

D.在这种氛围下,父亲还如此细心周到地关心爱护儿子,更显出父爱的真挚动人

参考答案

小题1: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

小题2:不是。这一句议论表明作者从父亲的“踌躇”中感受到了父亲一直把我当孩子关怀照料的深情。

小题3:C

父亲的背影阅读附答案 篇2

父亲的背影阅读附答案1

阅读《背影》片段与《父亲的眼神》一文,完成15—23题。(24分)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太(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5.本文共4次描写作者流泪,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入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作者4次流泪的原因。(2分)

第一次是 之泪 第二次是 之泪

第三次是 之泪 第四次是 之泪

16.“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17.文中父子分别时,“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在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过经历过类似的情景?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你从这“回头”中感受到了什么。(3分)

父亲的眼神

(1)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身悚然汗下。

(2)那是在我上中学时,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居班里前几名,但是数理化成绩却出奇地差。这样的情况下,肯定高考无望。因此,高一期末考试前,我彻底失望,回到家里。

(3)因自觉惭愧,回到家听说父亲正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到田里帮忙。学都上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二流子”的。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再上学,反正学不好了,还不如回家种田。

(4)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他对我寄予很大的希望,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他不想我走他的`老路。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进去我的话。我不怕父亲发火,却怕父亲的沉默。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在身上像虫一样爬,衣服贴在身上,抬起头,父亲仍然在埋头拔草,我怎好意思停下来……

(5)中午,回家吃过饭,父亲仍然没有就我退学的事发表意见。让我说什么好?情况很不妙,我知道,越是在闷热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这沉默,让我忐忑不安。

(6)吃过饭,父亲冷冷地说:“走吧,去地里把瓜秧翻一下,要不然今年地瓜就收不到了。”我拿起锄头就走。我就不信,父亲能干,我就不行。

(7)夏日午后的太阳实在太厉害,汗水把我弄得睁不开眼晴,要在学校,现在正是午睡的时侯,我早已经呵欠连天了——看父亲,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头翻秧——趁着父亲不注意,我跑到树阴底下枕着锄头就睡着了。

(8)好像没过多大一会儿,我就被父亲推醒。睁开眼,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不屑、鄙夷,也有悲哀、绝望,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说不出的内容。“当庄稼人你也不够格,躺在地头睡觉庄稼就会长出来?你那个样,二流子也比你强。你哄庄稼一天,庄稼就哄你一年。赶快起来!”

(9)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我的后脊背早已经有汗流下来了,不是热汗,是冷汗。

(10)当天晚上,回到家,我觉得浑身骨头都散了。摸着胳膊上巳经晒脱了皮的地方,我的心乱成一锅粥。

(11)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又把我推起来。一睁眼,又是那眼神……我坐起来,恶狠狠地说了一句:“我要上学!”

(12)后来的事情变得很简单。高考后,我上了大学中文系。再后来,到电视台当上了一名记者。

(13)尽管远离家乡,远离了父亲,但父亲的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回想起来就让我不安。时至今日,想起父亲的眼神我就抑制不住自己汹涌的感情。

18.“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身悚然汗下。”从全文看,这句话在结构和内容上起什么作用?(2分)

19.“我坐起来,恶狠狠地说了一句:‘我要上学’”,这句话中的“恶狠狠”体现了“我”什么心理?(2分)

20.“你哄庄稼一天,庄稼就哄你一年。”文中“父亲”用这句朴素的话道出了深刻的生活哲理,从中你感悟到什么?(2分)

21.“那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回想起来就让我不安。”根据文章的内容说说“父亲的眼神”包含了哪些内容?“我”回想起来为什么会感到不安?(3分)

22.“我的心乱成了一锅粥”,这句话表现了“我”复杂的内心情感。请揣摩“我”当时的心理,写一段表示心理活动的文宇。(字数在30字左右)(3分)

23.请将下文朱自清《背影》中的一段文字和本文第(8)段作一下比较,谈谈两段文字写法和内容的异同点,并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父亲。(5分)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参考答案

(1)悲伤 感动 惜别 伤心

(2)反语,是在真正理解父亲的爱之后的自责,悔恨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神情。(意思对即可得分)

(3)联系实际得1分,谈出与材料类似的情景的得1分,语句通顺1分。

(4)结构上总领全文;内容上点明题意,表明父亲的眼神对“我”影响之大。

(5)写出了‘我”痛下决心、发愤求学的心理。

(6)有耕耘就有收获,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

(7)害怕自己没有理想,放弃追求;怕对学习、工作等还不够尽力;怕愧对父亲。

(8)此题答案开放。可以写因承受不了田间劳作所带来的肉体上的痛苦,无法承受回校求学而高考无望的精神折磨,愧对亲人的愧疚心理,想要赌气争气又不能的无奈,要求上进、奋发努力的决心等等交织在一超的复杂心理。

都是来描写父亲的爱,只不过是描写的方式不同,眼神与背影,都体现出了一个父亲无私的爱!

父亲的背影阅读附答案2

①和父亲没有相见已经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七十岁的老人了,能开电瓶车吗?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我空闲的时候,喜欢到他那里玩耍。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④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就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这能从父亲当年拍的一张黑白照看出来。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谁看了会不对他翘起大拇指呢?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来。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望着他步履蹒跚,我的眼泪流了出来。身为儿子,我却不能让年迈的父亲颐养天年。

⑦走的那天,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摘些苦柚带着。他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一树的苦柚基本上都被他捎到了我的手里。望着树顶上的苦柚,他准备爬上树去摘。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危险!我叫嚷着跑到父亲的跟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他断然回绝了: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

⑧倒吊在树上的父亲,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这时我的泪又来了。父亲哪里还有当年的宽阔背脊,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手可握的轮廓了。一件夹克被风扬起来,就像被鼓起的风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皮的蝉一样。那手更是让人不忍直视黢黑的烧火棍一样,没有一点光泽;皲裂的麻秆一样,没有一点肌肉。这还是父亲吗?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淹没了我的视线。

⑨一年多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思念着父亲,忘不了他的背影。无论怎样,我一定要回去看看父亲,和他说一说今天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1. 本文写了父亲哪几件事?

2. 请从人物描写方法或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

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3. 第④段中写到油画《采石工》有何作用?

4. 作者在第⑤段中说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文章开头和结尾又说常常梦到忘不了一年多以前见到的父亲背影,这两者矛盾吗?为什么?

【答案】

1. ①国庆放假开电瓶车接我;②年轻时帮人炸石头;③父亲挑粪浇地;④父亲上树为我摘苦柚。

2. 用几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我印象中父亲健硕强壮的形象,与现在枯瘦的形象做对比,写出了父亲的辛劳与苍老。

3. 通过与现实的比对,表明了父亲并没有那么强壮,写出了父亲当年的辛劳,和现在的苍老。

《金史》节选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篇3

张中彦,字才甫,中孚弟。少以父任仕宋,为泾原副将,知德顺军事。睿宗经略陕西,中彦降,除招抚使。授彰武军承宣使,为本路兵马钤辖,迁都总管。

宋将关师古围巩州,与秦凤李彦琦会兵攻之。王师下饶风关,得金、洋诸州,以中彦领兴元尹,抚辑新附。师还,代彦琦为秦凤经略使。秦州当要冲而城不可守,中彦徙治北山,因险为垒,今秦州是也。筑腊家诸城,以扼蜀道。帅秦凡十年,改泾原路经略使,知平凉府。

朝廷以河南、陕西赐宋,中孚以官守随例当留关中。熙河经略使慕洧谋入夏,将窥关、陕,中彦与怀庆赵彬会两路兵讨之,洧败入于夏。中彦与兄中孚俱至临安,被留,以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清远军承宣使,提举佑神观,靖海军节度使。

皇统初,恢复河南,诏征中彦兄弟北归,为静难军节度使,历彰化军、凤翔尹,改尹庆阳,兼庆原路兵马都总管、宁州刺史。宗室宗渊殴死僚佐梁郁。郁远人,家贫无能赴告者。中彦力为正其罪,竟置于法。改彰德军节度使,均赋调法,奸豪无所蔽匿,人服其明。

逾年,除南京留守。时淮楚用兵,土民与戍兵杂居,讼牒纷纭,所司皆依违不决。中彦得戍兵为盗者,悉论如法,帅府怒其专决,劾奏之,朝廷置而不问。秩满,转真定尹兼河北西路兵马都总管。未几,致仕,西归京兆。明年,起为临洮尹兼熙秦路兵马都总管。巩州刘海构乱,既败,籍民之从乱者数千人,中彦惟论为首者戮之。

西羌吹折、密臧、陇逋、庞拜四族恃险不服,使侍御史沙醇之就中彦论方略,中彦曰:“此羌服叛不常,若非中彦自行,势必不可。”即至积石达南寺,酋长四人来,与之约降,事遂定,赏而遣之。还奏,上大悦,遣张汝玉驰驿劳之,赐以球文金带,用郊恩加仪同三司。以疾卒官,年七十五。百姓哀号辍市,立像祀之。(节选自《金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中彦领兴元尹 领:兼任 B.秦州当要冲而城不可守 当:阻挡

C.中彦力为正其罪,竟置于法 竟:最终 D.所司皆依违不决 决:判决

5、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能表现张中彦公正严明的一组是

①筑腊家诸城,以扼蜀道 ②中彦力为正其罪,竟置于法

③均赋调法,奸豪无所蔽匿 ④讼牒纷纭,所司皆依违不决

⑤中彦得戍兵为盗者,悉论如法 ⑥与之约降,事遂定,赏而遣之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中彦最初在宋朝为官,但是后来投降了金朝并被委以重任,同驻守在秦凤的李彦琦联合进攻宋军,并攻陷了金、洋等多个州郡。

B.张中彦在任秦凤经略使的时候展示出了其杰出的军事才能,他能够准确根据地势的有利形势修筑城堡,使自己在防守中有险可据。

C.在金朝将河南、陕西归还给宋朝之后,张中彦和兄长一起归附宋朝并在宋朝任职,直到后来金兵恢复河南,张中彦兄弟被迫又回到金朝。

D.张中彦在处理同羌族的关系方面很有威信,他亲自约见羌族四位酋长,顺利同其约定招降办法,很快解决了四族不服管辖的事情。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籍民之从乱者数千人,中彦惟论为首者戮之。(5分)

(2)此羌服叛不常,若非中彦自行,势必不可。(5分)

答案:

4、B (当:处于。)5、B

6、C (不是归附宋朝,是被迫留在宋朝;而返回金朝则没有被迫的成分。)

7、(1)统计跟从作乱的百姓有数千人,张中彦只是给为首的论罪并处死了他。(籍:登记,统计,1分;“民之从乱者”定语后置2分,论:论罪,治罪,1分;句意1分。)

(2)这些羌人服从反叛没有常性,如果不是我中彦亲自前去,这种形势一定不能解决。(服叛:服从,反叛,1分;不常,没有常性,1分;若非:如果不是,1分;自行:亲自前往,1分;势必:(这种)形势一定,1分)。

译文:

张中彦,字才甫,张中孚的弟弟。年轻的时候,因为父亲的关系,在宋朝为官。担任泾原副将,掌管德顺的.军事。金睿宗进军陕西的时候,张中彦投降,被金任命为招抚使。后又被任命为彰武军承宣使,同时任本路兵马钤(qián)辖,再升任本路兵马都总管。

宋将关师古围攻巩州时,张中彦同驻守在秦凤的李彦琦联合进攻宋军。金兵攻破饶风关,取得金、洋等州。朝廷让中彦兼任兴元尹,抚恤协调新归附的各州。军队撤回之后,取代李彦琦任秦凤的经略使。秦州处在交通要道而城池不易防守,张中彦把治所迁移到北山,依据险要地势来修筑城堡,就是现在的秦州。又修筑了腊家等几个城堡,扼守进入四川的通道。中彦在秦州担任统帅总共,此后调任泾原路经略使知平凉府。

朝廷将河南、陕西归还宋朝,张中孚作为地方官,照例留守关中。熙河经略使慕洧谋反要叛逃西夏,并且想伺机侵犯关中、陕西,张中彦与怀庆的赵彬部会合,共同讨伐,慕洧兵败逃到了西夏。中彦与兄长中孚一起到临安,被南宋留下,张中彦被任命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清远军承宣使、佑神观提举、靖海军节度使。

皇统初年,金兵恢复河南,金朝下诏书征召中彦兄弟北归,并任命中彦为静难军节度使,历任彰化军、凤翔尹,又调任庆阳尹,兼任庆原路兵马都总管、宁州刺史。金朝的宗室宗渊打死了部属梁郁。梁郁是偏远之地的人,家中贫困没有能上告的人。中彦尽力为他公平处理,最终将罪人宗渊依法治罪。后来又调任彰德军节度使,实施平均赋调的征收制度,使土豪劣绅都不能逃避赋税,人们都叹服他的英明。

过了一年,中彦被任命为南京留守。当时淮楚地区正筹备军事行动,土民与戍守的兵卒杂居在一起,诉讼的状纸头绪纷繁,经管的官员都对应该依从还是违背某一方而犹豫不决。张中彦查得戍守的兵卒盗窃的,都依法论罪,当地指挥官怪他专断,上奏章弹劾他,朝廷放在一边不加追问。任期满后,转任真定尹兼河北西路兵马都总管。没多久,退休离官,向西回到京城。第二年,又被重新起用起为临洮尹兼熙秦路兵马都总管。巩州刘海做乱,失败以后,统计的跟从作乱的百姓有数千人,张中彦只是给为首的论罪并处死了他。

《背影》节选散文阅读附答案 篇4

(一)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

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

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又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送“我”上火车。]

2.父亲为什么要坚持亲自送我上车?

[因为他爱子情深,别人去他不放心。]

3、南京的景点很多,像夫子庙、玄武湖等,作者为什么不写在南京的见闻?

[与中心关系不大,故略写。]

4.第一段两次用“终于”,有什么作用?

[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5、第二段中两个“聪明”各有什么含义?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

[这两个“聪明”的意思都是糊涂,是反语。表明作者悔恨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

6、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

[例一:会。因为年轻气盛,与父亲之间存在代沟。例二:不会。既然读了这篇文章,就不会让这种事情重演。]

7.文中多次写父亲的“嘱咐”和“踌躇”,其用意是什么?

[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爱子深切。]

8.选文出自课文《 背影 》,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二)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a)到铁道边,慢慢(b)..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c)过铁道,要(d)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e)着上面,两脚再向上(f);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g),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1)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蹒跚[pán shán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

2.文段划横线句采用了描写手法,为什么要写父亲的穿戴?

[外貌突出家中景况惨淡,照应了开头;同时与“我”贵重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表

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3.选文中两次写到“我”流泪,其感情分别是:第一次;第二次。

[感动得流泪,离别伤感的泪]

4.在语段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动词;这些细腻的动作描写,描绘出意蕴丰富的背影,既集中表现了__________,又可以看出父亲的______________心情抑郁。

[探穿爬攀缩父爱老境颓唐]

5.《背影》一文中,写父亲的语言不多,选文部分只有两句,简要分析这两句话表达了

父亲怎样的心情。

(1)“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父亲惦记着儿子旅途是否平安。]

(2)“进去吧,里边没人。”

[父亲不让儿子送,怕儿子离开座位后丢失行李。]

6.概括本段内容。[买橘送别]

7.这段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通过具体细致地描写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背影,表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

8.选文用哪几种描写方法来写父亲的背影?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是什么?这位父亲给你的印象和感受怎样?(3分)

[外貌(衣着)、动作、语言、心理;动作;艰难时世的充满慈爱的父亲。(意对即可)]

9.品味语言。(4分)

(1)选文中说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出了父亲怎样心理?

[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尽管十分辛苦,心里也是高兴的,越是尽到了父亲关心照顾儿子的的责任,心里越感到踏实满足。]

(2)第二段中,“我”的两次流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次流泪是因为感动。父亲买橘子的经过表现了父爱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

泪盈眶;第二次流泪是因为离别。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别情绪,催人

泪下。]

10.选文中写“父亲”外貌后,先后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对其理

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因为才替祖母办完丧事,黑色有哀悼的意思。

B、家境惨淡,父亲老境颓唐,“黑布”刚好反映了家境的困顿。

C、着力刻画父亲生活古板,表明我要继承这种家风。

D、黑色色调暗淡阴沉,与全文气氛一致。

11.画浪线的句子(1)的正确含义是(B)

A、“我”怕被别人看见自己流泪而羞愧。

B、“我”怕父亲因为“我”流泪而伤心。

C、“我”为自己这么大了还流泪而惭愧。

D、“我”担心父亲笑我意志不坚强。

12.画浪线的句子(2)正确的含义是(B)

A、因为在儿子将要与自己告别之际,买了橘子,心里感到十分高兴。

B、因为尽到了父亲关怀照顾儿子的心意,所以感到轻松,表现出父亲含蓄深沉的爱子之心。

C、因为橘子买回来了,身上扑打干净了,所以感到轻松。

D、因为儿子长大了,能自谋生路,所以心里轻松。

13.这段文字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前一次写得详细,后一次写得简略的原因是什

么?

[前一次是父亲艰难地爬过铁道,给我买橘子,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我的深沉关爱,所以详细地写。后一次是写我留恋父亲,可简单地写写。]

14.文中多次写“我那是”的“聪明”,其用意是什么?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

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

[这两个“聪明”的意思都是糊涂。表明作者恨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

[例一:会。因为年轻气盛,与父亲之间存在代沟。

例二:不会。既然读了这篇文章,就不会让这种事情重演。]

15.文中描写父亲步履不便的一个词语是[蹒跚,与它照应的一个词是 肥胖]。

16.作者细致描写父亲步履和动作艰难的目的是

[突出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17.写出这段话的记叙要素:

人物,地点,事情的经过,结果。

[人物:父亲、“我”地点:车厢内外

事情的经过:父亲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结果: “我”感动得流泪。]

18.“我赶紧拭干了泪”,其原因是什么?

[怕父亲看见伤心,怕别人看见难为情]

19.“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免得出意外]

20.这段话着重描写父亲哪一特征?描写这一特征的原因有哪些?

[背影。作者着重描写父亲这一特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①父亲的背影是依依惜别中留

给儿子的最深刻的印象;②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儿子感受特深;③

它凝结着真挚而深沉的爱子之情。]

21.文中“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和“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分别属于描写和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和。

[心理动作,表现了作者怕父亲看见伤心怕别人看见难为情的心理突出了父亲过铁道

时艰难,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22.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回忆往事,追述车站离别情景,表现父亲爱子之情。

B.父亲身躯肥胖,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

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C.因为儿子在家经常看见父亲的背影,所以等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买橘子时,产生离情别

绪,儿子舍不得父亲离开。

D.上文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

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做具体细致的刻画。

23.选文“显出努力的样子”中的“努力”一词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努力”的意思是把力量尽量使出来,写出父亲买橘子时的不易,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

挚的爱]

24.选文“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中的“混”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方面说明来来往往的人多,另一方面说明父亲的平凡普通,没有特别之处]

24.课文结尾写作者读父亲的信,又见父亲的背影,却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这是什么原因?

课文结尾写作者读父亲的信,又见父亲的背影,却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这是什么原因?父亲在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作者不禁泪如泉涌,含着眼泪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所以这一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

25.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父亲离去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并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写这个背影,能表现这样的感情:为父爱感动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恋、惆怅,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辛酸。

26、文中的“我”当年已二十岁了,且“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但父亲还是亲自送“我”,你对父亲的这种行为是否赞成?为什么?

赞成。因为在父母眼中,无论儿女多大,永远都是他们的小孩子,父亲亲自送他,是父爱的表现;反对。虽然父亲的行为表现了一种亲子之爱,但却无助于“我”的成长,甚至在一定程度还削弱我“我”独立生活的能力。)

27、结合下面两段文字,就你读了《背影》这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3分)

9月12日《北京青年报》报道:由于多数学生反对,《背影》可能落选鄂教版语文教材。学生的理由是:《背影》中“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和“父亲形象不够潇洒”。9月14日“搜狐网”:听到这个消息,台湾的年轻学子反应却是相当不以为然,而国文老师更是直呼不可思议。他们认为这样做太无聊,《背影》所传递的人性美、人情美是经久不变的“善与美”。

(不设统一答案。3分,赞成任何一方均可,但必须结合课文父亲的形象来谈,有理有据。)

28、生活中,你有过为父亲而流泪的经历吗?认真阅读下面文段,在空白处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

“为你的父亲流一滴泪吧!这泪中有理解,有关怀,更有无限的感激;为你的父亲流一滴泪吧!让这泪化作一把雨伞,为父亲遮住外面的风雨。让这泪化作不设统一答案。3分,例:一阵清风,吹干父亲额头上的汗滴

《背影讲学稿》中的问题

1.复述《背影》的主要事件内容

2、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是什么?在这有什么作用?

3.背影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境下出现的?

4.课文中的哪一次背影刻画得最细致,最让你感动?让你感动的原因是什么?

5.文中写作者几次流泪,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情境具体分析。

6、既然文章写的是人间至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为什么不以“父爱”

《背影》节选散文阅读附答案 篇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2分)眼泪这么近,背影那么远包利民第一次在众人面前痛哭失声,是我作为一名实习教师在听别的老师讲课的时候。当时那个老教师讲的是朱白清的《背影》,听着听着,我竟失控地哭出声来,惹得全班40多个学生都惊愕地看着我。我想起的是娘。娘不是我的亲生母亲。娘是村里出了名的傻女人,那是真正的傻,整天胡言乱语,连生活甚至都无法自理。据说,是娘给母亲接的生。母亲生下我一个多月后,便被公安人员带走了。而我,从此就成了娘的孩子,那一年,娘43岁。从记事起,我最常见的就是娘的白发和泪眼。听别人说,娘以前从没掉过眼泪,自从有了我,便整天地抹泪。印象中娘只打过我两次,打得都极狠极重。第一次是我下河游泳。村西有一条清清亮亮的小河,夏天时村里的孩子都去水里扑腾,我当然也去。从不管我的娘突然跳入水里,把我揪了上来,折了一根柳条就没命地抽在我身上,打出了一道道的血痕。我那时一点儿也不记恨她,只是不明白,我在那么浅的河里游泳,她却这样狠打。还有一次,那时我已在镇上读初中了。有一天她到学校给我送粮,正遇见我在校门前和一个女生说笑。当时她扔了肩上的粮袋,疯了一般冲过来打我,我的鼻子都给打出了血。我虽然不明所以,可依然不恨她。那时,我已能想懂很多事,也从别人口中知道了自己的身世。这样的一个女人,能把我拉扯大,供我上学,所付出的,比别人要多千百倍。我感激我的娘!要说娘有让我反感的地方,就是她的眼泪了。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一见到我就哭,这让我从心里不舒服。有时我问她:“娘,你怎么一见我就哭啊,不如当初你不养我了!”那样的时刻,她依然流泪不止,说不出一句话来。娘对我从没有过亲昵的举动,至少从记事起就不曾有过。她很少抱我,连拉我手的时候都没有。这许多许多,想着想着便也不去想了,娘不是一个正常的人,为什么和她计较这些呢!在镇上上学,娘每月给我送一次口粮。她把时间拿捏得极准,总是在周六的下午一点钟准时来到学校门口,而那时我正等在那里。她把肩上的粮袋往地上一放,看上我一眼,转身就走。我常常怔怔地看着她的背影发呆,那背影渐行渐远,她间或抬袖抹一下眼睛,轻风吹动她乱蓬蓬的白发。每一次我都看着娘的背影消失在街道的拐角处,不期然间,那背影竟渐渐走进我的梦里。考进县城一中后,娘来的次数便少了,几个月一次。主要是为了给我送钱。高三上学期的一天,刚经历了一次考试,我和一个住校的女同学一边往宿舍走一边讨论着试题。到宿舍门前时,竟发现娘站在那里,风尘仆仆的,30里的路,她一定又是徒步走来的。她看到我还有我的女同学,愣了一下,猛地冲过来,高高扬起手,停了一会儿,慢慢地落在我的脸上,轻轻地抚摩了一下,那一刻,我的心底涌起一种巨大的感动。她从怀里掏出一卷钱塞进我的口袋里,又看了我一会儿,眼角渗出泪来,然后便转身走了。我转头对那个女同学说:“这是我娘„„”那竟是我和娘最后一次见面,她在一个月后的一天夜里,静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一年,她62岁。我常想起最后一次见到娘时的情形,她用最温暖轻柔的一个抚摩,把她的今生定格在我的生命里。我考上师范的时候,回村迁户口,乡亲们在小学校里摆了几桌饭,为我送行。席间,老村长对我讲起了娘的过去。老村长说,娘原本是邻村的村民,丈夫死于煤井中,她拉扯着一个儿子艰难地生活。儿子上了中学后,由于早恋,成绩越来越差,任她怎么管教也无济于事。后来,和她儿子谈恋爱的那个女生感情转移,她的儿子就投进了村南的河里,淹死了。从那以后,她就变得疯疯癫癫,开始了走村串屯乞丐一般的生活,直到来到了这个村子安下身来。那一刻,我忽然记起了娘打我的那两次,心中顿时恍然。就觉得曾被娘打过的地方,又开始疼起来,直疼到心里。娘当初的泪水如今都汇集到我的眼中,而那背影已是远到隔世„„(选自《北方人》2010年第3期)小题1:本文在交代典型事例时,也写出了“我”感情的发展变化,请仔细阅读全文,完成下表。(4分)典型事例两次被娘重打娘一见到“我”就哭上高三时,娘给“我”送钱听完老村长对娘的过去的讲述“我”的感情小题2:下面是一处细节描写,请你根据娘的神态、动作变化,揣摩一下娘的心理变化。(4分)她看到我还有我的女同学,愣了一下,猛地冲过来,高高扬起手,停了一会儿,慢慢地落在我的脸上,轻轻地抚摩了一下。小题3:文章倒数第二段,看似与本文的主题关系不大,可以删去吗?请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4分)小题4:“眼泪这么近,背影那么远”,本文的标题运用了什么修辞?这样拟题有什么好处?(5分)小题5:链接下面这则材料,结合本文,谈谈你的感悟。(5分)链接材料:55岁的陈玉蓉是武汉乡办企业的下岗工人。她的儿子叶海斌13岁时,被确诊为一种先天性疾病——肝豆状核病变。为了拯救儿子,陈玉蓉决定捐肝救子。然而,就在肝移植前,她被查出重度脂肪肝,不能手术。从此,陈玉蓉开始了每天10公里的“暴走减肥”,7个月体重减轻了8公斤,穿破了四双鞋。我的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小题1:不记恨,不明白 反感 感动恍然,疼痛,思念小题2:示例:娘的心理变化为:看到“我”与女生讨论,以为“我”早恋,想好好教训“我”一顿;但转念一想,孩子已经长大了,我要是当着女同学的面打他,他多没面子呀!于是“打变成了“轻轻的抚摩”。小题3:不可以,因为这一段解开前文所设置的种种悬念,即娘为什么“整天地抹泪”?为什么不允许“我”到河里洗澡,不允许“我”和女同学交谈?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突出了娘慈爱的形象。小题4: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标题是说虽然娘已经离“我”而去了,但她的形象却永远活在“我”心中,让“我”常思常痛。作者这样拟题,不但紧扣文章的中心,而且用语生动形象、对比鲜明,较能吸引读者小题5:示例: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我们向母亲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孝敬自己的母亲。小题1:试题分析:审题后从前往后读文章,根据这几个提示在原文中都可找到相应的“我的情感”,如“两次被娘重打”,“我那时一点儿也不记恨她,只是不明白,我在那么浅的河里游泳,她却这样狠打”,“见我娘就流泪”相应的语句有“要说娘有让我反感的地方,就是她的眼泪了。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一见到我就哭,这让我从心里不舒服”可知,我对此的情感是“反感、不舒服”等,上高三时,娘给“我”送钱,见到我和一个女生在一起,她举起手却没有打我,只在我的脸上摸了一下,我因此而“感动”。依次去找在原文中的都能找到相关语句和情感。小题2:试题分析:“猛地冲过来,高高扬起手”表现了她内心的生气,“停了一会儿”表现了她内心的犹豫,“慢慢地落在我的脸上,轻轻地抚摩了一下”表明她最终说服了自己没有打我,而是变成了“抚摩”。因此写她的心理变化要写出她生气、愤怒到理解、转变的过程。小题3:试题分析:根据文章内容可知,前面主体部分都在写娘的两次打我,以及娘的一些不“正常”之处,倒数第二段在此基础上,揭示了种种悬念的原因,更有力地突出了娘对我的爱。小题4:试题分析:揣摩文章题目,“眼泪那么近”是指母亲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背影那么远”是指娘已去世,已离我远去。“近”和“远”形成了鲜明地对比,突出了我对母亲的怀念,既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同时也起到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作用。小题5:试题分析:“为了拯救儿子”是感悟的出发点,即我们应感悟这无私的母爱。“陈玉蓉开始了每天10公里的“暴走减肥”,7个月体重减轻了8公斤,穿破了四双鞋”我们应该感悟母爱的力量与伟大,感叹母爱的博大与无私。本文中的娘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韩少华《寻春》散文阅读附答案 篇6

韩少华

①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②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③“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又寻春的什么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

④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⑤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⑥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⑦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竞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⑧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竞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⑨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⑩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问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行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11这一霎间,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12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哪怕真是“大如席”的燕山雪花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镪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选自《韩少华散文选》有改动)19.第⑤段“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这句话表现了“我”的什么愿望?(3分)20.第⑦段“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中的“飞”字用得好,为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⑨段和第⑩段都引用了“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其用意是否相同?为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12段“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这里的“春天”指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根据提示,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径自寻春去了:心情急迫 → 看到衰草:___________ → 遥见草色:___________ 24.朱自清《春》的结尾是“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就表达而言,这样的结尾与本文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25.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题“寻春”的理解。(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9.希望在隔冬的衰草中看到一两株小草冲破早春严寒阻隔,傲视朔风余威,破土而出,为大地带来早春的气息。

20.采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写出春天来得迅速、来得轻快的特点;表现了春天突然来临给“我”带来惊喜和欢愉。

21.不同。第⑨段引用“草色遥看近却无”,表达的是“我”的顿悟:原来正如古人所言,初春的草色是远看可见而近觅却无。第⑩段引用“草色遥看近却无”,表达的是“我”对之前的顿悟的确认与肯定,引出下文对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的解说。22.指人生的理想、目标,心中的希望等(意思对即可)。

23.后悔寻春(责怪自己)感悟春天(或“热爱春天”、“心中有春天”)

24.要点:可从综合表达方式、语言运用、修辞等方面的特点进行比较,也可以任选一个角度进行比较,言之成理即可。

背影课文习题附答案 篇7

一、课文选取“背影”这个表现角度,好在哪里?你从文中父亲的“背影”联想到什么?

这道练习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本文精巧的构思,并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背影,可以看做是父亲的一种特殊“面貌”。由于生活的暗示,作者有独特发现,选择了这个最佳的表现角度。以“背影”为题,贯穿全篇,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等,都可以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它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

二、有感情地认真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背影的句子,并加以揣摩,然后回答问题。

这道练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要句段,领会这些句段的含意。

1.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哪些词句最富于表现力?为什么?

写背影的词句最富于表现力。先写看见父亲的服装,勾画了一个大体的外貌。写他平地走路,就用了“蹒跚”,可见步履的不便。从月台下去,只写了“慢慢探身下去”,用“探”字动作写得很准确。最精彩的一笔是写他怎样爬上去。两手的动作用一个“攀”字,那高度显示了,攀的吃力可以想象;两脚的动作用一个“缩”字,把怎样爬法写得更细致了。又点出他爬的困难,“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动作描写,细腻而简练,给人一个过程的动态,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丰富这种形象,确实是栩栩如生。

2.课文最后又写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文章最后写儿子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了父亲的背影。应该说,儿子这时意念中的背影,并不单单是父亲往日背影的再现,而且还包含着老年父亲的影子,这个背影,寄托了儿子对父亲深沉的思念。写这个背影的作用,是加深了读者对全文的印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3.课文写作者一见父亲的背影就流泪,这是什么原因?

作者一见父亲的背影就忍不住流泪,这是因为从背影看到了慈父的形象,看到慈父的至情至善、爱子如命,这是感动之泪;同时看到父亲的处境艰难,在逆境中挣扎,对父亲同情和挚爱,这是伤心之泪。

三、一些语句,或者能标志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者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于表现力,或者含意深长,耐人寻味,或者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意,这样的语句称为关键性语句。试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关键性语句的表达作用。

这道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握课文中的一些关键性语句。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这是课文的开头一句,它开宗明义,落笔点题。“不能忘记”的前边再加上一个“最”字,表明父亲的`背影在作者心灵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蕴含着千丝万缕的父子温情。全文从这个“最”字发端,用追叙的手法,再现两年前作者终生难忘的往事。

2.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标题是背影,但作者宕开一笔,从祖母死、父亲赋闲这“祸不单行的日子”写起。这样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主要是为下文描述事物、抒发胸臆、推出背影作铺垫。文章的前半部分都是铺垫,这一句是铺垫部分的总领句。

3.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类似的句子在文章中有几个。这是事后省悟过来的时候作者责备自己的意思。“太聪明了”,换一句话说就是“一点也不聪明”。为什么?因为当时只知道批评父亲的行为而不能够体谅父亲的心情。这种自我责备的句子,能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使文章更为感人。

四、课文写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几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试找出来,并联系上下文,体会这些话语朴实而简洁的特点,以及所表达的怜爱儿子的深情。

这道练习的目的是使学生体会本文语言朴实简洁而饱含感情的特点。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当时,“我”要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而且,我已经二十岁了,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况且,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但父亲几番踌躇,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就说了这么一句话。联系这些情况来体味,就可以看出这句简短的话里包含着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深挚的爱。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临别前,年迈的父亲还不辞劳苦地要过铁道去为儿子买橘子。明知铁道不容易过,自己步履艰难,但为了儿子,父亲乐意去。这又是何等的关怀、体贴。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进去吧,里边没人。”

《故乡》节选阅读答案 篇8

2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3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4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5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6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7“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不得了,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8“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9“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⑩“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11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

12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

13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小题1】对比是小说中常用的手法之一,找出选文中两处对比,并分别说说这两处对比的表达作用。(4分)

【小题2】有人说,闰土对“我”的感情已经消失,也有人说没有消失,你同意哪种说法,请从选文中找出依据。(3分)

【小题3】人都说“月是故乡明”,你认为这次离开故乡的“我”还会有这种感受吗?(3分)

答案

【小题1】通过少年闰土与水生脸色的对比以及“银项圈”有无的变化,(1分)形象地表现了农民生活日益困苦、窘迫的境遇。(1分)“我”与闰土的隔膜和水生与宏儿的毫无隔膜的对比,(1分)表现了“我”对人与人不再隔膜的希望。(1分)

【小题1】从“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不得了,……” “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都可看出闰土对“我”怀有感情。(每找到一处得1分)

《棋王节选》阅读答案 篇9

到了棋场,竟有数千人围住,土扬在半空,许久落不下来。冠军总不见来,有人来报,既是下盲棋,冠军只在家里,命人传棋。九个人就关在场里。墙外一副明棋不够用,于是有人拿来八张整开白纸,很快地画了格儿。又有人用硬纸剪了百十个方棋子儿,用红黑颜色写了,背后粘上细绳,挂在棋格儿的钉子上,风一吹,轻轻地晃成一片,街上人也嚷成一片。

棋开始了。上千人不再出声儿。只有自愿服务的人一会儿紧一会儿慢地用话传出棋步,外边儿自愿服务的人就变动着棋子儿。风吹得八张大纸哗哗地响,棋子儿荡来荡去。太阳斜斜地照在一切上,烧得耀眼。前几十排的人都坐下了,仰起头看,后面的人也挤得紧紧的,一个个土眉土眼,头发长长短短吹得飘,再没人动一下,似乎都把命放在棋里搏。

我心里忽然有一种很古的东西涌上来,喉咙紧紧地往上走。读过的书,有的近了,有的远了,模糊了。平时十分佩服的项羽、刘邦都目瞪口呆,倒是尸横遍野的那些黑脸士兵,从地下爬起来,哑了喉咙,慢慢移动。一个樵夫,提了斧在野唱。

太阳终于落下去,立即爽快了。人们仍在看着,但议论起来。里边儿传出一句王一生的棋步,外面的人就嚷动一下,专有几个人骑车为在家的冠军传送着棋步。从棋场出来,我看见一起来的另一位知青脚卵很高兴的样子,心里就松开一些,问:“怎么样?我不懂棋。”脚卵抹一抹头发,说:“蛮好,蛮好。这种阵式,我从来也没有见过,你想想看,九个人与他一个人,九局连环!车轮大战!”

我又进去,这时有两个人从各自的棋盘前站起来,朝着王一生鞠躬,说:“甘拜下风。”就捏着手出去了。王一生点点头儿,看了他们的位置一眼。我找了点儿凉水来,悄悄走近他,在他跟前一挡,他抖了一下,眼睛刀子似的看了我一下,一会儿才认出是我,就干干地笑了一下。我指指水碗,他接过去,正要喝,一个局号报了棋步。他把碗高高地平端着,水纹丝儿不动。他看着碗边儿,回报了棋步,就把碗缓缓凑到嘴边儿。这时下一个局号又报了棋步,他把嘴定在碗边儿,半晌,回报了棋步,才咽一口水下去,“咕”的一声儿,声音大得可怕,眼里有了泪花。他把碗递过来,眼睛望望我,有一种说不出的东西在里面游动,嘴角儿缓缓流下一滴水,把下巴和脖子上的土冲开一道沟儿。我又把碗递过去,他竖起手掌止住我,回到他的世界里去了。

忽然人群发一声喊。我回头一看,原来只剩了一盘,恰是与冠军的那一盘。盘上只有不多几个子儿。王一生的黑子儿远远近近地峙在对方棋营格里,后方老帅稳稳地呆着,尚有一“士”伴着。红子儿半天不动,大家不耐烦了,纷纷看骑车的人来没有,嗡嗡地响成一片。忽然人群乱起来,纷纷闪开。只见一老者,精光头皮,由旁人搀着,慢慢走出来,嘴嚼动着,上上下下看着八张定局残子。老者看完了棋,轻轻抻一抻衣衫,跺一跺土,昂了头,由人搀进棋场。众人都一拥而起。我急忙抢进了大门,跟在后面。只见老者进了大门,立定,往前看去。

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着我们,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椿,似无所见,似无所闻。高高的一盏电灯,暗暗地照在他脸上,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众人都呆了,都不说话。外面传了半天,眼前却是一个瘦小黑魂,静静地坐着,众人都不禁吸了一口凉气。

半晌,老者咳嗽一下,底气很足,十分洪亮,在屋里荡来荡去。王一生忽然目光短了,发觉了众人,轻轻地挣了一下,却动不了。老者推开搀的人,向前迈了几步,立定,双手合在腹前摩挲了一下,朗声叫道:“后生,老朽身有不便,不能亲赴沙场。命人传棋,实出无奈。你小小年纪,就有这般棋道,汇道禅于一炉,神机妙算,先声有势,后发制人,古今儒将,不过如此。老朽有幸与你接手,感触不少,中华棋道,毕竟不颓,愿与你做个忘年之交。老朽这盘棋下到这里,权做赏玩,不知你可愿意平手言和,给老朽一点面子?”

王一生再挣了一下,仍起不来。我和脚卵急忙过去,托住他的腋下,提他起来。他的腿仍是坐着的.样子,直不了,半空悬着。我感到手里好像只有几斤的份量,就暗示脚卵把王一生放下,用手去揉他的双腿。脚卵用大手在王一生身上,脸上,脖子上缓缓地用力揉。半晌,王一生的身子软下来,靠在我们手上,喉咙嘶嘶地响着,慢慢把嘴张开,又合上,再张开,“啊啊”着。很久,才呜呜地说:“和了吧。”(选自阿城1984年获奖作品《棋王》,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从“我”的眼中所见叙述了整个故事,这种叙事方式既让读者有代入感,也并不过多干预作品中的人物。

B.从表现主题深度上看,冠军老者评价王一生的一番话比上一段王一生形象描写更加深刻。

C.棋局结束后,王一生“再挣了一下,仍起不来”,这种状态是因为棋的争斗延伸到了人的精神与意志的争斗,说明棋局外肉身的他承负着重压。

D.小说借助棋局的小事儿做大文章,多有夸张之笔,却能看出作者对那个年代否定人精神存在的厌弃,弘扬着人的智慧力量。

7.小说中的烘托手法在人物形象塑造中运用的非常突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8.“我心里忽然有一种很古的东西涌上来”,结合全文分析“很古的东西”该如何理解。(6分)

答案

6.【答案】C【解析】老者评价的一番话,是高度赞扬王一生棋艺达到了儒道禅合一的境界,与王一生人的存在无关。上一段人物形象描写,则揭示了王一生精神存在、生命力量超越肉体与现实的主题。所以人物形象揭示的主题深度更为深刻。

7.【答案】千人观战,吵嚷成一片,棋局开始后却又是无比安静,棋局牵动人心。以此烘托王一生棋艺的绝妙高超,远超世俗。八人先后认输,老者先是在家传棋,后亲赴棋场,细看其他八局,再高度评价王一生。以此烘托王一生棋力的境界已到世间罕有。棋局进行中王一生肉身的萎缩迟钝烘托着王一生作为棋手精神存在的巨大。

上一篇:辩证思维的意义下一篇:庆祝“夜光杯” 创刊七十周年 征文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