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总报告、结题报告 (800字)

2024-09-30

课题研究总报告、结题报告 (800字)(精选7篇)

课题研究总报告、结题报告 (800字) 篇1

南宁市教育科学“ 十一五 ”规划研究课题

研究总报告(结题报告)

课 题 名 称

课 题 负 责 人 郭 姿 负责人所在单位 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初级中学 写 作 日 期 2010年10月

一、数据表(修订数据后 由课题主持人填写)

一条开启农村中学写作的金钥匙

——“思维导图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思维导图在农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组

郭姿 杨国访

[内容摘要] 本实践研究由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借鉴英国著名大脑专家托尼.巴赞的思维导图(脑图)运用于农村中学写作的实践,采取理论——培训——实践——成果传阅一体化的模式,通过“思维导图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在写作能力极为薄弱的农村寄宿制中学——长塘镇初级中学081、094班的运用实践,推动农村中学教师对作文课堂改革的思考,提高农村中学写作的速度和质量,促使实验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理论实践研究水平,由传授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以适应21世纪教育的需要;探讨在农村寄宿制学校语文教师怎样将科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形成适合农村中学写作实际,符合学科特色的写作模式,达到不断提高农村中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的目的。[关键词]思维导图 作文运用 形象思维 农村中学 语文学科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研究的意义:

长期以来,作文一直是许多学生遇到的一只“拦路虎”,同时也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拦路虎”,因为这只“拦路虎”,让许多莘莘学子未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而知识膨胀和写作能力的竞争使学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长期以来,不良的作文训练违背了学生大脑的运作规律。那么,怎么帮助学生在写作中获胜并脱颖而出,无疑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校是位于城乡交界、邕江河边的一所农村乡镇中学。现在在校生1031人,内宿学生980人,占总数的95%。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全国人口的流动,各省市地区的劳动力纷纷进城务工,他们为城市的建设付出了辛苦的努力和无私的奉献。他们的子女就成为了留守儿童,子女的家庭教育就成了一片空白。为了满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大量需求,我校一直以来都实行内宿制。

在初中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是需要广泛的阅读和见识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知识含量很大程度上就制约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从我校家长调查问卷得知:95%以上的家长掌握初中以下文化、教育意识比较淡薄、教育方法相对简单、粗暴,不太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由于我校学生家长大多数从事收入比较低的体力劳动,打工时间很长,没有时间管理自己的孩子,结果学生的学习完全都推给了学校。而这些学生,往往只有在过年时才见得到自己的父母,这些学生平时自主学习习惯较差,课外阅读量相当少、在没有老师、家长看管的情况下不能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较差。尤其表现在语文学科的写作水平上,内容干巴、层次不清、离题、首尾不合等,甚至有的学生抄袭同学或作文选的作文;而这些,也是导致我校连年来,语文成绩,尤其是写作水平低下的原因。

在初中阶段,写作水平的高低就直接制约着中考成绩的好坏。如果一味地埋怨学生现有条件,而不主动地寻找科学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将直接制约着农村孩子的升学机会。故从2003年起,我校语文教师认真钻研,将“思维导图”大胆运用到作文教学上,使学生的写作从原来比较被动,混乱、单一的学习向“科学、有序、有效”的方向转变。中学阶段是一个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如果学生在中学阶段养成科学写作的习惯,对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可持续地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研究的目的

我校语文教师积极申报南宁市“十一五”课题《基础教育研究的学科学法指导》的微型课题《“思维导图”在农村中学语文学科作文中的运用》,目的是通过课题研究,在教育专家和相关理论的支持下积极探讨创建适合农村中学语文学科写作的科学模式,为农村中学学生的写作提供一条终南捷径。

我校是一所农村乡镇中学,为农村住宿制学生,整天生活在“教室—饭堂——宿舍”三点一线之间,学生除了课本外,很少接触到其他课外读物,更别说是外出旅游了。知识面相当狭窄,见识也不广,这些条件制约着学生的写作。如何跻身于高效率、科学地完成现在的写作任务,帮助学生进入个人成长、成材、成功的高速通道,这是我们长塘中学,这个农村中学每个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托尼?巴赞的“思维导图”研究表明,进入我们右脑的每一条信息、每一种感觉、记忆或思想等,都可以作为一个球体表现出来,呈放射性立体结构。我们欣喜地发现,如果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写作领域,将会是写作技法的一大创举。

根据托尼?巴赞的发现,他指出,“思维导图”(又称“脑图”)有如下功能: 一是记忆的联想和想象的技巧;

二是颜色、形象、尺寸、节奏、白日梦、完全形态(整个图画)及右侧皮层的空间意识能力;三是眼睛的感知和吸收能力;

四是用手的娴熟技巧复制眼睛所看到的内容;

五是整个大脑对所学过的东西进行组织、储存和回忆的能力。

“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思维工具,是一种强有力的图形技术,它可以将思想图像化,是将知识结构图像化的过程。

自从一接触到“思维导图”,作为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在内心强烈地感觉到:这将会是教学生打倒写作这只“拦路虎”的有效方法。经过六年多来的钻研和实践,我们发现:利用思维导图对写作来说,确定是一条终南捷径!

——因为,它开发了右脑形象思维潜能,可以对写作信息实行图式整体把握。图式整体把握的“思维导图”比传统的“写作提纲”更符合我们脑的思维习惯,那么,在写作中,该怎样具体操作呢?

1、将作文题目居中、醒目;

2、从中央引出几条平滑的曲线(一般分为几个大部分,就引几条主线),然后再按从右到左的顺序在曲线上依次标上序号。

3、用简短的词语或短语概括段落的大意,写在主线上;

4、在主线上再引分线,逐层将每部分的次情节或写法用简短的词语或短语概括大意写在支线上。如果还想写得更详细些,还可以在支线上再引支线,方法同上。

经过整整六年的钻研和实践,“思维导图”有如下好处:

1、题目写在正中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一目了然、可以清楚地把屋文章的脉络。这样可以避免很多学生在写作中跑题、结构混乱、重复哆嗦的毛病;

2、整个“思维导图”呈发散状,符合大脑的发散性思维;

3、所用的词组或短语,非常简短,提高概括能力,缓解记忆压力;

4、图文并茂,可以刺激右脑的形象思维,激发写作灵感,拓宽思路;

5、直观、形象、立体感强,学生在写作中避免了记流水帐,干巴枯躁的毛病;文章写得比较流畅,较比前的“写作提纲”生动逼真。

6、节省打底稿的时间,(只需对着“思维导图”打腹稿即可)。

自从我校语文教师向学生介绍“思维导图”这种写作方法后,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很快,他们不再把写作文看成是“老大难”,相反,几乎所有的同学觉得豁然开朗。一到写作文时,好像如沐春风,变得自信乐观,富于创造性。

另外,自从我校作文教学开始使用“思维导图”以来,我校的语文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喜人局面,语文教师已改变了过去以本为本的教学模式,慢慢地从传授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二、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次《“思维导图”在农村中学语文学科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的研究,我们将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一是解决学生作文结构混乱,中心支离破碎的问题;

二是解决学生在写作中前后文记流水帐,重复哆嗦,打草稿时间过长的毛病; 三是解决教师在训练写作中无从下手,蜻蜓点水,对学生写作没有实际指导效果的问题。

三、研究的内容:

1、认识什么是“思维导图”。

叶圣陶曾经说过: “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作文也不例外。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杂乱无序,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作文的主体——学生,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合适的方法。罗丹曾说过:“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的生活素材虽说可能较城市学生少,但还是有的。如何将生活素材变成层次清晰的写作素材,这需要有一种好的思维工具,那就是“思维导图”。所以,如何让学生的写作掌握一种好的思维工具,得首先让学生懂得什么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如何让我们的写作有章可循的。如何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如何符合我们大脑的思维习惯,这是我们这一课题首先要研究的内容。

2、如何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写作?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普罗塔戈

学生明白什么是“思维导图”后,要使学生文章写得好,除了告诉他们好的思维写作方法后,最主要的就是要使学生真正成为掌握方法后写作的主人,在写作实践中不断尝到甜头,并有表现才能的机会。如何适应学生的心理进行作文命题;如何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创设宽松环境,既文有定势,结构清楚,又不千篇一律,符合学生习作需要,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情趣;如何在讲评作文时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如何在批改作文时实施多元化评价,让学生品尝习作乐趣等等。总之,在整个作文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思维导图”在写作中的作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怎样具体操作与实施,还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索。

3、“思维导图”在选材、结构、文采、有创意的表达上如何操作?其实,作文成功的关键除了要有方法的指导外,还取决于作者有没有对生活的独特视角和见解。诚如罗丹所言,生活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我们对美的发现,所以“有创意的表达”在写作时非常重要。如何让学生在选材、结构上遵循“思维导图”的一般写作模式,如何在此基础上做到“有文采”、“有创意的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深刻而细腻多角度感悟生活,有个性地表达生活很值得我们探究。

4、七——九年级运用“思维导图”各应达到哪个层次要求?在中学阶段,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的学生知识基础和认识程度不同,也就导致了他们使用“思维导图”写作的要求也不同。比如:七年级一般只写简单的记叙文,而八年级就要写除此之外,还要了解说明文的一般方法,九年级除此之外,还要写议论文,小说,甚至散文。如何做到让“思维导图”指导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写作,应该达到哪个要求,在哪个年级应达到什么样的写作模式,也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之一。

四、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是:第3点和第4点

五、研究的方法:

1、理论探究法

英国大脑专家托尼巴赞的“思维导图”(脑图),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思维工具,是一种强有力的图形技术,它可以将思想图像化,是将知识结构图像化的过程。在调查、实践的基础上用“思维导图”的科学理论运用到指导思维导图运用到作文中的具体实践,掌握怎样运用思维导图怎样画图,怎样在写作中选材、立意、结构、成文中怎样具体操作。

2、调查法

编制问卷,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调查农村中学学生对写作前农村中生写作能力的情 况。

(1)调查的内容主要有五项。

a、农村中学学生对写作文的兴趣爱好情况 b、农村中学学生在作文立意方面的现状:写作是否中心突出、是否离题、是否首尾呼应,是应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c、农村中学学生在作文选材方面的现状:选材是否有针对性、选材是否有感染性,选材是否能很好地反映中心

d、农村中学学生作文方法上使用现状:作文方法的有无;如果有,采用何种方法,运用情况怎样,效果怎样

e、农村中学学生作文分数现状:在使用前的分数现状,使用后的分数现状 为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性,除采用无计名方式进行问卷外,在设计问卷时尽量注意问题设计的隐蔽性。

(2)调查对 象:长塘镇初级中学081、094班学生。采用分层法,先将学生按写作能力,作文分数分成优、中、差三层进行调查,发放问卷127份,收回问卷127份。调查问卷后,向学生进行访谈,然后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检查和分析

3、行动研究法: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开展教学实践。研究制定课程计划、对师生进行必要的培训,对教学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

4、成果展示法:

根据教师对课题研究的实际,进行“思维导图”课堂展示形成《“思维导图作文教学教师论文、教案集》,《“思维导图”学生实践作品集》,并在校内出版,出版后在全校范围内传阅。

(一)自2009提10月开题后,首先是准备阶段:

1、开题方案和实物准备:撰写开题方案和大致罗列档案目录,准备好开展课题必备的教案薄和教学反思薄、作文稿纸,活动记录薄、检查记录薄。并拿着开题方案、前期所需物品(档案柜1个、档案盒30个、印刷纸张480页、矿泉水二箱)、向领导汇报,争取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

2、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重新确立课题组成员、发放课题所需物品、阐述课题的基本原则、基本思路、明确分工、宣读纪律和签名以示严肃。

3、对课题的理论知识以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由课题组负责人制作课件、写好教案、将思维导图在选材和结构上的在作文具体如何操作传授给课题组人员,以便确保课题的实施效果。

4、在课题实施进行问卷调查。由课题参与人员杨国访牵头设计好《农村中学写作能力现状调查问卷》,10月底对081、094班两个班学生实施调查、11月对问卷进行分析处理,并在2009在11月底完成《农村中学生写作能力调查报告》

(二)实施阶段

准备就绪后,由课题组成员在各班实施。要求每期至少完成四次作文教案和教学反思,对学生的习作要抽出精品,并负责展评。具体为:

1、教师每期四次教案反思

2、每次认真批改思维导图学生习作,抽出精品3份,对原稿进行反复修改,再让学生将修改稿认真誊写在统一发下的稿纸后,教师在后面写好随笔评价,原稿交给课题组,复印稿拿在班上张贴;

3、开辟一个“思维导图”习作展评。每次将学生3篇习作置于公布栏上。公布时间不得超过第二次写作时间。每期至少12篇。这将定期检查和拍照留底。

4、参加全国性的论文和案例评选。要求2009年11月参加全国论文大选,课题组成员的论文要与课题有关。

5、期末上交作文教案和教学反思。

6、课题组成员在实施中,要不断完善和反思,及时改进,以求根据学生不同层次和特点对症下药,在实施中不断研究,以求有所进步和突破。

7、整理第三期(09秋)、第四期(10春)《佳作有约》

8、撰写各阶段的实施计划和总结。并发至市课题管理电子邮箱。

(三)总结阶段

1、在八、九级各上一节作文展示课。

2、在校内传阅第三期、第四期《佳作有约》

3、整理学生优秀作品和教师优秀案例论文,争取校内出版。

4、对档案进行整理。

5、申请结题成果签定,写好课题结题结题报告。

附:课题实施过程中档案目录及具体分工

南宁市十一五规划课题

《 “思维导图”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档案目录

课题审批时间2009年9月,课题结题时间2010年10月

组织实施(基本材料)

1、课题申请书、课题审批材料、课题开题方案(郭姿)

2、课题各阶段实施计划、课题各阶段总结、阶段性成果报告、档案目录(郭姿)

3、有关课题的工作报告、调查报告(杨国访、郭姿)

4、成果获奖证书、奖状复印件

5、课题组成员的学历和职称复印件

6、课题人员参与本课题方面的培训旁证

实施过程(过程资料)

(一)、2009年9月课题审批前的课题研究资料

1、培训实施课题教师教案一、二(郭姿)

2、“思维导图”学生实践习作之《佳作有约》第一期、第二期(郭姿)

3、有关课题“思维导图”的获奖论文和证书复印件(郭姿)

4、有关课题方面的培训教材、结业证书(郭姿)

5、学生“思维导图”实践习作和思维导图示意图原稿(郭姿)

(二)、课题开题准备阶段材料(2009年10月)

1、课题开题方案(郭姿)

2、课题会议研究活动记录、会议纪要(杨国访)

3、对教师实施课题的培训教案、课件(郭姿)

4、开题会议和教师培训照片和实录(杨国访)

5、自行制作的关于课题方面的教师教案、心得体会、作文稿纸、活动记录、检查记录样品(郭姿)

6、在全面实施课题前对学生的作文现状调查原稿及分析数据(杨国访)

7、《“思维导图”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实施报告》(即开题方案)郭姿

8、《农村中学生写作能力现状调查报告》(杨国访)

(三)、课题实施阶段材料(2009年10月—2010年2月 09秋期)

1、课题教师开展课题的教案、后附教学反思(每人不少于4篇)

2、课题个案研究:课题教师开展课题的学生实践习作(每次3篇前后对比稿和教师附作文后心得体会或评价随笔)

3、“思维导图”学生习作展(由课题教师复印在各班展览)

4、教师实施课题课堂教学、作品展的照片(杨国访)

5、对教师实施课题的课堂教学和作品展的随机性检查记录(郭姿)

6、各教师撰写的有关课题的论文和教学反思(论文参加论文大赛、教学反思交由存档、郭姿)

7、每位教师推荐一至二篇好的“思维导图”学生习作至《佳作有约》,要求打印,邮箱,出版《佳作有约》第三期。(输入:郭姿;设计:杨国访;供稿:郭姿,杨国访,推广思维导图习作其他教师)

8、实施性阶段计划(开题方案)和阶段性小结(郭姿)

(,文件名为2009c466,邮件内容)

10、各教师通过文件检索等渠道的相关课题信息动态(每教师最少一份)

(四)、课题实施和总结阶段材料(2010年3月—7月 2010年春期)

1、课题教师开展课题的教案、后附教学反思(每人不少于4篇)

2、课题个案研究:课题教师开展课题的学生实践习作

3、《“思维导图”佳作有约》学生习作展(由课题教师复印在各班展览)

4、教师实施课题课堂教学、作品展的照片(杨国访)

5、对教师实施课题的课堂教学和作品展的随机性检查记录(郭姿)

6、各教师撰写的有关课题的论文和教学反思(论文参加论文大赛、教学反思交由存档、郭姿)

7、每位教师推荐一至二篇好的“思维导图”学生习作至《佳作有约》,要求打印,邮箱,出版《佳作有约》第四期。(输入:郭姿;设计:杨国访;供稿:郭姿,杨国访,推广思维导图习作其他教师)

8、“思维导图”作文课堂展示

八年级:杨国访 九年级:郭姿课堂实录:杨国访 教案、作品收集:郭姿

(五)、课题总结阶段材料(2010年9月—10月 2010年秋期)

1、对档案的整理(郭姿)

2、课题活动相册(杨国访)

“思维导图”作文展示课实录cd:杨国访)

3、“思维导图”学生实践习作《佳作有约》第1、2、3、4期(郭姿、杨国访)

4、申请成果签定。(郭姿)

5、撰写结题报告。(郭姿)

6、准备结题材料:(郭姿、杨国访)

课题申请书复印件、课题结题鉴定书、课题研究方案、阶段成果(包括论文、开题报告、佳作有约个案作品集、作文展示课光盘、调查报告等主要材料)。一式5份。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 在写作兴趣方面;大部分农村中学生在未接受思维导图写作方法指导前,写作兴趣不大,只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没有写作的愉阅感和成就感。

在作文立意方面:大部分农村中学生在未接受思维导图写作方法指导前,随心所欲地写作,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只是为了应付作业或考试,写作来的作文主题不突出,首尾不应,结构混乱,不知所云,很多学生写的甚至是四不像文章。

在作文选材方面:大部分农村中学生在未接受思维导图写作方法指导前,先是呆看题目一阵,然后为了凑够字数,随便写些西,结果写出来的作文内容与思想不一致,形式与内容不相符,有的甚至牛头不对马嘴。

在作文分数方面:大部分农村中学生在作文考试中,由于整体水平较差,农村中学教师理论水平有限,往往只要学生达到字数,不离题,凭感情给分,所给的分数也不低。但真的一旦参加中考或高考时,作文水平经不起推敲,往往与平实在校考试差别很大,大部分学生在大考场失意的,归根结底还是写作能力低下。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无论是写作能力较高的学生,或是写作能力较低的学生,都需要有科学有效的写作方法进行指导,这样,才会不管在何时何地,都能写出一篇立意清晰、中心突出、首尾呼应、选材得当、结构清楚的文章来。

3、探索出一条符合农村中学生写作能力的作文训练模式。

(1)教师认真学习托尼巴赞关于“思维导图”这种图形技术的理论知识,研究怎样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写作中的理论依据。

虽说语文教师,从教前在师范学校接受正规教育所学的大部分知识是可以当一名教师,但实践证明:“具有丰富经验的学科知识并不一定就能成为一名好的语文教师。”“科学家的学科知识与教师的学科知识是不一样的,教师必须把学科知识在‘心理学化’,以便学生能理解。”

托尼巴赞的思维导图虽在很多领域取得多种成效,对人的形象思维有突破性的贡献,但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写作,还是一种新的尝试。怎样在科学理论指导下

进行作文教学实践,并形成科学,有效的实践性知识,这是“思维导图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出适合农村中学写作的有效方式

思维导图在快读速记这一领域有过积极的作用,也有一整套完整的体系和训练的方法,但运用于写作方面,还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写作,这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发现思维导图阶段即理论准备阶段。课题组负责人于是2003年,在给孩子买的一本《儿童右脑开发宝典》中,无意发现了大脑专家托尼巴赞的“脑图”(后称思维导图),一见钟情。心想,如果将“脑图”运用于写作,有可能将写作这只“拦路虎”驱除出境,便先后在在03年九年级012班、04年022班进行实践尝试,初见成效。后来,在2005年一次偶然的进修机会,参加了南宁市育人假日学校的“快读速记培训班”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培训,系统地接触了“思维导图”,又在七年级053、054班借助“《红色之旅》征文”大胆实践,效果不错。这为思维导图运用于作文领域,打下了一个很好的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为实践阶段。自从系统地接触到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后,课题负责人就发现,如果将思维导图运用于作文,那将改变农村中学生无序写作的局面。于是,从这以后,便开始了“思维导图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探索。

首先,告诉学生什么是思维导图,怎样用思维导图去阅读、思维导图的画法以及运用思维导图有什么好处: 示例:用“思维导图”来分析新教材七年级(下)林嗣环的《口技》:

然后,在学生对思维导图有基本的认识后,告诉学生拿到一篇作文后,如何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立意,将作文题所蕴含的写作范围进行扩充。

下面以作文题《成长》为例,进行作文立意,“成长”一词就是思维的原点,成长的感觉有喜怒哀惧,喜可以让人联想到快乐、幸福、兴奋,怒可以让人联想到愤怒、苦恼,哀可以让人联想到悲哀、痛苦、伤心,惧就是畏缩、退缩。思维导图就可以绘制为:

成长中的感悟,可以让人自然地联想到成长让人明白了亲情、友情;成长让人懂得了珍惜、谅解;成长让人知道了真诚、友爱、诚信;成长让人体会到集体的温暖;成长让人体会到团结的力量;成长让人体会到合作的快乐等等。思维导图就可以绘制为:

经过了这样的排列,“成长”作文题的立意就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可以选择的立意就会有很多,可以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立意来作文,也可以选择得心应手的立意来写,这样就减少了出现作文立意雷同,意平淡、文中无物的现象,更不会出现文不对题的现象了。

第三步,就是从思维导图扩充作文题的立意中,让学生对照立意思维导图进行选择,选择一个自己最有把握的立意,然后再确定选材。

我们以上文《成长》为例子,谈一谈怎样使用思维导图进行作文选材。经过第一步的审题立意,我们假设选择“成长中感悟了诚信”为中心,进行作文选材立意。考虑学生的生活的环境无非就是:家庭、社会、学校三点一线,外加在阅读中积累的故事、寓言传说等素材,所以第一级导图可以引出四条线,“家庭”这条线可以列出一列素材,如:爸爸答应给我买词典,结果忘了,爸爸不顾风雨再去给我买;妈妈和黄阿姨约好去赶集,结果阿姨放了妈妈鸽子,妈妈生气;哥哥的应聘材料嫂子夸大改了但哥哥硬是如实改了过来等等。“社会”这条线也列出一些素材:的士司机捡到顾客的钱包,千里寻失主;公交车投币时,时髦姑娘用一毛当一块,受到众人的唾骂;卖果的老奶奶在果摊死等没要找钱的人等等。“学校”这一条线可以列出:关于诚信的主题班会;朋友相约同行,小明冒雨赴约;考试中,我为了考取高分,作弊等等。而“阅读”素材可以列出:烽火戏诸侯;狼来了;陈太修与友期等等。选材的过程可以绘制成思维导图如下:

.16.如此说来,学生在写作文时,可以选择的素材就多了,所选的题材就会

更典型、更新颖,不但解决了作文难于下笔的难题,而且作文更出彩,作文主题就会更具社会意义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与此联系地认识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思维导图作文法就是遵行了这位伟大教育家的这一观点,在学生进行作文创作劳动时,积极地激发学生进行思考、联想、想象,进而进行再创造,写出优秀的习作的。

第四步,确定了立意,选材后,再用思维导图进行构思。构思的思维导图画法与阅读思维导图同样的画法。方法如下:

一是将作文题目居中、醒目;

二是从中央引出几条平滑的曲线(一般分为几个大部分,就引几条主线),然后再按从右到左的顺序在曲线上依次标上序号。

三是用简短的词语或短语概括段落的大意,写在主线上;

四是在主线上再引分线,逐层将每部分的次情节或写法用简短的词语或短语概括大意写在支线上。如果还想写得更详细些,还可以在支线上再引支线,方法同上。

通过对思维导图在立意、选材、构思的研究,发现有如下好处:.17.一是题目写在正中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一目了然、可以清楚地把屋文章的脉络。这样可以避免很多学生在写作中跑题、结构混乱、重复哆嗦的毛病;

二是整个“思维导图”呈发散状,符合大脑的发散性思维; 三是所用的词组或短语,非常简短,提高概括能力,缓解记忆压力; 四是图文并茂,可以刺激右脑的形象思维,激发写作灵感,拓宽思路; 五是直观、形象、立体感强,学生在写作中避免了记流水帐,干巴枯躁的毛病;文章写得比较流畅,较比前的“写作提纲”生动逼真。

六是节省打底稿的时间,(只需对着“思维导图”打腹稿即可)。

通过对理念学习,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发现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农村中学写作,解决了原来在农村中学写作中的如下问题:

一是解决学生作文结构混乱,中心支离破碎的问题;

二是解决学生在写作中前后文记流水帐,重复哆嗦,打草稿时间过长的毛病; 三是解决教师在训练写作中无从下手,蜻蜓点水,对学生写作没有实际指导效果的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在作文的立意、选材、到构思方面,课题组两位成员都形成了一整套的作文训练模式,大大地提高了农村中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一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次大胆的和成功的尝试。

4、整理出一批学生思维导图习作精品,编辑成册在校内传阅,形成了农村中学校内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始了写作的良性循环。

课题组成员通过对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训练和实践,得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每次将好的作品在各班的思维导图习作展栏中展出,经过不断的修改后,编辑成册,在校内传阅,目前己编辑了《思维导图之佳作有约学生实践作品集》共一、二、三、四期,把学生学习实践中的作文精品变成思维导图写作活生生的例子,让成功者品尝到思维导图创作的乐趣,同时也给写作函待提高的学生提供好的榜样和借鉴,为思维导图写作在校内的广泛传播提供良性循环,同时,也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5、通过参与课题与课题的推广,培养一批研究型教师,研究受益面覆盖学校全体语文教师。

“教师即研究者”的早期倡导者布克汉姆认为,研究不是一个专有的领域,.18.而是一种态度,它与教育本身没有根本的区别。学校既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场所,也是教师成长的场所。要使那些体现行进教育思想的有经验教师在教师心目中创立和发展,不仅要组织教师去学,去看、去听,还要让教师去做、去实践。

在“思维导图在农村中学作文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的参与研究和课题推广中,长塘镇初级中学的全体语文教师通过主动参与研究,并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指导,有的成为课题研究的实验教师,有的成为课题推广的教师,有效地提高了对教育理论的认识。通过学习与交流,我校语文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自觉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通过学习掌握新的写作方法,改时自己的教学行为,开始了从传授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慢慢转变。

在参加“2009年中国教育系统论文评比大赛”中,我校语文教师全部撰写论文参评,成绩喜人,并有5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具体如下:

八、实验班级的成效

1、学生方面。

在实验的一年中,课题组选择长塘镇初级中学081、094班作为实验班级。这两个实验班级分别由课题负责人郭姿和成员杨国访担任语文写作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思维导图在写作中的具体应用”在立意、选材、构思等方面的辅导和实践。实验班学生在写作兴趣、立意、选材、构思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些原来讨厌写作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写作、中等生得到提高、优等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语文学习上,尤其是写作上形成了一种赶学比优的浓浓学习气氛。

具体见《农村中学生写作能力调查报告》中课题实施前后实验班对比表:

课题负责人郭姿老师所带领的081班2009年学校组织的月考和城区组织的期末考试中,次次平均分、优秀率和及格率居全校和全区之首,遥遥领先于学校同类班级083班平均分11.27分,优秀率高出083班40.3个百分点。在2009年指导的全国语文能力比赛中,有3人获得国家级奖项,17人获得自治区奖项。实验教师杨国访老师所带领的094班在校月考和城区组织的期末试中,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名列前茅。

2、教师方面。

参加实验的教师郭姿和杨国访,他们在课题实践短短一年中,既是学习者,又是教育者,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他们在改变学生写作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教育方式,在教育理念、教学行为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专业水平提高很快。所担任实验班级的语文教学,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遥遥领先于同类班级。郭姿老师撰写的论文获奖及发表情况:

1、《心随爱动,行随严律——浅谈农村中学年轻女班主任的教育艺术》获中国教育系统基.20.础教育2007论文大赛一等奖,发表在中国教育出版社《2007中国教育科研年鉴》

2、《一条直能成功的科学阅读高速——谈“思维导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获中国教育系统基础教育2007论文大赛二等奖,发表在中国教育出版社《2007中国教育科研年鉴》

3、“开启新课堂学生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浅谈语文课堂导语的教学设计”获中国教育系统基础教育2008论文大赛一等奖,发表在中国教育出版社《2008中国教育科研年鉴》

4、“细心雕琢,爱心相随——浅谈农村寄宿制女班主任的管理艺术”获中国教育系统基础教育2009论文大赛一等奖,发表在中国教育出版社《2009中国教育科研年鉴》

5、“一条直通成功的科学写作高速通道——论思维导图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获中国教育系统基础教育2009论文大赛二等奖,发表在中国教育出版社《2009中国教育科研年鉴》

6、“开启阅读教学的金钥匙——思维导图”获广西基础教育系统论文大赛一等奖,发表在广西教育出版社《广西教育2010年优秀论文》上

课题研究教师杨国访撰写的论文《思维导图,打开作文大门的金钥匙

——浅谈思维导图在作文立意选材中的具体应用》获国家级二等奖,并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

九、研究假设的验证结论

经过一年的课题研究,我们认为:

1、经过学习、培训、研究与实践,“思维导图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所产生一整套写作训练模式,一旦语文教师理解该模式并结合工作实际,创造性地将之运用于作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便能快速地提高农村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力地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2、“思维导图在农村中学作文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的参与研究和课题推广中,通过学习与交流,将会使语文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自觉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这是从传授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的一个契机。

十、问题与思考

1、关于“思维导图在语文学科中阅读的应用研究”此问题与本课题相关,但未列入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构成两大要素,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训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整套可操作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今后要加强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2、按课题申请书中,由于初次申报课题,毫无经验,认为参与人员越多越好,所以在将长塘镇初级中学全体语文教师全部填写为参与课题者。但在实际实施中,由于课题参与人员本身认知有限,觉得研究课题应有利有图,要求课题负责人给予经济报酬。故课题大部分参与人员在课题没实施前,就不出力不出功,对本来己有6年研究成果,结题在即的课题不但毫无推进。经过一段时间的协调无效后,为了课题的顺利开展,课题负责人和学校商议后,共同作出如下决定:

撤消原申请书中的梁中宣、潘成师、周维伶、赖永连、滕引连、陆欣、李青轩、孙科赛、谭玉梅、李凤山的的参与权,(以上人员只是在申请书挂名而己,其在课题准备、申报、开题实施方面也未曾做过实际性工作)此课题的课题负责人郭姿不变,主要参与人员仅杨国访,并保证课题申请书中涉及的课题分工和预期成果全部由课题负责人郭姿和杨国访两人承担,并保证达到预期效果。这个教训是巨大的,在今后是要引以为鉴的。[参考文献]:

1、托尼 巴赞著:《充分使用你的大脑》,中国中央广播出版社,1998。

2、品川加也(日)著:《右脑使用和开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艾天喜(台湾)著:《惊人阅读术》,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4、七田真(日)著、李菁菁译:《超右脑波动速读法》,南海出版公司,2005。

5、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吕武平主编:《全脑速读记忆》,中国航空出版社,1999。

6、皮连生主编,《学与教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7、傅道春编著:《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陈厚德编著:《基础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学》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

9、吴立岗编著,《教育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10、施良方、崔永郭主编:教学理论《课题教学的理论、策略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课题研究总报告、结题报告 (800字) 篇2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红色文化进校园工程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六中全会精神, 以筑起灵魂的希望工程为目标, 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最终目的, 强化校内校外两大网络建设, 进一步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认识, 把红色文化教育与学校德育有机结合, 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培养学生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敢于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为将来担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重任打下扎实的德育基础。从历史的视角来看,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屈辱的历史, 外国侵略者屡次踏入这块土地胡作非为, 特别是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无尽的苦难。但中国人民酷爱自己的家园, 奋起反抗, 在条件十分恶劣的情况下进行8年的抗日战争, 终于赢得了胜利。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近年来我县经济发展迅速, 学校硬件设施配备日趋完善。而我校地处城乡交界处, 现有高中学生近3000人。由于以前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够全面, 校园文化内容略显单调、枯燥, 且未彰显特色, 出现了只注重现代化的设施建设, 而看不到陶冶学生心智的人文环境的打造, 以至于出现“精神文化沙漠”现象。再加上学校周边的社会文化杂乱纷呈, 而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 可塑性大, 模仿性强, 辨析能力差, 很容易受外部一些不良环境的诱导和影响。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和培养适应新世纪人才的需要, 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素质教育的基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 所谓德才兼备, 品德在先。不断深入地研究、挖掘、整理习水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中的德育因素, 并积极将它运用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实践中, 抓实习水本土红色文化德育因素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对学生优良品德形成的促进作用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为此, 我们根据科学学、学习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现代教育理论, 全面、系统地探讨学生品德不良的成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挖掘与运用习水本土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对学生优良品德的促进作用的策略。

三、国内研究现状及本课题的特色

(一) 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中国“红色文化热”的兴起, 德育视角下的中国红色文化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程东旺在《红色文化与心灵洗礼——论“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与实现机制》中提到:为了有效实现“红色文化”强大的育人功能, 要“科学整合‘红色文化’资源, 建立‘红色文化’的传播机制, 构建‘三位一体’的育人范式”。蔡红梅、龙迎伟认为:“红色文化”可以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有重要的作用, 在其《论“红色文化”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就提出:“我们应该利用、挖掘和发展这种‘红色文化’, 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的理论。延安作为我国重要的红色根据地, 张诚也在《用延安精神培育四有新人》中提到:“党用延安精神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革命干部和建设人才, 现如今……仍然要求我们用延安精神把青年一代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程东旺、黄伟良在《“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析》中认为:“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再审视, 更重要的是挖掘‘红色文化’的内在价值, 发扬‘红色文化’的德育功能, 为培育人才及建构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持”。

(二)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和特色

我们课题组通过认真研究, 认为上述研究中存在一定的不足:那就是上述研究主要围绕“红色文化”理论的提练, 缺乏对该理论具体实践操作的关注与运用的研究。同时, 我们也看到关于“红色文化”的研究, 虽然我省、我县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但对其挖掘与运用的研究却是少之又少。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一) 核心概念界定

1.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文化形态, 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的历史过程中的文化现象,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2.习水红色文化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在革命战争年代给习水地区遗存下来的文物、遗迹、文献、传说及其所蕴含的独有的精神文化形态, 具有资源丰富性、独特性、真实性、直观性的特点。

3.习水红色文化中的德育因素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在革命战争年代给习水地区遗存下来的文物、遗迹、文献、传说及其所蕴含的独有的精神文化形态中所包含的环境、知识、思想、品德等, 有利于促进习水品德培养的、积极向上的成分。

正是习水红色文化资源具有丰富性、独特性、真实性、直观性的特点, 通过本课题组的收集、整合, 挖掘红色文化最核心的, 也具有现实意义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百折不挠、诚实守信、奋勇争先等精神, 并拟运用这些精神, 通过环境、知识、思想、课程四个层面, 对学生进行综合的德育渗透, 达到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预期目的。

(二) 研究内容

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 习水五中2012级和2013级高一年级部分学生的品德现状、原因分析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 (2) 利用习水县境内丰富、独特、真实、直观的红色文化资源, 并精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 用以打造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校园文化, 在环境层面创建了对学生优良品德有潜移默化和积极影响的特色育人环境。 (3) 收集、整理习水县丰富、独特、真实、直观的红色文化资源, 并编订成一套校本教材 (丛书) ———《红色文化润五中》, 丛书分为《红色文化润五中》、《四渡赤水出奇兵》 (连环画) 两册, 通过2012级和2013级高一学生选修这两册校本教材, 实现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 在知识层面丰富学生的红色文化知识, 进而逐步实现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和优良品德培养的预期目标。 (4) 利用课余时间或学生课外综合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观习水境内的四渡赤水纪念馆、青岗坡战斗遗址、土城红军一条街、女红军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景点, 在活动中慢慢实现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与德育渗透, 在思想层面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百折不挠、诚实守信、奋勇争先等思想品质。 (5) 通过编订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 积极实施地方校本教程, 在课程层面实现了挖掘、开发、创建有习水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的目标。

2. 研究重点。

如何挖掘、整合、运用习水红色文化资源中的德育因素, 有效实施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和德育渗透;如何不断创新德育途径, 通过多途径实施红色文化教育和德育渗透, 以达到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预期目标。

(三) 研究目标

1. 环境层面:

通过课题研究的推进, 打造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校园文化, 逐步实现对学生的红色文化德育渗透, 达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效果。

2. 知识层面:

通过《红色文化润五中》校本教材的实施, 加强对习水红色文化知识教育、渗透, 丰富学生的红色文化知识, 促进优良品德的形成。

3. 思想层面:

通过课题研究、推进, 实施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和德育渗透, 实现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百折不挠、诚实守信、奋勇争先等思想品质。

4. 课程层面:

通过课题的研究、推进, 实现红色文化校本教材 (《红色文化润五中》) 的开发、运用, 创建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一) 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预诊学生品德现状, 拟定总体计划及具体计划, 进行具体研究, 对计划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

2.观察法:观察学生品德情况并收集、整理资料, 根据资料进行具体规划, 让小组成员分组观察, 分工合作。

3.经验总结法:分析现有红色文化资源的德育因素研究现状, 挖掘经典材料, 并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 从而更加理性地进行本课题研究。

4.案例研究法:摘取典型的红色文化资源, 在教学及课题研究中进行横纵向比较。

(二) 研究步骤

1. 准备阶段 (2012.05—2012.10) 。

(1) 拟定课题方案, 确定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 抓好技能培训;讨论课题开展的一些具体工作;对课题组成员实行分层次培训及分工安排。 (2) 做好网络资源收集、分类工作。制定研究方案, 组织论证;召开课题讨论会, 邀请省教科院专家作理论指导。

2. 研究实施阶段 (2012.10—2014.02) 。

(1) 召开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会。 (2) 请省教科院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 (3) 根据研究方案, 启动课题研究。 (4) 根据研究方案, 在教学实践和学生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中具体实施研究内容。 (5) 及时收集研究信息, 注意调控, 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注意资料的收集、保存。 (6) 定期召开研讨会, 总结、交流经验。

3. 总结阶段和结题阶段 (2014.03—2014.04) 。

(1) 根据资料撰写《习水县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挖掘与运用研究》结论性论文。 (2) 汇集材料, 整理分析研究结果, 撰写课题研究总报告。 (3) 申请结题, 举办研究成果展览。 (4) 召开验收鉴定会, 申请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评审验收。

六、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组组长:向永;课题组副组长:罗雪、汤军、袁欣梁、曾祥胜;课题组成员:缪荣焱、江通、张丹丹、胥升维、张裕、袁富碧、杨博。课题组下分四个小组。 (1) 问卷调查小组:负责人汤军、罗雪; (2) 校本教材编写小组:负责人向永、袁欣梁; (3) 校本教材实施小组:负责人袁欣梁、曾祥胜、张裕; (4) 课题论文、报告撰写小组:向永、曾祥胜、袁富碧。

七、课题保障条件

1.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课题申报、立项之前, 学校就成立了专门的红色文化课题———《习水县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挖掘与运用研究》课题组。

2.有较完善的制度保障。课题组制定严格的研究计划和检查汇报制度, 由学校统一执行、监督。

3.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保障, 良好的研究团队是课题研究顺利、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

4.有充裕的经费保障。自课题立项起, 学校先后划拨23000.00元的专项经费, 用于课题研究的各项活动经费、支出。同时积极拓展渠道, 寻求相关单位的合作、支持。

5.本课题符合当前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对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和实践的可行性。

6.本课题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 邀请有关专家咨询, 课题设计目标明确, 理论依据充分, 可操作性强, 切合学校实际。

八、课题研究成果

(一) 阶段性研究成果

1.2012.05—2012.10: (1) 《习水五中学生品德现状问卷调查表》; (2) 《习水五中学生品德现状特征、成因及对策探析》 (论文) 。

2.2012.11—2013.06:《红色文化润五中》 (校本教材) 、《四渡赤水出奇兵》 (连环画) 。

3.2013.07—2013.12:《浅议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挖掘———以〈红色文化润五中〉教学实践中的感受为例》 (论文) 。

4.2013.07—2013.12:《红色文化育英才———习水五中“红色文化”课题实施后学生品德现状及原因分析》 (论文) 。

5.2014.01—2014.03:《习水“红色文化”个性研究》 (论文) 。

(二) 最终研究成果

1.2014.01—2014.02:《习水县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挖掘与运用研究》 (论文) 。

2.2014.02—2014.04:《〈习水县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挖掘与运用研究〉课题总报告》。

3.最终成果转化:用以指导新课改教学实践, 提高了学校德育实效, 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提升了校园文化特色, 创建了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主题校园;同时, 通过《红色文化润五中》校本教材的开发、使用, 创建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创新了学校德育手段, 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发展。

(三) 总结性成果

1. 在环境层面:

通过对习水红色文化资源中德育因素的研究、挖掘、整理与运用, 逐步打造我校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校园文化, 较好实现了对学生的红色文化德育渗透, 达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效果。

2. 在知识层面:

通过对习水红色文化资源中德育因素的研究、挖掘, 整理、编辑了一套校本教材———《红色文化润五中》丛书。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知识教育、渗透, 丰富了学生的红色文化知识, 更促进了优良品德的形成。

3. 在思想层面:

通过对习水红色文化资源中德育因素的研究、挖掘、整理、运用, 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和德育渗透, 实现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百折不挠、诚实守信、奋勇争先等优良的思想品质, 学生的品德缺陷得到一定修复, 有利于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

4. 在课程层面:

通过对习水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研究、挖掘、整理、编辑, 使我校的红色文化校本教材得以开发、运用, 创建了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九、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思考

1.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自课题研究开展以来, 得到省教科院、县教科局等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非常关心、大力支持, 课题组所有成员认真负责, 做了大量的工作, 出色完成了各项研究任务。但是, 本课题在推进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有待在今后的课题再实践、再研究, 以及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 (1) 我校的课题研究才刚起步, 经验和水平有限, 课题研究还没有也无法在三个年级全面深入地展开。 (2) 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理论水平还有待提高, 教育教学观念也没有彻底改变, 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的束缚。 (3) 由于高中教育仍有应试教育的痕迹, 而教师的教学任务都比较繁重,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课题的推进。 (4) 由于影响学生品德的因素具有多样性, 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对学生优良品德形成的积极影响力。

2.今后的思考:我们这个课题的研究时间虽然不是很长, 也没有很突出的成果, 但是, 培养了我们的研究能力和课题意识。在接下来的新一轮课题再实践、再研究中, 我们课题组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理论学习, 切实转变观念, 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和学校的更多支持, 尽力排除其他影响学生品德提升的不利因素, 全力争取新一轮课题研究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摘要:按照《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 切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通知》的要求,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校园文化软硬件建设, 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2012年5月2014年4月, 在省、市、县各级领导关心之下, 我校从实际出发, 向有关部门申报了省级重点教育科研课题——《习水县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挖掘与运用研究》。

关键词:习水县,红色文化,德育因素

参考文献

[1]李海波.论红色文化传播的价值和策略[J].江西师范大学网络出版, 2009.

谈谈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 篇3

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研究,课题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达到了预设的目标,课题也就进入了总结阶段。这一阶段重点要做的事是:整合研究成果,提升思想理念,撰写结题报告。其中,又以撰写结题报告为重中之重,因为它既是对课题研究所有成果的一次总结,又是课题成果的全面展示,还是课题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志。你花了数年力气,对某一方面做了深度研究,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成果充分展示出来,不能进一步升华提高,那该是多么令人惋惜的事呀!有些老师说,结题报告的重要性谁都知道,可是,没有经验,就像遇到瓶颈倒不出来,急死人了。现在,我们就来谈谈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

要写好课题的结题报告,你可以分三步走:

首先,要将课题研究的材料进行充分地汇总、梳理。这是写报告的前提。你可以对照当初的课题方案,对各子课题进行归类总结,看看子课题是怎样操作、推进的,进行了哪些实验,有哪些材料,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果,子课题之间有没有进行交叉研究……如果你的材料很多,你就有必要进行一次科学的取舍,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你的科研思想、最具有推广价值的材料,然后进行总结。需要提醒你的是,并非把各个子课题的研究成果分类汇总一下就行了,你还有必要把子课题的成果进一步地整合,看看能否将你的课题成果提高到一个新的认识层面。其实,撰写结题报告本身也是一种研究,它常常让你在材料、成果的总结中,发现新问题,得到新的灵感,提升出新的理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1+1>2的思想。所以,不要简单地认为撰写结题报告就是坐下来写一篇文章,你要把它作为一项科研工作,不是某一两个人,花几天的工夫,而是一群人边总结、边研究、边提高的过程。只有这样,你的结题报告才会不断增加分量!

其次,考虑课题研究成果的展现形式。课题成果不是一份结题报告就能全部展现得了的。一般来说,结题报告仅数千字,长的也不过两三万字,所以,必须用简练的文字清楚地把成果表达出来,具体的操作只能做简洁的概括。那么,如何让人对其意义和操作进行具体化的理解呢?我们有必要在课题结题报告外配上附件,将成果详细地展示出来。像有些成果本身内容比较多,用附件的形式比较好,别人阅读和使用起来也比较方便。比如,太仓市沪太外国语小学的课题《小学习作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其中有个子课题是“小学习作教材配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根据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中每一篇习作的要求,从“素材库、导航台、百宝箱、精品屋”四个方面为学生收集大量的习作资源,编成了《小学习作教学配套资源集》,由于范围广、数量大,研究者将其制作成了光盘,不仅携带方便,还便于运用,教学效果极好,受到了师生们的欢迎。再如,太仓市朱棣文小学的课题《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在识字、阅读、习作、综合性学习等方面对学生的“体验性学习”做了充分的调查研究,积累了大量的课例成果,研究者根据不同板块、不同类型的“体验”,对课例进行了梳理分类,汇集成一本《体验性学习案例集》。作为附件,它很好地对结题报告中提到的一些操作模式进行了注解,方便了老师们的学习和运用。总之,我们要根据自己课题的特点,选取合理的形式,多样地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让你的课题更具说服力。

最后,就是撰写课题结题报告。这是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课题能否顺利通过专家的结题审核,当然,更是你走向广阔天地的里程碑。下面,我们具体说说结题报告的几个方面。

一、 课题的提出

也可以用“问题的提出”或“课题的背景”做标题,主要交代你们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在研究时,处于怎样的一个大背景之中。有老师说:“在课题方案中就有了论述,把它抄过来就是了。”告诉你,不能这样简单处理。一个较大的课题一般要研究好几年,做课题方案设计时的背景,经过了几年的变化,很可能有些问题已不再是问题,而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比如太仓市朱棣文小学的课题《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刚开始启动时,小学语文教学还停留在“重结论、轻过程;重传授、轻领悟;重知识、轻智慧”的状态,当课题结题时,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深入人心,这一情况有了很大改观。如若你在结题报告中仍一味地谈上面落伍的教学状态,肯定是不合时宜的。所以,研究的背景、问题,应该是不断发展的,如果到你结题时提出的问题已不再成为大家疑难问题的话,你的课题就应该考虑一下,是没有了研究的必要,还是通过你的研究,问题得到了很好地解决。

这里想提醒大家的是,不要把你的“研究问题”抬得太高,动不动就说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学发展的牵引”,你的“研究问题”不会有这么大的作用的。现在你结题了,其实,还是现实一点好。我们来看太仓市沪太外国语小学的课题,《小学习作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对研究问题的定性:一是努力改变习作教学不尽如人意的现状;二是实现开放性习作教学的需要;三是提升习作教学生命力。实实在在地指出了该课题研究所涉及的基本方面和想要达到的目标。

二、 课题的界定

一个课题不可能包打天下,它只能在一个特定的范围中进行研究,其成果也必然在某一方面行之有效。所以,有必要对你的课题进行界定,特别是对课题中一些关键词的概念进行界定。尽管我们在课题方案中已做了界定,但到结题时,你有必要再来推敲一下,看看课题概念有没有变化。事实上,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常会对课题的一些概念界定做出修正,使之更符合实际,更具科学性。比如太仓市经贸小学的课题《关注细节,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策略研究》,原先他们对课题中的“细节”一词是这样界定的:本课题的细节是指教学细节,是指相对于某个较为完整的教学过程来说的细小的教学步骤、教学环节、教学事件等。研究者开始时是将“细节研究”局限在课堂教学上,后来,经过研究发现:“教学细节”,不仅要包含课堂教学,还应向课前和课后延伸。像老师课前的备课,就对课堂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决定了很多教学细节;而老师课后的反思、对学生的辅导,对教学也有着很大作用。所以,这个细节应是体现在与教学有关的所有环节中。于是,他们将“细节”的内涵进行了拓展,包括“文本细节”“教学细节”“心理细节”“科研细节”等多方面,这样就丰富了课题中“细节”的内涵,让课题进入了更广阔的空间。

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让你在结题的时候,再重新去推敲课题的概念和定位。但认真琢磨一遍,看看课题研究过程中有无变化,你的研究结论是不是与其相配,将使你的结题报告更具科学性,成果更有推广价值。

有些课题还设定了课题具体的研究目标,你可以放在这里一起说,也可以单列为一个板块。

三、 课题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你可能会说:“这块比较好写,把教育学、心理学上的研究原则(如自主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等)和方法(如文献分析法、观察实践法、调查研究法等)抄下来就行了,在课题方案上就是这样做的,现在写结题报告,可继续放上去。”其实,你没有真正领悟课题研究的真谛。作为一项科学研究,其遵循的原则和基本方法极其重要,对课题实验有很大的影响,你必须根据你的课题选取恰当的原则和方法,并在实验中坚持遵守,在结题的时候,也应该在你的成果中有所体现。也就是说,其原则和方法应该在你的课题研究中有着典型意义,并有着具体的含义,不是停留在泛泛的共性层面。像太仓市沪太外国语小学的课题《小学习作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特别注重一个“开放性原则”。他们认为,这个“开放性”,不仅指习作资源本身的开放、资源收集的开放,也指习作课堂的开放、教学形式的开放。可以说,这个特点是课题的一大亮点。“开放性原则”是该课题研究中必须坚持和强化的基本原则,是重中之重。他们的研究成果也正体现了这一特点。

总之,“课题的研究原则和方法”这块,绝不能是随心所欲地写一点,作为花瓶般的摆设,它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们要充分重视和认真对待,不但要使它与自己的课题研究相吻合,而且应将其作为实验的中心点和指导方向,并要与研究成果挂起钩,要能经得起课题结题时专家们的审核。

四、 课题的研究过程

有老师可能会说:“呀,课题研究好几年呢,要把过程写出来,那得写多少啊!”其实,结题报告中的“研究过程”一块,并不是要把整个课题的研究过程全写出来,而是简单地回顾一下课题的运转情况,让人对你的课题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这部分一般可分两方面来写:

1. 对课题研究的几个阶段做一个简明介绍

研究课题都有一定的计划,在课题方案中就设计了几大阶段。不过,方案中是粗线条的,在实施过程中会有一定的调整。现在,你写结题报告了,就有必要回顾一下几年来所走过的历程,看一看每一阶段的研究中心和重点是什么,具体是怎么做的。要注意的是,在结题报告中,不能事无巨细,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比如,太仓市朱棣文小学的《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课题,他们回顾了课题研究的几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体验性学习”的指导和研究;第二阶段,由课堂拓展到课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体验;第三阶段,创设浓厚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有效体验。这三大阶段,相互关联,拾级而上,体现了研究的循序渐进,而且各阶段中心明确,便于操作。人们了解了他们在这几个阶段的主要做法后,对其课题就有比较具体的认识。

2. 对子课题运转情况的介绍

一般来说,一个课题都会分解成若干个子课题,有的子课题下面还会分小课题。在写结题报告时,你有必要将课题的主要子课题的研究侧重和运行情况做一介绍。例如宝应县实验小学的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国标本成语教学实践和研究》,分了四个子课题:课题一,《如何活化小学生学习成语的方式研究》;课题二,《“反刍式”成语教学模式研究》;课题三,《成语教学与学生人格养成的研究》;课题四,《“拓宽教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研究》。这四个子课题都非常明确,涵盖了总课题的基本方面,并各有侧重:课题一重点研究学习形式,旨在解决学生学习成语的方式方法;课题二重点研究教学模式,旨在突破传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求知,在“合作”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课题三重点研究成语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的关系,充分挖掘成语自身的人文因素,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课题四重点研究成语教学的拓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和道德情感浇灌学生心灵。

你可能会问:“在‘课题研究成果’一块中,不是会说到子课题的研究吗?为什么这里还要专门写一写呢?”其实,不重复。这里的介绍,侧重于对总课题的不同方面进行介绍,也就是说,要说清楚为什么要分这几个子课题,这些子课题各是从什么角度来研究、达成总课题目标的。这就像一棵树的主干和枝条,容易让人看清课题研究的途径和脉络。至于后面的“课题研究成果”,有些成果是子课题研究所得,也有些是综合几个子课题成果得出的,其论述的角度显然不同。

总之,“课题的研究过程”这块,必须用精练的语言,对课题的整体情况做一介绍。要注意的是,所介绍的课题运转情况必须与后面的“课题研究成果”联系得起来,让人看到,因为你是这样研究的,所以会有后面的成果。因此对这块的撰写不能掉以轻心,它是课题结题专家审核的重要内容,即关注过程。

五、 课题的研究成果

这是课题最关键部分,也是课题研究的精华所在。如果说课题方案只是一种设想的话,课题的研究成果才是真正能说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故此,你的课题成功与否,能不能通过结题的专家审核,就看你的研究成果能不能有效地表达出来。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总结。

1. 思想理念层面

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纯理论型研究的课题比较少,更多的是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课题,但这并不是说就没有了教育理论和思想理念的研究,恰恰相反,如果你的课题没有一定的理论做支撑,不能将你的研究成果上升到理论层面,那么,课题的科研价值也不会很大。所以,你就有必要对你的课题做理论层面的思考,归结出一些新的思想理念,让人能够从中得到新的认识,提高能力。我们来举几个例子:金湖县实验小学的课题《基于艺术教育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着力研究了艺术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怎样与音乐、美术等学科有机地结合,可以说,进入了课程研究的层面,其思考与做法是对综合课程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又如,连云港师专一附小王金涛老师的课题《“本位语文”阅读教学“范式”研究》,对著名特级教师陈建先老师的“本位语文观”做了深度研究,并与“范式”理论有机结合,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思想。再如,太仓市朱棣文小学的《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课题中,阐述“校园文化对学生体验性学习的促进”研究,不仅是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更是对学校特色文化创建的有效研究,把课题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总之,你的课题必须通过研究,提出一些具有个性特色的思想理念,并能为大家所接受,这样,课题才算真正成功。

2. 实践操作层面

上面的思想理念是一种认识形态,只有辅之以具体操作,才能算完备。老师们都有体会,对于一个新思想、新口号,大家不是仅听你的解释,更想知道你是怎么做的,也就是要用具体的实例让人信服、给人启示。所以,在结题时,你必须将你课题的做法表述出来。可从下面角度入手:

(1) 方法与途径。你要将课题按不同的层面、由大到小,对操作方法进行表述,不但要把方法说具体、清楚,还要介绍一下可操作的途径,能让人明白你的方法所适合的环境和可拓展的角度。比如太仓市朱棣文小学《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课题中,有一个“角色体验”的研究,他们在说明基本做法和注意点后,介绍了“角色体验”的有效途径:可通过体验人物心理状态来体验角色,可通过表演来促进学生体验,可联系生活来激活学生的体验,可通过活动交往来搭建体验桥梁,可抓学生体验后的感受来反观文中的角色……这样就有效地展开了“角色体验”的丰富层面,共同诠释了这一专题研究。

(2) 模式总结。很多课题在具体的操作上,都归结了一些操作模式,虽然它也属于“方法与途径”,但特性更强,所以这里把它单列说一说。一般来说,一个操作模式由一系列具体的方法组成,是一个综合性整体。所以,首先要说明该模式所适用的环境,因为没有一个模式能够包打天下,只有在特定教学环境中才能发挥出最大效益。其次,要把模式的步骤用“小标题”的形式表达出来,做到清楚、易记。然后,在“小标题”下面做具体的操作说明。最后,可结合具体的课例来形象地介绍模式的运用。比如连云港师专一附小王金涛老师在《“本位语文”阅读教学“范式”研究》课题中,探究了“以小博大”的教学模式,分以下几步:第一、策问题以动全局——提纲挈领;第二、策对话以动体验——情动辞发;第三、策外延以动内涵——博观约取;第四,策感悟以动表达——厚积薄发;第五、策教艺以动学智——不教而教。这“五策五动”,既是操作角度和方法,也反映出思维目标。接着,王老师结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的教学,说明了该模式在具体运用时的注意事项,给人以非常实在的指导。

(3) 数据图表统计和分析。有些课题在研究过程中,进行了调查研究或专项实验,积累了许多具体数据。你应该充分珍视这些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因为它们是你研究状况的真实反应,最能说明问题。要注意的是,不是简单地出示一下图表和数据,你还必须进行专门的分析,让这些数据说出更多的话,为课题提供更多依据,更清楚地表现科研成果。比如,太仓市沪太外国语小学的课题《小学习作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在结题报告中就配制了课题在运转初期、中期、后期的几次重要的调查和实验统计图表,并做了较为深刻的分析,增强了实验的科学性,也有效地反映了该课题的发展。

老师们要注意的是,结题报告中的操作层面归纳,并不是越详细越好,对于方法说明中涉及到的案例也必须是最典型、最能说明问题的,并注意表述语言的简练、流畅和规范。有老师可能会问:“我们课题的研究成果很多,涉及了许多不同情况的案例,那怎么办呢?”可这样操作:在结题报告中,抓最重要、最典型的,同时用“附件”形式对专项成果做具体说明和展示。像太仓市沪太外国语小学的课题《小学习作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就用光盘的形式制作了一个“附件”——《小学习作教学配套资源集》。如果你把这块内容全部都放到结题报告中来反映,可想而知,这份报告要有多长。再如,太仓市朱棣文小学的课题《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也用“附件”——《体验性学习案例集》对结题报告中提到的操作模式结合不同的课例进行了具体注解,提供了多样的操作方法。这样,点面结合,在结题报告中让人既明白了你有哪些主要成果,又在“附件”中对成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方便了老师们的学习和借鉴。

3. 对教师、学校的影响

一个课题实验常常能够带动一批老师的成长,带动学校的整体发展。所以,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应该属于课题研究的一个成果。要注意的是,教师成长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促进,你应该侧重从科研能力和课题研究的内容角度进行总结,可以从某几位老师的成长来说,还可以从学校师资的整体提高来谈;可以介绍老师们的公开课、论文、荣誉等成绩,还可以论述学校是如何通过课题研究带动一方教育的。

六、 课题研究中的困惑

有老师会说:“课题结题报告应该是科研成果的展示,为什么还要去说课题研究中的困惑呢?”其实并不矛盾。我们知道,事情不一定都会全部如人所愿,如果课题没有达到原先的设想,实验失败了,你怎么办?有人为了某些利益,篡改实验情况,做不真实的结题报告。我说,这就违背了教育科学实验的初衷。既然是课题实验,希望成功,也允许失败。有些情况下,失败的价值可能更大一些。上世纪三十年代,苏州市实验小学试验了“道尔顿制”,一轮实验下来,结果是失败的。研究者进行了总结,对实验步骤和方法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但第二轮实验下来,仍是失败。这次,实验者进行了充分分析和深刻反思,得出结论是,中国与西方在语言、文化、思维和社会背景等方面有着巨大差异,在西方盛行并取得成功的“道尔顿制”并不适合中国。试想,在这所被世界著名教育家杜威盛赞为“堪与欧美一流名校并驾齐驱”的学校都实验不成功,那么,在中国普通学校,特别是乡村小学就更不适宜“道尔顿制”了。苏州市实验小学的这次实验,避免了许多学校走弯路,也告诫大家,不能盲目地“引进”,即使是优秀的科研成果也必须进行再实验,以确定是否适合我们的国情、校情,是否需要进行一定的改进。由于实验者追求真实,这项失败的实验,其价值远远超过“虚假的成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是成功的!所以,如果你的课题实验出现了达不到预期目标的情况,你首先要反思一下,你的课题设计有没有问题,在操作过程中有没有问题,对失误有没有及时做出调整。如果没有问题,或调整后仍达不到目标的,你要敢于承认实验的失败,并做深入剖析,或许会发现更有价值的东西。

对于一些成功的课题,我们仍旧要进行一些深思,把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归结出来,看看是如何解决的。如果到结题时,有些问题和疑惑仍没有解决,我们更应该把它们写下来。其实,这也是你的一项“成果”。我们都知道,有问题才会有研究,才会有创新,才会有成功。你没能解决的问题、实验中产生的疑惑,正是你思考的结果,虽然你目前还没有好办法解决,但也给了我们思考的空间,促进我们去深入探究。它们很有可能就是我们下一个课题的起点,也很有可能就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所以,把它们写出来,并不代表你的缺失,相反更能反映出你的勇气和不断探索的决心,对读你课题的人来说,也会有所启示。

七、 课题的附件

一份结题报告,不可能把课题实验中每个方面都详细地写出来,所以,我们就有必要通过附件的形式进行补充。一般来说,附件主要包括这几方面:

1. 课题成果细列。在结题报告中,只能对课题成果的主要方面进行介绍,对于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可放在附件中做详细说明,如“个案集”“论文集”“学生作品集”;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如文字图表、照片图画、录像、光盘等。

2. 师生成绩细列。用表格的形式,将教师(包括学生)在课题实验过程中的教学公开课、科研论文、发表作品、获奖情况、荣誉称号等汇总出来。

3. 文献参考情况。任何一个课题都不是凭空而来的,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吸收了他人的成果,并做进一步探索。你的科研成果中也包含着他人的研究心血,所以,在结题的时候,有必要对课题研究过程中文献参考情况进行回顾,把参考文献的名录列举出来。这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知识产权法》的遵守,能避免专利权纠纷。

课题的附件是你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充分重视,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我们知道,每个课题都有其独特的地方,上面介绍的几大部分只是撰写结题报告时的基本方面,你可以根据自己课题的研究情况做一定的调整。总的一个原则: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把自己的课题成果充分而精彩地展现出来,以获得专家和广大老师们的认同。

结题总报告简介 篇4

结题总报告简介

执笔:杨海芬

一、研究的基本观点和主要结论

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提升教师专业水平,要求教师不断探索现代教育规律,构建新课程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型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并运用先进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专业水平,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在研究方法上,采取日常观察记录、教师座谈、比较法、个案研究法等办法进行操作,采取课堂教学观摩、教学反思、行为观察、日常评价、学生发展记录等方式进行分析总结,确定教师教学行为变化的表现特征。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一)健全教科研机构,为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学校建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本课题负责人、副校长杨海芬担任组长,学校教导处、教研组具体负责学校教科研工作。建立了校长——分管副校长——教务处主任——各教研组组长——课题组成员——小课题组长——各教师的教研管理体系。健全的学校教科研管理机构是课题研究得以深化的关键。

(二)建立了以分析“师生教学方式转变”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学校按不同学科年级组为单位确立年级小课题,如“学习习惯的培养”、“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数教学中的质疑问难”、“后进生的转化”等;教师则根据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障碍、问题,在小课题下确立自己的子课题,开展广泛的研究。课题组教师还围绕研究主题参与“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其他教师有目的地观察研究,分析思考,研究者与执教者共同面对复杂的教学情景作出合理解释并力求转变教学方式。

(三)建立了以“教学方式转变”为基础的教学机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认为,不仅在研究中要围绕有效教学的开展,更重要的是任课教师要树立“教学方式转变”的意识。因此,学校从2010年3月推行“教学六优”,即优化课前准备,优化教学设计,优化课堂结构,优化课堂训练,优化知识衔接,优化课后反思”。“教学六优”的提出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实施、教学反思中都要紧密围绕“教师方式转变”来落实教与学这一双边活动。首先教学目标的制定以有效教学理念为指导。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是课堂教学的方向,也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其次教学过程的实施以教学方式转变为准绳。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我们发现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将有效教学作为调控标准,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盯教材和教案,更要关注学生是否有长进、学生的收获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最后把教学结果的反思作为有效教学行为转变的评估点。课堂教学行为是一种复杂的综合体,任何课堂都存在着教师状态的调整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的得失成败将随机出现。这时就需要教师成为“反思型”教师,随时抽出时间反思教学行为,调整课时安排、教学方法及教学目标的定位,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各种要求,把教学方式的转变落到实处。

三、课题的主要进程及阶段

课题研究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只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课题研究才会焕发出勃勃的生机,才可能结出累累的硕果。在研究实践中每位教师都会遇到实际问题,那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也就成了课题研究的落脚点。因此这也决定了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一定要务实,既要着眼于问题研究的过程,也要把“研究过程化”做为追求的境界。所以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一)以教研活动为载体,推进课题研究实践能力

(1)上好课题研究汇报课:“教而不研则死,研而不教则枯”,这是一条古老而长青的原则。因此我们把教与研结合起来,每学期开展“三个一”的研讨课活动。此类活动由教师就选材写出一份教案、一份说课稿、组织一节课。教研组组织听评课,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策略和方法应用上的偏差,然后教者在不拘泥于原有教学设计上进行反思,最后达成共识。这样即发挥了同伴互助的作用,也把教与研有机的结合起来;即互为补充,互促共进,又起到了专业引领的作用,真正实现了用行动检验设计的可行性;即在研究、讨论中发现、解决问题,反馈行动效果,也达到了交流、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目的。

(2)上好“同课异构”课:即同一教学内容多人施教。参与实验的教师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创造性理解、运用策略、教学方法、开发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说课,然后讲课,接着参与评课。每次评课总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学方式地转变往往成为教师讨论的热点话题。最后教者写出案例分析,以研究者的态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做出问题分析,找到改进的措施与方法。整个活动通过设计——行动——总结,研究——分析——整合,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落实课题研究实效

教师专业化成长对于师生教学方式的转变有着积极重要的影响。

(1)注重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为了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校提出了“五个一”。即每天上网浏览一次教育信息,每周参加一次电教培训,每月写出一篇教学随笔,每学期完成一册业务学习笔记,每年订阅一本以上教育教学杂志。特别是指导教师撰写教学个案、教学随笔实效明显。如:魏红兴老师的《给学生一双翅膀》、马全录老师的《读法种种,用好为佳》、后水霞老师的《让孩子在阳光下成长》一篇篇生动具体的教学案例,一个个新鲜典型的事例描述,夹杂着理性的思考,蕴含着智慧与技巧。这些具体的要求,为教师专业成长指明方向,成为有效引领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2)注重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听评课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载体,是教师间相互借鉴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讨论教学问题和解决教学困惑的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听评课这一朴素的教研形式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因此,这块练兵的场所我们一直紧抓不放。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各科各类课堂教学活动。有课题研究汇报课、同级教师比武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及外校教师观摩课20余节,使教师在教研活动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了专业素养,也使学校教师队伍得到了迅速的成长。

(3)注重教师科研成果的呈现。课题研究是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我校按学科分年级制定教学研究小课题,要求教师按实际情况自定子课题,开展实效性自主研究,呈现出了多样性的科研成果。两年间先后有18篇课题研究类论文获省、市级奖励或发表;另外还有一项课题《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也即将结题。

(4)注重教师专业技术的成长。我校制定了教师研修计划、岗位培训计划,其间多次举办“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和“师德论坛”活动。值得一提的是我校连续四学期的师德论坛活动,分别是《师德修养与名师成长》、《如何处理新课改理念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新时期教师的修养》以及《让爱与教育同行》。论坛中有独到的见解,有精辟的论述,有失误的反思,更有师爱的永恒。每次论坛都是庄严的洗礼,都是思想的碰撞,都有情感的交融,更有无尽的感动。换句话说,我校的“师德论坛”已经把教师的专业成长培训上升为对每一位教师教育思想的再讨论、再认识,使得教师的工作得到理论的支撑,得到质的飞跃。

(5)大力推进“名师工程”,走名师强校之路。我校坚持开展《我与名师有多远》的电教培训活动,聆听课堂实录,解读教材精髓,这无疑拉近了名师与教师的距离;同时还开展了课程标准研修,撰写课标学习感悟,明确教育方向,掌握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解读教材,撰写教材分析并集中研讨,了解各级教材的重难点,以便承上启下,融会贯通;另外通过继续教育、网上研修等培训形式,营造教研氛围,搭建研修平台,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教科研能力。教师通过新理念的确立,论文的撰写,快速成长起来,全校教师先后获省、市级荣誉称号的有14人次;有53篇教师论文发表于各级各类刊物;有40件多媒体课件获省、市、县三级奖励。

(三)及时总结,推进课题研究

1.对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推广

方法重于知识。先进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发展,是对传统教学理念和方法的一种挑战。有效的的教学方法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教师的教研水平,更是研究教师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之一。杨海芬老师对《课内外阅读教学整合》的研究,被中国教育改革研究会专家认为是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这种“课内教方法,课外来拓展”的阅读指导是以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阅读技能为目标的,在逐步落实学法指导的前提下,学生便能充分地“自主探究、快乐阅读”。她在近两年多的课题研究中,收集了一定的资料和案例,把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特别是与校本研修结合起来,并在学校四年级进行相关课题的教学实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所以,在使用和研究教学方法的转变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得到了改进,教学能力得到了提升。

2.对教师的指导行为进行了总结研究

课题组成员研究的小课题,都属于新课标下师生教学方式转变的研究内容。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注意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习惯入手,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师生之间的合作,在校本研修的过程中来研究和解决师生教学方式的不适当问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他们在课题研究中收集了许多资料,撰写了许多有价值的案例,阐明了优化师生教学方式,转变师生关系的一些基本做法和思考。

另外,研究本课题我们特别重视教学反思,课题组成员在教学反思中不断发现与课题有关的问题,善于用教育教学理论解决问题。在研究中我们主要从三维目标的达成度、改善教与学方式的情况以及对学生发展性评价几方入手,总体感觉这次课题研究收获颇丰。

四、已取得相关成果的社会评价:

(1)课题负责人杨海芬2009年被评为定西市“骨干教师”,“县级优秀教师”,所带学科在全县同级统一测试中稳居第一;课题组成员李绪明被中英项目聘为《课堂管理》、《儿童学习策略》培训者。

(2)本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发表的论文在校内至各兄弟学校均起到了很好的理论指导作用。教学方式的转变,必然导致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会引起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思维的变化,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在教师指导下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参与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造就了一支有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经过课题实验研究,从学校领导到教师都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教师的科研意识明显增强,科研能力也不断提高,形成浓郁的科研氛围及规模,建造了一支强有力的科研队伍。他们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善于思考,能文能武,在教学中成绩优异,是教学的主力军,在国家、省、州、市的教学活动中表现出色,成绩优异。现在教师队伍中,有省级教学能手1名,市级骨干教师7名,县级骨干教师18名。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开展多项相关课题研究,发表国家级、省、市县级论文11篇;论文获奖5人(次);课堂教学评比获省级奖1节(次)。

(4)全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我校 2009年获“岷阳学区语数英三科合格率第一名”;2009、2010年两次在岷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教学活动中获优秀组织奖。2010年,学校在毕业班统一检测中,获全县第一名。在全省中小学论文评比活动中,我校教师杨海芬、郭玉泰、李绪明、柳育荣均获省级二等奖;在全县优质课创新课大赛中,我校教师王永明,李金梅再展风采,分获中年组、青年组一等奖;我校还承办了全县校本教研现场会、全县(区)毕业班研讨会、英语教学研讨会等研究交流活动。

通过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尤其是一年多来课题研究成果的不断推进,促进了我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茁壮成长。我校教师执教县级示范课6节;县级课改研讨课、公开课10多节;课题组成员李绪明老师,在2009年甘肃省中英项目参与式教学评比中,获小学数学组二等奖;另有5位教师在省、地、县语文、数学、劳动技能等课中荣获一、二、三等奖。

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设想

研究的过程有随意性和盲目性,缺少具体的研究方法,缺少准确的实验数据;研究的持久性不强,很多工作做不到坚持不懈,实验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开发;对教学评价研究不够;其他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流于形式;实验研究过程中,缺乏理性思考,理论研究不够深刻。

总之,我们实施的课题研究,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步伐,承载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使命,其内容和形式是我们现在教学中急待解决的,其涵盖范围广阔,研究内容丰富。虽然我们的研究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是有学校的大力支持,有全校师生的配合,我们课题组有信心继续对本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在此恳请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同意并支持我们继续实施研究,将“新课程改革对师生教学方式转变的影响研究”的课题延续下去,以便获取更大的成效。

岷县岷阳镇东关小学

课题研究总报告、结题报告 (800字) 篇5

以“系列日记”为载体,提高低年级学生的习作素养

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ⅹⅹ学校 ⅹⅹ(执笔)前 言

以“系列日记”为载体,提高低年级学生的习作素养策略研究,2009年10月通过评审,被立项为县级教师小课题。自立项后,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的研究目标,刻苦钻研,大胆实践,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努力探索通过写“系列日记”来提高低年级学生习作素养的方法和策略。经过课题组成员近一年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经验,获得了一些启示,引发了一些思考,现报告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日记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习作形式,倍受老师的关注。低年级同学有求新奇,好幻想,爱动手的特点,但真正写起日记来又有一定的困难:不是没话可说,就是千篇一律,要不就是流水帐。而且,低年级的写话训练根据每个老师的指导方法,训练效果参差不齐,没有有效的系统的训练模式和方法。有的孩子积累较好掌握了方法后经过训练很喜欢写作,有的孩子因为训练较少接触不多,变得害怕写作不喜欢写作。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思想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写作应该是学生的一种自由表达,是一种精神领域的自我需求,更是一种追求自我成长的表现。但现在的很多孩子怕写作文,到了高年级写作文是完成老师的任务命令,毫无乐趣可言。如果能从小开始培养学生写作的习惯和兴趣,让他们学会并且能够经常利用写作的方法表达自己,以后的习作自然不是难事。

以“系列日记”为载体,提高低年级学生习作素养研究,扭转习作教学因人为定位的偏差,使之真正展示学生生命活力和个性,为中高年级的习作教学创造自由、安全、健康的心理环境,使习作成为学生实践语言文字能力、发展语言个性、发挥创新个性的天地。

(二)概念的界定(该部分内容可根据课题需要自定)

1、理性界定:

日记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练笔的重要途径。系列日记训练灵活方便,最易为小学生所接受、所喜欢,最易将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是完成小学写作训练,提高习作素养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物,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在日记中表达出来,逐步养成细观察、勤思考、多练笔的好习惯,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2、操作性界定:

以“系列日记”为载体,一段时间进行一个系列的训练,由易到难,有层次地一个一个地开展,探索有效促进提高低年级学生的习作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验证以“系列日记”为载体,提高低年级学生习作素养的可行性。

2、促使学生习作从被动、依赖走向主动和独立,写作兴趣和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3、提高课题组教师对低段习作教学特点、规律的认识,并在实践中提高教科研能力。

(二)研究内容:

1、进行低年级学生写日记的情况调查。利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制定惯制定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

2、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日记教学,结合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进行“系列日记方法”的指导,进行策略的研究。

3、选准支点,拓展“系列日记”内容,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

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日记练习:生活日记、剪贴日记、图画日记、童话日记、接力日记„„

4、以种多形式,进行日记评价。

三、研究方法和途径

课题经县级立项后,我们立即着手制定课题的研究方案,选定了二年级(3)班及一年级

(3)班两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课题的实践研究。

(一)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以调查、文献搜集等方法。

1、问卷调查法。设计调查问题,了解低年级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喜欢的日记内容、希望得到的评价方式,以及今后在日记指导上的措施。

2、行动研究法。组织课题成员,进行系列日记教学研究,制定相应对策,在课内外运用,观察效果,并根据反馈的问题,调整对策,继续深入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反思、提升。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按研究内容,撰写出经验总结,进行归纳整理,便于研究成果的不断改进。

4、文献研究法。分类阅读有关文献(包括文字、图片、符号、声视频等材料),为此课题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

(二)根据计划安排,本课题研究过程,按照准备、研究、实施以及总结分为三个阶段开展,各阶段的研究情况如下:

1、准备阶段(2009年5月)

构思、规划、制定出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及各阶段的实施要点,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明确本研究的意义及做法。

2、实施阶段(2009年7月——2010年5月)(1)第一阶段(2009年6月——2009年7月)

①学习大量文献资料指导课题成员的研究工作;

②2009年6月——7月:方案的制定和修改;

③2009年8月——2010年1月:

课题参与者在自己的教学中实施课题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水平,完成三份以上教学案例或反思。每位课题组成员完成一份课题研究心得或论文,课题组长进行汇编完成课题首期研究小结。

(2)第二阶段(2010年2月——2010年5月)

①在第一阶段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根据研究中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研究策略;

②各课题成员结合自身教学分析首期研究中得失,为下一步研究作好准备;

③积累有关研究资料和数据,形成初步研究成果。

3、总结阶段(2010年6月——2010年9月)

整理材料,分析个案,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邀请专家组结题。

四、研究成果

(一)分析了小学低年级学生日记现状以及成因

为了了解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喜欢的日记内容、希望得到的评价方式,以及今后在日记指导上的措施,特进行了这次学生写日记调查。此次调查一共有十道题,主要包括是你喜欢日记吗?写日记所用的时间,日记的内容,日记的评价方式,日记的书写方式和写日记的好处等等。调查表明经过前段时间的日记指导,学生对写日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同学还用上了特别和非常的字眼,说明只要我们采取适当的方法,是可以让100%的学生爱上写作的。大部分学生能在半小时完成日记,也为以后的写作奠定基础,但也有一小部分同学的速度偏慢,可能会影响他其他作业的完成,还是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提高他们的日记速度,比如让他们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记录。相当一部分同学对自己很感兴趣的事总觉得有很多的话要说,比如:我们班的一个同学喜欢喜羊羊,所以每天写卡通方面的他总能有出色的发挥。也有一部分同学选择正好发生了这件事觉得写日记很容易,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句话一点也没有错。只有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亲自感受,才能积累日记的素材。

低年级学生写日记很大程度要需要情感的参与,因此他们对刚发生的事觉得更有话讲,生活日记、观察日记选的人比较多,读书写读后感比较容易,因此选的人最多。在以后的日记中,老师更应布臵一些话题小作文,让学生能自由的选择拿手的,不要有太多的框框。

老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还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我们班级中凡是打到a★的可获得奖励,所以很多同学发下日记本后第一件事就是要看一下有没有得到a★。但相比起来,学生更希望得到老师鼓励的话,说明学生很在乎能和老师在日记中进行交流。低年级的同学爱表现自己,因此,很喜欢在班级中宣读自己的文章。

每个学生每天发生的事不尽相同,作为老师布臵千篇一律的日记内容,只能让学生在拼凑中完成任务,无法融入自己的感情。所以对日记的内容我们不妨放手一点,可以让学生进行几个主题的选择,如果有学生提出有更好的内容也不要横加干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能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来写,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爱上写作。

很多同学在回答怎样提高习作水平的时候都提到了要多看书,多积累,也有的说要向写得好的同学讨教经验,并且要坚持经常都写日记。

通过调查,了解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展开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探索出了提高低年级学生的习作素养——“系列日记”的研究策略

1、品味生活,激发日记兴趣

“万事开头难”。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喜欢写日记,接受日记的束缚。因此,我在学生正式写日记前,在黑板上写下两道算式:200×365=?300×365=?学生一下就算出了答案,诧异地望着我:语文老师怎么给我们做数学题?我笑而不答,有声有色地讲起了名人坚持写日记的故事:鲁迅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给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了一笔丰富的财富;果戈理长年累月坚持记笔记,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笔记本成了他的“手头百科辞典”。接着,我给学生读了几篇《雷锋日记》和“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日记后,郑重其事地宣布,从今天起,每人准备一本漂亮的日记本,我们正式开始写日记啦!就这样,学生写日记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我们还编写了日记歌,帮助学生提取日记的素材,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

2、拓展生活,开凿日记源泉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在日记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想方设法拓展学生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生活,带他们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把学生的视线、触角引向自然、学校、家庭、社会,开凿日记的源泉。

(1)精心设计语文学科活动

语文教师在组织和选择语文学科活动中有很大的自主权,因此更要充分利用,精心设计,以确保活动丰富多彩,让学生感兴趣。查字典接力赛、诗歌朗诵擂台赛、普通话比赛、绕口令比赛、歇后语比赛等,会使学生趣味盎然;成语接龙、谜语宫、故事会、演讲会、格言警句交流会,会让学生兴致高涨;手抄报展、贺卡集、剪贴设计、巧手制作、消灭错别字,会使学生乐不思蜀;至于课本剧表演、阅读书报大奖赛、新闻发布会、新世纪我能行、班级语文节,更会让学生欲罢不能。

(2)及时关注相关学科活动

为了开拓学生的生活空间,使学生在日记中真正展现生活风采,语文老师应多关注其它学科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点,以多种方法、多种形式开展相关学科活动。如可以利用班队课,开展“谈天说地”“宇宙奇闻”“世界之窗”“实话实说”“畅谈未来”“中国之子”“××名胜游览记”“春游方案设计”等活动;利用活动课开展吹泡泡、乒乓擂台赛、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等传统而有趣的活动;科学课中的小实验、小制作,思品课中的小调查、小观察,音乐课中的小欣赏,都可以成为学生日记的材料。

(3)自觉参与课外活动

学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校外度过的,家庭的背景、社会的环境,为他们生活的多姿多彩提供了条件。因此,要逐步引导学生去广泛接近社会,主动接触生活,自觉参与实践,充分感受生活,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生活天地,为学生的日记创造丰富的源泉。种植花草树木,饲养鸟兽虫鱼,观察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的生态环境,从小保护环境;初春踏青,金秋郊游„„都可让学生装进日记的“素材库”。另外“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因此,要引导学生自觉阅读课外书籍,背诵名家名篇,积累知识;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积累材料,为提高日记的质量夯实基础。

3、想象生活,拓宽日记渠道

心理学研究认为,想象的过程是大脑中改造记忆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它伴随着学生的情绪参与,因而显示出多样性。在日记教学中,我先营造特定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大胆联想,放飞想象,然后让他们写想象中的事物,拓宽了日记内容的渠道。

(1)兴趣的支点——生活日记

小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他们可以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全部写进日记里。但是低年级学生往往对生活观察不细、思考不深、体验不真,所以对他们的生活日记要求不能太高。我在教学中总是鼓励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是他们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话、自己的思想就行;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能连贯地把听到的、见到的、感受到的写出来就行;我不强求谴词造句、布局谋篇,不强求写题目,不强求突出重点,只要富有童趣就行。批改时,我坚持高分原则,做到好话多说,鼓励为主。让学生觉得写日记是件快乐有趣的事,从而培养他们写日记的兴趣和习惯。

(2)观察的支点——剪贴、新闻日记

低年级的学生生活经历缺乏,不善观察周围世界。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想到了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常用的“看图写话”这一形式。一次,刚开始,让学生写剪贴日记各自把喜爱的画片、照片等贴到了自己的日记本上,然后按照图意写成了生动有趣的日记,加上自己简单的感想。过一段时间,让学生看新闻,报纸,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内容,加上自己的感想。如观看电视节目国庆阅兵式,观看烟花表演„„学生就写出了很不错的感想。从易到难,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就能按新闻日记的要求写日记。剪贴、新闻日记既解决了学生无事可写的难题,又能促成学生积极地去阅读课外书报,收集有关资料,同时还养成了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把观察和学习自然地联系在一起。

(3)积累的支点——读书笔记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更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种手段。因此,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积累好词佳句,对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有积极的意义。指导写好读书笔记,重点向学生介绍了三种写法:

一是提纲法或复述法(编写内容提纲):就是把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简明扼要地概括出来,或者把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下来,写在笔记本上。它对于学生阅读分析很有帮助,也有助于学生提高作文的构思能力。刚开始时,我们就用这种最简单的方法,教学生写读书笔记。二是摘录法(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就是把一些优美的词语,有意义的句子,精辟的片段,以及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内容摘抄在笔记本上。摘录笔记做多了,经常读一读,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有帮助,在作文时可以参考、模仿,有的甚至可以直接引用。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阅读,按要求摘录好词佳句。

三是感受法(写读后感)。写读后感就是在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以后,把自己的收获,感受写下来。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最难的一种,由于平时注重引导,很多学生都能看课外书后,写出简单的读书感受。

(4)想象的支点——绘图日记

低年级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性强,并且乐意信笔涂鸦。教师创设机会让学生描一描,画一画,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孩子用画笔记录下的生活画面是绚丽多彩的,是非常有趣的,把画画的过程、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不失为一篇好日记。色彩缤纷的生活给孩子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生动的材料。要让学生喜欢写作,就应该在日记教学中解放思想,冲破旧观念,给学生最大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充分地发挥,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图画日记是将画、说、写三种活动融为一体,学生在写绘图日记的过程中,学习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绘图日记教学的操作流程是:选择素材——构思画面——说话、写话。

选择素材。材料的选取、准备,思路的引导、理顺,需要教师辅助引导,为此应让学生动手试一试,动口说一说,动脑想一想,通过有序指导,让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构思画面。就是选取一个画面画下来,这幅画不同于一般的画,带有很强的针对性,多数同学为了完成一幅画,不厌其烦,充分构思,画得特别仔细。

说话、写话。这是最后一步,是目的,是学生在充分构思的基础上,以自己的绘画为材料,看图说一段完整的话,并由家长记录。学生的口语发展到一定程度,并学到了一定的书面语言后,自然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表达欲”,即想把自己学到的东西讲出来。

在开展这一专题之前,我根据不同的年段推荐了不同的阅读书目,而且进行班级读书会的教学活动。然后再指导写好每一周的读书笔记。

(5)创新的支点——童话日记

童话故事是低年级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而让学生通过写童话日记,可以表达他们的愿望,开发他们的幻想智商,培养创新意识。我喜欢按这样的方法指导学生写童话日记:

①续写童话日记

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出现的。学生常常被故事中的角色所深深吸引。每当学完或听完一个童话故事,学生常常余兴未尽,我就引导他们说:“那以后会怎样呢?我们把故事继续编下去吧!”同学们往往热情高涨,纷纷展开了幻想的翅膀。如学了《又夺回来了》的童话日记,写得相当有新意。我们还续写了《谁动了松鼠的核桃》等日记。

②仿写童话日记课文中的童话故事每篇都是很好的范例,学了以后,我立即引导学生在日记中进行仿写。如听了《小鹰学飞》后,我启发学生仿照课文段落的样子,写一写小鸟跟大雁学飞行、跟老鹰学唱歌、跟鸽子学送信的故事等等,同学们觉得既省力又有趣。课外的读物中,可供仿写的童话故事很多,如《蝴蝶的传说》、《山羊过桥》等、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写了动物的故事,如《乌龟的故事》《蜗牛的房子》„„

③创作童话故事

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续写、仿写之后,学生独立创作童话故事的愿望日趋强烈。我就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独立创作童话故事。可以先思考,再说给大家听,征求家长意见,然后写下来。别看低年级的学生年纪小,但他们想象丰富,愿望美好,遇到写不出来的字还用拼音代替,写出了一篇篇颇有童趣和新意的童话日记。(6)交流的支点——接力日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为此,我在班级开展了“接力日记”这个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同学们写日记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得到了有效调动和发挥,犹如为学生架起了一条语言赛跑的快车道,带领学生驶进一个轻松、自由的写作乐园,有效地实践了新的课程理念。

由于接力日记引进了个人和集体双重竞争机制,又迎合了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所以,促使他们更加留意身边的“趣”,留意学习中的“得”,留意大自然中的“奇”,留意社会中的“变”,留意交往中的“情”,留意生活中的“感”,留意劳动中的“辛”,留意头脑中的“想”„„引导学生用眼睛,用心灵,用智慧感受生活,记录生活。其中来自自己的学习、生活和课外实践活动的日记占73%。渐渐地,学生的视界精彩起来了,丰富起来了,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引入了日记的源头活水。对学生来说,写日记就是用笔来说话。我经常激励学生:“无拘无束地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一位同学这样写火:快过节了,妈妈在炉子前煮海带,蓝色的小火在向妈妈微笑。锅煮得高兴了,向着妈妈吱吱地唱着歌。一位同学这样写老师:听妈妈说人人都有弱点。我问:“朱老师有没有弱点?”妈妈说:“有,她比较瘦,如果胖一点对她的身体会有好处。”妈妈说得对,我的看法和她一样。

自己的意思自己最清楚,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思用自己的方式最现实、最有效。所以,在日记的表达方式上,我顺应学生的天性,使具有不同阅历、不同思维特点的活生生的个体去选择最能抒发内心独特感受的表达方式。比如,有些学生爱造词汇,什么“爱虾者”、“严毙”等等。有些学生喜欢在文字中夹杂一些符号,画上一些题花、尾花、插图,有些文字还是艺术字呢。一篇篇日记就像一份份制作精美的艺术海报,让人读了爱不释手。

每天下午第二节课是接力日记交流课。接力人宣读自己的日记后,再由“临时评委会”将他们的评改意见向全体同学进行陈述,接下来便是同学们轮番争论,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这种有效的方式,可以保障学生在争论时发出“原汁原味”的声音,形成“百家争鸣”的态势;又可以使学生在信息交流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三)研制出了提高低年级学生习作素养——“系列日记“的评价方式

学生每次写好日记,总是热切期待着尽快得到老师的肯定、赞扬,老师在学生期望期内及时作出反馈,可以让学生更多更快地体验到成功、自信,进而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

1、评改原则

“沙里淘金”—— 充分尊重学生,充分肯定长处,多圈少改,发掘其闪光点,善意指出问题,不断强化学生写日记的动机愿望,变兴趣为乐趣。

2、评价激励策略

在系列日记的评改中我主要进行了以下四种激励方式:

(1)态度激励。以学生写日记态度是否端正为评价重点,态度积极的重点表扬,在同学中树立榜样。

(2)高分激励。老师的一个高分也许就是激发学生写日记热情的一个契机,所以,在评价学生的日记时我从来不吝惜笔下的分数,能给高分不给低分,甚至在满分的基础之上再给加分。

(3)评语激励。通过评语表扬、激励学生,能够有效地保护学生的热情,二次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动机。

(4)标记鼓励。如大拇指,打笑面星、圈划优美语句等。

3、评价体系多元化

(1)利用评价表,对学生的日记进行评价 由于评价目标、评价内容和评价对象的多元化,也要求我们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和运用多种评价工具及方法去评价学生的日记。我们设计了不同类型的日记评价表:读书笔记评价表;“童话——奇思妙想”“新闻日记——小眼睛,大世界”“观察日记——我观察、我发现”等评价表,按不同的等级进行定性评价;定期评选优秀小作家等实行质性评价。加强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发挥家长的配合作用,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评价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每星期花一节课时间,抓住典型,让同学们将自己的日记展示给每一个同学。

(4)学生作品成集、成册。“系列日记”开展以后,逐渐地把优秀的习作,编成集,打印成文稿,装订成册,作为课外读物在班级传阅。

五、实践效果

经过一年多的“系列日记”研究与实践,较好地促进了研究对象的习作素养,以及课题组教师的成长。

(一)学生层面:

1、提高了实验班学生的习作综合素养

通过实验,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习作素材,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了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习惯,激起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热爱,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语言表达能力明显增强,习作质量显著提高,持续发展后劲十足。习作素养得到培养。

2、学生用日记留下了成长的足迹

学生已写出了一大批优秀习作,二年三班的郭千羽、陈晓、曹昕等同学参加区的征文比赛、诗歌创作大赛,获得了二三等奖。冯晓瑜、戴茗、赖翰儒等多名同学制作了自己的博客,把日记放到网页上,用日记留下了成长的足迹。

(二)教师层面:

1、课题研究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使之逐步树立了大教育观、大语文观,真正体验了“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这样一种大语文观的教育理念。

2、课题研究锻炼了教师,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科研能力,提高了课题组教师的自身素养。从个人的自学相关理论,集体学习交流,到外出培训学习;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培训记录。教师在课题开展中认真学习,勤奋耕耘,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撰写了《让童心在“绘画日记”中飞翔》《以“系列日记”为载体,提高低年级学生的习作素养的策略》《小学日记教学的价值取向》等课题研究论文。

3、增进师生了解。

孩子有孩子的心声,老师有老师的心愿,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老师忙于工作,时常忽视学生的想法,引起师生间不愉快的情绪也在所难免。有了日记,特别是作为班主任批阅日记,在看日记的过程中,会发现学生许多许多我们不知道的事,如家庭情况,身体情况,同学之间友谊困惑之类,透过这些,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去了解他们,去教育他们。

六、结论与思考

(一)研究结论

通过研究,验证了“以系列日记”为载体,提高低年级学生的习作素养策略研究的可行性。学生的习作兴趣日趋浓厚,习作质量明显提高,持续发展后劲十足,相关习惯得到培养,相关能力继续提升。这一课题研究的策略与方法值得同行借鉴。

(二)讨论与思考

一年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品尝着成功带来的快乐,一年来收获着探讨着,同时也有进一步的思考:

1、学生学会了仔细观察生活,感受社会,提高了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同时加强了日记的练笔和指导,锻炼了学生的习作能力。但持之以恒的坚持还需要耐心和毅力。

2、日记是学生与老师,与家长心灵沟通的桥梁,加强了师生的联系和互动。怎样鼓励孩子大胆写真话,说实话,有待继续探讨和研究。

3、学生的日记练笔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学习,如何把低年级学生的日记,长期的纳入习作中来,还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督促和引导。

七、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编著:《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 [2]袁振国编著:《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

[3]王崧舟:试论张化万先生的作文教学价值取向.《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j].语文报社.2004年1月 [4] 吴立岗著:《小学作文教学论》[m].2005年12月第2版.第13页

[5]《语文新课程标准》2003年11月 [j].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 [6]汪莹 富萧:《小学素质教育实践》[j].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7]唐思群,屠荣生:《师生沟通的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课题研究总报告、结题报告 (800字) 篇6

一、问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现状

但近年来,随着教改的深入进行,语文教学的改革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巨大的挑战,翻阅我们学生的试卷不难发现,阅读题往往是得分率较低的题目,而且阅读丢分多的学生,他的作文无论是从选材上,还是文笔上,也是水平一般,有的还有跑题现象.这充分说明阅读与写作,“就好像鸟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否则就无法飞向天空;哪怕是其中的一个翅膀受了稍稍的损害,想要高飞也绝无可能.”

但在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杂、乱、华、死和读写严重脱节的现象,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读写能力弱于其他学科的能力。学生在口语交际和阅读教学中尽管学到了不少的习作知识,但不能运用到习作中去,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比较突出的原因是在语文教学中将习作教学孤立地,封闭地进行,没有与口语交际教学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没有做到说中学写,读中学写的同步发展,如果我们能理顺读写的关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读写的训练,使学生在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中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到作文教学中去。同时,在作文中形成的知识技能,也能促进阅读教学。以达到“读中悟写,以写促读,推动表达”的学习效果,学生的语文素养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自八十年代以来,许多教育研究工作者和教师在听说读写训练方面进行过不少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出现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但这些理论和经验目前还是分散的,零碎的,听说读写训练的科学实验和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专著也不多。本课题要将阅读、口语交际、习作整合进来对学生进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研究。

2010月针对我校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我们着力于将阅读、口语交际、习作整合进来对学生进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研究。,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渠道拓宽了,阅读量明显增大,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习作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2、选题的理论意义:

1、理论意义:《课标》所要求的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小学阅读教学,其理想境界应该是:读写有效沟通、工具人文和谐、文意能够兼得。“读中悟写,以写促读,推动表达”教学途径,是指在阅读和写作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遵循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规律,按照系统、有效教学的原则,建构起来的有利于读写沟通、从读学写、读写互促的具有操作性、引领性的教学基本框架或结构。

3、实际应用价值:

1、我们将在探索总结出“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推动表达”等基本理论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践提炼出读写结合具体操作策略和方法,有助于小学生读、说、写教学质量大面积提升。

2、增强教师科研意识,提高教研能力,形成教研氛围。

3、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促使他们保持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4、促进学生听说、阅读、说话能力的协调发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1.更新实验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他们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

2.引导学生将语文的学习由课内拓展到课外。让学生在欣赏汉语表达技巧艺术感染力,感受汉语表达艺术的极致高度,为学生的阅读心理和写作心理建立一个发展平台,为学生的思维表达作出了实例示范。

3.增加学生对文本的语言的理解的深度、力度和广度,并内化为习作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准确提炼各种表达方法的同时,并能灵活大胆地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

课题研究的内容

1.利用好教材这一“读写结合”的好资源,体现习作与阅读的有机结合。

2、利用好教材这一“读写结合”的好资源,极有利于提高学生读写水平。

3.提炼从阅读中明白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方法,并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上去。4.推荐课外读物,引导学生将语文的学习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课题研究主要观点:

1.口语交际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

2.利用文本语言积累习作语言(即仿写)是小学生习作的重要起步途径。

3.在多渠道阅读中积累语言和方法,是进行习作的途径之一。

4.读中积累,写中体验,在多渠道阅读中,指导小学生的写作方法,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首先讨论制定具体可行的课题实施方案计划,搜集购买教师辅助资料及学生用书、用本,编辑辅助教材,深入做好阶段性研究工作,研究汇报以教师的公开研讨课、教师教学案例、学生日记、学生习作集、等形式进行。

一年级依托课本进行仿说、仿写练习,培养学生简单的写话能力;二年级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逐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三年级拓展阅读范围,并结合我校科技特色、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在做中积累,学中体验,切实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促进学生在中高年级听说、阅读、说话能力的协调发展,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使作文教学回归本体,真正做到放文,放情,放形。

研究的方法

主要有:文献法、理论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和案例研究法。文献法: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阅读教学的理论,关注习作教学资源、习作指导方法的论述和观点,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及其它教学教育理论,提高课题研究组成员的理论水平。

理论研究法:搜集和学习有关文献资料,总结归纳经验,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多渠道阅读,指导小学生的写作方法,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的理论假说,开展实践验证。

行动研究法:组织实验教师结合自身及班级实际,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不断创新。

经验总结和案例研究法:及时总结经验和典型案例,并加以理论分析、归纳。通过阶段性总结,及时肯定实验成果,修正实验方案,总结出实验的主要经验,及时推广运用。

三、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能力水平、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课题方案的实施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0.3-2010.9)

1.实施目标:

⑴用导读法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训练学生从阅读中寻找写作方法,培养学生读书热情;

⑵培养学生的在习作中运用写作方法,使学生乐学、善写、会写,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

2.主要途径:

①课文诵读

②好句、佳段仿说

③充分利用口语交际课。

④阅读推荐童书。

3.阶段研究成果形式:教师教学设计、阶段研究性论文等

第二阶段(2010.10—2011.9)

1.写日记的习惯。

作实践的迁移。

2.阶段性研究目标: ①培养学生积累材料的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初步养成观察和②培养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的规范化程度。③能运用阅读积累学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顺利实现从阅读实践到习主要途径: ①诵读佳段名篇,做好词句段的积累。②积累、领悟、揣摩写作方法 ③练笔本:续写、仿写、补写、改写等小练笔,④写日记

第三阶段:(2011.10—2012.3)

1、阶段性研究目标:

①让学生掌握一些习作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习作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性能力,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②拓展日记素材范围,增强读写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大胆写作的意识。

2、主要途径:

① 加大阅读量,设立图书角。

②日记内容多样性(观察日记、活动日记、生活日记等)。

③创设多种活动空间,听故事、观看优秀影片、讲故事等活动。④创编作文集。

四、研究内容及过程

我们课题研究意义在于,引导学生为兴趣而读,为提升语文素质而读,在读书中获益,在读书中成长。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并确保了习作成为每个学生学习语文(特别是阅读)的有机组成部分,顺利实现从阅读实践到习作实践的迁移。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课题实施措施

本课题的准备比较充分,为了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有序地进行,课题组的一系列工作实实在在。

1、重视教师自身的学习。拒绝理论,就是拒绝进步,实践就只能在低层次上重复。因此,我们采取多种手段,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阅读教育教学杂志上与课题相关的文章,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使我们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自己的教科研水平。“亲其师,信其道”,要教育学生读书,教师自己首先要热爱读书,我们课题组成员除了阅读教育类的书,还阅读文学、历史等方面的书籍,教师读书的身影随处可见。

2、制定规范合理的研究制度。①每学期初,我们课题组成员共同共同商讨出可以研究计划,使组员能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②每位成员每学期在组内上一节研讨课,并充分发挥每节课的作用,组织大家自评互评。③课题组每月集中活动一次,除了进行课堂教学研讨外,还交流学习心得,分享经验,提出困惑。

3、课题研讨形式丰富多样。①沙龙式研讨。让教师的教育理念越辩越明,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用正确的思想引导我们的教育行为。②阅读心得。教师把研究过程中的理念和思考写成文章,相互交流,并且积极投稿。③课堂教学。我们以学校的阅读公开课为立足点,进行这方面的实施和探讨。

(二)进行有效的课题研究

1、利用好教材这一“读写结合”的好资源,极有利于提高学生读写水平。根据新《课标》精神编写的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在“读写沟通、读写互促”上的特点都非常突出,应该说都是引领学生“从读学写、文意兼得、增强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的好“范本”。因此,充分把握教材在 这一点上的特点,利用好教材这一“读写结合”的好资源,体现习作与阅读的有机结合,其具体设计做法是:一方面在阅读教学和课后思考题中安排续写、仿写、补写、改写等小练笔,引领学生积累、领悟、揣摩并及时运用写作方法,一方面在“语文天地(或“语文园地”)中设计专门的习作练习题(北师大版教材称为“笔下生花”),一般采用话题习作的形式,使听说读写各方面的实践能够与单元文化的主题有机地整合起来,确保了习作成为每个学生学习语文(特别是阅读)的有机组成部分,顺利实现从阅读实践到习作实践的迁移。

2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阅读和写作。低年级:阅读拼音版的、图文结合的图书,特别是一年级上学期,主要以听故事代替“阅读”,开展讲故事、表演颂等简单易行的活动,让学生适应读书的学习方式,关注图书,从而爱上图书。中年级:由阅读单篇文章向阅读整本书过渡,带领学生进阅览室参观、阅读,开展“背诵古诗词”、“朗诵会”、“摘抄好词好句好段”等活动。高年级:学生阅读学习方式日趋成熟,情感日益丰富,本阶段我们安排“读书演讲”、“读书手抄报”、“写读后感”“作文大赛”等活动。学生的语汇日渐丰富,写作方法和技巧运用恰当自如,口语表达能力逐渐增强,写作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3、推荐课外读物,引导学生将语文的学习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我们联系课堂教学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如教了《海伦凯勒》,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三顾茅庐》,推荐《三国演义》(少儿版);教《开天辟地》推荐《中国神话故事》等。这种方式推荐图书,由于课内外有联系,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受学生欢迎。我们还根据他们的思想状况、阅读能力以及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选择思想健康、语言生动、活泼规范的图书。接受能力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我建议他们多看一些文字作品,如《儿童文学》、《安徒生童话》、儿童版的《唐诗三百首》等。对一些爱好科幻的学生,我就帮助他们选择《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神奇的宇宙》等,从不同的渠道去开拓他们的视野,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我们还利用开家长会的机会,建议家长为孩子购买合适的图书。原先在班里出现的《超人大战怪兽》、《乌龙院》等连环画册渐渐被一些富有哲理的少年文学读物所代替了,同学们已经意识到自己该看些什么样的书了。

在阅读指导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尤其重要,因为正确的习惯会使人受益终身,阅读也是如此。我发觉有些学生在阅读中只重视故事

内容,并不重视有关的语文知识和写作方法和技巧,因此我要求他们在课外阅读中除了要认真读书,掌握文章的内容外,还要养成对优美词句,精彩句段要有所记录的习惯,并引领学生积累、领悟、揣摩并及时运用写作方法。三年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在不断地提高。

五、研究成效及问题思考。(1)指导学生理解范文

范文是仿写的依据,理解范文是仿写成功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有计划地加强默读、朗读、复述、背诵、听写训练,使语文教学真正起到训练学生思维、丰富和发展学生语言的作用。解题时,要联系审题,读课文,要联系立意、选材,说段意、分层次,要考虑编写作文提纲。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语言上汲取了营养,而且也使学生学会了表达方法。

2、构建了口语交际活动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新课程的一种课类。“双向互动”是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语言实践”是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是口语交际的基本方法。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激发童心童趣,让学生的口语能力在训练中得到有效的提高。我们在课堂中的做法有:

(一)注意课内外结合,丰富语文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活动是什么?是听说读写。

读,是最经常、直接的语文实践。一本好书,就是一位好的老师;一份好报,就是一位好的朋友。引导儿童勤于阅读好书好报,从书报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有利于提高儿童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有利于培养儿童爱美的情趣和初步的审美能力,有利于陶冶儿童的性格,发展儿童的智能。在开展阅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选择内容健康有益、语言生动活泼的读物向学生推荐、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通过多渠道增加学生的阅读量,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

写,是最能表现一个人语文素养的一种活动。因此,在鼓励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拿起笔,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

(二)、让学生在丰富的体验中积累

习作教学必须创设大语文教育环境,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等学校、家庭、社会、自然各种情境中,引导学生用童心去感受生活,用童眼去观察世界,用童身去体验生活,增强积累,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注重引导学

生多读书,广积累,丰富文化底蕴,增强语言积淀,做法每周开设1节阅读课,发动学生订阅一些报刊,建立班级图书角,教师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适当教给读写方法,重视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兴趣,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写好五种类型的读书笔记:摘抄型(摘录优美词语、名言警句、文笔精华等为作文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提纲型(写出文章的要点或故事梗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谋篇布局能力);感想型(读后感、写作体会);评价型(评价书中的人物或事件,辨别美与丑,善与伪,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想象型(采用读写改写或扩写等形式锻炼学生的想象力)。积极开展“三会”(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读书座谈会)。二赛(朗读背诵赛、读写知识赛);两评(读书笔记展评、手抄报展评)等活动。

(三)实验中总结的经验

1、课内读写结合的五个联结点。

①阅读中的审题与作文的拟题相联结;

②阅读中材料的品评与作文中材料的选择相联结;

③阅读中区分文章主次与作文中安排详略相联结;

④阅读中归纳中心与作文中突出中心相联结;

⑤阅读中语言的赏析与作文中用词造句相联结。

2、课外读写结合的三个目的。

课内阅读从阅读起步,以读带写;课外阅读从写作起步,以写带读。①带着积累词语的目的去阅读;

②带着搜集间接材料的目的去阅读; ③带着学习写作知识和技巧的目的去阅读。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的结论是:在语文教学中科学地实施读写结合策略,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我们的实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并不意味着本项实验研究活动的结束,该课题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主要有:

课题研究总报告、结题报告 (800字) 篇7

一、 结题的意义与方式

结题是指教育研究即将结束时,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研讨、理论阐释及提出新问题的过程。

1.结题意义

(1)课题研究的需要。当前教育科研的主要方式——课题研究,其过程受到课题管理部门与研究者共同约束。以正式结题方式呈现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表示课题管理部门与研究者双方约定的研究任务的达成。

(2)课题管理的需要。经同行专家指导或推广,发现好的或潜在的研究成果;从结题中了解到研究者的能力及研究方向;课题管理部门通过听取研究者、结题鉴定专家的建议和意见,从而改进工作。

(3)研究者的需要。结题为研究者提供了听取同行评议、反思自己研究过程和研究行为的机会,有利于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更深入研究开辟了道路。

2.课题文档

包括申报书、主体报告、工作总结、附件以及结题申请表等,是按一定要求对课题研究过程中所生成的原始资料进行有目的地整合而成。它反映了课题研究所有过程及结果,包括文字、图表、音像等。

(1)主体报告。指能集中、概括地反映整个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成果,包括课题提出、课题实施、研究成效和研究后反思。

(2)工作总结。是对整个课题研究工作组织、计划执行情况和研究过程简略的事务性总结,包括课题组的协作、课题的调整与变化、研究活动的开展等。

(3)附件。是指正文中无法纳入,但又对文章观点、结论可作必要补充的材料汇集。

(4)申报书。指申报立项时的研究方案或立项后的开题论证,作为结题鉴定时的对照标准。

一般地,需要提交的结题材料是将主体报告与工作总结合二为一的课题研究报告以及附件。根据课题研究报告可以对研究水平、价值、效益进行综合评估,也要凭借课题研究报告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

3.结题方式

本质是同行专家评议。

(1)成果认定。通过社会专业评价机构的审定和认可,在专业刊物发表的论文或公开出版的专著、获政府奖励等来表示课题研究成果已经取得,从而认定结题。这种方式,需要研究者提交评价机构的证明,提交成果与课题研究相关性的说明,由课题管理部门进行判断和认定。

(2)会议鉴定。以召开同行专家会议的方式对课题的研究过程、成果进行鉴定,以确定课题是否按立项的目标、计划开展,是否完成预期研究成果。会议鉴定成本高,投入大,但收益也最大。会议鉴定使研究者面对面与专家交流,能充分得到专家对课题研究的评价,有利于提升研究成果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3)通讯鉴定。以通讯方式把评议材料寄送给专家,由专家个人审评完成鉴定。通讯鉴定相对会议鉴定而言,鉴定成本较低。但研究者与专家及专家之间缺少交流,专家对课题研究了解不一定全面充分,所做的鉴定可能存在偏差,不利于进一步总结和提升研究成果。

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过程、成果的评定要从学术性、科学性角度来判断。为提高结题质量,我们采用二轮评审制与结题现场会相结合的方式。二轮评审制是组织教科专家对老师的课题报告进行第一次初审,反馈相应的意见或面对面交流,让老师做二次修改,然后再统一对修改后的课题报告进行第二次审定。结题现场会是先由老师汇报研究情况,展示其研究成果(课件),然后是听讲老师提问--报告人解释--专家点评,研究者对照自己的研究报告做二次修改后,再统一进行结题评审。

二、 研究报告及其结构

1.研究报告的类型及撰写要求

研究报告要描述和解释研究结果是如何获得的,并要对其获得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和说明。根据研究性质的不同,形成的研究报告也有多种类型,主要有:哲理型论文、实证型报告(调查或实验报告)、经验型报告、个案型报告等。研究报告因课题研究的对象和采用的方法各异,其结构和表述形式以及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其总体要求是一致的:⑴反映全貌,要求撰写者把握从立项到结题的“全程”轨迹,把握课题预定目标、探索重心和研究成果,把握研究者、评价者乃至实践者的“全员”意见。⑵突出重点,既需要突出研究成果的创新特色,更需要突出实践中已有效果的评述和将有效果的预测。

2.研究报告的正文结构

研究报告可分为前置(含标题、署名、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和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三部分。其中正文是主体,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引论:包括研究问题概述、研究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等。要求根据原有方案和情报资料,实事求是介绍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可用“问题的提出”等提法。要求交待清楚为什么要研究这一问题,即课题研究提出的原因和研究的意义;要研究什么,即课题研究的假设、研究目标及关键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的时代背景,即目前国内外该课题的研究情况,包括前人研究成果与观点的综述、研究现状的诠释性概要(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总之,选用恰当的措词,开门见山地把课题研究的有关问题交待清楚,使研究报告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参考课题立项申请中的有关内容。

(2)主论:要求充分反映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

①交待研究方法:主要指研究对象、研究工具与材料、测量方法与程序等。要求交待清楚研究的操作定义;研究采用的特殊工具、设备和方法手段;研究对象的确定(总体、样本、抽样方法等);调查的方法与项目;实验因素的操作、无关因素的控制;资料的收集和处理等。研究方法交待要具体,条理要清楚。有些材料可用附件形式附在报告后面。

②分析研究成果:主要指概述研究发现与结果,对假设、问题、目标的结果描述,统计检验的结果等。要求将收集到的原始资料与数据进行数量统计,做出定量分析;对非数量化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分析、比较、归纳,开展逻辑推理,用文字进行定性分析。数据可用直方图、曲线图、折线图等图表形象地表示出来,让人一目了然。研究结果最好用一般与典型、数据与事例相结合来表示表述。

③讨论相关问题:主要指对结果的诠释,研究的局限性,对理论和实践的意义,对未来的启示等。要讨论课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对研究结果作理论上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包括提出质问;与他人研究结果进行比较、论证和分析。还要讨论课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以便为同行进行同类研究提供参考。同时,还可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设性意见。

(3)结论:包括对结果的概括和推论,针对问题提出建议与措施等。要求简明归纳研究成果的基本要点,即研究了什么问题,有什么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同时要根据研究情况得出下一步应深入研究的问题。要求客观真实,简洁明确,鲜明集中,让人们能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

课题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研究报告撰写的灵活性,可根据需要或个人喜好产生一些变式。

三、 研究报告的生成路径

1.明确主题

整合所有研究资料,进行科学的归纳、演绎,尽量提炼出该课题的创新观点。要表现出研究报告中不同层次内容的深度、上下位的连接关系和并列标题之间的相互对应的统一整体关系。通常只阐明一个主题(中心论点)。提炼方法有:⑴头脑风暴法。反复阅读所得的材料,用自己的想象力和直觉进行梳理,使用不同的概念将材料内容串成一个整体,将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系用图画出来,设想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写作。⑵逐级归纳法。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明确研究的类型,借助于相应的文本框架把所得的材料进行排列组合。从事实资料出发逐级归纳出基本论点,甚至中心论点,完成通过现象揭示本质的过程。

2.草拟提纲

围绕梳理所得的逻辑顺序,构建研究报告大致框架结构(即拟定大小标题),显示论证层次以及论证方法。先是搭起研究报告的大框架,再考虑每部分层次结构,然后列出每个层次的段落要点和事例,最后将一些相关材料及索引分配在各标题下以备用。形式上是使通篇文章层次分明,内容上是对各部分材料的概括。提纲有句子式、标题式、图表式和段落式。拟制提纲的程序同逐级归纳法正好相反,即从中心论点出发到基本论点再到下位论点最后到资料。

3.形成初稿

在准备好充分的材料、巧妙的构思和拟定完整提纲基础上,大胆地、尽情地把自己最初的感受、意念及有价值的东西先写下来。初稿写法有:⑴循序渐进法(按自然顺序)。⑵分题单写法(化整为零法)。将全文截开来写,各部分写完后再从整体上进行协调。⑶先易后难法。根据思维的活动展开写,思考成熟什么,就先写什么。

若一时觉得写不下去,可通过“忘、回、跳”策略走出困境。⑴忘:即暂时封存相关材料,暂时忘掉这些材料的种种观点和思想,腾出“空间”独立思考,避免自己的头脑成为人家的“跑马场”。⑵回:即回到教育教学的现实中去,再去做观察调查工作,搜集更多的第一手资料,并对自己原有的思维方法进行“元研究”。⑶跳:即改变思维角度、分析策略,从其他学科或领域用其他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换位思考。

4.修改定稿

从斟酌观点、增删材料、梳理结构、润色语言和核实附注等方面,用趁热打铁法(边写边改一气呵成)、诵读修改法、冷处理法(存放-冷却-补正修改)或以文会友法(同行交流-专家点评-自我修改)等方法,对形成的初稿要进行精雕细刻。写作中的最新灵感又促使我们不断进行反思,进一步明确研究意图和写作焦点,可重新考虑并改变既定的写法,直至修改写作提纲,扩大与容纳一些新的观念和认识。一篇合格的研究报告至少应满足科学性、新颖性和可读性的要求,而真正能打动、启迪读者的,是作者对问题深邃的独到的见解和缜密精辟的分析。全文自圆其说,结构严谨,意思贯通,脉络分明,浑然一体。

四、 撰写研究报告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研究报告与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对照着写

作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验证和总结的研究报告,在以下方面要与实施方案对照着写。⑴研究内容。研究内容若是策略,研究报告中就要总结形成了哪些策略;研究内容若是教学模式,就要总结形成的教学模式;研究内容若是解决某一具体问题,那就要总结问题是怎样解决的。⑵研究方法。如在研究实施方案中设计了问卷调查,那对应的研究报告是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形成了什么结论;如在研究实施方案中设计了行动研究法,则研究报告中就要陈述在研究过程中针对什么问题进行了研究,在问题解决中做了哪些工作,对原研究设计做了哪些修改,结果怎样,产生了什么新问题。如设计了文献研究法,就要明确文献的名称,主要观点,对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等。⑶研究成果。课题实施方案中预设的成果要与研究报告中的成果分析保持对应。

2.依据研究材料来提炼研究成果

要全面掌握和充分利用有关材料。撰写时要重新熟悉课题研究领域内的相关情况,他人研究的理论观点、成果、动态和方法,以及应用于实际后的问题和建议等,均可作参考。多参阅立项时所引的支撑理论和近年来国内外的有关新信息。但不可受其束缚,被其左右,照搬他人研究的观点,人云亦云。对照课题实施方案,尽量搜集齐各阶段的过程性探索、研究资料,并注意对材料的检验和筛选,对具体材料作中肯的理论分析。要结合课题研究实际,为我所用。

提炼就是要把感性材料进行反复分析,进行筛选和改造制作,透过现象抓本质,透过局部看整体,从中找到规律性的东西,得出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结论。在提炼中经常会遭遇资料庞杂、茫无头绪的困扰,我们可以像旅行者收拾自己的箱子那样,采取如下办法加以解决:⑴重新安排其中的物品;⑵找一个更大的箱子;⑶把不必要的东西挑出来。第一和第二个办法促使我们考虑自己的归类标准,是否可以找到一个更好的“包装”方式或更合适的容器。第三个办法揭示我们:研究的写作过程是一个不断聚焦的过程,而聚焦就必须舍弃一些东西。

要提炼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即在原有基础上有何发展,有没有新的发现,研究过程中质疑和完善的地方有哪些。要阐述成果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有何特点,怎样操作,效果怎样。成果要概括、精要、利于推广。有的教师在研究报告中只交代研究的背景和理论依据、方法程序和结果,缺少理性思考和对结论的陈述,缺乏操作性的概括和提炼,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如只罗列材料,对研究过程做镜子式的实录;只简述论点,把大量的材料放在附件里等。

3.紧扣研究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体现过程性

一般课题研究都以研究问题为切入点,在课题实施方案中围绕研究主题确定研究内容和子课题。因此在研究报告中首先要明确研究内容落实了没有,与子课题相对应的研究成果是什么。如《xx策略研究》,首先要陈述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形成了哪些策略,这些策略怎样界定,如何操作,有没有理论支撑,运用这些策略需要怎样的教育教学观念,需要怎样的教育教学环境,需要提供哪些保障,运用的效果如何。陈述这些内容,实际上就是抓住问题,阐述观点。事例是实,议论是虚,唯有因实生虚,虚实相应,文章才能生辉。课题研究形成自己的观点,必须立足教育教学实践,在研究的过程中去体验、去发现,在依据事实的基础上,以教育理论为指导,进行理性思考,提炼自己的观点。因此研究报告要以实践为基础,体现过程性。缺少引文及附件,看不出通过研究得出的创新理论以及该理论和支撑实验研究的理论有什么区别或联系;把学校的常规教学活动作为课题的实验研究成果展示;把课题立项之前的成果当作课题立项后的实验研究成果等现象,都会使研究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

进行定量分析是求实精神的具体表现,数据本身具有很强的确定性,是对事物的高度概括和抽象,它比语言描述更客观、准确,有说服力。在科学研究目的中,描述、解释是基础,预测和控制才是科学研究的最高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必须用数理统计等量化分析,甚至可以结合计算机量化模型,建立事物发展的数学模型。量化是教育科研深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缺乏量的分析,只有质的描述,这样的研究是不完善的。要收集数据资料,并作初步处理,用作分析、推理和判断,最后归纳得出结论。因此撰写研究报告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这样,才能提高研究报告的实证性。有些课题明为实验研究,且设计了对照班,但在成果分析中,多运用模糊语言,进行定性分析,没能根据事实材料和数据提出结论,印证成果,严重削弱了课题研究的可信度。

5.结论分析要实事求是

在文章结尾时,可以对自己的研究结果做一个比较中肯的总结,同时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尚未澄清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以及今后继续研究的方面和初步的打算。课题研究不一定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研究报告中要做实事求是的分析,切忌一味地唱赞歌。按照预设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发现了新问题也是成果。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重在体验研究过程,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讲,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的隐性成果比显性成果更多更有价值。因此,在结论分析上要尊重事实;对于效果不明显的,不妨讨论一下原因,明确下一步研究的问题。结论是正文内容的归纳和深化,如对正文的主要内容仅作简单重复,或谈几点体会、喊几句口号就草率收兵,会使结论空泛笼统,使成果缺乏说服力。不要对前人的工作随意否定,轻易断言“此问题前人尚无研究”;也不可闭门造车,忽视前提和条件,任意夸大成绩缩小问题,以偏概全,把局部经验说成是普遍规律,以免影响课题研究的科学性。

6.附件是报告的补充材料

附件包括:⑴对概括性成果的具体展示,如专著、系列论文等;⑵表明所依靠的方法与工具,如研究工具(问卷等)、原始数据与统计、观察记录等;⑶研究效果证明,如实验学校教师总结、典型案例等。凡撰写者认为必须向读者提供的一些原始记录、工作表格、可供借鉴的资料等,都可作附件内容,并按推出的内容分成若干条目陈述。千万别把附件当成垃圾箱或档案袋。

参考文献

[1] 李政.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及实际操作.教育科学研究,2001⑸.

[2] 吴建深.教育科研报告的撰写.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3⑸.

[3] 冯永熙.如何做好课题研究及撰写结题报告.基础教育,2003⑺.

[4] 王少元.中小学教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的问题和对策.宁夏教育科研,2006⑵.

[5] 张建.研究报告撰写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6] 池方浩,池哲萍.教育研究文稿的写作.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上一篇:第一阶段考试总结下一篇:东高房小学结核病防治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