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书怀》改写作文(精选6篇)
《旅夜书怀》改写作文 篇1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孤身漂泊。哪里才是彼岸?哪里才是我的归宿?我该何去何从……
拖着疲倦而又痛苦的心,行尸走肉般的身躯,我离开了京城……
黑夜的帷幕悄悄地拉了下来。那桅杆高竖的小船,犹如我一般,孤独地在月夜江面上漂泊着、此刻,微风四起,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吹拂着我蓬乱的头发,吹拂着我老病之身;不禁有些寒意。
悲慨之余,遥望那明星低垂的天空。
孤单影姿的我在这浩渺无边的星空之下,多么渺小;在这浩荡东流的江水旁,又是多么的渺小。生命是如此的旷远;而我呢?我的前方的路在哪?
难道就因为我的身体多病,难道就是因为我已经是日落年老之人,而前途无望?
浩渺的天地之间,难道我就是那只沙鸥,那随风而飞的沙鸥,那漂泊无望的沙鸥,那一事无成的沙鸥?
微风仍不厌地吹拂着我蓬乱的头发……
《旅夜书怀》改写作文 篇2
教材分析:《旅夜书怀》是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四单元的一首诗。这个单元是中国古典诗歌单元, 涉及了先秦、魏晋、唐这几个诗歌繁荣时期的代表性诗作。单元教学目标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了解诗人的艺术风格, 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旅夜抒怀》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作品, 写作于杜甫从成都到夔州的途中, 抒写了诗人暮年漂泊的情怀, 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悲壮的艺术风格, 是杜甫律诗的力作。
学习这首诗, 要把握在雄浑景象中流露诗人孤寂之情的写法, 并联系时代背景, 通过意象想象、问题探讨等方式, 感受诗歌的意象意境, 品味作品中人物的心情, 进而掌握诗歌的情感变化, 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想象是理解这首诗歌的关键, 通过想象感受秋江广阔的图景和抒情主人公孤苦的形象, 从而深切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学情分析:职校一年级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在学习该诗之前接触了陶渊明、李白等诗人的诗作, 已经积累了一些分析诗歌的方法;并且之前初中的学习积累和课前充分的预习, 对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创作背景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探究, 鉴赏诗歌。就本诗的情感而言, 学生由于人生阅历不够, 未必能准确领会, 可以通过引导、创设情景, 让学生感受诗人当时的境况, 进而体会诗人暮年漂泊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品读诗歌的语言, 分析诗中的意象特征, 体味诗人的情感。
2. 理解诗中的抒情方式 (直接、间接抒情) 。
3. 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欣赏写景诗的方法, 提高鉴赏能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 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意象的特殊含义。
教学难点:体味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细节质疑法。
五、设计思路
职校新教材最突出的一点, 就是提倡“合作、引导、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 而是通过合理的问题设计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努力创设情境, 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让学生切身感受该诗的情感和艺术特色,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在之前的课堂上, 学生已经学过李白的诗作, 杜甫的诗歌风格与李白是完全不同的, 设计此诗一是注重诗歌意境的理解, 二是侧重诗歌的诵读, 让学生用心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思路安排了“三个层次”, 即:通过“整体感知——意象探究——揣摩情感”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在充分感知诗歌的基础上获得理性的升华, 从而深刻地体会全诗的内容情感和写作技巧。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
七、教学时数: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 联系旧知导入
我们都曾学过“诗仙”李白的作品, 他的诗作飘逸奔放, 想象瑰丽, 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他同时代的还有一位诗人, 就是“诗圣”杜甫。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用诗来记录历史, 深刻反映社会现实, 揭示民生疾苦、官吏暴虐, 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大家学过哪些诗作呢? (同学们自由回答)
看来大家都积累了不少杜甫的诗作, 下面我们就通过比较杜甫最有名的两首诗作, 一起走近杜甫, 感受他的诗作风格。
(二) 交流讨论
教师诵读《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和《望岳》, 比较两诗在写景上有何不同特点。
学生讨论、归纳:
1.《绝句》景物描写, 《望岳》先写景后抒情。
2.《绝句》句句写景, 一句一景。
3.《绝句》感情含蓄, 《望岳》感情直白。
归纳欣赏写景诗的方法:
1.把握形象
2.体味意境
3.把握情感
大家可以看到, 杜甫的诗作情景往往交融, 并且情感深沉, 下面我们就一起, 通过学习他的代表作《旅夜书怀》, 来感受他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三) 朗读诗作, 了解基调
教师安排2-3位同学朗读诗作, 考虑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
这是杜甫晚年所写的诗作, 有人把此诗看成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沉郁悲凉。读时, 一定要读得缓慢、深沉, 才能把这首诗的丰富感情读出来。
当然, 要想把一首诗读得准确, 读出感情, 是需要对诗作有深刻的理解的,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旅夜书怀》。
(四) 整体感知
教师提问。
师:“旅”, 意味着什么?
生:“旅”有“旅途”的意思。
师:为什么这首诗歌会写作于旅途呢?
生:杜甫这首五言律诗, 写于“安史之乱”结束后的第二年, 公元765年五月, 好不容易在成都草堂安定来的杜甫, 由于好友严武的去世, 失去了依靠, 而不得不举家迁回中原。这首诗歌就是他在返乡途中的有感而作。
师:诗中哪些诗句对应了题目中的“夜”?
生:与“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对应。
师:“书怀”表明什么?
生:表明这是一首抒发情怀的句子。
师:从题目中我们就可以看到, 这首诗写的是旅途夜间所见之景, 并由此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作。那么作者到底给我们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想要抒发怎样的情怀呢?
(五) 含英咀华, 体会意境
教师将学生分组, 用自己的想象来描绘这两幅画面。
学生讨论, 派代表来分别描绘。
生1:岸边瘦弱的小草在秋风的吹拂下发出了“沙沙”的响声, 在广阔的江面上一艘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随波起伏。
师:这位同学描绘得很好, 在这幅画面中, 大家觉得杜甫给我们渲染了一个怎样的情景?
生:孤独、凄凉。
生2:星空低垂, 显得原野辽阔无边, 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 奔流不息。
师:以上首领二联给我们描绘出这样的一幅画面:近处一叶小舟, 远处寒星笼罩, 月光照射之下, 江水奔流而东。在作者的笔下, 天地空旷, 大江奔流, 然而我们却能感受到细草的纤弱, 孤舟的凄凉。这种写法也就是“以乐景写哀情”。
领会情感。
1. 教师提问:如何理解颈联?
学生讨论。
生: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的么?年老多病就应当退休不在为官。这两句诗中的“岂”和“应”字有另外的意思在里面。
师:如何理解呢?
生:颈联是反语, 我们都知道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 但是诗人的理想是安邦治国, 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他无法实现自己的报复, 因此“岂”字, 写出了诗人空有才华却无法施展的愤懑之情!“官应老病休”, 从表面上看是作者的“自慰”“自解”, 但是我们看过杜甫生平就知道, 杜甫年龄根本就不能称为老, 诗人仕途坎坷, 又岂是他年老多病所致。诗人素有远大抱负, 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 有一点声名竟是因文章而著, 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
师:因此我们就可以知道, 杜甫用这两句诗, 含蓄地表达了他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令人可叹可惜!
赏析尾联。
师:就在这时, 作者笔锋一转, 他看到了什么呢?
生:天地间的一只沙鸥。
师:很好, 茫茫天地间, 那只在飞翔的沙鸥似乎就是杜甫自身的写照, 诗人将自乘的孤舟比做一只空中飞翔的鸟。用天地之大反衬沙鸥之小, 借以描绘自己的孤单失意, 真是含蓄婉至, 饶有余味。清人黄生说:“一沙鸥何其妙!天地何其大, 合而言之曰天地一沙鸥, 作者吞声, 读者失笑。”
再读诗作。
采用个读、点评、教师范读、全班齐读等形式, 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 来进一步的感受此诗的深沉情感。
(六) 总结反思
本节课上, 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旅夜书怀》, 这首诗歌传递给我们的是怎么样的艺术风格呢?有哪一位同学愿意来归纳一下?
学生回忆、讨论。
教师归纳:杜甫诗有“沉郁顿挫”的风格。“沉郁”指意境雄浑开阔, 感情深沉悲凉。“顿挫”, 主要指诗歌情感表达的波澜起伏, 反复低回。《旅夜书怀》这首五言律诗, 内容上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无奈漂泊流浪的孤寂悲苦和愤慨之情。在表现手法上情景交融, 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清朝著名的文学评论家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 景生情, 情生景, 哀乐之触, 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 即寓情于景、寓景于情。《旅夜书怀》正是在情景相生、互藏其宅下完成了诗人对生命的感伤与顿悟。
(七) 能力延伸
在今天的课堂上, 我们一起欣赏了杜甫的名作, 对于古典诗歌, 我们应该怎样去阅读欣赏呢?从今天的课堂上大家可以得到哪些经验呢?
生1:阅读诗作首先要知人论世, 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 其次要朗读诗作, 发挥想象, 通过意象走进诗句描写的世界。
生2:欣赏诗歌还需要用心体会, 咬文嚼字, 在字里行间去体会诗人蕴含的情感。
师:大家都说的不错, 不过我还要再加上一条, 在理解的基础上要多读诗作, 最好能熟读成诵, 把经典深深地印刻在自己的脑海和心灵中。
(八) 布置作业、对比拓展
比较杜甫的《旅夜书怀》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在情感、写作手法、艺术风格上的区别。
九、教后反思
《旅夜书怀》这首诗在单元的编排上属于自读篇目, 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决定整个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适时点拨。上课的时候, 学生积极举手发言, 整个课堂气氛活跃, 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对于“读”的环节, 还是稍显欠缺。从课件设计的角度, 由于本诗中意象较多, 描绘景象宏大, 如果用固定的画面展现诗作内容, 未必有让学生自由想象来的效果好, 因此, 本诗的课件设计仅设计了三页, 起提示作用而已。从教学实施来看, 效果非常好, “留白”这种方法是非常适合诗歌欣赏的。
附:板书设计
把握形象:首联—近景—孤舟夜泊
颔联—远景—雄浑阔大—反衬
领会情感直抒胸臆—颈联—名因文章著, 官非老病休
借景抒情—尾联—比喻—自伤漂泊、孤独寂寞
杜甫《旅夜书怀》说课稿 篇3
《旅夜书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二单元推荐作品的第二首诗。
本单元诗歌鉴赏的重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即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学情
我教的是两个普通理科班,学生不爱学语文,好多时间用于学习数理化,学习语文成了业余兴趣爱好,所以注重教法,讲究学法尤显迫切。
2.说学习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新课标:“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依据高考考试说明:“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能感受作品形象、品味诗歌语言、把握作者情感”,結合单元指导与提示,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体现杜甫漂泊情感的意象及所运用的反语、比喻,乐景写哀情,直抒胸臆等表现方法,提高品味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
(2)感受诗人复杂的情怀,提升“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深刻理解杜甫漂泊西南天地间的人生境遇,体味杜甫寄托于诗中的身世感慨及家国之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把握诗歌意象,分析诗歌意境来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
【教学难点】
在阅读和训练中理解表现杜甫漂泊情感的具体方法,品味诗歌语言,提升“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能力。
3.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要求:“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这课的教学,重视诵读,通过诵读、研读、赏读、美读、背诵等一系列步骤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主旨。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课前准备:
我补充印发相关的材料,让所有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辅导资料,按照“七环节”(题目、作者、内容、思路、感情、写作技巧、语言)对杜甫《旅夜书怀》提前一周进行个性化解读,以备课形式准备好书面交流材料。
(2)课堂交流:
我对讲课作了分工。抽两个学生利用20~25分钟时间,按照“七环节”对杜甫《旅夜书怀》进行个性化解读课堂交流,让第一个学生分析题目、作者、内容,第二个学生分析诗的思路、感情、写作技巧、语言,生成基本的理解。
有意识地让学生课内找意象,突出分析“垂”“涌”“岂”等字词,强化品味意境的能力训练。
(3)师生合作进一步研读文本:
通过朗读诗歌,初步感知,知人论世,宏观把握;联系具体诗句,研读、赏读、美读、背诵,分析诗歌学会把握诗歌意象,思考讨论诗歌意境,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完成文本鉴赏。
(4)课堂提升:
课堂板书设计,突出学习重点和难点,把握诗歌意象,分析理解诗歌意境。
(5)作业设计:
“当堂背诵课文和比较李白《渡荆门送别》和《杜甫旅夜书怀》的异同”。突出语感训练,在训练中提高了学生利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说课堂教学具体过程
1.朗读诗歌,检查课前自主学习情况
2.研读、赏读、美读师生合作进一步研读文本
(1)通过“夜”字察实景。
学生细读诗歌,明确诗中写旅途之夜的所见之景的句子: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首联和颔联中提到了哪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意境)?
明确:草:细——孤弱 风:微——轻风 岸:江岸——宽阔 樯:危——高,孤立突兀 夜:夜晚——凄冷 舟:独——孤舟 星:垂——低垂 平野:阔——辽阔无边 月——明朗的月光 江——流水汹涌澎湃
小结:
写孤舟夜泊河岸的图景,寓情于景(反衬、乐景写哀情)。
(2)通过“书怀”悟实情。
颈联融情于景凄凉孤寂,尾联比喻手法自叹身世飘零。
小结:
抒发凄凉自伤漂泊之情 直抒胸臆(反语 比喻)
3.课堂提升
(1)板书:
“景——‘独夜舟——情”
描绘孤舟夜泊河岸图景,寓情于景(反衬、乐景写哀情)。
抒发凄凉自伤漂泊之情,直抒胸臆(反语 比喻)
(2)作业设计:
当堂背诵课文。
比较李白《渡荆门送别》和《杜甫旅夜书怀》的异同。
四、课后反思
这节课学生讲解后师生交流,但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是有一些缺憾,比如想一节课一下子把鉴赏诗歌的所有知识都讲清楚,练到位,欲速而不达……
学生讲课需要定时、定量、定法,抓落实。
定时:给足学生准备的时间,限定交流的时间,留给师生一起探究的时间。
定量:所有学生准备而交流的只需两三个,每次不同,争取最后所有人都参与;学生讲次数不可过多,一个单元一篇比较合适。
定法:学生最好在老师讲解例文后,注意讲究程序,按照“七环节”进行个性化解读。
抓落实:老师对学生准备的书面文字一定要检查指导。
旅夜书怀 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体悟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2、体味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重点:通过诗歌的题标题了解诗歌内容从而鉴赏诗歌艺术特色。教学难点: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广袤的天地间飞翔着。飞过了千山万水,只为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心中的梦。可是我们在飞翔的路途中,总会遇到狂风遇到暴雨,前方一片迷茫,我们不知该飞向何方。唐朝的那个夜晚,杜甫守着他那叶破旧的小船也找不到前方的路,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旅夜书怀》,去聆听那夜传来的生命物语。
板书:旅夜书怀 杜甫
我们都知道一直穷困潦倒的杜甫,好不容易在成都有了一处安身立命之地,好友严武病死,杜甫不得不离开成都,再次开始颠沛流离的漂泊之旅,而这一次的漂泊其实是一条不归路。《旅夜书怀》就作于离开成都的途中。那这个“旅”就不同于我们所说的旅游,而充满着人在羁旅的辛酸。
二、明确课时学习目标
三、诵读感知 结合注释,自由诵读。
四、文本研读
1.通过“旅”字看背景 思考:题目中的第一个字是“旅”,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呢?
明确:“旅”是旅居之意。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小结: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再加上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2.通过“夜”字察实景
⑴第二个关键词是“夜”。给我们带来什么信息? 明确: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晚。⑵诗中哪些诗句和“夜”是相对应的的?
明确: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⑶体味一下作者这二句诗里所描绘的意境。首先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 明确:共有两组:细草、微风、岸、危樯、舟,星、平野、月、江流。⑷这两组意象分别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第一组: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凄冷)第二组: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雄浑阔大)⑸诗三、四句写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了诗人的什么感情?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此诗写的是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这是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板书:意境雄浑开阔
3.通过“书怀”悟实情
⑴“书怀”,亦即书写情怀,抒发感情。把诗中“书怀”部分朗读一遍。明确: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⑵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那么在诗中“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为”老病”而休的。
⑶诗人名满天下,是因为什么? 明确:韩愈写诗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之词。⑷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说这样呢? 明确:这很明显的是激愤之下的反话,既然“名声”是因“文章”而著的,那么,“官休”也就不是因为“老病”了。
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他的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提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⑸尾联:诗人自况,以什么自况的呢?
明确:以”飘飘”喻己则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后以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作比。
(6)除了比喻,尾联还有什么手法?达到什么效果?
明确:茫茫的天地和一只孤独的沙鸥作比,就更显得孤独和凄凉了。板书:感情悲凉深沉
五、情读,体会情感 那现在我们再来朗诵这首诗。
1、个读
2、范读,诵读指导
在我们读第一句“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时,语调很缓慢,哪怕重音放在“独”上,依然读起来只有淡淡的忧伤,当读到第二句的时候,“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时,眼前出现一望无际的平野还有波光粼粼的东流江水,语调低沉而雄浑,这时的杜甫已经感受到自己的孤寂无助,凄苦茫然的漂泊之伤痛,在紧接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中杜甫的愤激不平呼之欲出,可是杜甫最后只是无可奈何不无感伤说了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那份呼之欲出的愤激之言就这样硬生生的堵在喉颈。
3、齐读
板书:情感表达的波澜起伏,反复低回。
4、小结:杜甫诗歌的特点——沉郁顿挫
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沉郁”意境雄浑开阔,感情深沉悲凉。“顿挫”,主要指诗歌情感表达的波澜起伏,反复低回。板书:——沉郁顿挫
六、当堂训练
杜甫的这种自感身世孤苦漂零的沉郁之作你还能举出其它的例子吗?
教学预设: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这首诗怎样体现沉郁顿挫的风格的?
这首诗不管从写景的角度还是所营造的意境方面都同《旅夜书怀》很相似。尾联中“艰难苦恨”四字,包含着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不仅仅写出自己人在羁旅的艰辛,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作者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而寄慨深广。
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如来自天外,将诗人的“悲秋”情绪展现于读者面前。“渚清沙白鸟飞回”又语势舒缓,仿佛令这悲情受到限制。“无边落木萧萧下”,又将诗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个新的层次。“不尽长江滚滚来”滚滚而来的“长江”展现的开阔辽远的境界,又仿佛缓冲了这段悲情。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
《登高》具有沉而悲的特色,读者从作品中读到的是一个穷儒形象。然而,作者之情,悲郁深沉而并不过分,凄苦冷落而不见消沉。作者往往将充沛的感情隐藏于心灵深处,九曲回肠冲撞旋转,并不恣情宣泄倾泻无遗。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就把心中的悲凉镶嵌在字里行间了,你看这个“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这个“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作客”客居他乡,“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而最后一小句把诗人心中的这份万古悲愁浓缩在一份无奈之中,你看“新停”不仅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也因为多病只好停下酒杯,郁积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
如果说《旅夜书怀》中“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用了反语来抒发愤激不平之情,那漂泊两年之后的杜甫,这份愤激这份不平这份不甘心不见了,只有那浓的可以化成墨汁一样的悲凉,像一阵一阵巨浪淹没杜甫。这首诗意境雄浑开阔,感情深沉悲凉。情感表达的也是波澜起伏,反复低回。
杜甫善于在登高的场景中,把自己的痛苦放在尽可能大的空间中,使得他的悲凉显得并不渺小。但是,总又不完全停留在高亢的音调上,形成一种起伏跌宕的气息。
七、拓展延伸
探讨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形成的原因。
教学预设:
和当时的时代有关,安史之乱
和自己的遭遇有关,个人的穷愁困苦,颠沛流离
和自己的性格有关,出身“奉儒守官”的家庭,杜甫由于受到儒家的中和节制的影响,他在表达感情时,总是把自己的感情压抑住,不让他一下子喷发出来,而是让他在低徊中缓缓地起伏心忧黎元社稷的情怀。
八、课堂总结: 漂泊江湖的辛酸没有抹去杜甫悲天悯人的情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一路颠沛流离一路泪沾衣襟。合上书本合不上思绪,我想对杜甫说:走出你的旅夜书怀,走出你的沉郁顿挫,我愿意继续做一只飞翔的沙鸥,不管风霜还是雨雪,我都会坚定最初的梦想,那是千年后的灵魂对你的一种悼念和铭记。
九、布置作业
1、抄写并背诵本诗。
2、完成课后练习。
旅夜书怀 杜甫 篇5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xìcǎowēifēnɡàn,wēiqiánɡdúyèzhōu.
细草 微 风 岸,危 樯 独夜舟 .
xīnɡchuípínɡyěkuò,yuèyǒnɡdàjiānɡliú.
星 垂平野阔 ,月 涌 大江 流 .
mínɡqǐwénzhānɡzhù,ɡuānyīnɡlǎobìnɡxiū,
名 岂文 章 著 ,官 应 老 病 休 ,
piāopiāohésuǒsì,tiāndìyìshāōu.
飘 飘 何所 似,天 地一沙 鸥.
注解:
1、危樯:高耸的桅杆。
2、星垂句:远处的.星星宛如低垂至地面,使原野更为辽阔。
3、月涌句:银色的月光映着奔流汹涌的长江。
4、沙鸥:水鸟名。
韵译:
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江岸畔的细草,
深夜江边,泊着桅杆高耸的孤舟。
原野辽阔,天边的星星如垂地面,
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
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
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
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何以相比?
活象是漂零天地间一只孤苦沙鸥。
评析:
公开课教案《旅夜书怀》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鉴赏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能力目标: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思路和技巧。情感目标: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联系高考有关考点,学会从意象、意境的分析和重要句子的理解等方面来鉴赏诗歌。【教学难点】
对重要诗句的理解,鉴赏。
【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整体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提问】诗题往往反映了诗歌的基本内容或基本结构,《旅夜书怀》正是如此。请结合注释①说说“旅夜书怀”的字面意思。
【提问】这个标题应该包括两个基本内容,即写诗人旅途之夜所见的景物和当时的思想感情。那么,这两个基本内容相对应的是诗中的哪些诗句?
二、诵读诗歌2遍。
三、揣摩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一)、首联
1、【提问】首联描绘了“旅夜”什么景物?找一下其中的意象
2、欣赏比较画面,初步感知诗句的意境
【提问】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请对诗句加以分析。
3、学生展开想象描述诗句。
4、从诗中找一个词来概括其意象特点。
(二)、颔联
1、【提问】颔联的意象有哪些?
2、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用诗中一个字概括意象特点
归纳:首联写的是孤舟,写出了孤寂,可颔联却给我们展示了如此雄浑阔大的景象,那是人到底要写的是孤独还是阔大?
(三)颈联
【提问】颈联议论的是得名和当官的问题,读注释④⑤说说诗人对这两个问题持什么态度?
(四)尾联
【提问】尾联还是“书怀”部分,但并非直抒胸臆而是借景抒情,试分析诗人借什么景抒什么情?(结合画面理解)
四、拓展延伸:结合本诗归纳分析意境型诗歌答题模式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小结: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1、解读诗题,整体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揣摩诗歌的语言(注意形容词、动词和句式),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结合注释和诗人的有关经历突破难以理解的诗句。
六、布置作业:诗歌鉴赏题(略)
【教学过程】
一、解题,整体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提问】诗题往往反映了诗歌的基本内容或基本结构,《旅夜书怀》正是如此。请结合注释①说说“旅夜书怀”的字面意思。【明确】“在旅途之夜书写自己的情怀或感情。”
【提问】这个标题应该包括两个基本内容,即写诗人旅途之夜所见的景物和当时的思想感情。那么,这两个基本内容相对应的是诗中的哪些诗句? 【明确】前四句写旅途之夜所见之景,后四句抒发诗人的感情。
二、诵读诗歌2遍
三、揣摩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一)、首联
1、【提问】首联描绘了“旅夜”什么景物?找一下其中的意象 【明确】细草、微风、岸、危樯、舟
2、欣赏比较画面,初步感知诗句的意境
【提问】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请对诗句加以分析。
3、学生展开想象描述诗句。
【明确】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
4、从诗中找一个词来概括其意象特点。独
(二)、颔联
1、【提问】颔联的意象有哪些? 【明确】星、平野、月、江流
2、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三两星盏衬托着无边荒凉的平野。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月似乎不堪滚滚东流的大江的压逼而一下子涌了出来。
3、用诗中一个字概括意象特点 阔
归纳:首联写的是孤舟,写出了孤寂,可颔联却给我们展示了如此雄浑阔大的景象,那是人到底要写的是孤独还是阔大?
明确:孤独,用了对比,反衬手法,阔岸、平野,大奖中的孤舟是何等孤单、何等渺小,这是诗人命运的写照,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无依的凄怆心情。
【过渡】后两联是“书怀”,那么到底怎样“书”,我们一起来探究。【提问】后两联的抒情方法有什么不同?
【明确】颈联是通过议论直抒胸臆,尾联是借景抒情。
(三)颈联
1、【提问】颈联议论的是得名和当官的问题,读注释④⑤说说诗人对这两个问题持什么态度?
【明确】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
【点拨】是不是真的这样呢?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
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这两句诗是诗人用反语自嘲,也借此表达自己的不满。
(四)尾联
【提问】尾联还是“书怀”部分,但并非直抒胸臆而是借景抒情,试分析诗人借什么景抒什么情?(结合画面理解)
【明确】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不过象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
四、拓展延伸:结合本诗归纳分析意境型诗歌答题模式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月下,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一叶孤舟竖着高高的桅杆停泊在夜色茫茫之中,放眼岸上,只见星星在天边遥挂低垂,纵目江上,月光在波涛中翻动如涌,江流奔腾.如此开阔的环境,如此孤独的小舟,(步骤一)
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孤寂冷清的旅夜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无所依托的飘泊自伤之情.(步骤三)
五、小结: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1、解读诗题,整体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揣摩诗歌的语言(注意形容词、动词和句式),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结合注释和诗人的有关经历突破难以理解的诗句。
六、布置作业:诗歌鉴赏题
绝句二首(其一)①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①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之时。
提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步骤一)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清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的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二)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三)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愉悦闲适的心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l)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明确】(1)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象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之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或孤清)意境。
(2)第一种答案:同意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说法。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
【《旅夜书怀》改写作文】推荐阅读:
如何改写古诗夜书所见09-04
改写《赠汪伦》古诗改写作文300字10-02
改写《三峡》作文06-07
《春日》改写作文11-18
孤独之旅改写作文05-08
静女改写作文05-19
改写作文:游子吟05-24
改写秋思的作文07-12
《不老泉》改写作文11-15
再别康桥改写作文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