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改写作文(共10篇)
渡荆门送别改写作文 篇1
渡荆门送别改写作文
我想去楚地,看看不一样的风景。拜别父母,背上行囊,乘着小舟,顺着长江水而下。
两岸怪石嶙峋,黄石碧岩,高与天齐,细细的山尖仿佛随时都会坠落下来,山谷中那一堆堆被春雨洗涤得碧绿的藤蔓,从上而下直浸入江心。江坡上绿茸茸的草地似轻柔的摇篮托着两岸的群山峻岭。江面汹涌澎湃,水花四溅,江涛随着山峦激荡,山影水影,日光水光,交织一片,气势雄伟,我还未来得及细看,舟已似离箭一样飞速向前。
行舟百余里,水面逐渐平缓,松开抓紧船栏的双手,环视四周,却发觉仅仅片刻已行过万里到达了长江中游,青山逐渐清失了,眼前是一望无垠的原野,远眺不远处的`小山坡上,安卧着一片小村庄,袅袅炊烟扶摇直上,正如陶渊明笔下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舟缓缓前行,只见河堤上孩子们放着五彩缤纷的纸鸢,尽情的撒着欢;大人们站在家门口翘首张望,大概是期盼着孩子们早点归家吧。我看着这静静的江水,突然潸然泪下。
夕阳挥洒完最后一缕光芒,便退身隐居于深山之后,月亮撕开浓厚的黑云,露出她那皎洁的脸庞,银光四射,如未打磨的明镜一般,朦朦胧胧,呼之欲出,两岸的平原也被渲染得如玉似锦,满天的星辰顿时也黯然失色。忽然四周一片昏暗,仰望空中,云海波动升降起伏变化无常,时而似蛟龙戏珠,盘旋飞舞;时而如九尾仙凤,直冲九天;时而像银花玉枝,瑰丽妩媚。正值兴头,不知何处袭来一阵劲风,卷着点点黄沙刺入我的眼睛,我揉揉眼,再看,周围又一片通亮,云海消失得无影无踪,一切都亦真亦幻。
在月色的照耀下,我躺在行舟的怀抱,任凭江水送我前行。雨点轻柔地打落在我的脸上,凉凉的,我睁开双眼,平静的江面上,只有我的一叶小舟,低头轻抚水面,望着水面上的孤影,我知道我已经离开家乡了……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篇2
一、壮阔的意象和灵动的词语
诗总是以其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意象来呈现。李白青年时的壮游,当然会撷取最能体现自己壮志凌云的意象。诗中“平野”、“大荒”这些展示辽阔原野的意象,正是当年诗人充满雄心,立志为朝廷干一番大事的志向的写照。因而读到“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就会有气势开阔的感动,意象的壮阔正是志向的远大。但如果认为是意象选取正确就能使诗歌成为不朽名篇的话,那就错了。因为这首诗之所以能脍炙人口,除了有辽阔原野这些意象外,还由于诗中那些灵动的词语。这些词语使全诗的描写呈动态的趋势,让读这首诗的人都能够如见李白乘舟远游的场面。因而品读这些充满灵动活力的词语,对真正理解李白的形象与情感是十分重要的。
如“山随平野尽”中的“随”,以游动的视角,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山”也写活了“原野”,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又如“尽”,联想到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视野由崎岖到壮阔,精神世界顿时也豁然开朗起来。“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的波澜壮阔的场面也会随着诗人的吟诵而呈现出来。至于“江入大荒流”,“入”字就尽现江水的速度甚至宽度,词用得多么贴切。这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同时也打开了诗人的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象,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这两句诗,不仅有气势开阔的意象,更有动态的描写。是的,江是流动的,但两岸的山脉是固定的。虽说这里有从三峡到平坦大江的地理变化,随着诗人灵动的词语,将诗人的舟行体验及见到壮阔之景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
站在颔联再看首联,虽说没有惊人之句,但一个“渡”字直接扣题,“远”字交代了此行的目的。诗人远离养育自己多年的故乡,放舟东下,经巴渝,出三峡,直赴千里之外的荆门之外,来到了战国时期的楚国属地漫游。古朴原始的楚地风情,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风雨沧桑的历史变迁,让李白神往。因而“渡远”两字,不仅包含自己多年的思念得以实现的兴奋,更有自己将实现抱负的激动。
二、瑰丽的想象和高远的意境
这是李白的出蜀之作,有着他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由壮阔的意象与灵动的词语所构建出来的诗篇,一定有着更高远的意境,而构勒这幅高远意境图的正是诗人那瑰丽的想象之笔。
你瞧,“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既有夜空景观,也有白昼之景。诗人坐在船上,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我们呈现了这么一个场面:晚上,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似的;白天,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到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而一个“飞”字,将本在天上的明月倒映在因江面开阔而流速变得缓慢的江水中,使江面如同天上飞来的明镜。这种奇特的美丽的想象正是诗人浪漫情怀的集中体现。李白曾说“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现在李白又将瑶台镜“飞”落水中,是水中月还是天上镜,诗人的想象奇特浪漫,妙趣横生。
正是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的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与天空的高远,诗歌的艺术效果才如此强烈。作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以其俊秀飘逸的诗风奇特瑰丽的想象赋予我们言之不尽的乐趣。
三、蕴藉的情感和悠远的余味
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是送别诗。与诗人其他送别诗相比,似乎这里并没有出现送别的人。难怪清代沈德潜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送别肯定是存在的,而且这正是作者情感蕴藉之所在,也正是诗的韵味之所在。其实作者写的是告别故乡,而非送别朋友,并写出了故乡山水陪伴诗人、万里护送的动人情景,这样的“送别”,实在是别具一格。
李白自5岁开始读书,15岁学习剑术,直至25岁远渡荆门,一向在蜀地生活,此次出行,面对流过蜀地的江水,不禁产生故乡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确实有些恋恋不舍,但对自己的这一感情却不说破,而一路写“从”、“随”、“入”,写江水写远山,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地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根据资料记载,诗人居住的青莲乡的通口河与平通河,汇流成涪江经嘉陵江注入长江。我们经常说,山连着山水连着水,诗人也清楚自己脚下的那条江就是与家乡的河联系着的。诗中没说自己眷恋着家乡及家乡的人,但他把本无感情的故乡水表现得深情厚意,写水在恋恋不舍一路护送,万里相随。家乡水对外出游子的情感,不正是诗人一路上眷恋路乡的感情的含蓄写法吗?再回首前几联,会发现这一份对故乡的多情,几乎贯穿整首诗。如果对诗人的深情依恋能好好体悟,品诗就会兴味盎然。
李白曾三渡三峡,每一次都关系着他的前途和命运。同样是写三峡,情感却不尽相同。透过另两首写三峡诗歌呈现的画面,感受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情,从而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并非只是景,情景交融才构成意境。
朱光潜先生说:“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美备。”联想和想象是感受意境的有效途径。然而对于诗歌的联想绝不是信马由缰,必须在诗的灵动的词语中及壮阔的意境中得以充分的想象与联想。同时诗是整体的,因而我们在品读诗时,不能孤立地看某一字词,出现在学生面前的画面不应该是割裂的。在教学中既要注重诗的整体感,又要依据诗句本身,让学生对诗歌进行合理想象,从而对诗歌的理解由单薄走向丰盈。一句话,学生品读时出现的诗的画面可能开始时是平面的,但随着联想与想象,这个画面的立体感会更强,从而充分领略“诗中有画”、“画中有情”的意境。
笔者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結合字词,想象画面,感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重点)
2.同题扩读,体验本课学习的鉴赏方法
(二)教学过程:
课间播放歌曲《渡荆门送别》,交流有关李白的知识。
1.初读诗歌,说说感受
①导入:同学们,课间我们听的是吟唱版的《渡荆门送别》。每当乐声乍起,歌韵初扬,我就心醉神驰,仿佛已经穿越千年的时空隧道,和李白在荆门的长江上把臂同舟共游了。
②介绍荆门山: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人们常把荆门山称作“蜀楚咽喉”。等到长江冲出峥嵘突兀的荆门山口,才真正流入江汉平原地带,水面骤然变得宽阔,江流也随之显出舒展奔放的姿态。
③介绍诗人:(出示幻灯片)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李白
那一年,李白25岁,第一次离开故乡蜀地,此时舟出荆门山,故乡在身后,他乡在眼前,人生的征程与壮游从此开始。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录这段旅程的诗歌《渡荆门送别》。(板书课题)
④自由朗读诗歌:用一两个词语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提示:豪迈、雄健、壮阔、深情、富有想象等。
⑤根据学生的感受,朗读全诗。可以有不同的朗讀处理,用最能渲染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的方式演绎《渡荆门送别》。
2.想象画面,领略意境
①再读诗歌,想象画面:
苏轼赞王维的诗画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高明的诗人都是善于营造画面的。(板书诗中有画)
朗读全诗,闭上眼睛回味,诗人为我们呈现了哪些画面?
(可以采用“男生读一二联,女生体会;女生读三四联,男生体会”的方式进行。)
②根据想象,展现画面:
同学们的脑海里已经有了依稀的画面,让我们和诗人的心灵靠得再近一些,走到画面里去。来,我们化身为李白吧!
(出示幻灯片)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示例:我看见天险雄秀的荆门山渐渐远去,漫长的水路把我带到了楚地,家乡已经十分遥远,眼前是平阔的江面。我心里充满憧憬,就要去新天地闯荡,迎接我的会是怎样的舞台?
③梳理想象,找出依据:
根据示例,找出想象在诗歌中的依据。
渡:(水路)
远:(家乡已经十分遥远了)
“渡远”与“远渡”比较:“渡远”有主动追求闯荡之意,“远渡”显得平实。荆门:(天险雄秀);外:陌生场地;游:去新天地,内心憧憬。
④仿照示例,呈现画面:
如果我们想象的画面能够把握诗人的内心世界,引起大家的联想,那应该说就是非常成功的。现在请大家仿照老师的例子,小组合作,选择一联,展开想象,用第一人称来描述此情此景。(提醒第三联画面有时间的变化,夜晚我看见……黎明我看见)
⑤评析画面,落实想象:
采用以下的方法评析想象的是否合理。内容上看想象是否有据;形式上可以采用一个小组展示后,自己小组找理由证明,其他小组评价;或一个小组描述后,请其他小组说说其想象的依据。
⑥小结:“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我们用自己丰富的想象了解了诗歌所营造的情境画面,也触摸到了诗人憧憬、豪迈、喜悦、依恋的心灵。
(板书画中有情)
(三)品味余味,体悟情感
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比较本首诗与传统送别诗的异同,充分体会诗人的感情,解决下面的问题。
1.《渡荆门送别》是传统的送别诗吗?
提示:送别有友人,诗中却没有“友”。
2.回顾李白的送别诗
提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
3.本诗中的“送别”之意体现在哪里?
提示:末句。和传统的送别诗不同,送别诗人的不是朋友,而是——故乡的水,这样的送别实在是别具一格。
4.有些版本里,“怜”也写作“连”,朗读体会哪个版本更好
“怜”与“连”比较:
提示:“连”只有联系之意,缺少人与物的融合。“怜”是互相的,故乡爱诗人,诗人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补充资料:青莲乡的通口河与平通河,汇流成涪江经嘉陵江注入长江。)
5.感受末句的委婉情味
李白自5岁开始读书,15岁学习剑术,直至25岁远渡荆门,一向在蜀地生活,此次出行,面对流过蜀地的江水,不禁产生故乡情。但诗人为什么不直接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本无感情的故乡水怀着深情厚意,恋恋不舍一路护送,万里相随呢?
提示:原文委婉尽致,极有情味。李白赋予了自然江水情感和生命力,流水似乎也变得多情,世界因诗人的多情而呈现为多情。
6.这一份对故乡的多情,并不仅仅在尾联体现,而是贯穿整首诗。诗中哪些地方也体现了“送别”之意?
从:本意“作”,不妨释“顺”或“随”,李白驾船顺着流水来到了荆门,逆水回望,家乡的渡头无影无踪。流水陪伴之意可咀嚼。
随:船在动,山一路跟随着动,一直跟随到荆门山,才与我告别。
入:长江一直流入天地的尽头,会一直看着作者奔向前程,而无论李白走多远,故乡的山水都会装在他的心中。
仍:始终,回应上文,说明以上所写之景,皆与“故乡水”有关。明月是江心的明月,云朵是江上的云朵,作者的视野,始终没有离开故乡的水。
小结: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论道:“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清·沈德潜《唐诗别裁》)现在我们可以告诉沈德潜送别之意不仅有,而且还很浓。长江是一根弦,青山、秀水、明月、彩云便是长江弦上奏出的雄伟奇丽的歌。游子即使远行千里,也一定不会忘记故乡。这种浓厚的情意在短短几个字中便尽显无遗,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我们走进了一个情景交融、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这个空间便是意境,它引发我们的遐想,触动我们的灵魂,也能体悟诗人的情感。让我们用朗读再一次进入那一幅幅富有情感的画面吧。(板书:意境)
(四)拓展阅读,把握诗意
李白曾三渡三峡,每一次都关系着他的前途和命运。同样是写三峡,情感却不尽相同。我们透过诗歌呈现的画面,来感受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情。
1.拓展一。联系学生熟知的李白诗作。我们熟知的《朝发白帝彩云间》一诗,是李白获罪流放时接到大赦的诏书,他快乐得像个孩子,口占一绝:(出示幻灯片)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学生朗读,简单交流从文字中体会到的情感。这里的喜悦之情合着流水都洋溢在诗句中。
2.拓展二。此前一年,流放时李白所写的《上三峡》却写尽了时光难度,逆境难熬的心情。(出示幻灯片)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上三峡》
学生朗读,简单交流从文字中体会到的情感。
3.拓展三。(出示幻灯片)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
这种“真”是可以检验的,即能否让人具体感受到。李白是以生命的激情来面对山水的,他笔下的山水无不融入了诗人强烈浓郁的情感基因,因而放射出动人心魄的个性美。情感出境界。
小结:(出示幻灯片)“读诗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培养我们有一颗美好的活泼不死的心灵。”(叶嘉莹)
今天我们透过诗歌的语言,融入自己的想象,通过品读画面,感受到了诗人的喜、悲、欢、苦,触摸到了一个鲜活的生命,我们的心灵也变得丰富起来。这就是诗歌带来的魅力。
轻舟载着他超凡脱俗的诗魂远去了,而悠悠的长江水,永远在人们心中奔腾。来,让我们送送李白,再一次吟咏《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补改) 篇3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了解诗歌的结构方法,领悟表达方法,学习写作诗歌。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学习诗歌的写作。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送别的诗句。老师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教学步骤: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许多送别诗,你们能说说有哪些?提示:《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你还记得吗?
生回答并朗诵。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学生听读,注意节奏、字音,思考下列问题:
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什么不一样?它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以前的送别诗是友人相送,表现的是友情,而这首诗,一下子看不出来是谁送谁,表现的是乡情。一般送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依依难舍缠绵悱恻,而这首,却是兴致勃勃满腔豪情。)
三、品读诗句,体味内涵
1、介绍作者
2、逐句串讲
这首诗首联叙事,颔颈两联写景,尾联抒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前两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长江冲出三峡,在茫茫原野中一泻千里。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辽阔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后两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个“飞”字极富动感,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变幻,构成海市蜃楼般的景色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天镜”飞,“海楼”结,写出了李白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情,而是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谊,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切。表现了作者浓浓的乡思。
综观全诗,似乎诗人写送别之情只有尾联两句,其实不然,中间两联写两岸青山挺立,夹江相送;写江流天地,地老天荒;写月照孤舟,依依相伴;写彩云变幻,绚丽多姿。全是为了烘托一江“故乡水”,一颗“明月心”。诗人要走了,离开生他养他的山水明月,这些青山、秀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这份山水亲情就充盈在这字里行间。
四、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1、逐句教读,边读边纠正学生的发音,指出应注意的节奏、字音。
2、根据诗歌的主旨确立朗读的感情基调。(兴致勃勃 豪情万丈 热爱家乡)
3、讲清朗读时每联的轻重缓急,高低起伏的具体要求。
首联是诗歌的起,内容是叙事性的,语调应该比较平实,语速适中。
颔联是诗歌的承。李白顺流而下,兴致勃勃地来楚地一游。刚出三峡,看到的是茫茫原野,辽阔江天。眼前顿时一亮,心旷神怡。这一句要读出诗人的兴奋。语调上扬,语速稍快,音色清亮。
颈联是诗歌的转,由实景转为虚景,同时也是感情的转折上升点。这句要读的跌宕生姿,读出诗人的万丈豪情。语气铿锵有力,语速快慢结合,音色浑厚粗犷。
尾联是诗歌的合,也是情感的归结。由于前几联的蓄势这里是一个总的爆发。要读出诗人的无限乡思,对家乡之水“万里送行舟”的感激和感动。语气深沉,语速徐缓沉稳。
4、创设情境引导朗读
颔联:诗人乘船顺流而下,过了荆门随着平野的到来,眼前豁然开朗,群山向后退去,只有奔腾的江水一泻千里,他站在船头兴致勃勃地吟道:(生朗诵)
颈联:你就是英俊潇洒、才华横溢、踌躇满志的李白,面对天镜飞、彩云结的雄阔景色,想到自己很快就能投身仕途,一展雄才伟略,于是,你意气风发地吟道:(生朗诵)
尾联:诗人离开了生他养他的家乡。这些青山、秀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李白满怀深情地吟道:(生朗读)
5、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朗读课文
6、抽查朗读,点评。
7、齐读背诵
五、体会写法,指导写作
1、让学生找出这首诗押韵的句子或者韵脚,让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诗歌,如: 《赠汪伦》行 xíng 声 shēng 情 qíng 《静夜思》光 guāng 霜 shuāng 乡 xiāng
教师点拨归纳,总结一般规律。(韵母相同或相近叫押韵,偶句押韵或偶句加首句押韵。)
2、这首诗哪几句是叙事的,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弄清结构,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尾联合)
生答,教师点拨,总结。
3、这首诗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答,教师点评。
4、这首诗写景的两联,让我们感受到了李白渴望放浪一游和一展雄才伟略的万丈豪情。
这种借写景来抒发情感的方法叫什么表达方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教师小结。
5、自由命题,以赞美家乡思念家乡为主旨写一首诗。要求:注意偶句押韵;注意诗歌的起承转合;学习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6、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7、集体交流。
六、课堂总结:
由学生谈收获。
渡荆门送别相关资料 篇4
一.作者介绍 1.人物生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碎叶(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5岁-25岁在四川生活,对四川的山山水水怀有深厚的感情。25岁第一次出蜀远游。42岁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到了长安,才华受唐玄宗赏识,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后遭人嫉妒,获罪,遭贬谪,途中遇赦。762年,李白病重,与世长辞,终年61岁。
2.人物评价
李白性格高傲,藐视权贵,曾流传着“力士脱靴”“贵妃捧砚”“御手调羹”的故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都体现了他反权贵的思想。
李白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是现实主义诗人。)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3.诗词评价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4.作品介绍
有《李太白全集》传世,诗歌上千首,著名的有很多,如:《静夜思》、《赠汪伦》、《送友人》、《送孟浩然之广陵》、《秋浦歌》、《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峨眉山月歌》、《夜宿山寺》、《行路难》、《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月下独酌》、《关山月》、《子夜吴歌》等等。
5.诗词风格
浪漫主义: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二.知识拓展
诗中颔联和颈联描写了三幅图景,请画出简笔画并给三幅图画分别取一个富有诗意的标题。
三.课外作业 1.查找乡情之诗,读一读,背一背。1)岑参《逢入京使》 2)李白《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 3)杜甫《月夜忆舍弟》 4)王维《杂诗》 5)宋之问《渡汉江》 6)贺知章《回乡偶书》 7)王安石《泊船瓜洲》 8)张继《枫桥夜泊》
9)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0)余光中《乡愁》
2.朗读杜甫的《旅夜书怀》,找出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必做)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3.朗读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就写作背景、主要内容、思想感情和写作特色等方面与《渡荆门送别》进行对比,写一段赏析对比的文字。(学会上网查找资料,选做)
峨眉山月歌
李白
《渡荆门送别》教学反思 篇5
《渡荆门送别》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30 课李白的一首诗,教学难点是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涵着的深厚的情思。
这首诗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李白在公元724 年(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诗歌的标题“送别”二字很明确的告诉同学们这是一首送别诗,而且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诗歌情感主题的把握对学生来说不是难点。
在分析诗歌过程中,我依然利用《归园田居》《使至塞上》的教学方法,请学生朗读诗歌,找出景物,激发想象,再现诗歌画面。学生能够三言两语地说出诗歌中所出现的景物:山、平野、江、大荒、月亮、海市蜃楼等景物,但是学生却很难将这些景物组成一幅思乡的画面。当要求学生“ 品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时,大部分学生仍习惯于把描写古诗画面当做翻译古文,全然没有考虑到“ 诗中有人,人在景中,景中有情,情在景中” 的特点,把诗歌画面描绘得干巴巴,完全失去了诗意。
这首诗歌虽然也表达了思乡之情,却与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的写景截然不同,《天净沙 秋思》压抑、低沉、悲伤的情感被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表现得淋漓尽致,可是《渡荆门送别》却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学生为此困惑讨论了很长时间。
针对这个问题,我给学生补充介绍了诗人李白写作此首诗歌的背景,特别提到这个时候李白正值青年时期,而且是首次出蜀游玩,作者是兴致勃勃,心情愉悦,特别是蜀地崇山峻岭,楚地是平原旷野。因此“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物描写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更是把生活在蜀地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的写了出来。
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 篇6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9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10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答案:
9答案: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能清楚地描绘景象,语言通顺得2分)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 篇7
渡荆门送别
唐代: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注释
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长江。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
⑺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李白《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篇8
1、知识与能力:学习《渡荆门送别》。
2、过程与方法: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古诗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学生自由读古诗,初步了解诗意。
2、放录音,营造气氛。
3、《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又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明确: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衡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4、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得好,找出来谈谈它好在何处。
明确:”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5、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请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明确:“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教师补充: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的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6、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明确:不是,是告别故乡。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诗人初次离开故乡,确实有些依依不舍,但不说破。掉笔从对方写来,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会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
7、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抒发了思乡深情。
8、通过合作学习,研究探讨:
(1)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如何在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的?
这首诗五、六两句在李白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这里的新奇不在描写景色的本身而在它的托意。“月下飞天镜”,“下”字是动词,说月亮下来了,影子落在江水中。圆圆的月亮,像一面镜子。镜子从哪里来的呢?从天上飞下来的。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影,上下生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古诗:“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本诗却从相反的方面来运用它新奇的想像。“云生结海楼”,诗人看到天空云彩的奇幻变化,产生无穷想像。“海楼”即“海市蜃楼”。这种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光线在大气中的折射,在大海或沙漠的上空,有时忽然出现像城市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学水平低,惊为神怪,认为是海中的蜃(蛤蚌之类)吐气结成的。江汉平原上空并无这种自然现象。诗人所指的是天边云彩各种奇异的形状,仿佛也产生了仙人楼阁似的。为什么平常的月景和浮云能引起诗人这么大的兴趣?因为在崭新的环境里认为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产生了敏锐的感觉。过去诗人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所熟悉的是蜀中的山山水水。如今渡过荆门,山渐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诗人的感觉自然新奇了。
(2)李白《渡荆门送别》中“送别”有几种理解?
课本提示中说是诗人青年时期出蜀赠给送别的友人的诗,《教参》中则提到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到底哪种理解更合适?
这首诗的确写的是送别,不过是送李白者仍在舟中,而诗人李白已经上岸了。诗人与朋友在长江千里舟中相伴来到荆门,现在李白离舟上岸,在告别的时候说“可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因为李白自己不能再相送,就寄托意于江水,只有它能代为送客,江水滔滔,朋友继续推舟前进,自己上岸,更代为舟中朋友感到寂寞,以后,只有故乡江水依然相送,凭这寄托彼此的乡情友谊。至于课本提示和《教参》的理解,当然也有它的道理。
9、小结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诗中并无送友的离情别绪。当时,年轻的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壮志,展望前程,自不免心情激动,祖国壮丽的山河,更增添了生活的光彩。全诗一气直下,如大江奔流,格调轻快,意境高远,想像瑰丽。中间两联,尤以颔联为佳,气象博大,气势飞腾。“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形象地描绘了船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壮丽多姿的景色,反映了诗人的开阔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历来被称为不朽的佳句。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这种奇想,言尽意远,韵致清扬。
(三)齐读,背诵这首诗
(四)结束课程
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首联交代旅程
颔联喜悦开朗
颈联新奇景色
渡荆门送别改写作文 篇9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
【设计理念】
1.由于中考文言诗词重在考查学生背诵以及名句名篇的默写情况,因此我在授课的同时注重名句的引入及新诗的背诵,所以在设计课堂导入这一部分时我特意以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牵引学生“披文入情”,再辅以优扬的音乐,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
2.诗歌重在诵读。因此运用多样的诵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着重讲解第一首诗,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然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二首诗。
3.诗歌中的名句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名句的理解与讲授将成为课堂的重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诗文;2.理解、赏析文中佳句,积累名句,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或用笔把诗词中的画面画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感受到诗词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诗文;2.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3.理解并积累古诗词中的名句。
【教学难点】1.诗词中有关名句的理解、赏析;2.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活动准备】熟读两首诗,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教师准备录音机、课件、投影仪及适合的背景音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授以方法
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引出本课所要学习的课文,并提示方法:吟读诗句,感知内容;品读诗句,感悟意境;说读诗句,感受思想。让学生带着方法先来学习王维的边塞诗。
二、听读诗文,插入背景
(一)播放录音。请学生听范读,注意字音、节奏、轻重、语气、语调及情感。特别提示:塞、骑、都、燕这几个多音字的读音。
(二)了解作家作品。让学生说说作者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出这么优美的诗篇的,引出诗人及其创作背景。通过预习让学生说说自己眼中的王维和李白。然后用多媒体展示王维及李白的资料及创作背景。
三、吟读诗句,感知内容
(一)自由读。让学生尝试用各种朗读方式来诵读全诗。如,个人朗读、集体合诵、男女配读、配乐朗读等。
(二)个别读。请个别学生或小组内的学生以不同方式在同学面前展示朗读才能。
(三)感知内容。1.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2.思考《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写了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表现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和出使塞外的自豪,也流露出遭受排挤的幽微难言的情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品读诗句,感悟意境
问学生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试和小组同学品析交流。
(一)“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
引导学生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含义及蕴涵作者怎样的感情。
比喻,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蕴涵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10个字轻轻带过。
(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引导学生用语言描绘一下这幅图画,也可用笔简单地勾勒一下。
可从画面、线条、色彩方面点拨学生。如:
画面上: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景物虽少,但空间阔大,层次丰富。
线条上:一望无际的大漠,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色彩上: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照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色彩丰富,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你能说说这句诗的意境吗?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可结合课后练习三来谈,意思正确即可,不要求统一。)
(设计意图:掌握对名句的理解赏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五、说读诗句,感受思想
(一)你们的描绘让我身临其境,仿佛看到那幅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那你是否想过能描绘出这样开阔壮美画面的人,会拥有怎样的胸怀呢?(豁达开朗。)
(二)仅仅是豁达开朗吗?能否结合诗中的字、词、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
(预设:可引导学生抓住“单”、“孤”、“征蓬”等字、词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能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三)这首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表现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和出使塞外的自豪,也流露出遭受排挤的幽微难言的情感。)
(四)让学生带着对诗歌的体会再次诵读此诗。并选择喜欢的语句背诵,提示学生注意字形的书写。
六、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教师把学生从王维诗之宏大、诗画一体的风格特点引到李白的诗上。让学生运用上一首诗的学习方法自学《渡荆门送别》,点拨如下:
(一)一组学生可从朗读方面来学习。谈节奏、重音、语气、语调。感知内容,引导回答《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样的景?
(预设: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
(二)二组学生可从语言品析方面入手。
1.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感受。
(预设:用游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辽阔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2.引导学生说说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预设:“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
(三)三组学生可从情感上把握。
1.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写长江两岸的景时,他的感受是什么?那么他想抒发怎样的情感?
2.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本诗抒发乡愁的是哪一句? 写景的又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预设:“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出作者浓浓的乡思。“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七、拓展延伸,积累名句
通过李白这首送别诗,提问学生还知道哪些与月相关的诗句,或者还知道那些送别诗。
(预设:如:明月几时有、举头望明月、月下一壶酒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八、自主选择,书写作业
渡荆门送别改写作文 篇10
(一)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2分)1.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3答:“愿”在诗中指的是诗人向往田园生活,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分)评分:本题共3分,表现手法、景物特点、思想感情各1分。2.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2分)答:“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答:“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 没有丝毫修饰,运用口语,平和亲切;“道狭草木长”“带月荷门后的壮阔景象,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锄归”随口而出,平淡朴素,清新自然,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3.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初二古诗鉴赏过关宝典
(二)使至塞上王维 1.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诗人自己),表达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2.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答:这两句诗写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感情 3.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①这幅图画具有美。②美的具体表现: 答:示例一:①图画的构图美。②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示例二:①图画的线条美。②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示例三:①图画的色彩美。②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示例四:①图画的意境美。②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
4、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答: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5.本诗的颈联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2分)答:例一:“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示例二:诗中的“直”字与“圆”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示例三:把孤烟放在广阔的大漠背景之下,渲染了边塞苍凉之美,“孤”字烘托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心情。评分标准:(2分)写出特点1分;语句通顺1分。补充:“大”写出边疆沙漠的茫茫无边。“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孤烟之高、劲拔、坚毅。“长”表现大漠的无边无际,黄河的杳无尽头。“圆”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温暖苍茫之感。6本诗的颈联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2分)答:诗句采用反衬的手法来写塞外的风光,大漠,黄河、孤烟、落日相互映衬,开阔鲜明,气势雄浑。7..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答: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三)渡荆门送别 李白
答: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能清楚地描绘景象,语言通顺得2分)4.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答:衬托手法,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5.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答:“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1分)
(四)游山西村 陆游
1、从诗体上看,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紧扣一个“游”字,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叙述。用
2、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答:(1)村民的热情好客(2)优美的景色(3)淳朴的风土人情
3、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4.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和颔联中的”疑“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一个“疑”字,写出了曲折多变的景色,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
答:(1)面对困境时。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
(2)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流传最广,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示例一:描绘画面,这两句诗描写了诗人行走于山间,只见重峦叠嶂,山环水绕,蜿蜒的山路越来越难以辨认。诗人正迷惘而找不到路时,突然看见在浓密的绿柳、明艳的花朵的掩映下几间农家茅舍若隐若现。诗人的心情顿时由疑虑到豁然开朗、欣喜不已。示例二:哲理,①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②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③激励遭遇失败的人们,激励他们不要绝望,要对明天充满希望
示例三:意境,前一句写山重水复无路可寻的无奈,后一句写出披花拂柳发现另一个村庄的喜悦。
示例四:写法艺术,采用对偶句的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记(或: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柳暗花明给人的惊喜)
6、颈联着重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答:是通过对乡村祭祀的描写,赞美古老淳朴的风情风俗。
7、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对田园生活由衷的喜爱和不舍之情。表达作者厌恶尔虞我诈的官场、心仪纯朴善良农民的思想感情。
8、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
【渡荆门送别改写作文】推荐阅读:
渡荆门送别05-24
渡荆门送别李白赏析09-13
《渡荆门送别》古诗原文及译文10-24
感受荆门12-27
荆门的发展07-05
荆门中考作文题目及:原来春天就在我身边10-05
荆门三宝四口方案10-05
荆门创卫宣传标语12-03
李白《秋下荆门》鉴赏12-17
荆门市殡葬管理所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