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改写优秀作文

2024-05-21

《蒹葭》改写优秀作文(精选10篇)

《蒹葭》改写优秀作文 篇1

初秋的风,寄去相思。你是否感受到,我的思念,从未间断……

日出时,我走在田野的小路上,这条路很窄,但很静谧,直通溪流边。大片大片的芦苇随风摇曳,我张开双臂,深深地吸气,那么清新湿润,还夹杂着芦苇的独特的味道。晶莹剔透的露珠倚靠在白茫茫的芦苇丛中,伸手去摸它,凉凉的,已结成了霜。

雾气笼罩了一切,眼前都是蒙胧的一片。蓦地,在溪流边看到了你,缓缓而行,那么飘渺,薄薄的雾好像为你带上一层白色的面纱。我急迫上前看,却依然看不清。

雾气终于消退了。

第一缕阳光照耀在你白皙的脸颊上,真是“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我从未见过这么倾国倾城的女子。你就像下凡的仙子,你就是我的一缕阳光,照耀着我的心房。那一刻,我确定你就是我的伊人。你,使我迷恋。

你站在水的那一边,与我相隔甚远,我正看着你入神时,你发现了我,冲我浅浅一笑。我的心一下子就激动起来,你的笑,力量太强大了,让我沉醉在其中。当我回过神来,你已不见踪影,只留下缕缕余香。

我愿逆流而上去寻找你,但道路艰险又漫长,我只能隐隐约约看到你的背影。一身羽纱白裙,柔顺的长发随风飘逸。我又顺流而下,但你又去了那水流中央,遥不可及。真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

多少夜晚,我想起你,想起你冲我浅浅的一笑,我都会欣喜若狂。

坐在树下,望着那轮明月,觉得十分像你,近在咫尺,却又那么飘渺,无法触及,但它与你一样是那么安静、温柔。

我的伊人,我会一直坚持我的决心。不管有世间多少个轮回,都不会斩断我对你的情思……

《蒹葭》改写作文 篇2

星星挂在夜空,很亮很亮……

星星点亮夜空,你,点亮我的心。

我坐在这夜中,静静回想。

静谧的夜晚,偶有晚风吹拂?吹动身旁的柳枝,好似你婀娜的舞姿,想起那日的相见,风,吹低芦苇,在千万株芦苇中浮现出你的身影,那齐腰的长发,在风中漂浮,芦苇摇头晃脑,你在苇中乘船前进,船,人,苇在天间绘出一幅美丽的画卷,那一刻,世间万物,黯然失色。

此后,便不曾忘记你的身影。

那片芦苇,不曾离去,你,在我心间,更不曾离去。那日的情,那日的景,在我的心头不曾忘记……

我在找寻,找寻爱的你。你仿佛就在我的身边,离我仅一步之遥,却无法触及,有时又相隔万里,跨越千山万水,也不曾相遇。

找寻,找寻……

芦苇依旧繁盛,却再未见你的身影,有多少日,望那空无一人的苇地,泪,一滴滴落去,化作,对你的思,对你的念。

黑夜,总是让人忧愁,明月呀明月,你是否能听见?伊人呀伊人,你我何时再相见?

蒹葭后传初三改写作文 篇3

独自站在空旷的背景里,融合在冰凉的色调中。轻纱似的你,圣洁成一曲天籁,宁静成一幅画卷,幻化成一个梦境。我,应和着优美的旋律,拨动着细柔的心弦。

痴痴地,我沉醉于那恍若隔世的梦境中,眼前的水波荡起一圈圈涟漪。一叶轻舟迎着朝阳逆流而上,你临风站在船头,如临水照镜的白鹤,将身影许给那一泓清波。

天高远,地广阔;云淡淡,水幽幽。天地水云之间,蒹葭苍苍。我看到生命的渺小,也望见了生命的伟大。追梦,生命的真谛才会有最完美的诠释;追梦,生命的能量才会有最酣畅的.释放。

碧波荡漾,你宛在水中央。我手中无笔,唯有将眼中的一切留在脑海观赏;面前无琴,唯有把眼前的一切放在心底珍藏。

我多想化做鱼儿,搏击风浪;我多想化做鸟儿,飞越险阻;我更愿加快步伐,朝着你背影渐渐消失的方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你是诗中的字句,我是诗中的标点;你是诗的韵脚,我是诗的旋律。

视野里,一道永不凋谢的风景,是你;人生中,一场永不停息的追梦,是我!

蒹葭改写成精美散文 篇4

芦苇亦称“芦泡子”、“杠柴”,自然生长在洞庭湖的洲滩湿地上,俗称“柴山”。

用四季的眼看过这湿地的苇,苇芽在春里闪绿,苇茎在夏里葱郁,苇花在秋里摇曳,苇秸在冬里惬意。

初冬,砍下秸杆,编几个苇筐,盛几样什物,自是古朴自然;编几道篱笆,种上些小菜,自是田园风光;盖几座茅草屋,饲养引些家禽,自是温馨有趣;)造几吨手纸,嗅一嗅苇香,自是心存感念。造物的神奇不过如此吧!

待到严冬,再用秸杆儿烧几篝火,品几口酒,唱几出“地花鼓”,整个冬就温暖热闹起来了。

这就是洞庭湖畔的蒹葭,这就是洞庭湖畔的芦苇,载着“在水一方”的浪漫柔情,载着“只为伊人”的爱与思念,载着“欢歌笑语”的暖冬,在南县的这块沃土上绵延……

我是多么地想要回到家乡,但是我在战场上还没有立功。建功立业之后再回家,以国家利益为先,这是一个士兵的责任。一杯浊酒寄托着我对家乡无尽的思念,而我则借酒来消除我对家乡的思愁。边患未除,我怎么有脸去见皇上和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啊。

在边塞已有七、八个年头,整夜听的都是羌笛悠悠的声音,听久了竟也已习惯了,但秋意袭来,有时听到这些声音,满满的思愁充溢着我的心,竟彻夜未眠。无尽的乡愁但在未立功之前,又从何说起?将军白发,士兵流泪,不都是未立战功而哀伤吗?

我的壮心,希望能早日实现,那样我就能尽早回家。

《蒹葭》优秀教案 篇5

2课时

教学内容:

《诗经》二首 之一 《蒹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诗经》的结构特点,领悟《蒹葭》所要表达的主题。

2、能力目标:重章叠句的手法对表现诗人思想感情、深化主题的作用。

3、情感目标: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纯洁的爱情观。

重点难点

重点:、重章叠句的手法对表现诗人思想感情、深化主题的作用。、对伊人的理解,对主题的理解。

难点:1、对伊人的理解。2、赏析多主题的诗歌。

课型:

预习目标

1、 作者介绍。

2、解题

3、介绍《诗经》

4、熟读并背诵全文

5、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6、了解《诗经》的结构特点

7、对伊人的理解。

8重章叠句的手法对表现诗人思想感情、深化主题的作用。

教法学法设计

第一组题 第二组题

1、介绍作者。 1、背诵赏析第一节。

2、解题。 2、重点语句理解

3、介绍《诗经》 3、名句赏析

4、接龙背诵全文 4、归结第一节

第三组题。 第四组题

1、 背诵赏析第二节 1、背诵赏析第三节

2、重点语句理解 2、重点语句理解

3、名句赏析 3、名句赏析

4、归结第二节 4、归结全文

预习反馈

1、朗读课文,

2、默写全文

预习小节:

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字含蓄。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2)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3)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课后反思

课型:展示课 课时:1课时

环节

具体内容

教法学法设计

知识回顾

1、 背诵全文。

2、默写全文

展示目标

1、完成、明确预习目标及提纲内容,写出展示内容。

2、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书写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展示内容

完成四组题纲内容的展示

展示总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反馈检测

1、接龙背诵全文

2、默写全文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关于蒹葭作文高一 篇6

直到有一天,我开始读《诗经》。随手一翻,映入眼帘的是一首名为《蒹葭》的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突然之间,我恍然大悟,原来被我当作女神在心中顶礼膜拜多年的琼瑶阿姨,也只不过是个翻译者。

喜欢《蒹葭》,是因为每次读到它总能让我心中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霜天苇地,秋水伊人。一个绝美的女子在飒飒秋风中默默伫立在水边。河对岸的少年痴痴凝望,无奈山高水长,可望却不可及。虽然诗中的伊人和少年都面目模糊,虽然无从知道最后是否能抱得美人归。但是诗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受尽挫折的苦恼和求之不得的懊丧,却能引起我无限的遐想。思之如狂,却若即若离,在“得”与“不得”之间是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与追求。

有人说,少年读《蒹葭》,爱它的婉转美好;青年读《蒹葭》,爱她的憾而不伤;中年读《蒹葭》,爱她的诗意狂放;老年读《蒹葭》,爱它的淡然荼蘼。这话想来是很有道理的。我十几岁时读《蒹葭》,满脑子都是媚眼如丝的绝世佳人和鲜衣怒马的翩翩少年,感慨的不过是爱情的高深莫测与颠沛流离。现在,我已过不惑之年,再读它,已能感受到其中沉溺而不得的情感,以及人生无处不在的失去与无悔。正如我们曾经拥有的不懂珍惜,求之不得的,却总是耿耿于怀。而《蒹葭》能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行走在人世间,世事的纷杂也许早已耗尽了我们对理想追求的热情。是在岁月静好中渐生华发,还是在追寻理想的道路上拼尽全力,用执着为平淡的生命增添一抹亮色?我愿是后者。

蒹葭的中考语文作文 篇7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我与伊人又近了一步。

烈日当头,火红的太阳似乎从未落下过。我脱了外衣,望着远远的那个小白点离我越来越近,从豆粒般的糊影变成清晰的,刻印在眼前的水墨画,美得动人,美得奇特,美得不真实。

我想起了自己流落他乡的日子,多少个饥寒交迫的夜晚,多少个愁思满天的清晨,多少战火纷飞,九死一生,与死神擦肩而过。记得有次,我就倒在这个地方,望着血红的天空,周围刀光剑影,我闭上眼睛,像再也醒不过来一样。

好在,这里的太阳不会落下,这里的土地上也不会有战争。我不停地划着桨,奔向我的伊人。

我的伊人,请告诉我,你在等我,你一定还在某一个地方等我,那里没有战火,没有硝烟,人们自给自足,怡然自乐,那里的天空永不会呈现血红,那里的清晨也永远有鸡在啼鸣。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但水中央没有伊人,只有几株狗尾轻轻摆动。于是我调转了船头,徒然发现,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个豆粒般大小的糊影。

这次,我一定能找到我的伊人。

太阳仍在灼烧着大地,我披上衣裳,向前而去。

不一会儿,岸边的杨柳树又开始多了起来,几只飞莺叽叽喳喳地叫着。

《蒹葭》改写优秀作文 篇8

经英Q1243钱媛媛

蒹葭,即芦苇,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于池沼、河岸、河溪边多水地区,常形成苇塘。广泛分于全国温带地区。每年清明一过芦苇便在水面上一夜间齐刷刷窜出嫩黄仙林的嫩芽,一簇簇、一片片、密密麻麻。他们在和曦的春光中迅速地茁壮成长,到端午节前后,便亭亭玉立然后人们便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抽出银灰色的花穗,倾向在透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慢慢地,随着时光的流逝,花穗由灰变白,渐渐蓬松,轻飘飘。毛茸茸,青风一吹编入六月飞雪。待到秋霜降落,百花凋谢,草木枯萎,芦花越显出超凡脱俗的圣洁。这种在平凡不过的植物,依水而生,沐光生长,柔软而坚韧的躯体蕴含着坚韧不移的刚强的品格。他是刚与柔的结合。他有着至尊,自爱,正直不阿,一尘不染的品节,他淡泊名利,胸怀天地,他活得洒脱,坚毅,豁达而昂扬向上。

若即若离的朦胧之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一首好诗,他铭记在心,念念不忘。

一个飘雪的夜晚,在暖融融的小咖啡屋,他对心仪的女孩表白了,开口后竟是一阵尴尬的沉默,为了打破沉闷的气氛,他念起了这首诗。

温暖的小屋,跳动的烛光,富有音韵美的诗句,浑厚而充满深情的噪音„„ 女孩纯美的心终被打动,她把手伸给了他„„

蒹葭一诗,以河边茂密的芦苇成拉开序幕将我们打入一个纯美的境界。此诗通过描写露水由霜而成水滴、有水滴而蒸发的过程,向我们暗示了詩所描绘的场景是在天刚拂晓的时候。

这个时辰,太阳已经微微在天边露了头,黑暗的罩纱慢慢被揭开,但还没有达到足够的光明,所以会有一种朦胧的视觉效果。

此时若他透过芦苇丛去看对面的景象会有一种如烟如雾的感觉。因此远处的女子没能清楚的映入我的眼帘,只留给我一个窈窕佳人的印象。这种若即若离的朦胧之美,更加激发了我去追求佳人的兴致。溯流而上,道阻且长、曲折又悠远;顺流而下那佳人仿佛伫立在河中的小舟上,求索的心境胜于求索的过程。

全诗充满一种朦胧的意境美,营造的视觉感如烟如雾,你佳人也飘飘渺渺,若即若离。

非但如此,诗句很有韵律美,尤其是第一段,读来如闻古琴雅音,感觉一阵清香扑面而来。

读蒹葭,让我感受最深得不是那在水一方伸手难及的美人,实在是这首诗给了我们一个看世界唯美的角度。这种清透如纱、闻淡香、听古琴,朦胧看江山如画、佳人如斯的独特审美视角,真让人从心底滋生出一点淡淡的幽怨,同时又有说不尽的清爽和神怡,内心纯然景美。在今天的喧嚣里,佳人并不少有,少有的却是我们看美的纯然心境!

蒹葭:男女情或君臣义?均是深刻哲理的蕴含

深秋季节,晓风残月的早晨,一个人面对无边的苇丛而寄托满腔的情愫。此情此景,足见爱之深,情之切。

詩人临水而居,内心的惆怅在这样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空间里悠悠张开。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中最能引发情思的形象出现了:伊人。伊人是谁?是男是女?引得后世众说纷纭,有必要分清是男是女吗?其实在世人心中,伊人就是“那一个”,谁也无法替代的“那一个”。

仿佛伊人也应该是临水而居。但从诗人对其不懈的追求来看,美好的伊人却居处不定,时而宛在水中央,时而宛在水中沚。无论在哪,都与诗歌主人公保持一定的距离,犹如雾中看花,水中望月,美丽却飘渺。任凭诗人上下求索,伊人始终在水的另一边。伊人,无疑是美好的。

怀着对伊人的向往、相思,诗歌的主人公苦苦追寻。心中留存的是伊人美好,但伊人美的状态究竟怎样?其美的程度是什么?仅仅伊人一语,就引发了古今多少人对他的无限遐思,或为女子或为男子,或为恋人,或为贤士······不一而足。

如果伊人是女性,那么水的灵秀与女子的柔婉相映成趣。她是梨花带雨的清丽,还是深谷幽兰的高洁?正是这种种猜测,赋予了诗歌形象更多的意义与内涵,在传诵的过程中诗歌形象愈加丰富和饱满。

如果伊人是男性,那么灵动的水中倒影与女诗人的内心构建起一种反衬。所以不论伊人处于哪种形态,总是至善至美的。这种至善至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于是伊人成了所有人心目中求的目标,是所有人向往的最高境界,是人类精神追求的美好家园。

越是这种不确定的形象,越能吸引上千年来的男男女女,各人把伊看做自己追求的美丽,也越能代表一种人类谱泛的情结。

这样一首诗,我更愿意把它看做成一首哲理诗。能够跨越时空,跨越时代的詩,必然是超越诗意之外的人生之詩。即便蒹葭是一首爱的吟唱,同样也透视出人生的永恒哲理,道出了生命的普遍困惑。

诗中那充满了梦境般的朦胧的描写,诗人那种苦苦求索的精神,在屈原的笔下可以重现。正如《离骚》中的上下求索一样全詩着力展示的是那种既想承认又想掩盖把握不准的一种复杂情态。在这种不定的语气中揭示出诗人寂寞惆怅对“伊人”,把握不定而又内心向往的复杂情怀。

蒹葭的哲理内涵就在于道出了人生的主观追求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具有一定的悲剧意境。诗人的主观追求如此强烈执着,而现实却又如此求之不得。正是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可以想见诗人的失望痛苦彷徨惆怅有多深。在深秋,在清晨,在水边,在芦苇,天地悠悠,岁月长长,诗人相思痛苦遥遥无期,悠悠不尽。

纯粹的爱情,只注重过程

蒹葭最独特的美在于它的含蓄与朦。原本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诗人似乎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的另一方,于是想去追寻她,一起欢聚。但不论主人公怎么努力,总到不了她的身边,他仿佛就在水中央又若即若离。主人公眼中那个迷离的人影,亦真亦幻,这幅朦胧的意境,描写的是一种痴迷的心境,从而揭示出了爱的美丽。

爱情尤其是单相思的爱带给人的常常是迷惘与感伤。爱情在萌动的时候总是朦胧的,藏在真与幻,虚与实之间。就像一场绮丽的春梦,诱人而又渺茫。对于单相思的人来说,爱是孤独的,因为你的爱无法表达,你不被所爱的人爱单恋的痛苦刻骨铭心,使你就像一颗卑微的小草永远无法和身边的参天大树平起平坐,你只能仰视它的挺拔身姿,只能谦逊的沉默而任凭一颗心被爱的熊熊火焰烧的千疮百孔。

然而单恋者是痛苦的也是幸福的。偷偷的喜欢一个人,开心着她的开心,悲伤着她的悲伤,他的所有遭遇自己都感同身受,不管她对此知不知道,这并不重要。这样的感觉很奇妙,有甜蜜,也有微微的辛酸虽然没有说出口,却同样背负着爱情的沉重。这种爱情是真正纯粹的爱情,为爱而爱。爱注重的是过程,而不一定是结果。就如金岳霖对林徽因一样。

1931年,林徽因很沮丧的告诉丈夫梁思成:“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梁思成第二天告诉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林徽因后来又将这些话转述给了金岳霖,金岳霖回答,“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于是从此三人终身为友。

金岳霖爱了她一生,为了林的幸福,他静静的守着自己的爱,远远的看着她。在林徽因去世后的多年,有一天金岳霖突然把当年的老友聚在一块,人聚齐后,他说了一句“今天是徽因的生日”,让人唏嘘不已。金岳霖为林徽因终身未娶,他一辈子都站在离林徽因不远的地方,默默关注她的尘世沧桑,苦苦相随她的生命悲喜。

越是追求不到的,越是觉得它的珍贵,爱情尤其如此。得不到回报的爱情,带给人的也许是愁肠寸断,无限怅惘;也许是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滋味,但无论如何,在单恋者的心目中,伊人都将愈发高洁、可敬、可爱,令人心驰神往。

英国戏剧家萧伯纳说过:“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得不到想得到的东西,二是得到了想得到的东西。”实际上,人生有很多东西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领域中有,事业领域中有,仕途生活中有,理想憧憬中更常常遇到。但为什么我们总在追求,而对身边的景致熟视无睹。因为我们就在其中,没有距离,体会不出距离带给人的美感,那么再好的风景也会变得平淡无奇。

诗经《蒹葭》》赏析 篇9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文化之源,追溯到第一步诗歌总集,《诗经》的由来,而今,三千年后的中华子女,重读这一份古老的诗卷,被其震撼,被其渲染的,是人类灵魂的高尚,被其洗礼、被其重塑的,是人类精神的文明,翻开那古老的诗篇,触摸三千年前古人思想的精髓,感受三千年来历史的伟岸,那熟悉分明的轮廓记录了文人志士的高尚情怀,承载了先人的思想理念,所散发的是古文明的优雅芬芳,所寄托的是先人们思想的精华,读后,给人们一种心灵上的陶醉,精神上的升华,人格上的洗礼。

就拿《关雎》来说,《关雎》是一首爱情恋歌,描述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描写了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追求,性格健康明朗,小伙子虽然非常爱慕淑女,但是他没有让这种爱泛滥,虽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他又能够自我排遣这种痛苦,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正如孔子所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你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多么熟悉美妙的诗句,清风微拂,杨柳小舟,反应的是千年爱情文学的深远价值,“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多么脍炙人口的诗句,千古流传与诵读的诗篇,人们选择了这最容易记忆与记录的部分,最容易向女生表达爱慕的部分,古人如此坦诚和直白地阐述自己对爱的渴望和追求,是非常洒脱与豪迈的。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收入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的诗歌305篇。其中,“风”指的是国风,即指当时诸侯国所辖各地域的乐曲,犹如现在的俗曲,各地的地方小调。“风”包括15部分,合称15国风,共计160篇,大都是周王室派专人收藏的民间歌谣,不少篇章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和混乱,以及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对于劳动人民的劳动和爱情也有所反应。“雅”分为“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的歌辞,多数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共计105篇。“颂”是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曲,共计40篇。《诗经》的诗篇形式以四言为主,间杂五言,六言,七言等,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赋:即铺陈开来描写客观事物;比:即比喻;兴:即先咏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语言朴素优美,自然和谐,富有艺术感染力。

再拿《蒹葭》来看,你看呐,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我那日思夜想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这不正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完美写照吗?它展现的是一幅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的深秋清晨朦胧图。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与委婉,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惆怅的情致,古人细腻而深邃的内心世界如此简约而精致地描绘出来,可见《诗经》是多么优秀的一部文学作品。

《诗经》的诞生,注定了它命运的辉煌,注定了它将是改变中华人民思想的利刃,它的传播与传颂,承载与发扬,体现的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高度统一,是中华五千年来辉煌而璀璨的文明。就我而言,读《诗经》是一种享受,品析与鉴赏《诗经》,更是一种美的体验。

我们的《诗经》,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读与记忆,易于记录与联想。简短的文字下,掩埋的是一个硕大,唯美而又高雅不俗的世界;粗糙的笔墨中,弥漫的是文学那清幽,淡雅的高尚气息。诵读之中,给人以无穷无尽的联想与思考,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让读者以主人公的身份,去体验、感受作者当时的心境,当然,它所给予的,亦是给读者最为宽泛而广阔的灵魂上交流的空间和思想上沟

通的平台。

《蒹葭》教学设计 篇10

太湖县花园初级中学

陈周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诗歌内容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3、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

;点拔、引导、品味、赏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全诗的主旨;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投影仪、录音带和VCD碟片。

2.诗词曲赋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流程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师: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在唐代盛行,涌现了一大批绝代诗人,可谓佳篇如林。可是,大家知道诗歌的源头在哪儿吗?是《诗经》,《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华夏文明的源头。这节课让我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经》,学习其中的名篇《蒹葭》,去感受其中优美的语言文字,传唱古老歌谣的真情。

1、出示《诗经》;

2、文学常识小练习;

3、多媒体投影薄雾中的水边芦苇,芦叶萧萧,茫茫苍苍,同时播放《蒹葭伊依》背景音乐,学生静听音乐(想想这首乐曲的基调是欢快还是忧郁)。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多媒体配乐朗读,学生对照课本听读,把握生字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3、教师多媒体出示全诗,指名朗读。

4、学生齐读(配乐)

【画面和背景音乐,创设了美妙的情境,奠定了课堂感情基调。】

三、简要解题,疏通文本:

1、解题;

2、学生结合注释,分小组翻译课文;

3、小组展示自己的译文;

4、多媒体出示课文译文(学生齐读)

四、深入解读,品味赏析:

1、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诗歌中主人公为何忧伤?(因为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

3、求而不得后主人公的态度如何?(道路崎岖而悠长,始终不能阻挡他追寻的脚步,可见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五、探究写法,品味诗韵:

1、诗歌通过哪些手段来衬托主人公忧伤情怀?

(深秋凄凉之景;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清冷 孤寂 凄美 迷离的氛围——情景交融。)

2、本诗运用了《诗经》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赋: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打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作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数在诗歌的发端。

(运用了兴和赋的表现手法,诗歌先起兴后再以赋法叙写。河滨芦苇的露水凝结为霜,触动了诗人思念“伊人”之情,三章中“兴”句写景物的细微变化,不仅点出了诗人追求“伊人”时间地点的细微变化,而且烘托了诗人由于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思念“伊人”的心情。所以“兴”在诗中的作用是营造氛围,创造意境,渲染主人公忧伤情怀;在铺叙中,三章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具有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六、激情朗读,总结提升:

1现在我们对诗有了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再来朗诵这诗。

提示:①读前两句时语速应该较缓慢;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连续动作焦急急迫应该语速较急促;③“道阻且长”等相同句式应慢以体现险阻重重;④“宛在”三句读出怅惘失望之情。

上一篇:至高一新生的一封信下一篇:乡镇安全委年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