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词全面分析(精选10篇)
连词全面分析 篇1
最近,某中学生英文报开设了“After-class Activities”的栏目,请你根据以下提示,为该栏目写一篇英文稿件,并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课外活动。
1.你校开展课外活动的情况;
2.你参加过的课外活动及给你带来的益处
3.为同学选择课外活动提出建议
4.为学校开展课外活动提出建议
注意:
1.词数100左右;
2.文中不得提及人名、校名及地名‘
3.稿件的开头以为你写好(不计入总词数)
After-class Activities
Nowadays, after-class activiti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high schools.....范文一:
After-classActivities
Nowadays, after-class activiti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high schools.In our school, there are various kinds of activities, for example, arts and sports.We enjoy them very much.Playing football and reading stories are my favorites which do me lots of good.Besides building my body and enriching my knowledge, they also free me from the heavy work of study.Here I have some suggestions.To students, you’d better choose the activities which interest you and suit you;to schools, they should organize more activities for students and leave students more time for activities by giving them less homework.Dear friends, please actively take part in after-class activities, which will not only make your school life colorful, but also improve you learning.1)表层次: first,firstly, to begin with, further, in the first placesecond,secondly, to start with, still, furthermorethird,thirdly, what is more, last, last but not leastalso, and then, next, besides
2)表转折; by contrastalthoughthough yetat the same timebutdespitein contrast neverthelesseven thoughfor all thaton the contraryhoweverin spite ofon the other handotherwise i nstead stillregardless
3)表因果; Thereforeconsequentlybecause offor the reasonthushencedue toowing toso accordinglythanks toon this accountin this wayfor as a resultas a consequence
4)表让步:still neverthelessconcession grantednaturallyin spite ofthe same ofcourse despiteeven so after all
5)表递近: furthermoremoreoverlikewisewhat is more besidesalsonot only...but also...in addition
6)表举例: for examplefor instancefor one thing
7)表解释: as a matter of factfrankly speakingin this casein other words
8)表总结: in summaryin a wordin briefin conclusionaltogetherin other wordsto concludein factfinallyin simpler termsin other words
连词全面分析 篇2
关键词:连词,超句,语用,言语行为理论
现代汉语中的连词可以连接词、词组、分句、句子等多种语言单位, 在组句谋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日常的话语交际活动中, 连词的“超句”用法, 具体是指下面两种情况:一是连接会话双方的话语。二是连词独用, 独立单独成句。这时一般是成对出现的连词相邻对的另一单元单独成句, 多是用在话论的应对话语中。
一、连词及连词性短语的“超句”用法
汉语中的连词是一种具有多层级连接功能、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的虚词, 既可以连接词和短语, 也可以连接小句和句子, 还可以连接句子和句组。连词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等关系。而且, 连词除了具有连接的语法功能外, 还兼有修饰的语义功能和表述的语用功能。
本文探讨的所谓“超句”用法, 多是指在会话中连词单用即不带后续成分, 或者带后续成分而和前面出现或者不出现的能与之表达完整逻辑关系的连词配合使用的情况。
按照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标准对连词进行分类, 首先根据意义标准把连词分为联合连词和偏正连词两大类, 联合连词下分表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等关系的连词, 偏正连词下分表示因果、转折、条件、假设、让步、目的等关系的连词, 然后按照形式标准把连词分为连接词语短语和连接分句与句子的两大类, 连接分句和句子的又分为只能连接分句的和既可以连接分句、又可以连接句子, 还可以连接段落的两小类。邢福义认为, “否则”类词语包括“否则、不然、要不然、要不、若不”等5个, 这5个否定类连词也常常用在连接不同段落中。
并列连词:有和、跟、与、同、及、而、况、况且、何况、乃至等。
承接连词:有则、乃、就、而、于是、至于、说到、此外、像、如、一般、比方等。
转折连词:有却、但是、然而、而、偏偏、只是、不过、至于、致、不料、岂知等。
因果连词:有原来、因为、由于、以便、因此、所以、是故、以致等。
选择连词:有或、抑、非……即、不是……就是等。
假设连词:有若、如果、若是、假如、假使、倘若、要是、譬如等。
比较连词:有像、好比、如同、似乎、等于;不如、不及;与其……不如、若……则、虽然……可是等。
让步连词:有虽然、固然、尽管、纵然、即使等。
否则连词:否则不然要不然要不若不等。
考察语料我们得出, 在日常交际话语活动中, 在一定的语境中, 这几类连词中的大多数都有“超句”用法, 连词这种“超句”运用现象十分多见。
例如:———虽然这种产品质量不错, 价格也不贵……
———但是呢?/但是你不想买?
———我最近有很多事儿, 身体也不是很舒服……
———所以呢?/然后呢?/所以你耽误了这件事?……
二、连词及连词性短语“超句”用法的语用分析
连词的这种“超句”用法体现了语言的主观性, 沈家煊指出, 语言的主观性指的是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 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
连词及连词性短语的这种“超句”用法就是体现了语言的主观性。说话人在使用这样的连词时, 一方面是承接对方所说话语而来, 另一方面是要表达出自己的态度或者建议。这些连词起到了很好的话题接续的作用, 所以连词及连词性短语的这种“超句”用法一般是处在话轮的中间部分, 或者单独成句表达说话人的想法, 这种用法是我们在进行话语分析的时候不能忽略的。
在语用学分析中, 话语指示语, 又叫语篇指示语, 是指在写作或者说话过程中选择恰当的词汇或者结构来传递话语或者语篇中的某种指示信息, 是话语中的某一指示信息, 可表示前述话语或者后述话语中的某一指示信息。汉语中的“如上所述”、“诸如此类”、“上文”、“我要讲的内容如下”等, 都是话语指示语。
除了表示连接, 保证话题统一连贯之外, 从信息交流和信息传递的角度看, 它们相当于话语指示语, 这些连词的“超句”用法, 还具有显著的多方面的语用功能。在语言学研究中, 我们若从静态的角度来分析语言, 得到的是语言单位、结构、系统。然而若是用动态的眼光来看语言, 语言就成了以言行事的行为。行为中的言语就可以看成是说出和听到的过程, 看成是在交际中被使用的过程, 看成是一个行为过程。句子的说出就是使用语言, 就是在完成各种各样的行为, 这种行为与其它社会行为有许多共同之处。为了传递信息, 我们需要使用话语, 但话语并非都是为了传递字面意义或表达话语本身的语义信息, 在很多时候说话人都是在“通过言辞行事”。我们把在一定语境条件下实施请求、许诺、建议、威胁等等的功能的话语成为“言语行为”。
我们认为连词这种用法的言语行为功能有下面几种:
1. 建议
例如:———“星期天我们去太阳岛吧。”
———“或者植物园?”
在这个例子中, “或者”是连词, 承接上一说话人而来, 连接了另一说话人的话语。在这里是一种对第一个说话人提议的反对进而提出自己的建议。看似是一种选择关系, 实际上是说话人更倾向于“或者”后面的内容, 即委婉地提出自己的建议。生硬的建议具有一定的言语行为驱使性, 如用这种方式则分减了该话语对对方可能产生的驱使性, 让人听起来觉得更亲切, 可缩短说话人在现时语境中的社交距离或改善社交关系, 有助于提高话语的可接受性和劝说力, 进而有助于顺利推进言语交际。
2. 请求
“请求”是一种带有使役性质的言语行为, 涉及到礼貌及程度问题。很多时候, 说话人往往不是直接向对方发出请求, 而是借助一定的辅助性话语或间接性话语, 以降低该请求所产生的使役性, 减少该行为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这里的“请求”也可能是指请求、急于知道说话人未说出的信息, 这种情况在连词的这种“超句”用法在常规语序中更为常见。
例如:———虽然这种产品质量不错, 价格也不贵……
———但是呢?
———明天下雨我们就不去逛街了。
———要是不下就去?
3. 拒绝/否定
言语交际活动中, 如果表示拒绝或者否定, 直接拒绝或者否定是最明显的, 从说话人的角度说, 直接拒绝是一种很有效的策略, 但同时也是最威胁对方面子的言语行为, 因此它出现的语境条件十分有限。所以代词的类似用法是一种间接性拒绝、否定言语行为, 是言语活动中涉及到语用取效问题的策略选择。运用连词的“超句”用法, 可以使拒绝更委婉, 更让人容易接受。
例如:———明天我们可以去东北虎林园玩啊。
———或者呢?
4. 怀疑
例如:———我最近有很多事儿, 身体也不是很舒服……
———所以呢?/然后呢?……
不相信对说话人所说话语持怀疑态度, 而不是直接说出来, 而是用这些表示各种关系的连词, 连接不同说话人之间的话语, 来表示自己的怀疑态度。这种情况一般是连词相邻对的另一单元用于这种情况。在这个例句中, 连词“超句”用法就是委婉地表示了一种怀疑, 不相信。
综上分析, 连词的这种“超句”用法表现了语言的主观性, 有着多方面的语用功能。日常生活对话中, 连词的运用是鲜活的, 还有很多类似的“超句”用法值得我们用心观察, 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9.
[2]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连词全面分析 篇3
关键词:留学生 初中级阶段 条件类连词 偏误分析 教学建议
在现代汉语的虚词当中,连词是很重要的一类。连词不仅可以连接词、词组和句子,还可以连接句群、段落以至于篇章。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连词的教学至关重要。汉语中的连词无论从语义、句法,还是语用等层面来看,都与其他语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连词掌握和使用的不当,常常是导致留学生语段、篇章等出现语义逻辑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北京语言大学中介语语料库(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留学生使用汉语词汇出现的错误进行归类和分析可以看出,在留学生作文所出现的篇章错误中,由于虚词使用不当而产生的偏误比例远远高于实词,这其中,又以连词使用不当而产生偏误最为典型。留学生在对连词的运用过程中,误代、误加、遗漏等现象比比皆是。
初中级阶段的教学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阶段的学习对于培养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感知和思维模式,从而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影响深远。
在对外汉语初中级阶段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相比于较为集中的语音和语法教学,以词类为划分标准而进行的课堂教学是很少的。对于连词的教学常常也是和其他词类编排在一起展开进行的,而同一连词可能表达的不同的语法意义又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和课文内容中出现的。教学内容和时间上的分散化,以及作为重要语法手段之一而本身并无具体实际意义的词类特点等,这些都给对外汉语的连词教学带来了不可规避的困难。
从实际教学的情况看,在留学生初中级阶段汉语教学中条件类连词的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基于这种情况,本文将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为基础,以中介语理论和语料库语言学为依据,就初中级阶段留学生使用条件类连词产生的典型偏误类型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对外汉语初中级阶段的连词及其使用情况
“新汉语水平考试(HSK)是一项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重点考查汉语非第一语言的考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HSK(四级)主要面向按每周2-4课时进度学习汉语四个学期(两学年),掌握1200个常用词语的考生。通过HSK(四级)的考生可以用汉语就较广泛领域的话题进行谈论,比较流利地与汉语为母语者进行交流。”[1](《新汉语水平考试(HSK)介绍》:汉语考试服务网)以新汉语水平考试为参照标准,完成对外汉语初中级阶段的教学,涉及的词汇应至少包括从HSK(一级)到HSK(四级)的1200个词汇。
HSK(四级)词汇中包含连词27个,这27个连词从意义上可以分为九个类别,分别是承接类连词“然后、随着、于是”,递进类连词“不但……而且……、不仅、并且”,选择类连词“或者”,因果类连词“因此、因为……所以……”,条件类连词“只有、只要、无论、不管、既然”,假设类连词“要是、如果”,让步类连词“尽管、即使、虽然……但是……”,转折类连词“可是、然而、却、否则、不过、而1”,以及并列类连词“和、而2”(本文将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而”标注为“而1”,将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而”标注为“而2”) 。
在对以上27个连词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使用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汉语学习初中级阶段要求掌握的转折类连词有六个,数量最多,其次是条件类连词,有五个。但是从实际运用的情况来看,留学生对于条件类连词的掌握却是最不好的,使用时出现偏误的概率也最高。
二、对外汉语初中级阶段条件类连词的典型偏误类型及其偏误分析
(一)连词“只有”和“只要”误代偏误的个案分析
作为条件连词的“只有”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产生的偏误共计25处,全部为误代偏误。作为条件连词的“只要”产生的偏误共计33处,分别是误代偏误27处,遗漏偏误2处,误加偏误4处。在这两个词的偏误类型中,误代偏误的比例是最高的,产生误代的原因均为连词的误代,具体又分为“只有”和“只要”的误代以及“只要”和假设类连词的误代两种情况。
1.“只有”和“只要”的误代
在这两个词的误代偏误中,因“只有”和“只要”区分不清而产生的连词误代最为典型。例如:
*(1)只有给我工作就行了。
*(2)只有彼此能坦诚相待,一切问题将能迎刃而解。
*(3)每个人都只要依靠自己本身,而不依靠别人,才能达到目的。
*(4)只要大家团结一致,不分种族,异体同心,站稳岗位,才能把国家建设得更美好,更繁荣,人民就能安居乐业。
同属于条件类连词,“只有”和“只要”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只有”表示必需的条件,多与“才”或“方”等词呼应,表示的是一种必要的条件,没有这一条件就不可能出现后面的结果。例如:
(5)只有保持适当的有机质含量才能提高土壤肥力。
(6)只有那些能给人带来愉悦感的形象,才是美的。
“只要”表示一种充分必要的条件,常常和“就”“便”等词呼应,表示逻辑中假言判断的充分条件,不排除其他条件也会引起同样结果。例如:
(7)成功就像做梦,只要你敢于去做,可以在梦中得到任何你想拥有的东西!
(8)困难都是暂时的,只要有梦想,就不怕梦想无法实现。
例(1)和例(2)中,“给我工作”和“彼此能坦诚相待”分别是实现“行”和“一切问题迎刃而解”的充分条件,而非唯一必须的条件,所以应当用“只要”而非“只有”。例(3)和例(4)中列举的都是实现结果所必需的条件,连词应当使用“只有”而非“只要”,例(4)的“就能”应改为“才能”。
2.“只要”和假设类连词的误代
“只要”的误代偏误还有一类是因为和假设类连词误代而产生的。例如:
*(9)我们只要依照这个规定去做的话,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也好,对于公众利益也好,都不会有什么影响了。
*(10)我对流行歌曲的看法还是挺保守的,也绝不会对它如痴如醉地狂热,只要曲子悦耳,也会多听几回。
连词“只要”表达的是一种逻辑上的假设和推断,这种假设可以是对某种条件的假设,也可以是在某种条件下提出的假设,它所提出的假设往往包含着说话者的主观态度和意愿。“只要”所提出的条件一定是可以实现的事情或客观存在的事实,且常常是实现某种结果或达到某种目的所必需的条件,这种条件可以是既定的事实或将来可能达到的某种情况,也可以是过去的某个已然或未然的事件。“如果”“要是”“假如”等假设类连词表达的一定是非既定情况下的假设,假设的内容可能会实现,也可能无法实现,既可以是对发生在过去的已然之事的否定,也可以是对发生在过去的未然之事的否定,还可以是对尚未发生之事的某种假设或猜想。
在有些情况下,“只要”和“如果”可以互换使用,但是互换后句子所传达的意义也会发生变化。“‘如果表示假设,它隐含着相反的假设,不包含意愿的感情色彩。‘只要表示最低或必要条件,它不隐含相反的意义,而是隐含其他条件的意义,其后的条件一般包含说话人希望实现的感情色彩。”[2](《“只要”与“如果”用法的异同》 :第62页)
例(9)中,“依照这个规定去做”表示的是一种假设,它包含着“不按照这个规定去做”的结果是“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和公众利益,都会有影响”,因此这里的“只要”应改为“如果”。例(10)中“曲子悦耳”是一个“对流行歌曲看法保守,绝无狂热”的人“多听几回”的一种假设性条件,如果“曲子不悦耳”,结果肯定是“我绝不会多听”,所以此处的“只要”应改为“如果”或者“要是”。
(二)连词“既然”误代偏误的个案分析
“既然”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出现了157处,使用偏误共4处,全部为连词误代造成的偏误,特别是和连词“即使”发生误代的情况最为典型。例如:
*(11)我父亲较严格,既然我得了感冒,也让我上学。
*(12)既然跟他们见了面,也不打招呼。
“既然”作为连词用于复句之中,通常出现在前句,用来提出整句的前提和理据,这种前提和理据一定是既成的事实。后句往往用副词“就、也、还”等与其呼应,对客观情况或主观事实进行推断和反应。例如:
(13)黑洞既然看不见、摸不着,天文学家又是怎样发现和观察它的呢?
(14)既然不会下雨,何必带伞。
“即使”是表示假设的让步类连词,与“既然”不同的是,它所表示的条件既可以是与既成的事实相反的事情,也可以是尚未实现的事情,但都属于一种虚拟的情况,而非客观的事实,其后常常可以用副词“也、还”等与其呼应。例如:
(15)即使同一株树上的叶子,也有大小、老嫩的区别。
(16)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即使强大了也永远不会称霸。
例(11)中“我得了感冒”是一种让步性质的假设条件,而非既定的事实,所以“既然”应当改为“即使”。例(12)中“跟他们见了面”并不能成为推断“不打招呼”的条件,而是一种让步性质的假设,所以“既然”应当改为“即使”。
(三)连词“无论”和“不管”误代偏误的个案分析
“无论”一词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使用偏误共44处,分别为误代偏误22处,遗漏偏误16处,误加偏误6处。“不管”一词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使用偏误共36处,包含误代偏误21处,遗漏偏误8处,误加偏误7处。“无论”和“不管”都属于表示无条件的条件连词,常用于表示“总让”的无条件让步句中。在它们出现的偏误类型中以误代偏误最为典型,其中又包含连词的误代以及副词“都”和“也”的误代两种情况。
1.连词的误代
*(17)利用这个假期的机会,我们决定无论去游泳,还要挑战潜水。
*(18)人们追求生存时,不管千辛万苦,也会努力克服困难的。
例(17)的两个分句“去游泳”和“挑战潜水”并不存在条件和结果的关系,从最后一分句的连词“还要”来看,“去游泳”和“挑战潜水”这两个分句之间是递进关系,此处的连词“无论”应改为“不仅”或“不但”。例(18)的两个分句“千辛万苦”和“努力克服困难”之间没有任何条件与结果的语义关系,而是存在着一种虚拟性的假设和让步,因此将“不管”改为“即使”才恰当。
2.副词“都”和“也”的误代
副词“都”和“也”常常和条件连词“无论”“不管”搭配使用,在多数情况下,“都”和“也”互换使用并不会引起句子意义的改变,但是在有些情况下,“都”和“也”的互换使用则会造成语义层面上的错误,这主要是由“都”和“也”在语义上的差别所造成的。例如:
*(19)应该给妻子看病,无论得了什么病,也要帮助她。
*(20)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子,每一个人也喜欢假期。
“副词‘都的基本语义中包含了‘总括的意义,而‘也的基本语义中则包含了‘类同的意义。”[3](《“连”字句中“都”与“也”的语义差别》:第56页)当提出条件的分句中包含有任指性疑问代词“谁”、“怎样”、“什么”或出现连词“还是”与“无论”、“不管”连用的情况时,后面分句的副词只能用 “都”,而不能用“也”。例如:
(21)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不精进努力地去做,都不会成功的。
(22)古希腊崇拜人体美,不管是何种题材的雕像,也不管是青铜还是大理石雕塑作品,都精心表现。
例(19)表示条件的分句中含有疑问代词“什么”,所以副词“也”应改为“都”才恰当。例(20)中,连词“还是”是“大人”和“小孩子”的总括,所以此句中副词“也”应当改为“都”才正确。
三、针对对外汉语初中级阶段条件类连词的教学
汉语连词的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难点之一,而针对学习者初中级阶段的条件类连词教学的专门研究还很少。根据对这些连词在书面语使用中的偏误进行的统计分析,可以提出一些具体可行的教学建议。
(一)合理增加必要的教学内容和课堂练习
在对外汉语初中级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连词的教学通常是分散性的循序渐进的教学,相比于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集中教学,无论从教材的编写还是教学的实际来看,都缺乏系统性和阶段性。当然,这和连词本身的性质也是分不开的。但是,在实际的语言交际过程中,特别是书面语中,连词的正确使用是保证语言逻辑清晰明了,语义表达准确无误的重要前提之一。而留学生对于连词的掌握也是其汉语词汇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之一。所以,教师应当针对这一实际情况适当而合理地增加连词教学的内容,从学生接触一个连词开始,就应当将有关这个词语的准确意义和用法灌输给他们,避免只是简单使用学习者的母语向其传递模棱两可甚至错误的知识点。连词相比于其他词类,在汉语中的数量还是很可观的,而对外汉语初中级阶段的连词也不过只有27个。因此,适当增加教学的内容并不会对课堂进度的正常开展施加过多的压力,反而可以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做好铺垫。纠正一个错误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远远比树立一个正确的观点要难得多。
此外,对于连词教学的课堂练习也应当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在课堂练习的设计和安排上,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资源,紧密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有条不紊地进行。避免盲目追求教学的进度而忽略了教学的效果。
(二)加强教学过程中的比较教学
对初中级阶段的条件连词进行偏误分析,会发现学生常常因为对某个连词的性质和用法的理解和掌握不到位,而出现使用混淆,发生误代、误加或缺词等现象。特别是误代偏误的出现,往往是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做的比较教学不够充分,导致学习者目的语规则使用泛化或发生错误。因此,在连词的教学中应当充分重视比较教学,力求做到全方位的教学。
(三)将“听、说、读、写”各个方面有机结合
语言用于“听”和“说”的规则往往比“读”和“写”要更具有随意性,言语只要能够为说话者传递,被听话者理解,则不会引起过多的交际障碍。但是,“读”和“写”就不一样了,它们往往要求较为严格和规范的语言规则才能够作为语言传递的工具被人们接受。在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初中级阶段条件连词的使用情况进行偏误分析后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偏误并非是因为学习者对所要表达的内容本身存在理解的偏差,而是在对语言规则的运用上出现了问题。这一现象启发我们,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应当重视学生在“听”“说”“读”等方面的能力,还要同样重视他们“写”的能力。特别是学生对于连词掌握的情况,更多更直观地体现在他们的写作之中。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全方位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综合能力,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及时而全面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以HSK真题为参照进行阶段性系统性的辅助教学
系统而全面的教学,适时和充分地巩固和提升,这些都是对外汉语教学能够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连词的教学缺乏系统性,这就需要教师自己选择适当的教学阶段进行适时的系统归纳教学。对于初中级阶段的连词教学,可以根据学生习得的顺序和掌握的程度,选择合适的教学时机,对其进行归纳、对比和总结。HSK真题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教师可以充分归纳和选择其中的内容对学生掌握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以连词为专题的课程,这未尝不是一条好的教学途径。
参考文献:
[1]新汉语水平考试(HSK)介绍[EB/OL].http://www.doc88.com/p-992286087732.html
[2]郭春贵.“只要”与“ 如果”用法的异同[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4).
[3]韩玉国.“连”字句中“都”与“也”的语义差别[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1).
[4]邢福义.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5]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6]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7]张斌,范开泰.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综述[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8]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胡明扬.词类问题考察[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没连词造句 篇4
没…没…解释
【意思】:(1)用在两个同义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强调没有:~皮~脸|~羞~臊|~着~落|~完~了。(2)用在两个反义的形容词前面,多表示应区别而未区别(有不以为然的意思):~大~小|~深~浅|~老~少。
没…没…造句
没…没…造句:
1、你没必要去。
2、他一拳朝我打来,我动也没动接了他一拳。
3、尽管没人赞同他的观点,他还是坚持他的看法。
4、她克制住自己的冲动,没和他动手打架。
5、水没过了他的头顶。
6、她眨着眼挤泪珠,没说什么。
7、没人问他的意见,因此他没多嘴。
8、她没得到那份工作,因为她正巧不合标准。
9、提起她的新皮大衣,她就没完没了地絮叨起来。
10、她对那种说她在任何方面都没照管好孩子的话感到恼怒。
11、当他谈起他放荡不羁的社交生活时,没人能让他不说下去。
12、他父亲因他没通过考试而对他大加责备。
13、一个星期悄然逝去,他连一个字也没写出来。
14、那天的电影,我没捞着看。
15、听他没完没了地吹嘘自己有钱。
16、她悄悄地溜掉了,没人看见。
17、她强忍住,没让眼泪流出来。
18、他没和任何人打招呼就从舞会上溜走了。
19、他没把他晋升的消息告诉我,令我很恼火。
20、你今天干什么来着?啊,什么也没干,只是闲逛。
21、他们还没来得及说什么,就被带走了。
22、他没告诉我一声就突然动身去了巴黎。
23、我们都已理解你的意思,没必要做过多的解释。
24、没人能不犯语法错误。
25、你把你的钢笔使得都快没尖了。
26、会议主席没完没了地在说什么?
27、关于这件事他什么都没听到。
28、她总是没完没了地诉说她的各种问题。
29、我感到恶心,但总算没把吃下去的东西吐出来。
照样子连词成句 篇5
1、小露珠给植物们带来生机。
大家都很喜爱它。
因为小露珠给植物们带来生机,所以大家都很喜爱它。
2、刘伯承担心使用麻醉药会损伤脑神经。
刘伯承不愿意使用麻醉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刘伯承的伤势很重。
刘伯承非常镇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在大家的注视下,小英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5、小军在老师的鼓励下,完成了这道思考题的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次掌声,它使我鼓起了生活的勇气。(用“因为„„所以„„”使这句话更完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天很冷。
明明仍然坚持做早操。(用关联词语将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我怎么会忘了那一次掌声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经过思考,他竟把这道难题做出来了。(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教室里一块玻璃被小明不小心打碎了。(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孙中山废除了缠足的陋习。(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字典难道不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你怎么能让姐姐缠足呢?(改为带“。”的句子,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姐姐缠了脚,就不能下田干活了。(改为带“?”的句子,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石榴熟了。(把句子写得更生动)
17、这是一颗闪亮、透明、圆润的小露珠。(写成比喻句)
18、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缩句)
连词的用法 篇6
关键词:as,before
一、A S连接两个同时发生的动作, 事态都要一致吗?
As作为连词, 连接两个同时发生的动作, 事态必须要一致。
例:He smiled as he passed. (他一边经过, 一边微笑。)
“so long, ”he said as he left her. (他一边离开她, 一边说“再见”。)
He carried a stick that he swung in the air as he walked. (他手拎着一跟手杖边走边在空中挥舞。)
注意:AS的位置放在两个动词之间, 说明同时发生。
AS的位置若放在句首, 说明两个动作先后发生。
例:As I left the offie Iremembered the key. (当我离开办公室之际, 我就想起了那把钥匙。)
As he slept he had a dream. (当他躺下睡觉, 他就做了一个梦。)
二、连词before的用法归纳
1、表示“……才”, 强调从句的动作发生得太慢或太晚。
例:The film had on for ten minutes before we got to the cinema. (我们到电影院之前, 电影上映10分钟了, 我们才到电影院。)
The bus driver almost knocked me down before he saw me. (那位工交车司机差点儿把我撞到了, 才看到我。)
The fire lasted four hours before the firefighters could control it. (大火持续了大约四个小时, 消防队员才控制住火势。)
2、表示“还没来得及……就……”, “未……就……”, 强调主句的行为阻止了before从句行为的发生。如果从句中含有情态动词can或could的话, 则表示从句中的动作根本就没有发生。
例:He announced the ending of the meeting before I could get in a word. (没容得我插上一句话, 他就宣布散会了。)
The students rushed out of the classroom before the bell rang. (铃声还没响, 学生们就冲出了教室。)
注意:before有时本身含有否定意义, 从句不能再用否定词。
例:It became dark before we finished our task. (我们还没有完成任务, 天就黑了。)
表示“刚……就……”, 强调主句从句与从句动作紧密相连或几乎同时发生。这是, 主句中常有scarcely, barely, hardly等副词。
例:I had hardly turned off the light before the telephone rang. (我刚关掉灯, 电话铃就响了。)
We had scarcely left our school before it began to rain. (我们刚离开学校, 天就开始下雨了。)
3、表示“与其……倒不如……”, “宁愿……也不愿意……”, 相当于rather than.
例:He would be poor before he got money in this way. (他宁愿穷, 也不愿意用这种方式赚钱。)
The soldiers would fight to death before they surrendered. (战士们宁愿战斗到死也绝不投降。)
4、表示做某事的程序, 通常被译为“先……然后……”, “先……再……”, 表达此意时, 主句的动作可被理解成从句动作发生的前提或条件。
例:Be a pupil before you become a teacher. (先做学生再做老师。)
One must sow before one can reap. (先播种才能收获。)
5、在before sb.know it的习惯用语中, 常译为“不知不觉……就……”, “不知怎么……就……等。
例:Time passed quickly and three months went by before she knew it. (时间飞快地流逝, 她不知不觉就过了3个月。)
The girl fell off the tree before she knew it. (这姑娘不知道怎么就一下子从树上摔下来。)
6、before热点句型用法。
It was not long before…… (过去) 没过多久就……。
例:
It was not long before he returned to Beijing. (不久他就回到北京了。)
需要特别注意下面结构的不同意义:
It was long before……过了很久才……
It will not be long before……要不了多久就……
It will be long before……要过很久才……。
连词“就算”的形成 篇7
关键词:“就算” 让步条件 词汇化
一、“就算”的形成过程
“就算”最初是副词“就”和动词“算”的结合,其后所在句子出现在让步条件语境中,随着使用频率的提高,“就算”最终演变为让步条件标记。
(一)阶段1:副词“就”+动词“算”
1.“算”的意义与句式“算”最初的意义是计算。《说文·竹部》:“算,数也。”后引申为衡量、筹划、谋害、推测、料想等义。元代,又引申出“可归为、可认做、可当做”义。如:
(1)你在我衙门里供应多年,也算的个积年了,岂不知衙门法度?(元杂剧《金线池》第四折)
“算”所在的句子(简称“算”字句)含有主观评判意义、表示说话人认定某物某事属于某个范畴,基本句式为:主语+算+宾语,语义结构为:评判对象+算+评判结果。如例(1)中,“你”为评判对象,评判结果是“积年”,评判者是言者主语“我”。
明代,这个意义成为常用义,词形除了“算”之外,还有“算得(个)”,“算是”,“算做(得/是)”。
(2)那晁为仁是他的嫡堂之弟,平素也不是甚么好人,撒刁放泼,也算得个无所不为。(《醒世姻缘传》第53回)
这些句子还有否定式。
(3)武松答道:“要你扶的,不算好汉。”(《水浒传》第22回)
“算”前还有副词来修饰,形成“adv+(算+O)”结构。副词有“也”、“一向”、“只”、“方”、“才”、“尽”、“还”、 “已”等。如以下两例。
(4)闻得有一个赵娟,色艺虽在严蕊之下,却也算得是个上等的行院,台州数一数二的。(《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5)况且孩儿男妆已久,游庠已过,一向算在丈夫之列,有甚去不得?(《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
2.“就+算”上文提及很多副词与“算”形成“adv+(算+O)”结构,“就”也是这些副词中的一个,包括完全同义的“便”。此处的“就”是表估价的副词。估价副词“就”表示实际语境的语义值低于预设语境的语义值,与估价副词“才”正好相反。
就“算”字句而言,说话人评判某事某物是否属于某个范畴时,心中往往有一定的标准。某事某物的性质、特征、数量没达到标准,而说话人又想勉强把它归入这个范畴时,就用 “就+(算+O)”结构来表达。换句话说,“就+(算+O)”表示勉强认定某事某物属于某一范畴,评判认定的标准比预期的标准要低。反之,评判认定的标准比预期的标准要高时,就用“方/才/方才+(算+O)”。“才算”的存在说明此时的“就算”是“副+动”跨层结构。
多数“就+算”句是假设句、祈使句等非现实句,表达对假设事件的评判。如下面例。例(6)各例评判对象都是假设事件,与评判结果之间具有条件、结果关系,但没有明显的标记。
(6)a.黄凤仙道:“各随各俗,箭中了就算赢家。”三太子道:“假如射了你的背,却不算暗箭哩。” (《三宝太监西洋记》第66回)
b.判官道:“你今番再来认一认儿。再认得几位老爷,就算你也是个识者。”(《三宝太监西洋记》88回)
c.燕王背负朝廷,系是反叛,谁能擒来,便算头功。(《续英烈传》)
“就算”经常大量出现在假设句里,特别是假设条件句的后分句,慢慢就从评价义发展出假设虚拟的用法。演变是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假设条件句中的“就算”本来表示主观评价义,但由于说话人所评判的是虚拟事件,所以说话人也知道评判结果只是一个虚拟的结果,因而浮现出虚拟的意思。这样的用法反复出现后最终凝固化,结果就形成具备虚拟功能的“就算”。
(二)阶段2:让步标记“就算”
前文表虚拟的“就算”句都是表结果,用例较多。明代还有少量的虚拟“就算”句表条件,和后面分句构成了条件结果关系。但是“就”的语义使其常常出现在让步语境中,表进一步的假设。例如:
(7)待要把他做你小老婆,奴才又见在;待要说道奴才老婆,你见把他逞的恁没张致的,在人跟前上头上脸有些样儿!就算另替那奴才娶一个,着你要了他这老婆,往后倘忽你两个坐在一答里,那奴才或走来跟前回话,或做甚么,见了有个不气的?(《金瓶梅》第26回)
这例还是几个松散的分句的组合,从句法层面论,基本上是一个表让步的小篇章。“就算”小句前面已经出现了已经列举了几种情况,“就算”是进一步列举一个假设的情况,因此含有让步意味。如例(7)最明显,先说“待要把他做你小老婆”会怎么样,又说“待要说道奴才老婆”会怎么样,然后进一步假设“另替那奴才娶一个”会怎么样,这是个典型的让步语境。“就算”出现这样的语境中,不但表假设,而且含有进一步假设的意思。这正是让步条件关系的语义。
这一阶段的“就算”融合程度大大加深:没有相应的否定形式“就不算”;“就算”已经没有评价义,完全表虚拟义;“就算”前可不出现主语。从这些句法表现来看,此时的“就算”已经由跨层结构词汇化为连词了。但是,这时期的“就算”保持着“就+算”的遗迹。明代让步条件用法的“就算”只见上例子。清代以后,让步条件标记“就算”发展成熟,标志是“就算”前倾向于不再出现主语,后分句多出现标记“也”,清代以后,让步条件标记“就算”发展成熟,标志是“就算”前倾向于不再出现主语,后分句多出现标记“也”。
二、“就算”的形成机制
让步条件标记“就算”的形成与句法、语义的发展、使用频率等方面有关。
(一)句法结构的发展
实词的虚化往往与句法结构的演变密切相关。以“认做、当做”义动词“算”作为谓语中心构成的基本句式为:S+算+O,语义结构为:评判对象(S)+评判结果(算+O)。语用层面上,评判对象是话题,评判结果是评论。在“就算”的语法化过程中,“算”字句的S和O的结构类型也在不断地扩展。S最初是N、V,后扩展到小句、乃至“若SV”等条件分句。S是评论对象,因此是话题。当一个非现实句做话题,就有可能当做条件分句,此时既有条件关系,也有话题和评论的关系。因此,S从N、V,扩展至小句、条件句是很自然的结果,因为他们语义上都是话题。当S扩展为条件分句,也就是“算”字句扩展为条件句。“就算”正是在假设条件句中发展出了假设义,因此S扩展为条件分句是“就算”演变的重要一环。O最初是N、V,后扩展到SV小句。当O扩展为小句后,形成“就+算+小句”结构,正是在这样的结构里,才能被重新分析为“就算+小句”,“就算”得以成词,并能后接一个小句。
(二)语义结构的发展
“算”先后有计算、衡量、筹划、谋害、推测、料想等义。这些义始终都涉及到人的心理认知活动,而“可归为、可认做、可当做”义更是表达说话人的一种主观评判,属于“知域”,因此“算”本身就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具备动作性。前人研究表明,动作性弱的词语更易虚化。汉语的其他让步条件连词也都含有心理义动词。估价副词“就”引导焦点,焦点往往和语言之外的同类事物形成一个选择集、并且事物之间存在量级差异。与“就”组合后的“算”字句大多是假设句,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正是在假设条件句中,这种主观性进一步增强,使得“就算”获得了虚拟义、量级义,最终成为主观性让步条件标记。
(三)使用频率的增加
明代“算”字句的使用频率很高,其中有大量的“adv+算”结构。其次,非现实“就算”句的使用频率也很高。这促使标记“就算”得以初步形成。到了清代“就算”句使用频率急剧提高,最终形成了句法程度很高的“就算……也……”构式。但早期的“就算”多出现口语中,用作叙述的少,表假设事件。
总之,“就算”的形成最早追溯到“算”的语义。元代,“算”出现“可归为、可认做”义,大量出现“就+算”组合;明代“就算”开始表让步条件意义;晚清,让步条件标记“就算”成熟。“就算”的形成与句法扩展、语义演变、使用频率等方面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曹逢甫.汉语的句子与子句结构[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2]陈立民.也说“就”和“才”[J].当代语言学,2005(1).
初一英语作文关键连词 篇8
一、表示递进关系的关键词语
Additionally加之;又
besides此外;除……之外
equallyimportant同样重要的是
furthermore此外;而且
inaddition另外
inotherwords换句话说
lastbutnotleast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
moreover而且;此外
thatissay即;就是;换句话说
二、表示转折关系的关键词语
although虽然;尽管
atthesametime同时;但是
despite不管;尽管;不论
evenif即使
eventhough即使
however然而;可是
inspiteof不管
instead代替;而不是
nevertheless然而;不过
onthecontrary正相反
otherwise另外;不同地
regardlessof不管;不顾
still依然;仍然
though虽然;可是
while而
yet然而;但是;仍
三、表示选择关系的关键词语
either…or………或……
insteadof………,而不是……
neither…nor………和……都不……
not…but…不是……而是……
ratherthan…宁可;胜过
whether…ornot是否
四、表示比较关系的关键词语
comparewith/to与……比较
equally相等地;平等地
incomparisonwith与……比较
incontrast相反;大不相同
incontrastto和……对比
inthesameway同样地
instead代替;改为
onthecontrary正相反
while而
五、表示因果关系的关键词语
accordingly因此;从而
asaresultof作为结果
because(of)因为
consequently从而;因此
dueto由于;应归于
hence因此;从此
inthat由于;因为;既然
nowthat因为;既然
onaccountof由于
owingto由于;因……的缘故
so所以
sothat所以
thanksto由于
therefore因此;所以
thus因此
六、用于表示总结的关键词语
aboveall最重要的是
accordingly于是
asaconsequence因此
asaresult结果
ashasbeennoted如前所述
asIhavesaid如我所述
atlast最后
briefly简单扼要地
bydoingso如此
certainly当然地;无疑地
consequently因此
eventually最后
hence因此
inaword总之
inbrief简言之
inconclusion总;最后
inshort简而言之
insummary简要地说
insum总之;简而言之
obviously显然
onthewhole总体来说;整个看来
toconclude总而言之
tospeakfrankly坦白地说
tosumup总而言之
连词成句初中作文 篇9
星期三,我们一起玩了一个有趣的游戏叫“连词成句”。我们玩了两种游戏,游戏规则是:、每一个人写一个词,要连成一个句子。、第一个人写成语,第二个人写人物,第三个人写地点,第四个人写事情。
游戏开始了!我又紧张又害怕,同时,我也很兴奋。紧张的是会不会闹笑话,害怕作文如果写不好是不是明天还要写一次。兴奋的.是乙队的队友会不会闹笑话。第一个是李钧源,他想要我们不要闹笑话,就写了一个“我们”,我想了想,想到要给后面的人留下写的空间,就写了一个“吃了”。我想要后面的人写“一个蛋糕”。我瞄了一眼后面的马承戊,只见他身冒冷汗,不知他在想什么?他写了一个词又把它画掉。真不知他在想什么?
第二个回合开始了!我们甲队写的是:居里夫人在湖里写作业,小心翼翼。乙队写的是:小明在床上运动,火冒三丈。我们一听笑了起来,有的眼瞄了起来,有的脸红了,还有的倒在了地上……。
近代汉语连词研究综述 篇10
关键词:近代汉语 连词 综述
在汉语语法学始创时期,就有“连字”一说。但从最初到现在,汉语连词研究一直是重两头,对上古汉语连词和现代汉语的连词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而对近代汉语连词则很少涉及,研究成果不多。
一、近代汉语连词研究现状
(一)专著中的近代汉语连词研究
20世纪40年代,近代汉语研究刚刚起步,吕叔湘先生虽然在《中国文法要略》(1944)中没有提到“连词”这一专门的词类,但已经提到有的句子要通过关系词来表达一定的关系,并举了一些例子,有的关系词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连词。吕叔湘先生虽然没有对连词进行专门分析,但他对词类关系的解析,对以后的连词研究很有帮助。
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1958)第一次对近代汉语连词进行了粗略概述。他先将连词分为用于等立句的连词和用于主从句的连词两大类。用于等立句的连词又分为并列、累加、选择、承接、转折。用于主从句的连词又分为两类:时间、比较;因果、让步、推论、假定、纵予、限定、不限定。然后分别对各个小类下连词的用法进行介绍并举例。太田辰夫对近代汉语连词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概述,语料从西汉的《史记》到清代的《儿女英雄传》,让人们对近代汉语连词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不过他并没有总结这一时期的连词有什么特点,他提到的连词有些也并不是真正的连词。
20世纪80年代之后,近代汉语连词研究有所发展,注重从更广泛的语料中搜集例证,进行比较,对连词特点的描写也更加明确,还在语法化研究方面进行了探索,但研究深度和广度仍然不够。
香坂顺一《白话语汇研究》(1983)中对近代汉语中一些在使用方面比较有特点的连词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它们的来源,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书中提到的连词都是比较有特点的,对其特别之处描写得很到位,不过数量不多,有些结论也只是猜测性的,不能从整体上增进我们对连词的了解。
刘坚、江蓝生等的《近代汉语虚词研究》(1992)中的介词、连词部分主要论述了“和”字由动词发展成连词和介词的过程,为“实词虚化”提供了一个例证,也是连词语法化研究的一种尝试。
向熹《简明汉语史》(1993)“中古汉语连词的发展”“近代汉语连词的发展”等章节介绍了从魏晋至明清新产生的连词。主要是简单介绍其用法,然后举例证明。书中提到的中古、近代新产生的连词,分为并列连词、承接连词、选择连词、递进连词、转折连词、因果连词、假设连词、条件连词、让步连词,共一百六十多个。
俞光中、植田均《近代汉语语法研究》(1999)着眼于近代汉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方面,将近代汉语连词分为条件关系连词、因果关系连词、转折关系连词、让步关系连词、联合关系连词。
袁宾《近代汉语概论》(1992)和祝敏彻的《近代汉语句法史稿》(1996)两部书都没有专门列出连词,而是把连词和复句研究结合到一块,让它们以关联词语的身份出现。这样把连词放到复句研究中,可以对有关连词的作用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不过这种研究还是偏向于句法方面,对连词研究不会太深入,而且和其他词类混在一起,不容易看清连词自身的作用。
总的来看,从《中国文法要略》一直到俞光中、植田均的《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这些语法专著或是对近代汉语连词做一总括性的介绍,简单溯其源流,或是通过某些语料中的例句来说明其用法。研究范围局限于几个方面,而对近代汉语连词的数量、用法、分类、源流等情况,并不能给出较为确切的答案。对近代汉语连词研究所做的基础性工作仍然有待加强,这也是近代汉语连词研究没能深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二)专著中涉及的近代汉语连词部分
香坂顺一的《水浒词汇研究(虚词部分)》(1992)对《水浒》中的连词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总结,他将其中的连词分为表示累加的连词、表示假定的连词、表示条件的连词、表示因果的连词等,对各类连词基本都能追溯其源流,比较明确地分析了它们的用法。
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1996)对敦煌变文中的连词作了穷尽性的分析,他将连词分为联合关系连词和主从关系连词,联合关系连词又分为并列、递进、选择三小类,主从关系连词分为假设、纵予、让步、条件、取舍、因果、转折。
(三)近代汉语连词专题研究
专门研究近代汉语连词的论文不多,这也是近代汉语连词研究薄弱的一个重要体现。这些论文有的针对专著中的某一类连词,概括其特点;有的则研究近代汉语整个时期内某一类连词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这种研究最集中地体现在对近代汉语并列连词的研究上。
胡竹安《敦煌变文中的双音连词》(1961)是一篇比较早的研究近代汉语连词的文章,文章对敦煌变文中的连词进行了分类,并对唐以前常见连词之外的其他连词进行了研究。
李思明《〈水浒全传〉因果句》(1987)对《水浒全传》中的并列连词和因果连词进行了考察,主要在词的使用频率、音节数、连词位置以及连词的单用、互用等方面发现了一些特点。
近代汉语连词中,研究得比较深入的是并列连词。刘坚和贝罗贝合作著文(1994)指出汉语并列连词经过了从动词到介词再到连词这样一种语法化链。于江《近代汉语“和”类虚词的历史考察》(1996)考察了虚词“共、连、和、同、跟”的来源及发展,对这几个词的连词用法产生年代进行了论证。吴福祥《汉语伴随介词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2003)指出“和”类虚词均经历这么一个语法化链:伴随动词——随介词——并列连词。曹炜《近代汉语并列连词“并”的产生、发展及其消亡》(2003)则认为:作为“和”类虚词之一的“并”的语法化轨迹并没有经历这么一个语法化链,它是由伴随动词直接语法化为并列连词的,中间并没有经历一个“伴随介词”的阶段。张亚茹《〈红楼梦〉中并列连词》(2005)通过对《红楼梦》中并列连词使用频率、语法语义等特征的研究,认识到《红楼梦》时期现代汉语连词系统已基本形成。
对近代汉语其他类别连词的研究不多,主要有席嘉《与副词“只”有关的几个连词的历时考察》(2004)和《与“组合同化”相关的几个连词演化的考察》(2006),这两篇论文分别对“只是、只要、只有”和“然、还、要”的连词化过程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二、近代汉语连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前人研究没有确定近代汉语连词的数量。近代汉语时期共有多少连词,分为几类,至今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这无疑不利于对近代汉语连词的系统性研究。对那些可以明确定为连词的词进行总结、归类,尽量归纳出它们的特点,很有必要。
(二)在近代汉语连词的界定方面还存在问题。通过回顾,我们发现前人研究成果中提到的连词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有些则根本不是连词。因此在如何区分介词与连词、副词与连词方面的研究还需要加强。
(三)近代汉语跨度很大,各个时期使用的连词有何不同还不确定。近代汉语跨越唐五代、宋、元、明、清,在汉语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借字、借音等现象,这对近代汉语连词的发展也会产生很大影响。如何确定各个时期比较常用的连词,进而联系其他词类深入研究其用法,也是亟待加强的一个方面。
(四)对一些重要连词语法化的研究还不够。目前,对近代汉语连词进行的语法化研究只限于几个词,如“和”“并”等,大部分连词在近代汉语时期的发展变化并不明确,这也就不利于认清它们的真正特点。因此,对一些常用连词的语法化研究也应成为今后连词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1987.
[3]香坂顺一.水浒词汇研究(虚词部分)[M].植田均译.北京:文
津出版社,1992.
[4]向熹.简明汉语史(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1996.
[6]袁宾.近代汉语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7]祝敏彻.近代汉语句法史稿[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8]刘坚,江蓝生,白维国,曹广顺.近代汉语虚词研究[M].北京:
语文出版社,1992.
[9]蒋绍愚,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M].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5.
[10]胡竹安.敦煌变文中的双音连词[J].中国语文,1961,(10).
[11]李思明.《水浒全传》的因果句[J].中国语文,1987,(2).
[12]于江.近代汉语“和”类虚词的历史考察[J].中国语文,1996,
(6).
[13]吴福祥.汉语伴随介词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兼论SVO型语言
中伴随介词的两种演化模式[J].中国语文,2003,(1).
[14]张亚茹.《红楼梦》中的并列连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
(3).
[15]席嘉.与“组合同化”相关的几个连词演化的考察[J].语言研
究,2006,(3).
【连词全面分析】推荐阅读:
“和”连词01-28
并列连词有哪些12-01
照样子连词成句07-12
连词and的作用10-19
语法教案:介词和连词11-19
英语连词的分类和用法05-09
用不仅还连词的造句07-14
语文连词成句教案08-10
八年级英语连词语法知识点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