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月色(散文)(精选12篇)
校园月色(散文) 篇1
校园月色
作者岩嘴中学教师
李明祥
院墙外喧嚣的公路也安静下来了,校园内就寝铃也响过了,或许夜的太静吧,我已无眠之意,便捻灯出户,独步校园。
月色真好!月光如薄烟轻纱般笼罩着,整个校园似梦境般幽静轻柔。我仿佛找到了心灵的慰藉,觉得今晚就是我一个人的世界。
一条宽阔洁亮的水泥大道直伸向远处,也许是过于劳顿,它已不见白天的欢腾场面了,只剩下倾泄在地上的那一泓静静的月光了。一阵晚风拂过,一股浓郁的花香入五脏沁六腑,噢,桂花开了。我驻足在桂花树下,一边欣赏月光,一边品闻桂香,顿觉心旷神怡。此情此景,由不得人不会想起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句来:“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我有些羡慕嫦娥了。
漫步中,忽见眼前月影斑驳,树影婆娑,如入洞天,若不是远处教师宿舍楼上渺茫的琴声提醒,我还以为置身于原始林海之中了,却原来是在校园参天大树的林间徜徉。此时,我才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王摩诘的“空上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写真之笔了。
我信步在学生宿舍区,一排排笔挺的玉兰树,犹如卫队守护者宿舍楼。莘莘学子们已进入了甜甜的梦乡,白天里老师的训斥、同学的争执、煞费苦心的题目......均被这柔和的月光揉碎了,蒸发了,只剩下畅快的鼾声了。
校园深处是矗立在操场旁的几幢白色墙面的教学楼。此刻,歌声如潮,书声如涛的壮阔场面已是无法欣赏到了的,只有那西厢下的月儿,犹如玉石般的挂在天边。此刻,我与唐代诗人刘方平有相似的感受:“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只可惜现在是秋天,除了被月惊飞的鸟鸣是听不到虫鸣声的。
夜深了,已觉得有些寒意,有清辉的月光陪伴着,我悄然入户。
作者:李明祥
通讯地址:湖南省汉寿县岩嘴中学 邮编:415911 电话:***
校园月色(散文) 篇2
文章中,作者开篇即点明“我”为什么去荷塘。夜色幽深,马路上早已没有孩子们嬉戏欢闹的声音了,而妻子也哄着孩子进入了梦乡,如此祥和宁静的环境,“我”心里却是不宁静的,可以看出作者是忧虑的。那么,作者烦恼什么呢?这就要联系当时的背景。当时正是蒋介石出尔反尔、背叛革命的时候,无数知识分子被屠杀,而作为一个正义凛然的有为青年,朱自清陷入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茫然之中,由此看出,作者是想排解内心的忧思的,遂披上大衣,独自一人外出寻思。
但是,现实的囚笼太过压抑,久久的思考也难以获得答案,姑且不去想,与月做伴,与荷塘为友,沉浸在这优美的环境之中。如果说白天是现实世界,那么夜晚就是梦幻世界, 作者压抑的思想在夜晚得到了释放,因为夜晚大家都进入了休息状态,没有白天里的束缚,没有必须要做的事,所以他说他是自由的,可以好好地欣赏这月夜下的荷塘。但是, 作者真的已经走出了烦恼了吗?不是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只是作者的一种自我安慰,在他的潜意识里,他的忧思从未消解,但得到了缓解。
于是,一幅美丽的荷塘画面徐徐铺展开来。作者从荷塘上铺展开来的大而平整的叶子写起,再写躲在叶子里不轻易让人察觉的含苞待放的花儿,再结合袅袅的水蒸气,把场景描写得如梦如幻,加上合情合理的比喻,场景更加生动具体。作者连用三个比喻,把花儿比作明珠,比作星星,比作美人,都是美好的事物,给读者以向往和希冀。视觉的想象如此华丽,作者也没有忘记与听觉结合,把飘来的缕缕清香,比作远方传来的似是似非的歌声,愈显夜的深与静,清幽得令人沉醉,让人想要抓住这渺茫的歌声,集中精力倾听歌声在唱些什么,是呼唤,抑或是幽怨?这一切丝丝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也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不愿离开。荷塘的叶子与花儿都在摇曳,显露出了水面,碧波荡漾。在这段荷塘画面的描写里,作者运用了起承转合的写作手法,引人流连。比喻与通感的使用,更具画面感,美好的意境,让读者回味无穷。
然而,夜晚,最不可忘记的是高悬的月亮,朦胧的月色洒在荷塘每一片叶子和每一朵花上,作者用了个动词“泻”,简直妙不可言,把月光的静比喻成流水般优美的动,好像是月光格外厚爱这些花儿和叶子。雾如一层薄纱覆盖在叶子和花上,遮上了一层青绿色, 显得白了,令作者联想到牛乳洗过之后的颜色,感觉是那般不切实际,所以作者用了抽象的梦作比,悠远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美好,可是又那么不真切。满月,月光不该是那么清和的,原来是淡云遮住了部分月色,描写出小睡的清雅,就如阳光普照的午后,沙沙的树叶如催眠师般惹人小小休息一会儿,安和而平静,作者写出了小睡的独特情趣。如此美好的画面,却也存在可怕的影子,树木的背光留下斑驳而畸形的影子,让人看来害怕。作者用 “如鬼一般”描写出影子的奇形怪状和人的害怕心理,给温暖的环境色调增添了些许寒意, 这也是作者心境的一种描述———在最美好的景象里发现了“牛鬼蛇神”的存在。光影是视觉上的东西,但作者把握住其特性———和谐,联想到小提琴美妙的曲声,于是又把视觉上的东西赋予在听觉上,抓住了主要特点,容易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说服力极强。
由近及远,放眼四周,满目都是树,远处有山,山树衔接,阴阴郁郁,但是作者发现了其中的独到之处———树中有星光,原来是路灯透过树缝照射下来。作者寓情于景,觉得那是黑暗中轻微的光,反而让人昏昏欲睡,这是作者的主观感觉,是环境也是内心情绪的表现。安静的环境,知了鸣叫,蛙声一片,独显作者的孤独。于此情境中,作者感慨“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创造出一种孤独的意境美。
此情此景,忽然又想到美好的事,采莲的热闹与喜庆和现时的无福消受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美好的过往里,却猛然被拉回现实,独忆他想回也回不去的江南,因为当时的南方笼罩在白色恐怖里。
《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色描写中,也传达着作者落寞失意的感情,景物的美妙与作者的忧思形成鲜明的对比,升华了作者的感情。这不是没有根据的无病呻吟,而是发自内心的忧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创造了独特的艺术美。
(选自2015年第3期《新课程·教师》,本刊有改动)
在《散文家谈散文》一文中,晓雪对郭沫若的散文《白鹭》进行了精练而独到的评论。从风格到文字,由原文到文论,既自然清丽,又精彩绝伦。可以说,这是一篇需要我们“反复品味”的评论文。同时, 也为我们的散文学习和散文评价做出了很好的导向。而这篇对朱自清经典美文《荷塘月色》评析的文章,紧紧围绕“景”与“情”两个角度, 将文章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细致地演绎出来。如果说《散文家谈散文》是从全篇角度评论,那么《〈荷塘月色〉情景交融意境美》则立足于有重点地解读。两种评析思维,都为我们的阅读和赏析提供了样本。
[读有所思]
以《荷塘月色》为例谈散文教学 篇3
一、散文教学现状
1.教学模式过于僵化
很多时候,教师讲散文已经形成一个套路:导入——作者和背景简介——逐段串讲课文——提炼小节含义——分段并归纳段意——提炼中心思想——回顾课文脉络。在刚刚接触散文的时候,这样有步骤的梳理,有助于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但是,如此模式化的课堂设计,若在散文教学中频频出现,“千人一面”的感觉必然会导致学生对于散文的兴趣逐渐减弱。
2.教学时间安排不当
散文的篇幅一般较长,而且内涵比较深刻,对于阅历尚浅的高中生来说,完全理解掌握文本内涵并不容易。有时候,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进度,不管文本是难是易,学生是否理解,总要在规定的一两节课内“解决战斗”。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懵懂地被拖着走完全程,根本没有时间去细细品味。还有一种情况是教师特别看重知识点的覆盖面,会事无巨细地讲授,战线拉得过长,最终结果只是感觉结构松散、印象浅薄。
3.学生参与度不够
散文背后是作者丰富的阅历和深厚的积淀,教师在年龄、阅历等方面与作者相当,较易引起共鸣。然而,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积累是不足的,这就导致散文课堂常常是“冰火两重天”:讲台上,教师讲得激情四射,讲台下,学生始终是一副游离于文本之外、无动于衷的表情。
4.应试成分偏多
有些教师为了调动学生思考,就把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变成了高考阅读题。甚至,从一开始就在结构、内容、鉴赏等方面设置了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解读文本。这种教学功利化、应试化的倾向,无疑是违背了散文教学“增强学生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和初衷的。它制约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也不利于散文教学的长远发展。
散文教学的模式过于僵化、教学时间安排不当、学生参与度不够、教学应试成分偏多四种情况较为严重地制约了散文教学的长久发展。因此,改变散文教学的现状,探索它的教学策略,势在必行。下面笔者就以《荷塘月色》教学为例来谈谈如何应对。
二、散文教学策略
1.教学模式多样化
俗话说“世事如棋局局新”,上课亦是如此。“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设计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格局,达到不同的效果。如果能够打破散文教学固有的僵化模式,势必有利于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要采用更为新颖的导入方式。传统的导入方式,大多是联系作者、联系文意导入正文。如从作者朱自清人生经历导入到《荷塘月色》课文中去。其实,也可以从题目本身出发,如我们可以从题目中的“荷”入手,联系以前学过的与荷花有关的诗歌,进行导入:“荷花是一种备受诗人青睐的花卉,但是,不同的人面对荷花,有着不同的感受。同学们能想到哪些关于荷花的诗呢?”学生回答李白独爱“清水出芙蓉”的自然;周敦颐欣赏“出淤泥而不染”的纯洁;杨万里偏爱“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热烈。“那么,当朱自清面对这一方荷塘的时候,他又会有怎样的心绪呢?下面让我们到《荷塘月色》中一探究竟。”
这样,采用提问回忆法导入,不仅仅局限在一位作者身上,能从更广的角度唤起学生的记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采用灵活机动的讲课顺序。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后,他们非常希望能够尽快进入文本中去。如果在此时,兴趣的最高点,选择详细介绍人物和写作背景,一方面会错失高昂的兴趣点,让激起的热烈气氛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背景介绍让学生在头脑中有了一个固有的答案,反倒限制了他们的在后期阅读中发散性的思维和思考。
我们不妨换一种方式,不一定非要从头讲起,可以选择“中间开花”的模式。如导入之后,让学生说说经过阅读,觉得哪几小节写得最美,那么就从最美的小节先入手,慢慢欣赏,带着兴趣学习。在细细赏析4~5小节描写“月下的荷塘”和“荷塘的月色”之后,我们再反向追问作者为什么要来到荷塘呢?(因为心中颇不宁静)再顺向探究之后的活动,这样既充满新鲜感,又让学生有探究的成就感。
2.教学时间要用在刀刃上
首先,合理规划课前、课上、课后的时间。课堂时间有限且宝贵,我们必须合理规划、充分利用各段时间。例如,消灭生字词、标段小节序号、疏通文意等简单的任务可以作为预习作业布置下去;利用早读课的时间,大声朗读,熟悉文本;课上解决更加核心、更加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课后巩固和复习核心问题。这样,就能够将各段时间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其次,教学目标要精不要多。如果教师在课上希望达成过多的目标,渴望面面俱到,其结果就是面面都到不了。一节课哪怕只讲一个问题,讲得透彻,就是成功。如《荷塘月色》有几个核心的关键:①本文的写景艺术(运用修辞手法描写了荷塘的月色,以及月色下的荷塘)。②作者的情感发展脉络。(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忧愁复生—对理想世界的神往—不宁静)。③家、荷塘、江南三者象征的三重世界:现实世界、美化的世界、理想的世界。这三个题目对于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都值得细细分析和解读。但是,贪多嚼不烂,若是一股脑地一节课讲完,反倒得不到好的效果。
3.调动学生,从诵读开始
平面的文字,若是浮光掠影的浏览,只能让识记停留在浅层次上。只有带着感情反复诵读,有了切身的体验,赋予文字个人化的解读,才能激起内心的热情。高中生虽日趋成熟但又内向羞涩,不肯大声诵读,但若教师能够给予鼓励和读法引导,他们还是非常愿意带着情感诵读文章的,而且这种热情会相互感染。特别是教师不要简单地播放范读音频,应尽可能自己范读,这种正面影响力更能感染学生。
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学生读到此处,十分深情,语气柔软,自然而然地走进情境之中。先把课堂的气氛调动起来,再开展讨论或者展开课程就轻而易举了。
总之,散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学习过程中任何教学策略都不能教条式地生搬硬套。教师应结合具体文本和学生实际,抓住课文核心内容,对教学策略进行灵活的运用,才能真正让散文教学落到实处。
月色的优美散文 篇4
她在静谧安详中诉说着宇宙间的沧海桑田,亿万年的时空演变,对于她,无非是在挥袖之间。她用自己的经历唱响“岁月如歌”,梦幻般的旋律中诠释出:时间不会终止,距离不是局限。
月下,风吹来,万千植株在微微晃动,用自己的身体簇拥着心灵,奏响一首轻柔的小夜曲,这里也藏有依恋和别离,风儿吹散了云儿,叶子在婆娑间送别了落花——月色如水,水如月色,人生如梦,梦似人生。
月光的清辉,遮住了她身边微小的光芒,此刻的她,应该是无限光彩,但也应是无比寂寞,从肌肤浸入到心底。没有了往日星光的相伴,唯有独自面对山川、河流、草木,没有对话,只能自语,她的心中,是一片欣喜,还是稍许的黯然?恐怕此时的感触只有她自己能知晓。
乡村月色散文 篇5
月亮在山后升起,穿过槐柳的缝隙泻下来,泼在炊烟袅袅的乡村上空,秀美得像要去赴约的女子。
乡村小路上,驴车还吱呀地唱着不着调的歌,顶着月光摇摇晃晃地赶路。拉车的毛驴儿直着脖子卯足了劲,像要把绳勒进肉里,驾车的人一脸汗水,一声也不言语,只循着熟悉的路径,全力撑着车沿朝一个方向走。车里颠簸着在野外飘了几个季节的黄玉米,圆洋芋,仿佛怀了乡愁似的奔向久违的家门!
一双刚从庄稼里拔出的手,布满灰尘晒斑的脸,浑身散发麦桔、玉米杆和洋芋蔓的味道,粗布黑鞋上爬满了蒿草和泥巴。脱掉,满院子都是汗水和这些的混合味,粗黑的长满老茧手,灰不拉几的沾满土的头发,劳动的日子,乡下顾不上衣着形象。等把车上的物件放回稳妥处,月亮已升至树梢,朝半立起的脸盆舀半碗水,搓几下手,往脸上胡乱摸几把,那水早已浑浊成泥。乡下的水精贵,挑一回要爬一架山,更不得浪费。扯过门背后的黑毛巾擦几下,盘腿坐在屋檐下的水泥栏倚上,点一锅旱烟,吧嗒吧嗒抽着,间或随口安排些零七八碎的琐事。直到锅里冒着香气的饭菜端上小木方桌,孩子们在树桩墩做成的凳子上坐定,朝水鞋帮磕磕烟锅放一边,等大人一起筷,他们便得令似的抓起烙得掉黑渣的馍粑往嘴里放。窝一口咸菜一口馍,一口大葱一口汤,扑扑腾腾的声音此起彼伏,谁也顾不上不说话,等抬头时,碗早就空了。用手一摸嘴巴,打一个饱嗝,孩子们四散开去,大人又装一锅烟,才不经意地瞥一眼月亮,说一声,今晚月亮还凉清,只是明早露水大早起不成了。月亮不单是乡下人不要钱的灯,更是省钱的天气预报。
在乡下人的眼里,月亮还是不说话的影子,静守望着朴素的安宁。就着月光,大人做些琐碎的零活,小孩在院落嬉戏,狗儿猫儿跟在屁股后面追逐扑耍,老人絮叨着,女人说笑着。沉入爱情的姑娘小伙,躲在树影里打情骂俏,笑声一浪一浪翻滚,惹得邻家的狗儿嫉妒地欢叫。八十岁老太踮着小脚,掉了牙的嘴里总有说不完的.老古经,听得月光常常忘记了回家,大清早了还在天边甜甜朗照。老阿家们坐在篱笆下交头接耳地议论媳妇发牢骚,中年女人拍打着怀里的孩子低声搬弄些小是非。抽旱烟的男人,水烟味道时浓时淡地绕着院子转悠,不小心呛出一串咳嗽,惊得树上的鸟雀儿扑棱棱一阵乱飞。等月亮爬上窗棂,高过树枝,在远山的某一个高点停留时,哈欠声开始此起彼伏,一阵关鸡笼锁牛圈呼叫小孩回家的声音之后,接着关门闭窗,接着院子开始沉静。树叶儿倦了似的,也悄悄沉入梦底。乡下人的睡眠,头一挨枕便呼噜声四起。月光通过白纸窗户的缝隙,伸手轻抚一下劳动的脸,让倦意铺展,似乎许了他们一个丰收梦。披星戴月的日子,连皱纹缝里都挤满了劳作的苦乐,月色给这些简朴的时光太过细腻的温存,使得乡村的夜晚格外恬静清新。
月亮有时也被农家锁进果园,最后在小媳妇绣花的窗棂下,莞尔一笑,又在老父亲荷锄的背影里沉寂。梧桐树上,偶尔也搬来一群麻雀小住,檐角里的燕子,时常就着月光叽叽喳喳唱些小调,屋檐上爬满星星似的眼睛。你看那个红砖头围成的小花园,菊花争奇斗艳,牵牛攀攀援援,大丽花摇曳着,八瓣梅高高伸展。或有一两棵高大或低矮的苹果树、梨树,缀满结实的果子,高高地站城丰收的姿势,争抢着和月光对视。藏在叶子底下羞答答的那一个,只歪了一下脑袋,就被月亮照出娇媚的红光,那丰满地快要触到花园篱笆的果子,被风簇拥着,有一下没一下地轻轻触着花朵的脸,像彼此嬉戏又像在密语。花香、果香一溜烟弥散,熏得月色都是香喷喷的。玉米架上黄澄澄的金光,后院梨树上的碧青的玉光,秋菊上花儿露水的水光,凝成父亲皱纹缝里瓷实又安详的荣光。
月亮不想走时,还会在老屋的破檐上暂且小栖,在梧桐的树杈里和麻雀说话,在菜园的萝卜辣椒上,闻闻菜香,和野山菊评价蛐蛐的歌声,和树上的玉米串讨论洋芋的收成,也悄悄去那破屋里探望一下老翁的病情,也陪着住宿的女学生抹眼泪,偷看打工的丈夫写给小媳妇的信件,听那掏粪妻子的埋怨、白发老母的呼唤!
月色的优美散文 篇6
不要,不要白昼的那喧闹浮躁;不要,不要夜空星光璀璨;不要,不要夜幕下的霓虹闪烁。只要,只要这夜的静、云的悠、晚风的柔抚;只要、只要那曾经的烛光柔韵下温馨细语呢喃……
今夜,今夜无眠。无眠在无尽的遐思畅享微醉……微醉夜静、云悠、风柔;微醉你我那份深刻恬润的凝眸。
校园月色(散文) 篇7
朱自清最初是以诗人的姿态步入现代文坛的, 早期的成熟的诗歌创作、古城扬州的绮丽风光及浓郁的崇尚文化风气的熏陶, 对他后来的抒情散文创作有直接的影响, 所写散文自然不失诗人本色。在朱自清的全部散文中, 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写景抒情的篇什, 凝练明净、细腻秀丽、构思精美缜密, 营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郁达夫称赞他的散文“贮满着那一种诗意”。《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代表作品之一, 无论是自然景物的描写, 还是意境氛围的渲染和语言的运用都是散文作品之中的一篇上乘之作, 《荷塘月色》形式上虽是散文, 但作者淡化了时间, 突出了空间, 将诗歌的写法渗透在散文创作之中, 文中处处展现着诗画之美, 为我们品读与分析朱自清散文的诗化特色提供了经典的素材。
一、第一人称叙述角度, 真情实感, 感染力强
在朱自清的写景散文中, 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写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注意书写自己的真切感受。因此, 常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 自然而然地带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真实感。
第一人称叙述, 是写作者站在说话人的角度, 在文章中以第一人称代词“我”或“我们”的口吻来叙述。这种叙述方式, 真实而有感染力, 易于产生感应和共鸣, 拉近读者与作者的心理距离, 增强作品的抒情性和表达效果。在《荷塘月色》一文中, 朱自清以“我”的角度描写了作者在一个夏夜独自到荷塘赏月的情景, 因使用的是第一人称, 写的都是作者眼中景, 心中情, 可充分展现作者的内心世界, 更具真实感。阅读时, 连读者也变成了文章的“我”, 文章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叙事人、人物重合, 叙事、议论、抒转折灵活自由, 进退自如。透过细致的景物描写, 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的特定景物, 让作者向往自由宁静生活及自然美, 在黑暗现实中寻求暂时的超脱、安宁而终不可得的真实的内心感受有了可靠的依托, 这种毫不矫饰地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抒情手法与诗歌常用的直抒胸臆一脉相承, 深深地吸引和打动读者, 成为人们百读不厌的美文。
二、情景交融, 构建意境, 富有诗意美
着力于意境的构建, 是朱自清写景散文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意境本为诗的要素, 同时也是东方艺术诗意美的灵魂。朱自清以此融入写景散文创作中, 使作品具有诗一般的意境。所谓“意”是指诗人的思想与情感;“境”是指用以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与环境, 即把情感客观化、对象化。意境的建构需要意与境两方面的结合, 建构的途径很多, 情景交融就是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就要求作家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物境的高度统一与交融, 正所谓“景无情不发, 情无景不生”, 这句话道出了意境这一诗学的真谛。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于中国陷入空前黑暗的1927年。当时作者十分彷徨, 他明白“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 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两条路他都不愿走, 于是走中间道路, 以求暂时逃避现实。这篇作品借月色掩映下的荷塘景色, 反映作者自己体味的“独处的妙处”, 追求刹那间的宁静以求摆脱现实烦恼。
作者在文中将“意”与“境”紧密结合起来, 构建出情景交融的意境。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 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 种种景物, 色彩是多样的, 情态也各不相同, 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 是画意的设置, 也是诗情的安排, 这就不仅使画面色彩均匀悦目, 富有立体感, 而且透出一股神韵, 蕴含着一种浓郁的诗意。淡淡的月光, 薄薄的青雾, 象牛乳中洗过了似的花叶, 隐隐约约的远山, 斑驳稀疏的树影, 淡淡的云, 微微的风, 缕缕清香, 这些都是轻淡的;“蛙声”“蝉声”的衬托, “酣眠”“小睡”的比喻, 情态交融在一个“淡”字上。声、光、影、色、香都是轻淡的, 共同形成静美淡雅的韵味, 如烟一般轻、梦一般美的荷塘月色, 则浸透着作家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幽静的小路、亭亭玉立的荷叶, 袅娜开放的荷花, 飘香的荷塘、脉脉的流水、不能朗照的月光与同作家意欲摆脱人世间烦恼而偷得片刻逍遥的情怀融洽无间, 交织成一曲和谐的旋律, 令人自然而然地想象出作者在描绘这一切时的深情、诗意的目光和欣赏、陶醉的感情。在朱自清散文里, 借助景物衬托、抒发心中的思绪, 又赋予景物生命的性格和情感, 和谐地创造出使人沉醉的意境, 深邃幽远, 使作品有了诗的韵味。
三、生动绝妙的语言艺术, 富有极强的表现力
朱自清的语言艺术是最为人称道的。他对语言是十分讲究的, 注重语言本身的精致、准确和神韵, 具有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他的写景散文, 语言凝练明净, 细腻秀丽、典雅, 巧妙运用比喻、叠字、通感等手法, 以精雕细刻的工夫, 准确、具体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 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
在《荷塘月色》一文中, 比喻的运用修辞手段琳琅满目, 比比皆是, 使语言生动形象至极。“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把月光比作流水, 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 既有视觉形象, 又有听觉形象, 动静结合, 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 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月色下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博喻的运用, 使句式整齐, 气势贯通, 给人以美的享受;而通感这种常人难以使用的修辞手段, 在朱自清笔下也是运用娴熟, 产生出一种耐人寻味的美感:“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是以听觉来沟通嗅觉方面的感受, 用渺茫的歌声描绘出“清香”似有似无的缥缈感觉, 多方调动读者的各种感官。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使人感受如浴荷塘月色之中, 进入诗一般的美境。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还富有音乐美。他特别偏爱运用叠字叠词来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荷塘月色》全文不到1500字, 32处用叠字叠词, 第四自然段的叠字词达9处之多, “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 “隐隐约约”的远山, “曲曲折折”的荷塘, “亭亭玉立”的荷花, “缕缕”的清香, “静静”的花叶, “薄薄”的青雾等都是作者力求“音美以感耳”的具体表现。叠字叠词的使用加强了语意, 舒展文气, 使文章行文从容不迫, 节奏明朗、流畅, 音韵和谐, 与作者缓慢柔和的抒情语调相吻合, 令人赏心悦目, 心旷神怡, 充满诗情画意。
四、借古抒怀, 写作手法富有变化, 具有古典韵味
在文章中, 自然贴切地引用古典诗文, 能够使文章内涵意蕴深长, 语言上增加诗意, 具有浑然天成之美。朱自清在运用古典诗文时, 仿佛信手拈来, 毫无斧凿之感。看《荷塘月色》中下面两段:
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 荡舟心许;鷁首徐回, 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 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 迁延顾步;夏始春余, 叶嫩花初, 恐沾裳而浅笑, 畏倾船而敛裾。”
《西州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 莲子清如水。
从文章的构思角度看, 引用《采莲赋》和《西洲曲》是文章的结尾部分, 不仅把文章的“神———情感, 也就是不宁静的心情, 无法解脱的愁绪”抓得牢牢的, 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 而且与开头所写的作者的内心情感起着呼应的作用, 在结构上给读者以完美的感受;在写景的手法上, 写完荷塘月色以后, 作者掉转笔端, 由空间转向时间溯历史长河而上, 出其不意地把人们带入了六朝采莲的风流季节, 带到了古代“妖童媛女”荡舟采莲的境界, 通过“我对“热闹”而“风流”的采莲情景的向往和无福“消受”的惋惜之情, 把古代江南生活的自由美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与现实的黑暗恐怖形成鲜明对比, 作者内心的矛盾和冲突才凸显得更清晰;写景从今到古, 从北到南, 手法富有变化, 不仅有利于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联想或共鸣, 使文章波澜起伏, 而且字里行间渗透着古韵和典雅的色彩, 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 充分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最有韵味的写景散文作品之一作者在文中着意创造一个诗意盎然、情景交融的境界, 作品中满贮诗意的是风采绮丽的荷塘月色。无论是情景交融的意境还是生动绝妙的语言艺术, 处处流淌着诗画之美, 较为典型地体现了他的写景散文创作的诗化特色。因此, 通过对作品的赏析, 不求能达到十足的境界, 但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朱自清的写景散文的艺术风格与魅力: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创造情景浑然一体的自然和谐、诗情画意艺术境界, 真挚的情感, 高超的语言技巧, 严谨精巧的构思使文章呈现着清丽、隽永的诗意美, 这种运用诗化的笔触抒写自然与生活抒发内心的真挚情感, 使散文具有诗化的风格特征, 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情趣, 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殿林.荷香月色独我赏一赋一曲蕴情思.语文月刊, 2010, (5) .
[2]张彩云.有己.有画.有诗———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J].文史博览 (理论) , 2007, (7) .
[3]张剑.朱自清文艺思想论[J].中国文学研究, 2010, (3) .
[4]韦晓军.朱自清散文语言的色彩魅力[J].学术论坛, 2006, (6) .
[5]朱自清.荷塘月色[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9.
经典散文今夜月色正浓 篇8
正时此刻的我,大概是醉了,看着墙上的指针渐渐走到了2:45的位置,我还是睡不着。
心里想着一个人,不管喝了多少酒,总是一种感觉“酒不醉人人自醉”。而我偏偏不信那个邪。一份威士忌,一份伏特加,还有……总之很多也是记不住,喝到整个胃里翻江倒海般的难受,也只是喝多了。当我沾沾自喜那几杯酒不算什么的时候,脑子里突然闪现过他的脸,好像是酒劲上来了。我只能呆呆的坐着,直勾勾盯着时钟,,漫漫长夜,就这样做一个晚上?也只有在这种时候,才敢偷偷记录下自己多么思念他,等醒了可能会嘲笑醉酒的女人是多么不顾廉耻,卑微到尘埃里去爱一个人。无妨无妨,反正记下了,记着这一个晚上对他浓浓的爱恋。但是我困了,想合上眼睛结束这一切喧嚣,我不敢,因为一闭上眼睛他就会在脑海中吵闹,回想我们曾经的点点滴滴,即使我们没有过去,没有曾经,他只把我当做普通朋友。我一个人在脑中搭了一场戏,主角是我们两人。尽管我知道一睁眼他就会走了,可我我没法不放弃,不去面对世界的冷漠。
现在2:50,窗外的有一轮明月来迟,突然想起曾经看过夏目漱石先生翻译的第一篇文章,他把“我爱你”翻译为“今夜月色正浓”。以前总不知为何,肤浅觉得无非是东方男人的含蓄内敛。此时此地我仿佛知晓了他埋藏于月色中的浓情。看到月色,只想起了我爱的你,何日才能与我共赏如水月色?就在这样一个有目中无人的夜晚,只虚有良辰美景,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曾不懂爱,胡乱诌了一篇似是而非的文章醒自警人。当时觉得爱是占有他,让他爱我与我爱他成正比,现在看来是荒诞不经。明明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偏偏于我于他上了一层无形的枷锁,本就是一个心神不定的东西,何来对他的负担?可我是给他造成压力了,这就是我们的错,我的恶意了。
所谓之爱,引人入胜;为了爱情奋不顾身无非解释为二字――贪欲。来自欲望浅尝辄止却又不安于现状的稷琐之情态,每个人亦如此。爱,把大俗作大雅。用爱诠释私欲,用私欲填充膨胀。现在懂爱吗?我不懂。我依旧极其幼稚把他当做我的私有物品,不允许别人染指他的一丝一毫。当他与别人谈笑风生时,我心里的猫爪就在不停骚动着,我折磨自己,还异想天开,有某天他与我也会笑靥如花,实际上只会让自己遍体鳞伤再慢慢放手。
但当我看到了那月亮,我的心里只只有一句“今夜月色正浓”,心里想着下半句,大概就是“I Love you”吧。
中秋,拈一缕月色泡茶散文 篇9
八月,桂子十里香,月凉如水。就着月色,煮一壶香茗,院落的小几上摆上些许水果,月饼。就着月圆的名义,用一壶茶的时间陪伴家人。
和父母长辈唠几句家常,而最多的话题,就是记忆里儿时的中秋。在物质并不匮乏的今天,过节的幸福感渐行渐远。陪伴,是中国式亲情的告白。
记忆是一条回不去的河流;儿时的中秋,没有多种口味的月饼,没有那么水果,更没有那么讲究的茶。但是,那时的`茶,真甜!那时的人很诚恳,很纯粹。城镇化使得记忆中的小山村渐渐消逝,儿时的伙伴去了远方,那些有诗,有梦的地方。
一场秋雨一场寒,叶落知秋,是谁撒落的片片枯黄,和着浅浅的思念。人生路上,你遇见我,我遇见你,相互问候,又相互道别。有些情谊适合留在心中,有些故事合适遗忘。人世间有些爱情绝唱千古,有些爱情则如飞蛾扑火万劫不复。月有阴晴圆缺,自古人间多少事,成就了悲欢离合。掬一杯如水的月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人到中年,惯看秋月春风。但总有那么三两知己,能读懂你心中的山水。在梅花香自苦寒来之前,总有那么一两句暖心的话,让你在寒夜里热泪盈眶。走过岁月风雨,陪伴的不仅仅是内心的坚强,更多的是友情有温暖。习惯并享受着孤独,如那高高的一轮明月,月球由热变冷,洒下的冷冷清辉也是一种极致的美。
文字世界里偶遇的荷塘月色散文 篇10
喜欢文字,喜欢清静的我在任何一个群落绝不闲谈,更不会随意加人为友。与刘子纬的结识很偶然,同在一个义工群,但从未有过任何交集,但是子纬发来好友请求时,我竟然不假思索的就选择了同意。
加是加了,可是看着冠名华夏散文和诗歌的子纬,我却从未有过打个招呼或是问个清楚的雅兴。因此加为好友几个月,我们还是熟悉的陌生人。
子纬的空间每天都有更新,看他的空间动态就知道他是个殷勤的文字爱好者。该是因着他对文字的那一份执着有着些许感动,一次闲暇时,见子纬的QQ在线,我竟然忍不住,主动打了个招呼。
很意外的是,我才一浮出水面,子纬就似乎很熟稔的和我聊开了。那时候我才知道,他之所以在那群落里主动加我为友,原来是误将我当成北京市一次文化交流会里一同与会的文友。坦白声明我的真实身份过后,我也在等,他的世界里我这折翅的鸿鹄彻底自隐。
事情不是我想的那样,我没有在他的世界里消失,他也不曾在我的生命中被搁浅。不知道为什么闲一下就喜欢涂些心情文字的我,居然开始每日里关注子纬的空间动态。原来不经意间我爱上了品读他的文字。
透过他的文字,渐渐走进他的内心深处,我也豁然发现,他的文字有着一种特别的美。他的文总是以自身生活为题材,有真情实感的诉说篇,也有警醒世人的感恩,劝善铭。子纬的文,语言质朴,没有优美的言辞,没有长篇大论的气势,总是在寥寥千百字的篇幅里就写意着现实,阐述着人性的本真。
爱上读子纬的文,我也在微信里添加他为友,这样我就可以随时随品尝心灵的鸡汤,也可以随处接受他善意的提醒。在我感觉,子纬的散文,情理之中,又不乏清丽,明达之中,又略带一抹对现实社会丑陋一景的愤慨。
子纬的作品,多是散文,他总是以简单的词语为题,却总能意境延伸,说得有理有据。他也总会在现实的感慨里,用心来传递着一份深沉的爱。我是婉约派情感写手,总会身不由己的触景生情,也总会在文字里落寞着流出淡淡的感伤。
爱上读子纬的文,我好想走出曾经的`阴霾地带,我也知性着试着不再感性的思考。曾经因一片落叶,我也会伤怀几日,因着一条被踩死的小虫也会感叹生命的无常。一度我迷失在伤情的文字里,心情也随之忧郁。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每次一读子玮的文,我的伤感症就即刻得了医治,我总会在警醒的文字里学会了自拔。
读子纬的散文《父母恩重于泰山》,我才越发觉得我该抓住机会感恩,孝敬父母,读子玮的文《离别的玫瑰》,我才豁然间懂得,人生有月圆也有月缺。人生聚散终有时,也许有种爱即或挥手作别了,可余温还在。读子玮的《情人节那天》,细细品味,我才明白,人生中有精彩也会有无奈。记得那一天,尽管也许并不美丽,但总还算曾经拥有。
爱上读子纬的文,我无暇顾及他的什么身份或地位,也从未考量一份友谊是否会地久天长。每日里,一得空我就惯性的一头扎在子玮的文字里,用心聆听,用心感受。子纬说过:“我的文字都是即兴而来的,难免有错处,读出来请告诉我!”我曾回应着:“一定呢,若是我有发现,绝对告之。”可其实,沉醉不知归途,我早忘记了子纬谦逊的叮咛。
今夜,你踏着月色而来散文 篇11
又是中秋,又见满月。今晚,茶城的月亮恬静而温柔,北市区的夜晚是那样的宁静而安详。
一幢远离喧闹的小屋,一条长长的走廊,这样的月色,总会有许多的思念与期盼。我的茶城,你的佤山,相距两百多公里,每年的中秋,我都会一如既往的等待,而你总会无一例外的赶来。早上接到你的电话:亲爱的,今天值班,不知还能不能赶来?一时间,心一下子就沉了下去。于是,说好的团圆饭就这样错过了,那说好的赏月呢?我不知道,今夜,你是否还能踏着月色而来?一如当年我们相识的那个中秋。
那年中秋,也是这样的夜晚,你披一身清辉,踏着月色向我走来。从此,异乡的我便不再孤单。一路风风雨雨,几度阴晴圆缺,弹指间,已是二十二年,一切的一切,恍如昨日重现。
二十二年前,我远离故乡独自一人来到佤山工作。单位就在县城郊区的一座山坡上,领导在办公楼给我安排了一个二十多平米的单身宿舍。一个人,一条长长的走廊,每天晚上,我就坐在走廊上,用看书来排解孤独和打发时光。
那年中秋,同事们都回家团圆去了,月光如银,洒落了空荡荡的走廊。我望着远处的`天空,听着后山上一阵接着一阵的秋蝉鸣叫声,在这远离故乡的夜晚,不知道哪里才是我心灵停泊的港湾?真希望,在这样的夜晚,有一个人会为我踏着月色而来。
你来了,踏着月色而来又踏着月色而去。你来,本与我无关,你来不过是为了找一个住在我单位旁边的同事。你去,却是一步三回头,因为在个美好的夜晚,我们遇上了一场美丽的邂逅。从此,你就把这座山叫做凤凰山。
每天晚饭后,我就在山上等你,而你则从山下赶来。山上到山下,一共三公里,两个坡三个弯,记得拐弯处有个单位叫计生站,那里还有一棵又高又大的歪脖子榕树。那时我没别的奢望,最大的愿望就是每天能进城看一场电影,你说你也喜欢看电影。于是,每天晚饭后,你就把我接到城里,看好电影又把我送回凤凰山。现在想起来,我们的爱情没有过轰轰烈烈,也没有什么大风大浪,平平常常如我们走过的小路,清清淡淡就如那晚的月光。其实你并不烂漫,也不会甜言蜜语,但每天总是风雨无阻地在那条小路上不停地往返,雨天我们同撑一把伞,夜晚就用手电筒给对方照亮。就那样一直不停地走,直到进走我们婚姻的殿堂。
多年后,我一直在想,是不是月老暗自扯了根红线,让我们相遇在那个特定的环境。月亮的清辉,把平平常常的我们包装得那么的得体,以至于让彼此一眼就认定了对方。
不过亲爱的,今生我还是要感谢月亮,感谢月下与你的相遇。尽管这二十二年来我们过得十分艰难,尽管一路的沟沟坎坎让我们的华发过早地染上了白霜,但每一次生活中遇到磨难,每一次寒流袭来时,我们都能够感受到彼此关切的目光,这就够了。还记得那年中秋吗?我的父亲因心肌梗塞在下关市医院住院,七百多公里路,直到天黑时我们才赶到。淡淡的月光透过病房,我紧紧握着父亲的手,而你则坐在床边一口、一口地给父亲喂饭。
生活教会了我们懂得感恩,也让我们学会了承受苦难。儿子上幼儿园那一年,婆婆突发脑血栓瘫痪了,在医院一住就是两个月。那年中秋,我们一家人没法团圆,你在医院陪伴母亲,我在家里洗衣做饭。从小被父母宠惯了的你,一时变得没有了主张,我说:别怕,有我呢。后来,婆婆在轮椅上生活了九年,我就和你一起在轮椅左右陪伴了九年。
时光如流水,弹指间已是二十二年。如今,婆婆早已离我们而去,儿子也到外地上了大学,象只小鸟一样从我们身边飞走了。只有你和我,一个在茶城,一个在佤山,一个在普洱北,一个在西盟南。两地分居五年了,每一个中秋节,我都会一如既往的等待,而你则无一例外的赶来。
今夜,月光如银,又让我想起了那个美好的夜晚。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了,无数次拿起电话想要拨打你的号码,却又无可奈何地放下,因为我不想让你分心,路上开车时我可不会给你打电话。也罢,可能你今天无法赶到了,那就让我一人独自赏月吧。
校园月色(散文) 篇12
转眼间又到了中秋赏月之时,中秋节如水的夜色笼罩着笑语纷飞的兴致,宛如一首幽美朦胧的诗,斑斓在这令人遐思的画卷中;一片清辉播撒人间,我们的祝福和期盼都释怀在十五的眼眸里,随着月光的朦胧而充满激情。
【1】八月中秋,一个团圆的季节,在一轮明月的见证下经历过风风雨雨的饱经沧桑,古今多少欢乐多少怅惘多少思念都融入大漠落日圆又圆的泪光中,化成一缕淡淡的银光,给山欢水笑的大地注入了鲜红的活力。 每逢佳节,人们喜欢在中秋节之夜庭院漫步遐想,伴着一轮明月,细细品味这千年恒古不变的月色印记。仰望远山,翘首期盼,看那山巅默默颔首,模糊映衬出那种月夜的宁静,仿佛洒落一片静谧的诱惑,一杯清酒与月对饮,感慨释怀依然从心底油然升腾。“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影成三人”。阅读这些千古绝唱,感悟经久不衰的文化传承,演绎了一桩桩历史的沧海一瞬,给中秋节赋予了更深的文化内涵,炽烈与渴望的交织化作轨迹弧线,承纳深邃天空的博大和广阔,让诗意在神奇无限的蓝天白云间延伸,为每一个踏月寻梦者博得一丝慰藉,分享团圆后的一抹温馨。此时此刻,花儿在夜月里摇曳,朦朦胧胧的一色天景,为中秋的世界增添一份蔚蓝的欣慰!
【2】捧一轮月光入怀,会感化凝重与通透的灵心,缓缓注入高山流水般的恬静,给我们无限的遐想和寄托。在皎洁的月光里翻阅着日渐消瘦的日历,如同翻过那满是泪痕的记忆,月圆的中秋,挂着晶莹的银露,在日子的扉页上,滑进眼眸,溅起点点苍白的酸楚;又一个中秋,又一个不得不在月浪的沙滩上奔走相望,伫望嫦娥守侯的美丽。花季的感伤和留念,暗涌一种惆怅,孤月的惨淡里,怅然横亘一片苍白的思念。思念那家乡的山,思念那远去的水,思念那梦中的呓语。
【3】小时候,中秋节是圆的,圆圆的月亮,圆圆的月饼,圆圆的笑脸,总是勾起那遥远的嘱咐与思绪,曾记得月光的清辉翻过院墙洒在地面上,一地流银。婆娑的树枝在秋风中摇曳,苍穹中繁星点点像千万盏孔明灯,又像一眨一眨暗送秋波的明眸,熠熠生辉。在记忆深处,中秋始终只是一种模糊而神秘的概念,中秋的月亮总是格外明亮, 窗外一缕月光掠过,经不住诱惑,掀开窗帘。月亮正沉沉的穿过云雾,苍白的脸上像是有云块的痕迹,仿佛撞了墙壁留下的创伤,但还手掩盖不住她美丽的特质。她的美丽从团团雾霭中透出,倾泻在大地上波光灵动,轻轻地被渲染成斑斑驳驳的影子。人们静静的观赏,抚摸着自己那一半残存的记忆和另一半微弱的梦想;伫立窗前,心踏着月色,努力寻找一份皎洁的寄托。
【4】中秋月圆时,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和怀想总是覆盖了所有的情愫,把漂泊天涯的心仪那一缕思乡情歌点燃,一唱千年的乡愁之歌为湛蓝的天空凭添几分落寞和寂寥。天涯路远,山水寄情,一湾醇香流溢的乡情酌满了晶亮的酒杯,如玛瑙如碧玉如水晶,清纯透亮,勾兑着浓浓的相思和淡淡的伤感,深情而酸楚,一如唐宋诗词中跳闪出来的串串音符,叮叮咚咚敲击着每一位游子的心灵,沉淀和诠释千万年不眠不朽的乡情,真情而炽烈!
【5】又逢中秋,这个中华民族传统的佳节,从唐宋诗词的赞美,到明清赋予的气氛,流转的氛围凝聚成一种民族之魂,不管人走天涯,家庭团圆的梦总是铭刻在心,月是故乡明的牵挂时时祝福家人。那一轮清清朗朗的明月,从远古到今朝,圆了又缺,缺了又圆,给人以美好的向往,赋予遥远把盏的思念;从乡村到城市,让多少久别重逢的喜悦挂上桂影婆娑的枝头,又让多少合家团圆的亲人在月光下偎依私语。中秋月色沐浴过古人梦幻,又照耀着来者赞叹;淌过千年的时光,见证了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将明净无尘的灵韵赠与人间,依然以淡雅清绝的风姿摇挂在深邃的苍穹,接受世人千古不变的虔诚膜拜。
【6】一轮明净如水的月,流淌着温婉的遐思,泼洒着浅淡的水墨,向世人徐徐舒展了一轴包含盛情的画卷,给人以美好的回忆与向往。不知何时中秋月色渗透进了窗明几净寒棂,落在书案上浸染那一卷诗句和杯盏里的佳酿,墨砚映着婵娟,也变得几分清凉:一束柔毫描月圆,增添愁绪,临窗飘溢着酣畅淋漓的墨香;又将一帘幽梦,抛向了枝头,隔着朱楼小榭,高唱满月的独奏,演绎人间的美好祝福。
【7】中秋月,一轮清澈,千百年来流淌过江南的水乡,跋涉过塞北的烟尘,经历过秦时明月汉时关的遥望,对酒当歌浩瀚唐诗的熏陶,登高了望宋词的一展抒发,始终用祥和与宁静,留给芸芸众生又盈满一波波风尘仆仆的思念,寄托着天涯旅人浓浓的乡愁;中秋月拂过岁月的琴弦,远哼着无声古调,似清泉流溢出淡淡韵致;千年守候着人间万户,静看古今许多游子寻思,烛光摇红下慈母织补;也不知有多少回灯花挑尽不成眠,多少次高楼望断人不见。从古至今,来自天南地北的文人墨客,用浓淡各异的水墨将月亮点染得千姿百态,但旧时的明月太高太远,令人的目光也无法企及。今日相守明净的记忆,凉风伴明月,青山织灵光,赋予了另一种传承的守望;在奔走相告的嘱托中,绽放笑靥的温馨里,翘首期盼的目光轻盈地掀开了中秋这个古老节日的门扉,人间都分享在月下品尝文字的快慰与寂寞。望长空心叹千古绕愁之事,唯独情字;看今日凭栏远眺,莫道是美景良宵,给人以美好的祈福,竭力实现垂青一生的呼唤,等待月色再一次洒满大地的快慰!
关于生活随笔散文之距离(二)
2岁的时候,距离是一辆军绿色的吉普,我在农村,父母在县城;
5岁的时候,距离是一圈高高的围墙,我在县城,姥爷在农村;
9岁的时候,距离是一个个兵器模型,我在动手组装,母亲在督促学习;
11岁的时候,距离是一座高大的铁校门,我要混迹社会,父亲把我关在校园;
13岁的时候,距离是一张成绩单,我为60分狂喜,有人为99分神伤;
15岁的时候,距离是一堵隔墙,我在这边听着数理化,她在隔壁背着史地政;
17岁的时候,距离是一种姿态,我倔强地站着一言不发,大人们焦急地坐着苦口婆心;
18岁的时候,距离是一份志愿表,我用10分钟填完了所有内容,别人想了一天却不知道怎么填;
19岁的时候,距离是一扇球门,我在前面练习射门,情侣们在后面沿着跑道漫步;
21岁的时候,距离是一条站台,我选择西去,你选择北上;
22岁的时候,距离是一杯酒,我说喝到即可,你说喝死才算;
23岁的时候,距离是一纸招聘单,我要培养人才,你要购买人才;
24岁的时候,距离是一盒烟,我抽蓝白沙,你点软中华;
25岁的时候,距离是天与地,我选择脚踏实地,你选择翱翔蓝天;
30岁的时候,距离是一条长长的井筒,我在井下检查,你在井上搓麻;
40岁的时候,距离一排会桌,我在这边骂你无能,你在对面笑我多事;
50岁的时候,距离是三尺讲台,我在上边讲得津津有味,你在下边睡得欲仙欲死;
60岁的时候,距离是一段乡间田埂,我在这边耕作,你在那边赏景;
70岁的时候,距离是一种态度,我握爱人的手,凝望夕阳回顾一生,你被医生包围,躺在病房延续生命;
72岁的时候,距离是一樽木棺,我在外面哭得痛不欲生,你在里面睡得充耳不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