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英译本

2024-05-16

《荷塘月色》英译本(精选4篇)

《荷塘月色》英译本 篇1

摘要:《荷塘月色》是我国散文大家朱自清的重要代表作,因其极高的文学造诣和美感,历来便有不少的英译本,本文选取了朱纯深和杨宪益夫妇的译本做对比赏析,从全文主旨的把握和词汇选择两方面来探寻《荷塘月色》英译本的不同文学美感和中英文化差异,并希望对日后的翻译实践有所借鉴参考。

关键词:对比赏析,主旨把握,词汇选择,中英文化差异

一、引言

《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杰作,该散文写于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描写了荷塘在月色笼罩下的美丽景象,全文语言洗练、文笔清丽,含蓄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却又无能为力的思想情感(戴成社,2014:56-57)。语篇中流露出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也从侧面表达出了他个人的心绪起伏,这一点从文中的开头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便可略知一二。同时,作为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在阅读的过程中笔者注重理清作者的思路,从作者的内心出发,把握作者的立意(李明,2006:35)。在评析的过程中,以朱纯深的译本和杨宪益夫妇的译本进行对比,从作品的文化特点和语言特色出发,从把握全文“文眼”和体现中国文化来对《荷塘月色》英译本进行评析。

二、作品文化背景和语言特色

作为译者,对于原文的理解和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文学类作品中的散文而言,为了保证所翻译的语篇完整性和语意连贯性,除了需要很好地把握原文的字面意思,还需要把握好原文背后的文化特点和语言特色。本文写于1927年7月,作者当时在清华大学教书,文中所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时值“四·一二”政变及大革命失败,革命陷入低潮,白色恐怖笼罩着当时的中国。朱自清和当时大多数有良知、充满爱国情怀的人们一样,正处于一种苦闷彷徨之中,一方面他想投身革命,但是又有着太多的顾虑和犹豫,若选择逃避,则又在不安中挣扎。在如此复杂的心绪之下,他借景抒情,写出了这篇脍炙人口的作品《荷塘月色》,作者表面描绘出一幅夏日荷塘图,实则借景抒情,表明了自己对时局的担忧和内心矛盾之情(李明,2006:169)。

三、从把握全文“文眼”方面评析英译文片段

本文从朱自清本人在写完《荷塘月色》之后两个月后的感言出发,去把握全文的文眼。朱自清在写完此文后的两个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北京住了两年多了,一切平平常常地过去。要说福气,这也是福气了。因为平平常常,正像‘胡涂’一样‘难得’,特别是‘这年头’。但不知怎的,总不时想着在那儿过了五六年转徙生活的南方。转徙无常,诚然算不得好日子;仅是一要说到人生味,怕倒比平平常常时候容易深切地感着(李明,2010:168)。”这段文字表面作者生活在当时的背景下,尤其是在白色恐怖的包围之中,作者品味到了一种世态炎凉,向往过去南方生活的种种。因此我们可据此推断出,全文的文眼可为“惦记南方生活”。此外,全文中的两个“忽然想起”也颇具深意,第一个“忽然想起”引出了作者的荷塘夜游,第二个则引出了江南采莲的习俗,这为全文的文眼作了很好的铺垫。下面便从这两个“忽然想起”中词汇选择出发来把握两个译本对整个英译本的感情铺垫。

例1: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朱译:Tonight,when I was sitting in the yard enjoying the cool,it occurred to me that the Lotus Pond,which I pass every day,must assume quite a different look in cuch moonlit night。

杨译:This evening as I sat in the yard to enjoy the cool,it struck me how different the lotus pond I pass every day must look under a full moon。

评析:综观这两个译本,朱纯深译本中的“忽然想起”译为“it occurred to me that……”,而杨宪益夫妇的译本为“it struck me……”,就中文意义上的“突然想起”而言,“突然”指的是一种意料之外的感觉,重点在于出人意料。而我们再回到这两个译本来看,朱译用的“occur”表达了语用意义上的对等关系,occur有“突然出现,闪现”的意义在其中,因而是更加忠实于原文的译文,更好地把握了原文的意图。而杨译的“struck”的意义则侧重于“顿感,深感”等意义,并没有很好地将原著中的“突然”之意很好地把握出来。

例2: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朱译:Suddenly,something like lotus-gathering crosses my mind。

杨译:Then lotus-gathering flashed into my mind。

评析:该例为全文中的第二处“突然想起”的段落出处。结合例1种的评析,我们再对此处的“突然”之意进行评析,“突然”表明事情发生得急而快速,此处可以看到朱译将其译为“suddenly”而杨译为“flash into”,“suddenly”表达出了原文的“忽然之意”,和例1一样同属语用学上的意义对等,可见朱译基本保持了译文的整体性。而杨译虽没有完全按照原文的语序进行翻译,但是杨的译文却不乏巧妙精美之处,巧在动词的选用。上一个译本用的副词做状语表达突如其然的状态,“flash into”作为动词结构则会给人一种极强的动态画面感,“flash”会给目的语读者一种“闪现,掠过”的感觉,增强了目的语的阅读感。因此综合来看,两个译本可谓是各有千秋,值得日后借鉴。

例3: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朱译:I have felt quite upset recently。

杨译:The last few days have found me very restless。

评析:阅读完两个译本,我们不难发现两个译本使用不同性质的主语。朱纯深的版本使用了第一人称“I”作为主语,译文主要是以“我”的内心感受为主要叙述对象,而杨宪益夫妇的译本则使用了无灵主语“the last few days”作为主语,强调作者的被动性。前文在背景介绍中曾提到作者想投身革命,但是又有着太多的顾虑和犹豫,想要选择逃避,但又在不安中挣扎这样一段复杂的心路历程,此处的被动之意也表达出作者内心的矛盾纠结之感,更加贴合原文。朱译虽然也比较好地忠实了原文,但是语气上表现出了较为平淡的叙事语气,没有很好地体现出原文作者无奈纠结的心绪。此外,从词汇选择的角度来看,“upset”主要表现了一种陷入彷徨,焦躁不安的状态,让人的心情难以平复;而“restless”含有“得不到安宁的,表示人精神上不能放松,焦虑的状态”,结合原文的写作背景,前一个译本更能表现出当时作者的心境,表现出了作者深夜难以入眠的愁绪状态。

四、从文化方面评析《荷塘月色》英译文片段

中英两种语言在很多情况下都存在着差异,这也反映了这两种文化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于译者来说,汉语是母语,中华文化是母语文化,而英语是外语,英美文化属于异语文化。这就造成了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会尽量以自己的母语文化为主导。朱纯深的译本与杨宪益夫妇的译本相比仍存在较大差别,尽管两名译者都是中国人,并且都受到汉文化的耳濡目染,也会因为对原文的文眼把握和翻译策略的采用不同造成译文上的差异。下面将从翻译策略中词汇选择的角度来评析这两个译本。

例4: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朱译:The foliage,which,in a moonless night,would loom somewhat frighteningly dark,looks very nice to night,although the moonlight is not more than a thin,grayish veil。

杨译:On nights when there is no moon the track is almost terrifyingly dark,but tonight it was quite clear,though the moonlight was pale。

评析:综观这两个译本,对于“没有月光的晚上”的阴森场面翻译虽存在句式上的差别,但从重视度和重现作者风格来看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这里需要分析比较的部分是选段后半部分对月光的描写所选用的“淡淡的”一词值得我们对两个版本的译文进行讨论探究。首先,朱译的版本使用了“a thin,greyish veil”,读者在阅读起来会顿感月光的朦胧美感,月光之淡如薄雾轻纱般柔和,译出了文学作品的柔美之感,在结合原文作者行文之洗脸、极富诗情画意这一特征便不难看出,朱译更好地把握住了原文作者的行文风格。而杨译的“pale”虽然译出了月光的“淡”,符合原文字义上的意义,但表达的方式就不似上一个版本丰富而富有文学气息了。

例5: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朱译:The moon sheds her liquid light slightly over the leaves and flowers。

杨译:Moonlight cascaded like water over the lotus leaves and flowers。

评析:选段将月光的柔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出了中文语言强大的表现力。节选的译文片段,两个不同译本也很好地表达出了中英两种语言的不同文化和抒情表达方式。朱译的特别之处在于使用了“liquid”来修饰月光,很好地表现出了“泻”这个字的动词效果,表现出了月光流动的样子和灵动的感觉。而杨译的“cascade”一词原本强调“像瀑布一般倾泻而下”,虽然表现出了中文中的“泻”的字面意思,读者能看到月光的动态感但是还是缺乏文学作品的美感,虽然作者用“泻”字来描写月光,但还是强调了月光洒在荷塘上的状态,而不是像瀑布那强烈的喷洒效果。

五、小结

在翻译的过程中,作为译者,首先应该对原文要有略含深度的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这成为了译者传达原文作者意图的关键所在。通读完原文,我们知道了作者记叙了夜游荷塘的经过,表面上描述了一幅恬淡优美、富有诗情画意的荷塘月色图,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现世社会的担忧以及想要投身革命又囿于各种原因而矛盾纠结的心绪,对以往南方生活的怀念和向往。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就需要牢牢把握这个主线,准确传达作者的意图。

此外,翻译时还需要把握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这样也有利于把握全文的主旨意图,使得译文的风格更忠实于原文。翻译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要在赏析名家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戴成社.荷塘月色赏析[J].教材研究,2004(1):56-57.

[2]李明.翻译批评与赏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4.

[3]李明.语言与翻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4.

《荷塘月色》英译本 篇2

散文的“真”体现在文字表达上的“不假雕饰、不施铅华、全凭本色的真实和直接” (胡显耀、李力, 2009:172) , 所以作者借散文说真话、抒真情、写实景。既然“真”蕴于散文, 那么, 散文的翻译必然要再现“真”。再现“真”, 指译者要在“意义、形式、趣味、格调等方面与原文等质等量” (胡显耀、李力, 2009:172) , 即词语的语音、词意、句子的结构、修辞、语篇的主题意义等信息要在译文中充分再现。[1]

1 以《荷塘月色》的四种英译本为例, 赏析英译散文如何在语音方面再现“真”[2]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1927年在清华园教书时描写的校园内月色下的荷塘。当时作者正为是否投身革命而矛盾彷徨, 故“心里颇不宁静”。词语的语音方面, 译者巧妙处理叠声词和双声叠韵词, 在译文中充分再现了原文的“真”。

1) 叠声词

原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叠声词:渐渐地、迷迷糊糊地、悄悄地、蓊蓊郁郁地、阴森森的等, 叠声词读来意境悠远有节奏之美, 可是英文没有叠声词的表达, 请看四位译者如何处理:

例1:月亮渐渐地升高了, ……;妻在屋里拍着闰儿, 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译文一:A full moon was rising high in the sky...in the room, my wife was patting the son, Run’er, sleepily humming a cradle song. (朱纯深译) [3]

译文二:The moon was sailing higher and higher up the heavens...and my wife was in the house patting Run’er and humming a lullaby to him. (杨宪益, 戴乃迭译, 参见《英语学习》1999.5) [4]

译文三:As the moon was rising higher and higher in the sky....Inside our home, my wife was patting our son—Run’er, sleepily humming a cradle song. (李明译) [5]

译文四:The moon was mounting high in the sky...Indoors my wife was putting our little Run’er to sleep, drowsily humming a lullaby. (From The Chinese Essay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David E.Pollard, 1999) [6]

汉语渐渐地表达动作和时间的渐进过程, 四位译者将此处全做进行时态的处理, 恰如其分的表达了月亮徐徐升起的进程, 若译成gradually则失去了原文的音律美。

迷迷糊糊地实则描写妻子自己已经睡意朦胧, 倦得眼睛都睁不开, 还要一边轻轻拍着宝贝一边哼唱摇篮曲哄孩子入睡, 很温馨的场景。笔者认为前三种译文将此处译为sleepily更能真实再现这样的画面, 相比之下, 译文四drowsily主要指懒洋洋地, 昏昏沉沉地, 与原文意境相去甚远。

例2:荷塘四面, 长着许多树, 蓊蓊郁郁的。

译文一:in a lush, shady ambience of trees all around the pond.[3]

译文二:Trees grow thick and bosky all round the pool, [4]

译文三:Around the pond grows a huge profusion of trees, exuberant and luxuriant.[5]

译文四:All around the pond grow many trees, lush and dense, [6]

Lush:luxuriant茂密的;shady:shaded有浓浓树荫的, 这两个词把蓊蓊郁郁表现得很充分, 再加上ambience:surrounding周围环境, 充分再现了原文的意境。但是, 笔者更欣赏译文四将lush, dense这两个简单的形容词并列做补语, 置于句末, 匠心独运:读音上压尾韵/s/, 准确再现汉语叠声词的音响效果。

2) 双声叠韵

双声叠韵词和叠声词一样能产生音韵之美, 如文中:零星、婀娜、酣眠、渺茫等。

例3: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译文一:Here and there, layers of leaves are dotted with white lotus blossoms, some in demure bloom, others in shy bud, [3]

译文二:And starring these tiers of leaves were white lotus flowers, alluringly open or bashfully in bud, [4]

译文三:Upon layers of leaves are dotted with white lotus flowers, some blooming gracefully while others budding bashfully.[5]

译文四:Here and there among the layers of leaves were sown shining white flowers, some blooming glamorously, some in shy bud, [6]

译文一用Here and there押尾韵, demure bloom半谐韵, 分别对应原文叠韵词零星、袅娜, 甚妙, 相比另三种译文, 更真实再现了汉语的音韵美。

例4:酣眠眠固不可少, 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译文一:a profound sleep is indispensable, yet a snatched doze also has a savor of its own.[3]

译文二:though refreshing sleep is indispensable, short naps have a charm all their own.[4]

译文三:a sound sleep is certainly necessary, but a nap also has its flavor.[5]

译文四:we cannot do without deep sleep, admitted, but a quiet doze also has its pleasures.[6]

译文三和四将叠韵词酣眠分别译为sound sleep、deep sleep, 巧妙运用头韵及半谐韵, 笔者认为完美地再现了叠声词的音响效果。

2 结束语

成功的散文翻译源于译者对原文意义的正确理解和对原文信息的真实再现。各位译者及英语学习者可通过对各位翻译界大师译作的比较、学习和赏析, 逐渐领悟体会散文翻译中如何再现原文语音层面的”真”。

摘要: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 作者借散文说真话、抒真情、写实景, 译者翻译时必须要再现原文的真实信息。文章以《荷塘月色》的四种英译本为例, 赏析译者如何在词语的语音层面再现原文的”真”。

关键词:散文,真实信息,再现,语音

参考文献

[1]董晓波.大学汉英翻译教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1:154-170.

[2]李明.翻译批评与赏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101-104.

[3]朱自清.荷塘月色[J].朱纯深, 译.中国翻译, 1992 (1) .

[4]杨宪益.英语学习[J].戴乃迭, 译.1999 (5) .

[5]李明.翻译批评与赏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 (2:169-183.

[6]David E Pollard.The Chinese Essay:An Anthology[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2..

[7]王婷妮.纯理功能视角的抒情散文翻译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 2009.

[8]朱自清.荷塘月色[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191d2d01017sg7.html, [2012-09-16].

《荷塘月色》英译本 篇3

根据比较,以原文和朱纯深译本对比为例,有以下方面不同之处。

差异一:英语有形态变化,汉语没有严格意义形态变化。

汉: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英:Shrugging on an overcoat,quietly,I made my way out,closing the door behind me.

分析:英语通过词形变化,改变词性,使句式灵活多变。比如本句使用了现在分词shrugging on,closing,过去分词made,汉语没有词性变化,就难以用这么多的句式来表达同样的意思。汉语的“我”“你”“他”没有形式变化,同一个词可以表示主格、宾格或所有格;“衣服”没有形式的变化,可以表示单数或复数;动词“关”也没有形式变化, 可以表示现在、过去或已完成的行为。

差异二:英语重形合,要求结构完整,句子以形寓意。 汉语重意合,不求结构齐整,句子以意役形。

汉:夏始春余,叶嫩花初。

英:This is the time when spring is growing into summer, the leaves a tender green and the flowers blooming.

分析:汉语的谓语也复杂多样:它可以是动词、名词或形容词;比如本句中的开“始”,“余” 为动词,“嫩”, “初”为形容词。汉语中的谓语可以是一个动词,也可以是多个动词,还可以没有动词;它可以是一个单词,也可以是多个词组。而英语中句子成分之间或词语之间必须在人称、 数、性和意义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英语句子成分之间这种协调一致的原则,使句子结构受到形态的约束,因而句式严谨、规范、刻板,缺乏弹性。

差异三:汉语句子相对简短,英语句子相对冗长。

汉: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英:On the side where the path is,there are willows, interlaced with some others whose names I do not know.

分析:汉语常用散句,松句,省略句,以中短句居多, 定语一般前置,句子多数显得结构简化。而英文句子一般有完整的结构,许多有关的成分通过各种表示关系和连接的手段组成关系词结集,粘附在句子结构里。本句使用there be句型,并包含两个从句使逻辑更加连贯,On the side (where the path is),there are willows,interlaced with some others (whose names I do not know).由此可见,英语句子中名词、代词后通常有修饰语连接,使得句子不断扩展,延伸。

差异四:汉语常用人称来叙述,英语多用物称来表达。

汉:忽然想起人人走过的荷塘

英:it occurred to me that the Lotus Pond,which I pass by everyday

分析:根据前文,提到了第一人称是“我”,在这里人称不言自喻,故省略人称,(我)忽然想起人人走过的荷塘。 而英语中则用it作形式主语,引出后面的内容。因为英语中常用非人称主语表达,往往注重“什么事发生在什么人身上”,而汉语则较常用人称主语表达,往往注重“什么人怎么样了”。

差异五:英语常用被动式,汉语常用主动式。英语常用结构被动式,少用意义被动式。与此相反,汉语则常用意义被动式,少用结构被动式。

汉: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英:the universe seems in my possession now; and I myself seem to have been uplifted from my ordinary self into another world.

分析:英语有时用一些词汇来表达被动意义,比如本句中的介词短语in one’s possession/in the possession of someone(= owned,held,kept or controlled by someone)为某人所有,在某人的控制之下。句法的要求。英语重形合,注重句法结构和表达形式。当主动式不便于表达时,出于造句的需要或修辞的考虑,往往采用被动式。如本句中I myself seem to have been uplifted,from my ordinary self into another world. 有时,被动式的表达方式已成为一种习惯,为了使句子承上启下、前后连贯、便于衔接后文。而汉语思维,则更多强调发出动作的主体,因此时常用主动式表示被动意义。

差异六:汉语讲究叠词来体现美感且重叠类别多,英语只有一种音节重叠的现象。

汉: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英:All over this winding stretch of water,what meets the eye is a silken field of leaves,reaching rather high above the surface,like the skirts of dancing girls in all their grace.

分析:“曲曲折折”,“田田的”,“亭亭的”,都是汉语的重复。汉语的重复倾向与其语音文字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汉字属音节文字,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音节结构分声、韵、调三个组成部分,元音在音节中处于主要地位, 配上不同声调的升降抑扬,使得汉语具有铿锵动听的音乐美。古代汉语单音节占优势,现代汉语双音节占优势。双音节化在汉语里是一种常见的修辞现象。如单音节词宜与单音节词相配,双音节词宜与双音节词相配,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写起来顺手,能给人以匀称、整齐而又平稳、舒畅的感觉。英语中用了“winding stretch of water”,“silken field of leaves”,“in all their grace.”名词加上介词的组合来表达。相比之下,缺乏汉语的韵律感和美感。

《荷塘月色》英译本 篇4

一、形合与意合

英语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 有着独特性。从英汉中连接词的数量就可以看出, 英语句法结构严谨, 句子内部有着严格的组合规则。汉语则不同, 汉语整体结构松散, 逻辑关系也属于隐性, 句中无明显的连接词, 重表意。语言本身深受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人重形象思维, 而英美人重理性分析。单就英语句法结构来看, 英语中有很多连词, 而且词与词之间有固定的修饰规则。一个句子不可缺少谓语动词;而汉语虽也有类似搭配规则, 但限制比较少, 甚至一个词都可以成为一个句子。这些差异必然加大翻译的难度。汉译英时则需增补一些关联词和句子成分, 才符合英文表达习惯。例如:

原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 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 在这满月的光里, 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译文:It has been rather disquieting these days.Tonight, when Iwas sitting in the yard enjoying the cool, it occurred to me that the Lotus Pond, which I passed by every day, must assume quiet a different look in such moonlit night.

原句结构松散, 作者一开始就没有交代到底是谁心里颇不宁静, 又是谁在院子里乘凉。“在这满月的光里, 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此句子的主语也并没有直接给出, 然而根据汉语的句法特点, 此两处都是对主语的省略一个是人称代词另一个可由逻辑推理出来是“荷塘”。一般来说, 英语中习惯用人称代词来代替前面所提到的人或物, 而按照汉语的习惯, 当第一人称作主语时, 主语经常省略。因此在翻译中, 这些被省略的代词就应当被显现出来。因此在翻译时, 朱纯深在译文中加上了主语I并用定语从句保持了句子的连贯, 使译文符合英语的句法特征。再如:

原文:今晚若有采莲人, 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头人”了。

译文:If there were somebody gathering lotuses tonight, she could tell that the lilies here are high enough to reach over her head.

译文中“若”被翻译成了“if”。译者又增加了“she could tell that”而原文中是没有这个信息的, 因为汉语重意合, 读者可推理出这是采莲人的推测, 译文中加入此句正好与前文的somebody照应。英汉两种语言对连词的使用是有共同点的, 英语中有并列连词如and, but, 等和从属连词如however, if, 等之分, 汉语也有如“尽管, 即使”等从属连词和“和, 与”等并列连词所以常常可以互译。故此, 作者将“若”译成“if”。然而, 由于汉语重意合, 而英语是重形合, 英汉两种语言在连词的使用方面还是有差别的。英语习惯使用大量的连词来表明语句之间的语义关系, 而汉语主要靠语境和读者的理解能力来表现文章的意义。

二、主语突出与主题突出

主语突出是指一个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是此句子不可或缺的语法单元。而主题突出是指此句子中主谓结构可以缺失, 只要作者想表达的主题存在即可。英语句子结构紧凑, 一个句子通常都要有主语, 英语句子是不能缺少主语和谓语。而汉语的无主句较多.所以在翻译时能够成功地确定主语对于译文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例如:

原文:像今天晚上, 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 什么都可以想, 什么都可以不想, 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

译文:As it is tonight, basking in a misty moonshine all by myself, Ifeel I am a free man, free to think of anything, or of nothing.

原文中无明显主语, 但整个句子依然连贯。因为对于整个文章来说, 主语“我”已经可以用逻辑分析出来。而且主语的省略可以有更多的空间给读者。这符合汉语语言特点。在译文中, 由于英汉句法的差异, 英语作为主语凸出的语言, 必须添加主语“I”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只有添加了主语后才会给读者一个清晰的译本。再如:

原文:这时候最热闹的, 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

译文:the most lively creature, for the moment, must be the cicadas in the trees and the frogs in the pond——but the liveliness is theirs, Ihave nothing.

作为主语突出的语言, 英语主语和谓语作为一个句子必不可少的语法单元。而汉语中一旦一个动作或状态的参与者在主位上突显出来,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 这个主语通常会被省略。因为汉语里不存在这样的语法规则规定句子中必须有主语的存在。因此在翻译时必须找到这个句子的主语, 而对于主题突出的汉语来说则不需要。因此在汉译英时必须找到主语来明确句子与句子之间的所指。

三、前重心与后重心

英语句子和汉语句子的重心相同, 一般都落在结果、结论、假设或事实等上面, 但重心的位置可不同 (王建始, 1987) 。即英语句子一般重要部分放在句子开头, 即前重心;而汉语则相反, 把重心, 重要部分放在句子后面, 即后重心。因此, 在英汉互译过程中, 应采取倒译法, 即译文的语序同原文相反。例如:

原文:路上只我一个人, 背着手踱着。

译文:I am on my own, strolling, hands behind my back.

对于原文中的第一个小句, 描述了是一个人在寂静的夜晚独自一人在路上散步的情境, 这里作者强调的是“一个人, 踱着”这种状态, 而从原文的句法结构来看, 它们都出现在小句的后边, 再看朱纯深的译文, 则把“on my own strolling”放在了句子的前边, 可以看出译者根据英汉句法的差异运用了倒译法, 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了最前边, 符合英语的表达方式。从而使译文显得流畅。

四、结语

总之, 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别, 英汉句法有着许多差异, 只有充分了解这些差异才可以在翻译过程中选择最合适的翻译策略以求最大程度地在语言层次上保留原著风格, 通过对《荷塘月色》的原文及朱纯深译本的分析, 了解英汉句法结构的不同对英汉互译产生的影响。从而给予我们启示, 对之后的翻译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何红.英汉句法差异与翻译的灵活性[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2 (6) :29.

[2]王金平.从英汉句法对比看英语长句的汉译[J].海外英语, 2011:303-304.

上一篇:劳务派遣劳动合同法下一篇: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