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导学卡 导学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2024-07-28

《地震中的父与子》导学卡 导学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通用9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导学卡 导学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1

课型:自学跟踪+合作展示     设计人:     使用人:      一审:     二审:   年级:五年级   班级:     组名:         小主人:      编号: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我能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好词佳句。

3、我能充满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我能领悟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外貌、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学习的小主人要做以下事情哟! 老师与你们同行 我们的目标 我们同进步

知识链接:

1、正确大声的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的生词。

3、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勾画出文中描写父亲和儿子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并大声朗读。

5、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爱的伟大。仔细品读相关段落。

【自主、合作、探究】:☆☆

1、交流生字词自学情况,组内听写生字词。

2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分角色朗读父亲及儿子的对话,与大家交流自己的感受。

【合作、交流、展示】:☆☆☆

1、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父亲和儿子的语言、外貌、动作,勾画出来,并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

2、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我们来评一评。

3、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文中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请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5、编排课本剧。

【我来闯关】:

1、填空

洛(    )矶    瓦(   )    废(   )

(     )抖     (    )炸    (    )乱

2、解释词语:

昔日                                         废墟

疾步                                         绝望

瓦砾                                         破烂不堪

我会走到你们的身边听一听哦!

你要是遇到问题,我可以随时到你身边帮助你呀!

请组长先组织组员将所有题目讨论好,再根据抽签的内容进行展示!

自我检测的时刻到了,每一人做对得一分,每组共六分。

我能在组长的带领下大声地朗读课文。

我得到了(   )☆

自我评价:☆

1、我展示了(               )

2、我点评了(               )

3、我帮助同学(               )

4、我学会新知识(               )

我来评一评老师:

非常棒     棒

(    ) (     )

加油

(  )

[五年级上册语文17课导学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 九年级上册语文上册导学案

★ 小学一年级语文导学案(上册)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 《沁园春雪》导学案 (九年级上册)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 《致橡树》导学案

★ 蜀道难导学案

★ 导学案心得体会

★ 《杨修之死》导学案 (九年级上册)

★ 《秋天》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地震中的父与子》导学卡 导学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2

班级:    小组:      姓名:

主备人:常要飞    审核人:张翼挺    学校:南张门小学

课题 中位数 课型 新知探究 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一组数据有偶数个数据,会计算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会熟练计算平均数。

知道什么情况下中位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

学习重点 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什么情况下中位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

学习难点 理解中位数和平均数的区别。

理解什么情况下中位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

学法指导 计算与比较

学案 导案

学习流程学习流程 知识链接

3分钟     五一班进行跳绳测验,第一组7名同学1分钟跳绳成绩如下:

李庆军 郝好茹 王朝阳 邹克宁 郝思琪

110 102 113 120 15

他们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这五个数中位数是多少?

平均数和中位数相比较,那个数更能代表智慧小组的成绩?为什么?

想一想,什么情况下中位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

自学导学交流合作

7 看读课本106页例5

怎样计算含有偶数(即双数)个数据的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先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这组数据,

再找出最中间的两个数,并计算他们的平均数,这个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师布置课本106页展示任务

展示激励深化引领

10分钟 各组展示自学、对学、群学的成果,做到言语清楚、节奏紧凑、声音洪亮。

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合理建议,学会倾听老师的中肯意见,并要学会有选择地记笔记。

巩固拓展 二次展示

(17分钟) 课本108页练习二十三

3提示:

注意人数表示相同的数据的个数

辩论一下,平均数和中位数相比较,那个数更能代表这一组的成绩?为什么?

我的收获

《地震中的父与子》导学卡 导学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3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质疑课题

1、启发谈话:大家爱读书吗?爱读哪些类型的书?通过什么方式得到想读的书的?这几年的阅读生活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2、导入课题,几十年前,有一位和大家差不多大的女孩因为家中没钱而拥有了一段独特的读书经历,她将自己的那段经历和感受写成了一篇文章,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窃读记》。(板书课题)请大家查查字典,看看“窃”是什么意思?

二、布置学习要求,分组学习,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读课文,思考“窃读”的含义。

2、小组内学习生字新词,交流“窃读的含义。

3、组员每人一段朗读全文,感受作者“窃读”时是一种什么滋味。

三、汇报交流,梳理线索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读书情况。

2、提问:读书有千百种滋味,躲在书店里窃读的林海音体会到了一种什么滋味?

3、请大家细读课文,把描写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划下来,多读几遍。

4、窃读时只有快乐吗?还有什么滋味?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回顾: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是怎样“窃读”的和“窃读”的滋味,请同学们把自己印象深刻的语句再读一读,并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

二、品读语句,感受写法

让学生在班上自由交流其他让自己印象深刻的语句,边交流边朗读,边朗读边想象情景。对于重点语句,教师可适当指导点拨。

三、体会含义,升华情感。

1、启发思考:作者为了读书,又怕又惧,又累又饿,可她为什么还乐此不疲呢?她快乐的源泉是什么?

2、激发情感:一个人如果放弃了读书,就像鱼儿离开了水,大树离开了土壤,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四、积累,拓展

1、让学生摘抄词句,进行美读积累。

2、指导阅读本课的“综合性学习”,让学生自选一项,课外在小组内展开活动。

五、巩固练习

1、在括号中填入读“jù”的字。

(    ) 怕        (    )  体        (    )  离        相  (    )

语  (    )       戏   (    )       抗   (    )

2、给下列生字换个偏旁,再组词。

例:炒 (炒 菜 )      妙 (奇 妙)

撑(     )--(    )                     柜 (    )--(     )

锅(     )--(    )                     酸 (    )--(     )

3、从课文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括号中。

看到妈妈脸上不悦的神情,弟弟 (       )地关掉电视做作业去了。

忙碌了一天,我早已是(         ),一到家就迫不及待地找好吃的。

文文经常(        )那家书店,所以营业员阿姨都已经认识她了。

4、读读下面的名言,说说自己的收获。

1.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品德高尚的人谈话。

---------迪卡儿

2.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

----------------凯保证勒

3.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送给一代又一代。                       ----------------培  根

我的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导学卡 导学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4

年 级 课型 新课 执教人

学习目标: 1.熟练地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正确、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正确、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学习难点: 利用知识的迁移,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具准备:

预习准备

(3) 我学过,我会做:

计算下面各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3+15-1610÷2×516-7×2

129+(74-52)÷27×[25+(36÷3-7)]

上面几个题的运算顺序怎样?(小组内说一说。填一填)

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同级运算,应从()往()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法,再算()法;如果有括号,要先算()里面的,再算()外面的。 复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新课自学尝试

(6) 探究新知:(学习课本P74)

1、刘老师为给9月份的“文明之星”发奖品。用20元买三支钢笔和一个笔计本,每支钢笔3.5元,每个笔计本7.4元。还剩多少元?

自学提示: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可以先算买3支钢笔后剩多少元,再算买笔计本后还剩多少元。列式:

计算时先算()法,再算()法

还可以先算买两种商品一共用了多少元,再算剩下多少元。列式:

计算时先算()里面的。

2、试一试:

7-0.5×14+0.833.6÷0.4-1.2×5

20.9+10.5÷(5.2-3.5)9.4×[1.28-(1.54-0.31)] 借助生活情景,引入新知

探讨运算顺序

尝试计算

概括计算方法

展示研讨

(5) 课堂总结

议一议: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

结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达标检测拓展 练习十六第3题、第5题(书上) 巩固新知

课堂收获与不足 这节课我学会了:

不明白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导学卡 导学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5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脉络,理清思想内容。

2、揣摩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3.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学习重点】

1、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写法。

2、学习信客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学习难点】品味本文质朴典雅、警辟畅达的语言,尤其是要准确理解文中比喻句的含义。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文中的信客是上个世纪初,将近一百年前的邮递员。信客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卑微低贱的职业,是又苦又累充满血泪艰辛的,可我们的主人公却咬着牙虽疲惫但坚定地走了下来,一路上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现在我们就来跟随余秋雨,走进信客的故事,去阅历他凄苦而美丽的人生。

2.走近作者

余秋雨生于1946年,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着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着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

3.相关资料

本文语言质朴典雅又能让人浮想联翩,世情变幻、人生感慨都熔铸在单纯朴素的描述中。除此之外本文语言还具有警僻而畅达的特点。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唏嘘()()诘问()伎俩()()嫉妒(hu欤)气 噩耗()猝然()b幔)涉 颠p鑙()

2.下列每组词语都有错别字,指出后并加以改正。

A.克扣

接济

噩耗

低媚顺眼()

B.唏嘘

希罕

呵斥

风尘苦旅()

C.诘问

伎俩

颠沛

穷愁了倒()

D.焦灼

吊唁

鸡零狗粹

长途跋涉()

3.请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

闯码头:

吊唁:

穷愁潦倒:

4.请你谈谈对“信客”一词应当怎样理解。

【合作探究】

5.合作研讨:用一个字概述信客工作的特点,分析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心中的信客是个什么样的人?

6、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7、作者重点写了信客哪些事迹?为什么?

8、作者为什么倾注那么大的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

【精读精练】

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多数都不是来收发信、物的,只是来看个热闹,看看各家的出门人出息如何,带来了什么稀罕物品。农民的眼光里,有(),有();比较得多了,也有(),有()。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终于有妇女来给信客说悄悄话:“关照他,往后带东西几次并一次,不要鸡零狗碎的。”“你给他说说,那些货色不能在上海存存?我一个女人家,来强盗来贼怎么办……”信客沉稳地点点头,他看得太多,对这一切全能理解。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闯荡都市的某个谋生者突然得了一场急病死了,这样的事在那样的年月经常发生。信客在都市同乡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就会匆匆赶去,代表家属乡亲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乡间报死讯的人都以倒夹黑伞为标记,乡人一看就知道,又有一个人客死他乡。来到死者家里,信客满脸戚容,用一路上想了很久的委婉语气把噩耗通报。可怜的家属会号啕大哭,会猝然昏厥,他都不能离开,帮着安慰张罗。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下午,他又要把死者遗物送去,这件事情更有危难。农村妇女会把这堆简陋的遗物当做丈夫生命的代价,几乎没有一个相信只有这一点点。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他只好柔声地汇报在上海处置后事的情况,农村妇女完全不知道上海社会,提出的诘问每每使他无从回答。

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9.文中括号内应填入的词是()

A.羡慕 嫉妒 嘲笑 轻蔑B.嫉妒 嘲笑 轻蔑 羡慕

C.轻蔑 羡慕 嫉妒 嘲笑D.羡慕 嫉妒 轻蔑 嘲笑

10.人们喜欢齐集信客家中,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11.你怎样理解那些妇女对信客说“悄悄话”?

12.你怎样理解信客就是他们“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13.信客只管通报消息就行了,为何还要一路上很久地考虑如何措辞?

14.指出选文中画“_________”线的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反映了信客的什么品质?

【主题阅读】

(一)摆渡老人

① 读中学时,学校设在邻村,与我们村有一条河隔着,便认识了那摆渡老人。

② 当时,那老人一直是我们取乐的对象。每到放学,肚子饿得直叫的我们便一窝蜂向渡口跑去,挤在那儿。渡船只要一近岸,大家便争先恐后地向船上跃去。虽然老人很有经验,未到岸边便做好回撑的准备,但超载和落水的事仍然时有发生。超载时,船上的,岸上的,都望着老人手忙脚乱的样子大笑。夏天下雨时,大家总是把伞迎着风,看着渡船被吹淌到到渡口好远的地方,老人一番折腾,将船撑到渡口,我们便哄笑着上了岸。

③ 最有意思的要数冬天(当时我是这样认为的)。冬天很冷,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每天早晨,当我们赶到渡口时,总看见老人在那边晃着船,好长时间,才把船晃过来。望着老人跳舞似的笨拙姿势,我们总是哄笑,一直到船靠岸。我们往往因此耽误了早读,但我们都挺愿意。于是就希望天再冷些,便可迟点起来,反正去早了也过不了河。我们都为找到一个偷懒的理由而感到高兴。当时的我们,是“心忧读书愿天寒”。

④ 那一天特别冷,我因有事起了个早。吃过早饭后,便不紧不慢地向学校走去。到渡口时我惊奇地发现,那老人不是我预料的那样正在“跳舞”,却已经到了这边。我和他攀谈起来。我问他:“你今天怎么这么早?”老人咳嗽了一声,缓缓地说:“许是人老了,早上总起不来,昨天听学校说耽误了学生上早读,今天我就起了早。谁知等了好长时间,才来了你一个人。”说完,便送我过河。

⑤ 船到河心,老人忽然回头对我说道:“你们小孩子可要好好读书啊。”那双眼中竟满含着期待和爱意。我心中一震,看着老人瘦弱的身体,沾满冰碴的白胡子,一双手冻得发紫,猛地问道:“你干啥要吃这份苦呢?”好久,老人长叹一声说道:“干啥?哎,以前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他曾吵着要上学,但终究没上成。后来他得病去了,我一直感到对不起他,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谈话间,船已到岸。待我上岸后,老人又把船向河那边撑去。看着老人的背影,我不再感到笨拙可笑,鼻子有些酸酸的。

⑥ 那天,我把老人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了。以后,我们上船再也没有起哄。于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出现了笑容。

⑦ 再后来,两岸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最后一次过河时,老人对我们说:“以后不再送你们过河了,你们要记住,好好读书。”

⑧ “好好读书”,这句话一直留在我记忆中。

⑨ 真想再见见摆渡老人。

15、本文具体描述了摆渡老人接送“我们”过河上学的辛劳。先写老人因“我们”的 而手忙脚乱,一番折腾;再写因

,老人好不容易“才把船晃过来”;最后写老人不顾自己

,特地起大早送“我们”过河上学。

16、第⑤段中摆渡老人说“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请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说为什么老人觉得这样做“心里好受些”。

17、第⑤段中加点的语句表现了“我”当时

的心情。

18、原先,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眼里是个

的形象;后来,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心中却是一个

的形象。

19、“摆渡老人”中的“摆渡”可以理解为老人对“我们”生活、思想上的帮助。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摆渡者”,请你展开联想,按照下面的示例仿写三个句子。

示例:

⑴ 作家把读者摆渡到精神的彼岸。

⑵ “希望工程”把贫穷的孩子摆渡到求知的校园。

仿句:

(二)种树老人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种树老人一辈子什么都不会做,只会种树。解放前种树为了娶媳妇,但没有娶上;解放后种树,为了种树。

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临死的时候,对远方来的侄子说:“死了,就在沙丘刨个坑,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侄子照他的话做了,做完就走了。

老人前二十年种的树,公社化的时候毁了。中间二十年种的树,承包制的时候砍了。最后二十年,老人没要一分地,就要了村东那片九百亩的大沙丘,在上面盖了个土棚子,喂了条小黄狗,就开始种树了。

老人。从不种娇贵的树,只种杨、柳、榆、枣等北方平凡易活的树,种那种插个枝就能长大,戳个桩就会发芽,对大自然要求极少的树。

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从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檩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上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老人对自己的树又有一种天生的灵性,仿佛那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哪怕有一点惊动,老人都能快速地赶过去,用自己的头,自己的斧子,自己的大黄狗,把树保护起来。

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领着大黄狗转来转去,修材剪树,看调皮的松鼠、快乐的喜鹊、爱叫的乌鸦……

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傻子,只有老黄狗知道不是;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疯子,只有小鸟知道不是。

直到有一天,县林业局的老韩来了,出神地看着碗口粗的林子说:“这些树至少值百十万呢。”人们才都说老人最精明了,于是光秃秃的村子里也开始有人种树了。

老人的树成材了。人们说老人要盖最漂亮的小楼,要买汽车,要娶东村五十多岁的寡妇……但老人仍然住在自己的草棚子里面,领着走不动的老黄狗转来转去,直到,直到老人死去。

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精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

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20.文中的种树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1.文章前半部分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2.文中画线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

23.“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联系全文谈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拓展提升】

24.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像信客一样默默奉献着而又处在社会下层的平凡人?请举一两例,并谈一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教(学)后记】

参考答案

第十课

1.xīxū ji椤ǎnɡj晦 跋 沛

2.眉 稀 潦 碎

3.外出到城里谋生。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生活穷困愁苦,颓丧失意。4.信客是一种已经消失了的职业,他们秉承诚信的道德准则,服务于千家万户,在人们眼中自然是“为人信任的人”。

5.做信客很苦

工作劳苦:终年跋泼;生活贫苦:收入微薄;心灵痛苦:蒙受怀疑、欺凌、憎恨信客是一个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待人宽容、通达事理的人。

6、先写老信客,意在说明信客的两个特点:一是路途艰苦一是强调信客“信”的职业道德。老信客既用自己的经历给年轻信客以指点,又用自己的教训警醒年轻信客,使这些年轻信客迅速成长。

7、重点写了两个:一是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这些突出说明了信客职业凶险但却仁义待人,任劳任怨,宽以待人等优秀品质。

8、作者褒扬信客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这些品质都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现实生活中需要大大提倡的。

9.D 10.使人切实感受到农村人们渴盼了解来自外面世界各方消息,增长见识的心情,可见信客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11.表明信客受到妇女们的完全信任,是她们依靠的人。

12.因为他传递的来自城里的任何消息,都直接关系到家家户户的起落沉浮,会立刻引起震动,所以说,他就是他们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13.突出了信客真诚、善良,能够宽容理解他人,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质。

14.设问 反问 反映信客对他人的理解,体谅与宽容。

15、恶作剧(淘气、调皮)河面结冰 年老体弱

16、因为老人失去可爱的儿子深感痛苦,于是把父爱转移到“我们”身上,每天接送“我们”上学,所以觉得“心里好受些”。

17、愧疚 感激

18、可笑 可敬

19、举例: ⑴ 父母把儿子摆渡到成人世界。⑵ 老师把学生摆渡到知识的王国。

20.种树老人是一个只愿付出、不求回报,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21.文章前半部分采用了对比手法。这样写突出了种树老人种树、爱树,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品质。

22.种树老人的生命和精神在树上得到了体现和延续。23.形象地表现了种树老人完全彻底的奉献精神。

24.马路上维持交通秩序的交通协管员,因为他们不是正式的交警,很多人都不听他们的,甚至还会嘲笑侮骂他们,但他们依旧尽心尽责地守在岗位上,不停地挥舞旗子,吹着口哨,苦口婆心地规劝大家注意交通安全。清洁工,他们的工作又脏又累,待遇也不高,但他们工作的时候多专注呀,马路上任何一张小纸片,任何一块污迹也逃不过他们的眼睛,他们用自己的辛劳换来了整个城市的卫生。王顺友是四川藏族自治县的一名乡村邮递员,当地交通不便,地广人稀,还沿用着一种很古老的邮寄方式--邮递员骑着马走在漫长的邮路上挨家挨户送邮件,王顺友的邮路往返360公里,需历时14天。就这样,王顺友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在雪域高原整整穿行了20年,工作从来没有出过任何差错,他所走过的路,相当于21趟二万五千里长征……

第二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一、积累运用

1、B

2、C

3、B

4、B

5、C

6、sāng 悚 d卸 斥 ch髐7、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山山唯落晖3)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4)气蒸云梦泽

8、《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

9、“黑发”对“白首”、“竹直”对“”水性、“无边”对“不尽”、“四面”对“一城”

10、(1)议论(2)抒情(3)描写

二、阅读:

(一)11、A

12、A

13、B

(二)14、《山海经》;阿长;不识字,没文化。

15、“我”认为对她说了也没什么用,但既然来问,又不好不说,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16、由怨恨转变为充满敬意;因为“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帮“我”买到了宝书,实现了“我”的心愿。

17、“粗拙”;因为这书来之不易,而且是我最初得到的,是我一直念念不忘的,而且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极大的震动,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三)18、无法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感情。

19、“得注意身体--现在上什么课?”既关心我的身体,又关心我的学习。20、怕影响“我”上课;“颤颤地”“蹒跚”“艰难”

21、“心里有种沉甸甸的苦涩”,“心久久不能平静”

22、略

《地震中的父与子》导学卡 导学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6

学习目标

1、会认读7个生字:罩 屹 鼎沸 贯崩 恢,会写八个生字:潮 称 盐 笼罩 蒙薄雾。

2、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和观潮的时间、地点以及人们观潮时的心情。

3、读通课文,分清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有关段落,初步感受大潮的壮观景象。

重点难点

掌握重点词句,整体感知课文。

导入新课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

展示学习目标:

1、会认读7个生字:罩 屹 鼎 沸 贯 崩 恢,会写八个生字:潮 称 盐 笼罩 蒙  薄雾。

2、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和观潮的时间、地点以及人们观潮时的心情。

3、读通课文,分清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有关段落,初步感受大潮的壮观景象。

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2、圈出自己认为难读难写、易混易错的字词,在生字本或写字本写一写。

3、运用所学的方法结合课文中的句子理解字词的意思。

4、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5、流利地朗读课文。

实施导学诊断

l.看拼音写词à

lǒngzhào  báowù   méngméng

(         )  (         )(         )

qí guān   héngwò

(        )  (       )

2.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堤岸(dī tí ) 恢复(huī  fēi) 风号浪吼(hào háo)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钱塘江大潮奇观在我国的        省,每年的农历             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2).钱塘江大潮的形成与杭州湾特殊地形有关,杭州湾                ,呈                    。

小组互查互教

1、你学会了那些生字词?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字词吗?

2、比一比,谁能把课文读得最好听。

3、读了课文,说一说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收集到图片的同学可以借助图片等资料结合课文内容来说。

4、课文2-5段分别写了钱塘江潮哪些时段的景象?

师生引导释疑 阅读资料袋,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会认会写生字以和本课多音字(号 蒙 薄)以及易读错的字(堤  恢)

细读一、二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和诗句(苏东坡赞钱塘江秋潮: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理解“奇观”,联系生活理解“笼罩”。

联系全文,从“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观潮人什么心情?这个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当堂检测

1.文章中“人山人海”说明了               ,“昂首东望”一词体现人们观潮时                           的心情。这个侧面描写衬托出钱塘江大潮                                 。

2.用“笼罩”写一句话。

教师导练

1.易错的字:昂(左下不多点),蒙(中间不少横)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2.难解的词:“人山人海”体现观潮人多,“昂首东望”体现观潮时急迫心情。这两个词侧面描写了大潮之奇。

3.初解“奇观”:声音之奇   形态之奇

课题 1  观   潮

课时安排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会写五个生字:昂  沸 贯 旧 恢,理解“横贯江面、并齐头进、沸腾”

2、默读课文,根据词句,想象大潮来前、来时、过后江面上的不同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重点难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课前准备

基本环节 集体备课  资源共享 个人增减

导入新课 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展示学习目标

1、会写五个生字:昂  沸 贯 旧 恢,理解“横贯江面、并齐头进、沸腾”

2、默读课文,根据词句,想象大潮来前、来时、过后江面上的不同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出示自学要求

1、圈出自己认为难读难写、易混易错的字词,在生字本或写字本写一写。

2、作者在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时是按什么顺序、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3、说一说你认为体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的句子,进行理解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地震中的父与子》导学卡 导学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7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的词语。2、理解本文表达的主旨。3、初步接触散文的写法。

【知识链接】

梁实秋,(1903-1987),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代表作有《雅舍小品》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课前预习】

一、词语积累:

(tuán)羽(hé)蜷(quán)栅(zhà)饮(zhuó)(gū)

(yè)着长(huì)丰(yú)迷(wàng)(yuān)鹰

鼎沸:。玲珑:

秾纤:。高踞:

蹐局:。褴褛:

鸱枭:。瞵视昂藏:

二、课文探究

1、阅读课文,用横线标出划出写鸟的特点的文字,用波浪线标出作者爱鸟体现在哪些方面,用着重号标出作者悲鸟的内容,批注自己阅读的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2、阅读全文,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第一部分:第段,

第二部分:第段,

第三部分:第段,

第四部分:第段,

3、请找出全文的线索:

4、深度思考:梁实秋先生在文中,写鸟的喜,鸟的悲,鸟的生,鸟的死,无不牵动着他的情思。作者这种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也寄托着他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5、拓展,请收集一些描写鸟的诗句: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词语。2.梳理文章结构。3、通过阅读感受文章之美。

二、重点:1、梳理文章脉络,理解作者对鸟的感情。

三、授课步骤:

(一)、引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被誉为“知性散文”的代表作家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是别具一格而脍炙人口的散文经典。今天我们所学的《鸟》则是这类散文的典范。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在文中表现“知性”的。图片展示,激发兴趣。

(二)、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三)、思考:第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四)学习探究:朗读第②--⑦自然段,概括作者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五)阅读第五自然段,然后思考

1.“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作者的“单纯”指的是什么?

2.作者写杜鹃的豪横无情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课

一、学习目的:1、掌握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情感。2、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

二、重点:1、理解作者对鸟的感情。

三、授课步骤:

(一)阅读第六、七自然段,然后思考。

1、“鸟并不永久的给人喜悦,有时也给人悲苦”,这句话有怎样的作用?

2、作者写自己与哈代类似的经验的目的是什么?

3、合作探究:结合全文思考作者喜爱鸟的原因是什么?

4、作者在最后一自然段中写了怎样的内容,有怎样的言外之意?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结合文章,你认为本文在写作方法上有哪些方面值得学习?(如: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托物而言志的写法、抓住事物特征进行描写等)

(三)、鸟被关在笼子里引起了作者的同情,请为世界爱鸟组织写一句宣传标语呼吁大家保护动物:

梁逢光

《地震中的父与子》导学卡 导学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8

(一)基础达标

1.本文选自,作者,原名,浙江人,我国伟大的家、家、家。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隐晦()祭祀()脚踝()

颧骨()嗤笑()愕然()瓦楞()寒噤()惘然()

作揖()恣睢()隔膜()

3.写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

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2)现在我所希望的,不也是我自己手制

的偶像么?()

(3)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4)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

(5)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

4.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

(1)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

(2)“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

(3)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二)初读感知

1.了解辛亥革命之后,农村当时生活状况。

2.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既力求完整,又要简明扼要。)

3.在故乡的今昔对比中,写了哪些变化?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1.品味故乡的“景变”,说说你的感受。

2.品味故乡的“人变”,用精练的词语概括杨二嫂、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特征。

人物 角度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杨二嫂

外貌 年轻美丽

语言 尖酸刻薄

动作

对我的态度 虚伪吹嘘,尖酸嘲讽

对生活

的态度 本分生活

性格特征

(提示:可以借助表格来完成)

人物 角度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闰土

外貌

语言 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

动作 活泼刚健,干脆利落

对我的态度 毕恭毕敬,有厚障壁

性格

特征 淳朴善良,精神麻木有等级观念的木偶人

【小支架】

人物是文章的灵魂,是构成文章吸引人的重要因素。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刻画,它是展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所以,人物刻画只有精心雕琢,才能更加鲜活。

3.你还可以设计一些表格来表现故乡的变化吗?

4.写作背景,思考故乡变化如此之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揭示出什么主题?

【小支架】

小说中运用对比,可以更好的突出小说的主题。

(二)展示交流

心得随笔:

三、自我检测

(一)阅读“我冒了严寒……本没有什么好心情”回答问题。

1.第二段用了、、等形容词描写故乡的萧条景象。

2.文中“故乡全不如此”“仿佛也就如此”“故乡本也如此”应如何理解?

3.文中直接抒情的一句是。

4.文中写景语句有哪些?作用是什么?你认为哪一个词用得最精彩?

5.既然说“我的故乡好得多了”,又为什么“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二)阅读“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也便成了路”回答问题。

1.辨析文中三个“辛苦”的不同含义,把对应的答案序号填写在文中括号内。

A.奔波、劳碌B.辛勤、劳苦

C.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2.对“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一句中“朦胧”一词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月光不明,黯淡无光

B.水声潺潺,使人昏昏欲睡

C.通过想象,展现出模糊的景象

D.迷迷糊糊,眼睛看不清楚

3.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这是源于“我”对现实的沉重感,对通向希望之路的迷惘。()

(2)“他的愿望切近”,是指闰土的生活愿望很实际,在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看得见的,即摆脱贫困,()

(3)“我的愿望茫远”是指“我”的希望还不够清晰、具体,不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因而茫然,又因为现在还看不见“我”的希望的曙光,因而远。()

4.“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作者特意写“我在走我的路”,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用意?

5.“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含义?

四、自助迁移

(一)课外链接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①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②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③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原来山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里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④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小苇坑占了小村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⑤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⑥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进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他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⑦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⑧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⑨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注】①旖旎(yǐnǐ):柔和美丽。②耄耋(màodié):泛指老年。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③望:夏历每月十五日。

1.作者在第④、⑤段中追忆了哪些童年趣事?请按先后顺序分别填写。

--捉知了--

----

2.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从写法和目的两方面回答)

3.从第⑤段中摘抄与第⑥段划线部分相照应的文字。

4.请你写写阅读这篇文章的心得。可以针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进行评论,也可以写自己的感受或联想。字数在150字以内。

(二)实践运用

1.请仿照本文运用对比突出主题的写法写一则小短文。

2.推荐阅读《呐喊》

鲁迅有句名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是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卓越开端。它开创了新现实主义,以“直面惨谈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现实主义精神,深入的描写了社会的丑恶,罪恶和病根。

韩三其

《地震中的父与子》导学卡 导学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9

年级:六年级 执笔:李元学 课型:新授 审核: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过程与方法: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4、学习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二、预习学案

1、搜集托尔斯泰的资料。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自由读词语,在字音、字形或者意思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3、解释词语

忐忑不安:

自作自受:

魁梧:

抱怨:

倒霉:

忧虑:

呼啸:

三、导学案

小组合作交流:

1、课文写了哪些穷人?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这篇课文围绕这几个人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要讲清楚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一件什么事?

3、这篇课文写到了那几幅画面?能不能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说说。

4、同学们读了课文,那你认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并找出相关语句。

四、课堂检测

一、听写词语

二、选词填空

抱怨 埋怨

l.你没做好只能怪自己不争气,不能( )别人。

2.我( )小明睡过了头,没能搭上清早的班车。

安静平静

3.老师说:“班会就要开始,请大家( )。”

4.南湖( )得像一面镜子。

宁可……也……与其……不如……尽管……还是……

5.桑娜觉得( )看着西蒙的孩子活活饿死,( )自己多受些苦,把他们抱回来。

6.渔夫和妻子( )自己多受些苦,( )要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中抚养。

五、课后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摘录描写环境的句子。

3、有兴趣的同学选读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

六、板书设计

9穷人

列夫托尔斯泰

等丈夫

抱孤儿 渔夫 桑娜

得支持

七、教学反思(学后记)

课题:9 穷人(第二课时)

年级:六年级 执笔:李元学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练习续写课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4、学习重难点: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练习续写课文。

二、预习学案

1、了解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

2、勾画环境和心理描写的语句。

三、导学案

小组合作交流:

1、说说桑娜和和她丈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句子,用──勾出来。并有感情地读一读,再思考心理描写的作用。

3、找出环境描写的语句读一读,并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4、你认为他们穷吗?课文以穷人命题有何含义?

5、提出不懂得问题。

四、课堂检测

小练笔:

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续写《穷人》。

五、课后作业

1、同步和三导。

2、预习第10课。

六、板书设计

9穷人

列夫托尔斯泰

环境 心理

七、教学反思(学后记)

上一篇:党员发展管理下一篇:艺术学校保安合同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