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子千年散文诗(共10篇)
与子千年散文诗 篇1
余素爱古风,钟情箜篌弦筝。每闻蝶伤情所奏《与子千年》,犹丝缕环梁,清流萦绕,良久不绝。其筝风诚境美,势美,韵美,调美,音美。
——序
念
零零落落秋雨,潜你发际,入你眉眸,润泽玄襟,满怀香枫颜色。
你发如墨,眉似青山远更幽。千年万亘,你清风入画,桀骜负立,却温文微醺酒湿。
愣怔长虹际,归雁平沙,回响声促。
唤风亭台,抬眉瞻远,叶乱眼界,总不及你心遥去向,隔江山辽阔,尽览迷纱秋世。
瀚海若不渡羽,且往何家?且往何家?
吟
你绝华信毫,踌踱浅吟间,洛宣描墨,香檀湿凉,令沁逸别生。
你一笔万惜,不待风回,自有三江十舫,秦淮歌遍,天下惊艳。
婵娟濯夜,抹纱入镜。我临宣描摹,细线横错,沉吟百咏,凝思一心。
清风玄襟,何人入画?何人入画?青骢玉影,卓然风流。
我曾扣弦遥和,山外朱亭新题。
我曾簪蕊含丹,素袂倚苍槐,相望云湿处,不敢妄语惊天人。
我亦思君朝同暮,子夜南庭梦花藤,垂怜东墙,对望晓流屏。
知
经年,我浅袖如昔,旧亭台后槐花伴,雨打寒绸,轻如妆泪。玄襟何在?玄襟何在?
漫山不见兮,几度荒寥。留恋唤风,素履寸步犹缓。
苏幕前来,晴雨风哗。身侧玄襟,山河让色。
眸烟渐散,檀香满逸。青丝肆掠交错,你眉眼如画,美若南庭梦里,藤罗东墙晓流屏。
你凝眸若水,化尽寒天冷冽,温玉蓝田映碧妆。
问君知无?问君知无?每夜清浅,每朝阑雾,我摩挲宣毫,思君一赋。
携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散文 篇2
相遇是一种缘分,在茫茫人海中能与你相遇是一种缘分,一句轻轻的问候,一个淡淡的笑容,就已经决定缘分的到来。缘分的人生是精彩的,种种生活的场遇,都是缘分的错综演绎,你我相遇是缘分,是上苍赐与我们的微笑,我们相遇在温馨的时光里,爱情的手指无时不在抚慰我孤单的心,相遇是一种缘分,在我孤寂的时候,有你轻声的问候安慰,相遇是种缘分,在我低沉的时候,有你阳光的笑容陪伴!
世事如棋,人海茫茫,人与人之间能够相遇相知,或是相亲相爱,是必然,也是偶然。冥冥之中,自有一种说法或叫缘分的东西,君住江之头,妾居江之尾,同饮一江水,这是地缘。如果因为爱的倾慕,结成连理,那就叫千里姻缘一线牵了。
去年,一件件必然的事情,我回到了之前工作的地方,每天上班,操心操力,下班,小酒伺候着,日子忙碌却也充实。每到年底,餐饮业就会面临着人手不足但工作量大增的情况,想尽一切办法的招人来分担工作的压力 。
那是我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是日子,一如往常的上班,她和她姐回来上班了,我简单的瞟了一眼也就没怎么在意,毕竟餐饮行业人员流动量是所有行业中是最大的,依旧没什么新意,每天上班下班,喝酒。店里的一个小女生一直让其他同事在我面前替她说喜欢我,但是我没有一丝的感觉,所以也就是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她被那个女生请来替她说好话,是我俩交流的最开始。某一日,一个简单是玩笑承诺:早上五点起床去爬山,因为我知道冬天起床那是需要很大毅力的,一天忙碌的工作下来,身心俱疲,再加上冬日的寒冷,女生怎么可能起来。我按约定五点给她拨了个微信电话,传说喜欢我的那个女生果然起不来,但是没想到的是她起来了,和我一起开始了早上冷飕飕的爬山之行。我俩之前只有工作上的简单交流,突然间两个人单独去爬山,倘若什么都不交流的话,那尴尬劲想想都够呛,于是想了个坏主意——讲鬼故事吓唬她,这样的话,一路也会多许多的欢笑。没想到等到了一座坟墓附近时 ,不远处的看守所响起了哨声,加上诸多因素,被吓的一把熊抱住了我,而我也被她下了个够呛,但是还是轻声的安慰她,告诉了她实情。一路逗笑,一路聊天,这次爬山那么的愉快,似乎两人之间有了些微妙的感情。当天晚上再约她爬山,她也欣然同意。翌日爬山,归途时她向我表白:我也和XXX一样呢,你会怎么样?我只是哦了一声,说:晓得了。但是她可不会等那么久,过了两天,我找到她,说:我喜欢你,你做我女朋友吧?她高兴的同意了。
是的,就是这么的戏剧性,我俩在一起了,我所担心的,自然还是担心,但是转念一想,总是担心这担心那的话 ,一辈子也是单身的`命,喜欢了,就在一起,在一起了就用心去爱。相恋才82天,对于我俩,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我们踏入了婚礼的殿堂,从这一刻开始,她是我最亲的人,最爱的人。从这一刻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与子千年散文诗 篇3
昨日晨时,当我的视线触到这篇散文时,心中有一种无法言说的震颤,相思千年说红豆——读文友“江凤鸣”的散文千年红豆写相思有感(原创)。凤鸣大哥的一篇题为《千年红豆写相思》的散文把我的思绪拉得好长好长。
“千年”、“红豆”、“相思”……这些柔情中带着浅浅伤感的字眼就这样把我的记忆一层层地掀起。
很多年前的那个秋天,于如诗如画的南方某镇,无意间邂逅了那一株株高大茂密的相思树,只是那时,花期已过,籽还未结。
那年初见时,我不认识它,窄长的叶子绿泛微黄,密密麻麻一树又一树,并无绚丽夺目之处。同行的友人告诉我说,你别看这树没什么,这树的果实可爱着呢,细小滴溜圆,火一样红,它叫红豆,也叫相思豆。
其实,我很想一睹这“相思豆”的芳容,一探其相思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友人却“无情”地告诉我,早着呢!要挨过花期等到来年春夏才能结果呢。
来年的五月,我收到了友人从南国寄来的红豆,三两颗红豆静静地躺在一只晶莹的玻璃瓶里,还有一件是红豆串成的手链,半边红,半边黑,黑得发亮,红得发光。
当我把这极轻极轻的红豆握在手中时,心中充满着温暖,凝望着它,凝望着那晶莹润泽如玛瑙的红豆,禁不住要问,这颗颗红豆,果真是相思染成的吗?凝望着它,想要把自己的心全部浸润在那一抹妖娆的红里,想那一树葱茏的思恋和南国遥远的友人,瞬间,原本苍凉如雪的心境,顷刻间变得绿意盎然。
流年易逝,如水匆匆,友人寄来的装着红豆的玻璃瓶子依然安放在我的案前,那一根用红豆串成的手链依然系在我的手腕上……我知道,我已经深深地喜欢上了红豆;我知道,那年秋天,当我把眼睛交给那一抹成荫的风景时,心,也就一起交给了红红的相思豆。
当我把纷飞的思绪从记忆中抽回,视线在这篇散文中掠过时,耳边传来一曲王菲的《红豆》,伴着空灵的歌声,随着凤鸣大哥的文字,开始一段温情的红豆之旅。
与此文的作者“江凤鸣”相识于“好心情”文学网站,在这个浮夸之风越演越烈网络文学时代,江凤鸣的文学作品无疑是底蕴丰饶且文思浩远的,无论是作品的构思、意境、语言抑或是作品的思想性,都彰显着一种高度、一份人生的厚重感。他笔下的散文或杂文,每一篇都是直抵人心,苍劲有力,充满质感,每每读后,总是令人不忍掩卷。
我唤他为大哥,有时也称他为老师,在我的心中,江凤鸣亦师亦友亦兄亦知己,我喜欢编辑他的散文作品,心甘情愿地花上几个小时甚至大半天的时间去品读他的作品,然后书写“编者按”。每一次阅读品析,都会感觉是一次极其愉快的文字之旅;每一次,总会忍不住地从内心发出一声声赞叹。
从“好心情”到“逝水流年”,这一路上,大哥的文学作品从来都没有从我的视线、从我的心里消失过、离开过……这种感觉有时候,真的是无法用文字去表述,只是用一种安静的姿态,远远地欣赏着,便可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阻隔,走进彼此的文字中,同时也走进了纯澈清朗的文学世界中。
凤鸣大哥(以下简称作者)的这篇散文写在从江阴顾山归来的深秋。
经一位友人的邀请,作者来到了江阴顾山。顾山,是红豆的故乡,随处可见与红豆有关的字画、风情;顾山东北六七里,随处可见葱郁的红豆树,随处可听闻到关于红豆的浪漫传说。
顾山的红豆树因昭明太子与卖茶女慧如的爱情故事而名扬世间,被世人传颂,顾山的红豆,也因了这样凄婉的故事而多了一丝传奇浪漫的色彩。
红豆,有着极其纯情而深邃的文化底蕴。古往今来,多少痴情男女,以红豆抒发内心爱慕之情、相思之意。一颗小小的红豆,寓意深深,不仅成了纯洁爱情的象征,还蕴含着更广泛更深层的情意:手足情,朋友情,患难之情,民族之情……此情博大,绵远深婉。
记得《觚》卷七中对红豆是这样描述的:“红豆,又名名相思子,其树之叶如槐,盛夏子熟,破荚而出,色胜珊瑚,粤中闺阁,多杂珠翠以饰首,经年不坏……”
这篇散文,就是以红豆为主题,嵌入与红豆有关的历史典故,层层铺展。文章结构清晰,散文的可读性在这篇文章里有着很好的呈现。全文按内容共分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作者讲述了与红豆有关的爱情故事,后半部分则着墨于对顾山红豆的介绍与探寻。
在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作者追寻着历史的踪迹,用自己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千百年前的那个与“红豆”有关的爱情故事。把昭明太子与民间女子的爱情历程,清晰又自然地呈现在文字间。
太子的风流多情,慧如的清秀娉婷;太子的别后深情,栽树寄情,慧如的相思成疾、因爱离世……经作者一支妙笔,刻画得没有一丝雕琢的痕迹,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走入这个遥远的故事中,去感受古人相爱时的甜蜜与相思时的悲苦。
在这一段的描写中,作者运用了人物之间对话的形式展开叙述,并加以人物的外貌、神态方面的描写以及景物的渲染,以求达到文字传神入画的效果,读后感《相思千年说红豆——读文友“江凤鸣”的散文千年红豆写相思有感(原创)》。优美自然的文字,表达了自己对这一双一见钟情并心生爱慕的才子佳人之间的爱情,最后葬送在旧时森严的封建礼制下的感慨,并用王维的一首《红豆》诗来提升全文的意境和深度。
从历史一重又一重的幕帘中走出来的我们,随即又跟从着作者的文字走进了顾山的红豆村,欣赏到了当年昭明太子亲手种下的红豆树。
推开那一扇写着“红豆院”的大门,抬脚迈进那高高的门槛,一棵高大挺拔的珍稀古树在深秋的阳光下显得肃穆而宁静。出现在作者面前的这一棵红豆树,枝干茂密并向四周舒展,树高八、九米,形同巨伞,虽历尽千年沧桑,但仍旧生机盎然,好像一对永抱不散的情侣……
在这一段中,关于红豆树还有“红豆庵”的介绍,以及顾山红豆一些历史上的记载,这些介绍都是以一位顾山阿婆的口吻展开叙述的,这样的创作手法,使得这篇散文更具真实感和美感,使得文章的脉络也更加清晰明朗,这小小的一颗红豆,在作者的文字中更具魅力和光芒。
行文至结尾,王维的一阕《红豆》再一次响彻在作者的心中,这一种生生不息的情怀,从文字间走出,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从阅读的那一刻起,至始至终感染着我们。让人不得不惊叹,这一颗小小的红豆,历经千百年,被相思浸染,那一抹红,在世人心中绵延不止。
王维的一首《红豆》诗,托红豆,寄相思,言近旨远,情思缠绵,带出多少痴心人的情感共鸣,经久吟诵,生生不息……在作者的这篇《千年相思写红豆》中,这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出现过三次,相信也是绝大多数世人对红豆最初最美最真的的印象了。
在唐代,把红豆写入诗中的绝非王维一人,温庭筠也在自己的诗中不止一次地吟咏红豆,或借红豆抒情表意。在他的《锦城曲》中就有两句诗写到了红豆:“江头学种相思子,树成寄与望乡人。”这里的红豆成了诗人寄与远行之人作为纪念的礼物。在他的《新添声杨柳枝词》又有这样的描述:“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这是一首感人的男女爱恋的诗,诗中用红豆嵌在骰子中,比喻对爱人入骨的相思之情。情深至此,或许唯有红豆可以传情吧。
阅读此文,自然而然便会想到古人笔下那些隽永的吟咏红豆的诗词:
一句“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写满着爱的沉重;
一句“玲珑粒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写满着爱的深情;
一句“庭前种得相思树,落尽相思人未归。”写满着爱的愁苦;
一句读“红豆尚可尽,相思无已时。”表达着爱的恒久……
还有《红楼梦》,宝玉笔下《红豆词》中的一句:“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写满着相思的痛。这一路诗韵,依依呀呀,至今仍萦绕在心间挥散不去;
于是,流年逝水而去,那些被世人再一次翻阅的不朽诗篇中,我们看到了更多更美更红的红豆在迷离的夜色下落了一地……
时光悠悠,晃过千年。
一千多年前,王维咏出了这样的相思。千年后的今天,一位叫“林夕”的词人亦借用红豆,抒发了最绵长的哀愁。林夕从来便是那雅俗兼容之人,他的词既可以高雅如唐诗宋词一般,也可以平淡如潺潺溪流一样。他的经典之作《红豆》就是一首唯美又通俗易懂的词。
在王菲纯净质感,无比空灵的歌声中,一曲《红豆》,唯美深情地演绎了现代人的相思之苦,同时也唱出了现代人寄情于红豆的情愫:“还没为你把红豆,熬成缠绵的伤口,然后一起分享,会更明白相思的哀愁……”
红尘中人,一如这一曲《红豆》中所吟唱的:“有时候,有时候,我会相信一切有尽头。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可是我,有时候,宁愿选择留恋不放手,等到风景都看透,也许你会陪我看细水长流……”甘愿承受着相思之苦,在各自的角落里雕琢着自己的时光,被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流年淹没,埋藏……只为相信这个世界依然有爱情,有如古人那般的情感,就像红豆一样,因为单纯,所以永恒!
人生路上,总有一些风景难以留住,总会有一些人事在记忆中经久不去。我们一直要记得人生的方向总在不断地向前。我们会失去很多东西,亦会拥有很多东西。不要轻易地放开生命中的任何一处风景,哪怕只是一片荒芜,也会有它的魅力所在……如颗颗红豆,如缕缕相思。
写完这篇散文的读后感,时光悠悠过去了一天。
今日,我用一个下午的时间,重新拈起这篇《千年红豆写相思》,思绪在作者的文中一次又一次地浮沉。一读再读,发现这真是一篇越读越有味的散文,行文苍劲大气,下笔时饱含深情,读来韵感十足,加上作者娴熟的笔法,便可在遣词造句中品出别样的滋味来。阅读期间,文字会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勾起我们对往事对所有美好事物的怀念。
这样的散文,是值得细品的,也是耐品的,且读后便将铭记于心,一如那颗颗红豆在我眼前,闪耀着那一抹绚美的红……
在作者倾情写就的这篇散文中,红豆这一深情的物象始终贯穿全文,在作者的挥笔泼墨中,我们读到了他内心澎湃的情感。
这真是一次奇妙而浪漫的旅行,一次江阴顾山之行,作者聆听了关于红豆的传说,看到了刻满在红豆树上的爱情故事,拥有了几颗世间稀有的红豆果。从红豆想起相思,从相思想到一个凄绝哀婉的故事。
读完作者的散文,禁不住感慨,这一颗颗泛着光泽的红豆,之所以能够深得我们的倾慕,是因为它小小的躯体中,承载了红尘里数不尽的如烟往事。一曲相思、几颗红豆,就能令无限深情传递,就能令彼此思念之情空际传出。
红豆所具有的这种传承之风,相思之情,从古至今,人所共有,谁都无法避之。而作者笔下的这篇散文,更是唯美地彰显了红豆的文化底蕴,真是千年红豆写相思,只道红豆尚可尽,回首相思无已时啊。
附:江凤鸣江山个人文集:http://vsread.com/space.php?uID=江凤鸣
原文:【流年征文♥散文】千年红豆写相思
链接:http://vsread.com/article.php?aID=175352
千年雨散文 篇4
据科学家研究,史前大地曾下过千年雨,一场持续了上千年的滂沱大雨是何等壮观!
我们的家园是从大太阳里逃逸出来的一坨岩浆,尽管如此,太阳还是牵着它,不轻易放纵,让它围着自己作了数十亿圈的旅行,这一过程中完成了外壳的硬化,形体上也搓成今天这样浑圆可爱。
那时的大地依然灼热难当,大气污浊不堪,于是就开始了那场千年雨。
头一个百年落下的全是泥浆,
第二个百年落下的全是稀泥,
第三个百年落下的全是浆水,
第四个百年落下的会是浑水,
第五个百年落下的`开始是酸雨,
第六个百年落下的是淡酸雨,
……
又过了许多个百年,天上终于飘下晶莹的雨滴,玉宇澄清万里埃。
河流出现了,湖泊出现了,海洋出现了,于是单细胞开始孕育,由此开始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漫长繁衍历程。
又过了数也数不清的百年,我们的祖先出现了。
那场千年雨啊!如今想起那一幕都让人费心,水通过化汽、升腾、凝结与下落来完成对天空和大气的淘洗。
水,用自身去纳垢与再生,濯洗我们的家园,缔造生命,是何等的辛劳与付出,难怪我们伟大的先哲对其会有那般一往情深。
今天人类掌握高度发达的遥感技术,可以将触觉伸向光年以外的宇宙空间,却依然无法寻获宇宙中的伴侣,因为我们目之所及的星斗都不曾下过千年雨!
数十亿年后的一个春夜,我静坐于书斋之内,聆听窗外潇潇春雨,用极其简短的文字去追忆那场远古的千年雨,试问窗外的雨:
一千年以后的散文 篇5
我睡与废墟,不频忆已逝千年的遗忘,不落尘埃,有我迷茫渗泪的眼神。
掀一开如此长发,如礼尘封的祭祀,千年忧伤尽化指尖呢喃。且已忘了谁的脚步声,从我的孤冢烙下寂寞,那碑墓上,还留有自己的和落款。山茫茫难寻,再也道不清是哪方山水,心也按不到谷底,流着湿湿的泪光。
那印在灵魂深处的影子,是否遗忘成了永恒,千年光-阴-依旧无法平息。不与山盟海誓,远方你可还会走来,这个世界早已没有了我。不曾忘记那月下埋葬的祷告,谁甘腐朽掉这份痴迷入骨的期望,哪怕坐成望夫石,也还有传说在继续那些承诺。
是谁淹没了我为你呼吸的心跳,跌在轮回的长廊里,只有你的名字散发着红色*的光芒。我为什么还看得见自己哽咽的声音,叠颤一些模糊的记忆,却吻不到你的额头。纺了千丝却纺不住无奈,水滴石穿,你已忘却了庭前的桂影还贴有我的一眼深情。
是否你已走了,留给我黑色*的黄昏,倾听我哭碎的节奏。不言所有,且放任无奈斟酌我暮色*的,浮上一朵血红的枯云。我坐在那古道上,诉说着千年的惆怅,水泪湿了我褪色*的长衫。
一笑而过,哭泣上演着最开始的`对白,离情总是这样凄美。千年坟墓上是否还蹲坐着那些凄凉和寂寞,那些古老的咒语,是否还会应验我对你的守候,让我在禅台前呤颂经文万卷。
一分默哀煎落心冷,千种风情,只与你翻阅那上面的烙痕。莫说从前,只润美了交叠的,阑珊处,泪痕灼灼。独留蜗居在笔底的忧伤,久久凝视着我黑色*的眸子,我的胸膛因为你才有了安静的温度。
还记得那,因为你的美瘦弯了腰,有如宣纸上跌宕的一笔水墨,那夜色*染满风华。心一点一点的透明,腐朽的身体紧紧拥抱着你的希望,眼神铭刻着你的方向。
还是多愁善感的你,噩梦缠绕,你怎么搁浅这些难过。一抹余晖,你是否一如当年一样泪迎雁字,笔挑辛酸?在水一方,尤怜残年薄暮,千年离歌,再莫怨时光无情。
似乎失去那朗清明,我不欲呼吸,背负着誓言再次起航,千年之后,温一热你的牵挂,调整我转世的时差,推开的敲打,还有我越长的头发亲一吻你的眷念。
一直记得你残留的香味,一千年以后,无论多远多艰辛,我都会赶过去对你说,我爱你。
千年羌笛音未了散文 篇6
翻开唐诗宋词的卷首,犹如打开了一幅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这里既有霓裳一曲千峰上的繁华灿烂,也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凄凉,既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闲情逸致,也有角声漫天秋色里的血雨腥风。当细品慢读这些诗篇的时候,除了在脑海中形成了一幅幅幻想中的画面之外,还有一种声音久久的在脑海中回荡,那就是羌笛的忧怨之音。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朝诗人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被多数人所熟知,从这首诗中,我们既看到了九曲黄河直达云端的壮丽景象,也看到了戍边城楼矗立在崇山峻岭之间的孤独与凄凉。就在我们凝神屏气欣赏这幅巨画的时候,有一种笛声从城楼里飞出,这声音既悠长又哀伤,仿佛是在说绵绵的思乡之苦,又像是在说孤守边关的厌倦之情。城楼里的将士们啊,多么希望这笛声能够穿越万水千山,让亲人听到、让君王听到、让天下所有的人都听到。可惜太遥远了,这声音只有自己听到、只有诗人听到、只有苍天听到。羌笛啊,不要再演奏这哀伤的曲调了,在这里驻守边关是没有尽头的,就像这里永远见不到春天一样,戍边的日子会遥遥无期。诗人用一幅画、一首曲,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怜悯之心,和对当政者冷漠边关将士的不满。这短短的四句小诗,有画、有声、有情,今天我们重读这首小诗,依然能够看到壮丽的边关画面,依然能够听到忧怨的笛声。
如果说王之涣的《凉州词》,给我们绘制了一幅静谧充满想象的画面,那么高适的《塞上听吹笛》则是一幅动感十足的塞上风景。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落何处,风吹一夜满关山。在清冷的月光下,在春雪刚刚消融的塞北荒漠上,将士们赶着一群战马,向戍边的城楼缓缓行走。还未走进明月高悬的城楼,悠扬的笛声已从城楼里传出。这不是熟悉的故乡曲调《梅花落》吗?想必这时故乡的梅花已经绽放,春色已经占满了枝头,故乡明媚的春光又一次在心头荡漾。多么想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多么想见到日思夜想的亲人。这压抑已久的思乡之情,就像这笛声一样,久久的在这静谧的夜空上回荡。但愿故乡里的梅花啊,也像这塞北的雪花一样,一夜之间洒满天山南北,让这凄凉的.寒冷之地,也像故乡一样春光明媚、梅花绽放。尽管时光已逾越了千年,但是诗人留下的这幅动感画面,依然是那样清晰可见,从画面中传出的笛声,依然是那样荡气回肠。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是古代将士戍边生活的真实写照。尽管今天我们无从知晓这首曲子的旋律,但是应可以以想象出它的忧伤和凄苦。在古代,不仅是戍边将士用笛声表达思乡之苦,就是在外漂泊的游子,也是用笛声述说着他们的思乡之情。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如果说身处边关,与战马相伴,与明月相随,与死神擦肩,这样孤独、凄凉、血腥的戍边生活让人窒息。那么身处繁华闹市,有舞榭歌台,有美酒相伴,有诗词相伴的生活一定会让人向往。但是远离故乡的诗人,却有着另一番情思,另一种孤独。他望着一轮明月,听着这首离别的折柳曲调,是想起了他童年遥远的西域故乡,还是怀念他少年时的巴蜀山水,我们无从得而知,但是他惆怅的思乡之情,却清晰的呈现在我们面前。一首忧伤的思乡之曲,不仅打动了诗人,也进入了每一个人的心灵,这就是千年笛声的魅力。
千年智者的三世轮回散文 篇7
小时候就听说书先生说过:“八百年前姜子牙,八百年后诸葛亮;八百年前诸葛亮,八百年后刘伯温。”西周时期的姜子牙,三国时代的诸葛亮,明朝时候的刘伯温,八百年一次轮回。这前八百年,后八百年,他们一掐一算便知!
真是吹得神乎其神。看看听听他们的传说。嗳!真是那么回事!姜子牙,诸葛亮,刘伯温,他们三个天文地理,兵书战策,玄术阴阳,奇门遁法,能说会道,著书立说,神机妙算,决胜千里,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尤其是他们留下的三部奇书乾坤万年歌,马前课,烧饼歌都准确预言了他们身后几千年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简直比神仙都能!
他们曾经都是布衣隐士,读书好学,又聪明慧智。后来受到贤主的器重,斩荆披棘,开天辟地,翻云覆雨,平定乱世,立下了盖世奇功。凭着他们的丰功伟绩,都成为一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文学家,发明家,预言家。姜子牙,诸葛亮,刘伯温堪称中国历史上光耀千古的人物。在民间,人们喜闻乐道,说他们三个是史上最为聪明的人,“千年智者”的代名词。
青云细细查验,姜子牙〔公元前1128年——公元前10〕,诸葛亮〔公元181年——公元234年〕,刘伯温〔公元13——公元1375年〕。多一点,少一点,差不多之间相差足足一千年。是机缘巧合,还是命运安排?我们不得而知,知道的是那流传千古轮回万世、脍炙人口的故事……
千年智者情,往事同穿越!
余秋雨散文千年一叹 篇8
伟大的恒河就在近旁,印度人民不仅把它看成母亲河,而且看成是一条通向天国的神圣水道。一生能来一次瓦拉纳西,喝一口恒河水,在恒河里洗个澡,是一件幸事,很多老人感到身体不好就慢慢向瓦拉纳西走来,睡在恒河边,只愿在它的身躯边结束自己的生命,然后把自己的骨灰撒入恒河。
洗涤了。贴着恒河一夜酣睡,今早起来神清气爽。去哪里?这要听我的了,向北驱驰十公里,去鹿野苑(Sarnath),佛祖释迦牟尼初次讲法的圣地。很快就到,只见一片林木葱茏,这使我想起鹿野苑这个雅致地名的来历。
这里原是原始森林,一位国王喜欢到这里猎鹿,鹿群死伤无数。鹿有鹿王,为保护自己的部属,每天安排一头鹿牺牲,其他鹿则躲藏起来。国王对每天只能猎到一头鹿好生奇怪,但既然能猎到也就算了。有一天他见到一头气度不凡的鹿满眼哀怨地朝自己走来,大吃一惊,多亏手下有位一直窥探着鹿群的猎人报告了真相,这才知,每天一头的猎杀已使鹿群锐减,今天轮到一头怀孕的母鹿牺牲,鹿王不忍,自己亲身替代。
国王听了如五雷轰顶,觉得自己身为国王还不及鹿王,立即下令不再猎鹿,不再杀生,还辟出一个鹿野苑,让鹿王带着鹿群自由生息。就在这样一个地方,大概是在公元前五三一年的某一天,来了一位清瘦的中年男子,来找寻他的五位伙伴。这位中年男子就是佛祖释迦牟尼,前些年曾用苦行的方法在尼连禅河畔修炼,五位伙伴跟随着他。但后来他觉得苦行无助于精神解脱,决定重新思考,五位伙伴以为他想后退,便与他分手,到鹿野苑继续苦修。释迦牟尼后来在菩提迦耶的菩提树下真正悟道,便西行二百公里找伙伴们来了。他在这里与伙伴们讲自己的参悟之道,五位伙伴听了也立即开悟,成了第一批弟子。不久,鹿野苑附近的弟子扩大到五十多名,都聚集在这里听讲,然后以出家人的身份四处布道。因此这个地方非常关键。初次开讲使一人之悟成了佛法,并形成第一批僧侣,佛、法、僧三者齐全,佛教也就正式形成。
佛祖释迦牟尼初次开讲的地方,有一个直径约二十五米的圆形讲坛,高约一米,以古老的红砂石砖砌成。讲坛边沿是四道长长的坐墩,应该是五个首批僧侣听讲的地方;讲坛中心现在没有位置座位,却有一个小小的石栓,可作固定座位之用,现在不知被何方信徒盖上了金箔,周围还撒了一些花瓣。讲坛下面是草地,草地上错落有致地建造着一个个石砖坐墩,显然是僧侣队伍扩大后听讲或静修的地方。
讲坛北边有一组建筑遗迹,为阿育王时代所建,还有一枚断残的阿育王柱,那是真正阿育王立的了,立的时间应在公元前三世纪七十年代初,那时这里已成为圣地。这份荣誉带来了热闹,差不多热闹了一千年,直到公元七世纪玄奘来的时候还“层轩重阁,丽穷规矩”,《大唐西域记》中的描写令人难忘。佛教在印度早已衰落,这里已显得过于冷寂。对于这种冷寂,我在感叹之余也有点高兴,因为这倒真实地传达了佛教创建之初的素朴状态。没有香烟缭绕,没有钟磬交鸣,没有佛像佛殿,没有信众如云,只有最智慧的理性语言,在这里淙淙流泻。
这里应该安静一点,简陋一点,藉以表明,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本质上是一种智者文明。先有几个小孩在讲坛、石墩间爬攀,后来又来了翻越喜马拉雅山过来的西藏佛教信徒,除此之外只有我们。树丛远远地包围着我们,树丛后面已没有鹿群。听讲石墩铺得很远,远处已不可能听见讲坛上的声音,坐在石墩上只为修炼。我在讲坛边走了一圈又一圈,主持人李辉和编导张力、樊庆元过来问我在想什么。
我说:“我见过很多辉煌壮丽的佛教寺院,更见过祖母一代裹着小脚跋涉百十里前去参拜。中国历史不管是兴是衰,民间社会的很大一部分就是靠佛教在调节着精神,普及着善良。这里便是一切的起点。想到这么一个讲坛与辽阔的中华大地的关系,与我们祖祖辈辈精神寄托的关系,甚至与我这么一个从小听佛经诵念声长大的人的关系,心里有点激动。”
作为一个影响广远的世界性宗教,此时此刻,佛教的信徒们不知在多少国家的寺庙里隆重礼拜,而作为创始地,这里却没有一尊佛像、一座香炉、一个蒲团!这种洁净使我感动,我便在草地上,向着这些古老的讲坛和石座深深作揖。鹿野苑东侧有一座圆锥形的古朴高塔,叫达麦克塔(DhamekhStupa),奇怪的是塔的上半部呈黑褐色,下半部呈灰白色。一问,原来在佛教衰微之后,鹿野苑与这座塔的下半部都湮灭了,只留下塔的上半截在地面上,年代一久蒙上了尘污。
用千年的时光学会放弃散文 篇9
她的大半个身体浸在河里,看着桥上走过的他,她的目光痴痴追随着他的背影,走过桥头,走过三生石畔,接过了那一碗汤。那河,是忘川河。那汤,叫孟婆汤。汤里,加了一味药,叫做遗忘。她的心瞬间如针刺般疼痛。他们约好的,不管谁先走,忘川河中见。他却最终选择了将她遗忘。
千年中,她一次次看他走过,她的眼神渐渐变得哀伤而决绝。每过一次,她的心便痛上几分,愈痛,愈冷,愈冷,愈冰。
终于,她站在了忘川河畔。风扬起那一袭白衣,拂过她清冷的脸庞,吹乱了满头青丝。纤纤素手折下一枝刺目的红,别在了鬓边。她轻声道:从此,我是此花,你为那叶,我们,永不再见。纤弱的身影,绕过桥头,越过三生石畔,一袭素白,悄然在下一个轮回中隐去。身后,是一片血红的妖艳。那是曼珠沙华,忘川河畔的彼岸花。相传,此花花开叶逝,叶生花谢,花叶生生相错,永不得见。
《千年泪人散未离场》伤感散文 篇10
月落潇湘,伊人断肠。挥泪暂别,梦里萦绕,唯不见君。
还记得那断桥一抹笑,我的眼眸迟迟不曾离开你的白丝浣纱,一转身,铭记便是一辈子,千年泪,世世殇。
花落断肠,人别散场,与君一别竟是千年梦一场,若无意,何曾落得撕心裂肺万古惆怅;若无情,何苦留得泪眼茫茫独自画地为墙;若无爱,何必写下旷古绝今佳话传扬。
无边湖水泛清波,日日思君在断桥,心如蝶舞,最美不过伊人水中汀,君站岸渚把妾有意的深情凝望。
三个人的`时光,剪不断切不乱零散的凡尘岁月,同坐人间,天涯任由飘避,一江柔情倾心,此生,定与君生生世世将人间游戏。
一场千年相遇,乱了红尘静好,戏了人妖殊途,情丝割不断尘世路,怎思得离别醉,愁云散,挥舞话任然。
梅花开似血,万般柔情待,海誓山盟空对月,不见君,唯念君,但愿挽住时光不散去。
已到时,一切皆断,割舍轮回千年,你走后世事变迁,刀光剑影,人事纷繁,天地瞬时间天昏地暗,遗留你爱的痕迹。
我停留在原地,延续此情,不恨今世无缘,只怨此生无份。生死离别两相忘,相逢不陌路,唯恋伊人话语厮望。
【与子千年散文诗】推荐阅读:
千里梦,一梦千年抒情散文05-17
一念执着 千年蛰伏散文01-14
守得千年,可有花开散文05-19
千年的美丽10-15
千年文字诗歌11-07
千年的凤凰古镇05-16
千年发展目标12-19
轮回之千年作文06-07
穿越千年图书馆06-04
五千年英灵祭诗歌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