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理事会工作报告

2024-12-21

食用菌理事会工作报告(共7篇)

食用菌理事会工作报告 篇1

1 重庆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

据本次调研统计分析, 截止2010年重庆市食用菌总产量8.2万t, 产值4.98亿元, 大量种植品种有15个, 食用菌产业正逐渐成为“两翼”增收的重要项目, 重庆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1.1 种植品种日趋多样化

品种由10年前较单一的平菇、双孢菇、金针菇发展到平菇、金针菇、香菇、双孢菇、鸡腿菇、茶树菇、口蘑、姬菇、木耳、大球盖菇、鲍鱼菇、灵芝等近15个品种。2010年各种菇类产量、产值、价格见表1, 其中平菇产量位列首位, 主要原因是平菇易栽培、产量高、销路广。

1.2 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明显提高

涌现出了一批年产值过1000万元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和经销企业, 以及一批合作社。小规模种植的种菇农户越来越少, 其产品所占份额也越来越小 (表2、表3) 。

1.3 机械化、设施化水平明显提高

在政府的引导和公共财政的支持下, 食用菌的生产规模扩大, 技术能力提高, 收益增加。生产企业均购置了食用菌专用设备, 如灭菌锅、搅拌机、装袋机、粉碎机和其灭菌消毒装置, 工厂化生产设施等, 催生了一批周年生产的食用菌工厂, 生产小作坊式生产方式来越少。

1.4 栽培原料仍以棉籽壳为主

重庆市食用菌的栽培原料主要是从湖北沙市、新疆等地调进的棉籽壳。本地原料, 如桑枝、稻草、玉米芯、酒糟、蔗渣、木屑、药渣等的开发利用也有一定发展。特别是涪陵、万州、黔江近年来开发的种菇区县应用较多, 并成为主料。

1.5 生产地域分布较为集中

重庆市食用菌生产主要集中在涪陵、北碚、荣昌、渝北、巫溪、垫江、沙坪坝、万州、忠县等区县, 据2009—2010年度不完全统计, 上述地区食用菌鲜品产量达4.61万t, 占重庆市食用菌总产量的56.2%左右;其次为丰都、长寿、江津、永川、南川、开县、城口、合川、铜梁等区县, 其食用菌鲜品产量达2.09万t, 占重庆市食用菌总产量的25.5%左右;其他区县的食用菌鲜品产量为1.50万t左右, 占总产量的18.3%左右 (见表4) 。

1.6 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丰富

重庆市食用菌研究单位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对重庆市缙云山、中梁山、明月山、盘龙山、四面山野生食用菌进行了初步调查、鉴定, 有经济价值的有乳菇、口蘑、牛肝菌、马勃、鸡油菌、竹荪、羊肚菌、灵芝、茯苓等共50多种。2000年4月在黔江考察, 该地多为阴雨天, 多雾, 空气湿度为80%~85%, 自然气温10~15℃, 黑沙壤土、羊肚菌生长普遍, 单生或群生, 种类多为尖顶羊肚菌, 粗腿羊肚菌。大多具有良好的驯化开发价值。

2 重庆市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原料价格大幅上涨, 严重影响产业发展

栽培食用菌的主要原料棉籽壳已由过去的700元/t左右, 上涨到2500元/t左右, 尽管重庆市秸秆材料、酒糟、桑枝等栽培食用菌的材料充足, 由于无综合利用的配套技术, 难于收集, 无适宜当地条件的专业加工技术和企业, 这些优良的食用菌栽培材料始终未能得到充分的应用, 加之食用菌的废料主要用作肥料、燃料, 进一步加工利用不够, 综合效益不高。全市食用菌种植规模不升反降。

2.2 研发平台较少, 科研力量较分散

20世纪90年代前重庆有西南农业大学园艺系食用菌研究室、西南师范大学生物系食用菌教研室、重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食用菌研究室、重庆市生物技术研究所食 (药) 用菌研究室、万州食用菌研究所等研发机构。随着老一辈食用菌科技工作者的相继退休, 加之1993年以来政府科技投入少, 几家研发机构或转制为企业, 或停止了研究。目前, 仅有万州食用菌研究所和西南大学园林园艺学院在进行少量的研究。重庆在食用菌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中既无岗位专家, 也无综合试验站, 与近邻四川等存在较大差距。

2.3 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两翼”工作把食用菌的发展提到新的高度, 各区县均计划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 所需专业人才大多来自四川、福建等地。近年的发展表明, 由于对当地的生态条件认识有限, 成功者大多要走一段弯路, 需付出较大的代价。重庆市急需培育适合本地区食用菌发展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 建立专门的食用菌人才培训体系, 可采用引进一批技术、模式和人才, 或送出一批人进行外地取经, 然后和重庆市的实际相结合, 嫁接转化成重庆市的高效食用菌生产技术, 食用菌生产模式, 培养一批能起带头作用的技术人才。

2.4 缺乏统一规划与管理, 处于无序发展状态

由于重庆市食用菌产业基础不强, 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潜力未得到挖掘, 没有对重庆市的农业产业调整做出应有的贡献。造成各级政府部门对食用菌产业的管理和指导不足, 缺乏政策性引导, 因而大多是种植专业户和生产企业自己探索, 尽管产业有一定的发展, 但其发展始终处于无序状态, 没有发挥食用菌产业在循环农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整个产业没有形成气候。整个行业行政管理缺位, 大部分区县无协会组织, 缺乏统一协调和可行的政策法规和宏观调控手段。

2.5 三级菌种供应体系未形成, 菌种生产供应无序

食用菌生产中常出现因菌种质量问题影响出菇, 加大了食用菌生产风险。为解决种植者的菌种供应问题, 必须建立三级菌种供应体系, 成立菌种管理委员会, 整顿菌种生产秩序, 由管委会组织力量对现有菌种厂逐个登记, 考核和清理整顿, 淘汰不合格厂、站, 对合格的发放“三证” (生产许可证、技术合格证、营业证) ;培养优良菌种厂, 充分发挥优良菌种厂技术优势, 采取各种优惠政策推广新品种;建立菌种产、供新秩序, 做到就近生产, 定点供应, 力求供销基本平衡, 提高效益;在政策和制度的约束下, 促进菌种厂严格按照科学管理和检验程序进行生产销售和跟踪服务。

2.6 产品不能满足市场供给, 自给率较低

重庆食用菌的年需求量约20万t, 食用菌产量约8万t, 市场调查反映重庆60%左右的产品是外地调入, 就是生产量较大的平菇、金针菇等也有相当数量是四川、湖北等地调入。因而重庆市食用菌生产的潜力很大, 需要丰富食用菌生产品种, 各个食用菌品种需要提高产量和质量, 加大珍稀食用菌品种的供应, 尤其要加大反季节食用菌的生产, 提高重庆市食用菌的均衡供应和自给率。

3 重庆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重庆市食用菌产业虽有一定的发展, 但与福建、河南、四川等上百万吨产量相比, 存在较大的差距, 而且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 这与食用菌消费大市的地位极其不符。重庆市食用菌种质资源丰富, 具有适宜多种食用菌生长的生态环境, 为使重庆市食用菌产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局面, 提出以下建议。

3.1 提高认识, 真抓实干

食用菌生产主要是利用农业副产物 (如秸秆、树枝、果枝、桑枝、草、畜粪便等) 充分挖掘生产潜力的朝阳产业, 具有节约土地、提高资源利用率、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等特点, 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 适宜在三峡库区大力发展。应进一步明确食用菌产业在重庆农业中的重要地位, 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富民工程、菜篮子工程、生态农业工程、统筹城乡和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产业来发展, 政府应成立食用菌发展领导小组, 指定专门的部门进行专人管理和指导, 建立专项资金进行扶持, 营造政府高度重视, 引领良好发展氛围, 有效促进产业发展。

3.2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重庆市应根据资源优势, 科学规划, 结构调整, 合理区域布局, 使食用菌生产的综合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1) “两翼”地区气温较低, 有一定的杂木资源和玉米芯原料, 可发展高档真姬菇、滑菇、天麻等, 应组织力量, 尽快查清资源, 制定发展规划, 加强资源保护, 确保总体效益。 (2) 以重庆市主城为中心的技术发达区, 加强基础和技术开发为先导的研究;进行深加工、包装工艺方面的研究;提供人才培训、技术服务;根据市场供应状况, 发展畅销产品。 (3) 其他广大农业区县, 有大量的稻草、玉米芯、玉米杆、桑枝及牲畜粪便, 可发展各类食用菌生产, 应加以适当引导, 使其产品高档化、质量标准化、生产规模化。

3.3 加大科技投入, 建立研发平台

重庆市应制订食用菌科技发展规划, 由政府拨出专项科研经费, 对一些涉及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组织协作攻关, 建立食用菌产业科技支撑体系。市级部门应加强食用菌科研机构, 合理搭配的人才研究队伍, 使食用菌产业在科研院、大学、企业的共同参与下, 形成产学研科研联盟。建成食用菌资源保藏、原原种保供、野生食用菌驯化等技术中心;重点满足重庆食用菌主产区对食用菌原原种基本需求, 能为重庆市食用菌新技术应用、新品种开发驯化、新原材料的利用研究, 循环农业体系的构建提供科研基础平台。

3.4 挖掘本地资源, 扩充栽培原料

重庆市共有各类秸秆约1100万t, 除作饲料、生活燃料、工业原料外, 至少可采用1/10用于双孢菇、平菇、草菇等栽培之用。按60%的生物效率计, 每年可产鲜菇66万t。重庆市各类木屑约8万t, 各粮食、食品加工厂废弃的壳渣、酒渣等约10万t, 各类药渣约8万t, 它们的主要成份是纤维素和木质素, 只要稍加改造与其他原料组合就可用作食用菌的栽培原料, 故应因地制宜予以开发。

3.5 发展菌草技术, 实现可持续发展

食用菌发展考察报告 篇2

关键词:食用菌 产业 考察报告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扎实有效地抓好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致富工程,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大力推广发展食用菌产业。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由科技局领导及业务人员和职校教师一行四人组成考察学习组,对浙江龙泉市、庆元县、上海大山合集团等地的食用菌产业发展进行了全方位考察学习。考察组通过参观、座谈、交流等形式详细了解了食用菌发展的相关情况。

1、考察点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1.1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浙江龙泉市、庆元县食用菌产业能够形成一个非常成熟的产业,与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从政策、机构、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两地的党委、政府始终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强县富民的特色支柱产业,纳入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规划,列入农副产业的首位,力度大、发展快,常抓不懈。一是组织成立了强有力的管理、科研及技术服务机构。为协调、支持与服务食用菌产业发展,设立有专门的食用菌管理局及办公室,乡镇专门设立了直属食用菌管理站,配有专职专管人员,将人员与经费挂钩,列入目标考核。二是在政策方面给予扶持。先后出台了加快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设立食用菌生产专项经费,制定一系列配套优惠政策。三是部门合力支持。

1.2 科技进步和普及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80年代以前,龙泉、庆元发展食用菌是高消耗、低收入,8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普及,不仅解决了菇粮争地矛盾、资源消耗与环境保护的矛盾问题,而且使食用菌产量跃上一个个新台阶,实现了“千斤粮、万元钱”目标,成为龙泉、庆元数十万人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如龙泉的双益菇业有限公司、庆元的食用菌研究所和菇星机械节能有限公司就是专门从事菌种选育、栽培技术、加工机械设备发明和应用等研究。食用菌在龙泉和庆元已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科学研究、生产培育、环境卫生、病虫害防治、烘烤加工技术体系和保障措施,实现了食用菌工厂化、机械化、标准化、无木化、周年化生产。

1.3 社会化服务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在社会化生产的条件下,食用菌生产同样需要有相配套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龙泉、庆元两地经过长期的努力,已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等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服务体系。如龙泉建有浙闽赣食用菌交易市场、食用菌专业合作社80多家,经销企业200多家,购销队伍1500多人,这些中介组织为菇农提供功能比较齐全的商务项目,把服务渗透到从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

1.4建立科学的发展模式是推进食用菌更好更快发展的现实需要。龙泉、庆元都建立了“龙头+基地+农户”的模式,使企业与农民之间形成互相依存的“共同体”,既降低了农民的风险,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同时也为加工企业建立了稳定的生产基地,最终实现公司和农民的“双赢”。

1.5 实行标准化、品牌化生产是全面提高食用菌经济效益的有力举措。随着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和绿色壁垒越来越复杂和严格,标准化生产已成为解决食用菌产品安全和市场流通的重要环节。上海大三合集团、龙泉市、庆元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建立了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管理标准、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产品追溯制度,明确了产品责任制。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菌种生产标准、菌棒制作与管理标准、出菇管理标准采收与加工标准等生产环节的标准体系。政府出台了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创品牌,走出国门。如龙泉市对当年新获得的“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则一次性奖励80万元,同时还设立了跨越奖和开拓国外市场奖。

2、我县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我县生态植被保护完好,林木结构合理,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全县现有林地面积8.9681万hm2,森林覆盖率49.16%,有阔叶林2.7万hm2,其中,杨树1613.14hm2,硬阔类10387.64hm2,针阔混35.65hm2,阔叶混346.79hm2,软阔类9121.99hm2。农作物秸秆丰富。这些都是生产食用菌的主要原料。

第二,自然条件非常适合食用菌生长。印江境内最高海拔2493.8m,最低海拔377.7m,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8常年降水量1103.2mm,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因此,地理气候条件与龙泉、庆元相似,适宜食用菌生长。

第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梵净山环线公路将于2011年7月前全面建成开通,杭瑞高速已正式动工建设,特色食品工业区就位于杭瑞高速公路匝口旁边,为发展食用菌产业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第四,有技术基础和栽培历史。我县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有《食用菌栽培》课程,为各乡镇培育了大量的食用菌栽培技术人才。长期以来,专业课教师带领学生引进新技术和新品种,进行试验和推广。在17个乡镇中,现有几十户食用菌种植户,种植的种类主要是平菇,已有少量的香菇、木耳、金针菇、竹荪、鸡腿菇、灵芝等栽培。栽培方式有室内、室外、袋栽、畦床等多种。由于规模不大,产量不高,则以鲜菇出售为主。在八十年代我县的灵芝产品“仙草牌”灵芝酒在马来西亚荣获国际金奖。

第五,市场前景看好。食用菌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无污染、集营养保健医疗为一体的纯天然食品,被誉为“健康食品”、“绿色食品”,经常食用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预防多种疾病。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早已将“一晕一素一菌”作为最佳的膳食结构加以提倡,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用菌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食用菌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前景非常好。

第六,符合我县产业发展思路。根据我县十二五发展思路:以工业强县、农业富民为目标,办好特色工业、抓好特色产业和旅游业,实现集约发展、集聚发展和节约发展。由于食用菌产业具有周期短、投入少、见效快、市场前景广阔、集工农商为一体等特点,是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一项“短、平、快”产业,符合我县产业发展思路。

3、我县发展食用菌的思考与建议

通过对龙泉、庆元等的考察学习,考察组一致认为龙泉、庆元等的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结合我县的实际,我县发展食用菌产业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解决好有人抓的问题。发展食用菌产业,必须要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来抓。县委县政府提出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思路,符合印江实际,符合市场需求,为做好食用菌发展的相关工作,建议成立以县委书记任组长的下设食用菌产业办,由责任心强、工作务实的干部专抓食用菌发展。特别是在产业发展的初期,要将目标指标化,任务责任化,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做到目标明确、责任清楚。当务之急要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指导食用菌产业发展。

3.2 解决好发展模式问题。为了积极稳妥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探索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一是出台企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对愿意来我县发展食用菌的企业,可考虑建厂房交由企业经营,同时建立奖励机制,鼓励企业扩大生产、标准化加工和创品牌。二是以实施“千户工程”为载体,推选出1000名具有一定经济实力、有一定文化基础、创业积极性高、能吃苦赖劳的能人作为首批发展对象,从事过食用菌生产的农民优先,采用政府协调贷款贴息一年的政策予以扶持。三是强化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组建食用菌协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他们在生产、流通中的作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3.3 解决好资金和技术问题。一是要积极争取扶贫、培训及产业化项目等专项资金,加大对食用菌产业的投入,解决食用菌发展的资金问题。二是由招商局加强与上海大山合集团、龙泉、庆元等联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尽快引进三家以上的企业落户我县发展食用菌。三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即聘请专家来我县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与选送专门人员外出培训后回来指导全县食用菌发展。四是实行产、学、研相结合,将县中等职业学校作为科研和培训基地,开设食用菌栽培、食用菌病虫害防治、食用菌产品加工等课程,解决食用菌的技术创新和品种引进、试验、推广和创新问题。

食用菌实习报告专题 篇3

立己达人

《食用菌栽培学》

——实习报告

专 业: 植物保护 班 级: 植保0905班 姓 名: 尹传林 学 号: 2009301200906 指导教师: 边银丙、王卓仁

中国·武汉 二○一一年十二月

勤读力耕

立己达人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

(一)实习目的

食用菌栽培学是一门应用基础科学的学科,不仅要求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结合生产实际来加深理解和体会,否则会脱离实际,无异于空中建楼阁。该课程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十分紧密,实习是掌握有关理论的重要环节。所以本次食用菌实习旨在引导同学们在掌握了基本理论之后在生产实际问题中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问题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队意识与沟通交流的品质。通过参观学习拓宽学生的视野以及对于食用菌产业的理解,增长其对于这一产业美好前景的信心,对中国近当代甚至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二)实习任务

1.掌握菌种的制作、分离等制种工作。2.掌握食用菌栽培的基本流程和各项操作。3.参加菇房和菇场栽培管理工作。

4.参观食用菌生产企业,参与食用菌市场行情调查。

二、实习时间

2011年11月28日至2011年12月4日

三、实习地点

华中农业大学食用菌菌种试验中心、武汉东西湖如意生鲜食品净菜配送公司(如意食用菌高科技公司)、湖北裕国菇业有限公司、长久菌种厂、三里岗香菇基地、裕国菇业试验基地、裕国菇业生产线、三友食用菌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新洲许易产业园、天添食用菌科技产业

勤读力耕

立己达人

四、实习内容

1.华中农业大学黑木耳、香菇、平菇代料栽培生产实践 2.观看湖北菇菌产业发展三十年历史和香菇生产技术的视频 3.“中国香菇之乡”的随州三里岗以及新州各工厂、公司参观学习

五、实习过程

本次实习分为二个部分,勤读力耕

立己达人

之后的环节则是每次栽培最热闹的时刻——装袋。我们围着料堆坐成一圈,一人n多袋,揉搓、按压、踏实、套环、插棍、盖盖或是套绳。最后则是等待灭菌。

灭菌也是与实验室有所不同的。这里我们采用土灶大锅炉灭菌,时间长,容积大,要同学们在灶旁看火。待灭菌冷却后,剩下的工作就是接种了。接种箱较为原始,整个流程与实验室操作基本相似。需注意的是要杜绝一切杂菌污染,严格进行消毒、搔菌等无菌操作,以确保接种的成功。

最后,我们在真菌楼观看了湖北省蕈菌产业发展的纪录片,熟悉的名字和场景像是对于几天实习的一个回顾和总结,同时更直接的向我们展示了食用菌栽培产业光辉灿烂的明天。频频出现的“华中农业大学”、真菌楼、杨新美先生的铜像和边老师的身影更是让我对我校的食用菌栽培和育种专业充满信心。

(二)参观实习

本次实习最大的亮点莫过于为期两天的校外实习。1日清晨,我们整装待发启程奔赴素有“中国香菇之乡”之称的随州三里岗。作为首日上午的

勤读力耕

立己达人

中午匆匆吃过饭后,我们又赶赴湖北裕国菇业有限公司、长久菌种厂、三里岗香菇基地以及裕国菇业试验基地。这些单位无一不向我们展示了食用菌产业的蓬勃生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造就了这样的一个香菇生产基地------地处大洪山怀抱,三里岗地形以低山、丘陵、岗地为主。山体以石灰岩为主,土壤深厚,森林资源丰富,植被繁茂。气候适宜,栎木资源丰富,是人工栽培香菇的理想场所,也是全国食用菌生产先进单位。

从农户经营的散户生产到大规模的集团产业生产,我们可以看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不仅引领农民走上小康道路,也带来的巨大商机。在一个与我校建立合作关系的当地公司,我们看到工厂化生产香菇的大致流程。在裕国公司的生产线上,我们也和师傅们进行了短暂的交流。之前一直以为农业是一个投入多产出少,经济利益小的行业,但是通过合理化的管理和规模化、产业化的经营,我们可以看到,任何行业都是可以搞得有声有色。

同时,三里岗政府还兴建了大规模的香菇交易市场,这就形成了生产、供应、销售、加工、储藏的产业链,更好的推进整个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对国内,甚至对整个亚洲的香菇产业都有巨大的帮助。

次日,我们分别参观了裕国菇业罐头加工厂、三友食用菌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新洲许易产业园以及天添食用菌科技产业。走在裕国菇业罐头加工厂全封闭式的参观通道中透过明亮的玻璃往下望去,一片繁忙的景象展现在众人眼前。整齐的制服、清洁的流水线展示出裕国菇业罐头加工厂的生产实力。通过公司总裁的讲解以及公司播放的宣传视频我们看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食用菌公司,每年上亿的税款缴纳不仅展示了公司的实力更让众人看到了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喜人业绩。三友食用菌研究开发有限公司研发的大型的灭菌锅不仅工作效率高,更使其站在了中国科技发展领头羊的地位。最后参观的两个单位便是生产基地了,在这里不仅见到了地栽双孢菇、平菇还与从未谋

勤读力耕

立己达人

面的猪肚菇有了接触。

六、实验体会

天寒地冻,当人类的活动都受到抑制时,却是食用菌生产的大好时节。在这七天的劳动生产实习过程中,虽然有过汗水,有过天冷不想动的懒惰,但更多的是欢乐,是劳动所带来的欢声笑语,是参观过程中的好奇和惊叹。这七天没有白过,通过实习,把我们在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能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而且能真正培养我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是最好的导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验中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团结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还能激发对这方面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习也是知识传播的一种途径,丰富教学,已知不是空洞、枯燥的机械式理论教学。

食用菌工作总结(小编推荐) 篇4

一、东方县食用菌生产总体概况

东方县食用菌生产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栽培的主要品种为平菇、香菇、双孢菇等。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农业发展实际,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创新开拓新型产业,把种植食用菌、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举措,积极引进新品种,不断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基本实现了菌类生产由一家一户的分散栽培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的转变。近年来,全县累计发展各类食用菌生产大户200余户,规模户种植占种植总量的60%以上,10万袋以上的食用菌专业村4个,1万袋以上的专业户12户,50亩以上的标准化生产基地2个,注册成立了1家食用菌专业合作社。2011年全县已投料生产各类食用菌305万袋,总产量达3400吨,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496余万元,食用菌生产特别是平菇生产呈现出产销两旺、快速发展的态势。

二、所做的主要工作

㈠科学规划,优化产业布局。根据我县自然条件、市场状况、技术水平、劳力条件等因素,按照“扩张规模、优化结构、科技支撑、菌农增收”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将全县分为四大生产区:即以南瓜、南园辣椒秸秆为原材料的南部平菇、金针菇生产区;以胡萝卜、车本麦秸、玉米杆、1

畜禽粪便为原材料的西部双孢菇、鸡腿菇生产区;以棉籽壳、木屑为原料的东山、城关、胡萝卜素、胡萝卜平菇、香菇生产区,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不仅充分发挥了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而且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㈡强化培训,搞好技术服务。为确保我县食用菌生产健康稳定发展,我们利用现有技术人才,组建食用菌技术服务专家组,以“阳光工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为栽体,采取现场指导和菇棚课堂相结合技术服务方式,技术员随时接受农户技术咨询,发现问题,随时到现场解决,积极主动地解决广大菌农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提高菌农的生产管理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

一是有选择地组织相关人员到食用菌生产先进地区考察学习。2月份,由主管副县长带队,功业局组织农户320人,4次到泰国、香港、昆明、福建等食用菌生产大县,详细了解香菇生产情况和栽培效益,认真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

二是派技术人员外出学习提高。今年3月农业局派出20名技术人员到江南科技大学学习蔬菜、食用菌生产技术。

三是请专家到我县实地授课指导。3月我们从新疆聘请有十年种植经验的食用菌种植大户张三夏落户我县当技术员,开展香菇示范种植。7月又邀请市农科院食用菌专家杜子腾到我县对种植户开展为期3天的培训和现场指导。

四是及时总结提高,带动产业发展。今年6月份在萝卜村组织种植户召开了香菇生产管理现场会;12月30日在农业局召 2

开了2011年全县食用菌种植户座谈会,到会种植户、意向种植户81人。会上全面总结食用菌种植的经验教训,分析了食用菌种植的趋势和前景,大家交流了种植心得。大河食用菌协会提出的公司负责进料、装袋、灭菌、接种、销售,会员分散管理采收的新思路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多措并举,培养了一批技术全面、能指导和带动一方的农民专业技术员。2010年,全县已开展各项培训12期。培训农村食用菌技术骨干400人,培养有专业技术推广能力的农民技术员40人。

㈢扶持大户,走专业化、合作化生产道路。专业化是食用菌生产的趋势。我们从资金、技术两方面支持农户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目前,全县10万袋以上的食用菌专业村4个,1万袋以上的专业户12个,其中牛牛食用菌有限公司2011年种植平菇10万袋、香菇15万袋,计划2012年扩大到平菇20万袋、香菇20万袋;东方县大河食用菌协会在组织协调种植方面也发挥了很大作用,目前协会会员54户,2011年为种植户提供棉籽壳、木屑300吨,竹竿、塑料袋等种植材料30多万元,帮助种植户把产品销售到郑州、日本等地。

由于今年情况特殊,平菇价格居高不下,东方便利的交通条件也使得香菇价格高于周边地区,对我县的食用菌生产起到了良好的刺激作用,预计明年生产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三、存在问题和不足

近年来,我县的食用菌产业虽然学习借鉴了先进地区的经 3

验,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了适合自己发展实际的路子,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县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与先进县(市)区相比、与市场需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技术还不够成熟,生产管理水平较低;二是加工企业发展较为滞后,产业链条短,缺乏精深加工;三是质量和品牌意识差,产品质量差,效益不高。

下一步,我们将以学习贯彻落实市委五届二十八次全会精神为动力,主动学习,加强交流,虚心请教,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更实的举措推动发展,更新的理念扩大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县的食用菌产业。通过努力,力争“十二五”末,全县菌类生产规模突破1000万袋,实现产值6000万元以上,菌农人均纯收入达到万元以上,全面提升食用菌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使其真正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优势产业。

尹集镇食用菌产业振兴工作汇报 篇5

各位领导:

近年以来,尹集镇积极顺应农业发展新形势,立足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把发展有机食用菌生产和绿色蔬菜产业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来抓,不断优化政策,强化服务,强力推动,食用菌从无到有、从小到强,向有机化、生态化发展,成为我镇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有机农业的主导产业。

一、目前食用菌现状

尹集镇食用菌养殖主要集中在张老庄村,主要品种是双孢菇、鸡腿菇、草菇等,目前已经在张老庄村建设有机食用菌生产基地,该基地占地45亩,计划投资600万元,分三期实施,一期已建成宽11米,长110米的养殖棚2个,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折叠面积10000多平方米,二期将今年年底建设8个养殖棚,养殖面积达到50000平方米,三期新上使用菌深加工项目。全部建成后年产食用菌80万斤,产值800万元。以张老庄为中心、辐射朱庄、唐洼、张官屯、张立吴、北代等村的食用菌产业带正在形成。总结我镇食用菌发展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呈规模化发展。已形成以双孢菇为主,鸡腿菇、草菇、香菇等多菇并举的生产格局,实现了特色村为主、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基地规模迅速膨胀。利用草菇的生长期,巧打“时间差”,引导蔬菜大棚户在大棚种植间息养殖草菇,进一步扩大了食用菌养殖规模。

二是呈产业化发展。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覆盖食用菌产业。我镇依托张老庄有机食用菌生产基地,成立了益多多食用菌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和合作社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拉动,全镇的食用菌产业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三是呈有机化发展。建立了有机示范基地,与五岳华夏技术中心合作开展有机食用菌认证,统一制定了《有机食用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从菌种培育、原料配置、加工储存到销售管理建立起一套规范的技术流程,食用菌产业向有机方向迈进。

四是呈生态化发展。食用菌养殖主要是利用麦秸、稻草、牛粪等作为生产原料,年可转化麦秸、稻草等作物秸秆100000公斤、牛粪等牲畜粪便100000公斤,使麦秸、稻草、玉米芯等农业废弃物和畜禽粪便得到循环利用,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优惠政策。成立了有机食用菌产业领导小组,由镇长亲自挂帅,分管副镇长带领农业、财政、水利、林业、农经、工商、卫生、环保等职能部门负责具体工作落实。并将有机食用菌发展纳入相关目标管理,严格考核,形成了镇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技术人员下到基层帮助抓的工作机制。在土地、技术、信息、项目资金、小额贷款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解决养殖户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和资金难题。

(二)瞄准有机化目标,强化宣传引导。坚持“高水平起步,高标准建设、高速度发展、高效率示范”的原则,将食用菌产业定位于有机产业,张老庄食用菌生产基地按照有机食用菌的生产技术规程进行栽植、管理,与五岳华夏技术中心签订了有机认证协议,8月份就可进行栽植。同时为了大力发展有机食用菌产业,邀请该中心常务副主任李学涛到我镇进行有机食用菌技术培训,召开了相关村干部及菇农就有机食用菌发展进行座谈,组织相关人员到寿光参观有机食用菌发展,广泛宣传发展食用菌生产的重要意义、作用和优势,动员广大菇农、加工企业和乡村干部积极参与,不断壮大有机食用菌产业规模。

(三)农企联动,加强合作。按照“提高组织化程度抓合作、发展合作组织富农民”的思路,引导成立了“益多多食用菌专业生产合作社”,大力推广“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运作方式,实行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经营、合同化生产,找准企业和农户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和利益共同点,实现企业盈利、农户增收、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形成产业化经营机制,推动了食用菌产业由无序到有序,由产量型向产量、质量并重型发展。

三、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食用菌生产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我镇食用菌生产仍存在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

(二)技术力量薄弱,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从业人员多为农民,技术不统一,整体技术偏低,有待强化培训。

(三)基地、协会牵动力不强,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产业链条不紧,基地辐射拉动作用小。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扩大规模,增强产业吸引力。只有壮大规模才能吸引客商,扩大销售,开辟市场。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紧紧围绕有机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政策,继续优化发展环境,建立激励机制,多渠道引导农民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巩固壮大已形成张老庄有机食用菌生产基地。由于利用蔬菜大棚栽培食用菌,在提高投入产出比方面已显示明显的优越性,下步将充分利用蔬菜大棚进行菜菇的间套或轮作生产,如大棚春黄瓜、秋番茄、架下套种平菇或毛木耳,更好地发挥大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加快食用菌产业的更新换代步伐。

(二)严格有机化操作,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大有机食用菌的宣传、推广和实施力度,按照有机农业的生产标准,严格食用菌生产的各个环节,完善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对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全程有机化管理,不断提高食用菌及其产品得优质率,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壮大龙头,增强产业带动力。按照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大力扶持益多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和有机食用菌生产基地。食用菌除产品外,出菇后的菌糠也可开发利用。其中菌糠饲料可喂猪和牛,增重效果比较明显,同时菌糠也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肥料,用于提高提高土壤肥力,因此要做好食用菌副产品的综合开发这篇大文章,形成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四)打造品牌,增强产业影响力。大力打造和培育有机食用菌品牌,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大力宣传,实行统一标识、包装、销售,扩大有机食用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食用菌理事会工作报告 篇6

一、2008年工作总结

(一) 承办“财务会计改革与国际商务可持续发展”论坛

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2008年6月, 由商务部财务司主办、天津市商务委协办、我会承办的“财务会计改革与国际商务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天津召开。天津市副市长任学锋、商务部副部长傅自应、原外经贸部副部长刘山在、商务部财务司司长李荣灿、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金融司司长孙晓霞, 商务部有关司局、事业单位、商会、协会领导和财务部门负责人, 各省、市商务厅 (委、局) 领导及财务处、会计学会负责人, 中央和地方外经贸企业近160人与会。与会代表回顾了商务财会改革30年的历程, 总结了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经验, 并对当前实现国际商务可持续发展的诸多热点问题, 如会计准则的建设与趋同、银贸协作、人民币升值、“走出去”战略、反倾销、国有企业债务重组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二) 理论研究与论文评选

1. 年度理论研究与论文评选

理论研究作为学会重要的职能之一, 自2007年开始, 学会与商务部财务司联合组织开展理论研究和论文评选, 推动理论研究工作开展, 提升论文评选层次。2008年全国论文评选, 设立论文评选工作组织奖, 改进论文评选机制, 将署实名评选改为“双盲评”, 规范论文报送格式。

2. 两项课题研究

学会承担了商务部财务司两项理论研究课题, 一是人民币升值与企业竞争力研究课题, 二是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根据所涉地区出口产品结构、产业分布特点以及受升值影响的重点行业等特征, 人民币升值与企业竞争力研究课题分别由辽宁、上海、江苏、广东承担;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由宁波市外经贸局与会计学会承担。

(三) 《国际商务财会》月刊编辑发行

《国际商务财会》自2007年更名改版以来, 内容和形式都有很大改进, 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内容上, 2008年杂志综合版增设企业理财、个人理财等副刊, 增加信息量;扩大对外交流, 围绕当前商务形势和会计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 约稿、采稿, 对制定相关政策的权威人士进行采访, 为广大读者提供及时和权威的指导, 增强实用性。形式上, 统一文章的格式, 对论文的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注释等具体要求做出规范。

(四) 专业书籍编撰发行

1.《财经法规财会制度选编》

我会受商务部财务司委托, 出版了两册《财经法规财会制度选编》, 编入了400余个重要的财经法规和财会制度文件。

2.《反倾销会计实务》

为更好的帮助企业应对反倾销, 学会组织了几位反倾销专家编写了该书。目前该书的初稿已经编写完毕, 正在抓紧时间总撰编审。

3.《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实务》

随着新企业准则、新财务通则在企业的推广实施, 新税法的出台, 企业迫切需要有一本既反映外经贸行业特点, 又紧跟各项财税政策的业务指导用书。我会对《对外经贸会计实务》 (原《外经贸财会基础手册》) 进行修订。

(五) 培训

1.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

继续教育培训是我会培训工作的重点。自1999年我会开展中央国家机关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以来, 每年培训人数均名列20多家培训单位的第2、3名, 多次受到国管局的好评。2008年我会以加强培训质量为前提, 结合学员需求、紧密围绕热点、难点问题以及专业特点开展培训;适时增加了形势政策指导讲座。培训形式不断改进, 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最方便的服务。2008年共举办了25期培训班, 其中:走读班7期、公司班18期;共有3 399人参加了培训, 比上年增长了7.5%。

2. 反倾销应诉会计培训

自2006年始, 我会在全国举办了多期“反倾销会计人才”培训班。2008年分别在杭州、无锡、青岛、西安、上海举办了5期, 共计667人参加了培训。

(六) 会议与会员活动

2008年3季度由财务司和我会共同召开了“商务系统企事业单位财务处长联席会”。该会已举办8次 (2001~2008年) 。

4季度, 美国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衰退, 外经贸企业外部市场环境恶化。为让企业更好应对此次危机, 我会于10月在北京组织一次国际金融形势报告会, 中央外经贸企业, 天津、北京外经贸企业及有关单位财会部门负责人80多人出席。

(七) 组织建设

为保持我会与省市学会合作渠道的畅通, 按照自愿、不双重缴费、保持总会与省市学会联系渠道畅通的原则办理各省市学会会员单位加入我会的入会手续, 实行双会员制。

二、2009年工作安排

(一) 理论研究与论文评选

1.年度理论研究与论文评选

坚持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和会计学会联合开展商务财会理论研究和论文评选机制, 继续优化评审流程, 激发各单位参与理论研究和论文评选的积极性。

2.两项课题

学会将在总结上年课题研究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继续结合商务财会工作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酝酿承担两项理论研究课题任务, 一是关于企业“走出去”财税金融政策课题研究, 二是服务外包与会计工作课题研究。企业“走出去”财税金融政策课题将分为3个子课题:以家电、轻纺为主体的制造加工业;以商业服务为主体的批发零售业;以承包工程为主体的建筑业。

(二) 月刊编辑发行

继续做好《国际商务财会》的编辑和发行工作。在提高杂志总体质量的同时, 加大发行力度, 扩大期刊的国内外发行。

(三) 开展合作办刊

为实现月刊的发展与创新, 2009年将开展合作办刊。合作办刊的目的是为各省区市商务主管部门财务处, 外经贸会计学会, 中央和地方外经贸企业, 大专院校, 提供一个开展理论研究活动、发表理论研究成果、交流财会改革经验、介绍企业财会案例、展示财会人员风采的平台, 同时也提高办刊质量、拓展发行渠道。合作双方实现双赢。

(四) 专业书籍编撰发行

学会将根据拟定的提纲, 完成《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实务》的编写工作。继续编好《财经法规财会制度选编》。并做好这两本书以及《企业风险管理》与《反倾销会计实务》的发行工作。

(五) 业务培训

学会在继续做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 承办反倾销应诉会计培训的同时, 根据地方与企业的迫切要求, 针对中小企业会计工作薄弱、内部控制不完善, 应对外部风险能力较弱的情况, 申请承办“中小外经贸企业会计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和“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人才培训”。

(六) 举办“海峡两岸企业会计准则”研讨会

上半年学会酝酿举办“海峡两岸企业会计准则研讨会”。研讨会的目的是推动海峡两岸开展经济贸易合作。日前已就相关事宜做了初步调研, 计划于2009年第二季度在西安、上海或南京举办此次研讨会。

(七) 会议与会员活动

为搭建商务系统财会处长交流平台, 更好地为会员服务, 2009年我会将继续和商务部财务司联合举办商务系统财会处长联席会以及积极组织会员开展相关活动。

(八) 组织建设

食用菌理事会工作报告 篇7

大家好!今天举行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现在我受协会常务理事会的委托,就一年来协会的主要工作情况及明年工作意见向大家报告如下,请审议。

一、一年以来协会的主要工作

自四届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以来,协会在人事部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在全体理事单位、会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以落实国家人才培养重点项目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任务为主要工作,开展了积极的动员准备工作和广泛的继续教育活动,为全面实施“653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协会加强了基础服务能力建设,与理事会员单位的联系,与国际继续教育同行的交流,组团参加第十次世界继续教育大会,并连续当选为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副主席单位。

(一)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653工程”

“653工程”是落实人才强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我国继续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创新阶段。“653工程”启动以来,协会全体会员都十分关注其进展情况,积极支持和参与“653工程”前期工作。

1、五大领域牵头单位。与“工程”涉及的五大领域业务、职能有关的理事会员单位,纷纷主动申请和承担各领域牵头责任。目前人事部已确定的各牵头单位中大多数是协会的理事或会员单位。这些单位对“653工程”高度重视,作为“653工程”的牵头单位,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和专业优势,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初步成效。在制度体系建设方面,会同人事部下发了各自领域“653工程”的实施办法,进展较快的领域(如信息技术、现代管理、现代制造和煤炭等)已出台了实施细则和部分配套办法;在工作体系建设方面,各领域分别组建了“653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专家指导委员会,调配了专职工作人员负责“653工程”实施工作;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各领域已组织专家进行相关调研和论证,编写本领域的科目指南、教学大纲和教材、课件,组织进行本领域“653工程”继续教育项目的申报,指导继续教育培训活动向“653工程”项目集中;不少单位利用或新建了继续教育信息网络平台,开通了远程网络课程的培训,如信息产业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机械联合会、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等网站分别开通了“653工程”专项频道或培训平台,为大规模开展专业技术人员不脱产的网络培训做好了技术准备。同时,各牵头单位与各地政府人事部门相互主动沟通协调,赢得了支持和指导。

2、协会办公室。人事部制定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实施方案》国人部发[2005]73号中明确赋予协会承担的任务有九项:一是与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共同组织“工程”实施工作,重大事项的决策和推进以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为主,协会配合;具体工作的实施以协会为主,专技司参加;二是承担“653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日常工作;三是负责对专业技术人员参加“653工程”继续教育的情况进行统计,对各行业领域开展的主要“653工程”项目进行网上备案;四是受人事部委托,研究发布公需科目指南,制定公需科目培训大纲,组织编写制作培训教材和课件;五是暂时负责能源技术领域“653工程”的牵头工作;六是受人事部委托,制定工程施教机构评估标准与管理办法;七是建立全国继续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八是负责与相关行业协会、施教机构的沟通联络工作;九是开展继续教育管理人员等具体培训工作。

根据人事部领导和专技司的要求,在协会领导具体指导和亲自参与下,协会办公室作为以上任务的具体组织和承办单位,一年来主要完成了“653工程”中的以下工作:

(1)抽调人员参加人事部“653工程”办公室,参与工程重大决策和推进工作。协会领导亲自带队参加了人事部组织的“653工程”调研活动,撰写了多篇调研报告,参与制定了“653工程”相关政策文件。

(2)组织理事会员单位的有关专家,共同研究起草了交由协会负责的“653工程”相关文件。中科院、中石油、中石化、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央电大、中国煤炭协会、中国电力联合会及北京、广东、辽宁、宁夏等地方协会的许多理事会员单位都参与了研究起草工作和提供宝贵的意见、建议。起草了“653工程”项目备案管理办法、学习登记统计办法、专家指导委员会工作职责、公需科目培训实施办法等文件。“653工程施教机构评估标准与管理办法”已申请人事部2007年科研课题,计划在2007年底前完成。

(3)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同建设了“653工程”公需科目《知识产权》的课程资源。已编写完成“知识产权课程培训大纲”,建成了文字教材《知识产权公共教程》、配套的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田力普局长担任主讲的视频录像课DVD光盘、网络课程《知识产权法律基础》及包括法律法规、国际公约、案例判例、全国知识产权工作机构信息资料和业务工作流程及办事要求等资料的网络课件。这些资源将根据人事部的统一布署提供“工程”使用。

(4)与中央电大合作开发建设了协会网站二期项目,搭建了“国家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使协会网站具备了发布、登记、统计、查询等管理服务功能和远程网络培训功能。计划开发中的“国家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二级平台和培训管理软件已在着手准备中。

(5)组织了能源技术领域的石油化工、电力、煤炭的行业牵头单位和主要成员单位,共同起草了三个行业的“653工程”实施方案;指导开展各项基础性准备工作,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6)为加强“653工程”的信息沟通和会员联络工作,建立了理事会员单位信息员制度,已有近70个单位报送了材料,确定了专人负责与协会保持联系。

此外,协会承担的其他各项工作也已着手做了准备和计划安排,将随着“653工程”实施工作的深入开展而紧密配合跟进。

3、各理事会员单位。协会其他的理事会员单位都在关注的同时,主动将本单位继续教育工作的重点转移到“653工程”目标任务上,把今年的培训计划和继续教育重点活动定位在“653工程”-上。中石油、中石化等四大国有石油化工企业参照“653工程”要求,对企业内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全员培训,有计划、有要求、有保障、有考核,并实行大企业联合实施机制,实现跨企业资源共享;发挥各家优势,共同组建专家指导委员会,共同分担建设行业领域的知识更新科目指南、教学大纲和教材课件,形成了合作多赢、科学发展的良好开端。今年的继续教育地方协会的几次片会、高校继续教育学会的年会、中央电大继续教育协作会的年会和清华大学等单位举办的继续教育高峰论坛,都以“653工程”为主题,进行宣传和研究。更多的单位在今年的继续教育活

动中,根据“653工程”要求安排计划、设置课程、规范管理、加强了工作力度。

(二)开展对外交往,加强国际交流

今年4月18日至23日,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在奥地利维也纳举办了第十次世界继续工程教育大会。共有来自39个国家的大学、学术科研机构、工业界和商业界的138名代表与会。协会与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中石油、宝钢等9家协会的理事会员单位的2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协会推荐的冯长根副理事长经选举连任了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副主席职务。大会围绕“继续教育的革新与发展”的主题,分15个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交流。会议共提交论文126篇,其中中国代表提交9篇。冯长根副理事长代表我协会和中国科协做了《探索新途径,提高中国继续工程教育机构质量》的报告。会议期间,我们与各国代表广泛交流,加深了互相了解,加强了与国际协会秘书处的联系。

通过会议,我们对目前世界继续教育发展的状况有所了解。当前国际继续教育发展的一些趋势和特点大致可归纳为四点:

1、知识更新成为世界潮流。 代表普遍认为,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离不开对人力资源的持续有效的开发和投入,继续教育是实现知识更新、开发人力资源的最重要手段。

2、注重研究制定继续教育战略和政策。制定战略和研究政策是此次大会的重要议题。一些国家提出了继续教育全面改革方案,核心是提高受训人员的就业能力或执业能力,使继续教育更加面向个人和用人单位的技术需求。有的国家制定了继续教育和普通教育等值的政策,规定凡是接受正规继续教育机构培训的人员,在通过一项新的考试以后,可获得“第二阶段毕业证书”。

3、强调加强企业界和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同设立继续教育组织,加强合作,已成为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的模式。

4、远程培训日益显示强大生命力。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保障和无限发展前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构建终身教育的信息基础,进行各种形式的远程培训,在世界各国方兴未艾。在发达国家,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目前已普遍采用了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主体的远程开放网络教学,大大拓展了继续教育的发展空间和手段。

会议决定,第十一次世界继续工程教育大会将于2008年5月19日至23日在美国亚特兰大召开。主题是:强化、变革和沟通全球继续工程教育。

二、2007年协会工作要点

2007年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依据人事部的统一布署,以服务于“653工程”为重点,积极发挥协会特长,富有成效地开展各项活动。要认真贯彻落实张柏林部长的重要批示和王晓初副部长讲话的精神,突出一个重点,开好两个会议,抓好三项任务和加强基础建设。

(一)突出一个重点

在人事部统一部署下,动员全体理事会员单位投入到“653工程”实施工作中,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和资源优势,开展大规模的知识更新继续教育活动。各单位可依据“653工程”实施方案的规定和要求,按照本单位继续教育工作需要和可能,安排明年工作计划。遵循“653工程”统一规范管理,共建共享“653工程”继续教育资源。

(二)开好两个会议

1、拟在5月或6月举办一期继续教育工作研讨会。旨在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沟通联系,探索继续教育优势互补形式,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形成继续教育社会合力。

2、拟在9月或10月召开四届三次理事会暨协会实施“653工程”经验交流会。将理事会年会和经验交流会并期召开,总结协会落实“653工程”的情况,安排2008年工作,交流经验,表扬成绩突出的协会成员。

(三)抓好三项任务

第一,全面配合“653工程”实施工作,落实“工程”赋予协会的工作任务,组织全体成员和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加“653工程”。主要工作是:

1、配合人事部做好对“653工程”各领域牵头单位的业务指导、工作协调和技术支持。理顺“工程”实施中协会承担的管理性工作的上、下衔接关系,尽可能地为各领域牵头单位提供技术支持服务,推动工作顺利开展。

2、高质量地完成公需科目课程资源建设进度计划,开展相关培训服务。

3、组织完成一批继续教育课题研究项目,为“653工程”和继续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和政策咨询。重点完成人事部委托制定的“653工程施教机构评估标准与管理办法”。

4、组织理事会员单位积极申报“653工程”培训项目,承担施教任务。工作重点是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

5、各理事会员单位组织所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用人单位,按照有关要求,参加“653工程”的继续教育活动。

第二,配合2008年第十一次世界继续教育大会的召开和论文征选,有计划地组织国内继续教育论文,进行国内优秀论文评选,向世界继续教育大会推荐高质量论文。鼓励开展继续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为制定国家相关公共政策和加强行业管理提供专业意见,为创新继续教育内容和方法探索发展路径。

第三,发展团体会员。为扩大协会的社会影响和动员能力,吸引更多的组织和人员关心继续教育事业,进一步提高协会在继续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和影响,将以企业(包括大型国企、高新技术企业和非公经济企业)以及全国重点高校,特别是理工类院校为重点,发展更多团体会员。

(四)加强基础建设

1、在“653工程”实施中积累资料,逐步着手建立国家级的继续教育课程库、教材库、师资库、课题库和资料库,为建设协会网站三期项目做前期准备工作,提高“国家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能力。

2、加强协会网站建设,免费为协会成员提供面向社会的信息发布和资料查询;吸纳有条件的理事会员单位加入协会网站“国家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体系;根据人事部的要求和布署,完成“国家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二级平台的建设和设点发放;鼓励协会成员和社会各界资助继续教育远程网络培训资源建设,为全社会提供公益性、普惠性、可持续性的继续教育培训服务。

3、发挥专业优势,加强继续教育施教机构建设。要加强专业特色和理论联系实际,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工程技术实践训练相结合;倡导企校合作,资源共享,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上一篇:农行领导演讲稿下一篇:初三说明文:正月十五7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