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德育的内在法则综述教育论文

2024-11-01|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对德育的内在法则综述教育论文(精选3篇)

对德育的内在法则综述教育论文 篇1

对德育的内在法则综述教育论文

整个科举时期,教育的功利化特点都十分突出,并且由于功利思想的步步加深和教育僵化,造成了许多畸形的废人。以工业化为标志的西方,教育功利化色彩很浓。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大规模开发和无序破坏,而且使人的贪欲自私心理恶性膨胀。道德的堕落和异化,让人类自身也触目惊心。一百多年前,康德饱含感慨之情的说:“在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在先哲的思想感情里,环境和心灵的道德理想是那么纯净和神圣!中国儒家也有“修身”的道德理想,《大学》中讲“修身为本”、“自谦”、“慎其独”,《孟子》中也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修其身、养其性的德育观,虽嫌保守,但儒家早期的德育基本理念仍让人感动。中国历代都不乏“内省”的高尚德育精神,很早即形成了内在德育观念,但是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有的内容被湮没了,有的则被篡改和歪曲了。教育发展到现在,人们一方面深刻认识到生存环境危机的严重性;另外一方面强烈意识到以人为本、以发展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才是本色和本质,教育以人类自身的再次觉醒和社会性的普及为标志,进入真正的自觉时代,即现代教育自觉时代。教育是社会和个人的自觉行为,成为现代人的共识。同时,人类纠正了过去的教育失误,对人、自然、社会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未来也有了更理智的理解,并使教育向内化方向发展。

教育已不仅仅是实践意义上的社会活动,也是个人的内在需要。被强加的道德观念是虚伪和脆弱的。在现代教育自觉时代,德育既发展个性自身的真善美素质,又把社会良好道德内化为个人品质,是内在德育的实质和核心。个性具有自我发展和对社会价值主动判断及批判的精神,共同准则和规范是德育内化的结果,也是一种契约式的约束。德育的内容和方法都应忠实于内化的原则。事实上,德育作为内容丰富的教育基础,直接影响着教育方式。中国古代有“才德之辩”。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论辩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这是德育功利化、工具化思想的反映。司马光不可能弄明白德育内化道理,只好对“圣人”作一种渴望和幻想,也只能在德才关系上对“君子”、“小人”作一种简单的论辩。个体发展和德育内化,意示着德育既是内在的,又是快乐的。人的真善美品质,素质发展的内驱力,自觉自主的情感体验,都使内在德育显得快乐。由家长、教师或社会强行灌注的意识和情感,是很不可靠的。对一个学生来说,在教育环境和素质发展过程中,感兴趣则乐,发现创造则乐,爱好则不倦而持久。

乐在环境中,乐在教育中,乐在发展中,都属于行为中的积极情感体验,也是快乐的德育体验。当我们认识了内在教育的精髓后,内在德育的快乐原则得到肯定和贯彻。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网络时代的德育忧虑作一个恰当的估计。网络带给人们无限广阔的想象和发展空间,给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是因为冷冰冰的虚拟世界而带来人类情感的忧虑。理性、科学使人类精确的推理和计算,网络却把人文和环境虚拟化。如果不加入德育防毒“软件”,是令人担忧的。人类受到过科技与环境对立起来的惩罚,不能不预防电脑网络、基因复制乃至纳米技术等现代高科技可能带来给人类情感的负面影响。那种哪怕是科学技术领域的发明也带着人类热情理想和人文精神的黄金时代,在网络时代显得极为可贵。带有强烈救世色彩(意识)的德育新观念、本色情感、德育内化,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值得珍惜。本文来自于《华章》杂志。华章杂志简介详见

虚拟世界与真实感情、信息交流与精神体验、电脑与人类良知、网络技术与人文环境,这些网络时代相互冲突的“要件”,给现代人的道德情感建设增添了新的课题。人类的未来不能只是由技术和思想充斥世界,必须是一个建立在美好德育情感基础上的世界。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现在这代人只注意我们这代人发明了什么,有哪些着作,实际上我们这代人的道德行为对世界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更大。”这种人类道德精神和科学情感就是内在德育法则的最好注释。

对德育的内在法则综述教育论文 篇2

1 德育需要艺术的滋养,艺术也需要道德的支撑

虽然德育与艺术的着眼点不同,德育求善,艺术求美,但美与善都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价值标杆,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善是美的灵魂,美在本质上又追求善。从艺术的视角看德育,德育需要艺术的润泽;从伦理的视角看艺术,艺术需要道德的支撑[1]。

德育需要艺术的滋养。古今中外、古往今来,多少艺术经典以其独特的形式呈现出对人类生存状态、社会生活以及个体精神的伦理道德的深刻思考。在德育效果日渐式微的今天,用艺术的感召力来唤醒人类的道德精神和道德思考力,升华人类的道德境界,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探索。事实上,艺术的伦理教化功能古已有之,孔子早就提出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人生道德修养路径,并认为艺术是人达至“仁”的境界的特殊通道。拯救现代工业社会导致的人的道德虚无、冷漠,也急需通过重新点燃艺术精神之火,来温暖那些孤寂的心灵,唤醒生命意识与情感体验,激发内心自省的能力。正如马尔库塞所说:“艺术通过让物化的世界讲话、唱歌、甚或起舞,来同物化斗争”[2]。

艺术需要道德的支撑。毫无疑义,真正的艺术不仅拥有美的形式,更具备了美的内涵,而美的内涵必然需要寻求道德的支撑。艺术如果缺乏道德支撑,缺乏感动生命、升华精神的内涵,其负面影响是灾难性的。正如现实社会中某些艺术领域充斥着某些荒诞、虚无、扭曲、暴力、色情等元素,如果任其发展蔓延,极可能将欣赏者引入到与人类社会发展相容的伦理规范相悖的道路。尤其是对于尚不具备理性辨别力的年轻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危害,导致其主体伦理观的丧失,甚至产生恶的导向,极可能对社会、他人、自身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正因为如此,艺术创作有责任提升人的道德感,而不是与道德的疏远或背离,艺术从本质上呼唤道德底线的支撑。

2 艺术审美既是道德人生完成的手段,又是道德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作为实现道德手段的艺术教育与审美仅被视为德育的配角,只起着敲敲边鼓的作用。而实际上,艺术与审美既是促成品德形成的工具和手段,又是道德人或理性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与目标。席勒曾在他的《审美教育书简》中指出,只有通过审美教育和美才能达到人的自由,而“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3]另一方面,他又指出审美自由是人的精神解放和力量和谐的最高状态。深思席勒的这些话语,我们就会发现原来过去人们一直错误地认为,人的发展只是经历从自然的人到审美的人,再到道德的人这样一个过程。这就意味着人们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是成为有德性、有道德修养的人,这样艺术和审美在德育实现过程中只是充当了中介和桥梁,成为“手段”。事实上,艺术审美活动的非功利性决定了艺术审美不仅能够使人获得超功利性的主体自由,实现审美主体的道德净化与提升,使人成为道德人,而且道德人追求的目标是精神解放与道德自由,是人生终极的幸福感和价值体验,而这一目标又显然直接指向了审美,因为“只有审美的心境才产生自由”。[3]檀传宝教授也曾肯定地指出:“至境人生和德育的审美特性并非自然的事实,而是道德主体、道德学习主体和德育工作者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4]这就使人的发展过程由原来的“自然—审美—道德”过程变为“自然—审美—道德—审美”这样一个过程。而后一过程中最后阶段的审美不仅能给人以情感的慰藉和道德伦理的教化,更能激起人们对生存意义的追问、感悟与理解,并通过艺术所独具的终极关怀获得精神的升华,达至人性自由的境界。所以,艺术审美既是道德人生完成的手段,又是道德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并且最终促成了艺术与道德的圆融。

3 道德与艺术两种文化意念本身的内在浸融、渗透

德育与艺术审美不仅在生命活动的价值取向上获得了共同的意义,而且就艺术与道德这两种文化意念本身来说,他们之间也渗透着相互浸融的内在关系。“德”与“艺”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意念,他们之间又是如何实现其相互浸融的呢?先秦儒家认为,虽然德与艺之间实质地蕴含着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但“德”向“艺”的透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将“德”划定为“艺”的表现内容,艺对德的彰扬,也不简单地等同于将“德”外罩以“艺”的形式。在他们看来,德向艺术本体的推置,不应以摒弃艺术本身的内在法则为代价,而是在充分认定艺术本身的内在法则的前提下,实现“德”与“艺”的内在浸融、统合。[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讲美,旨在衡量其能否给人以感官的、情感的愉悦;讲善,重在评判其能否给人以道德精神的熏染。先秦儒家推重德,但不举善抑美,即简单地以伦理道德规范干涉、取缔艺术应提供的感官愉悦;认定美,但不求美弃善,为了感官的享乐而抛弃伦理道德标准。唯有尽善尽美,才是艺术的整体法则,才是先秦儒家所崇尚的最高艺术形态。正是“尽善尽美”法则的确立,将“德”注入了“艺”的本体,使“艺”成为了“德”的载体,成为“与伦理通者也”。使“德”与“艺”这两种文化意念呈现出水乳交融的关系。

道德与艺术这两种文化意念的内在浸融具体表现为:

其一,艺术对人的生命伦理有特殊的显现作用。艺术所追求的美,自古以来就被看作与道德所追求的善息息相关。无论是东方的“尽善尽美”,还是西方的“美即是善”都说明了这点。这也就是说,艺术不仅追求美,同时也追求善,而且美本身也是善的,即艺术是美与善的和谐统一。当然艺术表现道德应遵循以下原则:艺术对善的显现应遵循艺术的规则;美对善的追求必须遵循生命的真实和尺度。

其二,情感是沟通道德与艺术的桥梁,艺术通过情感的培养而获得德育所追求的目标。艺术的本质是审美,但艺术不等于审美,除了审美价值外,艺术还具备认知、教化、情感体验等功能。艺术的情感体验功能是指艺术能够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特别是情感需求的功能。艺术是人类情感创造活动的最高表现形式之一,它以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向人们展示了一种源于生活而又超越生活本身的情感体验。一件艺术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否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与震撼力,使人在获得超脱自身的情感体验享受中,提升生命的质量。艺术的教化功能是指艺术通过情感体验对人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产生影响。艺术作品正是通过激发主体的情感体验而使主体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使人受到教育感化。艺术作品往往最能触动我们的心灵之弦,感动我们的生命,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升华灵魂。因此正是通过情感的培养使艺术教育与德育殊途同归,统一起来。

4 结束语

总之,高校德育和艺术教育虽然在手段运用上各有侧重,但都以缔造人的灵魂,培养人的性灵和谐为旨归,他们在目标上具有相互包容、彼此依赖、融合共通的特性。德育源于生存,艺术源于追求;德育侧重观念教化,艺术教育则侧重形象体验;艺术的情感与善是道德的基础,道德的弘扬又出于人们对美好人性的向往;艺术美激励人创造浪漫、幽默、诗意,对艺术美的追求达到一定境界又能内化为道德,道德的崇高成为最壮丽的美。由此可见,艺术和道德本来就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密不可分的水乳交融关系。因此,德育与艺术教育只有相互借鉴、渗透、融合才能发展,谁背离了对方都会失去生命的支撑。

摘要:德育与艺术教育不论在目的、内容、形式、手段诸方面都存在着相互融通、相辅相成的内在浸融关系,因而使得二者同时兼具理论与实践上的同构性。德育与艺术教育的内在浸融主要表现为:德育需要艺术的滋养,艺术也需要道德的支撑;艺术审美既是道德人生完成的手段,又是道德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标;道德与艺术这两种文化意念本身也渗透着相互浸融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德育,艺术教育,浸融

参考文献

[1]彭燕.艺术的道德性何以可能——兼论艺术与道德的关联[J].岱宗学刊,2008(4).

[2][美]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北京:三联书店,1989:257.

[3]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16,147.

[4]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75.

对德育的内在法则综述教育论文 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  德育  渗透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91-02

通过中国知网,对“体育教学”“德育”“渗透”“现状”等主题关键词进行检索,寻找到1990年初至2016年末间有关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方面的期刊文章共40余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意识

喻学林(2007)指出,以学校道德教育是社会的道德建设的一条途径之一。以道德教育与学校的关系看,它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李静波等(2007)指出,体育教学对我国学生的思想品德具有积极的影响,且对品德指标影响的程度有所不同。

马姣(2009)指出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意识会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态度、行为和结果。较强的德育渗透意识会促使教师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从而更好的发挥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优势。

从以上学者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目前中小学以及高校的教师的德育意识还是较强的,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消息,因为这是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前提。

2.体育教学中德育的内容

王继强、王继娜(2005)结合当前素质教育的精神,从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集体性、针对性、竞争性、规范性、表率性、交往性六个方面阐述了体育课是将智慧、体质、意志和道德品质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马姣指出体育教学内容多、范围广、各项教学内容都蕴含了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为寓德于体提供了良好条件。如通过对学生讲述中国体育史、奥运史、运动员为国争光的事迹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武术等民族体育运动加强对学生进行民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田径培养学生坚韧顽强等意志品质;通过球类活动,渗透集体主义思想、进取心、规则习惯;通过舞蹈和健美操,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王雪艳(2012)指出,在小学阶段绝大多数体育老师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不同的德育教育,有机渗透集體主义观念、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等。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学者们对中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德育内容认识不系统,各家意见不一致,而具体的德育内容应该和我们体育教学中哪些运动技能结合没有研究的很透彻,这是我进行后续研究的主要动力。

3.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方法途径

王雪艳指出,体育教师应当利用一切有利的时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应该利用自己表率的教育时机(如教师的精神面貌、语言、衣着以及态度)、教学组织过程(调动队伍、分组教学、学生展示)、教材的特点(如短跑、耐久跑、球类)、利用身边典范的力量等契机对学生进行教育。

马万凤认为教师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受教育者的接受性;在实施德育方法上应综合考虑,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坚持实施方法的适应性原则。

由健把实施德育渗透的方法归纳如下:利用理论课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建立课堂常规;利用体育实践课,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开展课外体育锻炼,占领业余文化阵地;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运用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冯悦民、江翠萍认为可通过教师言传身教,发挥非正式群体的作用,抓住特殊教材,改变组织教法,课堂常规教育这五种途径进行。

研究者们对体育教学中试试德育渗透的方法假设了很多种,也罗列了很多种,但时效性如何?学生的收获如何?教师在渗透德育内容的时候有没有较好的建议,却没有交代清楚。

4.体育教学中德育的评价

陈秀华指出,教师要使思想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得到具体落实,必须坚持经常性、加强紧密性、注重实践性、体现实效性、注意及时性的。

王雪艳指出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形式主要以说教为主、形式单一,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容和社会现实脱节严重。评价往往是体育教学评价最难实现的一部分,因为教学目标涉及的方面太多。

综合上述研究,我们可以看出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德育地位,已达成广泛共识。但是我们也发现有关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研究还不够深入、全面,主要体现在:(1)关于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主要涉及体育教学中实施道德教育的意义、特点、途径和方法,理论与实践脱节;(2)关于将体育教学内容与德育教育具体结合的研究还很少,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和研究;(3)体育教学渗透德育取得效果如何呢?还存有哪些问题?如何来解决等等。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中学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情况作深入的研究,这也是本研究今后要解决的具体内容。

参考文献:

[1]王雪艳.小学体育教学渗透德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潍坊市奎文区小学为例[D].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2(4)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聘用单位变更所需材料下一篇:班主任法制教育总结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