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老师的文章

2024-10-12

关于写老师的文章(通用12篇)

关于写老师的文章 篇1

我高三毕业之后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由于自己天生的没出息,恋乡情结太过严重,在大学毕业时,明明还有其它的去向,但还是义无反顾地硬把三个去向填成了一模一样的地方——老家,于是家乡的高中校园白中就成为了我必然回归的地方。

由于我马上就要回到自己高中读书的地方任教,难免就要通过各种渠道打探一下家乡学校的一些情况,因此知道了在我大学毕业之前,学校又刚换了个新校长,已经是我离开学校四年换的第三个了,社会当时对他是毁誉参半,诸如凶神恶煞,不近人情,粗暴无礼的贬斥;也有管理严格,不徇私情,同情弱者的赞誉。

我第一次看到校长是在那年秋天九月开学的全校教职工大会上。他的个头估计一米七五左右,魁梧而结实,上衣是一件深蓝色的中山装,干净而挺直,在左侧的顶兜还插了一支粗笨的黑色钢笔,下身穿一条肥大的绿色军裤,脚上的三截头皮鞋锃明瓦亮,头上戴一顶崭新的草绿色军帽,帽檐下是一张粉红的脸,颧骨高高地突出,眼光很是凶悍。我看到他第一眼就有一种害怕感,因为在这之前我还从未见过比他更凶的相貌,这不由的让我把他和社会对他的传说联系起来,诸如他来当校长后,学生买完了大街商店的闹钟,街上的小混混再不敢光顾学校等,从第一印象而言,我似乎隐隐约约觉得这都是实情。

在那次大会上学校安排了我的具体工作,那就是带高一个班(97班)的班主任和两个班的语文课(97、98),同时学校领导在大会上对全校教师做了具体要求,特别是班主任要求早晨六点半之前到校,全天跟班,包括近三小时的晚自习,也就是说班主任除了中午能回家吃饭,晚上十点之后回家睡觉外,所有的时间就只能囚禁在学校了,对此,我实际是大大的感到意外,因为我们读高中的时候,晚自习是没有的,上不上取决于学生自己,而短短的四年,高中的教育竟然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没过我也没有太大的吃惊,因为有许多从事教学三十多年的老教师,包括我的老师和老师的老师他们都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悦,我作为一个刚毕业的毛头小子,理所当然更应辛苦一点。

当我回归母校任教的时候,母校那种蓬勃之景已不在,当地的顶尖级学生开始纷纷流向外地,全旗每年高考上二本线的也几乎没有,政府不闻不问,教师也教得少心无思,百姓怨言纷纷。我们的校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

学校历来是人口密集地,别看说是学生,其实里面什么货色都有,尤其是一些家里有权或有势的子弟往往把学校视作长大的场所,在学校拉帮接派,仗势欺人,有时甚至和社会的小混混勾结,在学校欺男霸女,尤其下了晚自习后,校门外的大街就是他们开战的阵地,为此会常常惊动派出所,打破脑袋,打折胳膊也不是没有的事,但自从新校长到任,每天晚自习一下,他像个大将军一样威风凛凛地往校门口一站,社会混混马上成鸟兽散,一个个像充满气的气球,呼啸而去。从此学校的打架斗殴事件明显下降。对外如此,对学生老师,校长也“从不手软”,每天早晨六点半在师生到校的时候,他就早早屹立在校门口,如果谁迟到了,对老师似乎还客气一点,但嘴里也是呶呶不休,一脸的“阶级斗争”;学生就没那么运气了,不但要没收自行车,更狠的是,把学生叫到门房就是一顿臭骂,学生稍有不恭,可能还会遭到更严厉的打击,为此许多学生因偶尔迟到宁可请假也不到校。

因为我们的校长一年四季军帽不离头,我们暗地都称他为“帽子校长”,简称“帽子”,那时我们组有两位老师的孩子已上小学,每到星期六,他们早早放学后就来到我们办公室玩耍,他们的到来给我们增添了许多乐趣,我们怂恿他们比赛喝凉水,栽跟头,地上打滚……两个争强好胜小家伙往往因为一方受到我们的“表扬”而另一方不服气,有时甚至弄出矛盾大打出手,这时候解决战争的最好办法就是,我们突然大喊一声:“看,帽子来啦。”这时候,两个小家伙快得像箭,“嗖”地一下就都射向了桌底,长时间悄无声息不敢出来,如果有一个露出头探视,我们用手悄悄示意,他就又乖乖地藏了进去。

学校看大门的人是校长专门挑选的人,以认真刻板而著称,有一次因死搬硬套在周日晚上十二点后没给一住校的年轻老师开门而遭到这位老师的责备,看门人委屈地把此事告诉了校长,周一中午放学,我和我的这位同事结伴走出办公室,刚走到校长办公室门前,我们突然听到一声大喝,是喊我同事的名字,我的这位同事一下子象一具木乃伊僵立在那里,双手下垂,脑袋像没了绷头筋,见此,我也悄无声息地匆匆离开了。

我们学校每进入冬季就把做操改为了跑步,不管天气怎样,学生跑步是雷打不动的活动,有时天气下雪,操场光滑,跑步的学生又多,难免拥挤,这样一小部分学生就会因拥挤而摔倒在地上,有时这些倒霉的学生还没等爬起来,就又会挨沿着操场巡视的校长一顿严厉痛斥,但这些学生不敢表示出丝毫的委屈或反抗,起来后乖乖地再加入跑步的行列。

我们校长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不管冬夏春秋,刮风下雨,每天准时五点起床锻炼身体,自从来了我们学校后,他的锻炼场地就是学校的操场了。他锻炼既不跑也不跳,一直是一边用胳膊做着架势,一边“倒行逆施”。有一个冬季的周日,北风呼啸,大雪飘零,天气特别严寒,我的一个住校同事,早晨睡懒觉被尿憋醒,急急忙忙穿了衣服,慌乱地骑了一辆放在宿舍门前的自行车穿过操场向厕所飞去,当他飞到操场边的时候,猛听到一声喝斥,他睡眼朦胧中向前一看,校长正在他的飞车前面“倒行逆施”呢,他一慌神,连人带车摔倒在生铁似的雪地上,后来我们每每谈起此事,他都心有余悸,说当时的确很害怕。

关于写老师的文章 篇2

回顾这节课, 引发了笔者对于阅读教学中文本的多元化解读的思考。

文本的解读活动, 就是接受或鉴赏的活动, 是一个反映、实现、改变、丰富文本的过程, 也是一个融汇了解读者的感受、体验、联想、想象, 以及审美判断等多种心理活动机制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过程。文本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世界, 其内涵不是几个简单的概括性的结论可以包容的, 应以多元思维来进行解读。多元解读强调差异优于同一, 主张多元和开放。在语文这门开放性的课程中, 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 常常存在着多种可能, 高中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更应该体现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方面。长期以来, 文本的意义掌握在作者手中, 阅读的任务就是准确地理解作者蕴含在文本中的意义。这种陈旧的阅读观和陈旧的阅读教学观导致师生日趋被动。在这样年复一年的阅读惯性中, 学生的阅读素养不仅没有提高, 反而抹杀了自我体验。许多教师在分析作品时, 虽然能够坚持启发诱导, 却始终是在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参考书对作品的分析, 从而表现为一种认识尺度的过分的求同取向, 漠视了学生在阅读思维上的个性差异, 忽略了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意蕴。因此, 我们要重新审视传统的阅读教学, 确立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这就是要以学生为阅读的主体, 引导学生变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 正如《课程标准》所言:“注重个性化阅读, 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感情活动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理解。”让学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 张扬个性、完善人格、提高阅读素养。

笔者认为, 在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时, 教师还要把握以下基本的原则:

首先, 要坚持以人为本, 营造宽松愉悦的环境, 让学生能够彰显个性、畅所欲言。“学生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可能高度一致, 应该允许有个人的偏爱, 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因此, 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宽容的课堂环境,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给学生一个宽松、自由的阅读空间。同时, 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敢于创新, 敢于展现自我。

其次, 要发挥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对文本多元解读最初的引导者。对文本多元化解读必然要有一个能够构建解读的支点。教师要抓住文本中这些构建多元化解读的支点, 唤起贮藏在学生头脑中的形象,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去解读文本的内容, 赋予文本新鲜的生命。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 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语文教学中的多元解读必须以文本为基础, 不能脱离时代背景天马行空地去理解, 不能脱离作者的思想进行不着边际的批判和挑剔。任何“脱离文本、反文本”的随意解读和异向思维都将陷入思想的误区。对此, 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 努力把多元解读引向积极正确的方向, 使消极阐释转化为积极阐释, 避免阅读负效应的产生。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 并非放任自流, 而要对文本的理解有一个大体统一的标准。多元解读不是“多元标准”, 我们不能让学生用个体对文本的解

出于工作需要和个人爱好, 我每年都订阅10余种报刊, 平均每个月要读数百篇文章 (当然其中一部分只是浏览而已) 。每读到让人怦然心动、欣然思动、肃然行动的文章, 都会在我内心生出无限的感激、热爱和幸福, 这种感激和幸福伴随我生活的每一天。

这些让我感动的文章, 主要有三个特点:言之有物, 言之有格, 言之有法。

物, 在这里是内容和实质的意思。所谓言之有物, 就是文章内容实在, 说理透彻, 能把握所论问题的实质。言之有物是好文章的基本标准, 否则, 即使语言再优美, 辞藻再华丽, 表达再充分, 也没什么价值。这就意味着, 在动笔之前, 写作者先要做一番认真的研究工作, 研究一些真问题。真问题不一定是新问题。现在是一个创新的时代, 大家都喜欢谈新问题, 但往往由于对新问题认识不足, 就很难把握问题的内容和实质。其实, 很多老问题也特别值得研究, 比如“因材施教”问题, 有多读代替文本原本的意义。我们在进行多元解读的活动中, 必须明确: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但一千个哈姆莱特始终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因此, 我们在肯定文本解读的主观差异的同时必须坚持文本解读的客观统一性, 而其中的引导者和操作者就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倡导多元化解读, 教师要谨记自己“教”的角色, 把握好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作者单位:濉溪中学)

的角度谈“写文章”

少人把这个老问题研究透了呢?又有多少人能在教育实践中对其驾轻就熟呢?真问题是实际存在的问题。有一次听顾泠沅教授的报告, 他说很多中国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是经过外国的教育研究者总结提升推广的。这不禁使我想到如今我国的教育理论图书市场上, “舶来品”不在少数。在细品其内容时, 我不禁发出感叹, 国内难道没有人能做这样的研究吗?仔细想想, 我们的很多文章是就理说理, 或者“言必称希腊”, 而缺乏与真实教育实际的结合。其实, 言之有物的文章, 必是深深扎根于教育实践, 并对教育实践做了深入研究的结果。

格, 即风格和品格。言之有格就是要思想见解独到, 认识上有深度, 论证的依据充分, 不人云亦云, 表达和行文上有一定特色。当选好所要讨论的问题后, 能否写出好的文章, 关键是能不能提出独到的见解, 并进行充分有力的论证, 或者是合情合理的分析说明。有不少文章谈论的是真问题, 但常常停留在对问题的描述和对其发展的陈述上, 缺乏分析论证, 或者人云亦云, 言不中的。由于对问题的认识缺乏深度, 思维上就缺少广度, 表达上就难以自由, 行文上就不容易有自己的特色。这样的文章缺少启发性、借鉴性和可读性, 当然就算不上好文章。从根源上讲, 还是缺乏对真问题的扎实研究。

法, 即方式、方法。言之有法, 就是指文章结构布局紧凑简约, 遣词造句准确到位, 文气贯通, 语言表达新颖生动, 风格独到, 使用“活生生”的语言。言之有法的基本要求或前提应该是没有病句, 意思表达要尽可能准确, 文章应当明白晓畅, 讨论问题直截了当。文章不仅要自知在写什么, 更要让别人明白其中意味。从阅读的角度讲, 人们喜欢朴素自然的语言, 欣赏那种用浅显的文字表达深刻思想的本领, 而不喜欢过多使用概念 (尤其是新名词) 、冗长沉重的文风。写作时, 在能用简单方式说清问题时, 就不要采取复杂的方式;在能用自己的话充分说理的情况下, 就不要大段引用别人的话。实际上, 我们所关注和讨论的问题, 一般都可以用日常语言和普通概念讲清楚, 如此就无需故作高深了。

文章的这三个特点, 简言之就是:文章要反映思想, 要反映自己独到的思想, 要用流畅自然、易被人接受的方式来反映自己独到的思想。不管是专家教授, 还是教师大众, 好文章的标准其实是“人人平等”的。作为普通教师, 先努力写出自己满意的文章, 就有可能争取写出能让他人也满意的文章。怎样写出满意的文章, 方法是惟一的———多阅读、勤实践、勤动笔, 可谓“一勤解百难”啊。没有“勤”字当头, 再多的专家告诉你再多的“要……”和“应该……”都是无济于事的。反过来, 自己写不出令人满意的文章, 告诉别人再多的“要……”和“应该……”也是无济于事的。

建诵吴永读福与

诵读, 即熟读成诵, 是前人甚为看重的读书方法。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读书之法, 读一遍了, 又思量一遍, 思量一遍, 又读一遍。读诵者, 所以助其思理, 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读一件书, 须心心念念只在这书上, 令彻头彻尾, 读教精熟。”如此等等, 在朱子读书法中是反复强调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这读就包括了诵读。朱光潜在《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中讲:“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讲解。在‘开讲’时, 我能了解的很少, 可是熟读成诵, 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去, 还拉一点腔调, 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这早年读经的教育我也曾跟着旁人咒骂过, 平心而论, 其中也不完全无道理。我现在所记得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 当时虽不甚了了, 现在回忆起来, 不断地有新领悟, 其中意味确是深长。”在记忆好的年龄, 确实应当多加诵读。至于讲解, 则可与诵读并重。

怎样写好关于“爱”的文章 篇3

为什么父母真诚的付出却时常换来同学们写作时的虚情假意呢?这是因为父母之爱如丝如缕,点点滴滴,绵延而悠长,如果你没有一颗敏感的心,没有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那么你就体味不到这种爱,也就写不出情真意切的好文章来。要写好关于“爱”的文章,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注意运用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它往往会使记叙文更具有可读性与真实性。父母之爱主要体现在一些细微的小事上,如何从这些小事中捕捉到爱的痕迹,就需要运用到细节描写。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邹韬奋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的母亲》,文质兼美,感人至深。其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如:“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我自己呜咽着,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通过这些细节描写,把母亲的勤劳、能干以及她对子女无限怜惜和疼爱之情刻画得入木三分,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另外还有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背影》,也非常注重使用细节描写。文章题材极其平常,写得很平朴但表达的感情却极为真挚深沉。它通过描绘父亲为给儿子送行时无微不至的父爱,抒发了拳拳思亲的感情。文章特意写了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这一细节,“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作者没有静止地描绘父亲的背影,而是通过细节描写,层次分明地先描摹父亲的形态:身体肥胖、穿着臃肿、步履蹒跚,这简朴的形体素描,不仅给背影提供了实感,而且写出了父亲老态、憨厚。接着作者深情地写出了父亲的一系列动作,字里行间充溢着父亲对儿子的慈爱。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两手攀着”,“两脚向上缩”,“身子向左倾”……父亲艰难的举动,肥胖的背影打动了儿子的心,使他禁不住落下泪来。这里背影的描写,把父亲对儿子的一腔爱怜之情以及儿子的心理变化和盘托出。

二、要注重心理活动的描写

子女是父母爱的受恩者,如果你感受到了爱,就要把你的感动勇敢地说出来。如有一位同学看到妈妈深夜为他织毛衣,深受感动,不由自主地写到:“当我看到这些,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深刻含义。虽然毛衣还没穿到身上,但我已经感受到了无限的温暖。妈妈,谢谢您!”心理活动的描写不仅写出了母子情深,而且形成“真情互动”,使文章显得更加真实感人。

三、环境描写不可忽略

写“爱”的文章时,添加适当的环境描写,能够对人物形象起到很好的衬托作用。如台湾小说家黄飞《甜甜的泥土》一文开头这样写到:“西北风呼啸着,残雪在马路上翻卷,虽已立春了,天还很冷。她,倚着学校门口的一棵杨树,一动不动,宛如一座雪雕。”寒冷的冬天里,母亲不顾严寒,专心致志地等待着儿子的出现。环境描写恰如其分地运用,衬托出母亲的殷殷爱子之心,让人感动,让人震颤!

四、适当的议论提升文章的高度

在写关于“爱”的文章时,添加适当的议论,能够起到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邹韬奋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多处运用议论。如:“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文章通过议论,赞颂母亲的勤劳、善良与能干,揭露封建社会埋没妇女才能的罪恶,提升了文章的高度。

总之,爱父母、爱生活、爱文学,你就能写出优秀的关于“爱”的好文章!

关于写老师的文章 篇4

就说诗词的引用吧,实在不容易,在现实生活中哪有那么恰当的场景?你总不能每次写雪景,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吧?古文中的话,能引用固然好,小学生毕竟不太容易。运用成语和四字词语倒是不难,不过用得太多,反而显得堆砌辞藻。比如一说到吃饭,就“狼吞虎咽、津津有味”,一说到春游,就“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描写并不具体,谈不上优势。

那么引用什么呢?

三九天穿裙子,当然“美丽动人”

80岁的廖化当先锋官,折射的是蜀汉后期人才匮乏

竹篮打水,自然是白费劲喽

传统文化、民间语言最有活力和优势。一句“你是马尾提豆腐提不起来啊”“三九天穿裙子——美丽动人”“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竹篮打水一场空”,这些活灵活现的语言,可以把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刻画得极为生动。特别实用,好用。

关于写雪的文章美文 篇5

【篇一:盘旋的雪】

白色的飘逸,莹润的倾洒着,传递着云端支离破碎的雪白,天空反而显得暗淡了,就是这样的新雪,不染一丝的纤尘,在昏黄的路灯下倒影出一个个晶莹舞蹈的雪影,轻飘飘的,诸神都醉了,为这雪,蹒跚在干冷的大气里,预备用魔力的手指为人间撒下来年的幸福与祥和。

北方的冰雪,从来都是与呼啸着的风缠绵着一起降落的,不顾及他人的想法,很蛮横的降下一层厚厚的棉絮,好像贝多芬指的《热情》,淡泊而朴素,但却是那样彻底的抓住你的视线,那样渺小而又庞大,有有着滴水藏海般的韵味。

我自是不喜欢冬天的,我认为那太肃杀,千篇一律的白色,仿佛大脑里的空间都被这一大片难忍的空白占据,雪发出着被人踩踏过后痛苦不堪的“咔吱咔吱”的呻吟声,听上去一切都那么的乏味,况且为什么出去呢?风那么硬那么冷,混着雪渣滓,打在脸上,自然是硬生生的疼,在室外待上一会都是让人难以忍受的,而且那厚厚的棉裤,可笑的要立起来了,可是还是扛不住的,没过一会儿,就彻底被打得透彻了。

于是,我越发的宅了,不自觉的宅,只是偶尔看着窗外的灰白色与交织的树枝,聊赖的写下那些不痛不痒的文字,再无奈的看着那些让自己单调的头疼的色调,不得不被迫得走出去,又皱着眉头穿上自己有些讨厌的棉裤。

其实不过是借口罢了,自小是喜欢夏日的,因为它的多彩,就好像唐朝时候的贵妇人,浓妆淡抹,身上太多颜色,不仅不俗气,还华丽,而到了冬天,自然是无法面对眼前单调的雪景,于是,每每走出去,都怕看见楼下那棵陪伴我夏日的绿色的大伞,现在盖满了厚厚的积雪,不少折断的树枝掉落在地上——我还是很是看重这颗树的,这棵树从小陪着我,每当我失落的时候,就站在它的脚下,就这样默默的,好像与一个人背靠背的站着似的,有些委屈,大概即使是我忘却掉了,这棵树还记得吧。

但是我每天,都能看见那棵树光着光溜溜的枝桠,静静的站在那里,还有一些被冰雪蹂躏掉的枝桠,心里的温柔,仿佛被忍不住的一揪,想要埋怨这雪为何不小心些。

那日,我背着自己那只单肩包,从大厦里走出来,还没到大门,就远远的听见了冰雪的吟唱,倏忽的想起楼下的那棵树,是不是已经满地折枝了?

于是我恍恍惚惚的,整理下衣服,朝着那扇玻璃旋转门走去,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在干什么,大概是夏日久旱的缘故,雪很浩大,纷纷扬扬的,好像是特意把一年的大旱不会来一样,几棵树神色肃穆的站在远处,能见度不是很高,我旁边的几个人神色也是同样的肃穆,看着这场忽然而来的雪,各怀心思。

我捕捉着眼前跳跃的白色,那样轻那样软的身躯,竟化身一根根魔力的手指,饱含着热情的旋律,重重的弹在我的心弦上,忽然……雪的颗粒透过门缝打在我的脸上,化作雪水,顺流而下,紧绷了我刚刚放松下来的心弦,我踮起脚,将脸很贪心的贴在玻璃上,形成一片模糊不清的白雾,那些雪花隔着厚厚的玻璃降落在白雾上,悄悄的化掉,在那扇有着稀薄的花白的玻璃上印出一片很奇特的透明……

眼前的雪似乎透明了,将多日的阴霾一扫而净,街道旁的树木贪婪的吸食着雪的肌肤,在雪绒绒的温暖下舒展着自己的枝桠,不忍让人心生爱意……我心中的不安如同莫名的雾霾般散尽了,就仿佛是为了期待着什么而散尽的,雪依然在下,但已经稀薄了,在北方冬天干冷的大气里回旋着落下,留下一道道寂寞的划痕,用短暂的生命谱写下华丽的一生,四周因为我在玻璃上呼出的水汽而朦胧了,正在微微不舍之间,远处的孩子,提着一把鲜亮亮的伞,在白色的单调中让人惬意,开始有人不慌不忙的在街上散步,都在享受着这在都市的快动作中短暂的忙里偷闲,孩子的嬉笑声就好像破空划过的一样,划在空中,留下一个不明显的而又欢愉的痕迹。仿佛一场雪的落幕曲。

【篇二:飘雪的夜】

夜幕垂临,刺骨的寒风敲打着窗户,松动的玻璃一阵子的颤动,“嚓嚓”作响。窗帘被挤进来的扁扁的风掀乱,柔柔的晃来晃去,如同夏日里飘忽的裙摆一样美。

推开房门,院子里的冰雹如同弹珠在噼噼啪啪地跳动,在路灯的光影里晶莹剔透。慢慢的在地上积起一地的冰雹,路上的行人把衣领立起包住头,似乎在躲避铺天盖地的冰雹的袭击。“拐火了,又要凌了﹗”冰雹在瓦片上乒乒乓乓地敲打,弹奏出一段清脆的绝世音律。

树枝上极小的枝桠被冰雹弹动,枯草丛接纳着冰雹,活蹦乱跳的,最后都乖乖地躺着,直到低矮的草丛完全被淹没幻化成珍珠。捧一捧仔细分辨,指缝间流淌出冰凉冰凉的水珠。

冰雹来得快也收场得快,不多时,便开始飘起雪花。一团一团的如指甲大,犹如天女散花,转眼间,眼前就是白茫茫的雪花轻轻地轻轻地飘零,没有风,任凭洁白的雪花漫天飘舞,轻轻地落在地上,化作一滴又一滴的水珠。飘雪的天空,美极了。

半夜里,起床看个究竟,树上,屋子上,院子里,已经堆积起一瓶啤酒高雪,夜在飘飞的雪花中显得更加静谧,这是翻春后的第一场雪。站在屋檐下,聆听雪花飘落的声音,我暗自陶醉。

原先黑暗的夜空,被垫起的雪映得泛白,隐隐约约的,一种朦胧美。心里有些空寂,看到飘飞的雪花,才欣然感觉原来一个人,在静静地欣赏一幅瑞雪画面的执着。

昨夜的冷风,摇动着松动的窗户,丝丝冷气从缝隙间挤进来,寒气逼人。天明了,隔着窗户望出去,呵,大地披上银装。几个孩子在村寨的路上嘻嘻哈哈的,手里拿着竹滑器,相邀一起,“滑雪去了。”那些跳跃的身影显得特别的有活力和畅快。“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年前是个干冬,就连大年的初一天,阳光明媚,暖烘烘的,给新年增添浓浓的喜气,人们相邀坐在院子里谈笑风生,其乐融融。这突然变天下雪,就是常说的“返春”现象。“下粑粑面啰﹗”一位老婆婆乐呵呵地用棕扫帚在她家的院坝里扫着。是的。堆积的雪如同米面,老婆婆的比喻很贴切。

雪帘里穿行的人,被雪花紧紧地包围着,那一幅雪中行的动漫图是极致的,有情趣的。这份独有的享受当然金贵,置身于洋洋洒洒的的雪中,与情人相拥,那是无比的幸福和浪漫。

【篇三:春雪】

去年冬天的时候,人们一直急切地盼望着能够纷纷扬扬地降一场雪,好有一个银白色情趣盎然的童话世界呈现在人们的面前。然而,一冬无雪,没有雪的冬天还好像是冬天吗?气候干燥,黄土飞扬,枯燥乏味,一切失去了生机,人的心情阴郁,烦躁,好像压了沉重的铅似的,失去了眉梢间飞舞的喜庆和欢乐。

前几天,从气象云图和预报中知道近期要降临一场雪,天阴了,眼看着有下雪的迹象时,阳光很快又从云层中透了出来,但终究是迟迟不肯降临。昨天,终于在人们的期盼中下了一场雪,这场雪终归没有降临在2013年的冬天,或许是老天爷不忍再看到那么多双渴盼的眼睛,也或许是老天爷更不愿听到人们忿忿的怨言,在人们深深的叹息和无奈失望中千呼万唤始出来。这是2009年的第一场雪,是人们渴望已久的雪,瑞雪兆丰年啊!虽然,雪下的不大,先是零星雨滴似的在空中轻盈地曼舞,扭扭捏捏,羞羞答答,好像未出阁的少女,即使这样,能够迎来它,已属不易,人们已经感到欣喜和满足。雨中,人们的头顶上没有好像往常一样撑起花花绿绿的雨伞来,小雨更好像多情的恋人,让人们留恋在它温柔的怀抱,享受着它的爱抚,人们三三两两在细雨中散步消闲,呼吸着清新的空气。

到了天空完全黑下来的时候,气温骤降,迷蒙的小雨变成了沙粒似的雪,灯光照耀下,雪花看起来似乎大了起来。姗姗来迟的雪,让我终于看到了你婀娜的身姿,多么可爱、多么让人感动啊!站在雪中,我的心情也变得快乐轻盈起来,随着雪花在空中飞舞了起来。

第二天早晨,早起的老公叫着睡梦中的我:“老婆,快起床,你不是早就嚷嚷着要看雪景吗?看,山上的树木、草丛已经蒙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花。”听老公这么一说,心一下子兴奋起来,睡意全消。

要赏雪景,我们必须赶在上班前和日出前去,毕竟是春天,雪是难以久存的。洗漱后,老公已经做好了早餐,快速吃过,就和老公一起驱车来到郊外。路上行人稀少,路边,晃着几个修筑高速公路工人的身影,四周静谧,仿佛还在沉睡。

到了上午,阳光朗照,眼前的海市蜃楼倏然不见了,那似披着婚纱的新嫁娘好像仙女似的飞回了月宫,白胡子老爷爷,以及神态各异美轮美奂的景致不见了,潇洒浪漫多情的白色精灵在我的视野中消失了,留给我许多的感念,只有在山洼的背阴处还残留着雪的芳踪,湿润的黄土地散发着浓浓的泥土芳香,弥漫在空气中。

雨雪洗去了树木、花草的污渍和疲惫,洗去了一冬的苍白,也洗去了人们的疲倦,初春的明媚和生机欢喜在人们的心头,人们欣喜地奔走相告,下雪了,下雪了,叫声好像一首首美妙动人的乐曲,与清新的空气一起流动飘荡。土地湿润了,空气清新了,大地靓丽了,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它给人类带来了勃勃生机和美好的希望,更主要的是为春耕带来了益处,缓解了严重的旱情。

雪后,萌动的春的气息更浓郁了,希望、憧憬、快乐洋溢在人们的心头。

【篇四:我爱春雪】

惊蛰时节,春天的脚步走近了东北大地,风和煦了许多,习习的暖意带来了春的信息。然而,冬天却显得很固执、很眷恋,有些不舍离去,还有些仿佛没有做完什么事似的,执着地坚守着执勤的岗位,并要做到善始善终,站好最后一班岗。

一股南下的冷空气和一股北上的暖湿气流相遇,一次降水过程的天气孕育形成了。厚厚的云层铺卷开来,大大的雪花,飘飘洒洒,漫天飞舞,匀称地洒落在大地上,地白了,树枝也挂上了洁白的雪花,此情此景,真有一种“白雪却嫌春色晚”的感觉。雪越下越大,仿佛天老爷是在清理院子一样,把所有陈积的雪,一下子都倾泻下来,此刻,我想起了诗仙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的诗句,虽然诗人把雪势放大了夸张,然而,你若看到这场降雪,也就不难理解其意了。

雪下了一天一夜,清晨,雪过天晴,天气明显冷了许多,空气却变得格外清新。天空蓝蓝的,火红的朝阳,在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灿烂的光辉,照耀着洁白的大地,处处折射着金灿灿的光芒。望着眼前这壮美的景色,我兴奋极了,似乎忘记了一切,好像个回到童年的孩子,踏着厚厚的积雪,连蹦带跳地向山上跑去。跑到山顶,环顾四周,远眺近望,茫茫视野,素裹大地,不容半点微瑕,一只麻雀飞过,看得一清二楚……

我不知眼前的景色有没有“阴山千里雪”那样壮观,但是,我跟大家说,这也足以让您叹为观止的了。林子里的树枝上挂满了雪,此时,我不知是用“玉尘散林唐”来比喻,还是用“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总之,此情此景,让人震撼,也足能让您心旷神怡。

山坡上那颗独具一格的苍松,整个树冠的树枝上都托着厚厚的雪,酷似一朵硕大的白莲,微风中轻轻摇曳,不时的倾洒着玉尘。山脚下的村庄,篱笆院儿没有被雪全饰,还有些裸露,却有一种犹抱琵琶的美幻。袅袅的炊烟,在山腰间萦绕着,宛如虚幻的天宫世界,人也倘若置身于尘世之外。在此,我的所作所为,变得小心翼翼,不敢乱走乱动,更不敢喧嚣,唯恐惊扰上仙,嫌我凡俗无理,故此,我的每举每动都很留神、都很谨慎,生怕人家怪罪。

自然的魅力是无穷的,它的神奇也是无比的,既有诗的情,又有画之意。呈现在眼前的这一幅立体的水墨丹青,美轮美奂。昔日心中的那份阴霾,早已被这一切给涤荡,我已完全被这美丽的世界征服、陶醉,醉得我无法醒来,也不能自拔,整个身心都融化在这奇美的世界里,我贪婪地享受着,享受自然赋予的美,享受自然赋予的无限遐想……

此刻,我似乎感悟到一代伟人毛泽东对雪的酷爱,他在陕北海拔千米的塬上,看到皑皑的白雪,覆盖着北国大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观景象,伟人诗兴大发,挥毫疾书,写出了《沁园春·雪》这一千古绝唱。

几十年前,有这样几句诗:“红日,白雪,蓝天,乘东风飞来了报春的群雁”。我没有记住这位诗人的名字,但是我非常感激他,因为是他给了我欣赏春雪的最佳角度。不过,今天我很遗憾,遗憾的是,没有看见高歌报春的大雁,不,已经多年没有看到雁群从我们这儿的上空飞过了,不知缘何?也没有探究过。无论如何,我期待着,期待再赏春雪,能弥补这些年以来的这一遗憾和失望。

我爱春雪,我爱蓝天,我爱火红的朝阳,我爱高歌报春的大雁!

【篇五:雪的生命】

漫天飘飞的雪花,如落英缤纷。给萧瑟的冬日,平添一份浪漫。

雪是有生命的,有着水做的骨肉,一颗冰冷的心,可以在寒冷中生存,却经不起温暖的感化。捧在手里凉凉的,六角的花瓣晶莹剔透,转眼融化成了一滴水,如昙花的瞬间,不免使人心里有些惋惜。

就在落地的一瞬,雪结束了生命的历程,或为水,或为冰。或者用白白皑皑的身躯,装点着无垠的旷野,如一件锦服,阳光下光艳夺目;也如一条厚厚的棉衾,温暖着沉睡的生灵。

我爱雪。极爱空中飘舞的雪,那是生命的曼舞,是世间绝妙无比的舞姿。极短的生命,极尽洒脱的一生。雪的心应是纯洁、晶莹、善良、乐观!风是雪的音乐,伴着雪,舞出生命的美丽,舞出生活的诗意;雪是云的花朵,盛开在天地之间,使寒冬不再寂寞。

我怜雪。不忍踏在雪后的路上,仿佛是天地的一件艺术品,不能有半点瑕疵;那是繁华过后沉寂的雪,令人怜爱的雪;生命过后静默的雪,没有一丝怨郁的雪。质本洁来,还洁去,是雪一生的向往,一世的追求,虽无飘落时的美丽容颜,却使生命变得空灵,引无数诗人争相吟颂。

地上的积雪,终还是被人践踏,发出痛苦的呻吟——咯吱、咯吱……最后消融,隐进了泥土。不要伤心,天空又飘落了雪花,下一个轮回已经开始!

【篇六:雪的启迪】

忽然感觉这个世界好冷,窗外,北风嚎叫着,卷起滔天白浪,撕打着岸,渔船整齐地摇曳在避风港湾,海天与大地,一片苍茫。所有的征兆表明,收获的秋已不辞而别,沉睡的冬已悄然而至。尽管意识中它早晚会到来,今晨,突至的大风降温和眼前的景色,令我的脑海里清晰的写出--冬,它真的来了!

其实,这里的冬天再冷,在我的意识里,它也是温和的,我出生在冰雪之都哈尔滨,仿佛命里就注定了我的一生中离不开北方的冬天,离不开雪。我喜欢雪,不仅仅是因为它本身的洁白无瑕,也不仅仅是因为它带给人们的美丽与壮观。

雪,在我的心中它是暖的,是无私的。它来时是花,一朵朵,一片儿片儿,层层迭迭,编织成厚厚哪大的“棉被”,用自己的身躯保护着本无越冬能力的万种生灵,无形中驱走了人们心中的寒冷和对冬的恐惧。它去时是水,一涓涓,一淙淙,潺潺湲湲,用对自己身躯无私的牺牲和融化,滋润和孕育着无限的生命新的无限生机,给人们带来新的一年丰收的希望。

雪,来无声,去无踪,我一直在想,它们那么的美丽,它们那么的无私,它们应该也是有灵性的,如果它们真的是有灵性的,那么它们一定也会有惆怅。或许它们的惆怅就源于它们的美丽,它们的无私却常常会被人们理解为某种灾害。所以我以为,雪,就是一个“把惆怅留给自己,把欢乐送给别人”的有灵之物。

“把惆怅留给自己,把欢乐送给别人”。是我人生中一直想追寻并且一直在追寻着的信条,或许我觉得对于象我这样一个平凡的人来说,只有尽可能的“把欢乐送给别人”,才是体现我人生价值最简洁,最有可能实现的目标。因为它不需要你具备多么高的智慧,也不需要你具备多么大的才能,只需要你有一颗相对善良的,一颗还懂得爱别人就等于是在爱自己的心。

“把惆怅留给自己,把欢乐送给别人”。是我想做并且一直努力在做的一件事,尽管我知道我目前所做得一切,对于需要温暖的朋友们来说,是很微不足道的,甚至还很有可能对一些朋友来说,效果正相反。但只要我问心无愧,我去做了,并把它坚持下去,即使这种温暖只是片刻的,微乎其微的,我亦能从中得以极大的欣慰与满足,我亦乐在其中。我想我人生至此,大概也就是一片儿正在融化的雪花吧……

【篇七:迟来的雪】

一场久违的雪,在人们的不经意间来到。早晨,小雨夹零星雪籽,敲打在树木上,发出簌簌响声,濡湿树皮地面,虽然,“飞入花丛寻不见”,可不久,就形成漫天飞舞的雪花。既便如此,人们还是担心,象以往一样,与人们打个照面,转身不见了,让人们空欢喜一场。

到中午时分,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的雪,已在树木,草坪,屋顶上,积了薄薄一层雪。街道上,不时地听到人们惊喜的呼叫声:“快来看了,下雪了”“终于下雪了!”“这雪,终于下成了!”是啊,没有雪的冬天,总让人感到缺少点什么,虽说一样的寒风刺骨,寒气砭人,但总觉得如饭菜中少了盐一样,少了一种冬天的味道。在人们的几许期盼,几许渴望中,跚跚而来,带给人们多少慰藉和温暖呀!

在农民们眼里,瑞雪兆丰年。前些天看到田野里,整齐的麦苗,绿中泛黄。有这场迟来的雪,旱情应当得到了缓解,麦苗们终于可以进入冬天的温暖的雪梦里,梦见夏季金色的收获。

在医生的眼里,有这雪,冻死了多少蚊虫苍蝇,杀死了多少病菌,纯洁和净化了空气,多么有益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孩子们则梦想着这雪下成一个冰清玉洁般的童话世界,在那里开开心心地玩起堆雪人,打雪仗,滑雪的各种游戏,都是快乐的王子,美丽的公主,那里没有饥饿,贫穷,寒冷。

摄影爱好者和喜爱照好像者,拍下或雪中梅开,或雪竹丽人,或绿树簪雪,或碧水飞雪,或山村雪夜,或雪野连天。诗人们对着这银装素裹,分外妖绕的洁白世界,不知又要抒写吟哦出多少优美动人的诗篇。“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傍晚时分,这雪下得更大了,变成鹅毛大雪,雪压寒枝低,风卷林木啸,寒江水冷人罕至,万籁寂静唯闻雪。

约几好友,对酌黄酒馆,外面冰天雪地,室内暖暖融融,酒饮半醉,惬意而去。学做一回风雪夜归人,楼市灯火辉煌,雪花飞旋,寒气清冽,仰面亲吻雪花,如亲吻纯洁的天使,将纯洁嗅入心灵,在心田植下一粒纯洁的种子,让生命在飞雪中升华,迎接春天的到来。

【篇八:下雪】

下雪,很有意境,不象雨天,让人去想办法躲避,出行还得打个伞,下雪就不尽然了,可以打伞,也可以不打伞,雪如果在身上下上一层厚。可以拍打一下,照样去漫步,没有淋湿的那种心态。在下雪的时候,散一散步,冷是冷点,心很畅快,有时穿厚点,走在下雪的天下面,也是一种人生的感受,不见得寒气逼人,不见得令人畏手畏脚。雪白白的,踩在上面颤颤的,就是一种生活的感觉。人生就是这样,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就是自己给自己找一种感觉,去品味生活的乐趣,如果自己不寻找感觉和乐趣,那么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

生活就是这样,有了四季,就变化出冬天的雪,夏日的雨,春天的绿色无边,秋天的天高气爽。每一个季节里的气候,景色在不断的变化着,看来不动的生活就有起伏感,旋律感,远近层叠的感受,要怎么能说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呢,每一段生活都有每一段生活的意义,春天就是绿草和风,花开花落,处处充满了朝气,就是雨,下起来也是柔情蜜意的,软绵绵的,让你感到春雨很细,很凉爽,下在身上不过几点透明的露珠罢了,没有防备,没有戒心,当你感到皮肤有点水的触摸时,浑身就湿透了。毛毛雨,湿衣裳就是人们走在春天的雨中总结出来的绝对真理,无懈可击的真理,这是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的真理。夏天,突出了一个热字,让你没有地方可以躲避,水可以降温,但你不能因为水很凉就一直泡在水里吧,还是得忍受着热的,热也是一种感情吗?没有热怎么能知道什么是热情,什么叫热烈呢,有了夏日的亲身经历,你就体验到了热的滋味,热烈欢迎的场面。炎热的感情是什么呢,你经历一下夏天的感受,就会给你解释的很清楚,当你掌握什么热情时,也可以就是个有了夏日经历的人,也算是一个有知识的“热”专家了。懂得了热也是一种知识的富有吗?

秋天,看得见摸得着,天高气爽,云很白,水很清,枫叶代表秋的心,到了秋深的季节,水是刺骨透心的冰冷,姑娘家的也庄重典雅了,小伙子显得很有绅士风度,大雁南飞,芦花飘荡,你说不上是什么感觉,是凄凉还是伤心,是宁静还是孤独,花是开着,但给人冷冰冷的感觉,秋风中摇曳着身枝,象是无情却有情的那种感受,大概这是秋天吧,或许对秋的深刻感受,有人还有另一番见解,但怎么解释,还是秋天。

下雪了,真的冬天来了,盼望已久的冬天来了,冬天标志就是有雪,雪是令人欣慰的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物质,雪是冬天的标志,纯洁的象征,也是代表宁静的画面,下雪的时候,可以创造出很多的人生真谛,你可以站在旁观者的高处,去欣赏有动感的画面,那也是相当不可思议的千变万化的视野,让人看到不同人生的情感变化。

下雪了,搂抱的恋人有了理由,天冷了,可以相互取暖,心挨的心直线上升着温度,让人羡慕,还有老爸老妈同样手牵手,但已不是那种激奋人的热恋,而是一种互相帮扶,互相体贴了。在旁观者的眼中,那是感动人心的,催人泪下的。再往下看,雪在下,寒冷让人瞧见了富豪的装饰,虽然冬天来了,下雪了,但是冬天对他们来说依旧是春天的感觉,冬天的到来,对他们来,正是展示富有的机遇,就象展示才华的人在舞台滔滔不绝的讲演,希望台下人有一片喝彩,一片震声。下雪了,亦有随着寒冷心也寒冷了,假如说冬天的温度冻住水或冰,那些酸楚的人行和那种寒酸似乎能凝固住变化的思维。你看那拉煤叫卖的人,在风中颤抖,你不心疼不由你,他们可能在晚上根本无法享受如春天的暖气,依旧卷缩在寒冷的黑房子,他们的笑意可能就是盼明天在冷一点,煤卖的更快,多赚一钱,愿母盼妻念儿归的那种感受。还有那头都不抬的拉车人,洒下的不仅仅是汗水。还有旁观者的泪,这就是下雪的景,下雪的人生,下雪的日子的感受。

关于写校园的文章400字 篇6

来到学校,大家一定看见了高大挺拔的两棵榕树,其中一棵直冲云霄。这两棵树就像两位勇敢的士兵,保护着我们的校园。在这两位“士兵”下,并排摆放着桌椅,下课时,同学们有的在这里看书,有的在这里乘凉,有的在这里做作业,有的在这里捉迷藏,有的在这里做运动,还有的围在一起休息闲聊……继续向前走,映入眼帘的是宽阔的操场,我们在操场上打篮球,做早操,锻炼着身体。转头一看,鲜艳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伴随着五星红旗升起的是雄壮的国歌。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宛如火焰。

校园里,时而听到同学们的欢笑声,时而听到同学们的读书声,时而听到同学们爽朗的歌声……

怎样写好文章题目? 篇7

文章题目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 尽量不用缩略语, 不加附标题, 且文题要鲜明, 紧扣内容, 范围不宜过大或过小。题目要准确描述报道的内容, 包含足够的信息以便了解论文内容, 交待重要的关键词、研究所涉及的主要参数 (自变量、因变量) 、研究对象和/或研究方法。如:《小隐静脉栓塞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影响的实验研究》。

题目写好后先进行自我审查:文题是否准确的描述了所报道的研究?是否有误导或不完整的情况?是否包含足够的信息以使读者了解论文内容重要的关键词研究所涉及的主要参数自变量因变量研究对象和或研究方法

如何写好文章的结尾 篇8

一、自然收束式

叙事过程一路向前渐近式发展,高潮过后,至结尾处自然收束,无丝毫做作。这是文章结尾样式中最普遍最常用的一种,简便易学。

请看下面几个结尾片断:

1、这一年秋天,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打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孙犁《荷花淀》)

2、从此,陈奂生一直很神气,做起事来,比以前有劲得多了。(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3、当下王嬷嬷与鹦哥陪侍在碧纱橱内。宝玉之乳母李嬷嬷,并大丫鬟名唤袭人者,陪侍在外面大床上。(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

4、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三国演义·失街亭》)

这四个结尾,都是故事发展至终点的一个自然收束,即在该收尾时收尾,并无机关玄妙暗藏其中,这种方式希望同学们练一练。

二、前后呼应式

这种方式是将开头或正文内容中其他文字在结尾处再现,从而收到内容形式上前后照应。请看下面的例子:

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乘凉……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结尾: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气息都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朱自清《荷花淀》)

开头:夏日夜晚,黑色渐渐沉下来主宰了大地。不知不觉,一轮金黄的圆月升上了天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爸爸一板一眼地吟着古诗正领着儿子女儿出来纳凉呢。

结尾:在空中,一轮圆月依旧。《梧桐树下》

这两篇文章的结尾分别用“妻已睡熟了”和“一轮圆月依旧”与开头相关内容呼应,从而使行文严谨。

三、急峰陡转式

这种样式的结尾与行文内容形成突然逆转,使读者倍感惊奇,极具吸引力。这种结尾需要作者精巧的构思,与众不同的情节设计。

莫泊桑的《项链》在结尾时,玛蒂尔德发现项链是假的,这一情节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使文章批判性骤然加深。《警察与赞美诗》中作者欧·亨利故意设置了欲改过自新的苏比因误会被警察抓进监狱这一结局,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戏剧性,使人笑过之后倍感辛酸。

请阅读下面文段,体会此种结尾的好处。

“这么小的房子只给我两间?”军医李静忿忿地说。她想,要是爸爸(确切地说是公公)还是这儿的政委,或者她在“老头子”离休前就调到这儿来,他们怎么敢给这样两间破房子?

营房管理员是个老实巴交的小伙子。李静想,这种人好对付,来点硬的就吓住了。

“我的要求并不过分。”她傲慢地仰起那张很漂亮的面孔,“把我爸爸过去的房子分给我一半就行啦。”

“那……”年轻的营房管理员挠挠头发,指着那两间屋子问,“您要哪一间呢?”

“什么意思?”李静冷冷地盯住他。

“老政委过去住的就是这两间。”(赵曙光《只要一半》)

此文结尾出乎预料,又在情理之中。这种突转式结尾是在女主人误解的前提下发展而来的。一是对公公生前情况不了解,认为像公公那样的高官应该享有某种特殊待遇;二是认为公公离休,别人不会再重视她的要求。在这种误解下,突转式结尾就颇耐人寻味了。

四、含蓄深思式

文章忌直白,这是一贯的要求,记叙文尤是如此,含蓄深思式结尾能给人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有利于主旨的加深与拓展。

(一)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史地生·《我与地坛》)

(二)这样的故事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

(三)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四)这人间的灯光是不会灭的。(巴金的《灯》)

提示:《我与地坛》的结尾让人在平淡的记叙中感到的是史地生对母亲深深地热爱与歉疚。文章虽然结束,但这份情感是永不消逝的;《宽容·序言》的结尾展开的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索;《装在套子里的人》让人感到沙皇专制之深之重,变革社会绝非易事;这里巴金在驱散了心中的无助与困惑后,他笑了,这笑包含了他对生活的希望与追求,也包含了他对胜利的向往与坚信。

有关于写洗衣机的说明文章 篇9

“喂,您好,这里是神奇魔法洗衣机专卖店,请问您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么?”

“新年到了, 我想到订购一台洗衣机给我母亲,请问你这有什么型号的洗衣机?”

“先生,我们这有s1、S2两种型号。下面由我来为你介绍。”

S1品种:

该品种是我们公司第一台出品的洗衣机。它是由我们公司和阿里波特公司联盟出台的。别看它模样怪怪,它可是被荣为“世界第一创新洗衣机”,曾获得诺贝尔科技奖。它拥有自动辨别衣服的功能,能辨别要洗的衣服是不是属于脏的等级。如果不是的话,它便会自动将衣服抛出洗衣机外。除此之外,它还有投映洗衣机里洗衣的情景,让您神游洗衣机世界,感受在水波中遨游的神奇。听说,威廉王子和凯特的蜜月就是在这虚幻世界中度过的呢!

“老人家这样可遭不起折腾,万一把我妈整成脑神经要怎么办,不行不行!换一种!”

S2品种:

该品种曾经参与好莱坞的电影两百三十五次。而且曾被乔布斯采纳,使用到他的设计上。所以,该机器是由黑白交汇颜色组成的,拥有强烈的视觉冲击,保你看了一遍还想看。每回客人看到便爱不释手,所以,它就成了我们这消费的热点。至于原理嘛,是用了一些魔法,嘿嘿……

关于功能,它也不弱于平常的洗衣机。它拥有机械手洗功能,如今的衣服是越来越高贵了,许多品种都不能用洗衣机洗。该洗衣机内部的机械是用高级的纳米技术结合而成,柔软如钠的金属,保使你的衣服不会受损!连我自己都买了好几台噢!”

“这个听起来貌似不错!可是我爸爸还在工作,要是他每天趴在洗衣机前流口水,我老妈不得母老虎发威。赶我老爸出门啊!”

“先生,这点您大可放心。我们还可以解除这些魔法,这样吸引人注意力的魔法就会消失。不过,随之改变的还有他的功能。”

“......算了,我还是买普通的洗衣机吧!”

关于写老师的文章 篇10

古人写文章,一直秉承文以载道的宗旨,原因有二。一是古人尊师重道,师承如此,必然遵守;大道至高,必然敬畏。二是古人有能力以文载道。能力何来?来自修行功夫。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古人的文章,多是有德者之言。有德者之言,由衷而发,真性流露,所以是真言,所以能载道。

今人写文章,所以不能载道者,原因也有二。一是今人写文章之目的已然不同古人,或沽名钓誉,或应付差事,或发泄不满,或显弄奇异,如此等等,都没有抱着载道济世的目的,而只是为了一己之私。无载道之心,岂能有载道之行?二是今人注重于技术,沉溺于争夺,不愿修道德,不具德,不明道,所以无道可载!即夫子所说的“有言者不必有德”。无德之言,都是虚妄,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退一步说,今人写文章,能启发人们重视文以载道,重视修行道德,也就算是没有忘本丢根,还能延伸一些祖先的精神气息,也属难能可贵。

作者:佚名

半夜起来写文章 篇11

此后的一段时间,他每天都来到这里,按时发表文章,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执著地坚持着。在我和他人松懈的时候,他也从未停下过前进的脚步。

他的名字叫汪培宏,是我校的一位数学教师。在一次班主任会议上,他主动要求承担起一项课题研究任务。由此,我知道他数学教得很棒,班主任工作做得很细,对教研颇有兴趣。后来,我知道他一直笔耕不辍,随时记下教学中的点滴感悟。于是,我盛情邀他加入我们的乐园。

“汪老师,写那么多文章,辛苦了。”一天中午,我碰到汪老师的时候,对他说。

“写文章的过程,是一种精神的享受过程。有时候我睡到半夜,有了灵感,就爬起来写。”汪老师道出了实情。

半夜爬起来写文章!这着实是一种让人叹服而又望尘莫及的境界。我说:“汪老师,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可以出版一本书。”

“这个,我还没有想过。我写东西,纯粹是一种享受,是为了思考教育,反思教学。如果今后有机会,我会试试看。”汪老师说。

我们的谈话很快结束了,一个“潜心教育的智者形象”浮现在我的脑海。

怎样写好文章题目? 篇12

题目写好后先进行自我审查:文题是否准确的描述了所报道的研究?是否有误导或不完整的情况?是否包含足够的信息以使读者了解论文内容:重要的关键词、研究所涉及的主要参数(自变量、因变量)、研究对象和/或研究方法?

论著需附中英文摘要。摘要书写应充分,包含杂志所允许报道的所有重要信息。在文章发表后的数据库收录及传播引用方面,摘要起着重要的作用。中文摘要一般为300~400个字,要以“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段格式书写。目的简单描述即可,方法要有具体的起止时间、病例的介绍(包括性别、骨折数、开放及闭合伤、合并伤)、研究类型及手术时间等,结果要有具体的数字说明问题,结论要明确、具体。摘要的撰写需用第三人称,不列图表,不引用文献,不加评论和解释。举例如下:

摘要目的:探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7月至2008年12月,选择性应用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6例,其中男7例,女19例;年龄80~98岁,平均83岁。26例均为轻微外伤造成闭合性骨折。按Evans分型,Ⅰb型8例,Ⅰc型13例,Ⅰd型5例。左侧17例,右侧9例。26例患者中25例合并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内科疾病。26例患者均行骨水泥型双动股骨头置换。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5例术后发生一过性精神障碍,对症治疗后均1周左右症状恢复正常。所有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无髋关节脱位。术后3个月时参照Charnley髋关节评分,优10例,良11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4%。结论: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选择性行人工关节置换是内固定方法的有益补充,术中注意需正确放置假体,避免肢体不等长,小心扩髓,避免术中骨折,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

英文摘要包括文题、作者、单位、邮编,缺一不可(如果前三名作者分属不同的单位,各单位名称均需用英语明确标出),四段分别用“Objective,Methods,Results,Conclusion”开头。注意多用复合句,多用准确的专业术语,多用被动语态,避免出现中式英语。中英文内容要一致,要有关键词。

上一篇:基于时态的地理信息系统控件的开发与应用下一篇:固定资产内部审计风险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