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乘车礼仪介绍(精选6篇)
商务乘车礼仪介绍 篇1
商务接待的工作,是公司与客户沟通的“桥梁”,代表一个公司的文明形象,所以接待人员必须掌握商务场合中接待的各种礼仪规范。商务接待乘车礼仪是商务接待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座次的完美安排则是对客户尊重的体现。下面是关于商务乘车礼仪介绍的内容,欢迎阅读!
商务乘车礼仪
商务乘车遵循一个原则就是“把客人放在最安全的位置!”商务乘车座次的安排根据车辆的不同座次的尊卑不同;也根据驾车人的不同座位的尊卑也是不相同。下面从这两个方面介绍商务接待乘车座次礼仪。
根据车种类不同确定座位的尊卑
双排四座车
无论是主人驾驶还是司机驾驶,都应以前排右坐为尊,后排右侧次之,后排左侧为末席。
双排五座车
根据驾车者的不同确定座位的尊卑座次。
1、五座车的座位,如有司机驾驶的时候,以后排右侧为首位,左侧次之,中间座位再次之,前坐右侧殿后,前排中间为末席。
2、如果由主人亲自驾驶,以驾驶座右侧为首位,后排右侧次之,左侧再次之,而后排中间座为末席,前排中间座则不宜再安排客人。
3、主人夫妇驾车的时候,则主人夫妇坐前座,客人夫妇坐后座,男士要服务于自己的夫人,宜开车门让夫人先上车,然后自己再上车。
4、如果主人夫妇搭载友人夫妇的车,则应邀友人坐前座,友人之妇坐后座,或让友人夫妇都坐前座。
5、主人亲自驾车,坐客只有一人,应坐在主人旁边。若同坐多人,中途坐前座的客人下车后,在后面坐的客人应改坐前座,此项礼节最易疏忽。
三排座位
三排七座的商务车座次礼仪安排:以后排为主座,中排为次座。根据驾车人的不同最主要人的座位也是不相同。
四排以上座位
四排以上商务车:乘坐四排座或四排座以上的中型或大型轿车的时候,以前排驾驶员身后的第一排为尊,其他各排座位由前而后依次递减。
而在各排座位之上,则又讲究“右高左低”,即座次的尊卑,应当从右而左依次递减。简单地讲,可以归纳为:由前而后,自右而左。
中、大巴
中间是过道,离门近者为主座,由前向后,由右往左,离门越近,位置越高,也就是说,司机后排靠门的位子是主座,这个位子前面通常有扶手,宾客上下车也方便,安全、方便兼顾。
火车,公共汽车,地铁
基本的规矩是:临窗的座位为上座,临近通道的座位为下座。与车辆行驶方向相同的座位为上座,与车辆行驶方向相反的座位为下座。
在有些车辆上,乘客的座位分列于车厢两侧,而使乘客对面而坐。在这种情况下,应以面对车门一侧的座位为上座,以背对车门一侧的座位为下座。
根据驾车的人确定座位的尊卑
一、是由所乘车的车主亲自驾驶车。
1.双排五座轿车上的座次,由尊而卑依次应为:副驾驶座,后排右座,后排左座,后排中座。
2.三排七座轿车上座位的座次,由尊而卑依次应为:副驾驶座,后排右座,后排左座,后排中座,中排右座,中排左座。
3.三排九座轿车上座位的座次,由尊而卑依次应为(假定驾驶座居左):前排右座,前排中座,中排右座,中排中座,中排左座,后排右座,后排中座,后排左座。
二、是由专职司机驾驶轿车。
1.双排五座轿车座位的座次,由尊而卑依次应为:后排右座,后排左座,后排中座,副驾驶座。
2.三排七座轿车上座位的座次,由尊而卑依次应为:后排右座,后排左座,后排中座,中排右座,中排左座,副驾驶座。
3.三排九座轿车上座位的座次,由尊而卑依次应为(假定驾驶座居左):中排右座,中排中座,中排左座,后排右座,后排中座,后排左座,前排右座,前排中座。
注意事项:
1.当主人亲自驾车的时候,若一个人乘车,则必须坐在副驾驶座上,若多人乘车,则必须推举一个人在副驾驶座上就座,否则就是对主人的失敬。
2.根据乘车的基本常识,副驾驶座是车上最不安全的座位。因此,按惯例,在社交场合,该座位不宜请妇女或儿童就座。而在公务活动中,副驾驶座,特别是双排五座轿车上的副驾驶座,则被称为“随员座”,专供秘书、翻译、警卫、陪同等随从人员就座。
3.具体到副驾驶位、司机后位、司机对角线位哪个重要,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最标准的做法是客人坐在哪里,那里就是上座。所以,不必纠正并告诉对方“您坐错了”。尊重别人就是尊重人家的选择,这就是商务礼仪中“尊重为上”的原则。有一点是必须明确的,服务人员坐面包车或中巴、大巴,应坐副驾驶位或尽量往后排就坐。
商务乘车礼仪介绍 篇2
一、出家
出家, 指的是为解脱尘世的苦难, 舍弃人世间的贪爱而出家修道。这一制度其实并非出自佛教, 在印度古已有之且非常风行。在形式上, 作为出家人的基本标志便是剃除头发。其用意在于舍弃装饰, 甘于朴素清苦的生活。在中国, 僧人的僧装, 素食, 独身制度自古延续至今。一般来说成年的男性还要剃除胡须, 但也有例外, 一些有名望的人如弘一大师出家后依然蓄须。
“和尚”一词是对出家人中师长的尊称, 有德有才, 堪为人师者才有资格接受。一般来说, 一座寺庙中唯有住持一人可被称作“和尚”。在寺院里见到的普通僧人可用“法师”来称呼, “法师”是指精通佛法可以为人讲说的出家人, 用在此处既得体又可表示尊敬。其实按僧人精通经藏的差异还有不同的称呼, 但在现在“法师”已作为对一般出家人的通称了。现代人在这类称呼上面还常有误会, 可以此作为参考。
出家制度在世界不同地区有所不同。在南传佛教区, 如我国云南傣族地区, 泰国等, 基本实行人人皆须出家一次的规定。这并非佛教规定的制度, 在修行上这种临时性的出家也与长期出家的僧人有所不同。日本的佛教出家制度的特殊之处在于僧人可以娶妻食肉。这也是社会发展导致的佛教变革。
二、戒律
释迦牟尼自三十岁成道, 即开展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弘法传教活动。随着这个过程中门徒的增多, 为了团体内部的规范, 便渐渐地有了戒律的体系。而在中国, 据劳政武论, 禅宗之后千多年来的基本组织结构与生活规范, 在道信时初创, 在弘忍 (公元601-674) 时确立;正式把禅宗的规范法制化、条文化的人是百丈怀海 (720-814) 。百丈怀海根据禅宗的特性, 针对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 融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宗法礼制, 折衷了佛教大小乘戒律的精神, 制定了著名的《禅门清规》。禅宗后又分出几大派系, 现存的“清规”典籍尚有《百丈清规证义》、《幻住清规》等, 日本还有《莹山清规》、《大鉴清规》等。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法令来对佛教进行规范, 实际上与之同时, 佛教礼仪对中国古代的法制也有所影响。佛教的“中国化”是与中国固有法制紧密相关的。其中儒家的“仁”“礼”的思想与佛教的相关性最大, 产生的影响也最大。政府出于为政治服务的目的对佛教进行规范, 导致了佛教的一些变化, 变得更加“中国化”。较为典型的如唐代, 《唐会要》中有记载:“开元十二年举行僧尼考试, 不合格者还俗。”以和科举考试类似的形式来进行僧尼的选拔和考核, 充分融合了当时的中国的特色。行政干预僧道事务的事例还有很多, 这一个算是积极的方面。到现代, 我国也制定有专门的宗教规范制度, 在尊重宗教自由的基础上进行管理。慈悲思想是大乘佛法的根本精神之一。佛教认为人生是苦, “慈”与“悲”是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佛教对众生的关怀: 慈是给予众生乐, 悲是拔除众生苦。基于这样的慈悲思想, 佛教有不杀生的根本之戒。在慈悲思想的指引下, 佛教逐渐形成“断屠月”和“十斋日”的传统。从南北朝到唐代, 这样的传统渐渐深入到政府的行刑制度当中。中国自古而有的“秋冬行刑”的传统与此不无关系。在社会影响上, 佛教的戒律鼓励民众修行向善, 以其道德性和教育性客观上对一般性的犯罪起到了一定预防作用, 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我国现行的宗教管理制度也提倡宗教与社会现实相适应, 共同发展。
因鼓励向善而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只是佛教戒律对社会影响的一个方面。事实上, 随着多年以来佛教在中国的普及, 佛教的思想与儒家思想融合, 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大部分中国人的是非判断, 价值判断, 乃至处世态度。
关于犯戒的处罚, 《四分律》规定了比丘二百五十戒, 列出处罚名与罪章名若干。经研究发现, 除了“除名”性质的处罚, 许多的犯戒行为必经“忏悔”即可“出罪”, 属于非常纯粹的道德性制裁。原因在于佛教所重视的“果报”, 让其对于犯戒行为更为强调的是长劫性的果报。劳政武提出犯戒处罚的本质问题即“忏悔”。忏悔的性质与种类复杂, 据释圣严研究, 忏悔法共有两类三种, 两类分理忏和事忏, 理忏下有无生忏, 事忏下分取相忏和作法忏。这是按照罪名的层次来划分的, 在此不多做分析。这些忏悔的种类包括的各种行为层次和精神层次, 由此观之, 在佛教中, 广义的“忏悔”其实效用极为广泛, 个人修持、禅坐、念咒, 包括为众祈福等佛事都囊括在内。
戒律所依据的因果报应论, 在历史中逐步渗入世俗社会, 影响人们的生活。在佛教的社会观中, 社会共同体无不基于众生的“造业”, 那么众生无一能回避对社会的共同责任。佛教认为在社会交往中, 利他教化是核心内容。交往的发生, 本身就是佛法教化的大缘之所在。佛教对“慈悲”的信仰与儒家的“仁爱”思想十分相近, 二者融会共同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佛教思想已经融入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就现代人而言, 不论是否真正信仰佛教都会受其浸染, 因为佛教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礼仪改变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方式。我们应该充分认可并继续发掘其积极的方面, 如“诚信”这一问题自古以来就受佛教教义的规范, 到了现代, 在推进诚信建设的过程中, 更多的是着眼于诚实守信的社会化行为规范和市场的规则意识, 而非信仰建设和信仰教育, 本人认为这是值得再研究的。
戒律当中值得一提的还有佛家的素食制度。素食制度为汉地佛教所独有, 已成为中国佛教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南传佛教国家和中国的西藏内蒙地区均无禁止食肉的规定。原本佛教里说要禁的“荤”是指的荤辛, 即味道重的几种蔬菜, 并非通常概念上的肉食。戒律中规定出家人可食“三净肉”, 即“不见”“不闻”“不疑”。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当中, 中国的大乘佛教秉行慈悲戒杀, 而素食是与之相吻合的。素食制度的形成, 除了教义经典, 还有外力因素。梁武帝对此做了大力的推行, 僧人们激烈争论后达成共识, 后此戒律一直持续至今。
三、仪式法会
(一) 课诵
课诵是中国的佛教寺院最基本的日常行事之一, 于获功德准则之中, 也被称为功课。由于课诵一般是早、晚各举行一次, 因此佛门里也称“早晚功课”“朝暮课诵”等。论其来源, 最初是由西域等地的佛教翻译家们传来的。而中国的念诵仪制始创于东晋道安, 后佛乐取得长足进展并广为传播。这也是佛教在艺术上会合当地文化的一大例证, 尤其在南北朝的梁代, 梁武帝对念诵梵呗大力提倡且亲自参与制出佛乐中的名篇, 将其宫廷化。清代的《禅堂规约》规定“行坐、课诵、受食、山坡等不随众者罚”, 成为被普遍遵循的基本制度。从修行的角度来看, 课诵本就可以发扬大乘教义, 陶冶个人修养, 有这样的礼制规范, 方能真正深入人心。现代的课诵与古制并无大异, 并且成为普通民众了解佛教的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二) 水陆法会
佛教的法事众多, 这里介绍一下规模最大, 最隆重的一个——水陆法会。它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 流传至今。这是一种超度仪式, 宋代最为流行, 特别在战争以后由朝野举行。该项仪式经过多年流传与演变, 现行的会场的布置、念诵经典及人数、牌轴的规定、进行的程序和法事所用的时间等项内容是依据《鸡园水陆通论》。坛场分内坛和外坛, 法事以内坛为主。内坛布置有严格轨制, 力求庄严。而外坛佛事七日, 共设大小六个坛场。从进程上来看, 法事的完成一般在七昼夜内。水陆法会的圆满是由最终的僧众皆参与的“放焰口”来完成的。放焰口的来源本是为饿鬼道众生超度, 到了现代则主要是为了对死者追荐。其布施过程仍与食物有关。
四、小结
佛教的文化深厚, 在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佛教文化的最主要外在表现形式之一便是礼仪。中国佛教的一大特点就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渐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 从古至今皆是如此。佛教礼仪的传统与现代, 反映了文化思想的演变, 以及其与世俗社会的相互影响。佛教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接受行政上的管理, 同时因其教义的广泛传播在客观上也影响着政治尤其是法制。佛教既吸收俗世的文化也在以本身的理念影响改变着俗世。大众对于佛教的接受度一直颇高, 礼仪成为普通人了解佛教的直接方式之一, 这也是佛教仪制不断变革的一大动因。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在客观上是极为广泛的, 影响也是深远的, 其演变也都是为了与社会相适应。在现代中国, 佛教的影响力仍然巨大, 在礼仪方面既有对传统的坚守也有为适应社会所做的革新。学术界对其仪轨的研究也不断发展壮大, 这也是佛教进一步继续中国化的表现。将一些基本的与普通信众息息相关的佛门礼仪进行普及, 也可有助于规范众人在寺庙等佛教场所的举止, 同时由内及外地对佛教礼仪进行研究也是协助规范, 共促社会和谐的推动力, 这些是研究佛教礼仪的现实意义。总而言之, 中国佛教礼仪的传统与现代, 都体现了佛教教义中深刻的文化内涵以及一定程度上的社会现实, 对这方面的研究都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赖永海.中国佛教百科全书——仪轨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2]陈永革.佛行人间——佛教社会观[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8.
[3]夏金华.中国佛教的制度与仪轨[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0.
[4]冯修齐.晨钟暮鼓——佛教礼仪[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4.
[5]劳政武.佛教戒律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9.
[6]关剑平.《敕修百丈清规》与佛教茶礼[A].禅茶:历史与现实, 2009.
[7]方立天.佛教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商务人员怎样规范自己的商务礼仪 篇3
一.要掌握商务礼仪的基本原则
首先是尊重的原则,商务礼仪以尊重为基本理念。在商务交往中,人际关系的处理是很复杂的工作,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尊重为本。为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讲自尊,在商务交往中,商务人员要考虑到自身形象和企业形象,在交往中自尊自爱,这主要体现在商务人员的穿着打扮、待人接物、一举一动中。二是尊重交往对象,在商务交往中,尊重交往对象需要对交往对象进行准确的定位,包括其职业、身份地位、受教育程度等。
其次是真诚的原则,商务人员的礼仪主要是为了树立个人和组织良好形象,商务人员所从事的并非是短期行为,从事商务讲究礼仪,越来越注重其长远利益,只有恪守真诚原则,着眼于将来,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获取最终利益。这就要求商务人员和企业要爱惜其形象与声誉,就不仅只追求外在形式的完美,更应将其视为商务人员情感真诚流露与表现。
再次是谦和的原则,谦和是一种美德,是社交成功的重要条件。这在社交场合一表现为平易近人,热情大方,善于与人交往,乐于听取他人意见。但是这里强调的谦和不是过分的谦和,不是无原则的妥协和退让,过分的谦虚其实是社交的障碍,特别是在与西方人交往中,不自信的表现让人怀疑你的能力。
第四就是宽容的原则,宽即宽待,容即相容,宽容,就是心胸坦荡、豁达大度,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谅解他人的过失,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有很强的容纳意识和自控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并提倡宽容的道德原则,并把宽以待人视为一种为人处事的基本美德。从事商务活动,也要求宽以待人,在人际纷争问题上保先豁达大度的品格或态度。在商务劣等中,出于各自的立场和利益,难免出现冲突和误解。在这种情况下,自己想开一些,眼光看远一些,体谅别人,才能正确处理和对待各种关系与纷争,以求得长远利益。
最后就是适度的原则,在人际交往中,沟通和理解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但如果不善于把握沟通过程中和尺度,结果是适得其反,在交往中,既要彬彬有礼,又不能低三下四,既要热情大方,又不能轻浮飘飘。
二.怎样规范自己的商务礼仪
商务人员应从以下方面规范自己的商务礼仪:
1.着装礼仪。包括男士着装和女士着装。商务活动中男士主要以西装作为正装,在正式的商务场合中,男士一定要着正装,而且穿着要规范,比如西装在什么场合穿什么颜色,纽扣应如何扣,衬衣应怎样穿,领带该如何系,马甲该如何穿,这地颜色如何搭配,鞋袜与下装如何搭配等等。商务活动中女士主要以套裙为规范和常见,在正式的商务活动中套裙色彩以冷色为主,不宜选择过于鲜亮的色彩,同时,应当与流行色保持一定的距离;套裙应图案简洁,尺寸适宜,造型简约;无论什么季节正式的商务套裙都必须是长袖的;职业套裙的裙子应该长及膝盖,坐下时裙子会自然向上缩短;特别要注意职业套裙的搭配,主要包括衬衫、丝巾、鞋袜、佩饰等的搭配要协调。
2.仪容礼仪。商务礼仪中的仪容美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指的自然美;二是指人的修饰美;三是指人的内在美。在商务活动中,端庄、美好、整洁的仪容,能够使对方产生好感,有利于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在这里强调一下化妆的原则与禁忌:美化,就是要修饰得法,适度矫正,扬长避短,力戒怪异;自然,“化妆上岗、淡妆上岗”是商务人员的基本要求,也只有达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妆成有却无”的境界,才是真正的自然的体现,才是最高水准的显现;特忌浓妆艳抹和当众表演。
3.表情礼仪。感情表达=(7%)+声音(38%)+表情(55%)。可见表情在人与人的交往与沟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是人们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商务人员在表情方面应具备较强的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在这里眼神和微笑最具礼仪功能和表现力。首先眼神礼仪主要要注意的是注视的空间、注视的方向和注视和时间;而微笑礼仪要注意的是微笑三个方面的结合,即微笑与眼神的结合、微笑与语言的结合、微笑与形体的结合。
四.举止行为礼仪。举止行为主要包括行、站、坐等。行姿要注意的事项有:行进的速度应当保持均匀、平稳、;步幅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男士应在50厘米左右,女士应在30厘米左右;男士在行走时,两只脚踩出的应是两条平行线,女士在行走时,两脚应踩在同一条线上;多人一起行走不要排成横队,要尽量靠右行走;走路时切忌摇头晃脑,弯腰驼背,歪肩晃膀、左顾右盼等等。站姿的基本要求是头正,两眼平视前方,嘴微闭,脖颈挺直,表情自然,面含微笑;肩平,微微放松,稍向后下沉;臂垂,两肩平整,两臂自然下垂,中指对准裤缝;躯挺,挺胸收腹,臂部向内向上收紧;腿并,两腿立直,贴紧,脚跟靠拢,双脚并拢。坐姿的基本要求是入座时要轻稳;入座后上体自然挺直,双膝并拢,双腿弯曲,双肩平正放松,两臂弯曲,双手自然放在双腿上;头正,双目平视,面容平和自然;坐在椅子上,不宜坐满椅面,以2/3左右为宜;离座时要自然,稳当。
能掌握以上的商务礼仪,在一般的商务场合都能比较自如的应对。当然除此之外,作为商务人员还要进行多方面的学习,比如自身的文化修养、技能提升、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涉外商务礼仪的学习等。
7座商务车乘车礼仪 篇4
7座商务车乘车礼仪
l.谁在开车。
何人驾驶轿车,是关系座次尊卑的头等大事。通常认为:轿车的座次应当后排为上座,前排为下座。这一规定的基本依据,是因为轿车的前排座,即驾驶座与副驾驶座最不安全。然而商务人员在应用这一规定时,对“谁在开车”的问题,却不可不闻不问。
(1)所谓轿车座次的后排为上座,前排为下座,实际只是在由专职司机驾驶车辆时,即由出租车司机或某单位的司机开车时。才是如此。若是由商务人员的交往对象本人亲自驾驶轿车,即所谓的本人亲自开车时,情况就截然不同了。
(2)在本人亲自开车时,商务礼仪规定:前排的副驾驶座为上座。车上若有其他人在座,一般不应当使之闲置。至少应当推举一人为代表,坐在副驾驶座上作陪,与开车的本人“同甘苦,共患难”。如果明知故犯,除开车的本人之外,车上只有自己一个人,却偏要坐到后排去。那就意味着自己“怕死”,也表示自己对本人极度地不友好、不尊重。至少,对方也会觉得“待遇”不平等,要不您就跟“打的”一样了。
(3)其实,哪怕乘坐出租车,如果允许,主动在副驾驶座上落座,陪一陪辛苦的出租车司机,也会“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因为对方会意识到您对他的友好与尊重,便不太可能会为难您了。
(4)依照成规,全家外出时,轿车应由男本人驾驶,在其身旁的副驾驶座上就座的应当是女本人。他们的孩子,则应当坐在后排座位上。
(5)如果本人夫妇开车接送客人夫妇,则男女本人的座次应如前面一样,客人夫妇应当坐在后排。
(6)若本人一人开车接送一对夫妇,则男宾应就座于副驾驶座上,而请其夫人坐在后排。若前排可同时坐3人,则应请女宾在中间就座。
(7)若本人亲自驾驶轿车时,车上只有一名客人,则其务必应就座于前排。若此刻车上的乘客不止一人时,应推举其中地位、身份的最高者。在副驾驶座上就座。如果他于中途下车了,则应立即依次类推,“替补”上去一个,始终不许让该座位“空空如也”。
2.开的什么车。
轿车的类型不同,其座次的尊卑自然也不尽一致,这是不言而喻的。
(1)诺乘坐双排座轿车,不论它是美制,即驾驶座居左展是英制,即驾驶座居右,由专职司机开车时,座次的尊卑都应当是:后排上,前排下,右为尊,左为卑。具体而言,除驾驶座外,车上其余的4个座位的顺序,由尊而卓依次应为:后排右座,后排左座,后排中座,前排副驾驶座。应当特别说明一点,按照国际惯例,在乘坐由专职司机驾驶的轿车时,通常不应当让女士在副驾驶座上就座。
(2)由本人亲自驾驶双排座轿车时,车上其余的4个座位的顺序,由尊而卑依次应为:副驾驶座,后排右座,后排左座,后排中座。
(3)由专职司机驾驶3排7人座轿车时,车上其余6个座位(加上中间一排折叠椅的两个座位)的顺序,由尊而卑依次应为:后排右座,后排左座,后排中座,中排右座,中排左座,副驾驶座。
(4)由本人亲自驾驶3排7人座轿车时,车上座位的顺序,由尊而卑依次应为:副驾驶座,后排右座,后排左座,后排中座,中排右座,中排左座。
(5)由专职司机驾驶3排9人座轿车时,车上其余8个座位的顺序,由尊而卑依次应为:中排右座,中排中座,中排左座,后排右座,后排中座,后排左座,前排右座(假定驾驶座居左)。前排中座。
(6)由本人亲自驾驶的3排9人座轿车上的座次,由尊而卑依次应为:前排右座(假定驾驶座居左),前排中座,中排右座,中排中座,中排左座,后排右座,后排中座,后排左座。
(7)在乘坐吉普车或大中型轿车时,由谁开车的问题就不甚重要了。在吉普车车上,副驾驶座总是上座。至于其后排座位。则讲究右高左低。
(8)在大中型轿车上,通常合“礼”的座次排列应当是由前而后,由右而左。其位次的排列,可由尊而卑依次为:第一排右侧右座,第一排右侧左座,第一排左侧座;第二排右侧右座,第二排右侧左座,第二排左侧座;第三排右侧右座,第三排右侧左座,第三排左侧座;第四排右侧右座
对于这种礼仪上的座次尊卑,商界人士应当了然于胸。当然,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在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例如,当您与上司乘坐一辆由专职司机驾驶的双座轿车外出办公事时,虽然后排上坐得下您,但是您还是应当自觉地去前排副驾驶座上就座,而不要在后排与上司一道“平起子坐”。当然,大家若是以私交的身份一同外出观光游览,那时您坐在后排左座,而请上司坐在后排右座,则是完全可以的。
3.安全与否。
乘坐轿车外出,除了迅速、舒适之外,安全的间题是不容忽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应当将它作为头等大事来对待。
4.佳宾本人的意愿如何
不是在某些重大的礼仪性场合抛头露面的话。对于轿车上座次的尊卑,不宜过分地墨守成规。从总体上说,只在乘车者自己的表现合乎礼仪,就完全“达标”了。
日本商务礼仪介绍 篇5
日本是个很注重礼仪的国家,要和日本人交际往来,就一定要了解日本的风俗礼仪习惯。日本是一个岛国,到明治维新前,一直过着比较封闭、安宁的生活。他们性格内向,不易与其他地区的民族相融合。而且由于同文化辉煌的中国为邻,导致了他们的自卑心理。但是,日本在近代化过程中,成就超过了许多原先比自己先进的国家,此时,其自卑心理又转化成了自负心理。由此,日本人的风格很难同其他国家交往。
日本人具有强烈的群体意识,喜欢集体活动。不论是在企业、社会团体,还是在家族里,你都经常可以看到他们举行的丰富多彩、花样繁多的活动。如,新年会、忘年会、文体活动、郊游等。不管什么活动,日本人都积极参与,还经常带家属一起。日本人有一种顾全大局的集团观念,集团的行动和纪律具有至高无上的约束力。如果有人在外面说自己集团的坏话,或透露家丑,必然会被大家孤立。
接触和握手:当日本人与外国人会面时,他们通常是向对方鞠躬打招呼,如果还要握手,则感到繁琐、讨厌。当然,现在经常同外国人打交道做生意的日本人,以及年轻一代日本人已习惯握手这种动作。不过,这种根深蒂固的心理习惯仍然具有无形的影响。所以,同日本人会面时,用鞠躬方式打招呼会更自然一些。
鞠躬:在日本,一切言语问候都伴随着鞠躬,鞠躬几乎可以代替任何言语问候。鞠躬弯腰的深浅不同,其涵义也不同。弯腰最低且最礼貌的鞠躬称“最敬礼”,微微一鞠躬称为“会释”。鞠躬的形式男女也有别,男士双手垂下贴腿鞠躬,女士一只手压着另一只手放在前面鞠身弓。名片:对日本人来说,交换名片是人际交流最简洁而又不使双方感到尴尬的方式。在日本,社会等级非常森严,在使用名片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印名片时,最好一面印中文,一面印日文,且名片中的头衔要准确地反映自己在公司的地位。
在会见日本商人时,记住要按职位高到职位低的顺序交换名片。交换名片时,把印有字的一面朝上并伸直手,微微鞠躬后,各自把对方的名片接到右手上。
接到名片后,一定要研究一下它的内容。之后,要说“见到你很高兴”等话,并复读其名,同时再鞠躬。记得在其名后加上“SAN”的发音。(日语“先生”的读音,男女均如此),请注意,在日本公司的一个部门里不会有两个头衔相同的人,不管他们职位何等接近,一定有细微差别。否则,会冒犯到职位高的人。
在同交换过名片的日本人再会面时,千万不能忘记对方名字。否则,日本人会认为你是污辱他。坐:日本人对坐姿极为讲究,不管是坐在椅子上还是塌塌米上。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翘二郎腿。当拜访日本公司时,宾主的会面通常是在会议室进行。而且,客人一般会被先领到会议室,主人稍迟几分钟来到并走近每一位客人交换名片。作为礼貌,客人不能随随便便就坐到贵宾位上,应一直站着等主人进来让座。
笑:通常,日本人比较含蓄,他们在笑时声音放得低,不能容忍哄然大笑。日本人在谈话开始时就面带微笑,并将笑容保持很长一段时间。特别是在谈判桌上,你很难猜透日本人的脸部表情。
问候:日本人初次会见客人时,总会先花几分钟时间询问一下客人在途中的情况,并询问一下他们以前见过的该客人的某位同事的情况。然后,他们会停顿片刻,希望客人们做出同样行动。接下来,日方高层会述说一下日方同客方公司之间的各种关系,此时,客人最好向日方转达本公司高层的问候。请留意,如果日方在询问时有意漏过某人,则暗示他们不喜欢此人。
日本人非常强调交往中的级别对等。如果到访客人的级别低,则最好带一封同等级别人员的个人信件,或转达其专门的问候。
衣着:日本人在正式场合特别注重形象。如果出席日本人的宴席或其他活动,一定要穿着整齐;否则,会被认为你不把他当回事。所以,在访问期间,要确保有一套整洁的服装在身边随时备用。
宴会:日本人吃饭,通常将各种菜肴一次端上来。吃的顺序是,先喝汤,然后从各盘、碗中挑夹些菜。在就餐过程中,吃得很慢,总是用左手端汤、饭碗;用筷子另一头从公盘中夹菜;在结束前,不撤走空盘。而且,在开始吃饭时要说“我要吃饭了”,吃完还要说“我吃饱了”。
日本人对他们的独特烹饪术非常自豪。如果懂得一些欣赏、品尝日本菜的知识,往往会赢得日本人的尊重。还有,日本人认为善饮者才是好汉,要是他们问你要不要喝点,正确回答是“要”。
礼物:礼物在日本社会极其重要。在日本,商业性送礼是件很花钱的事,他们在送礼上的慷慨大方有时令人咋舌。赠送礼物时,通常是在社交性活动场所,如在会谈后的餐桌上。最好说些“这不算什么”之类的话。另外,要注意日方人员的职位高低,礼物要按职位高低分成不同等级。如果总经理收到的礼物同副总经理一样,那前者会觉得受了侮辱,后者也会感到尴尬。
与日本人交往的礼仪
称呼:称呼日本人时,必须要称姓,后面跟“San”,绝不可称名。职位:日本公司的职位排序如下:
主席→总裁→副总裁→专务→执行副董事长→常务董事→董事→部长→课长
课长是中国商人所能遇到的最低级的职员,位于管理第一线,既是管理者,又是工作者。部长相当于中国公司里的部门经理。董事虽然有一个级别,但很少单独作为一个基本职位,通常是部长兼。常务董事通常掌握整个管理部门的执行权利,如市场、金融、产品和行政等。执行副董事长通常就是专务,在公司中一般坐第三把交椅。总裁和主席多为老板。话题:同日本人交谈时,尽可能选一些中性话题,比如共同的朋友、共同的经历、茶酒之道、与日本有关的问题等,避免谈东西的价钱、薪金,及有关钱财方面的话题,避免使对方感到尴尬。约会:在日本,有一个异乎寻常的事情:私人约会必须在不早不晚于十五分钟内到达。不过,在日本,约会的约束力并不太强,时间、地点都可以事先改变。访问家庭:日本人一般不会邀请外国商人去他们家。万一遇到去日本人家里做客的特殊情况,应按以下规则处理:
时间上可以灵活些。但如果主人是长辈,客人就要准时或稍早一些到达;在屋外,先脱鞋、摘帽等,再按门铃,进客厅前要互相鞠躬,进入居室后开始互相寒暄;接着客人递上礼品,临走前主人要以礼相还。
不过,要是中国商人邀请日本商人到自己家做客,日本人会感到十分高兴。
交流:日本人最喜欢的交流方式是口头交流,面对面地进行谈话,不大注重书面的通讯或询问。日本人也喜欢和欣赏业务关系中的个人成分,很高兴接受礼节性拜访,来闲聊下或只是说一声“你好”。
面子:面子是日本人所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它既是受尊敬的标志,也是自信的源泉。以任何言辞、行为或暗示对日本人的工作或人格的不欣赏,是对日本人最大的冒犯,也可能是对他最大的侮辱。如果你不小心做了有损日本人面子的事或说了错话,那等于给自己树立了一个终身死敌。
娱乐:日本的商业社交活动有其独特的礼节,而且工作和娱乐界限分明,拼命工作,纵情娱乐。比较有层次的娱乐有打高尔夫球、茶道,一般的活动有饮酒、卡拉0K等。比如打高尔夫球,日本人通常提前十天预定,且客人不能迟到。老板会陪客人进入俱乐部,给其找个小放衣柜,然后送给客人一盒高尔夫球和印有自己公司名的球座,客人要用日本人送的球。要特别注意,不管是什么娱乐场合,不要轻易讨论商业问题,即使要谈,应在活动后,并且是主人提出。
虽然日本人有很多规矩和习俗,只要在交往时注意以下事项,就不会犯无法挽回的错误: 永远不要当面直截了当地拒绝日本人。即使必须拒绝,也要说你还要考虑考虑如果你要否定日本人的建议,须以明确、连贯且不带威胁的态度陈述理由。日本人在否定你的建议时,总是不直接说“不”,因此,要弄清其是否真的否定你的建议,须学会辨别一些微妙暗示。千万不要当面指责日本人。如果你想强调自己的建议,最好把你的建议间接地提出来,或想办法引起日本人注意,或用其他方法让日本人自己主动谈起。永远不要当着日本人的面赞扬日本政府或贬低自己政府。在日本人心中,连自己国家都不尊重的人最不可交。
千万不要用你将与别人或别的公司洽谈同一笔生意来对他们施加压力。商业竞争使日本人十分敏感,提及日本人竞争对手的名字可能会冒犯他们。
不管错误在哪一方,应该找一位中间(双方的介绍人或双方都熟悉的人)人去交涉不愉快或不幸的事情。
当你作为主人招待日本客人时,要充分表现出你非常了解日本文化。当日本客人离开你的办公室时,你要陪他到门前或电梯旁。最后的友好姿态是替他们按下电梯键,当他们上电梯后,要再次向他们告别。
与日本人交往时,要多让日本人说话,自己耐心倾听,从不打断对方。否则,日本人就会停止讲话,有礼貌地听你讲话,并且可能从此一言不发。
日本商人对别人的善意和帮助总会表示由衷的感谢,并在将来要偿还。在与他们交往时,要表现出真诚的善意,以心换心。这样,肯定有助于生意。
对日本商人来说,第一次见面时,建立一种长期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关系,比谈手头上的生意重要得多。所以,生意初始阶段,建立良好关系是关键。
商务接待礼仪情景介绍 篇6
(1)谈判双方着装仪表恰当10分分(谈判前应整理好自己的仪容仪表,穿着要整洁正式、庄重。男士应刮净胡须,穿西服必须打领带。女士穿着不宜太性感,不宜穿细高跟鞋,应化淡妆)
(2)座次安排得当20分(布置好谈判会场,采用长方形或椭圆形的谈判桌,门右手座位或对面座位为尊,应让给客方)
(3)l良好的谈判气氛,正确的人员介绍礼节20分(谈判之初的姿态动作也对把握谈判气氛起着重大作用,应目光注视对方时,目光应停留于对方双眼至前额的三角区域正方,这样使对方感到被关注,觉得你诚恳严肃。手心冲上比冲下好,手势自然,不宜乱打手势,以免造成轻浮之感。切忌双臂在胸前交叉,那样显得十分傲慢无礼。作自我介绍时要自然大方,不可露傲慢之意。被介绍到的人应起立一下微笑示意,可以礼貌地道:幸会、请多关照之类)
(4)谈判过程正确得当20分(谈判的实质性阶段,主要是报价、查询、磋商、解决矛盾、处理冷场)
(5)签约礼仪的正确得当 20分(签约时双方人员都应出席,双方都应设置自己的助签人员,助签人员要站立在自己一方协助签字人员打开文本用手指名签字位置,签约完毕后,由助签人员交换文本,签字完毕后双方应起立交换文本,握手祝贺,随行人员应鼓胀)
(6)综合印象10分
【商务乘车礼仪介绍】推荐阅读:
商务乘车座位礼仪12-28
小轿车的乘车礼仪05-22
小学生乘车礼仪小知识08-15
常用商务礼仪介绍08-18
商务谈判礼仪介绍09-29
商务礼仪知识介绍客人10-23
自我介绍商务英语礼仪06-02
商务礼仪中自我介绍07-06
商务人员仪容的礼仪介绍07-07
国际商务礼仪的介绍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