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料行业实施方案

2024-10-02

染料行业实施方案(精选6篇)

染料行业实施方案 篇1

染料行业实施方案

x 20xx 年 —x 20xx 年

它与染料的根本区别在于,染料能够溶解在所用的染色介质中,而颜料则既不溶于使用它们的介质,也不溶于被着色的底物。有机颜料广泛地用于油墨、油漆、涂料、合成纤维的原浆着色,以及织物的涂料印花、塑料及橡胶、皮革的着色等,其中油墨的颜料使用量最大。

全行业实施“由大变强、靠新出强”的发展战略,在产业结构调整、方式转变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国民经济和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为了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未来几年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按照“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和“产业倍增”的战略部署,结合区域产业发展情况,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发展思路

产业的发展,要以核心领域为切入点,结合自身资源条件,重点积累关键技术,构建衔接有序的产业链条,以此推进行业的有效聚集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动力,并成为服务区域建设的重要节点产业。

第二部分

发展原则

1、坚持开放发展。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资源,本着互利共赢,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加快产业全球布局和国际交流合作,形成新的比较优势。

2、坚持创新发展。开发高效适用新技术,拓展产品应用领域,创新行业经营模式,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融合,实现创新发展。

3、坚持协调发展。注重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合理布局,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有序发展。

第三部分

背景分析

它与染料的根本区别在于,染料能够溶解在所用的染色介质中,而颜料则既不溶于使用它们的介质,也不溶于被着色的底物。有机颜料广泛地用于油墨、油漆、涂料、合成纤维的原浆着色,以及织物的涂料印花、塑料及橡胶、皮革的着色等,其中油墨的颜料使用量最大。

中国的染料制造业不断成长,2019 年中国染料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10757 万美元,同比增长 2.1%;2019 年中国染料贸易顺差为 108985万美元,同比下降 3.1%

目前我国主要染料出口省份第一名是广东 30728 吨;第二名是上海 28395.9 吨,第三名是浙江 23066.7 吨。

我国染料企业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及上海三个主要省市,三个省市的染料生产量、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 90%以上。其中,浙江省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染料生产基地,集中了 60 多家生产企业

“十二五”初期,染料行业开启了淘汰落后、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的转型之路。绿色和环保,满足中高端需求的产品;给染料行业带来发展机遇,染料行业面临着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环境约束等,以及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消费方式的快速变化,而带来的快速适应新要求。

2019 年中国合成有机染料进口数量为 47334 吨,与 2018 年合成机油染料 47487 吨,相差不大,同比下降 0.3%。受全球新冠疫情持续影响,下游部分企业停工,海外需求颓靡,出口数量下滑。

2019 年中国合成有机染料进口金额为 449511 千美元,同比增长2.4%;随着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染料需求放缓。

2019 年中国合成有机染料出口数量为 218217 吨,同比下降 1.1%;从 2017 年开始我国合成有机染料出口数量减少,2018 年合成有机染料出口数量比 2017 年合成有机数量出口数量减少 36643 吨。

2019 年中国合成有机染料出口金额为 1587250 千美元,同比下降1.9%;2018 年中国合成有机染料出口金额为 1618637 千美元,比 2019年出口金额降低不多。

染料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和适应性、差异性调整。中国染料工业已经具备行业创新的能力,创新是企业未来发

展的基石,也是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源泉。中国国内的染料生产虽经技术改造,工艺技术有所提高,中国环保产业存在“重投资、轻监管”治理思路,在环保投资大幅增加的同时,监管、执法力度不够导致环保设备设施实际运行情况较差,大量不具备相应实力的企业进入染料行业。

第四部分

区域发展环境

奋力在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走深走实、区域治理现代化、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上彰显担当,全面优化营商环境,重点推进城市建管十大提升行动、产业发展十大提升行动,确保“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做大做强做优大城市都市圈,打造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建设,努力描绘好新时代改革发展新画卷。今年主要预期目标:全力争取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xx%左右,财政总收入增长 xx%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xx%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xx%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xx%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xx%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增长 xx%左右,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 xx%、xx%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 xx%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xx%以内。

从国际环境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我国发展具有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从国内大势看,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改革开放释放出新的发展活力,为区域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支撑。从自身发展看,当地发展优势更加明显、前景更加广阔,转型升级发展的潜力巨大。

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复苏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更加深刻的结构调整,倒逼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区域自身发展中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和困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科技、文化创新优势发挥不够,城市文明程度和服务管理水平还不够高,法治建设亟待加强。

综合分析判断,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艰巨任务,又有许多有利条件。必须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准确把握区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紧紧抓住和用好重大历史机遇,继续集中力量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更大成效,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培育激励人才为支撑,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一)推进创新引领工程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创新研究,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构筑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产业创新链和创新企业群落。吸收更多企业参与规划、计划、指南、政策、标准制定,支持企业承担或参与国家重大专项和重大科技攻关。

推动战略前沿领域创新突破。重点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和节能环保等领域核心共性关键技术,构建贯通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的纵向创新链和横向协作产业链。围绕城镇化、环境治理、人口健康、公共服务等领域瓶颈制约,率先提出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

建设重大创新平台。深化与央企、大院大所、重点高校战略合作,集中支持一批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组建跨学科、综合交叉的科研团队,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构建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实行中长期目标导向和突出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实际贡献的考核评价机制,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财务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落实创新成果处置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机制,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支持科研人员兼职和离岗转化科技成果。建立市、区(市)全覆盖、多层次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架构,形成政府、行业、机构、技术经纪人“四位一体”的技术市场服务体系,推进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产业联盟、工程中心面向市场开展中试和技术熟化等集成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更多采用政策性融资担保、风险补偿、后补偿等方式,建立跨部门的财政科技项目统筹决策和联动管理制度。建立财政科技投入与社会资金搭配机制,构建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融资模式。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组建青岛高创等科技金融机构,依托众筹平台等资本渠道支持创新全过程。建设综合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实现科技资源与信贷资源常态化、交互式对接。加快国有平台公司向“科技+金融+物业”转型。鼓励金融服务机构开发股权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租赁等特色金融产品。

第五部分

目标

到 xx 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 xx 亿元,年均增长 xx%以上。

第六部分

主要任务

(一)优化组织结构

支持优势骨干企业以技术、资本、资源、品牌等为纽带,实施跨地区、跨所有制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要素配置效率。支持中小加工企业发挥机制灵活、贴近市场、专精特新、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优势,加快自主创新,着力发展面向消费市场的产业产品服务。形成个性化发展,大中小企业协调并进的发展格局。

(二)强化政策落实,优化产业结构

以新型工业化为牵引,加快推进消费升级,开展示范试点,推进新型产业发展,不断扩大应用市场。协调各部门职能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全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

(三)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坚持优势互补、区域协调的原则,结合各地的市场、资源、区域经济发展和空间承载能力等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链式发展,在产业链延伸方向上建立相互配套、分工协作关系,形成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增强企业对产业要素资源的配置能力、控制能力和综合成本消化能力;围绕龙头企业和优势产品,延伸产业链,增强产业配套能力,不断壮大产业实力,整合各种资源,形成稳定、持续的竞争优势。

(四)加强区域品牌整体推介

发挥引导作用,聚集国内外优势企业,开展产品展示、专题推介会、信息发布会,维护区域品牌,积极参加对外交流、商贸及会展活动,通过专业策划,集中区域产业优势,突出区域特色。

第七部分

措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设形成融合发展、联动推进的工作机制。各部门应认真履行牵头部门的职责,加强与相关成员单位的沟通协调,形成合力,统筹推

进。加强产业发展水平监测评价,将产业现代化工作推进纳入考核范围。

(二)加强质量管理

推动行业建立全员、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深入推进重点产品的质量对标和达标工作。结合产品标准、质量管理规程与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加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三)规范市场秩序

营造良性市场秩序。综合运用政策引导、执法监管等措施,落实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打击侵权假冒、以次充好等不良行为,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生产经营和研发环境。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强化产业产品质量管理,完善产业企业质量信用动态评价和公布制度,建立区域行业企业及产品信用数据库和信用档案。对质量违法等不良行为的企业和个人纳入“黑名单”,营造“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社会舆论氛围。

规范行业自律。组建产业联盟,规范行业协会等社团组织行业自律,引导行业诚信经营、履行社会责任。

(四)完善法规政策

积极探索产业现代化法规政策的管理办法和具体措施,出台发展产业相关政策,解决不同部门管辖范围交叉的问题,逐项落实各项工作,从而合力高效的推进产业发展。

(五)强化人才支撑

加强产业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鼓励国内外优秀产业人才从事产业研究教学和创业工作。加强高校产业学科建设,支持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合作开展产业基础研究,培养产业领军人才。鼓励产业园区、龙头企业与高校共建人才实训基地,开展产业从业人员在职培训。

(六)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加强沟通配合,细化落实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统筹协调推进重大项目,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加强跟踪评估。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监督检查、考核评价,开展规划实施第三方评估,确保规划的落实。

(七)建立多元投融资机制

统筹区域相关专项资金,积极争取相关资金支持,加大产业建设资金支持力度。鼓励产业建设项目投入和运营模式创新,采用政府和

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联合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各类投资机构,推动成立产业建设投资基金,引导、社会投入的信息化投融资机制。

(八)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在产业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应用等方面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加强与国外产业研究机构开展交流合作,及时准确把握世界产业发展趋势。鼓励企业与国外产业先进企业和研发机构合作,鼓励企业创造条件到境外设立产业研发机构,努力掌握产业核心技术。鼓励跨国公司、国外机构等在本地设立产业研发机构、人才培训中心,争取更多高端产业项目落户本地。

(九)开展宣传推广

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发展产业现代化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广泛宣传产业相关知识,提高社会认知度认可度,营造各方共同关注、支持产业现代化发展的良好氛围,促进产业现代化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十)强化知识产权

加强产业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支持企业发展名牌产品和创品牌活动,进一步加强对产业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的扶持力度。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规,研究制定适合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政策。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

立产业企业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积极开展应对知识产权侵权、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的研究。

(十一)加强行业管理

完善运行监测网络和指标体系,定期发布行业信息,促进行业平稳运行。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加强信息交流、行业自律、企业维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八部分

产业示范项目

—— 产业示范项目:x xx 有限责任公司 x xx 项目

一、项目建设单位

(一)建设单位

xx 有限责任公司

(二)公司基本情况

公司将依法合规作为新形势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坚持合规是底线、合规高于经济利益的理念,确立了合规管理的战略定位,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合规管理责任。公司不断强化重大决策、重大事项的合规论证审查,加强合规风险防控,确保依法管理、合规经营。严格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和政府监管要求,重点领域合规管理不断强

化,各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协同联动的大合规管理格局逐步建立,广大员工合规意识普遍增强,合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公司全面推行“政府、市场、投资、消费、经营、企业”六位一体合作共赢的市场战略,以高度的社会责任积极响应政府城市发展号召,融入各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在商业模式思路上领先业界,对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公司不断推动企业品牌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品牌意识,提升品牌管理能力,实现从产品服务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公司积极申报注册国家及本区域著名商标等,加强品牌策划与设计,丰富品牌内涵,不断提高自主品牌产品和服务市场份额。推进区域品牌建设,提高区域内企业影响力。

二、机遇与挑战

从国际看,全球经济在再平衡中实现艰难复苏。全球经济版图深度调整,经济重心持续向亚太地区移动,中国国际地位快速提升。全球科技和产业变革孕育新的突破,新一轮产业转移渐次展开。国际环境总体有利于区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利于深层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同时,全球经济依然处于后危机时代,全球投资贸易规则主导权争夺日益加剧,发达经济体加速推进的TPP、TTIP、BIT 等投资贸易协议谈判将引发世界经贸格局发生新一轮调整。发达国家实施工业 4.0 和再工业化战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绿色低碳经济正在开启一个新的时代。面对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区域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转型,加快固本培元,化挑战为机遇,抢占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从国内看,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三期叠加”矛盾凸显,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下滑,产能过剩有所加剧,社会矛盾逐步累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也将不断增大。在此背景下,提出《中国制造 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行动纲领,这将进一步推动体制机制变革,深层次激发市场活力。只有紧跟国家战略步伐,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从全局看,区域已经具备转型升级的坚实基础和先导优势。进入改革发展新的关键时期,区域所具有的战略区位优势、国际制造优势、开放平台优势、历史人文优势、生态本底优势等方面的核心优势将进一步体现,为成功谋求“二次创业”发挥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必须清醒的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不少瓶颈制约和突出问题。创新驱动内生乏力,经济增长支撑不足,城市功能有待提升,空间结构亟待

优化,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社会矛盾压力增大,各种要素对经济增长的约束进一步显现。所有这些表明,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保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任务仍然艰巨,因此,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基本趋势,谋划战略转型新定位、新目标将是致胜关键。

坚持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以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核心,积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新兴产业引领作用,着力推进“中国制造 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构建生态文明引领、资源高效利用、产业相互融合的循环型的现代工业体系,大力推行新型工业化,塑造生态型工业城市特色,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三、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xx 项目

(二)项目选址

xx 经济技术开发区

(三)项目用地规模

项目总用地面积 106666.56平方米(折合约 160.00 亩),项目建设遵循“合理和集约用地”的原则,科学设计、合理布局,符合规划建设要求。

项目总建筑面积 151466.52平方米。

(四)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

项目预计总投资 83999.61 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 70505.72万元,流动资金 13493.89 万元

(五)资金筹措

该项目现阶段投资均由企业自筹。

(六)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

项目预期达产年营业收入 141927.55 万元,税后净利润 14370.10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 9882.74 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 14.62%,全部投资回收期 5.12 年。

(七)进度规划

本期工程项目建设期限规划 22 个月。

—— 产业示范项目:x xxx 有限公司 x xx 项目

一、项目概述

(一)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名称:xx 项目

2、承办单位名称:xxx 有限公司

3、项目性质:技术改造

4、项目建设地点:xx 产业园

5、项目联系人:xxx

(二)主办单位基本情况

公司自成立以来,坚持“品牌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以人为本,强调服务,一直秉承“追求客户最大满意度”的原则。多年来公司坚持不懈推进战略转型和管理变革,实现了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未来我司将继续以“客户第一,质量第一,信誉第一”为原则,在产品质量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对客户以诚相待,互动双赢。

公司按照“布局合理、产业协同、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加强规划引导,推动智慧集群建设,带动形成一批产业集聚度高、创新能力强、信息化基础好、引导带动作用大的重点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集群对外合作交流,发挥产业集群在对外产能合作中的载体作用。通过建立企业跨区域交流合作机制,承担社会责任,营造和谐发展环境。

公司坚持诚信为本、铸就品牌,优质服务、赢得市场的经营理念,秉承以人为本,始终坚持 “服务为先、品质为本、创新为魄、共赢为道”的经营理念,遵循“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坚持高端精品战略,提

高最高的服务价值”的服务理念,奉行“唯才是用,唯德重用”的人才理念,致力于为客户量身定制出完美解决方案,满足高端市场高品质的需求。

(三)项目建设选址及用地规模

项目选址位于 xx 产业园,占地面积约 190.00 亩。

(四)产品服务规划方 案

根据建设规划,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为:xxx/年。

二、项目建设环境

当前时期,发展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增多的严峻挑战,更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挑战并存,发展前景广阔。

机遇前所未有。支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优势将为发展带来众多“机会窗口”,催生政策、项目、资金等要素汇集,加快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在国家和全省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正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

挑战复杂艰巨。世界经济仍然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运行减速换挡的阶段性特征日益明显,结构调整阵痛持续,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现阶段产业

结构不够优、规模不够大、层级不够高、创新不够强,环境资源约束和经济发展矛盾比较突出,精准扶贫短板依然存在,这些都将给发展带来诸多挑战。

实现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是当前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必须贯穿于当前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

三、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

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和流动资金。根据估算,项目总投资 97588.62 万元,其中:建设投资 70622.82 万元,流动资金26965.80 万元。

四、资金筹措方案

(一)项目资本金筹措方案

项目总投资 70622.82 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45904.83 万元。

(二)申请银行借款方案

根据估算,本期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 24717.99 万元。

五、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

1、项目年预期营业收入(SP):291214.26 万元(含税)。

2、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29634.95 万元。

3、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28.92%。

4、全部投资回收期(Pt):5.44 年(含建设期 30 个月)。

六、项目建设进度规划

项目计划从立项到工程竣工验收、投产运营共需 30 个月的时间。

染料行业实施方案 篇2

染料及染料中间体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 也是关乎基本民生的重要行业。去年9月发生在腾格里沙漠的宁夏明盛染化公司污染事件, 由于其影响恶劣, 将整个染料行业推到了风口浪尖, 给染化及下游产业链的平稳运行带来风险。在中央高层领导的批示下, 狂风骤雨式的环境整治在染料行业展开, 对染料市场和产业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 染料价格也一路飙升。

为此, 业内人士从环保、技术、政策等方面, 对行业现状进行分析, 探寻行业绿色发展之路。

从20世纪末全球生产重心从欧美转移到中国开始, 中国就成为全球染料第一大国。五六年前, 这个No.1似乎还徒有虚名。现如今, 随着龙盛集团对全球染料巨头德司达公司的收购完成, 中国染料在世界舞台上的主角地位越来越难以撼动, 中国染料人也越来越有底气。据了解, 这种底气不仅来自于近几年染料价格的飙涨, 更归因于染料行业由量到质的飞跃。

“在众多化工子行业中, 染料行业提前尝到了新常态的甜头。从‘十一五’末至今, 染料行业产量年均增幅不超10%, 与之前15%~20%的产量增速相比明显下降, 价格和利润却有大幅提升。”中国染料工业协会秘书长田利明对染料行业取得的巨大进步感触颇深。

全球No.1:从拼产量到重品质

中国染料行业在角逐全球No.1的初期, 产能迅速扩张, 不惜压低价格、牺牲效益和环境, 以抢占市场份额。当时, 虽然染料产能、产量和市场有了较快增长, 但随着行业的迅猛发展, 产能扩张较快, 引发了无序竞争, 染料价格长期处于低位, 还造成了国内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依赖进口。

如今, 这种情况正在改变。“中国染料在国际上确定了自己的主导地位, 目前我国染颜料年产量115万吨左右, 第二大国印度年产量仅25万吨左右, 第三位韩国在12万吨左右。近几年, 我国染料产品的质量、档次及工业技术水平都有了较大提升, 特别是进入‘十二五’后突飞猛进。”田利明说。

改革开放前, 我国染料产品的生产技术基本都是剖析仿制;如今, 国内企业挑起了技术开发大梁。近5年间, 中国染料企业不断追求技术进步, 开发的染颜料新品种有300多个, 工艺和技术设备也有了明显进步。田利明表示, 我国染料中高端产品的产量近些年增速非常快,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国内企业生产的产品可直接贴国际一线品牌进行销售, 这在过去是一种奢望。

2014年, 国内高端染料品种不断增多, 进口需求减少。据海关统计, 2014年1~9月全国染料进口量2.51万吨, 同比减少9.1%。其中, 硫化染料和硫化黑减少较多, 分别同比下降33.5%和39.7%, 与此同时, 染料产品差异化明显加大, 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理性。“自从龙盛收购了德司达, 技术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 高端产品的比例大幅增加, 与国内其他企业产品拉开了档次, 实现了市场需求的互补, 也收获了错位竞争的利好。还有一些企业针对用户的特殊需求主攻专用型染料产品, 提高了产品的差异化程度。”田利明介绍。

针对目前染料价格飙涨的局面, 田利明指出, 染料从发明以来就是高附加值、高利润率、高价格的精细化工产品。在当前环保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 行业发展也趋于理性, 恢复了应有的品牌和商业利润。

亨斯迈集团纺织染化业务大中国区商务总监蔡晓松也表示, 一些环保不达标的产能关停, 造成了染料及中间体产品阶段性的供应短缺。长期来看, 行业会通过调整产业结构, 加大环保投入, 实施中长期发展规划, 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树品牌:告别贴牌靠时间积淀

虽然目前我国染料产品的整体品质已达到国际水准, 但贴牌销售仍然在国内占有一定比例, 特别是出口产品中, 贴牌的现象较多, 企业难以享受到品质提升带来的品牌价值。

对此田利明认为:“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 但是公众认可需要过程。国际一线品牌都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 下游用户接受新事物需要时间。但是, 应该看到我们自身的进步。一开始, 我们的合成技术不行;随着合成技术提高, 滤饼产能产量增长, 但商品化技术不行, 跨国公司买我们的滤饼进行商品化处理, 从中赚取高额利润;再后来, 我们的合成和商品化技术逐渐成熟, 滤饼就很少出售了, 一些企业创立了自主品牌;随着产品品质达标, 就直接贴牌生产。”

国内一线企业在培育品牌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浙江龙盛集团以收购德司达为契机, 完成染料研发体系和销售网络的国际化布局, 实现染料产品附加值质的提升, 走上国际高端品牌路线;浙江闰土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多次展览宣传, 以及不断走访最终用户, 极大提高了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目前自营业务销售中自有品牌业务量达到50%。

闰土公司外贸部经理阮光栋表示, 公司的出口产品中, 分散染料和活性染料自有品牌所占比例增幅较大, 5年前是空白, 但目前已达30%左右。阮光栋认为, 要想在国际市场打响自主品牌, 一方面是要提高自身产品的品质;另一方面是要改变营销策略, 比如与原有老牌商家合作, 将自有品牌和国际知名品牌打包出口。此外, 企业还可通过在国外设立工厂以及销售公司等方式, 扩大自有品牌的影响力。比如, 闰土通过收购德国老牌染料公司约克夏, 逐步跳出了替国际染料大公司做贴牌生产的时代, 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的转变。

田利明表示, 贴牌生产让中国染料行业感到委屈, 但我们也应看到, 中国产品也可以借助国外一线品牌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据了解, 为提高中国染料品牌的影响力, 中国染料工业协会联合英国染色家协会进行了《国际染料索引》的登录工作。这份索引有90多年的历史, 是染料生产商、经销商、印染厂查找染料品种全球唯一的索引编号, 可以查到全球染料生产企业的产品。这项工作从2014年初开始, 目前通过协会登记的中国染料产品有近100个, 为企业提升品牌知名度提供了平台。

观未来:着力绿色化专用型

业内人士一致认为, 目前各企业的当务之急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推动绿色环保、安全低碳, 并加强上下游产业链互动, 实现共赢。

在环保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 染料行业绿色化发展不仅要着眼于自身生产过程的绿色化, 更要注重染料产品的绿色化。湖北楚源集团总工程师廖杰认为, 近一两年, 染料及中间体价格飙涨, 是因环保政策由松散管理转向严厉监管而形成的供需矛盾, 致使染料行业进入了新一轮的整合期。染料环保优势企业在当下应更进一步加强环境治理, 推动清洁工艺, 提高染料固色率, 开发新型助剂, 减少下游客户应用形成的污染。未来几年, 因生态文明建设和新的化纤产品的涌现, 提高染料的上色率, 开发新纤维染料的品种和染剂应用技术是行业发展的趋势。

刘雅蒨认为, 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生产过程和制成品的可持续性, 运营成本也将水涨船高。与此同时, 成本增长将推动价格上涨, 这种关联值得鼓励, 也符合中国“推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的方针。企业应继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贴近客户, 对公众保持坦诚透明的态度, 实现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这方面, 跨国公司的经验值得借鉴。亨斯迈致力于自身和整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优化生产过程, 持续推出新产品, 引导整个行业降低能耗。通过持续创新, 亨斯迈帮助纺织工厂在使用染料的过程中减少环境影响, 提高安全标准, 缩短工艺流程, 降低资源消耗;通过改变染料本身的化学结构, 使染料具有更高的固色率, 降低活性染料皂洗的温度, 缩短流程。公司新推出的爱环达系列染料, 使印染过程中的耗水量降低至原来30%~50%, 能耗降低了30%~50%。

与此同时, 染料新产品的创制和产业化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基石, 也是扩大市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源泉。目前我国染料产品大路货偏多, 产品专用化达不到国际一流水平。业内专家建议, 染料企业未来应提升产品品质、扩大品种, 避开同类产品的恶性竞争;加强重点领域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 如新纤维、电子液晶、医学、飞机用产品等;加强环保产品的开发, 如低排放、无毒性产品;推进个性化服务, 开发高性能、功能化产品等。

“新产品开发工程浩大, 压力也比较大, 如果没有资金支撑, 就是天方夜谭。另外, 还要一定的技术和人才基础。没有这些积淀, 很难研发出新产品。从目前全球染料发展趋势来看, 未来染料新产品开发的重任落在了中国企业肩上, 这也是我们成为染料强国的标志。”田利明表示。

作为国内染料龙头, 浙江龙盛集团深感肩上的重任。该公司负责人表示, 需进一步提高环保生态型产品研发能力。一方面要调整产品设计理念, 树立产品设计开发侧重功能性, 工艺设计开发注重经济性, 环境治理理念向全生命周期的理念。从目前的模仿开发向创制开发转变, 从通用型产品向个性化、差异化、高性能化、生态安全转变, 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系统考虑原材料选用、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等各个环节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影响, 力求产品在全生命周期中最大限度降低资源消耗、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原材料, 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 从而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

另一方面要提高产品创制开发能力。当前染料应用技术研究和服务水平处于初级阶段, 尚不能全面针对客户提出的特殊要求提供完善的服务。因此, 染料企业要迎合市场发展的需求, 满足纺织印染工业新工艺、新纤维以及节能减排的要求;弥合染料新品种创制研发能力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走出去:从出口到跨国生产

对于正在向产品国际化、生产跨国化、贸易自由化进军的中国染料行业来说, 走出去战略一直被视为当前和未来发展道路上的关键一环。减少或关闭本国生产装置, 转移到新兴市场生产, 成为我国染料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据了解, 中国染料产量占全球的60%以上, 出口量约占总产量的35%。随着近几年中国染料出口量的增长, 也带来了一些弊端。“从产业发展历史布局情况来看, 染料是全球销售的产品。欧美引领染料产业发展的130多年历史中, 国际化程度非常高, 全球生产、全球销售、全球服务。我们是现在的全球No.1, 近几年的发展都是集中在中国, 99.9%的产量都是在中国生产的, 环保容纳不了, 整个市场、运营服务都难以支撑。除了整体销售成本高以外, 最大的问题是售后技术服务跟不上, 产业链衔接出现问题。从未来全球发展趋势看, 企业要想赢得市场, 必然是走向高端化、国际化。”田利明说。

可喜的是, 近几年, 国内染料企业通过强强联合、上下游整合、资本运作等形式, 已形成一批集团化企业, 这些企业正在向国际化迈进。从产品出口, 到在国外设立售后服务团队, 再到将工厂搬到国外——浙江龙盛集团在这方面先行一步:2004年10月, 龙盛出资1600万美元, 设立香港桦盛有限公司, 作为海外运作平台, 进行国际化运作的资金、人才储备;2007年9月, 龙盛与印度染料生产商KIRI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成立Lonsen Kiri合资公司;2009年7月20日, 龙盛在印度的染料生产基地正式投产, 成为印度最大的活性染料生产企业, 实现了中国染料企业跨国生产经营的突破;2010年1月, 龙盛与新加坡KIRI、印度KIRI等公司签订股份认购协议及可转换债券认购协议, 收购了全球最大染料、纺织助剂和服务供应商德国德司达公司, 实现了在所有的关键市场进行销售和技术支持。

行业分析:通信、染料、房地产 篇3

投资要点:

1、8月金融数据力证经济持续复苏。

2、反弹股价高度将超越年初高点。

首批TD-LTE手机获入网许可。四款4G手机8月30日获得工信部颁发的第一张TD-LTE手机入网证。新版IPHONE也支持TD-LTE制式,终端不再成为制约TD-LTE发展的因素。且从入网许可证的发放时间上来看,预计4G牌照发放临近,我们认为10月4G发牌是大概率事件。

中国电信正式启动LTE招标,9月22日将回标。电信招标的启动及结果发布,将对LTE板块形成催化,我们认为国产厂商仍将在招标中获较大份额。建议后续关注招标的规模和具体份额情况。

中国移动或上调100G集采规模。中国移动将启动一轮的100GOTN集采,我们预计有可能达到6000块板卡,总规模超过20亿元。此外,电信2500块100G招标在即。100G将是明年除PTN外传输投资最大看点,市场竞争会有所加剧,但规模提升利好设备商,烽火弹性最大,同时推荐中兴,存在反弹可能。

短期移动互联网和专网行情还会持续,建议重点配置,推荐海能达、拓维信息、神州泰岳、天音控股。此外,推荐LTE受益的烽火通信、中兴通讯、大富科技等公司。

染料:H酸大幅涨价预期强烈

投资要点:

1、环保压力加剧供应紧张局面。

2、关注闰土股份和浙江龙盛。

近期染料关键中间体H酸价格出现持续大幅上涨,供应紧缺问题更加严重,“有钱买不到货”的现象愈演愈烈。

H酸是一个国内外都需要大量使用的很重要的有机中间体。在生产H酸的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水,高需氧量、高酸度、高盐度和高色度,不可能采用传统的生化和物化等方法处理。处理起来较为麻烦,一般中小企业以直排为主,严重污染环境。因此H酸生产企业的环保问题向来比较严重。今年以来,由于环保要求日趋严格,国内最主要的几个H酸大厂今年以来都遭遇过停产,且即便复产其开工率也一直不正常,造成市面上H酸处于持续缺货的状态。

投资建议:建议继续关注闰土股份和浙江龙盛。闰土股份控股70%的子公司江苏明盛共拥有H酸产能2万吨,不仅能够确保公司的自身需求,还有一万多吨外供能力。H酸每上涨1万元,闰土股份EPS将增厚0.27元。浙江龙盛全资子公司通辽明州化工是浙江龙盛H酸生产基地,我们预计明州化工8000吨产能本月可能会正式投产,此举将大幅缓解龙盛H酸的外购压力,预计投产后龙盛H酸自给率80%。

房地产:看好土地资源优势突出企业

投资要点:

1、8月土地市场依然强势。

2、多项政策利好行业。

8月土地市场依然强势,一线城市供求两旺,土地成交面积及溢价率继续攀升,而二线城市溢价率和成交均价上升,但成交面积有所回落。1-8月40城市推地量和土地成交面积分别同比增长2.9%和11.4%,同比增速较1-7月下滑2.2和5.1个百分点;8月溢价率29.1%,较7月上升6个百分点,其中一线城市上升8个百分点至42.6%。

政策方面,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而广东、天津等多个省市排队申报自贸区的消息也将市场气氛推热,我们不认为近期会有新城市获批,但9月内上海自贸区预计细则落地,并于月底挂牌,将成就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房企再融资审批可操作细则也于近期落地,证监会将向国土部和住建部(针对商品房)征询意见,预计房企融资方案将于近期上报,进入正式审批流程。

近期自贸区及土地流转概念股成为市场热点,改革红利引发巨大期待;而房企再融资有望进入可操作的审批流程,对行业整体是个好消息,利好资产注入类企业,对定增融资企业形成短空长多。另外,核心城市核心地块地价的飙升有望使市场注意力转到土地资源优势突出的公司上,因此我们在继续看好集中度提升的龙头公司万科、保利之外,也看好土地资源优势突出的招商地产、华侨城、华夏幸福等公司。

零售:低估值+创新业务推动上涨

投资要点:

1、行业估值在底部有补涨需求。

2、中长期关注转型创新带来的机会。

短期优选具有概念的低估值个股。行业估值在底部,基本面温和改善虽难以催化反转行情,但建议跟踪市场风格切换和行业估值修复可能。随着金改、移动互联/平台/入口、自贸区等概念预期逐渐消化,且行业基本面企稳而14倍估值仍处于历史底部,预计行业整体向上空间20-30%;前期大幅跑输行业的低估值个股具有补涨需求,其中估值低于行业且业绩接近或者超20%的个股或有40-50%的空间。

关注两类投资机会:一是转型概念股基于对未来的信念继续上涨,二是低估值传统零售股在基本面支撑下的估值修复,从现在看中期,参与后者的性价比可能更高,重百、鄂武商、欧亚、银座等公司均有较好机会;中长期关注零售行业价值低估下的国退民进,以及经营困境下的转型创新。短期关注友谊股份(上海自贸区概念+治理结构、经营效率有提升空间)、苏宁云商(估值体系将由此前的“净利+PE”重构为“平台价值+PS”)和开元投资(次新店扭亏+医院继续超预期,或有融资需求等);展望2014年推荐银座股份;更长时间段重点关注欧亚集团,为各类估值方法测算最低估的零售A股。

蚕豆行业实施方案 篇4

蚕豆(Vicia.fabaLinn)俗称佛豆、胡豆、寒豆、南汉豆、利马豆、川豆等,属越年生或一年生豆科野豌豆属草木植物。蚕豆是一类豆科植物,近年来在食品加工中发展较为迅速。蚕豆是富含蛋白、矿物质、维生素的一种作物,是优质的营养来源之一。

当前时期是我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结束 WTO 过渡期,加快融入国际经济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产业发展既要符合国家总体规划,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也要适应全球化过程中更为严峻的国际竞争环境,不断提高竞争力,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新的形势和任务,将对我国产业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未来几年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按照“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和“产业倍增”的战略部署,结合区域产业发展情况,制定本规划。

第一条

规划思 路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产业化道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发展产业化为契机,继续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提升行业发展总体水平;优化

区域布局,培育产业带和企业集群;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行业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条

原则

1、坚持创新发展。加快自主创新,创新管理模式,发展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2、坚持协调发展。注重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合理布局,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有序发展。

3、依法推进,规范管理。推动产业发展必须依据各项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产业有关技术标准,增强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和规范化程度,不断提升产业管理水平。积极完善政策制度体系,以政策、规划、标准等手段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主体内生动力。

4、因地制宜,示范引领。着眼区域实际,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研究制定适合区域特点的能效标准。制定合理技术路线,采用适宜技术、产品和体系,总结经验,开展多种示范。

5、加强引导,市场推动。完善法规和标准,规范产业市场主体行为,建立公平的市场环境;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第三条

产业环境分析

蚕豆(Vicia.fabaLinn)俗称佛豆、胡豆、寒豆、南汉豆、利马豆、川豆等,属越年生或一年生豆科野豌豆属草木植物。蚕豆是一类豆科植物,近年来在食品加工中发展较为迅速。蚕豆是富含蛋白、矿物质、维生素的一种作物,是优质的营养来源之一。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中蚕豆数据显示:世界蚕豆种植面积明显下滑、单产水平大幅提升、总产量逐步趋稳以及生产区域集中度较高;消费方面,中国、埃塞俄比亚、埃及是三大主要蚕豆消费国,世界人均蚕豆消费量普遍增长。

2018 年全球蚕豆产量最高的是亚洲及非洲,产量分别为 1895012吨、1497215 吨,占全球的 38.49%与 30.41%。

蚕豆在我国已有 2000 余年的栽培历史。蚕豆在我国各地都有种植,是重要的粮、菜、肥兼用型作物。主要用于稻、麦田套种和中耕作物行间间种,摘青嫩荚果做蔬菜或收子食用,茎杆翻压作绿肥。主要的优良品种有四川青胡豆、南翔白皮、兴宁、莆田等。

蚕豆在全国大多数省份都可种植,长江以南地区以秋播冬种为主,长江以北以早春播为主。除山东、海南和东北三省极少种植蚕豆外,其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种有蚕豆。其中秋播区的云南、四川、湖北和江苏省的种植面积和产量较多,春播区的有甘肃、青海、河北、内蒙古。云南是蚕豆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以秋播为主。

2018 年全球蚕豆收获面积 2511813 公倾,其中中国蚕豆收获面积865982 公倾,占全球 34.48%。预计 2019 年全球蚕豆收获面积 2598982公倾,中国大约为 913064.2 公倾。

2018 年全球蚕豆产量 4923090 吨,中国占 36.68%,产量为1806010 吨,预计 2019 年占全球 37.53%,产量大概有 916360.1 吨。

近几年来,中国蚕豆单产量一直比全球蚕豆单产量要高,预计2019 中国蚕豆单产量 2099.3 千克/公顷,比全球高出 139.3 千克/公顷。

世界蚕豆进出口贸易在波动中增长,蚕豆出口主要来源于前五大出口国且进口集中度越来越高。世界蚕豆产量短期将保持基本稳定、消费市场远期有望进一步扩大、贸易规模尚有增长空间。

2019 年中国蚕豆进口数量为 272 千克,同比增长 777.42%,2019年中国蚕豆出口数量为 13753159 千克,同比增长 38.62%。

2019 年中国蚕豆进口金额为 23932 美元,同比增长 1297.08%,2019 年中国蚕豆出口金额为 14214037 美元,同比增长 37.48%。

世界蚕豆产量短期将保持基本稳定、消费市场远期有望进一步扩大、贸易规模尚有增长空间。中国蚕豆消费量持续增长,2019 年中国蚕豆市场需求量达 190.26 万吨。

蚕豆是豆类中的一种,我国豆类其种类繁多,营养丰富,栽培遍布世界各地。近年来,豆类由于其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良好的口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其价格也是一直保持中 100 左右。

第四条

区域环境分析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xx 亿元、同比增长 xx%,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xx%,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xx%,建筑业增加值增长 xx%。财政收入突破 xx 亿元大关,增长 xx%;非税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比全区平均占比低 xx个百分点;税收增收对区域税收增长贡献率达 xx%,其中制造业税收增长 xx%。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xx%。居民消费价格上涨 xx%。今年区域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区增速 xx 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xx%,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 xx%,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xx%左右,完成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任务。

从全球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还在继续,全球贸易增长乏力,TPP 和 TTIP 设置更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和投资规则,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期。

从国内看,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达到新高度,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新特征。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存在,经济增长新动力不足和旧动力减弱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地区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正处在追赶超越阶段,势能潜能加速释放,科教实力雄厚、自然资源富集、文化积淀厚重等优势在未来竞争中将更加凸显。同时,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发展短板仍未有效突破,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任务繁重。

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龙头,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构建

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为支撑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和产业科技创新领军城市。

(一)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完善示范区发展格局。全面提升科技、人才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贯彻落实创新政策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在推进区域自主创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形成创新发展新格局。

(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进一步推动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培育拥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推动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力军的创新企业集群。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发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方面的生力军作用。鼓励和支持骨干龙头企业和规模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增强其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能力。

第五条

规划目标

区域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行业经济总量稳步上升。到 xx 年,产业销售收入达到 xx 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 xx%以上。到 xx 年,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在核心区及外围,形成 xx 个特色产业集中区。

第六条

主要任务

(一)强化政策落实,优化产业结构

以新型工业化为牵引,加快推进消费升级,开展示范试点,推进新型产业发展,不断扩大应用市场。协调各部门职能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全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

(二)积极壮大本地企业

发挥本地企业特色优势,引导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推进企业的入园发展形成产业链的有序衔接和配套支撑,使本地企业进入大企业、大集团的产业链中,形成与大企业、大集团分工协作、专业互补的关联产业集群,挖掘企业增长新动力,形成产业之间协调发展的产业链条,不断增强产业的凝聚力和综合竞争力。

(三)优化区域布局

统筹环境容量、资源能源、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引导调整产业布局,形成东、中、西部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

(四)搭建信息服务平台

搭建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大力引进电子商务、信息咨询、通信服务、网络服务、软件服务、电视广播服务等专业性服务机构,积极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依托行业协会构建信息服务平台。为行业管理提供详实的数据,为决策提供辅助参考。

(五)实施科技创新提升工程

引导行业企业提高信息化、自动化水平。重点建设各类产业公共研发平台、重点试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依托大型企业集团、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构建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发展创新体系。创建一批以行业为特色的技术中心、工程中心或重点实验室,完善产业发展所需公共研发、技术转化、检验认证等平台。提升行业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企业与行业科研机构合作,加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 xx 年新增创新平台xx 个。

(六)优化组织结构

支持优势骨干企业以技术、资本、资源、品牌等为纽带,实施跨地区、跨所有制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要素配置效率。支持中小加工企业发挥机制灵活、贴近市场、专精特新、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优势,加快自主创新,着力发展面向消费市场的产业产品服务。形成个性化发展,大中小企业协调并进的发展格局。

第七条

保障措施

(一)强化规划指导

各地区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合理布局。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强化规划指导,加强协调配合,规范管理。加强产业市场监管,净化产业市场。

(二)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区域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充分发挥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对规划实施的领导和组织协调作用,协调解决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得以实现。各有关部门要增强全局意识,切实履职尽责,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全面推进产业领域各项工作。

(三)强化人才支撑

吸引高层次的海内外产业专业人才团队。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支持高等院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加强

合作,联合培养一批掌握前沿技术的科技人才,具有国际先进管理理念的管理人才,具有国际战略眼光、善于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家队伍。支持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迅速壮大人才队伍,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

(四)激活市场需求

选择部分重点领域,统筹实施应用示范工程,带动产业整体提升。完善标准体系,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发展。

(五)加强政策支持和协调,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划认定的项目,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在市场竞争激烈和投资多元化的条件下,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制定对投资商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要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实施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要时按程序对规划目标进行调整。

(六)广泛开展规划宣传,提高公众参与度

区域各主要媒体要大力宣传产业经济和产业事业规划,通过开展规划宣传、解读、跟踪报道等活动,强化规划影响力,在全社会形成普遍关心产业、热爱产业、支持建设产业强市的舆论氛围。定期公布

规划落实进展情况,强化重大决策和项目的公众参与,扩大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主动倾听公众对规划实施的意见,保障规划的顺利落实。

(七)加强规划监管引导

建立和健全产业管理体系和研究协作体系,完善规划和公布制度。编制具有科学性、前瞻性、指导性和实用性的产业规划,并重视产业规划对产业建设的指导作用,规范有序的开展各项产业建设项目。项目单位要依据规划,合理安排各产业建设计划,坚持产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建设结构合理、安全可靠、协调的产业体系。

(八)强化招商引资

实施全产业链招商,围绕重大项目,争取其上下游产业配套项目落户。营造符合国际惯例的投资环境。完善重大项目储备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和重大项目建设。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开展社会资本合作。

(九)强化知识产权

加强产业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支持企业发展名牌产品和创品牌活动,进一步加强对产业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的扶持力度。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规,研究制定适合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政策。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立产业企业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积极开展应对知识产权侵权、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的研究。

(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积极争取国家对区域产业经济和产业事业发展的各项资金支持。加大区域财政投入,支持产业重点产业和产业事业发展。加大基础能力建设和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保障重点项目实施。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支持金融机构将“投资、贷款、债券、租赁、证券”等功能与产业重大项目进行对接,为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扩大开放广度和深度,积极争取外资发展产业。

附:重点项目

—— 重点项目:

xxx(集团)有限公司 x xx 项目

一、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

(一)项目名称

xx 项目

(二)项目建设性质

该项目属于技术改造新建项目,依托当地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创新氛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力打造以蚕豆为核心的综合性产业基地,年产值可达 144000.00 万元。

二、项目承办单位

xxx(集团)有限公司

本公司秉承“顾客至上,锐意进取”的经营理念,坚持“客户第一”的原则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公司坚持“责任+爱心”的服务理念,将诚信经营、诚信服务作为企业立世之本,在服务社会、方便大众中赢得信誉、赢得市场。“满足社会和业主的需要,是我们不懈的追求”的企业观念,面对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的良好机遇,正以高昂的热情投身于建设宏伟大业。

公司满怀信心,发扬“正直、诚信、务实、创新”的企业精神和“追求卓越,回报社会” 的企业宗旨,以优良的产品服务、可靠的质量、一流的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产品及服务。

公司秉承“以人为本、品质为本”的发展理念,倡导“诚信尊重”的企业情怀;坚持“品质营造未来,细节决定成败”为质量方针;以“真诚服务赢得市场,以优质品质谋求发展”的营销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纵观全局,争取实现行业领军、技术领先、产品领跑的发展目标。

三、战略合作单位

xxx 有限责任公司

四、项目提出的理由

当前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进一步发生深度变革。各国不均衡发展加剧,美国经济进入加息周期;经济全球化进程放缓,对外开放进入全新阶段;科技革命催生新业态,各地抢点占位竞争激烈;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转型升级更加迫切;市场决定性作用凸显,政府调控管理日益规范;要素高成本时代来临,人口红利已经基本消失;城镇化进程持续加速,内需潜力不断加快释放;人均收入迈向新台阶,消费拉动增长成为引擎。

总体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主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更有利于走稳发展升级之路,走实小康提速之路,走好绿色崛起之路,走快引领之路。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机遇,有利于寻求先行先试突破点、发掘重大发展潜力形成后发优势;加力支持区域打造核心增长极,有利于更多地争取政策和市场、增大发展主动作为的空间尺度。特别是,坚持坚定主打低碳生态牌,顺应世界潮流,符合国家方向,扣准发展规律,在全国总体转型压力凸显的大背景下,完全可能凭借先发优势、弯道超车,将低碳生态优势转换为经济发展优势。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区域正处在打造核心增长极成型的关键期、率先全面小康的决胜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创建城市品牌的突破期、法治建设的深化期,工业文明建设尚在爬坡过坎,城市文明建设尚还任重道远,生态文明建设尚处起步示范,这一时代特征,决定了面临的机遇是更为有利的历史性机遇,面临的挑战是更为严峻的全面性挑战。

对传统增长动力的挑战。传统的增长动力从需求看主要靠投资,从供给看主要靠制造业。当前时期,国家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已转向靠消费和投资共同拉动,单位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下降,加上承载国家和超大企业战略布局的大项目机会偏少、所倚重的房地产投资高增长时代正在终结,投资增长的空间将有所收窄,投资弹性系数将持续下降;当前时期,国际需求不旺,制造业产能过剩和资源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已呈现下降趋势,将挤压工业化后期制造业发展的空间和回旋余地,加上制造业衔接“中国制造 2025”和“互联网+”的突破支撑能力不足,制造业整体排浪式发展空间较为有限。

对既有产业结构的挑战。城市需要工业支撑发展,但工业占经济的比重又不可避免地规律性下降。发展至少有全国影响力、与国际市场融合的体量产业是必然选择,但面临激烈竞争、重重困难和不可预见风险。服务业的竞争已经成为决定中心城市未来的关键一搏,但服务业总体上尚未打破自我服务的主体格局,亟待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

对集成创新能力的挑战。创新是未来发展的主驱动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必须依托适宜的平台和众多的人才。只有协同各类创新进行集成,才能形成强大的城市竞争能力。而无论是创新的物理平台、虚拟平台和政策平台,还是对人才的吸引能力和储备能力,抑或对创新的宏观管理和微观调节,与先发城市相比均存在难以比拟的不足和劣势。

对城市建管水平的挑战。在人口红利较快消失的大背景下,城市只有拥有足够多的优质人力资源才能拥有更加光明的未来。决定人们“用脚投票”的因素最重要的就是发展机会和宜居环境。拥有良好的宜居条件,但宜居条件能否转化为宜居环境,城市建管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此必须有清醒认识。

对再造竞争优势的挑战。在经济新常态下,转型升级必然要求再造竞争新优势。要在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中,在科技革命浪潮中,在国

家战略实施中,在经济发展规律中,结合对市情的深化认识再造优势。而再造新优势,必须在城市间综合立体竞争更加激烈的态势下,一举扭转在全国要素资源空间布局中的不利地位,如不其然,将降低追赶型发展的目标期待,降低城市竞合的话语权。

对龙头带动地位的挑战。必须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保持龙头昂起,必须在夯实基础的同时争取发展更大作为,既要实现发展追赶又要推进创新升级,既要加快城市拓展又要偿还城市“欠账”,既要提升自身首位度又要增强辐射带动力,既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要分配力量回应社会各种关切,这需要更大的英雄气概和更实的发展步伐。

坚持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并举,坚持进出口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一)主动融入“一带一路”

拓宽外向通道。推动与国家“一带一路”陆海空大通道互联互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物流链和价值链。优化外贸结构。完善外贸布局,创新发展模式,促进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优化提升一般贸易,扩大传统优势产品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扩大旅游、物流、软件、外包、技术、文化、中医药等领域服务贸易。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和外贸综

合服务体等新型贸易业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引导加工贸易产业由单纯加工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等内容扩展。支持成套设备、资源能源、关键技术以及重点消费品进口。

大规模“走出去”。加强双边多边政策对接,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推动特色优势产业拓展海外市场。支持有实力、有条件企业在境外建立生产研发基地,承揽国际工程项目,跨国兼并收购重点企业和项目。推动企业在境外建设加工制造型、农业产业型、商贸物流型、资源利用型等经贸合作园区。促进沿线人文交流,推进科技、教育、文化资源“走出去”。推动与重点国家建立友好省州、友好城市等经贸合作伙伴关系。

高水平“引进来”。提升引资、引智、引技水平,引导优质生产要素投向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有计划、有重点地争取扩大国际金融机构贷款规模和使用范围。鼓励企业利用发行外债。

五、项目选址及用地综述

(一)项目选址方案

项目选址位于 xx 产业园,地理位置优越,建设条件良好。

(二)

项目用地规模

项目总用地面积 59999.94平方米(折合约 90.00 亩),项目建设遵循“合理和集约用地”的原则,科学设计、合理布局,符合规划建设要求。

五、土建工程建设指标

项目总建筑面积 77399.92平方米。

六、项目进度规划

本期工程项目建设期限规划 13 个月。

七、投资估算及经济效益分析

(一)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

项目预计总投资 39513.65 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 29998.55万元,流动资金 9515.10 万元

(二)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

项目预期达产年营业收入 143698.04 万元,税后净利润 15418.58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 11060.76 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 14.49%,全部投资回收期 5.84 年。

—— 重点项目:x xxx 有限公司 x xx 项目

一、项目概述

(一)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名称:xx 项目

2、承办单位名称:xxx 有限公司

3、项目性质:扩建

4、项目建设地点:xx 产业园

5、项目联系人:xxx

(二)主办单位基本情况

面对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公司在企业法人治理机构、企业文化、质量管理体系等方面着力探索,提升企业综合实力,配合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同时,公司注重履行社会责任所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践行“责任、人本、和谐、感恩”的核心价值观。多年来,公司一直坚持坚持以诚信经营来赢得信任。

公司始终坚持“人本、诚信、创新、共赢”的经营理念,以“市场为导向、顾客为中心”的企业服务宗旨,竭诚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和一流服务,欢迎各界人士光临指导和洽谈业务。

未来,在保持健康、稳定、快速、持续发展的同时,公司以“和谐发展”为目标,践行社会责任,秉承“责任、公平、开放、求实”的企业责任,服务全国。

(三)项目建设选址及用地规模

项目选址位于 xx 产业园,占地面积约 70.00 亩。

(四)产品服务规划方案

根据建设规划,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为:xxx/年。

二、项目建设环境

(一)发展优势产能的机遇

区域的产业转型升级初见成效,七大主导产业也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但是如何化解过剩产能、寻求新的发展动能一直是郑州市產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

以能源和原材料为主题的高耗能行业,如电解铝、水泥、建材、化工等,尽管在全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产能过剩问题依然明显,企业经营效益也不容乐观,已经成为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平稳运行的潜在隐患。在着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降低能源消耗的新型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化解过剩产能尤为重要。

发展枢纽经济,充分给予了将过剩产能转化为优势产能进行输出的机会。作为枢纽城市,郑州市参与到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浪潮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国内基础建设相对落后,正处于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时期,在铁路、公路、港口、电力、通讯等领域有着迫切的建设需求。这些与基础设施建设密切相关的行业,正好能够满足国家加速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二)发展现代物流体系的机遇

物流业以公路、铁路、航空等各种立体交通运输方式相互配合,拥有便捷、畅通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物流和信息网络,通过梯度推进战略,形成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的双向输出输入,辐射周边,继而对内陆城市群交通、物流、信息的一体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枢纽经济的倾向性发展,地区作为内陆中心城市,其物流竞争力,在城市现在和未来的发展环境中,物流业能够提供比其他类似城市更具有竞争力的资源禀赋优势、物流服务能力、产业创新能力及具有使城市物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并扩大优势的决定性力量的能力。地区必定提升科技水平装备下的各类交通工具的急速发展,形成现代化的立体综合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在准确把握枢纽经济带来的机遇的同时,也对地区的枢纽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发展新兴产业的机遇

在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的关键时期,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期,总体呈现出地位提升、优势扩大、稳中有

进、蓄势崛起的良好态势。地区充分利用政策优势,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新动能加速成长,新支撑加速形成,新产业加速壮大,为经济整体质量效益的持续提升营造强有力的条件支撑。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新能源利用型等新兴产业是在枢纽经济发展的优势下需要紧紧把握的发展机遇。地区拥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在新兴制造业领域,发展势头强劲。

地区面向国内外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战略人才和拥有国际领先成果的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加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在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试验区、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在人才评价、激励、流动和保障等方面开展制度创新。

(四)发展中原城市群的机遇

随着枢纽经济的发展,地区作为蓬勃兴起的增长极,将更能把握住机遇,发展城市群经济,缩小城市内部发展不平衡问题、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镇化水平。扩大对外经济合作领域,加快城市群内各个企业“走出去”步伐。

优化政策措施,完善创新体系,吸引区域创新资源,积极推动科技园区、创新基地、技术市场、转化基金、创新联盟等共建共享。

(一)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

积极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改革试验,探索改革经验,率先实现协同创新。围绕污染防治、节能减排、产业升级等共同关注的领域,与区域开展关键性技术协同攻关和应用研究,共建科技研发中心,共享研究成果。支持优势企业与区域企业、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共同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建集研发与产业化为一体、企业化运作的科技创新平台。依托高新区等平台,吸引区域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来我市设立成果转化企业和分支机构。培育与区域一体化的技术交易市场,吸引区域技术交易机构到我市设立科技服务机构。加快培育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集成服务。

(二)用足用好区域创新资源

组织区域专家把脉会诊,引进先进技术,推动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进用好区域人才智力,加强区域专业技术人才制度衔接,探索推进子女入学、户籍管理、证照资质等方面的互通互认改革。支持

区域高校在我市建立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吸引区域高端人才和团队到我市创新创业。

三、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

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和流动资金。根据估算,项目总投资 28245.48 万元,其中:建设投资 20784.28 万元,流动资金 7461.20万元。

四、资金筹措方案

(一)项目资本金筹措方案

项目总投资 20784.28 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13509.78 万元。

(二)申请银行借款方案

根据估算,本期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 7274.50 万元。

五、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

1、项目年预期营业收入(SP):91206.89 万元(含税)。

2、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9477.16 万元。

3、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12.91%。

4、全部投资回收期(Pt):4.91 年(含建设期 20 个月)。

六、项目建设进度规划

疫苗行业实施方案 篇5

x xx 发布

自 1978 年实施计划免疫政策起,我国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已从 4 种扩大到 14 种,可预防的传染病从 6 种扩大到 15 种。根据实际情况,国家近年来有动态调整免疫规划,例如 2016 年 5 月起实施新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免疫政策,停用三价脊灰减毒疫苗(tOPV),用二价脊灰减毒疫苗替代,并将脊灰灭活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资源优势,加快产业发展,促进结构调整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行业指导,推进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一批大企业、大集团,推动产业做大做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地发展。

为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依据国家和 xx 省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区域产业 xx 年发展情况,制定该规划,请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一、发展思路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二、原则

1、坚持创新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破并推广关键共性技术,加快新产品研发与应用进程,完善标准体系,增强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能力。

2、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尊重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创新经营模式和业态,推动联合重组,增加有效供给,促进优胜劣汰;健全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支持政策,搭建服务平台,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3、机制创新,部门协同。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营监管机制,强化部门协同,持续推进产业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4、因地制宜,示范引领。着眼区域实际,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研究制定适合区域特点的能效标准。制定合理技术路线,采用适宜技术、产品和体系,总结经验,开展多种示范。

5、坚持总量控制。严格控制产能过快增长,把调整结构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推进联合重组,调整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

三、产业发展分析

自 1978 年实施计划免疫政策起,我国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已从 4 种扩大到 14 种,可预防的传染病从 6 种扩大到 15 种。根据实际情况,国家近年来有动态调整免疫规划,例如 2016 年 5 月起实施新的脊髓灰

质炎疫苗免疫政策,停用三价脊灰减毒疫苗(tOPV),用二价脊灰减毒疫苗替代,并将脊灰灭活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2017 年 1 月,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提出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根据防病工作需要,适时调整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逐步将安全有效、财政可负担的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扩大免疫服务,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接种疫苗是符合成本效益的健康干预措施。根据儿童疫苗卫生经济学的研究,在接种疫苗上投入 1 美元可以获得 44 美元的效益回报,这个成效主要在中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表现明显。

为此,WHO 建议各国把 Hib 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流感疫苗以及肺炎球菌疫苗这五种二类疫苗纳入一类疫苗。不过,这个扩大免疫规划的动作在中国并没有那么快,而是循序渐进。

根据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2018 年的批签发统计可以看出,2018 年,Hib 疫苗及其多联疫苗批签发总量为 2445 万支,其中 Hib 疫苗获批 1083 万支,占比 44.29%;三联苗获批 644 万支,占比 26.34%;四联苗获批 515 万支,占比 21.06%;五联苗获批 203 万支,占比8.31%。由于 Hib 多联苗的放量,Hib 疫苗占比逐年下降。

中美疫苗市场存在明显差距,未来市场潜力巨大:疫苗本质上是基于人口基数的生意,我国人口是美国人口的 4 倍多,整体疫苗行业规模不到美国的 1/5,人均费用不到美国的 1/20,未来市场潜力巨大。产品结构上,国内潜力逐渐释放,大产品逐渐放量:对比全球前五大产品,国内产品首先在规模上存在差距,但随着疫苗产品进入大产品大时代,EV71、HPV 等疫苗逐渐开始放量取代原国内传统产品。产业和资本将交相辉映助力疫苗行业进入到大产品大时代的高景气周期:受益科创板的推出,疫苗企业有望从 PEG 的估值体系走向 PEG+在研管线折现的估值体系,对于创新疫苗大产品的价值将充分体现。

四、区位背景分析

经初步核算,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xx%;服务业增加值增长 xx%,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xx%;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 xx%;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xx%;实际利用外资增长 xx%;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 xx 亿元、增长 xx%,规模和增速稳居区域第一。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开启“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谋篇布局之年,既是决胜期,又是攻坚期,做好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

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推动建设现代经济强市取得新成效。

从全球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还在继续,全球贸易增长乏力,TPP 和 TTIP 设置更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和投资规则,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期。

从国内看,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达到新高度,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新特征。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存在,经济增长新动力不足和旧动力减弱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地区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正处在追赶超越阶段,势能潜能加速释放,科教实力雄厚、自然资源富集、文化积淀厚重等优势在未来竞争中将更加凸显。同时,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发展短板仍未有效突破,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任务繁重。

依托国家实施的“一带一路”等重大发展战略,用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用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一)拓展区域发展空间

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加快提升城镇群的整体实力。支持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建设和城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培育壮大若干一体化发展区域。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开辟农村广阔发展空间。

(二)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培育高端成长型产业,支持新兴接替产业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重点领域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推广新型孵化模式,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稳步发展互联网支付、股权众筹融资、网络借贷、互联网基金销售等新型金融业态。

(三)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

实施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四)拓展网络经济空间

全面落实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分享经济、国家大数据战略等重大举措,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借势加快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

五、发展目标

主要经济指标:xx 年增加值达到 xx 亿元,年均增长 xx%;主营业务收入达到 xx 亿元,年均增长 xx%;利税达到 xx 亿元,年均增长 xx%。

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目标:进一步提高集中度,重点企业由目前的近xx 户,减少到 xx 户。

六、核心任务

(一)加强组织协调

完善多部门联动机制,研究制定促进产业行业去产能、供给侧改革、转型升级、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研究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时提出解决办法,制定具体推进方案。

(二)实施产业集聚发展工程

依托优势企业,整合要素资源,支持区域以产业为特色的产业基地建设。产业基地要根据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实行“差别竞争、错位发展”,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聚。

(三)完善相关标准

依据科技创新成果,协同推进高端产品标准和应用设计规范体系建设。及时制定新产品标准和规范,积极推进新产品规范制修订。

(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建设对产业的投资带动作用,进一步推进区域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五)搭建信息服务平台

搭建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大力引进电子商务、信息咨询、通信服务、网络服务、软件服务、电视广播服务等专业性服务机构,积极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依托行业协会构建信息服务平台。为行业管理提供详实的数据,为决策提供辅助参考。

(六)构建创新产业链条

探索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企业为主体,协同发展的创新模式,形成一批产学研用合作平台,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区域 “孵化器”和产业“加速器”。建立各种创新主体共同参与的新型协同创新研究实体。

七、保障措施

(一)培育品牌企业,提高产业竞争力

有意识地培育、开发新产品,创立名牌产品,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拥有名牌产品的大企业集团的股份制改造步伐,通过企业组织形式的创新,导入国内外名牌,并为自主品牌创立和发展创造崭新的平台。对有发展前景的重点企业,应借助各类新闻媒体、大型产业产品专卖市场等,着力提高品牌的社会和商业效应,扩大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提升为名牌优势。

(二)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深入基层,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掌握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协调处理存在的问题;各地区要加强组织领导,制定保障规划实施的方案,及时解决规划实施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确保规划的实施,持续推进规划实施。

(三)营造良好信息环境

深入开展宣传,建设区域产业网络频道,加大媒体对产业建设宣传报道力度。建设区域产业体验中心,积极推广产业最新研究成果、产品和成功应用案例。充分利用产业论坛、信息技术博览会、各类创业大赛、众创空间等平台,开展多种形式宣传体验,扩大示范带动效应。

(四)强化政策导向作用

研究制订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产业政策,引导企业优化现有存量,调整产品结构,培养新型产业,促进产业升级。

(五)加大科研力度,推动产业配套

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加快技术研发推广,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优先列入各级科技专项计划,优先给予成果奖励。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研发。

(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在产业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应用等方面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加强与国外产业研究机构开展交流合作,及时准确把握世界产业发展趋势。鼓励企业与国外产业先进企业和研发机构合作,鼓励企业创造条件到境外设立产业研发机构,努力掌握产业核心技术。鼓励跨国公司、国外机构等在本地设立产业研发机构、人才培训中心,争取更多高端产业项目落户本地。

(七)严格行业准入

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准入条件及相关政策法规,公告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名单。新增扩能项目坚持减量置换落后产能,适度有序发展新型产品,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

(八)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聚焦产业创新及重大示范应用,积极争取产业专项扶持,加大财政专项资金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相关产业基金的引导作用,综合运用股权投资、风险补偿等有效方式,支持产业发展。

(九)加强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

在招商引资工作上,要以本规划的重点产品为方向,以完善产业链为重点,着力引进世界 500 强和国内行业 10 强企业,进一步提升区域产业技术和产品档次,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附:重点应用项目

—— 重点应用项目:x xxx 集团有限公司 x xx 项目

一、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

(一)项目名称

xx 项目

(二)项目建设性质

该项目属于技术改造新建项目,依托当地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创新氛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力打造以疫苗为核心的综合性产业基地,年产值可达 71000.00 万元。

二、项目承办单位

xxx 集团有限公司

公司按照“布局合理、产业协同、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加强规划引导,推动智慧集群建设,带动形成一批产业集聚度高、创新能力强、信息化基础好、引导带动作用大的重点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集群对外合作交流,发挥产业集群在对外产能合作中的载体作用。通过建立企业跨区域交流合作机制,承担社会责任,营造和谐发展环境。

公司在发展中始终坚持以创新为源动力,不断投入巨资引入先进研发设备,更新思想观念,依托优秀的人才、完善的信息、现代科技技术等优势,不断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以实现公司的永续经营和品牌发展。

展望未来,公司将围绕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在“梦想、责任、忠诚、一流”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围绕业务体系、管控体系和人才队伍体系重塑,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和管理及业务模式的创新,加强团队能力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把公司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供应链管理平台。

三、战略合作单位

xxx 有限公司

四、项目提出的理由

当前时期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变化,我省发展也同样面临着有利条件和困难风险挑战。

从有利因素看,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拓展了对外合作新空间。

从不利因素看,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存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对我省重点行业发展形成约束传导。国内对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治理以及投资增长放缓,直接或间接影响一些行业发展,也对扩大投资产生影响。

当前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基本理念:实现当前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协调作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把绿色作为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把开放作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把共享作为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将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过程。

五、项目选址及用地综述

(一)项目选址方案

项目选址位于 xx 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理位置优越,建设条件良好。

(二)项目用地规模

项目总用地面积 39999.96平方米(折合约 60.00 亩),项目建设遵循“合理和集约用地”的原则,科学设计、合理布局,符合规划建设要求。

五、土建工程建设指标

项目总建筑面积 41199.96平方米。

六、项目进度规划

本期工程项目建设期限规划 35 个月。

七、投资估算及经济效益分析

(一)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

项目预计总投资 26254.93 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 19564.36万元,流动资金 6690.57 万元

(二)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

减隔震行业实施方案 篇6

20xx 年

地震灾害严重威胁生命和财产安全,我国地震灾害尤其严重。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亚欧板块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交接处,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约有一半城市位于基本烈度 7 度及以上地区,118 个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中有近2/3 的面积位于基本烈度 7 度及其以上地区。20 世纪以来,中国因地震死亡的人数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 55%,世界上两次死亡 20 万人的大地震都发生在中国。因此,近年来,建筑的减隔震技术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减隔震技术以柔克刚,通过设置缓冲结构显著吸收地震能量,实现阻隔地震或者缓冲地震带来的冲击。传统抗震技术通过加粗梁柱增强建筑强度,以硬碰硬的方式抗震;隔震技术是在建筑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层,将建筑物放在柔性隔震支座上,隔震层的橡胶支座则是由橡胶层和钢板层多层叠合构成。当发生地震时,柔性橡胶材料发生较大水平变形,阻止了携带主要能量的高频地震波向上传递,上部结构所受地震作用因此显著减小。另外,减震技术通过在传统建筑的薄弱节点加入阻尼器,使得地震能量沿结构传递时被大幅消耗,从而提升建筑的抗震能力。

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型产业和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由资本驱动型产业向创新驱动型产业转变。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为了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未来几年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按照“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和“产业倍增”的战略部署,结合区域产业发展情况,制定本规划。

第一条

指导路线

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发展主线;以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型为主要发展方式;以创新驱动为主要发展途径。促进区域产业总体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

第二条

原则

1、坚持协调发展。注重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合理布局,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有序发展。

2、开放融合。树立全球视野,对标国际先进,把握“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契机,聚焦产业重点领域,探索发展合作新模式,在全球范围配置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产业竞争合作,走开放式创新和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3、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紧密结合区域发展要素条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围绕核心产业,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形成各具特色、差异发展的发展新格局。

4、组织引导,市场推动。坚持组织引导,以政策、规划、标准等手段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实现市场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化。

第三条

产业背景分析

地震灾害严重威胁生命和财产安全,我国地震灾害尤其严重。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亚欧板块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交接处,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约有一半城市位于基本烈度 7 度及以上地区,118 个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中有近2/3 的面积位于基本烈度 7 度及其以上地区。20 世纪以来,中国因地震死亡的人数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 55%,世界上两次死亡 20 万人的大地震都发生在中国。因此,近年来,建筑的减隔震技术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减隔震技术以柔克刚,通过设置缓冲结构显著吸收地震能量,实现阻隔地震或者缓冲地震带来的冲击。传统抗震技术通过加粗梁柱增强建筑强度,以硬碰硬的方式抗震;隔震技术是在建筑上部结构与下

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层,将建筑物放在柔性隔震支座上,隔震层的橡胶支座则是由橡胶层和钢板层多层叠合构成。当发生地震时,柔性橡胶材料发生较大水平变形,阻止了携带主要能量的高频地震波向上传递,上部结构所受地震作用因此显著减小。另外,减震技术通过在传统建筑的薄弱节点加入阻尼器,使得地震能量沿结构传递时被大幅消耗,从而提升建筑的抗震能力。

减隔震技术能够保证建筑结构整体完整、避免次生灾害。以隔震技术为例,采用隔震技术,不仅可以保证建筑结构的整体完整、防止非结构构件的破坏,还能避免建筑物内部结构、设施的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次生灾害。采用隔震技术可以减少房屋建筑物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 50%-80%,而且地震越大,隔震效果越好。对于重要建筑和生命线工程(如医院、消防指挥中心等)来说,通过采用隔震技术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在地震灾害发生时,可有效地发挥其“生命线”功效,保证其正常工作。

由于减隔震技术应对地震灾害时表现出显著的优势,目前已有部分地区发文,对于学校、医院等人口密集场所和市政生命线工程,率先强制使用减隔震技术,同时各地相关政策标准和执行力度均有不断升级的趋势。

我国隔震行业发展较发达国家相对落后。日本地震学会 1881 年便已成立,中国地震学会于 1979 年经中国科协批准后方成立。日本自 20世纪 30 年的“刚柔之争”后已正式奠定隔震建筑研究基础,1983 年日本第一座橡胶支座诞生(我国为 1994 年),2014 年日本隔震建筑数量增至 4700 栋(中国为 2662 栋)。期间 1995 年阪神与 2011 年东日两次大地震为产业发展两大拐点,分别基于 WEST 大楼与石卷红十字医院隔震建筑震后无损的优质表现。我国减隔震技术的发展拐点是 2008 年汶川地震,该事件再度警示减隔震发展必要性,此后政策发行密度明显增加,2014 年-2017 年期间隔震建筑数扩张 1.6 倍至 4295 栋。

根据发改委民航局《全国民用运输机场布局规划》,我国计划于2020 年建成运输机场 260 个,到 2025 年形成 3 大世界级机场群、10个国际枢纽、29 个区域枢纽,布局全国民用运输机场 370 个,其中规划建成约 320 个,预计远期运输机场规模达到 408 个左右。预计 2020-2025 年年复合增速约 6.1%。交通强国建设加快推进的背景下,机场等短板基建领域有望得到迅速拉动。

LNG 储罐抗震设计尤其重要,能够保障易燃易爆品的安全性,是未来减隔震扩张的重点方向之一。LNG 储罐具备低温性、承压性、严防泄露性和抗震性的设计要求,尤其是抗震性功能,LNG 储罐成分主要为液

态甲烷,属于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有研究表明 80m3 的 LNG 储罐爆炸将影响距离爆炸中心 3 公里范围区域,同时化学爆炸冲击波的危害程度要远高于物理爆炸冲击波。

假设未来相关建筑竣工面积的年均复合增速为 6%。由于其他公建项目(如机场等)占公司收入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医院、学校等项目占比将有所下降。如果立法能够在 2020 年内落地,保守估算到 2021年,立法带动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200 亿元以上。

减隔震技术在一定领域对抗震技术形成了市场代替,对于常规建筑在 8 度及以上的抗震设防烈度区域,减隔震技术具有技术经济性,随着行业认知的加深,市场渗透率有望不断提升;对于高危型特殊建筑如 LNG 储罐、核电站等项目和机场等生命线工程,减隔震技术不仅具备技术经济性,更能保障建筑物的安全,是防震方案的不二选择;除了应对地震以外,减隔震技术还推广到了商业地产领域,如地铁上盖项目,以应对地铁振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和优化商业及住宅环境;以上领域整体构成了立法之外减隔震行业的市场空间。

由于隔震支座多用于建筑承重结构主体,安全性要求高,对相关企业的综合实力亦有较高要求,因此隔震行业属高壁垒行业,主要体

现在新进入者转入难,小公司扩张难,行业或将持续呈现“强者恒强”。

第四条

区位背景分析

区域地区生产总值 xx 万亿元、同比增长 xx%,区域一二三产业比重调整为 xx∶xx∶xx,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 xx%。预计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xx%。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xx 万亿元、增长 xx%,新增减税降费超 xx 亿元。促进投资较快增长、结构持续优化,固定资产投资近xx 万亿元、增长 xx%,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分别增长 xx%、xx%。出台实施促进消费的 xx 项措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xx 万亿元、增长 xx%,网上零售额、快递业务量分别增长 xx%、xx%,居民消费价格上涨 xx%。全力稳外贸稳外资,外贸进出口总额 xx 万亿元、下降 xx%,其中出口 xx 万亿元、增长 xx%;预计实际利用外资 xx 亿元、增长 xx%。推动金融业提质增效,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 xx%、xx%,金融业增加值达 xx 亿元、增长 xx%。着力增强市场活力,新登记市场主体 xx 万户、总量超 xx 万户,进入世界 xx 强企业达 xx 家。城镇新增就业 xx 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 xx%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 xx%,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xx 万元、增长 xx%。xx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

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做好今年工作,意义十分重大。综观国内外形势,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中美经贸摩擦等带来新的挑战。但更要看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拥有诸多独特优势、巨大潜力和不断迸发的创新活力,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经济总量大、韧性强,产业体系相对完备,正迎来重大历史机遇,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今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xx%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xx%;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xx%,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xx%,外贸进出口稳中提质、实现正增长;城镇新增就业 xx 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控制在 xx%和 xx%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xx%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xx%,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

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国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增长,我地区加快发展面临诸多有利因素。我地区在全国率先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有利于有效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加快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全面深化改

革扎实推进,将为全省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国家大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等,有利于我地区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扎实推进,将进一步挖掘经济增长潜力;国家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将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但也面临不少压力和挑战,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部分产业产能过剩,发展方式较为粗放,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明显,城镇化水平较低,市场主体总量不多,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扶贫攻坚任务繁重,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法治建设任务艰巨,政府治理能力和服务意识有待增强。综合判断,我地区发展虽面临不少风险挑战,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新的增长动力加速孕育的态势没有改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趋利避害、主动作为,着力突破瓶颈制约、补齐发展短板,努力把地区发展推向新的更高水平。

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窗口期,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用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用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

优化市域发展空间。明确发展定位,更好促进各板块形成统筹联动、合理分工、各具特色、功能衔接的融合发展格局,提升城市整体发展能级。加强市级统筹,制定全市产业布局规划,引导重大项目向重点园区集聚、特色产业向特色园区集聚,实现布局优化、错位竞争、特色发展。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推广新型孵化模式,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发展天使、创业、产业投资,探索多元化方式建立产业基金。深入推进“个转企、小转规、规转股、股转市”,支持更多优质企业上市挂牌,鼓励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做强做大。推进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推动一二三产相互渗透、跨界融合,催生更多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快推进“制造+智能”“制造+网络”“制造+服务”,让融合发展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大力培育网络服务平台,提高平台的集聚效应和市场价值,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

提升产品价值空间。弘扬“工匠精神”,推动“精致生产”,施行“精益管理”,专注质量、品牌和标准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名品名牌培育,以质量和品牌提升增强有效供给能力,实现产品

由价格竞争向质量竞争、品牌竞争转变。加强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以品牌塑造产业形象,推动发展迈入品牌时代,努力建设“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全面提升开放水平。抢抓国家“一带一路”重大开放机遇,做到对内对外开放齐抓,努力形成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开放格局。

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着力推动开发区转型发展,主攻高端人才、高端技术、高端产业的集聚和培育,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使其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主要载体。

形成对外开放新机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健全有利于合作共赢并与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第五条

规划目标

到 xx 年,区域产业发展比重明显提升,发展质量明显改善。产业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中占比提高到 xx%,产业应用占比稳步提高。

第六条

任务重心

(一)完善相关标准

依据科技创新成果,协同推进高端产品标准和应用设计规范体系建设。及时制定新产品标准和规范,积极推进新产品规范制修订。

(二)提高产业集中度

支持优势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实施联合重组,大力整合中小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若干家集研发、设计、生产等于一体的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大型企业。

(三)培育做强龙头企业,提升产业竞争力

鼓励优势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适度进行境外投资,逐步建立境外基地,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以市场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以产业联盟为载体的各种形式的重组联合并购,加快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扶持市场竞争力强、有影响力的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努力打造大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行业整体竞争力。

(四)实施创新驱动,加强技术创新

加快实施产业创新驱动战略,引导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围绕市场需求,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大力进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鼓励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或共同组建技术开发机构,以项目和课题为纽带,共同组织攻关,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对技术开发中心的投入,加快技术中心人才的选拔培养,促进技术开发中心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五)加强人才引进培养

以核心产业为重点,开展相关人才和产业队伍专项用工调研和人员信息备案,摸清行业人才基数及需求规模,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和职业培训规划。加强企业员工继续教育等职业教育,支持高校、科研单位、大型企业建立人才合作培训机制,采取“订单式”委培、储备式培训等方式,培养造就一大批专业人才。

第七条

保障方案

(一)强化规划实施监督

全面落实本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完善规划监督考核机制,做好规划中期评估,促进规划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加强各行业主管部门与各区、各产业功能区的沟通对接,进一步发挥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商会等的作用,健全规划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协调、监测分析预警工作体系。

(二)落实任务分工

将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地有关部门。各有关部门要结合任务分工制定工作方案,并把规划目标、任务、措施等纳入本部门或本地区相关规划。有关部门要协同推进规划任务,在重点领域建立工作协作机制,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

(三)完善配套政策

加强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价格等相关政策衔接。研究提出重点支持的技术、产品、项目清单,实施有保有控的差别化扶持政策。支持各类资本通过提供并购贷款、并购票据、直接融资等多种形式参与建材企业兼并重组。加强生产、施工等全产业专业人员培养和技术人员培训,营造崇尚专业的社会氛围,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产业工作协调机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分工,强化工作督导,抓好规划落实,统筹推进区域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建立产业运行统计监测体系。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地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本地产业发展的工作推进机制,完善配套政策。支持产业全产业体系各类协会、学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发展,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发展。

(五)创新融资渠道

建立、完善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产业投融资机制。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产业项目信贷支持力度。通过制定发布产业鼓励发展目录等方式,引导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社会资金进入产业。积极采用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拓宽企业项目的投融资渠道。

(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在产业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应用等方面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加强与国外产业研究机构开展交流合作,及时准确把握世界产业发展趋势。鼓励企业与国外产业先进企业和研发机构合作,鼓励企业创造条件到境外设立产业研发机构,努力掌握产业核心技术。鼓励跨国公司、国外机构等在本地设立产业研发机构、人才培训中心,争取更多高端产业项目落户本地。

(七)加强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

在招商引资工作上,要以本规划的重点产品为方向,以完善产业链为重点,着力引进世界 500 强和国内行业 10 强企业,进一步提升区域产业技术和产品档次,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八)加强质量管理

推动行业建立全员、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深入推进重点产品的质量对标和达标工作。结合产品标准、质量管理规程与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加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九)加大科研力度,推动产业配套

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加快技术研发推广,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优先列入各级科技专项计划,优先给予成果奖励。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研发。

(十)集聚创新人才

坚持把引才、聚才放在发展产业的最优先位置,切实落实好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政策。注重育才。建立高层次创新人才成长机制,培育一批与国际接轨、具有探索精神的管理类、技术类领军人才。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根据发展需要和办学能力,积极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培养产业相关人才。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动态化、订单式培养产业人才。鼓励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人员创新创造积极性。

附:重点应用项目

—— 重点应用项目:

xxx(集团)有限公司 x xx 项目

一、项目建设单位

(一)建设单位

xxx(集团)有限公司

(二)公司基本情况

公司全面推行“政府、市场、投资、消费、经营、企业”六位一体合作共赢的市场战略,以高度的社会责任积极响应政府城市发展号召,融入各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在商业模式思路上领先业界,对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公司秉承“诚实、信用、谨慎、有效”的信托理念,将“诚信为本、合规经营”作为企业的核心理念,不断提升公司资产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本公司秉承“顾客至上,锐意进取”的经营理念,坚持“客户第一”的原则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公司坚持“责任+爱心”的服务理念,将诚信经营、诚信服务作为企业立世之本,在服务社会、方便大众中赢得信誉、赢得市场。“满足社会和业主的需要,是我们不懈的追求”的企业观念,面对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的良好机遇,正以高昂的热情投身于建设宏伟大业。

二、机遇与挑战

(一)全球制造业发展呈现新趋势。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与绿色化成为制造业发展新趋势。泛在连接和普适计算将无所不在,虚

拟化技术、3D 打印、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将重构制造业技术体系,如 3D 打印将新材料、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植入产品,使产品的功能极大丰富,性能发生质的变化;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泛在信息的强力支持下,制造商、生产服务商、用户在开放、共用的网络平台上互动,大规模个性化订制生产将逐步取代大批量流水线生产;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工厂将成为未来制造的主要形式,重复和一般技能劳动将不断被智能装备和智能生产方式所替代。随着产业价值链重心由生产端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环节的转移,产业形态将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网络众包、异地协同设计、精准供应链管理等正在构建企业新的竞争优势;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加速重构产业价值链新体系。

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各国纷纷制定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美国从 2011 年起陆续出台《美国先进制造业伙伴关系计划》《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力求促进美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高美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德国在 2013 年出台《德国工业 4.0 战略实施建议》,力求使德国成为先进智能制造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日本在 2014 年出台《日本制造业白皮书》,力求通过重振国内制造业复苏日本经济。

英国在 2015 年出台《英国制造业 2050》,力求重振英国制造业并提升国际竞争力。法国在 2013 年出台《“新工业法国”战略》,力求通过创新重塑工业实力,使法国处于全球工业竞争力第一梯队。

(二)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新形势。

制造业发展迎来新机遇。2015 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到 22.9 万亿元,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超过 20%,在 500 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 220 多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是全球第一制造大国。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需求潜力加速释放,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各行业新的装备需求、人民群众新的消费需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新的民生需求、国防建设新的安全需求,都要求制造业在重大技术装备创新、消费品质量和安全、公共服务设施设备供给和国防装备保障等方面迅速提升水平和能力。全面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将不断激发制造业发展活力和创造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 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部署推进,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挑战。国内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供需错位情况较为突出;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发达国家通过“再工业化”吸引高端制造业加速回流,其他发展中国家利用资源成本要素优势加快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形成“双向挤压”。以往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再也难以为继,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

(三)制造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经过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制造业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和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条件。总体上看,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但仍属于欠发达地区、仍处于欠发达阶段,制造业发展水平与建设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为: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不足,中高端人才缺乏,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产品档次不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大;龙头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数量较少、规模偏小,核心竞争力不强;资源能源价格和物流成本相对较高;等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建设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必须深刻认识并牢牢把握当前全球制造业发展新趋势和我国制造业发展新形势,化挑战为机遇,坚持问题导向抓关键、重点突破带全局、结果倒逼求实效,在优化空间布局、提高创新能力、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开放发展水平、推动工业化

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提高绿色发展水平、发展服务型制造及生产性服务业等方面花大功夫、下大力气,努力探索符合实际的现代制造业发展路径,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不断提高制造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坚实支撑。

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和要素,推动创新要素合理流动,着力构建协同有序、优势互补、科学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

(一)加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施提升持续创新能力、高水平创新型园区建设、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培育、高附加值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推进开放创新、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六大行动,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落实先行先试政策,着力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新型科研机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区域协同创新等方面率先突破,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全面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形成高效合作、协同有序的创新体系,建设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

(二)加强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园区建设

强化城市创新功能,推动创新要素集聚,建立区域创新合作联动平台,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城市群。推动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强化综合服务功能和科技创新促进功能。推动科技园区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功能创新,建设集知识创造、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培育为一体的创新核心区。统筹推进大学科技园、科技产业园、科技创业园、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创业特别社区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三)推进区域协同创新

探索人才、技术、成果、资本等创新要素统筹配置的新模式,提高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更好地支撑引领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积极引导苏中地区更大力度集聚创新要素、培育特色产业,形成创新发展新优势。推动创新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组合,鼓励高新区跨区域创新合作与产业整合。

三、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xx 项目

(二)项目选址

xx 产业园

(三)项目用地规模

项目总用地面积 39999.96平方米(折合约 60.00 亩),项目建设遵循“合理和集约用地”的原则,科学设计、合理布局,符合规划建设要求。

项目总建筑面积 50399.95平方米。

(四)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 成项目预计总投资 18722.11 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 15919.37万元,流动资金 2802.74 万元

(五)资金筹措

该项目现阶段投资均由企业自筹。

(六)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

项目预期达产年营业收入 42053.90 万元,税后净利润 5987.92 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 2359.23 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 14.89%,全部投资回收期 5.87 年。

(七)进度规划

本期工程项目建设期限规划 21 个月。

—— 重点应用项目:x xxx 有限公司 x xx 项目

一、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

(一)项目名称

xx 项目

(二)项目建设性质

该项目属于技术改造新建项目,依托当地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创新氛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力打造以减隔震为核心的综合性产业基地,年产值可达 153000.00 万元。

二、项目承办单位

xxx 有限公司

公司秉承“以人为本、品质为本”的发展理念,倡导“诚信尊重”的企业情怀;坚持“品质营造未来,细节决定成败”为质量方针;以“真诚服务赢得市场,以优质品质谋求发展”的营销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纵观全局,争取实现行业领军、技术领先、产品领跑的发展目标。

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丰富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和可靠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公司将继续提升供应链构建与管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研发。集团成立至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第一、自主创新、持续改进,以技术领先求发展的方针。

公司满怀信心,发扬“正直、诚信、务实、创新”的企业精神和“追求卓越,回报社会” 的企业宗旨,以优良的产品服务、可靠的质量、一流的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产品及服务。

三、战略合作单位

xxx(集团)有限公司

四、项目提出的理由

当前阶段,面临的发展形势和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有利与不利因素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世界经济总体态势趋于稳定。全球化在曲折中前行,科技和产业变革孕育新突破,移动互联网与云计算、人工智能与先进机器人、3D打印技术广泛应用,并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为世界经济创造新的增长空间。同时,世界经济复苏还存在诸多变数,新的增长动力源尚不明朗,大国货币政策、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方向都存在不确定性,发达国家加快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东南亚等新兴经济体低成本竞争优势对国际投资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全球投资和贸易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结构调整进入攻坚阶段,我国经济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更

加复杂多变,但更要看到的是,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前景依然十分广阔。经过发展,我国的物质技术基础更加雄厚,人力资本的规模和累积效应正在逐步显现,综合比较优势仍然显著;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三期叠加”的负面影响将逐步消减和弱化,结构调整的成效将进一步显现,创新驱动、内需拉动、改革推动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将大幅提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孕育着巨大发展潜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将释放巨大制度红利、激发新的发展动力。

“十三五”是发展历史上重大机遇最为集中的时期。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为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拓展发展新空间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还有诸多独特发展优势。

同时,也清醒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一是新常态下传统支柱产业市场需求大幅萎缩,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大幅下滑,虽然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较快,但短期内恐难形成有效支撑,经济下行压力大。二是产业结构依然偏重,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类产品生产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总体偏低,化解过剩产能、大气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任

务艰巨。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不足,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创新平台数量偏少、规模偏小,推动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匮乏。四是协调发展的任务艰巨,区域、城乡发展不够平衡,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城市能级和辐射带动能力有待提升。五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亟待深化,对外开放水平较低,开放带动能力不强。六是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期盼还存在较大差距,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力度还需加大。七是干部队伍中还存在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现象,转变工作作风、提升能力素质的任务还很艰巨。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坚持深化改革。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体制机制,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着力破除阻碍我市工业转型升级体制积弊、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激发发展新动力。

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以创新促转型、以创新带升级,加大创新支持力度,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切实提高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将创新打造成工业提档升级源动力。

坚持项目带动。坚持投资拉动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加强对产业拉动力强、税源潜力大、环境友好型项目的筛选和扶持,加强对智能化、绿色化技术改造项目的支持,夯实工业转型升级基础。

坚持对外开放。坚持全面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着力构建开放型工业经济体系,积极营造优质、高效发展环境,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培育工业发展新活力。

坚持两化融合。坚持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集聚要素、提质增效升功能,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工业深度融合,积极培育“互联网+工业”的升级发展新模式。

坚持绿色共享。坚持倡导绿色低碳生产模式,支持工业企业开展节能环保改造,研发环保型产品,促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五、项目选址及用地综述

(一)项目选址方案

项目选址位于 xx 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理位置优越,建设条件良好。

(二)项目用地规模

项目总用地面积 66666.60平方米(折合约 100.00 亩),项目建设遵循“合理和集约用地”的原则,科学设计、合理布局,符合规划建设要求。

五、土建工程建设指标

项目总建筑面积 98666.57平方米。

六、项目进度规划

本期工程项目建设期限规划 25 个月。

七、投资估算及经济效益分析

(一)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

项目预计总投资 56249.33 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 44211.30万元,流动资金 12038.03 万元

(二)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

上一篇:C(3-7)《背影》教案下一篇:“三讲三爱”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