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

2024-12-08

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共8篇)

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 篇1

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

近年来,自治区开展的兴边富民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使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极大地提高了国门形象,边境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最近,笔者深入****县边境地区进行调研,对边境地区的扶贫开发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同时对边境地区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基本情况

****县地处桂西南边陲,与越南毗邻,边境线长 44.722 公里,有国家二类口岸——硕龙口岸以及岩应、硕龙、德天三个边民互市点。现辖***个乡(镇)和 1个华侨经济管理区,***个行政村(社区),全县总面积 27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211 公顷,总人口**.*万人。按照新的国家扶贫标准 2**元,****0 年末,全县还有贫困人口 139***人,“****”期间,全县贫困村有***个。距边境线 20 公里范围内,有 6 个乡镇,***个行政村(社区)***个村民小组,共有 19***户 86***人。

二、开展兴边富民行动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取得的成效

兴边富民行动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胜利,极大地改善了边境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给****县边境地区群众带来的实惠日益明显。****8 年以来,在实施的兴边富民行动大会战中,共投入建设资金**.*亿元,建设交通、饮水安全、沼气池、危房及茅草房改造、教育、卫生、土地开垦与整理、广播电视、边境口岸等项目九大类,惠及硕龙、下雷等 6 个乡(镇)***个行政村***个自然屯共计 8 万多人。兴边富民行动大会战的全面告捷,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和高度赞誉,如今边境居民正在享受大会战带来的丰硕成果,在硕龙、下雷等边境乡镇的群众中,到处听见他们表达对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感恩的心声,干群关系更加融洽,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可喜成果。

1.边境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在兴边富民行动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中,全县共修建 217 条村(屯)级道路共 587 公里,这些公路交付使用后,发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解决了***个屯 7 万多人的交通难问题。全县共有4***户居民享受到了危房及茅草房改造资金补贴,实施安全饮水项目 110 处,新建沼气池 1576 座,建设教育项目***个,这些项目完成后,边境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

2.边境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在兴边富民行动大会战中,新建广播电视工程***个,直播卫星广播电视覆盖项目涉及硕龙镇、下雷镇两个乡镇***个行政村***个自然屯 2***户农户,彻底解决边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问题。使用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后,广播电视节目信号强、图像清晰,能收听收看到 48 套广播电视节目,使广大边民能够直接从广播电视中听到党的声音,了解到党和国家的政策,同时也大大丰富了边民的文化娱乐活动。

3.边境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兴边富民行动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共惠及硕龙镇、下雷镇等 6 个乡(镇)***个村 1***个屯累计***万人次。通过兴边富民行动大会战,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边境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强有力地推动了富裕文明和谐新****的建设步伐。

4.边境贸易得到了繁荣发展。兴边富民行动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中,加快边境口岸建设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根据《崇左市口岸总体规划》,硕龙口岸拟建成以国际出入境旅游业、矿产品进出口为主,兼具边境小额贸易和边民互市贸易的口岸,成为中国-东盟国际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口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按

国家一类口岸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口岸设计通关能力为客运量每年***万人次、货运量每年***万吨。兴边富民行动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边境口岸基础设施投入使用,使口岸客货运量逐渐提高,为中越贸易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5.兴边富民行动大会战强力推动了****经济社会跨跃式发展。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全县一大批群众的就业问题,带动了旅游、餐饮等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到****1 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亿元,同比增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亿元,同比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全年财政收入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亿元,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

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 篇2

一、扶贫攻坚全面启动,态势喜人

1、规划编制到位,项目策划及时有力

片区三县编制了《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规划》、《幕阜山连片特困地区产业发展规划》、《幕阜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实施规划》。通城县确定“十二五”时期片区发展项目495个,项目总投资411.3亿元;崇阳县启动片区项目183个,投资总量达2600亿元;通山县规划项目257个,总投资351亿元。

2、坚持产业富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通山县围绕培育“五石”和新能源“双百亿”产业集群目标,大打“武钢牌”、“回归牌”,大力招商引资,吸引了武钢森泰、科奥医疗器械工业园等一批大项目落户。全县工业企业发展到345家,初步形成了“一区两园一条工业长廊”的格局,开发区规划面积达到22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达到49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1.65亿元。通城县获省财政厅440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且每年可获300万元财政贴息资金。省委农办(省委财经办)、财政厅2013年分别安排财政专项调度资金1000万元。省发改委已明确将湘、鄂、 赣毗邻地区边贸物流中心作为重点项目,支持通城县打造 “三省边贸中心”。省农业厅、畜牧兽医局已为通城县补贴资金500多万元,帮助其建设生猪大县。

3、坚持扶贫开发,专项扶贫效果显著

一是落实惠民政策助脱贫。三县农民从国家退耕还林补贴、种粮补贴、库区移民补助、农村低保、家电下乡补贴的惠农政策中,每年获得收入达到上亿元。二是整村推进稳妥有序。通城县35名县级领导,分别率领98个县直部门,到各自的整村推进联系村召开现场办公会,整合各类资金1722万元,组织实施村级发展项目59个、农户脱贫项目152个。崇阳县继续在11个重点贫困村实施整体推进, 全县共整合资金966万元,实施项目46个,落实扶持资金314万元。三是实施素质扶贫脱贫。通山县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累计培训5.3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3.6万人;培训城镇下岗失业人员7882人,实现再就业6785人,每年劳务输出12.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75亿元。

4、坚持“双带双扶”,“南北”结对初见成效

省纪委、省发改委牵头协调17家省直单位发挥各自优势,累计帮扶通山项目500余个,总投资近30亿元。咸宁市委、市政府安排5家市直单位和7家市直企业对口帮扶通山,市县二级领导带领3个部门、连续5年对口帮扶一个村。同时,推行城乡互联、百村共建、千户帮扶等举措, 累计结对帮扶3663户,扶持资金2567万元。通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领县扶贫办及相关乡镇,多次前往咸安区对接落实对口帮扶工作。

5、坚持项目攻坚,重点项目开工良好

通山县大力实施“旅游活县”战略,成功晋升为“湖北旅游强县”,九宫山、闯王陵、隐水洞、富水湖、王明璠大夫等先后成为国字号旅游品牌,国家水利风景区富水湖开发步伐加快。崇阳县加快推进兴民钢圈、铭达塑料等十大工业项目,天成物流园、农贸市场等十大城建项目,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在全民共享上。招商引进项目55个,合同引进资金89.6亿元,启动投资总量达2600亿元的项目储备库建设,为深入推进全县扶贫攻坚奠定了基础。

二、发展进程时有困难,遭遇矛盾

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攻坚是一项艰巨而崭新的课题, 两年来,咸宁市幕阜山片区起步坚实、进展顺利,但也存在着资金短缺、技术滞后、产业薄弱等困难。

1、资金欠缺,特色产品销路不畅

贫困地区缺啥,简单地说是缺钱。扶贫靠啥,最直接的是投资。如通山县酿造工业有限公司是该县重点骨干企业,迁入县经济开发区后,第一期建成3万吨 / 年产能,实现年税金3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50个,产品销售供不应求,是发展产业、有利就业的利好项目。规划中的二期工程建设,缺口资金3000万元,公司老总正为此事多方求援。 另外,因李子味道好而闻名的崇阳县天城镇寺前村等地, 村民们今年为成片的李子积压贱卖而犯愁。以寺前、蛤蟆石村为例,按每棵李树产果50公斤匡算,近2万棵李树就是100万公斤,按市场价2元 / 公斤估算已损失200万元。

2、技术滞后,科技创新内力不足

就产业扶贫来说,技术落后就是效率低下、质量平庸。 如湖北黄袍山绿色产品有限公司是全国油茶生产的知名企业,其产业园设计产能为年加工油茶籽4万吨,需鲜果10万吨,但油茶鲜果的剥处理技术及相关机械设备一直未能解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咸宁油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片区的企业,缺少高新技术技能人才,企业自我创新能力不足是较普遍的现象。

3、工业短腿,绿色农业发展不足

由于多种原因,幕阜山片区工业基础薄弱。绿色农业应是幕阜山片区的亮点,但整体发展缓慢,像通城县四庄乡大溪村这样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基础设施落后、无支柱产业、无特色经济的偏远山区不止一二。靠山吃山,“吃”得山上无大树,现在正依靠政府补贴,发展苗木基地。片区的茶叶、水果、雷竹是极具片区特色的绿色产业,但发展一波三折,萧条时期的规模仅及兴旺时期的二分之一。

4、企业缺地,农村田园多处撂荒

荒坡崛起厂房、园区融入城市、农民变为市民,讲起来动听、画成图纸诱人。但这些厂房、园区不能建空中楼阁, 农民进城不能白吃白喝,土地成了这个问题的症结。调查中多次发现,企业家有发展经济的宏才大略,农民有居家过日子的小算盘。政府要体谅企业家创业的心急如焚,也要理解农民守业的的寸土不让,要想好梦成真就必须在老百姓诉求越来越高,征地难度越来越大的现实面前,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创新点。

三、因时因地创新思路,定位端正

面对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特点,针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结合幕阜山片区的实际情况,拟提出如下发展思路。

1、小康型规划,长征式扶贫

幕阜山片区扶贫攻坚,一方面,要在国家、省扶贫政策与规划的指导下,高标准确定扶贫目标,以奔小康为基本原则,着眼长远,一步到位。另一方面,要立足当前,稳扎稳打,要力争扶贫对象精准、扶贫方法科学、扶贫措施具体。 敢于打突击战,也敢于打持久战,把困难想多一些,把决心下得更大一些。只有把各项基础工作抓准了、抓到位了,开发与扶贫才能循序渐进,并希冀于事半功倍。

2、一体化布局,差异化发展

连片特困地区发展与扶贫,是区域性行动,要讲一体化,不能各自为战。譬如打造千亿茶产业,通城、崇阳、通山要鼎力同心,咸安、嘉鱼、赤壁也要因地制宜支撑。又如竹地板产业,崇阳鑫森工贸实业有限公司是湖北省最大的楠竹加工企业,有承担咸宁现有竹资源加工竹地板的能力。 但咸宁目前另有巨宁竹业等企业生产竹地板,如再发展类似企业必然造成资源的争夺,影响相关企业的经济效益,无助于咸宁竹产业的发展。此外,要讲差异性,不能一哄而上,要善于错位发展。譬如通山发展山羊、蜜桔等,崇阳发展雷竹、肉鸭等,通城发展油茶、生猪等。通山发展高山大湖与宗教文化旅游,崇阳发展灵山秀水与地方戏曲旅游, 通城发展红色文化与瑶文化旅游,等等。

3、集力攻坚处,关照普通点

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扶贫工作需要攻坚,要让死角绽放活力。连片特困地区是攻坚之处, 特困地区内又有特困乡村需要重点攻坚,要妥善处理好攻坚点与普通点的关系。我们的目的不是让特困村、特困户跑步前进,而是让一般贫困村、贫困户小步前进,更不是让脱贫村、脱贫户原地踏步,共同发展不等于齐步发展,共同富裕不等于同等富裕。另外,加快特困对象的发展速度,才能缩小差距,才能加快建成小康社会。

4、保障新农村,服务城镇化

新农村与城镇化建设要两驾马车齐驱。农村扶贫的基本目的是农民小康和国家粮食安全,故必须保障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不是把贫困区域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变为市民,显然此举是扶贫资金的流失,是扶贫优质人力资源的流失。若如是,贫困村将长期贫困,贫困村的开发将更加困难。因此,要抓好三点:一是在城产融合的建设中,多给贫困村更多的项目与投入;二是对贫困村的特色资源进行科学开发,使其进入工业化、城镇化的链条;三是对列入城市发展规划的贫困村要针对性地进行开发,按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实现城镇化建设与扶贫开发协调发展。

四、准确对策破解难题,担当重任

为攻克幕阜山片区扶贫的困难,抓住重要的发展机遇,因时因地落实扶贫措施,根据改革创新、实干争先的原则,拟提出如下对策。

1、放大扶贫资金,提升扶贫效益

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资金欠缺是普遍问题,可以将财政和社会支持的扶贫资金作为风险抵押金存入金融机构,并以1∶5的比例撬动金融机构放担保贷款,通过反担保方式防止贷款的风险性,放大扶贫资金的效益性。此举可花小钱办大事,放大五倍资金可以理解为扶贫效益扩大了五倍,或理解为将扶贫所需的时间缩短到五分之一。这将大大有利于整村推进和产业扶贫。

2、实行二次流转,解决失地之忧

农民与外来企业家直接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常有戒备之心,但对村民委员会则表示信任。可以让村民委员会与农民签订第一次土地流转协议,再由政府与开发商签订第二次流转协议,通过二次土地流转顺利完成土地的征收工作。让农民在土地流转后获得高于土地流转前的收益是关键,要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并给予优惠政策。

3、项目引进投资,管理增强效益

一方面,要用发展工业园的思路做产业扶贫。幕阜山贫困地区有较富集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要根据这些资源的布局与特色,拟定扶贫项目,聚集社会资金来开发扶贫。让那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外籍老板、回归老板成为这些农业项目的投资者,土地、特产、地方文化、传统工艺都可转化为资金入股,让农民在项目发展中踏上小康之旅。另一方面,用经济责任制加强扶贫项目管理。不仅要明确扶贫资金用于谁,用于何项目,而且要明确扶贫资金的预期目标与实际效果。要加强重大扶贫项目后期的检查与履责,对达到预期或超过预期效果的要给予表扬与奖励, 对未达到预期效果的要查明原因,追究责任。

4、借助重点工程,做出品牌效益

幕阜山片区生态旅游公路是财政支持的重点工程,要通过旅游公路加快发展百亿竹产业、百亿茶产业、百亿油茶产业。要把这些大产业的产值落实到县,把基地的发展落产到乡镇。要像精准扶贫一样落实现有基地的数量,有针对性地部署下阶段的发展措施。“二山二湖”(九宫山、黄龙山、富水湖、青山湖)是幕阜山片区重要的旅游品牌。九宫山要将生态文化、宗教文化、闯王文化融为一体,打造绿色养生名胜避暑游览景区;黄龙山要将天岳文化、抗日文化、黄龙宗文化融为一体,打造怀古爱国、修身养性游览景区;富水湖景区要充分彰显隐水洞、核电站、湖区山水特色,打造华中著名的水上和溶洞旅游目的地;青山湖要彰显青山国家湿地公园、崇阳百泉地质公园的特色,打造平湖湿地旅游景区。

5、做活农业“小循环”,做强产业“大循环”

“小循环”提升农业效益。如通山县推广套种、套养、轮作、间作等科学、节约型农业技术,采用油—稻—稻、瓜— 稻—菜、食用菌—水稻—食用菌等种植方式,提升了土地的利用率,创造了更高更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大循环”做强产业扶贫。幕阜山片区有楠竹、茶叶、油茶、生猪、山羊等宝贵的农业资源,必须从过去出卖原材料或粗加工转变为精加工、深加工,拓展产业链,延伸财富源。要创造条件,实现“农业—工业—反哺农业”的循环发展,观光农业与旅游业循环发展,工业、农业、旅游与城镇化建设一体化发展。

摘要:幕阜山连片特困地区集中开发扶贫攻坚两年来,在策划项目、产业扶贫、整村推进、双带双扶上成效显著,但也存在着扶贫资金欠缺、科技创新不足、产业基础薄弱等困难与矛盾。对此,本文提出必须坚持一体化布局,差异化发展;保障新农村,服务城镇化的发展思路;放大扶贫资金效益,破解征地与失地矛盾,借助重点工程做出品牌效益,做活农业“小循环”,做强产业“大循环”。

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 篇3

一、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的概况

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以下简称库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具有典型“老、少、边、穷”特点。一方面,库区大部地处秦巴山区,产业结构不均衡,财政十分困难,人口密度151.8 人/平方公里,城镇化率45%左右,人均生产总值 33000多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0余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00多元,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国家扶贫攻坚的重点地区。另一方面,库区自然景观独特,人文底蕴深厚,拥有武当山等一批世界级风景名胜区;生态系统独具特色,拥有保存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工业基础较好,旅游业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发展潜力。

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丹江口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淹没损失巨大。库区淹没造成房屋损失面积619万平方米,近6亿元以上的公共基础设施没入水底;淹没工业企业200多个,厂区面积50万平方米,涉及职工5万人,年产值损失40亿元,年利润减少4亿元;受淹没影响城镇13个、县级城市2个,建制集镇11个,建成区影响面积386.7亩。淹没地区做出了巨大牺牲,遭受了重大财产损失,减缓了当地城镇化进程。

(二)生态影响较重。库区国土淹没总面积638平方公里,淹没37片乡镇林地、森林,共淹没林业用地13万亩、耕地22.3万亩,占库区国土淹没面积的48.4%,淹没林木蓄积量6万立方米。库区大片国土被淹没,耕地和森林面积减少,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改变,生态平衡状态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加重了库区财政的负担,减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三)迁移人口众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搬迁是继三峡工程之后,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水库移民“大迁徙”。库区共迁移人口80.58万人,一期工程(丹江口水库区建设期间)迁移人口48.9万人,二期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期建设期间)迁移人口31.68万人。内安移民采用就地后靠安置的方式,这加剧了库区人地矛盾,居民人均资源占有量急剧下降;外迁移民采用省内分散安置的方式,多有返乡、流散等遗留问题。

(四)财政收入减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造成库区财政收入巨大损失,关停近200家排放不达标企业,年减少税收3亿元。增加企业年用电成本3亿元,年减少税收1.26亿元。淹没迁建企业200家,保守测算2010—2014年迁建期内损失税收80亿元。外迁人口减少消费4亿元以上,按商场超市平均税负年损失税收1000万元以上。此外,工程建设期间对淹没区耕地占用税进行划拨,财政收入的虚增,风险加大。

三、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扶贫攻坚的必要性

(一)确保南水北调中线调水的需要。要达到“一江清水永续京津”,唯一的途径便是修复库区生态和保护库区环境。当前,库区实施了森林植被恢复和水源涵养林建设项目、丹江口库区生物隔离带项目,资金投入总额为65.41亿元,还有10亿元的资金缺口需要地方自筹解决。按相关规划,库区生态环境治理近期投入110.48亿元。完善库区扶贫攻坚政策,增加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是确保南水北调中线调水的需要。

(二)落实秦巴山区扶贫规划的需要。库区位于秦巴山区腹地,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按国务院《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共有6个方面31处涉及库区。库区地方财政收入少,增长不稳定,人均财政收入不足全国的一半,这严重制约了财政资金的投放规模,迟滞了扶贫攻坚的步伐。完善库区扶贫攻坚政策,为库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是落实国家秦巴山片区扶贫规划的需要。

(三)助力中部崛起建成支点的需要。库区90%位于湖北省境内,区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严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中部崛起”的战略中,湖北省要提高整体发展水平,库区就必须要更快更好地发展。然而,库区公共基础设施落后,经济总量偏低,省级财政投入有限。湖北省完善库区扶贫攻坚政策,提高库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助力中部崛起建成支点的需要。

(四)实现国土主体功能区划的需要。在2010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库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库区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较缺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30—50%,生态重要性较高,生态脆弱性为中度,人口聚集度较低,交通优势度较低,地均地区人均生产总值0—250万元每平方公里,目前开发强度为1—5%。库区生存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完善对库区扶贫攻坚政策,特别是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是实现库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定位的重要前提。

四、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扶贫攻坚政策的建议

(一)合理确定调水水价。水价是调节供水区与受水区利益的重要因素。按照《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由供水生产成本、费用、利润和税金构成。在长江水利委员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总报告》中,以地市级行政区为单元,考虑南水北调工程的公益性特点,配套工程成本计入水价,按照“谁受益、谁分摊”的原则分摊费用,按两步制计算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测算的中线工程水价为0.194元/立方米(不含税0.16元/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所调之水包含了生态修复、污水防治、水质监管等巨大的成本费用,水资源的贱卖是对市场经济价值的背离,与水作为战略资源的地位和以价格杠杆优化资源配置的政策严重不符。目前,受水区沿线认为水价过高,国务院没有确定调水价格,但各地水价联动机制已纷纷建立,涨声一片。因此,建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水价最低定为0.194元每立方米,同时研究建立调水水价联动机制。

nlc202309042313

(二)合情设立调水法人。调水运营法人的确定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期调水运营的先决条件,是解决调水税费分配的基本前提。汉江水利水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水利部丹江口水利枢纽管理局)和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有限责任公司都是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的下属单位,都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而设立,都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中承担相应的管理职能,都有着较为完善的企业法人组织机构和管理人才队伍。汉江集团和水源公司都在湖北省十堰市注册,调水法人注册在湖北省十堰市有利于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依法履行管理职能。因此,建议整合汉江集团和水源公司的机构人员,在湖北省十堰市注册调水法人。

(三)合法分配调水税费。据测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期调水运营后,年可征税约7000万元、水资源费19亿元,二期年可征税约1亿元、水资源费26亿元。

调水税收分配。按国家分税制对税收种类的划分,调水所产生的税收属于地方税种。依据现行法律规定,调水运营后所产生的营业税及附加、企业所得税由调水法人注册地湖北省十堰市征收。调水税收由湖北省独享,本不存在法定的分配事由,但淹没区内湖北、河南两地都有税收收入的损失,从平衡两地利益的角度,调水税收分配实有必要。从税收受益者与税收来源地相一致的税收原则和税收收入损失为基点的公平合理的分配原则,建议按湖北省十堰市和河南省南阳市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所占淹没面积的比例(湖北省56.3%,河南省43.7%)来分配。

调水水资源费分配。三峡电站的水资源费征收主体是由财政部驻湖北省监察专员办事处负责按月征收,水资源费摊入电费中,由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按月缴入湖北专员办的中央财政汇缴款专户。三峡电站的水资源费分配标准规定10%上缴中央国库,其余90%按比例在湖北省和重庆市之间进行分配,并分别上交两省市国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同三峡工程都是水源区跨越几个省市,因此,建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水资源费征收参照三峡电站水资源费征收主体设置,由财政部驻湖北省专员办事处负责按月征收,水资源费摊入水费,由调水法人按月缴入湖北专员办指定的国库汇缴款专户。湖北省十堰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库区、核心水源区,且地处秦巴山区、经济落后、财政困难。鉴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三峡工程的水资源来源区跨越两个省份的相似性,建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水资源费的分配参照中央四部门《通知》另行规定,水资源费由中央财政分成的10%部分全额返还地方,地方财政分成的90%部分按(湖北省90%、河南省10%)比例分配(以水源区面积、迁移人口、库岸线、库容、汇入水量等比例加权确定)。

(四)合理设立专项基金。设立丹江口库区生态恢复保护基金。生态补偿是对生态系统本身恢复、保护及破坏成本的补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库区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在生态恢复、保护上需要巨大投入。我国在排污权、林权、水权等方面已经探索建立了市场生态补偿机制,三峡电站从2003—2012年连续10年从发电中按0.0045元/度的标准,建立三峡库区后期发展扶持基金,专项用于三峡库区及移民地区。因此,建议参照三峡电站的做法,建立丹江口库区生态恢复保护基金,自2014年起每年从调出的每吨水中按0.1元/吨的标准提取,专项用于丹江口库区生态恢复、保护及破坏成本的补偿。

设立丹江口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基金。生态补偿是对保护生态系统和维持国家生态功能而放弃经济社会发展机会所受损失的经济补偿。在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库区是水源涵养重要区、秦巴山地水源涵养重要区和秦岭落叶阔叶、针阔混交林水源涵养三级功能区。为保护良好的生态系统,库区牺牲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机会。我国已基本建立了生态补偿的国家机制,三峡电站自2004—2009年连续7年从中央财政中每年拿出5亿元设立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建议参照三峡电站的做法,设立丹江口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基金,自2014—2023年连续10年由中央财政每年拿出3亿元,专项用于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扶持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五)合力整合扶持政策。现行的体制下,国务院及其各部委会在其职权范围内分别出台关于库区和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的各类扶持政策。这两大类扶持政策存在重复和冲突的现象,使得地方政府对政策的执行无所适从,还会造成地方政府多头申报,造成有限行政资源的浪费。建议在制定关于库区扶贫政策时,着眼于南水北调和秦巴山片区扶贫两大视角,统筹两个方面来制定针对库区的扶持政策,捆绑使用扶持政策相关的资金,实现扶持政策的综合效益。

(王华新系原湖北省综改办主任、湖北省财政厅副厅长,湖北省预算与会计研究会会长,马泽明系原湖北省十堰市财政局副局长)

责任编辑:洪峰

脱贫攻坚情况个人扶贫工作报告 篇4

11月13日中午,晴。

又有好几天没去我们包保的精准扶贫户赵文英大姐家了,昨天打电话给司法局杨平局长,约好今天中午再去她家,看看家里需要什么,好及时沟通解决。

杨局依旧和往常一样,开的还是他那辆老旧的越野车。每次下乡,他都夸自己的车子四轮驱动,爬坡上坎走烂路巴适得很,叫我和他一起坐车去,不用另行开车。其实我的家境也不怎么好,妻子没有正式工作,一家人的开销,全靠我那点死工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节约一点好一点。

车子行驶在县城到冯三镇毛力村的公路上,我们一路上都在聊赵大姐的家庭情况:赵大姐腿部残疾,走路都成困难,丈夫年事已高,一家人的收入,全靠在外打零工的儿子和媳妇,还有一个孙子在读小学,另一个还不会走路,难啊……

在冯三镇街上,我们买了一袋尿素,还有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杨局开玩笑说:“你力气大,我负责出钱买,你负责扛。”他曾经在教育局当过局长,和我也算认识很多年了,那时候总觉得他严肃得有些怕人,自从我们被分在一个帮扶小组,成为“战友”后,我发现他越来越有趣了。因为半路修桥,我们绕了一大圈才到去赵大姐家的路口,从路口到她家,还要步行一公里的山路。我扛着一百来斤重的尿素,杨局一会儿在后面给我拍一张照,一会儿又跑在前面给我拍一张照。然后拿给我看,我的天啦,本来我人就胖,一袋尿素压得我满头大汗。我一边心里埋怨着杨局照相实在是太丑了,一边盘算着下次他扛我来照,保证扳回一局。杨局催促道:“快走哦,我还要赶回去开会哩!”

把尿素放在赵大姐家屋里的板凳上,她端过来两杯热腾腾的茶水表示感谢。喝完茶,检查完“口袋书”,作为教师,我又给她宣传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把教育方面的政策重点重复了一遍,赵大姐不厌其烦地听着。从大姐的眼睛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一家对党和政府的感激:牛和猪的养殖补助款落实了,丈夫当护林员的工资领到手了,读小学的孙子每年的生活补助款足额发放了,改厕改厨和房屋维修工程完工了……反正日子一天天向好,他们一家对未来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期许和憧憬。

家里还缺些什么?杨局在小本子上一一记录了下来。

告别赵大姐一家,杨局又开着他牛一样勤劳的越野车,载着我返程了。“我忙着赶回去开会,你坐好,我们开快一点哈!”杨局说。因为主路修桥,我们又绕行十来公里的乡村路,在一个转弯处,只听“哐当”、杨局又“啊”了一声,我的头撞在副驾室的门上。我发现不对劲了,打开窗子一看,车子一半悬空,差点就掉到一个村民家的阳沟里去了!两个胖男人从车里小心翼翼地爬出来,一边庆幸没有伤到人,一边找附近的村民帮忙想办法。说实话,这几年群众对政府的工作比较满意了,干群关系也好了,他们听说我们是去扶贫的同志,立马就召集到十几个人,扛锄头、搬砖块、拿绳子……人多力量大,办法也多,车子是伤了一点,但还是弄上来了。

我们的车又重新回到崎岖的公路上行驶。杨局郑重地说:“我干了几十年,都是快退休的人了,这几年群众的工作确确实实比任何时候都好做。你知道为什么吗?其实就是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脱贫攻坚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

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 篇5

根据上级扶贫工作文件精神,我园高度重视,认真制定扶贫攻坚工作方案,分工负责逐一排查,认真比对上级下发全县贫困人员统计表,确保每一个贫困儿童都能得到资助。现具体报告如下。

1、目标明确:根据上级文件精神,认真查找问题,坚持边查边改,及时补缺补差,真正实现精准扶贫。

2、认真建立自2016年以来的建档立卡户台账,并整理入档。

3、及时把建档立卡户的资助款发放到位,不拖延。

4、确保三残儿童入学入籍。

5、将外地学生的资助工作落实到位,并在台账中标明。

6、加强扶贫攻坚工作宣传工作。要求全体师生均能了解国家扶贫工作。幼儿园受资助的范围,及受资助的额度为每期600员。范围为民政部门确认的农村低保户家庭中的幼儿,孤儿,残疾家庭中的幼儿、因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导致家庭困难的幼儿、因自然灾害、重大事故导致家庭困难的幼儿、烈士子女等。幼儿园通过了条幅板报,班会等形式开展宣传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今后,九九幼儿园会继续按照上级领导的指示,高度重视,强化管理,总结经验,把扶贫工作做得更好。

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 篇6

省政协调研组

(2011年8月)

根据省政协常委会的安排,7月25日-8月6日,张津梁、张世珍、马国瑜三位副主席带领省政协扶贫攻坚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定西市安定、陇西、漳县、岷县、渭源和临夏州的临夏市、临夏县、和政、积石山、东乡、永靖等11个县区,走访了30个乡镇44个贫困村66户贫困家庭,实地考察了34家企业和扶贫开发项目点,重点围绕“两州两市”如何打好今后10年扶贫攻坚战进行调研。调研组先后召开11次座谈会,分别听取市(州)县(区)情况介绍,并与省、市、县直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及乡村干部群众座谈交流,探讨扶贫攻坚的主要措施和途径,形成了共识。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定西、临夏两市州扶贫开发取得成效显著

定西、临夏两市州的扶贫开发工作,始于1983年,主要经历了“两西”建设、“四七”扶贫攻坚、西部大开发三个阶段。先后提出了“兴河西之利,济中部之贫”、“三年停止破坏,五年解决温饱”,“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水旱路不通另找出路”、“四个一(一人一亩基本农田,一户一亩经济林果园,一户出售一头商品畜,一户转移一个劳动力)”、“修梯田、打水窖、兴科技、调结构”等开发路子。

进入新世纪,定西、临夏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以实施以工代赈、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劳动力培训转移、产业化扶贫等为主要措施,扶贫开发取得了历史性成效。

一是农村贫困人口数量持续下降,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定西、临夏两市州农村贫困人口分别由2000年的90.2万和87.78万人下降到2010年的39.33万人和45.11万人,贫困面分别下降到15.52%和26.0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268元和1380元增加到2010年的2702元和2375元,分别增长113%和72%。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改善。定西、临夏两市州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把改善农村基础实施条件摆在扶贫开发的首位,不断加快水、电、路、气、房、田、林网等“生命线”工程建设步伐。仅定西市就先后投入3.32亿元,在430个村实施了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项目70个,搬迁11220户58083人。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59823户,兴修梯田181.6万亩,解决了92万人安全饮水问题。积石山县2010年整合发改、财政、交通、水利等14个部门的各类扶持资金5337.37万元,在11个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平均每个村投入强度达567万元,共硬化村社道路194公里,解决了3个村的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危旧房1064户,户均补助2-3万元。通过各类项目的实施,有效促进了贫困乡村基础条件的改善。

三是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贫困农户的发展能力逐步提升。随着农村种植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实用新技术广泛应用,种养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一些支撑农民增收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近年来,定西市投入扶贫专项资金1.5亿元、贴息贷款4.8亿元,重点扶持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开发,特色优势作物种植面积600万亩,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80%以上,农民人均从中获得纯收入189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临夏州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草食畜牧业和推广旱作农业技术,一方面扶持养殖小区,实现规模养殖;另一方面,发展千家万户养殖,农民人均牧业收入由2005年的188元增加到2010年的355元。并逐年加大对种植业的投入,2010年粮食增产1亿公斤,增收2亿元,种植户户均增收1200元,人均增收231元。这些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四是农村社会事业有了长足进步,民生问题有了制度性保障。通过实施“两基”攻坚、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装备水平得到提高,服务能力有所增强,党的惠民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农村上学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极大缓解。通过培训,新成长劳动力素质有所提高,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五是社会帮扶工作稳步发展,参与扶贫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从2001年以来,全国妇联、中国进出口银行、天津市单位为定西捐资2亿元,捐物1.07亿元,帮办实事5635件。临夏州经多方争取和衔接,与夏门市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以劳务输转、产业帮扶、干部交流为重点,不断探索新的帮扶形式。5个中央国家机关、34个省直部门、944个州县市部门开展社会帮扶,五年累计捐助种类社会帮扶资金8063.41万元,为扶贫开发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从调研的情况看,尽管扶贫开发工作近10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贫困地区已经开始由整体解决温饱向总体小康迈进,但由于受历史、自然、区位、资源等诸多因素的相互影响,不少地方仍然存在着“基础设施弱、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比重大”的状况。

(一)经济总量小,财政自给率低。近年来定西、临夏两市州GDP虽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但主要靠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来拉动,工业企业规模小、层次低,特色产业培育和发展迟缓。经济总量较小、人均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县贫民穷的状况没有多大改变。2010年,定西市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3.8%,列全省第12位,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702元,分别是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45.7%和78.9%;临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375元,仅为全国的40.13%、全省的69.28%,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最低的东乡县仅为1814元,财政自给率不到10%,主要依靠中央和省上的转移支付来维持正常运转的状况没有改变。

(二)生态环境脆弱,自我脱贫能力弱。定西、临夏两市州大部分地区分布在干旱山区、高寒阴湿区和石山区,沟壑纵横、山峦叠嶂、交通不便,群众生产生活成本高。自然灾害频发,资源贫乏,基本没有可供规模开发的矿产资源,后发优势不明显。水土流失仍十分严重,仅定西市就有5000多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临夏州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84.3%。

(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没有根本改观。道路交通设施差,等级公路少,路网密度低。定西市只有650个行政村通油路,仅占行政村总数的35.5%,山区还有162个行政村不通等级公路。两市州的自然村有近一半不通公路,一些路段标准低、通行能力弱,“行路难”的问题还未彻底解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渠系配套不完善,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弱。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更为突出。据基层反映,临夏州有89.5万人饮水不安全;定西市有123.13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农村电网改造覆盖面仅为78%。调查中我们感到,最突出的问题是道路通达深度低,路况质量差,村与村之间,村与乡、县与县之间的连接道路尚不发达,行政村之间、自然村之间、自然村与行政村之间的连接道路数量少、质量差,农村道路路面结构仍以砂砾路、泥土路面为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晴通雨阻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成为制约贫困地区乃至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四)致贫因素多,返贫率很高。除自然条件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性投入不足、人口素质偏低等长期性因素外,因灾、因病、因学、因婚嫁和建房返贫的问题比较突出。据统计,定西市平均每年有20万人返贫,返贫率在7?30%之间;临夏州正常年景返贫率在10%以上,灾年高达45%。我们走过的一些地方,部分群众主要还是靠土豆、青稞维持生活,还有一些人多地少的地方,群众主要依靠退耕还林补贴和农村低保为生。据调查,正常年景下每年约有10%的农村低收入人口返贫,其中因病、因灾、因子女上高中或大学、建房和婚丧嫁娶返贫和举债的占了大多数。

(五)整村推进任务大,投入不足。定西市共有1830个行政村,其中市上确定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村1198个,截止目前只完成了344个,按照现有进度,到2020年也难以实现规划目标。东乡县有重点贫困村192个,过去10年累计安排整村推进项目109个,根据目前进展,明显赶不上发展的需要。同时从整体上看,由于整村推进点多面广,项目庞杂,资金量又小,扶贫开发的效果有限,大部分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善,难以为稳定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奠定良好基础。

(六)资金的优化整合尚未取得突破,扶贫资金管理方式有待调整。调研中我们发现,影响扶贫开发总体效益提高的症结之一,就是受现行体制制约,资金来源渠道多,使用分散,有限的资金难以形成拳头。这里既有资金项目管理部门统得过死的原因,也有地方不善于优化整合的问题。各地普遍反映,扶贫资金由省上根据项目统一下拨,而与基层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由于市县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没有资金整合的权利,难以实现扶贫资金效益的最大化,也难以充分发挥基层工作人中在扶贫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七)各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成为制约开发式扶贫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当一部分地区由于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薄弱,人才短缺,观念陈旧,直接影响到社会事业的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教育质量不高,高考升学率低。辍学率偏高,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成果任务繁重;中等职业教育在一些县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两后生”未得到及时培训,缺少一技之长。乡村卫技人员数量少,技术水平低,服务能力弱,很难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和保健的需求。东乡县尚有59.4%的行政村没有卫生室,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得不到有效预防和治疗。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比较普遍。不少乡村各类文化设施几乎是空白,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较为普遍,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三、几点意见建议 通过调研,从定西临夏看“两州两市”的扶贫攻坚,我们感到,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由于受自然、经济、历史等因素的制约,扶贫攻坚所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全省43个国扶贫困县中,有26个在两州两市,占到两州两市县总数的81%,贫困面占全省的50.8%,目前仍处于整体性贫困状态。特别是贫困成因复杂、贫困程度深、贫困类型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些地区呈现出收入性贫困、生态型贫困、能力性贫困、信息性贫困互相交织和叠加的特征,是扶贫开发条件最差、工作难度最大、投入成本最高的“硬骨头”,要在未来10年解决这部分人的贫困问题,任务还相当艰巨。如果持续下去,就会进一步拉大与其他地区发展的差距,直接影响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认为,要完成今后十年的扶贫攻坚任务,必须进一步创新扶贫开发的机制,改进扶贫开发的方式,采取更加得力的措施。今后十年,关键在“十二五”这前五年,规划工作要做的更具体、更扎实,为实现2020年基本消除贫困的目标努力开创我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局面。针对当前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对党中央、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学习,进一步增强扶贫攻坚意识。扶贫工作事关全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大局。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快“两州两市”扶贫攻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国务院今后10年扶贫《纲要》为指导,结合甘肃实际,将“两州两市”扶贫攻坚摆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体现项目倾斜,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建议省委、省政府把两市两州扶贫攻坚放在全面建设我省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中认真谋划,摆在统筹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上通盘考虑,充分认识打好未来十年扶贫攻坚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真正使新时期新阶段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相一致,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相符合,制定特殊政策,采取特殊措施,全力开展扶贫攻坚。尤其是要突破常规,采取强力推进的办法,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给予特殊政策,强化领导,全力攻坚。举全省之力,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尽政府所能,倾全社会之力,多管齐下,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扶贫开发进程,以确保2020年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建议“两市两州”各级党委政府,更应将扶贫开发作为统揽全局的中心工作来抓,进一步明确今后十的扶贫攻坚 的工作责任和使命,以学习贯彻落实国家今后十年《扶贫纲要》为契机,进一步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和自觉性,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扎实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

(二)按照全国今后十年扶贫纲要的要求,摸清贫困实际状况。在调研过程中,各级普遍反映国家统计局监测的贫困人口比当地的实际人口要少得多,给项目规划和资金安排上造成很大困难,基层要求省上尽快组织力量调查确定一个符合当地实际的贫困人口数。为了搞好今后十年的扶贫攻坚工作,当前建议抓好三项工作:

一是要高度重视扶贫统计监测工作。在国家将要提高贫困标准的情况下,建议省上组织力量,深入到两市两州如实开展新标准下贫困人口的监测统计工作。建立统计工作责任制,把扶贫统计作为扶贫开发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以这个数据为基础来定规划、报项目、拿措施,不断提高扶贫开发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是认真开展“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建立科学的贫困人口识别机制。以“两项制度”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 完善体制机制,通过民主、科学、规范、公平的程序,确立贫困人口信息和数据库,完善贫困农户档案,实行动态分类管理,确保扶贫对象、救助对象得到分类扶持。对识别出的贫困人口,根据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分类制定分类扶持措施。对没有致富能力、不能通过扶贫开发脱贫致富的贫困群众,尤其是无劳力、残疾人贫困家庭,从扶贫的范围中剥离出来,把扶贫部门的一些救助职能转向社会保障和救济,由社保和民政部门负担。

三是高度重视和研究阶段性返贫人口问题。对由于受一般性灾害和因病、因上学而导致的阶段性返贫对象,也由社保和民政部门负责解决,主要通过社会救助的解决。建议省上有关部门针对阶段性返贫人口制定优惠政策和攻坚措施。

(三)切实制定好新的十年扶贫开发规划。目前,两州两市要在国家今后十年扶贫开发规划纲要的指导下,省、市、县各级都要抓紧认真做好今后十年扶贫开发规划编制工作,建议市、县在工作指导上,要分类加以推进,充分体现抓主抓重的原则。

一是尽快制定出台两州两市“十二五”扶贫攻坚规划。坚持把扶贫攻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总体规划,围绕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坚持“大扶贫”理念,超前谋划不同区域的发展思路、重点项目、重点区域和工作措施,科学制定、科学决策两地的“十二五”扶贫工作规划。

二是认真制定好新的十年中后五年的扶贫开发规划。建议省政府出面,由扶贫部门牵头,组织涉及扶贫有关部门参加,统一思想认识,结合当地实际,加快工作步伐,争取年底完成扶贫攻坚规划,牢牢掌握扶贫攻坚工作的主动权。

(四)整合各类扶贫资金,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和项目的支持。资金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扶贫攻坚的瓶颈。调研中,各地普遍提出,扶贫资金的投入严重不足,加之地方财力有限,配套资金难以实际到位,导致扶贫资金缺口更大。仅定西市每年实际需要扶贫资金2亿元以上,而到位资金只有1亿元左右。即使现有的扶贫资金,由于一些项目投入资金量的强度小、标准低,扶贫效果不是十分明显,特别是在整村推进、基础设施、异地搬迁等扶贫项目,存在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的现象。目前,甘南、临夏、定西、陇南“两州两市”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的重点扶持对象。国家出台了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国务院扶贫办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甘肃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对我省具体的扶持措施。这些为我省搞好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良好机遇。当前要在认真学习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用足用活相关文件提出的政策措施,争取国家更多的扶贫资金和项目的支持,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建议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加大项目和资金的整合力度,力求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如积石山县把整村推进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创新整合项目及资金的措施和办法,11个整村推进项目整合发改、交通、建设、水电、残联、能源等部门资金近4000万元,是财政扶贫资金的4倍,整合资金项目建设规模大、成效明显。我们认为,在整村推进工作中,建议积极探索建立县级统筹、市级平衡、省级监督的资金和项目三级管理机制。以县区为扶贫资金整合的平台。省上从项目的申报、审批、实施等环节层层把关,从源头上加强监控,坚决杜绝各类违规现象发生。同时,以落实省政府办公厅批转省财政厅《关于全面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意见》为契机,根据扶贫攻坚规划,明确扶持重点,把资金真正用在影响和制约发展的关键环节上。省上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督,切实提高整合成效。

二是争取国家层面项目和资金的支持。建议省委、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带着扶贫攻坚规划到北京有关部门采争取支持,尤其要争取建议党中央、国务院将两州两市扶贫攻坚作为独立的单元,进行专项资金的扶持。

(五)强化以道路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以提高人口素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事业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我们认为,要改变全省同一投资标准、同一要求、同一模式的做法,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投入资金要向贫困地区倾斜,提高单位投资标准,破解多年投资、多年不见效益和重复投资、恶性循环的怪圈,集中财力争取一次性解决贫困地区道路网络建设问题,以此来促进贫困地区优势资源的发挥,带动优势产业的开发,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建议抓好三项工作:

一是对特困片带的农村交通问题要整体规划,优先安排,分年实施。争取“十二五”末50%以上的建制村通油路,有条件的自然村通砂石路。省上应支持两地公路交通路网建设。国道向国家积极争取立项投资;省道由省上负责进行改造,着重提高公路等级和车辆通过能力;地方道路由两地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加以改造,省上适当提高补助标准;村道和田间道路可发动群众投工投劳、财政适当补助的办法来解决。

二是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组织实施乡土人才培训工程,积极引导各类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开展岗位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高度重视对贫困地区“两后生”的培训,充分发挥省、市、县三级“两后生”培训组织的作用,增加对贫困地区的培训经费支持,扩大培训规模,逐步提高培训工作的正规化程度。

三是切实解决农村生活保障和生活安全问题。应更加重视生存、生活、生产基本条件的改善,集中财力解决“两州两市”中小型水利工程、基本农田建设和道路网络建设问题,促进优势资源的发挥,带动优势产业的开发,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当前,要重点抓好“两项制度”衔接,切实落实农村低保政策和灾害救助,以及预防各类地质灾害的工作。

(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走出符合当地实际的扶贫开发路子。通过近30年的扶贫开发,两州两市总体上已由救助式扶贫开始向开发式扶贫转变。扶贫是解决生存问题,开发是解决发展问题。今后10年,应采取扶贫和开发并重的原则,积极推进产业扶贫,这是贫困地区农民增加收入的根本途径。要注重发挥自身优势,重点在培育农村主导产业上下功夫。依照当地自然条件和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经则经,划分区域和片带,通过结构调整,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走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的路子,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一是在有条件的地方,着力推进产业扶贫。当前,应把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两州两市”提升经济实力、增强发展后劲、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和关键举措,突出扶持最具优势的畜牧、马铃薯、中药材、旅游等主导产业和油橄榄、核桃、花椒、民族特需用品、清真食品等特色产业。集中扶持培育一批规模大、技术先进、品牌优势明显、带动力强的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提高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使其真正成为能带动一方群众增收致富的区域性主导产业。

二是在贫困群众相对集中的地方,进一步加快整村推进步伐。随着扶贫开发向边远山区的纵深推进,建设及运输费用增加,扶贫成本也随之攀升,以现有的资金投入量,很难实现整村推进的目标任务。目前,定西市确定的1198个整村推进项目只完成381个,临夏州还有144个村尚未实施整村推进,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建议省上调整完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模式,把整村推进与集中连片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减少分散安排,尽可能地集中连片布局。

三是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滞后的地方,集中打好特困片带扶贫攻坚战。这是集中解决区域连片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当前,国家已将扶贫开发的重点转向集中打好特困片带扶贫攻坚战,这完全符合我省实际。要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集中力量打好以“两州两市”为主战场的特困片带扶贫攻坚战。应尽快实施沿洮扶贫开发示范带项目。该项目涉及定西及临夏、甘南的12个县,贫困人口众多,是开展连片集中扶贫的重点区域,其示范带动效应十分明显。建议省上尽快组织编制开发建设规划,并争取国家专项支持,及早付诸实施。

四是在生存条件恶劣的地方,下决心开展移民扶贫。坚持统一规划、政策引导、群众自愿、稳妥推进的原则,对生活在自然条件最严酷、资源最贫乏、生态环境最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众,实施易地搬迁和生态移民。对生活在深山区、林缘区、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区,居住分散且无生存条件的农牧民,实行生态移民。对不具备扶贫开发条件的极度贫困边远地区,下决心实施易地搬迁。要通过土地整理、置换、有偿占用等办法,尽可能在本县区、本乡镇内实施易地搬迁或插花移民;对当地确实没有安置条件的,建议省上、市州出面协调联系移民安置点,组织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同时,建议省上认真总结推广临夏、永靖等县易地扶贫搬迁经验,切实解决不具备生产和发展条件地方的群众脱贫致富的问题,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七)努力形成大扶贫的工作格局。要实现中央和省上确定的扶贫攻坚重点目标任务,我们认为,必须把专项计划扶贫、惠民政策扶贫、行业部门扶贫、对口支援扶贫以及社会各界扶贫紧密结合起来,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真正形成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互为支撑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一是要把实现扶贫攻坚目标作为省、市、县各部门、各行业共同的责任。各部门在制定本行业“十二五”规划时,一定要做到项目安排、资金投入向省上确定的扶贫攻坚主战场和重点攻坚县倾斜。各行业、各部门下达的涉及扶贫项目的资金,建议按照省上的统一规划,由省扶贫领导小组牵头研究,经省扶贫办会签后实施。同时,根据新的十年扶贫攻坚任务,要加大省上各部门的责任和义务。⑴各部门扶贫资金在总盘子中逐年加大,建议增幅不低于10%。⑵两州两市的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水平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⑶省级各类转移支付力度逐年加大,建议增幅高于其他市州10%以上。⑷两州两市贫困人口在正常年景逐年递减,逐年达到脱贫的目标。

二是要加强对口帮扶工作。建议从今年起,调整对口帮扶的单位和企业,重点加强对“两市两州”的对口帮扶工作。同时,要积极主动地联系、协调、组织好中央、国家机关和外省市的帮扶工作,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民间组织、民营工商企业家参与扶贫开发,并在税收和其它方面享受国家的有关优惠政策。要积极支持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的发展。

三是要进一步健全制度,完善社会帮扶工作考核、业绩评价、工作交流机制,扎实有效推进对口定点帮扶及社会帮扶工作。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中介组织、民间机构参与扶贫工作的新形式、新途径,扩大帮扶工作的影响力。认真探索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尽快制定出台鼓励、动员、评价和通报社会帮扶工作的办法及机制。建立扶贫部门与各帮扶单位签订目标责任、检查落实、考评奖罚机制,推动各项任务的落实。建议省上协调建立发达省市对口帮扶援助机制。

四是要切实加强扶贫攻坚的法制化建设。结合我省实际,加快出台我省扶贫工作条例,使扶贫工作尽快走上法制化轨道。

(农村工作委员会 张强)

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 篇7

精准扶贫成为全党和各级政府致力于实现同步小康的共识。沿着精准扶贫的发展脉络,伴随着扶贫对象多样化,扶贫项目多样化、资金使用多样化、扶贫措施多样化、人力资源配置多样化,以及面对资金统一监管、脱贫效果统一评估、区域协同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喀斯特区域发展研究院会同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亚信数据、中科宇图、航天正阳等企业,针对精准扶贫的需要,规划实施了基于大数据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精准扶贫提供决策、评估和信息管理服务。

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为例,贵州、云南、广西三省交界,下辖一市七县,其中7个县均为国家级贫困县,是典型的国家贫困地区。

如何在2020年实现黔西南的同步小康,黔西南州委、州政府针对黔西南扶贫工作特点,从扶贫工作的“干部管理、项目管理、资金管理”等关键要素入手,规划设计开发了一整套的大数据精准扶贫工作体系,以推动黔西南州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在精准扶贫的发展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数据掌握不准确、不及时,导致上级部门决策难。扶贫工作是一个动态过程,由于贫困户数量、致贫原因、脱贫、返贫数据实时变化,给数据统计汇总工作带来极大困难,传统的逐级汇总、上报方式难以应对如此规模的信息统计,由于数据滞后,为精准扶贫工作的落实带来巨大困难。

(2)扶贫工作政策及信息上传下达不通畅。上级部门无法实时掌握帮扶干部的帮扶工作情况。工作任务的下达、分配常通过会议、电话等方式,造成工作安排缺乏高效性;同时上级部门无法及时掌握干部帮扶情况,导致对基层帮扶干部的帮扶工作难以监督。

(3)缺乏对驻村帮扶干部的管理,多头派出、疏于管理,导致驻村干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效难以实现。

(4)农村特色扶贫产业展示不集中。由于电商平台建设成本高,导致具有农村特色的产业信息无法在属于自己特色的农村电商平台进行展示与交易。

(5)社会扶贫缺乏参与平台或途径,参与度低。贫困户受限于知识水平与经济条件,获取帮扶政策、信息的渠道有限,处于信息匮乏状况。社会扶贫力量没有获得贫困户信息及诉求的渠道,有心帮扶但难以找到帮扶对象,缺乏参与平台和帮扶途径。

为解决上述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黔西南初步构建了由一朵云(党建民生数据云)、一张网(精准扶贫信息网)、一组中心(州、县两级综合决策协同中心)组成的大数据精准扶贫体系。通过基层党建、精准扶贫、民生监督的有机结合,通过大数据形成的海量信息服务资源分配,进行精准分解、精准定位、精准考核、精准奖惩,做到精准落实、精准管理,从而实现真正意义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大数据精准扶贫架构如图1所示。

大数据精准扶贫按照一套机制、两项抓手、三大管理要素进行统筹规划和设计。一套机制是平战结合(“平”指日常政务管理,“战”指应急指挥和突发事件处理)的高层会商决策机制,实现对于重大事项的快速决策和管理。两项抓手是干部召回和民生特派监督,充分发挥党管干部的机制优势,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三大管理要素是建立规范和流程,实现对“人”“项目”“资金”三大核心要素的过程监督,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工作效率。

黔西南大数据精准扶贫体系从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应用、价值实现等环节,构建了完整的信息服务链,支撑精准扶贫的全过程管理和工作实施(见图2)。

1. 建立以贫困户为单位的精准扶贫动态信息体系

精准扶贫的难点在精确掌握贫困户的数据,依托基层党建,建立基层精准扶贫的帮扶领导核心,组建党建扶贫工作组(帮扶单位负责人、村支书、第一支书、帮扶队员和驻村干部共同组成),以户为单位,推行七步工作法(见图3),通过动态建档、摸清家底、综合诊断、能力评估,为每户制定脱贫方案,分别纳入四大类扶贫体系(产业扶贫、移民搬迁、兜底扶贫、医疗救助),完成动态监督和扶贫效果评估。

2. 建立以贫困村为单位的信息公示制度,保证数据真实

通过综合建档,完成对贫困户原始数据的采集,结合村级的信息公示和群众评议,对贫困户的信息进行审核,确保贫困户信息的精准和真实。

3. 围绕干群关系,规划精准扶贫数据应用模式

构建全新的干群关系,是精准扶贫的关键。在大数据精准扶贫体系中,构建了以干部、贫困户为对象的网络空间,通过两个空间的互动,构建精准扶贫的个人信息平台,实现干部驻村工作、贫困户脱贫的信息归集,为干部考核和贫困户的脱贫效果评估提供过程数据的支撑。

4. 规划建设黔西南区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通过互联网为公众提供三大服务:第一项服务是民生调查,为政府和民众搭建信息交流的平台;第二项服务是政务大厅,为公众提供政务解读和网上办事大厅服务;第三项服务是公众生活,主要涉及便民服务、产业发展、电子商务、健康医疗、旅游休闲等服务。通过网络服务,可以实施了解民众的需求数据,旨在加强政府与公众的互动,为公众提供权威、可信的信息服务。

[5.扶贫特色农产品交易平台[

通过同步小康扶贫小组,构建特色农产品采集平台,对接农产品合作社和学校、单位食堂,为农产品提供内销渠道。

6. 搭建精准扶贫干部管理考核和资金监管体系

干部管理。全面构建干部日常工作流程的信息化管理,通过“日台账、周督促、月评估”,建立干部工作责任评估体制,实现动态监督,为实现干部召回、党建约谈、建立“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提供定量评估依据。

积分激励。旨在引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通过规定动作、规范行为的积分获得,提升干部使用智慧党建系统的良好体验,实现完成工作与即时激励有机融合,在趣味性场景中融合价值标准,最终将积分与干部考核挂钩,强化激励效果,强化价值观养成。

民生监督。构建以纪委系统为核心的资金、项目监管机制,杜绝资金使用过程的非法行为。通过信息公示,实现民生资金的阳光化管理和全民监督。

7. 构建基于时空GIS大数据可视化的政府新型决策模式

在精准扶贫的精准化过程中,产生大量与时间维、空间维相关的实时数据,有农户的生产、生活数据、干部工作数据、民生资金使用数据,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管理好碎片化、非结构化海量数据,加强时空大数据精准分析和科学决策,建立多维数据可视化服务平台决策机制?就要求把这些数据用到政府管理智慧化、科学化的决策中,必须建立一套基于时空GIS技术的可视化平台、基于时空大数据的科学决策平台。

时空GIS大数据可视化综合决策系统,是国内首例将政府数据和时空GIS、大数据可视化、决策支持系统融合的系统。它首先是一个大数据可视化系统,对智慧党建平台产生和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并与时空信息进行融合,根据工作需要,对涉及党务、政务、民生、产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重大工作在地图上进行可视化展现,建立重大问题的预警处置机制,确保决策层及时全面掌握信息,进行协同办公,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其次,时空GIS大数据可视化综合决策系统是一个决策支持系统,是一个融合了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的多模型组合建模技术形成的空间决策支持系统(SDSS)。它为政府决策者提供多种分析模型和多种分析角度,在精准扶贫干部管理等时空场景下进行多维度分析,供领导作出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时参考。

例如,通过党建扶贫GIS数据可视化系统,可以查看每个干部的工作位置分布,查询任务进度和完成情况,同时可以查询单位考核排名、干部约谈和召回进度等信息(见图4)。

扶贫小组下基层挨家挨户访问情况,录入信息,建立档案卡,包括家庭基本信息、生活生产资料、健康教育情况、家庭收入情况等,通过摸清家底的形式了解农户的致贫原因,对贫困户进行能力评估,通过综合诊断给出脱贫帮扶方案。

扶贫攻坚,历史大考 篇8

“扶贫开发工作依然十分艰巨而繁重,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握时间节点,努力补齐短板,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 2020年如期脱贫。”6月 1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吹响了中国扶贫的决战号角。

专家认为,“中国式扶贫”有必要在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创新,走出一条适应新形势的扶贫之路。

两条曲线,折射我国扶贫难度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扶贫无疑是最成功的,然而不得不承认,越是在最后,扶贫难度越大。

根据相关统计数字显示,广、仍是我国贫困的“多、深”主要现状。2014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为 7017万,其中河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6个省区的贫困人口都超过 500万;全国还有 14个连片特困地区,除京津沪 3个直辖市外,其余 28个省级行政区都存在相当数量的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群众;目前,全国还有 20多万人用不上电,数千万农村家庭喝不上“干净水”,7.7万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村不通客运班车,83.5万个自然村中不通沥青(水泥)路的自然村数 33万个,占 39.6%;贫困人口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老、弱、病、残的失能群体,其中因疾病导致贫困的比重超过 40%,位列第一,远高于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等其他原因。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发展的“减贫效应”逐年递减,近年来的扶贫数据,呈现出两条走势相反的曲线。从扶贫资金上看,无疑是越来越多: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扶贫资金222亿元,以后逐年大幅增加,2014年达到 433亿元,4年几乎翻了一番;但减贫人数却越来越少:2011年全国贫困人口减少 4329万,2012年减少 2339万,2013年减少 1650万,2014年减少 1232万。两条曲线,折射的是扶贫难度的增加。

专家同时认为,对贫困问题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有更深刻的认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不是所有人都达到同样的发展阶段,东部地区的小康标准和西部地区的肯定不一样。”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表示,“比较现实的目标是,到 2020年,目前 7000多万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都达到贫困线以上,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问题都能得到保障。”

扶贫“怪现象”

近年来,政府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投入前所未有,但在一些地方,投入的增加并没有带来明显的效果,一些扶贫项目不接地气、不做周密的计划,只管把资金投出去就完事,成效如何反倒不重视。有农民甚至反映:扶贫项目,搞啥亏啥,农民都怕了。这种“政府越投钱群众越吃亏”的怪现象,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觉。

在西部某地区,为帮助群众脱贫,一度兴起养兔热,政府整合各项资金予以支持,高峰期兔子存栏接近 40万只,但市场行情急剧变化,短短 5年时间,产业规模已萎缩到不足 7万只。不少养殖户血本无归,多年缓不过劲来。

为啥政府投入巨资,帮助群众打造的富民项目却成了 “伤民产业”?当地干部反思道:产业培育只重视生产环节,对产品深加工、营销、市场信息预警等产业链建设“缺课”严重,结果是投入越多、产量越大、风险越高。农民增产不增收,反受其累。

“产业扶贫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抓手,如果不能整合资源,科学规划,打造有竞争力的产业链条,盲目上马,可能会起反作用。”当地农业干部说。

富农项目之所以成了“伤民产业 ”,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习惯行政主导,忽略群众意愿和市场的作用。例如,某地在“整村脱贫”中,硬性规定 70%的资金必须用于产业发展,其余的 30%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这种刚性切分资金的要求,看似没错,实际不接地气。”某基层干部说,在一些贫困地区,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仍然是制约地区发展、农民增收的关键原因。没有基础设施,谈不上产业发展。同时不少农民也不愿意搞产业,搞产业‘看起来很美实际上何其难也。一位基层干部说:“政府要求大部分钱必须搞产业,大伙儿想破了头,也不知道该搞啥。最后产业没搞起来,基础设施也没改善。”

传统的扶贫方式,资源虽然到了贫困乡镇、贫困村,但得到这些资源的并不是最需要帮助的人家,容易出现“扶强难扶弱、帮富不帮穷”的问题。比如,某贫困村实施一项产业到户措施,把“一苗一子”(核桃苗、蔬菜种子)免费发给贫困户,让农民发展产业。对这种到户扶贫,农民并不买账,“一苗一子”拿回家,大多扔在一旁。一位 74岁的农民说,自己患有高血压、冠心病,锄头抡不了两下就犯累,根本没力气搞上面安排的特色农业。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说,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有的读不起书,有的看不起病,有的住危房,有的没有劳动能力,有的缺乏启动资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在宁夏西海固村民常宗义家,一道“Z”形裂缝由上到下贯穿窑洞。尽管危窑住了多年,他却难以享受国家的危房改造补助。

他说,当地政策是改造 54平方米补助 2.2万元,不足的部分要自己筹款。假如重新选址盖一座砖房,个人还要掏 6万元左右。“我连 3万元都没有。借钱给儿子结婚,还欠着 5万外债没还上呢。”

国家补助两万元就能盖得起房的,常常不是最穷的人家。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寨科乡乡长王正奇说,最需要帮助的穷人,因为掏不起自筹资金,有补助也不敢要,反而享受不到扶贫福利。

汪三贵分析,“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来,最早是重点扶持贫困县,后来扶持贫困村。普惠性政策让贫困地区发展普遍提速,但条件相对较好的人受益多,条件相对差的人受益少。“要真正瞄准生产生活条件最恶劣的贫困群体,改变‘大水漫灌的套路,实行精准化、针对化、差异化扶贫,做到一户一策。”

“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因地制宜研究实施“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这是对不同特点群体采取不同扶贫策略的“大精准”思路。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黄承伟认为,对于一些特别的群体,只能采取非常规手段。

树立“大扶贫”思路

让 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走出“锅底”,不仅是扶贫办一个单位的事,也不仅是贫困地区的事,而是全中国的大事,需要举全国之力。

众多干部群众、专家学者都认为,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艰巨的任务,特别需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先富帮后富、共同富裕,向来是改革开放的基本战略。事实证明,对口帮扶方式可以解决很多贫困地区自身难以解决、中央又照顾不到的问题。

武汉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成德宁说,在扶贫攻坚的关键阶段,要强化对口帮扶的制度安排。我国从 1996年就启动了这项工作,东部 18个发达省市对口帮扶西部 10省份,但是一直缺少量化约束,没有纳入目标管理,下一步,可考虑给发达省份下指标,促使他们更快、更多地拿出资源投入扶贫。

武汉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成德宁说,在扶贫攻坚的关键阶段,要强化对口帮扶的制度安排。我国从 1996年就启动了这项工作,东部 18个发达省市对口帮扶西部 10省份,但是一直缺少量化约束,没有纳入目标管理,下一步,可考虑给发达省份下指标,促使他们更快、更多地拿出资源投入扶贫。

有专家建议,对各中央部委也应建立类似硬性约束,落实其扶贫责任。

事实上,各部委一直是扶贫的参与者,都成立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由部委领导甚至“一把手”任组长。很多部委还分别联系一些贫困片区,分别出台过专门的扶贫政策。然而,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不同部委扶贫力度不一,并且由于政策设计出发点不同,缺乏有效整合,扶贫政策合力尚未形成。

“就像烧水,不能总是在五六十摄氏度,要想烧开,必须加火。”“我们有各种各样黄承伟以此比喻扶贫资源的分散, 的资源,只因条块分割的管理方式,到了地方上就各自为政。要把资源集中起来,精准发力。”

在 5年多的时间内,让几千万人脱离贫困,这项艰巨的工程,需要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来完成。我国已将每年的10月 17日设为“扶贫日”,不少人将“1017”谐音为“邀您一起”,意在最广泛地动员社会力量投入扶贫济困工作。

汪三贵说,中国扶贫特点是政府主导,资源项目都是从上到下实施的,比如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等。一些小的扶贫项目,专业性民间机构和企业可能做得更有效。而扩大社会力量的参与面,需要一系列体制、机制的突破创新,应当树立“大扶贫 ”思路。只有贫困地区内外、中央与地方、官方与民间共同行动起来,才能下好扶贫攻坚这盘大棋。

“盯人防守”实现高效帮扶在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看来,中央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扶贫开发的政策,关键在于落实,在于各级领导干部有没有把老百姓的疾苦真正放在心上。

“贫困县领导不关心扶贫”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很多地方仍是“GDP第一”,把大量精力花在招商引资搞开发上。以扶贫名义要来资金、转手就挪给其他项目的行为时有发生。还有个别地方“穷县富衙”,高耸在贫困区中心的办公大楼格外刺眼。

河南省扶贫办主任张成智认为,出现这些问题,一是有些官员政绩观有偏差,二是考核体系不完善,对贫困地区缺少约束。“这项改革落实到位,要用硬手腕推进,与官员的 ‘乌纱帽挂钩,由中央督查,做不到的就要处理人,一票否决。”他说。

“以前地方上政绩考核多以 GDP论英雄,扶贫工作干得好没奖励,干得不好也没有处罚。”汪三贵说,随着各地改革贫困县考核机制,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成为考核“硬指标”,扶贫开发将从“可有可无”转为 “主要工作”。

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时代,只有“盯人防守”才能实现细化到一家一户的高效帮扶。

同一片贫困地区,同样的扶贫政策,有的村富得快,有的村富得慢,差别往往就在于有没有好的带头人。老支书、老村长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故事很多,而一些地方尝试“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山东、“第见效更快。在安徽、河南等省,一书记”非常得到贫困群众认可,并出现了一批深受老百姓爱戴的典型,如安徽小岗村的沈浩。

上一篇:控辍保学目标管理责任书下一篇:美术画室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