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学生端午节作文

2024-05-30

三年级学生端午节作文(通用15篇)

三年级学生端午节作文 篇1

一、激发兴趣,上好作文起步课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三年级作文要侧重训练写好一段完整、连贯、通顺的话。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学生练好这个基本功。在学生掌握写好一段话的技能前,教师要“扶”他们一把:降低写作坡度,架设“阶梯”,让学生能攀上去,摘着果子。

我的作文起步课从听记训练开始。我先讲述了一个学生最熟悉的故事《龟兔赛跑》两遍,然后理清这段话的三层意思:(1)小白兔自以为跑得快,瞧不起乌龟;(2)于是,乌龟与兔子比赛跑步;(3)比赛结果却是小白兔输了,乌龟赢了。我让学生先练习口述,再用笔记下,只要文句通顺,能写清三层意思的都给高分。有浅显的故事引路,学生不怕了,很快便轻轻松松迈出了写作的第一步。

另外,我让学生依照课文的重点段仿写,把中心意思写清楚,内容写具体。例如,仿《晨读》第一段的“时、地、人、事”四要素写来校早读的欢愉;仿《师生情》写写自己平时是怎样尊师的。

我的另一次作文课是以《狐假虎威》为引例进行训练。我根据儿童爱听故事的特点,激发他们自编童话的欲望。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老虎本是兽中之王,上次却被狐狸当着众兽的面给耍了。你们想想老虎会就此罢休吗?”学生都摇头说:“不会。”“那么,他们之间又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呢?”我这一问,学生的兴趣就来了。于是,我启发他们想象,然后在说的基础上让他们以《老虎和狐狸的新故事》为题写作文。

经过两次的浅近易学的练习,很快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我做画龙点睛的小结和评改:作文就是用“我手”写“我口”,怎么想,怎么说,就怎么写,一点也不难。这样,学生在作文起步阶段就有兴趣了。

二、创设情境,诱发强烈的作文欲望和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和动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动力是作文成功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欲望和动力呢?我认为,在作文教学时教师应努力创设作文情景,即进行“情景作文”,引导学生观察奇异的自然景象和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我平常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文娱、体育、科技、参观旅游、义务劳动等活动,丰富见闻,开阔视野,使学生身临其境,体会深刻,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创作欲望。如有一个单元要求写一处景物,为了便于指导,我把学生带到一个花坛前进行观察,让学生按顺序观察花坛的形状大小,花坛里种了些什么花,花叶、花朵的形状、颜色等,再看里面的小草、花朵,花丛中间清脆的龙柏……经过这样观察,学生获得的关于事物的印象是深刻的,内涵是丰富的,也为学生创造了“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情感。又如写一次活动,为了让学生写好这次作文,我组织学生和同级的另一个班进行了拔河比赛。比赛时,学生既紧张又兴奋,一张张小脸憋成了红苹果。经过“现场表演”,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情感激越,不吐不快,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这样,学生就能在情境中写好了这一次作文,使一起步就能有所得。

三、动笔之前,理清思路,先说后写

学生在动笔之前,会比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得到教师的指导。而起步作文指导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按从说到写的顺序进行训练,用口头语言的训练带动书面语言的训练。怎样指导学生说呢?我让学生进行“步骤层次”的讲述表达,并让学生结合作文题目,确定一个想说的中心内容,再说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要写哪几个方面内容,每个方面具体说些什么事情。

比如指导写《洗衣服》,在事前我先布置学生回家学洗衣服。作文课上,我请几位学生说说是怎样洗衣服的,怎样洗就怎样说。有些学生对洗衣服的过程说的不清楚,经过指导才说清洗衣服的过程。如果仅仅是把洗衣服的步骤写下来,未免像记流水账,过于简单。怎样让学生说的更具体一点呢?是,我接着提问:洗衣服重点洗哪个地方?领口与袖口,你是怎么洗的?(用刷子)最难洗的是什么衣服?厚的衣服如牛仔裤,你又是怎样洗的?(也用刷子洗)洗衣服时漂衣服先漂什么?(先漂内衣内裤,后漂外衣外裤)漂时还要注意什么?(会褪色的衣服不要与白色衣服混在一起)怎样晒衣服?(衣服要抖直,不要弄皱了)通过启发,学生理清了思路,明白了层次,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写起来就得心应手,一写就有收获,就有成就感,作文的兴趣浓,效果也好了。

综上所述,小学三年级作文是小学生用母语作文的第一步,起步如何,关系到每个学生以后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甚至人生之旅,不能不重视。但是,指导小学三年级作文起步不是件容易的事。只要在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和先说后写等几方面深入浅出的诱导、训练,才能使学生有成功感,使学生轻轻松松地“上路”,走好第一步。

摘要:小学三年级作文是小学生用母语作文的第一步。起步如何,关系到每个学生以后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甚至人生之旅,不能不重视。但是,指导小学三年级作文起步不是件容易的事。可只要在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和先说后写等几方面深入浅出的诱导、训练,学生便有成功感,便能轻轻松松的“上路”,走好第一步。

关键词:作文起步,听记训练,创设情境,激发动力,先说后写

参考文献

[1]付亚娟.引导三年级学生跨进作文的大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35).

三年级:介绍端午节 篇2

请你选用已提供的端午节资料,写一篇端午节的短文。可以介绍端午节的来历,这一天为什么要赛龙舟,吃粽子;也可以专门介绍你们当地端午节的风俗。

快乐导航: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既为“传统”,传统之意首先在于精神传承,因此写作此文时须寻根,追溯节日起源方知先人的爱国抱负,方知端午节的精神要义;传统之意亦在于生活方式的传承,因此本文需要介绍节日风俗,让传统着上现代气息方能称为传统。在介绍节日来历时需合理整理搜集资料,做到语言简洁,表达充分。在介绍节日风俗时要通过各种描写方法致力于生动表达,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要突出。

词语加油站:

龙舟竞渡 屈志从俗 食古不化 粽子飘香 五月端阳 风雨端阳

句子加油站:

1.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2.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沈从文《端午日》)

有趣的端午节

江苏省昆山市裕元实验学校三年级 徐泰逸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每当唱起这首儿歌,也就到了我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一首节奏明快、声音响亮的儿歌轻轻松松地带人走进了快快乐乐的节日气氛中,既符合儿童的表达身份,又贴合读者的接受心理。)

听妈妈说,关于端午节还有个故事呢!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贤臣屈原,因抱负无法得以实现,投汨罗江死去。老百姓们就包了许多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之后每年的五月五日,人们又以划龙舟的活动来纪念他,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从此,这一天也就成为了端午节。(几句简洁的语言却清晰完整地道出了节日的来龙去脉,足见语言表达功底的深厚。)

我最爱吃粽子了。每到端午节前,我就很兴奋,因为又可以和奶奶一起包粽子了。奶奶会从河边采来许多碧绿的芦叶,然后清洗,入水煮沸,芦叶就会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奶奶是包粽子能手,只见她三个手指捏住芦叶,用另一只手一绕,芦叶就围成一个喇叭形。在绿绿的芦叶里放入糯米和大枣,包成三棱形的粽子,特别饱满。我在一旁,看着心痒痒,也想动手包一个。于是我照着奶奶的样子依葫芦画瓢。可是看起来简单,做起来比登天还难。这芦叶在手中根本不听话,我好不容易把它围成喇叭形,但一放糯米,米就从底部溜了出来。(“溜”这个动词用得准确传神,仿佛让人能联想到米粒们“狡猾”的小眼神,以及小作者沮丧的表情。因这一动词,文字灵动了。)我再捏捏紧,芦叶被我给捏坏了。唉,我只好用一片芦叶平摊在桌上,放上一点糯米和一颗红枣,使劲卷紧,再用一片芦叶裹在上面,用线扎紧,创造了新式包粽法。奶奶看着我的这个作品,乐得直说我:“小傻瓜!”(传统的端午节联结了祖孙深情,这似乎也是传统带给我们的意外礼物。而这份情仅浓缩在一句简简单单的“小傻瓜”中……)

粽子在大锅里足足煮上三四个钟头,甜甜的香味溢满整个屋子,让人垂涎欲滴。我等不及了,迫不及待地让奶奶从锅里捞出我包的粽子。这时的粽叶已经从碧绿变成深绿色了,我还没等它凉透,就解开线,剥开粽叶。呀!白白的糯米特别有光泽,咬上一口,藏在里面的大枣就露出来了。它就像躲在白雪里的一颗红玛瑙,特别诱人。软糯的糯米加上香甜的红枣,再蘸一点白糖,吃起来是那么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我想,这就应该是端午节的味道吧!(别具味道的结尾将人带入无尽的遐思中,正想着这也许就是传统。)

指导老师 孙 悦

老师点评:

从你的文字中老师品出了属于你的端午情,而这份情不着一字,渗透在祖孙同包粽子这件小事中,平凡而又温馨。结尾之处更是升华了情感,亦带着思索,看似结束,却也欲语还休。

教师简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秉着这份赤子之心为人师,只为让更多人“知其旨”、“知其善”。在教学写作道路上我追求还原儿童本真表达的教学,我手写我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端午节三年级作文 篇3

我们家乡有一种特殊的习俗。每到端午节每家每户都有拔艾蒿的习惯。艾蒿有许多功能,他可以驱蚊虫,还有一种药用价值。艾蒿熬成水擦拭全身,可以驱寒退高烧。听老人说他可以辟邪。

每到端午节,妈妈都会包粽子。先把粽叶洗干净,然后把泡好的糯米捞出来,糯米里面可以放上大枣、豆沙、花生......再用粽叶把糯米和馅包起来,就做好粽子了。

端午节作文三年级 篇4

“端午节来了!”“端午节来了!”外面的大孩子和小孩子们在高兴得喧闹着。里面当然也包括我哟!我们这些大孩子和小孩子一直叫到村口又回到自己的家才停止喧闹。当我回到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已经把吃的、喝的全部准备好了。我们全体人员就出发去水校了,一路上欢声笑语,我看见了路上有很多很多的人,也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源源不断的人,那便是人山人海啊!到了水校,天啊,河两岸都站满了人,人山人海,彩旗飘飘,唢呐声,腰鼓声,鼓浩声,喧闹声……汇成乐一片欢乐多海洋,响彻云霄,随着抢着一响,那声音更猛烈,龙舟就像猎豹一般奋力往前驶去,你瞧啊,划着龙舟的运动健儿们,互相配合默契,他们喊着响亮整齐都口号,就像连体认一般,保持同样都频率,龙舟向前,只在水面留下了一道道涟漪……经过激烈的争夺,最终一号龙舟赢得了龙舟比赛都冠军,健儿们举着船桨欢呼着,两岸的人们连连发出声生喝彩。

看完乐比赛,随后我们便回家包粽子咯。在路上,我们买好了包粽子的各种材料,比如两捆粽叶,一斤瘦肉,一斤糯米,半斤红豆何绿豆登登。回到家先把红豆和绿豆混合在一起,奶奶把瘦肉馅切成细丝,然后把油倒出来,搅拌在糯米里面,接着把花椒面拿出来倒一点在糯米里面,最后把糯米搅拌一下,最后准备就绪后开始包粽子,我看见全家人都在包粽子,我也跃跃欲试,我照着奶奶对样子,洗澡吗抽出两张粽叶,铺在手上,在叶子上放一层糯米,然后放一层红豆和绿豆,接着放一两快豆腐,再铺上糯米,最后把叶子包住。可我的粽子可真丑,爸爸说是头大屁股小,哈哈哈,全家人情不自禁地笑了,我也笑了。在欢声笑语中,端午节也结束了,最后吃上我亲手宝的粽子,我的心乐滋滋的。

端午节三年级作文 篇5

这个习俗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是楚国人,他看着自己的国家日渐衰退,心里非常着急。他把所看到的百姓苦难写了一封信告诉楚国国王,但是国王却听不进去。不久,楚国被秦国打败了,老百姓过着背井离乡的生活。

屈原不忍心看见自己国家的人民受苦,觉得力量太渺小了,十分羞愧,不吃不喝好几天,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

六月六日,正好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我们又要吃粽子了,为什么这天要吃粽子呢?因为屈原投江以后人们想:“屈原临死的时候好几天没吃饭,他走了得让他吃饱饭。”于是就把米饭投入江中,但是米饭都被鱼,虾,龟,蚌吃掉了,后来人们就用竹叶把米饭包好,做成尖角的形状,再用五彩线缠上,那些鱼虾就吃不到了。

端午节这天我们吃粽子的`时候就会想起我们伟大的诗人屈原,为了热爱祖国不受屈辱才投汨罗江,他这种伟大的精神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的。

让三年级学生喜欢上写作 篇6

针对作文教学的这一现状, 如何引导三年级学生迈过作文的起始门槛, 进入作文的殿堂, 做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呢?我个人认为, 从淡化“清规戒律”、丰富生活体验、阅读培植根基、评价树立信心这四方面入手, 能够破解作文教学的难题, 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

一、降低难度, 激发兴趣

为什么在二年级让学生写一段话他们人人都能写出来, 而到了三年级一部分学生却连笔都动不了呢?究其原因, 主要是作文的要求太多———既要求结构完整, 又要求过程具体、语言生动……这些“清规戒律”使得一部分学生对作文望而却步, 不敢写, 也不知道怎么写。这就要求教师先要淡化“清规戒律”, 培养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 让他们知道:写作无非是自己心灵的表达, 是让别人了解自己内心的一种方式, 是用文字和人沟通交流, 就像平时聊天一样, 想说什么, 就写什么。《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写作没有统一要求, 强调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喜欢写作, 爱上写作, 自发地写, 开心地写, 这才是重中之重。写作没有兴趣的支撑是肯定不行的。教师要先培养学生的兴趣, 然后再教写作的技巧, 万万急不得。

二、观察生活, 丰富体验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犹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 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叶老的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学生的生活丰富了, 感受才会深刻, 写起文章来才会左右逢源。尤其是小学生, 作文以记叙文为主, 就是写身边的人和事。如, 写《第一次》, 很多学生都不知道该写什么。一是好多学生都忘记了第一次是怎么做的, 二是觉得没有值得写的第一次。大多数学生写的是《第一次洗碗》《第一次洗衣服》《第一次骑车》……只有个别学生与众不同, 写《第一次独自睡觉》《第一次独自在家》《第一次自己乘坐公交车》……单从这些题目就可以看出, 学生们缺少生活体验, 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因此, 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就显得很重要。笔者曾先后给学生讲过定向观察和随机观察, 讲过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 讲过对比观察和长期观察, 等等。通过讲解, 使学生普遍做到了变无意观察为有意观察, 变走马观花为具体细致。我还曾以讲座的形式给学生讲如何观察大自然、留心身边的科学现象、注意平凡的日常生活、观察人的外貌、了解人的内心世界等。同时, 还注意把方法指导给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指导、训练, 学生对事物的观察细致了, 有话可说了, 习作篇幅明显拉长, 内容较前充实了, 而且在结构安排上、语言组织上也有了明显进步。

三、广泛阅读, 培植根基

学生从二年级刚升入三年级时, 阅读能力差, 平时读书都是教师帮扶着完成的, 大部分学生只是会背诵课本上有限的几篇课文。对于三年级要求的写整篇作文, 他们基本上没有接触过。教师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写一篇短文, 他们的头脑中空空的, 又怎么能写出来呢?鲁迅先生曾说过:“文章应该怎么做, 我说不出来, 因为我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读多看, 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当下, 三年级学生不爱读书是一种普遍现象。为了引导学生读书, 我平时积极开展读书活动, 介绍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 上好阅读指导课, 举办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如读书之星、读书笔记、读书手抄报等评比活动, 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 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勤于读书, 大量阅读, 必能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四、积极评价, 树立信心

积极地评价学生的习作, 也是提高学生习作兴趣和水平的有效手段。教师评价学生的习作要坚持鼓励的原则, 应尽量用鼓励式、商量式、谈心式、启发式语气, 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信任和期望。评价作文的形式可多样化, 按程度不同进行评价, 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首先是当场评价。出示写得好的作文, 让学生评价, 教师肯定好的地方, 委婉地指出存在的缺点。其次是书面评价。教师批改时找出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以及需要修改的地方, 并针对各类学生作文, 按层次不同给予分数, 重在鼓励。学生都喜欢高分, 我们可以按进步程度来打分, 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立的分数, 都有自己成功的一面。再则是口头评语。对那些作文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当面辅导, 使这些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 树立起作文的信心。

快乐端午节-三年级作文 篇7

同学们!你们都包过粽子吗?记得有一年,那时候的我还小,还在上学前班,端午节的前一天,我们没有上课,接着我就跟着妈妈去买包粽子要用的东西,首先要买粽叶,这粽叶呢也有讲究,要买新鲜的竹叶;碧绿碧绿的,散发着淡淡清香。如果用干的竹叶包出的粽子,煮熟之后就没有竹叶的清香,其次呢还要买白糯米和线,把买的白糯米用水浸泡,一直把米泡了大起来,就可以包了。

我从来没包过粽子,于是对妈妈说:“妈妈,我不会包粽子,你能不能教我啊。”妈妈说:“行,包粽子挺好学的,但刚开始包非常困难,你得耐心点儿。首先,将两片竹叶叠起来,折叠成漏斗形状。在卷时要尽量地紧,否则煮时就会漏米。”

我跟着妈妈做,把粽子叶叠成一个漏斗,接着放入糯米,在封口之前,先在糯米上撒点水,接着将余下的粽子叶盖在漏斗的大口上,现在粽子变成了一个三角锥形,再用剩下的粽子叶裹紧。最后用绳子绑紧。这一步非常关键说着简单,做起来难。小小的粽子叶非常“调皮”,就是不听我的话,“捉弄”我好半天。在我想把粽子裹紧的时候,里头总是有米漏出来,气得我哇哇大叫,最后在妈妈的指导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终于包好了一个粽子。尽管形状看起来不是非常美观,但是这是我包的最好的一个了。

这时候,要煮粽子了,妈妈把包好的粽子放在锅里放上水开始煮了,没过一会儿,屋里顿时都弥漫着竹叶和粽子的香气。这时我和爷爷来到锅边,我问妈妈:“妈妈,这粽子熟了吗?”妈妈说:“再给它熟一会儿吧!过一会儿熟了我叫你,你先到客厅玩着。”我说:“好!”

粽子熟了!可以吃粽子咯!我忙的跑到厨房,哇!真香!好多的粽子,我挑了一个,真心叫妈妈帮我剥开,那时我就像一只“小馋猫”。妈妈剥好递给了我,接着,我拿了一个给奶奶,拿了一个给爷爷,还拿了一个给爸爸,全家人围在桌子边吃着粽子,非常的开心。

端午节小学三年级作文 篇8

端午节的习俗有:包粽子、放风筝、吃龙舟饭、涂雄黄酒。

我们首先包粽子用的糯米、绿豆、蛋黄、竹叶、绳子等材料。我先拿了两片竹叶,把他们弄成一个漏斗形,再放一些糯米用绿豆盖住,把蛋黄和五花肉放在绿豆上面,再用糯米盖上一层,接着再用两片竹叶盖住剩下的部分,最后用绳子捆起来,就成了一个可爱的小粽子。我欢叫起来:“大功告成”,可我小心翼翼放进袋子里时一不小心就拉了一条短线。粽子就散了,我做第二,第三个时就成功了。

我们包完粽子就吃中午饭,我们吃了龙舟饭,龙舟饭就像炒饭,真香啊!

下午我们制作的风筝,先拿一张海报,贴上五张胶布,再把一根木棒平放,又把另一根弯曲,用胶布贴起来,我们就把鱼线绑好。

三年级学生端午节作文 篇9

一、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年级的小学生在看图说话与语言组织能力上虽然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但在面临写作时依然还会有许多自身难以理解和难以解决的问题, 因此我们要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去进行鼓励, 进而激发小学生在学习写作方面的自信心。学生在进行看图说话写作当中, 通常都是通过看到和想到的, 然后以写作的形式将其表达出来, 尽可能的不受到各方面的限制, 在没有限制的情况下, 小学生在写作的能力方面自然而然的也得到了提高。同时也能够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 充分地发挥其想象力, 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通过写作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 在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写作教学中, 鼓励的方式十分有助于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写作的环境, 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在写作上不会出现畏难心理。

二、细致观察生活, 努力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三年级写作教学过程中, 很多学生表示写作时没有想法, 没有写作灵感。没有灵感的关键问题就是没有在写作方面对素材进行细致的研究与分析, 这是对现实生活观察得不仔细所导致的。小学语文教学重点就是提高学生们在语言组织能力上的水平, 在学习中主要训练的是学生在观察事物上的能力, 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仔细进行观察后, 才能够做到心中有想法, 也才能够进一步的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求知欲, 从而带动其学习兴趣的产生。

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当中, 通过对学生在观察生活方面的引导, 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 促使学生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留下深刻的印象, 努力提升在观察事物上的不足。

三、通过游戏方式进一步引导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教师应针对学生年龄的特点, 在教学游戏中适当的启发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维逻辑方面的能力。写作注重人的想象力和逻辑能力, 教师在游戏中可以通过口述游戏规则的方式, 以及让学生发表在游戏中自己感受和想法的方式, 来进行作文方面的提升。在游戏中可以多组织那些与写作能力相关的游戏。这样的游戏可以使学生在娱乐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在游戏中重点要抓住勤说、多写等一些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但是在玩游戏的同时也要注意好把控, 控制好中心思想, 不要把玩变成作文课程学习的主体。

小学生的生活世界是较为活跃的, 每一个孩子的心中, 游戏即使是一样的, 但在感受上也不会有重叠, 我们可以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游戏当中为学生建设出一个能够充分发挥学生想象空间的环境。同时在利用教师进行辅助引导, 就不会造成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写不出真实感情的困惑, 更加不用担心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无处下笔的问题。

四、举办作文讨论活动扩大学生的写作视野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 可以利用课本和生活实际来举办一些相适应的活动, 在活动中让学生留意观察身边的事, 只有学生在生活体验方面真正得到了丰富, 才会在平时积攒起一些写作的素材。如对某一事物的关注, 通过不断观察并写出心得体会, 可以以日记的形式来进行叙述,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点滴来积攒素材, 从侧面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写作方面的学习兴趣。

五、结语

在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方面, 我们的小学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们的学习特点, 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出有实际效果的教学方案, 教学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 想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入作文学习状态, 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将我们的学习与实际相结合, 教师可以根据写作上的实际要求, 利用多种方式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在写作能力上的提升, 同时在教的过程当中也要注意在学生自信心方面的树立, 只有信心十足的情况下再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才能够在写作上得到全面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兰燕.如何培养小学三年级学生写作兴趣[J].法制与经济 (中旬) , 2014 (3) .

[2]李晓平.浅谈激发三年级学生写作兴趣的教学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36) .

端午节小学三年级作文 篇10

端午节又称重阳节,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和手腕或足踝上,称为常命缕。

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制作的粽子、雄黄酒。无论南方还是北方,这一天还要用雄黄在儿童的额头上画个“王”字,还要佩戴五颜六色的香囊。

相传有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有着远大的理想,他几次写出改革方案呈给皇帝。但是皇帝不但没有采纳屈原的正确方案,还把他关起来……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屈原以死抗争,毅然跳下滚滚汩罗河。

屈原的`爱国情怀感动了全国人民。人们纷纷赶来,划着竹排小船沿江上寻找屈原,但寻找多日都没找到,百姓就无奈地往河里撒一些白米及一些吃,把粽子投进江河,是为了让鱼虾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遗体。

端午节趣事三年级作文 篇11

大家都知道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中秋节是吃粽子看龙舟,因为这天是屈原跳江的日子,为了纪念他的爱国精神,所以大家都丢粽子给鱼吃不让鱼虾去吃屈原的身体,所以农历五月五日就是祭拜屈原的日子。

那天爷爷、奶奶带我和堂哥和哥一起去看龙舟,我们个子很小,根本看不到,于是爷爷就把我们轮流抱到肩上,当时我们三个我记得站到最后一排,几乎什么也没有看到,但最期待的就是看完比赛后,去夜市买宵夜回家吃,那是最兴奋的事情了。

因为回家太晚了,我每次都是吃一半,就睡着了,爷爷说叫都叫不起来的`,就像猪一样,隔天被爷爷讥笑说我像是老人,说睡就睡,食物还含在嘴里,就进入梦乡了。

三年级学生端午节作文 篇12

一、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思维能力贯穿教学全过程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是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发展思维要“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就是说每节课每个环节都要考虑如何发展学生思维。例如, 一支铅笔的价钱是5角, 一块橡皮擦的价钱是3角, 一支铅笔刨子的价钱是4元, 一瓶墨水的价钱是2元2角, 一支钢笔的价钱是6元8角。问: (1) 买一支钢笔与一个钢笔刨子要多少钱? (2) 买4支钢笔与一块橡皮擦要多少钱? (3) 买一支钢笔与一瓶墨水要多少钱? (4) 买一瓶墨水比买3支铅笔贵多少钱? (5) 买3支铅笔的钱可买几块橡皮擦?还可以根据试题编造文字题的练习。例如, 试题124÷4=31从意义上来编造的文字题有: (1) 把124平均分成4份, 每份是多少? (2) 124里面有几个4? (3) 124是4的几倍?

从术语上来编造的文字题有: (1) 被除数是124, 除数是4, 商是多少? (2) 除数是4, 被除数是124, 商是几? (3) 已知两个数的积是124, 其中一个因数是4, 求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从读法上来编造的文字题有: (1) 124除以4得多少? (2) 4除124是多少? (3) 124与4的商是多少?

通过这些形式的练习, 学生不但进一步理解了除数、被除数、商的概念, 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而且还初步掌握了抽象、概括思维方法。

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形式的练习外, 还经常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练习。这些类型练习, 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灵敏性和敏捷性, 同时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 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使用教具、学具、电化教学等手段, 不仅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还有助于理解和巩固所学的概念、法则, 而且能激发学生思考,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依据教学内容发展思维能力

在使用新课程教科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 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最恰当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分析其发展思维的有利因素, 有侧重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如三年级“两步”应用题教学, 解答“两步”应用题时, 分析、综合较为复杂。教师要先把“两步”应用题分解为几个有联系的简单应用题, 进一步分析解每个简单应用题所需的已知条件, 然后把已知条件成对地结合, 连续地解答几个简单应用题, 最后得到问题的答案。例:“同学们做了12朵红花, 8朵黄花, 送给幼儿园15朵, 还剩几朵?”

想:要求还剩几朵, 须知道什么?——一共做多少朵, 送了多少朵。 (分析) 一共做多少朵知道吗?那么要先算什么?要求一共做多少朵, 须知道什么?——做了几朵红花, 几朵黄花。 (分析)

题目里告诉了什么?怎么求一共做多少朵? (综合) 知道一共做20朵, 现在可以求什么?怎么求? (综合) 另外还有四边形的教学, 教师特别要多使用教具演示变化的四边形, 这样可以侧重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数学可能性的教学, 可以侧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年级作文:难忘的端午节 篇13

盼呀盼,终于盼到了端午节。

端午节这天早上,妈妈来叫我起床说:“太阳晒屁股了!”我连忙爬起来,说:“今天要去看赛龙舟吗?”妈妈说:“今天是端午节,我们一起去看赛龙舟。”

一起床,我就闻到了粽子的香味,我留着口水,飘到饭厅,看到桌面上放着很多粽子,我马上剥开了一个放进嘴里,大口嚼起来,味道香极了!妈妈告诉我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一位伟大的爱国人物——屈原。屈原投江而死,人们为了保护他的尸体不被鱼虾吃掉,所以扔一些饭团到河里,后来用一些树叶裹着,外面缠绕着丝带,就变成了现在的粽子。

吃过粽子后,我们一家人来到江边看龙舟竞渡,这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江面上排着五颜六色的龙舟,龙舟上的队员个个摩拳擦掌,奋奋欲试。裁判一声令下,一艘艘龙舟像离了弦的箭一样,飞一般的向前冲去。顿时,岸边的呐喊起来:“加油!加油!”鼓声、人声震耳欲聋。队员们在人们的助喊声中奋力地冲向终点。队员头上的带子在风中飞舞,这场面多么壮观,多么令人难忘啊!

快乐的端午节三年级作文 篇14

妈妈是包粽子能手,只见她挑了两片又宽又长的叶子,熟练地卷成喇叭形,再用小勺舀了几勺糯米装进竹叶里,然后均匀地放上红枣、卤肉、香菇末和虾米,最后快速地左一包右一裹,用线绳系紧,一个四角的大粽子就包好了。这一下,我对妈妈佩服得五体投地,也想大显身手一番。

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把粽叶卷成个大“喇叭“,用勺子舀了糯米,又放上各种材料,然后包了起来。可粽子在我手里却不听使唤,一会儿糯米跑了出来,我慌忙抓起一片竹叶堵上。好不容易包好了,一看,圆鼓鼓的,简直就是一个大肚娃娃!妈妈见了捧腹大笑,大家也笑得前俯后合。

晚上,全家人围在桌旁,品尝着粽子。我拿起自己包的粽子,解开绳子,咬上一口。啊!粽子又软又滑,又香又甜,真好吃。

三年级学生端午节作文 篇15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素养就成为全球范围内教育政策、教育实践、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由此带来数学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在《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中,明确要求数学学科用10%的课时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绝不仅仅是依靠10%的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就能完成的,更重要的是,通过10%的综合实践活动撬动90%的数学课程,探索除综合实践活动之外的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此,对于从事教学实践的一线教师来说,需要重新思考数学课程所承载的任务,全面挖掘数学课程内容的教育价值,将数学课程的学习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起来。

二、数学教育价值分析的框架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核心素养的框架不尽相同,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所带领的项目组就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了12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里面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里面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里面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等。

基于此,对数学课程教育价值的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学科价值、学生发展价值和文化价值。这三方面的价值分析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及三维目标的关系表示如下:

从学科价值、学生发展价值、文化价值三个方面进行教育价值分析,把数学学习与核心素养的培养联系起来,并与三维目标有机结合,从而实现三维并重到三维一体。

三、《面积》单元教育价值分析

1. 什么是面积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面积的解释为:平面或物体表面的大小。

张奠宙等在《小学数学研究》一书中对面积的含义这样描述:物体的表面是一个二维的图形,直观地感觉它所占有的区域具有一定的大小。对一个二维图形的表面进行度量以后,用一个“数”标志它的大小,称这个数为该图形的面积。

人教版教材在修订时删去了面积的定义,采用描述的方式,结合具体事例说明“面积”的概念(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的面积)。

从张奠宙先生对面积含义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面积的本质是所测物体包含几个标准单位,即度量。度量的核心要素是:度量的对象、度量单位和度量值。

2.《面积》单元学科价值分析

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这种飞跃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表现为“度量对象”的变化,由一维空间的“线段”转变为二维区域的“面”。对面的大小的直观感知比对线段长短的直观感知难,且对面积守恒性的认识更为复杂。对线段守恒性的认识表现为线段摆放形式和形状的变化;而对面积守恒性的认识同样表现为图形摆放形式和图形形状的变化,但图形形状的变化形式更加多样。从一维空间到二维区域,反映了人类探索视野的拓展。

第二是“度量单位”的变化,长度的度量单位是“线段”,面积的度量单位是“正方形”。长度度量单位的确定重在统一长度单位,而面积单位的确定重在图形形状的选择。通过面积单位的学习,体会到度量单位与度量对象的相关性,对今后认识体积单位、角的单位有重要作用。

第三是度量过程与方法的进一步拓展。度量长度的基本方法是度量法:先确定长度单位,将长度单位一个挨一个进行拼接,然后看度量对象中包含多少个长度单位;再有就是转化的方法———将曲线转化为直线段进行度量,其本质还是度量法。面积的基本度量方法也是度量法:确定面积单位,将面积单位按照两个维度密铺度量对象,看度量对象中包含多少个面积单位;其次也是转化的方法,将不规则图形(或曲面)转化为规则图形(平面)来度量,但面积的转化更为复杂;更重要的是在面积的学习中,出现了用公式计算图形的面积(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本质还是度量法)的方法。

第四是对度量值意义的理解。度量长度的结果与长度单位的单位名称是一致的,这一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而在用公式计算面积时,两个长度相乘得到的结果却是面积单位,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在《面积》单元的学习中,既沿袭了长度学习中对三个核心要素和度量方法的认识,又有所发展。因此,从学科价值看,把握度量的本质结构,发展度量意识,对今后学习《体积》的内容(包括角的度量等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3.《面积》单元学生发展价值分析

《面积》单元的内容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载体,学生发展价值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

在《面积》单元的学习中,安排了大量的数学活动,如测量、拼摆图形、制作面积单位等,这些活动都为学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2)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良好素材。

无论是对面积单位的选择,还是对面积单位间进率的认识,再或是对长、正方形面积的探索,都为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素材,学生结合这些内容的学习,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3)是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的重要内容。

现实生活中有关面积的问题比比皆是。《面积》单元中有对面积实际大小的感知,有对实物面积大小的估计,也包含如何解决生活中有关面积的实际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学习中,学生学习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用数学的语言进行表达,可以较好地发展应用意识、创新与实践能力。

4.《面积》单元文化价值分析

中国古代最早的面积定义,出现在《九章算术》中。《九章算术》第一章名曰“方田”。方田术曰:广从步数相乘得积步。这里“广”是指长方形的宽边,“从”是指长方形的长边,“步”是长度单位(不是平方步)。

关于面积的度量方法,在“方田”章中也有说明。古代的面积是用宽边为单位长度的长方形长边的数量来表示。古代的面积表示中,长方形的宽显然是有约定的长度,否则结果会出现混乱。如面积为“步”,自然是指长方形宽为一步的长的步数,若面积中单位有两个以上时,长方形的宽应取最大的单位长度。

我国古代用长、宽相乘的方法定义面积,对面积的教学产生了长远的影响。我国多年来在面积的学习中,更加注重用公式计算面积的方法,而对用面积单位进行度量的方法不够重视。从古代关于面积的度量方法来看,将图形分割转化成宽边为1的长方形的过程,体现了早期面积单位图形的萌芽。另外,我国古代没有面积单位,而是用长边的长度表示面积,反映出人类更习惯于借助长度去认识面积,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学生理解长度乘长度等于面积是有困难的。

为什么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除我国古代度量方法的早期孕育外,有学者研究还有如下一些原因:

(1)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时,可以密铺。

(2)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时,测量面积最方便。如正三角形就需要按照“一颠一倒”摆放才可能密铺,所以说“选用正方形最方便”。

(3)规定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最科学。因为正方形的各边等长,如果取边长为1个长度单位(如1厘米)的正方形作标准时,各边长度均为1个长度单位,其面积规定为1个面积单位。这样做既满足了数与形的统一,又保持了前后定义的一致性(即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而且在计算上最简便(任何数乘1或除以1仍得这个数)。

(4)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时,其形状具有唯一性(如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就不止一种)。

由此看来,面积单位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反映了人类对统一、简洁、对称以及规则的追求。

四、《面积》单元的教学建议

1. 把握度量的本质结构,发展学生的文化修养

刘加霞教授认为,学生对面积、体积等内容的学习和理解,一般都经历下述5个阶段:

阶段1:量的初步认识(直观感知“量”,直接或间接比较“量”的大小)。

阶段2:量的间接比较(用非标准单位或用另一个量为“中介”进行比较)。

阶段3:认识国际通用单位并用其描述大小。

阶段4:国际通用单位体系的认识与换算(化聚)。

阶段5:利用公式求量的大小(只有面积和体积有此阶段)。

基于这样的认识,对《面积》单元的学习应重在让学生感悟度量的本质结构,对度量对象、度量单位、度量值及度量的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予以高度重视,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同时把握好学习的阶段性。可以重新进行教学顺序的调整和课时的划分:在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后,先探索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再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此外,为强化“面积”概念的本质,应重视发展学生的面积守恒观念。

2. 转变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多种探究活动中自主发展

核心素养的培养势必伴随着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有价值的数学活动,提出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提供可操作的材料,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经历数学学习与问题解决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与能力。

结合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学习,需要让学生经历用面积单位度量长方形面积的过程,在直观的操作活动中,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操作方法与不同水平的认识,通过相互交流与方法的比较,进而沟通长度与面积单位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特别注意要适时进行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抽象概括,避免过早进入形式化计算阶段。

数学教育家俞子夷认为,儿童求面积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2平方米×2=4平方米,这种方法最容易理解;二是2×2=4平方米,它是一种简写形式;三是3米×3米=9平方米。因此,建议教学中不过早进入到面积计算的简写形式,可以先用“2平方米×2=4平方米”的形式进行表征,使学生对这个算式及面积的实际意义有更好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概括形成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只有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学生才能学会学习,学会自我管理,学会合作交流,才能真正实现自主发展。

3. 让传统文化浸润课堂,渗透与传承社会参与的责任

溯本求源,数学课程中既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有着数学自身的独特魅力。通过对民族文化与数学文化的认识与感悟,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渗透社会责任感,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一篇:洋县关帝镇中心小学继续教育学校总结下一篇:2011体育教研组建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