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扶贫体会(精选10篇)
大学生扶贫体会 篇1
20xx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党和政府决心在20xx年让全国人民全部脱贫。作为在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村官,我对未来信心百倍,每天的工作充满着激情。同时,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能为群众做点事情,助力群众脱贫致富,在感到无上光荣的同时有觉得责任十分重大。
村官彭振正在与当地村民交流
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以来,我就开始接触扶贫工作,至今四个月了,在这四个月里,有很多的触动,当然不乏悲叹。有的人因残、因病或因学致贫,可他们没有抱怨,一直在为走出贫困而奋斗。但是也有人劳动能力俱全,却甘心处于贫困之中……
扶贫先扶志
在当今社会,每一个健康的人都能靠自己的能力养自己。当自己处于贫困时,首先要想如何靠自己的能力脱离贫困,而不是等待别人的救助。可是现在有些身处贫困状态的人,并没有想着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劳动来努力脱离贫困,而是在等待:等待政府、社会的救助。当我走村入户调研贫困户时,很多人都在极力的展示,他们是如何如何贫困,欠了多少外债,或者家里有多少病人。农民是朴实的,他们在用最简单的方法,让你相信他是贫困户,希望得到政府或者任何一个源自他人的救助。对于因学、因残、因病贫困,我认真的记录,生怕因为我的疏忽而漏掉他们对未来的希望。扶贫首先要扶志,那些健健康康,却甘于贫困,甚至享受贫困,拿贫困户身份洋洋自得的人,是可气,更是可悲:想坐享其成,不劳而获,这是可气;身处贫困,却甘于贫困,彻头彻尾的“乞丐”,丢失的不仅仅是金钱,更是使他丢失了做人的尊严,是可悲。对于扶贫,首先要做到精准识别,类似于这样的“贫困户”,应该予以剔除,甘愿贫志,不可救,亦不必救。
扶贫不是给钱
在走访过程中,很多人提到五保和低保,他们简单的认为,扶贫就是给他们纳入低保或者五保,每个月给他们几百元钱,而有几百元的收入足以。古话说的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扶贫不是简单的给钱,更加应该是给与有脱贫意愿的人创造财富的路子和帮组。贫困户的贫困的原因千差万别,精准扶贫就要首先找到贫困的根源,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假如,缺技术的给钱,钱花光了,他还是会返贫。党和政府举全国之力扶贫,是为了从根本上车底消灭贫困,让老百姓都有致富的额能力,从而迈入小康的生活。诚然,贫困户贫困的具体表现是缺钱,但是他们更缺少的是“对症下药的方子”。简单的给钱不仅不能达到扶贫的效果,甚至可能会被质疑社会公平。
贫困户对脱贫方法不认同
在与贫困户们交谈中发现,我感到他们对脱贫的方法认同度不高。比如:土地流转,这是一个相对实际又便捷的脱贫方法。把自家的土地流转出去,每年从承包商那里获得租金,而自己有时间去打工赚钱。可是很多的贫困户不愿意这样做,当然可能这源于他们对土地的感情,在他们的骨子里,认为失去了土地,就像战场上的士兵失去了武器。土地是他们的命,只有自己耕种时,才觉得安心,但事实上,抛除种子、农药、肥料和最贵重的时间成本,分散种植往往都是亏本的买卖。然而,即使种地不能让他们致富,他们也愿意每年顶着骄阳烈日或者风霜雨雪,在田间地头挥洒辛勤。此外,对地方政府根据市场变化和因地制宜提出的种养殖推荐方案不认同,这就与干群关系疏远有关。个别村干部,故意保持一种威严的状态,不与群众交谈,不与群众沟通。对于村里的事情,不开村民代表大会,不向村民公开。这就拉远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失去了群众的信任。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是党员干部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该发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认真调研,实事求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总之所急,发展集体经济,摘掉贫困的帽子。
对于这几个月的工作,有辛苦、有快乐、有感动、有崇敬。我佩服那些不甘于贫困的人,会永远记得与他们热情的交谈的时光,记得背着旧书包依然满脸天真笑容孩子们,记得躺在病床上的也期待美好明天的面孔……这会是我工作的不竭动力,也是我坚定信心走下去的梦想。
大学生扶贫体会 篇2
一、回顾过去,肯定成绩,兴国扶贫攻坚成效显著
1、全力推进整村扶贫。
近年来,兴国结合新农村建设,先后投入扶贫资金2.66亿元、整合社会帮扶资金1.9亿元,扎实推进了165个扶贫重点村和10个中央彩票公益金试点村建设,新修村组公路721条2228公里,新建和维修水陂198座,实施了人畜饮水工程、教育卫生事业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一大批项目。特别是2012年,围绕打造茶园乡扶贫示范乡目标,启动实施了土坯房改造、中学扩建及校园D级危房改造、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敬老院扩建、茶园经六科至高兴公路硬化等21个重点扶贫项目,兴国已跨入扶贫攻坚的新阶段,踏上了加快脱贫致富的新征程。
2、着力改善基础设施。
着眼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方面,不断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012年,全县围绕重点突出民生问题,启动了10760户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已全部竣工入住;实施了投资2272万元、总面积达20690平方米的26个中小学校舍D级危房改造项目,已全面交付使用;完成25个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项目,解决了9.75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加快推进农网改造升级35千伏及以下工程和小山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着力改善农村电压不稳现象。
3、致力加强产业扶贫。
以苗木花卉、油茶、脐橙、灰鹅、生猪、蔬菜等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主导产业,先后引进山村油脂、红天下茶油、江苏东珠景观有限公司等战略投资者,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依托企业市场开拓优势,不断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全县苗木花卉种植1.1万亩,脐橙种植8.6万亩,出笼家禽909.5万羽,生猪出栏45.32万头,水产品总量达2.2万吨。
4、全力提升致富能力。
面向社会就业方向,结合县情实际,把“雨露计划”与县工业园就业平台相对接,大力开展了农村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先后开设了平车、电脑、服装以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多种专业。2012年,全县累计完成各类培训25094人次,其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共计22874人次,农民就业技能培训2220人次,农民产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同时,大力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招生录取94人次。
二、正视困难,把握机遇,兴国扶贫攻坚任重而道远
兴国扶贫开发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欠发达、后发展仍是兴国县的基本县情,特别是根据新的贫困标准线,全县仍有贫困人口20.49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31.51%。与发达地区相比,兴国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经济结构单一,各项主要经济发展指标特别是人均值均在省市排名仍然靠后,约占省、市平均水平的三至五成。而全县贫困人口比全省、全市分别高出20.4和4.7个百分点,仍然有国家贫困村80个、省级贫困村85个,还有2625户、1.25万名库区、深山区弱势人口急需移民搬迁,扶贫攻坚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在正视困难、直面挑战的同时,兴国发展升级、小康加速、绿色崛起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一方面,国家的优惠政策前所未有。兴国县被列入罗霄山脉连片特困地区扶贫范围,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给兴国等赣南苏区以特殊的政策、特殊的扶持。同时,明确设立瑞兴于经济振兴试验区,使其享有更加优惠的政策。另一方面,省市扶持力度前所未有,2011年12月省里决定对罗霄山特困片区扶贫重点县和省里原有扶贫开发重点县实行“四个一”的组合式扶贫。
三、展望未来,坚定信心,全力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今后,兴国县将围绕“一年一变化,三年大变化,2020年同步奔小康”总体目标,紧紧抓住苏区振兴发展和新一轮扶贫开发历史机遇,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全面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建设,努力建设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县。
一是完善思路,着力推进项目扶贫。充分发挥“瑞兴于经济振兴试验区”的政策优势,结合罗霄山脉连片特困区扶贫开发政策,大力引进效益好、规模大,带动效益好的大项目、好项目,着力打造为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示范区、内陆贫困地区开放合作的先导区、全国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的展示区。
二是民生优先,充分激发群众主体作用。集合力量,优先解决出行、就医、上学、住房等老百姓关系最密切的突出民生问题,整体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抓好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全面解决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大力实施好安全饮水工程,尽快解决24.5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解决部分农村不通电或电压低问题。
三是挖掘优势,大力实施产业扶贫。依托丰富的萤石资源,大力引进发展深加工、应用产品,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氟化工产业基地;依托“兵工始祖”、“军工摇篮”品牌优势和钨、稀土、萤石等资源优势,规划建设集军品开发、产销与研发为一体的军工产业园;依托石灰石资源储量大、品位高的优势,着力引进发展一批非金属矿产资源深加工企业,打造金属钢板材加工产业链,构建一定规模的新型建材产业体系;依托丰富而独特的油茶、灰鹅、生猪等绿色农副产品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农副产品加工产业。
搬迁扶贫工作的几点体会 篇3
一、做好贫困群众生存状况摸底,编制搬迁规划,用规划指导搬迁进程
规划是先导。2012年,为了掌握贫困群众的生存状况,吉安市开展了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区群众的调查摸底。调查结果显示,全市还有25万多贫困群众居住在生产生活条件差,发展能力受限,地质灾害频发,亟待搬迁的区域。吉安市根据调查情况,充分论证搬迁扶贫的可行性,编制了《吉安市2013-2020年搬迁扶贫规划》。该规划分年度分区域安排贫困人口有序搬迁,对安置方式、安置地点、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后续发展扶持提出了严格的工作要求。
规划是要求。搬迁规划的制定将为吉安市今后8年的搬迁扶贫工作指明方向,全办将按照规划要求,逐年实施,有序搬迁。这将有力引导吉安市扶贫移民向县城、园区、乡镇、中心村积聚,对县域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产生深远影响。将彻底改变吉安市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区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让贫困群众共享扶贫政策和改革成果,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二、落实搬迁政策,强化“三个必须三个不准”,做实搬迂工程
按照扶贫工作管理体制,省负总责、市级要做好辖区内的各项统筹,县抓落实。县级机构作为搬迁工作的具体落实单位,要从组织保障、政策落实、资金整合以及机制体制创新等方面全面协调,确保搬迁工程做实做好,利国利民。
(一)必须把搬迁扶贫与城镇化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不准随意搬迁
搬迁扶贫是扶贫和移民工作融入地方发展大局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也是扶贫和移民工怍者主动前置,积极作为,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重要方式。
一是要继续推进搬迁扶贫与城镇化建设融合。多年以来,吉安市坚持“移民搬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将大部分集中安置点建在乡镇墟镇旁边,与墟镇经济带相连接,有效的增加了墟镇人口,壮大了墟镇经济实体。遂川县大汾、碧江、戴家铺,井冈山睦村、古城,万安芙蓉、安福泰山等地,全市累计70多个移民新村与乡镇主要街道毗邻,成为墟镇经济重要的后腰带,推动了全市城镇化进程。
二是要做好“移民进园”工程。创新移民搬迁模式。“移民进园”项目是促进园区招工、移民就业、经济发展一举三得的重要举措。今年,全省在修水、龙南、干都、遂川四县开展“移民进园”试点,积累搬迁经验,便于今后全省全面铺开“移民进园”项目。吉安市将积极支持遂川开展“移民进园”,并要求万安县、安福县、吉安县等地做好准备,争取明年开展这项工作。
近年来,吉安市的城镇化率每年以接近2个点的速度增长,标志着每年有近10万人要实现农业人口市民化。真正的市民化的过程,最终必然是一个移民搬迁的过程。按照全省搬迁计划,到2020年要完成100万移民搬迁,吉安将尽力争取搬迁指标,完成搬迁规划中等量人数的搬迁。全办必须抓住机遇,发挥政策功效,主动作为,引导农民向城镇、向园区迁移。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在组织保障、资金整合上加大统筹;在土地指标供应、办证手续简化、建房补助下拨等工作中增强服务意识,积极协调,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二)必须妥善处理好整体搬迁和局部搬迁的关系,不准把搬迁扶贫做成富人的“福利”
在搬迁扶贫工作中,最难的就是整体搬迁。因为搬迁工作强调自愿,而且对象存在贫富差距,观念也不尽相同,有的想搬搬得起,有的想搬但搬不起,有的根本就不想搬。应根据搬迁对象差异确定不同的安置方式,不同的补贴额度和不同的搬迂方案,实行梯度搬迁,进而实现整体搬迁。要杜绝搬迁扶贫成为富人的福利工程,搬迁的成本较高,与贫困群众的现实收入水平存在冲突,所以容易导致搬富不搬穷,出现富者更富,穷者更穷的马太效应。基于此,政府要发挥好主导作用,整合好危房改造、以工代赈、大中型水库移民和搬迁扶贫等政策,借鉴城镇廉租房模式,在特困户住房保障和搬迁思路上进行改革。在这方面,峡江县金坪民族乡做了有益的探索,他们多方筹措资金,累计建成36套农民济困房,圆了特困群众的安居梦。已建好的济困房产权归乡政府,贫困住户不用交任何费用。
(三)必须落实搬迁政策,让政策惠及贫困群众,不准违规操作
搬迂扶贫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专项扶贫中资金到户率较高的扶贫方式之一。按照4000元/人的补助标准,至少有3500元到户,扶持到户率达到87.5%。
吉安市在搬迁对象认定、搬迁建房管理以及资金使用中,反复强调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一是所有搬迂对象必须按照“户申请、村推荐、乡审查、县批准”四级流程,经过公示后才能正式认定为搬迁扶贫对象,杜绝人情搬迁、人情补助。二是所有建房补助资金通过“一卡通”拨付,不克扣、不挪用任何补助资金。三是所有基础设施建设采取项目模式进行管理,执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资金报账制和项目公示制。规范项目申报、审批和验收流程,确保审批项目与实际工程对应,用好每一分财政扶贫资金。
三、做强移民后扶,增强移民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夯实脱贫致富基础
江西省提出,扶贫资金要继续把移民扶贫搬迁安置作为扶持重点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水库移民相关资金也要重点支持移民搬迁安置,扶贫培训、就业扶贫、产业扶贫、结对扶贫等方面政策要优先支持搬迁安置移民的后续发展。同时,要协调落实各有关行业部门的扶持政策,加大移民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和移民后续发展的扶持力度。这给搬迁扶贫工作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移民群众致富的基础,,在利用好财政扶贫资金的基础上,充分整合交通、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资金,引导科教文卫资金向移民倾斜,实现移民住新房子、走水泥路、喝干净水、就医就学更加方便,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提升。二是要增强移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在雨露计划中优先安排移民参与,提高移民的技能水平。在移民村重点培育“一村一品”,让每户家庭有1项以上增收项目。要借助安置点靠城区、工业园区的区位优势,实现每户家庭有1人外出务工,增加人均收入中的工资性占比,带动全家脱贫。三是要在大型集中安置点实施社区管理模式。有条件的区域可以建设社区管理用房,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在文明创建、文化体育等各类活动中,彰显社区的凝聚力和活力,建成“生态秀美、庭院净美、生活甜美、风尚和美”的美丽社区。
大学生扶贫体会 篇4
小学校长以德治校远程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15号
张熹
2011年4月11日至4月15日,我有幸和来自全区70多名小学校长一起参加了第一期清华大学远程教育培训班暨小学校长以德治校远程教育培训。这次培训是在区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的共同组织下,充分利用设在教师进修学校的清华大学远程教育培训站点资源,采取封闭式教学方式,与清华大学现场参加培训的学员“异地、同时、同师”接受远程视频培训。培训中我们认真听取名师对《校长的修养与治校》、《学校德育管理》、《当代社会道德》、《组织行为学》等主要内容进行生动讲解和精辟阐述。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但培训所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却是一笔永久的财富。在这里,我们每一天都可以聆听到教育专家的报告,听取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碰撞、冲击。一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教授以鲜活的教学课堂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们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
一、加深了对清华的认识
通过教授讲解我了解了清华大学座落于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知道了这所古老而沧桑的大学,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的治学理念,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也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的清华大学在机遇和发展中,已经成为一所具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 1 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清华人继承“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以及“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着。
二、更新了教育观念,提升了个人素质。
短短5天的培训学习尽管有限,但我的思维方式和观念都得到了一次全面的更新。当今社会是知识型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传统教育培养的大多是应试型人才,他们只懂死知识,却少有创新。这样的人才很难适应当今的社会。因此,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学校转变过去的重甄别选拔职能,转向重视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要关注个体差异,实行多元化评价指标。注重学习过程,从而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然而,面对这场深刻而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日益复杂的学生思想,很多时候仍让我们有些雾里看花,无所适从,我们很需要学习,而此次培训学习,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们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培训中每位专家教授的讲座,在言谈之中无不透露着充满哲理的思考,也无时无刻不再提醒我们:“成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为了适应明天的社会,今天的教育必须改,而改革的成败在教师,教师的改变首先在于更新教育理念。通过短短五天的培训学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真正地认识了新课程改革,认识到这场课改所具有的深远意义。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劳动者的素质就必须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可持续性地发展。
为了响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教师的当务之急是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时期学生的发展变化。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他的教学水平才会提高,他的课堂才会丰富多彩,才会有的放矢的面向全体 2 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提升素质的一条捷径就是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我们教师平时实践的很多,但却缺乏反思提升的意识,每次上完课就算完成了任务,至于课堂的效果也许自己有些想法,但一回办公室就因忙于一些其他事物而不了了之了,久而久之自己的教学没有任何长进,自己还感到很辛苦。其实,教师真的太需要通过反思提升实践智慧了。好多时候,挤出一些时间就可以完成的事,教师却不愿意挤。反思能力增强了,实践能力也就会提升。虽然很简单的事,但又有多少人能坚持下去了呢
三、受到大师的引领提高
说到培训,我会习惯地把休息、养生和躲清净联系到一起,而参加了清华大学的远程教育培训则彻底颠覆了我的观念。说真的,如果你愿意把积累知识当成一种快乐的话,那么端坐在这次的课堂上聆听专家教诲,感悟大师风采绝对是一种享受。
从聆听第一位教授“清华历史”的讲座之后,我才对它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懂得了这八个字其中的深刻含意和其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天行健,自强不息,地势坤,厚德载物”,这是《周易》中的内容,其渗透着的“刚毅坚卓,愤发图强,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之思想仿佛涓涓细流,浸人心脾。所谓“自强不息”,其实就是人要有百折不挠,永不言败之意。我认为一个人在艰难困苦面前重要的是要学会面对挫折,拥有一个好的心态,重拾信心,只有这样才会取得成功。而说到“厚德载物”,我感到其中最重要的当数“德”字,其不仅仅是尊敬,守礼,乐善好施等传统美德,更深层次的含义应该囊括“协调、沟通和宽容”。从北京十一学校教授刘艳萍的《让校园里生长学生的想法》中,我领略到“想法源于选择的自由、想法源于创新的机制”的深刻内涵;从北京光明小学教授刘永胜《校长的修身与治 3 校》中,我感受到了学校管理者应“少一点关卡,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埋怨,多一点帮助” “少一点竞争,多一点合作”的深邃和才能双赢的哲理;从清华附小优秀班主任王君教授的讲座中,我理解了以人为本和通过交往实践,努力塑造具有现代化的全面素质的人的重要意义所在;从卢风教授的讲座中,我弄清如何在单位构建团结、合作和信任的氛围的方法;还有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特聘教授贺林的精彩论述和丰富的表情动作以及连珠炮似的幽默风趣的语言,更使人流连忘返……。
屈指算来,我参加工作已经二十多年了,很多时候在认知事物,看待世界和处理问题方面已形成固有模式,但自己却还浑然不觉,通过这次学习,我真正从多方面多角度地体会到了什么是学识高深,什么是创新思维。
大学生扶贫体会 篇5
***日—*日,我有幸参加了市扶贫办组织的乡镇扶贫干部培训班,通过为期5天的扶贫培训,学员们收获颇多,感触颇深,对扶贫攻坚有了全新的认识,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本次培训,市扶贫办领导高度重视,扶贫办刘戈新主任,各相关处室负责亲临课堂讲政策形势、工作要求等。邀请了党校、西南大学的专家教授讲经济形势、供给侧改革,特色小镇建设等。课程丰富,立意高远,针对性强,让我们受益匪浅。
一、认清扶贫形势,从自身出发,带头做好扶贫攻坚工作。
从全市的角度看,扶贫工作任务之重,压力之大,当前存在三个薄弱环节:群众信访压力大、基础设施落后、扶贫工作基础差。作为基层扶贫干部,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要充分领会学习“老马工作法”,要有为民服务的情怀。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地开展帮扶工作。在帮扶对接贫困户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帮扶对象就是农村最为贫困的群体,面对他们的诉求和愿望,要深入调查研究,仔细研读政策文件,科学制定帮扶措施,攻坚克难,真抓实干,敢于担当,务求实效,坚决按照规定期限实现整体脱贫。此外我们要带头严明政治纪律,带头执行各项规定,带头担起帮扶责任,当好模范。二、认真开展精准扶贫,精准扶贫的基础是精准识别。
用总书记的话说就是要做到扶真贫、真扶贫,所有的贫困对象必须是真正意义上的贫困户。在做好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再针对贫困户制定好帮扶规划,要结合贫困户实际,准确分析致贫原因,有的放矢,做到长远规划与短期规划相结合。此外我们要做好贫困村、贫困户的产业发展。要在摸清实情的基础上,引导和帮助贫困村、贫困户挖掘培育适合自身发展的富民产业,真正做到产业领跑,龙头带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结合奉节县委县府的扶贫工作部署,我们还需要加强村容村貌建设。因为村容村貌体现的是群众的一种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而道路通畅、饮水安全、乡村整洁、环境卫生、邻里和谐,本身就是群众富裕之后生产生活状态的一种集中体现。更为重要的是精准扶贫是要贫困户思想意识自我提高。思想扶贫非常关键,要注重引导贫困户转变观念、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发挥自身潜力,依靠自己走向富裕。
三、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按照西南大学尹教授所讲的特色乡镇建设,结合奉节县的特色旅游优势尤其是乡镇环境,我们在开展扶贫工作时,需要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比如鼓励贫困户开办农家乐、引进企业挖掘古村落保护等,通过一系列的发展方式来发展特色乡镇。通过此次全市乡镇扶贫干部的扶贫培训,我们了解了全国扶贫攻坚工作的形势,了解了全市扶贫工作的开展情况及存在的薄弱环节等,学习了怎样更好地为群众服务的方法等等,掌握了如何更好的带头开展好精准扶贫工作等。作为乡镇扶贫干部尤其指导开展扶贫工作的干部来说,此次培训学习后,我们将以更高的要求来鞭策自己,带头做好扶贫攻坚工作。
很荣幸能够参加由**市扶贫指导中心组织的乡镇扶贫干部培训班,通过为期五天的集中培训,丰富的课程安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使我感触颇多,更加坚定了我在脱贫攻坚工作上的信心。结合本次培训,我主要谈以下三点感想:
一、扎根基层,做好贫困群众工作。
培训的第一节课就是**市江北区观音桥街道办事处调研员、“老马工作室”主要负责人马善祥同志的《如何做基层群众工作》,“老马”围绕如何做好基层工作讲了几点要求,使我受益匪浅。一是在基层工作中积累工作经验,并有所贡献。二是严以律己把思想锤炼好,静以修身、警钟长鸣。三是满腔热情为群众服务好,尊重群众、主动服务、在高标准中服务群众。长期工作在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一定要把贫困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以积极的工作态度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认真倾听并引导群众,最终提高群众的满意度。
二、吃透政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日听市扶贫办人力资源处胡剑波处长讲授《人力资源开发情况介绍》,进一步了解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熟悉精准扶贫政策,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脱贫攻坚的高度重视。乡镇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从建档立卡识别、制定发展规划、落实扶贫政策、实施脱贫措施等各个方面,务必做好精准。各帮扶责任人只有吃透扶贫政策,才能把精准扶贫的各项政策措施传达给每一个贫困户,让他们领会政策、吃透精神。
三、把握要求,限时打赢攻坚战。
**市扶贫办主任刘戈新讲《扶贫攻坚形式及工作要求》、市扶贫办信息处处长田茂慧讲《贫困对象的精准识别与退出》、市审计局农业处副处长唐春林讲《扶贫资金审计》等各个处室负责人及专家讲授的培训课,引导着我们发现现实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我们将严格按照刘戈新主任的工作要求开展好乡镇扶贫工作。一是讲政治,勇于担当脱贫攻坚责任。二是讲感情,把贫困群众疾苦放在心上。三是讲实干,把精准扶贫政策落实在行动上。四是讲实效,把群众满意度做为检验脱贫攻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五是讲纪律,把党风廉政各项要求贯彻到脱贫攻坚工作的全过程。
培训时间短暂,但培训效果明显,回到工作岗位上,我们一定拼尽全力奔赴扶贫一线。把自己的感情和热情留给贫困群众,把自己的奋斗和收获留在农村的土地上,为脱贫攻坚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日至*日,*****名基层扶贫干部非常幸运在**市扶贫指导中心参加了为期一周的乡镇扶贫干部培训,亲耳聆听了**市扶贫办、市委党校及西南大学的领导、专家、教授们的授课。通过学习,丰富了扶贫攻坚理论知识,进一步掌握了人力资源开发政策,学习到了兄弟乡镇的宝贵经验,在学习之余还收获了来之不易的师生感情,同时,更深深感到能在基层一线从事扶贫工作,为20**年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小康社会贡献微薄的智慧和力量感到无比光荣。
一、几点培训的收获
(一)更高层面看扶贫攻坚,责任上肩
市扶贫办刘戈新主任站在市级高度与我们交流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的成绩和下一步的扶贫工作重点,谈到了全市扶贫六大体系的建设,扶贫工作形势及要求。胡建波处长为我们解读了系列扶贫政策,让我们从一味的低头拉车中抬起头看看路,更加认识到作为一名基层扶贫干部的历史责任,我想在以后的扶贫工作中,我们的目标将更加明确,干劲更加十足。
(二)更多角度看基层工作,豁然开朗
**市基层调解“一面旗帜”马善祥老师用幽默的语言和十足的热情与我们分享了他30多年来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处置的经验,让我们首先有了敢于、乐于面对矛盾的正确姿态,也有了处理好各类矛盾的热情和方法,更有了面对基层扶贫工作各类困难、困惑的责任担当。
(三)更多案例看涉贫腐败,警醒自己
市审计局唐春林处长用一个个扶贫审计的案例告诫我们正确履行好手中的权利和职责,市纪委派驻市农委王选明副组长为我们上了一节生动的《学习党章党规,防止“蝇贪”“微腐败”》的党风廉政教育课,我们对案例中主观或无意失职失察受到党纪政纪或者司法处理的基层扶贫干部们感到不值,也为今后在具体的扶贫项目实施与验收、扶贫资金拨付等方面敲响了警钟,务必本着程序合法合规、遵守财经纪律的原则做好相关方面的工作。
二、下步工作的打算
一是将为贫服务的政治情怀内化于心。我县虽然在20**年底实现了“贫困村建八有、贫困户解八难”的目标,并顺利通过了市级脱贫验收,但目前仍有6000多贫困人口未脱贫,已脱贫的户也需要持续巩固脱贫成果,脱贫攻坚仍然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最突出的民生问题,仍然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和步伐,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我们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地开展扶贫工作。
二是将为贫服务的分类政策落到实处。目前我县系列扶贫政策更加符合乡镇实际,回去后我们将按照市县扶贫办要求,做好做实民政、教育、建房、就医等政策,确保保障性政策能托起贫困户最低的底;在培育富民产业、促贫增收方面,也要围绕“雨露计划”和“资产收益扶贫”做文章,引导贫困村挖掘培育适合自身发展的富民产业,真正做到产业领跑,龙头带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帮助有条件的贫困户发展适宜的产业,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确保贫困户用勤劳的双手不断增加收入。
三是始终保持敬畏规矩的律己之心。我们基层扶贫干部要带头严明政治纪律,带头执行各项规定,带头担起帮扶责任,当好模范,作出表率,不负组织的重托,不负人民的期望,向组织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日—*日,我有幸参加了市扶贫办组织的乡镇扶贫干部培训班,通过为期5天的扶贫培训,学员们收获颇多,感触颇深,对扶贫攻坚有了全新的认识,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本次培训,市扶贫办领导高度重视,扶贫办刘戈新主任,各相关处室负责亲临课堂讲政策形势、工作要求等。邀请了党校、西南大学的专家教授讲经济形势、供给侧改革,特色小镇建设等。课程丰富,立意高远,针对性强,让我们受益匪浅。
一、认清扶贫形势,从自身出发,带头做好扶贫攻坚工作。
从全市的角度看,扶贫工作任务之重,压力之大,当前存在三个薄弱环节:群众信访压力大、基础设施落后、扶贫工作基础差。作为基层扶贫干部,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要充分领会学习“老马工作法”,要有为民服务的情怀。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地开展帮扶工作。在帮扶对接贫困户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帮扶对象就是农村最为贫困的群体,面对他们的诉求和愿望,要深入调查研究,仔细研读政策文件,科学制定帮扶措施,攻坚克难,真抓实干,敢于担当,务求实效,坚决按照规定期限实现整体脱贫。此外我们要带头严明政治纪律,带头执行各项规定,带头担起帮扶责任,当好模范。二、认真开展精准扶贫,精准扶贫的基础是精准识别。
用总书记的话说就是要做到扶真贫、真扶贫,所有的贫困对象必须是真正意义上的贫困户。在做好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再针对贫困户制定好帮扶规划,要结合贫困户实际,准确分析致贫原因,有的放矢,做到长远规划与短期规划相结合。此外我们要做好贫困村、贫困户的产业发展。要在摸清实情的基础上,引导和帮助贫困村、贫困户挖掘培育适合自身发展的富民产业,真正做到产业领跑,龙头带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结合奉节县委县府的扶贫工作部署,我们还需要加强村容村貌建设。因为村容村貌体现的是群众的一种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而道路通畅、饮水安全、乡村整洁、环境卫生、邻里和谐,本身就是群众富裕之后生产生活状态的一种集中体现。更为重要的是精准扶贫是要贫困户思想意识自我提高。思想扶贫非常关键,要注重引导贫困户转变观念、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发挥自身潜力,依靠自己走向富裕。
三、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按照西南大学尹教授所讲的特色乡镇建设,结合奉节县的特色旅游优势尤其是乡镇环境,我们在开展扶贫工作时,需要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比如鼓励贫困户开办农家乐、引进企业挖掘古村落保护等,通过一系列的发展方式来发展特色乡镇。通过此次全市乡镇扶贫干部的扶贫培训,我们了解了全国扶贫攻坚工作的形势,了解了全市扶贫工作的开展情况及存在的薄弱环节等,学习了怎样更好地为群众服务的方法等等,掌握了如何更好的带头开展好精准扶贫工作等。作为乡镇扶贫干部尤其指导开展扶贫工作的干部来说,此次培训学习后,我们将以更高的要求来鞭策自己,带头做好扶贫攻坚工作。
*月*日至*日,我有幸作为第二期学员参加了在**大学举办的基层扶贫干部暨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班。杭州环境优美,浙大师资雄厚,坐在全国排名第三的大学教堂,聆听国家级教授精彩授课,《新常态下经济分析》、《农业产业化与农民合作组织建设》、《农产品品牌建设与营销》、《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十八届*中全会精神及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扶贫干部的沟通技巧与艺术》等等课程,既有较好的理论性和指导性,又有叫实的操作性和应变性,这些知识就好像是组织上为我们这些扶贫干部量身定做的贴身制服,让我受益颇深。
首先,在思想上得到了更深一层的洗涤。县委县政府组织我们远赴杭州,选择国家一流大学一流教授对我们的扶贫工作进行培训,足以见得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性,足以见得党和政府对我们扶贫干部给予了重大期望。说心里话,作为一名选派干部,有时候会在心底滋生很多负面思想:感觉自己的能量有限,原单位的照顾又不足,村组干部的懈怠情绪严重;纵向比较吧,感觉自己在农村辛辛苦苦好几年了,最后自己的付出与个人的收益不能对等;横向比较其他选派干部,自我感觉良好;等等。每当遇到挫折,遇到不顺,那些消极心里就会在心里蔓延。经过此次培训,政策上需要我们,领导对我们高看一眼,我们就是农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带头人是绝对不能失去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就算累点,就算苦点,就算个别群众不理解,就算遇到一些不顺,想到组织的重托,想到群众的期盼,想到自己是排头兵,不仅不能退缩,而是要劈荆斩刺,迎难而上!
其次,在技能上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升。我是黄圩镇华新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到村任职已经一年多了。我在村里也干了很多工作,也能够坚持吃住在村,一线服务,在修桥铺路、农田整治、环境治理、计划生育、新农合、调解纠纷等等方面都脚踏实地,任劳任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回过头看看自己在农村这片土地上留下的一串串足印,感觉很充实,同时也很累。通过此次培训,我感觉自己在农村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不能做到事半而功倍。因为眼界太窄,视野不远,或是服务过于单一,或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抓不到重点,把精力都用在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没有做好更高层的设计和更科学的规划,以至于华新村变化不大,亮点不多。下一步,我将结合华新村实际,展开梦想,瞄准方向,把在浙大学到的精准扶贫实用理论和扶贫干部沟通技巧用好、用货、用出价值。
其三,在生活上得到了更高一档的修炼。我是华新村第一书记,我有着双层身份,我既是组织上选派来的优秀机关干部,我更是华新村的脱贫致富带头人,我的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到组织的形象,影响到华新村的形象。目前,党中央从严治党的策略深得民心,八项规定、党的新纪律都给我们党员指定了更为严格的行为规范。农村工作和机关工作不一样,没有具体的上下班时点,没有固定的上下班地点。同时,扶贫工作离不开群众,我们扶贫干部时时刻刻都要和群众打交道,如果脱离了农村就脱离了群众,就脱离了工作,那就和逃兵没有区别。所以,作为选派干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十分重要。**省委党校张静蓉教授引用总书记和总理的讲话,又通过实例演绎,传授给我们这样几句话:每一个人都是人民中的一分子,为人民服务不能忽略任何一个个体。通过此次培训,我更加坚定了一个意念:在以后的工作中,绝对不能因为是个别村民的要求,绝对不能因为是非上班时间,为自己找推脱责任的借口!相反,我要时时刻刻把每一个群众都放在心里,想尽一切办法服务好每一个群众,为华新村营造一个文明、和谐、富裕、幸福的新环境!
扶贫 总结 计划 体会 篇6
2013年2月27日,按照省基层建设年活动安排,我作为驻村工作组组长,带领2名工作组成员进驻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在基层工作的短短一年中,驻村工作组在村两委干部的支持下,紧紧围绕帮扶工作,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为基层工作做出了微薄贡献,和广大村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一年的帮扶工作,使我得到了锻炼和磨练,有不少收获和体会。
一、搞好调查研究,摸清村情民意。驻村后,为了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调查研究。一方面是主动“请进来”,分别将村干部和部分村民请到村委会,组织村“两委”会、全体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详细听取了党员干部、群众对村班子评价,了解当地民情风俗、经济发展情况、村发展计划、村里急需解决的问题等,使工作组初步掌握了该村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是积极“走出去”。为进一步了解村民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我带领工作组的同志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查看了路、沟、渠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挨家挨户宣传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的重大意义以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通过与群众交朋友、拉家常等形式了解群众真正想什么、盼什么,真实地了解到农民的现状和实情。通过深入的调查摸底,共梳理出村内环境、道路整修、产业发展等5类20条有价值的群众建议,初步掌握了村情民意,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明晰了今后的工作思路。
二、搞好自身建设,增强帮扶能力。工作组入村以后,坚持把加强工作组自身建设作为增强帮扶效果的重要手段。建立学习制度,每周组织一次集体学习,督促工作组成员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党的各项富民惠民政策,学习党央的大政方针和省市的重大决策部署,为顺利完成驻村工作奠定坚实的政策理论基础。严明驻村纪律,积极开展“查思想、查作风、查纪律”活动,工作组成员能够遵守纪律,坚守岗位,坚持写驻村工作日记,勇于克服各种困难,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坚持定时总结,每月底组织工作组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回顾总结这个月的工作进展及完成情况,研究安排下一个月的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确保按照上级要求完成好驻村工作任务。
三、积极为民谋利,带领群众致富。村生产生活用水全部是旱井窖内储存的雨水,不仅安全得不到保证,而且严重制约了村的发展,我及时向局里反映了情况,邀请市卫生监督局局长王云及全体党员来到村开展党日活动,为旱井窖喷洒消毒剂,缓解生活饮用水安全压力。在此基础上,我们积极跑办,共筹集资金32万元用于完善配套设施,建造了机井房,铺设2100米镀锌管,使村民用上了放心水。同时,为解决村集体收入偏低、村民就业渠道偏少的问题,我带领工作组与村“两委”一起研究制定了《村“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规划》,针对村干旱缺水的实际,将连翘种植作为发展项目,计划建成规模化产业化中药生产基地。
四、努力做好宣传,营造和谐氛围。在做好驻村帮扶工作的同时,和驻村工作人员一起,通过召开会议、走访谈心等形式,广泛宣传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的重大意义以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提高了群众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先后组织村民出动车辆40余台次,集中清理填埋垃圾700多方,粉刷宣传标语1000余平方米,铺设便道砖2000余平方米,协调资金硬化路面3500平方米,安装路灯4盏,还投入12000元,种植核桃树2000颗。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得以提高,村风民俗文明进步,村容村貌明显改观,社会环境安定有序。
五、认真排解矛盾,维护农村稳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村因村民低保、宅基地、邻里关系等引发了一些矛盾纠纷,影响了村内稳定。为此,我们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反映问题的村民,面对矛盾不回避,公平、公正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努力化解矛盾纠纷,把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村内的和谐稳定。解决了张学良等7户共9名村民低保问题,多方协调、调解村里二人溺水身亡家属要求赔偿的问题,解决4起家庭、邻里矛盾纠纷。群众看到驻村干部尽心在帮助自己,心平了、气顺了、意见少了,全年没有上访事件发生,有力的维护了地方稳定。
六、抓好组织建设,强化思想意识。为了使驻村工作结束后,能为村留下一支坚强队伍,工作组坚持驻村工作和帮带活动相结合,把进一步提高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当作重要任务来抓。一是规范制度。帮助村委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会议制度、学习制度及有关监督机制,村级管理基本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公开化。二是提高素质。先后组织村干部和党员学习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和十八大文件精神,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组织全体党员赴西柏坡开展“七一”参观见学活动,大力强化他们宗旨观念和责任,使他们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三是加强监督。设立村务公开栏、把村里大小事情一律张榜公布。将村干部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中,打消群众的疑虑,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在工作中,所有村干部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廉洁自律。一年来,无一人发生经济问题,保持了班子的廉洁和公正,使村两委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不断提高。
大学生扶贫体会 篇7
关键词:资助体系,德育功能,贫困生
1999年由于高校的扩招,贫困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但是国家目前还未对贫困大学生作出明确的界定标准,各高校标准也不尽统一,由于界定模糊,标准的相对性,让一些不是特别继续资助甚至是非贫困大学生也得到了贫困资助,使得政策资源分配均,也让很多在校大学生认为政策不公平,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所以界定贫困生的标准及后续政策资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政策意义。
一、大学生贫困资助渠道多元化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针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方式逐渐多元化,这让更多贫困大学生未因昂贵的学费而失去高等教育机会,圆了他们的高校梦,走进了心目中的象牙塔。但同时一些不是特别继续资助甚至是非贫困大学生打了“擦边球”,让部分贫困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很大的阴影。
二、贫困大学生资助的心路历程
教育大计,育人为核心,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更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真正为社会、国家输送德才兼备的优秀毕业生。高校贫困资助工作是重要的育人环节,资助活动更多考虑到物质的资助,往往忽视了通过资助引导大学生正确的精神方向。
1.缺乏诚信,假冒贫困,领取补助
国家目前未对贫困生作出明确的界定标准,只要他们能提供家庭经济困难调查表,在名额有限的前提下,每年可以轻易地获得2000-4000元不等的困难政策补助,导致少部分学生为了得到助学金,伪造贫困材料,夸大甚至编造自己的贫困程度和悲惨遭遇,直接降低了助学金诚信教育功能。
2.自卑心理:耻于家困,导致“漏助”
有些家庭的确很困难的学生,却由于自卑心理、自尊心强、性格倔强,不愿意或者不好意思提供贫困材料、开具贫困证明,也就无法申请助学金,从而失去受助资格。然而一些家境较好的非贫困大学生善于经营人际关系,由于地方部门监管不力,容易伪造贫困证明,致使助学金资助百发百中。
3.不思进取,感恩淡薄
还有极少部分获助大学生心智不成熟,缺乏感恩之心,利己主义为上,把贫困当作获得资助的资本,认为得到政府和学校的补助是理所应当,得到补助后并没有把钱用在学习生活中,而是去和别人攀比。另外每年贫困补助的覆盖率至少达到20%,补助政策的不完善致使一些非贫困大学生也获得受益,部分非贫困大学生受益后,反而嘲笑国家、学校的“愚蠢”,挥霍补助的钱,让贫困生形成强烈的心里反差,容易自暴自弃,形成不思进取的思想。
三、贫困生认定的改进措施
公平、公正、公开的认定贫困生,建立完备的评价体系,是合理地分配资助资源的前提,仅凭一纸“贫困证明”和个人情况说明就确定贫困生身份的方法,极易造成资助的不公平,也会把社会上的不良之风带进学校,形成腐败的温床。提高贫困生认定准确性,不仅需要贫困证明、学生认证等材料的提供,更应该发挥同学民主评议的优势,同学们朝夕相处,互相了解,对于是否生活困难更有想当大的发言权。将众多因素统筹判断,科学合理地认定出真正的贫困生,把国家有限的资助落实到真正需要的大学生身上。
1.对于刚进大学的大学生要及时准确掌握学生的真是信息
对于刚入大学的新生来说,一切都是懵懂的,还不知道去提供虚假的信息,这有利于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从学生提交的信息登记表中筛选出贫困生,通过多方渠道证实学生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在日常活动中观察学生的各种表现,掌握第一手资料。
2.充分发动学生,做好民主评议,接受学生监督
由于学生长期集体学习生活,他们之间彼此了解,对每个同学具体情况掌握深入真实。因此要积极发挥学生在开展贫困生认定工作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民主评议的优势,防止以不正当手段获取资助,在学生中间产生负面影响。
3.分层次建立贫困生实情档案
贫困大学生自主工作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大学生在校时间长达3-4年,大学生每年的家庭情况都是可能变化的,要及时建立每个学生的家庭档案,了解学生日常表现,家庭经济变动情况,对贫困生的认定给予及时确认、增加或撤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贫困等级,努力做到公平、客观。
4.培养贫困生对社会、学校的感恩之情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受人资助和帮助,要怀有感恩之心,这是为人起码礼貌和道德修养。贫困生资助是国家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重大的育人工程,在给予学生物质奖励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社会的感恩之情,好好学习,报效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Z].2007,(5).
[2]余冠仕,柴葳,赵秀红.大幅提高奖助学金凸显民生理念[N].中国教育报,2007,(3).
[3]王文利.高校助贫制度尚需完善[N].光明日报,1998,(4).
[4]徐晓军.论信息的阶层化[J].社会学刊,2002,(1).
[5]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98-100.
扶贫工作体会 篇8
通过本次培训,让我对贫困村互助资金有了较深的理解,贫困村互助资金是指在贫困村建立的民有、民用、民管、民享、周转使用、滚动发展的生产发展资金,由财政扶贫资金、村民自愿交纳的互助金、社会捐赠资金等组成。重点在扶贫,关键在互助,方向在合作。其中:民有是指所有权,即财政资金和捐赠及增值部分归全体村民所有;民用是指使用权,即在运行正常的情况下,属互助社全体成员所有;民管是指运作方式,即互助社内部成员民主选举管理机构,行使运行、管理、监督等职能;民享是指分配形式;即互助社通过收取一定的占用费获得收益,支付必要的运行成本外,用于村里的公益事业和转增本金;周转使用是
指资金使用方式,即由一次无偿投入转为有偿周转使用。在行政村内运行和管理,主要利用“熟人社会”的社会压力来防范和控制风险。不利用担保、抵押等手段抵御风险,也不采取合同、法律等正规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互助资金的宗旨是: 积极探索和完善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的新机制,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提高贫困村、贫困户自我积累、自我管理、互助互济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人民银行对互助资金提出了“四大原则”即:设立自愿p民主管理p服务社员p风险自担;“四条红线”即:不吸收存款,只吸收成员出资;不对外放贷,主要对成员提供信用互助服务;不支付固定回报,盈余主要用于积累;不跨区经营和不超规模发展。 互助资金的借款为小额借款,(一般情况下,第一次单笔借款的最高限额为3000-5000元)单笔借款的最高限额由村民大会讨论决定。互助社借款为短期借款,一般不超过12个月。
具体借款期限由成员大会讨论决定;借款人在归还借款后可以申请下一次借款。鼓励采用互助联保小组方式使用互助资金,组成互助联保小组一般由5―7人组成。还款方式有整借整还和整借零还两种,整借零还还可以分期还款,整借零还可以少交占用费。借款占用费率按照能覆盖互助社运行成本的原则,由村民大会讨论决定,原则上不低于当地信用社同期同类贷款利率。互助资金本金不能用于分配。借款占用费收入可用于分配,方案由社员大会讨论决定。
教育扶贫心得体会 篇9
驸马庄中心小学 贾嘉
根据上级精神与学校有关安排,这学期,我承担本校一名贫困学生的帮扶工作,帮扶以来,我感触良多,下面就谈下自己这段时间以来的体会,分享大家:
首先,通过入户走访,深入地了解到该生的家庭情况,其家庭属于建档立卡户,父母离异,父亲常年在外打工,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管,爷爷患有肢体残疾,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奶奶又有慢性病,情况比较困难。孩子性格较内向,但是学习上还算踏实。
都说“扶贫先扶智,治穷必先治愚”教育扶贫的目的,就是让孩子通过知识改变其命运,所以,我利用课余时间找该生谈心,了解她学习及生活上的困难。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帮助,从而帮助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此外,我尽量在生活上给予该生更多关爱,帮助她对树立信心,阳光成长。
大学生扶贫体会 篇10
一、高校学生实施“精准扶贫”的紧迫性、必要性
2015 年3 月8 日,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与代表们商议扶贫大计时指出:“坚持精准扶贫, 不能‘手榴弹炸跳蚤’”, “扶贫先扶智, 绝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坚决阻止贫困代际传递。”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 年11 月于湖南湘西考察时, 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扶贫要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 切忌喊口号, 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随后中办、国务院等部门对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和工作机制等方面都做了详尽规制, 推动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全面开展。2014 年3 月, 习近平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要实施精准扶贫, 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 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 “精准扶贫”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教育扶贫是实施精准扶贫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当前, 我国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初见成效, 实现了量的覆盖。但是在新常态下国家实施的精准扶贫理念, 在高校现行的学生资助体系下应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延伸内涵, 高校应该在精准扶贫的新理念下, 结合高校扶贫的特殊对象———大学生, 探索高校学生精准扶贫的新方法和新举措, 培养他们养成自立、自强、勤奋、节俭的优良品质, 培养他们创新创业精神, 使他们成为敢于担当、勇于进取、开拓创新、创造财富的栋梁之才, 是摆在高校面前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二、高校学生在实施“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一) 思想认识出现偏差
一些高校在执行国家提出的精准扶贫理念上出现了几种偏差:一是认为高校现行的资助工作就是国家的精准扶贫的最好体现;二是认为国家提出的精准扶贫任务只是针对社会贫困人员提出来的, 高校没有要求精准扶贫的思想;三是对精准扶贫的理念理解单一, 出现了对精准扶贫认识上的偏差。
(二) 高校贫困生资助认定模式比较单一
目前, 高校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依据是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 (教财 〔2007〕8 号) , 要求申请贫困的学生填写“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 并要求学生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门盖章证明同时要求学生填写“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高校只是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学生个人材料的申请, 经过班级—院系—学校的审核就认定。这种模式看起来科学, 其实对于贫困生认定中的各种因素细节没有考虑和探讨, 模式单一, 认定不够精准。
(三) 高校贫困生资助形式单一
“奖、助、勤、贷、补、减、免”等高校资助形式大致涵盖包含了我国现行高校贫困大学生扶助的各种方式, 其实形式还是单一的, 就是只注重了浅层次的经济补偿, 解决了家庭困难学生的燃眉之急, 而一些学生由于经济贫困引起的精神贫困、心理贫困、学业贫困、就业贫困等方面基本没有得到很好的扶助。
(四) 高校扶助政策体系存在缺陷
国家奖、助学金, 一年评定一次, 划分等级, 下拨数据指标, 规定性很强, 一旦评定, 一般不允许变动, 这样做虽然能极大地杜绝人为的漏洞, 但有些高校在实施过程中, 对学生的生源地经济发展水平、学校所在地消费水平、学生家庭突发原因造成的贫困和一些家庭的长期贫困、资助名额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引起的僧多粥少等实际情况, 政策的规定性与现实要求之间存在矛盾等不甚了解, 在具体操作上难免会产生变形、变通, 乃至变相。如出现资助重复现象;为避免矛盾, 轮流获评, 或者一个指标, 多人分享;有的按为班级做了多少贡献, 论功行赏;有的作为集体班费, 人人有份。
(五) 贫困生扶助后续管理困难
部分学生获得扶助后挥霍资助金、不爱学习, 甚至有些学生持有“等、要、靠”的不良心态, 而高校有关机构对上述的种种情况在后续的管理上基本无能为力, 难以出台相关的政策和考核进行纠正, 这样就造成了宝贵的资助资源的浪费, 对资助产生的绩效难以实现。
三、高校贫困生精准扶贫的有效策略
(一) 树立高校扶贫工作新理念, 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
1.深刻理解精准扶贫的内涵。什么是精准扶贫, 为什么要搞精准扶贫, 通过什么方式方法搞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的重大意义、作用、其指导思想、方针政策、采取的措施、落实督办、监督管理等内涵都要搞清楚, 最终如何把精准扶贫的内涵实际运用到高校精准扶贫的实际工作中去。
2.用责任意识强化高校扶贫工作的担当意识。一个有担当的教育者, 通过深入学生, 甚至走访家庭, 细心发现, 认真甄别;勇于担当, 不能因为个人的喜好厌恶、关系的亲近和疏远等主管因素影响扶贫工作的公平公正。
3.树立需求为导向的扶助理念。学生贫困原因很多, 帮扶需求有的是经济资助性的, 有的是发展性的, 有的是心理方面、情感方面的、有的却是学业方面的等等, 要针对学生不同的帮扶需求, 有导向性地进行帮扶, 以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
4.扶助理念。扶贫的长远目标要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 在扶贫过程中要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自信、诚信、自强、感恩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 重点体现发展性扶贫理念。
(二) 扶贫工作的队伍建设
精准扶贫的基本保障是要加强扶贫工作的队伍建设。在扶贫机构设置的规格、人员编制、经费预算、权利与义务等方面建立相对比较独立的资助机构;在此基础上通过遴选考核建立一支优秀的专职资助工作队伍, 这支队伍精通国家、高校的有关扶贫政策与措施, 能够主动与学生深入交流, 熟悉需要扶贫学生的基本情况, 树立精准化扶贫的新理念;同时发展兼职扶贫工作队伍。包括专业任课教师、学生党员、干部骨干等。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对扶贫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从而解决一些共性的问题, 提升扶贫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把精准扶贫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三) 强化高校扶贫的 “精准识别”与“精准帮扶”
1.精准识别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应建立扶贫系统, 按照学生的贫困情况进行分类, 如家庭经济贫困、学业贫困、心理贫困、就业贫困等, 在此基础上, 针对不同的贫困种类建立量化评价指标体系, 利用大数据理念与技术对贫困进行分级分档, 最后, 注重扶贫系统的动态管理, 及时更新扶贫信息, 符合条件的及时导入信息, 不符合条件的及时处理, 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高校通过整合信息资源, 统筹分析, 科学分类, 合理布局, 为精准扶贫打下可信、可靠的认定基础。
2.精准全方位的帮扶。精准帮扶就是要形成差异性的帮扶计划, 满足学生多层次的需求。需要扶贫的学生的具体情况各异, 原因不尽相同, 因此, 分层次、分类别对待是精准帮扶的内涵。高校要在传统的资助形式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需求创新资助方式。例如, 对学术感兴趣的学生资助科研项目;对心理贫困的学生进行健康专题训练;对经济贫困的学生在经济资助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学会创业就业生存的本领,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做到扶贫必扶智。总之, 精准化扶贫一方面要全方位的帮扶, 另一方面使用的措施也要恰到好处。
3.强化资助的制度建设, 完善扶助方式。高校扶贫的制度建设要进一步完善, 特别是在经济扶贫上不能“一给了之”, 不能让学生养成不劳而获的陋习, 更不能让有些学生钻制度的漏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不能搞大水漫灌, 走马观花”, 而要“精准滴灌”, “出实招, 见真效”。在制度建设中, 一方面一些指标尽量量化考核, 另一方面, 注重综合考核, 就是把资助性资助和发展性资助结合起来, 在资助性的规定上采取更加灵活的评定方法, 最后强化法制意识和责任考核办法, 实行追责, 对消极怠工的人员依法进行处理, 同时追回资助资金, 堵住制度的一些漏洞, 从而使资助政策落到实处。
4.强化高校扶助的动态管理, 体现高度灵活性。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录入需要真正受到扶助的对象, 但是不能一成不变, 要体现扶贫工作的高度灵活性, 就是要全面掌握扶助对象接受资助后的相关情况的变化对比, 让扶助对象能进能出, 不断更新, 从而体现扶助的动态科学管理理念。
5.强化高校扶贫的育人功能。高校的扶贫工作与社会上的扶贫工作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 高校学生扶贫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育人, 而不只是单纯的扶贫、资助。
高校学生扶贫工作从对象的精准识别开始, 就融入了育人的元素, 从学生提供的证明材料等方面可以从中引导和教育学生建立诚信做人的品格, 通过帮扶教育学生学会感恩, 了解回馈社会的渠道和方式;通过帮扶学生创就业, 学好专业本领, 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意志品质等等, 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实现高校扶贫的育人功能, 彰显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远航.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J].实践研究, 2016 (1) :108-111.
[2]刘云博, 白华.精准化资助: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新思维[J].教育评论, 2016 (2) :67-70.
[3]单艳艳, 李巍达, 黎博.高校贫困生资助精准化实施的问题与对策[J].文化与探索, 2016 (2) :297.
[4]张福友.关于普通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理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5 (11) :78-80.
【大学生扶贫体会】推荐阅读:
大学生扶贫社会实践报告10-06
带刀大学生心得体会06-09
大学生生活心得体会06-16
大学生家教心得体会07-23
大学生社会心得体会07-30
大学生教师实习体会心得09-04
当大学生村官的体会09-28
大学生村官上岗培训体会10-23
军训大学生心得体会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