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之学(共11篇)
文史之学 篇1
经史之学与文史之学论文
【提要】该文从史学与经学、史学与文学的关系着眼来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学的发展。提出了如下的观 点:第一,魏晋时期史学虽然从经学当中独立了出来,但事实上二者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史 学从经学那里,尤其是古文经学那里继承了许多东西。第二,这一时期史学与文学也有着密切 的联系,直到南朝,文与史的界限才得到了明确划分。不过,这主要不是因为人们对史学有了 更多的认识,而是由于文学获得了迅速发展,从而将“史”从“文”的领域排斥了出去。该文 的特点是不孤立地研究史学史的.演变,而是试图将其置于更广泛的学术史的背景下来加以考 虑,在注意学术分化、演变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学术发展的连续性、继承性。
【关键词】经史、文史、史学、魏晋南北朝
较之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有了长足的发展, 不论是史学著作的种类还是数量都大大增加了。《隋书・经籍志》史部所列史书共计十三类,即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其中,每一门类除开头一种或少数几种为三国以前著述外,几乎全部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作。[1]史学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与同一时期的经学、文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以下将围绕着经史之学与文史之学这两条线索展开讨论,以期把握史学发展的脉络。
(一)
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最大特点莫过于史学学科的独立了。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依据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的《七略》,把《国语》、《世本》、《战国策》、《太史公书》等史书都附于《春秋》经之下,史学没有独立的地位。但是到晋代,情况发生了变化,西晋荀宰鳌吨芯新簿》,分书籍为四部,史学著作为独立的一类,属丙部,东晋李充又改定次序,将其置于乙部。《隋书・经籍志》不用乙部之说而谓之史部,实质并无变化。
史学著作在图书分类上的变动不是没有原因的。梁代阮孝绪编制《七录》,其一为经典录,其二为记传录。他解释说:“刘氏之世,史书甚寡,附见《春秋》,诚得其例。今众家纪传倍于经典,犹从此志,实为蘩芜”。[2] 阮氏所说有一定的道理,从汉末至梁代,史籍数量确实大增, 别开一类,势在必行。但是在西晋,新的史著并不是很多,恐怕还不能这样解释。
考诸史实,经与史的区分在目录分类以外也有反映。《三国志》卷42《尹默传》:
益部多贵今文而不崇章句。默知其不博,乃远游荆州,从司马德操、宋仲子等受古学,皆通诸经史,又专精于《左氏春秋》。
据陈寿所说,汉末荆州的学校不仅教授经学,而且也教授史学。对此,我们找不到旁证,姑置不论。但“通诸经史”一语,至少表明在陈寿生活的西晋时期,人们心目中经与史是明明有别的。《文选》卷49干宝《晋纪》总论李善注引王隐《晋书》称:“王衍不治经史,唯以庄老虚谈惑众。”王隐是两晋之际的人,他也用了“经史”一词,可见陈寿用语不是出自个人的习惯。“经史”在唐修《晋书》中是经常可以见到的,如卢钦“笃志经史”,邵续“博览经史”,王“经史明彻”等等。[3] 参诸上述晋人用语,这些记载应该是可信的。经史双修实际上汉代就有,《后汉书》卷64《卢植传》载,卢植少从大儒马融受古文经学,后在东观“校中书五经纪传,补续《汉记》。”我们自然可以说他是“通诸经史”,可是当时人并不这样说。有经史之实而无经史之名,这说明在东汉人的观念中经与史的区别尚不明确。[4] 西晋人开始频频使用“经史”一词,意味着经与史发生了分离。
西晋以后,经与史的区分在教育上也有明确体现。《晋书》卷88《刘殷传》:
刘殷字长盛,新兴人也。……弱冠,博通经史,……有子七人,五子各授一经,一子授《太史公》,一子授《汉书》,一门之内,七业俱兴。 《晋书》卷105《石勒载记》下:
&nb
[1] [2] [3] [4] [5]
文史之学 篇2
(一) 何谓“版”?
“版”或“板”, 古人又称为“方”, 原意是指木片, “百名以上书于册, 不及百名以下书于方” (《礼记·聘礼》) 。自宋代雕版印刷术盛行以后, “版”的含义演变为经雕刻后供印书用的版片。有文献可考, 如唐冯宿《禁版印时宪书奏》:“剑南两川及淮南道, 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宋《国史艺文志》中也指出:“唐末益州始有墨板, 多术数、字学小书。”总的来说, 版是指简牍时代以木制作的书籍的一种形制。
(二) 何谓“本”?
《说文解字》中对于“本”的解释是:“木下曰本, 从木, 一在其下。”纵观人们对其研究, 关于“本”的说法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一是书本同源说, 研究古籍版本的专家毛春翔先生认为本即书本, 没有特殊含义。
二是校勘说, 即本指校勘的最终成果或书籍在校勘中基本依据的作用。这种说法主要来源于刘向《别录》:“校雠, 一人读书, 校其上下, 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木, 一人读书, 若怨家相对, 故曰雠。”余嘉锡认同这种观点, 他解释道:“一人持本者, 持竹简, 所书改易刊定之本;一人读书者, 读传写上素之书也。以油素之帛写自竹简, 则竹简为书之原本, 故呼之曰本。”
三是书籍形制说, 即本指折本或卷轴。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说:“今人称书之下边曰书根, 乃知本者因根而计数之词……吾谓书本由卷子折迭而成, 卷不如折本翻阅之便……刘向……不曰持卷, 而曰持本, 则为折本, 可知。”《书林清话》是我国版本学史上第一部系统、集中探讨版本学问题的专著。张舜徽先生赞同叶德辉先生的意见并发挥说:“‘本者, 因根而计数之词’, 这话是对的。因根计数起于卷轴。就卷子中的本轴而言, 可以称根, 也可以称本, 那末, ‘版’的名称, 原于简犊, ‘本’的名称, 原于缣帛……后世因合二者而连称‘版本’, 用为书册的通名。”
(三) 何为版本?
所谓版本, 是指一本书经过多次传写与印刷而形成的不同的本子。“自雕版盛行, 于是版本二字合为一名。”由此可见, “版本”一词连用是宋朝雕版印刷之后开始的, 当时的“版本” (又作“板本”) 是指雕刻之本, 随着时间的推移, 版本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大, 如今的“版本”不仅仅用于书籍, 也开始应用于影视、软件等事物上, 指形容对象相同但介绍方法等不同的两个事物。
(四) 何谓版本学?
“私家之藏, 自宋尤袤遂初唐, 明毛晋汲古阁, 及康、雍、乾、嘉以来各藏书家, 龂龂于宋元旧钞, 是为板本之学。”所谓版本学, 就是研究书籍不同版本的年代、特征、差异以及鉴别不同版本的真伪、优劣的学问。由以上人们对于“版”“本”的研究可以发现, 这并不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而是一门十分古老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版本学就是产生于文献典籍整理工作的文献考鉴之学, 它是在文献典籍整理工作中形成的文献学的一个分支领域, 是文献整理工作的一种手段, 它与校勘、目录、辑佚、辨伪、文献编纂和注释等学科一起组成文献学的科学体系, 版本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切需要整理和利用的文献资料。
二、版本学的功用
版本学又分为古籍版本学和现代版本学, 两者以辛亥革命为界。
(一) 古籍版本学
古籍版本学是研究我国辛亥革命前的书籍版本学, 它包括写本和印本。“狭义的古籍版本专指雕版印本, 广义的古籍版本泛指包括写本、印本在内的, 用各种方法制作而成的古代图书的各种本子。”清初钱曾据其藏书所写成的《读书敏求记》四卷, 书中多记古籍的旧刻、旧钞各本, 论述其缮写、刊刻的异同优劣, 被后世称为版本学的奠基之作。叶德辉的《书林清话》征引广博, 鉴别史料, 注重对于明清版本的探讨, 是研究版本学的第一部系统理论的著作。在此之前, 人们对于版本学的研究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的层面, 直到《书林清话》的出现才填充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后世也具有极大的参考借鉴价值, 缪荃孙称其“所以绍往哲之书, 开后学之派别”。诚如屈万里、昌彼得所言, “此书乃统论吾国图书版本之作”, “读此一编, 于版本学方面之常识, 可知大要矣”。
(二) 现代版本学
现代版本学主要是指辛亥革命之后的版本学。唐弢先生的《晦庵书话》开现代版本学的风气之先。叶圣陶先生曾对唐弢先生说:“古书讲究板本, 你现在谈新书的版本, 开拓了版本学的天地……”此后出现的研究版本学著作无不深受其影响, 比如姜德明的《余时书话》、梁永的《雍庐书话》等, 这些也都成为现代版本学的奠基之作。如果说古籍版本学的研究还带有目录学、校勘学的影子, 那么现代版本学的研究基本已经由其的组成部分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理论研究也不断加强。
(三) 版本学的功用
无论是古籍版本学还是现代版本学, 归纳起来, 其功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点:
1.帮助读者优化选择, 发现优质书籍, 形成善本观。我国古代的图书, 主要是以写本和印本这两种形式流传于后世的。由于写刻的时代不一, 地区有异, 写刻者不同, 以及抄写方式和刻写方式的差别等原因, 古代图书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版本。如《诗经》一书, 虽经孔子编定为305篇, 但对这305篇作品的阐释, 在不同学者口中传出的却是不同的家数, 至汉, 于是有毛、鲁、齐、韩等版本。手抄虽然产生歧义的可能性减少, 但由于先秦时代文字还不很统一, 地域之间、书人之间的差异, 也明显影响到所抄之书。司马迁编《史记》之时, 就发出了“稽其历谱牒终始五德之传, 古文咸不同, 乖异”之感叹。这些版本的不同可能是雕版印刷产生以前因传抄而失真, 也可能是雕版印刷之后雕版出错, 抑或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有意篡改文本, 又大抵是书商肆意篡改为之。不论是什么原因, 伪本、伪装本、删减本、修改本都会贻误读者的阅读, 由此也凸显出善本的可贵与难得。所谓善本, 原指校勘严密、刻印精美的古籍, 后来含义逐渐扩展为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其实, 现代版本学的研究也应具有善本观, 黄裳曾在抗战初的上海的旧书摊上淘得冰心的译作——1931年新月书店初版的《先知》一书, 这是译者自己的手校本, 扉页上还有冰心用钢笔写的一段题记, 十分珍贵, 可以说是“善本中的善本”。书籍是文化的载体, 是可以世代流传的永恒的精神产品, 它同样满足“优胜劣汰”的法则, 经过时代的洗礼, 必将是差中选优、优中择精的过程, 版本学的研究可以帮助读者优化选择, 找寻真正优质的书籍版本。
2.保障作者合法权益, 反映其思想层次的变化。盗版、盗印并不是现代人的发明, 古已有之。南宋礼部尚书王应麟说:“又经书未有版者, 悉令刊刻。”可见古代人也注重对于版权的维护, 对于盗版翻刻者, 古人也对之鄙夷不屑。清嘉庆刻本《更岂有此理》中附有《阴间秀才诗稿》, 其凡例对翻刻盗版者表达了及其恶毒的咒骂。现代的一些出版商为了谋求非法利益, 更是变本加厉。版本学的研究恰恰可以保障作者的权利。另外, 版本学还可以反映作者思想层次的变化。比如曹禺的《日出》初版本反映了他对于旧社会旧制度的失望, 主观上企图改变社会, 因为当时他还是一个民主主义者, 没有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新中国成立后, 这本书进行再版时, 曹禺将其由原来的四幕剧改成三幕剧, 男主人公方达也变成了一个地下工作者。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 曹禺觉得作品应该是带有特定的时代色彩, 第三幕是写妓院生活的, 它可以深刻地揭露出旧社会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现状, 所以又恢复了其初版的原貌。如果通过其中的一个版本来评价曹禺的思想, 那么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 所以应通过这三个版本来体会其思想层次的变化。
3.揭示时代发展的缩影, 是社会进步文明的体现。中华文明五千余年, 经过历史长河的筛选, 我国流传下来的书籍可以说“汗牛充栋”“浩如烟海”, 这种纵向的源远流长的书籍流传史也正是时代发展的写照以及社会进步的体现。
从书籍版本的载体来说, 最初的书籍版本用的是甲骨、青铜器、玉器、石碑, 到后来的竹简、木板、缣帛, 再到后来的纸张, 最后到现在的缩微胶卷和电脑磁盘, 书籍版本的变化是伴随着书籍载体的演变的, 这也正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缩影。人类对于理想书籍载体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 换句话说, 人类对于版本学的研究一直在发展, 从未停滞。从书籍文字的演变来说, 汉字从最初的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 再到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再到现在的印刷字体, 汉字一直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完善和简化自己的构型体系, 书籍版本也就随之进行演变与发展。版本学的发展与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时代发展的缩影, 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三、结语
版本学“虽不就是‘学问’的本身, 却是弄‘学问’的门径。未有升堂入室而不由门循径者, 也未有研究某种学问而不明了关于某种学问的书籍之‘目录’、‘版本’的”。版本学有其自身的核心, 那便是内容的确定, 万变不离其宗, 无论是古籍版本学, 还是现代版本学, 都应遵循这一主旨。我们应略知版本之学, 寻求优质书籍版本, 以利治学求真之便。
参考文献
[1]毛春翔.古书版本常谈[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2]余嘉锡.余嘉锡论学杂著[M].中华书局, 1963.
[3]张舜徽.中国文献学[M].中州书画社, 1982.
[4]叶德辉.书林清话 (卷一) [M].岳麓书社, 1999.
[5]叶德辉.书林清话[M].岳麓书社, 1999.
[6]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7]缪荃孙.书林清话[M].北京燕山大学出版社, 1999.
[8]屈万里, 昌彼得.图书版本学要略[M].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 1986.
[9]唐弢.晦庵书话[M].三联书店, 1980.
无用之学和有用之学 篇3
所谓“倚天虽毁,屠龙犹在”。近时段,很多人的目光锁定了伊隆·马斯克(Elon Musk)。这位老兄在20年间,先后创立了PayPal,SpaceX和Tesla Motors。PayPal因为开创了网上第三方安全支付的先河,以15亿美元卖给eBay,从而广为人知。Tesla Motors呢,则是电动汽车划时代的产品。
至于SpaceX,它居然是——私人太空发射公司。知道美国电视节目在介绍他的时候怎么说,“世界上只有四个国家掌握了卫星发射和回收技术:美国、俄罗斯、中国和伊隆·马斯克。”
这三个产品横跨了互联网、清洁能源和太空三大领域。对一个刚刚42岁的人来说,这绝对是神话了。以至于一位读者张大了嘴巴说:哇,这就是我想要的人生!
不过,这还不是重点了。重点是,在伊隆·马斯克取得这些成就之前,是进入斯坦福大学的第二天,就决定……退学了。
历数一下近年来美国排名在前400的富豪们,居然充斥着无数这样的人:从迈阿密大学辍学的米基·阿里森,从俄亥俄州立大学辍学的卫克斯奈,从哈佛大学辍学的马克·扎克伯格……当然还有乔布斯。
因此,很多人的问题来了:上学学那些东西有什么用?或者说,教育有什么用?
但何为有“用”之学?教育所教的东西真的是无用的么?“传奇新贵”伊隆·马斯克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在媒体宣传其退学的背后,是他10岁就买了第一台计算机,并自学了编程。12岁就以500美金出售了自己的第一个名为Blastar的商业软件。
1992年,他还在皇后大学学习两年转而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商业和物理;在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后,又留校一年,获得第二个物理学士学位。
他创建太空公司的构想,说来奇怪,居然是2002年当他在里约热内卢的海滩上度假时,看到了一本书,这本神奇的书是:《火箭推进原理》。
说实话,对于普通人来说,火箭有什么用?反过来说,伊隆如果没有在大学学过物理学的“无用”理论,又如何可以看这样的书?
至于乔帮主,众所周知,他设计苹果手机的理念很多来自尤其无用的“禅”学。正是这些“空而又空,玄而又玄”的理念形成了至为简洁的风格,从而风靡世界。而这些,几乎都可以在大学期间全部学到。
我们说“有用”,往往是因为我们确定了目标,立足于当时的判断,认为它可以带来利益。比如说二十年前学商学是有用的,十年前学计算机是有用的,现在,则学习“新媒体”、“新科技”是有用的。然而反过来看,那些曾经大受追捧的“有用之学”至今安在的尚有多少呢。
教育,从来就不是专为世俗的“有用之学”而设。正如康德所言,人的一生有无限的可能性,我们穷其努力,只是希望完整。人生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些优秀的教育,只是提供给人 “最基本的营养”,无论过去和未来,都可以使人在“土壤”中发挥天性,具备把“无用之学”转化为“有用之学”的能力罢了。
很多时候,很多事例证明,正是那些教育中的“无用之学”,悄然改变了人一生。
编辑 李丰池
哲学是“智慧之学”(推荐) 篇4
陶华坤
哲学是一种邀请、一种引导,是“智慧之学”。教育哲学的目的就是把教师从固定僵化的程序中和大量偶然的事件中解放出来,使之获得“教育的自由”,从而促使教师教育生活的自我更新,寻找“生活的意义”。
一、哲学的使命是“改变”实践
教育哲学扎根于教育生活的困惑中。教育哲学研究走向实践性、反思性、批判性、价值性。目的是要真正提升人们的教育智慧,唤醒人们被程式的生活所麻木了的意识,使之重新审视自己的认识框架和行为模式。教育的目的不仅促进发展,还要引导和规范发展。那些不能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
教育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精神交流和对话。教育哲学是要揭示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教育实践寻根究底的反思,把一切关涉到教育的观念、制度、行为都纳入到理性的批判之中,帮助教育者思想的成熟,增进教育者的理性。实践证明,没有成熟思想的教育是肤浅的短视的,其具体教育价值取向也是相互冲突的。
哲学的使命是“改变”实践。教育是使人“文化化”的过程,教育的功用就是提升人的境界。文化人的形象能够引导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理解教育活动的历史性、具体性、相对性、复杂性。教育是哲学的实验室,教育哲学是对教育问题的寻根问底的反思,其目的是不断提高教育者对教育生活的感受力、理解力、批判力。
二、寻觅“教育的意义”
真正的学术是人类理智和自由精神的最高表现。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无知是上帝的诅咒,知识是我们飞向天堂的翅膀。批判是一种思想历程,缺乏批判,就缺乏真正的学术交流和对话。研究是最好的学习,用研究的心态进入学习的过程中去,要有内在的思考,智慧存在于寻找到更有利的证据以反驳原有结论的过程中。
哲学根植于对真实交流的追寻和善意的争辩之中。哲学是思辨的事业、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问题不在生活之外,而在生活之中。教育哲学提供一种分析教育的方法,即对教育学中的基本概念进行语言、逻辑、句法分析,用清晰的概念来取代混乱的思想。教育哲学是“教育思想的思想”,是推动政治民主化的杠杆。
寻觅教育的意义。“教化天下英才,是人生幸福的事情。”人是作为文化的存在而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个跨文化的过程。人被置于一种特殊的工具的统治之下,人,永远生活在有限和无限的夹缝之中。人生来是自由的,但无时不在加锁之中。自由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是人类理性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外在实现。
三、“公正”是激动人心的政治价值观
公正是激动人心的政治价值观之一。公正程度是衡量社会发展的独立指标,寻求正义的人即是在寻求中道。政治上的大善,即是公正。也就是全体公民的
共同利益。一个社会是否正义,看人们持有的财产是否是正义的。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人,平等是公正的第一原则,一个公正的社会应该有一种健全的机制。
民主有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民主是个动态的过程,专制的暴君不喜欢有个性的人。只有教育,才能超越狭隘的政治视野。民主制度是一种理性的设计,教育民主化是现代教育的特征,以民主的精神去改造教育、重建教育,使教育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重构教师的自我意识,将促进民主参与看成是一项教育的使命。
佛道之学与班级管理2 篇5
洛阳市实验中学 李全武
佛语曰,“相由心生,境由心转,心系诸佛,珠可助道。” “相由心生”的原意是说,身体是个相,相是外表,外表的相是由内心变现出来的。我们的点点滴滴都显示在外,只有愚痴的人看不出来,有智慧、心地很细的人观察入微,从大相就能见到一个人的心愿。“境随心转”在佛教里指,心地真诚、清净、慈悲的人居住的地方,环境自然转变,这就是所谓的“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没有福的人无法在福地居住,即使能住得下来,那个福地也慢慢起变化。所以,佛教导人不要注重居住环境,要注重心地。心好,相好、身好,居住的环境一定好。我细细思维,渐渐体会到我在班级管理中的某些体会与这个道理十分相似。于是又顺着这类的思路尝试揣摩了在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对这句话最常见的解释是,小鲜是很嫩的,如果老是翻过来、翻过去,就会弄碎了;因此治理大国也不能来回折腾。而我对此句又有了自己的理解。于是,我一方面慨叹佛道之学的博大精深,一方面欣喜自己与之心缘相通。遂作此文,愿与同道交流体会。
关于“相由心生”。我认为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此四字:我们教师要拥有一颗欣赏的心、期待的心,在对学生的欣赏、期待之中,学生的内在的心、外在的相,就会悄悄的发生变化。教育工作者大都知道“皮革马利翁效应”。它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我是“皮革马利翁效应”的忠实实践者,我的班级管理法宝之一就是:要不断的对学生传递积极的期望,哪怕他缺点满身,但只要有一个闪光点,我都会抓住并放大他的闪光点,提出更高的期望。现在,我欣喜地发现,我对中国佛学“相由心生” 的理解和西方心理学界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在教育管理上有着太多的相似!抓住学生的心理,给他们积极的心理暗示,他们会变得更加自信,奋发向上的激流在他们的血管中荡漾,于是他们在行动上就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飞速的进步就指日可待了!我多年的班主任经历已经印证了这种方法的效果。老师的“心”促使了学生的“相”发生改变。这种理解不可谓不新奇,不可谓不大胆吧。
关于“境随心转”。我认为,此处的“境”,不单指环境,更指境遇。意思是说,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及其境遇会随着心境的转变而转变。我经常告诉孩子们:如果一直保持好的心情,凡事乐观处之,即使被误解、批评、嘲讽,即使学习受挫,即使患上疾病„„也不心生厌戾之气,而以平静之心面对,积极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努力的行动,很快就会走出困境。心情好,所处的环境也能变好。个人的境遇必定会顺风顺水、平步青云。倘若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如此,我们的班集体也必定朝气蓬勃、正气凛凛!可以想见,认同“境随心转”,会让你和你的学生所向无敌!
不光佛学能给我教育的启示,道家的某些观点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老子说,“治大国者若烹小鲜”。我认为,老师们管理班级要有“治大国”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对待学生的管理,要有“烹小鲜”的高超技术和耐心。每一个班级,都如一锅小鲜,而学生形形色色,良莠不齐。如何达到“煎煮”的最佳效果呢?最好的办法是不挑,不拣,不分类,均等火候,一锅煮之。当然,乍一听,这与我们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是背道而驰的,可事实上,在本质上我还是遵循这个规律的。只是说,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不要人为地去分三六九等,不要时时刻刻总想着对学生划分好中差,也就是说,我们当老师的一定要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用自己的爱心呵护每一个学生。落实到实践中,“烹小鲜”时,我们要耐心地,小心翼翼地掌握火候。烹煮小鱼时,小鱼会随着水温的不断上升而越来越不适,这就是“倍受煎熬”的含义。烹小鲜者,不能只管自己的快乐,一味加大火力,却全然不顾小鲜们的挣扎与难耐。要“文火慢煮”,更要不断翻看,耐煮的,可以再多煮一会儿,不耐煮的,就及时捞出锅外,不要非煮焦、煮烂、煮成一锅粥才停火。“文火慢煮”的结果最好是“双赢”:烹鱼者因为可以不断收获煮熟的鱼儿而快乐,鱼儿也都因为保全保鲜而成就了自己而快乐。有些老师对学生的管理,一味的怒目相对,严厉苛责,且美其名曰——严师出高徒。殊不知,这样不懂火候的严师,伤害了多少学生的自尊,打击了多少学生的积极性,摧毁了多少学生的希望。好端端的一个班级被他煮成了一锅粥。只能感叹其有“治大国”之志而无“烹小鲜”之能啊!所以我们管理班级的时候,制定班规的时候,一定要趋利避害,既要方便教师实施自己的教育手段,又要以全体学生为本,让孩子们在宽松的、快乐的教育氛围中茁壮成长。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其实,教师参悟教育的路途中,也经历着教育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看似简单。很多新手班主任刚开始都认为管理班级不难,不就是哄一帮孩子嘛,小菜一碟!第二重境界:其实艰难。慢慢的,老师们会体会到这道小菜原来并不好做,可能比烹龙炮凤都难。第三重境界:真的简单。用心体验,吸取了经验教训后,也就真的简单了。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许今天我所道出的真算不上什么高深的教育管理之道,但是,能够从博大精深的佛道之学中采撷自己喜欢的花朵,于本人已是莫大的收获和幸福了。
文史之学 篇6
师者,是一个先行者,是一个旷野上的趟路者。
是一个用自己生命的实践走出一条路来,在前方点燃一盏灯,来照亮后来的人。
“师”者,这个字,厚重的很。
回顾自己的求学路,学的很多知识大多都忘记了,而影响一生的更多是老师的人格对我生命的触动,一句句关怀对我的鼓舞。直至后来,找到生命的老师之后,才发现,穷其一生,所学其实都是为了找到自己,并找到自己未来的路。这是直接与生命相关的。
知识和技能,是立身之学;教育,除了给孩子立身之学外,更重要的是立命之学,因立身最终是为了立命。
教育从来不是让千万人走一条路,而是让每个人都走上自己的路,到达自己该到达的地方。
让孩子了解自己,了解大的天道,并能不偏离天之大道中,找到自己的路。实现生命的超然与自由。
这也是我们今天所做的,生命智慧教育――立命之学。
小学四年级作文之学骑自行车 篇7
在一个夏天的星期六的.上午,爸爸带我去平台学骑自行车。爸爸说:“你先练习推车子,然后再学骑车子”我点点头。
我马上开始练习推车子,练着练着我把推车子这一关练熟了,接下来,该学骑自行车了。我骑上自行车,爸爸把着后面的车筐,我往前骑,爸爸跟着跑,我心里可高兴了。我想:“我终于知道骑自行车的滋味了!”我骑着骑着回头对爸爸说:“爸爸!”我刚叫声爸爸,一看爸爸在后面走呢。原来他跑累了就不跑了,可是这时我已经分散注意力了,一下子就摔了一跤,哎呦!好痛啊!把我的右腿摔坏了,哼真是气死我了,我站起来推着车子一瘸一拐的向后面的爸爸走过来,对爸爸说:“你老姑娘变成病号了过几天在骑吧!”爸爸笑了笑说:“你现在就能骑,不信你试一试。”我骑上自行车一骑呀!妈呀!我的天呀!真的骑了起来,我可高兴了。
自从我学会骑自行车以后,一到周末就开始练骑车子,现在我练的可好了呢?
文史之学 篇8
财双 唐诗涵
时光如白驹过隙,短暂的大学生领导力提升课程已告一段落。虽然只有短短五节课,我仍感觉受益匪浅。就此,我想表达一些学后感想,记录并分享这段愉快的学习经历。
关于领导力,“横看成岭侧成峰”,每人都有对其的独特定义。李开复说:“领导力是一种有关前瞻与规划、沟通与协调、真诚与均衡的艺术。”依我看来,领导力是把握团体的使命及动员人们围绕这个使命奋斗的一种能力。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从学校走入社会的特殊时段,领导力的提升对我们尤为重要。我们是未来社会的主导者,因此,这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极为关键。大学生乃天之骄子,可塑性强,然而,情绪波动也很突出,感性胜于理性。所以,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我们合理审视自我,挖掘并发挥自我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可是这领导力究竟该如何提升呢?
首先,培养学习能力是提升之本。一个人,只有善于学习,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才能获取并吸收大量信息,对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就能为实践搭建良好的平台,如鱼得水般运用领导力。
其次,改变观念。观念在人才培养中,领导成长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学习的结果是老旧观念任然保留,那么这就是白耗了时间却一无所获。观念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彻底改变,但我们能时刻怀有
改变的意识,汲取精华观念。“近朱者赤”,多与智者相处,在思维的碰撞和新观念的熏陶下,培养思维的宽度和精度,潜移默化中,做一个思想领先于时代之人。
然后,培养领导者的性格与气质。“没有工作的决心,求胜的愿望只是空想”,进取心以及果敢的性格造就领导者的魄力。当然,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眼光也是必不可少的。当初,小平同志洞察到计划经济的穷途末路,意识到中国只有实行市场经济才能取得经济的长远发展。领导人卓越的眼光引领中国走入新经济时代。作为领导者个人能力不可小视,但更关键的是沟通与协调,团结集体的力量为我所用。希特勒,历史上臭名昭著的二战头号战犯,以施展演说才能、煽动群众作为政治生涯的开端到最终成立纳粹党,让众多为其学识、胆量和惊人的口才所折服的各方人士纷纷效力。不得不说,他充分施展了领导才华。只有具备成为领导者的意识,经过长时间全方位的培养,领导力才能如愿得到提升。
最后,用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的精通不意味着实践效果的出彩。赵括告诉我们纸上谈兵的大有人在。唯有通过实践,才能从现象认识到本质,了解理论所无法触及的层面。领导力的实现必须靠实际行动,真正杰出的领导人物谁没能“身经百战”?林肯从州议员做起,20多年的从政经历才练就一位伟大的总统。或许他没与受过系统的领导力培训,却可以在实践中成就非凡能力。由此可见,实践是能力提升的至关重要之处。
言而总之,大学生领导力的提升不能一蹴而就,但也非遥不可及。
古文史一试题 篇9
网络综合-自学考试(自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 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保留原始歌谣风貌的作品《弹歌》的歌词是()
A.母也天只,不谅人只。B.断竹,续竹,飞土,逐宍.C.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D.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2.《诗大序》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是()
A.“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B.“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C.“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D.“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3.《诗经?大雅?生民》是()
A.史诗 B.情爱诗 C.农事诗 D.社会政治诗
4.下列寓言出自《孟子》的是()
A.庖丁解牛 B.买椟还珠 C.揠苗助长 D.唇亡齿寒
5.《天问》的诗歌体式是()
A.四言体 B.五言体 C.七言体 D.杂言体
6.汉代“四家诗”中属于古文经学的是()
A.齐诗 B.鲁诗 C.韩诗 D.毛诗
7.贾谊《服鸟 鸟赋》所表现的主要情感倾向是()
A.齐同生死的豁达 B.知难而进的执着
C.随波逐流的混世 D.挑战命运的抗争
8.在《史记》的五种编写体例中,“本纪”这种体例是()
A.记述王侯各国的兴衰始末 B.记述古今著名人物的事迹
C.记述历代帝王的兴衰更替 D.记述重要人物的家族变迁
9.从思想倾向看,桓谭是()
A.反对君权至上的代表 B.讥刺儒家经典的代表
C.反对图谶虚妄的代表 D.抨击恶风鄙俗的代表
10.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是()
A.《归田赋》 B.《刺世疾邪赋》 C.《穷鸟赋》 D.《鹦鹉赋》
11.最早收录《孔雀东南飞》的诗歌总集是()
A.《乐府诗集》 B.《文选》 C.《玉台新咏》 D.《古诗纪》
12.王充在文章写作上的重要主张是()
A.反对通俗浅白,提倡典重艰深 B.反对文辞华美,提倡质实无华
C.反对以情为文,提倡冷峻沉着 D.反对虚浮不实,提倡真诚适用
13.曹丕《典论?论文》提出的文论观点之一是(A.灵感说 B.文气说 C.宗经说 D.滋味说
14.王粲的诗被誉为()
A.真骨凌霜,高风跨俗 B.怀文抱质,语气低婉
C.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D.文多兼善,辞少瑕累
15.潘岳诗的特点是()
A.过为峻切,讦直露才 B.辞藻绝丽,婉转侧折
C.天才秀逸,清峻自然 D.情伤一时,心存百代
16.东晋诗坛主流诗风的特点是()
A.结藻清英,流韵绮靡 B.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C.志深笔长,梗概多气 D.嵇志清峻,阮旨遥深
【1】 【2】 【3】 【4】 下一页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http://www.51test.net 深
17.南朝诗人徐陵最擅长的诗体是()
A.宫体诗 B.山水诗 C.田园诗 D.乐府诗
18.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的是())
A.地理 B.寺庙 C.怪 异 D.轶事
19.“初唐四杰”的审美追求是()
A.提倡纤巧绮靡 B.提倡刚健骨气
C.主张体物精巧 D.主张竞为雕琢
20.陈子昂提出的诗美理想是()
A.研练精切,稳顺声势 B.兴象玲珑,无迹可寻
C.骨气端翔,音情顿挫 D.点缀升平,彩丽竞繁
21.王维出塞前后的诗作往往具有()
A.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 B.清纯情思和明净之美
C.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 D.明朗的情思和飞动的气势
22.孟浩然山水诗创作的特色是()
A.善于写空山的宁静之美 B.善于表现慷慨的情怀
C.善于写水乡的纯净之美 D.善于抒发失意的悲哀
23.下列诗句出自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的是()
A.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B.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C.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D.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24.姚合《极玄集》将李端、卢纶等人称为“大历十才子”的主要原因是()
A.从事诗歌创作活动的年代相近B.都是长期在江南任职的地方官
C.主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D.诗歌作品都存有盛唐余韵
25.在李白诗歌中,具有境界清新、风神飘逸潇洒艺术特色的诗体是()
A.乐府 B.绝句 C.歌行 D.七律
26.“即事名篇,无复依傍”指的是()
A.杜甫七律的创作特色 B.杜甫五律的创作特色
C.杜甫七绝的创作特色 D.杜甫新乐府的创作特色
27具有鲜明的士大夫之词特征的词是()
A.敦煌曲子词 B.早期文人词 C.花间词 D.南唐词
28.后人称为“吴中三高”的是()
A.范蠡、张翰、陆龟蒙 B.范蠡、张翰、司空图
C.范蠡、张翰、柳宗元 D.张翰、陆龟蒙、司空图
29.据民间说唱故事“一枝花话”加工创作而成的传奇作品是:()
A.《任氏传》 B.《李娃传》 C.《莺莺传》 D.《霍小玉传》
30.晚唐游侠小说中被后世誉为“风尘三侠”的是:()
A.李靖、红拂女和虬髯客 B.李靖、红拂女和黄衫豪客
C.李靖、虬髯客和黄衫豪客 D.红拂女、虬髯客和黄衫豪客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墨子》的写作特色是()
A.形象化的说理 B.奇幻诡谲的想象 C.语句的韵散结合 D.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E.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
32.《汉书》对《史记》体例的改造有(A.取消了《史记》中的“表”
B.把《史记》中的“书”改称为“志”
C.取消《史记》中的“本纪”,并入“传”
D.取消《史记》中的“世家”,并入“传”
E.把《史记》中的“表”改为“书”
33.以《天子游猎赋》为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色有()
A.没有作者的真情实感 B.空间的极度排比
C.以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现手法 D.采用问难的体式
E.遣词用语繁难僻涩
34.律诗体式定型的标志有()
A.回忌声病,约句准篇 B.体物精巧,绮错成文
C.一联之中轻重悉异 D.联与联之间平仄相粘
E.应制酬唱,标榜风雅
35.刘长卿诗歌的内涵有()
A.慷慨为国的昂扬意气 B.孤独落漠的士人心态
C.批判时弊和同情民生疾苦 D.时运不济的感伤惆怅
E.特定时代的衰败萧索景象
三、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6.《尚书》
37.建安七子
38.盛唐山水诗派
39.元和体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 5分,共20分)
40.简述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41.简述汉人和今人对《离骚》题旨的解释。
42.简说骈文的特征。
43.简述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44.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评《古诗十九首》说:“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请结合下列作品论析《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帷。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45.韦应物是大历时期自成一家的著名诗人。试以下列诗歌为例,分析韦应物山水诗的艺术特点。
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咏声
万物自生听,太空恒寂寥。还从静中起,却向静中消。
【1】 【2】 【3】 【4】 下一页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http://www.51test.net
文史知识 篇10
1、岳飞《满江红》中,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其中“匈奴”是指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哪部作品中的名句?
3、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发展最高峰的文学批评巨著是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著的
4、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作家是
5、史湘云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6、我国第一部字典是
7、“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扬的领导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和“改革开放富起来”的领袖分别是
8、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请说出两位)
9、清代桐城“父子宰相”叫什么名字?
10、“初唐四杰”指的是哪四位诗人?
11、方鸿渐是哪一部小说中的主人公?
12、诗集《女神》的创作者是
13、我国最早的一段长城是谁下令修建的?
14、道家学派在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15、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中心学说是
16、《天工开物》是我国最早的工艺百科全书,它的作者是
17、我国到了明朝已形成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分别是
18、发动“西安事变”的两位国民党将领分别是
19、《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叛精神的故事情节是
20、最早设立“太学”培养人才的皇帝是
21、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创立于 哪个朝代?
22、《三国演义》中 “三英战吕布”的“三英”是指 23、1915年由陈独秀创办的,成为“新文化运动”主阵地的刊物是
24、被马克思誉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并且提出“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名言的哲学家是
25、保尔·柯察金是哪一部小说中的主人公?
26、《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出自于哪部阿拉伯民间故事集
27、悲剧《哈姆雷特》的作者是英国著名戏剧家
28、请说出我国有哪四大民间故事
29、我国第一位以山水诗著名的诗人是曾做过永嘉太守的 30、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是
31、我国国歌又名《义勇军进曲》,曲作者是谁?
32、古人常以“鸿鹄之志”来形容志向远大,这里的“鸿鹄”是指
33、“山外青山楼外楼”在原诗《题临安邸》中的下句是:
34、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军事著作是
35、北京大学的前身是
36、历史上的哪位杰出名人以诗、书、画世称“三绝”,为“扬州八怪”之一?
37、“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中的第二个“人”指的是
38、反映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的历史名画是
39、“初出茅庐”中的“茅庐”本意是指谁的住处?
40、“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此联称颂的英雄是?
41、我国古代认为天地万物都由五种元素构成,即“五行”。那么,请问“五行”究竟指哪五种元素?
42、“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对联中的“忠骨”、“佞臣”分别指:
43、在1964年的一份报纸上刊登了一个报道,里面包含了这样的信息:兰考、治沙、党的好干部。请你判断他是
44、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被誉为“两弹元勋”的是
45、“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这一对联写的作家是
46、我国四大发明中,与宗教有关的是
47、下面对联所隐含的年龄是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再多一度春秋
48、“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的作者是
49、《红楼梦》的四大家族分别是
50、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是谁的经历?
抢答题
1、《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
》,第三部是《
》。
2、“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美玉无瑕”指的是。
3、成语司空见惯中的司空是指:()A、唐代一位诗人 B、唐代一位高僧 C、一种官职
4、下列古代的文化典籍中,以书房命名的一项是()
A、《聊斋志异》 B、《杜工部集》
C、《稼轩长短句》 D、《临川先生文集》
5、我国古代诗歌史上被称为“双璧”的一篇是《孔雀东南飞》,另一篇是:()
A、木兰诗
B、木兰辞
C、琵琶行
6、典故“名落孙山”的“孙山”指的是谁?()A、中榜人的名字 B、落榜人的名字 C、大山的名字 D、主考官的名字
7、下列故事不是《三国演义》中的一项是()A、三顾茅庐 B、三气周瑜 C、桃园三结义 D、三打祝家庄
8、他生母为珂里叶特氏
他去世的时候年仅25岁 生卒都在乾隆年间 他是皇帝的第五子 他因为一部电视剧而红
9、他是19世纪末期中国的民族英雄
他是福州船政学堂的首届毕业生
他牺牲于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说的就是他。
10、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
世界和平理事会定其为世界文化名人
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方言,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
代表作《离骚》 风险题
1、“四书五经”中“四书”指的是哪四本书?“五经”指的是哪五本书?(回答出五个即可得分)
2、“唐宋八大家”是(回答出五个即可得分)
3、请举出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回答出四个即可得分)
4、中国古代“楷书四大家”中,生活在唐朝的有()A.颜真卿 B.柳公权
C.欧阳询 D.赵孟頫
5、写出与下列成语典故或词句有关的主要人物。(回答出四个即可得分)指鹿为马 四面楚歌 卧薪尝胆
醉翁之意不在酒 不为五斗米折腰
悲欢离合6、(多选题)下列属于儒家代表人物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7、花中四君子指的是
8、英国的全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美国的全称是:__________________。
9、下列哪些是端午节的习俗?()
A、挂香包
B、插艾蒿
C、登高采菊
D、喝雄黄酒
10、说出下列各居士的姓名。(回答出四个即可得分)青莲居士(唐)东坡居士(宋)
柳泉居士(清)
香山居士(唐)
中国文史流派 篇11
中国文史流派大全
这是一份中国文史流派简称的名录。这些数字,一般工具书均很难查全,我们网站以数字为序分为十节,每节按时代先后排列,除少数过于冷僻者外,基本上收全了。每条后面,对简称的`由来略加说明,然后列出人名。每人只注明生卒年,不作介绍;生卒年不详的则加括号注明“不详”,一人数见者则在首次出现时标明,再见时从略。
一祖三宗
被宋代江西诗派崇奉的唐、宋四位诗人。“一祖”指杜甫(712―770),“三宗”指黄庭坚(1045―1105),陈师道(1053―1102),陈与义(1090―1139)。
两司马
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前179―前117),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
两潘
西晋文学家,叔侄。潘岳(247―300),潘尼(约250―约311)。
二陆
西晋文学家,兄弟。陆机(261―303),陆云(262―303)。
二王
东晋书法家,父子。王羲之(约321―约379一作303―361),王献之(344―386)。
南唐二主
五代时南唐国中主、后主,父子。李 (916―961),李煜(937―978)。
二宋
北宋文学家,兄弟。宋庠(996―1066),宋祁(998―1061)。
二窗
南宋词人,因号得名。吴文英(号梦窗)(约1200―约1260),周密(号草窗)(1232―1298)。
二妙
金代文学家,兄弟,均以文章擅名,金代文学家赵秉文称之为“二妙”。段克己(1196―1254),段成己(1199―1279)。
娄东二张
明末文学家,同为娄东(今江苏太仓)人。张溥(1602―1641),张采(1596―1648)。
武原二仲
明末文学家,同为武原(今浙江海盐)人。因字得名。鼓孙贻(字仲谋)(约1637前后在世),吴蕃昌(字仲木)(1622―1656)。
二石
清初画家,均为僧人,因号得名。 髡残(号石 )(1612―1692后),原济(号石涛)(1642―约1718)
三曹
三国时魏国文学家,父子。曹操(155―220),曹丕(186―226),曹植(192―232)。
三张
西晋文学家,兄弟。张载(不详),张协(不详),张亢(不详)。
三谢
南朝宋、齐诗人。谢灵运(385―433),谢惠连(397―433),谢I(464―499)。
三李
唐代诗人。李白(701―762),李贺(790―816),李商隐(约813―约858)。
三包
唐代诗人,父子。包融(不详),(包何)(不详),包佶(?―792)。
三罗
唐代文学家,诗人。罗隐(833―909),罗虬 (不详),罗邺(不详)。
三苏
北宋文学家,父子。苏洵(1009―1066),苏轼(1037―1101),苏辙(1039―1112)。
三赵
北宋、南元代画家。赵令穰(不详),赵伯驹(1119―1185),赵孟 (1254―1322)。
三袁
明代文学家,兄弟。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
云间三子
明末文学家,同为云间(今上海市松江县)人。陈子龙(1608―1647),李雯(1608―1647),宋徵舆 (1618―1667)。
江左三大家
明末清初诗人,因创作活动主要在江左(长江下游以东)地区而得名。钱谦益(1582―1664),吴伟业(1609―1671),龚鼎孳(1615―1673)。
三大儒
明清之际学者。黄宗羲(1610―1695),孙奇逢(1584―1675),李 (1627―1705)。
宁都三魏
清初散文家,兄弟,江西宁都人。魏祥(后更名际瑞)(1620―1677),魏禧(1624―1681),魏礼(1628―?)。
岭南三家
清初诗人,同为岭南(广东)人。屈大均(1630―1696),梁佩兰(1629―1705),陈恭尹(1631―1700)。
浙中三毛,文中三豪
清初文学家,同为浙江人。毛先舒(1620―1688),毛奇龄(1623―1713),毛际可(1633―1708)。
江南三布衣
清初文学家。严绳孙(1623―1702),朱彝尊(1629―1709),姜宸英(1628―1699)。
三李
清初文学家,兄弟。李绳远(1633―1708),李良年(1635―1694),李符(1639―1689)。
江右三大家
清乾隆年间诗人,因创作活动主要在江右(长江下游以西)地区而得名。袁枚(1716―1798),蒋士铨(1725―1785),赵翼(1727―1814)。一称乾隆三大家。
后三家
清乾隆、嘉庆年间诗人。舒位(1765―1815),孙原湘(1760―1829),王昙(1760―1817)。一称三君。
三任
清代画家。兄弟:任熊(1822―1857,一作1820―1856),任熏(1835―1893),弟子:任颐(1840―1896)。
通州三范
清末文学家,兄弟,通州(今江苏南通)人。范当世(1854―1904),范钟(不详),范铠(不详)。
老生三杰
京剧奠基者。程长庚(1812―1882),余三胜(道光、同治年间在世),张二奎(1814―1863后)。一称老三派,又称老三鼎甲。
老生后三杰
京剧演员。谭鑫培(1847―1917),汪桂芬(1860―1904),李春来(1855―1925)。一作俞菊笙,杨小楼(1877―1937),黄月山。
小生三仙
京剧演员,因号或名中均有“仙”字得名。徐小香(号蝶仙)(1831―1882)。王楞仙,程继仙(1874―1942)。
四裴
南朝梁文学家,兄弟。裴黎(不详)。裴楷(不详),裴绰(不详),裴子野(469―530)。
唐初四大书家
欧阳询(557―641),虞世南(558―638),褚遂良(596―658或659),薛稷(649―713)。
初唐四杰
唐代初期文学家。王勃(650―676),杨炯(650―?),卢照邻(约635―约689),骆宾王(约640―?)。一称初唐四子。
文章四友
唐代诗人。李峤(644―713)崔融(652―705)苏味道(648―705)杜审言(约645―约708)。
吴中四士
唐代诗人,因创作活动主要在吴郡(今江苏省)而得名。贺知章(659―744),张旭(不详),张若虚(约660―约720),包融。
吴中四友
唐代诗人。贺知章,张旭,包融,刘 虚(不详)。
宋四家
北宋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1051―1107),蔡襄(1012―1067),苏门四学士 北宋文学家,均出于苏轼门下。黄庭坚,秦观(1049―1100),晁补之(1053―1110),张耒(1054―1114)。
南宋四家
南宋画家。李唐(约1050―?),马远(不详),夏圭(不详),刘松年(不详)。
南宋四家
南宋诗人。陆游(1125―1210)1126―1193,,杨万里(1127―1206),尤袤(1127―1194)。
永嘉四灵
南宋诗人,同为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因字或号中均有“灵”字得名。徐玑(号灵渊)(1162―1214),徐照(字灵晖)(?―1211),翁卷(字灵舒)(不详),赵师秀(号灵秀)(不详)。
元曲四大家
元代戏曲作家。关汉卿(约1241―1320后),马致远(约1250―约1324),郑光祖(不详),白朴(1226―1312后)。
元四家
元代画家。黄公望(1269―1354),吴镇(1280―1354),王蒙(1308―1385),倪瓒(1306―1374,或作1301―1374)。
吴中四杰
明初诗人。高启(1336―1374)杨基(1326―1378后)张羽 (1333―1385)徐贲(1335-1393)。
明四家
明代画家。沈周(1427―1509),文徵明(1470―1559),唐寅,祝允明(1460―1526),文徵明,徐祯卿(1479―1511)。一称车厢中四子。
嘉定四先生
明代文学家、画家,因创作活动主要在嘉定(今属上海市)而得名。程嘉燧(1565―1644),唐时升(1551―1636),娄坚(1567―1631),李流芳(1575―1629)。一称嘉定四君子。
四公子
明末清初文学家。方以智(1611―1671),冒襄(1611―1693),陈贞慧(1604―1656),侯方域(1618―1655)。一称明季四公子。
四僧
清初画家,均为僧人,髡残,原济,弘仁(1610―1664),八大山人(朱耷)(1626―约1705)。
海阳四家
清初画家,同为海阳(今安徽歙县、休宁)人。弘仁,查士标(1615―1698),汪之瑞(不详),孙逸(不详)。
四王
清初画家。王时敏(1592―1680)王鉴(1598―1677)王 (1632―1717)王原祁(1642―1715)。
小四王
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画家。王昱(王原祁族弟)(不详),王愫(王时敏曾孙)(不详,)王宸(王原祁曾孙)(1720―1797),王玖(王 曾孙)(不详)。
后四王
清代乾隆后期画家。王三锡(王昱侄),(1716―?),王廷元(王玖长子)(不),王廷周(王玖次子)(不详),王鸣韶(1732―1788)。
四任
清代画家。任熊,任熏,任颐,任预(任熊子)(1853―1901)。
四大名旦
京剧艺术家,旦角演员。梅兰芳(1894―1961),程砚秋(1904―1958),荀慧生(1899―1968),尚小云(1899―1976)。
四小名旦
京剧演员。李世芳(1921―1946),张君秋(1920― ),毛世来(1921― ),宋德珠(1918―1984)。
四大须生
京剧艺术家,老生演员。余叔岩(1890―1943),言菊朋(1890―1942),高庆奎(1890―1942),马连良(1901―1966)。一作马连良,谭富英(1906―1977),杨宝森((1909―1958),奚啸伯(1910―1977)。
左联五烈士
1931年2月7日同被国民党反动派害杀于上海龙华的“左联”革命作家。李求实(伟森)(1903生),柔石(1902生),胡也频(1903生),冯铿 (1907生),殷夫(1909生)。
竹溪六逸
唐代诗人,曾同隐居于山东徂徕山竹溪。李白孔巢父(?―784),韩准(一作韩沔)(不详),裴政(不详)。张叔明(不详),陶沔(不详)。
苏门六君子
北宋文学家,均出于苏轼门下。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1059―1109)。
元六家
元代画家。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赵孟 ,高克恭(1248―1310)。
清六家
清初画家。王时敏,王鉴,王 ,王原祁,吴历(1632―1718),恽寿平(1633―1690)。
浙西六家
清代乾隆年间文学家。厉鹗(1692―1752),严遂成(1694―?)钱载(1708―1793),王又曾(1706―1762),袁枚,吴锡 麒(1746―1818)。
建安七子
汉末建安时期文学家。孔融(153―208),陈琳(?―217),王粲(177―217),徐斡(171―218),阮 r(约165―212),应(?―217),王桢(?―217)。一称邺中七子(因同住邺)。
竹林七贤
魏、晋间文学家,因“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得名。阮籍(210―263),康(224―263),山涛(205―283),向秀(约227―272)阮咸(阮籍侄)(不详),王戎(234―305),刘伶(不详)。
前七子
明代弘治、正德年间文学家。李梦阳(1473―1540),何景明(1483―1521),徐祯卿,边贡(1476―1532),康海(1475―1540),王九思(1468―1551),王廷相(1454―1544)。
后七子
明代嘉靖、隆庆年间文学家。李攀龙(1514―1570),王世贞(1526―1590),谢榛(1495―1575),宗臣(1525―1560),梁有誉(约1522―约1566),徐中行(?―1578),吴国伦(不详)。
岭南七子
清初诗人,同为岭南人。梁佩兰,程可则(?―1673后),陈恭尹,王邦(不详),方殿元(不详),方还(方殿 元子)(不详),方朝(方殿 元子)(不详。)
竟陵八友
南朝齐文学家,同为竟陵王萧子良门下。萧衍(464―549),沈约(441―513),谢I ,王融(467―493),萧琛(不详),范 (451―503),任肪(460―508),陆 (470―526)。
唐宋八大家
唐宋两代以写古文著名的文学家。韩愈(768―824),柳宗元(773―819),欧阳修(1007―1072),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1021―1086),曾巩(1019―1083)。
嘉靖八才子
明代嘉靖年间文学家。李开先(1502―1568),王慎中(1509―1559)。唐顺之(1507―1560),陈束(约1501―约1543),赵时春(1509―?),熊过(不详),任瀚(不详),吕高(不详)。
金陵八家
明末清初画家。龚贤(1618―1689),樊圻,高岑 ,邹 ,吴宏,叶欣,胡V,谢荪(以上七人生卒年均不详)。一作陈卓,吴宏,樊圻,邹 ,蔡霖沦,李又李,武丹,高岑(生卒年均不详)。
海内八大家
清初诗人。曹尔堪(1617―1683),宋琬(1614―1674),沈荃(1624―1684),施闰章(1618―1683),王士禄(1626―1673),王士(1634―1711),汪琬(1624―1691),程可则。
扬州八怪
清代乾隆年间画家。郑燮(1693―1765),汪士慎(1686―约1762),李 (1686―1753),李方膺(1695―1754),罗聘(1733―1799)。
西冷八家
清代乾隆年间杭州篆刻家,西冷为西湖一桥名。丁 敬(1695―1765),蒋仁(1743―1795),黄易(1744―1802),奚冈(1746―1803),陈豫锺(1762―1806),陈鸿寿(1768―1822),赵之琛(1781―1852),钱松(1818―1860)。
八大家
清代乾隆年间文学家,俱工骈文。袁枚,邵齐焘(1718―1805),刘星炜(1718―1772),吴锡麒,曾燠(1760―1831),洪亮吉(1746―1809),孙星衍(1753―1818),孔广森(1752―1786)。
九僧
北宋初期诗僧。希昼,保暹,文兆 ,行肇,简长,惟凤,宇昭,怀古,惠崇(生卒年均不详)。
易堂九子
清初文学家,易堂为九人于江西宁都翠微峰所设讲学处。魏禧,魏际瑞,魏礼,鼓士望(1610―1683),林时益(1618―1678),李腾蛟(不详),丘1614―1679维,鼓任(不详),曾灿(不详)。
画中九友
明末、清初画家。董其昌(1555―1636),程嘉燧,李流芳,杨文(1597―1645),张学曾(不详,) 卞文瑜(不详),邵弥(约1592―1642),王时敏,王鉴。
画中九友
现代画家。齐白石(1864―1957),黄宾虹(1865―1955),夏敬观(1875―1953),吴湖帆(1894―1968),冯超然(1882―1954),溥心畲(1887―?),余绍宋(1882―1949),张大千(1899―1983),邓昙殊(1894―?)。
大历十才子
唐代大历年间诗人。卢纶(748―约800),吉中孚(?―约788),韩翅(不详),钱起(722―780),司空曙(约720―约790),苗发(?―约785),崔峒(不详),耿(不详),夏侯审(不详),李端(?―约785)。
闽中十子
明代永乐年间福建诗人。林鸿(不详),高 (1350―1423),王 (1370―1415),陈亮,王恭,唐泰,郑定,王褒,周玄,黄玄(以上七人生卒年均不详)。
西冷十子
【文史之学】推荐阅读:
文史07-11
文史结合01-28
文史要览06-26
文史隋唐讲稿09-22
文史工作总结12-18
文史学院元旦晚会总结06-01
元杂剧古文史整理10-29
古文史知识点12-08
政协文史工作心得体会11-17
政协系统宣传文史工作会议讲话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