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2024-07-11

文史(共12篇)

文史 篇1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我国著名的诗人、剧作家、文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革命家。

作文需要热烈、奔放的性情,治史需要冷静、客观的头脑,所以近代以来,在文史两个领域都像郭沫若这样做出了开拓性、多方面的成就的,屈指可数。

他的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是现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作品。在流亡日本期间,他完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的学术著作。他的书法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

1958年9月,由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提议创办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正式成立,郭沫若兼任校长。此后的20余年中,在他的领导下,中科大迅速发展壮大,为新中国培养了大量的科研人才。中科大于建校30周年之际,在东区校园树立了郭沫若铜像。

文史 篇2

2.保存神话较多的材料《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第二章 《诗经》1 汉代采诗说(关于诗经编订情况):班固《汉书 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 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天子。”;何休《春秋公羊传》“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天子。”2《诗经》内容上分1.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之中 《维天之命》、《武》、《载芟》《閟宫》2.颂赞诗 “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

3.怨刺诗《民劳》、《桑柔》、《节南山》、《小弁》)、《北山》等;4.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静女》、《野有蔓草》5.征役诗《载驰》、《采薇》、《无衣》(看书P34-50)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1.《尚书》:上古之书,我国最早的历 主。2.《春秋》:鲁国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重大史实。上起鲁隐公元年(-722),下至鲁哀公十四年(-481),共二百四十年的史实。(《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春秋》以一字为褒贬的写法和微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代散文有不小的影响。)3.《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以记言为主。记载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一般认为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第四章 先秦诸子散文1.《论语》:语录体散文。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编纂而成。传至汉代出现了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今天所见《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而成。2.《墨子》:墨子及其弟子与后学在不同时期的著作,成书于战国中期。语录体散文,但少数篇章初论说文的规模。显示出由语录体象论说文过渡的痕迹。3.墨家学派的主

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4.《孟子》:孟子晚年和弟子编纂的书,全书包括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反映了孟子的基本思想:1.仁政2.道德修养“尽心、养性、诚心、寡欲”“浩然之气”“舍生取义”3.文艺见解“知人论世”“以意逆志”5.《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6.《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荀子主张“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荀子有《成相》和《赋篇》两篇韵文。清代卢文弓召《成相》为“后世弹词之祖”。7.韩非的主张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的寓言有“守株待兔”、“郑人买履”。8.《吕氏春秋》以道家黄老学派的观点为主流。强调统一的思想。第五章 屈原和楚辞1.屈原的作品:共二十三篇,歌》(十一篇)、《九章》(九篇)、《天问》、《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招魂》。2.关于《离骚》的解释:司马迁“离忧”;班固“遭受忧愁”。3.宋玉的作品有《招魂》、《九辩》、《风赋》、《登徒子好色赋》、《高唐赋》、《神女赋》、《对楚王问》。其中《九辨》被后人推崇为“悲秋之祖”(悲哉!秋之为气也。)汉代文学:辞赋 论说文 诗歌 史记与汉书 第二编 汉代文学 第一章 汉代辞赋1.关于赋的解释:《文心雕龙》“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错误)。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汉书》:“不歌而诵谓之赋。”(正确的观点)2.汉赋分为骚体赋和散体赋。骚体赋是从《离骚》发展而来与屈原一脉相承。内容大多是抒情言志。首倡者是汉初的贾谊,代表作是《吊屈原赋》和《服鸟赋》。还有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东方朔、刘向、刘歆、王褒、扬雄。东汉后期有张衡的《归田赋》和赵壹的《刺世疾邪赋》3.枚乘

它是汉赋发展史上一篇带有转折性的作品,它的显著特点是夸张铺叙。它的结构格局和铺排形式都为司马相如的大赋奠定了基础。4.司马相如的赋有《子虚赋》、《上林赋》。散文有《谕巴蜀檄》、《难蜀父老》、《谏猎疏》、《封禅文》。5.杨雄写有《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还写过骚体的《太玄赋》、《逐贫赋》和《反离骚》6.班固的代表作品散体赋《两都赋》。7.张衡的作品有《两京赋》,张衡的《归田赋》与西汉初期的骚体赋仍一脉相承,但从思想和文章的体制上又有许多变化,它是魏晋以后大行于世的所谓“抒情小赋”的先驱。这类赋还有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祢衡的《鹦鹉赋》,王粲的《登楼赋》。第二章 汉代的论说文1.贾谊的政论散文主要有《治安策》、《过秦论》、《论积贮疏》、《谏立淮南子诸子书》2.晁错的政论散文主要有《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贤良文学对策》、《言兵事疏》、《论削藩疏》3.枚乘的政论散文仅存一篇《谏吴王书》。4.邹阳的政论散文有《上吴王书》、5.董仲舒的散文有《举贤良对策》三篇。6.东方朔的散文有《应诏上书》、《谏起上林苑疏》、《答客难》、《非有先生论》。其中《答客难》对后世影响很答。模范它写作的有:扬雄《解嘲》、班固《宾戏》、崔骃《达旨》、张衡《应间》、崔實《客讥》、曹植《客问》、韩愈《进学解》。7.刘向的散文著作分为奏议、叙录、杂著三类。奏议最著名的是《谏营延陵过侈疏》。清代刘熙载“刘向、匡衡之文皆本经术。”8.扬雄的散文《解嘲》《法言》。9.刘歆的散文有《移书太常博士》。10.东汉前期的论说文作家主要有桓谭、王充、冯衍、马援等,最重要的是王充。东汉中后期的论说文作家有李固、王符、仲长统等。王充《论衡》;冯衍的赋《显志赋》,文《显志赋序》;王符《潜夫论》;仲长统《昌言》,缪袭称仲长统“才足继西京董、谊、刘、扬”。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1.《史记》的原名叫《太史公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它的记事上起轩辕皇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其中分

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本纪”是以历朝帝王的顺序年代为纲的历史大事纪,是一种编年史的摘要。“世家”是有5.东汉马第伯的《封禅仪记》被称之为游记文学的始祖。第五章 汉代诗歌1.乐府本来是个音乐机关的名称。其职能是:

一、“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B曹丕擅长于五、七言诗《杂诗》《燕歌行》,在七言诗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著有《典论》愤诗》。文章有《太师箴》、《与山巨源绝交书》,刘勰说嵇康之文“兴高而采烈”,“师心以遣论”。其特点是立论大胆,思想新遁等,而以孙,许为代表。7.王羲之的文以《兰亭集序》最为传诵。(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还提出了“文章当从三易”的著名论点。即:易见事、易识字、易诵读。4.谢朓是永明体诗人成就最高者,以山水诗成就最爵位封地世代相传的家族的历史,写的是春秋战国时代所存在的各个诸侯国和汉代帝王所封的王侯。“列传”是一些有才干、有作为,卓荦不群,能不失时机地建立功业,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人物的传记“书”是有关经济、军事、水利、祭祀,以及礼、乐方面的制度史“表”是把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谱列成表格,以使人一目了然。2.《史记》的创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第四章 《汉书》及东汉其他叙事散文1.班固是东汉的文学家、历史学家,著作有《汉书》;赋《两都赋》、《幽通赋》;散文《答宾戏》;五言诗《咏史》后人辑有《班兰台集》。2.《汉书》作者有:班彪、班固、班昭、马续。《汉书》包括十二篇纪,八篇表,十篇志,七十篇传,共一百篇,记事上起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3.《吴越春秋》的作者是赵晔。4.蔡邕是写碑铭文字的代表人物。写词配曲,演习排练。

二、组织人到各地采集民歌。2.《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末期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3.汉代的楚歌有:项羽《垓下歌》、刘邦《大风歌》、戚夫人《戚夫人歌》、刘彻《秋风辞》及《瓠子歌》、梁鸿(东汉)《五噫歌》、张衡《四愁诗》(已经是一首比较整齐而有韵味的七言诗了)。4.班固写过一首《咏史》,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有案可查的文人五言诗。

魏晋文学:南朝诗文 乐府民歌和文学批评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 建安文学1.三曹:曹操、曹丕、曹植。A曹操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曹操诗文俱佳,为文大胆随便。鲁迅:“他胆子很大,文章从通脱得力不少,作文章时又没有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誉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擅长于写四言诗,兼有五言、杂言。全用乐府古题。很多具有“诗史”性质。钟嵘:“曹公古直,颇有悲凉之句”敖陶孙:一书,其中《自叙》《论文》两篇文章保存比较完整。C 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他的散文和辞赋也很出色《洛神赋》。钟嵘“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建安之杰”。2.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A孔融的散文有《论盛孝章书》、《荐祢衡表》,诗《杂诗》。B刘勰称王粲为“七子之冠冕”,其《七哀诗》三首最为有名,其辞赋《登楼赋》最负盛名。C陈琳有《饮马长城窟行》。D 阮瑀有《驾出北郭门行》。E刘桢当时与曹植并称“曹刘”,他的《赠从弟》三首写得最好。F徐干著有《中论》。3.蔡琰的五言《悲愤诗》是一篇长达540字的自传体叙事诗,骚体《悲愤诗》和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第二章 魏晋文学1.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竹林七贤”,其中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和嵇康。A阮籍的代表作品是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B嵇康的代表作品是《赠兄秀才入军》十八首和《幽

颖,论辨充分,说理透辟;使气骋辞,感情充沛,词采峻烈,锋芒毕露。文风清峻通脱。2.西晋初年的傅玄、张华和太康年间的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名噪一时。A潘岳为“二十四友”之首。潘岳与陆机齐名,并称“潘陆”。潘岳“善为哀诔之文”。代表作品:五言《悼亡诗》B陆机被钟嵘奉为“太康之英”。陆机的文《吊魏武帝文》、《文赋》 C左思《咏史八首》;辞赋有《三都赋》名扬天下,洛阳纸贵。刘勰称“拔萃于《咏史》”钟嵘认为《咏史》诗是“五言之警策”极力推崇“左思风力”3.刘琨代表作品《扶风歌》、四言诗《答卢谌》、《重赠卢谌》 4.郭璞工诗善赋,十四首《游仙诗》。钟嵘认为其诗“文体相辉,彪炳可玩”,“词多慷慨,乖远玄宗”,“乃是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也”5.贾谧“二十四友”: 潘岳,陆机,左思,刘琨6.东晋的玄言诗人有孙绰、许询、恒温、庾亮、支

人燕集于山阴之兰亭,各赋诗咏怀。王羲之为序,记叙燕集之盛况)第三章 陶渊明 1.陶渊明的三篇辞赋,《闲情赋》仿张衡《定情赋》、蔡邕《静情赋》等而作。《感士不遇赋》仿董仲舒、司马迁同题之作。其辞赋中最为出色的是《归去来兮辞》。陶渊明的散文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第四章 南朝诗文1.南朝诗歌发展三个阶段:A刘宋时期山水诗代表作家:谢灵运“元嘉之雄”、颜延之和鲍照,世称“元嘉三大家”。B齐及梁初为“永明体”形成和繁荣时期,代表作家是沈约、谢朓、王融等。C梁中叶至陈为“宫体诗”兴盛时期,代表作家是萧纲、萧绎、徐摛、徐陵、庾肩吾、庾信2.鲍照诗歌代表作是《拟行路难》。(钟嵘称鲍照“才秀人微”。其风格豪放俊逸。是“建安风骨”和“左思风力”很好的继承。)骈文是《登大雷岸与妹书》。他史宋代的杰出的辞赋作家以《芜城赋》最负盛名。3.沈约除了提出诗歌声律的“八病”外,为突出。他的创作主张是“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文学史地位)他是永明体的旗帜,是齐梁诗坛之“首杰”和“冠冕”,他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他所代表的新体诗为唐代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5.萧纲提出“立身先须谨慎,文章且须放荡6.齐梁时期的骈文孔稚珪的《北山移文》、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丘迟的《与陈伯之书》7.徐陵是梁陈时期著名的骈文作家,《玉台新咏序》为其代表作。8.谢惠连和谢庄也是宋代知名的赋作家。谢惠连以《雪赋》最著名,谢庄以《月赋》最著名。9.江淹赋今存二十八篇,而最为世人所传诵者,是《别赋》和《恨赋》。第五章 北朝文学 1.北魏末至北齐时期,北朝出现了几位比较正统的诗文作家,其中声名较著者有温子昇、邢邵和魏收,号称北地三才2.庾信前期史一个宫廷文学侍从,多奉和应制之作。后期风格改变多是乡关之思、身世之叹的作品,刚健深沉、苍

壮悲凉。以《拟咏怀》二十七首为代表。庾信的抒情小赋有《枯树赋》、《竹杖赋》、《伤心赋》、《小园北朝的文学批评1.曹丕的《典论o论文》是我国最早的一篇文学理论批评专著,提出“文以气为主”的观《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杨炯《从军行》,卢照邻《行路难》,骆宾王《从军行》,《在狱咏蝉》,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等(与王维分辨开)第三章 盛唐边塞诗派1.著名的边塞诗人有:《丽人行》等。杜甫多选用典雅精工的律诗。第六章 中唐诗歌1.中唐诗歌大约有以下几派:一是由白酸。5.李贺也是一个著名的苦吟诗人。他的诗堪称“骚之苗裔”,被后人称为“长吉体”6.刘禹锡的诗以赋》等,均为传诵名作,而《哀江南赋》则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赋作。庾信又是一位骈文大家,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哀江南赋序》。庾信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继往开来,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3.自齐梁之后,南朝散文日衰,而北朝却出现了几部别开生面的散文名著:颜之推《颜氏家训》、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第六章 南北朝乐府民歌1.南朝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南朝乐府民歌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吴声歌曲;二是神弦曲;三是西歌曲。2.北朝乐府民歌代表作《木兰诗》、《敕勒歌》、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1.志怪小说以干宝的《搜神记》成就最高。2.以记录人物轶闻琐事为主的轶事小说在魏晋南北朝也颇盛行,今存比较完整的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它是这一时期轶事小说的代表作。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称此书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第八章 魏晋南 点。2.建安到西晋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文学理论批评文是陆机的《文赋》3.刘勰的《文心雕龙》是南朝文学批评专著。4.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论诗的著作,所论的范围主要是五言诗。钟嵘对诗歌创作的一些重要问题,如诗的“滋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隋唐文学:山水田园诗派 边塞诗派和诗歌大家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 隋和初唐文学1.隋代的代表作家有薛道衡,卢思道,隋唐之际独树一帜的诗人当属王绩。2宫廷文人:魏征,上官仪,沈佺期,宋之问。沈宋的成就主要是使律诗进一步定型规范化。3.“文章四友”是指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其中以杜审言的成就最高,杜审言最善长五律,《诗薮》称他为初盛唐五律之冠。4.。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在思想性格、生活遭遇、文学主张,以至于创作实践上都有许多共同倾向,故合称“初唐四杰”。代表作品有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诗》、《代李敬业讨武氏檄》。初唐四杰总体创作特征(文学史地位):

一、自觉的批判齐梁文风。因为四杰主张上都反对华而不实的绮靡文风,抒发真情实感。

二、内容上都有较大开阔。

三、为结束齐梁文风,开启盛唐之音作出功不可没的贡献。5.陈子昂比四杰更明确地批判了齐梁之风,为唐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他在明确批判了六朝以来“采丽竞繁”,“逶迤颓靡”的不良文风,而且大力提倡汉魏与正始之音,并准确地概括出他们最主要特色:“风骨”与“兴寄”。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是模仿阮籍《咏怀》八十二首的。第二章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1.王维成就最高的是山水田园诗,诗风多样,基调自然优美,清雅冲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代表作品有:《山居秋暝》、《汉江临泛》、《鹿柴》、《辛夷坞》、《观猎》、《相思》、《送元二使安西》等(书P170-173识记篇名和重点句子)2.孟浩然作品主要有《归故园作》、《过故人

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崔颢、李颀、王翰等。2.王昌龄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等。被称为“七绝圣手” 王之涣代表作有《凉州词》、《登鹳雀楼》等。李欣代表作有《古意》、《古从军行》。崔颢代表作有《黄鹤楼》、《赠王威古》。第四章 李白1.浪漫主义是李白诗歌最突出、成就最高的特点。清新自然是李白诗的重要风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2.李白除律诗稍欠外(五律好),各体皆工。从四言的《诗经》体,到屈赋的“骚体”,到汉魏六朝盛行的乐府体、五七言古体、歌行体,再到初唐以来流行的绝句体、律体,李白都有不少佳作,其中以乐府体、七言歌行体和绝句体成就最高。除屈原外,李白对前代诗人还有广泛师法。他盛赞“蓬莱文章建安骨” 第五章 杜甫1.杜甫的诗众体皆备,且众体皆佳。他写乐府绝不沿用旧题,而是“率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他自制了许多新题乐府,如《兵车行》、居易以及前于他的元结、顾况,与他同时的元稹、张籍、王建等诗人组成的,其中因元稹影响较大,故尔后人习惯称他们为“元白诗派”。这一派以浅近通俗为主要特色,尤以善写新乐府著称。二是以韩愈、孟郊为代表,还可以包括贾岛、姚合、刘叉、卢仝、马异,以至著名诗人李贺,史称“韩孟诗派”。这一派以险怪奇特为主要特色,其诗排奡瘦硬,以至艰涩峻刻。三是以韦应物、刘长卿为主的大历诗人和柳宗元。这派诗人以清丽淡远为主要特色。韦应物与柳宗元并称“韦柳”2.刘长卿以五言诗享誉当时,自诩“五言长城”3.孟郊不但生活艰苦,作诗也特别艰难,有如“诗囚”。前人评孟郊贾岛二人诗有“郊寒岛瘦”之称,这一“寒”字,正是孟郊生活之艰苦与作诗之艰苦叠加出的效果。4.贾岛也以苦吟著称,诗风清奇僻苦、瘦硬幽新,作诗刻意于琢磨锻炼,“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也是他的缺点,劣者有句无篇,使诗风流于枯槁寒

豪迈为主要特色,后人称之为“诗豪”第七章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1.唐代产生了新乐府,首创者即是诗圣杜甫,他“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对新乐府作出贡献的,杜甫之后,白居易之前主要有元结、顾况等人,与白居易同时的主要有李绅、元稹、张籍、王建等人。2.名白居易在编定自己的诗集时,将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讽谕诗都可以算是新乐府诗。其中《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是代表作。3.白居易的感伤诗中的两首长篇抒情叙事诗是《长恨歌》和《琵琶行》。4.元稹的乐府诗有《田家词》、《织妇词》。抒情诗佳作有《遣悲怀三首》,著名的怀古长诗《连昌宫词》和传奇《莺莺传》5.张籍的乐府诗有《野老歌》。王建的乐府诗有《水夫谣》。第九章 柳宗元和中唐其他家1.柳宗元散文成就最高,大体可分为论说、寓言、游记、传记、骚赋五类。柳宗元开创了具有独立意义的山水游记,被后人视为游记之祖。山水游记大多写于永州。柳宗元的诗的总体风格是清朗疏淡、幽峭深婉。苏轼称柳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记诗歌篇名 书P312-313)2.中唐其他古文家还有欧阳詹、李观、张籍、李翱、皇甫湜、樊宗师、李汉。沈亚之、刘禹锡、吕温、凌淮、权德舆、裴度等。第十章 晚唐诗文1.杜牧的诗,形成了豪爽俊逸、清丽明快的风格特色。他的散文在晚唐也卓然自成一家,《阿房宫赋》是一篇传世佳作。《诗薮》称“俊爽”。2.李商隐是中晚唐之际成就最高的诗人。李商隐今存诗六百余首,众体皆备,而尤以七言近体成就为最高。李商隐又师承极广:屈原、阮籍、杜甫、韩愈、李贺、六朝诗、民歌。他是晚唐最有成就的骈文作家。3.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的代表作品。(书P328)4.《二十四诗品》是司空图的论诗专著。5.陆龟蒙与皮日休齐名,世称“皮陆”。陆龟蒙的小品文颇有成就,均收入其自编的《笠泽丛书》中6.罗隐著有《谗书》五卷。第十一章 唐代传奇1.唐传奇就是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分为爱 情婚姻题材,包括沈既济《任氏传》、李朝威《柳毅传》、蒋防《霍小玉传》、白行简《李娃传》、元稹《莺莺传》;文人仕途题材,包括沈既济《枕中记》、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历史题材,包括陈鸿《长恨歌传》和《东城老父传》;豪侠行义之作,包括杜光庭《虬髯客传》、袁郊《红线传》、裴铏《聂隐娘》和《昆仑奴》、薛调《无双传》;神仙怪异题材,包括牛僧孺《郭元振》、李复言《李卫公靖》、裴铏《韦自东》。第十二章 唐代通俗文学1.通俗诗人:王梵志、寒山、拾得和等2.话本就是说话人所依据的底本第十三章 唐五代词1.中唐以后,韦应物、戴叔伦、张志和、王建、白居易、刘禹锡等人竞相试作,文人填词风气渐开。2.温庭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词名家的人,代表作有《菩萨蛮》、《梦江南》、《更漏子》。温庭筠使词真正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开创了真正的文人词的传统。3.韦庄词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韦庄也是晚唐诗坛上一位重要的诗人,他最杰出的代表作是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也因此诗而

获“秦妇吟秀才”之雅号。4.南唐词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冯延巳和李璟、李煜父子。李璟的代表作是《摊破浣溪沙》。李煜的代表作有《望江南》、《浪淘沙》、《虞美人》、《乌夜啼》等。李煜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王国维),把文人词创作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时

跋涉文史的莽原 篇3

大凡能识字阅读的人,一生中几乎没有人不喜欢阅读文史的,文史可能也是与读者最有缘分的一种文学载体了。人生识字糊涂始,涉世认知读文史,每个人都被文史潜移默化着。因为文史里涵载着丰富的世情史事文化,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生活的印证,认知的积累和经验的鉴照。

中国的书籍报刊从来不缺乏文史,也不缺乏文史方面的读者。文史栏目、文史知识类稿从来就是报刊杂志的美味餐肴,成为读者饱眼福的精神食粮。

人生经验,在读书识字之初,并不懂得什么文史概念。其实在小学、中学语文课本里,我们已经阅读文史课文了。懂得自学阅读的时候,我曾经手不释卷的旧启蒙书《幼学琼林》,其实就是一本很好的文史载体,它把许多历史典故浓缩在韵文之中,给人以史事典故知识的教益。此后,日益涉猎古人笔记体著作,诸如唐代《大唐新语》、《封氏闻见记》,宋代《梦溪笔谈》、《邵氏闻见录》、《容斋随笔》、《太平广记》、《桂海虞衡志》,明人的《五杂俎》、《七修类稿》,清人的《檐暴杂记》等博杂之卷,都可归入文史范畴。正是从这些文史类书中,让我顿开茅塞,拓宽视野,丰富了自己的感知世界,恍如山野之人走出偏僻而游历于朗朗乾坤。

文史犹如苍苍莽莽的原野,广袤无垠的世界。我曾经在这无边无际的原野上跋涉,在一种精神境界里旅游。每当思绪潜入文史的字里行间,便可以穿越历史时空,游进唐朝,游历古代和现代。文史里有着太多的精彩,太多的悲壮,太多的痛切,太多的浩歌,太多的智慧,太多的反思,太多的借鉴,太多的哲理,太多的世态人情。读文史有时进入阳光明媚的野地,有时进入鲜花灿烂的春境,有时进入严寒冰封的地带,有时进入泥沼渊薮里,有时进入深山河谷中,有时进入峰回路转的世界。由于生活在这个世界,由于需要增长知识,浸濡人生的文化涵养,我在不停地跋涉文史的莽原。

文史,是文字与史事的结合体,是用文学技巧来描写世情史实,展示人类世界纷繁复杂的因果事件,总结成败得失、兴衰荣辱的经验教训,文史是人类智慧的宝库。文史的天空广阔无垠,涵盖着无穷无尽的春秋岁月,也涵盖着无 ,边无际的感知世界。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史书,但也是—部文史范本,当中生动的人物列传,表现了文史的特性和境界。甚至此后中国文化脱胎出来的文史体裁,都受到司马迁的孕育和影响。

中国文化发展到鼎盛的唐宋时代,文史体裁已成为大量作家活跃运用的写作文体,产生了卷轶浩繁、琳琅满目的文史类著作。遗憾的是,文史历来却被视为杂书、闲书一类装饰案头的东西,或者成为钱钟书那样的学者型阅读研究的对象。文史应该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中华民族曾经是—个重视文史说教的民族,故产生了许多写作文史书籍和作品的先贤。他们写作的目的,就是总结史享用以“警世”,他们用心良苦确实对中华民族道德规范产生巨大影响。为此目的,他们秉笔直书,有的“白刃临而不变”,有的“权凶怒而不改”,有的“宰相祈而不得”,有的“雷电震其几而不动容’。

历史在延伸,时代在发展,文史也在宇宙空间里不断繁生浓枝密叶在历史延伸的轴线上堆积折戟沉沙。我深知文史莽原过于浩瀚广阔,永远走不到尽头,但是,却不肯停下跋涉的脚步。

被误读的文史常识 篇4

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坚石或桩, 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二是竖于宫庙大门内拴牲口;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最早的碑上有圆孔, 施辘轳以绳被其上, 引以入棺也, 亦即下棺的工具。古时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 这大木的特定称呼就是“丰碑”。秦代以前的碑都是木制的, 汉代以后才改用石头。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用丰碑来牵引自己的棺材。《周礼》有云:“公室视丰碑, 三家视桓楹。”所谓“公室视丰碑”就是公室成员死后, 要用大木立于墓圹的四周, 上设辘轳, 用以下棺于圹。该规格本来为天子之制, 后来诸侯也僭用之。

显然, 所谓的丰碑在当时的语境之下, 就是一种特殊的葬礼规格。后人沿袭了此种习俗, 普通百姓也学着用起了“丰碑”, 他们在自己亲人的坟前立起了石头。只是他们忘了原来的碑是下葬的工具, 忘记了碑最原始的功能。所以, 后来有人开始在光秃秃的石头上开始刻字记录父辈的功绩, 这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墓碑。

“衣冠禽兽”本来是褒义

“衣冠禽兽”一词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据史料记载, 明朝规定, 文官官服绣禽, 武官官服绘兽。品级不同, 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 具体的规定是:文官一品绣仙鹤, 二品绣锦鸡, 三品绣孔雀, 四品绣云雁, 五品绣白鹇, 六品绣鹭鸶, 七品绣鸳鸯, 八品绣黄鹂, 九品绣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 三品绘虎, 四品绘豹, 五品绘熊, 六品、七品绘彪, 八品绘犀牛, 九品绘海马。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 五品至七品穿青袍, 八品和九品穿绿袍。所以, 当时“衣冠禽兽”一词是赞语, 颇有令人羡慕的味道。

到了明朝中晚期, 宦官专权, 政治腐败。文官武将欺压百姓无恶不作, 声名狼藉, 老百姓视其为匪盗瘟神, 于是, “衣冠禽兽”一词开始有了贬义。

“七月流火”非天热

外文史笔记1 篇5

但丁是意大利的民族诗人,中古到文艺复兴的过渡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恩格斯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世纪的最初一位诗人。”,他继往开来,在欧洲文学发展中占据一个关键地位。

《神曲》的思想内容:1.神曲是但丁从政治上、道德上探索意大利民族出路和寓言性的总结.2.神曲在宗教性的构思中反映了中世纪晚期意大利的现实生活,而且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反教会的倾向.3.神曲是中世纪文化的总结,又是人文主义思想的最初萌芽.《神曲》的主要内容:神曲全长14233行,分为《地狱》、《炼狱》(又译《净界》)、《天堂》三部,主要情节是写诗人梦游三界的故事。

《神曲》主要内容:诗中叙述但丁在[人生旅程的中途“.即1300年.35岁时.迷失于一个黑暗的森林.他竭力寻找走出迷津的道路.黎明时分来到一座洒满阳光的小山脚下.这是普照旅途的明灯.他正一步步朝山顶攀登.忽然三只猛兽(分别象征淫欲.强暴.贪婪的豹.狮.狼)迎面扑来.但丁高声呼救.这时.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现了.他受贝娅特丽丝的嘱托前来帮助但丁走出迷途.并引导他游历地狱和炼狱.游历完炼狱后.在净界山顶的地上乐园.维吉尔隐退.贝娅特丽丝出现.贝娅特丽丝责备但丁迷误在罪恶的森林.希望他忏悔.并让他观看表示教堂种种腐败的幻景.饮用忘川水.以遗忘过去的过失.获取新生.随后.贝娅特丽丝引导但丁游历天堂九重天.这里是幸福的灵魂的归宿,他们是行善者.虔诚的教士.立功德者.哲学家和神学家.殉教者.正直的君主.修道者.基督和众天使.在九重天之上的天府.但丁得见上帝之面.但上帝的形象如电光之一闪.迅即消失.于是幻象和<神曲>也戛然而止。

《神曲》影响和地位:这是诗人坎坷一生的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是近代第一部用意大利文写成的伟大诗篇,代表了当时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

2.莫里哀《伪君子》

《伪君子 》简介 〔法国〕莫里哀 【人物提要】,奥 尔 恭 —— 巴黎富商,答尔丢夫 —— 职业宗教骗子,欧 米 尔 —— 奥尔恭之妻,米 斯 —— 奥尔恭之子,丽亚娜 —— 奥尔恭之女,桃 丽 娜 —— 玛丽亚娜之侍女,赖 尔 —— 玛丽亚娜之情人,柏奈尔夫 —— 奥尔恭之母,尔卜特 —— 柏奈尔夫人侍女,雷央特 —— 奥尔恭之妻舅。

内容简介:《伪君子》写伪装圣洁的教会骗子答尔丢夫混进商人奥尔恭家,图谋勾引其妻子并夺取其家财,最后真相败露,锒镗入狱。剧作深刻揭露了教会的虚伪和丑恶,答尔丢夫也成为“伪君子”的代名词。其剧作在许多方面突破古典主义的陈规旧套,结构严谨,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鲜明突出,语言机智生动,手法夸张滑稽,风格泼辣尖利,对世界喜剧艺术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答尔丢夫:伪君子》达尔丢夫是剧作的中心人物。这是一个贪婪、狡猾而又凶狠的骗子和恶徒。他本是来自破落贵族阶层的流氓无赖,却给自己戴上一副假面具,装成一位虔诚的信徒,一位抛弃人间一切情欲,一心向着上帝的苦修者,他身上集中了当时教会和贵族社会的假冒伪善和恶德败行。

奥尔恭:奥尔恭刚慑自用,是个顽固横暴的专制家长;他轻信迷信,对达尔丢夫装虔诚深信不疑,把骗子当“圣人”膜拜。他的愚昧导致引狼人室;他的偏狭几乎祸及全家。虽然他最后在事实面前幡然悔悟,但若非英明的君主出面解决矛盾,奥尔恭一家定会是悲剧结局。

桃 丽 娜:女仆桃丽娜是剧作中反对封建道德、揭露宗教伪善的主要人物。也是一个性格十分鲜明的形象。她眼光锐利,思维敏捷,最早发现达尔丢夫的险恶用心;她作风泼辣,不畏强权,敢于当场揭穿达尔嘴脸。在同达尔丢夫的斗争中,桃丽娜是关系胜败的关键人物。在她身上,体现了一种民主倾向。

《伪君子》的主题:

1.揭露了天主教会封建贵族和上流社会的伪善、狠毒、荒淫无耻和贪婪成性。

2.辛辣地讽刺和批判了宗教伪善的欺骗性和危害性。

3.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民主倾向。

4.取材现实生活,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因素和社会批判精神。

《伪君子》艺术特色:

1.古典主义创作原则与民间喜剧手法结合。

2.情节结构精巧紧凑、层次分明。

3.打破古典主义关于悲、喜剧严格界。

4.语言生动灵活,富有个性化色彩。

5.以对比夸张手法突出主导性格特色。

3.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主要内容:《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最具国际影响的杰作,作品描写了读骑士小说入迷的没落绅士吉哈达,自号堂吉诃德,试图用虚幻的骑士之道还世界以公正与太平,先后三次骑着老马出外行侠。他雇请崇尚实际的农夫邻居桑丘·潘萨作为侍从,与自己一起经历了风车大战、英勇救美、客栈奇遇、恶斗群羊、挑战雄狮、人地穴探奇等等奇特事变。他不分青红皂白,乱砍乱杀,不断闹出笑话,被人捉弄,屡遭惨败,直至临终之前才翻然醒悟。小说通过塑造与刻画堂吉诃德这一滑稽可笑、可爱而又可悲的人物形象,成功反映了西班牙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揭露了封建贵族阶级的骄奢淫逸,表达了人民对社会变革的要求和愿望。

堂吉诃德:耽于幻想,脱离现实,但出于善良的动机,奉行一种崇高的原则(锄强扶弱,伸张正义),行为荒唐鲁莽但表现出为了维护真理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是一个悲剧性与喜剧性结合的人物。

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的作品《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堂吉诃德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他身上既有滑稽可笑的特点,又有严肃认真的思考;既荒谬绝伦,又崇高伟大;既有喜剧性,又有悲剧性,是一个可笑又可悲、可乐又可敬的具有双重性格组合的人物形象。堂吉诃德敢用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来捍卫道德、正义和信仰,即使大多数情况下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这种不屈不挠、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实在是足可令人敬佩的。

《堂吉诃德》艺术成就:《堂吉诃德》乍看似乎荒诞不经,实则隐含作者对西班牙现实深刻的理解。作者采用讽刺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现实与幻想结合起来,表达他对时代的见解。现实主义的描写在《堂吉诃德》中占主导地位,在环境描写方面,与旧骑士小说的装饰性风景描写截然不同,作者以史诗般的宏伟规模,以农村为主要舞台,出场以平民为主,人数近700多人,在这广阔的社会背景中,绘出一幅幅各具特色又互相联系的社会画面。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也是虚实结合的,否定中有歌颂,荒诞中有寓意,具有强烈的艺术性。

堂吉诃德的性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是神智不清的,疯狂而可笑的,但又正是他代表着高度的道德原则、无畏的精神、英雄的行为、对正义的坚信以及对爱情的忠贞。

桑丘头脑清醒、务实、老于世故、带几分狡诈,“粗笨”中显出诙谐、幽默,他满身的泥土气,脱口而出的民间谚语都使他的谈吐虽常显粗俗却又不失生动、活泼。

3.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作品: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是其悲剧作品中最著名的四部。被人们称为“四大喜剧”的则是《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和《威尼斯商人》。

主要内容:《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主要的悲剧作品之一,叙述了丹麦王子哈姆莱特

当时在德国维登堡大学读书,他的叔父克劳狄斯毒死老哈姆莱特,篡夺了王位,并霸占了哈姆莱特的母亲。哈姆莱特回国后,通过父亲的鬼魂,叙说自己致死的原因。他遵照鬼魂嘱咐,决定为父报仇,这时叔父国王克劳狄斯,开始对哈姆莱特产生了怀疑。在大臣波洛涅斯的策划下,利用其女哈姆莱特的情人奥菲利娅去试探他,又指使哈姆莱特两同学前去打探,都被哈姆莱特识破。哈姆莱特利用剧团在宫廷演戏的机会,准备杀死国王。结果他误杀了情人奥非利娅的父亲,奥菲利娅因为父亲被哈姆莱特杀死,疯癫自尽。国王乘机挑拨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以比剑为名,设计用毒剑刺死了哈姆莱特,该剧的结尾,哈姆莱特、国王、王妃、雷欧提斯同归于尽。

哈姆莱特形象分析:人文主义者。复杂的性格。有崇高的理想,和人类与世界新颖的看法。目光敏锐,思考深刻,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过于内向,过于审慎,;加上势单力薄的处境,造成行动上的延宕。有行动的决心,而且不断督促自己,但最后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

哈姆雷特是个具有先进理想并勤于思索的人文主义者。他的理想和严酷的现实发生尖锐的矛盾。精神的危机,理想的破灭,使他悲郁愤懑,痛苦异常,也促使他不断思索,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他从家庭的变故看到宫墙外的社会问题,有强烈的责任感,然而只相信个人的作用,强调思想的力量,因而矛盾重重,思考多于行动,时时感到忧郁、茫然,行动犹豫、延宕。生活在英国新兴势力还处于幼稚阶段的哈姆雷特,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正确的途径,最后他虽然奋然一击,与敌人同归于尽,但忧郁始终伴随着他,伟大的理想并未实现,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身上寄托了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和悲剧结局也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危机和致命弱点。

《哈姆雷特》的艺术特色:

一、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二、严肃的主题与曲折生动的情节的有机结合;

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

四、生动形象的语言;

五、对“福斯塔夫式”的背景的运用到达了新的高度。

4.歌德《浮士德》

《浮士德》是歌德一生艺术实践的结晶,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不仅内容丰富、主题深刻,而且有高度的艺术成就。它与《伊利亚特》《神曲》《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

《浮士德》内容简介: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头号的精神历程。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当然,所谓全人类其实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先进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的扩大化罢了。同启蒙时代的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无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阶级视为全人类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我们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一再描绘的”理性王国"的影子,并依稀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唤未来的声音。

浮士德形象分析:浮士德是一个虚构的、同时又是一个有着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他不断地追求知识和真理,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崇高的理想。他具有一种“浮士德精神”,即: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用不满足,积极向上的精神。但同时又有贪图享乐、安于现状的一面,这就够成了其内部的矛盾。浮士德的一生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他爹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他前进的内动力,靡非斯特利用他身上的弱点,诱使他堕落,然而浮士德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他能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继续前进这。样辩证发展之中,浮士德日益高尚化、纯洁化,最后达到个性的完善。

靡非斯特形象分析:作者笔下的魔鬼,是作为与浮士德对比的形象二出现的。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同时也是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的内在化的体现,而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则同时也是他内心冲突的外在化体现。在与靡非斯特这“一切的障碍之父”、恶的化身结为主仆,相伴而行之后,浮士德的前途可谓危机四伏,随时皆有可能堕落为恶魔的奴隶。但是,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征,这使他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而恶在这里却从反面发挥一种“反而常将好事做成”的推动性作用。歌德辩证地看待善恶的关系,不是视之为绝对的对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正是在同恶的斗争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断取得进步的深刻道理。

5.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内容简介:

文史大师姜亮夫 篇6

比如说姜亮夫先生吧,他是浙江王国维和章太炎的弟子,早年即精通小学,后有《夏殷民族考》以及皇皇巨著《楚辞通故》等,在当时已是其同代侪辈所不能望其项背者,而他的学贯中西,著述等身(据说姜亮夫一生著述可近亿字,这可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又是不可不说的一桩传奇

姜亮夫(1902-1995),原名寅清,字亮夫,云南昭通人。出身名门,他的父亲曾是滇东昭通十二州县反清“光复”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他后来回忆说:“我父亲有一件事情使我非常感动,他喜欢文天祥的《正气歌》,几乎每年都要写一次,并且都写成大的条幅,可以在墙上挂的。所以,我八岁时就把它背熟,父亲给我讲解,我一生之所以有一些爱国主义思想,恐怕要数父亲的影响来得大。”

1921年,姜亮夫考入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1926年,他又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诸先生。“水木清华”的学习和研究更让他奠定了一生从事学术的根基,此后,他经常怀念那些问学清华的岁月。在1946年,姜亮夫曾收集了许多材料,编纂了《四先生合谱》一书,记述他先后问学的导师——廖平、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这四人的学术活动;自文革结束之后,他又写了《思师录》,于四川林山腴、龚向农之外,又特别列举了梁启超、王国维、章太炎和陈寅恪诸先生对自己的教诲之恩。我们说姜亮夫先生的学问阔大,若究其实,确是兼采众长、自成一家的,这恰恰是过去学者必具的一种大家风度。据说姜亮夫晚年曾有“三恨事”,其一是他多年写的一部书稿《诗骚连绵自考》遗失了一部分,那上面还曾有王国维先生的批语;此外是他写的《四先生合传》也在文革中因怕惹祸而被自己亲手烧毁了……

清华研究院毕业后,姜亮夫曾先后执教于江苏南通中学、无锡中学,后来他又在大夏大学、济南大学、复旦大学、河南大学任教,并在上海北新书局担任编辑,这期间,他曾师从于章太炎先生。那时,他还广泛浏览了马克思、恩格斯以及摩尔根、穆勒利尔、梭罗金、涂尔干等人的著作,并于1935年赴欧洲自费留学。我曾读过姜亮夫后来回忆他留学生涯的回忆录,所谓“花都巴黎”,确实是大开眼界。当时他在巴黎大学进修考古学,其间又与马伯乐、伯希和、戴密微、叶慈、翟理斯等一批英国和法国的汉学家结识,他还应当时也在法国从事研究的王重民先生的邀请,共同“泡”在图书馆里检阅“敦煌卷子”,其间多有收获。

姜亮夫在巴黎,那一段生活其实过得非常清苦。他往往早上从租住的屋子出发,带上干面包和白开水,坐车到了博物馆。在那里,他有一个固定的座位,于是坐下开始一天的抄录工作,这样一直到晚上博物馆关门。回到住处,自己弄点晚饭,一般就是用菜叶和米煮点粥。就是这样,姜亮夫和王重民潜心在“花都巴黎”清点和研究了中国流失到法国的许多珍贵文物,并进行拍片、拓摹、抄录,其中姜亮夫就拍到三千多张。那时,他一天的生活费是二十多法郎,但拍一张照片就需要十四个法郎,那么他的生活费的水平就可想而知了。为了抄录和拍照以及描摹大量的中国古物,如青铜器皿、石刻碑传、敦煌经卷等,他的眼睛也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但是,他对这一切都毫不在意。也是在这之后,他毅然放弃攻读考古博士学位的机会,专心致志地在巴黎图书馆抄录被伯希和等人窃走的“敦煌卷子”中的音韵学等部分。到了1937年,他带着报效祖国的满腔热情,踏上了回国的征程。当时,他还把他从巴黎抄录的“敦煌卷子”,结合了国外先进的研究方法加以整理、校录和研究,汇集成当时中国第一部抄录和研究“敦煌学”的巨著《瀛涯敦煌韵辑》。

甘肃敦煌的藏经洞被发现于1900年,那时由于清政府昏庸腐败,外国的一些“探险家”乘机窃走了藏经洞中大量的珍贵文献资料,直到1924年,陈垣先生在整理敦煌残存的文献资料时还不禁感慨道:“敦煌者,我国学术之伤心史也。”然而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王重民、向达、姜亮夫等一批本土的“敦煌学”学者先后回到祖国,并开始了他们的整理、研究工作。岂料,日本侵略者的炮声又打乱了他们的计划,当时姜亮夫已完成的《瀛涯敦煌韵辑》无法出版,规模宏大的《敦煌志》手稿也因战乱而遗失,他从海外辛苦带回来的大量珍贵资料除三百余张“敦煌卷子”的照片得以幸存之外,其余均毁于战火。

姜亮夫于1937年经莫斯科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东北大学、西北大学、云南大学、昆明师范学院,后因被国民党特务所盯梢,他转赴苏州,担任英士大学教授兼文理院院长。1949年5月,姜亮夫受命任云南省教育厅厅长、云南省军政委员会文教处处长,后又在云南革命大学高级研究班学习。1952年,他被安排在云南博物馆工作。

自1953年起,姜亮夫奉调浙江杭州,先后在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任教,其间先后任中文系教授、主任、古籍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等。1955年,他又担任浙江省政协委员。“文革”中,他遭到了迫害和歧视,其间曾被迫以打扫楼梯为业。

改革开放之后,姜亮夫已是八旬高龄的老人,但他焕发了学术青春,他不顾身衰体病,先后创办研究所、开设讲习班,招收博士、硕士学生数十人,并主持多种学会,出版十余部专著和百余篇论文。当时,面对“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处境,他与国内许多著名学者联名呼吁重视“敦煌学”的研究。此后,他毅然接受教育部的委托,主持开办了“敦煌学”讲习班,并先后推出《敦煌学概论》、《莫高窟年表》等多部新作。

姜亮夫晚年有一篇《谢本师:学术研究方法的自我剖析》,他说:“我一生的学术,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同这几位先生都有关系,道路是他们给我指引的,目标也是他们给我定的,等我走上道了,我就吸收了当前学术界许多新资料、新观点进我的思想体系中来,形成自己学术研究思想体系,但他们指引我的基本思想体系未变。”他还总结说:“在我的学术研究中,有时用国外的方法及他们所得出的结论来解决中国人的问题,而不是用外国人的资料来解决中国人的问题。因此我研究学术的方法和观点,严格说来是奉行‘八不主义’,即不中不西、不古不今、不汉不唐、不心不物。不中不西:不是中国的,也有中国的;不是西洋的,也有西洋的。不古不今:不是完全古代的,也有古代的;不是完全现代的,也有现代的。不汉不唐:不完全根据汉代人注,也不完全根据唐代人的注释。不心不物:我既不是唯心主义者,也不是唯物主义者。”这很好地诠释了他一生的学术风貌,为此他还曾题其书斋为“八不斋”,又自称“八不斋主”。

文史结合,让历史课鲜活起来 篇7

笔者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我们教材的枯燥和教师的乏味。教材的枯燥我们无法解决,只好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将历史课变得生动鲜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的学习。

中学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交叉和渗透既是必然又是需要。历史课程本来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近年来历史学科高考中综合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倡导教学互动,指导学生进行历史思维时,必须同时引用政治、语文和地理等学科的知识启发学生,让他们感觉到历史课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不仅有血有肉,而且纵横交错,上要知天文下要知地理。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尤为密切,古代就有“文史不分家”的传统。下面笔者就如何利用语文教材,促进历史课堂教学的丰富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谈谈初步实践与某些收获。

常言道:“文史不分家”,作为历史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恰当地将历史与文学结合起来,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像历史巨著《史记》被冠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千古诗圣杜甫的诗篇被誉为“诗史”一样,文史结合,会让我们的课堂增色不少,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史结合的形式多种多样,作为历史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堂教学需要,引用不同的文学知识。

一、对联的引入

中国的对联艺术传承久远,或悲或喜,或嬉笑或怒骂皆有不同的风味,将对联引入课堂,无疑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讲述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时,出示一副对联:

中华民国万岁,

袁世凯千古。

学生一看乐了,这哪是对联呀,连小学生都知道对联要上下对仗,我对他们说,这就是对联,是当时人们为庆贺袁世凯称帝而送的一副对联,之所以下联字数与上联不对应,是因为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学生们乐做了一团,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这样生动的对联有许许多多,比如章太炎为庆祝慈禧太后七十大寿写的对联:

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长安,亿万兆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交趾,六十割台湾,七十更割辽东地,廿余省版图渐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这副对联字字血泪,控诉着慈禧的腐败卖国,又与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相对应,不仅使课堂变得生动鲜活,而且同时让学生很快的掌握了相关的历史知识,一举两得。

可以引入课堂的对联很多,笔者再给大家介绍一些可以引用的对联。

护国运动中的一副拆字联:

或入園中,拖出老袁还我國;

余游道上,不堪回首问前途。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期间的一副对联:

民国万税;

天下太贫。

岳飞墓的对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二、文学作品的引入

许多文学作品和历史事件息息相关,引入这些文学作品,无疑会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印象,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形象的思维能力。

比如,在讲辛亥革命时,让学生朗读一段关于《阿Q正传》中的描述:“街市依旧太平……”,还可以引用《药》中夏瑜坟前那一圈小花来分析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好的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同时起到激励人心的作用,比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普法战争,也可以让学生更透彻地明了当时任何一个国家在对外战争中战败都要签署不平等条约的国际规则,还可以激发学生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感。

又如,在讲述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提到种族歧视时,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就是最好的教材。

这些生动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同时也加深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理解,树立起了大文科的学习思路和方法。

三、成语、典故、诗词和民间俗语的引用

当历史课变得鲜活起来时,一切文学的内容都可以信手拈来引入课堂,讲到春秋战国历史时,不妨插入“一鸣惊人”“退避三舍”等成语典故,讲到封建专制主义时,可以引用“卧榻之测,岂容他人酣睡”的典故,也可引用“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和“伴君如伴虎”的言论,从而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封建社会的“人治”。

还有许多民间俗语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北京一大怪,火车还要太监拽”很形象的一句民间俗语,却道出了洋务运动时期兴建铁路的艰难情景。

新课程改革后,高中历史课程以分科为主要形式。因此,语文和历史学科尽管关系密切,但毕竟是两门独立的学科。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把语言教材知识作为历史课的补充材料时,要注意到两点:第一,在实现学科知识迁移的时候,应该有所取舍,要特别注意其相关性和内在联系性,不能随意拿来,必须保证其应有的效果。第二,文学作品带有虚构、夸张,因此,在利用语文作品时,一是利用写实文学。例如,评价历史上的曹操,就必须避免《三国演义》中的根据作者本人立场进行艺术化处理的“奸相曹操”的影响和干扰。二是更要注意史学与文学的区别。可以丰富,但绝对不能等同,要还历史的真实面目。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要求每个教育工作者以全新的观念、独到的视角、广博的知识,适应时代的需要。《历史课程标准》第二部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短短的课堂教学中,如何继承优秀民族文化,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充分让历史课体现魅力课堂,走进学生的内心,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对此,笔者就文史结合,让历史课鲜活起来作一简单探讨。

编写出版优质中学文史课本微论 篇8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本,历史课本,完善

一、中学文史课本应全面地“高大上”

中学语文、历史课本(以下简称“中学课本”)是“安全”、公信力高的公共文化产品,它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构成与课程实施的主要载体。中学课本在学生成长中是启蒙、引领者,它的文化内涵、文化质量直接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以及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中学课本及其品质是文化建设、发展的一种表征。中学课本是特殊商品,它有示范、放大的功能,文字规范、消息准确是中学课本的属性、本质和生命。文化发展、繁荣和文化育人,中学课本是抓手与渠道,它的文化品质乃当代文化及其窗口、标记。中学课本,兹事体大,它的品质不能不优,其“颜值”理当高。

中学课本是人文教育、素质教育与促进学生完整成长的重要文本,它是基础教育的主角。提高中学教育质量,培养优秀的学生和益助拉高国民、社会的文明度,提升中学课本的文化品质是前提与需求;实施、实现优质教育,中学课本的品质是关键。细节决定高度,细节彰显品质,中学课本的细部不“细”、不小,它的文字、细节须完善、“美丽”,中学课本应全方位地“高大上”。课本是点灯者,可“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巴金语)乃中学课本的意涵与导向。真、善、美是中学课本的要素,文字优美,内容严谨、无误乃中学课本的特质和标配;课本,方方面面都是学生的样范,其点点滴滴都应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甚至让学生受益终身。

二、对完善中学课本的微思考

1. 关于语文课本

使学生能说、会写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能力是中学语文课本、语文教学的基本功能与着力点。让学生发现、体认汉语之美、文章之美和人性之美、大自然之美是语文课本的主题与本能,提升学生的中文及其应用水平乃中学语文课本、语文教学的要意和诉求。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上海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施蛰存先生提出:语文课本要选那些经过历史考验的;文言文要选老文章,即过去的人都读、历代传诵的名篇;白话文也一样,解放后的文章都不能选。他说:“我的曾孙女儿上初中二年级,她有时拿着语文书来问我,我认真地看了看,啊呀,真是糟糕透顶了!好多都是现在一些作家的文章,有的句子都不通的,还有一些太浅了,这怎么行呢?”施先生说语文课本要净化,没经过历史考验的文章不能选做课文;没经过时间锤炼的文章说它是名著名篇有点牵强。语文课本的内容当与时俱进,要有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不可一成不变,总是老样子、老面孔。鲁迅研究专家朱正先生认为,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撤退与年轻人不读鲁迅文章,这是社会进步。他说,鲁迅有没写好的文章,也有不妥的见解;中国好作家很多,语文课本不应只青睐和仅收录鲁迅文章,年轻人应该读属于自己时代的作品。笔者认为,该观点颇具现实意义,语文课本的编写、修订者等拟应参考。

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扩大其眼界,可有效提升学生的中文水平、语文能力,这是语文课本、语文教学的重心与靶点。有学者指出,多年来我们的语文课本选文缺乏经典性,文章数量太少,学生无法通过文章的阅读形成语感;语文教学虽有写作、口语的训练,但方式、方法都偏向传统,偏向于课本内的狭窄范围。他说,某语文课本有一则口语训练材料,即《在毕业生离别晚会上的即兴讲话》;它这样“说”:“时光老人依然脚步匆匆,历史长河仍旧波涛汹涌,那,就让美丽的回忆与幸福的感觉伴我们翩翩起舞,让激动的心弦和着自然的风韵随我们歌唱。歌唱青春,歌唱友谊,歌唱每一个难忘的时光。”这样的口语训练,不但对互联网时代的语文表达无意义,而且是否真能提升日常口语能力也让人怀疑。中学语文课本是学生学习、正确使用中文的范本与指南,其字、词、句和标点符号等都要一一合范、工整,不能粗糙,课文不可花哨、虚假或乱造。否则,后果严重。

2. 关于历史课本

有丰富的“营养”,有活化学生思维和“强筋健骨”之效力,是中学历史课本的“里子”与“业务”。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不忽悠乃编写、出版优质历史课本的前提、指向与核心。历史,不容亵渎;历史,不能神化或歪曲、丑化。这方面我们折腾过、有教训,如:曾被宣传得很火的司南与指南仪器毫无关系,纯粹是想当然的产物。唤起、强化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与信任,增加他们理解历史、思考未来的能力是编撰、出版历史课本的要旨与追求;历史课本内容必须真,其字字、句句和叙说、观点均要有史实、有根据,不可“编”“诌”。历史课本、历史教学当帮助学生弄明白,为何牢记历史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并能助其冷静、无偏见地弄清历史真相;历史课本的功能包括:让学生崇尚自由,让我们为和平而努力,让我们坚守法制、民主,以及让大家为自己内心的正义标准效力。

台湾大学历史系吕世浩教授曾说:“在台湾,很荒谬的是上了12年的历史课,考完试后不到两年,所学东西学生便忘得一干二净。”这种现象值得我们警惕,编写、出版历史课本者要省思,并力争提高历史课本的磁性、向心力与亲和力,继而拉升历史教学的魅力与作用力。2015年,美国著名史学家史景迁说:中国人编的历史课本有一缺陷,即讲中国近代史时,他们总是从19世纪中国受到的屈辱、侵略切入。40年前,我教授中国史时就觉得这不合理,要更好地研究中国史,我们应从17、18世纪的中国开始研究;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表现出一种更自信的姿态。我们应研究是哪些因素促成了中国在明代之前的这种蓬勃发展与增长;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又如何导致中国在19世纪末的衰落,我想这可能是更好的研究方法。笔者认为,此论我们应学习、三思,编写、修订历史课本的人士拟应注意、吸纳史景迁的识见。

三、编写、校读中学课本文稿要谨小慎微

中学课本具有知识性、文化性、基元性与强制性,它是“典”,是中学教学的重要依据。中学课本的水平、质量将影响学生的一生,进而影响一代人乃至国家、民族及其前途;中学课本无小事,编写、校读课本文稿理应谨小慎微、精雕细作、反复打摩和殚精竭虑。大而言之,在有效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优良的中学课本是“砖石”、是“要件”。2015年,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第四届反贫困与儿童发展国际研讨会开幕式上说,儿童是人类的未来,重视儿童发展,是促进社会公平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消除贫困代际传递、培育未来人力资本的治本之策。出版、使用优质中学课本是儿童(联合国界定18岁以下者都属儿童)健康发展,继而推动科学发展、圆“中国梦”的基石、保证与内需,促进、实现有效性学习、有价值学习,进而促学生向上、向善,使用优秀的中学课本乃保障之一;使用高品质的中学课本,达成高质量学习,有助于学生今日“绿色”成长、明日幸福生活。20世纪50年代,时任“人教社”社长的叶圣陶先生亲自抓小学语文课本编辑工作。为保证小学语文课本质量,他要求编辑一遍一遍地读、一句一句地斟酌,标点符号也不放过;一篇课文从初稿到定稿,要修改十多遍,此办法、精神当发扬、光大,如此,才能保证课本高质量。叶先生强调,小学语文是奶粉,要绝对品质优良。广而言之,基础教育阶段的所有课本及内容都应该“绝对品质优良”。编、审中学课本时“要把每个字放到秤上称一称分量”(叶圣陶)。

中学课本品质关乎学生的知识学习,关系其精神世界的发育、建设;若课本瑕疵率颇大,甚至有常识性错误,既会损伤学生的教育权益,也会给其成长带来负效应。中学课本的文化力、影响力以及育人的效能与课本文字、细节的质量正相关。完善、提高中学课本品质,关键在编、校课本的责任主体,要有并严格执行一套成熟、完善的课本文化质量审定、监督与纠错机制,重在课本的所有编写、审读者须“深耕细作”、全心全意。生产、使用优质中学课本是实现高效学习、助益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点和前置条件。所以,中学课本的编写、校核者需静心、多花点心思,要一丝不苟、如履薄冰和精益求精,把课本的瑕疵、错误降到最低,让课本的文化品质高、优。事实表明:保证中学课本品质,编撰课本者的学力、专业素养不能低,知识背景深、文化视野宽阔和文字能力强乃课本编写者的“资格”与底线;保持课本品质,编写课本者应有强烈的文化意识、责任意识,要对学生、对文化、对历史负责,绝对不能马虎。刻下,编辑、审校中学课本当践行“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之思想,要高度关注文字、细节,并努力地使之完备、无恙。课本文字、细节纰漏频现,这是编写、出版者失职、失察或渎职,他们当检讨、担责,要向学生、家长和社会谢罪。

四、相关建议

中学课本是重要的发蒙读物和当代文化名片,具有文化性、正统性、基础性和样板性,它与一般出版物性质不同,其知识、文化是用来“打地基”的,对中学生的影响非同一般。中学课本是学生获取文史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来源,它是传承基础知识、文化,实现培养目标的平台与最直接的“物件”,在教育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出版中学课本要注重了解、应用最新的信息,课本内容不能与有关的新消息“距离”太大,当及时跟进;中学课本的封面设计、插图安排、内容选择等要考虑性别因素,应消除课本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或不自觉的女性忽视等,课文中应恰当地用“她”,有女性参与的图景等讯息。编撰、出版中学课本不能忽视、遗忘庞大学生群体的实际状况及其所处的环境,课本的各种讯息(文字、图片、习题等)应兼顾中西部地区或城镇的学生,不能无意识的城市化。否则,就会增加中西部地区或乡镇学生群体学习、理解和接受上的难度,从而降低课本文化、文明传播的实效。

参考文献

[1]王丽.语文教育一定要改[EB/OL].http://www.bbtpress.com/homepagebook/751/c01.htm

[2]余佐赞.朱正先生其人其书[N].文汇报,2015-11-19:11.

[3]唐晓敏.加强网络时代的语文教育[N].光明日报,2015-8-20:2.

[4]邱洪瑞.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科书的语言问题[EB/OL].2010-06-16,http://c.360webcache.com/c?m42c0bb2f03a827f3793039fb827108fc&q=北京语言大学学报编辑部&u=http%3A%2F%2Fwww.gmw.cn%2F01ds%2F2010-06%2F16%2Fcontent_1154453.htm

[5]吴娜.大家底蕴,不忽精微[N].光明日报,2014-11-24-:7.

[6]老新,魏茨泽克.牢记历史才有和解[N].新民晚报,2015-9-3:A31.

[7]张贵勇.读史的妙处在于学会思辨[N].中国教育报,2015-7-18-:4.

[8]史景迁.中国近代史课本不该从屈辱开始[EB/OL],2015-7-5,http://topnews9.blog.163.com/blog/static/2271370962015657409401/?touping

文史 篇9

(2008年全国卷Ⅰ第12题) 中国古代地名中“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以下都表示“阴”的方位是 ()

A、山之南, 水之北B、山之南, 水之南

C、山之北, 水之北D、山之北, 水之南

(2008年全国卷Ⅱ第12题) 古人云:“日之所照曰阳。”下列各项中, 两者均属于“阳”的方位是 ()

A、山之南, 水之北B、山之南, 水之南

C、山之北, 水之北D、山之北, 水之南

非常巧合的是, 全国卷Ⅰ、Ⅱ都同时考查了“阴阳”文史常识。相信考后许多考生乃至教师都抱怨甚至愤怒:这样的试题还怎么考?以后的教学怎么教?抱怨也好, 愤怒也罢, 冷静之后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文史常识已然在高考命题中出现, 并有渐成气候之势, 如2007年全国卷Ⅰ第12题考查“帝王谥号”, 2008年宁夏卷第24题考查“十二生肖”, 2008年海南卷第1题考查“天干地支纪年法”, 2008年重庆卷第17题考查“谢公屐”, 等等。

一、文史常识试题在高考中的出现

文史常识并没有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出现, 客观上造成了学生茫然无措, 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当代高中生人文素养的缺乏。笔者认为, 文史常识题之所以受到高考命题专家的青睐, 一方面是适应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需要, 另一方面, 也有利于发挥高考本身的教育功能, 普及文史常识, 提高人文素养。

文史常识是人们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积淀下来的约定俗成的经验、习惯知识, 包括天文星象、历法舆地、冠服、饮食、礼仪、职官、姓名、避讳、书画、乐律等方面。这些知识包容万象, 涉及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科学、艺术等人文学科。以文史常识为命题素材, 本身是绝妙的“文科综合能力”试题, 它可以改变自2000年实行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以来“简单拼盘”的痕迹, 从而大大提高试题的命制水平。如“阴阳”题, 有人说这是地道的古汉语文学常识题, 在古文中屡见不鲜;有人说这是纯粹的地理常识题, 指的是日光向背问题, 我国处于北半球, 山水基本属东西走向, 而且山水相间, “日之所照为阳”, 反之则为阴。也可以从地理名称来判断, 如洛阳为洛水 (河) 之北, 江阴为长江之南, 笔者所在的松阳县即处于松荫溪 (瓯江支流) 之北, 等等。从历史学科的角度看, “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文化概念。所以, 这一道题就涵盖了语文、地理、历史等学科, 不露痕迹地体现了“综合”特点。

另一方面, 现今高考已经从单纯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转向“素质立意”, 不只考查学生掌握的知识与应试能力, 并且着眼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与人格的养成。高考的教育功能日益凸显, 一次高考就是一次普及人文常识, 熏陶人文情操, 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2007年全国卷Ⅰ“帝王谥号”题, 让考生通过考试知晓了传统文化中帝号、庙号、年号、谥号等人文知识。2008年宁夏卷“十二生肖”题, 让考生了解了十二生肖与属相的知识, 2008年海南卷的“天干地支纪年法”题, 让学生认识天干、地支与纪年法的关系, 等等。

二、人文常识试题的解析方法

人文常识试题涉及的知识上达天文, 下至地理, 包容万象, 而现在教材又没有依托的知识, 因此, 考生碰到这类题目往往茫然无措, 不知所以。同时, 这类题型往往是文综历史试题的第一题, 考生一开始就当头棒喝, 对后面答题产生负面影响。所以, 如何解决这类试题至关重要。

那么, 这类试题真的是“拦路虎”吗?仔细分析之后, 解题方法还是有的。解决这类试题的思路有两个方面:一是根据题干本身的信息解题。文史常识题题干提供了较为充分的信息, 对其准确解读有助于正确选择;二是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来推断正确答案。如前述“阴阳”题, “日之所照为阳”, 结合中国处于北半球知识, 就能迎刃而解。下面以高考例题解析之。

例1. (2008年全国卷第12题) 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

A、秦始皇B、汉武帝

C、唐太宗D、清康熙帝

本题解题的关键在题干本身的信息:“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秦始皇最大的功绩在于统一中国, “始皇”是自称;唐太宗的功绩在于开启“贞观之治”, “太宗”是庙号;康熙帝的功绩在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康熙”是年号, 唯有“汉武帝”的称号与其生前的文治武功, 以武力开疆拓土有关联。理解了题干的信息, 答案也就顺理成章了。

例2. (2008年重庆卷第17题) 李白诗句“脚着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中的“谢公屐”最早出现于 ()

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

本题可以根据古代冠帽常识判断, “谢公屐”是南朝刘宋诗人谢灵运游山时发明的一种有齿木屐, 上山时去掉前齿, 下山时去掉后齿 (见《南史·谢灵运传》) 。但更有效的解题方法是根据文学常识判断, 对高中生来说,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是高中生必背古诗文40篇之一, “脚着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有明确注解。

例3. (2008年高考文综宁夏卷第24题) 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 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玄宗属鸡而热衷斗鸡, 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

A、庚申年B、癸卯年

C、甲辰年D、乙酉年

本题属于十二生肖文化常识题, 十二生肖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常识。子与鼠、丑与牛、寅与虎、卯与兔、辰与龙、已与蛇、牛与马、未与羊、申与猴、酉与鸡、戌与狗、亥与猪相对, 东汉王充的《论衡》是十二生肖最早的文献记载。本题四个选项只有“乙酉年”与鸡对应, 所以选D。

文综备考中需要关注的文史常识 篇10

一、谥号、庙号、年号

谥号是帝王、诸侯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 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 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性质的称号。表褒的称号有文、景、武、明、穆等, 如晋文公、秦穆公、汉武帝;表贬的称号有灵、厉、炀、哀等, 如周厉王、隋炀帝。

庙号是封建帝王死后, 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庙号始于西汉, 止于清朝。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祖”, 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开国皇帝之后的嗣君一般称为“宗”, 如唐太宗、宋太宗、明神宗等。

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从汉武帝开始有年号, 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 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有的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如唐太宗年号“贞观”明成祖年号“永乐”;有的皇帝有两个年号, 如唐玄宗年号开元和天宝;有的皇帝有多个年号。明清两代皇帝一般年号来称呼皇帝, 如乾隆帝、康熙帝、雍正帝。

二、年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孩提:2~3岁。

垂髫:三四岁——八九岁。总角:八九岁——十三四岁。

豆蔻:十三四岁——十五六岁??弱冠:20岁。

而立:30岁。不惑:40岁。

知天命:50岁。花甲:60岁。

古稀:70岁。耄耋:80岁、90岁。

期颐:100岁

三、科举考试

1. 童生试, 也叫“童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合格后取得生员 (秀才、相公) 资格, 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2.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 由秀才参加, 考取的叫举人, 第一名叫解员。

3.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 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 录取三百名为贡士, 第一名叫会元。

4. 殿试,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 皇帝在殿廷上, 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 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 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第一名称状元 (鼎元) , 第二名称榜眼, 第三名称探花, 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 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 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四、史书体例

我国古代史书按不同的标准可分为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通史、断代史等。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 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纪传体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 以时间为纬, 反映历史事件。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 分别记叙历史事件。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断代史的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史书体裁, 不同的体裁又有不同的特征:

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

编年体:以年代为中心。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

典章体:以制度为中心。

五、避讳方法

避讳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在封建社会, 凡遇到跟君主或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或读音, 不能直呼、直书其名, 要采用某种方法加以回避, 这叫做“避讳”。

避讳的方法通常有三种, 即改字、空字和缺笔。

1. 改字法

凡遇到需要避讳的字, 就改用与之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 叫做改字法。所避之字称为讳字, 改用的字称为避讳字。如:

(1) 《汉书》“邦”→“国”。为避汉高祖刘邦之讳。

(2) 《太素》“太渊穴”→“太泉穴”。为避唐高祖李渊讳。

2. 空字

凡遇到需要避讳的字, 则空其字而不写, 或用空围“□”、“某”、“讳”来代替, 叫做空字法。如:

陶弘景→陶景《新修本草》卷十七《葡萄》:“陶景言用藤汁为酒, 谬矣。”这是避唐高宗太子李弘名讳而删去“弘”字。

《史记?孝文本纪》“子某最长, 请建以为太子”, 其中“某”指“启”, 讳以景帝刘启之名。

3. 缺笔

凡遇到需要避讳的字, 就在原字基础上缺漏笔画, 多为最后的一二笔, 叫做缺笔法。

六、地理方位

1. 阴:山北水南阳:山南水北

2. 左:东为左右:西为右。

3. 河:黄河。江:长江

4. 五岳:泰山 (东) 、衡山 (南) 、华山 (西) 、恒山 (北) 、嵩山 (中) 。

5. 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

6. 六合:天、地、东、南、西、北六个方位。

7. 八荒: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

8. 中国的古称:九州、神州、赤县、华夏、九土、中华、华夏。

七、纪年法

1. 年号纪年

我国古代最初是按照君王即位的年次纪年, 如周宣王元年 (公元前827年) 等等。汉武帝刘彻开始用年号纪年, 即位那年称建元元年 (公元前140年) , 顺次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 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纪年明确, 可以直接表明具体的年份。

2. 干支纪年

我国古代是用干支纪年的, 近代史上提到的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名词就是干支纪年。所谓干支就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简称。天干、地支按照一定规则 (单配单, 双配双) 可以搭配成60对, 也就是一个甲子 (60年) , 周而复始记录时间。

3. 生肖纪年法 (参见上表)

4. 国号纪年法

南京临时政府“以中华民国纪元”。

5. 帝号纪年法

湖北军政府成立时改用黄帝纪元 (1911年为黄帝纪元4609年) 。

6. 公元纪年法

现在通行的公元纪年, 就是所谓“耶稣出生”之年算起。耶稣出生之年就是公元元年, 以前的年份叫公元前某年, 从这年起叫公元某年, 虽然耶稣只是宗教传说中的人物, 但是这个纪年标志逐渐在全世界通用。根据公元纪年和中国历史纪年对照换算, 公元元年是我国西汉末年时期, 因此西汉及西汉以前的历史年代为公元前的年代, 东汉及东汉以后的历史年代为公元后的年代。

八、五行之相生相克

诗书继世 文史淹通 篇11

余生也晚,我入南京大学时,卞先生早已离休,且我在历史系,卞先生属中文系,未曾有福分亲炙于老先生。师长中却颇有几位对卞先生执弟子礼,因此对老先生的学问人品早有耳闻。

2003年,卞先生的《唐人小说与政治》出版。是年卞先生80高龄,老骥伏枥之志,着实令后学感佩。这部书亦是卞先生一向主张文史互证观点的最佳体现。卞先生曾辅助范文澜修订《中国通史简编》,又协助章士钊撰写《柳文指要》。这两位文史大家给了卞先生很深的影响。尤其范老的“专通坚虚”四字,卞先生奉行终身。

范文澜“专通坚虚”的治学理念,蔡美彪在《范老论学四则》中做过详细阐释:“专”指学人立身的专业领域,不可漫无目的地求知。“通”是说中国历史既是一条贯通的长线,又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大面,专攻一点,容易不及其余,要把握前后左右的关系,专通结合。“坚”是治学态度,对待学问要有坚定的信心,坚持的毅力和决心。“虚”则是指虚心的态度,不骄傲自满。

《柳文指要》修订出版时,章士钊已年届九旬。其时卞先生在河南干校劳动,章老专门给周总理去信,调卞先生回京校阅全书。在校阅过程中,为拾遗补阙,卞先生专门写了赏析柳诗的笔记,又在医书中发现《柳柳州救死三方》,使学界对柳宗元在永州的生活及他与刘禹锡的交往多了一层了解。《柳文指要》出版后,章老再次致书总理,夸奖其才学。卞先生得以留京继续学术研究,不再返回干校。老一辈学人对后辈的提携,卞先生终生铭感。

卞先生认为,文史各有特色和专长,将文史混为一谈固然不好。但如今的学科分类过细,实际上妨碍了各个学科间的交流合作,学人眼界狭窄,亦很难出现淹通博大的人物。因此学史的人需要知文,而学文的人必得通史,方才具备研究问题的眼光和基础。

唐代传奇研究者众,多从文学角度出发,讨论其写作技法与人物性格。而卞先生独辟蹊径,研究唐传奇与唐代政治的关联。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文学往往折射着大时代的精神。许多不便明言的个人遭际和政治情绪,以幽微曲折的穷式,隐藏在一篇篇传奇小说中。

提到文史互证,就不能不说陈寅恪。陈先生十分看重诗史互证,早年的《元白诗笺证稿》、晚年的《柳如是别传》都是明证。历史小说家高阳称陈寅恪是“双山一手”,以白香山为表,李义山为里,典故运用已臻化境。高阳认为,“诗史”有着明暗两面。“中国传统的诗,可通过运用典故的手法,来隐藏历史的真相或者个人的感情与秘密。”他的《高阳说诗》以诗文为材料,将蕴含其中的史实做了剔抉钩沉。如对李商隐《无题》诸首本事、董小宛入清宫始末、王国维沉湖等疑案,都详作分析,结论虽不全然令人信服,却成一家之言。

与上述两位文史大家不同,卞先生文史互证的归依是文。《唐人小说与政治》揭示出唐传奇的政治背景,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作者何以这样行文。如被王国维称为“宋以后通俗小说之祖”的《唐太宗入冥记》,其主旨在廓清“玄武门之变”的史实,描述了一代英主唐太宗在阴司的窘状。卞先生考订出其成书于武盟以周代唐之初,目的在降低太宗威望,迎合武曌巩固政权的需要。因之它是一部以佛教因果报应为外衣的政治谴责小说。这就解释了《唐太宗入冥记》这样与唐代主流意识形态如此不符的小说何以在那个时期出现,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作者创作意图与时代的关联。又如《补江总白猿传》,卞先生根据唐初长孙无忌、褚遂良、欧阳询等诸臣之间的矛盾和倾轧,考订出此文乃是想与欧阳询争书名的褚遂良倩人所作。作者将发生于欧阳询祖父欧阳頠的南征故事,移于其父欧阳纥。小说讥讽欧阳询为猿猴所生,以达到贬损对手的目的。这些都是以史证文。

也正因为卞先生淹通文史,才能在他人未曾留意的细节中有所发覆,道人所未道。文史互证的研究方法,对卞先生来说,其实是一以贯之的。如《刘禹锡年谱》中通过对北朝民族融合的时代背景的探讨,得出刘禹锡为匈奴后裔的结论。又在安史之乱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史实基础上,考订出刘禹锡生于苏州地区。在《郑板桥丛考》一书中,以家藏郑板桥印谱及郑板桥与袁枚二人互相讥诮的诗句等材料为依据。更正了流传甚广的“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实为“青藤门下牛马走”。这些考证,都显示出深厚的文史功底。

因所学专业的缘故,我亦不时到校图书馆古籍部查阅资料,在那儿经常能见到卞先生。一头白发,声如洪钟,令人印象深刻。老先生会为了核对某条文献,专程拄拐从龙江坐车过来。其实资料的核对往往很快,路途所需时间反倒较长。前辈学人对待学术的认真和执着,由此可见一斑。查完资料,老先生即起身离去,并向工作人员致谢道别。卞先生一口扬州普通话,我是维扬人氏,听来格外亲切。因与老先生不熟,见面只是道一声“卞先生好”,就各自看书。

真正和卞先生有接触,还要从一篇约稿说起。2005年起,卞先生在南京晓庄师范学院的学报主持“书院文化”专栏。次年,卞先生向我导师约稿。导师鼓励我们投稿,我碰巧对书院有些兴趣,就应承下来。经过数月查阅资料和写作的过程,最终交稿。文章发表后,在古籍部又碰到老先生,极口称赞,倒让我很不好意思。那篇文章自然算不上好,有些说法现在看来甚至显得幼稚,老先生这么说,是奖掖后学的意思。又说现在的读书条件很好,是他年轻时候没法比的。许多古籍都编纂成了丛书出版,查找起来十分方便,这在以前不敢奢望。年轻人要趁此多读书,多写东西。我谨唯唯受教。此专栏的文章在去年年底由中华书局结集出版,也算是圆满了我和老先生之间的一段缘分。

2007年,我留校在图书馆工作。10月间,图书馆举办读书节,闭幕式上照例要请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作为优秀读者代表讲话。这一年我们请了卞先生。卞先生对读书节的活动非常支持,他亦很愿意讲一讲自己与图书馆的因缘。

卞先生的求学经历十分特殊,他经常说自己不是科班出身,是自学成才。在自学的道路上,除了那些帮助、奖掖过他的大家,图书馆就是最好的老师。

卞先生出生于扬州大族,他的族祖卞宝第,与陈宝箴同年,累官至湖广、闽浙总督等职,是清末的清流名臣。后虽家道中落,却仍是诗书传家。卞先生襁褓失怙,十九岁的寡母带着他靠典当祖产艰难度日。

卞先生的启蒙老师也是母亲。其母本不识字,为教幼儿读书,每日问人四字,再教给儿子,母子同识干字。其苦心德操,堪比画荻的欧母。柳亚子、陈寅恪等多位名家都曾就此事题咏,卞先生将之编为《娱亲雅言》。

由于家境困窘,卞先生未满弱冠就前往上海谋生。1948年肄业于上海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先后就职于上海远东商业银行、上海及厦门中国实业银行。他白天在银行上班,晚上到图书馆苦学。对未经正规学校培养的青年来说,图书馆无异于知识的海洋。因此卞先生终身对图书馆怀着深厚的感情。他说图书馆是大园圃,是读书人的家。读书人离不开图书馆,图书馆也因大家的利用更显价值。

即便从事着与学术毫无关系的工作,卞先生依然坚持对文史的研究,搜集整理民国以降人物的碑传资料,并最终在解放后结集为《辛亥碑传集》、《民国碑传集》两部书,可说是钱仪吉等人《碑传集》的续书。

解放前卞先生在北京的银行工作,工作之余,仍旧到图书馆读书。正是这样的励志苦学,深为金毓黼赏识,将卞先生推荐到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才有此后与范文澜的遇识。襄助章士钊,也是因为到图书馆查阅资料,遇到章老的秘书王益知,进而以学问得到章老的褒扬和奖掖。种种因缘际合,皆是因书而起,端的读书人本色。

我仍记得讲座时,卞先生鼓励青年学子们多读书、读好书、写好文章。卞先生演讲时极富激情,洪亮的声音配合着手势,很有感染力。大家都觉得,以老先生的精气神,何至于米,直可相期于茶。可声犹在耳,人已不在。

卞先生走后数日,便是第25个教师节。同门师徒数人小聚,席间说起卞先生。某老师模仿卞先生说话,乡音语气酷似。恍惚间,好像老先生还在我们身边。卞先生将书房命名为“冬青书屋”,“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是老当益壮的意思。冬青凌寒而不凋,正如卞先生的学术生命,苍翠而绵长。斯人虽逝,其道长存。吾等后辈当努力追随先生的脚步。

钱伟长:从文史天才到物理学家 篇12

钱伟长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贫穷的诗书家庭, 他是国学大师钱穆的亲侄子———“伟长”这个名字就是钱穆给取的。

钱伟长报考过5所大学, 他的历史和语文不是100分就是99分, 可是其他学科都是二三十分。他考清华大学, 朱自清和闻一多看中他, 希望他来念中文系;而历史系的陈寅恪出了一套题目, 内容是二十四史的卷数、作者以及加注的人, 钱伟长全部答对, 于是陈寅恪以为他会选择念历史系。

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 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钱伟长说:我不读历史系了, 我要学造飞机大炮。

但钱伟长对于理工科似乎确实没什么天分。最初他用学文史的方法, 什么都背, 但每次考试成绩依然很糟。有个同学看他这么用功, 又考得不是一般地糟, 非常同情他, 对他说:“你不能这样学, 死背是没有用的。你得弄懂它, 懂了是不会忘的。你不懂, 只顾背, 不用三天就忘了。”这时钱伟长才知道用以前学文科的方法学理工科是不行的。

钱伟长时常以这个故事勉励他的学生, 不要以为自己不行就放弃, 世上没有什么东西一辈子学不会, 只要肯下决心, 都能学好, 可是一定得注意学习方法。

问题15:钱伟长因为什么原因决定弃文从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拿能源来说, 所谓的清洁能源正越来越受欢迎。

问题16:你知道行驶同样的里程, 使用粮食乙醇跟使用汽油相比, 哪个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更高吗?

在清洁能源大行其道的今天, 太阳能电池产业是其中的中坚力量。在无锡, 有一家中国最大的光伏企业, 它也是全球四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之一。

上一篇:公平正义视域下一篇:学籍管理员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