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登记指引

2024-10-14

工商登记指引(共7篇)

工商登记指引 篇1

广 州 市 工 商 行 政 管 理 局

关于2004企业年检、个体工商户验照公告

穗工商管公告[2004]第15号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关于企业年检及个体工商户验照的规定,现就2004企业年检、个体工商户验照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年检验照范围:凡在2004年12月31日前经广州市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注册的企业、个体工商户都必须参加年检、验照。

二、企业年检起止日期为2005年1月1日至2005年4月30日。企业必须于3月15日前向所属登记主管机关报送年检材料。

三、企业继续实行网上年检。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互联网报送年检资料。

凡是上年年检时已购买的《广州市电子政务易办事卡》,经充值后,运用该卡登陆年检网站,下载年检表格,按要求填报后在网上报送。《广州市电子政务易办事卡》的充值,可到设在市工商局和下属各分局对外业务大厅的充值点就近办理。

凡未购买《广州市电子政务易办事卡》的企业,须凭《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到原登记机关领取年检表格并购买《广州市电子政务易办事卡》。

网上年检专用网址:

http:// 为使企业顺利进行年检资料网上报送,我局即日起开办企业网上年检业务免费培训班,须参加者可直接与我局信息中心联系报名。

服务热线:020—38259061、38259062转8025、8026

020—38258067、38258069

电子信箱:service@gdtop.com

四、2004,外商投资企业继续实行网上年检。凡在2004年12月31日前,经广州市工商局核准登记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分支机构以及在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外国(地区)企业,请于2005年1月1日至3月14日凭营业执照副本到广州市工商局一楼外资年检窗口办理网上年检有关手续;花都、增城、从化、番禺(含南沙)、开发区、保税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在本区工商分局外资科或企业管理科办理。年检时间为2005年1月1日至4月30日。

五、个体工商户继续实行滚动式验照。个体工商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在2005年内随时自行到属地工商所办理验照手续,也可由工商所结合日常巡查按月分片上门办理验照手续。

六、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规定,凡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要审批和颁发许可证的项目均

应提供在有效期内的许可证原件或批准文件复印件核对后,方能通过年检。

七、被认定为“守合同、重信用”的企业,著名、驰名商标并在有效期内的企业以及当受到省、市、区(县级市)政府及政府主管部门表彰的先进企业为免审企业。免审企业年检时只需从网上报送年检资料,即可凭相关证书到年检确认窗口优先办理免审手续。

八、企业逾期未参加年检,不得继续从事经营活动。对逾期未申报年检的企业,登记主管机关将依法予以处罚,直至吊销营业执照。

九、需要领取书式报告书的企业,可在2005年1月1日后,在工作时间内,到相关登记机关领取。

广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二○○四年十二月十五日

工商登记指引 篇2

中国工商登记与税务登记的分立由来已久,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这一分立状况不但暴露出了很多逻辑矛盾, 更造成了很多现实问题, 商事主体逃税便是主要问题之一。由于工商登记制度在产生、实务操作等方面中都具有优先地位, 税务登记制度在现行体制下便具有一定的从属性, 这样的从属性与两种制度的分立如同同一硬币的正反两面, 并不断加深两大制度的分立。笔者认为, 税务登记不恰当的从属性和两种制度的分立, 与其说是两种制度的关系问题, 不如说是税务登记制度自身的缺陷问题。不论是从税收债务成立的立法理念上, 还是税务登记具体的制度设计上, 税务登记制度都有一定的不足。对这些不足的调整, 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协调整合的方式, 克服两大制度的过度分立问题, 消除税务登记制度的从属性。

现有的研究中, 税务登记制度的完善领域成果颇多, 很多学者从完善税务登记制度的角度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并为本文所借鉴。 (1) 对营业执照作为税务登记前提条件的论述, 笔者主要参考了一些论文, 这些论文指出了营业执照对税务登记的不利影响, 但并未指出如何才能有效的客服这一不当限制, 更没有采用两大登记制度整合的视角, 比较可惜。 (2) 有些论文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 激发了笔者的思考, 有的为笔者所采纳。 (3) 有的论文虽然论述到两大登记制度的关系, 但其主张将两大登记制度合并, 不为笔者赞同。 (4) 一些税法方面的教材和专著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学理论据。

一、税务登记与工商登记的制度价值概要

工商登记与税务登记制度以行政许可的方式在国民经济运行中扮演重要角色, 前者体现国家的经济政策, 赋予商事主体进入市场、开展经营的资格, 同时为政府进行产业调控和市场监管提供全面信息;后者则确保国家税收的征收与实现。不可否认, 两者因各自具有独立的制度价值和内容体系而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从《民法通则》到中国《公司法》的颁布, 再到《公司登记条例》的出台, 中国企业法人的设立一直被拟制理论所主宰。19世纪德国法学家萨维尼在对法人本质进行解释时创立了“法人拟制说”, 其明确指出“法人为人工的单纯拟制之主体, 即仅因法律上之目的而被承认的人格”。1法律拟制使得法律条文并不需要太多的变动, 即可将公司纳入到原有法律所调整的主体范畴之中, 而罗马法的人格理论则为公司人格的拟制提供了范式———只需明确相应的条件, 公司便可以跟自然人一样获取独立的人格。毋庸置疑, 公司登记制度则是确保公司具有相应的法律条件、具备独立人格的最好方式。而公司独立人格的拟制所产生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公司的信用能力的保证, 所以工商登记主要确保的是以公司为代表的商事主体的日常经营能力和信用能力, 这也就造成了工商登记以经营范围、资本注册、验资审查为主要内容。工商登记合格后颁发给企业的营业执照也在这种立法思想的指导下具有了主体资格证明与经营活动许可的双重功能。在中国, 工商管理登记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以至于被学界重视、研究, 更成为国家改革的一大着力点。对于该制度的完善, 我们认为理应在重视税务登记制度的基础上一分为二:在可以交由市场自治的领域, 工商登记制度应当放松甚至退出, 1但在有些方面, 其必须发挥应有的功能, 解决中国税务登记制度所未解之难题。

类似于工商登记制度, 税务登记制度也有其深厚的理论背景。税收登记的制度价值主要体现在德国税法理论也即权力关系理论与债务关系理论的争论之中。在权力关系理论中, “查定处分”是创设纳税义务的前提条件, 而在债务关系说中, “查定处分”仅仅是已经生成的税收债务的实现方式。目前世界范围内, 税收债务关系说虽未通说, 但不可否认的是, 无论在哪一种学说体系中, “查定处分”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此处所说之“查定处分”, 在行政法上主要是指税务部门工作人员在税务稽查过程中行使课税权的行为, 但需要注意的是, 税务登记虽然与课税权行使无直接关联, 但其作为税务机关行使课税权的前提与基础而与查定处分行为密不可分。具体而言, 税务登记制度在税收实体法和程序法上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中国学者施正文认为, “税收登记时整个税收征管的首要环节, 是征税机关对纳税人的基本情况及生产经营项目进行登记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 也是纳税人与征税机关建立联系的开始和证明”。

从上文的制度价值进行分析, 两种登记制度虽同为企业设立阶段所必需, 但由于两者侧重点各有不同, 因此在实务操作中基本被视为两种关联不大的登记制度而被分立:工商登记机关由各省市工商管理局及分支机构办理, 税务登记机关则为各级国税、地税部门, 两者的级别设置上存在很大区别;前者申请人是尚未取得生产经营资格的民事主体, 后者申请人在不需要国家相关机关特别批准的前提下已经取得了相应的营业资格;前者过程中主要提交各类验资、住所证明, 存在股东或合伙人的, 还要提交相关身份证明材料、公司章程、发起人协议或者合伙协议等文件, 后者则应提供营业执照和税务机关要求的证件;两者所依据的法律规范不同。出于行政高效、专业便民等方面的考虑, 将两大登记制度分而设立有一定的优越性, 但我们认为, 认定两者在制度价值上没有太大联系进而将两者完全分立的做法有失草率, 且可能适得其反。工商登记与税务登记之间的联系也颇为紧密:企业的工商登记是税务登记的前提, 税务登记则是工商登记的必然结果。前者内容的变动往往引发后者相应的改变, 两者的注销也往往同时发生。这样的联系反映了两者在制度价值上的关联性:与保障纳税有关的事项往往关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 与保障企业主体资格和信用能力有关的事项也跟企业的纳税能力保持一致。换言之, 两者之前的独立性是相对而非绝对的。

二、税务登记与工商登记分立的危害

中国的工商登记制度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 历经近三十年的风风雨雨, 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不可否认, 目前的工商管理制度仍有较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 因此, 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工商登记制度的改革。据此, 2013年3月10日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 要改革工商登记制度, 将“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 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 并放宽工商登记其他条件。由于笔者主要从事公司法方面的研究, 从公司商事登记的角度讲, 中国工商登记的范围过宽、审查过严, 在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及实缴制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2但对于工商登记制度的改革, 笔者认为, 改革者的视野仅限定在了工商登记制度本身的完善, 并将着力点放在了公司资本制度的调整上,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可见一斑。相比之下, 税务登记与工商登记分立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准确地说, 税务登记改革本身就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1. 纳税人往往只办理工商登记, 领取营业执照后却不办理税务登记。

纳税人不依法办理税务登记的重要原因之一, 是中国现行的税务登记制度与工商登记制度衔接不紧。纳税人之所以积极办理工商登记, 是因为营业执照在纳税人的种种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 如果生产、经营者没有营业执照, 在其经济活动中就会寸步难行, 即使没有办理营业执照而经营也极容易被查处。然而, 税务登记证书的作用则在法律规定缺失的情况下被曲解———学者普遍认为, 税务登记证书既是权利证明又是许可证书, 但在实务中, 税收债务人仅仅将税务登记证书视为自己的权利证明。换言之, 当事人往往认为只有在申报办理减税、免税、退税;延期申报纳税;购买发票;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时才需要用到税务登记证书, 其日常经营活动完全可以脱离税务登记证书, 该登记的许可证功能被完全忽略, 这与我们国家过于重视营业执照的执法功能也有密切关系。3除此之外, 在税收实体法上, 学界虽然有国家权力关系说与税收债务关系说的理论分野, 但对税务登记的功能却能达成一致。1当事人在逃税动机的驱使下, 往往会选择主动规避税务登记。在实务中, 税收债务人只进行营业登记几乎成为普遍现象, 以某县为例, 截至1998年12月, 工商累计登记11627户, 而地税部门登记仅为6280户, 数额的相差巨大令人咋舌。

2. 由于税务登记与工商登记的不当分立, 导致当事人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多头开户或者设置秘密账户。

这不仅增加了税基数额确定的难度, 也使得税收征收程序难以顺利进行。这与税务登记证书仅仅发挥了权利证明功能有很大关联, 但究其根本, 工商登记与税务登记分立才是导致这一现象的“罪魁祸首”。

3. 税务登记与工商登记的分立, 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当事人设立企业的成本。

特别是在中国工商登记颇为严苛的背景下, 当事人仍需另行税务登记无疑是雪上加霜。完善税务登记制度的宗旨之一是方便当事人履行纳税义务, 从这一角度讲, 税务登记制度改革必须将矛头指向两大登记制度的分立。

三、税务登记与工商登记分立的表现

税务登记与工商登记分立的表现有很多, 在立法观念上对税务登记的定位不明、具体制度上逻辑关系错位、两大制度已有衔接作用不大、应有衔接尚未建立等方面共同反映出两大登记制度分立的局面。

1. 税务登记定位不明, 税务管理目标不清。

现行《税收征管法》规定:“纳税人自领取营业热照之日起三十日内应当持有关证件, 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其他条文也规定了纳税人开立银行账户、领购发票等涉税事项必须持税务登记证才能办理, 但并未明确规定纳税人为什么要办理税务登记, 或者说税务登记在税务管理中的目的和地位并不明确。在要求办理税务登记以后, 纳税发生的时间和条件恐怕就会引人误解。在现实生活中就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以实际发生纳税义务还是以办理税务登记作为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和条件?依据税收债务关系说以及相应的税收实体法律规范, 纳税义务在符合课税要件之时既已成立生效, 而《税收征管法》对税务登记定位不清则直接致使税务机关工作人员认为税务登记才是课税义务成立的标志, 但实际上自企业开始经营活动进行工商登记之时, 纳税义务就已经发生。观念的不明确人为造成了两者的割裂。

2. 工商登记不恰当地钳制了税务登记。

(1) 设立上税务登记受到了工商登记的限制。中国现行法律规范2大多要求商事主体在领取营业执照后30日内办理税务登记。可见工商登记是进行税务登记的前提条件。 (2) 变更税务登记受制于工商登记。相关法律3规定纳税人税务登记内容发生变化, 应当先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变更登记手续, 然后在法定期间内才可以办理税务登记变更手续。 (3) 注销登记上也存在同样的限制, 只不过时间间隔改为15天。4 (4) 中国工商登记分为正式登记与临时登记, 既然将工商登记作为前置程序, 那么税务登记也理应分为正式登记与临时登记两种。可现行法律不允许临时营业执照办理税务登记, 使得相关当事人的权利没法实现。可以说, 即便是将工商登记作为税务登记的前置程序, 立法者也没能实现自身体系的自洽。

从税收法理上讲, 纳税义务产生于课税要件该当之时, 而不论是否领取了营业执照。在满足要件之时, 相同纳税义务承担人一律平等, 世界各国税法特别是实体法都没有将纳税人的义务与营业执照相联系。中国立法者并未认识到这个问题而将工商登记错误的设为税务登记的前提, 这在根本上与前述税务登记定位不明犯了同样的错误:不论是税务登记还是工商登记, 都不可能成为税收债务成立的法定要件, 前者对于税收征管具有重要意义, 后者几乎对税收债务的产生与实现没有直接影响。

注销登记的联动机制和15天的规定更是与中国目前的法律制度相违背。纳税人被吊销工商营业执照, 要求纳税人应当自工商营业执照被吊销之日起十五日内办理注销税务登记的规定不符合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 难以操作。吊销营业执照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 对企业法人违反规定实施的一种行政处罚。企业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后, 应当依法进行清算。清算程序结束并办理工商注销登记后, 该企业法人归于消灭。因此,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被吊销, 只是不得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但其仍然具有以清理公司资产及债权债务为目的的民事主体资格, 清算程序结束并办理了注销登记后, 企业法人资格才归于消灭。因此, 吊销营业执照并不能必然导致企业注销税务登记, 15日的期限也过于短暂。

3. 税务登记的时间限制不妥当。

税收征管法所规定的有关税务登记管理的时间不尽合理。根据第15条的规定, 从纳税人领取营业执照开始经营, 到领取税务登记证件可能会需要两个月的时间。这样, 经营时间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之间就有可能出现了一个失控的期间。虽然最终这段时间应该缴纳的税款仍可以得到补收, 但是会使税款推迟入库, 不利于税收的征管。例如某企业6月10日领取了营业执照并开业, 取得应税收入, 那么按照税收法律规定该企业应该在纳税义务发生后的下一月的15日之前缴纳税款。但是按照税收征管法的规定, 该企业可以在7月10日才进行有效的税务登记申请, 税务机关还可以在8月15日才发给纳税人税务登记证件。这样纳税人6月份发生的纳税义务最迟会在8月15日之前才缴纳入库, 税款入库时间整整延迟了两个月。如果纳税人属于无照经营的话, 那么税款推迟入库的时间还会更长。

4. 税务登记与工商登记的衔接发生脱节。

《税收征管法》第15条第2款规定,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将办理登记注册、核发营业执照的情况, 定期向税务机关通报。但根据中国的行政机关设置体系, 海关、国税、外汇、金融、工商实行分级设立、垂直管理的机制。这就造成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与税务机关在管理范围的划分上存在着标准不一致的问题。纳税人虽然大多数是在其所在地的县级工商局领取营业执照, 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纳税人是在地市级工商局及其所属的直属分局、特业分局, 甚至是省级工商局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办理工商登记, 还有部分纳税人是在工商行政管理所办理工商登记。《税收征管法》规定, 纳税人应向生产经营地或纳税义务发生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与税务机关在管理范围的划分上不匹配, 既给双方之间的信息沟通、情况通报带来了诸多不便, 也给税务机关通过工商登记监控税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且《税收征管法》只是规定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有义务向税务机关通报有关工商登记信息, 而没有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未履行义务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这就使得税务机关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信息沟通、共享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人情工作”, 从而不利于税务机关强化税源管理和税务登记工作。

5. 税收征管法关于税务登记与金融机构账户之间关系的规定存在逻辑矛盾。

税务登记证明被法律规定为金融机构账户设立的前提条件, 可见立法者将金融机构账户与企业的日常经营完全割裂。企业在设立之初就需要将资金放置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账户中, 只有这样才能通过验资程序, 才能取得营业执照, 而取得营业执照后才可以依法办理税务登记。而税收征管法又将税务登记作为企业开户的前提。这样矛盾的逻辑造成的结果是企业通过非法的方式开立专用账户或者只得借用至少一个的自然人账户办理设立事宜, 不仅造成了金融风险, 还大大增加了当事人办理工商登记的成本, 更有甚者, 企业成立后依靠税务登记证书办理的银行账户仅仅沦为“空壳”, 企业更倾向于使用原有的账户办理经营业务,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逃税的风险, 使得税务机关无法充分核对税源。

四、税务登记与工商登记制度的整合

从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开始, 交易成本在企业领域的运用十分广泛, 后世学者在科斯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了产权理论、不完全合同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理论, 这些理论都十分重视交易成本的作用。从布坎南开始, 交易成本的分析方法被引入了政府行为之中而诞生了政府经济学, 布坎南等人也被称为“公共选择学派”。该学派主张将政府行为视为一种公共产品, 政府行为的提供需要考虑成本因素。在税务登记与工商登记统一中, 我们完全可以采用这样的理论进行制度的构建。另外, 根据哲学上系统论的观点, 组织系统中不同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对系统整体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可以将工商登记与税务登记看作是企业登记系统的两大要素, 各要素之下还可细分为更多的子要素, 不同要素之间应当去烦取精, 优化排列组合, 唯有如此才可以实现登记系统整体收益最大化。结合此两种理论, 笔者认为, 两大制度的整合是一种以成本收益为准绳的不同要素的优化排列。

涉及到两种关联性制度的协调问题时, 我们的思路通常有以下几种: (1) 使A制度包容B制度, (2) 使B制度包容A制度, (3) 保持两者独立性的同时, 整合两者的关系。前两者在成本节约方面往往优于第三者, 但适用范围却比较狭窄。税务登记与工商登记由于存在较为独立的制度价值和内容体系而无法使一方完全包容另一方, 但我们仍然可以在某些细节上实现两者的整合。

1. 我们应废止将领取营业登记作为税务登记前提条件的做法。

相关法律应当要求当事人在从事经营之时, 就要进行税务登记。但这样的做法需要相应的配套机制, 至少需要解决下列问题:开业就可领取税务登记证书是否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当事人不去进行工商登记呢?当事人开业经营后不愿主动进行税务登记应当如何处理?当事人开业后没有进行工商登记或没有通过工商登记而终止经营, 原有税务登记如何处理?当事人取得营业执照后, 原有税务登记是否需要更换?原有等级是否是临时性的?

在中国, 工商登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审核过严, 这表明中国商事主体在进行工商登记之时往往比较主动。一方面无照经营面临着严厉的惩罚措施, 工商行政部门属于垂直管理, 机动灵活, 享有行政处罚权和检察权, 当事人规避工商登记的机会不大、成本过高。另一方面, 工商登记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 历史久远, 人们对工商登记在心理上形成了制度依赖。况且市场竞争激烈, 当事人往往通过展示营业执照的方式向交易人表明自身的信誉, 工商登记可以给交易双方减少各类交易成本, 如寻找成本、谈判成本等, 产生一定的收益。所以即便不将营业执照当做税务登记的前提, 营业登记的积极性也不会受到影响, 工商登记改革仍然可以集中精力去解决自身问题。因此我们仅仅需要加强制度激励, 让当事人主动及时地进行税务登记。

笔者认为, 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有以下的激励路径。首先, 强化金融账户的管理。企业专用账户的开立与税务登记证书挂钩的同时, 强化对金融账户的管理和开户流程的透明度, 明确相关金融账户与企业设立、经营的关联性, 企业的集资、验资、日后的经营均不得随意另设账户。这样就实现了账户、税务登记、工商登记的联动, 从而使得企业在开业之初就积极进行税务登记。对只进行工商登记而不进行税务登记的商事主体, 可以建立政府登记信息共享平台、明确工商部门向税务部门进行定期通告的责任等方式予以克服。在此, 需要对税务登记的管辖做出改革, 以商事主体住所地的税务机关为登记机关, 方便对口通告。对不进行工商登记和税务登记的主体, 加强联合办公、统一执法, 杜绝不进行任何登记的情况发生。

商事主体开业之后的税务登记, 笔者认为应当界定为临时登记为宜, 在实务中可以称之为预登记。商事主体按照其欲成立的主体性质进行预登记, 预登记产生的代码具有唯一性, 用于办理正式登记和其他各种税务事宜。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杜绝当事人由于挂靠、经常地点经常变动而规避赋税的情况。当事人在进行工商登记时, 应将预登记信息提供给工商管理部门, 工商登记部门也应当主动要求当事人提供预登记文件。由工商管理部门通告税务部门将预登记转为正式登记或注销。这样可以减少当事人的成本, 提高行政效率。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的时间, 由于其只进行形式审查, 并且登记具有临时性, 所以时间限定在当事人申请后7个工作日为宜。对当事人开业后无正当原因不进行税务登记的, 由税务机关进行严厉处罚, 必要时可以限制相应主体取得营业执照, 这就从违法成本角度克服了税务登记的随意性。

2. 我们应当加强税务机关与工商管理机关、政府其他机关的合作。

建立税务机关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协作机制。进参考文献:一步完善落实税务登记信息和工商登记信息交换与共享制度。通过信息交流、资源互补、发挥监督、管理功能、提高税务登记率, 从源头上减少税收漏征漏管户。按月开展与工商部门办证信息相互传递, 及时开展登记信息核实比对工作, 重点要鉴别一些虚假的空壳户。提高办证质量。健全和完善工商、税务办证协作机制, 在部门联合办公方式管理的集贸市场实行税务与工商部门联网, 使新办营业执照的纳税人均能同时在税务部门微机系统反映, 即时监督其办理税务登记情况。在接受登记时, 在改变相应登记管辖, 使得管辖级别、地域尽可能一致的前提下, 采用联合办公的“一站式”服务模式。

结论

有些学者提出借鉴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做法, 将工商登记与税务登记合二为一的做法。笔者并不赞同。首先两者存在较为独立的制度价值, 尤其是在中国市场经济建立初期阶段, 国家管制强调专门化的大趋势下更是如此。另外, 两种登记制度分立时间较长, 行政机关的设立也较为固定, 分立的体制产生了强烈的制度依赖。最后, 如同发改委在定价领域不肯放权一样, 税务登记与工商登记产生了大量的部门利益, 相关部门面对已经划定的利益范围而寸步不让, 两大登记体系合并必然遭受阻挠。因此, 在现阶段, 实现部门与制度之间的协调整合才是实现系统价值最大化的首选。

摘要:实行税务登记制度对于税务机关了解纳税人的基本情况, 掌握税源, 加强征收管理, 防止漏管漏征, 强化税收政策和法规的宣传, 增强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 中国税务登记制度却存在很多值得完善的地方, 其中, 税务登记与工商登记的分立便是一例。试图探究两种登记制度分立的原因、危害, 并提出改革建议, 以完善中国税务登记制度。

深圳工商登记“变法” 篇3

10点13分,李经文把营业执照拿到了手上。认真到近乎有些倔强的李经文看了看表,总共用了1小时13分钟。“放在以前,起码需要20天,”李经文说。他觉得还不够过瘾,当场决定再给自己办一张,不到半个小时,他又拿到了一张“世界美协文惠进出口商品服务中心”的个体工商营业执照。

总是随身携带相机的李经文很开心,让工作人员给自己拍了照,并发到了自己的微博上。他在微博中说,“我仅用1小时13分就拿到了营业执照,且不收任何费用,这在香港也做不到。”

工商局的“玻璃门”

3月1日碧波办证大厅的经历让李经文印象深刻,李经文曾在香港、江苏等地多次开办过企业,对中国大陆工商登记工作的繁琐之处十分了解。

就在此前,同样在深圳市场监督管理局罗湖分局,李经文也遭遇了注册的尴尬,“我要注册一个进出口商品技术服务中心,由个体户来搞,这里没有过先例。名称核准就很麻烦,一次又一次,折腾的人想发火。”李经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他看来,注册资金、场地审查和各项前置审批是摆在很多创业者面前的“三座大山”。

按照此前的办证流程,名称核准只是整个繁琐的办证程序中的第一步。核准后,要到银行开设公司临时账户,并找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验资报告,最后凭验资报告去工商部门办理名称核准。

“注册资本实缴登记”是另一道门槛,按照2006年《新公司法》规定,注册资本存放在银行验资账户,在公司取得营业执照前不得动用该笔资金。这无形中提高了公司设立的资金门槛,降低了资本利用率。

“过去企业办证确实很难,有个说法叫‘玻璃门看似容易,实际很难,主要是门槛太高。”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袁作新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坦言。

“人们说工商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确实存在个别现象,但‘事难办的症结不在工商部门。”袁作新说,成立一个外资企业要跑几十个公章是事实,但大都在前置审批部门,工商注册只是最后一个环节,“结果对执照难办的不满情绪都堆在了工商部门”。

罗湖分局企业登记注册科副科长李丽华举了一个例子,“深圳市万象城要办一个卡拉OK厅,要提交卫生、环保、文化、消防四个前置审批许可的证件,企业把所有证件都办下来,花了几个月时间不说,最头疼的是,四个证上的地址写了四条路。”

万象城恰好处于四条路的交叉地带,原则上写哪条路都不算错,但一旦将来出现问题,工商登记部门就可能被追责。李丽华说。

“我们只能委婉地劝说企业去把地址改成统一的名字,可是人家好不容易把那些证办下来,已经很难了,还要再去改一次,怎么能不生气?”

“现在大不同了,按照最新的登记程序,他们可以先办营业执照,其他审批部门再根据营业执照信息进行审批,就不会再出现类似问题了。”李丽华说。

宽进严管

按照深圳市人大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商事登记若干规定》,深圳市从3月1日起,全面推行新的商事登记制度。

“计划经济下制定法律法规,是把企业和人都预设成‘坏人,要通过制定制度,把人和企业管住、管死。”袁作新表示,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制定任何法律规章,应该把企业和人看成是好人,打开市场大门,再进行宽进严管。

“过去注册资本‘三虚一逃的现象非常严重,虚假注册、虚假材料、虚假场地、抽逃注册资本非常普遍。”袁作新说,很多企业就去找中介公司垫资,一方面让中介公司从中牟利,另一方面也给注册部门提供了寻租空间,容易产生勾结。

“问题这么严重,不管是人员意识问题还是廉洁问题,都说明制度有问题。”袁作新介绍,在“新政”下,深圳的工商部门只登记公司的注册资本,不再登记公司的实收资本,也不再收取验资证明文件和注册登记费。这意味着开办公司,无须再为注册资本发愁。一个形象的说法是,只认缴1元的注册资本,在理论上都是完全可以的。

另一个明显变化是,个体工商户、公司等营业执照上将不再记载“经营范围”这一项,可以自由选择增减经营项目。用袁作新的话来说,此前的规定很不合理,就像一个人出生前就必须决定自己将来是做什么的,取得出生证之前就要取得律师证、会计证等资格证明。

在李经文看来,目前深圳的商事登记改革已经赶上甚至超越了香港,“虽然香港的门槛也很低,但注册和变更都要收取很高的费用。登记费要2000多港币,名称、法人、地址等任何一个事项的变更都要收取几百甚至上千港币。”

“我们的制度借鉴了香港的不良企业‘除名制度,但更加完善和人性化,是建立了‘黑名单即经营异常名录,给违规企业‘缓刑期,避免误伤。”袁作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动了谁的“蛋糕”

新政推行并非易事。袁作新说,方案征求意见时,相关前置审批监管部门的阻力很大,甚至有点“舌战群儒”的意味。

“以前审批和营业执照互相捆绑,所有部门都已经习惯了,总希望发营业执照的时候为审批部门把一道关”。 袁作新说,原本由工商部门配合进行的监管变成了最后的兜底,仅仅是一处流程的改变,恰恰是在回归法制,谁审批谁监管。

新政还不可避免地动摇了一个群体的饭碗——注册会计师。深圳市注册会计师协会曾表示,当前验资证明和企业年检审计业务占深圳市注册会计师行业业务收入的80%以上,部分会计师事务所甚至达到了100%。如果取消,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而言不亚于“灭顶之灾”。

这一度让注册会计师行业“如临大敌”,甚至有上街抗议的传闻,而袁作新则全程参与了“谈判”。在袁作新看来,深圳需要出具审计报告的企业不到10%,却养活了将近10万会计师从业人员。“利用政府资源和企业来养活整个行业,本身是不对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谈判的结果是,取消验资证明文件,而新政中也吸取了注协的部分修改意见,例如引入注册会计师对股东承诺的事项进行专项审计,以确定其是否履行了承诺。

另一个吃“工商”饭的行业——中介公司比较乐观。《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罗湖分局嘉宝田办证大厅楼下看到,这里依然活跃着很多中介公司业务员,他们名片上的内容大都相似:全国大额增资3万~3亿,代理工商营业执照一条龙服务,提供房屋租赁合同,代办环保、消防、卫生等。业务涵盖了从前置审批、验资、办照到变更的所有环节。

深圳市一家代理公司的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新政对中介公司确实影响很大,但来办证的很多人并不了解政策细节,“不是不需要打资金了,只是暂时不用验资证明了,以后该缴多少还是要缴多少,否则怎么向别人证明你的资金实力”。在他看来,新政并没有“消灭”这个行业,只是把很多程序推后了,中介公司依然可以生存下去。

与行业利益的博弈相比,对改革者而言,真正的难题在于敞开大门之后,怎样才能“让好的企业如鱼得水,让不良企业寸步难行”。

“一个重要的制度设计,就是要建立信用信息公示平台,把违法违纪企业的信息通报给全社会,通过社会监督来限制企业。”袁作新说,外界把新政看成完全没有门槛,甚至看成开办“皮包公司”“违法企业”的乐土,是纯粹误解。改革后皮包公司后果会更惨重,因为所有的信用记录都会对公众公开。

这套信息公示平台还处在建设阶段,袁作新预计,整套系统将于年底前建成使用,而在过渡期,将整合原有政府信息平台的部分功能作为替代。

工商登记指引 篇4

一、提交报告时间

2014年3月1日至6月30日。

二、提交报告范围

2013年12月31日前经本局及下属分局核准登记的企业、分支机构、个体工商户。

三、提交报告步骤

(一)登录。

对于未有广州红盾信息网登录密码的,在广州红盾信息网首页,选择“帐号密码”界面,点击“注册”按钮,按指引完成注册,获取密码,凭密码登录系统。

对于已有广州红盾信息网登录密码(原年检密码)的,凭原密码登录。

对于遗失帐号密码的。在广州红盾信息网首页选择“帐号密码”界面,点击“密码找回”按钮,按指引重获密码,凭密码登录系统。(注:用户名即是注册号)。

(二)填报。

1.企业填报基本情况信息表,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属于外商投资企业的,还需附现金流量表;分支机构、个体工商户仅填报基本情况信息表;

2.除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外,企业、分支机构、个体工商户还需填报党建情况统计表;

3.企业、分支机构、个体工商户对报告的真实性负责,确

认报告信息无误后提交;

4.在互联网提交存在困难的个体工商户,可到辖区工商所(机场分局业户到注册监管科)申领表格后书面提交。

四、填报要求

(一)企业、分支机构、个体工商户按填表说明认真填写基本情况信息,对提交报告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二)企业所提交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应一表一扫描件或照片,并确保内容清晰、完整,对于材料不齐备、不符合法定形式、内容模糊不清、不完整的报告,不予接收。

五、信息查询

企业、分支机构、个体工商户可于提交报告5个工作日后,凭密码登录报告系统,查询登记机关是否接收。对于未接收报告的,应当补正材料重新提交。

六、逾期补办

对于逾期提交2013报告的,由登记机关作出处理后,按照上述操作方式,补交报告。

广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工商登记流程 篇5

工商登记

总部企业服务平台的工商登记服务部门主要从事公司注册、商标注册、工商变更、年检审计、记账报税、一般纳税人认定,并为企业成立后的工商,税务,银行等事项提供一条龙服务。对所代理注册登记的企业讲究诚信,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办事原则,把突出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作为工商登记服务部门的宗旨。

总部企业服务平台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来为客户办理工商登记流程,客户只需要提供办理工商登记的必要材料和文件即可,为您省时,省心,省事。

一、名称预先核准

1、直接到县(市、区)工商局注册登记场所办理属本级核准的企业名称核准登记的,当场作出核准(发给《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或驳回(发给《企业名称驳回通知书》)的决定。

依法应当先经下级企业登记机关审查后报请上级登记机关决定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申请,下级企业登记机关就当自受理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审查意见报上级审批。

2、通过邮寄、传真、电子数据交换等方式申请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的,在规定的时间内申请人或者其委托代理人到企业登记场所提交了内容一致并符合法定形式的申请材料原件的,当场作出准予登记的决定;通过邮寄方式提交申请材料原件的,自收到原件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准予登记的决定;提交的申请材料与所受理的申请材料不一致的,作出不予登记的决定,视为新的申请按规定程序办理。在六十天内未收到申请材料原件的,作出不予登记的决定。

二、会计师事务所验资

名称预先核准登记以后,我们将会为客户以公司名称去银行开立账户,将注册资金注入公司名下的帐号。再请具备相应资质的会计事务所进行验资,出具会计事务所的验资报告。

三、企业登记

1、申请材料符合法定时限、记载事项符合法定要求、文书格式符合规范,申请人或其委托代理人直接到企业登记场所的,当场予以受理,企业申请设立登记的,作出准予企业设立登记决定,发给《准予设立登记通知书》,自决定之日起十日内,领取营业执照。

2、通过邮寄的方式提交申请予以爱理的,自受理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准予登记的决定。

3、通过传真、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提交申请的,申请人或者其委托的代理人到企业登记场所提交申请材料原件的,当场作出准予登记的决定;通过邮寄方式提交申请材料原件的,自收到申请材料原件之日十五日内作出准予登记的决定;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原件与所受理的申请材料不一致的,作出不予登记的决定;将申请材料原件作为新申请的办理。企业登记机关发给《受理通知书》之日起六十日内,未收到申请材料原件的作出不予登记的决定。

4、需要对申请材料核实的,书面告之申请人需要核实的事项、理由及时间。

5、依法应当先经下级企业登记机关审查后报请上级登记机关决定的企业登记申请,下级企业登记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审查意见报上级审批。

四、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

五、注册地所在的税务机构办理税务登记证

自公司起立之日起30天内办理税务登记证。工商登记流程图如下图所示:

税务登记

总部企业服务平台的税务登记服务部门专门为企事业单位、中外合资企业和外资代理处提供税务登记服务。从财税角度为客户提供完善的税务登记服务,使客户避免了税务风险,使企业健康发展,业务不断壮大。

税务代理制度在税收征纳关系中的作用: 1.税务代理有利于依法治税

2.税务代理有利于完善税收征管的监督制约机制 3.税务代理有利于保护征纳双方的合法权益

我们在代理税务登记业务中,严守合同,为委托单位保守商业秘密。免费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书、税务登记及报到、发票审批、上门取票。为了提供优质的服务,我们有专人与客户沟通联系,及时了解和解决客户的问题和要求,找我们的好处是可以用最少的支出,得到最专业化的服务。

一、申请

纳税人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主管税务机关在市政府政务大厅(中心)窗口(以下简称“窗口”)提交营业执照或其他核准执业证件申请办理设立登记,领取并填写相应的《税务登记表》(一式三份)。

纳税人将表格填写完整后提交给“窗口”,并根据不同情况如实出示、提供以下证件和资料:

(1)营业执照副本或其他核准执业证件原件及其复印件;(2)公司名称核准通知书或公司设立登记申请书复印件;(3)组织机构统一代码证书副本原件及其复印件;

(4)注册地址及生产、经营地址证明(产权证、租赁协议)原件及其复印件;如为自有房产,提供产权证或买卖契约等合法的产权证明原件及其复印件;如为租赁的场所,提供租赁协议原件及其复印件,出租人为自然人的还须提供产权证明的复印件;如生产、经营地址与注册地址不一致,应分别提供相应证明;

(5)公司章程复印件;

(6)有权机关出具的验资报告或评估报告原件及其复印件;

(7)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的居民身份证、护照或其他证明身份的合法证件原件及其复印件(一式三份);

(8)纳税人跨县(市)设立的分支机构办理税务登记时,还须提供总机构的税务登记证(国、地税)副本及其复印件;

(9)改组改制企业还须提供有关改组改制的批文原件及其复印件;(10)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证件、资料。

未办理工商营业执照也未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纳税人需出示、提供以下证件和资料:

(1)负责人或业主居民身份证、护照或其他证明身份的合法证件原件及其复印件(一式三份);

(2)负责人或业主的近期免冠1寸照片三张;

(3)生产、经营地址证明(产权证、租赁协议)原件及其复印件;如为自有房产,提供产权证或买卖契约等合法的产权证明原件及其复印件;如为租赁的场所,提供租赁协议原件及其复印件,出租人为自然人的还须提供产权证明的复印件;

(4)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证件资料。

二、受理、发证

“窗口”受理、审阅纳税人填报的表格内容是否符合要求、附送的资料是否齐全。纳税人提交的证件和资料齐全且税务登记表的填写内容符合规定的,“窗口”应当场制发《税务登记证》(正、副本),并收取税务登记工本费。纳税人提交的证件和资料不齐全或税务登记表的填写内容不符合规定的,“窗口”应当场通知其补正或重新填报。纳税人提交的证件和资料明显有疑点的,“窗口”应制发《涉税事项受理通知书》交纳税人;同时,填制《涉税申请事项移交单》连同纳税人附送的证件、资料移送相应的管理部门进行实地调查,核实后予以发放税务登记证件。税务登记流程图如下图所示:

报税代理

我们总部企业服务平台的报税代理服务为客户提供代理税务申报。承办税务代理业务,由本服务部门统一受理并与被代理人签订代理协议书.委托代理协议书载明代理人的名称、代理权限、代理期限及其他应明确的内容,并由代理人和被代理人签名盖章。

纳税人、法人可以根据需要委托我们进行临时或者长期的报税代理。本部门接收委托协议书约定的代理内容和代理权限、期限进行报税代理。

一、填写申报表

我们将会为客户利用“填写申报表”功能填写需申报的申报表(没有在地税部门做过税种登记的税种,网上不能申报);分主附表的,先填写附表并保存,然后打开主表进行编辑或直接保存,如:营业税申报。

二、正式申报

我们将会为客户利用“正式申报”功能将已填写并保存过的申报表正式申报到地税征管系统。申报表正式申报成功后,不能再进行填写和修改。未正式申报或正式申报失败的申报表,其包含的税种按未申报对待。

三、网上划款

我们将会为客户利用“网上划款”功能对正式申报成功的申报表,通过划款功能生成待划款税票,若提示划款失败,应返回继续进行划款操作。(地税部门会将待划款税票的信息定期传递到银行进行扣款)。可在成功划款一日后通过“网上划款”功能的实缴查询,确认地税部门扣款是否成功。

四、申报查询、划款查询

我们在为客户正式申报及网上划款结束后,利用“申报查询”、“划款查询”进行申报查询、划款查询。确保需要申报的申报表都已经申报、划款成功。

五、打印申报表和完税证明

正式申报成功后,可以通过“申报查询”功能打印出申报表(纸张为A4纸)。

扣款成功后,可以到开户银行打印完税凭证。报税代理流程图如下图所示:

成果鉴定

总部企业服务平台的成果鉴定服务部门为客户提供多种多样的成果鉴定服务。成果鉴定就是由行政管理机关从国家各级专家库中聘请同行专家,按照规定形式和程序,对成果进行审查和评议,并对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及推广应用的前景等作出相应结论。我们成果鉴定服务部门将根据列入国家和省、市科技计划内的应用技术成果,以及少数科技计划外的重大应用技术成果进行相关鉴定工作。为客户提供可靠踏实的优质成果鉴定服务。

一、为客户向相应鉴定部门提出成果鉴定申请

提供项目简介,重点对项目的先进性、创新性做出介绍。

二、相应鉴定部门对项目进行分析、考察研发生产现场,客户按要求准备鉴定材料。

三、客户需要提供以下鉴定材料

(一)工作报告

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企业简单介绍;

2、项目的提出;

3、研发的工作过程;

4、项目的进展;

5、项目存在的问题。

(二)技术总结报告

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项目提出的背景及概述;

2、项目技术方案及工艺论证;

3、研发试制过程;

4、项目研制解决的技术难题;

5、项目的创新点(关键);

6、项目总体性能指标与国内外同类先进技术的比较;

7、项目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意义、推广应用的条件和前景;

8、存在的问题;

9、结论。

(三)产品标准

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

(四)检验报告

委托国家认定的机构进行检测。

(五)查新报告

根据项目的技术水平进行国际或国内查新。

(六)经济、社会效益分析报告及证明材料

(七)用户使用报告

(八)环保证明

(九)设计与工艺图表(产品鉴定提供)

(十)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

列入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的项目提供。

四、客户将以上材料报与我们

相应鉴定部门初审并提出修改意见。

五、我们将材料修改后将正式材料一份、鉴定大纲草稿和鉴定申请书同时报鉴定部门成果科,办理鉴定委托。

六、由相应鉴定部门确定鉴定会议日期。

七、我们会提出鉴定委员会专家初步名单,鉴定部门初步审查后最终确定。

八、召开鉴定会议。

九、完成鉴定证书,到省、市成果管理部门盖章。

以南阳市科技成果鉴定流程为例的成果鉴定流程图如下图所示:

申报科技计划

总部企业服务平台的申报科技计划服务部门主要依托强大的政府关系和人才、信息分析和行业研究等资源实力,在国家、地方各部委各类科技计划申报、可行性论证分析立项、信息分析与行业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工作。我们一直坚持“诚信服务、专业水准”的服务理念。致力于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高科技中小企业提供科技基金(资金)申请咨询、科技认定咨询以及相关配套的专业化服务。我们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外部智库,为中小型企业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实现服务价值最大化,竭诚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使之更快、更好的发展。

律师事务所

在中国,律师服务机构称为律师事务所,它是中国律师向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机构。当客户在法律方面遇到问题时,可以将问题全权委托与我们,我们将会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比如:公司法律事物、国际法律事物、金融法律事物、资本市场法律事物、诉讼仲裁法律事物等。客户只需要填写如下文件:

1.授权委托书:该委托书是证明你委托律师作为委托代理人,代理你去完成一定民事活动的书面凭证。授权委托书一定要写明委托权限,授权分为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

2.代理合同:该合同明确地详列了你和你的委托代理人律师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当客户填写完以上文件并且交纳了相应费用后,我们就开始为客户完成相应的法律工作。我们解决问题的专业性和锁定目标的准确性将会为我们的法律工作提供可靠的保证,有效的避免客户因盲目地寻求帮助而走弯路从而浪费的时间以及金钱。会计事务所

工商登记指引 篇6

1“先证后照”登记制度的弊端

现行市场准入流程采用“先 (许可) 证后 (营业执) 照”的制度设计, 即根据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决定, 设立市场主体前必须报经批准的, 应当于申请设立登记时提交有关批准文件。根据广东省工商局统计, 涉及市场准入前置审批事项多达188项。

“先证后照”制度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 对规范市场准入、维护市场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其弊端也不断显现:首先, 这种流程在逻辑顺序上存在矛盾。市场主体在不具备主体资格的情况下难以取得相关生产经营资格。在经营项目审批过程中, 主管部门重点针对生产经营场所布局、生产流程工艺、专业人员资质以及管理制度规范性进行审查。但在领取营业执照前, 经营者不具备市场主体资格, 无法以企业身份租赁场地、采购设备或签订用工合同, 造成了经营许可证与营业执照互为前提的死循环。这一矛盾在食品生产行业尤为突出。其次, “先证后照”导致部分行政许可门槛高企。先审批许可后登记注册的流程设计, 导致“无证”必然“无照”,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主管部门只负责审批, 监管工作依赖于无照经营查处环节, 由登记注册部门负责。“只批不管”的现状使部分主管部门脱离行业实际情况以及市场监管的需要, 受少审批则少监管、不审批则不监管的逻辑驱使, 盲目抬高审批许可门槛, 造成准入许可事项过多、标准不明确、程序不合理等问题, 并在很大程度加剧了无证无照经营现象。

2“先照后证”登记制度的优势

工商登记注册与经营项目审批相分离改革 (“先照后证”) , 即除涉及国家安全、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外, 不再实行先主管部门审批、再工商登记的制度, 商事主体向工商部门申请登记, 取得营业执照后即可从事一般生产经营活动;对从事需要许可的生产经营活动, 持营业执照和有关材料向主管部门申请许可。 (见图1)

“先照后证”改革是对现行准入许可流程的重构, 也是广东省商事登记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优势:第一, 打破证照死循环, 理顺证照关系, 解决大量“办证难”问题, 提升市场准入效率;第二, 证照分离有助于明确监管分工。营业执照与经营许可证相对独立, 使市场监管回归谁许可、谁监管的原则, 企业登记机关负责无照经营的查处, 许可机关负责无证经营的查处, 有助于实现专业化监管。第三, 有助于倒逼准入许可制度改革。营业执照与经营许可证办理程序解耦, 改变了以往审批许可嵌入工商登记程序的设计, 有助于暴露市场准入流程中的低效环节。同时, 证、照监管各归其位、审批监管权责统一的设计有助于推动主管部门根据监管需要优化审批程序, 剔除不合理因素, 建立面向监管的准入审批机制, 实现有效监管与高效监管。

但我们也发现改革试点地区出现了少数“证前抢跑”现象, 即部分商事主体领取营业执照后、取得经营许可证之前开展生产经营。分析发现, 导致无证经营的原因主要是办证条件过高、周期过长, 商事主体在办证期间难以负担场地、人工等开支而提前开业。以小微餐馆为例, 这类食肆大量存在于城乡结合部, 市场需求较强, 但由于区域性的房屋权属问题无法提供房屋产权证, 因而无法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此外, 餐饮服务许可对餐馆经营场地面积、布局有严格的要求, 例如厨房面积应大于就餐区面积50%, 切配烹饪场所面积大于厨房面积50%等。上述规定与卫生条件无直接因果关系, 也不符合小微餐馆的实际经营情况, 过高的审批许可要求将部分商事主体拒之门外。

“证前抢跑”现象的根源是市场准入审批制度与市场需求之间矛盾, 是长期以来无证无照经营现象在新的市场准入流程中的体现, 也是商事登记改革的攻坚点。从试点地区经验看, 遏制证前抢跑主要通过三种渠道:第一, 通过双告知制度, 加强照后监管。商事主体领取营业执照后, 登记机关根据许可经营项目类型, 告知商事主体办理后续行政许可的义务, 同时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将商事主体设立信息推送至相关主管部门, 由主管部门跟踪管理, 引导市场主体限期办理许可证, 填补照后证前的监管真空。第二, 精简市场准入相关行政审批许可事项, 编制商事登记前置审批许可事项以及后置审批许可经营事项目录, 并向社会公示。长期以来, 我国没有统一、明确的准入许可事项目录, 导致市场准入要求不明确, 操作不统一。广东商事登记改革试点地区结合各地实际情况, 对市场准入许可事项进行大幅压缩, 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无证经营现象。第三, 优化行政许可标准设计。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最终需要转变重审批轻监管、以批代管的现状, 探索以事后监管代替事前审批的准入监管新模式。试点地区针对企业进不来、政府管不好的难点领域开展行政许可事项优化, 建立既符合“宽进”目标又满足“严管”需求的新体制, 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3“先照后证”登记制度改革的效果

3.1 市场主体数量增长显著

自“先照后证”登记制度改革以来, 在广东进行登记改革的试点地区市场主体数量增长显著。如:东莞新增市场主体5.0万户, 同比增长32%;顺德新增市场主体2.3万户, 同比增长21%;深圳新增市场主体10.7万户, 同比增长133%;珠海新增市场主体0.9万户, 同比增长76%。四地增幅远高于同期广东省其他地区平均水平。改革在促进市场主体发展方面的政策优势效应得到具体体现。

3.2 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工商登记是行政审批制度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先照后证”等改革举措, 直接破解了前置审批不清, 证、照互相前置的循环困局, 特别是工商登记前端放开, 形成对后续审批许可的倒逼机制, 推动各地及相关部门减少、下放和转移登记相关领域的行政审批事项, 改进审批方式, 缩短审批时限等。在试点地区最明显的体现在两个方面:

(1) 行政审批及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大幅缩减。“先照后证”登记制度改革后, 在广东试点的深圳、珠海、东莞等地行政审批事项大幅缩减。例如:东莞对全市75个部门的716项行政审批事项开展清理, 压减行政审批事项296项, 减幅41%。企业登记前置审批事项从清理前的188项压减为109项, 减幅42%, 保留28项, 其余改为后置。珠海对35个部门的515项行政审批事项开展清理, 取消310项, 承接上级下放事项63项, 减幅48%。企业登记前置审批事项保留13项。深圳取消、调整市级行政审批事项113项目, 减幅32%, 企业登记前置审批事项保留12项。

(2) 准入环节审批效率大幅提升。东莞实施商改后, 办理营业执照实现了“5115承诺”, 即排队取号不超过5分钟, 等候不超过1小时, 执照一般在1个工作日内发出, 最长不超过5个工作日, 企业登记注册额时间平均缩短60%以上。同时, 全市审批时限缩减幅度超过20%的部门, 占部门总数的59%。深圳商改后, 实施企业登记“即来即办”, 企业登记申请人提交的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 当场作出是否准予登记的决定, 并应在材料受理后24小时内核发营业执照。珠海商改后, 办照时限最短1个工作日、最长不超过3个工作日, 比此前领照时间平均提前了4~6天。

3.3 推动市场监管体制改革

(1) 厘清部门职责, 减少监管“真空”。传统监管模式下, 部门之间责任边界不清晰、职能交叉, 是导致监管漏洞出现的主要原因。实行商事登记改革后, 各试点地区确立的“谁许可、谁监管”原则, 以地方法规、政府文件的形式进一步明确行业监管的责任, 对于在某一行业从事经营活动的市场主体无论是否需要许可, 无论是否领取营业执照, 均由行业主管部门对其相关经营行为进行监管。行业监管原则建立了证照分离的监管制度, 实现了从简单的证照监管向经营行为监管的转变, 强化了对“有照无证”经营行为的监管力度。

(2) 推动从“事前审批”向“事后监管”转变。在现行市场主体准入体系中, 工商登记是最后环节, 是总闸门。对工商登记制度进行改革, 特别是实行“先照后证”改革, 工商不再代行前置审批审查事宜, 各审批部门必须改变“坐等上门”的审批方式和“以批代管”的监管方式, 实行主动监管。

此外, “先照后证”登记改革还直接带动了信用信息平台建设, 有利于部门监管和建设社会诚信体系、企业信用体系。“先照后证”登记制度改革的一个配套工程就是要建立公共的商事主体信息公示平台, 集中商事主体的登记备案信息、许可审批信息、监管信息及其他信用信息等, 实现部门间的互通, 也实现信息的社会公示。

摘要:工商登记制度是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的一项基本制度, 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 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要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 削减资质认定项目, 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本文对“先证后照”登记制度的弊端和“先照后证”登记制度的优势进行了分析, 并阐述了“先照后证”改革后的效果。

关键词:工商登记制度,先照后证,改革研究

参考文献

[1]尚平、田芬、张伟.广东商事登记改革探索与实践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3, (1) :25.

工商登记指引 篇7

一、市场主体数量显著增长。由于推进落实注册资本认缴制、放宽住所(经营场所)限制、“先照后证”等改革措施,进一步降低了准入门槛。2014年3至2015年9月,全市新登记各类企业 2559户、注册资本129.984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63 %;个体工商户7891户、资金数额11.5761 亿元,同比增长13.64%。

从新登记企业的类型看,私营公司2493户、注册资本120.14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34%,分别占新登记企业的97.42%。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有效激发了民间资本活力,民间投资热情高涨。

二、提高了行政效能。结合注册登记制度改革,企业登记时间全部缩短至5个工作日以内,名称预核业务当场予以办结,个体、个人独资、合伙企业设立、变更登记均力争在1个工作日内办结,继续执行免收登记费政策,为企业、群众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

三、全民创业成效显著。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全民创业积极性,该局立足工商职能,充分发挥注册登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主力军作用,为全市全民创业提供各种便利条件,有效推动了全民创业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由于工作成效显著,该局和有关同志连续 3 年被许昌市人民政府、禹州市人民政府表彰为“创业就业先进单位”或“创业就业先进工作者”;2014年度该局被许昌市人民政府表彰为“企业服务工作先进单位”。

上一篇:初中英语教师辞职信下一篇:监控设备施工安全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