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诗

2024-06-08

孟浩然诗(共11篇)

论王维孟浩然送别诗 篇1

关键词:送别诗;高亢激越;催人奋进;诗中有画;情景交融

文学史上习惯将盛唐诗人王维、孟浩然并称王孟,大多是基于他们之间的一段情深意挚的莫逆之交,以及两人共同创立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山水田园诗派。两人都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漫游名山大川,广交天下之士,创作了大量的送别诗。孟浩然有50余首,而王维则有70首之多。他们的诗歌在思想内容、艺术技巧等方面都有创新。

王孟的送别诗,从体裁上看,既有五、七言古体诗,又有五、七言近体诗。而且王维的送别诗中还有骚体与五言长律形式,如叙黄鹊歌送别《与送李太守赴上洛》等。可谓众体兼备。从送别对象上看,两人的送别诗主要包含以下内容:送人赴边从军,送友归山隐居,慰人贬滴或落第,以及送人游历、还乡、赴任等。从整体上来看,他们的送别诗基调是昂扬向上、积极乐观的,有别于传统送别诗那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的悲苦凄惨的格调。虽有惆怅、伤感,但在双方惜别的感情中融注各自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容量,刷新了送别诗的艺术境界。

一、送人赴边感奋激发

送人出征,生离死别,多令人气结不能言,而“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滴、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送人赴边,并不显得悲苦,反而豪迈激昂。早在初唐诗人陈子昂的诗中,就已显示出唐人献身边塞的爱国激情:“勿使燕然上,独有汉臣功!”“宁知班定远,犹是一书生!”。只是数量较少。而王孟的这类送别诗,不仅数量丰富,而且内涵更深。

(一) 慷慨从征,忘身报国

边庭有急,一马当先。孟浩然的《送陈七赴西军》七闻边烽动,力一里忽争先。”以及《送王宣从军》“隆兵初灭虏,王粲始从军”,这种爱国的热忱,极大地鼓舞了诗人与后世的读者:“平生一匕首,感激赠夫君。”(《送王宣从军》)。再如《送莫氏处甥兼诸昆弟从韩司马入西军》“饰装辞故里,谋策赴边廷。壮志吞鸿鹄,遥心伴鹡鸰。所从文与武,不战自应宁。”不仅写出赴边的昂扬斗志,雄壮威武,而且体现出了兄弟般的真诚友爱,以及作者对其能力的充分赞许和一种积的战争观。这类诗作在王诗中亦有体现。

王维的《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指出在春季,天上星宿将星摇动,喻指战争兴起。出征将士浩浩荡荡开往边塞,万里刁斗夜鸣,雄浑壮阔,抓住了赴边从军途中的典型细节,更富有感染性。是因为王维与孟浩然相比,他曾有过单车出塞的亲身经历,故而笔下边塞风物更真实、具体,感情更慷慨激昂。要报国杀敌,直取匈奴单于祭天拜鬼之所,豪气干云。又如《送张判官赴河西》:“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展示出一幅塞外黄沙漫漫,白雪覆盖、蓬草飞旋、云黄天远的奇异之景,境界浑涵阔大,让人顿觉心胸畅达,精神为之一振。诗人倚剑高歌,催人振奋,为国戍边。这种昂扬刚健之辞,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体现了盛唐风貌与盛唐气象,后人难以企及。

慷慨报国,并非是为了个人纯粹的功名利禄之心,而是出自一种强烈的爱国激情与民族自尊。应是“男儿一片气,何必五车书。……运筹将入幕,养拙就闲居。正待功名遂,从君继两疏。”(孟浩然《送告八从军》)体现了一种人生理想与态度,男儿志在四方,应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功成应身退。国有危难,应奋勇向前,是“单车曾出塞,报国敢邀勋?”(王维《送张判官赴河西》)。这是何等的胸襟与气魄,激励鼓舞人奋发向上。

(二) 靖边保国,必胜信念

大唐疆域辽阔,对待少数民族进犯,应有正确的边疆、外交政策。在王维的一些送人赴边诗中,就包含这些政治内容。

《送刘司直赴安西》“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以历史上汉武帝派遣李广利伐大宛取良马,获胜凯旋,苜蓿、葡萄随之传入中国的典故,来说明对待外族,应巩固国防,加强国力,使之惧怕,不敢挑衅来犯。这也是王维对唐王朝雄厚实力的一种高度自信与自豪。

总而言之,王孟送人赴边之作,将传统的黯然销魂的愁怨抛开,高亢激越,爽朗明快,催人奋进。

二、慰人失意真情厚意

封建时代的文人,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热衷于科考、仕宦,而仕途坎坷、宦海浮沉,落第、贬谪、弃官、归隐等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王孟此类诗作,不仅饱含深情,精神格调高扬,毫无低沉、缠绵之态,而且能借题发挥,将情景与现实密切结合,拓展了送别诗的思想内涵,写出了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作品。

(一) 宽人落第、真情慰解

孟浩然四十应进士举,本是踌躇满志,“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却不料名落孙山,自此仕途一直困窘,仅晚年一度在张九龄幕下征辟为从事,故而对人落第报以深切的同情,有一种强烈的遭际认同感,诗中愤懑不平之气溢于言表,而王维少即闻达于诸侯,科场也一帆风顺。宦海虽屡有风波,亦官亦隐,始终能以禅宗的闲静、豁达心态对之。也有不满与失意,但诗风主要偏向于平和与乐观。

孟浩然的《送从弟邕下第后寻会稽》“落羽更分飞,谁能不惊骨”,虽读来令人心惊,但并不觉低靡。表现了诗人及广大士子科场失意后的心悸魄动。以己之遇来与对方共同分担挫折与痛苦,劝弟宽心、释怀。而孟浩然另有两首送人赴进士举的诗歌,从侧面表现自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弊庐,不才明主弃……”的愤懑不平。《送丁大凤进士举》“惜无金张援,十上空归来。弃置乡园老,翻飞羽翼摧。故人今在位,歧路莫迟回。”对于自己赴举落第,仕途无望,归于朝廷无显贵当权者为其后盾,空有苏秦一样的才华,也只能黄金散尽,黑裘敝破,怅然而归。愤世疾俗之意,直抒胸臆。诗尾突然一转,劝友也应看清社会、官场的污浊,及早归隐,表现了他不满现实,不与之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送张子容进士举》,则通过自己与友人隐与仕的对比,对友人提出殷切希望:“无使《谷风》消,须令友道存”,间接批评了当时世风浇薄,朋友道绝的不良习气。

王维的几首慰人落第诗,则另是一番境地。“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安慰他,时值开明盛世,这次落第纯属偶然,不必担心天下无人赏识您的才华。显得旷达而乐观,真正是“反复曲折,使落第人绝无怨尤”《送孟六归襄阳》。

“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全诗笔调轻松。铩羽而归并不可悲,远离官宦,投身田园,效仿陶潜,饮酒读书,何等惬意。劝慰好友,无需曳裾豪门,谒拜求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王维的人生态度与人生理想。

再如《送丘为落第还乡》“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知弥不能荐,羞为献纳臣。”对丘为处境表示深切同情,而且从自己角度出发,时为左补阙谏官,却未能举荐对方,深感羞愧、歉意。以一颗真诚的心与诚挚的友谊融化对方心中的坚冰。

(二) 贬谪归隐,寄寓感慨

王孟的这类送人远谪、弃官、归山的送别诗,数量较多,而且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如孟浩然《都中送辛大》、《送席大》、《送王昌龄之岭南》,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送张五归山》等等。

《都中送辛大》:“南国辛居士,言归旧竹林。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余亦忘机者,田园在汉阴,因君故乡去,还寄《式微》吟。”赞誉对方,也暗喻自己,都有辅佐帝王济世治国之才,然“未逢”明时,生不逢时,将矛头直指统治者。“徒有”抱负,亦只能归隐,满腹牢骚、愤慨之情。“乡关万余里,失路一时悲”(《永嘉上浦馆送张子容》),则暗含了失意、不得志与当时平步青云朝夕瞬变的沧桑感,不必太在意,慰人慰己。而“知君命不偶,同病亦同忧”(《送席大》),则是一种同命相怜的喟叹。

送友贬谪,孟浩然不写悲凄伤感场面,而重在以浓浓的友情、乡情宽慰离人。设身处地为友人考虑,岭南远在天边,是“土毛无缟纟宁”,而“乡味有查头”,但也不必忧伤,真挚的友情会常伴左右,“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送王昌龄之岭南》)。

总而言之,孟浩然此类诗,既联系身世遭遇有愤怨不平之意,又显得无可奈何,只得归隐。这似与王维厌弃官场,深受禅宗思想影响,将世俗万物看空看虚,自主投身自然,向往归隐而有所不同。

王维的《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顽疏暗人事,僻陋远天聪。微物纵可采,其谁为至公?余亦从此去,归耕为老农。”流露出作者对现实官场的不满。自己愚钝不谙此道,官场混浊,谁又能秉公持正呢?故而诗人也想辞官归隐,去过那种松山白云、醉卧菊丛的仙逸生活。在《送张五归山》中也表达了同样的倾向:“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不过,他的隐居生活远不同于一般寒士的生活,有辋川别业,奉禄优厚,生活悠闲而舒适。

王维的送人贬谪诗,劝慰、勉励之意更浓,更积极乐观。如《送杨少府贬郴州》:“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虽用贾谊贬长沙之典故,但却反其道而行之,勉慰杨少府有才华,不会长期被朝廷弃置,不必自伤自悼。真是“送人迁谪,用贾谊事者多矣,然俱代为悲忿之词,惟李供奉《巴陵赠贾舍人》……与右丞此篇(指《送杨少府贬郴州》)结句,俱得忠厚和平之旨,可为用事翻案法。”

三、游历赴任积极乐观

王孟山水田园诗在艺术特色上给予送别诗很大借鉴,使送别诗里情中有景,景中有情,二者水乳相融,引入更多的山水描写,沾染上人的思想感情,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孟浩然送别诗中景物描写,似主要用叙述笔调表现,看似平淡,无句可摘,但却饱含深情,越咀嚼越有味。“思归长望白云天,洞庭一叶惊秋早,漠落空嗟滞江岛”(《和庐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白云思归,秋叶飘落,滞留孤岛,都是带有明显离愁别绪的意象,用“望”、“惊”、“空嗟”这样感情色彩鲜明的字眼加以渲染,更觉凄清。《送友人入京》“君登青云去,余望青山归。云山欲此别,泪湿薜萝衣。”这里“青云”、“青山”、“薜萝衣”,不仅是实景,而且是有着特定含义,有典可依的。以仕途畅达与归山隐居作比,喻此分别后归期之遥,切合题意,故而泪洒友人。此外如“清旦江天迥,凉风西北吹。白云向吴会,征帆亦相随”(《送谢录事之越》)与“荆吴相送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送杜十四之江南》),描写了一派水乡烟雾弥漫,水波浩渺的日落晚景,渲染衬托了游子飘泊在外的孤独与思乡之情,笔下的白云也似有情,伴随人左右。

而《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与《高阳池送朱二》诗中之景,色彩显然要明艳些,画面也更明朗些。描写鹦鹉洲日落及月下的优美风光,是因为“遥爱江中鹦鹉洲”。“滩头日落沙碛长,金沙熠熠动飙光”、“月明全见芦花白,风起遥闻杜若香”。夕阳西下,岸边沙滩金光闪闪,夜晚明月与芦花互相辉映,皓月当空,风飘花香。这样的美景使人陶醉,忘却离别之苦,反而触发人回归自然,“君子来来莫相忘”。后者虽通过高阳池今昔盛衰之景的对比,有感伤之情:“红波淡淡芙蓉发,绿岸毵毵杨柳垂”、“四面荒凉人径稀……空余草露湿征衣”,但并不痛苦,也引发了作者的归隐之心,要“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

王维是个绘画行家,送别诗中的山水景物描写,极具构图、设色、虚实特色,而多有名言佳句。

如“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将树木拟人化,追随相伴旅人左右,这是远景;而此时送行之地正是余晖斜照,这是近景。前者为想象中的虚景,而后者则为眼前实景。虚实相映,不仅拓展了诗歌的艺术空间,而且将景写活,富有灵性,蕴含了诗人的一片真情。境界开阔,视角独特,符合中国山水画远近虚实散点透视画法。“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淇上送赵仙舟》)与“塞回山河净,天长云树微”(《送崔兴宗》“地迥古城芜,月明寒潮广”(《送宇文太守赴宣城》)等,画面廓大辽远,景物都蕴含着人的感情“寒”、“净”、“急”,渲染了离愁别绪,在这样的环境中友人分离,为其操心担忧,所以是“解缆君已遥望君独伫立”,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情感一致。

而“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槐色阴清画,杨花惹暮春”(《送丘为往唐州》)等,则侧重于画面的色彩效果,或幽旷、或新奇,移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孟送别诗在语言上摆脱前人送别所惯用的“灞桥”、“折柳”、“南浦”等俗语滥调,创作出清新自然、音韵和谐之作。多是近体诗作,如王维的《山中送别》、《送沈子福归江东》、《送梓州李使君》等孟浩然的《赠王九》、《送友人入京》、《送张祥之房陵》等。

王孟送别诗思想艺术价值值得我们关注与研究,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3]全唐诗[Z].北京:中华书局,1975.

[4]沈德潜.唐诗别裁集[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孟浩然的送别诗 篇2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世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他虽然隐居林下,但仍与当时达官显官如张九龄等有往来,和诗人王维、李白、王昌龄也有酬唱。

《送卢少府使入秦》孟浩然

楚关望秦国,相去千里馀.州县勤王事,山河转使车.祖筵江上列,离恨别前书.

《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孟浩然

吾观鹪鹩赋,君负王佐才.惜无金张援,十上空归来.

弃置乡园老,翻飞羽翼摧.故人今在位,岐路莫迟回.

《送吴悦游韶阳》孟浩然

五色怜凤雏,南飞适鹧鸪.楚人不相识,何处求椅梧.

《适越留别谯县张主簿、申屠少府》孟浩然

朝乘汴河流,夕次谯县界.幸值西风吹,得与故人会.

君学梅福隐,余从伯鸾迈.别后能相思,浮云在吴会.

《送陈七赴西军》孟浩然

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

《送从弟邕下第后寻会稽》孟浩然

疾风吹征帆,倏尔向空没.千里在俄顷,三江坐超忽.

向来共欢娱,日夕成楚越.落羽更分飞,谁能不惊骨.

《送辛大之鄂渚不及》孟浩然

送君不相见,日暮独愁绪.江上空裴回,天边迷处所.

郡邑经樊邓,山河入嵩汝.蒲轮去渐遥,石径徒延伫.

《江上别流人》孟浩然

以我越乡客,逢君谪居者.分飞黄鹤楼,流落苍梧野.

驿使乘云去,征帆沿溜下.不知从此分,还袂何时把.

《高阳池送朱二》孟浩然

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池边钓女日相随,妆成照影竞来窥.

澄波澹澹芙蓉发,绿岸毵毵杨柳垂.一朝物变人亦非,四面荒凉人径稀.

意气豪华何处在,空馀草露湿罗衣.此地朝来饯行者,翻向此中牧征马.

征马分飞日渐斜,见此空为人所嗟.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

《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孟浩然

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爱江中鹦鹉洲.洲势逶迤绕碧流,

鸳鸯鸂鶒满滩头.滩头日落沙碛长,金沙熠熠动飙光.

舟人牵锦缆,浣女结罗裳.月明全见芦花白,

风起遥闻杜若香.君行采采莫相忘.

《送王七尉松滋,得阳台云》孟浩然

君不见巫山神女作行云,霏红沓翠晓氛氲.

婵娟流入楚王梦,倏忽还随零雨分.空中飞去复飞来,

孟浩然王维山水诗的独特风格 篇3

在孟浩然的山水诗中,与行旅、游览有关的作品较多,而与田园、隐逸有关的作品则不多;王维的山水诗,情况正好与此相反。浩然曾多次出游,他在吴越漫游的时间,甚至长达三年,所以写了许多的山水行旅诗。

王、孟的山水田园诗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情绪,不尽相同。孟浩然后山水田园诗,既有游观山水的清兴、隐居田园的闲趣,又往往深深地融入了一种孤独、寂寞、不平之情。这和诗人一生入仕无门、壮志莫酬的遭遇是不能分开的。

长安早春一作孟浩然诗原文及赏析 篇4

原文:

开国维东井,城池起北辰。

咸歌太平日,共乐建寅春。

雪尽黄山树,冰开黑水津。

草迎金埒马,花伴玉楼人。

鸿渐看无数,莺歌听欲频。

何当桂枝擢,还及柳条新。

译文

建国立都对应着东井星宿,城池从北辰处开始乐伸。

百姓们都在歌颂太平盛世,共同沉浸于正月欢乐春。

黄山树上的冬雪已经化尽,黑水渡口坚冰也已消融。

金沟边青草丛生如迎春到,香花开放陪伴玉楼美人。

眼前无数鸿北在空中飞翔,黄莺频频传来美妙歌声。

什么时候能在科举中登第,回家还赶得上柳条清新。

注释

开国:指建国立都。维:连结。一作“移”。东井:星宿名,位处银河之东,也称井宿。维东井,指唐都长安与东井对应。

起:一作“对”。北辰:指北极星。

咸:全,都。

建寅:指夏历正月。

雪:一作“云”。黄:一作“青”。

黑水:此指渭水。津:渡口。一作“滨”。

金埒(liè):指用金堆成的矮墙。

伴:一作“醉”。玉楼:华丽的楼。

鸿渐:谓鸿鹄飞翔从低到高,循序渐进。

歌:一作“声”。

桂枝擢(zhuó):喻指科举及第。

还:指归家。

赏析:

此诗《文苑英华》卷一八一编入“省试”类,是作者参加科举考试时所作的试律诗。考作者生平,可知此诗为唐玄宗先天二年(7)春作者在长安应进士举时所作。

“面试”毁了孟浩然 篇5

作为诗人,孟浩然早已声名在外,年轻的李白对他推崇备至,并大胆而露骨地宣称: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朝中重臣王维更与他情同手足。而面对科举,孟浩然却很不幸地落榜了,和杜甫一样,他梦想通过科举求得晋身官场的路被告知不通,须绕道。

一向自视清高的孟浩然很失望,满腔热血不免演变为满腹牢骚。这一天,孟浩然做客王维府上,尚在郁闷的情绪中徘徊,万没有想到当朝天子玄宗皇帝突然造访。这对于科考失败却仍想求取功名的孟浩然来说,无疑是天赐良机。

然而,面对机会,孟浩然却在第一时间选择了退缩。不知道是被天威震慑,还是因准备不足不知所措,一听皇上驾到,他竟一头扎进了床底,躲了起来。朋友王维因忙于接驾,也来不及阻止。等接驾完毕,皇帝落座,王維岂敢欺君,毫无保留地将藏身床底的孟浩然“出卖”了。当然,王维完全是一片好心,不愿自家兄弟错失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这等于是求职的时候跳过初试、复试等多个环节,让你直接面对老板,成与不成在此一举。对于孟浩然的能力,王维当然心中有底,孟兄弟只要能在皇帝面前正常发挥,将自己的才艺展示一二,要讨个功名简直易如反掌。因此,王维在皇帝面前把孟浩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一番,说此人才学非凡,诗文俱佳,是济世能臣,望皇上明鉴。

玄宗皇帝一听:“既是王爱卿推荐,那就让他出来吧!”

孟浩然从床底钻出,一幅形容不整的样子,一脸尴尬地伏倒在地,拜见皇上。

玄宗虽未责备,但第一印象多少会打些折扣。还好玄宗皇帝也是诗歌爱好者,平常也喜欢和大臣妃子们搞点诗歌“派对”。听说孟浩然诗写得好,也就和颜悦色起来了:“把你的诗拿出来我们欣赏欣赏吧!”玄宗皇帝面试孟浩然的第一道题是诗歌。

这不正中下怀?要知道孟浩然的诗在业界早已得到公认,写过好诗无数,随便选择一二,也能博得皇帝的青睐。站在一旁的王维不禁暗自偷笑。

一听皇上要看自己写的诗,孟浩然先前的紧张退去不少,微微清了清嗓子,一张嘴第一句:“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玄宗一听,就觉得味儿不太对,旁边的王维也转喜为忧。

这是一首什么诗?这首诗名叫《岁暮归南山》,全诗如下: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这当然是一首好诗,也可以说是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但他在皇帝面试自己的时候把这首诗拿出来,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一首怀才不遇的牢骚之作,大意是说自己很有才,但找不到表演的舞台发挥的空间,我很生气,干脆不和你们玩了。好比今天的求职者面对招聘单位的领导,一上来就说:我这个人才,你们不要是你们不识货,是你们的损失,爱要不要吧。

不管你能力多大,你这么说肯定得罪面试官,尤其是作为天下最大的面试官皇帝,肯定立马把你“pass”掉。一旁的王维很清楚,孟浩然这回算是完了。

可孟浩然哪里知道,还继续朗读着自己的得意之作:“不才明主弃……”

“行了行了!”玄宗皇帝哪还听得下去,“你这不是污蔑我吗!你自己不来应聘,我也没说不用你啊!行了,你回去吧。”面试结束。

孟浩然啊孟浩然,你写了那么多诗,你就不能挑一两首歌颂大唐王朝的,歌颂当朝圣主的吗?实在不行你就背你那首《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也好啊!没准也能让你捞个一官半职的。偏偏你选择了一首最不该选的。

读孟浩然《过故人庄》 篇6

【关键词】孟浩然 《过故人庄》 赏读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011-01

唐朝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此句真切地表达了知心朋友,情谊深厚,即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在眼前,显示出友谊的真挚,胸怀的旷达。可见人生中拥有真诚的朋友,心中便不会孤独,当代人也常说:多一个朋友,便多一条路。是啊,真正的友谊就是不顾及对方的社会地位,富贵贫贱,美貌与丑陋,而注重双方的心有灵犀一点通,注重自然,注重默契。很多唐诗中体现了这种情感: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维的《山中送别》“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而我最欣赏的友谊之情,是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体现出的那种“淡”“真”“切”的淳朴自然的朋友之情,让我带领大家共同赏读: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首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邀一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好似小学生在日记本上写得一日行程一样的朴素而平淡,再加上“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而随意,这样,客人和主人彼此的心扉毫无顾及地向对方敞开,客人不嫌弃你农舍之主而降低身份,主人不谄媚你达官显贵而升官发财,那就盘腿而坐,促膝而谈,气氛融洽而平静,不讲虚礼和排场,如此幽静而祥和,这不仅是主人和客人的真挚情谊所至,也有清新愉悦的坏境所衬托,你看那外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句一近一远,近景绿树环抱,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荡开笔锋,展示一片开阔的远景: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让村庄不显得孤独。一“合”一“斜”,静中含动,景都活跃着,人怎能闲坐,于是主客敞开胸怀,娓娓而谈——“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轩窗一开,放眼望去的不仅是主人和客人,而且也将读者的眼球引向这一特定情境当中去,随着主人和客人一起欣赏: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映入眼帘,让人心旷神怡,那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荫怀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适的感觉。于是,话桑麻中,主人与客人的欢声与笑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际,正是在这种情景氛围中,客人忘记了仕途的荆棘丛生,名利得失,他从主人的笑语中寻到了安然,坦率,真实,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中,盼到了已久的向往之地,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中,他心境平和,思绪舒展,举措灵活,自然省净,这样的坏境,谁愿意离去,谁不渴望再来,虽然没有说出自己乐而忘返的想法,但客人和主人的情谊无需再遮掩,淳朴而诚挚溢于言表,于是,再不虚客气,我想我做客人即主人,主人即客人,下次的约会,定在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不请自到,那种率真,那种理直气壮的情怀,好比小女孩在父亲跟前撒娇:“我要,我要,我就要”。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悦,不分主客关系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此句看似信笔写来,却首尾衔接。首句“一邀一至”尾句“还来就菊花”,此处既感到篇法圆紧,又体会到客人的洒脱自然。

当然,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也有用张扬和比喻的手法体现的,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意更有多少深呢?李白毫无掩饰地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他与汪伦不一般的情意:“不及汪伦送我情”。耐人寻味。清朝的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秒就秒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意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赠汪伦》相比较,纯属于平淡的叙述之词,没有一句夸张之句,没有一个兴奋之词,淡到了平头百姓的谈话,让我们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作者描写的场景——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诗词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虽只有鸡黍,但那份友谊之情,却一点都不薄,而是主客情深的精妙之处。

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的确不薄,语淡仅仅是外表,主客之间的情谊,由淡初到情真最后清切。这是内在的韵味散发出来的醇香,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正是谢榛语的那种“清音有余的感觉。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将主人与客人之间的情宜演绎的淡中含真,真中含深,深中含切。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体现出的人际之交,让这个物欲横流,唯利是图的社会中生活的人慨然相叹。

【参考文献】

孟浩然和李白 篇7

李白与黄鹤楼有不少故事。李白第一次游黄鹤楼的时候,面对美景,自然是诗情大发。正想提笔赋诗,却见壁上已有诗作,那是崔颢的《登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读完全诗,惊得半天没有说话,这等好诗,岂非凡人能做。于是李白感慨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提诗在上头。”据说后来李白一直心有不甘,竟然还有让自己不敢下笔的地方,胸中块垒,难以展抒。后来到金陵,游金陵凤凰台时,一时兴起,便写下《登凤凰台》一诗,欲与崔颢一较高低,其诗为:“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其风格意境却有相似之处,而境界高远确也难分高下了。

十年之后,李白与孟浩然见了第二次面,这次李白写了《赠孟浩然》,以表达自己的朋友的钦佩。《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辑清芬!”能得李白如此厚爱的人,当少之又少了。~~

描写春天的古诗:

1、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孟浩然《春晓》赏析 篇8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解释:

晓:早晨,天亮。

闻:听见。

啼鸟:鸟鸣。

翻译:

春天酣睡,醒来时不觉已经天亮了,

处处都可以听到悦耳动听的鸟的.鸣叫声。

夜里沙沙的风声雨声,

不知花儿吹落了多少。

赏析:

这首诗看似平淡无奇,却韵味无穷,全诗行文如流水,自然平易,内蕴深厚。

孟浩然诗 篇9

关键词:孟浩然;清芬;唐音;自然;淡泊

在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历朝文学作为不可忽略的辉煌成就彰显着历代名人志士的精神气貌和骨格风象。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时代,唐宋盛世蕴育出中国诗歌研究史上经久不衰永恒的论题——“唐音宋调”。

大唐盛世,在政治清明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社会背景下,兴象玲珑的唐诗成为古典诗歌的巅峰代表,所谓“唐音”,乃唐诗典型风格,是与宋调相比而言的一种审美范型,追求诗歌透彻玲珑,言有尽而意无穷。所谓“唐音”之诗,必定有着质朴明快、平易清新的语言,营造出明净澄澈、浑然一体的意境,读来只让人感受如行云流水般自然畅达,正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在众多诗歌流派中,山水田园诗以其特有的清新雅致、幽婉澄澈向我们展示出诗人空旷明净的内心和超脱闲逸的情志。“宁静以致远”,在恬淡的诗风和悠远的意境中我们与世界和平相处,发掘内心深处的本真与美好,感受着心灵的洗礼与超脱。

作为盛唐田园山水诗人代表,孟浩然以其“清芬冲淡”的诗风为盛唐诗坛添上淡而真切、语淡味不薄的风气,为诗歌创作添上重要的一笔。在他的笔下,充满对田园山水的热爱、深切感悟以及清雅真淳的明秀诗境。正是对自然风物和田园风光的强烈兴趣和热爱,他往往是诗意孕于胸中故能即兴而发,所以便有了一首首淳朴清新,不假雕琢的传世佳作。在他明快清芬的纯净语句里,无不体现着“唐音”浑然一体、无迹可求的意境和自然畅达的清韵。

“真能诗者,不假雕琢,俯拾即是,取之于心,注之于手,滔滔汩汩,落笔纵横。” 孟浩然虽有报国入仕之志,但生性高洁,不愿为世俗所屈,于是虽有“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报国之志,却为坚守清骨高洁免于同流于世俗而隐逸于山水中,于是便有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明净清快,“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纯净清幽,“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的精致细幽。在他的笔下,都是一幅幅自然风物构成的写意画,似乎并未刻意雕琢,而字句却又恰到好处,得事物之风骨而加以字句跃然纸上,自然平畅,既将事物之神韵刻画得惟妙惟肖,又将骨力气质体现得恰到好处,融入自身情思与雅致,自然流走,透彻玲珑,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中只是随意点染,却入神三分。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在《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中,孟诗自然精妙,冲淡清芬的艺术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群山万壑在夕阳余晖中渐渐隐去,夜色清幽,月光清疏下凉风拂过松林,泉水叮铃,晚归的樵夫匆匆迈向归途,群鸟在整日飞行劳累后也栖息于林间,一派谐和悠然之清景,夜色渐深,友人尚未到来,只余孤琴陪伴着诗人,期盼着友人的到来。诗人融自己所见:夕阳、群壑、松林、月色、樵夫、栖鸟,所听:风吹泉响以及所感:松月生夜凉于诗中,在倘若写意画的意象中流露出诗人闲然自适的情志以及等候友人未至时淡然的清忧。所有景象都是自然流洒于笔端,不经刻意修饰,看似平淡的字句却又造思精纯,正是“山水清音,悠然自远” ,真淳浪漫,直至结尾“之子期宿来”才得知诗人是在等待友人,流畅平易,读来如清风拂面,让人心旷神怡。

孟浩然诗作中精力浑健,似有等待稍有急切之意却又无迹可寻,而诗中清秀远致的景象又处处体现着诗人怡然闲致的情思,使人在单纯清幽的诗境中感受清爽旷远之美,诗有尽而意无穷,读来回味隽永,意味悠长。

“诗者,吟咏性情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在孟浩然笔下,无不为吟咏真性情之作。“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淡淡的笔力,似白描般的手法,描绘出天边树木整齐繁盛,江畔如月般水洲,一派欣荣平静之景象,将清秋时节的盛景和诗人雅致淡泊之志流淌于笔端。“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蒸腾的香炉伴随旭日初升,壮观的瀑布喷流似彩虹,流畅自然的笔调渲染出山水之间开宏阔大之壮美,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满溢而出。

孟浩然的诗作都以“清芬”、“冲淡”见长,其冲淡的语言和明快的诗境都体现出盛唐诗歌之兴象。杜甫说,“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在孟浩然清淡的诗作下,我们看到的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中对时代气象最清新动人的描写,是对诗人清空旷达、悠闲自得的人生情趣和追求的最深刻体悟。从一位名家的作品大抵可以看出这位伟人的品性,孟浩然一生自由闲适,朴素自然,远离尘嚣的高洁品性值得后人永远铭记。

参考文献:

[1] 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2](唐)孟浩然著.徐鹏校注《孟浩然集校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3](清)沈德潜选编.李克和等校点《唐诗别裁集》[M].岳麓书社,1998.

[4] 罗宗强著.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M].中华书局,1999.

孟浩然经典诗句 篇10

1、题义公禅房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2、临洞庭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4、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5、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6、秋登兰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7、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8、夜归鹿门山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9、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10、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1、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墟。

12、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3、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一丘尝欲卧,三径苦无资。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14、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孟浩然诗 篇11

山水田园诗在中国诗歌中独树一帜,不仅特色鲜明,而且大家辈出。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的大家,其诗独具风味。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说“匠心独妙,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矣!”殷璠《河岳英灵集》中说:“浩然诗,文彩蘴茸,经纬绵密,半遵雅调,全削凡体。”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甚至认为孟浩然的诗“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诗没有……淡到看不见诗了……古今并没有第二个诗人到过这种境界”。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的“平淡入妙”的特色,除了从历代评论家的精辟评价中接受外,更需从孟诗的文本中去验证和体会。

一、疏朗萧散,似淡实腴

孟浩然以水墨写意画法写山水田园诗,疏朗的景象,萧散的神情,平淡的叙述,营造出似疏实密、似淡实腴的审美意境和包容吸纳一切又冲击感染一切的情感张力。

如《万山潭》: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诗歌四联,即四幅写意画,一曰磐石垂钓图,二曰潭鱼岛猿图,三曰深山忆仙图,四寻仙归棹图。诗人原本在磐石上垂钓,但醉翁之意不在钓,只是享受这与山水自然一体的“清闲“,于是诗人的眼光从钓鱼上游离出来,细看树下潭中自在的游鱼,树上藤间嬉戏的猿猴。看着看着,诗人的心思又再次从眼前的山水自然中游离出来了,他想到了《列仙传》中在汉江现身的神女以及那个“下请其佩”的唐突而幸运的郑交甫(《列仙传·江妃二女》)。因为孟浩然隐居的襄阳汉南园,本就在汉江水滨,他想起这件事再自然不过,绝无刻意用典之嫌。想到了就去找,这可能是他干了多年的傻事了,其结果是自然找不到,但找不到也无所谓,诗人依然开心,毫不失落,有明月清流作伴,一叶扁舟,一浆空明,一曲渔歌,优哉游哉,兴尽而返。细细想来,这不比“趁兴而来,兴尽而返”的王子猷更任性。可以说,孟浩然是一个穿梭在盛唐气象和魏晋风度中的奇人,难怪闻一多在读到这首诗的时候说“这首诗里,孟浩然几曾做过诗?他只是谈话而已。甚至要紧的还不是那些话,而是谈话人的那副‘风神散朗的姿态。读到‘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我们得到一如张洎从画像所得到的印象,‘风仪落落,凛然如生。”

二、同质相叠,清绝一代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具有“清” 的特质,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十二首》之六);李白说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孟浩然集序》中记载:“间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浩然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嗟其清绝,咸搁笔不复为继。”

孟浩然在营造“清“境时往往采用反复叠加具有“清”的特点的同类意象,层层叠加,如波澜相推,使读者感到一种“多重净化”的清新扑面而来。

孟浩然的名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构境便用此法。星稀之秋夜,河汉本就光彩幽淡,又有微云相遮,更见疏朗,再来一阵稀疏的小雨,天地清新如芙蕖初开,而细雨又打在宽阔的梧桐叶上,声音亦如钟磬清鸣。这重重“清”语,让读者的所有感觉都沉浸其中,陶醉其中,无怪乎吟这句诗当时“举座嗟其清绝,咸搁笔不复为继。”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亦用此法。荷与竹,本都是清新之物,都有君子清朗的气度;风和露也是天地间常清之物,清风所拂,清露所染,一片爽气。荷之香是荷之魂,露之声为露之骨,二者给人的感受更是“清”如脊髓的。故此,“荷风”“竹露”一联历来为世人击节称赏。

三、构思不凡,笔细如尘 陈师道《后山诗话》载苏轼语:“孟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尔。”陈贻焮认为苏轼认为“韵高”评的是孟浩然其诗,“才短”评的是孟浩然其人,说孟浩然诗格调很高,可惜作品太少[3]。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韵高”体现在诗的构思不同凡响,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想落天外。如《晚泊浔阳望庐山》: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 写“泊舟”却从几千里外的“挂席”写起,似乎有些离题太远,到了第四句才“始见”庐山,诗歌写到一半,主体才出现,节奏似乎太慢。这样的写法很冒失也很冒险,但仔细思量,若不是这一路几千里都没见到值得欣赏的名山,怎么能形容自己初见庐山时的那种惊喜和惊艳呢?即便是这样,若后面的句子接不好,这样的开头还是会贻笑大方。“我曾经读过庐山高僧慧远的故事,一直都对这名山这高人仰慕有加。”当人人都以为他要像李白《望庐山瀑布》和杜甫《望岳》一样给眼前的名山来几句惊人之语时,他偏偏又将笔荡开来,回到了历史典故中。诗到这里,诗歌就只剩最后一句了,庐山的特色还一点都没出来。“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日暮时分,我终于快抵达东林精舍了,就在这时,我听到一声钟鸣穿过历史、穿过黄昏,弥漫在庐山上,融化在人的心里。原来孟浩然之所以仰慕庐山,不是牵挂它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山势,而是由庐山、高僧、精舍、钟声构成的一种禅静,一种远离世俗的平静。对,这才是孟浩然。此诗构思全不按常理,但能“始以奇胜,终与正合”,让诗人的个性卓然独立,无怪王维“美其风调”;吕本中说它“详看此等语,自然高远”, 沈德潜说它“悠然神远”;王士祯说:“诗至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

孟浩然“笔细”,体现在他状物抒情是能于常人不能见处见之,能于常人能见处多见数层。

如《宿建德江》一首: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此时乃江湖漂泊之身,客愁自然如影随形,为何一到“建德江”畔“客愁”就“新”了呢?钟嵘《诗品序》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原来人的性情能随所见而深浅,遇感人之物,自然会随之摇曳跳动。心中的“客愁”虽然无时无地不在,但眼前“日暮烟渚”之境却让它生长扩大,较之先前,如同新生。“客愁”能“新”,这是孟浩然感受之“细”。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一联,更是细致入神:人在旷野,视野必定开阔,远处天树理应可见,但又有暮色水气浮动于眼前,所以其见难免朦胧,哪里是天,哪里是树,辨不真切,只是在感觉中知道天绵延无际,树必定在前方某处,那么树后肯定还有天。人的视野中,天如穹庐,四面下垂,愈远愈低。那么相应远处的天肯定比相应近处的树要低。既然是“日暮烟渚”,那么江何以“清”,月何以“近人”呢?有常识的应该知道,初上的淡淡暮色和傍晚的轻盈水汽都是“遥看有近看无”的东西,只能影响水平远眺的视觉效果,天上射下来的月光和近在咫尺的江面在“日暮烟渚”依然清晰历历。江水清澈无碍,明月映江,若“静影沉璧”。在这一片晶莹透彻之中,距离感被完全消解,月亮似乎欲破水而出,江畔的人也会感觉水中的月触手可及。“天低树”、“月近人”初看荒谬不经,但若非观察感觉极细,不能得此。

四、结句超迈,余味无穷

孟浩然在诗中一直追慕神仙高士,一直留恋山水田园,但与此同时他也向当朝“献赋”,向“当路”者寻求援引。终其一生,他都在归隐和出仕两个归宿间彷徨。归向何处,对孟浩然而言,即是个现实问题,也是个哲学问题。现实的矛盾让他痛苦,哲学的思考让他超脱。在山水田园诗歌创作上,孟浩然常以“问津”和“归去”之意收束全诗,将个人不知何去何从的迷茫感和人类永恒的“归宿意识”渗透到天地万象中去,这体现了孟浩然的“执迷不悟”,也正是他的“大悟”。

为了表现个人不知何去何从的迷茫感,孟浩然常以“问津”之意结句,如:

“为问乘槎人,沧洲复谁在?”(《岁暮海上作》)

“桃源何处是,游子正迷津。”(《南还舟中寄袁太祝》)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早寒江上有怀》)

“风帆明日远,何处更追攀?”(《广陵别薛八》)

“行侣时相问,浔阳何处边?”(《夜渡湘水》)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渡浙江问舟中人》)

“再来迷处所,花下问渔舟。” (《梅道士水亭》)

“ 暝帆何处宿,遥指落星湾。”(《下赣石》)

他在诗中不停向乘槎人、舟中人、道士、朋友问去“沧州”、“桃源”、“浔阳”、“越中”的路,在离别时问,在旅途中问,在偶遇时问。抛开表达“迷茫感”的内容需求来看,这样的结句让诗歌的感情在最后发散开来,看似渐行渐远,实则无处不在,从而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以“归去”之意结句如:

“羽人在丹丘,吾亦从此逝。” (《将适天台,留别临安李主簿》)

“烟暝栖鸟迷,余将归白社。” (《宴包二融宅》)

“愿言投此山,身世两相弃。” (《寻香山湛上人》)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彭蠡湖中望庐山》)

“暝还归骑下,萝月映深溪。” (《登望楚山最高顶》)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万山潭作》)

“何时还清溪,从尔炼丹液。” (《山中逢道士云公》)

“倘因松子去,长与世人辞。” (《寄天台道士》)

“莫愁归路暝,招月伴人还。” (《游凤林寺西岭》)

在每一次的思想挣扎之后,他都会给自己一个明确答复:彻底归隐。不管在人生中他是否做到了,但在诗歌中他是功德圆满了。随着羽化的仙人、高飞的鸿雁、东去的波涛,他归隐到云外、深山、清溪、平野、桃源,这样一个圆满的诗意结局,是陶谢以来山水田园诗的常用结句,那种尘埃落定的“归宿感”,真是山水田园诗营造诗人精神家园的最佳方式。

上一篇:务虚工作汇报下一篇:德明中学教师节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