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特殊人才支持计划

2024-06-22

国家特殊人才支持计划(共6篇)

国家特殊人才支持计划 篇1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正式实施

新华网北京9月19日电(记者 赵超)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19日召开会议,部署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指出,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加强协调,科学遴选,扎实推进,务求实效”重要指示精神,精心组织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更好地支持国内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为我国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是面向国内高层次人才的支持计划,8月17日,经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批准,由中组部、人社部等11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总体目标是,从2012年起,用10年左右时间,有计划、有重点地遴选支持10000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哲学社会科学和高等教育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形成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相互补充、相互衔接的国内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开发体系。对入选对象,在有关部门和单位原有支持的基础上,国家将从经费、政策、服务以及荣誉鼓励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

李源潮指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是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措施,是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的特殊重点工程。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着眼于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着眼于提升我国科技和人才的国际竞争力,着眼于提升我国未来科技和人才竞争力,加强统筹协调,齐心协力实施这项计划。要建立科学遴选机制,严格遴选程序、遴选标准、评价方式和专家选择,接受公开监督,保证入选者业内公认、同行服气。要加强对计划实施效果的评估,把制度创新贯穿实施计划全过程,逐步形成培养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长效机制,为优秀人才大量涌现和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环境。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成员,部分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负责人参加会议,中宣部、人社部、教育部、科技部负责同志在会上发言。

国家特殊人才支持计划 篇2

关键词:国家特殊需求,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特需项目”)试点工作,是教育部大力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1]。与国外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在其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不同,专业学位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在“特需项目”试点工作背景下,探讨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十分必要。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项目面临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断发展,培养人数迅速增长。2011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复首批“特需项目”63个试点单位,各个高校非常重视,积极探索特需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律,初步形成机制灵活、效果显著的培养模式。尽管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企业不满意,认为招聘毕业生难以满足社会企业需求;培养学校不满意,认为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与学校的投入不相配;学生本人不满意,认为未能很好地掌握企业需求的技能。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1.高校教学科研未能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

长期以来,高校以及科研机构通过科技创新,产生了大批研究成果,然而,这些研究成果难以转移到企业。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20%,产业化不到5%。2008年的数据显示,我国企业技术购买合同成交额为2163.5亿元,这些技术购买合同中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为263.9亿元,仅占10%左右。产—学—研—用的现实状况与企业科技创新的迫切需求存在很大距离[2]。

2.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需改进

培养单位制订的培养计划理论教学跨度太大,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不能有机结合,相关课程教师大多长于专业理论而缺乏专业实践能力,实践教学不能落到实处。虽然培养单位建立了相关创新教育基地和联合培养工作站,但实践所需的设备与场地不足,且缺乏实践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实践环节落实到位仍有不少难度。另外,尽管培养单位都基本实行双导师制,但校内外导师协同指导不够,但校外导师责任义务未明确,校内导师内动力不足。怎样发挥校内外导师各自优势,实现协同指导,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一项重要问题。

二、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

1.重视实践

国外专业学位的培养重视应用型,重视同企业的联合,并体现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导师构成和内部管理机制等方面。譬如,法国高等专业学院无指定教材和课本,他们沿用临时讲义,注重结合近期本专业领域内取得的最新进展。法国70%以上的教师是从经验丰富的企业高层主管、高级工程师、企业家或职业经理人中聘请的。日本专业学院按一定比例配置实践型教师。法国实施“职业活动年”,把实习实践作为深度融入职业环境及适应企业环境能力的重要一环。美国突出产学研相结合,强调专业实践和生产实际相结合。

2.突出地位

应用型硕士生的培养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譬如,哈佛大学2001-2002年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占其整个硕士研究生的64%。20 世纪80 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发生“工程模式”的范式革命,从重视工程科学转变到重视工程实践,建立和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尤其是工程硕士。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回归工程”的理念,从知识结构、前瞻性和领导力等三个方面提出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工业、政府、非营利机构以及教育机构的领袖人物,并提高工程专业知识基础和影响未来工程教育与实践方向。法国的高等专业工程师学院接受法国全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的资格认可与评估,毕业生可以在特定的工业部门和领域就业。

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笔者在此提出产—学—研—用递进式培养模式,即通过课程生产实践、理论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递进地培养特需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

1.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理念

“产—学—研—用”是一种生产实践、理论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的系统合作工程。由于高校和科研机构大批的研究成果难以转移到企业,因此,立足于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充分调动高校、产业、科研机构积极性,广泛合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协同效应,以互惠互利为原则,探索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以 “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推动和促进产—学—研—用结合。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实行倾斜政策,为培养项目提供保障

培养单位按照特需项目要求,对硕士专业学位点的申报和建设给予支持和保障,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大支持力度,促进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工作。建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制度,做到招生管理的规范化、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导师管理的规范化、论文管理的规范化和信息管理的规范化,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水平和能力,培养一批学术功底好、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不以学历和职称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将科研成果转化社会效益纳入考核体系,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的硕士专任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开辟绿色通道。设立兼职教师专项基金,用于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并激励其积极投身于硕士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和论文指导[3]。

3.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及合作院校的支持

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在高层次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国家级科研项目申报及重点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基地申报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政策支持;支持培养单位与各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定向培养一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建立国际化联合培养的机制,通过国际化合作设计项目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合作能力。建立与学会等权威行业机构进行课程对接和职业认证的管理机制,培养双证型的高层次人才。

四、“产—学—研—用”递进式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践

浙江万里学院通过“产—学—研—用”递进式培养模式,引导评价机制,激发主体动力,四位一体,对接认证,工学交替,交叉融合,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浙江万里学院的培养模式如下:一是学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组建四位一体合作,建立由生产实践到理论学习再到科学研究和实践运用的递进式、立体型培养平台,开展人才科技产业合作,统筹共享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二是教学内容对接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培养 “双证书”职业性人才;三是按照“实践→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路线,将生产实践和课堂理论学习有机结合,形成经验技能和学科知识双螺旋上升,锻造学生的实际运作和管理能力,通过跨学科的课程体系构建、复合型师资配备、综合性实习实践等途径,使其具备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四是联合培养,采用国际流行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

1.“产—学—研—用”递进式培养模式的主要措施

(1)面向行业需求,强化实践,建立四阶段递进式教学安排。学校贯彻培养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基础理论坚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具有鲜明职业导向性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构建实践性课程体系。每个专业核心课程教学都辅以相应的企业实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实习、实训进行指导和评价。在教学安排上,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建立校内、校外 “双课堂”。全日制硕士教学按四个阶段递进式安排。学生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对接,以3-5人的团队形式到企业实践。

具体实践流程为:第一阶段:企业生产实践。学生入学后即进入企业实践9周,在导师的指导下(企业导师为主,学校导师为辅),熟悉企业运作流程和模式,发现企业的现实问题,确定学习和研究的目标和方向。第二阶段:理论学习。学生带着研究问题回到学校,通过系统学习和导师的指导(学校导师为主,企业导师为辅),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第三阶段:科学研究。学生走进企业,在导师的指导下(学校和企业导师并重),结合运营实际,确定项目研究的选题,并应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后形成项目解决方案,形成毕业论文初稿。第四阶段:实践应用。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实践,使之转化为社会效益,并检验项目解决方案的实际运用效果。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课堂教学方式。“引进来”就是邀请有丰富实际运作经验的高层次专业人员来校进行课堂教学或专业讲座,其授课比重达到课程总学时的1/3以上;“走出去”就是将课堂延伸到企业,采用现场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其比重达到课程总学时的1/2以上。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职业素养提升紧密衔接。毕业论文环节同样重视与企业实践相结合。针对实践企业或者就业企业的现实需求完成毕业论文。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将研究成果应用企业实践,通过检测项目解决方案的实际应用效果,并根据产生的效益考核作为毕业论文考核重要依据,同时形成毕业论文。

(2)四位一体,中外合作,创新培养模式。学校与地方龙头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紧密结合,建立由生产实践、理论学习、科技创新、实践运用的递进式产学研合作平台。实现各方优势互补、扬长补短。学校在学术研究、科技创新及人才培养方面有优势,企业在市场预测、技术创新方面成效显著,行业是重要资源整合管理平台。四位一体,可以将全社会范围内整合资源,实现联动,开展人才科技产业合作。浙江万里学院充分利用与宁波诺丁汉大学合作优势,在联合授课、联合指导学生等方面深入合作,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硕士人才,满足跨区域、跨国界运作需要。

(3)引导评价机制,联合考核,激发主体动力。学生导师是培养学生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浙江万里学院利用开展“特需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时机,成立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开展校研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注重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职业素养。学位论文选题与专业实践或就业需求相一致。将学生在校内外导师指导下开展的研究生成果应用企业实践产生的效益考核作为毕业论文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将科研成果市场应用效益纳入导师指导学生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为激励学生学习与职业兴趣的有机统一,学校同企业合作设立奖励基金等一系列措施,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审核,根据学生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益择优予以激励,提高开展产—学—研—用培养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的社会内驱力。

2.浙江万里学院“产—学—研—用”递进式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浙江万里学院自获得“特需项目”试点开始,认真贯彻“服务特需、创新模式”的指导思想,牢固把握区域人才需求,成立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全面开展人才科技产业合作,校地通过技术共研,加快企业转型升级。两年来,校地共建科技研发、实践实训等各类产学研平台100 余个,学校与宁波市内企业达成技术合作项目50余项,合同金额超10亿元。例如,注册资金3000万元的中青华云(宁波)新媒体有限公司,就是产学研用培养模式社会效益的体现,由浙江万里学院提供技术支撑,合作做大网络信息监控、舆情分析的新兴产业,在台风水灾网络舆情应对中开展了全程跟踪和数据分析服务,为宁波市委、市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五、结语

回顾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成功案例,从中南大学的“高性能航空制动材料制备技术”,到华中科技大学的“数控技术”,再到上海交通大学的“离子膜技术”,它们之所以取得成功,都是由于服务于国家特殊需求,将国家需求作为推进产—学—研—用培养的原动力,将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不同需求作为产—学—研—用合作模式的基本依据[4]。在特殊需求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中,试点单位将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实践系统合作,通过实践学习、理论学习、科技研发和实践运用相结合,吸引相关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科研机构共同承担培养工作。

国家特殊人才支持计划 篇3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9月19日召开会议,部署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指出,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加强协调,科学遴选,扎实推进,务求实效”重要指示精神,精心组织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更好地支持国内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为我国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是面向国内高层次人才的支持计划,8月17日,经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批准,由中组部、人社部等11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总体目标是,从2012年起,用10年左右时间,有计划、有重点地遴选支持10000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哲学社会科学和高等教育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形成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相互补充、相互衔接的国内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开发体系。对入选对象,在有关部门和单位原有支持的基础上,国家将从经费、政策、服务以及荣誉鼓励等方面給予特殊支持。

李源潮指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是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措施,是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的特殊重点工程。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着眼于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着眼于提升我国科技和人才的国际竞争力,着眼于提升我国未来科技和人才竞争力,加强统筹协调,齐心协力实施这项计划。要建立科学遴选机制,严格遴选程序、遴选标准、评价方式和专家选择,接受公开监督,保证入选者业内公认、同行服气。要加强对计划实施效果的评估,把制度创新贯穿实施计划全过程,逐步形成培养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长效机制,为优秀人才大量涌现和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环境。

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个人工作总结 篇4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根据中央组织部、国家科技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国科发农„2014‟105号)的文件精神,我被选派到榆林百川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开展现代农业园区种(水稻栽培)、养(稻田养蟹)、加(大米加工)技术指导及其技术宣传和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1)主要工作思路。21世纪初,是中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为促进中国农业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知识、体制、技术、资源的有效整合是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我的工作思路主要是面向现代农业要求,把超前的现代农业理念、先进的农业技术、高效的农业装备、科学的产业管理模式带入企业并在企业应用和总结提高。

(2)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沉下心扎根企业,与农业企业和农民直接见面,使现代管理理念和科学技术直接到企业、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培养一批观念新、技术强、留得住的农民科技人员,加速农业科技传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增产增收。二是推广七项技术,即:稻田养蟹技术、有机稻栽培技术、规模化生产技术、现代机械化作业技术、标准化产业技术、专业化管理技术、商品化经营技术。三是办好技术培训班。

(3)培训工作落实情况。以榆林百川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基地,在田间地头开展观摩式技术培训,在室内利用现代影像工具系列的传授农业科技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共举办各类培训会3场(次),培训农民200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00多份。

(4)取得的成效。引进并推广水稻新品种5个,河蟹新品种1个,制定《蟹田稻及稻田蟹有机栽培(养殖)技术规程》1套、《大米加工及包装技术规程》1套、《有害生物安全防治技术规范》1套,并成功的推广了七项产业技术。一是稻田养蟹技术。包括良种蟹苗引进、扣蟹加代培育、蟹苗适时安全投放、田间水质及其水生动物和饲料管理、成蟹捕获及暂养等一系列配套技术的集成应用。二是有机稻栽培技术。螃蟹和水稻共生一地,既有共生共长等相辅之优,又有肥、药等相克之矛盾,因此在稻田养蟹过程中必须要取其之长,补其之短,采用重施有机肥、土壤和种子严格消毒、禁用化学农药等措施,因此,其产品必然是有机的。三是规模化生产技术。园区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将300多户共3100亩分散的农民土地集中起来,形成东西长1.8公里、南北宽1.1公里的矩形地块,进行集中连片开发和生产。四是现代机械化作业技术。由于土地面大、规整、平展,农田道路网络通畅,农田作业中的翻耕、靶平、插秧、收获、灭茬等环节全部使用大型现代化农业机械,如大马力拖拉机、液压犁、旋耕机、激光平地机、联合收割机等。五是标准化产业技术。无论是水稻生产、螃蟹养殖,还是水稻加工、包装和螃蟹暂养及包装;无论是种子(种苗)、还是生产管理,都是按照有关行业及技术规范和要求进行。六是专业化管理技术。园区管理人员分为水稻组、养蟹组、加工组和销售组四个团队,各施其职、各负其责,并分别从宁夏、辽宁等地高薪聘请了水稻专家、养蟹专家、加工技术员和营销能手。七是商品化经营技术。园区经营是以追求最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宗旨,以生产消费者满意的农产品为目标,因此,节本增效、资源循环利用、放心食品生产、精细加工、现代包装等商品化经营技术成为园区经营的重要手段。

(5)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一是缺乏工作经费;二是在单位考勤、考核中存在不衔接问题;三是把项目或者科技成果带到工作地进行推广存在一定问题。

(6)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关工作的建议;希望支持创建三区人才创业示范基地,形成科技产业创业链,协助企业和三区人才开展产业链推广,促进科技要素带动资金、人才、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向产业聚集。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三区”支教政策措施。对在支教工作中认真踏实、业绩突出的人员,按照相关规定,在职称晋升、评优选模、绩效分配等方面给予更多倾斜照顾。

(7)下一步工作思路及计划。

一是帮助公司确立和培育公司文化、经营理念、发展战略、管理模式等软实力;

二是继续深入推进“八项产业技术”,使其发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作用;

国家特殊人才支持计划 篇5

第一条 为支持高层次人才在连开展创新性研究,根据《大连市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若干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支持政策:

(一)顶尖及领军人才。每年支持具有较高学术造诣、较强创新能力、较大社会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20名左右,给予连续2年、每年20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顶尖及领军人才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按政策予以配套支持;科研项目成果通过技术市场在连实现转化和产业化,符合条件的给予最高100万元补贴。

(二)中青年创新人才。每年遴选培养杰出青年科技人才10名左右、青年科技之星100名左右。获评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给予连续2年、每年5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获评青年科技之星,一次性给予1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中青年创新人才承担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按政策予以配套支持;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及相当层次人才工程的,给予一次性最高10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

第三条 支持对象和条件:

(一)顶尖及领军人才。主要包括自2015年1月1日以来,我市全职引进的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人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千人计划”创新人才长期项目人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我市新获评的上述各类高层次人才。

(二)中青年创新人才。包括大连市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和青年科技之星。

大连市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研究方向符合科技前沿发展趋势或属于我市重点发展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2.年龄不超过40周岁,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

3.具有较强的领军才能和团队组织管理能力;

4.具有主持完成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励的经历;

5.至少取得以下业绩之一:

(1)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或EI论文5篇;

(2)获得PCT专利申请2项或发明专利授权3项(排名前2位);

(3)省级以上创新团队主要负责人。

大连市青年科技之星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研究方向属于我市重点发展产业领域,研究成果能与我市相关科技企业对接;

2.年龄不超过35周岁,具有硕士学位或中级以上职称,参加工作3年以上;

3.至少取得以下业绩之一:

(1)发表SCI论文1篇或EI论文3篇;

(2)获得PCT专利申请1项或发明专利授权1项(排名前3位);

(3)承担过市级及以上(含行业)科技项目或获得市级及以上科技奖励;

(4)市级以上创新团队骨干成员。

第四条 申请流程:

(一)市科技局每年在大连日报等媒体发布大连市高层次人才创新支持计划申报通知,明确支持对象,规定申请方式、程序及相关要求等。自通知发布日到受理截止日,原则上不少于30天。

(二)申报对象填写《大连市高层次人才创新支持计划申请表》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根据申报要求提供批文、学位、职称、专利、奖励、论文、成果转化、合作协议等证明材料。

(三)申报对象须在用人单位公示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方可申报。

(四)在连大专院校、市属及以上科研院所人才申报计划,由本单位初审后行文推荐;企业及其他单位人才申报计划,按单位管理权限或税收征管权限,由区市县(开放先导区)科技管理部门初审后行文推荐。

(五)市科技局对申报材料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核,对通过审核的予以受理,未通过审核的反馈初审推荐单位。

(六)市科技局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专家评审,评审专家应涵盖产业、技术、管理等领域,重点对申报对象的综合条件、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发展潜力及项目情况等进行评价。

(七)市科技局将拟入选人才名单和项目支持计划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

(八)市科技局将拟入选人才名单和项目支持计划在“科技指南针”平台上公示7个工作日,接受社会监督和意见反馈。

(九)公示无异议或经调查异议不成立的,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达入选人才名单和项目支持计划,市财政局根据项目支持计划将资金拨付至市科技局,由市科技局负责拨付资金。

(十)申报单位与市科技局、推荐单位签订项目合同书,约定项目的主要目标、研究内容、量化考核的技术和经济指标、经费预算和使用计划,并明确实施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五条 项目实施周期内,项目承担单位需定期报送项目总结和资金使用情况,推荐单位要做好项目监督管理工作,市科技局对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第六条 项目合同到期后,由市科技局组织或委托推荐单位进行项目验收。项目验收以项目合同为依据,对项目实施的技术路线方案、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应用效果、经济社会效益、知识产权的形成和管理、科技人才队伍培养、经费使用合理性等作出评价。

第七条 项目经费使用范围按财政资金相关管理规定执行,主要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等。

第八条 建立绩效评估机制。绩效考评可与项目验收工作结合开展,对项目实施结果和产生的绩效进行综合考核。根据绩效评估情况,调整完善相关政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第九条 列入计划且在支持周期内的顶尖及领军人才,科研项目成果通过技术市场在连实现转化和产业化,符合条件的按不超过新增投资额的70%比例给予最高100万元补贴;列入计划且在支持周期内的中青年创新人才,成为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国家级领军及更高层次人才的,可申请一次性项目资金支持;列入计划的顶尖及领军人才在培养周期内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青年创新人才在培养周期内承担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可按政策规定申请配套。市科技局每年统一组织评定一次,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落实相关支持政策。

第十条 具有突出创新能力的国内外顶尖人才,以及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可按“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原则,实施个性化支持政策。

第十一条 本实施细则由市科技局负责解释和具体组织实施,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

第十二条 本实施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大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创业

服务平台补贴实施细则

第一条 为加强科技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根据《大连市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若干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补贴的科技创业服务平台,是指经认定的国家、省、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和创新型孵化器。

第三条 补贴标准:

(一)对2015年1月1日后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的单位,给予一次性100万元补贴;认定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大学科技园的单位,给予一次性50万元补贴。

(二)每年按照创新创业人才、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创业服务活动等科技创业孵化绩效,对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和创新型孵化器进行考评,对考评优秀的单位按照不超过上运营成本70%的比例给予最高200万元的资金补贴。

第四条 科技创业服务平台考评补贴程序:

(一)市科技局每年在“科技指南针”平台发布科技创业服务平台补贴申报通知,明确补贴资助对象,规定申请方式、程序及相关要求等。自通知发布日到受理截止日,原则上不少于30天。

(二)申报单位填写《大连市科技创业服务平台考评补贴申请表》并提供批文、证书等相关证明材料。

(三)区市县(开放先导区)科技管理部门初审后行文推荐。

(四)市科技局对科技创业服务平台申报材料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核后,确定受理。

(五)市科技局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专家考评,形成当年全市科技创业服务平台补贴计划。

(六)市科技局将拟补贴计划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

(七)市科技局将拟补贴计划在“科技指南针”平台上公示7个工作日,接受社会监督和意见反馈。

(八)对公示期满无异议或经调查异议不成立的,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达补贴计划,市财政局根据补贴计划将资金拨付至市科技局,由市科技局负责拨付资金。

第五条 补贴资金应用于提升孵化服务能力软硬件设备购置费、部分服务设施改造费和水费、电费、物业费、取暖费、房租以及举办各项创业孵化服务活动费用等。市科技局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六条 本实施细则由市科技局负责解释和具体组织实施,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

第七条 本实施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大连市科技人才创业支持计划实施细则

第一条 为支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在连创业,根据《大连市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若干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支持政策:

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自主创业经验,熟悉相关产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开展创业活动。每年支持创业项目20项,支持周期3—5年,每项按不超过项目新增投资额70%的比例给予总额100—500万元创业扶持资金;取得社会化风险投资支持的,可给予风险投资总额20%的风险跟投支持,总额最高200万元;获得银行贷款的,给予当年利息额50%的贷款贴息,总额最高100万元;创业人才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且在连实施,按政策予以配套支持。

第三条 支持对象和条件:

支持对象主要包括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人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人选等,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自主创业经验,熟悉相关产业领域发展情况;

(二)创业项目符合我市产业发展导向和技术创新需求;

(三)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

(四)在连科技型企业的主要创办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

(五)在连企业注册时间不超过5年,经营业绩良好且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第四条 申请流程:

(一)市科技局每年在大连日报等媒体发布大连市科技人才创业支持计划申报通知,明确支持对象,规定申请方式、程序及相关要求等。自通知发布日到受理截止日,原则上不少于30天。

(二)申报对象填写《大连市科技人才创业支持计划申请表》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根据申报要求提供批文、学位、职称、专利、资质、财务报表、投资协议等证明材料。

(三)申报对象须在用人单位公示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方可申报。

(四)按申报单位税收征管权限,由区市县(开放先导区)科技管理部门初审后行文推荐。

(五)市科技局对申报材料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核,对通过审核的予以受理,未通过审核的反馈初审推荐单位。

(六)市科技局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专家评审。评审专家应涵盖产业、技术、财务、管理等领域,重点对人才综合条件,项目的研究基础、技术水平与产业发展前景,项目单位财务状况和项目经费预算等进行评价。

(七)市科技局将拟入选人才名单和项目支持计划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

(八)市科技局将拟入选人才名单和项目支持计划在“科技指南针”平台上公示7个工作日,接受社会监督和意见反馈。

(九)对公示期满无异议或经调查异议不成立的,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达入选人才名单和项目支持计划,市财政局根据项目支持计划将资金拨付至市科技局,由市科技局负责拨付资金。

(十)申报单位与市科技局、推荐部门签订项目合同书,约定项目的主要目标、研究内容、量化考核的技术和经济指标、经费预算和使用计划,并明确实施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五条 项目实施周期内,项目承担单位需定期报送项目总结和资金使用情况,推荐单位要做好项目监督管理工作,市科技局对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第六条 项目合同到期后,由市科技局组织或委托推荐单位进行项目验收。项目验收以项目合同为依据,对项目实施的技术路线方案、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应用效果、经济社会效益、知识产权的形成和管理、科技人才队伍培养、经费使用合理性等作出评价。

第七条 项目经费使用范围按财政资金相关管理规定执行,主要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等。

第八条 建立绩效评估机制。绩效考评可与项目验收工作结合开展,对项目实施结果和产生的绩效进行综合考核。根据绩效评估情况,调整完善相关政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第九条 列入计划且在支持周期内的科技人才创业项目,如取得社会化风险投资支持、获得银行贷款,可申请一次性风险跟投、一次性贷款贴息支持;列入计划的创业人才在培养周期内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可按政策规定申请配套。市科技局每年统一组织评定一次,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落实相关支持政策。

第十条 具有突出创新能力的国内外顶尖科技人才,以及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进行审定,可按“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原则,实施个性化支持政策。

第十一条 本实施细则由市科技局负责解释和具体组织实施,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

第十二条 本实施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大连市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实施细则

第一条 为支持重点领域团队在连创新创业,根据《大连市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若干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支持政策:

支持企业引进和培养以领军型人才或技术型专家为核心的创新团队,依托我市重点发展领域的平台和项目,实施有望突破核心技术、提升产业水平的创新活动。每年遴选支持创新团队20个,支持周期3—5年,每个团队按不超过项目新增投资额70%的比例给予总额100—30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研发成果实现产业化且市场前景广阔的,给予最高500万元产业化配套资金;产业化项目取得社会化风险投资支持的,可给予风险投资总额20%的风险跟投支持,总额最高500万元;产业化项目获得银行贷款的,给予当年利息额50%的贷款贴息,总额最高100万元。团队核心成员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且在连实施,按政策予以配套支持。

第三条 支持对象和条件:

(一)5年内由企业引进和培养的创新团队,核心成员为领军型人才或技术型专家;

(二)团队成员专业结构合理,具有关联性和互补性,具备企业达到具体创新目标的完整创新链;

(三)团队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符合我市产业发展导向和技术创新需求,技术和产品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四)团队具有承担市级以上重大科研课题、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经历;

(五)团队核心成员5人以上,团队带头人每年在连工作时间累计9个月以上,其他核心成员6个月以上;

(六)团队具有明确的创新目标和科研规划;

(七)团队带头人年龄不超过60周岁。

第四条 申请流程:

(一)市科技局每年在大连日报等媒体发布大连市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申报通知,明确支持对象,规定申请方式、程序及相关要求等。自通知发布日到受理截止日,原则上不少于30天。

(二)申报对象填写《大连市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申请表》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根据申报要求提供学位、职称、专利、论文、资质、财务报表、投资协议、贷款合同等证明材料。

(三)申报对象须在用人单位公示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方可申报。

(四)按申报单位税收征管权限,由区市县(开放先导区)科技管理部门初审后行文推荐。

(五)市科技局对申报材料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核,对通过审核的予以受理,未通过审核的反馈初审推荐单位。

(六)市科技局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专家评审。评审专家应涵盖产业、技术、财务、管理等领域,重点对人才综合条件,项目的研究基础、技术水平与产业发展前景,项目单位财务状况和项目经费预算等进行评价。

(七)市科技局将拟入选团队名单和项目支持计划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

(八)市科技局将拟入选团队名单和项目支持计划在“科技指南针”平台上公示7个工作日,接受社会监督和意见反馈。

(九)对公示期满无异议或经调查异议不成立的,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达入选团队名单和项目支持计划,市财政局根据项目支持计划将资金拨付至市科技局,由市科技局负责拨付资金。

(十)申报单位与市科技局、推荐部门签订项目合同书,约定项目的主要目标、研究内容、量化考核的技术和经济指标、经费预算和使用计划,并明确实施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五条 项目实施周期内,项目承担单位需定期报送项目总结和资金使用情况,推荐单位要做好项目监督管理工作,市科技局对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第六条 项目合同到期后,由市科技局组织或委托推荐单位进行项目验收。项目验收以项目合同为依据,对项目实施的技术路线方案、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应用效果、经济社会效益、知识产权的形成和管理、科技人才队伍培养、经费使用合理性等作出评价。

第七条 项目经费使用范围按财政资金相关管理规定执行,主要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等。

第八条 建立绩效评估机制。绩效考评可与项目验收工作结合开展,对项目实施结果和产生的绩效进行综合考核。根据绩效评估情况,调整完善相关政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第九条 列入计划且在支持周期内的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项目,如研发成果实现产业化、取得社会化风险投资支持、获得银行贷款,可申请一次性产业化配套、一次性风险跟投、一次性贷款贴息支持;列入计划的团队核心成员在培养周期内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可按政策要求申请配套。市科技局每年统一组织评定一次,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落实相关支持政策。

第十条 具有突出创新创业能力的,以及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重点领域团队,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可按“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原则,实施个性化支持政策。

第十一条 本实施细则由市科技局负责解释和具体组织实施,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

第十二条 本实施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大连市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引进计划实施细则

第一条 为做好全市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引进计划实施工作,根据《大连市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若干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紧缺人才是指我市产业发展需求迫切,但符合条件的人员相对短缺、难以形成从业竞争的人才。

第三条 建立全市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发布制度。编制目录要坚持产业导向、适度超前和市场配置相结合的原则,立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体现我市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状况。

第四条 市人社局负责编制、修订和发布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作为紧缺人才引进、培养和评价的重要依据。各区市县(开放先导区)人社局、市直相关部门负责协调本地区、本行业管辖下的用人单位,配合完成紧缺人才需求的问卷调查、会议座谈、意见建议征集汇总等工作。

第五条 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应明确紧缺人才的岗位类别、岗位名称、紧缺程度、岗位职责、任职能力要求、学历经历要求等。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每年编制一次,当年有效,新目录发布后原目录即行废止。

第六条 紧缺人才需求目录编制发布程序:

(一)前期准备。市人社局会同相关产业、行业主管部门及技术支持单位,共同完成目录发布范围确定、调查问卷设计等工作。

(二)调查摸底。市人社局组织采取问卷调查、会议座谈等形式,征集汇总全市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信息。

(三)数据汇总。市人社局在技术支持单位的配合下,完成信息录入、数据汇总等工作。

(四)编制初稿。市人社局根据全市产业发展方向,组织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并预测全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类紧缺人才产业分布、供需数量、专业构成等情况,编制形成目录初稿。

(五)会商讨论。市人社局会同有关部门对目录初稿进行讨论研究,形成目录终稿。

(六)审定发布。目录经审定后,由市人社局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对外发布,发布时间为每年第一季度。

第七条 政府有关部门将紧缺人才需求目录作为我市引进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发放薪酬津贴、住房补贴及给予其他相关政策待遇的依据。用人单位和人才开发部门可根据目录,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本单位、本行业的人才引进和储备计划。在连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可以目录为参考,及时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形成人才培养与紧缺人才开发的有效互动。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可根据目录,确定人才引进、猎头等业务的工作重点。

第八条 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执行期间,一般不予调整。如遇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等特殊情况确需调整目录的,经市人社局审核后,可增补或修改。

第九条 全职引进符合大连市重点产业紧缺人才目录的紧缺型人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或国家二级以上职业资格的,享受政府薪酬补贴。由用人单位提出申请,经审核批准后核发薪酬补贴,补贴周期为5年。全市每年遴选支持200名左右。凡岗位需求为“一般紧缺”的,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年2万元;岗位需求为“比较紧缺”的,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年3万元;对有助于提升单位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以及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非常紧缺”人才,其低、中、高级别的补贴标准分别为每人每年4万元、5万元、6万元。

第十条 紧缺人才薪酬补贴申报程序:

市人社局每年定期发布开展上紧缺岗位人才薪酬补贴申报工作的通知,被正式认定为我市上紧缺人才的所在单位可进行申报。

1.由人才所在单位填写《大连市重点产业引进紧缺人才薪酬补贴申报表》,加盖行政印章,持单位营业执照副本、合法居留手续、大连市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认定申请核准表、缴纳保险证明(需包含申请日期上月缴费信息)、申请人和单位经办人身份证等,统一到市人社局人才认定服务窗口申报(申报表可在市人社局网站或市人才服务中心网站下载)。

2.申报薪酬补贴人员由市人社局统一审核并组织专家遴选,遴选通过的人员在市人社局网站和市人才服务中心网站进行公示。

3.对公示期满无异议的,由市人社局通知人才所在单位提供经紧缺岗位人才确认的个人银行账户及身份证号码等相关信息。

第十一条 紧缺人才薪酬补贴发放和管理:

1.薪酬补贴在申请人员公示结束后按年计发,享受补贴期限为5年。市人社局每年向市财政局提交遴选通过的上产业发展紧缺人才名单,薪酬补贴由市财政局拨款,市人社局统一发放。

2.享受政府薪酬补贴的人才实行动态管理,一个发放期满当月,市人社局发布考核通知。具体考核由人才所在单位组织进行,填写上考核情况,包括紧缺人才履行岗位职责情况、主要业绩成果、单位考评意见等,加盖行政印章后报市人社局人才认定服务窗口(考核表可在市人社局网站或市人才服务中心网站下载)。

3.考核表逾期未报的,暂停发放补贴。考核不合格的,经市人社局审定后,停发补贴。

4.对享受政府薪酬补贴的人才按建立人才资料库,实行分类动态管理。

5.按照相应管理规定,发放期满,由市人社局向市财政局提交考核结果和下补贴执行意见。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是紧缺人才引进和使用的主体。要认真做好引进人才的申报、考核和服务工作,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工作平台。

第十三条 紧缺人才在薪酬补贴期内,离开本单位或本单位紧缺岗位的,以及违反法律和党纪政纪受到处理和处分的,未经单位同意逾期不归或擅自脱离岗位的,因个人原因给单位造成重大损失的,由用人单位及时报告,下不再享受薪酬补贴政策。

第十四条 本实施细则由市人社局负责解释和具体组织实施,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

第十五条 本实施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大连市海外优秀专家集聚计划

引智项目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发挥引智工作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大连市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若干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海外优秀专家集聚计划(以下简称“海聚计划”)是指为鼓励我市企事业单位引进急需紧缺的海外高层次专家来连创新创业而实施的海外优秀人才引进计划。

第三条 海外优秀专家是指我市企事业单位通过具体引智项目聘请的符合我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的高层次外国专家、台港澳专家及具有国外长期居留资格的华裔专家。

第四条 “海聚计划”引智项目是指为扶持和推进我市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产业集群等发展所设立的各类引智项目的总称。

第五条 通过实施“海聚计划”,遴选支持我市各类引智项目100项,推广引智成果10项,每年引进海外优秀专家1000人次。

第六条 市人社局(外国专家局)是“海聚计划”引智项目工作的组织实施部门。主要职责:

(一)制定“海聚计划”引智项目工作规划、目标和任务;

(二)“海聚计划”引智项目的组织、征集和汇总;

(三)“海聚计划”引智项目专家评审会的组织协调;

(四)会同市财政局编制“海聚计划”引智项目经费预算,提出资金资助计划;

(五)“海聚计划”引智项目的计划下达、组织实施和管理服务;

(六)各区市县(开放先导区)“海聚计划”引智项目工作的绩效考核。

第七条 市财政局负责会同市人社局(外国专家局)编制“海聚计划”引智项目经费预算并根据市政府批准的项目计划拨付资金,负责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检查。

第八条 各区市县(开放先导区)人社局负责配合市人社局(外国专家局)开展本地区“海聚计划”引智项目的征集汇总和组织实施,并做好项目的跟踪管理和服务。

第九条 各项目承担单位是“海聚计划”引智项目的实施主体,负责按计划做好项目的具体实施和经费的使用管理,配合有关部门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条 “海聚计划”引智项目主要扶持领域:

(一)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二)装备制造、港口航运、冶金化工、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项目;

(三)金融、物流、物联网、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新兴服务业项目;

(四)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和工厂化农业等现代农业项目;

(五)促进我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其他领域项目。

第十一条 “海聚计划”引智项目专项资金资助标准:

(一)配套项目。是指对国家和省级立项的各类引智项目。给予项目单位总量不低于1:1的资金配套。对配套经费额度低于市级常规项目经费资助标准的,按市级常规项目经费资助标准进行配套。

(二)重点项目。是指符合国家和我市重点战略需求,对我市重点行业和重点产业发展发挥关键和带动作用的引智项目。给予项目单位每项80万元资助,每年项目总数10项。

(三)专项项目。是指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对我市重点产业的某一领域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引智项目。给予项目单位每项50万元资助,每年项目总数20项。

(四)常规项目。是指促进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及新工艺研发,对解决制约企业发展关键技术及管理问题发挥积极推动作用的引智项目。给予项目单位每项20万元资助,每年项目总数70项。

(五)引智成果推广项目。是指经过1年以上孵化、具有示范推广价值且成效显著的引智成果(特别是农业成果)推广类项目。给予成果推广单位每项30万元资助,每年项目总数10项。

第十二条 “海聚计划”引智项目申报单位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依法在我市登记注册1年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规范的企事业单位;

(二)有具体的海外专家引进计划,并能同时配备充足的中方技术团队配合海外专家开展研发工作;

(三)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技术转化能力;

(四)对所申报的项目具有持续稳定的经费投入能力;

(五)具有健全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信用良好。

第十三条 “海聚计划”引智项目专家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国际上享有较高声望的科学家、知名专家、学者;

(二)在海外知名企业担任过高级职务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掌握核心技术,熟悉相关产业领域和国际规则的高级人才;

(四)海外科技专项、工程建设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五)海外高校、科研机构等教育科研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六)我市急需紧缺的其他海外优秀专家。

第十四条 “海聚计划”引智项目申报立项流程:

(一)项目征集。市人社局(外国专家局)根据国家、省批复我市各类引智项目计划情况,组织征集“海聚计划”引智项目;

(二)项目评审。市人社局(外国专家局)组织召开专家评审委员会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论证,出具评审意见;

(三)项目公示。评审结果通过大连市外国专家局网站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对公示期内有异议的项目,市人社局(外国专家局)组织调查核实,经核实确有问题的,取消本项目资助计划;

(四)项目下达。公示结束后,经市政府批准,正式下达我市“海聚计划”引智项目计划。

第十五条 项目实施。根据“海聚计划”引智项目计划,市人社局(外国专家局)会同各区市县(开放先导区)人社局做好项目的组织实施和动态管理。如项目承担单位发生名称变更、合并、重组、搬迁、专家变更以及项目无法继续实施等重大事项,相关单位应在30日内经区市县(开放先导区)人社局报市人社局(外国专家局)履行变更报备手续。

第十六条 项目总结。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执行完毕后,要将项目总结、经费决算材料经区市县(开放先导区)人社局报市人社局(外国专家局),经市人社局(外国专家局)、市财政局审核后,拨付专项经费。

第十七条 “海聚计划”引智项目总结决算材料:

(一)项目执行情况总结;

(二)外国专家来连工作证明材料,包括护照、签证、出入境记录的复印件,以及国际机票和专家现场工作照片等证明材料;

(三)审计报告。项目承担单位须提供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项目经费专项审计报告。专项审计所发生的费用可从引智专项经费中列支。

第十八条 “海聚计划”引智项目专项经费使用范围:

(一)获批国家和省立项的各类引智项目,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规定执行;

(二)列入市计划的引智项目,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海外专家的工薪、国际旅费、食宿交通费、项目专项审计费以及与项目研发和专家技术指导密切相关的其他费用;

(三)列入市计划的引智成果示范推广项目,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海外专家的工薪、国际旅费、食宿交通费,新品种或新技术在推广过程中所发生的引种、试验、扩繁、示范、培训、资料和技术服务费,项目专项审计费以及与成果推广密切相关的其他费用。

第十九条 获批国家引智项目,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要求,给予1:1配套资助,配套经费由市财政统一支付;省引进海外研发团队项目的配套经费和市“海聚计划”的引智项目经费,由市财政与项目申报所在区市县(开放先导区)财政按照1:1的比例分担,区市县(开放先导区)负担部分,通过年末结算划转。执行中,由市财政局统一拨付至市人社局(外国专家局),市人社局(外国专家局)负责拨付至各项目单位。

第二十条 引智项目承担单位是责任主体。在项目实施中存在弄虚作假等行为的,按《财政违法行为处罚条例》相关规定严肃查处,5年内不得申报各类引智项目;触犯相关法律的,依法严肃处理。

第二十一条 会计师事务所对出具的项目审计报告负有法律责任,对出具虚假报告的,按照相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二条 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海外优秀专家的认定范围为:国家和省引智项目专家、市“海聚计划”引智项目专家、荣获各级政府“友谊奖”的专家。被认定为海外优秀专家的,市人社局(外国专家局)可为其出具“海外优秀专家证明”。

第二十四条 对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海聚计划”引智项目专家,将优先推荐申报国家“外专千人计划”和各级政府“友谊奖”;对荣获大连市政府“星海友谊奖”的专家,每人给予人民币1万元奖励。

第二十五条 对持非“Z”字签证入境并持有由市人社局(外国专家局)出具的“海外优秀专家证明”的专家,将优先为其办理“外国专家证”和工作类居留证件,并为其随迁外籍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办理居留证件、签证等相关手续提供便利。

第二十六条 对长期在连工作服务并持有由市人社局(外国专家局)出具“海外优秀专家证明”的专家,聘请单位为其办理社会保险的,按每人每月缴费额度的50%给予补贴;聘请单位为其购买《外籍及港澳台人士综合医疗保险》的,按每人每年保费额度的50%给予商业补充保险补贴,保费额度上限为每人每年3000元。

第二十七条 对长期在连工作服务并持有由市人社局(外国专家局)出具“海外优秀专家证明”的专家,给予发放特诊医疗证,开辟就医就诊绿色通道,享受免费体检等服务。

第二十八条 各区市县(开放先导区)应根据本实施细则,制定本地区 “海聚计划”引智项目的相关资助政策,建立促进本地区引智工作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二十九条 本实施细则由市人社局(外国专家局)负责解释和具体组织实施,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

国家特殊人才支持计划 篇6

校属各有关单位: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实施方案》精神,按照教育部《关于2011“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申报工作的通知》(教技司[2011]161号)要求,现将申报2011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名额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实行限额申报制度,河南省教育厅限我校推荐申报自然科学领域1名参加教育厅组织的评审。

二、申报领域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按以下27个领域归口申报:1.数学;2.物理;3.化学;4.化工;5.农业;6.林业;7.电子科学技术;8.计算机与通讯;9.生物与基础医学;10.医疗卫生与临床;11.药学;12.中医药;13.能源;14.资源;15.环境;16.传统材料;17.新材料;18.先进制造;19.管理科学与工程(含工商管理)。20.哲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21.经济学;22.法学;23.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24.教育学、心理学;25.语言学、文学、新闻传播;26.历史学;27.艺术学、体育学。

请在申请书、申请人清单上注明申报领域的具体类别,如“申报领域:计算机与通讯”。

三、申报条件

1.申请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须符合《“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第七条所列各项基本条件;②应具有中国国籍,且必须通过人事关系所在单位申请,不接受跨单位申报;③在国内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工作,并受聘副教授级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④必须具有博士学位;⑤在申报当年1月1日,申请者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1971年1月1日以后出生);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申请者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1966年1月1日以后出生);⑥申请者所在学校必须承诺匹配(不低于1:1)所要求的资助经费;⑦各单位要坚持公开遴选,择优推荐的原则,注重与部门、地方和学校各类高层次人才计划的衔接;⑧引进海外青年优秀人才纳入本计划一并申报;⑨已获得“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科院“百人计划”资助者,不得再申请本计划;⑩如没有符合条件的候选人,可以不推荐。

四、评选推荐方式

省教育厅将邀请相关领域专家组成评选委员会,对高校申请材料进行集中评审,并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择优推荐上报。

五、其它事项

1.每个理工科学院限申报1项,学院若无合适人选,可以不推荐。2.以学院为单位申报,申请者先填写《“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申请书》1份参加校内评审,准备好10分钟的PPT汇报;评审通过者须按教育厅要求提交正式申请书一式10份,加盖所在学校公章。申请材料(包括附件)必须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双面打印,不得超过40个页码。

2.申报截至日期:2011年6月15日上午10:00前,逾期和不符合条件的申请材料恕不受理。

3.校内评审日期:2011年6月15日下午

4.本通知所提人才计划申报电子表格(2011新版)及管理办法,请在教育部科技司网站“下载中心”栏目下载。网址:http:// 附件:1.“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

2.“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申请书

上一篇:某连队退休女职工追悼会悼词下一篇:习近平同志在政治局第26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