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的经典诗词

2024-09-13

李煜的经典诗词(精选7篇)

李煜的经典诗词 篇1

南唐后主李煜的十大经典诗词

1、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秋夜悲怀: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3、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4、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国亡家破: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5、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6、清平乐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前尘似梦: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7、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8、子夜歌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春夜闲愁: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9、乌夜啼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10、蝶恋花

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澹月云来去。

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李煜的经典诗词 篇2

意象是中西方美学所共有的概念, 是诗歌创作的重要表现方法之一。意象就是寓“意”之“象”, 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在我国, 诗歌意象理论的产生发展已有两千多年之久。而在20世纪初, 英美诗歌“意象派运动”才开始盛行。其创始人, 美国诗人伊兹拉·庞德 (1885-1972) 对中国古典诗歌推崇备至。庞德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发现“中国诗人从不直接谈出他的看法, 而是通过意象表现一切”。诗歌的意象表达, 主要是借助一个个代表物象的词汇。作者把对外界事物的内心感触, 寄托在一个所选定的物象上, 借以抒发作者自己的某种情感。意象入诗的目的和所要达成的效果, 是以“象”征“意”, 宋代杰出诗人梅尧臣曾言:“诗家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也就是说写诗要用最精炼的文字去表达深奥的思想, 使读者可以“见一叶而知秋”。

一、古诗词意境传达是英语翻译的关键

一种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 意境通过物象表达或诱发, 是一种抽象的境界和情调。作者借助寄情于物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往往会通过诗词中个别词语的意境来烘托出整首诗词的总意境。意境可以说是一首诗词的灵魂, 作者的文字功底由此可管窥一斑, 正因为如此意境的真实传达成为英译的关键。中国古典诗词英语翻译如何再现原文意境, 并实现文字表现形式与形象意境的统一成为翻译的主要难点。翻译理论百家争鸣, 一首诗词的译本也不一而足, 异彩纷呈。

二、译者对诗词意境的深刻感悟是翻译的前提条件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首先是读者, 自身要具备对中国古代诗词的良好悟性及欣赏能力, 对原诗词进行全面客观解读。而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兼顾韵脚、形式和意境, 真实再现中国诗词的音美、形美及意美, 开发和提高英语读者对中国诗词的鉴赏能力, 这需要译者强大的英汉双语驾驭能力。以下以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词的英语翻译为例, 来谈谈诗词的意境传达。

(一) 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

李煜, 史称李后主, 是南唐第三任国君。他在书法、绘画和音律领域享有极高的声誉, 尤其以其后期诗词的文学成就最高, 被称为“千古词帝”, 对后世影响甚大。他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 诗词语句清丽, 音韵和谐, 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 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 推动了词的创作发展, 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沦为亡国之君后, 他的诗词更是题材广阔、意境深远, 成就超越了晚唐五代时期的词。他的词作“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以及“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等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虞美人》词是李煜的代表作, 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出凄切的思念故国之情, 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 此词亦成为感人至深的千古绝唱。

(二) 《虞美人》词的艺术特色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 结构精巧、文字凝练

这首词经过词人的精心结构, 围绕一个中心“愁”字组成和谐的艺术整体, 通篇跌宕起伏又一气呵成。全词以凝练明净、优美清新的语言, 运用对比、设问、比喻和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 将诗人的真情实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本词的第一句“春花秋月何时了”以发人深省的设问一波三折地引出词尾处的“愁”。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世间沧桑的强烈对比, 例如, 自然界“春花秋月”的永无休止与人世间“往事”的短暂无常相比, “雕栏玉砌应犹在”与“朱颜改”两相对比, 借助对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故国、月明、雕栏、朱颜、春水等意象的铺陈, 一唱三叹, 盘旋往复, 把词人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怅恨曲折回旋地倾诉出来, 最后凝成一句旷世悲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此句通过比喻手法来表现内心深远激荡的愁绪, 使内心抽象的“愁”有了外在具体的“象”, 是点睛之笔, 从而渲染出感人至深的优美意境, 激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一字一珠”的血泪之歌。

2. 感情真挚, 意境深远

本词写作虚实相生, 春花秋月的美好与词人内心的凄苦形成鲜明对比, 与“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有异曲同工之妙。由于《虞美人》写的是亡国之恨故国愁思, 比起其他表现风花雪月、离情别绪的词作来情感更加深厚激扬。法国作家缪塞曾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 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句话堪称是对《虞美人》这一不朽之作得完美诠释。

三、《虞美人》词的译文赏析

这首词有不同的译本, 文字表达各有千秋, 但笔者最欣赏许渊冲先生的这篇译文。

(一) 诗词译文要将音美、形美和意境美融为一体

我国古典诗歌是音美、形美和意境美的和谐统一体。就好似一个美人, 拥有颠倒众生的容貌体态、柔美动听的声音, 同时也不能缺了最重要的气质神韵。笔者认为中国古诗词的韵律如果在译文中亦能体现出来, 英语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更直观地领悟中国古典诗词的特点, 更鲜明地感受其文字形式与韵律之美所浸染出的悠远意境。

词又被称为长短句, 从五言、七言律诗演化而来, 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格律诗讲究文字对仗押韵, 字数也有严格的限制。而词打破了这种限制, 押韵比较自由, 中间可以换韵, 也不要求对仗。一般来说, 诗词以尾韵的双行押韵为主, 也就是韵脚。因为句尾在意义上或是音感上都往往是需加重诵读的部分, 配以音韵, 节奏感更强, 由此赋予文字一种音律的美感, 强化了诗词意境的渲染。例如, 《虞美人》这首词的尾韵“了”和“少”、“在”和“改”、“愁”和“流”押韵, 诵读起来徐缓悠长, 有一种回肠荡气的音律美感, 使人如同聆听一首音乐的序曲, 能够更进一步地体会诗歌的意境。许渊冲先生的译文同样采用了双行押尾韵的文字处理方法, [z]、[d]、[ɛə]、[t]音韵和谐, 朗朗上口。第一句中“when”和“will”押头韵;第三句“attic”、“which”、“in”、和“wind”等单词押腹韵, 这些词汇押韵现象在译文中还有多处, 不一一列举。通过对英语词汇押韵的巧妙处理, 这篇译文非常生动地传达出原词的音韵美。当然因为汉语在发音上还有平仄的变化, 英汉两种诗歌在音律方面也各具特色, 所以译者在翻译时不必苛求原文与译文韵脚完全相同。

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每句的字数和平仄上都有规定。从文字表现形式来看, 《虞美人》这首词原文在字数上具有一种排列规律上的美感。各句字数分别为7.5.7.9.7.5.7.9, 如同一串黑白相间、错落有致的珠链, 让人一见便生喜爱之心。汉语一个字是一个音节, 声音和形式结合到一起, 读起来抑扬顿挫, 韵味悠长。许先生的译文也通过每一句的长短变化, 有意凸显这种字数和音节上的变化规律, 可见译者匠心独具, 在文字形式表达上煞费苦心, 此译文不失为上乘之作。

(二) 译文要真实再现诗词中的意境

意境是抽象的情调和艺术氛围, 意象是意境的表现手段, 二者相辅相成。诗歌的意象有很多种不同的分类法。鉴于汉语言的博大精深, 对于意象的研究也百家争鸣, 似乎永无定论。比如有的学者根据诗词中的意象是否具有比喻意义, 将其划分为比喻意象和非比喻意象。也有人根据事物的属性将其分为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所谓自然意象, 是指被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自然界中某种物象。而用来寄托情思的社会事物、人物形象、生活场景等则属于社会意象。笔者试从后者的角度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1. 在英汉词义对等的条件下, 应当译出原文中意象的含义

自然界万物, 例如树木花草、亭台楼阁等物象都是自古至今诗人着力描写的某种特定意境载体, 由于其形象具体易于引发读者的联想, 在译文中应该真实再现。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便是通过枯藤、老树、昏鸦等一系列自然意象的铺陈, 烘托出孤寂旅人的凄凉哀伤之感。中国古典诗歌讲究词语对仗, 比如词语“春花”和“秋月”相对, 彼此映衬, 对意象的描写简练生动。从其传达的意境来说, 春花秋月象征着美好的事物, 往往用来表现轻松愉悦、宁静悠然的情境, 反衬出词人不堪回忆往事的悲凉惆怅之情。原词还有一处对月的描写“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月明中”采用词性转换的翻译方法, “the Lost moonlit land”用词简洁而形象, 词人在凄清明亮的月光下怀思故国的情景如同一幅画面跃然纸上, 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 使月的形象更加丰满, 再现了原词的意境。另外, 有的译者把故国译作“the old country”就不如这里“the lost land”传神, 后者表现词人沦为亡国之君的怅恨失落之感更加强烈。词人感慨美好的四季依旧在更替往复, 然而物是人非,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红颜不再, 空留余恨, 此句是对社会意象的描写, 意境隽永, 富有哲理, 能够激起读者的强烈共鸣。“But rosy faces cannot be as fair.”这句翻译非常贴切得体。

2. 对原文修辞的翻译可以灵活变通

中英两种语言在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审美观念等诸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 翻译不当会影响诗歌意境的表达甚至造成读者的误解。中英文修辞也反映出各自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特点。修辞的英译是实现语意等值, 再现原文意境的难点之一, 笔者认为修辞的翻译要灵活变通, 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但是无论意译还是直译, 加词或是减词, 都要注意原文意境的传达。我们再来研究一下《虞美人》最后两句经典名句的翻译:“brim”是充盈满溢之意, 用“the over-brimming river”来表现水势浩荡盈动, 借助暗喻的修辞手法, 以春水东流的比喻意象来传达词人直塞胸臆、奔腾激扬又绵延不休的凄苦愁恨, 将本词的感情抒发推向了高潮, 意境的传达可谓淋漓尽致。所以说翻译并非一日之功, 译者既要译出原作的个性风格, 又要最大限度地表达出原作之意境, 排除英语读者理解上的障碍, 让他们能够理解并欣赏古典诗词, 享受沁人心脾的艺术之美。

参考文献

[1]《大学英汉翻译教程》, 常玉田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2]《文学与翻译》, 许渊冲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3]《人间词话》王国维著, 文汇出版社, 2007

[4]《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 辜正坤,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5]《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理论研究》, 从滋杭著,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

小议李煜诗词的悲剧之美 篇3

关键词:李煜;诗词;悲剧美;文学艺术;

一、引言

悲剧美是美学范畴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仅体现在音乐等艺术中,诗词方面也有其表现,一般来说,诗词中的悲剧美能够引起人们更深层次上的审美感受。李煜作为北宋著名词人,其诗词中包含着浓郁的悲剧美,因此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二、李煜诗词中悲剧美的来源及其悲剧意识

(一)李煜诗词中悲剧美的来源

李煜的诗词中之所以充斥着悲剧意识以及悲剧美,和其人生经历是密不可分的。纵观其人生,可以说李煜本身就是一个悲剧人物,如果李煜不为君王,其必然是一个才子,但是造化弄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李煜在其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其人生轨迹。不过,正是李煜充满悲剧性的人生铸就了其充满悲剧美的作品。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文是指思考的内容及时空,而化正是对于这些内容的表达,而对于李煜来说,其身上的悲剧性使其在“文”方面达到了常人所难以理解的深度,而其高超的文笔又构成了其“化”,这也就是指其用诗词作为载体表现出了其悲剧色彩。

(二)李煜作品中所蕴含的悲剧意识

悲剧意识是一种将一切都归为悲剧结局的思维方式,使用当前的范畴对其进行划分的话,可以将其划分到人生观的层次之中,它是李煜作品中悲剧美的所有来源,在这方面可以参照笔者的《浅析浮生六记的文学魅力及创造力》,其中沈复的思维方式就是积极地,和李煜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然这里不对李煜如何形成这种人生观进行详细分析,仅分析这种悲剧意识给其作品造成了何种的影响。李煜的悲剧意识表现在悲天悯人、优柔寡断以及至善的品格之上,具体来看可以总结为繁华落之后的苍凉、人群之中的寂寞。

三、李煜前期及后期作品中所蕴含的悲剧之美

李煜的诗词可以很清晰的分为前期作品以及后期作品,以其生活经历进行划分的话则可以分成亡国之前以及亡国之后。整体来看,前期作品多描绘奢侈淫靡生活,凸显出非常空虚的生活状态;后期作品则表现亡国之痛、故国之思,无论其前后作品,悲剧意识是一致的,只是前期较为隐秘,而后期则表现的林淋漓尽致。以下将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李煜前期作品中隐性的悲剧美

李煜前期作品中隐性的悲剧意识构成了其作品的悲剧美。具体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痛苦、敏感的灵魂。从表面上看,李煜婚姻美满,生活悠闲,整日沉迷于声乐之中,但是,对其作品进行细细的品味就可以发现其中所包含的悲剧色彩,以其早期《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为例进行分析,其中包含着一种不安以及不舍的情绪,而另一篇早期作品《菩萨蛮》(铜簧韵脆锵寒竹)则表現了快乐至极时所产生的悲伤怅惘,仿佛李煜当时就意识到了万事悲凉这一结局,这种悲剧性是来自于李煜惊人的理智,他对一切都怀疑,即使现实生活,他也有一种“魂迷春梦中”的感觉,对于他来说,只有将一切暂时忘记,才能够感受到一些模模糊糊的幸福。

(二)李煜后期作品中淋漓极致的悲剧美

李煜后期的作品中,其悲剧美表现的更为淋漓极致,体现了人生巨大的失落与缺憾所带来的内心深重的创伤,正是其作品中存在着这种充沛的感情,使其所有的经典作品都来自于这一时期。

以李煜代表作《相见欢》来看,“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其中的艺术手法和其哀愁凄凄的感情交融在一起,配合清秋、残月、小院的场景,可谓是千古绝唱,笔者认为此篇的艺术成就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可谓是不相上下。

另外,亡国意识是李煜后期作品中悲剧意识的一个重要来源,也是构成其作品中悲剧美的重要因素。对于李煜来说,亡国和其本身性格中的“善”“优”“淫”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优柔寡断为北宋南侵提供了条件,而其迷信佛教也导致其不理政事,置百姓于水火之中,加速了亡国之路。

李煜这些性格特质使其成为了亡国之君,也正是这些性格特质使其在亡国之后选择利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等流传千古作品中所蕴含的愁思相对于前期作品更为充沛,也使得更能够使读者被感染,带给读者感动,是以后人称之为“南面王”。

无论是从主观上看,还是从客观上看,李煜的悲剧意识促使其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而其人生经历、感情经历也使得其作品更加丰满,有血有肉,或悲痛,或忧伤,或温柔,或缠绵皆成不朽之经典。

四、结语

李煜是“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惜薄命做君王”。其一生充满了悲情,他亡国的结局虽然让我们不禁感叹,但其留给我们的作品也具有非常高的艺术美感,让我们不断的回味。是以笔者依然相信,一篇文章成功与否关键还是在于此文章中是否具备充沛的感情,是否能够感染读者。

李煜著名诗词 篇4

李煜诗词:《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诗词:《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风回小院庭芜绿,

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

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

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楼深,

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李煜诗词:《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辘轳金井梧桐晚,

几树惊秋。

昼雨新愁,

百尺虾须在玉钩。

琼窗春断双蛾皱,

回首边头。

欲寄鳞游,

九曲寒波不溯流。

李煜诗词:《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昨夜风兼雨,

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滴频欹枕,

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

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

此外不堪行。

李煜诗词:《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

相留醉,

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诗词:《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

相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李煜诗词:《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李煜诗词:《浣溪沙》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转烛飘蓬一梦归,

欲寻陈迹怅人非,

天教心愿与身违。

待月池台空逝水,

荫花楼阁谩斜晖,

登临不惜更沾衣。

李煜诗词:《浣溪沙》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红日已高三丈透,

金炉次第添香兽。

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

酒恶时拈花蕊嗅。

别殿遥闻箫鼓奏。

李煜诗词:《长相思·云一緺》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云一緺,玉一梭,

澹澹衫儿薄薄罗。

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

帘外芭蕉三两窠。

李煜诗词赏析 篇5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3]

相留醉,

几时重,[4]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注释】:

[1]此词的词牌亦有作「乌夜啼」。

[2]谢:凋谢。

[3]胭脂泪:指女子的眼泪。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

[4]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起句「林花谢了春红」,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

得以强化。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

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

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

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

换头「胭脂泪」三句,转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一边是生

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胭脂

泪」,遥按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著雨胭脂湿」变化而来。林花为

风侵欺,状如胭脂。「胭脂泪」者,此之谓也。但花本无泪,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

彼,使之人格化──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不亦色若胭脂?

「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泪眼相向之际,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

已惝恍难分。着一「醉」字,写出彼此如醉如痴、眷变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而「几时重」则吁出了

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

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气呵成益见悲慨。「人生长恨」似乎不仅仅是抒写一已的失意情

怀,而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分析】:

此首伤别,从惜花写起。”太匆匆“三字,极传惊叹之神。”无奈“句,又转怨恨之情,说出林花所以

速谢之故。朝是雨打,晚是风吹,花何以堪,人何以堪,说花即以说人,语固双关也。”无奈“二字,且

见无力护花,无计回天之意,一片珍惜怜爱之情,跃然纸上。下片,明点人事,以花落之易,触及人别

离之易,花不得重上故枝,人亦不易重逢也。”几时重“三字轻顿;”自是“句重落。以水之必然长东,喻人

之必然长恨,语最深刻。”自是“二字,尤能揭出人生苦闷之义蕴。此与”此外不堪行“,”肠断更无疑"诸

南唐李煜诗词 篇6

1.《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澹月云来去。

桃李依依香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

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2.《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冉冉秋光留不住,

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

茱萸香堕,紫菊气,飘庭户,

晚烟笼细雨。

雍雍新雁咽寒声,

愁恨年年长相似。

3.《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

相留醉,

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4.《开元乐》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心事数茎白发,

生涯一片青山。

空山有雪相待,

野路无人自还。

5.《三台令》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不寐倦长更,

披衣出户行。

月寒秋竹冷,

风切夜窗声。

6.《后庭花破子·玉树后庭前》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玉树后庭前,

瑶草妆镜边。

去年花不老,

今年月又圆。

莫教偏,和月和花,

天教长少年。

7.《秋莺》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

老舌百般倾耳听,深黄一点入烟流。

栖迟背世同悲鲁,浏亮如笙碎在缑。

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

8.《书灵筵手巾》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浮生共憔悴,壮岁失婵娟。

汗手遗香渍,痕眉染黛烟。

9.《悼诗》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永念难消释,孤怀痛自嗟。雨深秋寂莫,愁引病增加。

咽绝风前思,昏濛眼上花。空王应念我,穷子正迷家。

10.《亡后见形诗》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异国非所志,烦劳殊清闲。

李煜的经典诗词 篇7

一、投射映射与诗词英译

投射映射是把一个认知域的部分结构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上, 用一个认知域来表达和理解另一个认知域, 其理据是两个认知域的认知相似性。李清照《武陵春》的“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中, “愁”本来是一种抽象的情绪, 被具体化成了一个“重物”。从认知角度看, “愁”和“重物”属于两个不同的认知域, 但它们都很“沉重”, 所以由于相似性而形成一对一的投射映射关系。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将这两句译为“But I’m afraid the grief-overladen boat//Upon Twin Creek can’t keep afloat”, 虽然删掉了“舴艋”这一意象, 但保留了“愁”与“重物”的映射, “grief-overladen boat”再现了“载不动许多愁”这一意境, 堪称经典。

二、语用函数映射与诗词英译

语用函数映射是发生在同一个认知域内两个不同事物间的映射, 其理据是两个事物的认知相关性。以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例:“落木”实指“落叶”, 两者属于同一认知域;“长江”实指“长江水”, 两者也属于统一认知域。但“落木”和“长江”属于整体, “落叶”和“长江水”属于部分, 词人用整体代替部分的映射使意境更加壮阔, 诗歌主题的表达更有感染力。许渊冲将这两句译为“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by hour”, 虽然没有保留诗歌原有的整体代替部分的映射, 但通过“shower and shower”和“hour and hour”弥补了该映射在诗歌意境构建中的渲染力, 甚至保留了诗歌原有的韵律。

三、图式映射与诗词英译

图式映射是认知图式自上而下的映射, 是抽象图式的空档与具体情境中的值之间的一一对应的映射, 其理论依据是空档和值之间的认知相配性。图式映射比较典型有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从字面看, 这首诗是在描述新娘询问新郎自己的妆容如何, 但结合诗歌背景可知, 实际是朱庆馀担忧自己的政治前途, 于是借此诗询问水部郎中张籍自己的才华如何。将该诗的具体值填到“询问”图式的三个空档中, 就形成了第一个图式映射:“询问人”和“新娘”;“询问内容”和“自己的妆容”;“询问对象”和“新郎”。但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 该图式映射通过投射映射产生第二次图式映射:“询问人”和“朱庆馀”;“询问内容”和“自己的才华”;“询问对象”和“张籍”。虽然诗歌真正的主题通过第二次图式映射得以实现, 但第一次图式形象的描述了诗人的心境。许渊冲在翻译这首诗时就保留了原有的图式映射:“Last night red candles burned low in the bridal room//At dawn she’ll kowtow to new parents with the groom//She whispers to him after touching up her face//‘Have I painted my brows with fashionable grace?’”

在翻译中国经典诗词时, 映射理论首先可以帮助译者理解原文的深意, 准确地把握诗词的主题, 其次在翻译时可以尽量在译文中保留其原有的映射, 还原映射在主题实现中的重要作用, 更贴切地展现诗词的精髓。

摘要:Fauconnier提出的心理空间映射理论源于数学, 是关于语义对应和匹配关系的理论。心理空间映射理论是认知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用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和文本分析。本文基于映射理论对中国经典诗词原文及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和解读, 试图探索出新的翻译技巧, 以便英译中国经典诗词时更好地保留其精华, 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有效传播。

关键词:认知诗学,映射理论,诗词英译

参考文献

[1]蒋勇, 祝克懿.诗篇中的映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5) 30-33.

[2]邹智勇, 张武德.意象映射与中国经典诗词意境现实化的认知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 2013 (1) :155-161.

[3]许渊冲.150 Tang Poems[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4.

上一篇:免费留学:可以直接申请入读新加坡政府中小学吗下一篇:初生婴儿入户委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