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词成就(共7篇)
李煜词成就 篇1
摘要:李煜的词以任纵率真的抒情风格为主, 前期词在细致的铺陈叙述中显示艺术的激情, 后期词采用了多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 但是前、后期都表现出任情纵逸、率真明快的抒情风格。和他纯直任纵的性格气质有关, 李煜词善用赋体, 无事寄托, 意脉灵动流畅, 蕴涵哲理;白描使他的词显得明净传神、色淡意远, 因而他的词在艺术上能够跳出花间派的局限而别具特色。
关键词:任纵率真,赋体写作,意脉灵动,明净传神,色淡意远
李煜 (937年~978年) 即南唐李后主, 字重光。洞晓音律, 工书善画, 尤擅于作词。从政治上来说他是一个懦弱无能的昏庸君主, 做了十四年国君, 南唐最终为宋所灭, 李煜也随之成为阶下囚。从文学上来讲, 他的词改变了花间派秾丽香艳的艺术风格, 提升了词的境界, 扩大了词的抒情内涵。清代的王国维称许为“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 感慨遂深, 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宋初晏、欧诸公, 皆自此出, 而花间一派微矣”。①下面本文主要从抒情风格、语言特色两方面来分析李煜词的艺术魅力, 体味其胜似天籁的美妙。
任情纵逸、率真明快的抒情风格
李煜是个纯情的词人。叶嘉莹认为他写词时感情的宣泄是无反省无节制的任纵, 如同随地显形、姿态百现地倾泻而下的涧流。“经过蜿蜒的涧曲, 它自会发为撩人情意的潺溪, 经过陡峭的山壁, 它也自会发为震人心魄的长号, 以最任纵最纯情的感情来反映一切的遭遇。”②这一比喻可谓精当至极, 精确地分析出李煜词任纵率真的抒情风格。细读李煜亡国前后的作品, 其内容与情思尽管有明显的差异, 却同样是这种任纵纯真的情感表现。语浅情深皆是因为感情的率真。前期的生活是豪华奢侈的宫中享乐, 词中多用形象的艺术画面和具体的环境实物, 在细致的铺陈叙述中显示艺术的激情, 让人感受到作者情感脉搏的跳动。比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 通篇写夜晚深宫中的歌舞宴乐盛况, 其间并没有高远深刻的思想意蕴。作者也不假辞藻之美, 不见着力之迹, 只以自然奔放的笔触, 表现出全无反省与节制, 完全耽于享乐中的遄飞的意兴, 但其中俊逸神飞的兴致无人可及。又如熟知的《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 首句运用单起之调, 笔势挺拔。接着写陈设的豪华与舞女的活跃, 语短意长, 迤逦入胜。下片写佳人舞后的神情和微醉的娇态, 与上片一气贯穿, 若不经意而运转自如。整首词中盈盈笑语、阵阵歌舞仿佛已弥漫了整个南唐朝廷, 读来却毫无花间派的镂金错彩、侈艳浮靡之感, 而是在绚丽明净的享乐中透露着痛快沉着的飞扬与投入。
李煜前期词这种堪称神品、纯任自然、不假雕饰、语言省净、感情真挚的特点, 被后人称为“足当太白诗篇, 高奇无匹”。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称李煜为“主观之诗人”, “生于深宫之中, 长于妇人之手, 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 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认为“不失其赤子之心”。的确, 李煜词中极尽描绘宫中奢靡享乐之能事, 纵逸天真既是他的性格, 又演化为其词的审美特质, 是李煜词韵味的根本。华而不实, 纵逸任情, 丝毫不知义理之所在, 作为一国之主, 他的这种任情和纵诞是可悲的, 作为词人则是可贵的。情感是韵味产生的基础, 没有情感, 诗词的韵味就失去了依托, 就丧失了灵魂。“情真则意远” (明·胡应麟《诗薮》引) , “情不深则无以惊心而动魄” (明·焦竑雅娱阁集序》) 。
况周颐在《惠风词话》中拈出“哀感顽艳”四个字作为词人性灵之所在。所谓“顽”即“有不得已者出乎其中而不自知, 乃至不可解”, “若赤子之笑啼然”。其实这里突出的仍是情真。情之真, 本于自然, 不假雕饰, 但使一往而情深, 隽语丽辞莫不是风流痴绝的精神体现。这也是后主处于五代时期“递叶叶之花笺, 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素手, 拍案香檀。不无清绝之词, 用助妖娆之态” (欧阳炯《花间集·序》) 的秾艳文风之中, 写词却可以令人魂绝神飞的原因。小令《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后主与大周后伉俪情深, 然而大周后病势沉重之际却与小周后偷情, 还写出这种幽情密约之词, 丝毫不顾及自己的帝王身份与一般的伦理人情。这也能看出李煜为人的纯真与任情。也因为这种纯真与任情, 词中“奴为出来难, 教君恣意怜”, 写艳情大胆赤裸却无鄙俗浅露之感, 深刻体现出女主人公对真挚爱情生活的热烈追求。无视此词为淫词、鄙词者, 皆因为感情的率真。“真字是词骨, 情真、景真, 所作必佳。”④
后期李煜肉袒出降, 一变而为阶下囚, 过着“此中旦夕, 只以泪洗面” (王銍《默记》) 的生活。他的生活内容较前期复杂, 感觉、心理变化也较多, 作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王国维说:“后主之词, 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意。” (王国维《人间词话》) 指的就是他这一时期的作品。这一时期他在词中采用了多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 抒发自己的一腔愁怨、满腹悲愤, 取得了打动人心的艺术效果。然而任纵率真、一任神行, 仍是他主要的抒情风格。
李煜把抽象的愁思藏入具体的意象之中, 读后使人思绪不断, 在心头引起绵绵无绝的回味, 同时也使难堪的亡国耻辱转化为人类普泛性的离愁别绪, 更易引起人的共鸣, 具有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熟知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就是这方面的典型。结句“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 奔放倾泻, 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 长流不断。国愁家恨, 直言道破, 却又破中有藏。愁在词意表面却又被迅速藏入滔滔江水, 没于浩浩长江, 留足了想象空间, 读之令人思绪不断。这种任纵率真又无浅白直陋之感的抒情, 因为李煜“阅世愈浅, 则性情愈真” (王国维《人间词话》) , 是他本来性格的真实流露, 乃至因为“一江春水”的怨望招致杀身之祸。
李煜还有一些词未由抽象意念回到形象之中, 而是直抒胸臆, 心声吐露明快, 感情抒发率真, 同样具有打动人心的效果。这种情况下他常用抽象概念的语言直接宣泄, 很少有或根本不写客观具体的实境实景, 势如泼墨, 直出肺腑。《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人生愁恨何能免, 销魂独我情何限。”《望江南·多少恨》:“多少恨, 昨夜梦魂中。”《清平乐·别来春半》:“别来春半, 触目愁肠断。”均直吐真情, 天然可爱。其哀婉凄绝之致, 又令人读之扼腕叹息。这种直抒胸臆的语言, 可以使作者胸中的感情波涛较少曲折地传达到读者的心中, 形成真切直接的冲击。也因为作者本人具备任纵率真的性格气质, 才形成了这样的抒情风格。
李煜词中较多运用今昔对比, 这样就可以把旧事与今日贯穿起来, 拉长时间和空间的幅度, 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感叹。《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中由帘外落雨感到春日渐近, 再由入夜不耐雨寒写到梦里“一晌贪欢”, 空间拓展, 时间上溯, 重回故园。梦醒则又回到眼前。下片由眼前凭栏又时空延展, 回到旧日南唐无限江山。最后以春回春去, 天上人间再次拉大时间和空间的幅度, 寄托哀伤绝望之感。李煜将他沉痛悲哀的国破家亡之感, 发之于心, 形之于言, 在今日与旧事的交错对比中, 渗入自己无限追恨之意, 这也是他任纵率真的性格表现。他的另一首词《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就引起了苏轼的批评“当恸哭于庙门之外, 谢其民而后行, 乃对宫娥听乐, 形于词句”。⑤其实李煜在词中注重真挚情感的挖掘和表达, 坦言对无尽往事的无穷追恨, 字字皆恨, 句句含悔, 也正是他的词能够打动人心之处。以情动人仍是他这种词的主要特点。
总而言之, 李煜后期词仍多采用直抒胸臆、任纵纯真的抒情风格, 以意胜不以境胜, 重抒情而不重议论或者描写刻画。这种抒情风格不同于传统“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语不涉己, 若不堪忧” (司空图《诗品》) 的含蓄, 不同于“若隐若现, 欲露不露, 反复缠绵, 终不许一语道破”⑥的蕴藉, 几乎篇篇是透彻于心之苦, 句句是国破家亡之痛。但是他心声吐露明快, 感情抒写真率, 写出来的词也成为他生命情感的外化。
明净传神、色淡意远的语言特色
善用赋体是李煜词的一个独特的写作方式。吴梅在《词学通论》中说:“二主词, 中主能哀而不伤, 后主则近于伤矣。然其用赋体, 不用比兴, 后人亦无能学者也。”⑦李煜词以情为主, 纵情挥洒, 无迹可求, 无章可循, 这种一任性情之所至, 直白自然的情感表现, 也就是“用赋体不用比兴”。没有寄托, 直抒胸臆, 在情景关系上情为主, 景为辅, 景为情设。自然景物在他那里也被忽略了作为风景的特质, 成为情感的载体, 呼之即来, 挥之即去, 让人感受到的纯乎是情感意脉的超逸灵动。例如《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以景语开篇, 其中已然渗透了岁月流逝的情感, 后面“寒雨晚风”仍寓情于景, 加深时间流逝之痛苦与无奈。下片直抒胸臆, 纯真任性中一气呼出的人生感慨于不经意中达到了人生哲理的高度。从全词来看, 他是在赋情, 一任情感的抒发, 词中出现的景物都是他抒发情感的工具, 渗透了主观情感。“《相见欢》……皆直抒胸臆, 而复宛转缠绵者也”“自写襟抱, 不事寄托”, ⑧这些对这首词的评论可谓精当恰切。在这种直抒胸臆、一片神行的超逸任纵之中, 没有逻辑推理直入人生最深的悲慨, 许多深沉悲愤的情感自然而然达到了人生哲理的高度, 因而后主词“眼界始大, 感慨遂深” (王国维《人间词话》) 。熟知的“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意义既深沉又无确指, 只给人以空间的无限广阔与时间的悠然绵长之感, 而其中对美好事物必然消逝的无奈悲苦又似乎给人以无穷的回味。这种仿佛是人生必然的凄绝哀感使得王国维说:“……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 (王国维《人间词话》)
善用白描是李煜“用赋体不用比兴”的另外一种表现。白描是一种表现手法, 其中也包含了不用比兴象征的意思。心在物先, 景为情设, 使李煜词在白描中渗透了主观情感, 用简练的笔墨勾勒出鲜明可感的艺术形象, 语言明净传神, 色彩平淡, 内涵丰富, 不可方物。小令《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六字“无言独上西楼”, 摄尽凄婉之神, 中间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 目之所见, 心之所及, 一切皆着我之色彩, 最后直抒胸臆, 将盘丝郁结的离愁形象点出却并不道破,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读来回味无穷。整首词写得极其自然, 如同脱口而出的日常口语, 没有一丝刻意修饰的痕迹, 却真切地传达出被幽禁之人难言的孤独与寂寞。这充满烟水迷离气息的文字, 是由于李煜幽居于汴京, 过着“违命侯”的难堪生活, 内心情感深曲郁结。袁枚说:“诗者由情生者也, 有必不可解之情, 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 (袁枚《随园诗话》) 李煜无事雕琢, 一任神行, 中心痛楚, 以歌代哭, 不从章法句法求之而自成“天籁”之音。又如《捣练子令·深院静》, 没有绘声绘色大肆渲染, 只是以单调的砧声和朴素的月光, 唤起人们对一个孤独无眠者的同情。苏轼说:“为文当使气象峥嵘, 五色绚烂, 渐老渐熟, 乃造平淡”。 (周紫芝《竹坡诗话》引) 李煜是真正达到了极炼如不炼、人籁归天籁的境界, 给人以“又如食橄榄, 真味久愈在” (欧阳修《六一诗话》) 的回味。白描的手法, 使李煜词简易、明净、含蓄, 因而笔墨之外有余意, “行于简易闲淡之中, 而有深远无穷之味” (钱钟书《管锥篇》引) 。
李煜词这种用“赋体不用比兴”, 无事寄托, 白描为主, 色淡意浓的写作方式, 与花间派的秾词丽句相比, 更能显示出李煜词意脉灵动,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尧臣) 的写作特色。列举花间派的代表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词中以艳丽细腻的笔调描画一个慵懒妖媚的女子晨起梳妆的情景, 色彩秾艳、意象绵密, 鬓发、香腮、蛾眉、罗襦、鹧鸪, 一系列体态、衣饰的描述看似色泽明艳, 读后却无韵味可言, 人物如同木雕泥塑, 无灵动飞扬的神采与心理。李煜词则明显地不仅注重外在视觉感受, 更注重内在心理的描述, 不仅注重静态物体, 更注重动态过程, 语言清新明净, 意脉流畅灵动, 因此李煜词有更强烈的情感意蕴。同是塑造人物描写女性的小令《长相思·云一緺》, 词中用比喻写女子的发髻与玉簪, 用衣服的色调与质地显示女子的素淡天然、玲珑剔透的韵致, 黛螺轻颦, 心中幽怨悠长而不强烈。下篇仍以白描胜出, 淡笔点染秋窗夜雨, 环境的凄清与女子的相思无奈和谐统一, 不言情而情韵兼胜。通篇轻淡明朗, 秋雨长夜中的相思女子呼之欲出。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云:“毛嫱、西施, 天下美妇人也, 严妆佳, 淡妆亦佳, 粗服乱头, 不掩国色。飞卿, 严妆也;端己, 淡妆也;后主, 则粗服乱头矣。”也主要从艺术风格上说李、温词的区别十分明显。这也是李煜词在艺术上能够跳出花间派的局限别具眼界之处。这里用比喻的修辞和李煜词“用赋体不用比兴”并不矛盾。后者主要指不用象征寄托, 不是物在心先, 触景生情, 以风景意象作为内在情感的象征附丽, 不是说李煜不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沈道宽在《论词绝句》中说:“南朝令主擅风流, 吹彻寒笙坐小楼。自是词章称克肖, 一江春水泻春愁。”⑨周之琦在《 (十六家词录) 附》中云:“玉楼瑶殿枉回头, 天上人间恨未休。不用流珠询旧谱, 一江春水足千秋。”⑩历代词家对李煜词的佳评数不胜数。的确, 李煜词以任纵率真的抒情风格, 使词在他那里突破花间派的局限, 成为生命情感的外化。和他纯直任纵的性格气质有关, 在作词时他“用赋体不用比兴”、善用白描, 形成“天然去雕饰”的语言风格, 语言明净传神、色淡意远。纯真任情的性格气质、独特的作词技巧使李煜词成为晚唐五代创作中一朵清丽的奇葩, 也成为后人细致阅读和深入研究的典范。
注释
1 王国维:《人间词话》,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
2 叶嘉莹:《叶嘉莹说词》,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版。
3 谭献:《复堂词话》,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年版。
4 况周颐:《蕙风词话》,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0年版。
5 洪迈:《容斋随笔》,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7年版。
6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年版。
7 (8) 吴梅:《词学通论》,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版。
8 (9) (10) 孙克强:《唐宋人词话》, 河南:河南文艺出版社, 1999年版。
李煜词成就 篇2
——纳兰词与李煜词之比较
[摘要] 纳兰词与李煜词的特点,通过对其内容与风格,情感表达,语言描摹等方面进行分析,我认为他们虽有一定相似之处,但在更多的方面,二者并不相同。应该说,他们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关键词] 纳兰词 ; 李煜词 ; 比较
词发源于隋唐,至五代,掀起了第一个高峰,领军人物是南唐后主煜。他以自己的人生境遇为背景,以血泪为书,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诗必盛唐,词必两宋。”此论可谓千载流响。然而,在经历了两宋的辉煌之后,词坛衰微,直到清初才又呈中兴之势,一大批优秀词人涌现,纳兰性德便是其中的突出者。通过古代文学的系统学习我们可以知道,纳兰性德与李煜分处词发展的一前一后两个时期,虽然相距数百年,但二人在气质及词风上却颇为相似,后人也往往喜欢将二人相提并论。周之琦曾谓“纳兰容若,李重光后身也”;唐圭璋云:“成容若雍荣华贵,而吐属哀怨欲绝,论者以为重光后身,似不为过。”[1]梁启超也说:“纳兰小词,直追后主。”二者皆以为纳兰词酷似后主之词。确实,纳兰性德一直十分推崇李煜,他在《渌水亭杂识》中说“:花间之词,如古玉,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2 ]但两家词是否真的同出一辙,无甚差异呢? 通过对他们作品的了解和分析,我将从内容与风格、情感表达、语言运用三方面对其进行比较。
刘熙载称唐五代词“儿女情多,风云气少”,李煜在亡国之前的词作也具有这个特点,当时南唐偏安于江南一隅,后主李煜不思进取,一味的穷奢极欲,因而他的前期词题材较窄,主要反映宫廷生活与男女情爱,如《玉楼春》、《菩萨蛮》等,尚未脱花间词派绮丽浓艳之窠臼。南唐灭亡之后,李煜被宋太祖所俘,尝尽了国破家亡的滋味,终日以泪洗面,其词作也洗尽铅华,一变为感伤沉痛之音,如《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就是他后期的代表作。主要表达了对“故国”与“往事”的无限留恋,以及对万事成空、往日不再的感慨。较前期有了很大的进步,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如那首著名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春花秋月、雕栏玉砌的自然恒久与故国、朱颜的短暂无常相对比,瞬时使这不可避免之痛苦浩浩荡荡,难以抑制。此篇被称为古往今来怀念故国的压卷之作,诚不过誉。总的说来,李煜之词较花间词作在气象上有了较大的开拓,但在风格上却不改其情致缠绵,故李词近于婉约。
相比之下,我认为纳兰词的内容则更丰富,既有妩媚风流的爱情词,缠绵绯恻的悼亡词,又有气魄雄浑的边塞词和寄托深远的咏物词。其艺术的风格也更多样,婉约与豪放兼而有之。恰如这首《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上片由一个设问引起,西风、黄叶与落日共同构建起一个孤寂凄清的黄昏,当夕阳将作者的影子拉得极长极长的时候,他想起了与亡妻共同度过的那些平常时光,当初不曾留意,如今却都不可追回⋯.一种无可奈何的酸楚油然而生,从词中一直渗透到读者的心中,真是“人言愁我始欲愁”。这种类型的词作在词集中比比皆是,温婉中流露出一段哀伤,掩卷后总有丝怅然若失之感,从而形成了它特有的艺术风格。纳兰的豪放词,在我看来,也是丰神迥绝,如《长相思》、《如梦令》、《相见欢》。这样的作品,即使是与苏轼、辛弃疾的豪放之作放在一起,也丝毫不逊色。王国维就极为欣赏纳兰的边塞词,他在《人间词话》中说:“‘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月’、‘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中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性德塞上之作。”纳兰的这种刚柔兼备的词风正是他个人独特气质的反映。本是骁勇善战的满人后裔,但却十分向慕南朝文化;他文武双全,阅世很深,既曾有过偎红倚翠的风流,也曾铁马金戈,驰骋于边塞绝域;他既有一颗多愁善感的诗人之心,又同时具有坚毅果决的个性。
纳兰词与李煜词都以善言情著称,其所言之情又均凄惋缠绵,动人心魄,这也是部分观者认为二人词风相近的一个原因。但若仔细玩味,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在情感表现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从他们的感伤的原因谈起。李煜自从继位以来,便一直沉湎于杯光舞影,不知愁为何物,然而当宋太祖挥师南下,攻破了南唐都城,也打破了李煜苟且偷安的幻想。从一国之主到亡国奴,身份、地位、尤其是心绪上的巨大反差,使得他那颗纤弱敏感的心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的痛苦,因此才能产生出那么多悲不自胜的亡国之作。可以说,李煜词风凄惋的主要原因在于受了外界的巨大打击。而纳兰的一生虽然也有过对仕宦的失望,对人事无常的心灰意冷,但这只是他一生憔悴的一个侧面,并非主要原因。翻看他的词集,从始自终一直贯穿着挥不去的悲情,因此我认为在纳兰的内心深处是欣赏悲剧美的,所以在创作中,他更愿意以这样的题材入词。由此可以推知纳兰词词风凄惋更多是来自于内心的审美倾向。
其次从对感情的拿捏上来说。无论是李煜的前期词还是后期词,都流淌着一种无节制的、不计后果的宣泄。前期词如《玉楼春》便是一首少有的纯表现享乐的作品,“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看得出,这是一个完美的夜。后期词如《浪淘沙》、《乌夜啼》、《虞美人》等对亡国之痛、人生之苦毫不掩饰,而且不想排解。后主往往终篇描写愁绪,但却无一字提到何以销愁,一任这股巨大的哀痛如春水一般汹涌澎湃。相较而来,纳兰的一生虽然忧多欢少,但他对感情的态度一直是理性的、有节制的。他是宰相明珠的长子,又是御前一等待卫,身负家、国双重重任;他的一举一动都关系重大,这使得他做任何事都不能如李后主一样随心所欲,所以当他言及忧愁时总是十分委婉,往往只言愁而不言因何而愁。他更多的是将哀愁一肩担起。如《忆王孙》:“西风一夜剪芭蕉,倦眼经秋耐寂寥,强把心事付浊醪。读离骚,愁似湘江日夜潮。”纳兰终身都在寻求解决的办法,但对于忧伤的起因却讳莫如深,他把一切都压在了心底。
对情绪的处理方式不同,不仅影响了二人的词作,也导致了他们不同的命运。李煜因不讳言故国之思而触怒了宋太宗,被赐死;而纳兰却因终生抑郁,憔悴而死。再次,在言情的境界上说,李煜的境界更大,涵盖了整个人生及宇宙。他能跳出自己的一己哀愁,感悟到全人类的普遍哀愁,从而扩大了读者群。像《虞美人》、《浪淘沙》、《相见欢》这样的作品,亡国之人看了固然有所感慨,客居他乡之人乃至是追忆昔日年华的人也都心有戚戚焉。所以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 感慨遂深, 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3]。纳兰往往只观注自己的一己之感,他的悼亡词也写得情深意切,感人至深,但未经过生离死别的人对之的理解就不那么深刻。今人赵秀亭云:“论词境,(纳兰)阔于温而浅于李。后主眷系家国,故重;容若萦系私谊,故轻。”[4 ]所言极是。李煜之愁则是哀而不伤的,李煜一生大起大落,所受磨折要十倍于纳兰。但正如纳兰诗中所言“愁多反自笑,欢极不能歌”,李煜以一代帝王的身份沦落为阶下囚,失去了曾经拥有的一切,甚至连妻子小周后都不能保全,这样巨大的悲伤反而使他冷静下来,以一声浩叹来面对惨淡人生,这里面寄托的是更深的不幸,更多的无奈。
最后在语言的运用上,李煜及纳兰均可称圣手,李煜的前期词色泽较浓艳,喜用红、香、花、月等艳字,但在他出众才情的调度下,其词虽艳但不流于恶俗,比之于花,当如富贵牡丹。及至后期,亡国之作尽改前态,洗尽铅华,以素面朝天,并频频以流水、落花、梧桐、芳草等意象入词,又疏宕似暗香浮动之老梅。而纳兰词则一直淡雅有致,颇有云淡淡,水悠悠之意,所用意象也是秋雨、西风、萍水、荷灯这样的凄清幽冷之物,比之于花,更似空谷幽兰。
二人之词均有自然性灵的特点,他们不追求镂金错彩,而文采动人。李煜之词以概括性强而见长,往往几个字就道出作者心中的所有苦闷,一句词就使读者的心灵震撼不已。如《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此词篇幅极短,上片以西楼、残月及深院的梧桐勾勒出环境的凄凉,同时也是作者心绪的反射。下片以“剪不断,理还乱”来为离愁下了一个十分准确的概念,便戛然而止。但言外之意却非常丰富,有忆有悔有恨,一切皆随读者的想象而生。纳兰之词以委婉曲折见长,虽不具备李词的超强概括力,但描摹生动,入木三分,另有一种动人心魄处。如悼亡词《浣溪沙》中:“环佩只应归月下,钿钗何意寄人间。多少滴残红蜡泪,几时干。”此词感情深挚,可谓一波三折。结语化用了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将离别之苦,生死之恨发挥得淋漓尽致。将二人的词作作一比较,会发现“李词如国画中的写意,只寥寥几笔便形神兼备,而纳兰词便如工笔画,刻画甚细,曲尽其妙。”[5 ]
从写作手法上看,李词多是客观描写,作为第一人称的“我”的形象极淡,象“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这样的句子,可以理解为是作者的自我描写,也可以理解为对他人的刻画。而在纳兰词中,作者自身的形象则由幕后走到了台前,十分突出。如“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等句,读者一望即知是作者在转侧难眠,是作者欲辞冰雪以暖亡妻,而不可能是别人。另外,纳兰在词中加入了 许多对白,也使“我”变得更为鲜明,如“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卿处早醒侬自睡”“是伊缘薄,是侬情深,难道多磨更好?”等句,或是作者的自言自语,或是对亡灵的直接倾诉,都有很强的主观色彩。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李词与纳兰词有一定的相似处,但在更多的方面二者并不相同,虽然李词在前,纳兰词在后,但纳兰并未亦步亦趋地模仿李词,而是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从而在词坛上形成了一道与众不同的风景线。
[参 考 文 献]
李煜词的艺术特征 篇3
一、自然真率 直抒胸臆
李煜的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能够直抒胸臆,即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它所有的词都是由自己的亲切感受生发的,大胆抒写,绝无拘束,使词中的情、事、景象等等都跃现在读者眼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如《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上阕写景,朝雨晚风苦苦相逼推残春意;下阕写人,风风雨雨中人的韶华消尽青春销磨。末句说“人生长恨水长东”,没有一点秾丽香艳的修饰,没有一点镶金嵌玉的词藻,完全是真率地倾吐情怀。就是没有文学修养的人读了之后也可以有相当深刻的印象。这充分反应了作者“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见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个性。这说明李煜已经打破了花间词人多不在词中抒写个人真性情的境地,为当时词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
二、多用白描 形象鲜明
李煜词的另一种重要特色就是白描手法的运用。他不但善于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来构造富有立体感的画面,更善于抓住客观景物中最富特色之处,造成特有的艺术氛围,将自己抽象的情思具体化。如《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用一个具体的比喻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切身感受的无可解脱的愁苦。最后一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给人一种深愁难解,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觉,这更增加了整首词的意境深度,韵味悠长,引人深思。另外,他写愁眉不展,用的句子是“不放双眉时暂开”(《采桑子》);写落红满地,用的句子是“片红休扫仅从伊”(《喜迁莺》)。把一般的情景写成有意识的活动,或者说把有意识的活动从一般的情景中表现出来,就加深了句子里所含蓄的意味,加强了作品里人物活跃的气氛,从而就增加了作品感染人的强力。
三、对比强烈 字字血泪
李煜词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具体内容往往是通过对比的写法来表达出当时的心情,如《望江南》(多少恨)一开头就把“恨”字指点出来,恨的是往日繁华的消失,今日处境的凄凉。而《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乌夜啼》(昨夜风兼雨)等都用鲜明的今昔对比,缅怀失去的繁华,不禁使心为之痛,情为之哀,欢愉已像梦幻一样从此消失,而留下的只有在无可奈何的境域中深沉的叹息。而那首据说直接造成他死因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则更集中的表达了他的深哀剧痛:其词以流利自然的笔触描绘了心中的无限愁绪,表现了他对故国的绵绵不尽的哀思,对往日生活的深情怀恋。结尾俩句概括了作者满腔悲愤。有如长江大河之水奔流直下,一泻千里,加重了全词的感染力量。
四、语言清纯 字句精炼
艺术语言的创造和生动口语的连用,这是李煜词取得艺术成就的一个主要因素。他所运用的语言都是清纯明朗的,如《一斛珠》(晓妆初过)、《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等首都摒弃了许多装饰、涂抹的用法,用的都是清纯明朗的句子,有时还吸取一些生动的口语,如“酒恶”、“些儿个”、“忙杀”之类。
李煜入宋以后的作品,由于生活作风、思想感情的转变,表现手法也更加熟练,对于艺术语言的创造达到了更高的境地。如“人生仇恨何难免”(《子夜歌》),“多少恨”(《望江南》),“闲梦远”(《望江梅》),“春花秋月何时了”(《虞美人》),“帘外雨潺潺”(《浪淘沙》)等首,包蕴着许多不容易明白说出的内容,但谈起来竟像脱口而出,随笔写成,看不出一点锻炼的痕迹而自然达到清纯明朗的境地。
李煜词在语言方面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的境地,是和他用字造句的精炼准确分不开的。《乌夜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个“锁”字把作者当时那种无法与他人诉说的离愁别恨表达的淋淳尽致,是非常形象生动的传神之字。
李煜的词在艺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李煜后期词与前期词相较,内容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突破了传统词只写男女私情的狭小天地,直接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感受,抒发个人的情怀,这无疑是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表现生活和抒发感情的能力,使词由专为应歌的艳曲向着抒怀言志的方向发展(这是唐五代词的一大转变)。
试论李煜词的“神秀” 篇4
李煜 (937-978) , 初名从嘉, 字重光, 号钟隐, 又称莲峰居士, 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李璟死后, 李煜在金陵嗣位, 史称后主。李煜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词人之一,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和意义, 这一切, 主要是来源于他的词的创作成就。他的词作, 同他的身世经历紧密相连, 他在不同的时代际遇影响下, 表现出不同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特色。所以, 分析、评价他的词作, 就不能不从他所处的时代和他的身世遭遇入手。李煜即位前和即位之初都是处在苟且偷安, 沉湎声色的无奈中。后期又有一些借春怨秋愁写孤苦无依、忧思难禁的情怀和怅恨别离、感伤时事的词作。李煜创作的黄金时期应该是李煜成为阶下囚的时期。这一时期, 对李煜的生活来说, 是饱受凌辱而抑郁痛苦的, 但对李煜词的创作来说, 却是十分丰收而又成就巨大的。
李煜在我国词史上的地位, 更多地是被他的词作的艺术成就所决定的。李煜的词, 承继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词人的传统, 却摆脱了《花间集》的浮靡。又受到五代词人冯颜巳、李璟等人的影响, 他的词不假雕饰, 语言明快, 形象生动, 性格鲜明, 用情真挚, 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 含意深沉, 超过晚唐五代的词, 成为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 后世尊称他为“词圣”。
一、李煜词突出的艺术成就, 首先表现在抒情方式上。
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在李煜之前, 词以艳情为主, 内容浅薄, 即使寄寓一点怀抱, 也大都用比兴手法, 隐而不露。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 倾吐身世家国之感, 情真语挚。比如他的《望江南》 (“多少恨”) “多少恨, 昨夜梦魂中”, 魂回故里, 梦忆故国, 非情真意切又怎能见之?敢于直抒胸臆, 是因其本有真情可抒。他把词由应歌而作一改为应情而作, “为情而著文”, 使词成为抒发情性的工具, 成为词人们可以多方面言怀诉志的新词体。所以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 感慨遂深, 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人间词话》)
二、李煜词突出的艺术成就, 还表现在景物刻画上。
词短情长, 景为情生, 李煜的词常常是寥寥数笔, 描画景物, 勾勒环境, 渲染气氛, 然后借人物心态、行止做点睛之笔, 情景相生相合, 乃至传神达意。如“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小楼”本就有困窘局促之感, “昨夜”也是回首不见的滋味, 偏偏“又东风”。“东风”或者无情, 或者有意, 一个“又”字偏偏给了它说不尽的含义。“故国”是思念中
此外, 西汉后妃干政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陈东原在《中国妇女生活史》的绪论中说:“上古时代, 虽蛮夷不远, 故于女子, 只认其为男子的奴隶。由于这种观念, 造了多少哲理。天道为乾, 地道为坤;乾为阳, 坤为阴;阳为男, 阴成女;故男性应刚, 女性应柔;男子是主动的, 女子是被动的。这种这里, 看来浅薄可笑, 谁知他竟支配着三千年来的历史直至今日”。[4]可想而知, 在这种哲学思想统治下的整个封建社会中的妇女毫无自己的独立人格可言。西汉妇女也不例外, 失去了自己的独立人格之后, 她们的社会价值也就无从实现, 这对西汉妇女来说是个悲剧。吕后的临朝称制, 虽然有许多人议论纷纷, 但对西汉妇女来说吕后是个榜样。吕雉打破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 虽然不像武则天那样称为“女皇”, 但她毫无疑问是个拥有实权的“女主”, 改写了西汉妇女被摧残被损害的历史, 同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的, 是忆想中的, 既然回首就应该是可见的景色, 可是这种景色却偏偏是“不堪回首”的, “月明”照不到故国, 只照得到心中的怀思, 但明月又是挂在天上的。此中有景, 也有情, 词人寥寥几笔, 情景就交融在一起, 因情而景虚, 因景而情实, 构成了画笔所不能得到的意境, 真切地写出了词人国破家亡后的感受。
三、李煜词突出的艺术成就, 还表现在修辞运用上。
李煜词善用比喻, 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 寓情于境, 化无形于有形, 令人感触鲜明, 回味无穷。李煜用喻, 妥帖自然, 天成妙到。比如《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中有句用“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喻愁真是妙喻。“一江”即满江, 言愁之浩大无垠;“春水”即春日江水, 初开已涨, 更见其无收无尽之势;“向东流”, 南唐之思隐在其中, 不可明解, 此愁则又有深意;一个“流”字, 愁情、愁态、愁思流转的形貌俱出, 直如眼见, 极生动, 极传神, 亦极贴切。
四、李煜词突出的艺术成就, 还表现在语言清丽上。
李煜的词, 语言明净、优美, 近口语而清丽, 声调谐婉, 有自然朴素之美。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说“李后主词如生马驹, 不受控捉。”“毛嫱西施, 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 淡妆亦佳, 粗服乱头, 不掩国色。飞卿, 严妆也;端己, 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这段话, 形象、恰切地说明了温庭筠、韦庄和李煜三家词的不同的语言风格。其所谓“粗服乱头”者, 即是直白率真之意。温词素以秾丽见长, 韦词向以疏淡争胜, 而李煜词却以清丽著称, 自有其朴素的自然美。如“人生仇恨何能免”、“多少恨”、“多少泪”、“闲梦远”及“春花秋月何时了”等, 不假藻饰, 不求华丽, 明白而言, 自然清净。他的词, 明白如话而又婉约曲致, 笔转意回而又一气呵成, 声调畅谐, 任性率真, 进一步摆脱了花间词人镂金刻翠的作风, 打破了文人词雕琢藻饰的局限, 开创了一个清新朗丽的新局面。
总的来说, 李煜的词大胆抒情, 直白胸怀;善于白描, 精于造境;喻象生动, 形象鲜明;语言明净, 清丽优美。虽直白而不失婉约, 虽写意而不乏蕴藉, “摆脱了花间词派专为”“绣幌佳人”“拍按香檀”, 以“清绝之词, 用助娇娆之态”的窠臼, 转而踵武唐诗, 尤其是绝句, 把词推向了直抒胸臆的阶段;同时也摒弃了“镂玉雕琼”、“裁花剪叶”的积习, 转而用白描手法和清丽的语言来述怀言志, 为后来词的健康发展闯出了新路。”
摘要:李煜作为一代亡国之君, 虽无治国之志, 阶下囚的经历却成就了一代词人, 对于他的词作的艺术成就, 本文做了粗略的探讨。
关键词:神秀,亡国,艺术成就
参考文献
(1) 王国维《人间词话》11-12
(2)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5-6
(3) 黄进德《唐五代词》37-40
(4) 文东《李煜词选注》
32《唐五代词●李煜●浪淘沙》 篇5
浪淘沙(词牌名)
浪淘沙,唐教坊曲。刘禹锡、白居易并作七言绝句体,五代时始流行长短句双调小令,又名《卖花声》。28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多作激越凄壮之音。《乐章集》名《浪淘沙令》。入“歇指调”,前后片首句各少一字。复就本宫调演为长调慢曲,共一百三十四字,分三段,第一、二段各四仄韵,第三段两仄韵,定用入声韵(唐宋人词,凡同一曲调,原用平声韵者,如改仄韵,例用入声,原用入声韵者,亦改作平韵)。《清真集》入“商调”,韵味转密,句豆亦与《乐章集》多有不同,共一百三十三字,第一段六仄韵,第二、三段各五仄韵,并叶入声韵。中文名
浪淘沙
解 释
唐教坊曲
作 者
刘禹锡
朝 代
中唐
目录..................1 词牌格律 2 作品赏析
▪ 浪淘沙南唐李煜 ▪ 浪淘沙 南唐 李煜折叠 ▪ 浪淘沙 宋陈亮折叠 ▪ 浪淘沙 宋蔡伸折叠 ▪ 浪淘沙 宋欧阳修折叠 ▪ 浪淘沙 宋苏辙折叠 ▪ 浪淘沙唐刘禹锡折叠 ▪ 浪淘沙唐白居易折叠 ▪ 浪淘沙·翠柳戏炊烟折叠 ▪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折叠 典范词作 4 用韵填词 5 作品内容
▪ 浪淘沙 ▪ 作品译文 ▪ 作品欣赏
词牌格律
编辑
格一(七言绝句式)
附注:此用仄起式。亦有用平起者,与七绝平起式全同。例一(仄起式)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刘禹锡 例二(平起式)
滩头细草接疏林,浪恶罾舡半欲沉。宿鹭眠鸥飞旧浦,去年沙觜是江心。——皇甫松 格二(双调小令)
+||——(韵)+|——(韵)+—+||——(韵)+|+——++(句)+|——(韵)例三(小令定格)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 例四(小令别格)
有个人人,飞燕精神。急锵环佩上华裀。促拍尽随红袖举,风柳腰身。簌簌轻裙,妙尽尖新。曲终独立敛香尘。应是西施娇困也,眉黛双颦。——柳永 格三(商调慢曲)
|—|(句)——||(句)||—|(入声韵)—|——||(韵)——||||(韵)|||———||(韵)|—|(豆)||—|(韵)|||——|—|(句)——|—|(韵)
—|(韵)|—||—|(韵)|||————|(句)||—||(韵)—||——(句)—|—|(韵)|—||(韵)—|—|(豆)—|———|(韵)
—|————|(韵)——|(豆)|—||(韵)|—|(豆)———||(韵)|—|(豆)||——(句)|||(句)——||——|(韵)
附注:此种慢曲,必须选用入声韵部。所有抝句与领格字,不但要遵守平仄,更得注意四声,方能符合曲体。
例五(慢曲)
晓阴重,霜凋岸草,雾隐城堞。南陌脂车待发,东门欲饮乍阕。正拂面垂杨堪揽结,掩红泪、玉手亲折。念汉浦离鸿去何许?经时信音绝。
情切,望中地远天阔。向露冷风清无人处,耿耿寒漏咽。嗟万事难忘,唯是轻别。翠尊未竭,凭断云留取西楼残月。罗带光销纹衾叠,连环解、旧香顿歇。怨歌永、琼壶敲尽缺。恨春去不与人期,弄夜色,空馀满地梨花雪。
—周邦彦
作品赏析
编辑
浪淘沙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所写情事与此差同。但《菩萨蛮》写得直率,此词则婉转曲折。词中的自然环境和身心感受,更多象征性,也更有典型性。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有入声与去声(暮)两种读法。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两说都可通。“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
“天上人间”句,颇感迷离恍惚,众说纷纭。其实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天上人间”,本是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与人间并列。李煜用在这里,似指自已的最后归宿。应当指出,李煜词的抒情特色,就是善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自已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含蓄深沉。这对抒情诗来说,原是不假外求的最为本色的东西。因此他的词无论伤春伤别,还是心怀故国,都写得哀感动人。
同时,李煜又善于把自已的生活感受,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结合起来。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在词中很少作帝王家语,倒是以近乎普通人的身份,诉说自已的不幸和哀苦。这些词就具有了可与人们感情上相互沟通、唤起共鸣的因素。《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如此,此词亦复如此。即以“别时容易见时难”而言,便是人们在生活中通常会经历到是一种人生体验。与其说它是帝王之伤别,毋宁说它概括了离别中的人们的普遍遭遇。李煜词大多是四五十字的小令,调短字少,然包孕极富,寄慨极深,没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做不到的。
【注释】
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唐人多用七言绝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双调,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减者),平韵,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
潺潺:形容雨声。阑珊:衰残。一作“将阑”。
罗衾(音亲):绸被子。不耐:受不了。一作“不暖”。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一晌(音赏):一会儿,片刻。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浪淘沙 南唐 李煜折叠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浪淘沙 宋陈亮折叠
霞尾卷轻绡,柳外风摇,断虹低系碧山腰,古往今来离别地,烟水迢迢。归雁下平桥,目断魂销,夕阳无限满江皋,杨柳杏花相对晚,各自无聊。
浪淘沙 宋蔡伸折叠
楼下水潺湲,楼外屏山,淡烟笼月晚凉天,曾共玉人携素手,同倚阑干。云散梦难圆,幽恨绵绵,旧游重到忍重看,负你一生多少泪,月下花前。
浪淘沙 宋欧阳修折叠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赏析:
此词为春日与友人在洛阳城东旧地同游,有感而作。上片叙事,回忆昔日洛城游春赏花之欢聚。“把酒”二句从游宴起笔,特别提出词人的祝愿:祝愿春风长在,春光明媚,春花娇艳,让朋友“且共从容”,即一道悠闲地游赏春色,尽兴地聚宴欢畅,显示出洛阳春色之美妙、游宴之难遇、聚会之难得。“垂杨”三句补充交待了朋友聚宴的地点、环境,方始揭明此次“从容”乃是“洛城”之聚宴、赏花,“游遍芳丛”。今日游赏后朋友又将分手,谁能预料明年今日又将如何?遂生发出下片的抒发感慨。“聚散”二句以“苦”、“恨”二字概括了宦海中人总是无穷无尽的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苦恨交加、聚散无常的人生感受。最后,更以今年花胜去年,预期“明年花更好”,映衬明年朋友聚散之难卜,不知与谁一道重来洛城游芳,更进一层地深化了这种人生聚散无常之感。把别情熔铸于赏花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构思新颖,富有诗意,是篇中的绝妙之笔,而别情之重,亦说明同友人的情谊之深。
浪淘沙 宋苏辙折叠
对望汉阳川,车马灯繁,高台江岸倚横栏,暗涌波光东逝海,愁绪谁堪。萧雨瑟风珊,叶落枝残。四年离索久无欢。忽忆五更多少事,呓语江南。
浪淘沙唐刘禹锡折叠
(其一)浪淘沙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其二)浪淘沙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回暗迎神三两声.(其三)浪淘沙
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其四)浪淘沙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其五)浪淘沙
汴水东流虎眼纹,清淮晓色鸭头春。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其六)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其七)浪淘沙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沙。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其八)浪淘沙
鹦鹉洲头浪淘沙,青楼春望日将斜。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其九)浪淘沙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
浪淘沙唐白居易折叠
浪淘沙(唐)白居易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解释:白浪一望无边,与海相连,岸边的沙子也是一望无际.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海浪从不停歇的淘着沙子,于是沧海桑田的演变就这样出现 这首诗指出了潮汐涨落的规律和巨大力量,潮汐不断冲击着海岸,使海岸不断发生变迁。尽管这种变化不易测量,但洪涛变平野,绿岛成桑田在不知不觉地发生着。
浪淘沙·翠柳戏炊烟折叠
仙剑奇侠传三·问情篇 隐藏结局
翠柳戏炊烟,秀草疏栏,桃源别有一片天,解剑放舟轻波上,随遇而安。鸳鸯不羡仙,今昔何年?人生有酒需尽欢,醉卧红尘最深处,遥望千山。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折叠
一九五四年夏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背景:1953年,党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年2月,党中央在北戴河召开了七届四中全会,彻底粉碎高岗,饶漱石的反党联盟.同年夏天,毛泽东来到北戴河,一边休养一边工作.毛泽东在北戴河疗养期间,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极目幽燕缅怀魏武,兴致倍增,顿起击水之兴。因风浪太大身边警卫人员劝阻他不要去游泳,他却说道:“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意志。”,于是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鉴赏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时任大将军的曹操为清除边患,巩固后方,率大军北征乌桓。八月大破乌桓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南)后凯旋回师,途经渤海口附近道德妈石山,乘兴登临,以一首千古传颂的《观沧海》诗,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咤风云的豪情。“诗的形象以使人惊心动魄为目的”(朗吉努斯《论崇高》)。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这情景较之曹诗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晴日所见更令人惊心动魄。上片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秦皇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的“幽燕”,点明地点,又与题目相吻合。“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意境或也取轧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描写,但《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铺叙,用精炼的设问句式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与其说是写人写船,不如说是以小衬大,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突出风雨中的海天莫辩、浩茫混沌、旷荡无崖的景象,从而扩大作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上片写景,景中含情,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此时此地此景,自然会使人联想起一千多年前曹操登陆碣石山观海的历史往事和那首《观沧海》诗。“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东汉末年,豪强群起割据,“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曹操《蒿里行》)。连年混战,民不聊生,曹操雄才崛起,“挟天子以令诸侯”,经过几十年的征战,终于扫荡了分割的世族军阀与豪强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进步作用。他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清刘熙载《艺概.诗概》),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雄才大略和进取精神,同时也反应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开建安文学风气之先。词的下片先发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面。“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挥鞭”是一个典型的蕴藉丰饶的动态意象,作为片段过程,它概括了人物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作为瞬间动作,它显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赢武的性格特征。“遗篇”指曹操的《观沧海》诗,“东临碣石”乃该诗首句,引入词中,化“我”为“他”。
典范词作
编辑
【五代】·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宋】·辛弃疾《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宋】·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宋】·晏几道《浪淘沙·小绿间长红》
小绿间长红。露蕊烟丛。花开花落昔年同。惟恨花前携手处,往事成空。山远水重重。一笑难逢。已拚(pàn)长在别离中。霜鬓知他从此去,几度春风。【宋】·苏辙《浪淘沙·对望汉阳川》
对望汉阳川,车马灯繁。高台江岸倚横栏。暗涌波光东逝海,愁绪谁堪。萧雨瑟风珊,叶落枝残。四年离索久无欢。忽忆五更多少事,呓语江南。【当代】·天上人《浪淘沙·病中五首之三》
久病自清贫,楼上烟云,楼前流水断离魂。回首芙蓉溪水岸,雨露方新。一去几多春,事了无痕,数声残笛闭重门。留待东风吹却住,欲寄无人 【当代】无名氏《浪淘沙·城天雨后》
寥燕晓多高,知去潇潇,茫城天上起雄涛。情若浮云人易老,雨落山遥。
寒暑笑渔樵,歌解江潮,冷霜又是袤今朝。谁舍千年争昼夜,萧瑟为韶。
【当代】Ailier Looyice《浪淘沙·夏雨》
无言倚栏杆,风萧水寒。遥望薄云天外天。危木傲雨栖孤雀,绿树成团。日午行路难,遍洗一番。水花溅起满地欢。长叹天下皆是客,落叶珊珊。
用韵填词
编辑
此调五十四字,前后阕字句完全相同。第一句五字,与﹝忆江南﹞次句同。第二句四字,为仄仄平平,第一字平仄不拘。第三句即平起平收之七言句。第四句为仄起仄收之七言句。第五句则与第二句同。此调平仄既宽,而后半又同前半,为初学填词者最易摹拟之词调也。作品内容
编辑
浪淘沙
(中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作品译文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它挟带着泥沙,一路波涛滚滚,奔流不息,仿佛来自遥远神秘的天之涯。现在我们可以沿着黄河飞到银河去,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1]
作品欣赏
李煜词中“梦”意象的分析 篇6
一、关于隐喻理论
隐喻理论的发展始于亚里士多德时期, 迄今已过千年。但这一看似古老的理论却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与完善, 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研究, 实现了跨领域的发展。具体而言, 近代的隐喻理论主要起源于Lakoff和Johnson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该书将隐喻从纯粹理论的神坛上放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详细阐释了隐喻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将人们对于隐喻的研究带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那么究竟什么是隐喻呢?狭义的理解, 隐喻就是比喻的一种, 是一种修辞手段。而在Lakoff和Johnson看来, 他们把隐喻理解得更宽, 认为隐喻的本质是概念性的, 因此也将隐喻称为概念隐喻。他们把我们的概念分作两类, 一类是自己萌生的概念, 另一类是包含隐喻的概念。像上下、物体这样的概念是原始的、直接从经验萌生的概念, 辩论、理论、时间这些概念则是包含隐喻的概念。他们认为, 大多数概念都是包含隐喻的概念。隐喻对大多数概念具有建构作用, 自然而然, 我们的整个概念体系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隐喻式的。一大批概念是由上下、高低之类的方向概念为基础建构起来的, 作者称之为方向隐喻。社会地位有高下之分, 道德有高下之分, 此外, 高兴、健康、有意识、多、可见、未来、理性, 这些都是高, 而沮丧、健康不佳、情绪等等都和低下连着。另一大批概念是基于本体论隐喻的概念。树丛、街角、海洋, 本来是没有明确边界的, 但我们把它们当作物体来对待。通胀更不是物体, 但我们把它当作物体, 通胀会来到、停止, 我们可以与之斗争, 可以战胜它。在本体论隐喻中, 把观念视作物体、把心灵视作实体或机器是极为常见的、而且是在哲学上极值得关注的隐喻。大多数概念包含隐喻, 有些概念甚至就是由一系列隐喻合建的。爱情包含着一系列隐喻:爱情是物理力例如电磁力、引力, 爱情是病人, 爱情是疯狂, 爱情是魔术, 爱情是战争, 爱情是旅行, 爱情是合作, 等等。爱情这样的概念完全是由这些隐喻建构起来的, 它没有离开了隐喻的条理清楚的独立结构。
简单而言, 隐喻理论可分成三类基本的研究类型:方位隐喻、结构隐喻和实体隐喻, 而本文将选择从实体隐喻的角度来对李煜词中的“梦”意象进行分析。
二、李煜及其词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 诗词名篇不计其数, 骚人名流多如繁星。而本文之所以选择李煜作为研究对象, 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李煜, 这位中国历史上因其悲剧结局和文学才华而闻名的一代帝王, 他的词见证了一个朝代的兴衰, 一个帝王的没落。其词风更是代表了宋词婉约细腻、感人至深的风格。作为一个帝王, 他国破家亡, 无疑是失败的;但作为一个词人, 他却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 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李煜词存世至今的并不多, 约为四十余首。基于其为帝王和为阶下囚的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境况, 两个时期的作品词风亦明显不同。当他身为南唐后主之时, 享尽宫廷生活的繁华, 其词描写了帝王生活的奢靡与儿女情长;而当其国破家亡沦为阶下囚之后, 其词则写尽了世态之炎凉, 苟且求生之哀伤。李煜的词, 从早期的艳情浅薄到后期的直抒胸臆, 经历了明显的变化, 其艺术价值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实现了质的升华。正如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说道:“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 感慨遂深, 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又如纳兰性德在《渌水亭杂说》所说:“花间之词, 如古玉器, 贵重而不适用, 宋词适用而少质重, 李后主兼有其美, 饶烟水迷离之致。”故为后人所欣赏及称道。
三、李煜词中出现的关于梦的意象及分析
纵观现存于世的四十余首李煜词, 几乎每一首都用到了隐喻, 由此可见, 李煜是一位非常善于用此手法的词人。使用隐喻手法进行文学创作, 优点在于作者有感而发, 而读者有如身临其境。李煜所使用的实体隐喻基本可以分为6大类, 即情感, 季节, 声音, 梦与回忆, 生命和时间, 以及没有生命的物质。本文将重点研究其中关于“梦”这一意象的使用, 它所代表的含义及传递出的意义。根据李煜词创作的不同时期, 本文将其分为两类, 即身为帝王之时的前期, 和亡国后身为阶下囚的后期。而对“梦”这一意象的分析, 也分为此前后二期。
1. 前期身为帝王时的“梦”。
出现了这一意象的诗句主要有:落花狼藉酒阑珊, 笙歌醉梦间。 (《阮郎归》) 纱窗醉梦中。 (《谢新恩》) 欲睡朦胧入梦来。 (《采桑子》) 等等。此时的李煜身为帝王, 享尽人间繁华, 男欢女爱。他此时的梦, 不外乎“醉梦”“春梦”。根据隐喻的工作机制, 它是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 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也就是说, 作者提出一种比喻, 而读者根据自身的经历、经验等来感受, 体会作者的意欲。当人们提到“醉梦”“春梦”等此类意象时, 表达的都是享乐、开心、虚度时光等等情绪。因此, 当李煜写到“笙歌醉梦”时, 读者可以轻易地感受到他帝王生活的惬意;“魂迷春梦中”则展示了他儿女情长的私生活这一面。据历史记载, 李煜实为一多情之人, 与大小周后的恋情也一直为后人所瞩目。他甚至亲自在“潜来珠锁动, 惊觉银屏梦”这样的句子中直接而露骨地写出了自己的爱情故事, 这在古代帝王中实在是极为罕见。也许就是这样的真情流露, 才使得李煜词这般地感动人心、令人着迷吧。
2. 后期成为阶下囚时的“梦”。
出现此类意象的诗句主要有:扑帘飞絮, 依约梦回时! (《临江仙》) 多少恨, 昨夜梦魂中。 (《望江南》) 往事已成空, 还如一梦中。 (《子夜歌》) 等等。当李煜做了亡国之君后, 其词愈显苦涩悲伤, 而此时的梦也明显发生了转变, 不再是春风得意时的“醉梦”或是“春梦”, 而主要成了回忆往事的“梦”, 逃避现实的“梦”。当一个人历经风雨沧桑, 看过繁华落尽之后, 回首往事, 往往有做了一场梦的感觉。而李煜, 这位曾经的帝王, 身为阶下囚之时, 再回首他曾经的生活, 这巨大的反差, 更是让他有如做了一场梦的感觉了。因而在他后期的词里, 他反复地使用了这样的意象。当读者看到“转烛飘蓬一梦归”这样的句子时, 想必也会为这位曾经的帝王如今这样的处境而唏嘘不已吧。回顾曾经的“梦”和现在的“梦”, 相信读者更能感受这位亡国之君的哀伤与痛苦吧。
四、结论
诗歌的赏析是没有止境的, 在不同的时代, 不同的文化背景, 甚至不同人的解析之下, 总能呈现出不同的意境和味道。本文从隐喻的角度浅析了几首李煜词,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使诗歌的赏析更加丰富多彩, 让这些永恒的经典作品时时发出灿烂的光辉。
参考文献
李煜李清照“愁”词探析 篇7
一、轻愁
李煜和李清照出身优越, 前期生活富足安定, 然而春秋代序、时光流转还是能令词人易感的心灵愁绪渐生。此时的“愁”多来自人生无常的感伤、时光短促的哀叹。如李煜的《清平乐·别来春半》:
别来春半, 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 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 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1](52)
砌下落梅如雪翻飞, 惹人愁绪, 词人触景生情、惜别伤春, 离愁就像眼前的春草绵绵无期。再如《捣练子令·深院静》[1](40), 借秋景抒发愁情, 着力表现词人因孤独苦闷而彻夜难眠的内心, 在秋夜捣练声中倍感忧愁, 将一种难言的心理隐秘与情绪气氛表达的得玲珑剔透。再如《阮郎归》[1](48)一样诉说着繁华过后的凄凉、人生的短促的感叹。
李清照也是一样, 她独处深闺时悠游丽境, 婚后伉俪情深, 有的只是如飞花轻梦、无边丝雨般的轻愁, 她的愁绪多来自于夫妻离别对丈夫的思念。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2](11)
是夫妻别离的相思。是一种“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悠悠“闲愁”。再如《醉花阴》[2](21), 重阳佳节, 玉人远别。词人独守空闺, 黄昏篱畔菊花怒放, 刻骨相思被酒催发, 便化成了“薄雾浓云”般的愁情。此情此景以“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一句表述出深闺寂寞的淡淡哀愁。
二、悲愁
时局骤变, 李煜经历了亡国之痛, 李清照也遭遇了家国沦丧之变, 此时词作中表现的已经不是伤春悲秋、思念离别的流光之叹, 而是蒙上了一种悲苦之色。如李煜《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 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 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 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 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1】 (62)
昔日江河千里、宫廷惬意, 于今朝亡家失国、沦落囚虏的强烈对比, 心中涌起的愁苦不堪之情非言语所能表达出来的。南面称王的繁华富贵, 如今一去不返, 君臣一起寻春、看花、同醉、闲评的雅致已不复存在。从此后, 鬓发染霜, 玉肌清减, 留下的唯有哀叹和怀念。从虚妄的欢乐跌入现实的残酷里, 其心境的惨然、愁苦正如《乌夜啼》所说“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1】 (85) 。无言的痛悔, 更胜过痛哭流涕的哀嚎。曲终梦醒, 后主用四十三年的时间, 作了一个繁华而凄凉的梦。
李清照欢乐适意的生活中也潜伏着危机, 在她婚后的第二年, 父亲李格非遭遇政治对手打压被罢黜, 继之家境陡变, 公公罢相去世, 赵明诚兄弟相继入狱生死未卜, 李清照此时的心情可想而知。《凤凰台上忆吹箫》[2](22)、《声声慢》[2](33)都真切地表达了她当时的愁苦之情。那欲说还休的“多少事”, 包含了对丈夫的思念, 对父亲的哀叹, 还有处于党争漩涡中的矛盾心境。这么多复杂的状况纠集在一起, 大概就是“新来瘦”的原因吧。凄凉哀婉的“新愁”里包含的不止是离愁, 更多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悲苦。
三、愁恨
李煜入宋之后的处境每况愈下, 心中的愁情日渐积聚, 渐而转为愁恨。他多次在词作中提到“恨”字。“人生愁恨何能免” (《子夜歌》) 【1】 (70)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乌夜啼》) 【1】 (68) , 最具代表性的是这首《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1】 (73)
这首流传千古的词, 相传是后主的绝笔之作。入宋后后主日渐不容于宋帝, 此时更念家国之重, 但悔之晚矣。后主绝望至极, 恨极怨极, 不顾一切地喊出他的思念和痛悔, 这沉痛入骨的悲愁就像滔滔滚滚、日夜不绝的江水, 江流不止, 悲愁不消。成了绵绵无期的长恨。
宋室南渡之后, 李清照更是经历了国破、家亡、夫丧的惨剧。“靖康之变”后, 李清照随丈夫南下避难, 逃亡过程中, 赵明诚不幸病逝于奔赴健康的途中。料理完丈夫的后事, 李清照大病一场。此后的几十年间, 她一直居无定所, 辗转在越州、临安、金华等地, 过着和难民一样的流离生活。人到暮年, 又遭受国破家亡、亲人离丧的打击, 此时的心境“怎一个愁字了得”。其悲苦无奈正如《永遇乐》所写:“中州盛日, 闺门多暇, 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 捻金雪柳, 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 风鬟雾鬓, 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2](43)。
同是元宵佳节, 往日铺翠冠儿捻金雪柳, 今昔风鬟雾鬓容颜憔悴。盛装观灯与怕见出去构成的鲜明对比, 突出了作者心中的哀怨愁苦。词中透出的彷徨无助的心情和自甘寂寞的消沉思想, 是她对南宋王朝乞和苟安、醉生梦死生活的愤慨和绝望。乃至一百年后的词人刘辰翁每闻此词, 辄不自堪, 忍不住要泪流涕下。
李煜李清照的人生历程都是以喜剧开始, 以悲剧而告终。他们的愁情由闲愁、哀愁、悲愁、最后转为愁恨。诸多愁词都是作者率直的性灵之作, 因直而真, 因真而感人肺腑。
摘要:李煜与李清照同为婉约双星, 以词作享誉文坛。二李的词作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愁情满溢, 尤其是后期作品中几乎每篇都写到“愁”, 给人以满纸皆愁的感觉。这些“愁”不是骤然兴起的, 而是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深度, 简要的可分为轻愁、悲愁, 愁恨三种不同的层面。
关键词:李煜,李清照,愁词
参考文献
[1]詹安泰, 李璟李煜词[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李煜词成就】推荐阅读:
试比较李煜与李清照词07-15
李煜诗词的诗词成就及主要作品08-28
南唐后主李煜诗词05-10
李煜的经典诗词09-13
虞美人李煜赏析09-21
浪淘沙令李煜教案10-12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赏析05-25
李煜唐诗《阮郎归·呈郑王十二弟》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