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党员发展工作总结

2024-09-04

学校党员发展工作总结(共9篇)

学校党员发展工作总结 篇1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认为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效,其主要经验是:

一、校党委重视,各基层党组织措施得力

校党委对发展党员工作十分重视,始终把此项工作列入党委工作的要点,多次在有关会议上强调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去年三月学校专门召开发展党员工作会议,张锦高书记在会上对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意义、对如何把握党员条件、如何考察入党动机、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和拔尖人才等问题作了详细的阐述,并要求各单位在发展党员工作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对基层党务工作者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

在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中,学校注重抓二支队伍的培养教育。

一是抓基层党务工作者的培训教育,专门举办了支部书记培训班,印制了支部书记学习资料,介绍先进支部工作经验,提高了基层党务工作者对发展党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他们在党员发展工作中努力发挥骨干作用。同时注重对新任辅导员的培训教育,组织部专门对他们进行上岗培训,详细向他们讲解发展党员工作程序、要求和纪律,将有关发展工作资料发给每一位新同志,加强对他们日常工作中的指导和检查,促使他们尽快熟悉党务工作,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二是抓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各级党团组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七一”讲话、“

5、31”讲话和十六大报告等作为党章、马列学习小组和邓小平理论学习小组的重要教育内容,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如演讲比赛、学习报告会等,及时为入党积极分子订购学习资料,不断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同时党校加大了培训力度,根据各院系入党积极分子逐年增多的趋势,xx年扩大了招生,在授课内容上注重更新,将党建理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列入党校培训内容。

学校党员发展工作总结 篇2

一、我国课余训练的历史演变过程

第一阶段是解放初期, 当时百废待兴。由于长期缺乏有利于体育发展的外部环境, 体育基础十分薄弱。在继承和发扬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体育的基础上, 提出了“批判资产阶级体育观”, 不能搞“锦标主义”的观点, 这些从当年的《体育史》和《新体育》杂志上都有所佐证, 而且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52年。当时从事竞技体育运动的组织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在沿海城市成立的基督教青年会组织, 还有一些由教会建立的比较有名的学校组织, 主要是建立在大学和中学之中, 比如, 当年北京地区非常有名的中学——潞河书院, 但是现在报道中比较常见的一般都是基督教青年会组织, 基本忽略了当时的学校组织。如赫赫有名、打遍全北京的北京师范大学男篮“师大红”队, 还有清华大学的百年体育——马约翰先生当时在清华主张的体育教育观念完全同育人联系在了一起。

第二阶段应该是1952年在芬兰赫尔辛基举办的奥运会之后, 一直到1959年我国举办第一届全运会。1952年6月,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正式成立, 同年, 荣高棠带队去参加在芬兰举办的第十五届奥运会。在那届奥运会上, 前苏联在世界体坛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十月革命之后, 前苏联经历了思想的变化, 从拒绝和资本主义国家同台竞赛到1952年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取得金牌总数第一, 令世界震惊。于是, 我们就开始向前苏联学习。当时的政务院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 (1954年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 , 负责领导、协调、监督全国的体育工作。教育部设置了体育处, 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也设立了相应的机构, 负责管理学校体育, 制订和颁布各种有关学校体育的规定。《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体质, 并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 使他们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到了1953年, 为了提高学校体育的组织管理和教学水平, 教育部又组织翻译了前苏联十年制学校体育教学大纲作为参考, 并通令各地体育教师学习。

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和校园体育运动的开展, 群众体育竞赛活动也开始活跃起来。1953年到1956年期间, 全国性竞赛活动达75次, 其中1955年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工人运动大会规模最大。当时注重于工人阶级的体育运动开展, 因此代表教育系统参赛的是由教师队伍组成的钟声体协代表队。1954年7月, 贺龙副总理亲自率领中国体育代表团访问前苏联, 除参观全苏体育节外, 还认真考察了前苏联体育的组织领导体制, 以及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于是, 1955年国家体委决定在北京、天津、上海试办3所青少年业余体校。1956年国家体委总结试办经验, 又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委从当年起进行推广, 到1958年为止, 全国的青少年体校达到18000所。记得当年天津一中的门口就挂着一块“天津一中少年业余体育学校”的牌子, 由此可见, 在那个时候青少年业余体校是实实在在建设在学校里的。

第三阶段是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后, 一直到1966年期间。这一阶段是学校培养与专业队培养并重, 而且当时很少几个体育成绩比较突出的省份的专业队也都是建在体育学院里的, 并没有独立的专业队成立。第一届全运会上, 各省的参赛队员绝大多数也都是在校的大学生。但是, 1961年第二十六届乒乓球锦标赛是一个转折点, 再加上为了准备1965年的第二届全运会, 当时第一届全运会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运动员有相当一批人就没有再回到学校继续读书, 而是直接进入专业队参加训练。

从以上的演变过程, 可以体现出中国学校体育始终坚持了两个根本宗旨。第一, 中国学校体育的主流是以育人为主。第二, 在各个时期里, 尽管参赛队员都是学校的学生, 学校体育也体现出一定的优越性, 但是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 特别是我国政治环境的变化, 学校体育培养的人才与国家体委的专业训练队划分得越来越清晰。1952年之前选派参加国际比赛的代表队及有关体育方面的工作都由团中央负责, 而1954年成立国家体委后, 由贺龙担当主任的国家体委逐步接手工作。

当时的团中央书记冯文彬提出:体育放在团中央来搞不太合适。而中华体育总会主席马叙伦认为:“体育只有放在教育体系内才比较合适。”但是, 到了1972年“乒乓外交”之后, 学校体育跟群众竞技体育真正地、彻底地分开。当时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团长庄则栋和美国乒乓球运动员科恩联手演绎“乒乓外交”传奇故事, 以小球推动大球, 打破了中美关系的僵局。由此开始, 中国逐渐打破了在国际体育活动方面与世隔绝的局面, 开始恢复了国际交往, 重新登上了国际体坛。体育竞赛开始在外交、政治上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加上文化大革命当中, 学校体育又受到了严重地破坏, 此消彼长,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一些专业运动队在国家体委的大力扶持下, 开始重新组建和恢复, 体育场馆重新开放用于训练和比赛, 竞技体育不仅恢复且局部有所发展。

然而, 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 逐渐地发现专业体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因此学校体育就又开始加以补充。1982年分别在北京、太原举办了首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第二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在这期间, 中国女排勇夺世界杯冠军, 并开始了“五连冠”的征程。在女排精神的鼓舞下, 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胸怀“振兴中华”的壮志,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由此“文化大革命”中沉寂多年的运动场又重新沸腾了, 各类校际体育比赛逐渐活跃。记得继由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发起的“英雄杯”篮球赛之后, “钢花杯”、“孔雀杯”篮球赛吸引了更多的学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学校组织的排球比赛, 参赛学校也越来越多,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呈现出极大的潜力。

1985年12月, 当时的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在山东掖县联合召开了“全国学校学生业余体育训练工作座谈会”。由于当时青少年的人群大部分都在学校, 所以, 这次会议为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从理论上澄清了当时学校和社会上对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一些模糊认识, 使广大从事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同志深受鼓舞。而1988年汉城奥运会失败之后, 中央已经感觉到专业队的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 只是由于一些客观环境的影响, 一时半会还摆脱不了专业性集中训练的体制, 即便体育人才培养又重新回归到学校, 也不可能达到从学校里走出来的人才就可以直接去参加世界大赛的要求。

从目前发展分析, 当年“掖县会议”后颁布的《关于开展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努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 (1986-2000年) 要求定得高了些, 可以说如果按照1959年当时参加全运会的模式, 把学校体育的路子延续下去, 那50年后的今天我国学校体育工作也许就是另一番景象。

二、对竞技体育发展方向的探索

当前竞技体育该往哪儿走?是延续国家体委专业队的体制, 还是重新回归教育, 回到以学校体育为主的发展轨道上呢?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非常感兴趣。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接触到的好多体委系统培养出来的运动员, 当他们的运动生涯结束之后, 面临的问题非常多, 尤其就业问题相当突出。如果把运动员放到学校来培养, 那这个问题就相对较容易把握和解决了。尽管前苏联曾实施这样的集中训练方式, 但现在也早已经改变, 而且也确实没有一个国家会召开我们这样的全国性综合运动会。在国际体育交往中我们发现, 我国的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与其他国家相比是不融合的, 属于“两张皮”。竞技体育运动一定要和学校体育结合起来, 这样才更加科学合理。

纵观历史亦是如此。竞技体育中体育水平比较高的一般都处于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 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的时候因为没有专业队, 所以当时的参赛者自然而然都是大学生选手。尽管1958年国家体委招了一批运动员, 但是当时他们的水平并没有大学生水平高, 所以也不能作为代表去参加全运会。然而第一届全运会结束之后, 国家体委就将一部分高水平运动员从学校带走了, 组织起来, 后来转成专业体制下的运动员了。但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角度分析, 这一体制有着很大的弊病, 即耽误年轻人日后的职业取向, 因为真正有成绩的还是很少的一部分, 大多数专业运动员是没有出路的。

这项研究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而要在短时间内彻底扭转这个局面, 也是相当难的。目前这个阶段, 从国家层次而言, 也下不了决心, 因为毕竟体育竞赛水平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种依靠体育显示中国实力的东西肯定会逐渐淡化的。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出现大量竞技体育人才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初期, 为什么我国学校能涌现出那么多的竞技体育人才呢?第一, 我国在近百年来都是被动挨打, 教育和体育都处于很落后、不普及的状态, 而只有那些在学校上学的学生, 才能够接受到先进的西方思想文化的教育, 其中也包括体育方面的教育, 他们得到了体育训练的机会。而当时的普通老百姓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没能完全解决, 所以根本没有精力去从事体育运动。与国际相比, 我国高校中体育教育与训练的整体水平都不够高, 因为这些学生并没有接受过科学的、系统的训练。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 当时各方面的综合实力都比较弱, 又有前苏联的成功模式, 因此我们就模仿他们, 以体育为突破口, 努力提高体育竞技水平, 以此来显示和验证国家的实力和能力。第二, 1954年国家体委成立之后, 有了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来培养专业体育人才, 由国家投资, 集中人力、物力做好体育工作, 就形成了体育界的“举国体制”。过去在学校里学生参加体育训练只是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 但是专业队却是“全天候”的训练模式, 而且还有了很多专业保障, 因此, 一时间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速度飞快。到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时候, 我国体育代表团不仅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 还取得了金牌总数第四的优异成绩。这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 体育事业的发展也成了万众注目的焦点。在这种情况下, 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 而且《通知》指出:“必须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 采取有力措施, 使体育运动不断向新的广度和高度发展, 要积极发展城乡体育活动, 努力提高健康水平, 重点抓好学校体育, 从少年儿童抓起, 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 积极开展业余体育训练。”根据这个《通知》的精神, 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体制改革的热潮,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进入了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稳步发展的新阶段。

四、学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理论依据

现在的“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有三个基本界限必须要划分清楚。第一, 职业和非职业的问题。如果不把这个划分清楚, 在教育这边探讨问题就是不科学的。因为作为正在学校接受培养和教育的学生, 肯定是非职业的。美国的NCAA拥有诸多运动项目, 光篮球每年就有300多支队伍参加, 每年四大区比赛、四强赛、决赛等都是纯学生的赛事, 绝对是非职业的。第二, 注重人才培养和注重体育运动成绩。教育内部永远把培养育人放在首位, 而在体育系统内部依然始终把拿冠军、出成绩放在第一位, 奋斗目标截然不同。第三, 体育是政治还是文化。美国的职业必须由非职业作为基础, 而我们培养运动人才却是完全从职业培养开始起步的, 这就导致退役运动员必须面临着艰难的职业选择。而在教育体系内成长起来的运动员, 他们的出路却是多方向的, 而且往往因为具备特殊的体育技能很受社会上用人单位的欢迎;而在现行的竞技体育体制下走出的运动员, 他们的运动成绩好坏就决定了他们日后是否有出路。

在我们研究“教体结合”未来的发展趋势之时, 应该首先确定好“教体结合”的理论基础——到底是培养人才, 还是为了追求竞技成绩?学校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重要阶段, 也是竞技体育与教育最好的“结合点”, 学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学校是培养各行各业人才的基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明确指出, 关心每个学生, 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各级是指不同层次、各类是指不同行业, 那么竞技体育也是其中的一个行业, 而学校系统应义不容辞地承担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责任。

第二, 现代奥林匹克体育精神与竞技体育的教育属性是一致的。现在我们一谈到竞技体育就会联系到奥运会, 如果忽视了教育仅仅谈竞技成绩, 那就是生物学上的较量。而现代奥林匹克的奠基人顾拜旦先生认为: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从这一思想出发, 他提倡恢复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 是希望把竞技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手段。奥林匹克的宗旨是体育运动为人类和谐发展服务。因此, 只有以教育的观点看待奥林匹克运动, 我们才能够理解奥林匹克精神和奥林匹克主义;只有以奥林匹克的精神看待竞技体育, 我们才能够理解竞技体育的教育性。所以, 竞技体育既是全面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手段, 同时竞技体育的发展也离不开全面的教育。学校是教育最集中、系统培养人的地方, 学校教育是人类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 学校是开展竞技体育和人才全面培养的最好结合点。所以, 在学校中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进行专才教育, 也是竞技体育与学校教育融合的基础。

第三, 学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对学校建设的特殊功能。1.有利于推动群众体育运动的普及, 通过开展课余体育运动比赛对推动群众性体育运动的普及有指导意义;2.有利于促进校际之间的关系, 通过体育比赛能够增加各学校之间的交流;3.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以青年人为主体, 体育竞赛活动能够让学校充满活力、充满竞争、充满生气;4.有利于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如:太原理工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等就是通过体育联赛扩大了影响;5.有利于满足部分有运动才能的学生提高运动水平的需求, 比如邹凯有体操才能, 那么, 他通过在北体大读书与训练, 可以提高运动水平;6.有利于开辟我国竞技体育培养渠道, 为国家培养高水平后备人才。所以, 我们应该把学校对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纳入到现有的集中培养体制中, 特别是后备人才的培养, 今后就应该放在学校系统当中, 应该注重发挥体育专业院校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上的特殊作用。

体育回归教育是理念的回归, 业余体校回归到学校是渠道的回归, 过去由体委办体校确实短期内能够培养出高水平运动员, 但是金字塔式的培养模式却毁掉了一大批人。国家体育总局应该重点负责国家队, 而单项竞赛和后备人才培养应该回归到学校。比如华东理工大学臧玉英教练培养的乒乓球队等都可以培养出后备体育人才。目前, 北京、上海、天津、江西、江苏等省市高等院校和中学形成的集中“教体结合”的形式是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的一条重要经验, 并表现出了很强的生命力。

五、不同阶段培养目标和重心不同

学校义务教育阶段, 除去极个别的学校之外, 其他学校的管理一律放在教育系统。因为这个阶段是公民素质的奠基阶段, 在这个阶段如果没有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 那么这个人就很难介入到日后的社会生活之中。到一所体校去考察时, 看到一个教师正在给两个中学生补习初二化学, 当时那两个学生因为参加比赛而落下了几节课, 那位教师就在他们参赛回来之后耐心组织补习, 当时看了后非常感动, 因为能做到这个程度的体校真的不多。后来在学生们午睡醒了, 下午训练开始之前, 和一群学生聊天, 问他们:“你们这里有少先队、青年团吗?”他们说:“没有。”这就说明一些问题, 在义务教育阶段, 一些非智力因素在这样的体校内一点儿都没有体现。而在这种环境下, 学生们心理和品格的发育都是不健全的。另外, 平时由教育部组队参加的国际比赛, 很注重培养学生运动员在参与比赛的同时, 去接触当地的风情文化知识;但是那些专业队的运动员只为比赛而去, 他们不会更多地关注人文等其他知识。因此, 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让学生们收获“健康、快乐、自信、阳光”。

高中阶段, 体育总局目前拥有200多所体育运动学校, 这个阶段可以认真研究, 可以学空军招飞。空军每年招飞的时候大概招收1600~2000人, 但是整体素质都不行, 合格率还是太低;后来他们试着办飞行员预备班, 就是在初中升高中的阶段, 有意识地招身体素质好的学生, 在高中阶段除了上普通的高中课程之外, 还增加了飞行员基本知识的普及, 一个班毕业顶替了以前从好几个省招上来的学生。所以, 体育运动学校应该越少越精, 这样才能精心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而且也有利于这些人才日后的择业。

大学阶段, 我们要有意识地增加项目经费去培养和锻炼学生队伍, 比如像北师大女子足球队。第一届全运会之前, 各省市也提出要集中训练。当时, 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提出:“集训可以, 但是清华要自己设一个集训基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集训之后, 还可以让学生们第一时间回到课堂, 继续学习。

所以, 参加运动训练可以, 但是我们一定要先为运动员想好出路, 不能等到退役了再为他们的出路发愁, 这也是与国家人才开发培养的目标一致的。第一, 从成才的角度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是必不可少的;第二, 体育教育要符合人才成长和教育发展的规律;第三, 教育内部要坚决贯彻德智体美相结合发展的规律。

六、课余体育训练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

经过20多年探讨与实践,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学生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仅以最近的10年为例, 2001年的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取得了54枚金牌, 获金牌总数第一的好成绩, 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之后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除第23届获得金牌总数第2名外, 第22届和第24届均保持金牌总数第一的好成绩。2009年在哈尔滨举行的第24届世界冬季大学生运动会上, 我国学生运动员又取得了18枚金牌、18枚银牌、12枚铜牌, 总排名第一的好成绩。今年在深圳举办的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 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75枚金牌、145枚奖牌的优异成绩, 居金牌榜和奖牌榜首位。

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的比赛规模不断扩大, 运动成绩逐年提高, 一批学生运动员的体育运动成绩达到了健将标准, 运动会各项纪录多次被刷新。

课余训练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体育对于促进学校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课余训练和各种比赛活动, 推动了学校体育教学和群众体育活动地开展, 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 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生活质量, 增强了凝聚力, 丰富了学校的社会形象, 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声誉, 加强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如CUBA提出的“大学生自己的篮球赛”、“打篮球是我的梦想, 上大学是我的梦想, CUBA是我圆梦的地方”的宣传口号都带有鲜明的校园文化气息, 使校园文化更有活力、有朝气、有个性。

体育竞赛拓宽国际教育交流渠道

20多年来, 教育部门多次组织参加了国际中学生体育比赛和国际大学生体育竞赛活动, 我国学生运动员均获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通过参加国际间学校的体育文化交流活动, 使我国的学生开阔了视野, 增进了同各国学生间的友谊, 提高了我国学校在国际学校体育界的地位和知名度, 为今后由教育系统组队参加世界水平的学生运动会及各单项体育比赛积累了经验。

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奠基

教育部为了进一步搞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工作, 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 经过20多年的努力, 在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学籍、训练、竞赛管理及中学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与训练工作评估等方面, 先后下发了一批配套文件 (共29种) 。这些文件的制定和颁布, 从政策和制度上保证了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工作健康、稳步、有序的发展。

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我国开展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从我国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不平衡这一国情出发, 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办法, 凡是具备了一定条件的学校, 就积极开展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的训练, 或开展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训练;而多数暂时尚不具备条件的学校, 就开展一般性的学校体育代表队的训练。

与此同时, 条件较好的学校在开展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中, 也注重一般课余体育训练地开展, 两者有机结合, 起到了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作用, 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据统计, 自1986年以来, 先后被评为全国学校体育优秀单位的中学有315所, 大学有139所, 其中除“试点校”外, 也有普通学校。

今年, 我国先后在内蒙古包头市和广东省深圳市成功举办了全国中学生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学生运动员以优异战绩向世人表明,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尝试在高校开展高水平运动队, 走教体结合“一条龙”培养之路是完全能够培养出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经过20多年的实践, 我国目前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已经形成了多种模式:一是清华模式, 二是“三在”模式, 三是共建高水平运动队模式, 四是北体模式。这几种模式已成为组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国大学生运动员的主要来源, 并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实现“教体结合”是一种大的趋势, 而且这方面的进程在北京奥运会之后明显加快了。在去年的广州亚运会期间, 新华社记者的一篇“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引得人们把对中国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学校体育。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 也有更多的媒体发出了体育回归教育的呼喊。

学校党员发展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学校管理;促进发展

当今社会是一个不断变革的社会,教育同样需要不断变革、不断开放,很多初中学校抓住机遇,发挥各自的优势,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办学层次、扩大办学规模。然而,在这种形势下,仍然存在部分学校不注重办学策略和方向的改进,导致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办学实力不断减弱,没有形成学校的发展特色。如何提高初中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就初中学校如何强化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展开了探讨。

一、提升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成为初中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很多中学已经逐步建立起多媒体教学系统和网络教学系统,信息化在教学中的运用,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素质水平和知识水平。因此,学校可以采取多个途径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邀请外校的优秀教师或专家来校进行培训,通过定期组织教师接受培训,使教师掌握相关信息和多媒体操作方法,同时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传授给教师,以提高自身素质;第二,组织本校教师到先进学校参观学习,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不定期的组织参观学习,并对学科教师进行专业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培训;第三,完善教师备课制度,组织教师进行备课汇报,特别是对于青年教师,要组织他们学习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多学习、多练习,并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确保中学教师队伍的质量,同时也是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有力保障。

二、坚持“以人为本”、转变管理理念

1.加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也是人”,围绕“人”的教育首先就应该尊重学生、尊重老师,重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需要。在学校管理中,突出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人翁地位,充分释放教师的创造性、灵活性,从教育的本质出发,打破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变自上而下的刚性领导管理为自下而上的人本管理。充分相信教师、充分依靠教师,在和谐、共进的氛围中,实现学校管理的民主管理。

2.重视个性化的管理理念

地区差异和青少年个性化发展要求我们教育必须走个性化管理的路线。首先,必须从地区和学校的实际出发,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其次,在教育效果的评价上,转变单一靠成绩说话的方式为多元化、多内容的评价方式。再次,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个性化诉求,关注个体差异,加强师生的互动沟通,帮助其树立自信,释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力和潜能。

三、加强制度管理、提升制度内涵

1.完善制度管理,依法从严治校

认真学习和领悟《中小学规范管理》的文件精神,逐渐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学校管理的制度。面对新形势下学校利益群体多元化、复杂化的情况,通过民主管理和制度创新,吸纳各方面意见,统筹规划学校的短期和长期目标,用制度和民主的合力整合学校内部资源,促进学校的管理。

2.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估体系和目标管理体系

改变过去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实质的教育评估现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符合当地实际的评估指标,其中包括大量可量化的数据和学校内部相关的评价,借鉴公务员考核中的德、能、勤、级、廉等多方面综合考核教师水平、考核学校教育水平。同时,结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在提高教师和管理者责任意识的同时,加强紧迫感,促进制度管理内涵的提升。

四、创新沟通机制改革

1.重视学校管理者和学校教职工的信息交流

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于学校内部的教职员工,因此有效的信息沟通对于发挥教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减少上下沟通层级,变单向沟通为双向沟通

直接传递对于快速反馈具有重要的意义,优化上下级之间的层级结构,增加学校内部各层级的交流渠道和机会,利用多种形式双向交流意见和建议,减少信息传递中的信息差。

3.营造宽松、民主的沟通氛围和文化

重视沟通技巧的运用,鼓励换位思考的方式,通过和谐的人际关系,鼓励员工间、部门内外、管理者和教职工间经常性的交流和协作。学校管理者可采用“走动式管理”的方式,在休息、用餐时间加强与教职工的交流,营造平等、互信的交流氛围。

五、加强教育思想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着力加强学校教育先进教育思想的普及和统一,发挥先进教育思想的引导作用

对于一个学校的管理者来说,行政上的领导只能算是发挥领导作用的一部分,而加强教育思想的领导才是发挥领导作用的重要方式。学校的管理中,必须通过多种途径的运用,加强学校教育思想的引导。组织多种形式的交流,促进学校内教育思想的统一性和先进性。

2.开展科学、严谨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

结合目标责任制、评估考核机制和教师激励机制,利用网络培训、名师讲座、院校合作、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引进先进的教育手段、方法、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鼓励其开展教学实验、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使广大教师在科研活动中提高综合能力。

六、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管理制度

学校管理是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一环,健全的管理制度能够保证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作为一所初级中学,更应该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其原因在于初级中学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较为匮乏,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则会导致学生和教师的流失,对教学工作更加不利。搞好学校内部管理工作,首先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推行更加有效的管理制度,不再仅仅依靠几个领导进行管理,而是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推进。从微观来说,要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实行年级负责制;从宏观来说,年级组应当督促检查教育教学常规工作,把矛盾和问题细化在基层,由分管领导和年级组长直接向学校负责。此外,要根据学生的水平,推行分层教学,做好因材施教、因生施教,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强化初中学校管理工作,要正确面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落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等。认真分析这些问题,找到有效的应对措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紧跟课程改革和教育发展的步伐,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出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温家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平[N].中国教育报,2009.1.5(1)

[2]覃民强.浅谈山区农村初中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7)

[3]刘永胜.学校特色须具备“五性”[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8(2)

学校内涵发展工作总结 篇4

——强化管理,狠抓落实,开启教育教学新气象。为加强治校理教能力,开创教育教学新气象,学校多次召开会议,实行领导分包制。各部门不断强化内部管理,层层落实责任,努力做到各项管理有章可循、有制可依。为落实好精细管理,学校及时召开领导班子会、“三处人员”工作会、薄弱学科工作会、班主任工作会、教研组、备课组工作会、初一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会、初三教学工作会、月考总结表彰会等会议有序、高效地推进了各项工作的落实。——德育为首,注重实践,营造素质教育新氛围。学校坚持以德育为首,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洗礼师生心灵,以爱国主义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感恩励志教育、学习方法教育、安全和谐教育等“五育”为出发点,积极扎实开展各类社团活动,手抄报比赛、书画作品展评、科技小制作大比拼、汉字听写大赛、教室文化墙评比等活动,有力促进学生会做人、懂求知、善感恩,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校文化内涵。

——多措并举,强力推进,促进教学质量新提升。学校以县教育局提出的“三个创建”(即创建高效课堂推进示范学校、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实验教学示范学校)为总揽,在反复调研的基础上提出“1224”的教改新思路,强力推进课堂教学高效化、实验信息教学常态化,经常化开展“课堂教学基本功大比拼”、“实验课操作技能大阅兵”、“信息化教学方法大交流”等活动,精心打造真实、朴素、高效的课堂,努力提升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新理念,大胆改革,助推教研教改新水平。为深化高效课堂,科学实施“三导三学五环节”的教学模式,学校在不断研究、实践中推陈出新,2018年秋季,推出“三个一”的教改新理念、“1224”的课改新思路、“高效课堂五标准”、高效课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高效课堂“五场革命”、高效课堂分层检测案等新举措,长期开展全体教师参与的“高效课堂能力大提升”赛教活动,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逐步形成了宽松快乐的、自主开放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力求每一个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健康成长。

创建特色发展学校工作总结 篇5

2013年4月 20 日至23日,大仓镇首届中小学行政人员、骨干教师培训会在大仓中学进行,姚子雄大校长作培训动员讲话,县教育局局长陈家武宣布开班。此次培训有幸请到州内知名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解,经过三天的培训,参培人员从思想上有较大提高。我对此次培训作出如下总结:

树立的是新形象,带来的是新气象。镇中心学校对全镇教育工作更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新目标。面对新形势,站在新起点,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争取新发展,也是新形势教育继续前进的方向。

新起点,要有新定位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按照薄弱学校抓建设配套,达标学校抓规范管理,规范学校抓内涵提升的工作思路,缩小了城区与农村学校、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向教育的资源优化和均衡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使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高度决定视野。我们不能输在起点。基于这些认识,我们xx教育新的定位便是坚持“服务县城、融于县城、城域一体发展”的原则,结合城中村改造和社区建设,做好学校和幼儿园的规划和新一轮的学校和幼儿园的建设。规划建设办事处的中心幼儿园和博士社区,xx社区、桥口社区的幼儿园。这也是新一届领导班子站在优化教育资源、为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的时代高度做出的决定。新机遇,要有新思路

自去年以来,全国、省、市、县各级教育工作会议相继召开。教育公平、优化资源、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等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热点话题。这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支持,舆论支持,优先发展成了社会对教育的共同声音。近年来,为提高办学条件,政府对教育实施了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校舍安全加固工程,学校装备配套工程等支持政策。这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城中村改造、新农村建设、社区规划等各项工作也为我们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有利支撑。

角度决定观念。思路决定出路。面对新的机遇,我们要有新的思路。新xx将给平阴县城的城市建设带来新的意义。教育也同样会为城市的社会功能显示其自身的作用。因此,今后我们的工作思路就是要要坚持“整合优化城区学校(幼儿园),建设提升农村学校(幼儿园),逐步实现城域教育的一体化”。也就是说,进一步做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全面启动学校场地标准化、校舍标准化、教育教学装备标准化建设,加强师资配备与建设,加大对薄弱学校投入。推动我们办事处学校教育的标准化建设,促进教育的现代化水平。确保我们办事处在全县教育的领先地位。新挑战,要有新措施

应该说,我们xx街道办事处的教育在党工委的领导下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而目前面临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矛盾,具体说,就是学前教育资源短缺,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对素质教育的支撑不足,学校的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办学特色有待进一步凸显,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等。这也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新挑战实际上是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实施惠民工程。我们的责任更重,使命更崇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拿出新办法、新措施: 1.建设优质教师队伍

积极打造两支队伍:一是培养专家型校长队伍。一个好校长,可以成就一所好学校。我们将继续创造条件,引领校长走“学习、实践、总结、反思、提高”的成长之路,造就一支人品好、能力强、通业务、会管理的校长队伍。二是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优秀教师团队,培植优秀团队精神,提升了学校核心竞争力。大力倡导读书富脑工程,提升教师素质新形象。坚持以学科带头人专业成长为抓手的教师专业成长机制,突出“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2.规范管理依法办学

规范管理就是要在落实上下功夫,认真落实《山东省办学行为40条》的规定。一是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坚持教育质量为核心的观念,抓好课堂教学改革;二是坚持学校办学行为视导检查工作机制,更好地规范办学行为。三是加强学校民主和法制建设,推进教育法制化进程。3.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教育质量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继续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4.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

逐步建立和探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均衡配置资源,逐步实现设备、图书、校舍等均衡配置,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二是均衡配置师资,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积极推进校长、教师的交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岗计划”(比如英语、音体美、微机教师等),逐步缩小学校间办学差距。新发展,要有新标杆

我们高兴的看到,xx辖区内的教育特色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干事创业跨越发展,有了新突破,创优争先活动有了新进展,xx、xx、xx小学在课程改革验收、教学质量检测(抽考)中均排在全县前列,南门小学“阅读经典、享受人生”读书富脑工程、xx小学的足球文化等品牌在省市县产生了一定影响,博士小学,东三里小学开发的校本课程得到了教育局领导的肯定,其他学校也都有自己的亮点特色工作。学校的内涵、文化,教育教学质量都有新的提高。

教育要发展,就要确立新的的标杆,我们的目标就是立足质量核心,促进内涵发展,打造教育特色,实现优质教育——对于各个学校而言,就是创建特色发展学校,对于新xx的教育来说,就是走教育特色发展之路。

学校党员冬训工作总结(精选) 篇6

为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做好2011党员冬训和民主评议党员工作的通知》,推动创先争优工作的深入开展,切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全体党员教师的整体素质,激励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我校党支部认真组织2011“冬训”活动,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参加冬训对象:学校在职党员,中层以上干部、入党积极分子。

二、冬训时间:2012年1月4日-3月2日

三、冬训的主要内容:

学习《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及全会工作报告;胡锦涛同志关于向杨善洲同志学习的重要指示;党的群众工作的有关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学习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党章》、《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

四、冬训的形式:

采用了党支部集中学习讨论、观看教育影片、撰写笔记心得、自学相结合的形式。

五、具体做法

1、冬训前,学校党支部专门调查研究,摸清教职工队伍的现状,摸清了党员干部在工作、生活和思想诸多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尤其抓住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摸清党员、干部的新

期待新要求,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明确教育重点,制定好冬训教育的具体方案。

2、传达通知要求,党支部书记雷艳萍同志在学校全体教职工会议上传达了《关于切实做好2011党员冬训和民主评议党员工作的通知》精神,要求全体党员一是认清形势,充分认识今年冬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要切实提高今年冬训的组织程度和效果质量。

3、系统学习“冬训”内容。结合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认真学习了《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通过集中学习,把党员“创先争优”体现到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之中,提高了党员整体素质和干部的思想政治觉悟,强化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组织学习《党章》、《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法制意识,提高了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带头执行法律法规的意识。组织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观看了党员电教片、党课教育《师德启思录——严谨治学精业勤业》、《师德启思录——尊重家长共同育人 》、《师德启思录——为人师表明德惟馨》等,提高了以高尚的师德规范教育教学行为的自觉性,为学校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学校党支部还利用假期安排党员干部进行自学,并利用学校统一配备的笔记本电脑进行网络学习,不断丰富培训内容。

通过组织冬训,一是切实加强了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使学校班子的整体素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整体的职能作用也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增强了党政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学校的内部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保证。二是进一步增强了抓好师德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提高了以高尚的师德规范教育教学行为的自觉性,推动和促进学校教

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整体形象的不断提升。三是涌现出了一批带头践行课改、比能力、比先进、比奉献、比发展的先进分子。四是在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员干部的带动和带领下,广大党员从小事做起,从实事做起,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明显发挥。

总之,通过这次冬训,提高了我校广大党员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通过冬训,广大党员领会了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地委扩大会议、塔城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通过冬训,增强了凝聚力,全校党员干部将为学校事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塔城市第五小学

学校党员发展工作总结 篇7

一、何为档案意识?增强档案意识的重要性

所谓的档案意识就是指社会全体对档案和档案工作这一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和能动制约的精神系统。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档案的性质和价值的认识, 对档案工作的性质和作用的认识, 既包括社会上人们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认识, 也包括档案工作者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认识。

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专职档案管理者, 在日常的工作中对增强档案意识的重要性更是深有体会。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各级主管部门对下属学校的监督和管理也不断加强, 近年来几乎年年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考核、评估、督导、检查, 而这些监管工作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和评分标准就是考核检查学校各类档案的收集整理情况。前些年, 由于多种原因, 学校各级领导档案意识仍然较为淡薄的现象普遍存在, 每遇各类检查, 很多都采用突击整理应付, 真可谓“档案用时方恨少”, 档案的收集管理既不严谨也不规范, 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近几年随着全社会档案意识的不断提高, 学校各级领导的档案意识普遍增强, 档案管理也日趋规范, 再遇各类评估检查, 都能从容应对, 做到“档案用时方知好”, 大家也充分体会到了档案管理规范化得优越性。所以说, 增强档案意识对档案工作的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从思想上重视了, 才会在行动中加以切实的落实, 才有利于档案事业的全面科学地发展。

我认为增强档案意识除了档案部门要率先努力外, 增强全社会档案意识尤为重要。每个人、每个部门都与档案直接关联, 只有全社会都来重视档案、关心档案, 档案事业的发展才是科学的、全面的。因此, 必须大力做好档案宣传工作, 增强全社会的档案意识, 使每个人都真正意识到管好用好档案的重要性, 从而做一个档案收集、保管的有心人。社会是大环境, 细化到学校, 提高档案意识对学校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也相当关键。上至学校各级领导, 下至全体师生, 都应该重视提高档案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为档案收集、整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才能使学校的档案管理更加规范, 更加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档案意识与档案工作实现协调发展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1、加强档案工作的领导力度, 各级领导重视档案工作, 是搞好档案工作的关键。

档案工作是一项细致、艰辛的工作, 特别是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档案工作面临着范围广、内容新、任务重和责任大的特点, 更需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保证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 学校档案工作不再是孤立的, 已经延伸到学校行政管理的方方面面, 而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所需经费等, 都需要领导拍板, 所以领导的档案意识越强, 组织机构内部的工作人员的档案意识就越强。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把档案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切实解决档案工作中的人、才、物等重大问题。在职业学校中, 评价一所学校管理质量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对档案工作是否高度重视, 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的高低, 已成为评价一所学校管理质量的优劣、领导管理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 增强领导的档案意识和重视是搞好档案工作的前提。

2、高素质的人才是搞好档案工作的保证。

档案工作者是档案专业人员, 也是档案管理的主体。增强档案工作者的档案意识是促进学校档案工作健康发展的的核心, 也是搞好档案工作的保证。因此, 应加强对档案工作者的业务培训, 使其具备甘于奉献的精神;高度的责任感、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计算机能力, 以及较强的档案法规意识。

3、搞好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档案工作的根本。

档案价值的基本属性是它的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 而档案收集、管理后能被利用才能充分显示档案的价值。因此, 档案工作者应加强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意识, 为学校各项工作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 以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重视档案的开发利用也是提高档案意识的重要内容, 档案在实际工作中被充分利用和提高人们档案意识是相辅相成的, 人们觉得对工作有帮助, 有利用价值才会更重视档案的收集整理, 对档案工作才会有所促进。其实档案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档案需求意识, 有需求、被利用档案才真正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总之, 增强档案意识, 是档案工作健康发展的关键, 在强化档案意识的同时, 努力改善档案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使学校档案工作不断创新, 最终实现档案意识和档案工作的协调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和经济的飞速发展, 档案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得到加强。档案意识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档案工作乃至档案事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增强档案意识, 才能为档案收集、整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才能使学校的档案管理更加规范, 更加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档案意识与档案工作的协调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做到领导能重视;管理人员有素质;重视档案的开发和利用。总之, 增强档案意识, 是推进档案工作健康发展的关键, 在强化档案意识的同时, 努力改善档案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使学校档案工作不断创新, 最终实现档案意识和档案工作的协调发展。

学校党员发展工作总结 篇8

一是加强学校教职工的理论学习,夯实学校服务社会的群众基础。学校组织全校教职工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省第九次党代会、省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动员大会精神,提高对开展“四群”教育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中职学校为实现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口资源强国转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的人才需求变化,拓宽思路,创新举措,努力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企业转型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中职和中小学党建工作的指示精神,落实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加强和改进云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和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要求,坚持职业学校教育以德为本,坚持职教为当地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通过在教职工中强化现代管理教育,构建和谐校园,从而提高服务学生和服务企业的能力。

二是在学校全体党员中加强群众观点教育。以学校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为重点,把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扩大到学校全体师生,建立与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的学校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保障体制,力争把学校优秀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骨干教师,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

三是在全体教职工中加强群众路线教育。继续坚持学校对学生提出的“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技能、学会生存”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强师德管理制度建设,推进学校师德和教风建设,在学校大力提倡教师教真育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如何在课堂和车间学到真本领,学到真技能,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社会求得生存。做到“社会满意、家长放心、学生成才”。通过教真育爱教育,使教师爱教育、爱职教、爱专业、爱学生。使学生爱父母、爱学校、爱专业、爱学习,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四是在学校内部加强群众利益教育。学校要关心教职工切身利益,关心学生生活。要加快目前在建的校内2 500平方米公租房建设进度,让无房教师尽快解决住房问题,使教师更加安心职业教育。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制度,通过严格的管理,把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每一项惠民政策,如国家中职学生生活补助、国家奖学金发放等一系列政策落实到位,通过学校把党和政府的温暖、社会各界的关爱传递给学生。下一步,学校要充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云南省职教项目的支持,加强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教师培训,改革课程设置,并通过建设企业青年教师培训基地,打造一支师德高尚、基础扎实,技能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使学校的教育与社会和行业需求对接,使学校的专业教育与企业的岗位能力对接,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质的学习和训练的平台,让学生毕业与就业无障碍对接,提高企业对中职学校的认同,从而促进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提高家长和学生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认可。

五是在学校改革发展过程中加强群众工作教育。学校将通过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建设,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德育和法制教育改革,改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的提高。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推动企业文化融入校园,让车间规范走进课堂,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就得到行业和企业的教育和熏陶,产生对企业和行业的认同感,从而提高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素养,并加强技能训练、提高技能水平,使之更适应企业需求。通过与企业的对话和交流,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让更多的技能大师走进学校、走上讲台,让更多的教师走进企业、走进车间,加强校企互动,形成社会支持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良好格局,全面提高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作出新的贡献。

党员个人总结(学校) 篇9

一年来,本人在学校党支部的领导下,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定政治信念,加强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学习,转变工作理念,改进工作作风,自觉遵纪守法,认真履行职责,以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在工作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作风上艰苦朴素、务真求实,较好地完成学校安排的各项任务。为国家教育事业尽心尽力,努力工作,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在思想作风上,继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利用电视、电脑、报纸、杂志等媒体关注国内国际形势,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有关政治思想文件、书籍,深刻领会胡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并把它作为思想的纲领,行动的指南;积极参加党组织的各种政治学习及教育活动;积极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明白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工作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做广大职工的表率,同时,认真学习相关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

在工作上,团结同事、务真求实、乐观上进,对照相关标准,严以律己,较好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对待学生我拥有一颗火热、诚挚的爱心;保有一双公正、诚实的眼睛;想着带给学生新鲜圣洁的思想。用人格力量征服学生使学生对我这个班主任产生信赖感、亲切感,对我所教的数学充满兴趣。以我现在担任班主任的高三理科班为例,我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弘扬特色”的教育理念,以“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为目标,培养合格的学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我重视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既教会学生学习,更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在班级形成了“不比阔气比志气,不比聪明比勤奋,不比基础比进步”的优良班风,使这个班获得了好的成绩和赢得了学生家长的赞誉,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影响,获得了一致的好评。我在数学教育教学上刻苦钻研,努力探索,务实求新,虚心学习;以学生为本,教师主要是引导者,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全方位的培养创新人才。我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积极学习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探索并提高。我的教学获得了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认可,教学成绩突出

上一篇:广州开发区第二小学下一篇:《会走路的树》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