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计数说课资料

2024-10-11

古人计数说课资料(精选4篇)

古人计数说课资料 篇1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标指出“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建立数感有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在小学低年级,对于数的感悟是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开始建立的,这是一个逐渐展开的过程。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1、教材解读:

认识11~20的各数是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重点知识之一。从本课起,学生对数的认识不仅仅是单独的一个一个数,而是以十为一群进行数数,这是建立十进制数位概念的重要阶段。教材中呈现的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数一数,捆一捆。这是运用学生原有的经验,建立十个一捆的观念,进而帮助学生建立11~20各数的表象。二是摆一摆,想一想,这是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三是数的认识和拓展。

2、教材纵向梳理:

/ 3

纵向梳理整套教材后,我们发现:对于10以内数的学习,学生是逐一计数的,这里应用了一一对应的思想,学生一个一个数计数器上的珠子,一根一根的数小棒,一个一个的数手指头等,到了20以内数的认识,学生将正式开始由逐一计数到按群计数,学生操作小棒,把10根小棒捆在一起,当做一个十。

3、新旧版本比较:

修改点:

1.设计了古人计数的情境,既体现了需要10以上计数的必要性,又体现了数字的文化价值。

2.增加了试一试的内容,补充了20以内比较大小的内容,这并不是作为这一课的提升出现的,而是将这一课拆成两课,成为另外一个要研究的内容。

4、横向对比:

相同点:教学中借助小棒,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不同点:更注重直观模型,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11-20以内数的认识,体现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数感。

5、学情分析

学生入学前就认识了11—20的数字,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何提升? 学生认识数,能真正理解数的含义吗? 学生是否真正将情境中的数与抽象的数字符号建立了联系?

/ 3

在入学前,绝大多数孩子都认识了11—20这些数,而且基本具备了正确数出图中数量的能力。但我估计学生对一一对应的数数方法应该还是较多的使用,按集群计数的方法还没有形成,如何渗透十个作为一个整体的新的集群计数的方法 ?怎么样使学生充分感受“集群计数”的必要性 ?

“数的概念的形成可以粗略的分成:计数的数,数量的数和计算的数。”数的表示不仅仅是数的读写,还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这样表示”背后的道理。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此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细化,引领学生一起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符号化过程,是我要尽心尝试的。

大部分学生数位和位值观念很模糊或者几乎没有。怎样利用直观模型让学生,经历位值制建构过程?

我的定位:

(1)借助数数活动,经历计数单位“十”的产生,体会位值。

一些学生能直接数数与读数,但却不能很清晰的解释数的意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现在的认知状态,应把重点放在数的意义理解上,就20以内数的认识,应重点放在十进位值制的初步建立上。(2)选择直观模型,并发挥各种模型的价值。

对于一个重要概念的体会,任何单一的表示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来说是不够的,只要有可能,就要鼓励多种方式的使用,学生可以借助实物(如手)和直观模型(如小棒、计数器、方块等)来加深理解,鼓励学生操作“直观模型”来加以体会。

/ 3

《古人计数》教学反思 篇2

第一,在教学中我力求以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地操作、交流、讨论,体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但是这节课没有让学生经历动手摆小棒的过程,所以他们对10个一就是1个十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入。

第二,整堂课我十分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比如说,为了进一步认识“10个一就是1个十”,我请全班同学读这句话,并注重请个别同学、全班同学都说一说数的组成,如“13是由1个十和3个一组成。”让学生认识11—20各数的意义,使学生感受自主学习新知的乐趣,体验获取成功的喜悦。

第三,一年级的思维活动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无论是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还是兴趣激发,我们都应该抓住学生思维的特点,那就是从直接感知实物过度到表象的思维过程。教师的直观演示对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亲自数一数,比一比,说一说以增添数学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性,使学生的多种感官一起参加学习活动,促进知识技能的内化。

新北师大版《古人计数》教案 篇3

加与减

(二)古人计数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

(二)》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小棒和计数器,让学生认、读、写、拨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初步认识“十位”、“个位“,了解进制,知道11~20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正确认识11~20各数,并能准确掌握这些数的组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操作数学模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学生的数学感知。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11~20各数,理解这些数的组成。教学难点:理解数位的感念,正确读写11~20各数

教法与学法:创设情境与组织操作探究相结合。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教学准备:课件,小棒,计数器,教具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师:孩子们,我们已经学过了1-10这些数,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些新的数。(板书:11~20各数的认识)

师手指着标题问:这11~20中间这条短线表示哪些数?(生口述)

师出示11~20的卡片:11~20中间的数都藏这张卡片中,大家仔细观察是不是刚才他说的这些数呢?

师将卡片贴在黑板上,让我们一齐来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从实际出发,通过读出11~20这些数,让学生感觉到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并不陌生。)

二、情境引入,展示认知

师:大家读得可真好,看来,你们对这些数并不陌生。接下来老师也想给大家讲一个和数有关的小故事,你们愿意听吗?

师: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古时候,人们并不认识数,他们在记录物品的数量时,就摆一些 小木棍或者是小石头。(演示《古人计数》的主题图)

师:今天,我们也来学习古人用小棒来记录羊的只数,好吗?

为了方便大家记录,这些羊都关在羊圈里,老师放一只羊,你们就摆1根小棒,老师再放一只羊,你们就摆几根小棒?

生:再摆一根

师:如果老师放2只羊,你们就要摆几根小棒? 生:摆2根

师:老师这儿也有小棒,谁愿意上来摆一摆?(指名1人)准备好小棒了吗? 老师可要放羊了。(师环视确认学生准备好后再开始)展示学生摆小棒的结果,师: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他一共摆了多少根 生齐数:11根

师鼓励:你们的眼睛和小手配合得可真好。

(设计意图: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数出羊的只数,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生活意识。)

师:以前我们只学到了10这个数,可是,现在羊的只数比10还多,所以,我们就要学习一些新的数。

三、引导探究,建立模型

1、认识“10个一就是1个十”

师:老师要变魔术了,小眼睛看好了(拿掉一根小棒)师问:现在有多少根小棒? 生:10根

师:你们没数呀,是怎么知道的? 生:11根减掉1根就是10根

师:老师告诉你们,1根小棒就表示1个一,那10根小棒表示几个一? 生:10个一

师:我们来数数好吗?(演示课件生齐数)师:10个一是几?

生:是10。老师板书:10个一

师:现在老师把这10个一捆成一捆(演示课件)变成了1个十,这1个十是几? 生:10 师:10个一是10,1个十也是10,那我们能不能说,10个一就是1个十? 生:能

老师板书后,指名学生读这句话,再齐读。师:你们想不想也捆出一个十来? 生:想

师:在捆之前,老师想采访一下同学:要捆出一个十,得先怎么做? 生:数出10个一,然后捆起来。

师巡视,并提醒:还不会用皮筋的同学可以请同桌帮忙。

(设计意图: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同时,又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快乐,进行合作学习的启蒙教育。)

2、介绍计数器,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师:下面老师要为大家介绍一位新的学习伙伴,(出示计数器)它叫计数器,请跟老师说一遍。

计数器有两面,后面的珠子是计数用的,这些珠子可不能乱拨哟,不同位置上的珠子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我们学了这一课之后就会明白。那都有哪些位置呢?

师指着计数器的数位读:个位、十位、这些叫数位。在使用计数器时,要把写有数位的这一面正对着我们。请孩子们检查一下自己的计数器是否摆放正确。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年龄特征,“蹲下来,等一等”,既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计数器的方法,又为达成教学目标做好准备。)

师:指着黑板上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叫个位,第二位叫,现在我们还是一年级的学生,只要认识个位和十位就可以了。个位上有几个珠子就表示几个一,十位上的几个珠子就表示几个十。

师示范拨5。生仔细观察,说说老师在什么位上拨?拨了几个?表示几? 学生学着拨5、6、7 一齐拨出10个一。

师:刚才我们用小棒把10个一捆成一捆变成1个十,那能不能把10个珠子串成一串也变成1个十呢? 学生讨论回答

师边演示边问:这变成的1个十该在计数器上如何表示呢?(引导学生明白:在十位上 拨1个珠子就表示1个十)

请孩子们在计数器上把10个一变成1个十拨给同桌看。

师再用课件演示一遍。指名在黑板上画珠子表示1个十,评议后,师标出10这个数学符号。并让学生明确,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用0表示。

(设计意图:突出小棒——计数器——数学符号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由具体形象到逐步抽象的过程。)

3、体会数的组成

师:还记得刚才我们数了几只羊吗? 生:11只

师:谁能用小棒快速地摆出11。请同学说为什么这样摆。(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就是11,师演示课件。)你们能在计数器上拨出11吗?生拨珠子,再请学生展示。师:这2个1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看来呀,不是珠子神奇,而是数位太重要了,不同的数位表示的意思是不同的。小游戏:比比谁最快:用小棒拿出13、17、19,指名说为什么这么拿,体会数的组成。

(设计意图:教学进行到这儿时,一年级的孩子已经会出现很大程度的疲劳,适时设计一些竞赛的小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的,同时又巩固了数的组成。)

4、初步感受“满十进一”

师板演19,这时师再添1根小棒问:现在是几?你怎么知道? 师手指着散的10根问,有没有同学要提醒老师又得干嘛了? 生:又满十个了要捆成一捆

师动手捆,问:现在是几捆,也就是几个十? 生:2个十 师:2个十是几? 生:20 师板书2个十是20。生齐读

你们能在计数器上拨出20吗?生动手拨珠子。集体评议 师特别展示拨得不对的,说说为什么拨的不对,应该怎么拨

(设计意图:在师生与生生的交流中,培养学生说和听的学习习惯。)

四、开放练习,提高认识

1、书本第75页练一练的第1、第2题。集体评议。

2、孩子们,你们还记得吗?刚才我们就用2个珠子在计数器上表示了11,又用2个珠子表示了20(演示课件),谁还能在计数器上用2个珠子表示不同的数呢?

(设计意图: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课后反思:

《古人计数》这一课的内容是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起始课,是在逐一计数的基础上,积累十进制概念活动经验的重要环节,教材更加突出了小棒——计数器——数学符号之间的联系。教学中,通过数一数、捆一捆、摆一摆、想一想、读一读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有这几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1、力求简约,让学生轻松学习

课前准备了大量的教具和学具,形象、生动的课件,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轻松地获取数学知识。

2、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操作、交流、讨论,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开发能力,通过动手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活动,认识11-20各数的组成,掌握对数位的初步理解,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感受到自主学习新知的乐趣,体验获取成功的喜悦。

3、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通过一系列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养成与他人沟通,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当然,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对学生的预设还不到位,站在老师的角度对学生想当然。比如在用计数器拨11时,先让学生体会11的组成:1个十和1个一,然后再拨数。我想学生能理解11的组成,就能拨出11个这个数,但这时还是有相当的的孩子没有找准数位。

其次,急于完成自己设定的目标,而忽略了学生的生成。当认识11的组成时,有很多的孩子能说出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我就很满足面急着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其实,这时有一个小小的声音说,老师还可以反过来说:11是由1个一和1个十组成。这是一个多么有智慧、细心的孩子呀,他的光芒却被我掩埋。

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分析:

《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教材中只举了少量例子进行说明,使学生对数的产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教材展示了古代人们如何计数,如何初步发明计数符号等,直观形象地介绍了数的产生、发展历史,并介绍了十进制计数法。

二、说教学目标 :

1、了解数的产生历史,建立自然数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及最常用的计数方法——十进制计数法。

2、在观察、交流活动中经历数的产生过程;在合作与操作过程中生成千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3、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认识到数学的博大精深。

三、说重难点:

1、建立自然数的概念,了解自然数的一些特性和特点,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2、通过学生合作完成数位顺序表,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掌握常用的计数方法——十进制计数法。

四、说教学策略:

1、提供具体材料,为学生概念的形成建立支撑点。

《十进制计数法》的教学重点就是 “计数单位”、“数位”、“数级”、“十进制计数法”这些概念的理解与建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于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思想方法的学习应当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以符合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对于这些概念的学习,教材上分成了四个阶段:首先是在一年级下学期,认识百以内的数,初步认识数的组成,包括计数单位及数位;其次是二年级上学期,认识万以内的数及组成;第三个阶段是三年级下学期,认识亿以内的数,计数单位、数位、数级的概念初步掌握;第四阶段就是四年级上学期,不仅新认识“十亿”、“百亿”、“千亿”这三个计数单位及相应的数位,更重要的是将前三个阶段学习的有关数的组成的知识形成系统,构建“数的组成”知识网络,从而抽象出十进制计数法。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觉得“新知不新,旧知不旧”呢?我将教学过程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材料入手,课件演示药品由10颗到1瓶、由10瓶到的1盒、再由10盒到1箱的包装过程,回顾“个”、“十”、“百”、“千”这四个计数单位,此时学生是兴致盎然、耳熟能详的,他们对计数单位的温顾绝不是空洞的、机械的,而是建立在具体材料上的生动的、有意识的回忆;第二个阶段,运用认知的迁移规律,学生能脱口而出已经学过的“万”、“十万”、“百万”、“千万”、“亿”这些计数单位,并能归纳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是十进关系,这是对旧知的回顾与复习;第三个阶段,就是逐层递进、螺旋上升的过程了。学生通过旧知的复习和实际生活经验,不难推导出新知“十亿”、“百亿”、“千亿”,和它们的关系,但是对于这三个计数单位,在学生头脑中并没有感性的认识。这时,教师就得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材料,于是,我列举了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如我国钢铁煤炭的产量、政府对教育的投资、人脑的神经元个数以及我国财政总收入情况等等。可能,以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还不能完全把实例和计数单位一一对应起来,但是在他们脑海里形成的表象会随着知识的丰富与视野的开阔逐渐深刻,这是需要过程的。通过这三个阶段,学生对计数单位、十进制计数法、数位、数级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在这样有具体材料做支撑点的学习中,学生们热情高涨、劲头十足,没有松懈、懒散、觉得乏味的状态。

2、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画龙点睛。

上一篇:幼师求职信800字范文下一篇:中国工商银行交易明细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