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鉴定意见的(精选7篇)
论鉴定意见的 篇1
考核鉴定意见-考核鉴定意见
1、该同志工作认真,负责;工作认真负责,爱岗敬业,服从整体安排,形象良好;对本职工作兢兢业业,锐意进取,乐于助人,关心同事,与同事相处融洽,善于合作,起带头作用。
2、该同志良好的个人形象和素养,专业技能或业务水平优秀,为公司业务创造更多机会和效益,受公司客户及合作企业好评,为公司创造出较好的企业效益或社会效益;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服从整体安排,爱岗敬业,乐于助人,与同事相处融洽,业务知识扎实,业务水平优秀,能带动东区的给为同事积极工作,胜任东区大区经理工作;工
作出色,业务熟悉,为我们成立起榜样。
3、该同志注重学习,政治素质较高,大局观念强,自觉维护班子团结,工作思路方法清晰得当,廉洁自律,较好地完成了分管工作和局党组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4、该同志在***中,服从**党委、工作安排,安心工作,热于本职,工作勤恳踏实,虚心好学,认真学习业务知识,严格领导,能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工作热情高,责任心强,在文化馆、图书馆、剧团被拆除的情况下,对自己所分管的工作能想方设法开拓新的阵地,组织人员到乡村开展“三下乡”活动,参加市里“金土地杯”、“三个一”文艺创作演了获二三等奖,参加省第二届少儿美术作品展览获一等奖18个,二等奖28个,三等奖24个,并获得优秀组织奖。为人诚实、本份,维护班子团,支持配合主要领导工作。希望进一步加大对文化艺术中心筹建工作力度。
5、该同志对本职工作兢兢业业,注重个人成长;工作成绩进步大,业绩发展迅速,或有效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从而在工作中收到良好效果;悟性较强,能很快适应新的岗位,在新的业务区域可以立即开展工作;能随时根据工作需要调整工作方法和端正心态,不断反思自己,注重个人成长;能在业余时间精专业务知识,提高工作能力;悟性高,工作认真勤奋,吃苦耐劳,进步很快,在新人中起到了榜样作用。
6、该同志在一年的支教工作中,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认真完成各项任务。充分发挥支教教师的引导功效,耐心细致的指导青年教师,提高本组教师的业务水平。关心保障学生,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喜好,教育教学效果好,深受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喜爱。为人师表,作风正派,堪为其他老师学习的榜样。
7、该同志工作认真刻苦,服务态度非常好,使经理在XXXXX的时候没有后顾之忧;工作积极,热情周到,有
一定的领导能力,专业技能业务水平优秀,业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关心每一位合鑫人,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能胜任本职工作,爱岗敬业、乐于助人,与同事相处融洽,服从整体安排,对本职工作兢兢业业,锐意进取,起榜样作用,为我们树立良好形象
8、能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服从组织安排,积极支持配合一把手做好招商引资和纪检、监察工作。在开展招商引次工作中能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主动到沿海等地开展招商活动,积极邀请客商来县考察。认真做好引资企业的服务,帮助外资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招商引资上取得了成效。为人正直,待人热情,作风正派,廉洁自律。希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跟踪问效服务。
9、政治坚定,思想稳定,能够忠实履行岗位职责,工作积极肯干,肯下功夫钻研业务,运用“多数人管少数人”的自律机制,开辟了新时期农村计生管理目标实现的新途径,效果明显,母婴
安康保险走在全市前列。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工作能力,对分管工作尽职尽责,能吃苦,经常深入基层检查指导工作,正确处理了工作和家庭关系。遵纪守法,尊敬领导,团结同志,为人正直,作风正派,清正廉洁,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足:创新意识要进一步加强。
10、该同志注重政治理论学习,作为省局下派干部,能克服各种困难,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对其分管的***、***、计财以及全局的具体工作都提出不少建设性的意见,较好地完成了分管工作和局党组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11、综合素质高,政治立场坚定,统筹能力强,能驾驭全局,()切实履行了公共卫生职责。工作思路清晰,开拓创新精神强,争取国债项目资金大。能团结班子成员共同奋斗,善于调动副职的工作积极性。讲实话,干实事,求实效,踏实工作,较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连续多年实现了全县卫生工作新变化。作风民-主,讲究方法。办事稳妥,生活朴实,关心体贴下属。为人谦虚、坦诚,胸怀宽广,谦洁正派,不计较个人得失。
论鉴定意见的 篇2
关键词:痕迹检验鉴定书,痕迹检验意见书,证据效力
一、引言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 痕迹在司法诉讼中发挥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尤其在手印鉴定、足迹鉴定中运用专门技术对痕迹进行检验鉴定, 可帮助司法人员找出犯罪嫌疑人, 以进行正确的责任认定。其中痕迹检验鉴定书与痕迹检验意见书在期间发挥着重要参考作用, 特别是对于痕迹鉴定书, 如果运用不当, 就体现不出其证据效力, 发挥不出证明作用。例如2015年9月5日晚, 在浙江省义乌市苏溪镇人民南路发生一起持刀抢劫黄金店案件。通过现场勘查痕迹检验, 提取到有效手印三枚。通过指纹自动识别系统比对, 后检验鉴定直接认定嫌疑人张某 (男, 1987年2月9日生, 湖南来凤人) 。2015年9月8日, 张某被抓获时随身物品搜出部分赃物, 案件成功告破。因此, 有必要对两者的证据效力进行研究。
二、证据与证据效力
证据与证据效力之间具有区别, 又有着密切联系, 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对研究痕迹检验鉴定书与痕迹检验意见书的证据效力, 促进两者的正确使用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的重要依据, 是诉讼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证据的形成需要经过一定的流程判定且认为是合法的, 才能被认定为证据。证据效力是对某证据能否起到证明作用的认定, 即是否具备法律层面的证明能力及效力, 显然受法律约束。当证据认定合法且真实的状况下, 证据效力强弱受证据与案件关联程度的影响, 即, 证据与案件之间密切程度越高, 证据效力越强, 反之越弱。因此, 案件中收集的材料、信息能否成为证据, 需进行客观认定及鉴别, 确保证据的合法性与真实性, 案件发现的痕迹亦如此。
三、痕迹检验鉴定书证据效力
案件中痕迹是否具备证据效力以及证据效力的强弱, 需痕迹鉴定员对案件中的痕迹进行同一认定检验, 并以书面形式出具鉴定结论, 即为痕迹检验鉴定书。检验鉴定书的产生过程较为严格, 其不仅要求具有明确的目的, 而且鉴定员应具备相应资质, 满足司法程序相关要求, 确保检验结果的合法、合理、公正。另外, 其中的同一认定涉及物与人的同一认定, 人的同一认定需对人身的物质证据加以确定。如案件中判定犯罪嫌疑人是否为某人, 需对现场进行周密的勘查, 找到受害人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联系, 如通过受害人身上留下的DNA信息与犯罪嫌疑人DNA进行对比进行认定。物的同一认定指对案发现场遗留的相关物体进行认定。如案件中发现了作案人遗留的相关物体, 而嫌疑人刚好存有相同物体的一部分, 物的同一认定需要证明现场遗留的物体与嫌疑人存有的物体曾经为一个整体或存在直接联系。物的同一认定和物的同一认定具有着不同的证据效力, 但却有着一样的法律效力, 即, 均可作为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证据。
四、痕迹检验意见书的证据效力
痕迹检验过程中并非所有案件都能得出肯定结论, 如受检验难度大、检验仪器与设备功能的制约, 只能以书面形式给出倾向性意见, 即为痕迹检验意见书。通常通过案发现场犯罪嫌疑人留下的脚印、或作案工具留下的痕迹, 做出的对嫌疑人体重、身高、性别以及作案工具种类的推断, 因无法获得同一认定的结论, 只能给痕迹检验意见书。如在某案件中, 专家通过勘查现场遗留的痕迹, 对比死者身上的伤痕, 只能出具检验意见书。通过分析不难发现, 痕迹检验意见书并不具备直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效力,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痕迹鉴定书的补充上, 处于证据链上的某一环, 和其他物质共同发挥物证作用。不过对比其在诉讼、审判中起到的作用, 在提供侦查线索、明确侦查范围以及确定侦查方向上作用更显著。因此, 侦破案件时应认真分析痕迹检验意见书中的内容, 及时调整侦查方向, 确保案件的早日破获。
五、痕迹检验鉴定书与意见书的差别及应用
(一) 痕迹检验鉴定书与意见书的差别
痕迹检验鉴定书与意见书在案件鉴定结果及表现形式存在差别, 而且在诉讼、审判中具有不同的证据效力。其中前者的证据效力由痕迹物证性质与犯罪关联程度决定。依据证明能力可将鉴定结果分为事实程度认定、事实真伪认定、同属认定以及同一认定。总之, 为保证案件侦破工作及审判的正常进行, 应深刻理解痕迹检验鉴定书与意见书存在的差别, 并根据案件实际情况加以合理运用。
痕迹检验鉴定书与意见书最大的区别体现在诉讼能力、证明能力上, 其中痕迹检验证明能力主要受鉴定水平、鉴定所用仪器精度、检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一般而言, 痕迹检验鉴定书在满足检验条件要求的状况下, 给出的是否定或肯定结论, 为同一认定结果, 具有科学性、准确性以及客观性特点, 因此可被直接用于案件的证明。而痕迹检验意见书给出的检验结果属于倾向性结论, 用于解决案件中痕迹同属类的一些问题, 无法当做证据直接运用。不过其在痕迹鉴定过程中发挥较好的补充作用, 尤其能对证据的真伪进行验证, 进一步增强相关证据的证明能力。而且其可与一些痕迹证物一起发挥证明作用, 不过证明能力较弱, 在侦破案件可作为参考, 因此, 痕迹意见书并不能用作痕迹鉴定书。
(二) 痕迹检验鉴定书与意见书的应用
案件侦破过程中能否正确使用痕迹鉴定结论, 一定程度上影响案件顺利破获与否, 因此, 应在正确区分痕迹检验鉴定书与意见书的基础上对其合理应用, 尤其应注重以下内容:
1.明确鉴定书类型。痕迹检验鉴定书是对痕迹的同一认定, 得出的鉴定结论倾向于否定或肯定。而痕迹检验意见书得出的结论强调倾向性看法, 不对结论做否定或肯定的判断。因此, 在对案件痕迹进行鉴定时, 应对鉴定的类型加以明确, 确保出具结果的正确性。
2.明确使用范围。痕迹检验鉴定书与痕迹检验意见书有着不同的使用范围, 明确其使用范围才能避免两者的混淆, 其中痕迹检验鉴定书解决的问题是检验中的同一认定, 而意见书倾向于解决检验中同种类属问题, 因此, 在实际应用中注重不可将两者等同起来。
3.明确在诉讼中发挥的作用。痕迹检验鉴定书在司法诉讼中有着明显的科学性、明确性、确定性, 是证明案件的有力证据, 可独立或直接应用。而痕迹检验意见书在司法诉讼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补强与印证上, 即, 对证据的可靠及真伪进行印证, 属于重要的补充材料。不过期具有的证据效力不强, 需要与其他痕迹正确配合使用才能发挥一定的证据作用。
六、总结
痕迹检鉴定书与痕迹检验意见书是司法机关聘请或指派专业的鉴定人员, 根据案件痕迹做出相关鉴定, 以书面形式给出结论、意见, 以证明犯罪嫌疑人是否从事相关的犯罪活动或行为。两者具有的性质不同, 且与犯罪关联程度也有明显的不同, 因此, 两者具有不同的证据效力, 在实际应用中应注重两者的区别, 加以合理、正确应用。
参考文献
[1]黄星.论痕迹物证鉴定结论的证据作用[J].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03:46-48+53.
[2]郑筱春.论痕迹鉴定结论在司法中应用的困境及展望[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04:29-33.
[3]陈孝晖.论痕迹检验技术在交通事故鉴定与处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史志, 2008, 12:94.
[4]吴迪.浅谈如何运用痕迹检验提高证据质量[J].法制博览, 2015, 11:159.
鉴定意见的司法审查 篇3
一、基本案情
1998年被害人罗某某在精神病院接受住院治疗,e被诊断为“反应性精神病”;1999年被害人罗某某经鉴定机构鉴定为心因性精神障碍;2012年被害人罗某某在当地办理精神残疾壹级证,经全村公示后,获得残疾人补助金。
2014年4月份至5月份,犯罪嫌疑人余某某在其家中与被害人罗某某发生两次性行为。2014年10月24日,被害人罗某某的丈夫李某某向公安机关报案。2014年11月11日,公安机关将犯罪嫌疑人余某某抓获,其到案后如实供述其与被害人罗某某发生性行为的事实。2014年11月22日公安机关将犯罪嫌疑人余某某监视居住。2014年11月4日,第一份鉴定意见鉴定显示:被鉴定人罗某某患有精神分裂症,无性防卫能力。2015年8月18日,第二份鉴定意见鉴定显示:被鉴定人罗某某无重性精神病表现,有性防卫能力。
二、分歧意见
关于本案中犯罪嫌疑人余某某的行为如何认定,鉴定意见采信问题产生了以下分歧:
(一)第一种观点认为,应采信第二份鉴定意见,认定被害人无重性精神病表现,有性防卫能力,犯罪嫌疑人余某某不构成强奸罪
一方面,结合全案证据不足以证实犯罪嫌疑人余某某与被害人罗某某发生性关系时采取暴力或者胁迫手段。本案的发案过程也是基于他人发现而发案,即系被害人罗某某与犯罪嫌疑人余某某发生第二次性行为数月之后,其丈夫李某某在家中发现其他人丢弃的烟头产生怀疑,经询问被害人罗某某后向公安机关报案。由于报案不及时,未有充分证据予以证实犯罪嫌疑人余某某与被害人罗某某发生性关系系违背被害人罗某某的意志而为。
另一方面,第一份鉴定意见中显示出被害人罗某某患有精神分裂症,无性防卫能力,但是从该鉴定意见中显示被害人罗某某对性行为的性质有一定的认知,知道非自愿发生性关系的是强奸,其精神问题并不足以否认其无性防卫能力。第二份鉴定意见中引用的证据材料更加完整、全面,同时又对被害人进行了住院观察,应采信第二份鉴定意见,认定被害人罗某某无重性精神病,有性防卫能力。
综上所述,鉴于犯罪嫌疑人余某某与被害人罗某某发生性关系时,未有充分证据证明采取暴力胁迫手段,那么认定犯罪嫌疑人罗某某的行为构成强奸罪的前提是被害人罗某某不具备性防卫能力,本观点倾向于采信第二份鉴定意见,认定被害人罗某某具有性防卫能力,因此,犯罪嫌疑人不构成强奸罪。
(二)第二种观点认为,应采信第一份鉴定意见,认定被害人罗某某具有精神分裂症,无性防卫能力,犯罪嫌疑人余某某构成强奸罪
认定强奸罪时,考虑是否违背妇女意志,根据行为人所采取的暴力、胁迫或其他手段予以考察是妥当的,但是不能仅仅只看行为人的行为表现,或者仅仅看被害人有无反抗表现,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只是佐证,而是根据行为人的手段结合当时被害人的心理、表现等因素综合判断。[1]就本案而言,被害人罗某某不具有自主保护性权利不受侵害的决定能力和控制能力,其虽然对性行为发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不具备正常的认识能力与意志能力。
就鉴定意见而言,事实上,本案中两份鉴定意见作出前,在1998年、1999年、2012年都有证据显示被害人是精神病人,且经过全村公示,也就意味着犯罪嫌疑人明知被害人是精神病人,仍然与之发生性行为。第一份鉴定意见作出时间为2014年11月4日,距性行为发生时7个月左右;第二份鉴定意见作出时间为2015年8月18日,距性行为发生时15个月左右。第一份鉴定意见出具日期接近性行为发生之日,更能接近并反映被害人当时的心理状态;第二份鉴定意见被采信的原因之一在于经过对被害人的住院观察。但经过仔细查证得知,被害人之所以住院观察原因恰恰是鉴定人员当场作出鉴定意见后,被害人家属因为鉴定时间过短,才强烈要求住院观察;在被害人住院期间,鉴定人员并未近距离观察被害人,已经做出的鉴定意见并非必然更加客观、全面一些。此外,被害人有精神病经过了三次鉴定意见的佐证,第二份鉴定意见的鉴定机构也曾鉴定被害人为精神病人。有鉴于此,同样当场作出的第二份鉴定意见并不能完全否定第一份鉴定意见。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前三次精神病鉴定结论做出后的时间推移,被害人的精神状态并未有所好转,相反,结合其日常表现,被害人的精神病状态为全村人所共知。结合证人证言可以看出,犯罪嫌疑人是在明知被害人为精神病人的情形下,与之发生性行为,被害人的自愿无法成为其辩解理由。结合案件证据材料,被害人罗某某与犯罪嫌疑人发生性关系时十分随意,随意时间段、随意地点。据此可见,被害人罗某某的心理防卫并未达到正常人的判断。被害人在性行为发生后,并未告知别人,仅说明被害人有基本的性羞耻心,但是并不能因此认定被害人具有支配、控制与决定性行为的能力。从本案鉴定意见以外的其他证据可以看出,被害人发生性行为时性防卫能力并不健全。强奸罪的犯罪构成中,主观方面为故意,明知妇女是不能正确表达自己意志的精神病人而与之性交的人,不论被害人是否表示“同意”或“反抗”,都应视为违背妇女意志,构成强奸罪。
综上,应采信第一份鉴定意见,认定被害人罗某某具有精神分裂症,无性防卫能力,犯罪嫌疑人余某某构成强奸罪。
三、评析意见
笔者倾向于第二种意见,建议采信第一份鉴定意见,被害人罗某某有精神分裂症,无性防卫能力,犯罪嫌疑人余某某成立强奸罪。理由如下:
(一)鉴定意见的证据效力
鉴定意见的专业性、科学性特征及解决案件所涉及的专门性问题,对刑事诉讼中查明案件事实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鉴定意见属于八种法定证据之一。鉴定意见经过查证属实可以作为证据使用。虽然我国并未将鉴定事实分类划分,但对于凭借专业知识做出的鉴定意见,例如DNA鉴定、尸检鉴定、药物鉴定、毒物鉴定等可以直接采用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而对需要结合案情或者其他案件材料等加以辅证才能做出的鉴定意见在适用时还需结合案情审查其鉴定意见内容的合理性。就本案而言,被害人是否有精神病的鉴定意见就是属于此类鉴定意见。
两份鉴定意见完全不一致的鉴定文书该如何审查和认定的关键在于,证据证明力强弱的问题。检察机关审查证据过程中,判断证据证明力的强弱及证据效力的大小取决于证据相关性的大小,[2]这属于事实问题范畴。鉴定意见的证明力也即是对案件事实证明作用的强弱程度,是指鉴定意见的质量、说服力或者证明价值。[3]就本案而言,两份鉴定意见都是由具有专业鉴定资质的鉴定机构和人员所作出的,所不同的是鉴定意见的出具时间,第一份鉴定意见时间较为接近案件事实发生之日,第二份鉴定意见鉴定时间离案件事实发生之日较远。而审查鉴定意见过程中需审查鉴定意见与案件存在的客观联系的程度,以及对确定案件事实的作用。[4]此外,评价鉴定意见还需根据其内容结合案件情况分析,并结合其他证据围绕证据规则对案件事实作出评价。本案中除了这两份鉴定意见外,对被害人罗某某的精神病鉴定已经做了三次,分别有三份诊断或者鉴定,足以说明被害人罗某某患有精神病。只有第二份鉴定意见显示被害人无重性精神病。就证据效力而言,第一份鉴定意见更接近案件事实发生之日,结合案件其他材料,被害人罗某某说话颠三倒四,日常行为异于常人,且经过全村公示被害人有精神病,作为同村人的犯罪嫌疑人明知被害人有精神病这一条件是符合的。
有精神病是否必然等同于无性防卫能力这一问题,需要专业的医生给予专业的回答。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法律法规就犯罪嫌疑人与精神病患者发生性行为已经给出了明确的评断依据。200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印发部分罪案<审查逮捕证据参考标准(试行)>的通知》第5条第4款中明知被害人是精神病患者或者痴呆者(程度严重)而与其发生性关系以强奸罪定罪处罚。这也就是说,如果行为人确实不知妇女是精神病患者或者较轻微的痴呆症,也未采取暴力、胁迫等手段,经本人同意发生性行为的,不构成强奸罪。从犯罪构成要件角度强调行为人主观方面为明知,也着重表明本罪主观方面为故意。需要明确指出的是,从常识常情出发,我们不能“当然”要求犯罪嫌疑人明知被害人无性防卫能力,这样对犯罪嫌疑人的资质要求过高,也不利于保护此类特殊被害人。因为即使是专业人员对被害人是否有性防卫能力,都有不同的认知。因此,不具备专业知识的犯罪嫌疑人“明知”的内容不应指代为性防卫能力,取而代指为被害人是精神病患者或者程度严重的痴呆者。就本案而言,犯罪嫌疑人余某某明知被害人罗某某是精神病患者,这一事实无容置疑,审查两份鉴定意见中也应当看到,被害人是精神病患者都予以了佐证,只不过就被害人是否有性防卫能力有了分歧。那么,在这个意义上,犯罪嫌疑人犯罪构成要件中主观方面具有犯罪故意得到了确证。这里的关键,在于对被害人是否具有性防卫能力的审查。
(二)强奸罪中被害人的认识能力与意志能力
强奸罪的法益是妇女(包括幼女)的性的自主决定权,其基本内容是妇女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性行为的权利。[5]我国法律中明确规定“明知妇女是不能正确表达自己意志的精神病人或有严重痴呆的人而与之性交的人,不管被害妇女是否表示“同意”或“反抗”,都应视为违背妇女意志,构成强奸罪。这是对性权利无自主决定权与意志能力的精神病人予以的特殊保护。域外很多国家对与精神病人发生性关系的行为都进行了明确规定,对此类强奸罪的特殊犯罪人予以了严惩。[6]问题的关键在于,精神病人同幼女一样缺乏决定性行为的能力,即使能认识到非自愿发生性关系的行为属于强奸行为,但是其并不具备对性行为的决定和控制能力。就本案而言,被害人罗某某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缺乏正常的意志能力,犯罪嫌疑人余某某在明知被害人罗某某为精神病患者的情况下,仍然与之发生性行为,应当认定为成立强奸罪。
强奸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内容是违背妇女意志,采取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行与妇女性交。是否违背妇女意志还应充分考虑到妇女是否知道反抗、是否能够反抗,精神病患者缺乏正常的认识能力与意志能力,行为人明知是精神病患者而与之性交的,即使征得被害人同意的,也应当成立为强奸罪。因为虽然基于被害人承诺的行为可以成为违法性阻却事由,就像罗马法彦中“不可能对承诺者实施不法”所表示的那样,但具体到强奸案中幼女及精神病妇女的承诺不能成为违法性阻却事由。[7]原因在于有效的承诺必备要件之一是需要具有承诺能力的人基于真意作出的承诺。而事实上,无论是幼女抑或是精神病妇女在强奸案中并不具备承诺能力,即使作出承诺,也是无效的。
虽然我国法律中还规定了确实不知道妇女患有较轻微的痴呆症,在女方自愿或者主动要求下与之发生性行为的,不宜以犯罪论处。但本案中被害人是精神病人,无论在第一份鉴定意见还是第二份鉴定意见都予以了描述,不同的是第一份鉴定意见显示被害人是精神分裂症,第二份鉴定意见显示被害人无重性精神病。就这个角度而言,作为精神病妇女的被害人即使作出同意发生性行为的承诺也是无效的,更遑论被害人的供述中曾提及自己对发生性行为进行过反抗。
至此,被害人罗某某具有精神病,无性防卫能力,犯罪嫌疑人余某某构成强奸罪的论证已然完成。
(三)有利于实现案例释法说明功能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笔者认为无罪推定原则的贯彻与人权保障的实现,绝不意味着容忍那些侵害他人权利的犯罪行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在每一件案件中体现司法公平与公正,实现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统一。公、检、法机关办理和审理的案件都具有引领与指导社会公众如何沿律循法的导向作用,在具体个案中向社会民众释法说理,形成良好的释法制度是我国司法机关所追求的目标,这正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并颁布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实行检察官以案释法制度的规定(试行)》的初衷所在。值得注意的是,检察机关办理案件不可动摇的基础仍然是依据案件事实和法律。本案中,被害人罗某某与犯罪嫌疑人余某某在同村生活,全村人周知被害人罗某某具有精神病,倘若对余某某强奸精神病人罗某某的事实不予以处罚,那么是否会形成一种导向:与精神病人罗某某发生性关系的行为是不受刑法评价和处罚的,在此情形下被害人罗某某的人身权利尤其是性权利受到威胁和侵害是可以明确预见的。正如笔者所提倡的,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保护是社会公众的共同责任,作为检察机关更是责无旁贷。本案中依法认定犯罪嫌疑人具有强奸罪,具有案例指导作用,有利于实现检察机关以案释法说理的功能。
(四)余论——鉴定意见的司法审查
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中第84条、85条、86条规定了鉴定意见的审查与认定。事实上,无论是鉴定意见还是其他法定证据的认定均是指有关人员对证据的证据能力和证据效力进行判断、评断、认可、确认等活动。[8]虽然有学者认为,认定证据应属于法官的特有职权,检察机关只有审查证据的权利。[9]但是对证据能力及证据效力进行判断、评断、认可等活动同样也是检察人员审查证据过程所从事的活动。因此,撇开审查证据与认定证据之间的概念界定之争,毋庸置疑,检察机关有义务也有权利对鉴定意见的证据能力及证据效力进行判断、评断,并选择认可的鉴定意见。笔者赞同眼下的刑事诉讼证据制度模式属于“印证证明模式”,[10]也同样觉得与其批判司法实践及立法解释中对于证明力规则限制的现状,不如找出其存在的合理性与正当性,进而发现此现状出现的原因及条件。[11]不得不承认,当下我国证据规则中注重证据的真实性,也正是在这种优先考虑证据真实性的理念推动下,促使了司法实践中着重强调证据之间相互印证规则的形成。故此,检察机关审查证据过程中,即使通过询问证人、被害人,讯问犯罪嫌疑人,审查物证、书证等证据材料,对案件事实和证据的真实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还是要依据法定的客观证据规则作出评价。这个法定的客观证据评价规则和评价标准即是证据之间的相互印证规则。
不言而喻,鉴定意见的审查应注重证据相互印证规则,但同样不能忽视对作出鉴定意见的鉴定机构与鉴定人员的审查。在案件审理阶段,英美法系国家有鉴定人出庭接受控辩双方交叉询问的制度,大陆法系国家虽然对鉴定人出庭要求较为严格,但规定了可行性的方式允许鉴定人对鉴定意见予以说明。我国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中证据专章中第五节也明确规定了鉴定意见的审查与认定,其中第86条规定了鉴定人不出庭作证的后果,强制鉴定人出庭作证。虽然2012年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第九章第八节专门就鉴定意见的处置方式有了较为宽泛的规定,但是对鉴定意见的具体审查在司法实践中有待进一步思考。
笔者认为,就本案而言,鉴定意见的审查除了对作出鉴定意见的鉴定机构与鉴定人员是否具有资质、鉴定方式是否客观进行必要的形式审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结合本案案情进行实质审查。具体来说,首先询问作出鉴定意见的鉴定人员作出鉴定的依据和原因,其次询问以前的精神病鉴定结论对现在鉴定意见作出的影响,并比较两份鉴定意见,将两份鉴定意见中争议焦点——被害人是否具备性防卫能力问题询问鉴定人员,请其解答性防卫能力鉴定是如何作出的和包括的内容,询问其精神病与性防卫能力之间的关系等。向作出鉴定意见的鉴定人员询问清楚鉴定意见作出的依据,不仅能更好地判断鉴定意见的证明力和鉴定意见的证据效力,还能更加准确地审查证据材料,作出精准的判断。
注释:
[1]赵秉志:《中国刑法典型案例研究第四卷: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犯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5页。
[2]陈瑞华:《刑事证据法的理论问题》,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第43页。
[3]拜荣静:《论刑事鉴定意见证明力的评价》,载《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4]同[3]。
[5]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777页。
[6]如英国1956年《性犯罪法》中规定:“与精神有缺陷的妇女非法性交的男子构成犯罪,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德国刑法中规定“利用他人因病例性精神错乱而反抗能力的情况而与其实施性关系为犯罪”;日本刑法中规定“乘女子心神丧失或者不能抗拒,或者使女子心神丧失或者不能抗拒而奸淫的行为为犯罪”;意大利刑法中规定“利用被害人在行为实施时身体或者精神劣势状况,诱使他人实施或者接受性关系为犯罪。”
[7][日]大塚仁著《刑法概说(总论)》(第三版),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0页。
[8]何家弘:《论证据的基本范畴》,载《法学杂志》2007年第1期。
[9]何家弘:《证据的审查与认定原理论纲》,载《法学家》2008年第3期。
[10]龙宗智:《印证与自由心证——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模式》,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2期。
论鉴定意见的 篇4
新教师转正鉴定意见篇一
该同志在我校实习期间,工作认真、积极,教育教学态度较好,表现高度热忱,讲解鉅细靡遗,能兼顾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亦能根据学生反应及教师指导调整板书、速度、教学方式、內容……,努力求得学生最大利益。能够与广大学生融合在一起,在教育过程中善于进行情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批改作业认真,评语多样、丰富而恳切。优秀稳健。发现问题能主动提出討论能够与学生沟通,討论中自然流露极佳学养与见识。成为学生热爱的教师,该生热情、积极。对事物保持高度的好奇与兴趣,虚心向老教师求教並勇于建言。能够调整自己,力求成长、尽善。积极爭取机会,发挥所长,磨练带领技巧。学校指导教师实习熟悉学生背景、性情。心思细腻,眼光独到,善於观察並发现问题。常利用下课、午餐时间和学生谈话,给予引导。特別关怀班上弱势、成绩差、行为偏差的孩子,给予肯定、鼓励,积极引导其向善,做侠义之约,深得学生喜爱。乐意协助学校指导教师掌控班级、辅导学生,並吸收管理及辅导经验。批改週记、联络簿严格仔细用心。和学生、指导老师有良好互动。
新教师转正鉴定意见篇二
该同志在我校工作期间,热爱学校,关心集体,做好学生的表率。服从安排,团结协作,工作尽心尽责,态度端正,努力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出勤好,勇挑重担,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全心全意为学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教育教学中,能够带头作用,认真学习领会课改精神,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同时,学习校本课程开放的精神,认真备课,注重抓课堂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合作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方面,发现学生出现思想认识偏差,及时给予正确引导,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此外,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关心国家时事,积极参加各种培训。
新教师转正鉴定意见篇三
该同志热爱学校,关心集体,服从安排,团结协作,工作尽心尽责,态度端正,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积极。出勤好,勇挑重担,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全心全意为学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教育教学中,能够带头作用,认真学习领会课改精神,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课改培训,认真上好公开课,弘扬奉献精神,作风正派,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新教师转正鉴定意见篇四
该同志始终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爱岗敬业,默默奉献,以培养人才为己任。恪守职业道德,情操高尚,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坚持在一切场合都为人师表,维护教师的良好形象。
一年来,该同志服从组织安排,纪律性强,有强烈的进取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思想觉悟高。同时能积极主动向老教师学习,群众关系好。
在教学上,该同志切实抓好教学的每一个基本环节,深钻教材,认真备课,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师生双方密切合作,交流互动,合理并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精讲精练,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受到家长的一致好评。
作为班主任,该同志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要求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远大的志向。对学生“严字当头,爱在其中”,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将爱心洒向每一个学生,不歧视学生,班务工作井井有条。
在本次新教师转正定级工作中,经本人申请,全体教师民主评议,学校考评组考核通过,公示无异议。
该同志完全符合新教师转正定级条件,同意该同志转正定级。
党小组鉴定的意见 篇5
在学习方面尤其肯下苦工夫,学习成绩优秀,不但努力学习本专业知识,而且还广泛阅读课外书,文笔清新秀丽。在学习方面起带头模范作用,关心和帮助同学的学习。(管理录 www.guanlilu.com)
该同学积极主动向党组织靠拢,能经受得起严峻考验。生活作风严谨,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积极主动关心和帮助同学,用热情感化了很多同学。虽然现在还只是入党积极分子,但却以党员的身份来严格要求自己。与班主任,其他同学开展了不少积极有意义的集体活动,比如辩论会,班级茶话会,外出游玩等。
该同志学习刻苦勤奋,成绩优异,除了学习课内的知识外,还经常喜欢阅读其他的课外书,有一定的诗书文笔。
在生活方面,他乐于助人,关心同学,真正做到有求必应,有难必帮。生活作风严谨,严格要求自己,又能宽于待人,对待同学时时刻刻都保持着热情。
看过党小组鉴定的意见的人还看了:
论广告传播中的名人与意见领袖 篇6
由以上的名人广告可见, 名人广告利用的名人效应指的是广告传播中以“名人”作为广告产品的品牌代言人, 利用名人本身所具有的传播影响力来推销广告产品, 提升广告产品的知名度, 扩大广告产品的销售市场, 是一种借“名人”营销的策略。而名人广告中的“名人”指的是, 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的人士, 一般在某些领域内有过人之处, 而参与到广告传播中的名人, 多以演艺界、体育界、科技界等名人居多, 例如上文两则最早的名人广告中名人都是影视界的明星。
名人广告实质上也是一个两级传播模式, 为了保证广告产品信息更有效地“流”向一般受众, 广告主借助“名人”这个中间环节, 即“广告产品→名人→一般受众”的传播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和意见领袖的“两级传播理论”有类似之处, “两级传播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的信息并不会直接“流”向一般受众, 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 即“大众传媒→意见领袖→一般受众”的两级传播模式。也即是说, 广告主期望“名人”借助“名人效应”扮演“意见领袖”这一角色, 达到最佳广告宣传目的。
一、名人效应与意见领袖传播影响力形式上相似
(一) 传播模式相似
名人效应与意见领袖传播在传播模式上都属于两级传播模式, 名人和意见领袖都是两级传播的中间环节, 名人效应是“广告产品信息 (力士香皂、霞飞增白蜜) →名人 (16位影视女明星、潘虹) →一般受众 (消费者) ”, 意见领袖传播是“大众传媒→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二) 传播效果相似
名人与意见领袖的传播终端都是一般受众, 也即是说两者最终传播效果是为了引起一般受众的系列反应, 包括受众 (消费者) 心理上和行动上的传播影响力, 力士香皂和霞飞增白蜜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销香皂或增白蜜, 以刺激受众 (消费者) 的购买行为, 意见领袖对受众 (消费者) 的影响也是影响其购买心理或购买行为。
(三) 传播特征相似
名人和意见领袖都是属于有人格魅力的人群, 两者在性格、气质、能力甚至道德品质等方面均有吸引一般受众的魅力。同时, 两者均能影响一定的人群, 力士香皂的16位女影视明星、潘虹均是有一定数量的追随者。
(四) 传播影响流相似
罗杰斯把大众传播的影响区分为“信息流”和“影响流”。对于名人和意见领袖第二级传播来说, 他们对一般受众的影响既有提供有形产品信息的“信息流”扩散, 又有对一般受众的“影响流”扩散的无形影响。
二、名人广告中名人效应与意见领袖影响力本质上不同
国外曾经对受众进行调查:名人、普通人和动物做广告哪个更能让您接受?调查的结果是, 最能接受的是动物, 其次是普通人, 最后才是名人。这个结果表示, 一般受众对于名人做广告的认同率最低。这也揭示了名人广告中“名人”的“伪意见领袖”身份———名人效应与意见领袖传播影响力本质上的不同:名人效应是名人先在某个领域中有一定的知名度再来做广告, 因“名人”而“效应”, 或者说是“领袖”而形成“意见”。而意见领袖相对来说算普通人, 他们是因为经常提供有价值的“意见”而成为“领袖”。
(一) 传播地位不同
虽然名人和意见领袖都是信息与一般受众之间的中介, 但是从传播模式的第一级传播行为上看, 传播地位有本质的不同。名人广告传播的第一级传播是“广告产品信息→名人”, 名人是广告产品的形象代言人, 他是作为传播主体, 也即是作为广告传播者对广告产品信息进行的“扩散”;但是意见领袖的第一级传播是“大众传媒→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是大众传播的传播客体, 也即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名人”潘虹为上海霞飞公司传播霞飞金牌特白蜜是作为传播主体出现的;而意见领袖张虹、李虹等是作为较先接触电视媒体上潘虹霞飞广告的传播客体接受信息的, 再将信息传播给处于信息劣势的一般受众。
此外, 作为传播主体的名人, 是社会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明星”级人物。名人广告就是将名人的“名”符号化, 名人的“名”成为广告产品的附加值, 对受众具有明确的符号价值导向。通过这种意义上的符号转换, 使得受众获知广告信息时, 因为“名人”符号而引起更高的关注度, 同时将产品或品牌与名人产生关联。而作为第一级传播客体的意见领袖, 是指被同侪群体认为在某一特定问题上具有特殊能力的人。[1]也即是和一般受众生活在类似群体的人, 是普通人。
(二) 传播媒介不同
广告传播中的名人效应最主要的是借助大众媒介进行传播的, 包括传统媒介和新媒介。前文所提到的名人广告均属于电视媒体广告, 属于大众传媒, 但是意见领袖对于一般受众的影响主要是依赖于人际传播或群体传播。罗杰斯和休梅克指出:“大众媒介的功能主要是告知, 而人际渠道则在劝服方面更为重要, 而这种差异对意见领袖和追随者均适用。”[2]
(三) 传播影响力不同
从传播效果上说, 广告传播名人效应和意见领袖传播影响力的终端均是受众, 最终目标也是对受众产生一定的传播影响力。但是从传播模式的第二级传播影响力来看, 名人效应被媒介“授予地位”的名人本身就是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权威性“领袖”, 心理学家认为:任何信息的报道, 对某些事实的描述, 如果不加专门的阐述和评论, 对人们的思维定势是几乎不存在任何影响力的。但是同时人们一般总是信以为真地、毫无批判地接受来自权威的信息。[3]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示, 名人效应对于受众的传播影响力更多的是一种“影响流”:即以名人的“名”这种潜在的符号扩散并强化了名人广告的晕轮效应, 对受众产生一定示范效应, 受众由爱“名人”及“名人代言的产品”, 不加选择地接受和模仿名人, 忽略其广告产品本身的“信息流”, 接受名人广告传播的“影响流”, 进而影响其购买行为。
而对于意见领袖的传播, 是“信息流”与“影响流”合成的产物。意见领袖为一般受众提供信息, 受众接受其有效信息并受其影响, 进而强化下一次类似问题的再次询问意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区分广告传播中的名人效应与意见领袖传播影响力的不同, 名人效应一般是“单向线性传播模式”, 名人对受众是一种示范的“影响流”;而意见领袖的传播影响力是“双向互动传播模式”, 意见领袖不仅能对受众进行示范的“信息流”+“影响流”, 也能与受众进行一定的互动, 得到一定的信息反馈, 以强化下一阶段的影响力效果。
三、广告传播中名人效应的异化与意见领袖传播影响力的正解
(一) 名人广告中名人效应的异化
名人广告中借助名人的“名”做广告, 或者说是让名人扮演广告产品的“意见领袖”为受众提供有效信息或有效证言, 是广告主期望名人的光环能吸引更多的受众注意力经济, 进而直接影响其消费上的冲动, 最终影响其消费行为。但是现实中, 名人实质上是伪意见领袖, 名人效应实质上是对意见领袖传播影响力的异化。
1. 晕轮效应
对于受众而言, 如果某个广告产品没有一个强有力的诉求点作支撑, 广告受众的注意力直接转移到其他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方面, 而晕轮效应作为一种影响受众知觉因素正好迎合这一观点:一种爱屋及乌的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 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或一个物品的某种特性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 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 或这个物品的其他特性也会给予较好的评价。因为爱16位影视女明星所以选择力士香皂, 因为潘虹所以选择霞飞, 受众甚至对于力士香皂、霞飞金牌增白蜜没有任何的产品诉求点, 只是因为名人的风采、名人的光环吸引, 而忽略其代言产品的任何产品因素。
2. 边际效应
名人的“名”一般只限于某一具体领域, 脱离具体领域, 名人效应就会兑减甚至荡然无存。边际效应指消费者在逐次增加一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 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 受众对名人广告的认可度也会有这样的边际递减效应。受众认为, 名人广告取决于名人对自身形象的理解, 名人的气质、职业、年龄、性别一旦与广告产品产生错位, 就达不到广告预期效果, 甚至会产生反面效应。有些广告产品本身就是定位于平民阶层, 却请来国际巨星做广告, 受众会相信这个国际大明星会用如此廉价如此平民的广告产品么?同时, 许多名人通达所有商品, 从食品到服装, 从化妆品到数码产品, 从药品到家电等等, 无一不是其忠实消费者, 并通过广告暗示受众:“我现在用的就是这款, 相信我”, 边际效应瞬时递减, 代言领域五花八门, 代言产品琳琅满目, 品牌含金量稀释, 受众对名人的信任和美誉度逐渐递减为反感。
3. 正面效应
由于广告本身的宣传特性, 因此名人广告也一样, 在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只会进行“说好不说坏”、“报喜不报忧”的正面提示, 这种正面效应仅仅是一面提示, 单向度地向受众提示有利于本广告商品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 而不会提示本产品的任何负面信息。
4. 短板效应
西方国家对名人广告有着严格的规定:如果广告中名人具有导向性地向消费者推荐产品, 名人必须是该商品的直接受益者和使用者, 一旦查出不实, 就要处以重罚。但是在中国, 近年来名人的虚假、误导广告层出不穷, 名人广告本质上属于证言广告, 对于名人的形象代言具有一种道德责任感和守法意识。根据木桶原理的短板效应: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 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 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名人为了商业利益, 不加证实地代言虚假、恶俗广告只会导致自身可信度和美誉度的降低。
(二) 意见领袖传播影响力正解
广告传播中的名人效应就是想让名人“扮演”意见领袖的角色, 但是从意见领袖的特征来分析, 它与名人还是有本质的区别。
第一, 意见领袖与一般受众有共通的意义空间。意见领袖之所以有影响力, 不仅与他们是谁有关, 更重要的是与他们所属群体的共通的意义空间有关, 他们和他们的追随者非常类似, 一般属于同侪群体, 有大致相同的社会地位、年龄、价值观等。但是名人广告中的“名人”凭借其晕轮效应, 成名让受众成为其“粉丝”而后代言广告, 让受众爱乌及乌地成为其广告产品的忠诚消费者, 但是他们与一般受众几乎没有类似的群体结构和大致的价值观念, 甚至可以理解, 名人从未证实过自己的广告证言是否是其代言产品的真实表达。
第二, 意见领袖的传播影响力有更长的影响链。罗杰斯在研究中指出, 意见领袖的传播模式不止是“两级”, 而应该是“多级”的、“N级”的, 意见领袖的信息提供是一个意见叠加的过程。因为意见领袖也承认, 自己曾受到其他意见领袖的影响[4], 也即是说每个群体都会存在对其他成员产生影响力的“领导者”, 并被同侪群体认为在某一特定问题上具有特殊能力的人。[5]人们到意见领袖那里寻求特定领域的问题建议, 但通常不会就所有问题征求他们的看法, 某个领域里的意见领袖通常不大可能又是另外一个与之无关领域里的意见领袖。而相比, 广告传播中的名人对受众的影响一般就是“两级”的, 他们在媒体上进行广告传播, 信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同时, 名人因为商业利益而不加选择地接拍不同领域的广告, 导致名人效应的边际效应递减, 也直接导致自己的传播影响力可信度和美誉度降低。
第三, 意见领袖的传播更多的是两面提示。意见领袖因为更多更主动地接触媒介, 知识更丰富, 思维更创新, 性格更活跃, 占有更多的信息优势, 而且没有商业目的地宣传, 他们总是乐于向处于信息劣势的一般受众客观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不仅提示产品正面有利的信息也提示产品负面不利的材料, 同时也提示对比同类产品有利的信息。而相对而言名人广告传播带有浓厚的商业宣传色彩, 所以一般只会一面提示, 即为了达到正面效应而仅仅提供正面的信息而回避负面的信息。
第四, 意见领袖的传播是不收费的。意见领袖的信息提供是其获得威信的良性循环, 所以他进行传播时没有商业交易行为 (当然, 现在网络上的一些新兴的意见领袖有商业交易行为, 例如微博中的意见领袖) 。但是对于名人来讲, 除了公益广告, 绝大多数名人广告都属于商业交易行为, 获取的报酬是比较高昂的, 这也直接导致了名人不加选择地代言广告, 被虚假恶俗广告降低了自身的“名气”, 恶性循环, 甚至出现短板效应逐渐淡出名人舞台。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转型, 社会上所形成的“普天之下, 莫非广告, 广告之中, 莫非名人”的壮观局面, 事实上在信息爆炸的社会, 名人广告所提供的信息非有效只会导致受众注意力的贫乏, 对名人效应的反感直接产生“免疫效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意见领袖市场的发展, 由于大众传媒提供的信息不能满足受众的实际需求, 受众需要意见领袖帮助自己辨别信息的真伪, 帮助自己在纷繁复杂的名人广告中找准产品的诉求点, 获取有效的广告信息, 同时有效辨别名人广告中意见领袖与名人的真伪身份, 正确看待名人效应。
摘要:从表面看, 名人广告中名人的传播影响力和意见领袖的传播影响力有异曲同工之妙, 都是在信息与受众之间“扮演”传播中介的作用, 很多人认为名人就是意见领袖, 但是作为传播学中的专有概念, 意见领袖与名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名人效应是因“名人”而有“效应”, 或者说是因“领袖”而构建“意见”, 而意见领袖是因“意见”而成为“领袖”。鉴于此, 本研究基于传播学的专业视角, 对比区分这两种实质上不同的传播影响力, 为受众更好地辨别名人广告中名人的“伪意见领袖”身份。
关键词:名人效应,名人,意见领袖,传播影响力
参考文献
[1][5]Shearon A.Lowery and Melvin L.DeFleur, Mile stonesin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Media Effects[M].NewYork:Longman PublishersUSA, 2004:127.
[2]Rogers, E, F.Shoemaker.Communication of Innovation[M].New York:Free Press, 1971:208.
[3]肖.纳奇拉什维.宣传心理学[M].金初高, 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4:27.
鉴定意见之证据属性评析 篇7
关键词:鉴定意见;证据;属性证明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不能单纯的靠人眼去识别判断,而需要借助科技的手段去发掘,如指纹比对、DNA比对等。司法鉴定的介入为人们识别证据、分析案情提供了科学理性的依据,及时有效的帮助司法人员查明案件事实。
一、鉴定意见之证据属性分析
1.鉴定意见证据属性
属性是指事物所固有的性质,是在一事物与它事物的联系中表现出来的质。在以往有关证据基本属性的理论研究中,都将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列为证据不可或缺的三大属性。在证据的三大基本属性中,证据的客观性和关联性是评判一个事物是否能够作为证据的重要标准。著名学者何家弘也曾指出:“证据必须具有客观性和关联性,因为这是一事物能成为证据的内在根据。”。而笔者认为鉴定意见不具备证据的基本属性也主要表现在其不具备证据的客观性和关联性两方面上。
“刑事证据的客观性,是指刑事诉讼证据的存在形式和其反映的事实内容以及与刑事案件事实之间的联系都是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1]。这就是说,证据应该是不由人的主观意识所改变的客观存在。而当鉴定意见作为一种独立的证据使用时会带来以下三点矛盾;①由于不同的鉴定机构采取的鉴定方法不同,鉴定人的鉴定行为受到了鉴定人职业道德素养、专业技能知识等多方面的制约,得到的鉴定结果也可能完全不符合事实。也就是说,如果将鉴定意见视作一种证据,那么,这种不符合事实情况的鉴定意见也是客观的吗?②将鉴定意见作为证据,证据将缺乏必要的确定性。鉴定人对鉴定对象可以进行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多次的鉴定,如果这许多次的鉴定意见并不相同,我们应该将哪一次的鉴定结果作为证据加以运用呢。③如果将鉴定意见作为一种证据使用的话,那么在英美法系国家也就没有必要要求专家证人必须出庭作证了。基于以上三点,我们认为,鉴定意见不具备证据的客观属性,因而,不应将其作为一种证据形式加以使用。
证据不僅仅要具有客观性这一基本属性,还应该具备关联性。“关联性也称为相关性,是指证据必须与案件事实有实质性联系,从而对案件事实有证明作用。关联性是证据的一种客观属性,根源于证据事实同案件事实之间的客观联系,而不是办案人员的主观想象或者强加的联系,它是案件事实作用于客观事物以及有关人员的主观所产生的”[2]。鉴定意见中是否蕴含了案件的事实信息,它又是否具有关联性这一的基本属性呢?从某一个角度上来看,鉴定意见中确实蕴含了与案件事实相关的信息,而且在大多数时候,司法鉴定还能够提取到了许多隐藏的案件信息以帮助司法人员分析判断案情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是说鉴定意见中所蕴含的所有信息都是与案件息息相关的,很明显的,那些错误的、又是偏颇的鉴定意见与案件事实是没有任何联系的,鉴定意见因而也不具备证据所应该拥有的关联性的基本特征。
2.鉴定对象(物证)证据属性的确立
“所谓证据,就是能够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储存了案件事实信息的人或者物这两种物质载体”。也就是说,证据是一种物质载体,它承载了案件事实发生时留存下来的事实信息,“人证”是指这些事实信息被人所记忆,“物证”则是指这些事实信息被物所承载。
那么,鉴定意见应当属于何种证据种类?我们试图先将鉴定意见归属于人证的证据范畴来进行探讨。“证人是指储存有案件事实信息,并且以口头言词陈述的方式在法庭上输出这些案件事实信息,用以证明案件事实的诉讼当事人以外的自然人”,根据这一理论,证人之所以能够作为证据,是因为证人亲身经历、目睹了案件发生时的一切经过,获取了与案件事实相关的事实信息,之后将此事实信息进行输出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一种对事实信息的分析和判断,而只是一种客观的描述。鉴定人与证人不同,是因为鉴定人并没有亲眼目睹或亲身经历与案件事实相关的信息,因而不应该与证人归属于同一证据种类。
二、鉴定意见的属性及其法律地位
1.鉴定意见的属性
前文对鉴定意见的证据属性予以了否定,但是在大量的司法实务中,鉴定意见在查明案件事实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该如何去认识鉴定意见,它的本质又是什么呢?针对这一问题,前苏联曾经有学者提出过“产生证据论”。法学家楚贡诺夫说过鉴定是一种产生证据的活动,按照这个理论,就可以将鉴定理解为是可以制造出证据来的活动。但是,鉴定不是独立的证据,鉴定只是鉴定人的认识活动。首先,把鉴定看成证据,就是把人的活动看成证据,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其次,鉴定也不是产生证据的活动,不是制造证据的活动。如果认为证据可以由人的认识活动产生出来,那就把证据主观化了,就否定了证据的客观存在。
2.鉴定意见的法律地位
本文将鉴定意见排除在证据法定形式之外,但这丝毫未贬低甚至抹煞鉴定意见极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证明地位。笔者认为应该将承载了事实信息的物品作为证据的存在形式,但这并不是说物品本身就能够证明待证事实,其证明价值的实现需要运用人为的手段去来提取、分析那些存储于物品中的事实信息,并采用一定的方法加以陈述的。鉴定意见就是其对外传达该种事实信息的途径,这种事实信息因承载着与待证事实相关联的内容,因而对查明待证事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鉴定意见提供了一种证明方法,使得物证中的事实信息能够借助一定的方式输出,实现其应有的证明价值和证明目的,同时也使物证的证据地位并非形同虚设。因此,鉴定意见是实现证明案件事实目的的重要手段,其在法律上的地位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熊志海.刑事证据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115页
[2]陈光中,徐静村.刑事诉讼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163页
[3]熊志海.刑事证据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
【论鉴定意见的】推荐阅读:
本人对学校鉴定的意见08-02
教师的实习单位鉴定意见09-28
鉴定结论鉴定意见06-08
人员鉴定意见05-20
毕业鉴定意见06-21
大学生鉴定班级鉴定意见09-02
WALC鉴定意见05-20
课题鉴定意见范文05-20
实习医院鉴定意见06-17
单位个人鉴定意见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