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始申报(通用2篇)
2024年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始申报 篇1
2011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始申报
教育部科技司 2011-6-23 17:55:00 关于组织申报2011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通知
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
根据国家创新体系(大学)建设目标和有关高等学校科技发展规划要求,为加快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继续推进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方向,我司决定开展2011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新建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
1.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为指导,紧密围绕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突出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紧密结合,突出与“985工程”、“211工程”和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的有机衔接。
2.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科布局和区域分布,加快高校优势领域的基地建设。对同一高校同一重点学科内已建有国家和教育部基地(如: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中心)的不再列入建设范围。
3.突出特色建设,加强在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的布局。
4.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和环境建设,创造实验室优秀的文化和氛围。
二、申报方向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在高校择优推荐并充分听取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认真研究,我司拟定了今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申报方向指南(见附件)。申报实验室必须符合指南方向的总体研究目标和涵盖所有研究方向,突出优势和特色。
三、申报基本条件
1.具有良好的学科基础。所申报实验室的主体学科须为国家重点学科。
2.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和研究基础。所申报的实验室应处于本领域国内领先水平,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承担了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或工程研究项目,有较充足的国家纵向科研经费;具备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条件,能开展高层次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3.具有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内有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团结协作、管理能力强的领导班子;有一支学术水平高、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有良好的科研传统和学术氛围。
4.具有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实验室科研用房集中,实验室面积应在3000平方米左右;具有比较先进的仪器设备,仪器设备原值原则上不低于2000万元;有稳定的管理、技术人员队伍,管理制度比较健全。
5.具有良好的建设与运行条件支撑。依托高校要保证建设期间匹配投入仪器设备购置经费不低于1000万元;保证实验室建设期间和建成后,每年提供不低于50万元的运行经费,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后勤保障和国内外合作与交流的条件。
四、注意事项
1.拟申报高校需按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申报方向指南和申报基本条件,充分考虑本校相关学科科技资源的整合,使实验室成为集中依托高校相关学科优势力量、代表依托高校相关领域最高学术水平的科研基地。
2.实行严格限额申报,每所学校只能申报一个符合申报方向指南的实验室。
3.认真组织填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格式参见http:///下载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一式5份和电子版光盘须于2011年8月26日前送达我司基础研究处,逾期不予受理。
我司将按照《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要求,在对申报材料进行资格审查的基础上,视具体情况,聘请专家对高校申报的实验室材料进行评审,遵循宁缺勿滥的原则,确定今年立项建设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单。
地址:北京市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 教育部科技司基础研究处(南楼413)
联系人:明媚、明炬
电话:010-66096519,66096301
附件:2011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申报方向指南
教育部科技司
2011年6月21日
附件:
2011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申报方向指南
一、前沿基础领域 1.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
围绕逆境条件下细胞生命活动的重大科学问题,重点开展逆境下细胞信号转导、细胞逆境适应、逆境下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细胞与基因工程等方面的研究。
2.新型电池物理与技术
围绕新型电池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前沿性问题,重点开展与二次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相关的物理基础问题、能源材料的理论和结构设计、能源存贮与转换过程中的物理/化学机制、高性能电池材料的制备与技术研究。
3.科学工程计算
围绕科学工程中的前沿数学核心问题,重点开展生命科学中的网络动力学问题、科学工程中多尺度输运问题、复杂流畅的数学问题等方面的研究。
4.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学
围绕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学的关键科学问题,重点开展基于生物评价的活性天然产物发现、天然产物生物学意义的发生本质、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与调控规律、活性天然产物的化学合成和基于靶蛋白结构的结构修饰等方面的研究。
5.中医证候学与方剂学
围绕中医现代化中中医证候学与方剂学研究的难点与核心问题,重点开展证候诊断与疗效评价的方法学研究、证候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方剂的作用机制与物质基础研究、方证相关性以及新药创制等方面的研究。
二、重大需求 6.生物化工
围绕生物化工与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重点开展生物催化剂技术与理论、生物催化过程工程、生物质功能化、生物质的高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7.食品胶体与生物技术
围绕食品胶体与生物技术研究中的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重点开展食品胶体的结构与功能、食品胶体的生物制造、食品胶体的结构改造与功能强化、食品胶体的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8.地下水文与水环境
围绕地下水循环的水文过程及地下水环境的关键科学问题,重点开展地下水系统、循环规律及其生态效应,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文耦合机制,污染质在土壤-地下水系统中迁移转化、监测其及治理修复等方面的研究。
9.交通隧道工程
围绕大型与复杂交通隧道建设与运营的安全、环保、节能 等核心理论与关键科学问题,开展隧道的结构设计理论与施工力学、安全控制与结构耐久性理论、高烈度地震区交通隧道抗减震理论与技术、高速公路及高速铁路隧道的灾害防救与运营环境控制等方面的研究。
10.深部矿产资源开采
围绕我国深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关键科学问题,重点开展深部资源赋存特征、深部高效开采理论和技术及优化方法,安全开采及灾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
11.能源工程安全与灾害力学
围绕灾害形成及重大能源工程防护中的科学理论和工程问题,重点开展固体强度与灾害力学、地下废物处置与能源储备工程安全、边坡稳定性与高坝安全等方面的研究。
12.中低温热能高效利用
围绕中低温热能的高效利用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中低温热能的高效获取与传递、中低温热能热力转换系统工质与关键部件、中低温热能的高效利用技术与总能系统优化等方面的研究。
13.能源热转换及其过程测控
围绕能源清洁高效热转换过程中的科学问题,重点开展煤、生物质和太阳能热转换新模式的理论和技术,能源热转换过程污染物生成机理和排放控制技术,新型能源热转换过程测量原理、控制理论和优化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三、交叉学科领域 14.数理经济学
围绕数理经济学研究的理论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科学问题,重点开展博弈论与机制设计、数理统计模型与方法、数理金融方法与金融建模、金融产品创新与风险管理、海量实时数据统计建模、宏观经济模型与预测等方面的研究。
15.现代教学技术
围绕现代科学技术支撑教育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重点开展认知神经科学与教学、教学心理与创造性、信息技术与教学、现代科技技术在教学中的集成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16.环境食品学
围绕环境与食品协同作用于健康的基础科学问题,重点开展环境地理与膳食模式选择、气候因子与食品应季机理、食品协同环境影响健康的微观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2024年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始申报 篇2
“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 2016年度定向项目公开课题申报指南
作为最具可持续性的交通运输模式,轨道交通是国民经济大动脉、大众化交通工具和现代城市运行的骨架,是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基础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和国家安全起着不可替代的全局性支撑作用。轨道交通科技持续自主创新更是国家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支撑“新型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一带一路”、“制造强国”和“走出去”战略的全局性重要基础保障;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在交通领域技术预测及关键技术遴选工作成果以及面向相关部门、地方和机构广泛征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需求建议的基础上,科技部会同国家铁路局、交通运输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组织专家编制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启动先进轨道交通重点
专项,并发布本指南。
本专项的指导思想是: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为目标,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既有轨道交通科技发展成果基础上,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主要模式,强化国际合作创新,通过在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保障、综合效能提升、可持续性和互操作等战略技术方向进行覆盖“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集成与应用示范”的全链条部署、聚焦支持、有序推进,全面提升我国轨道交通系统技术、设施、装备和运营的安全、效能、绿色、体系化和国际化水平,支撑国家“十三五”发展战略的全面实现。
本专项总体目标是:创新“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原则下的国际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到2020年,在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保障、综合效能提升、可持续性和互操作等战略方向形成包括核心技术、关键装备、集成应用与标准规范在内的成果体系,满足我国轨道交通作为全局战略性骨干运输网络的高效能、综合性、一体化、可持续发展需求,并具备显著的国际竞争优势,支撑国家“十三五”发展战略全面实现。
具体目标:
1.形成具备“凝聚、辐射、转移和协同”功能的全球化轨道交通创新能力网络体系;
2.形成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对轨道交通高效能、综合性、一体化、可持续需求的交通系统安全保障、综合效 — 2 —
能提升、可持续性和互操作核心技术、关键装备、集成应用与标准规范体系;
3.形成足以支撑国家“一带一路”、“走出去”和“制造强国”战略、满足全球市场需求的国际化轨道交通技术、标准、装备和服务能力体系;
4.形成具备“超越遏制”和“战略高地”特征的新型导向运输系统技术、标准、装备和集成能力体系。
到2020年,我国要具备交付运营时速400公里及以上高速列车及相关系统,时速120公里以上联合运输、时速160公里以上快捷货运和时速250公里以上高速货运成套装备,满足泛欧亚铁路互联互通要求、轨道交通系统全生命周期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因技术原因导致的运营安全事故率降低50%以上、单位周转量能耗水平国际领先、磁浮交通系统技术完全自主化的技术能力。
本指南围绕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保障技术的四项课题(含任务),各重点任务围绕创新全链条设计和一体化部署基础前沿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应用示范和国际合作等内容。
针对任务中的研究内容,以课题为单位进行申报,课题设1名课题负责人。
各申报单位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1.1)的研究方向进行课题申报,申报内容须涵盖该二级标题下指南所列的全部考核指标。
本专项2016年拟启动公开择优的重点任务为:
1.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保障技术
总体目标:围绕轨道交通系统全局行为形成/致害机理、风险链构建与解耦、以及列车系统本构安全行为机理与改性等重大科学问题,攻克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状态全息化智能感知、快速辨识、风险评估、预警和应急处置,复杂环境下基于系统解耦的轨道交通系统安全控制与保障等重大技术瓶颈,形成包括轨道交通安全预测评估与本构安全分析设计理论方法体系、主动安全与本构安全成套技术标准规范、主动安全保障系统装备在内的适应我国复杂恶劣运营环境的轨道交通主动安全保障、应急管理与装备本构安全一体化技术体系,显著提高轨道装备本构安全水平,实现向主动安全保障模式的转变。
1.1高速铁路系统安全保障技术
1)高速铁路系统运营环境状态感知、评估与预警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揭示高速铁路系统在复杂恶劣运营环境下安全状态动态演变规律,形成高速铁路系统安全服役状态建模分析预测与调控理论;研发运营环境区域内风沙雨雪、地质灾害、异物入侵、乘客安防等环境变化以及恶劣环境下基础设施、运载工具服役状态高效感知与预测技术,环境状态信息的列车-地面-控制中心网络化互联技术;研发运营环境与车辆多维感知体系下多层次环境状态信息融合与处理技术,接触网/车/路/环境多元耦合条件下高速列车运行状态安全评估与预警技术,复杂环境作用 — 4 —
下基础设施与高速列车安全服役性能控制与应急处置技术。研制高速列车运行安全综合感知与预测预警系统。
考核指标:建立高速铁路系统安全服役状态建模分析预测与调控模型,形成复杂恶劣环境下高速铁路主动安全保障与应急管理技术及知识产权体系,构建运营环境与车辆安全预警标准规范,研制复杂恶劣环境下高速列车运行安全综合感知、预测预警与应急管理系统并进行示范应用,具备运营安全预警完备率提升30%,运营安全应急响应效率提升30%的技术能力。
2)高速铁路系统解耦与安全综合保障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揭示高速铁路系统安全相关因素复杂相互作用机制,形成系统全局行为产生机理、风险链构建与解耦理论;研发高速铁路系统接触网/车/路/环境/运输分层递阶互操作与多模态耦合建模技术,系统多层次多粒度风险链构建、风险辨识与解耦定位技术;研发高速铁路子系统失效全局传播影响分析、系统安全评估及动态预警体系构建技术;研发基于全局安全状态评估预警的协同保障技术,基于大数据的系统风险挖掘分析与智能研判技术。
考核指标:建立面向高速铁路系统全局行为建模、风险链构建与解耦理论,构建基于全局安全的运营安全综合保障新架构、安全状态评估指标体系和动态预警分级标准,形成基于风险链解耦与综合的全局安全性评估、预警和协同保障技术与知识产权体
系,研制基于全局安全分析与大数据的高速铁路系统综合安全保障平台系统并进行示范应用,具备T数量级安全信息大数据管理分析能力,因技术原因导致的高速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率降低50%的技术能力。
1.2城市轨道系统安全保障技术
1)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环境状态感知、评估与预警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揭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复杂恶劣运营环境下安全状态动态演变规律,形成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服役状态建模分析预测与调控理论;研发运营环境区域内风沙雨雪、地质灾害、异物入侵、乘客安防等环境变化以及恶劣环境下基础设施、运载工具服役状态高效感知与预测技术,环境状态信息的列车-地面-控制中心网络化互联技术;研发运营环境与车辆多维感知体系下多层次环境状态信息融合与处理技术,接触网/车/路/环境多元耦合条件下列车运行状态安全评估与预警技术,复杂环境作用下基础设施与列车安全服役性能控制与应急处置技术。研制城市轨道列车运行安全综合感知与预测预警系统。
考核指标:建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服役状态建模分析预测与调控模型,形成复杂恶劣环境下城市轨道交通主动安全保障与应急管理技术及知识产权体系,构建运营环境与车辆安全预警标准规范,研制复杂恶劣环境下城轨列车运行安全综合感知、预测预警与应急管理系统并进行示范应用,具备运营安全预警完备 — 6 —
率提升30%,运营安全应急响应效率提升30%的技术能力。
2)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解耦与安全综合保障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揭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相关因素复杂相互作用机制,形成系统全局行为产生机理、风险链构建与解耦理论;研发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接触网/车/路/环境/运输分层递阶互操作与多模态耦合建模技术,系统多层次多粒度风险链构建、风险辨识与解耦定位技术;研发城市轨道交通子系统失效全局传播影响分析、系统安全评估及动态预警体系构建技术;研发基于全局安全状态评估预警的协同保障技术,基于大数据的系统风险挖掘分析与智能研判技术。
考核指标:建立面向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全局行为建模、风险链构建与解耦理论,构建基于全局安全的运营安全综合保障新架构、安全状态评估指标体系和动态预警分级标准,形成基于风险链解耦与综合的全局安全性评估、预警和协同保障技术与知识产权体系,研制基于全局安全分析与大数据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综合安全保障平台系统并进行示范应用,具备T数量级安全信息大数据管理分析能力,因技术原因导致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事故率降低50%的技术能力。
1.3高速铁路装备本构安全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揭示高速铁路轨道交通系统本构安全行为机理,形成高速铁路装备本构安全分析评估与设计改进理论方法;
研发高速铁路装备耐碰撞吸能结构设计与制备技术,车辆防火材料设计分析与应急疏散技术,高速列车转向架冰雪灾害分析与防治技术,本构安全实体试验与评估技术。
考核指标:建立高速铁路装备本构安全系统化分析、评估与设计理论方法和标准规范;形成高本构安全性的关键材料与结构的设计、制备和试验技术;搭建高速铁路装备本构安全综合试验系统,具备风雪环境下高速列车转向架区域积雪减少50%、整车防火能力提升30%、36km/h以上速度的高速列车整车碰撞试验的技术能力。
1.4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本构安全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揭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本构安全行为机理,形成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本构安全分析评估与设计改进理论方法;研发城市轨道交通装备耐碰撞吸能结构设计与制备技术,车辆防火材料设计分析与应急疏散技术,列车转向架冰雪灾害分析与防治技术,本构安全实体试验与评估技术。
考核指标: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本构安全系统化分析、评估与设计理论方法和标准规范;形成高本构安全性的关键材料与结构的设计、制备和试验技术;搭建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本构安全综合试验系统,具备风雪环境下转向架区域积雪减少50%、整车防火能力提升30%、25km/h以上速度的城轨列车碰撞试验的技术能力。
【2024年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始申报】推荐阅读:
2024年度继续教育考试05-09
2024年度教育教学总结11-19
2024年度教育目标考核自查总结11-26
2024年度党员电化教育总结01-19
2024年度职称申报通知08-28
2024年度健康教育半年工作总结11-03
2024年度小学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计划09-26
2024年度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个人总结10-28
2024年度水利造价工程师继续教育11-22
2024年度教育局机关学习安排表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