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员干部心得体会(共11篇)
基层党员干部心得体会 篇1
总书记在七一表彰大会上,连续强调八个“不忘初心”,要求全体党员面对未来,不忘过去;
面对成绩,不忘初衷。永远保持建国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习总书记为何如此强调不忘初心?不忘初心,是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起点,是做好党的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能否完成“两个一百年”目标关键所在。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的心得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是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服务意识,强化“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做好“四个服从”。始终把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注重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讲究学习方法,注重学用结合,采取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的方式。特别是要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深入学习十九大报告,做到原原本本的学,原汁原味的学,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理论体系、思想脉络和基本方略以及十九大精神的政治坚持调查研究。扑下身子,“身”入基层,“心入群众”多在乡间小道走走,多到田间地头看看,力戒形式主义,直面问题,坐在办公室永远不知道群众的疾苦,不知道群众的需求。
二是坚持以群众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尽管我们所肩负的任务和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但宗旨没有变,要增强群众观念,实施乡村振兴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三是在全办上下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强化“生态红线就是政治底线”的意识。真抓实干、务实重行,努力把我办建设成为一个文化深厚、山青水秀、生态文明为一体的原生态、高档次、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求我们基层党员干部永葆党员的特色,争先创优,从实际出发,为人民服务,只用让我们共同携手,才能共同为人民谋福祉,为国家创未来。
基层党员干部心得体会 篇2
一、加强学习教育, 树立群众观点
群众观点是党的基本政治观点, 群众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基层党员干部只有站在群众的立场上, 才能为群众着想、替群众说话、为群众办事。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既是信仰问题、思想问题, 也是实践问题和行动问题。因此, 基层党员干部要通过改造学习来改造思想, 并最终改进作风。
一要突出学习重点。我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群众路线, 具有一整套的理论体系, 基层党员干部既要系统准确地学习把握这些理论, 增强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践行群众路线的自觉性, 又要紧紧围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 突出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宗旨意识教育、党性党纪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 力求真学、真懂、真信, 坚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条, 始终保持精神上不缺钙, 肌体上不得“软骨病”。
二要创新学习方式。坚持个人自学和集体学习相结合, 系统学习和专题讨论相结合, 原原本本学和联系实际学相结合, 既要向人民群众学习, 又要向专家学者学习, 努力增强学习教育的针对性。
三要保障学习时间。要少些交际应酬, 多些静心读书;少些迎来送往, 多些伏案苦读;少些吃喝玩乐, 多些殚精竭虑。自觉克服自甘平庸、读书无用等不良习惯, 安排时间学, 抽出时间学, 利用一切时间学, 向书本学, 向同事学, 向群众学, 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状态, 通过学习修身养性、培育风尚、改进作风。
四要注重学习效果。学习教育重在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问题, 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 重在牢固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通过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开展有深度的专题讨论和互动交流, 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核心要义, 把握党的群众路线基本内涵, 把握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做到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知行合一, 让人民群众真正看到新变化、新气象, 新作风, 以实际行动检验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
二、强化基本意识, 增进群众感情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对人民群众怀有真情实感, 是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根本前提。基层党员干部只有带着浓厚的感情自觉深入到群众中去, 才能加深与群众的感情, 才能了解群众的要求和期待, 与群众息息相通, 保持同广大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做到感情到位, 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深, 必须坚持以下几种基本意识。
一要有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基层党员干部要以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等先进先辈为标杆, 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 做群众的知心人和贴心人。基层党员干部工作在一线, 是与人民联系最为密切的干部, 也是人民生活最为依靠的人, 危房改造、人畜饮水工程等等, 甚至有些看似简单、渺小的事情, 对于老百姓来说就是他们生活中的大事、难事, 基层干部要亲力亲为, 多行惠民之举, 多办利民之事。
二要有任劳任怨的公仆意识。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 要以奉献的精神从事工作, 以利他的态度服务群众, 要把群众当做亲人, 把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 心里时刻装着群众, 事事为群众考虑, 处处为群众着想, 做到先人后己, 不与民争利。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中, 要拿出更多时间、抽出更多精力, 深入到群众中去, 倾听群众诉求, 体察群众疾苦,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 在与群众同甘共苦中增进公仆情怀, 让人民群众能真正感受到党的温暖。
三要有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习近平同志指出, 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上面千条线, 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十分复杂, 基层党员干部肩上的责任重大,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引路人、领头雁, 只有发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 敢于直面改革发展难题, 善于应对复杂严峻局面, 勇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 才会抓住发展机遇, 有所作为。只有树立时不我待、成败在我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才会对工作尽职尽责, 不畏艰难, 敢于“亮剑”, 积极在困境中找出路子想办法谋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基层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 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尊敬。
四要有着眼长远的大局意识。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 想问题, 办事情, 要从长远的利益着眼, 不能只看眼前。当前, 正值经济转型期、社会变革期、改革攻坚期, 各种思想潮流相互激荡, 各种利益矛盾相互交织, 而其中最突出的是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博弈和较量。因此, 基层干部要有强烈的大局意识, 识大体、顾大局, 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要把国家的大政方针、战略部署以及重要会议精神给群众讲清楚、讲明白, 教育引导群众既要有问题意识, 还要有过程意识和大局意识, 要把自己的利益诉求放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去考虑, 引导群众理性地看待改革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矛盾, 合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三、坚持科学方法, 提高服务水平
我们党历来重视方法问题, 一再强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我们的世界观, 又是我们的方法论。方法对头, 则事半功倍;方法不当, 则事倍功半。当前形势下, 为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 提升服务水平, 应特别讲究方法。
一要坚持调查研究。没有调查, 就没有发言权, 没有调查, 更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基层干部要了解实情, 就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 通过蹲点深入基层、身入群众、心入群众。只有真正蹲下去、深进去, 才能听到真话、实话、心里话。常与群众聊天、拉家常, 才能多听到他们的意见建议, 真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这样既能融洽干群关系, 又能从他们的谈话中开阔视野、学习经验、得到启发, 为理清工作思路、弥补工作不足, 纠正决策偏差奠定坚实基础。
二要坚持公平正义。公生明, 严生威。作为基层党员干部, 每天与人民群众打交道, 常常处理一些家长里短, 时时面对利益决断, 必须把公平正义牢记于心, 更要把公平正义当做价值追求, 在调解民事纠纷中不能走过场、抺稀泥, 必须坚持不偏不倚、客观公正, 必须坚持公私分明, 是非清楚, 特别对待群众与村组干部产生的矛盾时, 应该态度坚决, 立场鲜明, 敢于纠正某些干部身上的歪风邪气, 让人民群众觉得有依靠, 更让人民群众觉得有希望。
三要坚持民主平等。提高运用民主方法形成共识、开展工作的本领, 是法治进程中基层党员干部必须掌握的基本工作方法。发扬民主的过程, 本身就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平等待人和民主决策, 不能搞强迫命令, 不能颐指气使, 遇事要多同群众商量。要坚持公开民主决策形式, 健全基层民主管理机制, 畅通民意表达渠道, 让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充分发挥, 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四要坚持依法办事。法治是规矩, 要善于把一切工作纳入法治的轨道中。法治是秩序, 要引导基层群众遵守法律规定, 避免过激行为。法治更是方法, 通过拍案说理, 权力平衡, 实现和谐。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 既要强调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德化人, 更要讲究依法办事, 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做好群众工作, 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来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理顺群众情绪。
基层党员干部心得体会 篇3
【摘 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本文正是结合实际,考察在提高基层干部法治思维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和应对方式。
【关键词】法律体系;法治思维;权和法关系
对法治思维的内涵的理解一直是法学界的热点问题。著名法学家贺卫方曾概括说法律思维有以下特点:第一,法律家运用法律的理性途径和方式实现正义;第二,法律家注重程序的意义;第三,注重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的区分;第四,时刻注意司法标准的统一性。台湾的王泽鉴先生认为,法律思维指“依循法律逻辑,以价值取向的思考、合理的论证,解释适用法律”。而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也明确提出了“法治思维”的概念,强调了领导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的方向及意义。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研究并通过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的意识,提高依法办事能力。还指出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社会管理难题的能力,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习近平主席经常提到:打铁还需自身硬。首先我们党员干部在自身方面就要做好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表率。这样既是做好工作,提高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需要,也是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学法用法和自己遵守法律的需要,更能有效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提高社会管理工作水平。
一、基层党员干部要了解中外法制史,努力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基层党员干部缺乏法制史知识是形成法治思维的难点之一。在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我国的法律体系不同与西方乃至其他任何国家的法律体系,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掌握我国的法律体系,首先要了解中外的法制史,以及中外的法制史对我国法律体系的形成所受到的影响。在传统的中国,法律在社会治理中并不占主导地位,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主要依靠儒家学说下的与礼相关的等各种学说,从西周时期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以及“出礼入刑”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法经》的出现,再到汉朝时的“春秋决狱,秋冬行刑”,以及大唐时期的《唐律疏议》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而随着古希腊、古罗马以来形成的自由平等、权力制约、等法制理念形成和发展,深刻影响着近现代西方国家,这种不同的法治理念和法治观念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我国的法治建设。古今中外的法治理念为我国现代法律体系的形成起到很大的作用。我国的法律制度也是通过法的继承和法的移植,吸收和借鉴中国历代法律及外国法律中一切有益的精华,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形成现行的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法律制度。基层党员干部了解法制史,有利于提高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我国的历史的发展经历了各种不同的社会制度,而各时期的法律都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对法制史的了解也就认清了各历史时期法律与当时社会管理是如何进行融合的。而如今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与封建时期的法律制度的最大区别是统治阶级为人民,人民当家作了主人。人民是权力的根本,我们广大党员干部的权力也是人民授予的,我们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基层党员干部了解法制史,有利于对现行法律法规的理解。现行法律法规是依我国历史上的法制为背景的。也是对我国历史上的法制进行改造和发展的结果。现实和历史不能截然分开。了解我国的法制史,不仅有助于了解现实中国的法律法规,而且还可以加深对当代法学的理解,认清这些法律发展的脉络和趋势。这些将促使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对我国的现行法律法规产生敬畏感,从而增强自觉遵纪守法的观念。
二、基层党员干部要不断学习法律知识形成系统的法治思维
基层党员干部平时忙于具体工作,而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到位也是形成法治思维的难点。基层党员干部要努力学习我国的法律制度,而学习法律制度并不是一味地背诵那些法条,最主要的是要明白法条背后的法理,而不是拘泥于字面意思。因为再详细的法条也无法涵盖工作中的所有细节,只有深入领会法律原理,才能避免生搬硬套。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出现偏差,才不会出现断章取义的现象。
首先,各级要对党员干部在知法学法方面施加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让每一位基层党员干部都要认识到规范执法首先要知法。规范执法也是树立党员干部良好形象的必要条件。是提高党员干部在群众中威信的重要途径。调动党员干部学习法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每一位党员干部由被动的学变为主动地学。
其次,建立严格的学法考核机制。加大对基层党员干部在学法用法方面的考核力度,特别是要突出用法方面的考核,在基层党员干部工作中存在着暴力执法、以权压法的现象。这些都是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的集中体现。各级应将这类现象直接列为考核方面的内容。
第三,加大对基层党员干部的培训力度。对党员干部的培训可以借助法律培训机构,也可以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方式。请法律方面的专家授课或有法律方面实践经验的党员干部进行经验的传授。鼓励基层党员干部通过司法考试。通过培训使我们每一位基层党员干部都能领会我国法律的内涵,使其溶入到骨髓和血液,转化成为自己的法律思维。而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这样我们基层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真正做到执法为民。
三、基层党员干部要正确处理权和法的关系
基层社会的大环境是基层党员干部法治思维淡漠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基层社会中法治文化的淡漠与缺失以及“权大于法”的社会现象的客观存在为基层党员干部丢掉法治思维提供了温床,成为基层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形成的瓶颈,有的干部在面对权与法的时候,没能掌握平衡。他们法治意识淡薄,有法不依、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等现象仍然比较普遍。甚至一些极个别的基层党员干部胆大妄为,欺压百姓,无法无天,无视法律和法规,更有甚者还说出“我就是法”的狂言,更是拿着百姓的疾苦和怨言置若罔闻。说到底,是权力受到了利益的驱动,制度对权力监督和制约失去了效力。
党员干部下基层心得体会 篇4
一年多的时间匆匆而逝,在这个村堡中,我的生活苦过,累过,烦过,可是现在回想起来,感觉更多的却是快乐和充实。身处农村这个大课堂,我觉得许多事物还要靠自己去观察,去摸索,去分析,去解决和处理。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一点工作体会,面对杂而乱,多而烦的农村工作,我们要坚持“四勤”,不断增长经验,提升能力,争当一名合格的“村官”。
一、勤用眼去观察,及时解决问题。“观察是智慧的重要能源。”在农村的日常工作中,需要自己用心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看别人怎样为人处世,看事情的主要矛盾在哪里,并细心地去发现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去通过询问前辈、查阅资料等各种途径及时地把心中的疑问解决掉,这样的过程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提高我们处理事情的能力。否则,就会鼠目寸光,难以进步。
二、勤用脑去思考,虚心学习知识。我们要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有时工作中忽然产生的一个想法,如果经过思考加以整理,也许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建议或方法。我们要学会做事之后不断地思考,思考自己的处事方法和实际效果,在思考中发现自己哪方面的知识缺乏,然后虚心学习。要知道面对这份陌生的工作,需要学习的还很多很多,不能以“高素质”自居,要放下架子,向基层干部学习,向农民群众学习,学习与农业、农村有关的方针政策;学习科技、法律、文化等关于农村工作的知识,努力改进和提高自身素质。
三、勤于手去劳动,参与实践行动。针对农村缺乏文字工作者的弱势,我们应积极参与到书写总结、制定计划、拟定协议等工作中。起初由于我们不了解村里情况,不常写公文,肯定会遇到很多难题。加班、熬夜、找资料、查文件会成为家常便饭,确实很累,很枯燥。可是我们都知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谁可以随便成功。苦去甘会来,慢慢地我们会写得越来越像样,从而得到村干部的认可。另外,我们也要参与村集体劳动,与群众共分担,有一天村民们会露出笑脸,欣然地接受我们。在实践中锤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可信度。
四、勤用心去感受,善于总结经验。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农村工作我们需要的武器不仅是知识,更需要经验。与老干部相比,我们的经验甚少,这就要我们多学习全国优秀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经验,学习基层干部的工作经验,从中提取经验为自己所用。闲暇时,用心去领悟,总结自己工作中的经验,不断地充实自己。
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要勤学善思,勤看多行,把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慢慢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不断培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习惯,使自己成为知识全面、见多识广的好村官,培养自己独挡一面的能力,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顶梁柱”。让我们谨记自己的使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将热忱播撒在农村广阔的土地上。农村虽苦,但大有作为。
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学习心得 篇5
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学校党委工作部于9月25日~10月21日对学校各基层党支部书记进行了培训。作为一名基层党支部数据,我有幸参加了此次培训班。学习培训之后,深刻感受到此次培训对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落实党员的责任义务意义重大。在参加了基层党支部书记的培训教育后,我对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在加强素质修养方面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基层党支部书记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基层党支部的建设水平和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党地位的基础。党的基层组织状况如何,直接决定着党的执政能力强弱,决定着执政的成效。因此,作为基层党支部书记应紧紧抓住与时俱进这个关键,开拓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探索新路子、解决新问题,努力使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在突破中发展。
在培训开班课上,校党委书记梁亚民同志作了题为“牢记使命、明确职责”,对全体学员提出了明确要求。希望每一位党支部书记明确自己的职责,从自身做起,切实带动整个基层党支部,发挥党员的骨干、模范、带头作用,在各项工作中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一步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对如何做好党支部书记,如何做好支部工作,如何发挥好党员作用,怎样做好党建工作做了明确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再一次明晰了党支部书记的责任和义务。希望全体学员紧紧围绕学校发展为中心,统一思想、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的。纪委书记殷国手为全校基层党组织书记作了题为“严以用权的关键就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专题辅导报告。殷国手强调,严以用权就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傅德印作了题为“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专题辅导报告。
我是一名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应该全心全意地为党工作、爱国家、爱企业。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党的利益,将人民群众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经常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群众,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到实际中去,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全心全意为学生排忧解难,发挥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查找自己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的不足,扬长避短,不断进步,经受住各种考验,做到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党和人民。
这次学习我把领导们的丰富经验精华带回了支部,利用党课时间把所有学到的看到的,听到的好的东西都传达给全体党员。我是一名年轻的党组织书记,在党的任务使命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通过这次学习,我下决心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积极搞好班子团结,互相协作,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使自己的思想年轻化,知识化,科学化。全心全意、完全彻底为企业服务。我知道,要做好这项工作,光凭热情还远远不够,更应该提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还要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还应具备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
基层党员干部心得体会 篇6
4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考察调研。在搬迁户汪显平家,习近平同一家老少围坐在一起拉家常。他指出,移得出、稳得住、住得下去,才能安居乐业。要住得下去就要靠稳定就业,务工是主要出路。要实实在在做好就业工作,不能搞形式主义。
就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压舱石”,是持续攻坚的“定心丸”。我们唯有抓实就业扶贫,扫除形式主义壁障,才能让贫困户劳有所得,实现社会价值,创造社会财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务实提供就业岗位,因地制宜,合理配置。俗话说,“一个萝卜一个坑”,就业扶贫的前提就是提供数量多、种类齐的就业岗位,这就要求我们因地制宜创造就业机会,合理配置扶贫就业岗位。一是提供产业项目岗位,产业项目是贫困户就业增收的“主心骨”,要从产业项目的施工建设、落地开工、后勤保障等方面,为贫困户设置科学合理的就业岗位,例如建筑工人岗位,技术工人岗位,门卫、厨师、装卸等后勤保障岗位,这些岗位不仅为扶贫项目全程保驾护航,还切实提供了扶贫就业岗位,可谓一举两得。二是提供公益性岗位,围绕新农村建设开发保洁、保绿、护林等公益专岗,帮助他们就地就近就业。三是提供村级合作社岗位,要以村级农村合作社发展为契机,在果蔬大棚、养殖大棚、加工车间等大型合作社开发管理员、饲养员、服务员等岗位。四是提供分散就业岗位,对于半劳动力、弱劳动力贫困户,提供居家就业岗位,如纺织、组装零件等,让弱势群体彻底摆脱“零收入”,实现就业扶贫的全覆盖。
扎实加强就业对接,分类宣传,对口培训。“家财万贯,不如薄技在身”,贫困户就业离不开及时有效的分类招聘宣传以及对口精准培训,分类宣传是提供精准就业咨询服务的必由之路,能够为贫困户提供最合适的就业岗位;就业培训是贫困户持续工作的基础保障,拥有一技之长方可持续创收。一方面要按照劳动意愿开展分类宣传,提供就业咨询服务:对于有外出务工意愿的贫困户,要及时汇总外出目的地及职业,积极与用工企业对接联系,确保外出务工有保障;对于想就近务工的贫困户,要组织扶贫专场招聘会,发布产业项目和临近企业的招聘信息等方式,搭好就业扶贫的“鹊桥”。另一方面要针对就业类型分批次开展对口培训,联合用人企业开展专项技能培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以实习促学习;邀请脱贫先进个人开展经验分享,通过讲述实际的脱贫致富故事,进一步激发贫困户自强自立的就业信心。
切实保障就业权益,增强法律意识,签订劳动协议。贫困户家庭条件困难,法律意识淡薄,合法就业权益更容易遭受非法侵害。党员干部要从内外两方面精准补足就业权益短板,切实为贫困户就业全程保驾护航。首先要宣传法律意识,开展法律科普下村活动,以案例讲述法律条文,增强贫困户法律意识,提防非法务工诈骗。其次要签订正规劳动协议,主动联系用人企业、贫困户,签订正规用人协议,明确务工时间、薪酬空间、后期培养等各项权利义务,让贫困户安心就业。
基层党员干部心得体会 篇7
一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 教育对象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观念落后
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受教育程度、思维模式等直接影响理论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年龄普遍偏大, 文化水平偏低, 同时深受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影响, “小富即安”“等靠要”思想严重, 个性固执保守, 思想不解放, 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比较慢, 往往安于现状, 缺乏竞争意识、风险意识。辨别是非能力不强, 对一些不正确的言论和信息很容易误传误信, 给理论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大的难度。
2.“一手硬”“一手软”现象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客观的社会基础条件的变化, 使一些人对理论教育工作产生了误解, 尽管中央一再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注意纠正“埋头抓经济工作, 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现象, 但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落后, 脱贫致富成了首要任务, 人们的主要关注点是经济的发展和自身生活条件的改善。各级党委政府发展经济的压力大、任务重, 把经济工作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来抓, 经济工作成效如何成为评判干部政绩的标准, 更是党员干部升迁提拔的重要依据。相当一些地方的党委政府对理论教育工作“无暇顾及”, 把它看成软任务、虚功夫, 觉得理论教育意义不大, 有的甚至觉得会对中心工作产生影响, 会使干部的群众工作跑偏走调。他们对新时期加强理论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 没有把理论教育工作放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高度去认识, 认为只要经济建设搞上去了, 思想教育工作做多做少、做和不做都无所谓。另外, 大部分农村基层组织可支配的经费少, 需要用钱的地方多, 使得理论教育工作缺乏充裕的经费保障。特别是一些基层单位, 理论教育工作经费紧缺、用钱难, 对上级布置的理论教育任务层层应付, 对一些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的宣传教育草草了事、不求深入, 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 严重制约了理论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3. 缺乏高素质的理论教育工作者队伍
做好理论教育工作, 一定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理论教育工作者队伍。农村地区工资待遇低, 难以吸引和留住年轻的、优秀的理论教育工作者, 使理论教育工作者队伍呈现断层现象。一些理论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政治、思想、业务素质不适应当今理论教育工作的新特点和新要求, 特别是面对新的知识经济的冲击, 农村基层理论教育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首先是理论教育工作队伍稳定性的挑战。理论教育工作有其特殊性, 对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员有着特殊的要求, 不仅要求工作能力要强, 而且要求有坚定的信念、丰富的经验。从人才成长规律来说, 培养一个优秀的思理论教育工作者, 至少要在理论教育工作岗位工作8~10年。这就要求理论教育工作者必须长期从事这一工作, 积累经验, 经受磨炼, 培养职业观念, 还要要求理论教育工作者队伍总体上要保持稳定。但从实际情况来看, 保持理论教育工作者队伍的稳定是非常困难的。不少地方对理论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不重视, 认为理论教育工作者是耍嘴皮的, 干不了大事, 很难得到重用, 这影响了理论教育工作者队伍的稳定。加之受到社会流动、市场机制、自选职业等社会与体制因素的影响, 理论教育工作者队伍的稳定就更难了。其次是理论教育工作者队伍受到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的挑战。理论教育工作是费心又费力的复杂劳动, 要求运用多种科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对理论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方面要有理论教育工作的专业训练, 另一方面应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素养和较广的知识面。农村地区的理论教育工作者, 大多数年龄较大, 知识结构老化, 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最后是理论教育工作队伍受到先进技术的挑战。在信息技术日益完善的今天, 理论教育工作也要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农村基层的理论教育工作领域不仅装备落后, 而且应用先进技术的意识淡薄, 应用能力不强。
4. 理论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陈旧
农村地区理论教育工作还习惯用以前的一些传统做法, 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不注意研究工作对象的新特点。突出表现为:一是教条主义严重。做理论宣传和教育工作, 不从实际出发, 对一些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照抄照转, 当“传声筒”“收发室”, 不注意了解“下情”, 宣传教育缺少针对性。二是形式主义突出。不顾基层党员的需求, 不做入情入理的说服教育工作, 习惯于“一刀切”的格式化工作, 不能把理论教育工作与其他工作有机结合, 造成理论教育工作的“渗透力”不强。三是不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对现代的网络技术和现代传媒手段掌握不够、运用不广, 理论教育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步伐缓慢, 农村的许多单位和乡镇都没有为理论教育工作配备电脑, 办公自动化水平低、信息传播速度慢, 直接影响了新形势下农村理论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二加强和改进农村地区基层理论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新的形势下, 做好农村地区的理论教育工作, 必须按照“三贴近”的要求, 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不断开创新局面, 为加快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缩小与先进发达地区的差距, 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舆论引导。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强化党委、政府对理论教育工作的领导职责
现代社会, 宣传舆论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 能不能把宣传舆论工作做好, 关系人心向背, 关系事业兴衰, 关系党的执政地位能否巩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是第一位的, 是党委政府主要职责, 但在发展经济中不可忽视理论教育工作, 一定要把理论教育工作作为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来抓。一要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消除对理论教育工作的错误、片面的认识, 明确“一把手”为理论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切实把理论教育工作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 依靠制度本身的规范性、稳定性和制约性, 保证理论工作的实效性。二要完善运作机制。整合社会资源, 构建“大教育”工作网络, 利用多种途径, 把理论教育工作渗透到具体工作中去。三要明确评估机制。要充分考虑到理论教育工作效益的特殊性, 进行多形式、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性评估, 并在此基础上, 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为理论教育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2.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
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是理论武装工作的第一任务, 要使社会成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一要解放和统一思想。要抓住理论武装这个首要任务, 努力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 不断巩固和发展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要紧密联系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实际, 紧密联系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 紧密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 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成为广大干部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二要完善学习制度, 健全学习网络。要以党委中心组为龙头, 抓好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 完善学习制度, 改进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规范中心组集中学习、集中辅导、个人自学等学习活动, 努力形成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带头思考、带头宣讲的良好风气, 并以此推动全社会理论学习的热潮。要建立健全理论建设的激励约束机制, 把理论建设作为考评班子和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 做到干部考察时考学, 干部述职述廉时述学, 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的理论建设水平。要利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有利契机, 把经常性的理论教育与集中性的学习教育结合起来, 认真解决党员和党组织在思想、组织、作风以及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积极探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以各级党校和党支部为阵地带动全体党员学习, 建设学习型政党。以基层党校、成人中心学校、青年农民政治学校等各类思想教育阵地为依托, 加强基层党员、普通群众的学习教育, 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多层次、立体式的教育网络, 使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地为干部群众所掌握。
3. 立足实际, 创新理论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理论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保证。唯有创新, 理论教育工作才具有时代感、凝聚力和战斗力。一要有效整合社会宣传教育资源, 形成党政工团组织密切协作、优势互补的理论教育工作合力。要着力解决长期以来理论教育工作缺少的应变机制, 潜心研究和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思想实际, 适应人的思想多元化、利益需求多样化、社会矛盾复杂化的现实, 善于区分层次, 因人而异, 提高理论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二要跟上时代的发展, 实现理论教育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既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现代科技和媒体、互联网技术等构筑理论教育工作的新阵地, 又要借鉴心理学、教育学、系统论和信息论等相关学科知识和人类的思想文化成果, 不断增加理论教育工作的科技含量。三要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思想自主性的特点, 注重思想渗透。要渗透到党员干部群众的业务工作、文化生活中去, 力求寓教于知、寓教于乐、寓教于美。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简单的、命令式的工作方法。通过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 提高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整体素质, 增强全民的向心力、凝聚力。
4. 建立高素质、复合型的党的理论教育工作者队伍
党务和政工干部是理论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 是理论教育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专职党务和政工工作人员的队伍不稳定、素质不高、后继乏人, 是欠发达地区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因此, 我们要把好党务和政工干部队伍建设关, 认真解决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务和政工干部队伍。第一, 要拓展党务和政工干部的选拔培养渠道。第二, 要关心理论教育工作者的成长进步。第三, 要着力提高理论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于阳.新时期基层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 2016
[2]王政堂、黄建明.增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对策研究[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1 (3)
基层党员干部心得体会 篇8
摘要:基层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必须按需施教,满足基层实际需求。要提高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就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满足基层党员干部对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师资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内在需求,这也是提升区域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水平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基层党员干部;培训需求;调研分析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7-0117-02
基层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在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期如何加强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北京市工作,提升党员干部素质能力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北京市朝阳区委党校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以及实际调研结果,总结了朝阳区近年来创新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做法,并进一步分析了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现实需求。
一、培训对象与培训目的分析
(一)性别情况
朝阳区委党校的基层干部需求调查涉及基层党员干部2 808人。从性别比例看,男性1 138人,女性1 670人,分别占40.5%、59.5%;从工作单位看,机关、街道1 002人,乡(地区)1 518人,分别占35.6%、54.06%;从职级看,科级干部240人,科级以下2 568人(其中村主任、书记140人,社区干部1 002人),分别占8.5%、91.5%。调查对象涉及不同性别、单位和职级,覆盖朝阳区43个街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年龄及受教育状况
从调查对象的年龄看,30岁及以下398人,占14%;31-40岁796人,占28%;41-49岁846人,占30%;50岁以上768人,占27%。调查对象年龄超过半数(58%)为31-50岁,说明基层党员干部的主流年富力强,正处于干事创业的大好时期;同时,50岁以上人员占调查对象总数的四分之一。从调查对象的学历看,高中(中专)及以下690人,占24.6%;大专1 048人,占37.3%;本科938人,占33.4%;研究生以上132人,占0.47%。61.9%的调查对象受过高等教育,说明朝阳区大部分基层党员干部受过良好教育,文化素质较高;而高中(中专)及以下人员占到将近四分之一,研究生以上人员偏少,表明今后朝阳区的基层教育培训对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可以看到,朝阳区基层干部的年龄水平普遍偏大,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多集中在40岁到50岁的区间内。同时,基层干部的学历水平相对不高,因此,出现了群体高年龄、低学历的极端化的特点。
(三)教育培训目的分析
调查显示,基层党员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理论水平(75.07%)、提高工作能力(70.44%)和更新知识(65.67%)。
二、培训内容/课程分析
(一)注重公共服务能力培养
统计数据表明,“政治理论知识”(68%)、“法律法规知识”(67.3%)与“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理论知识”(52.4%)是基层党员干部最需要培训的培训项目。而“组织协调能力”(76.4%)、“学习能力”(73.9%)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58.3%)是基层党员干部自评所需的三大能力。
对于基层党员干部来说,管理类作为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科,能够帮助学员们更好地进行有效组织和配置因素;而对现实法条、政策的模糊理解也制约了基层干部的实务性操作力度,基层工作者在工作中对很多政策性的法规和程序化的办理手续存在理解偏差,这会引发被服务对象抱有不理解和质疑的态度,易导致矛盾产生。因此,这两个方面也是基层党员的典型需求项目。“政治理论知识”、“法律法规知识”与“公共管理知识”是基层党员的重点倾向获取知识类型。而“组织协调能力”、“学习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是基层党员干部自评所需的三大能力。
同时,通过调研结果对比,也可发现基层党员干部群体在“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理论知识”与“处理突发事件能力”两个方面存在较大的自评应具备与自身已具备之间的矛盾。基层干部工作的直接服务对象是民众,而在群体性事件等突发事件较多的现状下,基层干部的应对经验不足容易激发已有矛盾,因此,需要在对基层干部的培训中,加大应对、处理公共事件方面的培训。
(二)注重塑造创新意识
调研发现,基层党员干部对“创新意识”表现出较强需求(67.4%),而“前瞻性”(71.6%)与“挑战性”(68%)则是其参加培训的重要动机。这就要求今后的培训需进一步加大战略思维和逻辑思维训练,帮助基层干部提高创新意识,改进工作方法。
基层党员干部工作重复性强,工作内容繁多,要求细致,多属微观性事务。而在调研中,基层党员干部对“创新意识”素养表现出了较强的需求性,“前瞻性”与“挑战性”也是他们的重要工作动机。针对本群体的状况,可以在培训过程中,加大逻辑思维培养等思考方法方面的培训,以及目标意识树立等长远战略方面的培训,以帮助基层干部在重复性与细致性较强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创新点,明确工作思路,树立目标、改进方法。
(三)夯实基础能力
在基础技能方面,基层党员干部对“口头表达”能力(82.6%)、“公文撰写”能力(70.1%)和计算机应用(69.8%)能力的提升意愿比较强烈,说明这些能力应是今后培训工作的一个重点。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在基础技能方面,“公文撰写”是基层党员需求较强,但具备情况仍需提高的一种能力,从写作格式要求等外部规范要求,以及写作立意等内部要求两方面来说,基层党员都有很强的提升意愿。因此,需要通过系统式、专题式的培训给予基层人员讲解。
三、培训方式方法分析
基层党员干部对案例教学(50.9%)、情景模拟(46.1%)、体验式教学(35.8%)等新的教学方式比较认同,但传统的课堂讲授(45.9%)仍然必不可少。
对基层干部的培训,需要纳入新方法,体现多样性。案例教学与情景模拟是近年集科学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在各级培训课堂上都有推广,这两种教学方式能够融合教师的理论性、学员的实践性,对于基层党员来说,通过情景再现和案例观点分析能够更好地加深他们对理论的理解,由此这两种教学方式也得到了基层党员的认同。
四、培训师资队伍分析
在5种师资来源中,基层党员干部对“区委党校教师”(31.41%)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教研人员”(28.85%)表现出明显认同,表明这两种师资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解读能力,最符合基层党员干部的实际需求。
在本模块中,基层党员对于相对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和解读能力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教研人员”以及“区委党校教师”表现出了明显的认同,这一方面与基层干部希望提供自身理论水平的培训目的相呼应,另一方面也侧面反映了党校开展的分校教学活动具有影响力和实用性。
五、培训组织管理分析
(一)时间合理适当
基层党员干部认为“工作忙、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38.25%)是影响培训效果的最大因素,不少基层党员干部认为培训在“三天之内”(24.2%)和“一周”(30.6%)比较合适。调研对象对“脱产”培训(82.2%)表现出绝对的倾向性。
培训时间过长是制约基层党员培训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更多的基层党员选择了明显具有短期时间特点的“三天之内”和“一周”,并对过长时间的培训表现出明显的不赞同。调研对象对“日常脱产”选项表现出绝对的倾向性,结合时间段综合考虑,基层党员的培训时间以一周之内的脱产学习为最优时间组合。
(二)科学考核方法
通过调研,可以看到,以往的培训是通过考试、写心得体会方式进行考核的,很多干部通过网络进行资料收集,无法真正体现个人的学习思考与收获。因此,将培训与实践结合,通过现场操作、口头解答、案例讨论等灵活性方式进行考核,是提升基层干部培训效果的重要途径。
基层党员干部心得体会 篇9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已到了关键时期,攻坚克难,刻不容缓。在此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解决问题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打通脱贫攻坚中阻梗,敲碎脱贫攻坚硬骨头,关键一步就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其重中之重是建强基层组织堡垒。
发挥党建引领,解决生活难题。“东西南北中,党管一切”,规范化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需从解决就医、就学、就业等几方面做起。安置点卫生室建设结合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制度机制,打造专业服务一流村医团队,解决群众看病难题;有条件的安置点要完善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学校设施建设,落实支部书记责任,强化职责担当,解决入学难问题;发挥党建引领,建立扶贫车间,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为群众增收,使群众“搬得出,留得住”。
择优发展党员,打造新型队伍。结合发展党员“三优先两联系”“发展党员摸排结对帮扶”等工作,做实做细易地扶贫搬迁点发展党员工作。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一般是相对偏远山区,经济发展动力相对不足,人才资源相对匮乏。因此,深挖党员发展资源,打造新型党员队伍意义深远。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和摸排成效,重点发展业务能手、致富带头人和孝老敬亲道德模范等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员,积极引导,时时教育培养,从而打造一支“敢于担当,甘于奉献,乐于付出”的新型党员队伍。
建强组织堡垒,营造社会氛围。优先建立移民搬迁点党组织,做到“宜建则建”。要弘扬“支部建在连上”的光荣传统,率先在搬迁安置点设立党小组、党支部等党组织。对于党员较多的搬迁点民主选举推荐,以德以廉以能选举支部书记,配齐支部班子。党员较少,且从不同村、社区搬迁过来的联合安置点,应及时落实“党员对点帮扶责任制”,以对点联系帮扶的党员领导干部为党建指导员,积极组织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积极开展谈心谈话等,提升党员的归属感、荣誉感和社会认同。吸纳优秀年轻人才向党组织靠拢,从而使搬迁涉及党员及时感受到组织关怀,营造“努力担当,为党分忧,替党解难”的良好氛围。
基层党员干部心得体会 篇10
这本书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习总书记与群众之间淳朴深厚的感情。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对你就有多亲。这启示着我们,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事,都必须放在心上、抓在手中,无论多难都要干好、干在群众心坎上。因此,作为新一代青年基层党员干部我觉的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学习总书记攻坚克难的坚定理想信念。我们要从总书记的成长历程中汲取深厚养分,寻找力量源泉,多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摸爬摔打,用苦难磨砺自己,在基层干出一片天地。
二是要牢记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学习能改变命运。总书记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痴迷”于读书而废寝忘食。“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作为新时代的基层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学习的动力,作为提升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不仅要有计划的学习、还要高效能学习,最重要是学以致用,学在前,用在前,做好带头人。
三是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吃苦耐劳、刚毅坚定的品质。在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环境中,青年习近平带领村民打淤地坝,挖深水井,建沼气池,办铁业社,“有决心、有毅力,轻易不说出口,只要说出口的话,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作为基层一线的干部,我们要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等基本制度,开展好“主题党日”活动,在重实干中锤炼党性、提升修养。
基层党员干部心得体会 篇11
在新公共管理浪潮下, 政府党员干部素质建设需以先进的管理理论为依据和指导。本文拟以党员干部职业成长过程为视角, 以个体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与成长规律为理论基础, 探索基层政府党员干部职业成长和素质提升互动发展模式, 以期在实践上探寻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种可能路径。
一、基层政府党员干部的素质提升对增强党执政能力的意义与必要性
执政能力是所有执政者和执政机构, 科学地驾驭和运用执政的制度、体制、方式而表现出的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在中国, 执政能力总体上表现于党驾驭和管理正在变得日益复杂的中国社会的能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需依托执政资源, 人才资源是执政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1]。政府是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者和推动者。在政府部门, 基层政府党员干部是人数最多的群体, 就人力资源结构层次而言, 基层政府党员干部属基础与主体层次。从广义上讲, 基层政府党员干部包括各级国家党政机关中乡科级正职和副职职务的党员干部, 以及厅局级及以下党政机关中的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和办事员等非领导职务的党员干部。本文所指的基层政府党员干部也是基于这一口径。无论从现时背景还是从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来看, 提升基层政府党员的素质对于党的执政能力有重要意义。
基层政府党员干部的素质提升, 是当代知识经济社会的执政环境下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当代世界正在步入知识经济社会的新环境, 人力资本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 人力资源在各种资源中亦居于主导、决定和统领地位。在政府部门内建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增进社会经济治理能力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在这一时代背景下, 党通过有效的人才资源开发获得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进而加强执政能力成为必然选择。基层政府党员占有政府部门中庞大的人力资源存量, 对其进行有效地开发与培育, 提升其岗位胜任力和素质水平、必将从根本上有益于党执政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基层政府党员干部的素质提升, 是推进党执政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个战略性任务与目标。优秀的人才资源的培育和发展也必须经历一个长期过程, 基层政府党员干部群体内蕴藏着大量的潜在人才储备, 有效地开发和提升这一群体的素质和能力, 将会直接促进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的改善, 远期来看, 还可为未来政府职能转型和优化提供持续的高素质的人才供给, 这将催生未来党的执政体制、执政方式的持续创新, 使党执政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二、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与基本成长规律
基层政府党员干部位于整个行政组织体系的最 (较) 低层级, 它也是每位干部个体的职业生涯的共同起始点。从人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历程这一纵向视角看, 不同个体的职业成长会呈现显著的规律性。对于人职业发展具体过程这一问题, 西方的职业心理学领域具有发展相对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 以大量实践为基础的个体职业生涯阶段理论 (career stage theory) 是其中一个重要分支。西方职业生涯阶段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成人的职业生涯是一个包含多个连续阶段的过程, 在职业生涯发展的每一个阶段, 个体会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心理需求和发展任务。
Super是该理论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 他提出, 人一生的职业生涯可以视作是自我概念 (self-concept) 逐步发展成熟并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实施自我概念的过程。Super将个体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探索期 (exploration) 、立业期 (establishment) 、维持期 (maintenance) 、衰退期 (decline, 后作disengagement) 四个不同阶段。这四个阶段并不完全取决于生理年龄, 也并非不可逆转。在当代, 人趋于越来越频繁的工作转换, 这就会可能重新进入职业生涯的再探索期从而进入职业生涯各个阶段的再循环。每个阶段的个体有着截然不同的职业关注点和发展任务[2]。
探索期是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初始阶段, 虽然初次进行职业探索一般出现在人生早期, 但在其他年龄段中职业生涯可能进入再循环而重新进入探索阶段。探索阶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子阶段: (1) 明晰化。明晰化阶段主要是个体会根据自己偏好对未来职业进行现实思考, 缩小职业选择范围, 考虑所要从事的工作类型。 (2) 具体化。个体会在所考虑的职业中, 决定哪一种是最好的。 (3) 执行。个体会执行自己的职业计划, 在组织内进行第一份工作的尝试, 而这时个体对所持有工作是低承诺的 (little commitment) , 如果不合适, 会回到明晰化—具体化的再循环路径。
在立业期, 个体会依次经历如下子阶段: (1) 稳定化。在经过尝试期后, 个体开始期望持续地做现有工作, 并开始关注自己是否具备在现有工作获得成功的知识和能力。 (2) 巩固。个体对现有工作逐步能胜任, 获得安全感。 (3) 进步。个体重点关注绩效提升和职业进步 (如晋升等) 。
在维持期, 个体基本已经确立了自己职业身份, 所以这一时期包含的子阶段有: (1) 持有。个体关注长期持有现在的工作。 (2) 更新。为了维持在目前领域的位置, 个体会不断地接受教育或培训已获得能胜任工作的新技能。 (3) 创新。个体开始不断寻找创新性的或更有效的完成目前工作的方式。
衰退期的个体将面临职业生涯的终结, 开始减少对工作的投入, 而转向退休计划并对退休生活做安排。
Hall和Mirvis在认同Super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 在知识经济日益显现的时代背景中, 个体学习过程成为嵌入个体职业生涯发展各个阶段的关键要素, 这致使个体职业生涯发展呈现显著的周期性:由一系列包含着探索—尝试—掌握—退出—再探索循环体构成。每一个循环的内在驱动力素是个体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动机[3]。
Bejian和Salomone则主张, 在Super提出的职业生涯第二个阶段——立业期之后应增加一个职业生涯“更新期”, 处于更新期的个体会自我检查和自我怀疑, 可能会出现对职业生涯问题重新关注, 即再计入探索期[4]。
Sullivan指出, 在当今时代, 个体的职业生涯正在颠覆传统的同一组织、同一工作的直线式发展路径, 而趋于在多种组织、多个职业领域发展自己的职业技能、更注意对工作意义的认同、职业生涯成功更多的是一种主观内在感知的成功感、员工个体成为职业生涯管理的主要角色。西方学者称这一新职业生涯发展模式为“无边界职业生涯”或“螺旋式职业生涯”并认为这将是21世纪新兴的主流职业模式[5]。
三、基层政府党员干部职业生涯成长和素质提升的整合式发展思路
从个体的人力资本角度来看, 基层政府党员干部所具有的人力资本存量主要应归属于初级层次, 即这一层次的人员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等相对有限。鉴于基层政府党员所具有的特定身份特征, 系统性是对这一初等人才群体进行开发和培育以提升其素质必须遵循首要条件。系统性首先, 要求基层政府党员干部的素质提升应该与党和政府组织改革和结构、流程创新有机契合;其次, 基层政府党员干部的素质提升应遵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征, 对干部成长整个过程予以全程式、动态性地关注和管理;最后, 基层政府党员干部的素质提升需着眼于干部素质的整体性提升。
全面深入地理解“素质”内涵与外延是对干部素质进行提升的关键环节。依据心理学与人力资源领域的研究成果, 人的素质应该是一个多维度概念, 其内涵大体涵盖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生理素质, 主要指个体活动的生理基础;第二个层面是心理素质, 是指个体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并在后天环境、教育等因素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各种心理因素特征和品质, 具体包括智力、人格、兴趣、动机、情感等多种因素;第三个层面是社会素质, 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 它是个体受社会环境影响的产物。显而易见, 除了生理基础之外, 个体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外部情境的影响。素质的动态性和可塑性从本质上印证了组织通过正式管理活动改变和提升个体素质尤为必要。
基层政府党员干部的素质提升应以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为侧重点。这两个层次的素质提升并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是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过程。
依据西方学者提出的个体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与规律, 一个比较可行的思路是:将基层政府党员干部素质提升作为在这个终生学习时代党和政府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将素质提升嵌入到基层政府党员干部职业生涯成长整个过程中, 也就是, 建立干部职业成长与素质提升的整合式发展模式。具体来讲, 就是在党和政府机构创新的背景下, 通过设置和创造基层政府党员干部的多重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同时辅之以适宜的个性化、结构化和体系化的培训和开发活动, 实现党员干部在整个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整体素质的系统与持续性提升。
四、基于基层政府党员干部职业生涯成长的素质提升模式实施策略
中国现有的政府行政体制以传统官僚制为基础, 组织结构是典型的机械式:部门分工明确, 从上至下指挥链长, 整体呈金字塔型。与此组织体系相应, 行政人员注重职位职务分类分级管理, 职业生涯发展主要是以直线式职务晋升为主。当代行政组织变革将朝向有机式组织形态, 扁平化、团队化、网络化、能力导向将是未来公共行政组织的显著特征。行政组织系统的灵活化演变趋势将有助于多方位拓展基层政府党员干部职业生涯发展的可能空间。以此为驱动力, 在组织机构创新和变革的同时, 可以同步推进基层政府党员干部职业成长和素质提升。具体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人力资源开发职能, 完善基层政府党员干部管理的基础。
目前, 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 部门是党员干部选拔、聘任、管理等主要机构, 干部管理模式仍然带有浓厚的传统人事管理色彩———注重程序性和控制, 激励、开发和培育性存在欠缺。促进基层政府职业生涯成长和素质提升必须依托一个有效地人才开发体制, 这就是需要对现有干部管理模式进行改善和创新。可以在现有干部管理相关部门框架内, 将基层政府党员干部职业生涯发展管理与素质开发作为一项重要职能和任务, 并配备有相关知识背景的专业人员进行制度、工具和技术性设计, 以提高党员干部队伍培养的制度化、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
2. 全面合理地测定基层政府党员干部所处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
基层政府党员干部是政府部门中数量最大的群体, 人员年龄跨度也很大。前文中已经述及, 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历程包括探索期、立业期、维持期、退出期多个连续阶段, 且呈现周期性循环, 在不同阶段, 个体职业发展关注焦点和心理特征完全不同。基于此, 针对基层政府党员干部这一庞大干部队伍, 首先应全面准确地识别和确定每位党员干部所处的职业生涯阶段。从操作角度来看, 要克服根据年龄来判别职业发展阶段的思维定式, 应使用科学的方法, 如心理学的相关问卷、量表和深度访谈等, 依据每位党员干部目前的职业关注焦点、心理需求和特征来测定其职业发展的具体阶段。
3. 不断探索期的基层政府党员年青干部的职业生涯管理和素质开发。
在基层政府党员干部群体中, 处于职业生涯探索期的应该主要是初次进入政府部门工作年青党员干部。这部分干部刚开始早期的职业尝试, 其主要特征是自我概念尚未完全确立, 职业偏好不清晰, 工作角色认同感比较低。对于此类人员, 以思想道德素质开发为主导进行早期的职业素质开发至关重要。
首先, 可将党员干部入职初期作为一个关键点, 建立完备的入职导向或培训体系。有效的入职培训可以使个体迅速适应工作和组织文化。政府部门的工作和党员身份一个基本要求是干部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和道德品质。因此, 在对探索期党员干部入职初期的培训过程中, 党政组织应将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作为重中之重, 要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法使他们初步建立起党员干部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水准。另外, 还应对探索期党员干部心理素质进行科学地测评, 以了解其人格特质、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和智力水平等, 同时再对各个具体的工作岗位进行分析, 确定岗位胜任力的主要构面。在此基础上, 按照岗位胜任力内在要求选拔和配置合适的干部, 从而实现人—岗位较优的匹配。
其次, 应对探索期党员干部进行常规性的职业早期教育与培训。当今, 知识创新速度正在不断加快, 个体胜任工作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知识水平, 还需要大量在工作累积的“默会”知识, 也需要社会关系网络这一知识资源传递机制等。党政组织应建立促进组织内成员知识传递和知识共享的正式机制。探索期党员干部的知识基础和社会资源相对有限, 因此, 需对其进行常规化职业早期教育和培训。除了传统培训方式之外, 更可以依托党和政府的电子化平台将职业教育和培训虚拟化。另外, 还可为探索期员工配备“导师”, 由组织内资深党员干部担任, 帮助探索期员工尽快获得胜任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以及关键的社会联系等, 同时建立起清晰的工作角色认知。
4. 努力推动立业期的基层政府党员干部的职业生涯管理和素质提升。
相对于探索期干部, 处在立业期的基层政府党员干部基本已能充分胜任现有工作岗位。这一群体具有和探索期干部相异的心理特征和职业需求, 他们关注的焦点是继续获得胜任工作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工作绩效并获得职业进步和成功感。立业期是干部人才职业生涯发展最关键的时期。党政组织应采取多种方式推进立业期干部职业发展的同时提升其整体素质。
首先, 组织应在客观评价基层政府党员干部实际工作绩效的基础上, 与干部共同商议和设计其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中国相关制度规定德、能、勤、绩、廉是考评公职人员最主要的绩效维度。在具体考评过程中, 应根据以上几个方面对干部绩效建构更为全面、客观的绩效考评指标, 对党员干部的绩效考评应加大对德、廉这些思想道德素质的权重。在对党员干部既往的工作绩效状况充分掌握的基础上, 党政组织内可以建立正式的干部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由相关行政部门领导干部、党组织领导干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士等作为组织代表, 会同立业期基层党员干部本人共同设定干部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具体职业路径, 同时确定发展所必需的教育和培训任务。
其次, 通过创新组织结构模式和工作设计方法, 建立立业期党员干部职业生涯横向和纵向发展的多重路径。在传统行政组织中, 职务的垂直晋升是干部职业发展的主要轨迹。未来组织结构将向有机式变迁。不同部门职能分工的严格条块边界应该被逐步打破, 而更多的使用团队式、网络式的工作模式。与之相适应, 组织内工作设计 (岗位设置) 也应超越传统窄幅重复性设计, 注重运用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工作轮换等现代组织的激励性工作设计方法。在具体岗位人员配置上, 也应更多以能力而非仅以专业为基础, 加大人员在不同岗位间的流动性。在这样组织运行机制中, 立业期干部就可获得横向上的工作流动空间。从纵向上看, 应突破职务晋升这一单一发展通道, 建立基于能力和资历的职级晋升路径, 并使职务和职级划分相对平衡, 以拓展立业期干部的晋升空间;另外, 也可设置暂时性降职通道, 通过降职扩充干部工作经验, 并将其作为为干部晋升的必要条件。这样多通道的职业路径会使得立业期基层政府党员干部的职业发展趋于无边界化。
最后, 建立促进立业期党员干部职业发展的培训体系和素质测评体系。若要促进干部以能力为导向的无边界职业生涯发展, 需建立全面的培训体系。除了利用外部培训资源之外, 还应充分挖掘和发展内部资源, 如选拔优秀的党员干部作为内部培训师, 利用多主题培训内容、多样化培训方法提升干部的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与此同时, 还需建立规范的人才素质测评体系。可以依托外部机构、也可以在党政组织内部构建党员干部素质测评机制, 以科学地测定立业期干部素质各个方面的具体发展水平, 以使干部职业流动或晋升方向充分符合岗位的内在要求。
5. 科学促进维持期的基层政府党员干部的职业生涯管理和素质提升。
在经历立业期之后, 由于晋升机会的相对有限性, 会致使部分基层政府党员干部处于职业生涯维持期, 这一阶段的干部职业生涯基本停滞, 很难取得进一步发展, 即面临职业生涯高原 (career plateau) 。维持期干部群体心理特征存在较大差异, 一部分干部可能倾向于接受职业停滞的现况, 希望在维持现有工作基础上继续提高工作能力, 而另一部分干部则可能出现倦怠感, 开始自我怀疑和自我检查, 并重新关注职业发展问题。党政组织可以采取不同方法适度促进维持期基层政府党员干部群体职业发展和素质提升。
对于希望维持工作现状的党员干部, 应继续鼓励其增加工作动力, 更新自身知识技能以提升素质。前文中建议, 可在组织内建立“导师”制和内部培训师等, 这一部分维持期干部就是可以选拔导师或内部培训师的最佳群体, 可以通过素质测评, 遴选出合适的干部, 并对其进行专门性培训, 从而充分发挥在培养探索期、立业期干部方面的积极作用。
针对存在倦怠感和自我怀疑的维持期党员干部, 除了挖掘其培养人才的能力之外, 还应对他们进行专门化管理。首先, 要积极鼓励这一部分干部群体重新进行职业生涯探索, 在无法开拓纵向晋升渠道的情况下, 应充分开放横向上平行的工作岗位, 并建立公开的内部人才流动机制;其次, 要对干部进行素质测评, 并为其提供职业发展咨询和辅导等, 以帮助其规划合理的岗位流动方向;最后, 要建立适用于这一干部群体的培训体系, 引导其不断更新和提升知识和能力。
摘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面临的重要任务。政府党员干部素质提升是党的执政能力提升的一个入手点。基层政府党员干部是数量最为庞大的政府党员干部群体, 在当今社会经济背景下, 提升基层政府党员干部的素质有重要意义。西方职业心理学理论认为, 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规律性。基于此, 应构建基层政府党员干部的职业成长和素质提升的整合模式, 在基层政府党员干部职业发展不同阶段, 采取不同的素质提升策略。
关键词:基层,政府党员干部,职业发展,素质提升
参考文献
[1]丁俊萍.近年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述评[J].同济大学学报, 2010, (6) .
[2]Super, D.E., Savickas, M.L&Super, C.M.The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s.In D.Brown, L.Brooks, &Associates (Eds.) ,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1996:121-178.
[3]Hall, D.T., &Mirvis, P.H. (1996) .The new protean career:Psychological success and the path with a heart.in D.T.Hall (Ed.) The careeris dead-long live the career:15-45.San Franscisco:Jossey-Bass.
[4]Bejian, D.V., &Salomon, P.R. (1995) .Understanding midlife career renewal:Implications for counseling.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44:52-63.
【基层党员干部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心得体会11-14
基层党员干部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10-19
农村基层党员干部05-17
党员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11-07
基层党员干部驻村扶贫个人先进事迹材料08-27
浅谈基层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养09-02
做一名合格的基层行党员领导干部09-04
党员学习强基层心得体会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