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三会一课制度情况

2024-10-24

公司三会一课制度情况(精选7篇)

公司三会一课制度情况 篇1

篇 乡镇党委三会一课制度落实情况自查工作汇报&镇党委三会一课制度情况总结

篇一:

乡镇党委三会一课制度落实情况自查工作汇报

今年,镇党委将“三会一课”、党员积分制管理工作作为规范基层党组织、党员党内组织生活的重要举措,为更好的抓好此项工作的贯彻落实,X 月 X 日~X 日,镇党建办对全镇 X 个行政村“三会一课”制度落实、党员积分制管理工作情况进行了集中检查,现将检查情况通报如下:

一、主要成效

从检查情况来看,今年以来,各村党支部能以“三会一课”制度贯彻落实为切入点,严格规范党内组织生活,“三会一课”等党内组织生活在各基层党组织得到了全面恢复和规范。

(一)党支部支委职责全面健全。今年以来,在镇党委的推动下,大多数基层党组织更加注重支部党内组织生活规范,特别是镇头、刘家党支部,能够明确支委各自职责,支部能按照实际情况合理划分党小组,为“三会一课”制度贯彻落实奠定了组织基础。

(二)“三会一课”制度全面建立。特别是榆林子、程王、东尧等党支部建立本支部“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对支部“三会一课”内容、时限、程序等作出明确要求,并建立相关台账,为“三会一课”制

度规范开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三)“三会一课”制度落实较前好转。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推动下,“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落实较前大为规范,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有了平台,为党员经常受教育,增强党员党性意识,全面促进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提升基层党建工作实效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存在问题

“三会一课”制度落实虽然较前大为规范,但是,通过检查,还是发现了不少问题。

(一)“三会一课”制度落实存在的问题:

1.部分党支部坚持“三会一课”不严格。特别是南坡、小宁党支部“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执行不规范、不严肃,存在随意性和消极应付的现象。有的支部开展“三会一课”达不到要求的最低频次,有的支部把支委会与班子会、支部党员大会与群众大会、党课与干部群众政治学习,在制度上、执行上,不加区分,混为一谈。

2.“三会一课”开展形式不够灵活。多数党组织还习惯于以老眼光看问题、以老办法抓工作,在“三会一课”等党内组织生活的组织策划和内容安排上与党员干部的实际需求和自身工作实际结合不紧密,仍然局限于学学文件、念念报纸,不能认真备课,做到辅导学,深入学,“三会一课”流于形式。

3.部分党支部书记“三会一课”业务生疏。部分村党支部书记不了解、不熟悉“三会一课”制度的基本内容、程序和要求,加之农村党员素质相对较低,“三会一课”组织难,相当一部分党支部在“三会一课”

记录上有造假现象。

4.“三会一课”资料不规范。相当一部分党支部不注意“三会一课”记录、资料的收集管理。有的支部会议记录要素不全、记录太简略。有的支部把支部会议记录、村委会会议记录混用,有的不妥善保存资料,造成会议记录丢失后,事后补记的记录时间程序不合逻辑。

(二)通过“三会一课”检查发现的其他方面的问题:

1.对党员积分制管理工作认识不足。X 月份,镇党委已下发《关于促进党员作用发挥实施积分制管理的意见》,并先后两次召开会议对此项工作进行专题安排,但各村支部书记作为党员积分制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止目前并未召开会议进行传达、部署,特别是有相当一部分村对下发的文件并认真学习或已遗失。

2.发展党员程序不够规范。从“三会一课”会议记录来看,相当一部分党组织发展党员缺少环节或者会议组织不够严密,时间节点不合逻辑关系,甚至出现概念混淆,发展阶段与会议研究内容不符的情况。

3.党员教育管理不到位。部分基层党组织对所管理党员底数不清,交纳党费人数与支部实有党员人数不符。部分党组织无党员花名册、流动党员台账。有的党组织对无故不交纳党费,不参加组织生活的党员不提醒,不批评,不教育,不处理,放任自流。

4.远程教育重视不足,收视率低。相当一部分村对远教工作重视不够,不能按照镇党委统一安排,认真落实教学计划,特别是每月 X 次以上有效点播次数不能保证,尤其是卫星模式站点,不能及时上传收看记录,致使全镇名次长期靠后。同时,对远程教育“三薄

一册”填写不及时、不详细、不规范,不能准确反映教学活动全过程。

三、下一步工作要求

(一)抓好基础工作。各村党支部建立健全党组织设置台帐、党员花名册、入党积极分子名册,按要求做好党员党费基数核定和收缴工作。要加强活动阵地建设,按照“六有”标准,建好规范化的党员活动室,为开展“三会一课”打下坚实基础。

(二)落实主体责任。各村党支部书记要充分履行抓基层党建

工作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对“三会一课”制度落实、党员积分管理等工作进行详细安排部署,指导完善“三会一课”计划、细化活动台账、规范活动记录,严格开展党内组织生活。

(三)加强制度建设。各基层党组织要不断建立健全以“三会一课”为主的各项党内规章制度建设。把制度建设作为明确基层党建工作职责、任务和要求的一项重要措施,切实实现党建工作制度化、科学化。

(四)严格管理监督。镇党委将进一步建立基层党支部“三会一课”管理台帐,准确掌握每个党支部“三会一课”活动开展情况。镇党建办要指导各支部及时做好“三会一课”资料收集整理和归档。党委委员要经常性深入联系点列席基层支部党员大会,要经常调阅或现场检查会议记录等重要党建资料。

今后,凡是在研究党员等重大工作上,出现程序不规范的,在追究党支部书记等相关人员直接责任的同时,还要追究包抓联系领导、包村干部的指导责任。要严格落实党员签到或署名制,基层党组织要

对无正当理由不参加“三会一课”的党员,要给予严肃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要按照不合格党员处置办法要求给予严肃处理。

篇二:乡 镇党委三会一课制度情况总结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要重视和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它是党基层支部长期必须要坚持的制度,也是健全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制度。

一、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常抓不懈。“三会一课”是党支部基础建设中的基础环节,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保证“三会一课”质量,对于健全党内生活,加强党内监督,严格党员管理教育,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吸引力、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镇领导班子对“三会一课”制度充分认识,高度重视,分级负责,常抓不懈,把提高“三会一课”质量作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切实抓紧抓好。

(二)认真落实,定期自查。定期召开,做好会议记录。支部党员大会一般为三个月召开一次。如有特殊情况需要推迟举行,支部委员会必须向上级党组织报告说明。支部委员会一般每月召开一次,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召开。党小组会一般每月召开一至两次。党课必须定期进行,一般情况下,每两个月上一次党课。如果有特殊情况,可适当增减上课次数。不过,至少每个季度一次。党员(含预备党员)必须自觉参加党课学习,无特殊情况,不得请假或缺席。每次召开会

议,都必须做好会议记录。定期督查,确保“三会一课”制度。为确保“三会一课”制度不走过场,不搞形式化,保证农民党员的经常性教育能够持之有效地进行,我镇制定了相关的规则,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落实“三会一课”的情况进行督查。每次督查都采取不事先通知的形式,抽查其中的 X 个村委会,检查“三会一课”召开的会议记录,随机抽取X 名党员进行谈话,摸清会议是否如期召开,是否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是否坚持举行。同时制定奖惩措施,对抽查中不合格的村委会进行警告,对其中优秀的村委会进行表扬,确保督查取得实际成效。

(三)注重质量,不断改进。坚持“三会一课”制度要注意不断改进内容和形式,注重质量,避免流于形式。它可以使党员经常受到党性教育、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教育。对于怎样做一个合格党员的教育,增强党员的党性观念有更好地提高,从而在各项工作中自觉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除了传统的会议模式之外,各基层党组织还应积极探寻更加丰富多彩的、多渠道的形式来开展“三会一课“,比如座谈会、谈心会、定期培训,不断地提高”三会一课“的质量。

三、下一步打算

(一)加强组织学习。党支部通过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经常组织党员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时事政治和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和工作水平,从而适应新形势,更好地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可以使党员对党的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在党的会议上进行民~主讨论,按照

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统一思想,做出决议。

(三)继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党员定期讨论支部工作,有利于发扬党内民主,总结工作经验,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使党组织和党员更好地接受批评和监督。坚持“三会一课”制度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时间、人员、内容、保障和效果五个到位,逐步建立“三会一课”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公司三会一课制度情况 篇2

业绩预告制度是指上市公司在会计报告公告日之前, 对报告日业绩进行提前预告, 目的是为了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息透明度, 避免在会计报告正式公布时公司股票价格出现大幅波动, 提前释放业绩风险, 保障中小投资者等信息弱势群体的利益。相关的实证研究也表明, 业绩预告确实起到了提前释放风险、避免股价波动的积极作用。从1998年至今, 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几乎每年都会在有关做好年报、中报工作的相关通知中对上市公司的业绩预告进行规范, 我国业绩预告制度也经历了一个从预告标准、预告时间以及预告内容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目前上市公司普遍执行的业绩预告制度可推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的《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5年年报、中报工作的相关通知》以及该所2006年发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指引第1号——业绩预告和业绩快报》 (以下简称《通知》和《指引》) , 从《通知》和《指引》中, 我们可以总结出我国业绩预告制度的一些特征:

1. 业绩预告间隔期为一个季度。

季报 (主要是第三季度) 、中报、年报公布以前都要对报告日的业绩进行预告, 即上季度预告下季度的业绩。从刚开始的年报前预告 (每年一次) 到中报前预告 (每半年一次) 再到现在的季报前预告 (每季一次) , 反映了监管层和市场对公司业绩预告连续性、及时性的迫切要求。

2. 披露主体为预计报告期净利润将出现亏损、实现扭亏为盈或者与上年同期相比出现大幅变动的公司。

披露覆盖面既包括拥有坏消息的公司又包括拥有好消息的公司, 这些消息具体可以分为四类:预亏、扭亏 (又叫预盈) 、预减、预增, 其中, 净利润大幅变动的衡量标准是报告期净利润相对于去年同期净利润上升或下降50%以上。

3. 符合披露豁免条件的公司经交易所批准后可以不用预告。

对豁免条款的具体规定是:比较基数较小的公司, 即年度每股收益绝对值低于或等于0.05元人民币, 中期每股收益绝对值低于或等于0.03元人民币, 或第三季度每股收益绝对值低于或等于0.04元人民币的公司, 经交易所批准, 可以豁免进行业绩发生大幅变动情况的披露。

4. 规定了相关的披露责任和对违反《指引》公司的惩罚措施。

《指引》中规定, 上市公司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对业绩预告、快报及修正公告的披露准确性负责, 确保披露情况与公司实际情况不存在重大差异。另外, 对上市公司及相关当事人违反《指引》规定的, 交易所将视情节轻重给予其通报批评或公开谴责的处分, 并记入诚信档案。

5.《指引》未明确规定业绩预告的截止日期, 但根据《通知》, 年报业绩预告的截止日期是年度结束后一个月, 中报的截止日期是7月15日, 季报是季报公告以前。

另外, 对业绩预告中披露的信息是否需要注册会计师审计, 《指引》以及《通知》中没有作出规定。

可以看出, 我国对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实行的是一定范围的强制披露, 也就是达到要求的标准的公司必须披露, 未达到披露要求的公司可以不披露, 如净利润同比上升或下降50%以下的公司。而且, 我国目前对业绩预告的规定不论从披露的及时性、披露的范围都作出了相对完善的规定。但也有不足之处, 如缺乏统一一致的业绩预告规范, 对违规者的惩罚和处理措施未作出具体规定。另外, 对业绩预告的截止日期、业绩预告需不需要审计也未作出明确的规定。那么, 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 我们需要关注, 我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的实际执行情况如何?拥有预亏、预减消息的公司是否按照规定如期做了预告?预告内容的可靠性如何?存在哪些不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调查研究, 以改进我国的业绩预告制度。

二、我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执行情况的实证分析

为了了解我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执行情况如何, 我们以深圳主板468家上市公司 (截止2007年12月28日) 为研究对象, 对这些公司2007年年报业绩预告情况进行分析。根据《指引》以及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的《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5年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 “在会计年度结束后, 如果上市公司预计可能发生亏损或者盈利水平较上年出现大幅变动的 (净利润增减50%或以上) , 上市公司应当在年度结束后30个工作日内及时刊登预亏公告或业绩预警公告。比较基数较小的公司 (一般指上年每股收益的绝对值在0.05元以下的公司) 可以豁免披露业绩预警公告。”据此, 我们分析的步骤是, 先找出上市公司2007年年报公布的本年净利润和上年净利润以及上年每股收益, 通过年报的事后审核得出应该进行业绩预告的公司, 然后再找出在2008年2月以前进行2007年年报业绩预告的公司, 即把应披露与实际披露公司进行比较, 得出业绩预告执行情况。这些数据的获取均来源于巨灵数据库、巨潮资讯库和手工处理。

1. 上市公司年报业绩预告信息的披露数量分析。

对于年报业绩预告信息的披露数量分析, 我们主要考察有多少家公司按照要求进行了年报业绩预告, 表1是我们按照预告信息类型对业绩预告公司家数进行的统计结果。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 我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整体执行情况良好, 大多数公司都能按照政策要求提前披露其业绩变动情况。如预亏、预减信息的预告率达到了95%和92%, 而预盈和预增信息的预告率则达到了100%和107%。我们对各类业绩预告的执行情况及其可能的动因详述如下。

(1) 预亏信息披露情况较好, 95%的预告率说明, 在43家应披露预亏信息的公司中, 有41家按照要求及时进行了披露, 但有两家公司, *ST金果 (000722) 和北方国际 (000065) 未及时披露。这类公司的业绩预告历来是证监会监管的重点, 早在1998年到2000年业绩预告制度中, 就只要求预亏公司要对市场进行预告。所以, 如果不及时披露预亏信息, 潜在的后果可能很严重, 面临更严厉的惩罚或市场诉讼。但是, 另一方面, 这类公司大多是经营状况不佳或即将面临退市风险的公司, 公司进一步预亏这类坏消息可能会引起市场的抛售或退市的命运, 所以, 公司对这类信息的披露态度是矛盾的, 大多尽可能地迟延披露。

(2) 扭亏信息披露情况良好, 符合披露条件的扭亏公司都作了业绩预告, 预告率为100%。这类公司很多都是ST、ST*或将要ST的公司, 一旦继续亏损, 将会面临退市风险, 所以, 拥有扭亏的好信息, 当然会迫不及待公布给市场。因此, 笔者分析, 与预亏公司受政策压力而进行业绩预告不同, 预盈公司进行业绩预告更多地来源于自愿 (自身利益驱动) , 即披露的潜在收益大。

(3) 预减信息的披露情况在四类预告中最差。从预减公司披露情况来看, 88%的预告率表明, 在25家业绩减少幅度在50%以上的公司中, 有22家公司按照要求进行了披露, 但有3家公司未按要求进行披露, 除此之外, 其他减少幅度在50%以下的公司全部未进行预告, 说明公司缺乏自愿披露坏消息的动力。很多针对业绩预告股价反应的实证研究报告指出, 我国证券市场进行业绩预减公司股价负的非正常收益率大于那些应披露而未披露预减信息的公司, 即披露坏消息的公司的股价表现不如那些应披露而不披露的公司股价, 有人甚至指出:“预减比预亏更可怕!”这一点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本文的发现。

(4) 预增信息的披露情况在四类预告中最好。预告率107%说明, 除了160家应该披露的公司, 还有12家按照政策要求可以不用披露的公司也自愿进行了业绩预告, 如海南高速 (000886) 、舒卡股份 (000584) 等上市公司。这些公司或是每股收益低于0.05 (即符合披露豁免条件) , 或业绩增加幅度低于50%, 按照政策要求可以不用披露, 但都积极进行了业绩预增的披露, 说明这类公司具有急于向市场传达利好消息的意愿。

2. 上市公司年报业绩预告信息的披露质量分析。

对上市公司年报业绩预告信息披露质量的考察, 我们主要从年报业绩预告披露内容方面着手进行, 根据《通知》和《指引》, 现有年报业绩预告的披露内容基本分四个部分:具体盈利数据, 业绩预告是否经注册会计师审计, 业绩亏损、扭亏或增减原因, 其它说明 (包括风险提示、提示投资者特别注意事项等) 。据此, 我们对进行业绩预告的291家公司进行了调查分析, 我们发现:

(1) 部分预亏扭亏类公司未在其业绩预告中披露具体盈利数据。表2是我们的调查结果。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 在34家预亏公司中, 有7家未披露具体预亏数据, 在44家扭亏公司中, 有14家未披露具体的扭亏数据, 这些未披露具体数据的公司大多只用诸如“预计亏损”或“预计扭亏”等字眼进行简单的定性说明。而预增预减类公司则全部披露了预增预减的幅度和区间, 有少数公司 (主要是预增公司) 还自愿披露了具体盈利数据。可以看出, 从是否披露具体变化数据来看, 预增预减类公司披露质量要好于预亏扭亏类公司, 如果我们不考虑估计的难易程度因, 扭亏类公司的披露质量较差。

(2) 公司对“变动原因”的披露具有一定的“共性”, 缺乏信息含量。从理论上说, 每个公司盈利的变动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原因。但通过表3我们发现, 每类预告公司披露的盈利变动原因, 都具有一定的“共性”或“聚集性”。如预亏、预减公司中, 变动原因为市场竞争、准则调整或非经常性损益的减少的公司家数分别占到了披露公司的73%和81%, 很少有公司谈到公司自身经营问题, 这说明上市公司大多不愿披露真实或自身的原因, 公司在披露坏消息时存在一定的“自利性归因”现象。

(3) 绝大部分公司未对业绩预告进行注册会计师审计。表4是我们对预告公司是否进行了注册会计师审计这一情况的调查结果, 表4显示, 只有两家公司在业绩预告中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其业绩预告信息进行了审计。其余公司的业绩预告均未进行注册会计师审计。

三、政策建议

1. 市场和监管层应加大对那些应披露而实际不披露公司的惩罚力度, 进一步强化公司进行业绩预告的压力和动力。

笔者建议, 证监会或交易所应该在每年年报、中报等定期报告披露工作结束后, 对照定期报告的内容对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的执行情况进行事后核查, 对于那些应披露而未披露或迟延披露或披露不可靠的公司, 证监会或交易所应该通过网站、媒体或其他渠道进行通报, 把相应的惩罚处理结果公布与众, 并把业绩预告执行情况纳入信息披露考评体系中, 提高对上市公司的激励和震慑力。

2. 从业绩预告衡量标准的设计来看, 应改变以上年净利润作为业绩下滑的单一衡量标准的现状。

业绩变化的准确内涵是什么?显然, 净利润的变化并不能说明一切, 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 很多公司净利润的差异仅仅是因为非经常损益变化、会计准则调整或诸如经营范围调整、计量标准变化等过渡性或一次性原因, 但却向市场传达了业绩变动的信息, 这无疑影响了业绩预告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 以此标准得出的业绩预告信息的相关性当然会变得很差。因此, 在目前缺乏市场预期的背景下, 考虑修订业绩预告标准, 如选取主营业务收入以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两个指标作为预警指标, 这对于衡量公司真实财务状况、预测财务危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3. 提高业绩制度的规范层次, 保证业绩预告制度的一致性和一贯性。

现行业绩预告制度是以交易所规则的形式确定下来的, 如有关年报、中报的通知或交易所指引, 临时性规范的特点决定了其时效的短暂和变动的频繁性, 而且沪深两个交易所都会出台各自的《通知》和《指引》, 这大大削弱了制度的权威性和操作性, 从而影响了公司业绩预告的执行情况。

参考文献

[1].蒋亚朋, 刘学波.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信息披露中的归因行为.经济导刊, 2007 (12)

公司三会一课制度情况 篇3

“三会一课”是基层党支部落实从严治党,健全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制度。机关党组织“三会一课”制度执行关系到党组织生活的常态化、规范化,也是改进机关党员作风建设的重要保障。“三会一课”制度有效执行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制度本身、思想认识和方法载体等诸多要素,提高“三会一课”制度执行的有效性需要系统思维,全面分析制度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强化“三会一课”制度的刚性和权威,通过完善“三会一课”制度的科学性,发挥“三会一课”的制度功效,提升机关党组织生活的有效性。

“三会一课”;制度;执行;有效性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D2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12-0035-03

在全面从严治党严格党内政治生活的大背景下,上海市松江区机关党工委制定了贯彻落实机关党支部“三会一课”的党建项目化方案,以期通过两至三年时间,使各机关党组织党建基础性工作更扎实。松江区机关党工委成立了“三会一课”制度执行有效性研究课题组,分别召开了书记、委员和普通党员三个层面的专题座谈会,并发放问卷446份,从 “三会一课”的制度价值入手,立足松江区机关党组织“三会一课”制度实践探索,重点分析当前机关党组织“三会一课”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目前“三会一课”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种种困境,需要我们对制度执行过程中涉及的制度自身因素、制度执行主体、制度执行客体、制度执行环境和秩序执行资源等因素进行全面分析。问卷显示,认为支部“三会一课”质量不高的原因,其中“脱离实际、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的占26.91%,认为“支部书记不到位、素质能力需提升”的占7.62%,认为“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的占81.17%,认为“党员主动参与意识缺乏”的占55.38%,认为“上级指导考核不力,缺乏刚性约束”的占19.51%。

(一)从“三会一课”制度权威看,对“三会一课”的认知存在偏差。一是思想重视程度不够。有些支部书记对“三会一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思想上不够重视,也有的搞不清楚“三会一课”具体内容,存在“执行不执行无所谓”的思想,也有认为“严格执行制度反而吃亏、自讨苦吃、自找麻烦”的思想。也有一些党支部书记认为“行政业务是刚性的,党务工作是弹性的”,不愿意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二是领导引领作用欠佳。有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以普通党员身份过双重组织生活不到位,往往把自己当成特殊党员,不能严格要求,或者以事务繁忙为由不参加“三会一课”活动,示范作用全无。也有一些“三会一课”党员主持活动轮到了领导书记卡了壳,随后不了了之,反而成为“三会一课”制度执行的消极因素。三是制度执行较为随意。有不少单位“三会一课”随意性大,缺乏约束,无从谈起。或者对“三会一课”进行精心策划不够,导致“三会一课”形式简单,内容老套,缺乏吸引力。问卷显示,支部大会一个月一次的为28.48%,两个月一次的为13.45%,一季度一次的为19.73%,不定期的为37.44%。党小组会议召开时间一个月一次的为33.41%,两个月一次的为8.07%,一个季度一次的为6.95%,不定期的为49.01%。

(二)从“三会一课”制度执行效果看,针对性、有效性不够。一是内容枯燥,缺乏感染力。主要表现为党内生活与社会生活融合不紧密,脱离了党员的实际思想和生活、脱离了不同单位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三会一课”成了空洞说教。不同程度存在“四不”现象,即“对党的基本理论学习研究不深,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把握不准,对党员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分析不透,对党员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关心不够”。

二是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三会一课”形式总体看比较单一,学习以读文件和传达上级精神为主,外出考察学习也因计划、系统性不够,流于形式。结果往往是书记一个人唱独角戏,读读文件。由于自我封闭、自成体系,缺乏双向互动交流,缺乏新的方式、方法吸引大家。

三是一团和气,缺乏战斗力。党内生活中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难度大,有的党支部书记不敢针对党员队伍存在的问题利用“三会一课”进行批评教育,有的即使通过会议或党课进行了提醒,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导致党员参与积极性不高,思想上不重视,党内组织生活的严肃性不够。

(三)从制度本身的科学性看,客观上存在先天不足。一是制度权威性不够,实际执行“打折扣”。制度本身是否科学和具有操作性决定这制度执行的程度和执行的成效。实际组织生活中,“三会一课”检查考核力度不大,缺乏制度刚性约束。访谈中有党务干部认为,当前“三会一课”执行“重视不够、抓手不多、氛围不浓、刚性不强”的问题,根本还是缺乏一个严格的执行办法。二是制度操作性不够,评估标准“毛估估”。由于缺乏一个科学的、统一的衡量“三会一课”的质量评价标准,容易导致以单纯的数量、过程评价“三会一课”的质量、客观上造成“三会一课”考核中的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同时也存在上级组织检查指导不到位的情况,缺乏及时有力的检查指导标准和要求,也是影响“三会一课”制度不能在基层党支部有效执行的重要因素。三是制度规范性不够,执行效果“一阵子”。实践中“三会一课”的质量不高、效率不高的表现为,“三会一课”制度的常态化不够,缺乏设计好的议题,结果是会议没有中心议题,随意性大,泛泛而谈,不能形成焦点议题。也有临时草率定议题,没有经过认真调研,议题与本单位工作结合不紧密,效果上更不会持久。

(四)从制度执行环境看,“三会一课”制度执行资源贫乏。一是机关党务工作主动性不强。机关支部书记兼职导致“三会一课”处于从属地位。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机关党支部工作被动性、附属性强,从属于行政,缺乏主体性。也有单位支部书记、委员、党小组组长是年轻党员,“小马拉大车”,工作全靠领导支持,难以大胆开展工作。

二是机关党务工作缺乏吸引力。由于普遍存在一岗双职,支部书记面临行政考核、部门考核,客观上支部书记等党务工作者缺乏职位待遇和相应激励,业务与党务工作存在矛盾。另外,支部书记荣誉感不强,吸引力不大,而年轻党务工作者又缺乏开展党建工作的经验和基本素养。

三是“三会一课”制度认同不够。由于机关“三会一课”的会议决议功能不足,有决议不执行或执行不彻底,光说不练假把式,长此以往,大家自然会认为是搞形式,“三会一课”制度执行面临最大的问题是认同缺乏导致执行不到位。

(一)强化“三会一课”制度刚性,实现“三会一课”制度的常态化。一是要夯实“三会一课”制度基础。首先要明确时间要求。建议规定支部党员大会至少每三个月召开一次,党小组会至少每月召开一次,党课至少两个月举办一次,支部书记每年至少要讲两次党课。其次制定工作手册。上级组织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出台“三会一课”制度指导手册,明确支部党员大会、支委会、党小组会召开的内容、条件和具体流程,规定每年党课的具体计划、内容、时间和方式等内容。再次汇编经典案例。汇编“三会一课”经典案例,为机关党务工作者开展“三会一课”提供示范指导,从而提升“三会一课”执行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资料归档备案。明确“三会一课”相关资料由组织委员或党小组长收集整理,按年度装订成册,归入档案,由组织委员负责保管。

二是要明确“三会一课”的量化评价标准。首先,制定基本制度。出台“三会一课”制度的工作标准、考核测评标准,为基层党支部落实“三会一课”提供指导和依据。其次,建立激励机制。将“三会一课”执行情况与党建工作考评、党支部书记个人述职、党支部党员发展指标和各类评优相结合,建立制度执行激励机制,提升党务工作者的能动性。再次,完善保障机制。针对在场地、人员和经费方面存在困难的党支部,给予相应支持,不断提升项目化党建经费支持力度。

三是要强化“三会一课”的考核体系。首先要强化一体考核。建立“三会一课”的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制度,把“三会一课”执行情况纳入机关党组织工作的一体化考核。其次要强化专项考核。上级党组织要制定考核支部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实施办法,每年至少一次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对落实“三会一课”的制度规定的工作计划、措施成效进行考核。再次要强化常态考核。坚持考核与指导相结合原则,将日常检查、定期考核和实效评估相结合,建立上级考核与党员测评相结合的办法,做好“三会一课”的工作纪实的台账。还有,就是要严肃组织纪律。每个党员都必须编入一个党的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因故不能参加组织生活的党员,要履行请假手续。连续两次无故不参加组织生活的,予以告诫;连续三次无故不参加组织生活的,要召开专门会议进行批评教育。

(二)完善科学流程,提升“三会一课”制度成效。一是需求导向,注重“三会一课”的流程设计。(1)议题环节凸出“谋”。各类会议需求要体现上级精神要求,既要跟着上级走,保证精神不走样,也要考虑党员真实需求,立足党员需求,注重人文关怀,确保会议高效。(2)讨论环节强调“议”。会议的核心功能在于议,党课的效果也取决于互动,要善于调动会场的气氛,事先准备好议题,让大家畅所欲言,提高会议效果。(3)执行环节确保“实”。会议过后要及时出台会议纪要,出配套措施,公开相关信息,确保决议全面执行。

二是服务中心,提升“三会一课”的有效性。首先,围绕中心谋划。机关党组织要围绕“服务中心,建设队伍”这一主题开展工作,“三会一课”制度要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等方面,起到导向和保障作用。其次,实现有机融合。将支部党员大会、党小组会与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环节相结合的做法,实现“三会一课”内容与单位中心工作的有机融合。再次,突出问题导向。将“三会一课”活动与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与党员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解决问题、满足需求。

三是优化资源,创新“三会一课”的载体形式。首先要优化设置,改造传统的“三会一课”的组织模式。在党小组设置方式上,按照“有利于工作交流、有利于日常联系、有利于发挥作用”的准则,打破原来同一个党小组成员必须同属一个支部的设置方式。其次要创新载体,提升党员“三会一课”的参与机会。增强“三会一课”的现场感、交流感,党课可采用演讲的形式,辩论、研讨等形式,读书会等学习交流,借助QQ群、微信群、微型党课等信息化手段,提升学习的开放性、互动性。再次要成果转化,提升“三会一课”的制度实效。突出民主议事、建言献策、沟通思想、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方面的功能,通过民主讨论决策形式把会议决策成果和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成果,提升与工作实际的结合度。

(三)抓住关键少数,提升支部书记的素质能力。从发挥好支部书记的作用看,支部书记作为基层党组织的领路人处于主导核心地位,其素质能力决定着党组织功能的发挥,也决定着机关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功能发挥成效。问卷显示,认为提高支部大会质量关键,“支委会成员素质高、能力强”的占73.99%,“精心设计”的占78.92%,“党员积极性被充分调动”的占91.26%。因此,需要抓住书记这个关键,形成“领导要抓三会一课,三会一课要抓领导”的合力。

一是要选好人,解决动力不足问题。通过公推直选的方式把组织认可、党员信任、个人愿意的党员推选到书记岗位上来,坚持党员选举和组织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同时,要给机关党务工作一定的职务待遇,提升党务工作岗位的含金量,增强党务工作者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建议机关党支部书记一般由单位党委(党组)书记或副书记兼任,或专职书记担任。

二是要培养人,解决能力不足问题。通过党务培训和新老结对等方式快速提升支部书记的履职能力,对新上任的支部书记要“扶上马,送一程”,在业务培训指导上给予更多关注,可采用岗位锻炼与新老结对的形式。对经验丰富的支部书记培训要拓展深化,创新支部书记探索创新党务工作的载体路径,可通过书记论坛的形式研讨交流提升能力,也可送出去培训学习提高。

三是要配专人,解决精力不足问题。目前而言,机关党支部书记兼职比例非常高,也不会作为工作量给予一定的折扣,这是造成支部书记难以全身心投入党务工作的重要原因,如果不能配专职党支部书记,那就要在工作任务上给予必要的折算。或者有条件的单位可以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党务干部协助书记开展工作,让支部书记从日常工作中分身出来专心组织“三会一课”活动。

四是要责到人,落实党建主体责任。各机关单位认真履行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责任,对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具体指导、明确要求,并为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提供经费和资源保障。机关党委、总支要履行领导责任,精心组织、有序推进;书记、委员要结合分工,加强经常性联络指导。党支部要落实具体责任,抓好党的组织生活的实施。党支部书记要强化“一岗双责”意识和能力,掌握工作的基本要求、程序和方式方法,提升自主开展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党员要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参与党内事务,提升自我教育管理能力。

三会一课制度落实情况自查报告 篇4

一、定期召开,落实到位。

XX部党支部围绕宣传工作要点,结合党员教育、发展党员等工作实际,一般三个月召开一次支部大会,每月召开一次支部委员会,并根据需要随时召开。党小组活动一般每月召开一至两次。党课定期进行,确保至少每季度一次。党员(含预备党员)必须自觉参加党课学习,无特殊情况,不得请假或缺席。如遇到紧急情况,可随时召开支委会或组织党课教育,如学习贯彻上级重要文件或重要指示等。

二是注重质量,改进形式。

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可以使党员经常受到党性教育、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教育。XXXX部根据工作实际、党员思想特点和现实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创新“三会一课”的内容。坚持把“三会一课”内容同党员实际需求和业务工作相融合,大力提高党员综合素质。在将政治理论学习、法律法规学习、党员民-主评议、党员民-主生活等纳入“三会一课”内容的同时,还利用座谈会、谈心会、专家辅导报告等形式来开展“三会一课“,不断地提高”三会一课“的质量,全方位提高党员素质。

三是强化措施,注重效果。

XXXX部党支部结合党员实际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特点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确保组织活动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操作性。对“三会一课”的内容,党支部事先有准备、有安排,做到了重点突出,确保了活动实效,并建立健全考勤考核制度,严格纪律,要求所有党员按时参加“三会一课”,确保党员出席率。同时把“三会一课”活动参与情况与年终考核挂钩,最终把“三会一课”的效果落实到提高党员综合素质和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上。

下一步XXXX部党支部将继续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经常组织党员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时事政治和科学文化知识,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党性观念,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党支部委员会议、党小组会,按时上好党课,使“三会一课”制度取得更大的成效。

XXXX部党支部

公司三会一课制度情况 篇5

根据省直机关工委《关于开展x年机关党建课题研究的通知》要求,我厅机关党委认真分析了《通知》中列出的重点课题,最终选定“三会一课”这一在我厅机关党建工作中相对薄弱、需要突破的课题。半年来,我们以我厅x个在职党支部为主要调研对象,主要以查阅支部材料、访谈支部书记和党员等形式开展调研,同时参考借鉴兄弟单位的经验做法,逐渐理清了落实好“三会一课”制度的工作思路。在x年省直机关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中,各单位是否建立了“三会一课”制度,是否执行了“三会一课”制度是一项明确的考核内容。x年考核没有再次强调这一项。这种调整与我们各单位提出的意见建议有关。这种现象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省直机关中,“三会一课”制度的落实情况总体不佳。

一、主要问题

(一)“三会一课”合成“一会”开。以我厅x个在职党支部为例,x个党支部召开的会议均为支部党员大会,未正式召开过支委会议、党小组会议。党课也与支部党员大会融合在一起。例如,我厅机关党委要求各党支部传达学习党的x届三中全会精神,各党支部纷纷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学原文、学社论、学解读,交流讨论学习心得,结合业务工作,研究贯彻落实措施,等等。很多支部还多次召开学习会议。从“三会一课”制度的具体内容要求来看,传达学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研究了贯彻执行厅机关党委布置的工作要求,明确了每名党员的学习任务,党员接受了形势任务教育,可以说落实了“三会一课”。但从“三会一课”制度的形式要求来看,只能算完成了“三会一课”中的“一会”即支部党员大会。从支部记录本上也仅能体现出支部党员大会的记录。这种现象可否算落实了“三会一课”制度,值得探讨。

(二)“三会一课”数量打了折扣。经统计,我厅x个在职党支部x年平均召开会议x次,其中按照厅机关党委要求传达学xxx省委文件精神x次,按照厅机关党委要求布置支部党建工作x次,按照厅机关纪委要求布置廉政风险防控工作x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学习x次,专题组织生活会x次,讨论党员入党、推优评先等其他事项x次。“三会一课”制度要求的总数量是一般情况下全年x次~x次。从数量上看,没有达到要求。

(三)“三会”作用基本发挥,“一课”质量有待提高。应客观看到,在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扬党内民主推先选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方面,“三会”的具体内容没有漏项,制度的作用基本得到了发挥。但是“一课”的质量还有待提高,上党课多数以学习文件为主要形式和内容,党员领导干部自己备课上课较少。

二、“三会一课”制度未得到较好落实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上对执行“三会一课”制度有所松懈。“三会一课”制度是多年前提出的一项组织制度,近年来,在各级会议文件中强调的不多、不突出。因此,有的党支部、党员认为“三会一课”制度过时了、不适应当前实际情况了,对“三会一课”制度在党支部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

(二)客观情况造成无法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以我厅x个在职党支部为例,支部党员人数从x人到x人不等,大多数党支部党员人数在x人以下,各党支部没有党小组这一组织层面;

党员人数少的支部,连支委这一组织层面也没有。所以,客观上造成无法召开党小组会、支委会议。

(三)“三会一课”的内容设置有重叠。例如支部党员大会、党小组会、党课均要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实际操作来看,各党支部党员人数都不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集中学习讨论最快捷、最高效,所以均召开支部党员大会,不再召开党小组会或再单独上党课。例如支委会议、党小组会均要求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而各党支部也均把范围扩大至全体党员,在支部党员大会开展此项工作,等等。因此,各党支部认为分别召开“三会一课”的必要性不大。

三、联系实际落实好“三会一课”制度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各党支部、党员赞同坚持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但应联系机关实际情况加以调整,不可流于形式。那么,如何在机关党支部中落实好“三会一课”制度,我们的有以下三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严格要求,长期坚持落实“三会一课”。要及时对当前党支部、党员思想上对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的松懈思想和错误认识进行引导和纠正。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高度,促使机关各党支部、党员充分认识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在增强支部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方面的重要性。只有在认识上提高了、思想上重视了,才能把“三会一课”制度长期坚持下去。

另外,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建立和完善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的操作细则,明确“三会一课”的具体内容,组织实施等。同时,将“三会一课”的落实情况纳入党支部党建工作考核,党支部书记要作为支部落实“三会一课”的第一责任人。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各党支部切实落实“三会一课”制度。

(二)不减内容、灵活形式,发挥“三会”作用。一是针对党员人数少的支部,不勉强成立支委会和党小组。在“三会”明确要求的会议内容不减少的基础上,“三会”可以继续合成“一会”开。比如原本要求支委会“讨论通过支部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可以列入支部党员大会议题。二是针对有支委会和党员人数较多的支部,可以试行“三会”分别召开。例如我厅秘书处、保卫处党支部,党员人数较多,原本就有支委会,可以考虑成立党小组。可以结合业务工作分工,也可以按就近就便原则划分党小组。结合我厅实际,党小组要更多地在组织党员学习交流上发挥作用。

(三)充分准备、形成机制,做好“一课”文章。按时上好党课,是教育培养党员的重要途径,是其他学习教育手段的有效补充。要严格制定党课计划,并充分发挥党员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和倡导“人人上党课”。例如我厅的很多党员同志,经过长期熏陶浸染,对党的历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有一定的研究,如果要求每名同志自选主题、自己备课、独立上课,既锻炼了干部、又达到了共同学习提高的目的。

“三会一课”制度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健全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制度。我们要将“三会一课”制度与机关中心工作任务紧密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切实坚持落实好“三会一课”制度,使其焕发出时代光芒。

7.市局机关党委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效果汇报

接到市直工委<关于检查“三会一课”制度>的通知后,我们立即向主管领导及党委书记进行汇报,并在第一时间召开支委会,将工作进行了安排布置,要求各支部严格按照工委文件要求对照检查,开展好自查的基础上,提出整改措施,抓好三会一课制度的落实。

一、高度重视,查找问题,严格“三会一课”制度。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是健全党内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制度。通过这次检查,也发现了我们个别支部,个别党小组工作做的不到位现象,为此,我们要求各党总支、各支部提高思想认识,首先支部书记要高度重视,多布置,多过问,真正做到时间、人员、内容三到位,并在具体工作中注意好方式方法。今年以来,机关各总支、各支部多数都能按照机关党委年初制度的学习计划,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把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与落实行政工作同步实施,有的专门召开支委会、党小组会,有的结合召开各类行政会议之机适时召开党员大会与党小组会并上好党课,切实做到了将支部工作与行政工作同时布置、同时落实、同时检查。

二、精心准备,确立主题,丰富“三会一课”内容。检查中,我们发现要想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充分发挥“三会一课”制度的重要作用,党支部就必须精心准备“三会一课”内容。要针对实际工作分析党员的思想状况,对照科学发展观找准问题症结所在,突出重点确立会议主题,力求解决部门存在的一到二个实际问题,努力让“三会一课”的作用真正在中心工作中得到体现。如支委会,支部可以围绕如何在完成当前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党员作用、在近期内如何加强党员教育开展支部工作、怎样来培养、发展新党员等方面的内容来确立主题;

党员大会一般都是在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最近的工作实际讨论决定支部工作、传达贯彻上级文件精神、讨论如何加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等方面的内容来确立主题;

党小组会一般围绕党员学习内容、根据党员所需汇报支部工作的落实情况来确立主题,并将会议内容事先通知小组成员,让小组成员自行学习、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三、灵活多样,结合实际,创新“三会一课”形式。通过这次检查,我们发现多数党支部“三会一课”仅仅是单纯的组织党员读读报纸、学学文件,没有很好的吸引力。今后,我们要注重质量,创新形式,充分调动党员参与“三会一课”的积极性。多组织专题党课辅导,交流谈心、书面答题、党员干部轮流主讲、与开展党日主题活动结合起来等党员活动。如支部的党小组会,党小组长能够结合部门的实际工作认真掌握主题,善于启发引导、组织党员围绕主题深入思考,联系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情况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又如七月份的党员活动与参观遵义会议遗址及李大钊纪念馆结合起来。今年以来,我们聘请市委党校教授讲党课x次,聘请省旅游公司主任讲礼仪,请师专教授讲心理学,丰富了党员生活。另外请支部书记主讲的同时也可以请没有担任党内职务的优秀党员就某一方面的内容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有时也可以围绕当前的工作,请党员谈谈如何带动身边的干部做好部门工作开展交心活动。每次“三会一课”活动结束,支部都认真总结,及时记录,注意保存。

公司管理制度实施情况简介 篇6

目前我公司的管理制度,涉及到安全、精益生产、认证等各方面,各种制度健全合理,包含34种程序文件。从各种制度的执行情况来看,各种制度制定的有效合理,能够有效地给予生产进行指导和员工行为规范的约束,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公司管理制度实施情况:

一、主要方式

加强领导,周密部署。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部门第一责任人负总则的安全生责任管理制度。成立了安全生产监督办公室,负责对整个安全生产活动进行监督检查,以及隐患的整改落实工作。针对排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积极采取措施,限期进行整改,确保了安全生产活动的持续有效进行。二是及时制订工作方案。根据工作出现的新问题及时修订新的制度对员工行为进行规范约束、同时加强自我评估意识,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步骤和工作要求,为安全生产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三是作好思想发动工作,通过不断的进行安全教育培训,落实三级安全教育的落实,针对安全隐患进行现场讲解,让员工从思想上提高对安全隐患的排查意识。

深入排查,反复整改。通过每周进行安全检查和精益生产的检查对各项制度进行梳理,对发现的问题下发安全隐患整改通知单,限期进行整改落实,对超过规定期限未进行整改的单位进行通报、罚款的处罚。这些措施可以不断的检查隐患的发生,起到预防作用。

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对生产中存在的重要危险源进行专项检查,不断调整检查整改方向,同时开展相关的安全预案的演练活动,让员工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对重要危险源有个更加清晰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意识。建立防控机制,核心环节是控。排查风险点中,我们重

点围绕重点领域、重点问题,使我公司安全工作进行的更加得准确、全面。

二、取得的成效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员工行为得到很好的管控和约束,安全生产得以有效地运行,一年来没有发生大的安全事故,达到了目标的要求。

三、存在问题

虽然安全生产的各种制度已经建立,但还存在着缺少监督力量和抓落实的问题。各种安全隐患没有被及时的发现和处置,导致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员工的思想意识尤其是新员工的安全意识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三级安全教育要持续不断的落实,各种安全教育要更加频繁,安全制度还不是非常的完善,需要不断的完善和规范。

各级管理人员职责

危险物品管理制度

安全生产奖惩制度

安全事故的管理制度

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制度

事故隐患排查制度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

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

安全生产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度 岗位标准化操作制度

关于情况判决制度的思考 篇7

1.1情况判决的概念。情况判决并非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 而是学者们根据法条的表述总结出的一个学术上的概念。有的学者把它称之为“事情判决”有的学者称之为“情势判决”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通常把它称为情况判决。所谓情况判决是指人民法院审查, 确认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 本应予以撤销, 但考虑到公共利益需要而不撤销, 责令行政机关作其他补救的判决形式。在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没有涉及到情况判决, 其规定在《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以下称为《解释》) 第58条“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 但撤销该具体行政行为将会给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 人们法院应当作出确认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判决, 并责令被诉行政机关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造成损害的, 依法判决承担赔偿责任。”1.2情况判决的适用条件。第一, 行政行为作出并已经执行。情况判决属于特殊的判决形式, 适用时应谨慎, 如果原违法具体行政行为并未作出且执行, 则无需情况判决。第二, 行政行为违法, 本应撤销。就法律要件来讲, 该项行政行为的违法性就一般法理而言应当撤销, 否则原告的合法权益就得不到维护。第三, 如果撤销该行为, 将不会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失。这一要件表明, 法院如果判决撤销该行政行为, 就直接效果而言, 原告的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但是却影响到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 且不是一般的影响, 而是会给国家利益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失。

2 情况判决制度存在的几个问题。

2.1忽视对个人利益的保护。从《解释》第58条规定所显示的内容可以看出该条忽视了对个人利益的保护。也许在特定条件下, 当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 国家利益应当优先得到保护。但在一般情况下, 法院应到通过利益衡量来确定优先保护国家利益还是个人利益。在个人利益可能遭受重大损失的时候, 也应当予以保护。因此, 应当将个人利益的重大损失作为法院适用情况判决的条件之一。2.2公共利益的涵义及范围不明确。一种存在危险性的东西, 其内容必须是明确具体的, 如果各项基本权利受到一种抽象模糊的公共利益限制的话, 自由就不存在了。虽然我国宪法中已经规定了有关公共利益的内容, 但是对于公共利益的内涵和外延至今还没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从我国有关公共利益的法律规定来看, 极少有明确规定公共利益的概念和范围的法律, 同时, 我国对公民权利保护方面的制度并不十分完善健全, 在这种情况下设定情况判决而不对公共利益的内涵及界定没有明确的规定, 无疑是把公民的基本权利置于一种极不确定状态下, 也容易导致国家公权力以公共利益之名随意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2.3“相应补救措施”规定过于抽象。根据《解释》第58条规定, 人民法院对于违法的行政行为确认违法后, 还要“责令被诉行政机关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造成损害的, 依法判决承担赔偿责任。”但是, 该规定过于抽象, 难以看出立法者的立法意图, 容易引起不同的理解。而且“相应”一词的底线是什么, 法律没有明确, 其是否包括法院可以责令行政机关“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法院是否可以指定重作内容及期限?对于这些问题没有明确具体规定, 因此在司法实践当中难免出现问题。

3 情况判决制度的完善。

3.1增加情况判决中对个人利益的保护。如前所述, 《解释》第58条仅对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进行保护, 没有对个人利益予以应有的尊重。这反映了我国历史上比较极端的社会意识即社会主义国家过去流行的关于公共利益实现必须带动个人利益实现的假定。2004年我国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庄严的写入宪法, 并公开承认私有财产权, 保障每个公民可以基于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对抗国家机关随意限制和剥夺公民个人私有财产的非法行为, 改变了以往仅仅从宏观和整体利益角度来论证“以人为本”内涵的做法。根据宪法精神, 国家利益、公共利益不能成为否定个人利益的理由, 如果发生利益冲突, 三者利益应当在最大限度内获得兼顾和平衡。从利益权衡原则出发, 不论撤销行政机关的违法具体行政行为是给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失, 还是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造成重大损失, 只要撤销该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大大超过由该行为本身所造成的损失或补救该行为所应支付的代价, 就可采取这种处理方式。这也体现了国家对私权的真切关怀, 而这恰恰是我国传统和现代行政和司法实践所漠视的, 它符合现代民主政治对公权力运作的要求。3.2严格界定公共利益。什么叫公共利益?公共利益的范围有多大?对此, 我国法律无明确规定。原因主要是公共利益的“利益内容”的不确定性和“利益主体”的不确定性所决定的。正因为如此, 在现实生活中, 公共利益被无限延伸和异化, 少数政府机关高举公共利益的大旗非法干预私权利, 侵犯相对人的权益。公共利益作为一个高度抽象、易生歧义和弊端的概念, 如果不严格限定, 极易出现滥用现象。在权衡公共利益时我认为应考虑以下因素:3.2.1利益衡量目标。利益最大化是利益衡量的首要目标。因为法律的终极目标是保障人权, 依法最大限度的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应当是法治的目标, 而利益衡量乃是法律秩序范围内法律的平衡与调节。“利益衡量的最终结果应尽可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各种相关利益要求, 在冲突的利益主张给出的妥协方案中, 应在确保优位利益的同时把让位利益的牺牲程度降到最小限度。也就是说, 法律应该促进相关利益的最大化整合, 或者保证在对某些重要利益的维护与其他利益的最小牺牲之间寻求并接近最佳的平衡点。只有这样, 才能获得一个比较合理、具有说服力的、可以接受的利益衡量决策, 即便在如何接近这种利益整合状态的细微问题上仍然可能存在一个不同意见。”3.2.2利益权衡的主体——法官。利益权衡主要是对司法而言, 所以法官是利益权衡的主体。“利益权衡方法是将法官上升为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冲突的协调者和仲裁者。法官通过利益衡量判断何者利益更为重要, 最大可能的增进社会的整体利益。”因此, 利益衡量本质上法官判案过程中的一种思考方式。法官作出判决时在内容和形式上应当充分考虑判决合理化和妥当性。在衡量内容上一方面排除一些不应当考虑的因素, 另一方面, 利益衡量的结论必须建立在正当性的基础上, 在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 根据公平正义的法理并参考当时社会的一般价值理念作出判决。3.3相应补救措施的完善。于对于补救措施学术界和司法界的都存在不同的理解, 因此, 笔者认为应对“补救措施”进行立法明确规定。其主要有以下内容:3.3.1补救措施不限于程序上的补救。在德国违法事项的补正通常是程序上的补正。而从我国违法行政行为的撤销要件上看不局限与程序违法。对于其他违法事项如果能通过采取实体补救措施消除的, 也应责令行政机关采取该实体措施。3.3.2法院在判决中可以明确行政机关应采取的具体补救措施及期限, 甚至可以责令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及相关内容。这样做有助于提高诉讼效益。降低诉讼成本, 提高诉讼效率是诉讼追求的效益目标。由于行政诉讼中司法审查权的局限性, 司法审查往往不能将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一次性地从根本上就在到位, 使行政诉讼陷于“处理——撤销———再处理———再撤销”的怪圈之中。诉讼中的当事人的“疲于奔命”与行政机关的“不亦乐乎”的反复处理, 在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 加深了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机关和法院的不满情绪, 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正确的让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可以使诉讼当事人跳出这个怪圈, 及早解决纠纷, 实现诉讼的效益目标。

摘要:情况判决是行政诉讼判决中一种特殊的判决方式。我国现行行政诉讼司法解释中确立了情况判决制度, 但目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因此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关键词:行政诉讼,情况判决,完善

参考文献

[1]杨建顺.日本行政法通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8:754.[1]杨建顺.日本行政法通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8:754.

[2]甘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之评论——理由、观点与问题[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165-166.[2]甘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之评论——理由、观点与问题[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165-166.

[3]章剑生.论利益衡量方法在行政诉讼确认违法判决中的适用[J].法学, 2005 (6) :48-57.[3]章剑生.论利益衡量方法在行政诉讼确认违法判决中的适用[J].法学, 2005 (6) :48-57.

[4]余凤, 李晓萍.行政确认违法判决中相对人利益保护问题研究-以《若干解释》58条为研究基点[J].民主与法制, 2006 (10) :35.[4]余凤, 李晓萍.行政确认违法判决中相对人利益保护问题研究-以《若干解释》58条为研究基点[J].民主与法制, 2006 (10) :35.

[5]沈岿.平衡论:一种行政法认识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230.[5]沈岿.平衡论:一种行政法认识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230.

[6]张树义.需求行政诉讼制度发展的良性循环[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263-264.[6]张树义.需求行政诉讼制度发展的良性循环[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263-264.

[7]沈岿.平衡论:一种行政法认识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258.[7]沈岿.平衡论:一种行政法认识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258.

上一篇:我和老师100字作文下一篇:高考语文重要字音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