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水韵》的教学反思

2024-07-12

《周庄水韵》的教学反思(共8篇)

《周庄水韵》的教学反思 篇1

《周庄水韵》教学反思

《周庄水韵》一文已经教过两遍。此文常教常新,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当然,也难免每每有些许遗憾。对于备好课,我思考了很多。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生成性得到强调,教学的过程不仅仅再是教学设计的执行过程,而更多的是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这样,备课的功能也就发生了变化。备课不仅仅是教学方案设计,还要生成教学过程的准备,包括材料的准备,内容的准备,方法的准备。这种准备,是对各种“可能性”的预知,是为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可能性”提供支持。也就是说,备课对教学来说还处于“未定”状态。正因为是“未定”,所以备课必须从“方案设计”的层面上退下来,退到为方案设计作准备的层面上。这种“退”对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过去,我们备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过程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课堂里常常出现了与我们备好的课不一致的情况,出现了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情况,这个时候,教师们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放弃原来的备课,二是迫使学生按照备课里的设计来理解和学习。显然,第二种方式不符合我们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但是,放弃原来的备课,我们又没有充分的准备。课堂效果不佳。

教学出现的可能性如果我们不能预测,我们可以在教学某课之前可以向学生做一个问卷调查,让学生读课文后,写出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与我们准备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进行比较,这时候我们就知道我们预想的与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有差异,甚至很大差异。这时候我们也就明白我们一直是在以我们的主观意志设计重难点时,我们备课真的不能做到关注学生。

因此,我觉得备课要注意:

1、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语文课应以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主要内容。“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教学的首要使命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它有别于政治课、班会课、环保课。

2、对文本要深入探究,对文本的关键处、精彩处品读要到位。那些细腻的笔触,我们要引导学生读出来,品味出来。这样的语文课有意义、有深度。

3、导入用的时间不要太长。我在教学本文时,就直接进入课文学习,从题目入手,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学生学习的效果就比较好。

4、分组讨论要有效。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似乎分组讨论是最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一种方式。但是我们课上看到的表现是:老师说讨论学生就马上开说;老师说停止,马上鸦雀无声。而且马上学生就说出讨论结果。咱们先不说讨论的过程,单就这形式就是完全是老师牵着学生走,根本不是以学生为主体。咱们再说讨论过程存在的问题:①、有的学生根本不讨论,说闲篇,或忙里偷闲玩会;②、在学生讨论之前,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没有提示思考这一问题需要研读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匆匆开始,草草结束。讨论的收获不大。其实,在思考的基础上商讨才有意义。咱们讨论一个问题,还要组织组织语言才说呢。

5、注重评价语。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评价,恰当地使用评价语,能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益。

浅析《周庄水韵》教学设计 篇2

关键词:周庄水韵;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77-02

一、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你听的懂吗?你喜欢听吗?”有位哲人说过,一堂课如果不能让学生喜欢听,听得懂,无论如何它都不是一节成功的课。所以本节课采用:1、多媒体教学,先整体感知,再局部揣摩,最后整体评价,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游记散文的基本知识。2、采用通读、讨论、交流、归纳等方式,启发、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师应该始终注意阅读的方向—文本,在平等对话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亲近周庄,走出文本,评价周庄。指导学生将课堂学习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在阅读中知人论世,对课文做出评价,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本设计的特色:如歌曲导入法,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问题情境的设计: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力求新颖性、强调开放性让学生理解局部作品的思想情感,再在此基础上归纳主旨。

二、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游记类散文,学生能感受到祖国山川壮丽可爱。应让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学习写景时多种修辞方法及生动的语言,能在写作中加以运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游记中的感情。周庄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它的意义不仅在欣赏、旅游的价值,更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营养的脐带。

学情分析:在《巴东三峡》的基础上,理解了山河的壮丽可爱。课文文字清丽,似一幅流动的画,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内心的情感体验,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初二的学生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可让学生通过预习领会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方法,摄入的信息量少,不能主动地进行探究,个别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学习较为被动。

三、教学目标分析:

1、学生能够整体感知,理清顺序,把握课文内容。

2、学生学会运刻画精准的语言写景,并在写作散文时善于抒发真实的感情。

3、学生具有审美的情操,能够细心体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移步换景的游记创作手法。

2、品味文中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增加词汇的积累。

教学难点:1、感知作者在文中的真实情感及学习以“情”为文的重要性

2、归纳游记特点,并总结与《巴东三峡》的区别

五、教学过程设计步骤:

1、导入课题,营造气氛:

(1)播放多媒体课件:一曲悠扬的笛声从远方响起,一艘乌篷木船从水面上滑过,木櫓在水面上轻轻搅动,两岸的楼房,头顶的石桥一一从身旁掠过……

(2)(投影)周庄简介:周庄环境幽静,建筑古朴,有900多年的历史,仍保存着原来的水乡集镇的建筑,全镇60%以上的民居是明清及明初建筑风貌,仅0.4平方公里的古镇就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同时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是一幅动人的风景画。这里有桥、有水、有人,想到哪位作者的名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

(3)周庄给你的总体印象?

(4)文字导入:周庄并不仅仅凝固在上面的文字上,也不仅仅停留在某张照片或图画里,不同的人走进周庄,也就有了各自眼里和心里的不同的周庄,今天我们一起去感受赵丽宏笔下的周庄,以及周庄给予他心灵的感悟。

设计意图: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周庄,对周庄水乡有个总体印象,激发他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查字典或看文下注释

(2)正音、解释重点词语。

(3)朗读课文

(4)课文写什么?如何体现水韵?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整体水韵图:水中倒影 斑斓迷离

水上石桥 各呈风采

水傍古镇 浑然一体

第二部分:(4—6自然段)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感受不同人笔下不同的景观,积累掌握字词句子。

3、细读课文:

请同学朗读课文的第二部分。

三次游历周庄,时令不同,感悟不一,抓住的景物特点也迥异,你能说说它们的特点吗?

这部分语言清丽,优美,哪些句子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说说理由:

图片展示:(积累优美的字句)

4\讲解第三幅图,理清游记的游览顺序:

A精读第五段,写了哪些景物?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B这样描写与作者所表露的情感有何联系?

C作者为什么三次写周庄,第三次为何详写?

D 总结游记的特点,请学生完成下列填空:

游记,要点明(),(),交代()、(),抓住(),并做到()。

设计意图:采用通读、讨论、交流见解、归纳总结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好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

(上接第77天)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4、总结全文:

三次游览周庄,作者的感受是不同的,当然呈现给我们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你能谈谈“韵”的含义吗?三次游历,三幅图又是从哪三个方面体现“水韵”的?明确:“韵”: 雨水、雪水、河水

设计意图:采用整体分解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局部作品的思想情感,再在此基础上归纳主旨。

5、拓展延伸

(1)与《巴东三峡》对比阅读,完成下面的句子:

如果说周庄是( )的少女,那么三峡 ( )。

如果说周庄是一首( )歌,那么三峡( )。

(2)课外布置阅读《远去的周庄》,思考:文章为何称周庄是“远去的”,谈谈你的看法。

设计意图:走出文本,评价周庄。指导学生将课堂学习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阅读中能知人论世,对课文做出评价,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六:教学评价设计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 篇3

赵丽宏

【教材分析】

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按照感知——理解——欣赏——评价的阅读心理规律教学。先整体感知,再局部揣摩,最后整体评价。

新课标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师应该始终注意阅读探究的方向——文本,在平等的对话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亲近周庄,走出文本,评价周庄。在这一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寻规律,教给学生必要的方法,以便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指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变为接受性、体验性、研究性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的体验、感受与发现,主动地与作者对话,与同学、老师交流,逐步地形成问题意识,并在对问题的思考、认识、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探究意识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指导学生诵读与积累,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指导学生将课堂学习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阅读中能知人论世,对课文做出评价,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和关于周庄的常识。

(2)掌握文中的生字词,把握文章的思路、结构。(3)把握作者三次游周庄不同印象。

(4)具体研读作者第三次去周庄的切身感受,并总结写景的一些技巧。(5)挖掘,明确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出示表格,学生合作讨论,使学生把握作者三次去周庄的不同感受。

(2)通过师生共同合作交流,教师的讲解,研读作者第三次去周庄的具体感受,师生归纳写景的方法。

(3)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朗读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请。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热情。

【重点难点 】

重点:

1、把握作者三次游周庄不同印象。2、挖掘,明确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难点:

1、具体研读作者第三次去周庄的切身感受,并总结写景的一些技巧。

【教学方法】

讨论合作探究法 朗读法 写作练习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同学们,威尼斯是世界上著名的水上城市,举世闻名,其实,我们中国也有著名的水上之乡,那就是周庄,今天,我们就一起领略那里的风采。(欣赏图片比较)

(二)、了解常识,欣赏感知

⒈周庄简介:周庄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南38公里,属昆山市管辖,有“中国第一水乡”之称。它始建于宋代元祐元年(1086年),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古称贞丰里,宋代周迪功郎周君在此设庄,舍宅为寺,史称“周庄”。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赞叹:“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

⒉作者简介:赵丽宏,男,当代作家。1951年生,大学毕业后,曾任上海《萌芽》文学杂志编辑,之后为上海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创作以诗歌、散文和报告文学见长,出版有《珊瑚》《生命草》《心画》等30多部诗集、散文集和报告文学集。

3、观看周庄主要景点路线图。

4观看相关景点的图片及文字介绍:

1全福寺宋元佑元年(1086年),里人周迪功郎,舍宅为寺,位于白蚬湖畔。后经历代扩建,梵宫重叠,香火旺盛,成为远近闻名的寺院。到了本世纪五十年代,殿宇改作粮库,随着周庄镇旅游业的发展,全福讲寺于1995年重建。历时不到一年,一座以水借景的寺庙园林建成了。全福讲寺处于全园中轴线,主建筑有:山门、指归阁、大雄宝殿、藏经楼等。整座寺庙结构严整,殿宇轩昂,黄墙露瓦,雕梁画栋,蔚为大观。借水布,巧夺天工,楼阁殿宇,鳞次栉比。既有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有建筑艺术的美轮美奂,园林景色,如诗如画,令游人流连忘返。

2沈厅,由三部分组成。前部是水墙门、河埠,供家人停靠船只、洗涤衣物之用;中部是墙门楼、茶厅、正厅,为接送宾客,办理婚丧大事及议事之处;后部是大堂楼、小堂楼、后厅屋,为生活起居之所整个厅堂是典型的“前厅后堂”的建筑格局。前后屋之间均由过街楼和过道阁所连接。形成庞大的走马楼。正厅堂是“松茂堂”,占地170平方米。朝正堂的砖雕门楼,是五个门楼中最雄伟的一个,高达6米,正中有匾额“积厚流光”,四周为“红梅迎春”浮雕,所雕人物、走兽及亭台楼阁、戏文故事等,栩栩如生,非常传神,可与苏州网狮园中的砖雕门楼媲美。

3贞丰桥位于中市河西口,连接贞丰弄和西湾街,因周庄古名贞丰里而得名。明、清时皆有重修,风貌如初,仍傲然跨河而立。桥北西侧,曾开设德记酒店,地处桥旁与闹市中间,顾客把酒临风,看窗外波光桥影,舟楫往来,桥楼互衬,风光无限,美不胜收。

4周庄最著名的小桥要算“双桥”了。双桥又名钥匙桥,由一座石拱桥和一座石梁桥组成,位于镇东北。清澈的银子浜和南北市河在这里交汇成十字,河上的石桥便联袂而筑,显得十分别致。因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样子很像古时候使用的钥匙,当地人便称之为“钥匙桥”。双桥中,石拱桥横跨南北市河,桥东端有石阶引桥,伸入街巷,石梁桥平架在银子浜口,桥洞仅能容小船通过,桥栏由麻条石建成。在江南民居的背景和水中倒影的映衬下,呈现出一轴完美的古镇画卷,美不胜收。

5澄虚道院位于中市街上,面对普庆桥,俗称“圣堂”,建于宋元佑年间(1086-1093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自明代中叶以后,道院规模日趋恢宏,清乾隆时,已形成前后三进的宏大建筑,占地1500平方米,为吴中地区知名道院之一。院内主要建筑有玉皇阁、文昌阁、圣帝阁等。正殿玉皇阁为宋代建筑。

6张厅位于北市街双桥之南,原名怡顺堂, 为明代中山王徐达之弟徐逵后裔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所建,清初转让张姓,改为玉燕堂,俗称张厅。张厅前后七进,房70余间,占地1800多平方米。进门两侧是厢房楼,楼下楼上设蠡壳长短窗,显得古朴典雅。主厅为玉燕堂,轩敞明亮,古雅朴实,粗大的厅柱挺立在楠木鼓墩上,坚固如石,较为罕见。厅旁箬泾河穿屋而过,河水中段设一丈余见方的水池,供船只交会和调头用。驳岸拥围,缆石各异,扁舟临岸,一派“轿自前门进,船从家中过”的情景。后厅临河设一排敞窗,窗前设吴王靠,透过窗户可赏后花园中假山树木,后花园南北两侧 均有闲静小院,北侧临池水榭,可观池水中轻舟荡漾,其味无穷。

7富安桥位于周庄中市街东端,横跨南北市河,通南北市街,是古镇桥与楼联袂结构完美的独特建筑。桥身四侧的桥楼临波拔起,遥遥相对,气势非凡,为江南水乡仅存的立体型桥楼合壁建筑。始建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后由沈万三之弟沈万四出资重建,成石拱桥,改名富安桥,期望既富又安,心诚可鉴,后人永不忘怀。现在四侧桥楼保存完好,飞檐朱栏,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楼内设茶室、餐馆和商店,游人既可歇憩,又可赏景,别有情趣。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试读。

1、读准加点字的音 lán zhònɡ xuàn xián dì cuǐcàn 斑斓 仲春 炫目 娴熟 谛听 璀璨

Yè yǒu cēn cī

摇曳 黑黝黝 参差

2、理清文章的结构明确:全文的结构形式:先总写、后分写,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叙述周庄水乡给人们

的总体印象。

第二部分(4~6自然段):写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

(四)、析读课文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1~3自然段)思考:⑴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印象是什么?⑵语段中描绘了哪些画面?⑶作者对此有何评价?

明确:

水中倒影:波动似绸

周庄 小河泛舟:富有诗意 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

(总体印象)整体布局:井形河道,古镇为一体

小结:第一部分叙述了周庄水乡给人们的总体印象——河水、波光、倒影、古桥、小舟、行人、游客,古雅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

⒉反复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⑴讨论交流完成下表。

作者三次游览周庄的情景及感受

次 数

时 间

观察角度

作者印象

景物特点

详略安排

第一次

仲春雨中

视觉(色彩)

水墨画

恬淡宁静

略写

第二次

冬天雪后

视觉(色彩)

听觉(声音)

版 画

色彩鲜明

万般柔情

略写

第三次

春夜旅游节

视觉(色彩)

如梦境

多姿多彩

详写

⑵作者前两次到周庄的感受不同,分别是: “水墨画”和 “版画”。两者有何不同?

水墨画:指纯用水墨不着彩色的国画。(如图所示)

版 画:指用刀子或化学药品等在铜版、锌版、木版、石版、麻胶版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国画。(如图所示)

(五)、品读课文,思考问题

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要求学生从描写的顺序、角度、方法、语言等方面进行品读。精读课文第5~6自然段,思考:

⑴第三次游周庄描绘了周庄的哪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描绘了节日夜景:岸上的彩灯、倒影、花船、丝竹管弦声、礼花、彩光、欢呼声等;按照时间顺序(以先后为序),空间顺序(岸上——河中——天上——地上)。

⑵这样的描写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有什么联系?明确:文中描绘了节日夜景下五彩缤纷的周庄,表现了改革开放后的人们幸福的生活

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及对改革开放的讴歌之情。

⑶第三次游周庄为什么详写?

明确:因为单凭一次游览感受肤浅,难以领悟其奥妙,领会其神韵,本文作者写了三次周庄水乡之游,感受一次比一次多,一次比一次深,所以第三次游览周庄详写,仔细观赏,细细品味,多角度地领略其境界之妙处。

(六)、总结全文

1解题:周庄水韵的“韵”指什么?

明确:情 韵

2本文的写作特点:与《巴东三峡》不同,这篇游记随着时间转换,记叙的对象、空间虽相同,但景色各异,三次游周庄所见所感也各不相同,可见游记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

(七)、拓展与延伸

⒈比较阅读⑴课后练习四附文《江南》(课本P11)⑵阅(作者:王朔)一文。思考以下问题:①周庄的神韵是什么?今日的周庄失去的灵魂的原因是什么?②全文写作风格是怎样的?文中最后一句起到什么作用?③读完本文后你有何感想?

⒉片段作文:描写某一季节的景色。要求:抓住这一季节景物的特征,恰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融情于景。(字数200字左右)

感悟周庄

王朔

父亲前些时刻到苏州出差,回来后说他去了趟周庄。

周庄,在我听到这两个字时,心是颤动了一下的,虽未去过,但早有耳闻。我看过许多有关周庄的介绍,那应是一个青砖古瓦砌出的百年老庄,淙淙的流水贯穿过庄去,棕黑色的木窗框似乎一扇扇寂静的窗户向人们讲述这百年老庄的历史。在雨中、在雾中,周庄朦胧着,似乎多了一份水乡的温柔与神秘。我心中的周庄形象,就是这样一个清幽、雅致,与外界尘嚣互不沾染的世外桃源。据说三毛一来到周庄,就被它的气质与美妙所触动,她哭了,想把周庄紧紧搂住,像是愿与之融为一体似的。

于是,我便急着向父亲打听周庄。

我兴冲冲地打听,收获到的却是深深的失望——父亲几乎把周庄全盘否定了,他说周庄一点也不好玩,“游人太多了,人挨人,人挤人,简直站不住脚,你只能随着人流瞎跑。挤了半天,没看到个情由,挤出一身臭汗,而且到处噪音,嘈杂得要命,实在是毫无情趣可言!” 在父亲的抱怨中,我似乎明白了周庄“不好玩”的原因。

周庄,是以她的清幽、别致与宁静的水乡神韵著称于世的。都市里生活的人们,为避一时的喧嚣,匆匆赶来,还有那些揣着大把票子慕名买乐的人们,也许感受到一时的清静,但如父亲所言,人挤人的周庄,在一派喝彩声中,虽然房屋、古桥、流水没变,却失去了它的清静,也便失去了它的灵魂,这无异于失去了音乐的维也纳!如今人群熙攘的周庄,像是烫了发、着了艳装的林黛玉——清秀、美丽的脸庞依旧,却失去了她应有的孤傲和超凡脱俗的气质,真可谓“人面桃花依旧在,相逢一视已茫然”……从这样的周庄归来,失望便在情理之中了。现实中热闹、拥挤的周庄与人们心中静谧、安详的周庄看来早已大相径庭。于是,只有从门票上感知恬静的周庄了。商业铁蹄如此粗暴地践踏着文明与文化的命脉,这该归功于人类还是归罪于人类呢?倘若三毛还活着,来到这样的周庄,不晓得她是否还会流下昔日感动的泪? ]

【作业布置】

1、背诵

2、抄写生字词

八上《周庄水韵》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在掌握有关游记散文知识的基础上来理解内容,理清游踪,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了解景物描写的时间和空间顺序,学习从不同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

2、仔细揣摩语言,品味中蕴含的情景之美,体会作者渗透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

3、注意适时让学生了解祖国山川的壮丽可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让学生初步掌握游记散文的写法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

2、难点:理解“水韵”的含义。

教法学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游记散文的基本知识。采用通读、讨论、交流见解、归纳总结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好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营造气氛:

1、播放多媒体:一曲悠扬、和谐的笛声从远方悠悠响起,一艘乌篷木船慢慢从水面上滑过,木櫓在水面上轻轻搅动,两岸的楼房,头顶的石桥一一从身旁掠过……

2、请同学们翻阅课前教学插图。

教师引导学了解两份内容:中国第一水乡——周庄。请学生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要点:河水,波光,倒影,石桥,小舟,行人,古雅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3、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周庄水乡的美丽图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投影)周庄简介:周庄环境幽静,建筑古朴,有900多年的历史,虽历经沧桑,但仍保存着原来的水乡集镇的建筑,全镇60%以上的民居是明清及明初建筑风貌,仅0.4平方公里的古镇就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同时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共同营造出一幅动人的风景画。这里有桥、有水、有人,同学们想到哪位作者的名句?(参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非常写意。)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解题。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人在“行万里路”后才写出优美动人的游记,本文作者赵丽宏三次神游周庄写下此篇《周庄水韵》,这个“韵”字指什么?周庄水的“韵”具体体现在哪儿呢?同学们要带着这个问题来欣赏本文。

2、朗读课文。

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并指出一些字词的音义。

(1)请几个同学朗读课文,学生现场评价,教师指导。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欢快和喜悦的,朗读时要语调舒缓轻柔,语音清晰自然,不要过于造作。注意节奏与停顿,但语断情不断,个中韵味要把握好,朗读时以头脑出现一个个形象的画面为最佳。

(2)提出疑难字词。

(3)解释重点词语。

三、师生讨论课文内容。

1、复习游记知识,请学生完成下列填空。

游记,要点明、,交代、,抓住,并做到

。(答案:时间;地点;游踪;观赏顺序;景物特点;情景交融。)

2、把握整体脉络。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然后指出的整体脉络为总分结构,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第二部分:(4—6自然段)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

四、分析课文。

(一)讨论第一部分。

1、阅读第一自然段,讨论问题:

(1)作者从几个方面来写周庄给他的总印象?

学生讨论明确:从水中迷离的倒影、河道上应接不暇的拱桥及井字形的河道,这三个方面来写,突出周庄是东方的“威尼斯”。

(2)本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要点:本段描绘了一幅乌篷船水中摇橹时,水面出现倒影的美丽画面。

(3)这个画面体现了什么?

要点:周庄水美:倒影如画(静态美),波动似绸(动态美)。

(4)找出文段中的比喻句,指出本体、喻体,并说出其作用。

2、阅读第二自然段。

(1)首先使用了一句反问句“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作者强调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最富有诗意,同时也引起读者的思考——如何有诗意?

(2)请学生找出在周庄泛舟有诗意的景物。

要点:小小的木船,窄窄的河道;拱形的桥孔,古老的形状风格不同的石桥;桥上的行人,船上的乘客。这些景物就如同诗中所描绘的一样,充满诗情画意。

3、阅读第三自然段。

(1)周庄布局有什么特点?请学生在原文中找出。

要点:河道呈“井”字形,街道和楼宅被河分隔,石桥巧妙地将古镇连为一体。

(2)“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这句话如何理解?

要点:这是对周庄水乡整体的高度评价。

4、小结:第一部分叙述了周庄水乡给人们的总体印象。河水、波光、倒影、石桥、行人、小舟,古雅幽美,充满诗情画意。

五、课后作业。

、阅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4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3、课外阅读《远去的周庄》。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字词。

2、请学生背诵第4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二、讨论分析课文第二部分。、周庄美丽的风光吸引作者几次游玩周庄,近距离接触、欣赏周庄。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如何与周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亲密接触的。请同学们速读第二部分,完成下列表格。(投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次数时间观察角度作者感受特点详略安排

第一次游览仲春雨中视觉(色彩)水墨画恬淡宁静概括写

第二次游览冬天雪后视觉(色彩)

听觉(声音)色如版画

声似音乐色彩鲜明

万般柔情略写

第三次游览春夜旅游节视觉(色彩)光带、梦境多姿多彩详写

2、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1)本段的结构形式是什么?

讨论后归纳:总分的结构形式。第一句话先总括三次去周庄,每次的印象各不相同。后几句话分述前两次去周庄的印象。

(2)学生从描写的顺序、角度、方法、语言等方面,重点分析本段写得较精彩的一两个句子或表现力较强的词语。(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从中点拨)

参考:①“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雪后的周庄令人目眩的色彩,却仍旧蕴含着凝重的历史韵味。②用词丰富。雪融化的声音用“滴、淌、渗”等动词形容,不单调,足见作者文学功底。③“抚摸”一词用得极为准确,把阳光拟人化,突出阳光的温暖、轻柔,给人以舒适感。

3、分析第5、6自然段。

讨论、归纳:

(1)第三次游周庄描绘了哪些景物?

参考:第三次游周庄描绘了节日夜景,如岸上的彩灯、倒影、花船、丝竹管弦之声、礼花等。

(2)细读第5自然段,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述旅游节欢乐气氛的。

分组讨论后归纳:作者先由岸上写到河中。写河中景物先写河中倒映的光带,再写河中张灯结彩的花船,写船上传来的丝竹管弦之声,再写到小船划到古镇尽头所见的景色和突然看到的缤纷礼花,听到四面八方传来的欢呼声。有条有理,顺序井然。

(3)这样的描写与作者所要表露的情感有何联系?

参考:文中描绘了节日夜景下五彩缤纷的周庄,表现了改革开放后的人们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及对改革开放的讴歌之情。

(4)作者为什么写三次游周庄?第三次为什么详写?

要点:作者多次游周庄水乡,这正表明周庄景色情韵深深吸引了作者。有些景点,单凭一次游览,浮光掠影,感受肤浅,难以领悟其奥妙,体会其神韵。两次,三次,仔细观赏,细细品味,才能多角度地领悟其境界之妙处。故而本文写了三次游周庄水乡的情景,感受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的详略也就自然形成了。

小结:的第二部分,写了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从不同的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详略得当,充分体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也表现了周庄这个古镇在改革开放后的勃勃生机,更表现了周庄人民的幸福生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总结。

(1)学完《周庄水韵》,请同学们谈谈这个“韵”字的含义。(各抒己见)

参考:古朴,宁静,清幽,柔美,多姿多彩……最主要指的是一份柔美。

(2)归纳本文的特点。

与《巴东三峡》不同,这篇游记随着时间转移,记叙的对象、空间虽相同,但景色各异,三次游周庄所见所感也各不相同,可见游记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

四、比较阅读,思考问题。

课外已布置同学们阅读《远去的周庄》,现在思考:为何称周庄是“远去的”,谈谈你的看法。(各抒己见)

参考:周庄原本是以它的清幽、别致、宁静、柔美的水乡神韵闻名于世的,是与外界尘嚣互不沾染,超尘脱俗的,如今匠气的装饰,喧哗的商贾,使清静的地方变成奢靡浮躁之所。一切都人让“现代化”的色彩涂抹、淹没。周庄已“远去”,已日渐失去了它的宁静,它的灵魂,商业铁踢粗暴地践踏着我们文明与文化的命脉。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文明与文化的命脉?同学们有何见解与措施?留待同学们课外探讨,作为今天的书面作业。

五、结语。

播放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优美的旋律中结束课程。

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水中倒影——美丽

对周庄水乡的总体印象

小河泛舟——诗意

只有威尼斯才能见到

整体布局——巧妙

第二课时

第一次游周庄:仲春

水墨画

恬静宁静

第二次游周庄:冬天

版画

色彩鲜明、声音柔美

多姿多彩

第三次游周庄:春夜

旅游节

仿佛进入了梦境

《周庄水韵》教案 篇5

《周庄水韵》的作者用优美的文笔将水乡古镇的美景及韵致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犹如欣赏了一幅有声有色、韵味十足的动态风景画。

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其自由发挥、发展的空间,在朗读、品味课文的语言中欣赏美,感悟美,把对课文的学习转化成个人独具个性的创造性审美活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桃花源记》《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等文言文,因此对游记这一体裁有一定的了解,但还不够,应该再加深对游记的理解,学会评价,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同时考虑到我们的学生身处北京,没有去过江南水乡,现有的认识水平不够理想,在欣赏景物时抓不住景物景物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促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2、学习掌握写景的顺序和方法,品味本课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会祖国山川美丽多娇,享受美的乐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周庄水韵的古典意境。

教学难点

1、学习写作方法。

2、对周庄历史人文的当代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价。

水韵周庄作文 篇6

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充满了诗意。小小的木船,在窄窄的河道中缓行,拱形的桥孔一个接着一个从头顶掠过。贞丰桥、富安桥……古老的`石桥,一座有一座的形状,一座又一座的风格。老桥们,您们如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您们把多少人们渡过对岸……桥上的游客低头看河中的美景,船上的游客向桥上的游客招手示好。我站在这座石桥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座古桥,我的身躯变成桥梁,双手双脚变成支柱,我见证了古代人民互帮互助,亲如一家的生活。

走过一座座石拱桥,来到了大街小巷,一阵阵琵琶的声音传入我的耳朵,它虽然不像小提琴一样轻柔,不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不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但她像鸟儿的歌声一样清脆悦耳。

听着清脆悦耳的琵琶声,我来到一家茶馆,喝着功夫茶,说着人人爱的苏州话,听着琵琶的音响,我仿佛回到了古代,穿着旗袍走在这水韵的周庄欣赏风景……

周庄水韵与读后感 篇7

覆盖(fù)目眩(xuàn)屋檐(yán)渗出来(shân)谛听(dì)参差(cēn)(cī)娴熟(xián)轨迹(guǐ)剔透(tī)丝弦(xián)勾勒(lâ)黑黝黝(yǒu)缤纷(bīn)隐匿(nì)璀璨(cuǐ)(càn)摇曳(yâ

迷离: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闪烁:光亮的样子。

朦胧:不清楚,模糊。

连缀:相接。

仲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仲夏、仲秋、仲冬以此类推。丝竹:代指弦乐器。

清澈剔透:形容水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

张灯结彩: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勾勒:画出形象的轮廓。

黑黝黝:形容黑的样子。

隐匿:藏起来,不显露。

凝重:聚集在一起,很浓。

蔓延:不停地生长。

板书设计

整体水韵图画(1段——3段)。

“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印象图

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

第一次——烟雨迷蒙的周庄水墨画

第二次——冰雪消融的周庄动感版画

“水”(雪)之“色”——黑白分明对比强烈的版画

“水”之“声”——如诉如泣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

第三次——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周庄节日的夜景——多姿多彩的光带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 节日夜晚的周庄——似梦境,像神奇的童话

读后感

好美的一幅画——《周庄水韵》赏读

赵丽宏《周庄水韵》这篇优美的散文,通过记叙自己在不同时间三次游览古镇周庄时的所见所感,运用优美的文笔将这座水乡古镇的美景及韵致,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犹如欣赏了一幅有色彩、有声音、有情趣的韵味十足的动态风景画。

散文的开头可谓独具匠心,它先从“木橹、石桥、楼屋、树影,云彩、飞鸟以及相看两不厌的游人”写起,总体上给我们读者一个“周庄很美”的初步印象,这就为下文记叙自己三次游览周庄时的所见所感作好了应有的铺垫。

接下来,作家按照自己三次游览周庄的时间先后顺序,条理清楚地为我们记叙了他的所见所感——有斑斓的色彩:不必说那“石桥”的青、“楼房”的黄、“树影”的灰、“云彩”的白、“飞鸟”的黑,“„„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只说那周庄在作家三次游览时,所摇曳的特有的色彩:“第一次到周庄,正是仲春,那一天下着小雨”,周庄“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呈现出“水墨画”的朦胧色;“第二次到周庄是初春,刚刚下过一夜小雪”,周庄则“一片晶莹斑斓,令人目眩,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具有“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颜色;第三次“是一个温暖的春夜,周庄正举办旅游节”,周庄时而“彩灯”闪烁,“使小河变成一条色彩斑斓的光带”,进而“水面也突然变得晶莹剔透,仿佛是有晃荡的荧光从水下射出”,而当小舟划到古镇尽头的时候,周庄更是一再地突现出了许多变幻莫测的神奇色彩„„

有美妙的声音:木橹搅动周庄之水发出来的有节奏的“啪啪”声;小鸟飞过头顶时欢快的“啾啾”声;初春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而温暖春夜坐船夜游时又听到了“有几个当地农民在摆弄丝弦”的“一阵音乐声”;还有礼花“盛开”时发出的“一声声清脆的爆炸声”,以及“从古镇的四面八方传来惊喜的欢呼”声等。天籁人籁,众多声音恰到好处地交汇在一起,让我们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古镇周庄任何季节、任何时侯都能感受到的音乐的美感。

有盎然的情趣:在作家的眼里,游览周庄惟一不缺少的便是“诗意”——“小小的木船,在窄窄的河道中缓缓滑行,拱形的桥孔一个接一个从头顶掠过。„„古老的石桥,一座有一座的形状,一座有一座的风格,过一座桥,便换了一道风景。站在桥上的行人低头看河里的船,坐在船上的乘客抬头看桥上的人,相看两不厌,双方的眼帘中都是动人的景象。”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美丽的周庄才引得作家三次对它进行“拜访”,且每次都有不同的情趣:第一次——“我”眼中的周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我”则欣赏到“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第三次——“我”更是观赏到了一幅绚丽缤纷的动态美景画。

就这样,我们读着赵丽宏的《周庄水韵》,犹如欣赏了一幅有色彩、有声音、有情趣的韵味十足的动态风景画,而我们也分明地感受到了古镇周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周庄水韵》的教学反思 篇8

1、第一次,作者描写了春雨迷蒙中的周庄,周庄的一切笼罩在飘忽的雨雾中,犹如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根据文中的理解,说说水墨画有什么韵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次,描写了冬天雪后的周庄就像一幅版画。说说你感受到的版画不同于水墨画的韵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次写周庄,哪次写得详细?说说作者是怎么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次写周庄时,作者除了从色彩的角度描述周庄所特有的神韵外还写了滴水和流水的声音。说说这种声音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全文的角度而言,作者描述前两次到周庄所见所闻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析本段的语言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一切的景观全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一种迷离朦胧的美感。

上一篇:韩俊:农民增收压力如何缓解下一篇:初中的政治第一册珍爱我们的生命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