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落体

2024-08-29

自由落体(精选10篇)

自由落体 篇1

1、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竖直向下运动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B、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C、当空气的阻力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从静止开始的下落运动可视为自由落体运动 D、任何物体在不计阻力的情况下的下落运动完全相同

2、甲乙两物体均在同一处做自由落体运动,甲的重力比乙的重力大,甲从H高处自由落下,乙从2H高处自由落下,则在它们下落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物体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甲的速度比乙的大 B、下落1s时,它们的速度相等

C、各自下落1m时,它们的速度相等 D、下落的过程中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大

3. 甲物体的重力是乙物体的3倍,它们在同一地点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比乙先着地

B.甲比乙的加速度大

C.甲、乙同时着地

D.无法确定谁先着地

3、一物体从离地H高处自由下落x时,物体的速度恰好是着地时速度的一半,则它落下的位移x等于___________。

4、从某电视塔顶附近的平台处释放一个小球,不计空气阻力和风的作用,小球自由下落。若小球在落地前的最后2s内的位移是80m,则该平台离地面的高度是多少?该小球落地时的瞬时速度大小是多少?(g取10m/s2)

5、竖直悬挂一根15m长的杆,在杆的正下方距杆下端5m处有一观察点A,让杆自由落下。求杆全部通过A点需多少秒?(g=10m/s2)

6、甲乙两球从同一高度相隔1s先后自由下落一个小球,在下落过程中()A.两球速度差始终不变

B、两球速度差越来越大 C.两球距离始终不变

D、两球距离越来越大

5.物体从离地面45m处做自由落体运动,g取10m/s2,试求:(1)物体经过多长时间落地?

(2)物体在下落1.5s时的速度是多大?(3)物体落地速度是多大?(4)第2s内的位移是多大?

8、跳伞运动员做低空跳伞表演,他离开飞机后先做自由落体运动,当距离地面 125 m时打开降落伞,伞张开后运动员就以14.3 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到达地面时速度为5 m/s,问:

(1)运动员离开飞机时距地面的高度为多少?(2)离开飞机后,经过多少时间才能到达地面?(g=10 m/s2)

自由落体 篇2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下落过程中空气阻力对物体的影响。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3.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

4.理解在不同地点, 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有所不同;在同一地点, 重力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5.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和规律。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对真空管等实验演示的观察、分析、思考, 学会归纳和总结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推理能力, 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对落体问题的研究, 体会对问题的研究要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规律。

【教学难点】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与质量无关。

【主要教学方法】演示、实验、讨论、总结

【复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公式

【引入新课】

物体下落的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运动。如从手中释放的粉笔、屋檐上滴下的水滴等都是物体下落的运动。那么, 物体下落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运动呢?

演示1:手持一物体, 在某一高度由静止释放物体。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并思考物体下落运动有什么特点。

物体初速度为零, 在重力作用下做加速直线运动。

不同的物体, 下落的快慢是否相同?

演示2:让一块橡皮和一张纸同时下落, 同样让学生猜想, 两件物体哪一个下落得快。

观察到橡皮下落得快。

把纸团成一团再次进行演示, 再让学生猜想两件物体哪一个下落得快。

观察到两个物体几乎同时落地。

为什么同是一张纸在下落过程中会有这样大的差别?

空气的阻力不同, 纸片受到的空气阻力比纸团受到的阻力要大, 所以下落过程有差别。

可见, 空气的阻力使物体下落的运动表现得很复杂。如果下落的物体不受空气的阻力, 那么不同重量的物体会是怎样的呢?

演示3:真空管落体实验

在空气中, 羽毛、金属片等物体下落快慢不一样, 但在真空中它们几乎下落得一样快。

在研究物体下落的运动时, 我们要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 透过现象看本质。研究物体的运动要先从简单、特殊的运动开始, 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体在不受空气阻力时下落的运动——自由落体运动。

【新课教学】

一、自由落体运动

1. 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2. 条件: (1) 只受重力而不受其他任何力, 包括空气阻力。 (2) 从静止开始下落。

实际上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同重力相比很小, 可以忽略不计, 物体的下落也可以看作是自由落体运动。

3. 性质:验证猜想:匀变速直线运动

怎样验证猜想?怎样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呢?

利用打点计时器测定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各时刻的速度, 由它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来判断。

实验: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学生操作, 教师指导完成实验。

将打点计时器竖直固定起来, 纸带一端系着重物, 另一端穿过计时器。用手捏住纸带, 启动计时器, 松手后重物自由下落, 计时器在纸带上留下一串点。

选取几个点迹清晰的纸带进行研究, 纸带记录了重物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哪些信息?如何根据这条纸带分析出重物的运动规律?

纸带记录了重物下落的位移和所用的时间。可以选定一些点, 测出各点的瞬时速度, 利用“描点法”做出重物运动的图像。根据图像可以判断重物运动的情况。

让几位同学对纸带进行分析测量处理, 并把纸带上的测量结果填到设计好的表格中。

纸带的处理方法:先确定运动的起始点O, 再从适当的位置开始取间隔相等的点A、B、C、D、E、F等点, 以某一点为中心分别向前和向后移相同计数点取位移, 用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代替该点的瞬时速度。

把学生测量的结果输入到计算机中, 利用计算机算出A、B、C、D、E、F各点的速度, 再利用多媒体做出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的速度-时间图像。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做出的图像, 总结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并依据图像计算出重物下落的加速度, 得出结论:

(1)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度直线运动。

(2) 利用图像可以求出加速度大小。

二、自由落体的加速度

比较不同质量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测得的加速度, 可以得出在误差范围内的加速度相等。

使用不同物体进行的多次实验表明, 在同一地点, 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 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 也叫重力加速度, 通常用g表示。重力加速度的方向竖直向下, 它的大小可以通过多种方法用实验测定。

精确测量可得到较准确的重力加速度。看课本第43页表:不同地方的重力加速度的数值。

你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吗?你能尝试解释这个规律吗?

重力加速度随着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赤道上最小, 北极处最大。这是由于同样质量的物体在地球上不同处所受的重力不同而引起的。

地球上不同地方的重力加速度是不同的, 在计算物理问题时, 一般计算中取g=9.8m/s2, 在粗略的计算中, 可取g=10m/s2。在本书中, 如果没有特别说明, 都按g=9.8m/s2进行计算。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度直线运动, 它的运动规律是: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有关推论对自由落体运动也同样适用。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证明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要求不但要理解和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还要学会利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科学方法, 特别是利用纸带数据绘制v-t图像并求解加速度。

【作业设计】

1. 课堂作业:完成课本做一做——“看看你反应的快慢”

2. 书面作业:课本“问题与练习”第2、4题

【板书设计】

一、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在同一地点, 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 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 也叫重力加速度, 通常用g表示, 重力加速度的方向竖直向下。

地球上不同地方的重力加速度是不同的, 在计算物理问题时, 一般计算中取g=9.8m/s2, 在粗略的计算中, 可取g=10m/s2。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度直线运动, 它的运动规律是:

自由落体,水平位移 篇3

一阵风破窗而入,我正准备测测风向,蓦然间惊闻老师音调提高。我慌忙抬头,原来是老师在训斥没考及格的科代表。老师豪情万丈,声速大有超过340m/s之势,终因中气不足,动力小于摩擦力而骤然停止声带振动,其感觉甚似一个意犹未尽的“——”。

老师欲说还休,颇为难堪,表情复杂得犹如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文言文,让我们读不懂猜不透“师心怎么想”,只好与宪哥玩“猜猜猜”。老师“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深呼吸一口气后继续义无反顾地投入到“shouting work”,俨然有“my shouting will go on”的嫌疑,其执著程度,“TITANIC”中的Jack和Rose比起来又算得了老几?看样子,大有下回再考不及格便让科代表从窗口做斜抛运动的趋势。

突然,一声巨响打断老师的演讲,那是科代表做自由落体运动后臀部对地面产生压力的音响效果,因为他的内心过于恐慌,致使腿部劲度系数变大,弹性形变演变成了形变。呜呼!吾闻而愈悲!

科代表几经努力,终于挣脱了无形的精神枷锁,竭尽全力以第一宇宙速度冲向讲台,从老师手中抢过试卷后,便以蚂蚁为参照物相对静止的速度向其座位做位移。我们悲哀地发现科代表脸色之阴暗程度与离座位的位移成正比,我们的心也随之而做加速运动。

倏然,一声呼唤“磔磔云霄间”,声源赫然是科代表——“我不想活了!”同学皆惊忙,急欲上前用温柔抚平他的创伤,但闻老师欣慰声:“终于知错了,好样的,争取下回……”“噢,不!”科代表一脸哀痛,欲哭无泪,“今晚的‘圣斗士’又看不成了……”

犹如寒潮到来一般,气温急剧下降,空气再度凝固。只有老师,大约出生在冬季,耐寒度特别高,温度达到了着火点,双眼死盯着科代表,颇让人有“你是我心中永远的痛”之感!

自由落体教案 篇4

孙耀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理解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理解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大小、方向,了解它的变化。

3、掌握自由落体的规律,并能用它解决实际问题。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从观察实验中分析、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培养学生将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概括物理概念、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和规律,培养学生运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认识自然、主动探究科学的热情,并使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

2、通过对自由落体规律应用,使学生认识物理学对现代文明的重要作用,进而对科学产生亲近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1)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2)对不同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是g的理解。

突破方法: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得出自由落体的的运动性质,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加速度g,得出不同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是相等的结论。

【教学难点】 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所受重力无关。

突破方法:由于学生对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的印象深刻,因此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逐步纠正以往错误观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点。

【教学方法】 以探究式为主,结合问题法、演示法、启发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法等

【教学用具】纸片若干张、打点记时器、多媒体课件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诱思探究

用flash模拟1991年5月11日《北京晚报》报道的一则新闻:一位青年奋勇接住一个从15层高楼窗口跌出的孩子。

师:看到此惊险的一幕,同学们对青年的救人事迹表示情感共鸣的同时,能否用科学的观点去解释小孩的被救? 生:讨论、交流。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二 探究学习

1、自由落体运动模型的探究

(1)物体落体运动快慢的决定因素

师:展示两幅图片,要求学生认真观察:露珠、苹果的运动存在哪些共性?如果让它们同时从树上掉下,哪个先落地? 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如果现在提供轻重不同的两个物体,你们认为,应该是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

能否用实验来证明你们的观点。

提供的实验器材有:光盘、与光盘形状相同的纸片若干张

生:甲:演示

将光盘与纸片同时从等高处释放

现象

光盘下落快

结论

重的物体下落快

乙:演示: 将纸片揉成团,与光盘从等高处释放

现象: 纸片先落地

结论: 轻的物体下落快

丙: 演示: 取两张纸片,将其中一张纸片揉成团,将它们从等高处

同时下落

现象: 纸团先落地

结论: 并非重的物体下落快

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

生:可能是空气阻力的原因。

师: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将会怎样呢?

生:不同物体下落快慢一致。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做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正确与否。

演示: 牛顿管实验

现象: 在真空环境中,铁片、羽毛同时落到管底;

有空气进入时,铁片比羽毛先落到管底。

实验表明:在没有空气阻力时,任何物体下落都一样快,与物体的重量无关。

(2)自由落体运动

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条件:a、由静止开始下落

b、下落过程中只受重力

师:自由落体运动只能在没有空气的空间才能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它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但它还是有实际意义的。在有空气的空间,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比较小,可以忽略,物体的下落也可近似看做是自由落体运动。例如:粉笔头的下落。

2、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探究 师:自由落体运动是加速运动,但它是匀加速还是变加速呢? 生:猜想

师:同学们能否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吗?

生:以小组为单位,先单独思考,后组内讨论再课上交流,汇报实验方案。

方案一:用光电计时器,测出小球自由落体时经过不同位置时的时间和位移,分析位移和时间的关系得到结论。(受到教材p44“做一做”启发设计而成)

方案二:用打点计时器,分析纸带上各点的分布情况得到结论。师:这节课我们就用打点计时器来探究物体自由落体的性质。生:动手实验、测量并处理数据。

甲:

x = 恒量

乙:

x1 :x2 : x3 : x4 :x5 = 1 : 3 : 5 : 7 : 9

得出结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师:提供另一种实验方案——频闪照相,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只通过课件了解有关频闪照相的原理及实验过程。

3、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探究

师:根据刚才测得的实验数据我们能否计算出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值。生:计算加速度大小并汇报计算结果。

师:计算结果不难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计算值应该是相同的。师:你们认为自由落体的加速度跟哪些因素有关?组织学生阅读书本表格。

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发表意见。

师:归纳总结: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free-fall acceleration),也叫重力加速度(gravitational acceleration)用g表示,方向竖直向下。

地球上不同纬度,g值不同,通常的计算,g值可取9.8m/s2或取10m/s2,本书中,如果没有特别说明,都按g=10 m/s2进行计算。

为什么不同纬度重力加速度不同?大胆猜想,课后可以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和尝试解释。

4、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探究

师:引导学生通过“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类比,启发学生推导“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生:推导公式

师:归纳:速度公式:vgt

位移公式:x12gt 2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x 师:接下来我们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加以应用。

展示课本“做一做”中有关测定“傻瓜”照相机的曝光时间问题。请同学们根据提供的数据计算“傻瓜”照相机的曝光时间。生:计算,得出该“傻瓜”照相机的曝光时间约为0.02s。

三 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通过对落体运动的体验,建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自由落体运动,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推导出运动规律,要求学生能灵活应用。

四 探究作业

1、教材P47 第2、4 题

2、做一做:一深井中有少量水,请你利用自由落体规律设计一种测量井深的办法。

五 板书设计

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性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重力加速度大小:一般g = 9.8m/s2或g = 10m/s

方向:竖直向下 速度公式:vgt

自由落体说课 篇5

一 说教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自由落体运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物理第二章第4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动学的知识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后编排的,是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给出的。自由落体运动是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各样的落体运动最简单的、也是理想化的落体运动。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一方面是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复习和巩固,为以后研究比较复杂的运动规律(如平抛运动、斜抛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自由落体运动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改变“重的物体一定下落得快”的错误观念,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本节无论在知识教学还是培养学生能力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节课是本章知识的复习课,培养学生思维的研究课,联系生活的应用课,也是后续课程的知识准备的垫底课。

2、教学目标

这节课不单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性质和规律这些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促进对概念的内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的准确理解。因此我们的教学重心要从科学结论的学习上转移到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以及形成这些概念和规律所用的方法的学习,达到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懂得认知未知事物的方法,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理想条件下的运动。(2)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理解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

(3)理解自由落体加速度,知道它的大小、方向,了解在地球不同地方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大小是不同的。

(4)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5)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从观察实验中分析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使学生学会如何透过表面现象去探索规律的方法。

(2)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的实验研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进一步学习和使用变量控制法。(3)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纸带的研究,学会分析和处理纸带上的运动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演示让学生认识到: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认识,有些并不是正确的,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观。

(2)通过应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和物理的有用性,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态度。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本节课的重点是: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知道自由落体运动性质: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学生就很容易地把之前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迁移到自由落体运动,也就很容易得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至于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灵活应用则是下一节课的内容。

突出重点的做法是: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与分析处理实验数据,亲自动手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观点。

2.本节课的难点有两点:

(1)对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的质量无关的理解

落体运动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很容易根据生活经验形成错误的前概念,就是“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快”,这种前概念对于学生建立“自由落体运动”的正确概念是非常不利的。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采取先立后破再立的方法:先让学生意识到“重物一定下落得快”这种观念的错误,然后通过质量相同但形状或大小不同的物体下落的快慢并不一样的演示实验的对比,暴露出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原有观念的错误,并分析得出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主要是空气阻力。接着让学生猜想没有空气时,物体下落的快慢将怎么样。最后通过牛顿管处于真空的情况下的羽毛和铜片的下落快慢一样,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由落体观念,并真正理解自由落体的定义。

(2)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过程

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关键和难点在于实验的设计和实验数据的处理。突破这个难点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所采用的实验装置以及回忆匀变速直线的规律,进行合理的迁移。

二、说学生

本节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活跃,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较强的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喜欢通过动手实验来探究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但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具有片面性和肤浅性和过早地下结论的特征。学生对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的理解会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他们的前概念“重的物体下落的快,轻的物体下落的慢”会影响科学概念的形成,教学中通过可靠的事实演示和严密的推理消除学生在这方面的错误认识。

学生在利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方面尚不熟练。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结论方面还比较薄弱,应掌握好教学节奏。

三、说教学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就是来源于实验中的探索。教学实践证明:探索性实验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学会一些探索大自然规律的基本方法,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探索,强化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会获得基本的科研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演示法——实验探究法——自学指导法”相结合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方法。在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时,采用“演示法”,教师创设物理情景教师边演示边提问,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引导学生来探索规律并让学生试着自己得出结论。一改过去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可给予恰当的思维点拔。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采用的是“实验探究法”。在给出自由落体加速度和自由落体的规律时,采用“自学指导法”,在学生自己阅读教科书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对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学习,“教是为了不教”让他们掌握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思考、勤于动手,注重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学会解决问题。采用:“观察实验——积极思维——实验探索——构建新知——巩固深化”的学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这部分内容大概用时5分钟)

创设情境:请学生上台做一个小实验“测定反应时间”。

实验的方法是:我用手捏住一把直尺的上端,让学生用一只手在直尺最下端做捏住尺的准备,手不能碰尺。当尺子下落时立即内捏住尺子,测出直尺下落的高度即可算出反应时间。

测出上台实验的学生的反应时间。然后提出疑问“为什么用一把普通的尺子就可以测我们的反应时间呢?”告诉他们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就可以明白其中的奥妙。

〔引入个实验的目的:以一个新奇实验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他们带着一个疑问来学习新课的内容可以激发他们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接着指出:尺子的下落就是一种落体运动,落体运动有很多,再比如雨点下落,树上的果实,如苹果,成熟后会掉下来;树叶从树上飘落等等。物体下落是一种常见的运动。一般的下落运动是很复杂的,如树叶从树上飘落,它的运动轨迹一般不是直线的。有的初速度也不一定为0。如平抛运动(演示)。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种特殊的,也是最简单的下落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初速度为0的直线下落的运动)。

(二)新课教学.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

设问1:同学们认为苹果和树叶同时从树上同一高度掉下来,那个会先着地呢? 演示1:一张光盘和一张纸片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结果:光盘下落得快些。

光盘比纸片重些。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

(设问1的目的是为了引出学生的前概念:“重的物体下落的快,轻的物体下落的慢。”并说明对物体下落快慢的认识是来源于对生活现象的观察。演示1从实验上证明学生这种认识。但这种认识是否正确,在物理中就要通过严密的实验来证明。同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证明。)

设问2: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吗?(强调“一定”这个关键词)演示2:将纸片揉成一团,重做演示1。结果纸团落得快些或差不多一样快。

(可以让学生猜测实验现象再演示,调动学生尽早投入课堂积极参与,积极进行观察和思考。)

从两个演示实验结果的不同,启发学生认识到:影响物体下落的快慢的因素是空气阻力(提问一个学生:空气阻力。)

(设问2的目的是为了启发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为演示2做好思想和心理的准备。演示2以直观的事实证明学生这种认识的错误。从演示2与1的观察比较中,暴露问题,引起认知冲突,导致学生对问题的重新认识,并探索矛盾背后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积极地思维活动,找出矛盾背后的原因,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

板书:1.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空气阻力。

2.引入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设问3: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下落的情形是怎么样呢?

(可以让学生猜测实验现象再演示,充分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积极进行观察和思考。)

演示3:快速竖直抽真空的密封玻璃管(牛顿管),让里面的铜片和羽毛从静止开始下落。结果:两物体下落差不多同样快。(使学生再次认识到生活中观察到重物下落快的原因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终于使问题真相大白,从而引入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可见,只是根据现象就轻易地得出结论,往往是不可靠的。仔细认真地观察现象、采用科学的探究方法加上正确的思想方法,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规律。)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这里通过层层设问和一系列的演示,使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相结合,在动眼观察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最终形成科学的正确的认识,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这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通过设问和演示,创设问题情境,一步步引导学生探求现象背后的原因。

这些演示实验取材容易,随手可得,且现象明显、对比强烈,有较强的视觉效果。具体、形象、生动的演示实验也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同时加以设问,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并跟上教师的思维。在这里,注意正确规范地进行演示操作。注意演示实验的可视度。)

板书:2.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注意:这个概念有两个要点:①只受重力作用②初速度为零。板书:特点:①只受重力作用②.v0=0 只受重力作用,就必须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

哪里就没有空气呢?(学生:月球。)对!在月球上是不是不同物体自由下落的快慢一样呢?1971年,美国宇航员刚踏上月球表面,就迫不及待地在镜头前做了这个实验,结果确实一样快。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宇宙飞船将登上月球,到时我们也可以在月球上做实验!

(宇航员的图片再一次证明结论的正确,使学生更加信服。而提到我国的航天事业,是为了激起学生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在有空气的空间里,如果空气阻力影响很小,物体下落可以近似看作自由落体运动,比如:小铁块、小铅球、小石头等物体从不大的高度下落,都可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说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对实际落体运动进行理想化处理得出的一种理想模型及其适用范围)

(到此应该达到本节课的第一个高潮。这部分大约需要10分钟。)

3.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由于这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将安排用时20分钟左右,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和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的设计可引导学生回忆第一章研究物体(小车)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时所用的器材:打点计时器。而实验数据处理,可引导学生回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并让学生说说三种证明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方法))

现在,我们来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大家猜想,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运动呢?(学生:是一种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这个猜想对不对?可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设计什么实验来验证呢?„„(让学生讨论一下后举手或点名回答,根据回答情况进行引导点拨。)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本章第一节的时候,用什么器材研究物体(小车)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学生:打点计时器。)我们就用打点计时器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下落的重物就是钩码(铁块)。这钩码的下落能不能看作自由落体运动?(学生:能!)

打出来的纸带,怎么样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是怎么样就可以证明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让学生说说三种方法)

实验原理:

一、利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时间t内: Δs = s2-s1=„= at2 的结论。

二、利用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时间t内的位移之比:s1:s2:s3„=1:3:5„的结论。

三、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求各时刻的瞬时速度,作V—t图象,用V—t图象来分析研究自由落体运动。

三种方法中,第一种最简单,我们就用第一种方法来进行数据处理。大家看黑板:

(在黑板上先画好纸带图,在点不太密的地方取一打点作为第一计数点,标上序号0,每隔三个打点取一个计数点,即相邻计数点之间有两个打点,标上计数点序号0、1、2、3、4和s1、s2、s3、s4,提示这里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0.06s,教师先说明实验原理和步骤,然后让学生做。)实验器材:电磁打点计时器、纸带、低压交流电源、带夹钩码、刻度尺、铁架台、导线。实验步骤:

①打点计时器装在铁架台下端,并伸出桌面,检查是否有装复写纸,接线是否正确。②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压在复写纸的下方,下端用带钩码的铁夹夹住。③手捏住纸带上端,站起来,竖直往上拉至不能拉为止,接通电源,再放手,断开电源。④取下纸带,按打点的顺序从左向右置,按以上方法标上计数点序号0、1、2、3、4和各段相等时间内的位移s1、s2、s3、s4,用刻度尺量取s1、s2、s3、s4,的值,求Δs1 =s2-s1、Δs2= s3-s2、Δs3 =s4-s3三组位移差,若Δs1、Δs2、Δs3近似相等,就可判断是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求平均的Δs,由a=Δs/ t2求出加速度;若Δs1、Δs2、Δs3差很大,你肯定在某些地方出错。

现在就开始做实验,并且算出Δs1、Δs2、Δs3和a,算好的同学就举手,看看哪些组的同学做得又快又好。(让学生说出算得的三组位移差和结论)

实验结论:自由落体运动符合s2-s1= s3-s2= s4-s3=„„,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板书:3.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这个过程是采用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都有涉及到。若完全放手由学生探究,必然费时较多,在本节课中可能也没法完成。因此在探究的关键和难点处采用教师启发引导,注重的是方法的引导。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仍然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实验,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实验采用分组实验,小组人数视实验器材而定。实验数据的处理是比较繁琐的,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进行。)

4.认识自由落体加速度

这部分用时大概为7分钟 分为两个环节:

(1)认识自由落体加速度,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质量无关。刚才同学们求出这个加速度叫做——重力加速度,又叫自由落体加速度。板书:4.重力加速度: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用g表示。

不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快慢一样,刚才同学们求出分别是„„,近似相等,请大家举起做实验的重物,有的一个钩码,有的两个钩码!说明——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质量无关。更精确的实验测出,本地区(广州地区)的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为9.788m/s2,我们测出来的g值偏小,实验误差的原因在哪里呢?(让学生分析:受摩擦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

(2)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在各个地方都一样大吗?它的方向如何?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并寻找答案,引导学生总结出以下几个结论:

A在地球上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重力加速度都相同。

B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是不同的,由教材第37页表格可知,纬度愈高,数值愈大。

C在通常的计算中,可以把g取作9.8m/s2,在粗略的计算中,还可以把g取作10m/s2 板书:大小:在地球不同地点,g值略有变化,常取g=9.8 m/s2,粗算时取g=10 m/s2。重力加速度的方向是怎样的?(学生:竖直向下。)板书:方向:竖直向下

(这部分的内容只需要学生记住自由落体加速的的大小取值和方向,因因采用自学阅读的方式,一方面学生自学的知识比较牢固,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5.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并且知道它的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能否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学生:能!)

让学生根据匀变速运动的规律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

vtv0at

vtgt12

gt2 xv0t12at2x

v2tv02ax2vt2gx2

(用时大概5分钟)

但要注意:在自由落体运动中,这些公式中的初速度v0要取0,加速度a要取g=9.8 m/s或10 m/s2。也就是:

板书:5.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vtgt xgt2

vt2gx(这部分的内容只需要学生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类比迁移到自由落体运动就行。学生自己推导,既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使知识更加牢固,使新旧知识形成意义记忆,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

(三)小结本节内容,布置作业

(3分钟)

利用新课所学习的知识分析“用尺子测定反应时间”这个小实验的原理

(把“用尺子测定反应时间”布置为作业,与导入形成首尾呼应,又是对本节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在知识的应用中享受到解决问题,消除悬念的乐趣,也增强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五、说板书设计

第四节 自由落体运动

1.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不仅是重力,还有空气阻力。

2.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特点:①只受重力作用②.v0=0 3.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4.重力加速度: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用g表示。

大小:在地球不同地点,g值略有变化,常取g=9.8 m/s2,粗算时取g=10 m/s2。方向:竖直向下 5.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vtgt

122

xgt

自由落体计算题题 篇6

2.飞机着陆后以6m/s2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若其着陆速度为60m/s,求:

(1)它着陆后12s内滑行的距离;(2)静止前4s内飞机滑行的距离.300.48

10.飞机起飞的速度相对静止空气是60 m/s,航空母舰以20 m/s的速度向东航行,停在航空母舰上的飞机也向东起飞,飞机的加速度是4 m/s2,则起飞所需时间是______s,起飞跑道至少长______m

24.一辆汽车在十字路口等待绿灯,当绿灯亮时汽车以3m/s的加速度开始行驶,恰在这时一辆自行车以6m/s。的速度匀速驶来,从后边超过汽车.试问:

1汽车从路口开动后,○在追上自行车之前经过多长时间两车相距最远?此时距离是多大? 2什么时候汽车追上自行车?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大? ○

1.一个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1 s末的速度达到4 m/s,物体在第2 s内的位移是

A.6 m

B.8 m

C.4 m

D.1.6 m 2.光滑斜面的长度为L,一物体由静止从斜面顶端沿斜面滑下,当该物体滑到底部时的速度为v,则物体下滑到L/2处的速度为

A.vB.v/2

C.33 D.v/4 个石子从高处释放,做自由落体运动,已知它在第1 s内的位移大小是h,则它在第3 s内的位移大小是多少?

6.小球自某一高度自由落下,它落地时的速度与落到一半高度时的速度之比是多少?

7.一观察者发现,每隔一定时间有一个水滴自8 m高处的屋檐落下,而且看到第五滴水刚要

2离开屋檐时,第一滴水正好落到地面,那么这时第二滴水离地的高度是多少?(g取10m/s)

8.一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经过一高度为2m的窗户用时0.4s,g取10m/s2.则物体开始

下落时的位置距窗户上檐的高度是多少?

9.一条铁链长5 m,铁链上端悬挂在某一点,放开后让它自由落下,铁链经过悬点正下方25

2m处某一点所用的时间是多少?(取g=10 m/s)

10、一个小物体从楼顶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已知它第一秒内的位移恰为它最后一秒内位移2的一半,g取10m/s,则它开始下落时距地面的高度为多少?

11.跳伞运动员做低空跳伞表演,他离开飞机后先做自由落体运动,当距地面125米时打开降落伞,开伞后运动员就以大小为14.3米/二次方秒的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到达地面时速度为5米/秒。问:(1)运动员离开飞机瞬间距地面的高度为多少?

(2)离开飞机后,经过多少时间才到达地面?(g=10m/s2)

10.A球从塔顶自由落下,当落下5m时,B球从距塔顶25m处开始自由落下,结果两球同时落2地。(g取10m/s)求:塔的高度。

11.一根长度为L的细杆悬挂着,在杆的正下方距杆下端Lm处有一长度也为L的空心直圆筒,剪断悬挂细杆的绳子,使杆自由落下,从圆筒中穿过。求:细杆穿过圆筒所需要的时间

12.A、B两小球之间由长为25m的细绳相联,某一时刻从高处A开始自由下落1s后B开始自

2由下落求:B下落多长时间后细绳被拉直?(g取10m/s)

13、一个人从地面上的A处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一个物体,物体经过位置B时,仍然向上运动,但速度减为初速度的1/4,已知AB=3m(g取10m/s2)求:

(1)初速度这多大?(2)再经过多长时间物体落回A处?

14.气球下挂一重物,以v0=10m/s匀速上升,当到达离地高h=175m处时,悬挂重物的绳子突

自由落体 篇7

安排一学生事先准备对纸带的处理分析, 并向全体讲解有关的注意事项以及速度与加速度的求解方法。这样做, 真正能利用好课前两分钟并为下面加速度的求解打下伏笔。

2 亮点二:引入与结尾前后呼应

通过先让学生做个比赛:看看谁的反应速度快?通过这个方法提高学生积极性, 很快进入状态。在本节课的最后还利用公式来计算反应时间, 可以让学生学得确实有用, 并能做到前后呼应。

3 亮点三:几个探究点的处理

探究一:从教师演下落运动的实验: (1) 粉笔头下落; (2) 羽毛球下落; (3) 一张白纸下落运动。提出问题:从以上实验发现, 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运动的快?经过再三考虑, 这样的问题学生容易接收, 原先设计是想问学生:物体下落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一来, 太发散, 较难控制课堂, 通过问题的改变, 学生很容易接收, 再由事先准备好的实验器材 (硬币、二张纸片) 学生就很快的发现问题, 通过实验能很好的解决该问题, 学生在探究中出现这些实验情况, 将一张纸片横着放, 一张纸片竖着放, 两者同时下落, 明显发现不同的结果;或将纸片折成很小, 与另一纸片同时下落, 也发现了不同的结果。再经过牛顿管的实验, 让学生更进一步明白物体下落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了。自然而然就解决了第二个问题, 也很好解决了探究的发散与收敛的矛盾问题。

探究二:探索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

说是探究倒不是说一个实验数据的处理, 这个实验本身并不难, 为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 将分成几个小组, 一个小组6人左右, 安排2人做实验, 还有4人设计表格, 处理数据, 让他分工合作, 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样一来学生实验目的更明确, 处理速度更快。在把全班其中一半通过公式法来计算求解。另一半的同学只求出速度, 再巧妙利用电脑予以展示。学生展示的结果是一条直线, 并通过图像很清楚的能求出加速度, 学生展示所求出的结果为9.7和9.6。本节课上了之后遗憾的是没有很好利用该实验数据, 其实在后来所给数据为9.8, 加以比较更能说明实验误差的存在。如果所得的数据大于9.8的话, 更能说明实验是错误的, 这样给学生对实验结果处理更明确化。

4 亮点四:问题设计环环相扣, 学生参与面广

一节课下来, 学生参与面广, 学生上台讲题, 提高学生公众演讲能力,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探究,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等等。真正体现了学生主体性, 教师通过问题设问起到了主导作用。问题设计有递度, 让学生更容易接收。

5 亮点五:思维导图设计了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思维导图更容易帮助学生记忆。记不住铁定用不出。所以基本的识记与了解也是学生的一种基本能力。

6 不足之处个别语言不够严紧, 不够正规有点随意性

若说成抽调空气使其变为真空, 说成“干掉空气”, 还有公式中v0为零说成了“把v0干掉”。

7 附本节课教学设计

2-5自由落体运动

7.1 教学目标

7.1.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2) 自由落体产生的条件; (3) 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4) 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7.1.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通过相关物理量变化规律的学习, 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7.1.3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运用理想化方法, 突出主要因素, 忽略次要因素, 抽象出物理模型——自由落体, 研究物体下落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

7.2 重点、难点分析

(1) 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自由落体的速度和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自由落体的特征是初速度为零, 只受重力作用 (物体的加速度为自由落体加速度g) 。

(2) 难点是演示实验的技巧及规律的得出, 介绍伽利略的实验验证及巧妙的推理。

7.3 教具

计时器、重物 (不同重量各7个) 、插座 (7个, 长一个) 、螺丝刀 (7把) 、硬币 (一元) 14枚、纸片2张、羽毛球、抽气机, 牛顿管。

7.4 主要教学过程

(1) 课前两分钟:一学生准备纸带处理的讲解。为下面教学起到伏堑的作用。

(2) 引入新课。

上课之前先让学生做个比赛:看看谁的反应速度快?

演示:自由下落运动: (1) 粉笔头下落; (2) 羽毛球下落; (3) 一张白纸下落运动

提出问题:从以上实验发现, 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运动的快?先猜测, 再实验。

学生实验探究:给学生准备硬币、二张纸片。

[演示]牛顿管中的物体下落, 将事先抽过气的牛顿管内的硬币与轻鸡毛从静止一起下落, 观察实验结果两者几乎同时落到牛顿管的下端, 硬币落下有声, 眼可直接观察鸡毛下落, 将牛顿管放入空气再做实验情况就截然不同了。

(3) 自由落体运动。

从以上实验归纳有什么特点:只受重力、初速度为0。

得出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 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从自由下落运动升华到到自由落体运动。

提问:自由落体运动具有什么样的运动规律?如何研究?

设计实验方案, 测什么, 如何测?数据如何处理?

学生分组实验:其中三组同学对所得数据求每一段a为多大, 不同物块所得到的数据a是不是一样的?

还有四组同学对数据的处理通过图像方法, 每组中有两块不同的物块, 比较两组数据所得到的结论一样不?若一样, 说明什么问题?

得出结论:初速度为0, 加速度为9.8m/s2的匀加速度运动, 其方向竖直向下。

学生观察书本44页的表格并回答右边问题。

“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设计 篇8

教学设计思想是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诱思探究指导。在本节的教学法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自己得出结论,渗透物理学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力进一步提高。

本节知识中,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和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是本节的重点,而理解不同物体在同一地点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是重力加速度则是本节的难点。探究式教学可以采用“设定情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问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分析结论,得出结果”的程序设计课堂教学。

物理学史是一部人类的进步史,每一项重大的发现,都联系着社会,联系着人。在指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适当进行一些学史的介绍,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活动设计:课前设计制作好“测反应时间尺”(在一约50cm长的尺的一面标记上自由下落对应长度所用的时间,另一面朝向学生);

引问:“一般刻度尺是用来测量什么的?”

学生:“测长度。”

教师:“老师手中的这把尺很神奇,它不仅能测量长度,还能测量时间,并且能测出同学们的大脑反应时间,谁想知道自己的大脑反应时间是多少?可以用我的这把尺来测测。”

同学们一定想知道这把尺子为什么能测出你的反应时间,它的“奥妙”与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和研究的一种运动密切相关,由此引入课题,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

实物演示:

①用绳子悬挂着的物体,如果绳子断了,物体会掉下来;

②树上的果实,成熟后会掉下来;

③手里捏着的粉笔,松开手后会掉下来。(演示)

教师引问:观察并指出以上情景中的物体相似的运动特点。

介绍:上述三种情景物体都做竖直下落运动,这类下落的运动称为落体运动,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落体运动是否具有一定的规律。

提出问题:落体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不同物体的下落运动,情况是否相同呢?

学生直觉经验:重的物体下落快——也是历史上亚里士多德认可的观点(简介亚里士多德)

演示: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石头和羽毛,再释放金属片和纸片。观察现象。

提出问题:是不是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索,最后请学生演示(不同方案),并说明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重的物体不一定下落得快。

介绍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的推理。

得出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不是由物体的轻重决定的。

进一步思考: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物体下落的图景是什么样子呢?

教师演示牛顿管。

教师讲有关落体运动的物理学史,正确认识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的科学发展历程。

再看实验:把刚才的纸片揉成团,和小钢球由静止同时下落,同学再观察:

学生:几乎同时落地。

教师:同一个纸片,为什么形状不一样,其下落时间就不一样呢?

提问: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引导:空气阻力的作用使问题变得复杂!

学生:这是因为空气的阻力的影响。把纸片揉成团,所受空气的阻力要比纸片所受空气的阻力小得多,所以与小钢球几乎同时落地。

教师:这就是自由落体运动。同学们根据这些过程、结论,给其下一个定义。

学生回答:物体只受重力从静止开始下落。

板书1:自由落体运动

(1)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2)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

教师:从实验中知道,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变速直线运动,那么自由落体运动是什么性质的运动呢?是一般的变速直线运动,还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呢?

学生:(部分)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教师:这样说有根据吗?你研究过吗?(反问),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实验验证

学生活动:

教师讲述、提问:

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用g表示.g是矢量,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大家阅读书上的表格,从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同一地点物体的g值都相同吗?有何规律?一般计算中取何值?粗略计算中取值为多少?

学生阅读回答:纬度越高,g值越大,而且都接近9.8m/s2

教师活动:

教师通过大屏幕投影来说明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方向和随位置的变化规律.指出一般计算时取g=9.8m/s2,粗略计算中常取g=10m/s2.

板书3:自由落体加速度

(1)在同一地点,不同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时的加速度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做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

(2)赤道小,两极大。高山小,平地大。通常情况下g取9.8m/s2

(3)重力加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与重力方向相同。

归纳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学生思考并回答:

由于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例题:1991年5月11日《北京晚报》报道了一位青年奋勇接住一个从15层高楼窗口跌出的孩子的动人事迹.设每层楼高是2.8米,这位青年从他所在的地方冲到一楼窗下需要的时间是1.3秒.请估计一下,他要接住孩子至多允许他有多长的反应时间?(将剪报与题同时投影至屏幕上)通过例题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

课后反思:

1.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自由落体运动是一节比较适合采用探究式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在平时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适当采用探究式教学。

2.本节课中,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数据处理等研究过程,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特点及规律,提高分析、推理等能力,通过探究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认识建立理想化模型,得到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设计中裁减了对自由落体下落快慢的理论分析,大部分时间分配到对物体下落快慢的探究和自由落体纸带数据分析上,从而保证了学习任务的完成。

自由落体运动的教案 篇9

生:钢球落得快。

师:对,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经验,似乎很容易得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的结论,这也是公元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个观点使人们在错误的结论下走了二千多年,距今三百多年前,伽利略为证明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做了大量的实验。他拿了一个质量是另一个质量10倍的铁球站在比萨斜塔上,使两球由静止同时下落,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重球应该先落地,但实际上两球同时落地。

师:请再看演示实验,把刚才的纸揉成团,和小钢球由静止落下,同学们再观察。

生:几乎同时落地。

师:同一张纸,为什么形状不一样,其下落时间就不一样呢?

生:这是因为空气阻力的影响,把纸揉成团,所受的空气阻力要比纸片所受的空气阻力小得多,所以与小钢球几乎同时落地。

师:如果把质量、形状不同的物体放在真空中,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现象如何呢?让我们做一个实验。

《自由谈》上说“自由” 篇10

编辑告自

……这年头,说话难,摇笔杆尤难。这并不是说“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实在是“天下有道”,“庶人”相应“不议”。编者谨掬一瓣心香,呼吁海内文豪,从兹多谈风月,少谈国事,庶编者作者,两蒙其体。若必议长论短,妄谈大事,则塞之字簏既有不忍,布之报端又有所不能,陷编者于两难之境,未免有失恕道。……

言论自由的界限

鲁迅

看《红楼梦》,觉得贾府上是言论颇不自由的地方。焦大以奴才的身份,仗着酒醉,从主子骂起,直到别的一些奴才,说只有两个石狮子干净。结果怎样呢?结果是主子深恶,奴才痛嫉,给他塞了一嘴马粪。

其实是,焦大的骂,并非要打倒贾府,倒是要贾府好,不过说主奴如此,贾府就要弄不下去罢了。然而得到的报酬是马粪。所以这焦大,实在是贾府的屈原,假使他能做文章,我想,恐怕也会有一篇《离骚》之类。

三年前的新月社诸君子,不幸和焦大有了相类的境遇。他们引经据典,对于党国有了一点微词,虽然引的大抵是英国经典,但何尝有丝毫不利于党国的恶意,不过说“老爷,人家的衣服多么干净,你老人家的可有些脏,应该洗它一洗”罢了。不料“荃不察余之中情兮”[注],来了一嘴的马粪:国报同声致讨,连《新月》杂志也遭殃。但新月社究竟是丈人学士的团体,这时就也来了一大堆引据三民主义、辨明心迹的“离骚经”。现在好了,吐出马粪,换塞甜头,有的顾问、有的教授、有的秘书、有的大学院长,言论自由,《新月》也满是所谓“为文艺而文艺”了。

这就是文人学士究竟比不识字的奴才聪明,党国究竟比贾府高明,现在究竟比乾隆时候光明:三明主义。

然而竞还有人在嚷着要求言论自由。世界上没有这许多甜头,我想,该是明白的罢,这误解,大约是在没有悟到现在的言论自由,只以能够表示主人的宽宏大度的说些“老爷,你的衣服……”为限,而还想说开去。

这是断手不行的。前一种,是和《新月》受难时代不同,现在好像已有的了。这《自由谈》也就是一个证据,虽然有时还有几位拿着马粪,前来探头探脑的英雄。至于想说开去,那就足以破坏言论自由的保障。要知道现在虽比先前光明,但也比先前厉害,一说开去,是连性命都要送掉的。既使有了言论自由的明令,也千万大意不得。这是我亲眼见过好几回的,非“卖老”也,不自觉做奴才之君子,幸想一想而垂鉴焉。

(原载1933年4月22日)

[注]“荃不察余之中情兮”是屈原《离骚》上的诗句,原意是君王不了解我的衷心。

二加二等于五减一

唐弢

今年我略为写了些东西,便有许多朋友警告我,说是讽刺的色彩太浓。这自然是好意。

我的肚里根本不会生什么刺,不至于不管皂白,逢人便刺他一下!不过因为既然生在这个时代里,碍难旁观,所有不能咽下去的东西,终得把他吐出来。

照初意,本来也想吊起头,堂堂皇皇地讲几句老实话,可是事实有所不能。在这个年头儿,如果一定要说“二加二等于四”,那就是不合时宜的了;如果要我跟着别人说“二加二等于五”,那也办不到;于是我只能说:“二加二等于五减一”。

这是我所以有些讽刺意味的原因。

于此可见我之所以刺,我之所以说“二加二等于五减一”,并非出于本意。我从不想自炫地卖弄些小聪明,却热望着我的以及和我同样的见解,早些“归天”,好些“正统统一剩下的全中国”。但须要不是“二加二等于五”。

如今社会上,“二加二等于五”是很流行的,因为流行,大家非但不觉其错,反而像有些对了。“二加二等于四”是胡说,是捣乱,全是些要不得的!

从前听说有人因为没钱贿赂脏官,被捉去拷打;这个人并不痛骂赃官贪污,却低声责怪自己大穷。说“二加二等于五减一”,也有这种风味。虽然还不免是异端,可是却已经没有直接的敌对行为了。便是刺,为顾全颜面起见,也还可以隐忍的。

而且,即使在隐忍不住的时候,去的是刺,所以回敬的也就是刺,虽然此刺已经[是]能够结果性命的枪刺或刀刺,但终还不免是刺;究竟不能高举青龙偃月,大喝一声“杀!”

因为有这些便宜,所以在既不容说“二加二等于四”,又不愿说“二加二等于五”的当儿,我们只能说:“二加二等于五减一”。

(原戴1993年8月26日)

另外还有一篇谈论自由的文章,则矛头直指言论封锁

……心要自由,口又不能明言,口不能代表心,可见这口本身已经是不能自由了。因为不自由,所以才讽刺讽刺,一回要自由,一回又不要自由,翻来覆去,叫人弄得神经衰弱,到底要不要自由呢,说清了大家也好顺风转舵,免得闷在葫芦里,失去听得自由。

本来自由并不是个难以理解的问题,给大家一谈,倒严重起来了。如果不大刀阔斧,何以冲破一团漆黑?细针短刺毕竟是雕虫小技,无助大题,讥刺嘲讽更已属于另一年代老人发出的呓语,聪明的我们何尝不知道讽刺在这个时代已经失去效力。(法鲁)

上一篇:我喜欢夏天记叙文600字七年级作文下一篇:《一个这样的老师》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