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专业实习报告

2024-10-19

财政专业实习报告(共8篇)

财政专业实习报告 篇1

4四年规划

大一:夯实财政学习需要的基础,为大二财政的深入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记忆一些基础的财政知识点,阅读协有关财政的书籍。

大二:踏踏实实,稳扎稳打,一步一步紧随老师,优秀的完成各种作业,拓展专业技能。

大三:深化知识,全面发展,专业知识与专业英语同步进行,在掌握财政知识的同时,努力拥有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准,为融入企业做艰苦但十分有意义的准备。

大四:一方面积极应对考研,一方面努力参与社会实践,不断总结专业经验。

财政学专业毕业实习报告范文篇3

再来上班之前,心里没底,一想到可以上班了,感到既新鲜又紧张。新鲜的是能够接触很多在学校看不到、学不到的东西,紧张的则是万一做不好工作而受到批评,该怎么办。在这次实习中,本公司让一为财务老师指导我实习?期间我努力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习中我遵守了工作纪律,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

上班的第一天指导老师先耐心地向我介绍了公司的基本业务、会计科目的设置以及各类科目的具体核算内容,然后又向我讲解了作为会计人员上岗所要具备的一些基本知识要领,对我所提出的疑难困惑,他有问必答,尤其是会计的一些基本操作,他都给予了细心的指导,我在心里想,能遇上这么好的指导老师真是我的幸运。虽然实习不像正式工作那样忙,那样累,但我真正把自己融入到工作中了,因而我觉得自己过得很充实,觉得收获也不小。在他的帮助下,我迅速的适应了这里的工作环境,并开始尝试独立做一些事情。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指导我的老师就开始叫我看她们以往所制的会计凭证和附在会计凭证上的原始凭证。由于以前在学校做过会计凭证的手工模拟,所以对于会计凭证不是太陌生,因此以为凭着记忆加上学校里所学过的理论对于区区会计凭证完全可以熟练掌握。但也就是这种浮躁的态度让我忽视了会计分录,以至于后来指导老师让我尝试制单的时候感觉到有些困难。于是我只能加班补课了,把公司日常较多使用的会计业务认真读透。毕竟会计分录在书本上可以学习,可一些银行帐单、汇票、发票联等就要靠实习时才能真正接触,从而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别以为光是认识就行了,还要把所有的单据按月按日分门别类,并把每笔业务的单据整理好,用图钉装订好,才能为编制会计凭证做好准备。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所作的工作就是一边学习公司的业务处理,一边试着自己处理业务。做过会计模拟实习的人都知道,填制好凭证之后就进入记帐程序了。虽说记帐看上去有点象小学生都会做的事,可重复量如此大的工作如果没有一定的耐心和细心是很难胜任的。因为一出错并不是随便用笔涂了或是用橡皮檫涂了就算了,不像在学校,错了还可以用刀片把它刮掉,在公司里,每一个步骤会计制度都是有严格的要求的。比如说?1.写错数字就要用红笔划横线,再盖上责任人的章子,这样才能作废。而我们以前在学校模拟实习时,只要用红笔划掉,在写上作废两字就可以了。2.写错摘要栏,则可以用蓝笔划横线并在旁边写上正确的摘要,平常我们写字总觉得写正中点好看,可摘要却不行,一定要靠左写起不能空格,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摘要栏被人任意篡改。3.对于数字的书写也有严格的要求,字迹一定要清晰清秀,按格填写,不能东倒西歪的。并且记帐时要清楚每一明细分录及总帐名称,而不能乱写,否则总帐的借贷双方就不能结平了。

所有的帐都记好了,接下来就结帐,每一帐页要结一次,每个月也要结一次,所谓月清月结就是这个意思,结帐最麻烦的就是结算期间费用和税费了,按计算机都按到手酸,而且一不小心就会出错,要复查好几次才行。一开始我掌握了计算公式就以为按计算机这样的小事就简单了,可就是因为粗心大意反而算错了不少数据,好在指导老师教我先用铅笔写数据,否则真不知道要把帐本涂改成什么样子。除了编制记帐凭证,指导老师很有耐心地给我讲解了每一种原始凭证的样式和填写方式以及用途。

从制单到记帐的整个过程基本上了解了后,就要认真结合书本的知识总结一下手工做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你提高工作水平的坚实基础.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时,可能感觉枯燥无味,但当你工作以后,你才会发现专业知识是多么的重要. 期间我经历了许多充实的工作,虽然很多看起来是小事,微不足道,但从中可以学到的东西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的。在工作中遇到一些新情况时,指导老师总是主动向我说明?使我很快就融入了这个新环境。使我在这短短的1个多月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有学习方面的更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对我来说受益非浅。做为一个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什么都不懂没有任何社会经验。会计行业的特殊性我只能参加财务部门中较为简单的工作如出纳及帮助会计进行帐目的核对等工作。虽然工作不难,时间也不长,但我仍十分珍惜我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实践经验,从中也学到了许多学校里无法学到的东西并增长了一定的社会经验。

在这实习期间?开始的时候我曾觉得整天要对着那枯燥无味的账目和数字而心生烦闷、厌倦?粗心、以致于登账登得错漏百出。后来经过指导老师耐心的指导下,我开始对那些枯燥无味的账目和数字感兴趣起来。我发现只要你用心地做,反而会左右逢源。越做越觉乐趣,越做越起劲。梁启超说过,凡职业都具有趣味的,只要你肯干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因此,做账切忌,粗心大意,马虎了事,心浮气躁。做任何事都一样,需要有恒心、细心和毅力,那才会到达成功的彼岸,这次会计实习中,我可谓受益非浅。

财政专业实习报告 篇2

2006年通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 各级政府采取财政、税收、技术、人才等扶持措施, 促进了合作社的迅速发展。可以说, 近8年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最快的时期, 也是作用发挥最明显的时期。为了更好地促进合作社的规范化发展, 结合临汾市实施的财政支持项目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长经历, 就如何更好地使财政资金与合作社发展需求结合更加紧密, 惠农政策的支持效应更加凸显, 提出一些粗浅的意见和建议。

1 临汾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山西省临汾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出现的一种农民自愿参加的, 以农户经营为基础, 以某一产业或产品为纽带,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 在资金、技术、生产、购销、加工等方面进行互助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截至2014年4月底, 全市农民合作社的数量达到了8 237个, 注册成员84730个, 出资额达到了81.36亿元, 带动农民33万人。全市平均每个行政村有2.8个合作社, 并且在2013年实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市行政村的“全覆盖”。据调查分析, 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的人均收入比全市农民人均收入高出35%左右。

2 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分析

2.1 专项资金投入少

政府的财政扶持资金具有明显的导向性作用, 不仅能为合作社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而且可以激发社员自我发展的动力。但是, 财政支持合作社发展的专项资金与合作社实际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如, 2013年山西省农业厅下拨临汾市的合作社补助资金总额为141万元, 比2012年的159万元还减少18万元, 减少11.3%, 而且下发到单个合作社的补助资金额度太小, 大部分仅有3~4万元, 即使得到财政支持的合作社, 也只是杯水车薪, 难以解决合作社发展的根本问题。

2.2 项目覆盖范围小

近年来, 各级财政虽然每年都安排了专项资金扶持合作社发展, 但是从单个合作社对扶持资金的需求来看, 项目覆盖范围比较小, 大部分合作社享受不到财政支持的优惠政策。2012年, 享受省农业厅补助的合作社只有39个, 2013年只有21个, 还没有形成财政支持农业的完善保护体系。

2.3 资金拨付到位慢

财政资金大多要经过由中央拨付到省、省拨付到市、市拨付到县、县拨付到合作社, 拨付环节较多, 滞留时间较长。有的专项资金在第三、第四季度才能拨到县级财政部门, 往往在年底形成资金结余, 未能及时拨付到实施项目上, 导致年度资金结转数额较大, 影响了年度预算的执行效果。

2.4 资金监管部门多

目前, 强农惠农政策越来越多, 资金投入力度越来越大, 社会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 而且监督部门过多、过杂。比如, 合作社实施的省补助项目资金大多5万元左右, 县级农业部门和财政部门要现场验收, 市级农业部门和财政部门要抽查验收, 县级审计部门要审计, 省、市审计部门延伸审计要抽查, 各级纪检部门要监督, 再加上平时的日常监督检查, 管理部门过多、检查次数过多, 给合作社带来的负担过重。

3 财政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议

3.1 依法增加扶持资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七章扶持政策规定, 国家支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项目, 可以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中央和地方财政应当分别安排资金,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为此, 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的意识, 积极制定扶持政策,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形成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合力。

3.2 加快推进投入多元化

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 根据不同的标准一次性给予合作社奖励补助;采取贷款贴息的方式予以扶持, 而且尽可能贴息多年, 降低合作社资金运行成本;进一步建立健全立项制度, 对符合财政支持范围的农业项目, 尽可能由合作社牵头实施;采用财政资金以股本金方式, 对合作社进行直接投资, 只参股、不控股, 适时以转让方式退出的一种投资方式;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试点范围, 在农户和地方自愿参与的基础上, 为合作社 (包括投保农户) 提供一定的保费补贴;按照“政策性资金、法人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原则进行管理和运作, 组建农业担保公司, 有效缓解农业经济组织贷款难问题。

3.3 规范资金运作流程

3.3.1 申报

每项资金均要制定资金申报书, 对资金的发放、审核、期限、程序、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 提高资金申报的透明度。根据支农资金特点和农时节令, 有计划地整合资金, 突出支农重点, 推行专家论证、政府导向、公开招标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办法, 体现资金运作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3.3.2 拨付

对奖补资金、贴息资金、项目资金等, 按隶属级次, 由本级财政部门直接拨至合作社。比如, 省级奖补资金, 由省财政厅直接拨付给实施单位;重点工程资金要根据工程进度及时将资金拨至实施单位;县级重点项目, 实行县级报账的资金拨付方式。

3.3.3 跟踪

建立和完善农业项目申报和审批电子软件系统, 提高项目申报和审批效率, 加快项目实施, 提高项目实施效果。

3.4 适当减少地方配套资金

有些涉农项目要求地方按一定比例配套资金, 而有的地方财政困难, 配套资金难以提供;有的项目要求农民自筹资金或投工投劳, 而由于项目的实施与否实际上与农民无最直接的利益关系, 农民自愿筹资投劳的人数太少。有的地方为了争取上级项目支持, 往往采用虚假配套、虚假的农民筹资投劳等手段, 套取上级财政专项支农资金, 导致工程缩水、专项资金挪作他用等问题的发生。为此, 建议有多少钱、干多大活, 只要加强监管, 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即可。

3.5 积极推行监管责任追究制度

加大资金使用各个环节的全程监管和验收力度, 奖优罚劣。从资金分配是否公平公正, 支出安排是否专款专用, 投资概算是否真实合理和承担单位是否符合条件等方面进行抽查复审, 确保政府的决策意图、政策导向和管理思路在资金使用中得以充分体现。对所有项目实行一次验收、终身负责的监督办法。农业项目投入要与效益挂钩, 按期达标的全部扶持, 不达标的限期归还项目资金;对弄虚作假、套取国家资金的要依法处理, 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同时, 有效发挥纪检、监察、审计部门的职责, 逐步建立起一整套支农资金整合和项目考核考评体系。

参考文献

[1]何广文.农村资金互助合作机制及其绩效阐释[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7 (4) :3-8.

[2]杨辉.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可行性报告[J].云南农业, 2011 (10) :47-48.

[3]张晓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探析[J].管理世界, 2009 (5) :89-96.

财政专业实习报告 篇3

摘 要:为配合财政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财政学教指委对全国举办财政学类专业的高校和部分用人单位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财政学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呈现良好适应性、课程体系较为完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较高、质量评估与监控制度基本形成,财税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成效显著,但同时也存在总学分偏高、课程设置重复、实践教学不足等一些问题。为此,报告提出了适当降低总学分、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育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严格把关教材建设与选用等相关建议。

关键词:财政学类专业;专业建设情况;调查分析

财政学类本科专业在我国的办学历史较为悠久,目前有财政和税收两个专业(以下简称财税专业)。截至2013年,国内开设财政或税收专业的院校有121所,涵盖各个学校类型。为了充分了解财政学类本科专业建设的情况,教育部财政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对这121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最后回收问卷62份,其中有效问卷56份,包含了49所高校的56个财政和税收专业(因部分高校既有财政专业也有税收专业)。样本高校中,“985工程”高校13所,“211工程”高校9所,一般院校24所,独立学院3所。样本涵盖了全部学校类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985工程”高校的样本比重偏高、独立学院和一般院校的比重略低,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高估部分指标,但并不妨碍整体的判断和代表性。

一、财政学类本科专业建设的基本情况

1. 平台设置与专业地位

样本高校财税专业的院系设置各不相同。财经类大学财税专业的发展平台比较独立,有13所财经类大学设立了独立的财税学院、财政学院或税务学院,还有2所财经类大学的财税专业与公共管理学科共同组建学院。其他高校的财税专业平台设置多注重与经济、管理、金融等学科的结合,设于经济学院、商学院、管理或贸易学院等。

财税专业整体的学科地位较高。49所样本高校中,6所高校拥有国家重点专业,均为“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13所高校拥有国家特色专业,包括3所“985工程”高校、3所“211工程”高校和7所一般财经类院校;20所高校的财税专业是省(直辖市、自治区)重点专业。同时,财税专业的校内地位和其在国内的学科地位呈正相关。在大部分“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和财经类院校,财税专业都属于中等偏上甚至是最好的专业。在20.4%的样本高校属于“最好的专业之一”,55%的样本高校属于“中等偏上的专业之一”,20.4%的样本高校属于“中等的专业之一”,只有2所即4%的样本高校认为该专业是“中等偏下的专业之一”。

2. 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

财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学科共性和学校个性的有机结合。按培养方向和规格划分,将财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大体归为应用型、研究型、复合型和创新型四种。其中,应用型是所有样本高校财税专业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几乎所有样本专业都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同时,不同层次的高校之间,培养目标又各不相同。“985工程”、“211工程”高校更重视研究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一般院校更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而独立学院只是单一的应用型目标(如下图)。大多数高校能够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税务)专业培养目标和方案。93%的样本高校定期评估与修订其财政(税收)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25%的高校每年修订,每2年修订一次的高校最多,约占44%,另有16%和15%的专业每3年和4年修订一次。

各类型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类型

3. 师资情况

我国高校财税专业的师资总体水平较高,已经达到或超过教育部本科教育评估标准。样本高校财税专业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平均值为64.9%;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平均值为59.7%,生师比平均值15.54:1。但不同层次高校师资水平发展不均衡,整体呈梯次状态。“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高校的师资水平普遍优于一般院校以及独立学院,一般院校和独立学院的师资亟待提升。

4. 在校生情况

财税专业在校生规模不大,且呈正态分布。49所高校财税专业的平均在校生数量为520人,87.8%的样本高校财税专业在校生规模集中在100~1000人之间,规模在2000人以上的有2所,1000~2000人的有3所,100人以下的1所。同时,财税专业在校生数量在各样本高校的占比也不是很大,49所高校的平均值为2.64%。其中,财经类高校财税专业在校生的比例较高,最高达9.8%。综合性大学的比例较低,只有3所高校超过1%。独立学院的比例略高于综合性大学,在2%~4%之间。此外,样本高校财税专业的生源普遍较好。73%的高校该专业生源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12%以上的高校认为生源在所有专业中“最好”;61%的高校认为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1%的高校生源“中等”。但也有6%的高校认为该校财税专业生源在全校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二、财政学类本科专业的教学情况

1. 专业课程设置

在对开办财税专业的高校进行调查时,问卷要求填报专业课程。收回的问卷共计填报了523门课程(平均每个专业填报9.34门),剔除相同或相似的课程,共有70门课程。

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方面,较多高校选择: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学和统计学。在财税专业课程方面,填报数量在10次以上的课程有11门,相对较为集中,分别是财政学、中国税制(税法)、政府预算、税收筹划、税务管理、国际税收、政府会计、国有资产管理、纳税检查、税收经济学和公债学。在其他专业的热门课程方面,比较受欢迎的有:基础会计、金融学、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社会保障学和资产评估等。这反映了就业去向多元化对课程设置的客观要求。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高校课程设置的结构有较大差异。其中,“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院校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比重最高,财税专业课程比重最低;一般院校的基础理论课和其他专业课比重较低;独立学院的基础理论课比重最低。虽然在调查样本中有较多高校属于研究型大学,其财税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是研究型和创新型,但是从课程名称和各校填报数量来看,还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例如,在总计56个专业中只有8个专业开设财政史或财政思想史课程,而该课程是深入研究财政学的重要课程,是整个财政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给予更充分的重视。

2. 教材选用

总体上,有83.3%的高校有教材选用管理办法。超过一半(57.14%)的高校由任课教师自选教材,其次是使用统编教材(37.5%)和由学科带头人推荐教材(23.21%),很多高校采用多种教材选用方式相结合的选用原则。从不同学校类型来看,“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高校由任课教师自选教材的比例最高,使用统编教材的比例最低,可能的原因有二:一是“985工程”高校有教材选用管理办法的比例较低,任课教师的独立性较强,倾向于自选教材,二是“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院校的办学历史较长,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惯例,加之任课教师的授课经验也较为丰富,对教材选择更加自主和灵活。一般高校使用统编教材的比例较高,略高于自选教材的比例,规范性较强;而独立学院多数采用由学科带头人推荐教材的方式,这可能是由于独立学院的办学历史较短,年轻教师的授课经验尚不丰富,由学科带头人推荐教材,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

3. 实践教学

在对用人单位的调研中,所有单位都认为在财税专业人才培养中进行的实践教学非常有必要。调查结果显示,财税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主要有以下特点:

(1)实践教学环节内容丰富。从总体上,所有样本高校财税专业均设有实践教学环节,而且实践教学环节种类较为丰富,66%的高校设有4种及以上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各类实践教学环节中,“社会实践”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98.2%的高校选择;其次比较普遍的形式是课程实验和教学实习,分别有89.3%和83.9%;科研训练有71.4%的高校选择。另外还有12.5%的高校采用了其他实践教学环节,例如自主实践、校内仿真实习、集中实训、行业调研、毕业实习等。

(2)专业实验室得到有效推广。调查发现,我国高校财税专业平均每所高校建设实验室1.06个,但各类学校存在较大差异。独立学院实验室数量偏低,每所高校平均有0.67个,换言之,并非所有独立学院都设立了专门实验室;一般院校实验室数量较多,每所高校平均有1.15个;而“211工程”高校和“985工程”高校平均只有1个实验室。

(3)实习基地数量差异较大。调查发现,平均每所高校财税专业有8个实习基地。各层次学校之间差别较大,“985工程”高校实习基地数量偏低,平均仅有5.5个,可能是因为这些学校更注重研究型人才培养,学生升学比例较高,不需要建设太多的实习基地。“211工程”高校平均有11.4个,一般院校平均有8.2个,而独立学院仅有3个。

4. 教学质量评估

从总体上看,有87.27%的高校建立了教学质量定期评估制度。从各类型学校看,“985工程”高校已建立教学质量定期评估制度的比例最高,达92.86%,独立学院的比例最低,仅为66.67%。各高校为提高其本科教学质量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所有样本专业均采取了学生评教,高达96.36%的专业采取了领导专家听课的措施,这说明各高校的质量监控措施基本到位。对教学评价的结果利用方面,有72.73%的专业设置了奖惩制度,有21.82%的专业采取了二级学院督导制、教师定期交流、课程分级管理制度、校长和院长教学贡献奖等其他教学质量监控措施。

三、财政学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1. 总体就业率

样本高校财税专业学生近三年平均就业率为95.34%,高于近几年全国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从学校层次来看,“985工程”高校的就业率较高,平均为96.08%,“211工程”高校的平均就业率为93.32%,一般院校的平均就业率为95.58%,独立学院的平均就业率为95.38%。从学校类型来看,财经类院校财税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上具有一定优势。财经类高校的平均就业率达95.83%,高于平均水平;综合类高校的平均就业率为94.41%;理工类高校的就业率为95%。

2. 首要就业去向

首要就业去向实际是调研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去向的主观选择和排序,并不等于实际去向。从总体上看,财税专业本科毕业生的首要就业去向较为集中,76%毕业后选择去企业,其中35.2%选择金融机构,18.5%选择工业企业,16.7%选择商业企业,5.6%选择各类事务所中介机构;其次是升学,有27.8%的毕业生选择,比重也较大;而选择传统就业方向财税机关的仅为13.3%、其他机关事业单位的仅为1.9%。可见,就业方向已发生了变化,企业已成为财税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向,这可能与目前第三产业大发展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勃兴的背景相关。

3. 就业去向的院校差异

从学校层次上看,“985工程”高校的首要就业去向选择升学的比例最高,达71.4%;“211工程”高校的就业去向集中在金融机构,达62.5%;一般院校的就业去向较为多元,各类型单位都有,其中金融机构(43.3%)、工业企业(30%)、商业企业(26.7%)相对较多。因为独立学院样本太少,难以说明其就业去向的差异,在此不做分析。

四、财政学类本科专业建设的基本成效

调查显示,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财税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成效显著。

1. 人才培养目标呈现良好适应性

财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比较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从就业率来看,近三年样本高校财税专业学生的平均就业率为95.34%,表明财税专业人才培养的适应度较高。调查也发现,样本高校都认为自身人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70%以上的高校认为适应或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从就业去向来看,学生就业去向发生了根本改变,由过去以财税机关为主转变为以企业为主,各高校能够面向市场,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使得目前的财税专业人才培养较为贴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其次,从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就业去向的匹配度来看,以应用型、复合型为人才培养目标的,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非升学)的比例较大;以研究型、创新型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升学的比例较大,财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就业去向比较匹配。

2. 课程体系较为完备

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完善,财税专业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课程体系。首先,财税专业课设置相对集中。比如在专业基础课方面,普遍开设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统计学等;在专业课程方面,普遍开设财政学、中国税制(税法)、政府预算、税务管理等。其次,课程设置能与时俱进。表现在应用性课程比重增加,根据财政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和就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根据毕业生就业去向的改变更新课程设置等方面。最后,课程设置能因校制宜。调研发现,不少高校都能根据自身师资、区位、定位等情况开设审计学、数据库技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特色课程,为学生的错位就业、差异化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3. 实践教学初显成效

财税专业实践教学成效较为显著。所有样本学校财税专业均设立了实践教学环节,而且实践教学环节种类较为丰富,包括社会实践、课程实验、教学实习、科研训练、自主实践、校内仿真实习、集中实训、行业调研、毕业实习等形式。60%以上的学校设有4种及以上实践教学环节。财税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很大,平均每所样本高校有实习基地8个,“211工程”高校实习基地的平均数量甚至超过11个。实践教学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财税专业人才培养。

4. 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较高

我国财税专业发展的历史比较悠久,很多老牌高校长期开办财政学类专业,学科基础深厚,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师资、储备了大量后备人才。整体上看,财税专业师资水平较高,生师比、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博士)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具有高级职务(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等指标都已经达到或远超过教育部本科教育评估的优秀标准。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师资水平在不同类型高校间呈梯次分布,部分院校尤其是独立学院的师资水平不容乐观,独立学院的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教师比例和博士教师比例均与平均水平相差20余个百分点,急需提升;同时,即便是部分“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高校,由于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也不尽合理,教师的梯队建设和知识更新仍有待加强。

5. 质量评估与监控制度基本形成

目前,各高校财税专业质量评估制度基本建立,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采取了学生评教、奖惩制度等许多积极有效的评估措施。同时,加强监控制度建设,确保各项质量评估制度的有效落实。比如,把教学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院系领导是所在单位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层层抓落实,确保教学中心地位;在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时,坚持实行教学质量和教学表现“一票否决制”;实行学校领导联系教学单位制度;将本科教学工作纳入院系管理考核指标体系。通过有效的评估和监控,切实保障了财政学类本科专业的教学质量。但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重视评估过程而忽视评估信息利用的现象,有待改进。

五、存在问题与相关建议

1. 适当降低总学分

减少本科学分是现阶段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趋势,过高的学分要求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限制了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总体来看,财税专业的总学分设置偏高。调研发现,样本高校的平均总学分为165.5,其中总学分设置集中在160~169学分的专业占51%,170乃至180学分以上约占32%。根据武汉大学2014财政、税收学排名情况发现,前十高校的平均总学分为160~162,部分“985工程”高校甚至只有140学分,远低于样本高校的平均总学分。财税专业有必要逐步推进学分改革,适当削减总学分,增加实践学分。通过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加强通识教育,强化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加强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等的建设和开放力度,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举措,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优化课程设置

调研发现,一些财税专业基础课程被弱化,比如财政史仅有8所高校开设,这不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一些学校通识类课程严重不足,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交叉课程缺少;社会研究调查方法等工具类课程在一些学校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财税专业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优化,建议各高校在不减少专业主干课程的前提下,根据自身定位与学生选择,设置个性化的课程体系。研究型高校应该充分挖掘本校的优质资源,加大力度开设研究型课程,如财政史、经济数学、计量经济学、中高级西方经济学,并以此为基础探索本硕连读的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保持连贯性;以教学为主的一般院校,需要更多考虑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要增加财务、会计、法律、管理、金融等与实务关联较密切的课程,提高素质训练课程,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其次,各高校尤其是一般院校和独立学院要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重视利用开放课程(慕课)和精品课程等网络资源,突破自身师资的限制,优化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3. 强化实践育人

实践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团队精神、社会适应能力。调研发现,用人单位特别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不少高校财税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实践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联系还不够紧密,还不能适应学生多元化发展以及用人单位对综合素质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强化实践育人。首先,各高校应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实践教学标准,明确专业实践和非专业实践界限,切实提高实验(实训)、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质量。其次,提高课程、教学与实践的契合度,在课程设计时注重实践课与理论课的结合,加强设置桥梁课程,增设社会研究方法等工具类课程。教学内容上,应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市场,应鼓励专任教师与具有一定经验和水平的实务工作者共建财政学类专业特色课程,加深学生对财税专业实务的了解。最后,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注重实习基地准入门槛和后续建设,切实发挥实习基地的平台作用,鼓励学生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挂职锻炼等专业社会实践活动。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尽管财税专业师资水平总体较高,但部分院校尤其是独立学院的师资水平不容乐观,且财税专业专任教师存在进修与培训不够的现象,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着力推进不同层次院校间的师资交流。985、211工程高校财税专业的师资水平较高,要充分发挥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通过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培训班等形式为弱势院校开展师资培训。其次,在教指委的指导下,各类高校也要发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作用,根据财税专业教学能力发展需要,积极借鉴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开展教学研究、教学能力培训、教学服务咨询、教学质量评估,不断改善教师教学,提升整体师资水平。

5. 严格把关教材建设与选用

仅根据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的收录图书进行检索,就找出在2010~2013年期间,我国出版的各类《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教材78本,质量良莠不齐,重复建设严重,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议各院校在教材出版、资助与奖励方面,加强论证,严格评估和把关,提高教材出版质量。对于专业核心课程要选用优秀教材,尽量选用获国家级奖、国家规划立项、国内外知名学者编写的教材。

[感谢49所高校的56个财政、税收专业和10个用人单位配合调查并及时反馈调查问卷,本文研究得到了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上海财经大学教改项目的资助]

财政专业概论论文11 篇4

一、财政学专业概论课内容

(一)、财政学专业概论,专业培养计划及毕业生就业情况 该部分使刚刚进入大学的我们对所选的专业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有大致的了解。

(二)、图书馆,网络使用与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及学术论文写作

该部分使我们认识到如何最大程度利用身边的资源找到自己所需信息,为日常学习及论文写作、考研„„服务。

(三)课程设置与选课方法,专业课设置与学习要求

该部分进一步指导我们如何在大学规划自己的学习,以及本专业学习的具体要求。

(四)实践,创新教育环节设置与要求,财政专业大学生学习方法指导 该部分对财政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指导我们如何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

(五)硕士点设置情况及择校,考研,考证方法指导

该部分对同学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指导,如何更好的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六)学习及职业生涯规划

该部分指导我们如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人生进行系统的规划。

(七)大学生心理,道德及职业生涯规划

该部分指导我们要有健康的心理,提高心理素质,提高职业道德,实现人生更好的发展,二、对财政学专业的认识

(一)、财政的一般概念

1.财政学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对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宏观经济稳定产生影响的经 1

济学分支。

2.财政学重点讨论财政学的福利经济学基础、公共部门存在的理由、预算方案的公共选择、公共产品理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支出的成本效益分析、公共支出增长与控制、税收基本理论与税收制度,以及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协调等内容。

(二)、财政的特征

1.财政又叫公共财政,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分配活动或分配关系,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政府收支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是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财政体制和财政制度。

2.财政分配的主体是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财政分配的对象是劳动力或实物或两者的价值形式,财政分配的手段是凭借统治阶级的力量财政分配的目的名义上是公共需要,实际上主要用于统治者的生活和巩固统治地位的需要。

(三)、经济与财政的关系

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在经济增长滞缓时,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的支出,减少税收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税收、预算、国债、购买性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

三、大学四年学习规划与目标

(一)、大学四年学习规划

1..关于课程设置方面。认真学习财政学的通识教育课,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在规定的时间内修满规定的学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上)(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语文、体育、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

2.关于课外学习方面。大学主要是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学习上的要求与中学有很多差别。从学习内容上看,课程开设较多,一般为三四十门,范围广,要求高,任务重。学生不仅要学好经典理论而且要掌握科技发展信息。从学习方法上看,大学强调启发式教学,课程讲授时间相对少,内容多,速度快,跨度大,抽象性强。教师讲解是提纲挈领式的,往往只讲授有关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介绍有争议的问题和学科发展的趋势,较多的内容则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对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学习管理上看,大学学习的自由度比较大,学生自己安排学习内容的时间相对较多,教师只是把学生领进门,具体内容的组织巩固吸收都需要学生自己安排。这就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从以上几方面看,我们要想在大

学学好专业课程,仅靠课内学习是不够的,有必要在课外温习,巩固所学的内容,以加深和拓宽所学的专业知识。

3.学习方法浅谈。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刻苦,爱迪生曾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现在多数学生成绩不好只因为一个字——懒。所以,我们要想提高成绩,首先就要做到刻苦学习,不偷懒,按时完成作业,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如果做到这些,成绩自然差不了。其次,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每个人都难免会有一些弱科,这些弱科往往会影响我们的总成绩,使我们的成绩总是不理想。对付这些弱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向成绩好的同学请教,问其学习方法及经验,并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一套可行的计划。这样,影响成绩的科目没有了,总成绩自然就好了。最后,合理安排学习任务。有很多人平时不努力,指望考试前几天来发奋学习,以此来提高成绩。这样的人有很多,成功的仅有几个,我希望大家不要拿自己的成绩来开玩笑。我们要合理安排好学习任务,平常把知识掌握好,考试前简单复习一下,轻轻松松获得好成绩,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二)、大学四年学习目标

1.总体目标。在德智体美劳等多个方面得到很大的提高,以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社会生存能力、竞争能力、社交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

2.在文化课程学习方面。认真上好每堂课,珍惜大学生活的每一天,绝不浪费时间,每天用两小时进行课后学习,争取每门课考出优异的成绩,并且尽量将学到的文化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服务于现实生活。在四年的大学生活结束时,我希望自己可以考入知名大学的关于财政金融方面的研究生,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下大功夫认真学习高等数学、英语、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为了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3.在培养能力及适应社会方面。一是心理素质。其次,要培养吃得了苦的心理素质,在困难面前绝不后退,要有解决问题战胜困难的决心。二是理论素质。这里的理论素质不单单是指政治理论,还包括法律理论,专业理论和其他各项理论。三是学习素质。是的,学会学习也是一种素质,这里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上述的各种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学会处理纷繁的人际关系。学习素质更是指创新素质,真正的学习是要把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

4.我的人生目标。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事情要做,求学、立业、恋爱、结婚等。其中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学做人,学做事。在大学阶段确立的目标会对今后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它与人的基本素质的完善有着密切的联系。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如果说高中里的目标比较单

财政实习报告 篇5

在这次的实习实训中,我体会到了财政局对写作方面的要求,每周都会有局组织的公文培训,我也有幸参加了。从函、通知、到说明、公示等一系列的公文培训,在此期间的学习中也提高了我的公文写作能力。

有一次在跟着领导下去查账的过程中收获到了许多课本上以外的专业知识,也更加清楚明白在做账中各项的报销需要哪些凭证。

这次实习也让我深刻的了解到,在工作中和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做人,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我认为这一个月短暂而又充实的实习,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是人生一段很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的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的帮助,向他人虚心求教,遵守组织纪律和单位规章制度,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很多。

财政学专业论文致谢 篇6

虽然感慨良多,但庆幸的是,经过一年多的辛苦耕耘,论文终于得以脱稿。虽然自己不太满意,但毕竟仍是自己的果实,同时身后也有我导师、老师、同学、好友的诸多支持和帮助。

首先,我要向我的导师陈平路副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在我攻读硕士期间,陈老师给予我悉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关怀,使我在学习方法、知识结构、论文写作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提高。论文的选题、课题的研究以及论文的撰写和修改无不凝集着他的心血。陈老师严谨的学风、敏捷的思路、渊博的知识、深厚的学术功底、富有创新意识的思维、豁达的性格使我受益终生。在此,我要对陈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和真诚的敬意,对导师的感恩之情,我将终生铭记!

同时,十分感谢财政系的多位任课老师,他们是:王韬老师,刘芳老师,郑长军老师,张克中老师,刘华老师,罗光老师,陈卫华老师,张睿老师,感谢这些老师在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中给予我的帮助和教育。

感谢我的室友卜金霞、陈诚、易薇以及同窗韩智、邓先华,师妹陈波涛、程婧婧,是他们串连起我那平凡而又值得回味的研究生日子。

财政专业实习报告 篇7

近年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近年来发展较快, 但仍面临许多制约因素, 其中资金不供给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2003~2007年, 中央财政累计安排5.15亿元支持27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各省安排的扶持资金也超过4.6亿元, 但有限的财政资难以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需求。以江苏为例, 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7400家, 涉及全省1/4的农户, 居全国第二位, 入社成员3.55万人, 居全国第一位, 江苏的苏北五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8452个, 占到全省67%。江苏自2004年以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 在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都明确给予扶持, 但是地市财政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情况差异较大:经济条件较好的苏南地区的苏州、无锡等一般设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经济薄弱的苏北地区, 财政支持上往往以省级以上政府为主, 县、镇两级基本上是吃饭财政, 投入很少, 一般没有专门扶持资金, 只是根据情况相机抉择, 给予几万元的奖励或补助。大多数苏北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处于起步阶段, 困难不少:具有规模小、发展质量不高、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一个合作组织不到100人, 有的合作组织只有几十人甚至几个人, 缺少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宽领域合作。合作内容单一, 多数只在生产环节进行松散合作产加销一体化的紧密合作不多。政府部门在对待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上往往具有重数量、轻扶持的倾向, 不少合作组织由政府推动建立, 以获得政策扶持和信贷支持为目标, 很多农合组织都存在贷款难、登记难、运行难等问题。不少农合作组织重分配、轻积累, 导致自身积累相当少, 扩大再生产能力十分有限, 很难从专门的金融组织获得贷款, 政府的专项财政支持很难满足其发展需要, 多数合作组织经费来源主要靠会员缴纳的有限会费。由于缺乏资金, 多数合作组织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和人才技术等方面服务, 限制了合作组织活动的开展和功能的发挥。针对当前苏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实际困难,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1. 采取优惠的财政政策,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要全面落实各项财政支出政策, 确保支出稳定增长。各级财政都要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确保今后每年的总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要合理调整扶持重点, 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到农合组织的关键环节, 重点扶持依法登记、运作规范、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按照有组织制度、有合作手段、有较大规模、有明显效益的“四有”要求, 鼓励农民合作社提升档次, 扩大规模。重点支持扩建种植、养殖基地, 兴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以及水电设施配备等方面, 重点支持新产品、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与推广、品牌培育、商标注册、开展农产品质量标准建设与认证等,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 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要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 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财政贴息、奖励、返还、转移支付等综合财政手段, 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现代农业, 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的良性支农新机制, 建立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投入的长效机制和增长机制。

2、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导向,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财政部门要紧密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这条主线, 突出地方特色, 利用财政资金、农业产业项目资金和农、林、水部门资金等, 大力扶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实现市场和农业生产的紧密结合:支持建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运作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通过建立风险基金、贷款担保基金、贷款贴息, 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同订立等多种方式, 实现企业和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利双赢、共同发展, 提高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支持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基地, 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标准化建设, 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生产与销售有效对接。大力开发区域性特色产业开发, 努力抓好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抓好服务体系、中介组织和市场营销, 真正形成规模, 批量生产, 促进农业的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生产。同时依托产业发展, 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积极发展跨县 (市) 甚至跨省农民专业合作联社, 引导农业优势行业中的同类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跨所有制、跨地区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 建成新型的区域性农产品行业协会, 提高整体竞争力。

3、以管理创新为重点,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财政专业实习报告 篇8

关键词:财政学;实践教学;实验教学

一、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总体情况

为深入了解和掌握目前国内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课题组向国内开设财政学(含税收)专业的高等院校发放了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份,占目前国内开设本专业的高等院校117所的比重约为41%。本次问卷调查内容分为四个部分:一是被调查学校及所在财政学科的基本情况;二是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具体包括校内实验课程设置情况、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情况、假期社会实践情况、毕业实习情况、其他实践教学形式情况);三是财政学实践教学的管理情况;四是财政学实践教学效果与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样本高校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多数院校都采用了设置校内实验课程、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校园实训等实践教学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部分院校还设有专门的职业资格培训教育和产学研合作教育。

校内实验课是各院校开展财政学实践教学采取的最为普遍的形式,在课程设置方面多数院校分门别类地设置了包含政府预算、税收征管等在内的财政学实验课程体系,实验课程以技能型实验和仿真模拟型实验为主。多数院校实验室硬件建设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并根据不同实验课程的需要,平均拥有4-5套教学软件,主要包括用友政务软件、兰贝斯财政管理系统、福斯特纳税申报模拟实习软件、CTAIS税务软件和新中大财政管理软件。

此外,大多数院校与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社会中介机构、企业等校外组织机构协同建立了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校一般都要求财政学类专业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并将毕业实习作为检验学生大学本科理论学习程度的重要实践内容。

同时,各院校开始重视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以及专门的管理评价体系建设,并在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其中最主要的成果形式是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教学成果奖。部分院校将本校的财政学类专业实验课作为区域内的共享资源与其他院校分享,并撰写了有价值的实验教材。这些成果为继续探索财政学实践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二、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各高校财政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实践教学师资建设、教学形式和方法以及资金投入方面,绝大多数样本院校认为从事财政学实践教学的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历,使得实践教学仍然与现实脱节,且与理论教学方法区别不大。2/3院校认为校内实训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无法展现实践教学的优势。1/2院校仍然囿于实践教学资金投入的不足、教学形式不够丰富。近1/3院校认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存在不足,缺少实践教学评价标准。近1/2院校认为实践教学管理中对软、硬件设施的维护和更新不足。此外,实践教学课时少、教学内容缺乏前沿性和实践性、教学体系缺乏完整性也是目前实践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除了实践教学本身的不足,学校和上级单位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也会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建设程度。

1.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近年来,包括财政学类专业在内的高等教育正在完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与急速扩张的学生规模相比,高校办学经费普遍紧张,实践教学经费更加捉襟见肘。从调查结果来看,仅有1/10的样本院校经费投入能够满足实践教学,其余高校都存在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尽管各院校普遍提高了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多数高校的硬件建设基本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但是对软、硬件设施的维护和更新和毕业实习的投入明显不足,无法充分满足实践教学深入的需要,直接影响着学校发展和应用人才培养的质量。

2.实践教学体系缺乏完整性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校内实验课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假期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是各院校财政学实践教学普遍采用的实践教学形式。但从整个实践教学体系来看,各类高校所开设的实验教学项目数量、实验教学项目类型、实验教学课程内容等存在较大差距。

多数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与理论教学衔接不紧密。问题突出表现为_第一,缺乏明确的实验实践教学功能定位;第二,实验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缺乏总体规划;第三,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安排较少,缺乏对理论教学的有力支撑;第四,实验类型设置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第五,实验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上述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训练比较薄弱,专业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显著提升。

3.实践教学师资能力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近3/4的样本院校认为实践教学师资薄弱是制约财政学实践教学发展的主要问题。实验课教学任务多由专职实验课教师与非专职实验课教师共同承担,近1/2的院校没有专职的校内实验课教师,一般由非专职实验教师担任实验教学任务。

同时,担任实验课程教师中超过20%从来没有在财税部门和企业工作或锻炼的经历,这些教师对税收征管、政府预算管理实践自身都是门外汉,又怎么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向学生有效传递实践知识和能力?

目前大多数高校考核制度中赋予学术能力的权重较高,教学能力权重较低,而实践教学能力权重就更低了,缺乏鼓励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相关措施,导致教师更多地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科研活动中。调查结果显示,对担任校内实验课程的教师,1/10的样本院校并未采取任何鼓励措施,只是将其纳入正常的教学工作量核算中,与其他教学形式没有任何差别。仅有不到1/5的院校将承担实验课程作为教师评优或职称晋升的参考条件。对于校外实践教学,部分院校也是采取将其作为教师评优或职称晋升的参考条件,但多数院校仍然只是视其为一般理论教学统一计算教学工作量,1/4院校未采取任何鼓励措施,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校外实训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

综上,实践教学师资基础相对薄弱、实验课教师缺乏相关实践和培训经历、高校缺乏鼓励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措施共同导致目前财政学实验课程的师资建设状况良莠不齐,高水平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人才奇缺,现有的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既定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实践教学呈低水平运行状态。

4.实验课教学方式亟待创新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实验课教学方式仍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与传统教学并无太大差异。授课地点基本上在实验室,由于财政学类专业本身的特点,没有太多的动手实验,老师讲授的内容多为理论内容,学生仍然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即使多数院校引进了实践软件,大多也是与理论课程配套的模拟软件。而且从实际来看,学生对软件本身很容易掌握,但对软件操作背后的理论联系与进一步的改革与完善并不是很清楚。

5.实验课程教材有待统一规范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实践教学教材建设滞后,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在开设财政学实验课程的样本院校中,仅有不到1/2的院校拥有专门的财政学实验教材。实验课程教材的缺乏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而且即便是有教材的院校,多数教材中也缺乏鲜活的实验素材、实验案例,类似于软件操作说明书,无法满足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6.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有待完善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样本高校教学软件的数量和质量基本能够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但超过l/3的院校没有建立教学软件更新制度,无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扩展与实时动态更新,无法跟踪财政税收实践部门业务流程的改革与发展。此外,各样本高校普遍缺乏较高水平的实验室管理人才,有时候存在软件无法维护或者软件遗失损坏的情况,极大地影响了实验教学的组织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7.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价制度不健全

一是对学生的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有待创新。目前实践教学考核形式较为传统,主要是采用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结合学生实习心得、实习单位评价等对学生进行考核。这些考核方式普遍存在重视结果性考核,忽视过程性考核等问题,与理论课的考核基本类似,使得许多学生平时不上课,考试时“临时抱佛脚”,甚至不惜采用一些作弊手段(包括获得用人单位的虚假评价等),最后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财政学实践教学的需要,亟待改革和创新。

二是学校对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不健全。学校开展实践教学评价工作是促进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调查发现,样本高校大多缺乏健全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接近1/2院校未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评价管理制度。近1/3院校认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存在不足,缺少统一教学监控与评价标准,是实践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实际上,各高校对于理论课程教学水平评价一直缺乏科学并具有公允性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对于开展时间不长的实践教学来说,建立统一的教学监控和评价标准也是非常困难的。

8.实践教学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高效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团队和管理制度是保证实践教学体系有效运转的重要保障。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仍有1/3样本院校未设置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导致实践教学管理缺乏规范性。此外,在校外实践教学管理方面,各院校的管理水平普遍较弱,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和制度,也无法从根本上指导和干预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实践方式,只能依靠实习单位最终的反馈信息,造成学校对校外实习学生监管不力,实习过程基本失去监控,实习内容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实习效果难以保障。

三、完善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路径

1.加大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投入力度

如果没有充足的财政投入,任何教学模式的开展都会受到硬件设施的束缚,同时由于实践教学的特殊性,需要大量的教学软件以及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只有加大投入,才能解决硬件和软件不足的问题,只有加大投入,才能快速培养高校自身具有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同时还可以聘请校外实践指导教师,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真正做到实践教学各环节有机衔接,校内实验紧密结合社会实践,实习环节做到有效监督和指导,社会调研和创新创业训练落到实处,既提高了学生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科研能力,又增强了学生进入实践工作的动手能力。

2.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一是重构实践教学体系。从专业实践能力提高的渐进性来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该是渐进的过程:专业认识——课程实验——综合实验——毕业实习——创新创业。其中专业认识主要通过对入学新生进行的财政学类专业介绍课程,使学生了解财政学类专业知识所包括的主要领域和内容,对将来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有一定的了解。课程实验主要是在课堂内依托实验室进行的仿真式和验证性实验课程。综合实验是指将各种片断化的实验课程整合构建综合实验课程,如要将税收征纳、税收稽查两门实验课程构建税收管理综合实验课程,将部门预算编制、预算指标分配、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政府决算、政府会计、财政审计整合为财政管理综合实验课程。毕业实习就是结合自己所学财政学类专业知识和实验课程到校外相关行政事业单位、中介机构、企业等进行实地学习。创新创业实践主要指目前国家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从财政学实践教学的环节来看,包括“实验、社会调研、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五个环节。从实践教学可以植入的课程来看,无论是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都可以渗透实践教学,可以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可以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从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的构成和衔接来看,可以根据本校财政学科培养目标的定位,看培养目标是单纯的应用型人才,还是应用研究型人才或者是单纯的研究型人才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规划和设计。

二是加强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与执业考试对接。我国目前有关财政学类专业重要的财经类执业考试,如初级、中级经济师、会计师和注册类税务师、会计师等执业证书,不允许在校大学生参加考试(如注册税务师为经济类、法学类本科毕业2年),学生步入社会以后不得不边工作、边参加培训与考试。可以考虑在应用研究型大学或者应用型大学尝试允许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执业资格考试,将执业资格考试与实践教学安排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不仅可以缩短专业知识向专业能力转化的时间,而且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此外,我们建议在教育部本科专业设置中,将财政学类专业核心课程的“国家税收”、税收学专业核心课程的“中国税制”,改为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考试课程“税法”;在会计学专业中的核心课程中增加“税法”等,其目的是使学生在校所学内容与注册类执业证书考试内容相衔接。

3.实现校内实验课程考核办法多样化

在设计实验教学方法时,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实行弹性实验教学。对基本的原则及方法采用教师实验室授课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课堂讲授,随后利用软件公司提供的经修订过的数据,设计交易,指导学生进行处理,使学生能熟悉并掌握目前该领域最新的管理技术及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应增加开放时间,允许学生在课余时间自选实验内容,自行安排上机实验。通过网上预约和到实验室登记等方式进行实验,增强学生实验的自主性。

财政学类专业课程实验的考核方式应实现多样化,注重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考核的重心应向学生创新能力倾斜,以构建有利于全面素质提高的评价体系。实验教学指导教师必须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学生参与实验教学活动的整体情况,采用分组形式进行的实验项目,应将单个学生的考核与小组的考核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课程实验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构成,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来确定,如参与情况、个人能力、实际结果的优劣等综合评判。在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实验质量和实验结果做出及时、客观和公正评价的基础上,给予恰当地评分。

4.加强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为解决当前各学校普遍面临的财政学实践教学师资缺乏的问题,各高校可根据财政学类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要求,师资队伍建设可实行“理论型”和“双师型”复合型教师结构。“理论型”教师主要是服务于理论课程的教学以及社会实践问题的探讨和解决,其研究水平和方向分别体现基础理论功底及地区优势和特色,如“财政理论与政策”“财政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对“理论型”教师要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鼓励年轻教师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以适应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而“双师型”教师主要服务于专门的校内实验课程的需要,他既是“教师”,又是“实验师”,这种类型的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执业能力,主要讲授专业实验课程,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适应能力。针对“双师型”教师,学校要创造条件,制定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他们定期到有关部门、基层、企业挂职锻炼,与专业技术人员接触交流,或参与具体项目,以帮助他们丰富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促使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针对目前各高校在激励教师从事实验教学的措施方面仍然缺乏的现状,各高校应从实际出发,向“双师型”教师进行一定的倾斜,在教师评价、职称评审、奖励制度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从财政学类专业所在学院来说,也可首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有意识地对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进行一定的激励。

此外,在一些知名企事业单位、包括实习基地在内,聘请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人员担任实验课程的兼职教师、调查报告的指导教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兼职导师等,定期可给学生开办专题讲座、指导实际业务操练等。

5.探索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

针对目前财政学类专业校内实验课程大多数仍然采用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被动接收的模式,应该探索更为适用的实验课教学模式。目前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了相应软件,学生对软件的操作流程掌握普遍较快,但对操作流程背后的道理了解并不深刻,财政学类专业实验课程变成了简单的软件操作。从本质上来说,财政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是根本不同的,不仅掌握一定的实践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明白实践操作背后的机理,能够成为将来工作中的改革者和开拓者。因此,财政学类专业校内实验课程同样要采用引导启发、问题研究、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从而充分调动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研究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也要进行符合学科特点的“科研渗透”和“现实问题渗透”等探究型教学模式。将科研思维、科研方法、实验设计进行学用结合,全方位、开放型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也能促进学生的创新品质和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6.重视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加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可以促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多个功能的实现。实际上好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不仅可以覆盖本科生还可以辐射到硕士生及至博士后工作站各个层次,不仅可以接受学生实习,还可以聘请兼职硕士生导师、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专业人才定向培养、实践型师资培养、博士后工作站建设等等,因此,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非常重要。但是,财政学类专业校外创新实践教育基地一般建立在财政、税务、会计师事务所等相关机构较多,建立在企业机构较少,加之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甚至部分企业由于对工作连续性和保密性等诸多方面的考虑,导致财政学类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实际开展的合作并不是太多,前些年开展很好的实习现在也越来越少了,使实践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解决的方案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继续加强与财政、税务及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合作,可以选择一些可以开展的公开领域进行,如一些关系民生的社会调查活动,利用学校人员充足、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优势,可以配合政府部门开展调研。二是大力开展和一些企业的合作,结合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财政税收问题开展相应的课题研究、财务人才培养或师资培养。

7.规范财政学实验教学内容和教材编写

如前所述,目前我国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教材建设滞后,在开设财政学实验课程的样本院校中,仅有不到1/2的院校拥有专门的财政学实验课教材。在出版的一些教材当中,关于财政学类专业实验课程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多数高校的实验课程是基于财政收支管理领域来设计的,如政府预算模拟流程、政府采购流程、政府会计实验、税收收入征收、税务稽查等,其教材基本上是基于实验软件的操作流程编写的。少数高校是将财政收入预测分析等一些经济模型引入到实验课程中,类似于统计分析软件在财政学类专业领域的应用课程。因此,教育部财政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可以发挥相应的作用,在充分调研和研讨的基础上,规范财政学类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制定相对统一的财政学实验教学大纲,以规范适合学生使用的实训教材的编写。

8.成立专门的实验室教学管理机构

鉴于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改善实验室教学薄弱的现状,提高实验室教学质量,有条件的高校应该在人员和机构配置等方面向实践教学倾斜,建立专门的实验室教学管理部门,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全校实验室教学的管理工作,指导各院系实验室教学的实施,加强对各院系实验室教学工作的监控,定期对实验室教学软件进行维护和更新,引进和培训实验人才等。

[课题负责人樊丽明、刘小兵;课题组成员:裴育、孙开、孙世强、李香菊、王晓洁、朱红琼;本文执笔人:东北财经大学孙开、崔惠玉、孙哲、田丹,西安交通大学李香菊、赵娜]

上一篇:库房主管的辞职报告下一篇:学校宣传工作方案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