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家乡美》

2024-07-28

诗歌《家乡美》(精选16篇)

诗歌《家乡美》 篇1

家乡美经典诗歌

一、农家秋景

秋已至,天变凉,

农家秋日好景长。

晨露浓,稻禾香,

农夫收秋早起忙。

收割机,隆隆响,

禾草入地粮归仓。

镰刀绣,扁担脏,

躺在旮旯无用场。

厨房里,婆子忙,

中饭煎炒喷喷香。

莲藕嫩,鱼肉香,

一杯美酒下肚肠。

日西沉,景更靓,

歌声阵阵缀斜阳。

鸡鸭肥,牛羊壮,

家家楼前笑声朗。

红花谢,绿草黄,

落红枯叶蕴能量

桂树茂,菊飘香,

农舍内外新气象。

仰白云,俯绿水。

田园处处呈吉祥。

感党恩,念党情,

农村日日奔小康。

二、河南就是咱的家

南北西东走天涯,

城乡一体现代化。

踏遍山水林木地,

唯美河南咱的.家。

南阳玉,洛阳花,

旅游可去三门峡。

新郑枣,信阳茶,

天热来个开封瓜。

固始鸡,潢川鸭,

西峡蜂蜜传天下。

想练拳脚去少林,

舞文弄墨诗圣家。

血汗流淌红旗渠,

傲骨耸立二七塔。

京九铁路穿原过,

水陆空通八方达。

三言两语道不尽,

鸡公山下话桑麻。

虾鲜莲嫩蚌蟹肥,

鱼米之乡尽奢华。

好客中原东道主,

双手敬上毛尖茶。

四海宾朋来做客,

河南就是咱的家。

诗歌《家乡美》 篇2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习作3”:写信介绍自己的家乡。同学们,你的家乡肯定也有与众不同之处。请你给远方的亲朋好友写一封信,选择一两个方面,介绍自己的家乡。

拓展思路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南北、东西地形地貌、气候风俗千差万别。江南已是温暖如春,北方还是冰天雪地;东方已是灯火通明的夜晚,西方还是晚霞满天。 每一个省、每一个县市,甚至每一个乡镇都有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生产的物品不同:沿海城市盛产海鲜类食品;山区、森林地区盛产山货;平原地区大多是鱼米之乡,粮食特别丰富。风俗各异:藏族接待客人献上哈达;维吾尔族接待客人习惯把手按在胸部中央,把身体前倾30度;壮族招待客人双手捧茶;满族人平时见面都要行请安礼等。江苏的特产丰富,几乎每个市都有:南京的盐水鸭、苏州的檀香扇、镇江的香醋、淮安的茶馓、宜兴的紫砂陶器等。本次习作素材丰富,只要同学们多请教长辈、书籍,多听多看地方文化节目,就会获得材料。

习作提示

澧水清 家乡美 篇3

美不美,家乡水。湖南有著名的潇湘四水。民谣说:“湘水宽,资水急,沅水长,澧水清。”然而,我心目中最美的是清澈见底的澧水。2010年冬天,我畅游了魂牵梦萦的澧水流域。我从津市出发,沿澧水西行,沿途参观了澧县史前文明城头山遗址,楚国时期大文学家、思想家宋玉在临澧的遗迹宋玉祠,全国规模最大的临澧九里乡楚墓群,传说李闯王兵败后禅隐的石门夹山寺,以及世界遗产张家界武陵源等,深感家乡历史文化厚重,山水风光奇丽。

美景不胜看,家乡在巨变。首先,交通运输大提速。自古以来,澧水是湘西北主要运输通道,桑植、大庸、慈利、石门那些山区的大宗山货,临澧、澧县的农副产品,都得由澧水运到津市,出洞庭湖,或运往长沙,或运往岳阳,直至驶入长江。我少年时代看到澧水过往的帆船、木排、竹排,如穿梭般的繁忙景象,至今记忆犹新。那时澧水沿岸纤夫很多,他们光着臂膀,背着纤绳,喊着号子,一步一步地艰难前行。然而,曾几何时,澧水水运逐渐萎缩,陆上交通迅速发展。一是有了铁路。枝柳铁路从湖北枝城经石门、张家界直到广西柳州。石长铁路从石门经临澧直达长沙。二是有了高速公路。过去交通不畅,人们开玩笑说:“长沙出发,益阳撒尿,常德加料,张家界睡觉。”现在有了长常和常张高速公路,从长沙到张家界只需3个多小时。三是有了高等级公路。我这次乘汽车沿澧水北岸行进,从津市到张家界,沿途都是水泥路、柏油路,又快又舒适。

其次,经济结构在转变。澧水流域山多平原少,尤其石门、桑植等都是贫困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方面,新的产业不断涌现,如石门柑橘年产800万担以上,成为支柱产业,远销俄罗斯、香港。澧县的葡萄品质好,味道美,已形成品牌。工业化进展迅速,多数县(市)都建立了工业开发区。我这次参观的临澧工业开发区已初具规模,还引进了具有国际水平的高科技项目。尤其张家界市的旅游产业,更是澧水上游的特色经济。过去的山区贫困县走上了以旅游为龙头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致富之路,人民群众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

最后,澧水流域防汛抗洪设施建设有了好的基础。澧水是一条洪涝灾害频发的河流。1998年我曾经组织部队参加湖南抗洪抢险全过程,首战湘江,转战澧水,鏖战洞庭,决战长江。其中澧水、西洞庭湖洪峰水位全面超历史最高水位,导致澧南垸、西官垸、安造垸等堤垸溃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人们曾说那年抗洪一靠军队和老百姓,二靠鹅卵石。这次回家乡看到,澧水已建成了江垭、皂市水库,还将兴建宜冲桥水库,作为全流域大型洪水控制性工程。同時,湖区实施了平垸行洪,山区实施了退耕还林。所有这些都大大增强了防汛抗洪的物质基础,我心里感到无比的欣慰。

祝愿家乡山更青,水更绿,父老乡亲生活更甜美。

(作者系湖南省军区原政委、少将)

诗歌《家乡美》 篇4

美 美家乡

“爱我家乡保护环境”有奖征文:家乡美

美家乡

我爱我的家乡,我的家乡在休宁鹤城。这里的映山红开得正艳,比盆栽的杜鹃显得还要美,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家乡的云真多啊!有的像巨象,像骆驼,像老人„„形态万千。云儿的颜色可真多啊!有茄子紫、梨子黄、玫瑰红、棉花白„„真是五彩缤纷。

家乡的环境也是最令人神往的:河水清澈见底,成群的鱼儿自由地游着,山这边是一簇簇兰花飘香,山那头是翠竹起舞,还有那喜鹊,那百灵,那麻雀,那燕子时而在水面滑翔而过,时而站立枝头歌唱,时而欢愉地嬉戏林间„„清晨起床的时候,我打开窗户一看,眼前一片绿色,隐隐约约能闻到阵阵清新的空气,可以听见鸟儿在不停地叫喊着人们快快起床。太阳快爬上了山岗,一片翠绿更是清晰可见,一阵凉风吹过,使人神清气爽。

一日,我和姐姐在马路上玩,姐姐看见马路上有个饮料瓶躺在不远处,就立刻跑过去捡起来拿在手上。起初,我还以为姐姐会用饮料瓶去抓一条小鱼放进瓶中,可是姐姐一直没有告诉我她的想法,走了大概一百来米,姐姐把手中拿着的饮料瓶扔进了路旁的垃圾桶,这时,我才恍然大悟。接着,姐姐提议道:“我们比赛吧,看谁捡的垃圾多,怎么样?”我爽快地答应了。我们一边走,一边弯腰捡着垃圾,散步的路人看见我们的举动都露出了赞许的笑容。

2022水美家乡美征文 篇5

水,是我们生活中每天都不可缺少的一样东西。我们可以用它来做饭、解渴,也可以用它来洗衣服、洗澡、洗菜,还可以用它来点缀和美化我们的城市和乡村。由此可见,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水,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再说,我们的国家还是一个水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我们每一个人,难道不应该珍惜和节约每一滴水吗?

一天早上,我正在家里和爸爸、妈妈闲聊,忽然听见“嘀嗒、嘀嗒”的声音。我顺着声音找过去,原来是奶奶洗完手后没有把水龙头关紧,小水滴就像泪珠似的不断往下落,真是太可怜了。我想,正是一个好机会,我要好好当一次“节水大使”了。我走到爸爸跟前,对他说:“爸爸,你去把水龙头关紧吧”。爸爸却盯着手里的书无动于衷,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我又想和妈妈去说,妈妈却被电视剧里的主人公吸引住了,只听她说了句:“没事儿,一会关也不迟”。听到这里,我肚子里的火一下冒了起来,三步并做两步地跑进洗手间,使劲拧紧了水龙头。然后又气冲冲地走到客厅,对着爸爸、妈妈大声而又一本正经地说道:“爸爸、妈妈,咱们国家的水资源本来就十分贫乏,如果大家平时再不节约每一滴水,那么将来恐怕连一滴水都喝不着了”。爸爸、妈妈这时才恍然大悟,不好意思地冲我微笑了一下,并朝我赞许地点了点头。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立下“君子协定”: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一定要节约每一滴水。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如果人们不节约用水,那么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可见,水是多么的有用,多么的珍贵。让我们呼吁全社会的人,共同行动起来,一起来珍惜、节约每一滴水吧!

祖国美家乡美演讲稿初中 篇6

中国,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就像一位温柔的母亲,孕育了无数龙的传人。瞧,太湖、西湖是她水灵灵的眸子;长江,黄河是她长长的绸带;大兴安岭的森林,是她碧绿的衣衫;兵马俑、长城,是她美丽的裙子与腰带;故宫、颐和园,则是她迷人的脸妆。她屹立在世界东方,如地球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因为中国从古至今经济发达,吸引了许多国家的目光。他们将贪婪的魔爪伸向全中国。八国联军、日本侵略者……数不清的国家对中国虎视眈眈,发动侵略,在中国这片神圣的土地上犯下了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火烧圆明园……他们妄图打败中国,将所有财富据为己有。面对他们的暴行,中国人名退缩了吗?没有!他们征战数年,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包围了祖国!我们永远感谢先辈们!感谢那些为了国家献身的革命烈士!

在祖国的东面,有一个地域虽小,但连续三年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获得过无数奖项的城市——张家港。这里,也是我的故乡。

张家港——没有上海的繁华,没有北京、南京、西安的古色古香。但是,这里有美丽的双山岛、有唐代高僧鉴真通往日本的东渡苑、还有环境优美的梁丰生态园;没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那样的名校,却又不少教学严谨、致力培养祖国栋梁的学校、老师……张家港并不是什么大城市,更不是中国的“名片”,但是,我就是喜欢这样的张家港,美丽而不张扬,朴素而不陈旧的张家港。

__同志曾经亲手为张家港题写“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这十六个字。这也是张家港的十六字精神,苏州的“三大法宝”之一。多少年来,张家港人一直都在照着这“张家港精神”做事。暨阳湖,曾经只是一片荒地。但是,勤劳、团结的张家港人,经历了无数个日日夜夜,耗费了多少心血才挖成了这片美丽的人工湖泊。张家港公园门口的湖和樱花山,也是无数人洒下的千百滴汗水凝结而成。十六字张家港精神刻在了每一个张家港人的心里:“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

再谈诗歌的跳跃美 篇7

意象是诗歌的重要审美特征, 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形成的形象。这一形象已经不是客观事物的原始形象, 它经过作者的加工, 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意象的跳跃能使意象之间产生空白, 这种空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那么, 诗歌意象的跳跃性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前句“春花秋月何时了”是眼前景物, 后面“往事知多少”是对往事的回忆, 是虚写, 意象开始跳跃了。同样, “昨夜小楼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前句是写实, 后句又是对往事的回忆。仔细读一读, 我们会发现整首词意象总是从一端跳到另一端, 这种跳跃拉长了物与物之间的距离, 从而造成了一个广阔的审美空间。

李白的诗歌历来都被视为是意象跳跃的经典。首先要说明的是, 李白诗歌意象跳跃的这一特点, 是由意象跳跃的语用功能决定的。诗歌意象跳跃能够增加诗歌的容量、丰富诗歌的意蕴, 但一首诗, 乃至一个作者的全部作品能否表现丰富的意蕴, 则不仅依赖于诗歌中是否有意象跳跃, 它还取决于意象跳跃出现的数量多少。

在一个作者的诗歌创作总和中, 如果只是偶尔出现几次意象跳跃, 这对于丰富诗歌意蕴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李白的诗歌创作不但在整体上普遍存在意象跳跃, 而且在具体的单篇作品中, 意象跳跃还常常是多次出现, 例如《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 在三、四句“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与五、六句“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之间;在七、八句“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与九、十句“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之间, 都缺乏信息间的确定与被确定关系而形成了意象跳跃。该诗总计十二句, 三处出现了跳跃。再如李白的《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 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这首诗的情感大起大落, 诗中的“拔剑四顾心茫然”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与“行路难”、“多歧路, 今安在”与“长风破浪会有时”等语句间, 在语义上并没有衔接关系, 意象出现了跳跃。一首诗中多次出现跳跃, 无疑从整体上增加了诗歌表述的内容。

至于另一个擅长跳跃的诗人李商隐, 因为他自身所具有的沉郁敏感的气质, 他的诗, 多缠绵悱恻, 细腻处暗含忧思, 欷时兼容沧桑, 书被催成, 墨尚未浓;深宵操觚, 寒月映发, 令人一吟三叹之句, 比比皆是, 跳跃之处自然也更加不易捉摸。下面是他的一首十分精巧的七律《安定城楼》:“迢递高城百尺楼, 绿杨枝外尽汀州。贾生年少虚垂涕, 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 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 猜忌鹓竟未休。”

登高望远, 所寄者多, 此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三年, 诗人客游泾州, 新试落榜, 郁郁不得志。首联写在安定楼上远眺的风光, 视线所及, 汀州遍野, 情怀自然随之变得萧索起来, 跌宕也就开始了。

接下来是四处用典:贾谊垂涕, 王粲远游, 以这两个人的经历自比, 不遇之情溢于言表, 极富感染力;意念至此, 忽而移转, 回顾自己一直以来所向往的功成身退之心, 用范蠡五湖泛舟的事迹自比。这一下跳跃尚在意料之中, 可是尾联的感慨就跳得让人想象不及了:笔锋急转, 借用庄子《秋水篇》里的故事, 以鹓自喻, 说明“我”志趣高远, 却频遭冷落排挤, 讽刺鸱鸟之流的猜忌。三重感情, 交替呈现, 跳跃得丝毫不显牵强, 令人拍案。

最是家乡夏夜美(例文) 篇8

爷爷奶奶的家在大山里,那里,如同一个世外桃源,令人陶醉。爷爷奶奶的家呀,要数盛夏的夜晚最美。

明月别枝惊鹊

乡下的夏夜,最喜的就是和小伙伴们在阡陌小道上散步。小道两旁高大挺拔的树木投下了半荫,树梢上一轮弯弯的月牙儿挂在天边,撒下了柔和纯洁的月华。常常有那在树上歇息的喜鹊突然鸣叫起来,一边吐着优美的乐鸣,一边扑棱着翅膀向远处飞去。

清风半夜鸣蝉

夜更深了。过了一会儿,只觉迎面吹来了一阵清风,夹杂着晒透了的泥土特有的芳香。树上,几只知了正在起劲地唱着歌。声声蝉鸣为这静谧的乡村夏夜增添了无限生趣!

七八个星天外

行走在夏夜的乡村小道上,不知不觉地就来到了一个山坡上。惬意地躺在山坡的草地上,顿时,一幅星空图扑入眼帘。深蓝的天空中,点点繁星争相闪烁,它们是在开着欢乐派对吧?它们形态各异,有天狼星,大角星……当然,最闪耀的是北斗七星。闪烁的星光把夜晚的天空点缀得奇幻无比。我想,再高明的画家也不过如此吧!

两三点雨山前

忽然,只听一阵雷鸣,要下雨了。我们撤开腿,赶紧一路小跑。才不一会儿,雨噼里啪啦地下下来了。乡野笼罩在雨中,一切显得那么神秘、飘渺,犹如蓬莱仙境一般……

雨停了,乡村田野里的音乐家们都带着自己喜欢的乐器露面了——蛙叫、蝉鸣,还有那不知名的嗡嗡细语,交织成了一曲动人的乡村交响乐……

老家的盛夏夜景,犹如一幅浓墨泼洒的水墨图,如诗如画,美如仙境。我,永远怀念这美丽的乡村夜景!

(指导教师 傅桔红)

我爱家乡美 篇9

四(2)班任青青

我的家乡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边远山区——板场。家乡风景优美如画,养在深闺人未识。我爱家乡的山山水水,我爱家乡的春、夏、秋、冬,我更爱家乡出产的稻谷、玉米、黄豆、小麦……

我的家乡三面环水,一面背山,风景秀丽,别有一番乡村景色。

我家的左边有一棵高大的常青树(人们叫它球栗树),约有五,六丈高,七八尺那么粗。它的树枝,有的粗,有的细,有的向下垂着,有的向上撑起,无数的枝尖像小娃娃的手指似的向上成长。球栗树四季常青,可到了春天,却有反常态飘着金黄落叶,但看上去没有一点变化,还是绿的,球栗树好像一把绿色的大伞,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着我们的眼睛。我们常在河边玩耍,有时一阵大雨来了,我们便急忙跑到球栗树下避雨。这时你可听见树上的鸟在叽叽喳喳地叫唤。循声望去,你会发现树上原有一个个大黑窝。一只只小鸟在里面叫,它们一定是饿了,真的“黄口无饱期”。高大的球栗树是“鸟的天堂”。而球栗树下则是孩子的乐园。每逢节假日,孩子们来到树下,做着各种有趣的游戏。有时,村民则在一旁鼓掌助威,给平静的乡村生活增添无限的乐趣。

我家的右边是菜园,鱼池,还有好几丛竹子。微风吹来,竹子沙沙着响。竹丛中有一群群母鸡带着小鸡觅食,它们构成了一幅独特的乡村美景图。不禁让人想起:“宁可是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名句。

我家背后是一块果园,果园里栽满了绿绿的橘子树。春天,树上开满了雪白的小花,浓郁的花香,引来一群群蜜蜂,嗡嗡的叫声,宛如一首动听的歌谣;秋天,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橘子,橘子藏在绿叶丛中,宛如一各个个小小的灯笼一般,实在诱人。秋风吹拂着树叶,橘子不时露出红红的笑脸,好像在与人们捉迷藏。多么可爱的橘子树啊!

屋前是一层层梯田,鸭子在田里戏水,唱着欢快的歌,此情此景不自然地是我想起:幼时老师教的《赶鸭子》的儿歌。梯田下面,沿着河边是一条宽阔的大路,可以五个人并排行走,每逢赶场天和节假日,大路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他们有的背着背篓,有的提着行李,边走边谈,说说笑笑,神情惬意极了。最让人难以忘怀是:他们边走边与河对岸对唱土家山歌的情景,那高亢悠扬的土家调子,回荡在群山之间,长久不散。河边的沙滩上有数不清的卵石,扁的、圆的、方的、各种形态。村民们常常来到这里,寻找他们喜爱的卵石,背回家中,根据形状,或是实用,或是观赏。我也曾找到一块有如祖国地图状的卵石,放在我的书桌上,时时观赏呢!

不过,我喜欢的活动还是到河边的浅水处摸螃蟹,捉小鱼。和几个小伙伴,拿着箩筐,带着小桶,头顶烈日,卷着裤腿,在微凉的河水中,一连几个钟头都不觉得累。傍晚时分,看着小桶里的劳动成果,坐在河边的卵石上,吸着凉爽的晚风,看着滔滔不绝清澈见底的小河,河里五色小巧的贝壳儿,鱼儿在水中追逐游戏,不时吐着水泡,玩的挺有趣呢!这真是一种享受。家乡盛产小麦,有小麦加工做的面条颜色美,味道鲜,非常好吃。

我家的住房是全木结构的,黑色的瓦、灰色的墙、红色的大门,住在里面冬暖夏凉。院子里摆满古式、今式、土式、洋式的花盆,种着各种各样的花草,一年四季花香不断。过往的行人指指点点,投来赞许的目光。

我常想,既然祖先选择这么好的地方落户,父辈勤劳耕种,建成了这样美好的家园,而我呢,只有勤奋学习,将来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好美丽的家乡,才不辜负美丽家乡的养育之恩。

祖国好家乡美 篇10

我们的祖国是在亚洲的东方,而我的家乡却是祖国的小部分。从前我的祖国非常落后,经常遭受其他国家的欺侮。在这个辽阔的土地上,有着丰富的矿产、石油,还有着勤劳质朴的劳动人民。这群勤劳的人民用自己的双手为祖国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如;修建宏伟的万里长城,北京的故宫,武汉的长江大桥。还有为航天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自从明代的万户利用火箭飞天开始。解放后,1958年我国的人造卫星飞向了太空。中国人民又经过了几代人、几十年的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在2003年10月15日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中国人飞上了太空。接着发射了“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神舟八号”,从这些说明了我们的经济实力和国力在不断的富强起来。

而我的家乡,从前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这里原来只有一条曲折不平的小路。如今截然不同啦,一条高速公路从我家门口通过,每家每户还修建了宽阔的水泥路,一幢幢的高楼拔地而起。不仅如此,从前的好多土地都退耕还林了,还种上了茶叶、梨等经济林木,到处是郁郁葱葱,美丽极了。从这些看出,我们的祖国在变化,而我的家乡也在不断地变化。让我们记住过去的屈辱历史,让我们懂得落后就要挨打,而现在就要努力学习,为今后国家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我爱我的祖国,我爱我的家乡。如果你有机会一定到我的家乡来做客,我们热情地欢迎你。

说明材料

3、题目:祖国好家乡美 学生姓名:黄岚 性别:女

民族:土家学校:梅子完小班级:六年级辅导教师:杜

诗歌促成美姻缘 篇11

唐代有过不少关于宫女因为诉说寂寞、嘤嘤求偶的诗歌流出宫廷后得遇姻缘的故事,其中最为有名的是“红叶题诗”。“红叶题诗”的故事有多种版本,故事男主人公分别有天宝年间人顾况,德宗时人贾全虚,宣宗时人卢渥,僖宗时人于佑、李茵等。情节大同小异,都是宫女题写在植物叶片上诉说寂寞的诗歌,从御沟流出宫廷之后,偶然被这些男主人公得到。最后,无巧不成书,他们不是结成夫妻,便是有过一段情缘。这种结尾未必源于事实,大抵是好事者、小说家的演绎。事实有可能是这样的:真的有一些人捡到过宫女诉说寂寞的诗,但是,后来并没有发生什么爱情故事。

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是这样记载的:天宝末年,因为杨贵妃姊妹受宠,其他宫女都遭冷落,她们因此不愿意待在宫廷里虚度年华。于是有人在落叶上题诗,并且投入水中,使其流出宫廷。上边写着这样的诗:“旧宠悲秋扇,新恩寄早春。聊题一片叶,将寄接流人。”自然,就有人捡到了这片叶子,并且广为传播。顾况听说后,就写了一首唱和的诗:“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女断肠时。君恩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消息传到皇帝耳朵里,于是就放出不少宫女。宣宗朝又有宫女题写在红叶上的诗流出宫廷,被卢渥捡到。诗是这样的:“水流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故事就到此为止,并没有结为夫妇之类的下文。

但是,宫女通过题诗跳出宫墙觅得夫婿的事情,也的确是曾经发生过的。比较靠谱的《唐诗纪事》就记载了下边两则故事。 一则是:开元年间,朝廷给边关军人发放夹袄,这些夹袄都是由宫女们缝制的。有个士兵在夹袄中得到一首诗,曰:“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重结后生缘。”这个士兵就把诗交给了主将,主将又上呈给皇帝。玄宗把诗向六宫全体宫女展示,要求作者不要隐瞒,他不会怪罪她的。于是有一个宫女站出来,自称万死。玄宗很同情她,就把她嫁给了得到诗的那个士兵,并且对她说:“我让你们结成今生缘。”当时那些边关将士听说之后,都感动得哭泣起来。

另一则是:唐僖宗将宫女们缝制的千件袍子分发给边关将士。神策军一个叫马真的人,在袍子中得到一把金锁和一首诗,诗云:“玉烛制袍夜,金刀呵手裁。锁寄千里客,锁心终不开。”马真到集市上卖锁,被人告发,主帅就得知了这首诗,并且报告了朝廷。僖宗命令马真速回京城觐见,把寄锁题诗的宫女嫁给他为妻。后来僖宗避难蜀地,马真昼夜不脱衣服,贴身护卫着他。

宫廷之外,民间也有因为女子题诗,唤回夫婿之爱、挽回婚姻的故事。 濠梁人南楚材到陈颍一带旅游,因为受到当地长官的青睐,乐不思蜀,没有了回家的想法。他的妻子薛媛,就画了自己的像,并且题写了八句诗,诗曰:“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端。已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诗画寄到后,南楚材深为感动,就回到了她的身边,两人不离不弃,白头偕老。唐武宗会昌年间,边关将领张暌驻扎边关已经十年,回家仍是遥遥无期。他的妻子侯氏于是绣了一首龟形回文诗,进呈朝廷。诗是这样写的:“暌离已是十秋强,对镜那堪重理妆。闻雁几回修尺素,见霜先为制衣裳。开箱叠练先垂泪,拂杵调砧更断肠。绣作龟形献天子,愿教征客早还乡。”武宗看到诗后,就让张暌回家团聚,同时赏赐侯氏许多绢帛,以表彰她的才华与对丈夫的深情。

另一个故事是,一首诗挽回了一桩已经结束的婚姻。毗陵人慎氏,她的丈夫名叫严灌夫。因为没有生子,她被赶回了娘家。悲愤之下,她写了如下一首诗:“当时心事已相关,雨散云收一饷(晌)间。便是孤帆从此去,不堪重过望夫山。”诗深深地打动了严灌夫,于是他就把慎氏接回了家,二人和好如初。

至于通过诗歌传情达意,成就一段风流韵事,这种故事在唐代肯定有过不少。《西厢记》的故事起源于唐代,说的是:举子张生邂逅美女崔莺莺,一见倾心,就写了两首艳诗托莺莺的丫鬟红娘交给莺莺,莺莺答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故人来”一诗,一来二去,结成一段孽缘——张生最终扮演了始乱终弃的角色,这跟元代王实甫杂剧《西厢记》的情节大不相同。著名诗人元稹跟成都名妓薛涛之间,大约也是有过一段从诗歌酬唱到枕席之欢的风流日子的。

《初中古典诗歌“美”教法》 篇12

关键词:古典诗歌,读诗,画诗,味诗,悟诗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记载着民族悠久的历史,承载着民族深厚的情感,传载着民族不屈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使学生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欣赏诗美、领略诗情,我对传统的诗歌教学方法进行了尝试性地改进。

读诗—品读诗歌语言美

古典诗词,特别是格律诗,讲究押韵、平仄。诗人创作时情感带动着语音和语义自然流淌而出,流传千古的诗歌作品一定是恰当地体现了音和义的完美和谐。而这也正是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代诗词所具有的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所以非吟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诗歌预习阶段,我就反复指导学生口诵心惟,反复咀嚼体悟,润养身心。在吟诵过程中,学生得到了陶情冶性的快乐,同时收获了阅读的快乐和二次创作的满足,更深深地被诗词博大精深的语言魅力所倾倒。如王绩在《野望》一诗中,描绘了薄暮中所见之景。诗人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设色点染,再用简约文笔粗笔勾勒,描绘了傍晚举目回望,到处一片秋色,在太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和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富有动态美。而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反复低朗读、吟诵读中,深深地被这幅山家秋晚图所陶醉,而图中的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的巧妙配合并非借有色之笔而是借极具表现力的诗歌语言。所以对于古典诗词的教学,教师带领学生诵读和吟唱是学诗的关键一步,更是提高学生对诗歌感知力的基础。

画诗—勾画诗歌图画美

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诗画相通,一首首精妙的诗歌,就是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画。我在诗歌教学中,用极尽可能地各种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资源、个人的声音和语言的艺术将诗歌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画面,这对于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欣赏诗美大有益处,如:我在教授孟浩然《过故人庄》一课时,引导学生感受景物由远及近,村边绿树环抱,郭外青山相依,溪水潺潺,菊花灿灿,村庄坐落平畴,而又遥远接青山,幽静而闲适,主客饮酒交谈,临别之时主人相邀重阳赏菊,客人笑而应之。一幅散发着泥土和稻花清香的农家田园风光如现眼前,这极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急于诵读的兴趣。

味诗—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意象是诗人抒情和表意的基础载体,学生只有准确地把握和理解诗歌意味和内涵,才能体味到诗人在意象中所富存的思想和情感。因此,我在教授曹操名诗《观沧海》之时,为了能学生准确和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怀和抱负,我着力引导学生寻找和理解诗中意象及内涵。曹操在诗中描写浩渺无边,气势雄伟的大海时写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在前文所描绘的廓落无垠的宇宙大背景之下,纵意岩开大笔,以大海的雄伟的气势、阔大的气象作为诗歌的意象,把大海的威严和力量托现于学生面前,学生根据自身所积累的成长经历以及对文字的感知力,能够深深的感受到迎面而来的大海与天相接,空濛而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及至银河的运行似乎都是大海的自由吐纳,大海此时已非实景中的大海,实已与诗人心中所孕之情合而为一,也即诗歌中的中心意象。此时,学生自然地理解到吞吐宇宙,气象宏伟的大海就是诗人心中伟大的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以及对前途充满自信的乐观气度。所以在古典诗歌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将学生在诗中独有的情感体味与他们旧有的生活经历及感悟结合起来,着意使学生在丰富而饱满的诗歌意象所创设的美好艺术境界中,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品味的鉴赏力。

悟诗—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表现的思想感情合二为一形成的艺术境界,是眼前“境”与心中“意”的统一。在懂得寻找和把握诗歌意象作为突破口来理解诗歌主旨这一方法后,我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在诗中是借助眼前的某景、某情、某人这一“触景”的机会来“抒怀”,来表现自己主观而强烈的情感。因此,要想进入诗歌的意境之中,就必须深入地理解并把握诗人如何借助抒情的客体表现心中喜怒哀乐,爱憎好恶等多样的情感,与此同时,我则十分“精心”而“刻意”地引导学生领略诗中“意”与“境”如何浑然一体,“景”与“情”如何水乳交融。我在与学生研讨《湖心亭看雪》课后对比阅读题《江雪》的赏析时,我与学生通过“千山”、“万径”、“绝”、“灭”等词真切地感受到天地白茫茫、寒气彻骨而逼人,江面冰花弥漫,奇寒异常的“境”;后文则以“孤”和“独”分别起句,表现天地阔大,人的渺小而极微反衬出渔翁,即作者内心的孤独,失落之“意”的情感,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将眼前之“境”与心中之“意”巧妙地结合,使人感受到整首诗扑面而来的沉闷和压抑之感,这也正是作者所表现的诗歌意境。这灿若星辰、斑斓多姿的诗歌意境的体味、把玩对培养初中生优良的禀赋和温柔敦厚的人文情怀是不可多得的饕餮大餐。

天蓝水清家乡美 篇13

教材分析

《天蓝水清家乡美》选自人音版教材第六册第十课。这是一首曲调轻快的儿童歌曲,方君默词、时白林曲。曲调素材取自黄梅戏《打猪草》旋律,2/4拍,旋律流畅、动听,全曲具有较强的汉族风韵和乡土气息,是一首典型的地方教材。

教学理念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文化古国,有着宝贵的文化遗产。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和发展,音乐教育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说优秀民族民间音乐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文化“瑰宝”,那么乡土音乐则是其中一块朴实无华的“翡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不能脱离本土文化的根,音乐教育也必须继承、弘扬、发展本土文化,这是我设计本课的初衷。

这节课通过聆听、欣赏、感受、学唱、创编等形式,让学生真正深切体会家乡的艺术文化,相信乡土音乐定会以它的灵魂在孩子心灵深处养起最浓的乡情并深深扎下根。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天蓝水清家乡美》及创编活动。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音乐的情感。

2、通过学唱歌曲,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过程与方法:

通过说戏--听戏――唱戏――编戏几个环节,渗透表现力、创造力、想象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新歌,同时培养学生对家乡音乐的热爱。知识与技能:

1、感受黄梅戏的旋律特点和乡土韵味。

2、能积极参与演唱有黄梅调风格的歌曲《天蓝水清家乡美》。教学重点

通过学唱歌曲初步感受黄梅戏的风格特点。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快板。教学流程

一、说戏――谈话激趣

说到戏曲可以说我国的戏曲艺术真是百花齐放,五彩斑斓,在国际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谁能说说或唱唱我们安徽的地方戏呢? 〈师生讨论、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此种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参与表现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对戏曲艺术产生兴趣。]

二、听戏――导学铺垫

下面我们来欣赏黄梅戏《打猪草》的一个片断。〈多媒体播放《打猪草》片断〉

听后提问:这段戏曲好听吗?哪句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师:“呀子依,依子呀舍”这是《打猪草》中最典型的一句衬腔〉

三、唱戏――学习歌曲 1、黄梅戏简介

黄梅戏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汉族韵味,其内容形式丰富多样。近些年由于生活环境的污染,对动植物造成很大危害,也威胁了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不少词曲家开始写歌为孩子们呐喊,于是黄梅戏的内容形式也出现了崭新的面貌。2、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歌。〈播放录音范唱《天蓝水清家乡美》〉

提问:你能听出这首歌和哪部戏曲的旋律相似吗? 〈刚才欣赏的《打猪草》片断〉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听觉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聆听、发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3、朗读歌词(1)、出示快板,它是戏曲中常用的一个伴奏乐器。(2)、用一板一眼这个节奏为歌词伴奏,用原汁原味的家乡话来读词。

[设计意图:用地方话念歌词亲切有趣形式活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熟悉了歌词并产生了兴趣。] 4、跟录音范唱小声唱词,体会歌曲旋律。5、情感启发(1)、空气的污染,小鸟和小鱼有什么反应,你能用动作把它们这种害怕,恐惧的心情表现出来吗?(2)、空中若没有小鸟,水里没有小鱼,大自然没有生机,我们的健康受到了威胁••••••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情唱这首歌? 〈试着用这种心情哼唱这首歌〉

[设计意图:通过启发谈话、表演,让学生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为学生演唱歌曲时能把握歌曲的情绪、风格作铺垫。] 6、学唱歌曲(1)、提示学生唱出风味,掌握速度。(2)、练唱时体会歌曲的强弱拍。(3)、跟琴唱,纠正不足处。(4)、〈启发学生完整演唱这首歌〉 7、情感升华(1)、无辜的小鸟、小鱼受到了伤害,什么原因造成的?(2)、在环境保护方面你将怎样做?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进一步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四、编戏――拓展延伸

(一)、创编歌词(1)、现在因为环境治理,我们家乡的美景随处可见,说说我们的家乡美在何处?〈师生畅谈……多媒体展示家乡风光:皇藏峪、五柳清泉……并配黄梅戏背景音乐〉(2)、提问:这首歌曲叫什么名字?我们刚才唱的这两段歌词能不能体现家乡的美?你能不能根据歌名创编一段歌词?(3)、表演创作成果,唱唱新编的歌。

[设计意图:感受音乐与相关文化,用家乡美妙的风光感染孩子,让他们带着兴奋、新奇融入美丽的家乡风貌,融入创作中。]

(二)、回归自然(1)、家乡有你们这些环保小卫士们,将来会更美。〈模仿鸟儿快乐鸣叫,鱼儿自在地游〉(2)、听姑娘们又唱起了动听的歌,宁静的地方还能听到回音呢……教师表演唱.(3)、同学们让我们尽情地歌唱我们美丽的家乡吧!

[设计意图:音乐来源于生活,回归自然的环节设置,能让学生通过参与表演,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音乐,同时达到一定的技能训练。]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唱并感受了黄梅戏的风格特点,黄梅戏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风味,它是我们每个安徽人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关心多唱唱家乡的歌,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听到你们创作的皖北歌谣。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关注家乡音乐,注重音乐的可持续发展。]

税收带来家乡美 篇14

俗话说“财为国之本,税为政之要”,这句话的意思是:强盛国家最基本需要的是财政,而税收占国家财政收入很大一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税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多么重要。税务部门必须切实肩负起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光荣使命,为祖国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家乡的大桥、二桥,风景如画、烟雾迷蒙,令人如痴如醉。桥两边的垂柳在雾气中舒展了青绿色的细叶,婀娜多姿,风情万种。如一个个少女满怀柔情地迎接每一个人。银白色的桥在晨雾中若隐若现,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捉摸不透。看似平静的大桥上却很喧闹,一辆辆高级轿车旋风般疾驰而过,如一条蜿蜒的长河奔腾不息,真可谓“车水马龙”!站在桥上,向下俯瞰,只见波涛汹涌,一波推这一波,奔向远方,奔向刚刚升起的朝阳。这一切,又是靠什么造的呢?经过我一番查阅,才明白,原来,大部分的财产都来自于税收。政府把钱收缴上去,用来造桥,使交通畅通,造福了人民。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啊!

税收的收入不仅托福于国家,使它增强了经济实力,加固了各种基础,还给了我们这些平民百姓一片福荫。记得上个星期六,我去外婆家,走到屋前的小路上,一眼就发现原来凹凸不平、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的土路焕然一新,变成了光洁平滑的水泥路。水泥路在太阳的映照下闪闪发光,仿佛镶嵌了许多小小的宝石。我长舒一口气,感到非常轻松。环顾四周,我惊讶的发现什么都变了样:只见小河清澈见底,小鱼在其中自由自在地游动;一棵棵大树屹立在大地上,像一个保护家园的卫士,树叶青翠欲滴,一阵风吹过,沙沙作响…… 这些景色,令人赏心悦目。我不禁问外公:“家乡的变化怎么这么大呢?”外公扬了扬长寿眉,说:“这都是税收的功劳啊!有了国家的财政拨款美化环境,当然漂亮啦!”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感到非常自豪。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还有一些不法分子,不交税款。更有甚者,不但不交税,而且企图吞吃税款他们利用职权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给治安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对这种人,我们一定要严惩不贷!

最后,我呼吁大家一起携起手来,按时交税,发现违者,及时举报。那样,在税收的帮助下,我们的家乡一定会更美好!

温庭筠诗歌的清逸美 篇15

一、清逸淡远

许学夷的《诗源辨体》中说:“今观其七言律, 格虽晚唐而清逸闲婉, 无尘俗之态。”温庭筠的一部分羁旅、表现自然的诗歌吸取了陶渊明诗歌清新自然的风格, 也有像王维、孟浩然诗歌中清逸淡远的一面。与此同时受到晚唐社会普遍趋向佛僧的影响, 于是他的诗歌中也就有了一些访僧和问道的篇目。

如《开圣寺》:

路分溪石夹烟丛, 十里萧萧古树风。

出寺马嘶秋色里, 向陵鸦乱夕阳中。

竹间泉落山厨静, 塔下僧归影殿空。

犹有南朝旧碑在, 敢将兴废问渔翁。

其中“竹间泉落山厨静, 塔下僧归影殿空”两句, 更多表现的是一种悠闲与清逸。

若说年轻时的温庭筠为了逃避现实而用浓香脂粉等方式的话, 那此时的温庭筠, 随着年龄的增长, 对舞榭歌台的生活已没有多大的兴趣, 但此时的空虚之情如何抒发呢?只有通过自然景物及在佛禅中寻求安慰, 调节心情。

如《利洲南渡》:

淡然空水带斜晖, 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 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 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 五湖烟水独忘机。

温庭筠早期的愿望没能实现, 再加上生活上的失意, 最后变成为对大自然的归依感和对隐逸生活与隐士的认同感。换句话说, 温庭筠在观念上既追求平静的隐逸生活, 在实际生活中却又留恋功名。

在诗歌中, 为了突出和追求诗歌的清逸, 温庭筠还写有一些与寺僧相互来往的诗作, 如温庭筠的《赠楚云上人》:

松根满苔石, 尽日闭禅关。

有伴年年月, 无家处处山。

烟波五湖远, 瓶展一身闲。

岳寺蕙兰晚, 几时幽鸟还。

此首诗虽在艺术和意境上没多少过人之处, 但也属清逸之作, 同时还有些许的清寂。可以看出晚期的温庭筠与很多寺庙的僧人都有来往, 并且试图亲近佛老, 因此对僧人生活有一种向往和追求。温庭筠的《送僧东游》中, 诗人与僧师的别离, 顿时让人感觉到一种凄凉, 即便以后有心问禅, 又找何人“问禅”呢?内心深处的情感又如何寄托呢?

在温庭筠的后期诗作中很少能再见到一些色彩浓艳的修饰性词语, 诗中呈现出的色彩感觉也趋于清, 而且, 温庭筠给我们构建了清逸淡远的诗歌意境。如诗歌《秋日》、《送僧东游》和《春日》等中的几句:

牧羊烧外鸣, 林果雨中拾。

灯影秋江寺, 篷声夜雨船。

门静人归晚, 墙高蝶过迟。

庙前晚色连寒水, 天外斜阳带远帆。

除此之外, 温庭筠诗歌中还常常以细致的体悟与观察, 寥寥数语便勾勒出自然景物细微幽妙的变化。这种体物精细、多形似之言、刻画工巧的特点大多是受六朝诗人的影响, 比如:

树凋窗有日, 池满水无声。 (《早秋山居》)

点细飘风急, 声轻入夜繁。 (《春初对暮雨》)

萍皱风来后, 荷喧雨到时。 (《卢氏池上遇雨》)

温庭筠在精心刻画的同时, 使诗歌意境表现出了一种远离尘嚣纷扰, 追求宁静和淡远的风致。

二、孤寂落寞

晚年的温庭筠已不再是过着醉酒纵歌的生活, 更多的是面对现实和个人遭遇时表现出的无奈与失意。即便是才气纵横的诗人, 仕途中屡次的受挫, 报国无门, 生活落魄, 于是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出的是不得不向这样黑暗和残酷的现实低头。如果说清逸淡远是温庭筠诗里很少能引起人们注意的特点的话, 那么从诗歌的内容和读者的情感方面来看, 还可以在清逸淡远之外, 加上一些, 如伤感、孤寂、落寞等限定词, 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温庭筠诗歌所特有的风貌。

如温庭筠的《苏武庙》:

苏武魂销汉使前, 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 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 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 空向秋波哭逝川。

眼前景物却融入了当下情感, 温庭筠因伤今或伤己而怀古, 所写的景物变为“有我之景”, 这样便达到了动之以情的效果。温庭筠一生坎坷, 而诗中苏武精忠精神可嘉但不堪流年, 温庭筠以自身经历来揣摩古人心思, 这就使得他的一些咏史怀古额诗篇更具个人色彩, 有着自己的胸襟和抱负, 感情至真至深。他的《芙蓉》一诗:“刺茎澹荡碧, 花片参差红。吴歌秋水冷, 湘庙夜云空。浓艳香露里, 美人青镜中。南楼未归客, 一夕练塘东。”诗歌中虽用浓艳的笔法写芙蓉美人, 但也用了清淡的笔法写出了秋水夜景, “冷”和“空”二字道出了, 即便是再好的嫣红翠碧也只是冰凉寂寞的景色。

他的《过陈琳墓》, 曾益称这首诗能够直抒胸臆, 悲壮, 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漂泊不遇的思想感情。温庭筠的《过陈琳墓》这首诗不仅内容丰富、深刻, 风格也变浮艳轻靡为气韵清拔, 格调高峻。

如《过陈琳墓》:

曾于青史见遗文, 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 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 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 欲将书剑学从军。

这首诗看似凭吊古人, 实则是感慨自己的身世遭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诗人经过陈琳的坟墓, “今日飘蓬”暗示诗中所抒发的感慨与温庭筠的际遇是密不可分的, 而这种感慨又是联系陈琳这位前贤来抒写的。而“石麟埋没藏春草, 铜雀荒凉对暮云”两句写出陈琳墓在荒草之中的荒凉、孤寂与落寞, 诗作借景抒情, 气韵清拔。

如《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骚墙。

因思杜陵梦, 亮雁满回塘。

这首诗是温庭筠诗歌中比较经典的篇目, 尤其是“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两句, 人们广为流传。胡仔在《苔溪渔隐丛话》中说:“古今诗人, 以诗名世者, 或只一句, 或只一联, 或只一篇。虽其余别有好诗, 不专在此, 然播传于后世, 脍炙于人口者, 终不出此矣, 岂在多哉。”如“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 写行人早行的事情, 但可以看出, 清晨, 作者独自一人出发赶路。“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两句给人一种清冷、孤寂的感觉, 因此, 自古凡是抒发漂泊在外, 背井离乡情感的人都会拿这首诗歌作为典型。诗人个人的悲剧与社会的暗淡无望使得温庭筠的诗歌中显现出的“清”又带上了苦涩的意味。从文学发展来看, 温庭筠的诗歌中所呈现出的“清”则源于山林乡野之中的“清逸淡远”和“孤寂落寞”, 这也是晚唐时期诗人报国无门, 怀才不遇的一种感怀。

摘要:温庭筠诗歌题材丰富, 风格多样, 除了受李贺影响的齐梁乐府和辞藻浓艳的七言律诗, 表现出绮丽的一面外, 温庭筠的行旅、登览及问禅访僧的诗篇, 这些诗并不用浓艳的辞藻, 而是表现出淡远的一面。本文通过对温庭筠诗歌的分析, 看出温庭筠诗歌的清逸美这一特点在其诗歌中的彰显。

浅析杜甫诗歌的“风骨”美 篇16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中提出的“风骨”理论尤其被后人所重视。初唐时期,陈子昂倡导“汉魏风骨”,并且对“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齐梁颓靡诗风持反对态度;盛唐时期,李白“雄浑豪放”和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对“风骨”理论又加以阐释。他们为“风骨”在唐代甚至后代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盛唐时期是中国诗歌文化发展的最高峰,其对“风骨”的发展具有唐代独特的时代精神。特别是“诗圣”杜甫,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生活环境和人生际遇,形成了他独有的创作风格,在诗歌内容、创作语言和创作思想上都对“风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总之,唐代诗人对推动“风骨”的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形成了唐代诗歌独有的“风骨”之美。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我国历史上对百姓最关注的诗人之一,他崇尚“凌云健笔意纵横”,是当之无愧的“风骨”继承者和发展者。杜甫论诗赞扬“骨气”、“骨力”,内容上要求抒写现实,关注百姓疾苦,批判统治者的昏庸,旗帜鲜明地继承了《诗经》和汉魏以来诗歌的慷慨之气,发扬了刘勰的宗经、崇古思想,反对绮靡的诗风。杜甫的诗,不仅内容极为丰富,而且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杜诗中充溢着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崇高精神。杜甫的诗被公认为“诗史”,无论是诗的内容还是创作思想,无不体现着“风骨”的魅力。

一、从杜甫诗歌内容看其对“风骨”的继承

从杜甫诗歌的内容上看,他不仅写宴游诗、山水诗,而且写羁旅诗、咏怀诗,更重要的是,杜甫用他的诗,记叙了安史之乱时很多的重要事件,写了人民在战争中所承受的苦难,用生动饱满有血有肉的形象,展现了战乱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因此,杜诗被称为“诗史”,对史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很多为人所知的历史事件,在杜诗中都有反映。风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文章思想内容要充实,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这也是“骨”的具体体现,而杜甫的诗歌不仅是对客观世界的描述,而且融入了他个人强烈的思想情感。从杜诗中,我们看到了四个字“为民请命”,即儒家“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

杜诗不仅广泛反映了百姓的痛苦生活,而且大胆地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要求。在“三吏”“三别”中,反映出各个阶层的人民在残酷的兵役下所遭遇的苦难;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他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中的黑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在这首诗中夹叙夹议,表达了错综的内容和复杂的情感。在《丽人行》中,他先描绘丽人体貌、服饰,然后由“就中云幕椒房亲”转到描写杨氏姊妹的穷奢极欲上,与她们的外表形成鲜明对比。在《春望》中,他表达了对国破家亡的深忧巨痛,是伤春感时,更是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切忧虑。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宏愿,并宁愿以“冻死”来换得广大饥寒士人的温暖,这种崇高的精神确实难能可贵。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出杜甫的诗歌是极具内容的,并且内容丰富,刘勰在论风骨时提到:“捶子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文心雕龙·风骨篇》)可以看出刘勰反对内容贫乏、空洞且辞句堆砌冗长的作品。而杜甫在创作中正是避免了这样的缺陷,从而具有“风骨”之美。

二、从杜甫诗歌创作的语言看其对“风骨”的继承

从杜甫诗歌创作的语言上看,他在炼字炼句上是相当成功的。“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文心雕龙·风骨篇》)在刘勰看来“风骨”和“采”都是很重要的,如果“风骨”乏“采”,就会象鹰隼那样,虽能翱翔于天,却因没有采羽,不能逗人观赏。如果“采”乏“风骨”,就会象野鸡那样,虽然好看,却不能高飞,只有“风骨”和“采”兼具,能披着绚烂的文采在高空翱翔的,才可以称为文章中的凤凰,达到理想的境界,才会产生巨大的感人力量!当然“风骨”和“采”仍然是有主次问题的,他认为“采”只能是“风骨”的补充,为“风骨”服务,不能主次颠倒。杜甫在语言上精于用字,刻画细微,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但并没有影响诗歌的“风骨”,反而是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他炼字的独到之处在于表现人的神情韵味,运用动词使整个诗句充满生命,运用副词使诗句婉转而疏畅,运用颜色字来强化情感色彩,运用双声叠韵以使诗的声调更加和谐悦耳,运用俗字口语使诗的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全文章法、句法、字法严谨,但法极无际,晓畅自然。这首诗不仅纯熟的运用格律,更可贵的是诗中用字极为准确生动,写得绘声绘色,作者欣喜之情跃然纸上,“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再有“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句既是当句对又是流水对,“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连用四个地名,累累如贯珠。可见,杜甫创作时在炼字炼句上下了很大功夫,而对章法、句法、字法的严格要求并没有影响诗歌内容,反而使诗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他自谓“语不惊人死不休”,属语遣词,必极尽意之所至,以求在形神上符合所写的实际。而七古不似五古,可以从容委曲叙写,文词更须有强健的骨力,乃能振起气势而不致庸沓软弱,所以杜甫七古风格,大致是沉着雄健的。相对于五古而言,杜甫的各种语言特色,使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多彩,充满风骨意蕴。可见,杜甫在炼字炼句上是相当成功的。

三、从杜甫诗歌的创作思想看其对“风骨”的继承

从杜甫的诗歌创作思想上看,他也符合了“风骨”的要求。刘勰认为文章应该“风清骨峻,篇体光华”,怎样才能做到这样呢?他又说到,“若夫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画奇辞。”(《风骨》)可见刘勰认为必须善于学习,从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广集创作方法,从中吸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经验。杜甫对前代的文学遗产就采取了正确的态度,他的原则就是“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既要继承风雅传统,“别裁伪体”(别,是分别,鉴别;裁,是裁去,革除。“伪体”指思想内容不健康,格调卑下的,便是“伪体”)。又要“转益多师”,这才是对待文学遗产的真正态度。诗人对于丰富的遗产不是兼容并蓄、全盘吸收,而是有所批判,有所选择。在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中论述得最为充分。他说“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杜甫指出齐梁文学有很多不足,不愿作其“后尘”,但是又认为齐梁文学不能全盘否定,对齐梁文学的认识要一分为二,既要充分吸取齐梁文学的精华部分,即“清词丽句”,接受其有价值的艺术经验,又要舍弃其卑下、轻艳的一面。从而纠正了陈子昂、李白等在矫枉时出现的偏颇。除了《戏为六绝句》,他还在《解闷十二首》、《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等诗中,谈到了诗歌的创作主张。

对于庾信的评价也可以看出杜甫对前人的态度,他充分肯定了庾信在诗歌上创作的成就,对当时一些后进之辈的简单否定很不满意。杜甫说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在其他很多诗中,他也对庾信给予肯定的评价。刘勰认为创作要有敢于冲破旧的束缚、不断继承和革新的精神,“体必资于故实”,“数必酌于新声”(《通变》),文体及其要求是古今相承有一定规定的,所以必须借鉴前人。而语言文情是随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就要独创新声,这样,才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通变》)。杜甫不但学习了前人有益之处,而且很多方面都有所发展,律诗、叙事诗都有改革和创新。杜诗的出现呈现出两大转折,一是诗歌由抒情转为叙事,一是诗歌由歌唱理想转为写实人生。所以,可以说杜甫是处于中国历史转折时期的一位继往开来的伟大诗人。

综上所述,杜甫的诗歌创作体现了“风骨”的特征和要求,而且在各方面也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在内容领域的拓展、文学思想的继承,语言创作的锤炼和艺术风格的多样等各方面,都继承并超越了前人。杜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不仅是唐朝更是我国诗歌史上一篇华彩的乐章。

[1]萧涤非.杜甫诗选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施蛰存.唐诗百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上一篇:机械专业简历模板下载下一篇:网上书店软件测试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