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共9篇)
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篇1
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课表要求:
1、概述中国共产党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条件
⑴思想基础:胜利后,开始在中国传播。
⑵阶级基础:五四运动后期,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⑶组织基础:的建立。第一个:北京:李大钊
2、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⑴时间地点:
⑵内容:大会通过的党纲规定:党的名称为;党的性质是;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建立,废除,直至消灭
阶级差别.选举组成中央局,为书记。
⑶意义: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中国出现了以为指导的3、走向成熟:1922年中共二大的召开 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反对建立
4、领导工人运动
⑴概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开展作为党的中心任务之一。
1921年8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这是党领导工人运动的最高机构。
1922年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第一次高潮,起点终点
⑵认识:必须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二、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年—1927年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背景:(1)中共总结领导工人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提出建立的主张;
共产国际的指导,1923年中共三大确立了的方针;
(2)国民党是当时比较革命的党,孙中山同意合作。
2.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重新阐释了,确立了的三大政策。
3.意义:推动了反帝反军阀的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二)、国民革命运动表现
1.开始:国民党一大标志大革命开始
2.工人运动
(1)五卅运动:1925年5月
性质。导火线
高潮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三次胜利占领上海,领导人
3.高潮(发展):北伐
(1).政权保障:广州国民政府:1925年成立(2).北伐的主力:(3).北伐的对象:以为代表的北洋军阀。
(4).北伐的战绩: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三)大革命结果:失败,国共合作破裂
1.标志:反革命政变。
2.原因:—----主要原因。
(2)中共不成熟,放弃领导权------根本原因
(3)中外反动势力强大,联合剿杀-----客观原因
3.教训:中共认识到要想取得革命胜利,必须掌握革命领导权,尤其是革命武装的领导权;必须坚
持武装斗争.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1937年
(一)工农武装割据
1、南昌起义
时间:人物
意义:打响了的第一枪,标志着
2、八七会议:确立了的总方针。秋收起义:1927年9秋收起义爆发。最初武装斗争以后来转变为开始建立。
3、井冈山道路
(1)含义:即, 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2)实践: 1927年10月,开展。
(二)、红军长征与西安事变
1、红军长征
(1)背景: ①“九一八”事变,日本占东北,进逼华北, 民族危机加深;
②国民党蒋介石坚持“”,实质:
③原因:
(2)重大事件:
①遵义会议
时间内容意义
②《八一宣言》:1935年8月1日中共发表,提出了的主张
(3)长征的胜利:1936年红军在为中心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2、西安事变
(1)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国民政府内部分化
(2)时间 人物
(3)中共方针
(4)结果:和平解决。
(5)和平解决的意义2
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篇2
中国左翼文学深受“拉普”影响, 吸收了“揭穿一切假面”、“表现革命的战斗的英雄”、“文学大众化”等一系列理论, 有效地克服了文学上的“革命的浪漫谛克”倾向。但“机械论”、“假的客观主义”、“标语口号主义”等新的概念化、公式化的问题又产生。
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 以世界观来代替方法论, 在理论上存在严重的缺陷, 但以自身来解决这些问题, 似乎不切实际。加之文艺在新的形势下蓬勃发展,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应运而生。
一、新的口号的传播
20世纪30年代初, 苏联文艺界的动向很快传到了中国。1932年, 张闻天化名哥特在中共中央机关报《斗争》第30期上发表《文艺阵线上的关门主义》一文, 严厉批评左翼文艺运动中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他指出在有阶级的社会中间, 文艺作品都有阶级性, 但绝不是每一文艺作品, 都是这一阶级利益的宣传鼓动作品。1933年初, 《艺术新闻》上刊登了日本作家上田进的译稿——《苏俄文学的新口号》, 成为最早介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报道。最早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现实主义美学介绍到中国来的是瞿秋白。他在1932年就编译了一本《“现实”——马克斯主义文艺论文集》, 从1933年起, 这些译文便在《现代》等期刊上刊载。1933年11月1日, 周扬在《现代》杂志上发表《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之否定》一文, 正式阐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意义。他认为真实性与典型性, 大众性与单纯性是其主要特征。由于周扬在文中将典型观与“写本质”论联系在一起, 忽视了典型的鲜明个性及其内涵的丰富性, 因而在左翼文学阵营中引发了一场关于典型问题的争论。[1]
二、“典型”论战
1935年5月, 胡风发表《什么是“典型”和“类型”》的文章, 拉开了论争的序幕。他指出典型是从社会群体中抽象出的个体人物的特征, 而非群体特征的个性。它包括普遍性和特殊性两个方面。他以阿Q为例子, 认为对于辛亥革命前后以及现在少数落后地方的农民来说, 阿Q所谓性格是普遍的 ;但对于其他群体, 比如商人群体、工人群体甚至现在的不同的社会关系里的农民而言, 他的性格又是特殊的。胡风所强调的典型主要是针对个体人物的性格不同于另一群体的特征, 忽视了个体本身的特殊性。1936年1月, 周扬在《现实主义试论》中, 修正了胡风的意见。他认为“阿Q的特殊并不在对于他所代表的农民以外的人群而言, 而是就在他所代表的农民中, 他也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他有他自己独特的经历, 独特的生活样式……一句话, 阿Q真是一个阿Q , 即所谓‘This one’了”。[2] 周扬强调典型的创造是由某一社会群里抽出最性格的特征, 再将这些抽出来的特征体现在一个人物身上, 使这个人物并不丧失独有的性格。所以典型具有某一特定的时代, 某一特定的社会群所共有的特性, 同时又具有异于他所代表的社会群的个别的风貌。“但周扬受他的实践理性精神的制约, 在当时更关心典型的社会性和思想性的一面。”[3] 后来胡风又陆续发表了《现实主义的“修正”——现实主义论之一 :关于“典型”底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答周扬先生》、《典型论底混乱》, 从典型的普遍性角度反驳周扬的观点。同时还批判了周扬关于创作典型的观点——用丰富的想象力综合、夸大实际上已存在的或正在萌芽的某一社会群共同的性格。面对胡风的“修正”, 周扬发表《典型与个性》一文, 阐明典型的个性与共性的复杂关系。他认为作家所处理的都是复杂、矛盾的实际生活中的人, 如果不能深刻地观察和解剖各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 反而独创不出典型, 有使“个性消解在原则里面”去的危险。
可以说, 周扬主要是从他当时的境遇与对中国革命走向的担忧而接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他在《新文学大系》序言中反思到 :“我一向认为, 中国左翼的文艺理论准备不足, 其突出表现之一, 便是对创作实践缺乏研究。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敌我斗争形势的紧张, 左联受‘左’的影响……忽视了文艺本身的建设 ;另一方面则是在指导思想上, 没有真正意识到理论和实践不可分割的联系。”从1932年起, “左联”提倡“大众文学”的口号, 通过文艺的大众化达到教育民众的目的, 所以文学创作多是从革命和政治考虑, 忽视了艺术性, 而“左联”内部存在的宗派主义和创作公式化的倾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的传入正好可以纠正这些弊病。胡风于1933年回国后, 便与仁人志士一起加入“左联”战斗行列。他深受鲁迅的影响, 继承了他在五四时期开创的具有战斗精神的的文学传统, 注重作家个体的感性实践, 强调文学应摆脱狭隘和贫枯的限制。他认为 :“艺术 (文学) 作品是在形象里反映世界、认识世界。这意思是说, 艺术 (文学) 作品底内容一定是历史的东西。离开了人生就没有艺术 (文学) , 离开了历史 (社会) 就没有人生。”胡风和周扬分别代表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两种理解模式, 通过两者的相互论争, 促进了中国文艺理论的建设和发展。
小结
总的来说, 通过文艺的翻译和阐释, 创作者内部关于一些重要概念, 诸如典型的探讨,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正式代替“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 成为中国左翼文学所奉行的唯一创作方法。
摘要:20世纪30年代, 中国“左联”为了克服文学创作中存在的公式化, 概念化倾向, 适应革命的需要, 接受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新的创作方法, 并在文坛内部引起了新的争论。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典型
注释
1[1]《俄苏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陈国恩等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第96页。
2[2]周扬:《现实主义试论》, 《新文学大系:1927-1937》 (文艺理论集一) , 上海文艺出版社编, 1984年版, 第95页。
第20课 众星拱月与一盘散沙 篇3
“结构完整”,在散文中就没有了固定的格式,散文的特点就在“散”,是指它的选材并不受局限,可以多种多样,但这多种选材必须围绕着中心展开,与文章中心构成众星拱月之势,散文才是一个整体。所以,散文的结构就体现一个灵活多变的特点。
【样题分析】
请以“声音的味道”为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作文题目,首先是学生们习惯了材料作文,觉得有材料就是有所依靠,有材料支撑总能展开一些联想。忽然遇到一个没有材料的命题作文,感觉心里空空荡荡。其次是这个标题 “声音的味道”,是听觉和味觉的结合,根本没有一丝的理性成分,又似乎写不出议论文来。
标题由一个偏正短语构成,表达的要点在“味道”。审题时要质疑“味道”是什么?显然这里不是写味道的本意,味道包括酸、甜、苦、辣、咸。要把这些内容分别联想到社会生活中去,“酸”就是辛酸,包含着人世的凄凉和经历的沧桑;“甜”就是甜美,包含着人生的得意和成功的喜悦;“苦”就是悲苦,包含着人生困境中的挣扎与患得患失的抑郁;“辣”即火辣,象征着青春的奔放和奋斗的激情;“咸”即无聊,象征着人生的苦涩和无所适从等。
以上诸多的人生体验,皆来自于某一种“声音”,所以标题中“声音”起到限制作用,这个“声音”是什么,可供思考的区域很宽泛:有大自然的声音,有历史的声音,有现实生活的声音,有赞美的声音,有批评的声音,有咒骂的声音,有正直的声音,有邪恶的声音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可以根据自己对声音的理解去选材。
立意时,要明确“味道”是要表达的感受和观点;“声音”是行文线索,也是表现的内容。
因為“声音”倾向于叙述一种回忆性的事实,“味道”是这种声音带给人的内心感受,所以本题的文体最好是记叙文或散文。
【高分捷径】
1. 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形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如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里面交代了褒禅山的位置,得名的原因,游褒禅山的经过,游褒禅山的心得,阐明“物”“志”“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且由残碑仆道、字迹漫灭,想到治理学问应该有的态度等,文章篇幅不长,但内容极其繁多,很好地体现出散文“形散”的特点。
②神聚。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要为更好地表达作品的主题服务。如《故都的秋》一文,写到很多很多的事物,其中先点出江南的秋让人赏玩不够足色;接上去写老城看天,细数阳光,静观蓝色的牵牛花朵;又写秋蕊遍地,秋蝉鸣叫,秋雨连绵,人在秋天的景中呆立,等等。内容丰富多彩,不一而足。虽然所写景物多种多样,它们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首先是秋景,而且强调是北国的秋景,这些景色共同表现出浓浓的“秋味”:清、净、悲凉,成为本文的行文线索。
在一篇好的散文里面,既能做到“形散”,又能做到“神不散”,“形散”与“神不散”是和谐统一的,这就是所谓的“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放得开”使文章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收得拢”,一条主线贯穿其中,使文章主题明确,结构紧凑,浑然一体
2. 散文的常见结构类型。
散文的结构虽然灵活多变,但也有规律可循,一些经典的散文篇章可供我们写作时借鉴。
①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是按“东京—仙台—北京”的时序,叙述了自己与藤野先生相遇、相识、离别、怀念的经过,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之情。近年高考满分作文中有考生就是按时间顺序用几个片段组合写成一篇散文的,如《沉默的父爱》,写自己七岁、十四岁和今天的几个生活场景,表达父爱的深沉。
②按空间位置安排结构。记游、记事散文多属于这一种情况。不突出时间因素,或隐没时间因素,只突出空间因素。朱自清《欧游杂记》里许多文章的写法,便采用从近到远、从东到西、从上到下等结构,这种结构方式类似于中国画“移步换形”的表现技法。
③按物事性质、类别组织材料,安排结构。比如朱自清的《春》,文章主体部分依次写了春风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天人们的行为等,从不同的方面对春天进行描写,使人身临其境,感受春天的美好。
④以中介物组织材料,安排结构。即把中介物作为串联作者思想感情和材料的媒介。所谓的中介物,可以是具体的人、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如问题、概念、思想等东西。陆蠡在《囚绿记》中“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择绿”“恋绿”“囚绿”“释绿”和“念绿”,体现了作者对“绿”的喜爱程度,寄托了作者对生命,对爱和幸福的珍视。郁达夫的《古都的秋》却是用抽象的“秋味”做线索组织文章的。
⑤以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变化脉络组织材料,安排结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按照思想、情感的变化脉络而写,先写了自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点出写作缘由,就“沿着曲曲折折的小煤屑路”去寻找宁静,接着用极力铺排的方法写荷塘和月色美景,最后写自己由荷塘、月色美景引起的联想,同时表现自己在美景中的沉醉心情。
⑥以明线、暗线组成的双线结构。有些散文有明线和暗线。暗线,即作家在行文时采用的象征手法。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明线写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用大量描写刻画它的特点,即生长在贫瘠的土地上枝叶团结努力向上的一种树。暗线却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力量的赞美。
附:样题作文一例
声音的味道
我一直很欣赏有骨气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在盲进的时代发出理性呼唤的知识分子。那呐喊的声音中,有执着的浓烈,理性的芳香。纵使它在当时也许不被认可,但它的味道不会消散。
让声音留下芳香的知识分子中,就有“野夫”这个名字。
野夫是文革的经历者。他曾听从老师的命令,和同学一起用竹棍敲打盗贼的小腿,在那皮开肉绽的声音中,他嗅到了几分恐惧;他曾经看到大人们聚众武斗,在“打倒某某”的刺耳呼声中,他似乎也感觉不到仇恨从何而来,而是闻到了隐隐的悲凉……
后来,他明白了,这些声音的味道可以用两个字概括——残忍。而这残忍背后,更多的是民众的蒙昧无知,甚至是空泛而可怕的愚忠。
所以,当野夫从监狱中得以释放后,他便开始思考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在发展的喧嚣噪声中,他仍试图保持平静,循着当年的足迹,走到那些曾经被灾难洗礼的地方。历史让当年的呼喊终归沉寂,却提醒着我们曾经历过的刀刮鱼鳞般的痛楚。
“人类本质上是善于忘怀的动物,伤痛抑或仇恨,都容易被时光所风化;尤其当作恶者易装登台,化血污为油彩粉墨后,曾经的呻吟抽泣竟可能变声为娱乐的淫浪。我只是这一堕落时潮中的反动者而已——在狂飙盲进的岁月里逆向而行,固执纠结在洪荒之初的草莽上。”
闻到了吗,执着的浓烈,理性的芳香?
柴静说他一半像警察,一半像土匪,而我更觉得他是十分之一个鲁迅。他并不崇高,却选择呐喊。鲁迅以笔做武器,与黑暗斗争,让国人看见前方的光明;而野夫是用呐喊与时光博弈,让人们望的见过去,听得见不理性的呼声。
或许还有巴金,还有遇罗克……他们的声音里,都有理性的味道。而这种理性,或许在某种意义上完成了对灵魂的救赎,也让我们的时代在今日的淡忘中不至于堕落。
可我希望这味道更浓烈,亦希望它散播的更远。正如村上春树的一篇演讲所言,在高墙与鸡蛋中,他宁愿选择做一个鸡蛋,去碰撞坚硬的高墙。
希望有更多的人,能静心聆听历史的呼唤,去思考一个社会的症结,去让自己的声音带去理性和批判的味道,从而润滑一台体制机器的種种零部件,使其不再坚硬,而变得越发包容,成熟。愿我们的呼唤,能带来理性的芳香。
这篇文章以“声音的味道”为线索,在一篇800多字的散文里,罗列了丰富的内容。文中以野夫为代表,写知识分子勇敢的发声,有野夫在文革中的见闻和对文革行为的认识,又写他在文革之后的思考,写柴静对他的赞扬,最后文章又联想到巴金等人理性的发声。这些内容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就是正直的知识分子敢于发出真实的声音,他们的声音“执着的浓烈和理性的芳香”,从而表现出“声音”留给人们的“味道”。
【写作误区】
1. 详略不当。
散文写作所要求的那个“形散”,本身就是要求作者要围绕主题,去截取很多的素材,或写景、或写人、或叙事,做到有取有舍。一篇散文,最忌讳的是写成“流水账”。事无巨细,从头到尾,一一道来。尤其在记叙性的散文中,如果把全过程、所有素材都装进去,平均使力,那是文字的罗列,素材的堆积,那就不是散文了。
2. 形散神也散。
这是散文最常见的问题,整篇文章是一盘散沙,以至于散乱无神。就像一个人说起话来,从一件事转到了另一件事,从张三能扯到李四,漫无边际,节外生枝,且没完没了。所以,作文就如同谈话或聊天,总要有一个主题。如果没有,那就是散乱无章,“形散”“神也散”了。
【模拟练习】
1. 阅读下面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赠刘景文 冬景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请以“一年好景君须记”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比尔·盖茨在写给高中和大学毕业生的书里列了几项他们在学校没学到的事情:(1)这世界在你有成就前不会在意你的自尊;(2)你的困境不是你父母的过错;(3)你的学校可能不分优等生和劣等生,但这与现实生活没有任何相似之处;(4)生命中你没有暑假可以休息,也无人帮你发现自我;(5)善待乏味的人,你可能为乏味的人工作。
请根据上述归纳的几条内容,展开联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感悟,写一篇文章,可以就某一条内容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条内容联系起来思考。
第20课 工业革命 教案之三 篇4
第20课 工业革命 教案之三
教材分析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从工场手工业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一个飞跃。19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在工业革命过程中,瓦特发明改良的蒸汽机,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到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继英国之后,法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也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业革命以后,英、法、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强国,加紧向外侵略扩张,对殖民地人民进行疯狂的掠夺,造成了殖民地的日益贫穷和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工业革命的概念;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工业革命从棉纺织部门开始;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富尔敦发明汽船;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工业革命的影响。
2.思想教育: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①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是英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②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③瓦特等一批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通过反复钻研和试验,终于取得了重大的发明,对人类做出了贡献。
3.能力培养:①通过对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以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②通过归纳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和影响;瓦特改良蒸汽机。
难点:工业革命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教学方法 以讲述为主的综合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于哪一年?有什么重大意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半个多世纪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促使工场手工业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一次革命,它虽然是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必经的过程,但在英国具有典型形式,其开始和完成也早于其他国家。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进行分析。
一、英国工业革命(板书)
1.工业革命的前提(板书)
1688年政变后,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的君主立宪政权,这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政治前提。
2.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板书)
(结合课本图表逐条进行分析)
①雄厚的资本――财力(板书)
提问:英国资本的原始积累在海外主要表现为哪些方式?(学生回答略)英国资产阶级建立政权以后,除了加紧对本国劳动人民进行剥削外,还通过殖民掠夺和贩卖黑奴赚取大量钱财,为进行工业革命积累了雄厚的资本。1757年~18,英国殖民者从印度榨取了10亿英镑的财富,对印度进行了野蛮的洗劫。罪恶的奴隶贸易,使英国殖民者获得了惊人的财富。利物浦由一个小村庄变成了奴隶贸易中心,1783年~1793年,利物浦贩奴商人赚得利润达1500多万英镑。所以马克思指出:“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
②充足的劳动力――人力(板书)
(指导学生读注释,了解圈地运动的内容)18世纪,由于英国政府通过了一系列圈地法令,使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合法化。大批被剥夺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农民背井离乡,成为流浪者。这就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
③丰富的资源和原料――物力(板书)
(按图表文字进行讲述)
④广大的殖民地――市场(板书)
英国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以后,积极开展殖民战争。18世纪中期,在打败了竞争对手法国以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强国,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地。由于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商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迫在眉睫。
除此之外,英国拥有欧洲最先进的手工工场及生产经验技能都极为丰富的.熟练工人,这又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前提。在这样的条件下,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了。
3.工业革命的进程(板书)
①棉纺织机械的发明和改进(板书)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完成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是工业革命的起点。英国的工业革命最先发生于轻工业中的棉纺织业。(借助本部分图表、注释和图画,使学生了解棉纺织机械的四项重要发明,并强调指出)纺纱机的不断革新推动了水力织布机的发明。而用水力作为动力的局限性又推动了动力机器的革新。瓦特改良蒸汽机应运而生。
②瓦特改良蒸汽机(板书)
(结合小字和图画介绍瓦特刻苦钻研、反复实践、勇于探索的意志品质,并指出)瓦特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终于制成了改良的蒸汽机,并于1875年用来带动纺织机器,蒸汽机成为带动机器的动力之源。蒸汽机的出现大大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了封建生产方式。恩格斯写道:“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力的利用,这就是从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
机器的发明和使用,进一步促进了与制造机器有关的冶金工业和采矿工业的发展。从以上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我们可以看出:工业革命的过程是发明促进发明,从轻工业到重工业,从工作机到发动机,互相推动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指出:“一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必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
二、交通运输的革新(板书)
(提问)为什么说采用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生产推动了交通运输的革命?(学生回答略)大机器生产需要运进大批原料,并及时把堆积如山的产品运到各地销售。原来简陋的交通工具已经无法承担日益繁重的运输任务了,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势在必行。19世纪上半期,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的蒸汽机车被普遍使用,蒸汽机完成了陆上交通的革命。同样,对于海上运输,也使其面目为之一新。18,美国人富尔敦发明了第一艘汽船,十几年后从内河航运发展到远洋航行。(本目其它内容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掌握)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板书)
1.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板书)
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有了惊人的发展。1770年~1840年的70年中,英国工人每个工作日的生产率平均提高了20倍。(结合英国棉花加工量和生铁产量增长表指出)前者在25年间增加了7倍多,后者在60年间增加了13倍多。到19世纪中叶,英国的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总额的47%;商品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1%。它把半数以上的工业品销往国外,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并以世界霸主的姿态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摘引的《共产党宣言》黑体字,加深理解)
2.阶级关系的变化(板书)
工业革命使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两个新的互相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诞生了。随着采用机器而来的是人工为机器所代替,女工和童工的普遍使用;劳动强度增大,工人成了机器的附属品。总之,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人的状况日益恶化。相反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资本家却日益富有,工人和资本家之间形成了尖锐的对立。
3.东方从属于西方(板书)
工业革命使欧美相继出现了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强国。英、美、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亚非拉许多国家和地区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对当地人民进行疯狂的掠夺,造成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并由此产生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经济体系和政治格局。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进程及影响,可以概括为五句话:一个前提、四个条件;七项重大发明;一个杰出人物;两个重要年代;三个社会后果。(引导学生按此思路依次复述以达到掌握的目的)
布置作业。(略)
(北京市朝阳区中学教研室 邹德媛)
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篇5
1教学目标
1、记住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发展的表现,记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订的时间和会议名称,记住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包括的主要内容。
2、理解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保证和作用,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后的作用。2学情分析
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特点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对社会主义与法制内在联系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历史联系和比较的方法。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表现
2、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加强的表现 教学难点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与法制建设加强的作用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文化大革命”时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受到严重破坏。由此导入新课。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
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订的时间和会议名称分别是什么?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4、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当中应该坚持什么原则?
5、《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这二部法律有什么作用? 活动3【活动】交流与合作学习
1、学生合作学习自学提纲与交流。
2、教师巡回指导。
活动4【练习】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①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②我国普遍实行了县和县以下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的制度。③人大代表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愿望。④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基常委会不 1 仅行使对同级政府和法院、检察院的监督权利,还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⑤各级政协成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⑥我国农村和城镇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法制的加强]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订的时间和会议名称分别是什么?(1982 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框架包括民法、商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 2 法律部门)
3、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当中应该坚持什么原则?(各级司法部门坚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对违法者无论是官还是民,也无论职位高低,一律绳之以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这二部法律有什么作用?(对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起了重要作用)(为调整民事关系,保障公民和法人的民事权利益提供了法律保证)活动5【测试】课堂检测
1、我国基本形成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的核心是(C)A、民法B、刑法C、宪法D、经济法
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篇6
1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谁在中共十二大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了解中共十三大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依据和基本路线的内容。记住谁在中共十四大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概括,并将其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记住中共十五大召开的时间和大会的主题。记住中共十六大提出的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理解十六大召开的历史意义。了解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他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重要地位。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通过课外收集、整理有关邓小平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使学生明白: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引和理论的创新。
充分认识邓小平为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所作出的历史性的贡献,使学生对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产生认同感,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缅怀邓小平的丰功伟绩。
通过学习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使学生了解未来生活的美好蓝图,明确中国未来的奋斗方向,树立为实现这一美好前景奋发努力的目标和对社会的责任感。2重点难点
一、重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二、难点:1.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2.本课所涉及的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情景导入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活动2【讲授】新授
新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特色”就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实行改革开放。邓小平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
中共十二大邓小平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在北京举行。这次大会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拨乱反正的伟大胜利的情况下召开的。在开幕词中,邓小平回顾“七大”以来党的历史时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在这里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本质特征: 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
三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因为学习、借鉴别国的经验不能代替自己的创造,不能代替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决心和信心。邓小平的开幕词成为这次大会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阐述。早在1979年9月,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我国还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经济和文化不发达,搞社会主义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也与时俱进。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这样两层意思: 一是肯定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二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
并不是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这个阶段,但像我国这样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就是必要的历史阶段。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因为我国生产力落后,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就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三大还规定了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划了新的蓝图。
二、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 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的背景:
一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上发生了巨大的政治**。1989年-1992年,东欧8个社会主义国家掌权多年的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苏联也在1991年宣告解体,15个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
二是1989年国内的严重政治**平息后,人们对如何深化改革产生了怀疑和困惑。有的认为应当把反和平演变与经济建设并列为中心,甚至用反和平演变这个中心去冲击经济建设;有的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搞资本主义;有人担心改革开放会滑向资本主义。中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中国既不能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走过的使社会主义垮台的道路,也不能回复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老路,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才能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的内容:
1.强调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为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2.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3.明确提出姓“资”姓“社”的三条标准。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重要谈话,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经验,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解放的一些认识问题,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向前发展。
三、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中共十四大的功绩,即江泽民对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概括.确定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计。重点强调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不幸逝世,江泽民在邓小平追悼大会上的致词,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贡献。
继承邓小平遗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党的十五大的召开。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的称谓,明确提出要把这一理论作为指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江泽民在大会上指出,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当代中国,除了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外,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党的十五大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给中国人民指出了前进的方向。
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历史性盛会
中共十六大召开的时间和提出的奋斗目标。2002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是进入2l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可以说是举世瞩目。会议全面总结了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和地位。
1.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不仅是适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而且从它诞生以来的一切奋斗,都是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而进行的,所以它始终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2.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代表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代表着社会发展的趋势与方向,党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冲破各种旧文化的束缚,为社会发展、进步铺平道路。而党的根本任务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又必然要求它不断调整 和冲破一切阻碍和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以及相应的政治关系和思想文化关系,建立和建设新型的文化,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从总体上来说,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也是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
3.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利益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首先是由我们党的阶级性、先进性和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性质决定的;其次,是由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它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后,教材点明了中共十六大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强调指出这是一次继往开来、与时俱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新世纪的历史盛会。思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的依据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的依据是中国社会的现状:一方面经济有很大发展;另一方面,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世界后列。
10亿多人口,8亿在农村。农村基本上还是手工生产。工业较落后,贫困地区存在,科学技术水平普遍不高。鉴于此,党从实际出发,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是什么?我国现在已进入什么阶段
1: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是: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l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我国现在已经基本完成了前两步战略目标,现在正在努力实现第三步目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者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
1: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集中全党智慧,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洋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这个问题,学生能回答“三个代表”的提出者是江泽民即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为什么会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解决了当时人们担心改革开放会使中国滑向资本主义的困惑,明确提 出了判断姓“社”姓“资”的三条标准,并鼓励大家,改革开放的胆子要放大一点,步子要迈快一点,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为什么要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结论,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心愿。为什么邓小平逝世举国同悲:
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篇7
一、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是通过对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 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从本质上来说, 它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案例教学, 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观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和方法, 对思想政治教育案例进行分析, 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有其独特的优点:首先, 案例教学法中的实际 (案例) 来源于现实生活, 具有真实性;其次, 它是从现实生活中搜集, 经过筛选、提炼后的成果, 更能反映实际, 也更具有说服力。它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能够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当代大学生处于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成长环境中, 他们的思想活动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的特点, 一方面自强自立、勇于创新、渴望成才、积极创业, 另一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 以生动具体地反映大学生精神面貌和思想活动过程的案例为载体, 把课堂教学与他们生活和学习中的进步与困惑、喜悦与苦闷联系起来, 能够帮助、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 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 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 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更好地掌握所学思想政治理论知识, 增强认识能力。其次, 案例教学法相比于一般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得多, 生动得多, 学生学习的效果要好得多。在教学中, 教师运用丰富、生动的案例, 凭借灵活的教学方法, 从实际案例中总结出理论, 同时运用理论分析案例, 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 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案例教学法本身的特殊性决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大部分时间是在对案例进行分析, 并运用理论来认识实际问题, 逐渐地会养成一种习惯, 自觉地运用已学的理论去观察社会, 去正确地把握社会。最后, 案例教学法能够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案例教学法不是简单地收集一些材料,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 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精选那些既能紧扣主题又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典型案例来组织教学, 同时教师还要设计出怎么切入、怎么引导, 使学生一环扣一环地理解、掌握基本理论观点的教学方案。因此, 要搞好案例教学法, 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素质, 而且要有驾驭材料和较高的分析能力, 这无疑会推动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案例教学初见成效
从案例互动教学的实施效果看, 学生有多方面的收获。
第一, 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有同学形象地说不再是“见招拆招”;有的同学说:“这种方式的确能很大程度上促进我们的自主学习, 使我们主动用心地领会知识, 因为主动, 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容易、更深刻, 这对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我想对于专业课同学应该也能调动学习积极性。”
第二, 学会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 锻炼了文字能力, 弥补了理科学生的不足。有的同学说:“这次作业形式使得课本上的知识有机会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现象的分析, 这使得知识活了, 所以分析的过程是真正在学习的过程, 而不是背书的过程。”有的同学说:“我觉得对于一个理科生来说, 包括写作业, 组织语言都是我们平日里没有机会锻炼的, 这次作业真的有很多的作用。当然, 收获最大的还是对于原理的理解。”
第三, 学会用所学理论去分析问题, 真正体会到学习理论的乐趣和收获, 使理论联系实际不再是空话, 帮助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有的同学说:“这种学习方式更加自主, 也需要查询资料和独立分析, 也使学习比较有乐趣。”有的同学说:“这样做锻炼了我们寻找资料, 分析资料的能力, 对我们是很有帮助的。最后我想说马克思理论是指导我们实践的工具。”
教师也有多方面的收获。主要是促进了教师对难点问题的研究, 积累了专题讲授和案例教学的经验;扩大了教师的知识面, 使教师更多地了解和汲取了理科个学科的生动的案例以丰富课堂教学;为课程建设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可以惠及更多的同行和学生;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
三、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 要搞好案例的采集与组织。搞好案例教学就要组织人力, 采撷汇总那些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正面、反面事件, 并进行总结提炼。
其次, 把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 不是简单移植其他课程的做法, 而应体现该课程教学的自身特点。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 应该始终把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和积极讨论放在重要位置, 注意做好精心选择案例、围绕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等方面的工作。
比如, 在讲授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内容时, 可以引用丛飞的案例。本案例的教学目的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大业中, 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首要在于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关键在于爱。丛飞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 没有丝毫保留。丛飞用舞台构筑课堂, 用歌声点亮希望。丛飞的爱是奉献、是付出, 不求回报;丛飞的爱是真诚、是知足, 不求感恩。他已经把奉献当做了自己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即使负重前行也不改初衷, 丛飞就是我们行动中的“高山”。
本案例分析建议从以下3条线索入手:
1. 面对一个向社会捐献300多万, 同时又负债17万的穷光蛋时, 你有何感想?
2.“我不能成就整个世界, 却可以尽我所能成就一些孩子。”从丛飞的行动中, 我们采取什么行动?
3.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在构造和谐社会中, 如何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深入开展案例教学的思考
当然, 案例编写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 教学案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效果。但收集、编写高质量的教学案例, 批改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 会大大增加教师工作量, 让教师不堪重负。其次, 课堂组织学生讨论案例, 教师进行案例点评, 增加了教学难度, 对现有教师素质是一个比较严峻的挑战, 教师如果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讨论和点评就难以深入或仅停留于就事论事, 案例教学的预期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再次, 投入不足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案例教学要求人数规模适中, 为保证学生充分交换意见, 班级规模以40人以下为宜。班级规模的缩小要求有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投入。最后, 案例教学资源的开发、管理、交流、使用, 以及案例教学师资队伍的培训、素质的提升等, 都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赵子林.思想政治教育要素问题新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7, (5) .
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篇8
【关键词】中国梦 形势与政策 爱国主义教育 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037-02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一门知识性与时效性很强的课程,应紧跟时代发展节奏,在中国梦的统领下为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赋予新的时代特征。本文探讨中国梦背景下形势与政策课实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深远意义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力支撑。“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这是毛泽东的一句名言。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正是凭着一种精神,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五千多年悠久的发展历程和丰厚文明培育造就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中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则是其中最核心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质,它是始终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体现了全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并以其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把人们对祖国的神圣感情凝聚在一起,为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做贡献。如果说,革命和建设需要奋发有为、百折不挠的精神状态,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更是如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心愿和理想追求,也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当代大学生未来将承担起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历史重任,是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因此以中国梦作为统领,选择合适的路径,对大学生进行全面而及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教育,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二、爱国主义教育应成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使命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一面具有最大号召力的旗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必须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性质。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课程。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大学生国内大政方针政策、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与国际重大事件的教育,帮助他们及时了解和正确对待国内外重大时事,使学生视野开阔,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适应能力,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能坚定正确的立场,承担起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任。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可以正确理解和全面认识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掌握时代脉搏,认清形势和任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信心,珍惜和维护国家稳定的大局,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健康成长,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二)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具有极强的时效性是形势与政策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其课程内容要求必须紧紧围绕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及时地对学生做出具有正确的学习导向。因此,形势与政策课可以说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事实也证明,自1987年形势与政策课开课以来,其如今已成为各大高校的必修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他们在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上更加全面,国情认识上更加理性;同时他们能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错误思潮的侵袭,其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等也都得到加强。这些都可以说是形势与政策课在爱国主义教育上取得的良好成效。
三、中国梦背景下形势与政策课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路径
基于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政治性、时代性、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非常强的课程,而且课程内容都和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每半年印发一次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保持严格一致。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国梦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启示意义,以中国梦来统领形势与政策课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通过国情教育,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危机感和民族自豪感同属国情教育,但基于当今中国民族自豪感严重缺失,且民族自豪感是民族危机感的源泉,也是民族危机和问题的解决之道,因此,当今中国大学生的国情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民族自豪感。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奋斗,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今,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些伟大成就都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讲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历史变化、现实成就、国际比较,引导学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通过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来激发大学生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以此让大学生明白,中国梦体现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道路自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近现代发展历史的科学把握,彰显了中国在民族复兴道路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
(二)通过国家重要方针策略教育,强化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战略调整和互动态势,在国际国家形势的分析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例,“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提出的国家级重大战略构想。不失时机地推动实施这一战略构想,必将为实现中国梦开拓新局面、创造新机遇。在课堂上,可通过向学生介绍什么是“一带一路”、为什么国家要投入这么大的人力物力、它具有什么国际意义以及对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等四个方面,让学生了解“一带一路”是一条和平之路,国家运筹帷幄,有魄力有担当,计划的实施为的是实现国际国内和平发展,国际互利共赢,是确确实实的大国风范,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国家自豪感,更加爱戴自己的祖国,立志为祖国的事业添砖加瓦。
(三)通过国家重大活动和热点难点问题加强思想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上思想活跃度较高的群体,他们的政治意识较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也比较高。充分利用国内外政治经济热点问题教育大学生,对加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积极作用。新媒体时代,社会热点问题非常多,我们可以抓住一些重要的热点问题作为素材来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如2015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以及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都举办了系列纪念活动,我们就可以此为契机,紧紧围绕“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抗战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一是着力宣讲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重大贡献和中国付出的巨大民族牺牲;二是着力宣讲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功绩,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以此来让大学生们坚信,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四)通过国际形势教育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国际形势专题教育是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内容,主要是讲授国际重大事件或与中国有关的国际形势。通过国际形势教育,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时期国际格局的调整、国际形势的发展、大国关系的变化,能使大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我们党制定的相关政策。“大国博弈上升、地区热点发酵,2015年可谓大事频发。迈入2016年,地缘政治的‘蝴蝶翅膀仍有可能扇动世界,传统安全挑战与威胁依存,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展望2016年,国际形势仍动荡不安:叙利亚危机牵引着西亚北非局势持续紧张;“伊斯兰国”呈现外线扩张态势,国际反恐尚难形成合力;乌克兰何时能彻底走出危机,还看不到时日;东亚形势因日本安全角色转型,又增添地区安全隐患……面对国际频繁出现的诸多难题和挑战,可以通过国际形势专题教育,让学生了解世情,接受深刻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认清国际形势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珍惜和维护稳定大局,理解对外开放国策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中国梦是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高昂旋律、思想引领和精神旗帜。实现中国梦,青年正当时。青年是中国梦接续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传承者。作为中国梦“接力赛”的“关键一棒”,当代青年生逢其时、责任重大。在这一时期,高校应以形势政策课程为重要阵地,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形势与政策课内课外各项教育内容中去,激发当代大学生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引导当代大学生理性爱国,让当代大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2]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新华每日电讯,2015-12-31
[3]张峰林,李晓衡.“形势与政策”课中的“国际形势专题”的辩证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4)
[4]2016年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N].人民日报,2016-01-14
[5]共青团中央书记处.青年梦与中国梦[J].求是,2015(9)
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篇9
1.2016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外公布《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这是我国首次以中央名义出台产权保护的顶层设计。加强产权保护,根本之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强产权保护的目的在于()①明确产权保护责任,加强依法行政 ②保护产权,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③稳定人心,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④完善立法工作,使产权保护有法可依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C 加强产权保护的目的在于保护产权,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稳定人心,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故②③符合题意;①不是其根本目的,排除;④错误,立法是人大的,排除。
2.2017年7月14日,中共中央公开发布《关于修改〈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的决定》和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全文。这是继2009年7月发布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和2015年8月修订发布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之后,最新发布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3.0版”。修改《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旨在()①以党内法规重塑党的领导与权威 ②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指导思想 ③唤醒党员责任意识,激发担当精神 ④务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基石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D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修改《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此次修改旨在唤醒党员责任意识,从严治党,故选D项。
3.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将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全面引向深入。这体现了党()①把握执政规律,不断丰富党的指导思想 ②领导立法,持续深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③健全党内法规制度,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④强化党员意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A.①② C.②③ 答案:D
4.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在党内法规体系中位阶比较高,仅次于党章”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把“增强党自
B.①④ D.③④
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作为突破口,旨在()①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规范党员干部言行 ②完善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制度体系,提高党的政治声望 ③整改党内突出问题,更好地领导国家、行使国家权力 ④促进党员干部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B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旨在严明党的纪律,规范党员言行,①正确;材料中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只是针对中国共产党员的,不属于法律的范围,故不能说它们旨在完善国家的法律制度体系,②不选;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但不行使国家权力,③不选;《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旨在促进党员干部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④正确。
5.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退休后,杨善洲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22年,建成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并无偿上交给国家。杨善洲的感人事迹彰显了()①共产党人不图索取的高尚情操 ②共产党人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 ③执政为民、造福人民的责任意识 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A.①②③ C.②③④
解析:C ②③④符合题意,①排除。
6.漫画《同行》告诉我们,实现工程建设与廉政建设同行,对党员干部来说,必须()
B.①③④ D.①②④
同行
①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②始终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③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④健全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体系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解析:A ③④的行为主体应是政府,故①②正确。
7.为规范问责工作,《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首次全面聚焦党内问责,释放出“有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强烈信号,进一步扎紧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之笼。《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的施行,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①谨小慎微,相互掣肘、相互监督 ②严守党的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明确党员责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④行使人身特别保护权,为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C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释放出“有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强烈信号,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严守党的纪律,明确党员责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①错误,错在“谨小甚微,相互擎肘”;我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广大党员干部没有人身特别保护权,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项。
8.2016年12月24日,总书记在全国党内法规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在新时期要进一步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①其根本之策是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②要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坚持纪高于法,纪在法前 ③关键在于健全行政监督体系,坚持依法行政 ④要完善党的巡视、巡察制度,强化党的内部监督
A.①④ C.②③
B.②④ D.①③
解析:A ②中“坚持纪高于法,纪在法前”的表述错误,排除。③依法行政的主体是政府,而题目中表述的主体是党。全面从严治党其根本之策是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要完善党的巡视、巡察制度,强化党的内部监督,故①④入选,选A项。
9.习近平主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就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共产党人最执着的追求,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不忘初心”的执着追求()A.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B.体现了党遵循党纪国法,扩大群众基础 C.有利于党遵循客观规律,提高行政能力 D.是党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
解析:D 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障,故排除A项。提高行政能力的主体的政府,舍去C项。“不忘初心”的执着追求,是党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故选D项。党“不忘初心”的执着追求,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没有涉及群众基础,舍去B项。
10.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播出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权力需要监督的思考。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党内不允许有不受制约的权力,也不允许有不受监督的特殊党员,加强党内监督有利于()①强化权力机关的法律监督 ②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③完善我国的行政监督体 系 ④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C 中国共产党是政治组织,加强党内监督,不等于权力机关监督,舍去①。加强党内监督已经是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③不是加强党内监督的意义。
11.党在立足民生促和谐,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改善民生方面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某校高三(5)班的学生,围绕党的作用,组织了一次社会调研。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建设,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完善城乡社会养老、医疗保险制度,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促进社会公平,加大反腐力度促进廉政建设,加大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等。这些措施有力地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发展。
(1)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党中央、国务院为什么要采取上述措施。
A县县委为促进本县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在座谈、走访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兴县”的发展战略,并提交县人大审议通过。同时,要求县政府尽快研究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尽快搭建服务平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2)运用有关政党的知识,分析材料中A县县委上述做法的依据。
答案:(1)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上述措施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采取上述措施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肩负着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加强社会建设等职能。上述措施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为此该县县委提出“文化兴县”的发展战略。②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A县县委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提出发展战略是科学执政的要求;问计于民是民主执政的要求;提交县人大审议通过是依法执政的要求。③中国共产党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文化兴县”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推荐阅读:
厦门市新民中学开学安全第一课发言稿06-01
新民中学12-13
新民主主义理论06-13
党员侯新民07-05
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12-28
新民主主义革命论05-12
新民主主义革命心得08-0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