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的承诺作文

2024-06-22

无用的承诺作文(共10篇)

无用的承诺作文 篇1

天气很好,我带四岁的

卖各种东西的地摊摆在街道的两傍,尽管人声嘈杂,小摊贩们还是卖力的吆喝着,夸着自己的商品。确也不管它的实际质量。买者和小贩讨价还价[注: 讨:索取。买卖东西,卖主要价高,买主给价低,双方要反复争议。也比喻在进行谈判时反复争议,或接受任务时讲条件。]的声音充斥着鼓膜。一些个中年男人感觉喉咙不舒服时,咳一声,喉结一溜,嘴一喷,一口痰砸在地上,舒服了扭头就走。买者和小贩还有地摊把街道挤的只剩仅能过亿人半的口子。每个人布偶在这口子上艰难的挪动着。

我牵着妹妹粉嫩的小手,企图在地摊上找上两样东西。不知为什么,妹妹的两笔小眉总是紧靠在一起,小嘴抿起,手也紧紧抓住我的手。像一个小尾巴一样紧紧跟在我身后。有时妹妹也好奇你的打量着地上的商品。但一看到有人朝这边靠过来,刚要舒展的小眉毛又邹起来。紧靠着我。样子非常可爱。

逛着逛着,前面走来了一男一女。女的推着个摇篮,摇篮里躺着一个正在哭的婴儿。女的一脸小心的推着个摇篮,还用手帮婴儿扇风,总忍不住亲婴儿一口。妹妹看见婴儿在哭远远的招手,口中还说着“别哭了,别哭了,小妹妹,姐姐唱老师教的歌给你听好吗?那样你就不会哭了”我笑着摸了摸妹妹的脑袋。跟在女的后面的男的总是歪着头,脖子上带着一根小指粗的金色项链,双手插在牛仔裤的口袋里。双手短袖袖口笔青色的纹身。男的叫女的叫“亲爱的”呃……这三个应该是一家人吧?小学生作文网t262

看到他们推着个摇篮过来,我拉着妹妹站在一边让这一家人过去,

反对大学无用论的英语作文 篇2

In the current climate of rising college fees andtight job market, the func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isarousing public concern. Having a degree or notseems not to make any difference to our life and maynot necessarily guarantee a good job and income.

Students who attend higher education obtain awide range of personal, financial and other lifelongbenefits. First of all, the whole experiences of university life including all the academic lecturesand social practices forge our personality and cultivate such virtues as cooperativeness andopenness. In addition,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there is a trendy correlation betweenhigher level of education and higher earnings despite the fierce job hunting competition.University is a huge advantage if we need to acquire expertise to practice in a meaningfulprofession.

无用之用作文 篇3

金子和泥土相比,泥土自然没用,可要是给你一粒种子,泥土就能孕育出伟大的生命,彰显非凡的作用。可见,无用之用,是有一定条件的。

庄子的朋友惠子得到了一个大葫芦,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能吃;形体巨大,难以舀水,不能用。他苦恼地去找庄子征求意见。庄子却说:“你为什么不以它作舟,系在身上,徜徉于江湖之中,自由地漂游呢?”一件东西,在常人拘泥的眼光,呆板的思维,狭隘的常识中,往往一文不值,可是如果你有像庄子一样博大的胸怀、辽阔的胸襟、开拓的意识,即使朽木一样的葫芦也可以凭借它来一场逍遥游。所以无用向有用的转化,在于我们的胸怀,胸怀宽广,自然能发现事物背后隐藏的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名士豪杰们都养门客。即使许多人完全就是来当寄生虫,吃霸王餐,公子们都欢迎。最有名的算齐国的孟尝君,养了一帮鸡鸣狗盗之徒。可偏偏在他有难的时候,门客们学鸡叫,迫使门将以为天亮而开门,救了孟尝君一命。冯援也是孟尝君下的一门客,刚来时只知道对着长铗唱歌索要吃的穿的。他去收租,竟把租契全烧了,这在当时看来就是废物,不会办事。可正是因为这而造就了孟尝君的“三窟”。所以,从无用到有用,还需要耐心,守得云开见月明,此时无用之人,无用之事,未必不是彼时大用之人,大用之事。耐心能把无用酿成有用。

曾有一棵参天大树,虬枝纵横,朽洞遍布。生长在那儿已有几百年了,他身旁的树全因高大挺拔被砍伐,而他却因无用保存了下来,木匠走过来只是叹息:“这样的树,砍了无用,还不如让他长在这儿供人乘凉。于是这棵树得以永存。从这可以看出,谦逊退让也能使无用向有用转化。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看似有用的东西却因锋芒显露而毁灭,没有的竟因低调而存活。

有用与无用高三作文 篇4

前些日子A兄你同我倾诉出书后却无人问津的苦恼,我深感忧虑。我细想,近年来盘踞各大书榜前几名的都是青春文学,如果在青春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那么成名的日子也指日可待了。我阅遍近几年的畅销书榜后终于有所顿悟,写下供你参考。

想要在青春文坛上站稳脚跟,文艺的书名是有用的。若你想写青春忧伤小说,那便取名为《夏祭留白》。你会疑惑这生造出来的搭配怎能吸引读者,但不必担心,你可以在腰封上宣传:夏祭是“为那年夏天使人遍体鳞伤的记忆作祭奠”,留白是“那青春早已染上了寂寞与疼痛”。若你想写纯爱校园小说,那么便取名为《黑道校草的双面公主》,至于有何妙处,我之后再一一道来。若你想写文艺清新小说,那么便取名为《如飞鸟划破耳边长空》。作为一名出色的青春文学写手,再普通的题目都要起得跌宕起伏。如《一件难忘的事》,一定得写成《那刻抹在温暖心灵中的静默忧伤》或《回忆中的暖阳安静逆流》等能够夺人耳目、让人粗略看去看不懂的题目。请你放心,眼下所流行的青春文学,就是图一个模糊的意境感,如果你能生造词语那更是锦上添花。

我不再为无用而自卑作文 篇5

不是洁白的生宣,那是我的哥哥,我哥哥当时是被最先从纸浆池子中捞出的。也不是亮光的绵连纸,那是我的二哥,他是被人们第二个从纸浆池子中捞出的。一般来说,就是这样,人都是势利眼,假如我哥哥的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是印钞纸的话,人也许会把他像百元大钞一样最先捞出来。更令人不能忍受的是,我的两个哥哥被捞出来的时候,人们都会眯起眼睛,对着阳光看了一看,人们的确很关心我的两位哥哥的质量,等轮到我的时候,主人只是用棍子迅速地搅动了一下,把我和好几张和我一样的弟兄们往旁边的大筐里一扔,再往阳光下一放,就万事大吉了。然后,将剩下的`浆水往下水沟一倒,噢,原来,我只是比污水一样的浆水强一点点!我是无用的!

我被晒干放在了桌子上,我静静地躺在桌角上,眼看着我的两个哥哥被许多人用大价钱买走了,主人的眼中放射出攫取的光。而我却被冷落下来。有几次,为了给哥哥们腾地方,主人大手一挥,将我扔到了地上的角落里。这时候,那个清洁工阿姨走了过来,带着乞求的口吻说:“老板,将这些没用的纸给我吧,我给我儿子做作业本!”老板不耐烦地挥了挥手,于是,我被清洁工裁成了作业本大小,于是,我有了新名字,数学作业本。

晚上,清洁工的儿子,一个小学生放学回来,看到了我,说:“妈妈,这也是作业本么?我们班同学的作业本都是从文具店买的。”清洁工让她儿子站在我面前,大声说:“只要能写出字的,都是作业本。再好的作业本,如果做不对题目,那也是一堆废纸!”在造纸作坊里,清洁工讲话总是低声下气的,这次突然放开喉咙,把我吓了一跳,放在破桌子上的我,被吓得哆嗦了两下。

清洁工拿起了我,慢慢地把我抚平,然后,拉过孩子,摸着她的头说:“我上学的时候,老师曾经给我讲过一个故事,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小时候家里穷,没钱买纸,她的妈妈就教他在沙地上用苇子杆写字,我们比欧阳修还算强点呢!孩子,你也要争气,争取做一个文豪!”懂事的孩子重重地点了点头。

于是,我的身上开始出现了坚毅的字迹,那是小孩摆出的算式,不久之后,老师红红的对勾开始在我的身上爬行,像我的纹身。正面用完了,孩子又把背面写满了字迹。作为纸,我很卑微,可是我也很荣幸。在我粗糙的脸上,我体会到了孩子小手抚摸的温柔感受;在我横向的肌肤里,我感受到了孩子思维的脉搏;在我边边角角的隐私之处,我体会到了孩子坚强的叹息。

有用与无用议论文初中作文 篇6

在这些商人看来,诗歌是毫无用处的——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可是他们哪里知道,拜伦以及许许多多的诗人留下的那些精神佳酿曾经滋润过多少人干涸的心灵,引起了多少人情感上的共鸣,给多少人以至美的享受……如果只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有用”来衡量世界上的每一件事物,进而决定对它们的取舍,那么这个世界必定与洪荒时代无异。

英国古生物学家玛丽·安宁小时候在家附近玩耍时,偶然捡到一块奇特的石头,一个过路人连哄带骗地将其买去,然后狡黠地对她说:“你知道吗?这可是恐龙化石!”小玛丽并没有因此难过,反而由此激发出她搜集恐龙化石的欲望,并开始了自己长达一生的寻找恐龙化石之旅。她曾经花费时间,只为清理一个蛇颈龙亚目化石。她不知道,正是她这常人看来无甚用处的举动,便有了闻名世界的“侏罗纪公园”。尽管她一生艰难,47岁便在穷困潦倒中离世,生前还一直遭到众人质疑,“你做这些有什么用?给你带来半块面包了吗?”但是,她的行为给后世恐龙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其意义又岂是用一个“有用”“无用”可以概括的!

这世上有不少事情在一定时间内不被看好,可经过时间流水的淘洗,便会显现出它恒久的魅力。梵高一生孜孜以求,却始终得不到公众的承认,除了亲人的支持,他不被任何人赏识。他的画作在当时的人看来,无疑是“无用至极”。可是在他去世后,其作品的价值渐渐被大众所认可和欣赏。一幅《向日葵》,以浓烈的色彩和喷涌而出的情感,激励了无数人奋发向上——作为一部艺术品,难道还有比这更大的用途吗?

我想,不是只有带来物质利益的东西才能称为“有用”,我们评判“有用”“无用”的标准不能总是被物欲左右着。徐霞客当年放弃科举,游历天下,留下了一篇篇字字珠玑的精美游记,可在当时的人看来,这远不如考取功名来得有用。今天的高考考生在选择自己的专业时,一心扑在经济、管理、金融这类热门学科上,而对科研、人文等专业不屑一顾。而这些无法直接带来经济利益的看似无用的学科却是承载人类精神文明的宝藏。

无用知识的有用性 篇7

钱颖一

亲爱的经管学院2字班的新同学们:

在我们举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2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之时,我首先要衷心地祝贺各位同学成为清华经管学院的本科生,这是多少中国高中生的梦想,今天在你们身上成真。在此时,你们应该感谢你们的父母、感谢你们的老师、也应该祝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

当我称呼你们为“2字班”同学时,你们就是一名真正的清华本科生了。因为这是清华赋予本科生班次的一种特殊命名,也许是全国高校中的唯一。今天,在清华经管学院又看到了“2字班”,我非常感慨。正是从十年前的2002年,在上一个“2字班”开始,学院启动了本科教育改革,实行“大平台招生和培养”,即在大一和大二大时不分专业,实行一个平台培养。也正是在那一年,经管学院从海外大学华人教授中招聘了28位特聘教授,兼职来学院开设国际接轨的课程。我是其中的一名特聘教授。也正是从那一年秋季学期开始,我为学院本科一年级新生讲授《经济学原理》,十年前的情景历历在目。十年前的“2字班”是我在清华教过的第一个年级。那个“2字班”的同学们,今天活跃在全国、全球各地,其中有的已经博士毕业,在各高校,包括北美大学任教。

不仅是我,在座的主管本科项目的副院长白重恩教授,也是十年前的特聘教授。正是因为做特聘教授的经历,我们后来辞去了海外大学教职,全时到清华经管学院任教,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到清华经管学院的本科教育改革之中。这一改革在2007年后加大了力度。在2009年,学校正式确定经管学院为清华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试点学院,给予政策上的灵活性。从此,学院更加努力探索,逐步取得突破性进展。经过十年积累,五年奋进,三年突破,到今年,学院的本科教育改革获得了广泛认可。今年4月18日,清华大学刊发了题为“经管学院的本科教育改革之路:探索中前行”的简报,全面概括了学院的改革历程。4月24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发表报道,题目是“培养学生自由生长的„土壤‟: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教育改革试点记实”,学院的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认可和传播。

我们学院的本科教育改革既有理念,又有行动。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建立基于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国际化本科教育体系。在当今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作为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中生源最优秀的学院,国际化不是选择,而是必须。而我们学院在本科教育上的最大创新则是提出了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理念。“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同学们来清华经管学院要在三个专业之一,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或“经济与金融”

学习专业知识。但是,不管你是哪个专业,作为清华经管学院的本科生,你都要接受与这些专业没有直接关系的通识教育。我们把通识教育定位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人类核心知识获取三位一体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同学们不仅成为专业人士,更要成为一个现代文明人。“个性发展”则是融合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学院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和机会,使得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去发展、成长。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是我们学院本科教育的基本理念,希望同学们从入学第一天起,就把它牢记在心,并用以指导你们在清华经管学院的四年本科学习历程。

在行动方面,学院不断完善新的本科培养方案。在2012级本科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个性发展、国际化三个方面都得到了更好的体现。我将在两周后的“入学导向”中详细介绍这个方案,在这里不详谈。我只想告诉同学们,从教育理念到教育提供,我们学院不仅在清华大学各院系中领先,也在全国各高校中领先。领先在哪里呢?就是《中国教育报》报道的标题所说,我们这里有培养学生成长的自由土壤。同学们可以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吸收人类文明的养分,根据各自不同特点,独立地、自由地发展。我知道今年有不少同学是独自来清华报到的。你们进了经管学院后,将可以自由地发展。

每年的开学典礼上我都会讲一个主题。今年的主题,我想从我暑期美国之行的一个片段讲起。我上个星期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访问我当年的博士论文导师马斯金(Eric Maskin)教授。马斯金当年在哈佛大学任教,不仅是我的导师,也是我们学院的白重恩教授、李稻葵教授的导师。从2000年起他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教,2007年因在机制设计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获得经济学诺贝尔奖。他还是我们学院的名誉教授,在去年学院开启“陈岱孙经济学纪念讲座”时,他是首讲嘉宾。

上周在我访问马斯金时,他带我参观了他现在住的房子(112 Mercer Street, Princeton),那是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教近二十年间的住房。他还带我参观了高等研究院的每一栋建筑。在从高等研究院通往著名的“小树林”的小路上,我们谈起了高等研究院的历史,特别是它的创始人、首任院长佛来克斯纳(Abraham Flexner)。我们一起谈起他的那篇有名的文章“The Usefulness of Useless Knowledge”(memo 1921;Harper Magazine 1939),即“无用知识的有用性”。我今天要讲的主题,正是“无用”知识的有用性。

佛来克斯纳是一位对美国教育有重大影响的人物。1885年他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毕业后回到自己的家乡创建了一所实验中学,实施他的教育理念,非常成功。1910年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报告“佛来克斯纳报告”(The Flexner Report)彻底改变了美国的医学院教育。他在1930年创建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并在1930至1939年期间担任首任院长。在他的领导下,高等

研究院从一开始就聘请了世界顶级学者,包括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哥德尔(Kurt Godel)等。研究院规模很小,到今天也只有28位常驻教授,分属四所学院:历史研究学院、数学学院、自然科学学院、以及社会科学学院。这些教授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从事看上去“无用”的研究,就是那些在近期,甚至在可遇见的未来都没有用的研究。但这正是佛来克斯纳的远见,也是高等研究院的魅力。

思考一下,什么是“无用”?什么是“有用”?这与时间期限的长短很有关系。让我来举三个例子说明那些短期看上去“无用”的知识在长期的巨大有用性。第一个例子是关于理科的,是物理学的例子。这是佛来克斯纳文章中开头讲的例子。当年佛来克斯纳问柯达先生谁是最有用的发明家时,柯达立即回答是无线电收音机的发明人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佛来克斯纳反驳说,麦克斯威尔(Clark Maxwell)和赫兹(Heinrich Hertz)的理论贡献更加有用。虽然麦克斯威尔在1873年发表的电磁理论完全是抽象的数学,虽然赫兹在1887年对他做的电磁波实验的实用价值毫不关心,但是这些看上去“无用的”的研究却为后来有用的发明打下了基础,没有他们的工作就没有后来马科尼的发明。正因为那些当时看来“无用”的知识,成为后来有用发明的基础。因此这些“无用”知识是有用的。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文科的,是经济学的例子。这是马斯金教授的“机制设计”理论。这个理论的起源是研究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在利用信息上的效率问题,不仅是抽象的理论问题,而且本身也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模型,看上去没有什么有用性,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中的有用性。但是后来,机制设计理论有着非常广泛的现实应用,比如它成为研究市场中的拍卖问题的理论基础,为设计有效率的拍卖规则提供了方法。拍卖不仅适用于传统的艺术品,拍卖也适用于诸如无线频谱等产权的拍卖,而这是当前移动通讯行业面临的实际问题。

第三个例子是关于工科的,是计算机工程的例子。这是乔布斯(Steve Jobs)的故事。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他的那篇著名演讲中的第一个故事讲的是他读大学第一学期之后辍学之后的经历。他并没有离开学校,而是听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其中一门是美术字课。这在当时看来完全“无用”的课,十年后当他设计第一台麦金塔(Macintosh)个人电脑时,为发明电脑上的可变字体发挥了作用。乔布斯这样回忆说:“如果我当年没有去上这门美术字课,苹果电脑就不会发明这么漂亮的字体;又由于微软视窗是照抄苹果的,所以很可能所有个人电脑上就都没有这样的字体了。”

这三个例子对我们很有启发。如果说第一、二个例子是关于科学研究中的“无用”与“有用”的话,那末第三个例子就说明了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说,在学习中的“无用”与“有用”。当然,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无用知识最终都是有用的。但是,这些例子说明了,我们过去对知

识的有用性的认识过于狭隘和短视。

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就是我们身处一个功利主义,更确切地说是短期功利主义的大环境中。无论做研究还是学习,人们总喜欢先问“有用”“无用”,“有用”指的是立竿见影式的马上有用。比如在校学生选课前喜欢问这课有什么用?对面试和找工作有用吗?我在听取在校生对课程设置意见时,就常常会听到对找工作没有用的课的抱怨,或对找工作有用的课为什么不多开一些,开早一些的疑问。但是有趣的是,当我同已经毕业10年、20年、30年的校友交谈时,他们对大学时期所上的课的评价却与在校生很不一样:他们感到遗憾的是当时学的所谓有用的课在后来变得如此无用,而后悔当时没有更多地去学那些看上去“无用”,但后来实际上很有用的课,比如一些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类的课。这种不同反馈的反差正是短期功利主义的一种例证。

所谓“无用”与“有用”之分,大多是短期与长期之别。我们教育改革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学生毕业后更容易找到工作,事实上,清华经管学院的毕业生没有找不到工作的。我们的教育改革是为了同学们的一生受益。目前中国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功利性太强不仅限制了个人的发展,也制约了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社会的文明发展。

在我们的新培养方案中,有一些课程看上去是“无用”的,就是说对你找实习找工作没有什么用,甚至对你今后若干年的工作可能都没有什么用。清华有更多这样的课程。但是,这些课不仅会帮助你提高品位,帮助你理解人生,而且还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发挥意想不到的结果。乔布斯这样反思:“在我念大学时,是不可能把未来的很多点连接起来的。只是在十年之后,当我回头看时,是如此的清楚和显然”(”It was impossible to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when I was in college.But it was very, very clear looking backwards ten years later.”)。“人是不可能向前预测如何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只能回首往事使才能把这些点连接起来。所以你必须信任在你的未来,这些点将得以连接。”(”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这是一个值得记住的人生哲学。

同学们,当你们踏进清华的大门,进入经管的二门,你们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这个世界不应是名气的炫耀,也不仅是今后工作的跳板,而应该是探索新知识,包括那些“无用”知识的殿堂。佛来克斯纳在“无用知识的有用性”一文结尾中说:“我们不能对我们自己作出许诺,但是我们珍惜那通畅无阻地探索无用知识终会在未来产生结果的希望,就像过去被证实过的一样”(”We make ourselves no promises, but we cherish the hope that the unobstructed pursuit of useless knowledge will prove to have consequences in the future as in the past.”)。当年

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的王国维先生也曾这样说过,“学术无新旧之分,无中外之分,无有用无用之分”。可见这种眼光也是清华的传统之一。虽然有用未必就是唯一的价值判断,因为知识的价值可以是内在的,无需体现在它的工具价值上。但是,理解短期无用的知识可能是长期有用的知识,对我们正确认识知识的有用性有极大意义。

但愿在几十年后,当同学们回首往事的时候,你们还能记得我在今天的开学典礼中讲起的“无用”知识的有用性。

注:本文为钱颖一在8月16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2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朋友是无用的人生哲理 篇8

我之所以说朋友是无用的,并不是愤世嫉俗的意思。因为我要说的无用指的是朋友不是作为工具来使用的,也不是作为不良情绪的垃圾桶,在需要发泄情绪的时候,找朋友来发泄一通。

朋友不是工具,凡是掺杂了功利性质的社交关系都不能称之为朋友。比如我们经常所说的人脉,下班之后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这时候将“朋友”二字呼来喝去不过是把“朋友”这两个字作为寒暄的工具和戏谑他人的手段而已。

“朋友”两个字是非常冤枉的。因为过度的社交扭曲了“朋友”这两个字的含义。这时候,朋友反而成为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利用,自圆其说的一种方式罢了。

我们常常说要去拓展自己的人脉,然后就要去参加很多的社交活动来找寻到这些人脉。其实,每个人似乎都不是笨蛋。每个都想寻找人脉的人聚集在一起变成了什么?说白了,就是一种彼此利用的关系。因为每个人寻找人脉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为了利用别人。

可是往往一个人社交的圈子是极其有限的。圈子里面的人每个人都想着利用对方,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就是利用着别人然后自己也被另一个人利用着。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量之间也是守恒的,

所以,彼此间的利用除了抱团自我安慰寻求一种安全感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获益。有篇文章说中国人有些过度社交。社交是有价值的,社交并不是没有价值,但这种价值极其的微小。

除此之外,用着“朋友”的旗号来进行人脉的拓展本来就是对对方的一种戏谑。就是把对方当做傻瓜一样在欺骗。就像有些商业上的合作伙伴握着你的手说“我们是最好的朋友”,然后你的XXX借用我几个月一样滑天下之大稽。狼也会对羊说我们是朋友,可是结果呢?羊还不是被狼给吃了。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不同的答案。可是,有一种东西,我们离不开他、同时也需要他。那就是快乐!我们需要朋友只是为了带来快乐,让我们更加身心自由的活着。朋友不是累赘、不是负担,更不是我们不良情绪的垃圾桶。

如果你是一个会享受孤独的人,那么你就会发现朋友是用来爱的。而不是汲取的。当你无私付出的时候,说明你是富有的、能量是源源不断的。可是当你汲取的时候就不一样了。一个人汲取正好侧面反映出了他的空虚。因为没有爱所以才想方设法去汲取别人的爱;因为没有安全感才想方设法的融入社交场合。

朋友之间最好的状态应该是心有默契而互不打扰。像空气一样在彼此的周围,无所影响而又无处不在,默默地付出着而又无需任何回报。只因这付出的爱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朋友。

真诚是友情的基础,虚伪的人是没有友情的。唯有真诚才能产生善良进而产生美。如果一个人丢失了真诚那么善良就无从谈起,于是,美也就成为了虚伪之人的奢侈品。

一般善良的人都很真诚,不修边幅、生活处理得乱七八糟的人是没有美可言的,所以善良与这种人也就相去甚远了。更别说是可以真诚的去对待朋友了。

在生活中我有一个习惯,决定要深交一个朋友的时候往往会看他的穿着打扮和家里的卫生环境。如果这个朋友家里很干净、穿着打扮虽不时髦但是很干净,那么不用说,这种朋友是可以深交的。因为他们热爱美、喜欢干净,从外部环境折射出他的内心也应该是追求清净的,坏也坏不到哪里去。

反过来说,这些年去过有些朋友的家里。弄得乱七八糟的,这种人在做人方面多少不尽人意,若是不要坑害身边的朋友已经算是不错的情形了。

生活中总有很多人喜欢把自己身上发生的不开心的事情抖搂给自己的朋友。这时候产生两种情况,首先你的朋友听到你的抱怨如果不跟着你一起抱怨你会觉得你的朋友不够朋友,那么给朋友难堪的时候你觉得你还是一个合格的朋友吗?

其次,如果你的朋友跟着你一起抱怨才能获得一份慰藉的话。你觉得这样的代价有多大?你朋友本来很好的心情,被你的一句抱怨拉下坏情绪的深渊了。这本来就是一种罪。

加措**在《所有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本书上说一个人最强大而有力的武器就是沉默和微笑。没有什么比这两种武器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更好用的了。

你学会对人微笑,别人都会感觉你和颜悦色。即便是有着不开心的事情也不愿意打扰你了。面对别人的挑衅和赞美,微笑也是最好的回答。既不显得张扬,又不会显得过分低调。

学会沉默,可以让一个人拥有更多的时间去花费在有意义的事情上面。“此处无声胜有声”,其实语言就是一种最苍白无力的表达方式。因为彼此之间有距离才会用语言来表达,若是心与心在一起,又何须用语言来表达呢?如果你和朋友之间需要用太多语言来交流的话说明你们之间的关系正在慢慢疏远。

朋友之间一般是忌讳第三者插足的,比如两个很要好的朋友聚集在一起可以去谈论一个话题。这时候,如果有第三个朋友加入进来,想想会是什么情况?本来谈论一个话题谈论的很好,可是因为第三个朋友的加入就要考虑到第三个人的感受了。这时候你就会多操一份心,想方设法找到一个让三个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来讨论。

朋友,并不是亲人。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在茫茫人海之中相遇本来就是一种非常大的奇迹了。遇到真朋友、好朋友的概率更是少之又少。更别说一个人能够同时拥有两个以上的朋友了。

在一些社交场合中我们也会发现,并没有哪一个话题能够完全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真正聊在一起的也许就是你的上司和上司身边的几个红人而已。可能有些上司也会偶尔顾虑到其他同事的感受抛出其他的话题来活跃气氛。可是,社交场合上的气氛真的就是如此开心快乐吗?

关于对读书无用论的思考 篇9

新中国成立至今,一共出现过三次“读书无用论”的思潮。

第一次是在“文革”后期,以张铁生交白卷上大学为高潮,那些年“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语,不学ABC,照样干革命”,成为广大青年的口头禅,学校停课,学生停学,知识分子是“臭老九”,成为批斗的对象。以大老粗为时尚,越穷越光荣。

第二次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最典型的口头禅就是“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许多没有读过多少书、又没有进入国营事业集体等等所谓“单位”的人,首先进入了个体户的行列而勤劳致富。由于体制等原因,教授、医生、教师、公务员、工程师等依然在单位拿着固定工资,收入差距十分明显。

如今的“读书无用论”首先从农村出现。过去靠高考改变命运的农村青年面临无能为力的几大难题:比如,高昂的学费让贫困家庭难以负担,以及花费巨额费用大学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在一些农村学校,放弃高考的学生高达三成。中国大规模的搞笑扩招是90年代末开始的,也就是1999年。其原因是受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国家急需拉动内需,搞活经济。而如何拉动内需,国家有关部门经过调查显示,老百姓肯掏腰包的,有三大消费:一是住房;二是教育;三是婚丧。从99年开始,中国开始掀起房地产热;从99年开始,高校开始扩招。正如这次有关专家承认的那样:99年高校扩招是国家“政治经济全局战略中的一部分”。本来国家鉴于宏观形式的需要,计划扩招22万,但为了“解决经济因境”,临时又决定将指标扩大到48%!

2006年,普通非稀缺专业的本科生的工资水平已与建筑工地民工接近,新的读书无用论又开始泛起。2013年九月开学季,成都女孩玲玲考上一所重点大学本科,因认为“读书无用,读大学是个肯定失败的投资”,父亲虽有钱却拒绝让女儿读大学。这条新闻在网上引发热议。成都女孩玲玲考上大学本科,父亲虽然有钱供她读书,但认为“上大学无用”而拒绝提供学费和生活费。这条新闻引起了广泛争论。

关于读书有用无用暂且不说,那么这种思潮出现的背景原因是什么。我们们来分析一下。

(1)大学扩招后,整体数量上升,从精英式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精英教育机构承担着大众化教育的任务,大量的扩招任务落在原有的全日制普通高校身上,重点大学也承担了沉重的扩招任务,因此导致办学力量分散,教育资源分散,承受着猛烈的大众化教育的冲击。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出口不畅,就业向低层次发展,社会对人才文化程度的需求呈梯度攀升。由于全国高校大幅度扩招,本科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了考研。人才高消费现象便产生,且愈演愈烈,人力资源被无谓浪费,出现了教育“过度”问题

对策:大学教育制度应变“严进宽出”为“宽进严出”,我觉得大学教育方式改革应该加快步伐,改变目前的教育制度,变“严进宽出”为“宽进严出”,在高校里进行优胜劣汰,增加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

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人才培养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必须严把质量关,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材。可如今许多学校的扩招,只是满足了“量变”这项单一指标。故要根除“扩招病患”,除了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资外,扩招的大学也应与硬件设施尚有富裕的大学主动联姻,实施优势互补,共同承担扩招重任,如此,或许可以多少缓解一下扩招带来的弊端。我们理解高校为发展高等教育而扩招的良苦用心,同时我们希望扩招不只是简单化再生产,而是增量又保质,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大学生,这才是扩招的真正目的所在。

(2)对成功的单一衡量

功利化的态度看待读书

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社会上逐渐产生了逐利的思想,一切唯利是图,有钱就是上帝。现在大学收费这么高,动不动就要农民几十年的收入,教育已经蜕变成了一个单纯的市场过程,没有多少人有能力为了“兴趣”或“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些奢侈的理由去读书。对教育机构来说,它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对学生及其家长来说,他们追求的则是效用最大化。这个“效用”就是毕业以后的好工作和高收入。如果无法就业,则相当于买了一台不会制冷的冰箱,效用等于零,又不能退货和保修,那当然就是“无用”。这使得大学生上学读书也多以找工作、赚钱多为目的,高强度的就业压力之下大学生目前的业余时间多用来考四六级、托福、雅思或者其他各种有利于找工作的证书,即便读书也多以专业内的书籍为主。再有点时间,则会选择畅销小说、时尚杂志、速选读本等快餐式的阅读方式来缓解精神压力。这种读书方式即使帮助大学生暂时找到了工作,但长远看来不健全的知识结构也很难利于其发展。其实,读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形成健全的人格、获得人生发展前进的动力。青年作家方鑫说过:读书是对外部世界的探寻和开发,也是对自己生命的挖掘与延伸。区区五尺之躯,短短数年光阴,能够经天纬地、博古通今,只有靠读书才能实现。现实生活中那些找不到工作就认为读书无用的人,恰恰是因为没有读好书,没有认识到读书的真正内涵。

(3)中国教育制度的弊端

第一,首先教育体制畸形,高考为终极目标下的义务教育告诉我们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导致学生只顾埋头读教科书,成了只会考试缺乏创造力的机器。大学教育中专业设置不精,空大假专业使学生感觉学不到东西,如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等专业输出的人才往往是专业不精、泛泛而谈之辈,适应社会的佼佼者寥寥无几。

第二,教育与市场需求严重脱钩。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一直以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加工为主,即处于朗咸平教授所言6+1中的最低端那一环,品牌、物流、创新、资本运营等掌握在别人手里,中国则是世界的加工厂;所谓优势就是低成本竞争,继续维持在这个阶段,高素质人才必然无用武之地,搞创新没市场没效率,大学生当然不如技术工人。

第三,教育、就业推向市场化带来各种弊端。政府搞大聪明省钱,学校为了自救、创收必然费尽心思提高学杂费、扩招。其结局是,扩招带来生源良萎混杂,师资质量下降;市场化导致教授考虑的是名声和金钱而非学术;学子们耳熏目染社会恶习自然以拉关系、搞小聪明为首,以竟次为原则,逐渐成为质量不高、不适应社会的大学毕业生。

(3)寒门子弟就业难

越来越多农村寒门子弟放弃高考。2009年,全国84万应届毕业生退出高考,导致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考生总量首次出现下降。2010年946万高考考生中,弃考人数接近100万,除了21.1%的考生选择出国,另外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农村的考生,他们多数选择读职校学技术或者直接打工。

大学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成了新读书无用论的“助推器”

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停步不前,且呈每况愈下的趋势。据有关部门的统计,2008年全国大学生就业率约为70%。这个数字是官方公布的,其间有无水分、有多少水分,我们不得而知,但眼前许多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确是不争的事实。另据有关部门预计,2009年能提供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约为150万个,而单是应届大学毕业生就有700万,就业比例为7:1.5。即使签约,月薪大多在1500元以下。令人望而生畏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太低的起薪,大大降低了民众对教育投入的热情,成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助推器”。

(4)留守儿童不健康的心理,导致新读书无用论抬头

我县8000人左右的初中一年级学生中,留守儿童的比例约占48%左右,也就是说一—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年级近4000名学生属于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是个难题。因为缺少父母的直接照顾与关爱,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情感等各方面不仅和父母疏远,而且在城乡分隔体制带来的冷漠、隔阂的心理环境下长大,对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极为不利。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部分外出打工父母的科学教育观念淡漠,对这部分学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收入较高,家庭经济状况相对优越,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对学习无所谓。这些孩子认为学习不重要,即使没读好书,将来出去打工照样能挣钱;有的父母常年不在家,爷爷奶奶的宠爱让他们形成了任性、骄横、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在学校不遵守纪律、自由散漫、搞帮派、混社会、谈恋爱;有的父母外出,孩子在亲戚家长期寄养,久而久之形成了孤僻、不合群的心理,遇事缺乏自信。总之,对他们来说,“知识改变命运”已是一句空话,部分留守儿童已经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的误区。据我县某校对该校初二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只有30%左右的留守儿童目前最大的愿望是“提高学习成绩”,还有50%的留守儿童表示初中毕业后就打算“外出打工”和“做生意”。至于学习成绩,认为自己“信心不足”和“没有信心”的“留守儿童”约占32%,另有近40%的留守儿童感觉自己在学习方面“有信心”。而学校老师和监护人却一致认为,“留守儿童”普遍成绩较差。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纪律涣散。父母出外打工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另一个影响,恐怕连这些家长自己都没有料到--—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开始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关系”。因此,留守儿童成了辍学的主力军。曾有哲人说过一句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是,在这里,“无穷的力量”却是可怕的。

措施:(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2)《决定》提出,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

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

能人才。一是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

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积极发展继续教育,打通从中职、专科、本

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二是要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和投身职业教育,激发学校发展活力,完

善现代学校制度。三是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四是要提升发展保障水平。发挥好政府保基本、促公平作用,完善经费稳定投入机制,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支持力度,健全就业和用人保障政策。五是要加强组织领

导。强化督导评估,减少对学校教育教学具体事务的干预。引导全社会确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

术、尊重创新的观念,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

(3)发展教育技术,利用网络平台授课。

(4)我国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引起反思,虽然不把上大学作为唯一的成才选择,在健康的教育环境中,其实是

社会的进步,意味着学生的教育选择多元、成才选择多元,但在我国当下,不选择上大学其实充满无奈情

绪,这就需要大学提高办学质量,提高教育回报率。如果大学办学质量低、教育回报低,会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学生选择放弃高等教育,并产生放弃高中教育、初中教育的连锁反应。其实,我国每年已有200

万左右的学生以各种形式放弃高考,只是由于学生做主放弃,或者家庭和学生共同商议放弃,没有像这位

父亲要求孩子放弃具有新闻效应。

(5)“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里,知识不仅可以改变命运,更可以创造财富。在‘创业圣地’美国硅谷流行着

这样一句话:‘无论背景怎样,无论来自哪里,只要你拥有知识和创新思维,就能成功’。”四川大学校

长谢和平鼓励在座的学生,要有敢于冒险、敢于吃螃蟹的精神,以及敢于失败、担当的勇气,大胆迈出自

做点无用而有趣的事美文 篇10

有的人一辈子都在做有用的事,事实却证明一辈子都毫无价值;有的人一辈子都想做点无用的事,留下的东西后人却受用无穷。

前者例子太多,不可尽数。后者的典型是“京城第一名家”王世襄,他生于名门世家,却沉迷于各种雕虫小技,如放鸽、养蛐、架鹰、走狗、烹饪,而且玩儿出了文化,玩儿出了趣味。荷兰王子专程向他颁发20xx年“克劳斯亲王奖最高荣誉奖”,理由是:如果没有他,一部分中国文化还会被埋没很长一段时间。

中医对人体“上火”症状描述为:人体阴阳失衡,内火旺盛。常见症状为:胃疼口臭、咯血咳嗽、烦躁不安、心烦意乱、心悸失眠等。中医又说:有火则生、无火则死,火乃必需,超过正常就属邪火。人人力争上游自然是好,否则也不会有这30余年经济奇迹。但有用之学主宰一切,成功学成时代主旋律,又使当今社会如一个典型“上火”型社会:心中欲望太强、步子太大、动作难免变形,所谓“步子太大扯着蛋”是也。

人体上火了,喝剂凉茶能去火。社会上火了,亦需一剂能清心降火的药方:做点儿无用的事,关心点儿与己无关的事。

什么叫做点儿无用的事?用白岩松的原话讲,现在中国人太专注于做有用的事,只要做的事跟升官、发财、成名没有关系便没用了,便慢慢被荒废了。30年快速发展,已经将中国人弄得只会干有用的事,不太会干无用的事。

说中国父母是世界上最功利的父母绝不为过,被西方人认为不可理喻的“虎妈”在中国遍地都是。中国的家长们未必分得清有用无用的哲学之辨,但一定会用最原始的语言告诉你什么是有用。能加分的有用,能助升上重点中学、大学的有用,能找到好工作的有用,能当上公务员的有用,能权财兼收、有房有车的有用。简而言之三个字:钱、权、名。再简单一点儿,就“成功”二字。至于其他,统统划为“无用”之列。

18世纪的法国人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另一个爱把“这有什么用”当作口头禅的,是中国的市长们。

上世纪50年代,北京市以城墙妨碍交通、限制城市发展为由,决意推倒古城墙。时任首都规划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在大小场合公开表示反对,他甚至向时任北京市市长当面直言:“50年后,历史将证明你是错误的,我是对的。”

是的,古城墙有什么用?博物馆有什么用?市民广场又有什么用?在这些信奉“有用之学”之士的规划中,中国的城市正呈现“千城一面”的城市形态与格局,比麦当劳汉堡、肯德基鸡翅还要标准化,中国城市的文化个性、市民的“集体记忆”正在整体性丧失。

也有例外的,如扬州是个好例子。这来,别的城市都在大拆大建,扬州独自走了一条不与别人比GDP,不与别人比高楼大厦的现代化路子。现在,扬州人将古城整体保存下来。今天的扬州人甚至自豪地说,古城及其文化是扬州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牛顿曾经说:“自然界不做无用之事。只要少做一点就成了,做多了却无用,因为自然界喜欢简单化,而不爱用多余原因来夸耀自己。”人却恰恰相反,常做自认为有用之事,事实却证明常常无用。

单论有用,再没有比高铁更有用的。但看看别人怎么说,高铁事故之后,美国一位专栏作家说:“从技术层面上看,美国火车比中国高铁相形见绌,坐着摇晃,速度缓慢,外观也不华丽。但换个角度,我们用缓慢的铁路换来了很多无价之宝,包括我们对政府权力的约束……以及我们已拥有的众多基础设施。有时候,拥有集体回忆比拥有一个非常酷的铁路要宝贵得多。”

上一篇:樟脑球和蚂蚁作文下一篇:农场食品安全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