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与无用

2024-05-15

有用与无用(共7篇)

有用与无用 篇1

一、研究背景

2014年3月新浪与新京报联合公布了一项关于大学英语课程的调查结果。调查以三大问题展开,分别是“你认为目前的大学英语课有用吗?”,“你认为在校大学生是否都必须学习大学英语?”以及“你希望大学英语课程有何变化?”截止2月28日18时参与调查总人数达4408人。其中52.5%的人认为大学英语课没有用;59.4%的人认为不须学习大学英语。这项调查引发了笔者对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的反思。追根溯源,改革开放以来,大学英语作为高校受众最广的基础课程之一,一直在改革和发展。但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多次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满意度较低,不少学生认为大学英语课程并没有提高自己的水平。

大学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大学英语学习的态度是恨铁不成钢。许多学生在开学初都会来问如何才能学好英语,上课的时候也乐意听,但在公布期中成绩后,与他们交流,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的成绩不如想象中满意,会问诸如:“老师,我觉得自己很努力了,为什么成绩还是不好?”“老师,我觉得英语很重要,但就是学不好,该怎么办?”有些同学甚至还会有学英语到底有没有用的疑问。

在有没有用这个问题上,想用以下观点的叙述来说明。

二、无用和有用

中国道家经典学说对无用有精辟的阐述。《老子》十一章写道: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也就是说,由三十根条辐组成的一个轮子,正是由于它的中间空无才可以作为车的一部分使用、房间因为中间空,中间无才可以作为房室来装东西用。庄子有云:“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无用之用,乃为大用。”就是说生长在山上的树木,因为自然的需要而被砍伐,膏脂因为能照明而被燃烧,桂树可以食用,所以被砍伐;漆可以使用,因而被割皮。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而不知道无用的用处。

再比如人们对实际桌子的观察形成桌子的概念,通过对桌子的概念又去重新认识了其他桌子。在这个过程中,不会消失的是桌子的概念。桌子的概念而非桌子起了重要作用。乔布斯在退学后曾在Reed大学学习美术字课程,在当时的他看来这些东西在他的生命中,好像都没有什么实际应用的可能。但是十年之后,当他和伙伴们在设计第一台Macintosh电脑的时候,他把当时学的那些东西全都设计进了Mac,从而成就了第一台使用漂亮印刷字体的电脑。

1.伟大科学家的哲学素养。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位科学家,一位是有着犹太血统的理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另一位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爱因斯坦在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的孙子伯恩哈德·凯撒·爱因斯坦的书信记录爷爷最珍爱的物品是小提琴和烟斗。他曾说过“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没有早期音乐教育,干什么事我都会一事无成。”《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牛顿最重要的著作,牛顿在科学上的成就须由他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来寻根求源。爱因斯坦和牛顿等当时的科学家都有很高的哲学素养,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涉及认识论的哲学讨论。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大家都清楚,在此不一一赘述,但在实际运用中,人们总是觉得哲学和科学的内容大相径庭。但正是看似无用的哲学指导了有用的具体科学的发展。

2.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中国当代著名小说家麦家(2012)说过:“试想如果我们生活中没有了文学会怎么样?我想一定会更缺少真,缺少善,缺少美。虽然文学确实不能给我们一些实实在在的利益,但它教给了我们审美的能力,辨真的能力,向善的能力。”

人有时候虚的东西其实比实的还重要,比如我们的心灵是虚的,但它确实比实的身体重要。有人说,文学就是无中生有,但文学加强了人们心灵和现实世界的联系,使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感触更加丰富细腻,并在文学世界展示的善恶美丑中找到生命的意义。

三、大学英语教学体现有用的途径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胡开宝(2012)谈到外语学科的无用之用时指出: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跨文化素养的最系统、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外语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培养学生外语应用能力,而且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学生传授外语本身蕴含的外国文化内核,帮助学生了解外国历史、文化传统、哲学思想、宗教、艺术和思维方式等,理解国家、民族和种群之间的共性与差异,学会从跨文化的角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本质上,外语教育过程是公民学习和掌握外国语言文化体系,形成跨文化素养的过程。

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主要路径,对外文化宣传、文化外交和对外文化贸易无一不涉及到外语应用、跨文化交际、以及外国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的分析。这些领域均是外语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外语学科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独特的学科优势,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面唱主角。一方面,外语学科可以担负起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强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尤其是高端翻译人才的历史使命,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解决人力资源问题。另一方面,外语学科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解决中国文化“走出去”所遇到的诸多困难,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理论指导。

1.大学英语教学融入中国文化。英语课堂上做翻译用到一些成语,很多学生听到后会面面相觑,听了写不出汉字。还有的学生在做翻译时往往难以确定中文用词。中文是一种文化底蕴,如果连自己的母语都没学好,如何用母语和外语进行跨文化交流。外语教学不应该成为只是教授语言法则,西方文化的课程。英语教师除了传授语言技能和西方文化,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学生深入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中西方文化里有一些意义相近的成语,谚语或俗语,在课堂上作为对比教学,让学生在体味趣味的同时能掌握两者的差异,加深理解。资深学者、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资中筠指出:“中文是一种文化底蕴。我必须首先声明,我主张学好中文绝不是与外文相对立,也与现在以传统文化抵制所谓的‘西化’无关。现在一天到晚讲爱国主义,其实爱国也不是空的,也不是专门为某一种政治服务。你有了这个熏陶,自然而然就对中国文化,对我们这个民族产生非常深厚的感情,觉得那是不可替代的,你的家乡、你的故土、你的这个精神故乡是不可替代的。”

2.大学英语教学融入人文关怀。中共十七大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观点,这是伟大的革命和进步。在当代中国,人文关怀的实质是:在理顺人与其他种种对象的关系中,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中共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文关怀不仅仅是从经济和道义上给予关怀,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精神上充分实现人的价值。人文就是承认人是本身就是目的,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人的主体性。外语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教授语言技能更要通过语言来传播人文价值,用动态的时事新闻作为英语教学的素材来培养学生即使是面对一丛小雏菊亦有砰然心动的情怀;帮助学生树立家事国事事事关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观念。更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每位学生都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走出中国人的精彩。

3.大学英语教学展现国际化视野。如何在外语课堂上既展示不断进步的具体的科学知识又传播随之发展的哲学思想,让学生的思想与国际接轨对外语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哲学看似不能创造任何实质性的效益,但却对具体科学起了指导的作用。看似“无用”之物成了真正“有用”之物。经常会有学生问我考英语四六级有没有用或者学英语到底有什么用。如果单纯抱着有没有用的心态来学习英语恐怕效果不会好。有用的书要看,无用的书也要看。英语学习看似与其他专业没有联系,也未必会马上发挥作用。英语却是世界上最被广泛使用的第二语言。如今许多国际场合都使用英语作为沟通的媒介。英语也是与电脑联系最密切的语言,大多数编程语言都与英语有联系,而且随着网络使用,使英文使用更为普及。

培养应用型人才就要使英语成为学生自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学英语不会一蹴而就,在适当的场合日积月累的英语知识和技能就会发挥它的作用。陆谷孙在谈到中国人学英语时说:中国之大,我不相信有人会自恋到认为可以不学外语了。作为外语教师,最直接的希望是学生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有的学生要出国,老师就希望他的英语成绩更好些;或在英语等级考试当中考出满意的分数,为日后求职做准备。更长远的期望是通过英语学习开拓学生视野,使他们具备国际化的眼光和心胸,融入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无论是学习英语或是其他学科,都应该抱着不断学习的心态,所谓学无止境说的就是这样的心态。

四、结论

全球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的重要性更加不言自明。学好外语,尤其是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言,可以在本民族文化传统中融入国际化元素,从宏观视角去了解不同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从而理解全球人类社会的普适情怀。外语就是不同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只有学好外语才能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因此,大学英语课堂上中西文化的对比,人文关怀的培养和国际化视野的展现正是对大学英语有用性的最好阐释。

有用与无用 篇2

下雨了,你将我拉入你的伞中;这些袭人的瘟雨不怕淋湿吗?我淡淡一笑;这些有用么?淋湿的只是我的身体,我的心灵还是这样一尘不染。你大叫着远离这样冷漠的我。好奇心促使你采摘下我的紫茉莉,看到我黯淡的目光,你惊慌的道歉。我只能留给你背影;这些有用么?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锁在抽屉的往事,你一把钥匙重新开启,泛黄的照片让你泪流满面,这些有用么?你罩上火笼,一段段焚烧这些逝去的年华,随笔写下飞鸟亲昵你的瞬间,你伸出双手温柔的呼唤,它留下一片羽毛便随着夕阳一起归隐山林,你用蘸着墨水的羽毛描绘最初的模样,却发现,那已经朦胧成殇。你敲打脑袋,努力回想;可是这些有用吗?

教育的“无用”与“有用” 篇3

庄子在《人间世》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南伯子綦到商丘去游玩,看到一棵大得异乎寻常的树,即使千辆马车,也可以被这棵大树所荫蔽。子綦吃惊道:“这是什么树啊?肯定有非同寻常的材质!”仰望它的细枝,却扭曲纠结而不可以作栋梁;俯视它的大根,却木纹松散而不可以作棺椁;舔舔它的树叶,嘴巴就会溃烂受伤;嗅嗅它的气味,就会大醉如狂,三天都醒不过来。子綦感叹道:“这就是没有用的树木啊,所以才能长得这么高大。神人之所以能达到精神凝聚而长存的境界,就是因为不成材的缘故啊!”

几千年来,我们往往对庄子存在着一种深刻的认知:追求无用。殊不知,庄子崇尚的绝不是“不材无用”的犬儒保身之术,而是超越尘世各种关系与牵缠的心灵自由。

在庄子这里,无用是天性,对无用的崇尚,就是对本性的顺应。的确,是树就一定要成为栋梁,高高在上吗?是树就一定要成为棺木,享受供奉吗?是树就一定要可用、可识吗?它的本性就是做一棵没有人理会的树,钻出土,展开枝,在风中婆娑,在雨中瑟瑟……子綦感叹的“不成材”,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的“成材”:成为自己,做一棵快乐的树。

庄子在另一篇文章里写道,整个社会遍布“匠人石”,都得了“有用强迫症”,崇尚一切都以“有用”为标尺,有用学之,无用弃之。

回观我们的教育,现在也有这样的趋势,动辄就要把儿童培养成什么什么,并冠之以许多高级的、深奥的、微言大义的词语。我常常自问,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企图灌输和训练的许多技能符合儿童的“童性”吗?儿童的成长姿态本是千姿百态,怎能以某一种或几种成人的要求来替代、来规范、来驯化?再问自己,只教给儿童“所谓有用或者帮助他们成功的东西”,符合教育的“教育性”吗?

很多人,包括教育者本身在内的很多人,不肯正视一个真相:现在所谓的成功,不过是按照大多数人的意志来塑造自己或他人罢了。让其违背本性生长就已经错了,再“追求卓越”就错上加错。

用物质、实用的标准,给臆想的成功披上华丽的外衣,是我们的教育存在的最大症结,于是,教育变得功利,人心变得浮躁。我们看似做的都是有用的事,但我们心灵流淌的诗意和幸福却没能随之递增。

我认为,教育只有秉持“无用”,才能“有用”起来。

2013年12月,学校为一个四年级的学生专门举办了一场个人画展。作为策展人,我在画展开幕式上致辞说:“我们不妨花一点时间,费一点精神,和孩子一起做一些跟升官、发财没关系,却与情感、精神和艺术感觉息息相关的事吧!有用没用,十年、二十年之后,谁知道呢?谁能肯定从勤敬园里不会走出一个个各行各业的乔布斯?而且,在今天,即使无用于事,也起码是有用于心的。”

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往往成为我们人生关键时刻最有用的东西。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从斯坦福退学以后,就曾专门用一段时间学写“美术字”,这个在当时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实际作用的东西,在十年之后,帮助乔布斯成就了世界上第一台使用漂亮印刷字体的电脑。

“无用”,是一种完整的生活情怀,是一种丰沛的心灵滋味,是美好的情趣和呵护的手,是绵密的精神脚步,更是一个人对过往的眷顾、对现在的珍惜、对未来的向往。教育,不就是应该多做这样的“无用之事”吗?也许,正是这样的“无用”,才能将儿童从“有用化、实物化”中解救出来,让其将来能真正成为最好的自己。

无用,是教育对生命成长的尊重与呵护。无用于事,方可有用于心。

(沈蓉,南通市实验小学,226001)

有用与无用 篇4

一开始感觉这是个搞笑的话题。事实上,一旦大家都这么激烈的争论这个话题时,就意味着公关是有价值的,或者说比以前更加有价值,不然不会突然热起来。

细究争论各方的观点,就会发现,大家都在自说自话,而不是在进行有益的争论。因为,有的文章主语是“公关行业”,有的主语是“公关部”,有的主语是“传播学”,有的主语是“公关人”——然后争论中,又被偷换成“传统公关人/媒体人”与“应该转型的公关人”。

参与下讨论,来谈下我的粗浅看法吧。

1. 公关(行业或学术)为什么突然成了一门“显学”?

——这与媒介变化直接相关,是媒体环境变化的必然结果。

很多人都论述过,不详细说。简单说就是,国内一直以来都是“广场式”的媒介环境——央视等主流媒体,在中央,能起到“广播”的作用。公关要做的就是,通过这些媒介传递信息。所以,处理起来相对简单——而现在,情况变了,媒体碎片了,没有了广场效应,信息传播和舆情变得复杂起来——这种情况,对国家、政府、企业、个人等,莫不如是。

如何应对和处理,就变得十分重要,且需要专业性,因此公关的价值凸显。

2. 公关(行业、学术和行为)的“有用”表现在哪里?

——不光表现在传播信息,而在于新传播环境下,公关外延扩大带来的入口溢价。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公关的价值大体表现在,将需要传递的信息,更好地传递到媒体,从而到达受众。这里的受众,更多时候,并不特指客户、用户或消费者,相对泛义。公关的导向,更多也是品牌导向。在公司行为上,这甚至与公司架构相关,比如有公关部、市场部、销售部、运营部、广告部等,各有各的KPI。

现在不同了。由于传播的扁平化,公关外延被大大扩充——企业通过公关手段,在将信息传播出去实现品牌目的的同时,还可实现其他价值,比如直达消费者,同步提供互动(社交网络)、销售(电商)、运营(在线客服)等的渠道和可能。

组织架构上,可见的事实就是,大公关部及销售、运营、广告、市场、公关部的协同和整合。行为上,可见的事实就是,很多广告、市场行为的部分或主要导向,都是为公关传播提供素材——比如凡客体,比如悬念性广告,比如被设计情节的发布会。

3. 为什么创业公司会突然很重视公关(行为与组织)?

——基于公关被拓展的外延,公关是初创公司“冷启动”及快速成长的高性价比助推器。

比如,通过公关行为达到的曝光量,获取第一批用户或合作伙伴,及完成初级的SEO。

比如,通过价值解读,获得更大范围投资者的认知和认可,助力融资进程。

比如,通过有节奏性的公关操作,树立在充分竞争行业的品牌地位,巩固市场地位。

比如,通过案例解读等公关手段,提升to B谈判溢价权。

比如,通过持续稳定的公关推广,稳定团队,吸引牛人,等。

4. 为什么公关(操作)越来越难?

——碎片化的媒体环境,及所承载的外延拓展,决定了公关越来越成为一个有技术含量,及需要产业化完成的行为。

常见的事实是,企业公关经理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少,而公关公司也面临转型升级压力——这大概是公关无用论的一个基础之一吧。

应该说,整个行业都处在变革期,这与几年前传统媒体行业面临的问题一样,或者说,是前者的连锁反应。

但趋势上,毫无疑问的是,一方面,这块工作越来越重要和关键;一方面,个体性的公关岗位很难满足需求,专业化、产业化、外包化将成为常态。

高考作文预测:有用与无用 篇5

“京城第一名家”王世襄,生于名门世家,却沉迷于各种雕虫小技,如放鸽、养蛐、驾鹰、走狗、掼交、烹饪,而且玩出了文化,玩出了趣味。荷兰王子专程向他颁发“克劳斯亲王奖最高荣誉奖”的理由是:如果没有他,一部分中国文化还会被埋没很长一段时间。

人人力争上游自然是好,否则也不会有这30余年经济奇迹。但有用之学主宰一切,成功学成时代主旋律,又使当今社会如一个典型“上火”型社会:心中欲望太强、步子太大、动作难免变形,所谓“步子太大扯着蛋”是也。

人体上火了,喝剂凉茶能去火。社会上火了,亦需一剂能清心降火的药方:做点无用的事,关心点与己无关的事。前者清心,缓和焦虑症,自己与自己和解;后者解毒,消化社会戾气,与社会达成和解。

说中国父母是世界上最功利的父母绝不为过,早教经济、学区房、奥数班甚至已成为庞大“教育经济”的一部分,身处其中的中国父母,外人眼中是“虎妈”,自己心中是“孩奴”,里外都不是人。

18世纪的法国人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有用和无用 篇6

藤树花开似旧年,旧年同砚赴新途。夜深人定之时,名来利往人熙攘的我们,能从老郑那里获得清泉芳香,唤起许是蒙尘许是遗落的初心。我自诩曾经是个好学生,成绩一事并不是烦恼,外表谦虚谨慎,内心自信满满。而人的自信,大致有两种:客观的自知之明和善意的识人伯乐。

前者缘于时不时地自省和谦慎。这也是有缘由的。家境一般,并无多少娱乐游戏,唯有书籍一事,家人从不吝啬,中学时一月给的书籍购买费用从数十元到上百元不等。我将其全都投入到了诸多诗词社科历史书籍及金庸古龙的世界里。阅读也是一个移情的过程,不过是移到琼瑶的“庭院深深深几许”,还是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或者是桑塔格的“阐释是智力对艺术的报复”,长大后的情感世界、职场进退、生活审美将会大相径庭。

而老郑是存有善意的伯乐,这是作为学生的幸运,她从来都以朋友的平等姿态和我们交流,给予了我们的学生时代以自尊和独立,这在十多年前并不普遍。老郑从来不会大喝一声“看这些你能考好吗?”只是和声细语地跟你说要认准目标,每个阶段要有重点。虽有或桀骜或顽固或沮丧或“读书无用论”者,对老郑,莫不是钦佩有加。

偏爱红楼的老郑,印象中她甚少愁态怒容,脸上总是一副笑容。我估摸着她没少看到我在厚厚的练习本下迅速翻动小说,不过老郑依旧对所有认识的人,赞誉我“勤奋踏实”,其中包括我的七大姑八大姨们,对此我感激至今,她保留了我在众人心目中“乖学生”的形象。

老郑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我的无要求无标准,影响我甚为深远。学习是有目的,但阅读应当“去目的化”,过于功利的阅读,会限制视野,让阅读变得了无意趣。套用大学的话,是要培养“无用的灵魂”。这一点,老郑有。

有时无用胜有用 篇7

“今年5月份拍畢业照的时候,我也是一个人。”薛逸凡的师弟、北大古生物学2016年毕业生安永睿,成为本届古生物学专业唯一的毕业生。话题一出,网上立刻引发了激烈讨论,更有网友大放厥词,说这种专业有什么用呢?又招不到人,还不如不设呢!然而,该专业真如这位网友说的没有用、不如不设吗?

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若论无用,还有什么比诗歌、哲学更无用呢?可是英国人说,英国人宁可失去整个印度,也不愿失去莎士比亚。乔布斯说:“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这些不恰恰印证了庄子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乃是至理名言吗?急功好利之徒自然无法理解这些智者、巨人的“怪论”。

作家王安忆曾在复旦大学演讲时说道:“我建议你们不要尽想着有用,而更多地想些无用的价值。这个世界上有用的事物已经太多了,所有的因果逻辑都是循着用途连接和推动,那些边缘的次要性质从因果链上碎裂下来,被淘汰出局。”在她看来,这个世界一味把“无用”淘汰出局的情形实在令人遗憾。她认为,世界上的许多事情,不能以绝对的“有用”“无用”来衡量。

对“无用”的探索与执着,并非无用,那是追求,而且是高境界的追求。目光短浅的人总喜欢把眼睛紧紧锁在有用之物上。然而,何为“有用”?农耕时代的中国人在遥远的过去便识天文知地理,因为它们有用,在他们的经验中有用。一群博学之人在西方傻傻研究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别人耻笑他们,说这没有一点用处,说西方人真是无聊。然而,正是他们沿着这条“无用”之路往下走,才发现了逻辑。而那些把其余土地全部挖掉只剩脚下的一块“有用”的土地的人,大地和海洋都抛弃了他们。

当年有记者去看望96岁高龄的季羡林,谈话间提到“关于古代东方语言的研究对现在有什么用”,季羡林的回答睿智而尖锐:“学问不能拿有用无用来衡量。”

追求知识,追求真理,才是大学最根本的使命,这就是古生物学专业存在的意义。哪怕只有一个人,也有继续战斗的意义。

向寂寞的钻研者及其背后的教师致敬!

也向当今普遍存在的“短视”现象说“不”!

“有时无用胜有用”,这一道理原本并不深奥,但不少人往往嗤之以鼻,因而在现实中我们不能不遗憾地看到“无用”的惨淡遭遇。本文条分缕析地阐述了“有时无用胜有用”这一道理。既有现象的呈现,也有原因的剖析;材料兼及典型事例与启人心智的名人之言,丰富而又发人深思。

上一篇:低剂量胸部扫描下一篇:英语课堂中的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