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读书笔记小学

2024-09-09

《圆明园的毁灭》读书笔记小学(精选6篇)

《圆明园的毁灭》读书笔记小学 篇1

读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之后,我的心里十分愤怒,久久不能平静。

圆明园落在北京西北郊海淀区东部,与颐和园比邻,它始建于17,有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三园组成,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倾尽财力和智慧,精心创造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10月6日占据圆明园,10月18日,英法侵略军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销毁罪证,便放火烧毁圆明园。大火连烧了三天三夜,阴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这座园林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一片灰烬。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都葬身火海,成为历史世界史上罕见的暴行。

哪 一个中国人不想看看万园之园——圆明园,欣赏那精致的亭台楼阁,那奇异的花草树木,那罕见的奇珍异宝......然而这一切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是几根残缺不全的石柱。这石柱上刻满了当时中国所受到的耻辱,这散落的石柱就是一块块警示牌,不停地警告着人们勿忘历史。

侵略者为什么敢在圆明园内肆意妄为呢?都是因为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侵略者才敢如此嚣张,当时圆明园被毁时,慈禧太后带着咸丰皇帝却逃跑了,他们的懦弱才使中华民族受尽屈辱。

英法联军是无耻的强盗,他们内心贪婪,行为野蛮,不但掠夺珍贵文物,还竟放火烧毁圆明园,致使璀璨的文明毁于一旦,令人无比气愤!

每个中华人民都要记住这段耻辱,记住这用血与泪换来的教训!一个贫穷、弱小、落后的国家和民族,只能处于被压迫、被凌辱、被侵略的地位。只有万众一心,使国家强盛,民族兴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城关五小五年级 杨阳

公众号:快乐作文天地

《圆明园的毁灭》读书笔记小学 篇2

一、梳理———指向“篇感”“段感”的形成

一个人的用字、用词、遣词造句,在口头中经常得到练习,而“段”的意识、“篇”的意识,口头中得不到练习。这就需要在阅读教学中加以渗透、落实,学生拿起笔来写作,才会考虑先后,考虑主次,考虑层次,考虑结构,这就是文章的“构思”,而学生习作也恰恰最搞不懂“构思”。在高段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篇感”“段感”的意识,笔者认为立足整体,梳理文本内容框架,了解全文架构上的奥妙是必须的,一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理清显性结构

显性结构就是课文表面内容的结构线索。如,叙事性文章中所记叙事件的发展阶段,描述性文章中所描述的事物的几个方面,说明文中所说明的要点,议论文中所论证的分论点等。理清篇章内容结构的目的是学习如何构思、选取和安排材料等表达经验与规律。

《圆明园的毁灭》描写的是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毁灭的景象,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结尾段的“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成了灰烬”首尾呼应。第二至第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笔者这样教学:

1说说文章主要写了圆明园的哪些内容?引导概括出“毁灭”和“辉煌”这两个关键词。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圆明园的“毁灭”和“辉煌”?引导梳理课文结构: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写“毁灭”,第二至第四自然段写“辉煌”。

3开头写了圆明园的毁灭,结尾又写了圆明园的毁灭,这叫什么?(首尾呼应)

第二至第四自然段重点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一部分内容梳理时,笔者借助“玲珑剔透、亭台楼阁、奇珍异宝、蓬莱瑶台、众星拱月、历史文物”等四字词语的朗读、分类、找相应段落等言语活动,让学生了解到作者是从“布局、建筑、文物”这三个方面具体来描述的。

2.把握隐性结构

隐形结构就是融合在文章结构“明线”后面的“暗线”,如,叙事性文章中作者情感的变化,描述性或说明性文章中作者描写或说明角度的变化,议论性文章中作者论证的思维逻辑及其发展等。在《圆明园的毁灭》中表现为作者情感的变化:因毁灭而惋惜—因辉煌而赞叹—因毁灭而愤怒。

为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这一“暗线”,笔者采取的主要方法是朗读:教学第一段时,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两个“不可估量”传达出的圆明园举世无双的价值,把目光定位在描写圆明园昔日辉煌和美丽景观的第2、3、4自然段,寻找依据,亲身感受“不可估量”的深层内涵,从而体味惋惜之情。第三部分,学生通过朗读再一次体会作者对掠夺者的仇恨和愤慨之情,语速稍快,“凡是”“统统”“任意”用重音读出愤慨之情。

课文是一个整体,是内容的整体、语言形式的整体和形象的整体。一篇完整的文章,“言语理解”上的“得”也应该是整体的。只有立足整体,理清文章内容要点和框架结构,立足“篇感”“段感”的培养,才能学会构思、选材,真正达到“运用”。

二、比较———指向形式秘妙的发现

指向语用,重点要破解的是文本语言的秘妙,是指在那些看似普通的语言文字处,潜藏着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的独具匠心。因此,对于具有鲜明特点与规律的语言就要敢于取舍,高度聚焦,给足过程,让学生主动发现言语的惊艳之美,从而促进学生在言语活动中自觉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文本的语言形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文本中的外在言语形式,它是文本的骨架,是一种关涉构词、构句、构段、构篇的框架模式;另一个是文本的内在言语素材,它是一种关涉好词、好句、好段、好篇的材料构件。具体的教学中,不妨运用“比较”这一策略来指导学生理解、发现文本语言在表达上的秘妙。

1.剖析篇章的独特结构,触摸文意呈现的脉搏

结构表现一篇文章结撰、布局的艺术,经典之作在结构上往往匠心独运。因为要呈现特殊的意蕴,作者往往采用一些特殊结构形式。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样安排到底要表达什么样的意蕴?这些都是教学的着眼点。

《圆明园的毁灭》结构精巧,首尾呼应,题目是“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用的是以喜衬悲、以乐写哀的写法,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笔者从课题的表达入手,引导学生关注其表达的奇特、不合理之处,产生探究的欲望,进行思考:

师:同学们,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明白了课文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生:写了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

师:是呀,那课题应该改为《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才合适了?

生:我认为课文要写“辉煌”的,不然不知道毁灭了什么?

生:课文的辉煌写得具体,我们就能感受到损失的“不可估量”。

师:阅读时,我们就可以用猜读法,去猜作者所写的内容,猜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在充分解读感受了圆明园“辉煌的昔日景观”之后,当学生为祖国拥有如此骄人的瑰宝而自豪时,笔者再次抛出疑问:

1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作者却花了大量笔墨来写圆明园的辉煌?

2交流小结:大喜之后迎来大悲,这让我们更加痛惜,这就是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以乐写哀,哀更哀;以喜写悲,悲更悲。

笔者作了“板书质疑、学文感受、对比朗读”等步骤的引导,让学生揣摩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懂得了这样的构篇形式所要诉说的内心情感、所要铺陈的内在意蕴,感受其谋篇布局的表达魅力,习得这一表达范式。

2.揣摩词句的特殊形式,体悟形意统一的秘诀

文本内在语言的表达形式是言语形式中的重要部分,尤其是一些情感型言语,犹如一面魔镜,能够借助其独特的词句表达形式,向读者表达它特殊的情感意味,吸引读者一步一步走进作者的内心,产生情感共鸣。具体操作注意以下两点。

(1)取舍有度

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篇课文有诸多值得关注的语言表达形式的秘妙之处,该确定哪些或哪个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呢?

笔者在《圆明园的毁灭》的言语形式研读的选择和确定时,依据如下:一是以课标学段目标为导向,根据高年段的要求,尤其注重篇和段的言语形式,注重引导学生揣摩文章表达方法;二是以单元重点为依据,本单元是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的,在言语习得上的要求是“用心感受作者在遣词造句中饱含的情感和表达效果”,从本课的编排意图和单元训练重点加以审视,笔者将第三自然段“建筑之辉煌”的描写方法作为教学的侧重点;三是以文体特点作把握,文体不同,教学方法不同,依体而教,才能真正理解文本语言,依据《圆明园的毁灭》的文体特点,要关注的语言现象是作者安排了哪些材料,是怎么安排的?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四是以学生内需为切入点,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是基于我们对学生语用现状和发展需要的把握。那么第三自然段中分类概括、对举描写这些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的言语表达形式不正是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选择?

(2)体悟有法

确定了合宜的教学内容,就要引导学生理解、吸收新的语言形式。《圆明园的毁灭》第三自然段教学步骤如下:

第一步:对读,探寻内容描写的对举之法。

1出示第三自然段第1句,师生对读。

2作者举了哪几种圆明园的建筑?(理解“举”)

3打乱句子内景观顺序,对比原句,再欣赏图片,引导发现句子内容的对应关系:“殿堂”与“亭台楼阁”是一“大”一“小”的对应,“买卖街”与“山乡村野”是一“闹”一“静”的对应。

4读一读第2、3、4句中前后对应的内容,说一说它们的对应关系。

第二步:试改,感受句式的整齐及连接词的变化。

1寻找第一句中对背诵帮助非常大的词语?

2对读第2、3、4句,引导发现4句话在表现形式上的共同点:句式相似、整齐,前后分两部分。

3四句话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引导发现:句子有长有短,有详有略,且连接词不同。

4尝试用“有、也有”的连接词来改说第二句,引导发现句式在整齐中的变化,并感悟到作者就是用这些整齐且富有变化的句子来表现圆明园内建筑景观的丰富多彩的,实现了语言形式和文本内容的高度统一。

第三步:对照,发现分类概括事物的写法及妙处。

1请学生交流搜集关于圆明园内其他的建筑景观。

2据统计,圆明园内共有1000多处景观,老师选择其中的6处,请大家读一读。这里出示的6种景观图片,你会发现建筑风格相似,都是“精巧别致”的,作者用了“亭台楼阁”一词概括,代表这一类景物。

3结合图片,展开想象,将“殿堂、买卖街、山乡村野”等概括性的词幻化成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并再次思考: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而要高度浓缩?引导学生感知分类概括描写事物的妙处。

笔者将“读懂内容、体悟情感”和“关注形式、学习表达”紧密结合在一起,带领学生解开语言的密码。要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必须关注文本独特的语言形式,留意、揣摩和品读那些形式独特的表达方式。也只有理解才能顺顺当当地运用学到的语言形式,展开想象,进行运用。

三、诵读———指向语言范式的积累

在学生发现文本语言表达形式的秘妙之后,如果直接进入运用的环节,就可能因对形式掌握不够熟练而效果不好,所以要通过朗读、背诵、想象等途径进行言语范式的积累。

《在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几个读、背的环节,使学生比较顺利地由浅入深地进入到对文本新鲜语言范式的理解和积累中。

其一是在了解了第三自然段第1句“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的构句形式的秘密之后,采用了逐渐加难填空背诵的方式积累这一句子。

1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 ),也有玲珑剔透的( );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 ),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 )。

2圆明园中,有( )的殿堂,也有( )的亭台楼阁;有( )的买卖街,也有( )的山乡村野。

3圆明园中,有( ),也有( );有( ),也有( )。

其二是在学生发现第三自然段句式整齐、富有变化、分类概括描写之后进行的积累:

1多媒体逐个出示每一个句子和对应的景观图片,既有课文中写到的景观,又有前面学生补充的景观,进行画面朗读。

2去掉图片,朗读句子,并想象。

3去掉概括性的词,进行填空式诵读。

在这些教学片段中,笔者始终以读为基本手段:在师生对读中体味语言的节奏,在填空式的读中感受词语的优美准确。在读中,学生积累了这种以对举、分类概括形式描写的语言范式,其结果毫无疑问地指向了潜在的目标———言语表现。

四、练写———指向形式之美的表现

在高段阅读教学中,可以依照以下两个环节,让学生在写的活动中进一步体悟、消化、吸收、表达新得的语言形式,最终形成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1.顺势聚焦“运用点”

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结合文本情境,创设一个可供学生表现的话题。但教材可供言语运用的资源是开发不尽的,有时一篇课文就可以发现十几个语用点。像《圆明园的毁灭》就可以挖掘以下众多的语言表达点:首尾呼应的结构仿写、以喜衬悲的布局仿写、圆明园中某一处景观的具体描写、联军暴行的想象描写等。但在学生揣摩发现了文本第三自然段在语言形式上的秘密之后,又处在对圆明园内丰富多样的建筑景观惊叹赞美之时,笔者认为有两处“语例”,能激起学生写的兴趣,同时能丰厚文本内容,可谓应时而生,顺势而写:

“语例”一:第三自然段“园内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从详略的角度来说,这是略写,可以就这一文本“空白点”展开读写迁移。

“语例”二:第四自然段对于圆明园内文物的描写比较简单,就一句话概括,可从这一处内容就地取材,模仿第三自然段的形式进行言语表达。

2.妙搭阶梯促“表现”

有了合适的语用点之后,就要在学生思维最活跃、情感最饱满、情意和谐共振之时,搭建“写”的有效阶梯,让“写”在阅读中自然生发出来,促进思维发展,表达情感,实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最优化,最终达到内化语言、迁移表达方法的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选择“语例一”作为言语表现点,采用了资料补充、丰富学生积累等“阶梯”的引导。

1交流学生搜集到的关于西洋景观资料。

2出示西洋景观资料,读一读。

3请结合资料,模仿第三自然段,用整齐而又富有变化的句式,具体写写圆明园中丰富的西洋景观。

4练写。

5交流,小结。

对于新得的言语表达形式,可能极少数学生能无师自通地实现理解和运用,大部分学生需要经过反复多次的实践,才能实现言语的迁移运用。上述片段中,因为有前面关于语言秘妙处的发现与积累,才使得言语表现顺理成章。

3.巧加追问悟“表达”

如果对文本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仅止于此,那么不是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仅仅是读写结合的阅读教学,仅仅是运用表达去促进理解的阅读教学。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还要进一步,即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非那样写的意图。

教学中,笔者在学生练写、交流、悟情之后,继续追问:作者为什么没有像你们那样具体描述圆明园中的西洋景观,而是仅仅点到有西洋景观?此时,学生从惊叹于圆明园内建筑的瑰丽辉煌的激荡情感中回过神来,将阅读思维聚集到了作者在这一段中详略结合的描写形式上来了。笔者随机做了适当的点拨,让学生对写作中安排材料要详略得当有了初步的体验,把这种习作的图式投射进了学生记忆。

圆明园的毁灭读书笔记 篇3

圆明园是我国清朝时期有屈一指的皇家御苑,皇帝的别墅。到乾隆时代还大加扩建,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不计其数,托资庞大。园里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物都是大有来头,价值连城。圆明园占地三百二十公顷,大致分三部分:圆明园,长着国和万春图,里面的园更是多不胜数。园内的风景犹如仙境,如诗如画。圆明园集合中外各地名胜,精华于一身,在园里走一趟,可谓是赏心悦目。

可惜好景不长,如此金碧辉煌的圆明园挑起了侵略者的狼子野心。1860年,英法两国狼狈为奸,一举入侵圆明园,虽说我们中国人多势众,但始终敌不过洋鬼子的铁枪火炮。没有先进武器的我们,只好眼睁睁看着中华建筑的瑰宝被侵略者毁于一旦。歹毒的侵略者,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后,为了毁灭证据,就下命令将圆明园烧毁。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圆明园似乎在痛苦地呻吟:“救命啊!我要被烧焦了。“我突然感到极为心痛,极为气愤。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愤愤不平。

历史与现实双重证明,弱肉强食不只是自然界的生存规律,也是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潜规则。民主与和平这些文明的思想只是人类最纯粹的善意追求,在国家经济利益、政治权力面前它显得异常地苍白。否则,美国就不会以“世界警察”的名义在全球范围内东讨西伐,就不会出现以一已的力量颠覆伊拉克、镇压南联盟、打击阿富汗等等强权国际政治事件。同理,一个半世纪前圆明园燃起的熊熊烈人,留给中华民族的是血的教训!

圆明园,见证了一个帝国的辉煌与衰败。《圆明园》,记录着一个民族的荣耀与屈辱。假借文明的名义,强盗们点燃的野蛮大火烧尽了一座举世无双的世界建筑瑰宝。然而,野蛮的大火烧不尽她的华贵,在大英博物馆和法国丹枫白露城里,我们依然可以体味到她散发的艺术气质。野蛮的大火同样烧不尽一个民族对她的追思,因为她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荣辱历史与文化血脉。

现在的圆明园只剩“西洋楼的一些断壁骸。”我要以此作为一个警惕,为了不再让这段屈辱的历史重演,我应该努力学习,奋发图强,学好各项本领,继“神州七号”之后,为研制并发射更多的火箭做后备力量,挽回昔日的耻辱!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

愿以一段“凭吊圆明园”作为结语:

我以为我可以忘记,

只要我不回过头来,

我以为我可以当作什么都不曾发生:

只要我不翻开昨天的日记,

然而你总在我的梦中出现,

圆明园的毁灭读书笔记 篇4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了一百五十多年才建成的。圆明园浓缩了全国有代表性的建筑,收藏了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可它却被侵略者略去了往日的.辉煌,现在只剩下几根残柱了。

这些侵略者是多么令人憎恨呀!他们是可恶的强盗,在我们中国的领土上为所欲为,还实施了“三光”政策。这三光是指:烧光、杀光、抢光。他们毁掉了不止是圆明园,更是我们几代人的智慧和结晶呀!

通过阅读使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落后就要挨打。那是黑暗的就中国在清政府的领导下非常腐败。不仅让我们国家的“万园之园”毁于一旦,而且还把香港、澳门、台湾等风水宝地割让给其它国家。这是一件件多么耻辱的事情呀!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过一个百年噩梦,那是旧中国蒙受耻辱的历史。

如今的圆明园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想到这些,我感到无比的愤怒和无限的惋惜,圆明园的毁灭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圆明园的毁灭读书心得 篇5

园明圆是我们国家的皇室园林,举世闻名,它不仅有西洋景观,还有一些古代建筑,诗情画意的。走在园内,仿佛在画里游走。

但是,在1860年10月6日时,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园明圆,把园内的凡是能拿走的统统掠走如:古代人民画的画,唐、宋、元、明、清,秦朝的青铜礼器。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来搬运,如果实在是拿不动的,就任意破坏。他们为了毁掉证据,派人把园明圆烧毁,入侵者拿着火把,再次闯进圆明园,到处放火,大火连续烧了三天三夜,害得北京全是雾,而这一大火,烧死了许多游客和在园明圆内的女仆。我们国家的胜地没了。

这帮无耻的强盗,竟然拿我们祖国的东西,还用大火连烧三天,这对我们国家来说,是非常气愤的啊!

讲到了这里,我忽然想起了许多我们国家的无能。如: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和香港的鸦片战争,1937年的九一八事件,还有那签下“南京条约”的时候……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篇6

文本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本课试图通过挖掘文本中的语文因素, 让学生充分感受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遣词造句的能力, 以及语文文字所表达的充沛情感。同时, 为了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在教学时适时适机适量地安排了课外学习资源, 增加了学生的认识、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玲珑剔透”、“安澜园”、“蓬莱瑶台”、“宏伟”、“瑰宝”、“灰烬”等词语, 理解“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等词语的意思, 初步了解文章结构。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圆明园的巨大文化艺术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激发自豪感、赞叹情。

课前导入

师:同学们, 我比较喜欢旅游, 我去过一些美丽的地方, 比如峰峦雄伟的泰山, 山清水秀的桂林, 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说说你都去过哪些好玩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起点:了解启点, 导入课题

1.师:同学们, 看老师写两个形近字“圆”、“园”, 边看边想, 说说它们的区别, 对,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座园林, 板书“明”, 齐读“圆明园”, 你们对它有哪些了解?

2.师:同学们, 请看——— (出示课件) 这就是昔日的圆明园。这里曾经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这里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接下来, 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明园。

二、基点:正确流利朗读, 读准词句, 了解文章结构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要求将全文读正确读通顺, 并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圆明园?这是一座怎样的园林?

2. 听着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真是一种享受。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安澜园、瑰宝、灰烬玲珑剔透、蓬莱瑶台不可估量、众星拱月

(1) 正音“不可估量”, 引出句子:老师在读课文时发现将“不可估量”放到句子中更容易读错, 你们能把这句子读正确吗?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2) “众星拱月”这个词出现在课文什么地方?请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在这里, 星星是指什么?月亮又是指什么?看, (出示布局图) 这就是圆明园众星拱月般的布局。有这么多星星环绕在周围, 所以圆明园又被誉为“万园之园”。老师查过资料, 了解到圆明园的建筑面积超过16万平方米, 相当于380个篮球场!1000多个教室!

了解了这些,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三、生长点:抓关键词探究, 抓重点句, 抓主问题引领

衔接:同学们, 刚才我们从第二自然段中了解了圆明园的组成 (板书:组成) , 课文还有哪些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是呀, 课文中就有一句话能说明, 找到它: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 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齐读 (板书:建筑、文物) 。

1. 让我们走进圆明园去欣赏宏伟的建筑, 请大家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划出圆明园里的名胜古迹。

2. 老师把你们说的句子重新排了一下:

1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 (宏伟) , 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精致) 。

2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 (热闹) , 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安静) 。

3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方名胜建造的 (现实) , 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 (想象) 。

4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 (中国) , 还有西洋景观 (外国) 。

3.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 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 (指名说)

4. 现在, 让我们再通过画面去感受圆明园的美丽。 (看课件) 这是?———现在哪有? (圆明园) 随即解释:蓬莱瑶台———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 现在哪里有了? (圆明园) 武陵春色———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诗中的想象境界现在在哪里? (圆明园) 还有民族建筑, 西洋景观。

可是, 圆明园中的美景仅仅只有这些吗?绝对不是!就单说仿照各地的名胜, 课文中就举了哪些例子? (海宁的安澜园, 苏州的狮子林, 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除此, 肯定还有很多。

5. 小练笔:请同学们放飞思想, 写写圆明园中还有哪些仿照各地名胜的建筑?

(温馨提示:你可以写自己亲眼见过的美景, 书中学过的名胜, 以及课外了解到的。你可以写一句, 也可以写两句, 甚至写更多!) 然后, 交流并展示练笔。

6. 神游如此绝美的圆明园, 你有怎样的感受?难怪作者“饱览美景沉醉其中”, 出示:

“漫步园内, 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 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 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学生齐读, 师板书“宏伟”)

衔接:欣赏完了建筑艺术的精华, 现在让我们走得更近一些, 来触摸古老的历史文物。

7. 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 找到作者评价文物的词语。 (板书:最珍贵)

8. 说它最珍贵, 这是为什么? (年代久远, 奇珍异宝)

(1) 请大家看大屏幕。 (分组读图片上的文字)

(2) 师:据清朝政府统计, 圆明园内像这样的文物共有150万件之多, 所以———生说:圆明园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3) 师:是呀, (指板书) 圆明园有着别具一格的布局, 规模宏伟的建筑, 最多最珍贵的文物, 难怪作者说 (出示)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板书:举世闻名) 学生齐读。

四、转折点:急转直下, 戛然而止

上一篇: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任命书下一篇:快乐中秋2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