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局2005年人才工作总结

2024-07-10

统计局2005年人才工作总结(精选9篇)

统计局2005年人才工作总结 篇1

哈密市统计局2005年党员电教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局党员电教工作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按照哈密市市党员电教中心确定的指导思想,筹划、安排、落实党员电化教育工作,坚持“提高质量,加强管理,面向基层,讲求实效”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强化“为宣传党的基本路线服务,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提高党员素质服务”的意识,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在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提高党员素质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发挥电教工作在党员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一、领导重视,明确工作目标

2005年,局领导高度重视党员电教工作,安排一名副局长专项负责此项工作,年初制定工作计划,及时到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领取电教片,通过教材的组织收看和讨论总结,帮助广大党员加深对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切实提高政治理论水平。

二、围绕工作目标,强化十六大精神、山东经验、先进性教育及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和宣传

根据新形势下党员电教工作要求和全年组织工作目标,充分发挥党员电教舆论引导作用,强化“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先进性教育、山东经验、十六届五

中全会精神的宣传教育。

结合我局实际,在制订党员电教播放计划时注重提高党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增强党员的服务意识,突出提高党员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播放内容上坚持围绕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整体工作部署,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年初以来,共领取10盘党员电教片,重点学习党的理论、反腐倡廉、党员先进模范事迹、“两个条例”等内容,截止目前我局党员共撰写心得体会220篇,党员参课率达95%。

哈密市统计局

二00五年十一月十八日

统计局2005年人才工作总结 篇2

关键词:住院病历,呼吸系统疾病,分析,防治

医院病案资料是卫生统计资料重要的来源之一, 通过对住院病案资料的统计分析, 可以了解居民主要疾病负担和疾病谱变化趋势[1,2,3], 为制订卫生防病规划提供依据。我们对2001年—2005年大同市呼吸系统疾病流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为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

1 资料来源及统计方法

1.1 资料来源

大同市城区18所医院2001年—2005年的病案资料。

1.2 方法

收集整理大同市城区及同煤集团辖区18所病案资料管理规范、登记指标齐全可靠的国有或大型企业医院2001年-2005年病案资料32.9万余份。主要统计指标:病案号、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住址、职业、住院时间、住院天数、费用、诊断疾病名称、ICD编码等。

1.3 统计学方法

建立Excel数据库, 对全部数据进行统一整理、编码及分类统计。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分析

2.1 住院患者基本情况

2001年—2005年累计住院370 961例, 其中大同市城区140 295例 (37.82%) , 郊县132 266例 (35.65%) , 同煤集团辖区56 496例 (15.23%) , 市外住院患者41 904例 (11.29%) 。大同市住院病例5年累计329 057例, 其中男170 438例, 女158 619例, 性别比为1∶0.93住院病例疾病分类见表1.

2.2 住院呼吸系统患者基本情况

2001年—2005年累计住院呼吸系统疾病患者53 008例, 占全部病例的16.11%, 为大同市居民第一类疾病。其中男35 361例, 女17 647例, 见表2.

χ2=5 628.23, P<0.01, 男性显著高于女性, 与男性职业、环境有关。

2.3 大同市居民呼吸系统疾病分类

流行性感冒和肺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慢性下呼吸道感染构成该病前三类, 占全部呼吸系统疾病的75.43%.其中肺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气肿和其他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炎构成呼吸系统疾病的前四种疾病。由于外部物质引起的肺部疾病 (6.46%) 为该类疾病的第五小类, 包括尘肺、尘肺伴有的结核病、煤炭工尘肺, 见表3.

注:加“-”号者为疾病在小类中所占比重。

2.4 呼吸系统疾病的年龄、季节分布

肺炎主要集中在0岁~4岁年龄段 (71.43%) , 5岁以后明显下降, 之后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肺炎的防治重点年龄应放在5岁以下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集中在0岁~9岁年龄段 (43.86%) , 10岁以后维持较低水平, 防控重点年龄应放在10岁以后。

急性支气管炎和细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肺气肿和其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年龄上的分布特征基本一致, 0岁~4岁组有一个小高峰, 65岁以后形成第二个高峰。小年龄组应积极预防气管和细支气管炎症性疾病, 而65岁以上老年人群则应重点预防肺气肿和其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四种疾病季节分布特征基本一致, 11月—12月, 1月—4月病例分布比较集中, 与大同市空气污染较重时期 (采暖期) 相吻合[4,5]。

3 讨论

3.1呼吸系统疾病为大同市居民第一类疾病, 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健康。2001年—2005年大同市环境空气三项污染物中, 只有二氧化氮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其余两项 (SO2、PM10) 均超过国家二级标准, 并超过国家三级标准。2001年—2005年空气质量均为劣三级, 空气污染严重。因此, 当前首要任务是加强环境治理, 减少空气污染。近几年大同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如以集中供热代替分散式供热, 减少分散式燃煤等, 但要彻底改善空气质量, 还需各方面的努力。

3.2应大力推广流感疫苗的接种注射, 特别是对患有慢性病的年老体弱者。

参考文献

[1]赵卉生.有效利用病案资料提高病案使用价值[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2004, 2 (1) :70.

[2]吴清平, 严吉祥, 腾国召.深圳市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病人疾病构成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 2001, 8 (1) :41.

[3]刘曾鼎, 董景五, 刘爱民.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 (第十次修订本)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419-444.

[4]宋玉仙.大同市大气污染治理的建议[J].山西能源与节能, 2004, 4:30.

统计局2005年人才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档案管理;文章;作者;统计分析

《档案管理》杂志是由河南省档案局主办的档案学专业性学术期刊,是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和中国档案学档案事业类核心期刊。作为专业性的核心期刊,它为河南省乃至全国高校档案专业教师学生、档案行政管理者、档案实际工作者、专职档案科研工作者和其他有关人员的学术交流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所刊载的论文也反映了档案学的研究水平与发展动态。作为核心期刊,它的功能定位、服务对象、实际影响和专业地位如何呢?本文选取2005年~2008年《档案管理》杂志收录的1402篇文章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从中得出一些规律,并对比分析出差距和优势。

1载文统计

1.1 载文总量和期刊均量统计。期刊的载文量是指期刊在一定的时段(通常一年)所刊载的论文的数量的多少。它能够反映出一份期刊的信息总量、信息传递和信息输出的能力。下面是2005年-2008年《档案管理》杂志载文数据:

从表中可以看出该期刊的载文数量多,信息内容量大。信息传输能力强。从每年的期刊文章总数和每年的期刊文章均数可以看出,4年来该期刊的收录文章数量相对较稳定,变化幅度小,说明该期刊成熟度高。

1.2基金项目来源分析。基金项目文章既可以评价文章的质量和价值,又可以评价期刊的质量和地位,是评价期刊的一个指标。下面是4年来《档案管理》杂志收录论文基金项目来源情况。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4年来《档案管理》杂志共收录基金项目文章29篇,年均7.25篇。其中大部分来自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基金,比例达到52%。而来自于地方的比例只有42%,来自于高等院校和国际的课题比例分别都只有3%。这说明档案学学科的发展在地方受重视的程度不够,只有在国家层面上的重大研究课题。各个高等院校的课题也少,这既和开设档案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少有关,又和该专业在学校得不到重视有关。

2文章来源分析

2.1论文单位分布分析。通过对论文分布单位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该杂志主要服务的对象和功能定位,是定位于科学研究、专业实践还是宏观层面的档案事业管理。下面是单位发表文章超过10篇的数据统计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档案管理》杂志的文章来源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省市的档案局(馆);另一类是各大专院校。河南省档案局(馆)和河南省内各市的档案局(馆)是该杂志主要的稿件来源,文章约占该期刊的15.8%。大专院校发表的论文也是该期刊的一个主要文章源,高校发表的论文接近一半是省内设有档案学专业的两所高校郑州大学和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而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大学和苏州大学作为档案学教育的核心基地,从发文数量上也得到证实。中原油田作为一个企业4年内能发表23篇文章,这充分表明该企业非常重视档案工作。

2.2论文地区分布分析。通过对论文地区分布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期刊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这既能评价期刊的功能定位和服务对象,又能评价期刊在学科领域的地位。

从表中可以看出,文章的来源大部分是河南,占了53.3%。而别的省市最多的也只占到4.1%,其它省份约各占1%~3%左右。这说明《档案管理》杂志还是地方杂志,主要是面向地方档案事业发展的。但是《档案管理》杂志作为一个中文核心期刊,要想在档案学内产生更大的影响,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实施好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向战略,把杂志推向全国,面向于全国档案事业的发展:以广阔的胸怀吸纳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文章,为期刊注入新的血液。

2.3大专院校和省市档案局(馆)的文章比例分析。

图中的比例显示大专院校中的论文数量为28%,省市档案局(馆)的文章占了23%。其他占了49%,其他主要是各个企事业单位和县级的档案局(馆)。大专院校的文章主要是一些研究性的文章,理论性比较强。而省市档案局(馆)的文章一部分是一些政策法规和领导的讲话。多是政策性的文章。其他部分中的多数是企事业直接从事档案管理的一些理论和经验,业务性和操作性比较强。

3作者统计

3.1期刊核心作者统计。核心作者是指那些发文量较多、影响较大的作者。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的发文量应为总文献的50%,其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数为M=0.749(ηmax)1/2,其中ηmax为最高产作者的论文数,只有那些发表论文数在M篇以上的作者,方能称为核心作者。根据统计《档案管理》杂志的ηmax为27篇,M取邻近最大整数为4篇,即《档案管理》杂志发文4篇以上的作者为该期刊的核心作者。需要指出的是普赖斯定律是用来评价一个学科的核心作者,这里只是《档案管理》期刊的核心作者,况且只是统计4年的数据。下表是4年里面《档案管理》期刊的部分核心作者。

3.2论文作者合作情况统计。科技的进步不仅促进了科学技术向高、精、尖等纵深方向发展。也促进了学科交叉综合。面对科技的高深和全面发展。科学工作者们也逐渐打破学科、打破个人的界限,组成科研团队,通力合作。这一现象表现在科技成果中就是科技论文的合作者越来越多。论文作者合作度是指在某一确定的时间里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是反映刊物论文作者团队协作和整体智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度的值越高。则合作智能就发挥得越充分。下表是2005年~2008年《档案管理》杂志论文合作情况。(此处的合作不包括编者互动栏目和专题沙龙栏目)

从图表中看出,档案学文章1人独立完成的占绝大多数,比例达到83%,合作率只有16.6%。而2人完成的只有12%,3人完成只有4%。3人以上仅仅占1%。这说明无论档案工作者内部合作交流,还是和其他学科的融合都是很少的。作者的合作度为1.4,合作率为16.6%。档案学虽然是一门社会科学,但作为一门面向应用的科学,要服务于自然科学,服务于社会必须开展更多的研究。档案学工作者更应该大力合作,只有学科内部研究者和外部跨学科的大力合作探讨,才能使档案学的理论和实践业务有所突破,事业更宽阔。才能使档案在这个日益变化、充分融合的社会里发挥真正的作用。

通过统计,可以判断出《档案管理》杂志基本定位是立足河南,面向河南和全国档案学高校,致力于传播档案学知识、交流档案工作经验、推动档案学理论研究和发展,为省内各市县的档案局(馆)发展提供业务、政策指导和交流平台,为省内企事业档案工作者提供经验和实践交流平台,为全国档案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提供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统计局2005年人才工作总结 篇4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其广东省、广州市《统计管理条例》,根据广州市统计局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今年将统计执法检查纳入日常的工作范围,1-10月份我们共发出催报通知书180份,送达证407份,责令改正通知书9份。9月份我们在全区范围内开展重点检查,专门检查了工业、贸易业、餐饮业、房地产业、建筑业、劳动工资等专业,检查范围包括属地实施统计调查的企业、事业和机关单位,检查内容有:(1)贯彻执行《统计法》和《广东省统计管理条例》、《广州市统计管理条例》的情况,在统计中是否存在虚报、瞒报、拒报、屡次迟报统计资料和人为扰数等统计违法行为。(2)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开展、建立健全统计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和统计管理制度等情况。(3)各专业重点检查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和2005年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的数据质量。为了基层单位能够适应市统计局的巡查制度,我们制定了《统计执法检查评分表》,将统计执法检查的内容逐项量化计分,便于基层单位对照检查和整改。

在重点检查阶段,全区共抽查了琶洲街道办事处、广东苏宁电器有限公司等15个单位。从总体情况来看,各单位都比较重视《统计法》的宣传贯彻,受检查单位的统计人员基本能持证上岗,未有上岗证的都已及时报名参加近期的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大部分单位能按照统计基础规范化的要求,设立统计台帐、原始记录齐全、资料管理较整齐。检查中未发现人为干扰统计工作的现象和重大统计违法行为。在检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单位存在一定的问题:(1)统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没有按规定设立统计台帐,原始资料不齐。(2)劳动情况表中的从业人数和劳动报酬有漏报现象。(3)个别贸易业企业仍然存在漏报增值税现象。(4)个别企业上报统计报表不盖章、领导不签名,统计报表管理不规范。针对以上情况,我们马上发出整改通知书,要求限期改正。

通过这次重点检查,我局提出以下要求:(1)结合贯彻新修订的《广州市统计管理条例》,抓好统计普法教育,加强理论、业务学习,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素质。(2)进一步加强统计基础规范化工作,各单位要按广州市统计局制定的各专业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标准,健全原始资料的收集、管理,建立统计台帐,保证在统计源头把好数据资料质量关。(3)加强统计检查与监督,加大统计执法力度。进一步完善《统计报表迟报登记》、《统计报表催报》和《统计数据质量审核评估》制度,对各种统计违法行为严格按照《统计法》的规定进行查处。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统计法纪教育,在全区统计单位全面实行统计组织建设管理,统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使全区统计工作步入正规化,充分发挥统计局的监督、服务整体功能。

统计局2005年人才工作总结 篇5

半年以来,我局高度重视人才工作,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形势,人才工作紧扣全局、全系统的工作任务,把握好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充分发挥科技支撑是人才工作的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现将我局2021年上半年人才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人才工作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xxxxx人才工作重要思想与学习贯彻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全区经济发展大局和加快我区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人才工作和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发挥统计职能作用,为推动我区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二、人才工作主要措施

1、统一思想,切实把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摆放在重要位置。结合系统有关会议,大力强调人才工作的重要性,牢固树立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观念,把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摆上事关统计事业兴盛的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并作为突出任务来抓。做到以崇高的事业留住人才,以优越的环境留住人才,以适合的待遇留住人才。

2、加强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一年来,我们按照上级的要求,成立了统计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小波同志任组长、党组成员副局长郭红斌、副局长王春娥为成员的丛台区统计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办公室1名同志负责此项工作,明确责任,切实加强对全区统计人才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确保人才工作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3、完善管理,确保现有人才发挥最大作用。我局结合统计工作实际,把管好用好现有人才作为抓好人才工作的基本保证,不断改进和完善对人才的管理和使用,确保现有人才作用发挥的最大值,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我们按照人岗相适应的原则,加强人才岗位交流,制定统计专业AB角制度,把专业人员都能培养锻炼成一人多专、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统计人才,充分发挥统计人才的作用。

三、下半年人才工作的重点打算和工作思路

1、强化意识,开发人才资源

一是“一把手工程”意识,把人才开发工作提升到重要位置,一把手主抓人才工作;二是“人才标准多样化”意识,即把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做到不拘一格选拔和任用人才;三是“人才至上”意识,即要以促进人才成长和作用发挥为标准,切实做好使用、培养、关心、激励人才的各项工作,充分尊重人才的特殊禀赋和个性,达到既用人之长也容人之短。

2、营造环境,实施人才服务

首先是政策环境,在各类制度、规定的允许范围内,出台人才政策,发挥政策对人才的导向作用,广罗人才,人尽其才。其次鼓励人才干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加大人才宣传力度。

3、创新机制,推动人才工作

统计局2005年人才工作总结 篇6

当前,医疗费用增长过快是一

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为此,在日前召开的医院管理年工作会议上,卫生部要求各级各类医院严格收费管理,杜绝不合理收费,加强财务管理、控制医疗成本,降低医药费用,以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就医难的问题。根据卫生部的一系列要求,该院积极探索和研究降低医药费用的新措施和新途径。现将该院的门诊住院医疗费用的增长变化以及的医疗费用的负担情况做如下对比分析。情况说明和原因分析

该院从2005年1~6月以来,入院患者数和门诊人数较去年同期不断增加,医院的医疗服务进一步提高。2005年1~6月医院总收入、业务收入、医疗收入、住院收入、药品收入、其他收入较去年同期大幅度增长;前6个月以来,门诊收入、检查收入、治疗收入、手术收入、化验收入和护理收入增长尤为显著;但总成本支出较去年同期对比增幅也较大。

2005年1~6月该院的医疗收入为1465万元,比去年同期的1003万元增加了462万元,增幅为46%。其中,门诊收入为447万元,比去年同期的249万元增加了198万元,增幅为80%;住院收入为1019万元,比去年同期的754万元增加了265万元,增幅为35%。

2005年1~6月该院的药品收入为850万元,比去年同期的706万元增加了144万元,增幅为20%。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的比例为35%。其中,门诊药品收入为276万元,比去年同期的243万元增加了33万元,增幅为14%。门诊药品收入占医院药品收入的比例为32%,而门诊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为11%。住院药品收入为574万元,比去年同期的463万元增加了111万元,增幅为24%。住院药品收入占医院药品收入的比例为68%,而门诊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为22%。

医疗费用相关统计信息显示,该院2005年1~6月的门诊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6%。平均每门诊人次医药费用负担为168元,较去年同期的156元增加了12元,增幅为8%;平均每门诊人次药品费用负担为64元,较去年同期的77元下降了13元,降幅为17%。患者平均住院医药费用负担为3990元,比去年同期的3031元增加了959元,增幅为32%;患者平均住院药品费用负担为1438元,比去年同期的1153元增加了285元,增幅为25%。见表

1、表2。

统计数据表明,该院门诊患者的药品费用负担下降,但住院患者的药品费用负担有所上升。门诊和住院患者的医药费用负担均有增长。住院药品收入增幅显著大于门诊药品收入;住院及药品收入的构成逐年增加,治疗费用和药品费用是促成医疗费用上涨的主要原因。人们对不同医疗保健服务层次要求的增长也是造成医药费用上涨的原因之一,在诊疗服务中,治疗费的增长最快;住院医疗中,手术费和治疗费增幅较大,体现了技术价值的增大。此外,医疗费用出现回升的主要原因表现为:新药、特药不断投入临床使用,新的诊疗技术、诊疗项目的开展以及高精尖医疗仪器设备的应用等,使得医疗成本有所增加;而另一方面,随着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不断深入和规范化,药价下降的空间已越来越小,对降低药品费用的作用已不如前2年明显。

表1 2005年1~6个月医药费用与去年同期对比分析情况表(略)

表2 2005年1~6个月与去年同期相关统计数据对比表 略

降低医药费用,首先抓药品比的降低,其次降低医院药品收入的批零差价率。因此从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情况来看,该院2005年1~6月的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较去年同期有明显的下降。该院2005年1~6月的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为35%,较去年同期的39%降幅为4%。其中,住院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下降较为明显。该院2005年1~6月的住院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为22%,较去年同期的26%降幅为4%。该院药品收入的在批零差价率为17%,较去年同期的22%降幅为5%。

另外,该院为患者提供门诊药品费用和住院医药费用的明细清单。医药费用清单包括门诊药品费用清单和住院医药费用清单两种。对于门诊患者,该院在门诊收费大厅设立查询窗口,为患者及其家属要求提供费用明细清单。对于住院患者,该院在各科病房设立专职或兼职医药管理员,负责患者日常医药费用的登记和咨询;该院实行了计算机收费管理,患者可以通过电脑查询,也可以索要详细清单。该院的医药费用清单上登记的医疗服务项目及价格均是以价格主管部门核发的有效文件为准,该院无自立项目和分解项目重复收费,清单一式三份,交给患者、住院部和病房保存。患者如对费用有疑问,医院或科室会作出明确答复,并及时正不正确的收费或其他错误。建议和措施

当前的医院医药费用虚高定价的根源非常复杂,涉及到医疗投入机制、卫生资源的配置、医院管理体制、药品生产流通和价格形成机制等多个方面。财政补贴的逐年减少,因我国现行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的补偿主要来源于财政补贴、医疗收费和药品差价收入,由于财政补贴占医院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小,加上技术劳务未体现价值,医院只能从药品销售、医疗设备检查和开展新特项目中得到补偿,致使一些医院的医疗行为发生扭曲。如政府的医疗投入少、卫生配置不合理、医疗行业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少部分人享有医保,大部分人没有任何保障;药品和医疗器械费用高、过度检查和过度诊疗、异地求医增加诊疗附加成本等是看病贵的原因。不能简单地通过简单的医药分家、取消药品加价、提高医疗服务价格等手段来解决。医药购销中的不正当竞争药品产销部门为了迎合医院喜用高价药、贵重药、高回扣率药品的特点,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生产增多,高价药品品种剧增,进口药、中外合资药品、国产新药大量进入医院,同时各药品产销部门为推销产品,向药品采购人员、医生等发放“宣传费”、“临床观察费”、“资料费”等回扣,有媒体报道药商发放促销费额度占药品价位的7%~15%。一些医务人员为了私利,利用患者对药品品种缺乏选择权,开大处方、人情方、开贵药,致使高定价、高回扣、高让利和滥用药的现象愈演愈烈。只有政府从宏观层面,进行全面的制度变革与机制创新,才能实现医药费用的理性回归。但是药品费用并不仅仅取决于药品价格,也取决于药品利用的数量和结构。单纯的控制药品价格,并不能有效地减轻患者医药费用。药品调价属于单纯的改革行为,如果没有其他措施跟进,特别是药品利用方面的措施,就很难控制整个药品费用的增加。

统计局2005年人才工作总结 篇7

【发布文号】保监发〔2005〕101号 【发布日期】2005-11-02 【生效日期】2005-11-0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保监会

中国保监会保险统计现场检查工作规程

(保监发〔2005〕101号)

各保监局、各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为使保险统计现场检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确保保险统计信息质量,充分发挥保险统计服务保险监管和保险业发展的作用,我会制定了《中国保监会保险统计现场检查工作规程》,现予以印发,并提出以下要求,请遵照执行。

一、各保监局今后在对保险机构开展保险统计现场检查时,应严格按照《中国保监会保险统计现场检查工作规程》执行。执行中如有什么问题,请及时与我会统计信息部联系。

二、各公司在中国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开展的保险统计现场检查工作中,应积极给予配合和支持。

二○○五年十一月二日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统计现场检查工作规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使保险统计现场检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确保保险统计信息质量,充分发挥保险统计服务保险监管和保险业发展的作用,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 保险统计管理暂行规定》和《中国保监会现场检查工作规程》等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结合保险统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第二条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以下简称“保监局”)根据统计法规,依法对保险机构开展保险统计现场检查。

第三条第三条 保险统计现场检查分为检查准备、检查实施、检查报告、检查处理和检查档案整理五个阶段。

第四条第四条 中国保监会负责对全国范围内的保险机构进行保险统计现场检查,保监局负责对本辖区内的保险分支机构进行保险统计现场检查。

根据中国保监会的授权,保监局可以对商业保险总公司、保险集团公司、保险控股公司、政策性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外资保险公司进行保险统计现场检查。

第五条第五条 本规程中所称保险统计现场检查的保险机构,是指经中国保监会或者保监局批准设立,并依法登记注册的商业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保险集团公司、保险控股公司、政策性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外资保险公司。

对保险中介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保险统计现场检查参照本规程执行。

第二章 检查机构和检查内容

第六条第六条 中国保监会及保监局应当按年制定检查计划,综合运用全面检查、专项检查等方式开展检查工作。

第七条第七条 中国保监会统计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和实施全国性的保险统计现场检查工作。保监局统计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和实施辖区内的保险统计现场检查工作。

第八条第八条 保险统计现场检查的内容包括:统计法规和保险统计规章制度贯彻落实情况和保险统计管理情况;保险统计信息质量情况;保险统计信息化建设情况;涉及保险统计的其他内容。

国家安排的统计检查,其检查内容按有关要求执行。

第九条第九条 保险统计现场检查的具体内容可以涵盖下列部分或全部内容:

(一)统计法规、保险统计规章制度贯彻落实情况和保险统计管理情况

1.统计法规贯彻执行情况

重点检查是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和《保险统计管理暂行规定》,制定了符合要求的本单位的保险统计管理制度或具体实施办法,是否组织过专门的学习培训。

2.保险统计制度执行情况

重点检查是否存在保险统计违法违规行为:是否存在被检查单位负责人强令或授意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篡改或编造虚假保险统计信息的行为;是否存在对拒绝、抵制篡改或编造虚假保险统计信息的统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行为;是否存在拒绝提供情况或提供虚假情况及转移、隐匿、毁弃原始统计记录、统计台账、统计报表以及与统计有关的其他资料的行为。

3.保险统计信息的管理情况

(1)保险统计数据管理体制是否完善,是否积极推进数据集中化管理工作;

(2)是否建立保险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责任制,是否定期对本单位的保险统计工作进行检查和总结,被检查单位的总公司对分支机构统计数据质量的管控是否得力,是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是否建立、健全了保险统计数据报表的管理制度,包括是否明确了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分析和反馈流程,并建立了相应的约束和管理规定,是否建立健全保险统计信息的审核制度;统计报表内容是否完整、准确;

(4)是否分门别类地建立了以统计表形式整理的统计资料、以统计报告形式整理的统计资料和以出版物形式整理的统计资料,是否以电子方式保存上述统计资料;

(5)是否依法公布有关统计信息,公布的统计信息是否损害其他单位或者个人的合法利益;其他有关情况。

4.统计部门设置和统计队伍建设情况

(1)是否按照《保险统计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设置统计部门或者指定职能部门负责统计工作,是否明确具体责任人;

(2)是否配备了相应的统计人员,统计人员是否保持相对稳定,是否设置了经办、复核岗;

(3)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否胜任现有工作;

(4)是否对统计人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培训。

(二)保险统计信息质量情况

保险统计信息包括两类:一类是通过中国保险统计信息系统报送的统计信息(包括数据和信息);另一类是通过纸制报表等方式采集的统计信息。

保险统计信息质量检查的主要内容:主要是检查保险统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1.保险统计信息的真实性

(1)报送的保险统计信息是否存在漏报、瞒报、虚报、拒报或者伪造、篡改统计信息等行为;

(2)报送的保险统计信息是否与其账、证、表、实相符;

(3)业务报表和会计报表在相同口径下数据是否一致;

(4)报送的保险统计信息是否存在误导性陈述。

2.保险统计信息的完整性

主要检查是否按照中国保监会的要求报送全科目数据和统计分析等材料,是否存在漏报等情况。

3.保险统计信息的准确性

(1)是否按照中国保监会(或保监局)的统计标准采集、报送保险统计信息;

(2)是否按照中国保监会的有关要求,将财务处理系统和业务处理系统数据转换到中国保险统计信息系统;

(3)数据来源是否准确和可靠,数据来源的范围和提供时间是否清晰和明确,数据来源是否能完整覆盖和准确反映各项统计要求;

(4)采集、报送的保险统计数据的计算方法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计算数据是否正确。

4.保险统计信息的及时性

主要检查是否按照中国保监会(或保监局)规定的时间报送保险统计数据;是否按照中国保监会(或保监局)的规定编写并报送保险统计分析。

(三)保险统计信息化建设情况

1.是否为统计部门配置了计算机软硬件设备;

2.是否建立了有效和可靠的统计信息系统,包括是否按照中国保监会要求,完成与监管部门的网络连接以及各项对接系统的开发、建设与对接调试工作;是否满足监管部门数据采集的要求;能否与机构内部的相关业务系统紧密联合,业务、财务系统数据是否实现无缝连接;

3.是否制定了保证统计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规章制度;是否采用授权访问的安全管理措施,是否指定专门的系统管理员对信息系统进行管理维护,系统管理员是否对用户创建、权限分配、口令设置等实行严格管控,以防止非法使用系统和破坏该系统安全的情况发生;

4.是否制定统计信息系统突发情况处置预案;

5.是否建立统计信息系统日常维护制度和数据信息备份方案。

(四)涉及保险统计管理的其他内容

第三章 检查准备阶段

第十条第十条 申请立项。中国保监会(或保监局)开展保险统计现场检查,应先填写《保险统计现场检查立项申请表》(格式详见附件1),经中国保监会(或保监局)分管统计工作的领导批准后,方可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成立检查组。中国保监会(或保监局)根据检查任务和对象,选定检查人员,组成检查组。检查组人数按需确定,但不得少于2人。设组长1人,主查1人,其他检查人员若干。检查人员在进行检查时应当出示证件。

检查组成员的基本职责:检查组组长负责对现场检查工作实施领导和有关重要事项的协调,包括确定主查人,组织与被检查单位的进场会谈和总结会谈等;主查人负责检查方案的制定、检查工作的实施,复核、确认检查中发现的事实,检查报告的撰写和处理决定的起草工作;一般检查人员应按照规定要求,做好工作底稿、检查情况的填写等检查工作。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制定检查方案。检查组应当根据保险统计现场检查任务制定《保险统计现场检查方案》(格式详见附件2)。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收集相关资料。现场检查前,检查组应收集与本次检查有关的资料:中国保监会颁布的有关保险统计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被检查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机构名称、主要负责人、主要业务及财务情况、保险统计信息报送情况、以往的被检查情况等。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开展检查前培训。检查组成立后应当根据现场检查的有关内容进行检查前培训。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发出检查通知。开展现场检查前原则上应提前5个工作日向被检查单位发出《保险统计现场检查通知书》(格式详见附件3)。现场检查通知书可以提前以传真方式发出,正式件在进场会谈时出具。

特殊情况,检查组可直接进场进行检查。

第四章 检查实施阶段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进场会谈。检查组进驻被检查单位后,应当举行由全体检查人员和被检查单位主要负责人、保险统计部门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参加的会谈。

检查组组长向被检查单位出示《保险统计现场检查通知书》正式件,说明此次检查的目的、内容、范围、检查工作安排以及被检查单位配合检查的工作要求;向被检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统计部门负责人或相关人员提出询问,听取汇报。

会谈结束后,检查组应当形成《保险统计现场检查进场会谈记录》(格式详见附件4)。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调阅资料。检查组根据拟检查的内容,确定需要调阅的有关资料文件。

可调阅的常规资料主要包括:公司领导分工的文件;有关保险统计管理的制度和文件(包括明确保险统计联系部门及联系人的相关文件或会议记录);有关统计数据报表管理的规章制度;有关统计部门设置以及人员配备的规章制度、具体落实文件;有关统计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的规章制度;统计培训工作记录;关于统计检查的制度文件以及检查报告;有关统计信息系统运行管理的规章制度;各类保险会计、统计报表及报表说明、分析、文件和资料;原始凭证、会计账簿、业务台账;保险合同及附约、理赔记录案卷;相关的电子文档等;

检查组调阅书面资料和电子文档时,应当填写《保险统计现场检查调阅资料清单》(格式详见附件5)一式两份,由检查组和被检查单位双方签名确认后保存。检查组办理调阅、退回资料的工作应当由专人负责。

资料调阅可根据工作进度和现场作业的实际需要逐次调阅。必要时可委托当地保监局调查。

检查组应当妥善保管调阅的资料。调阅的资料使用完毕后,应及时归还被检查单位;对确需留存取证的资料,可进行复印留存。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执行检查。

(一)检查:根据检查方案,运用专业知识和各种检查方法分别对有关资料进行审查。

保险统计现场检查方法主要包括抽样、核对、审阅、计算、实地观察、听取汇报、询问调查等。抽样比例由检查组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需要查看业务、财务系统的,检查组可要求被检查单位及其数据库管理员或操作人员配合,按照需要查阅、调阅、核对数据。

(二)分析: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需要查实的情况,检查组应通过查阅有关文件资料、实地察看或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询问等方法进行核对、分析。

(三)评价:对查明的事实进行综合判断,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作出检查结论。

(四)编制工作底稿:检查组实施现场检查时,应当对所检查的事项及时记录,制作《保险统计现场检查工作底稿》(格式详见附件6)。

1、工作底稿应对检查情况进行真实准确的表述,与问题或事实有关的附件材料或检查工作附表应当列于工作底稿之后,并在工作底稿中予以编号注明。附件材料包括凭证、报表、文件、谈话记录、有关当事人的说明等对检查事实和结论提供支持的其他材料的原件或复印件。

2、对单证、报表等有关资料进行计算、分析、比较后,应将认定事项内容填入工作底稿。

3、编制工作底稿应当做到内容完整、真实;工作底稿应简洁、清晰,符合文档规范,便于统一装订。

(五)复核:主查人或由其指派的其他检查人员应对检查期间的所有工作底稿进行复核并签字认可。通过复核,判断工作底稿是否符合检查工作需要、是否足够支持检查结论。

在整个现场检查期间,检查组组长和主查人要及时掌握检查工作进度和检查情况,判断有关检查是否达到要求,及时解决疑难问题,确保按时保质完成现场检查任务。

第五章 检查报告和检查处理阶段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形成检查情况。检查组应当根据《保险统计现场检查工作底稿》,针对现场检查发现的情况与问题,进行分析、整理核对和集体讨论后,对检查事项进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价,形成《保险统计现场检查情况》(格式详见附件7)。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进行总结会谈。检查情况形成后,检查组应与被检查单位举行总结会谈,通报《保险统计现场检查情况》,与被检查单位交换意见。检查组应提前将拟进行总结会谈的时间通知被检查单位。总结会谈由检查组组长主持,由被检查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统计部门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及有关人员参加。

当被检查单位对检查情况有异议时,检查组应当进行核对,确有差错应予以更正。

检查情况中未能达成共识的意见,检查组应通过核查、咨询、讨论、请示等方法,进一步论证,形成最终意见,并反馈被检查单位。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退出现场。现场检查结束后检查组应当适时退出。检查组退场前应当告知被检查单位,并归还调阅的全部资料。

如现场检查需要延期,检查组应将延期时间通知被检查单位,原则上应通知被检查单位负责人。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编制检查报告。检查组应当在确认检查事实后15个工作日内完成《保险统计现场检查报告》(格式详见附件8),并经检查组组长签字后,报有关领导审定。

检查报告应客观反映被检查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根据法律法规提出初步处理建议。检查组应对现场检查报告保密。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检查处理。

1、被检查单位不涉嫌违法但需整改的,检查组应提出检查处理意见,出具检查意见书(格式详见附件9)。检查意见书应当载明检查事实、检查评价以及整改意见,并提交中国保监会(或保监局)主管领导签发。

2、被检查单位涉嫌违法,拟被行政处罚的,按照中国保监会有关行政处罚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在现场检查中,中国保监会(或保监局)认为被检查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已经涉嫌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向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移送案件。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实施补充或后续检查。处理决定下发前,如有必要对有关问题进行重新认定或进一步了解的,检查组可实施补充现场检查。

处理决定下发后,为监督被检查单位的整改情况,如有必要,检查组可实施后续现场检查。

第六章 检查档案整理阶段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在保险统计现场检查过程中,检查组应当及时整理现场检查情况档案。档案包括:现场检查立项申请表、部署检查的文件、现场检查通知书、检查方案、会谈记录、工作底稿、证明材料、检查情况、被检查单位的书面反馈意见、检查报告、以及记录反映检查过程和检查结果的文件及数据资料、检查意见书、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和行政处罚决定书、被检查单位执行处理决定的报告等。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归档的案卷应当编写案卷目录,卷内材料目录、案卷目录一律用统一格式打印,卷内文件资料目录应当放在卷首,检查档案整理完毕后,制作保险统计现场检查档案封面(格式详见附件10),封装成册,按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妥善保管。

2005年工作总结李 篇8

2005年即将过去,现在我将对这过来的一年的工作进行一下总结回顾。在这过来的一年里钢材市场发生比较快的变化,使我们在中学到好多,感受很多。05年的工作主要是我对上海公司的成立,运营,完善等各方面的工作。在上海工作的不到一年里,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是我提高不少,但是也充分感觉到自身很多的不足,需要提高和进步的东西还很多!现对这一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全面学习,合理利用时间

在上海公司的刚刚组建时,由原来的单纯销售工作转为作整个公司成立过程中的各方面工作。由于工作量大事情多而琐碎,刚开始确实有点应接不暇,工作比较混乱。但是后来通过对时间的合理利用,把各项事务分出主次先后,提前计划,合理的安排时间,从而改变比较混乱的工作状态。使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对于上海公司的主要工作人员,我在这方面还要进一步的完善,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在做好销售工作的前提下,还要更好的安排好公司其他方面的各种事务。尽量为胡经理分担销售运作之外的一些其他琐碎事务的工作量,使其更好的配合好胡经理的工作。

二、上海市场变化快,容量大,不断完善紧跟市场

来上海的销售感觉是上海的市场环境整体变化快,信息量大,资源丰富。想要在这种市场环境里生存,发展,对销售人员的要求就更高。生存只有紧跟市场的变化,深刻了解市场。对市场的了解我们只有不断通过各种渠道(网络,电话。信息报刊,实际去各大港口,仓库看等)来了解市场的资源库存

量,各港口要到资源情况,等等各个相关的信息,才能判断和分析市场的变化,才能更好的把握市场的动向。从而对自己的库存资源做出相应的调整,对资源的销售和采购做出相应的决策。对于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不足,也曾对市场作出错误的分析和判断,给公司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但是我们会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得加强对市场情况的了解和分析,来避免同样的错误判断再次发生。

三、加强公司的管理,带好新员工

想要把公司经营好,光靠一两个人的个人力量是不够的,要有一支具有创新精神,能充分密切协作,干劲实足的优秀团队。我们现在人员不是很多,所以从管理上还比较简单。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人员肯定会有不断的增加。怎样配合好胡经理做好员工的管理工作,怎样打造一支优秀的营销团队是我将要做的主要工作之一。管理不能再像05年时的简单和随意。要使管理有层次,有秩序。通过管理来实现整体公司的团队建设,从而使公司的发展更具有生命力。

四、市场销售工作力度不足,缺乏终端用户的发展

由于对上海市场还不能完全的灵活把握,所以在销售过程中存在价格调整不及时,库存滞压等现象。再就是对新品种材料(如镀锌,镀铝锌,酸洗等)的销售渠道还是不很了解,使其对这些资源的销售中还存在有资源不能很快地作出销售等现象。

05年对于终端用户的开发上力度不足。终端用户是公司长期生存发展的根基。05年由于人员配备不足,市场基础不稳定,等原因没有对终端客户的开发上下太多力度,使最终的使用用户的开发不足。在将要到来的一年

里,我们将在稳定上游资源的同时,加大对最终用户的开发。进一步奠定公司的销售基础,增强公司对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五、不断学习相关销售和管理知识,提高个人素质,完善自我只有不断的加强对销售和管理这些方面知识的学习,来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不断我完善自我,这样才能协助胡经理做好上海公司的管理。为打造一支优秀的销售团队做好理论基础,才能更清楚的分析市场和把握市场,做好销售工作。

统计局2005年人才工作总结 篇9

中国资产评估协会

2005年工作总结与2006年工作要点

2005年工作总结

2005年是中评协分设以后第一个完整年,是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中评协在财政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部企业司的支持指导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关心帮助下,认真贯彻落实部领导关于做好协会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始终坚持“服务于会员、服务于行业、服务于市场经济”,创造性地、较好地完成了2005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主要表现在:行业管理体制初步建立;评估法制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自律监管机制日趋完备;准则规范体系进一步完善;协会建设日益改善;各项基础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现将中评协开展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召开,为行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2005年7月19—21日,中评协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成功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同志亲临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到会致辞、主管部长朱志刚当选为新一届中评协会长。国务院领导和部领导到会带来了党中央、国务院和财政部党组对中国资产评估行业的殷切希望,“三代会”领导的讲话确立了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升了行业地位,扩大了行业影响,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此次会议在行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会长朱部长提出:要把评估行业建成一个深受社会尊重、享有诚信声望、无愧于市场经济的行业。确立了新时期评估行业发展的目标和定位。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章程,解决了多年来困扰行业发展的一些制度性障碍,为自律管理体制的创新打下了制度基础;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健全了理事会工作机制,为协会工作和行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会议通过了行业发展规划,理清了工作思路,为行业发展明确了具体目标和措施。大会振奋了行业精神,鼓舞了行业士气,实现了评估人多年的共同心愿。

8月30—31日,协会三届一次常务理事会召开,健全了自律管理组织体系。成立了注册管理、教育培训、维权、惩戒、申诉、执业责任鉴定、专业技术援助、女评估师八个专门委员会,完善了理事会工作机制;审议通过了《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会员管理办法》、《资产评估执业行为自律惩戒办法》、《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资助研究课题管理办法》、《中国资产评估财务报告制度》、《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理事会工作规则》、《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常务理事会工作规则》、《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会长办公会议工作规则》、《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秘书长办公会议工作规则》等文件。理事会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的建立健全,为加强行业自律管理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二、积极推进评估法制建设,为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针对评估立法落后于评估实践和市场经济的现状,协会主动积极参与、协调配合多方力量,推进评估法制建设进程。

1.积极参与《评估行业管理条例》的调研和起草工作。2003年国办发10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紧起草《评估行业管理条例》,2005年,《条例》正式列入国务院二类立法计划。根据国务院法制办和部领导的要求,正式成立由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及中评协等协会组成的《条例》起草小组。协会积极配合条法司、企业司参与《条例》调研和起草的各项工作,汇编与评估有关的法律法规,翻译整理国外有关评估立法的资料,参加起草小组联合调研组,就条例起草有关问题赴贵州、重庆进行调研,组织考察团赴挪威、波兰考察国际评估立法情况。召开了《条例》起草会议,起草了《条例》草案。目前,草案已由财政部提交国务院法制办。

2.积极配合全国人大财经委推动评估立法各项准备工作。4月,在全国人大财经委召开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监管”座谈会上,中评协加快评估立法的呼吁,引起了人大财经委的高度重视。人大财经委专门就中评协的建议编辑了一期有关资产评估行业发展和评估立法的简报,在研究今年下半年工作计划时,把评估立法调研排上了议事日程。中评协应邀参加全国人大财经委调研组,就评估立法问题赴广东惠州、深圳进行调研,并于11月21—22日参加了全国人大财经委召开的“评估立法国际研讨会”。评估立法现已正式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补充计划。

3.积极参与《公司法》、《证券法》等有关法律的修订工作。针对今年国家几项大的法律修订的时机,我们就其中有关资产评估的条款进行了认真而又充分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有针对性的修改意见和建议;重大问题及时报告领导进行协调,并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争取理解和支持。从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公司法》和《证券法》修正案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为评估行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努力完善资产评估行业准入制度,加强行业监管工作

随着《行政许可法》及《国务院改变部分行政审批事项管理方式的决定》的实施,评估机构和注册资产评估师的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为适应这一变化,协会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配合做好机构审批工作。由于资产评估机构的设立审批纳入行政许可范畴,为适应行业管理体制变化,中评协发挥好行业协会在管理方面的作用和熟悉行业的优势,积极配合,认真做好财政部第22号令《资产评估机构管理办法》颁布实施相关的文件起草、组织协调、培训和备案审核等工作,机构资质准入管理已趋于规范。

2.严把注册资产评估师的入门关。随着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改为自律管理,中评协及时修订并发布了中评协[2005]90号文——《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管理办法》,更新了注册管理软件,不断完善注册管理工作程序,提高了注册管理水平。办理了首批注册珠宝资产评估师的注册工作,11月11日,召开第一届珠宝评估高层论坛,举行首批注册珠宝资产评估师颁证仪式。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管理也已步入规范。

3.加强自律监管工作。为了规范机构和评估师的执业行为,维护资产评估机构、注册资产评估师的权益和公众利益,中评协制定了《资产评估执业行为自律惩戒办法》等文件,建立了行业自律惩戒机制。按照国务院领导和部领导批示要求,调查处理了多家违规从事资产评估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数名执业注册资产评估师。行业自律惩戒机制已建立和逐步完善,对于严肃行业纪律、规范执业行为、建立公众对行业的信心起积极作用。

四、进一步完善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加强评估理论研究

协会在2004年制定两个基本准则和《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的基础上,加强准则和理论研究,完善准则体系,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和理论指导。

1.针对评估行业热点问题,及时出台新的准则并进行具体指导。针对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等行业关心的热点问题,组织行业力量和报告使用部门专家起草并发布《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切实解决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中存在的问题,获得评估行业、金融监管部门和资产管理公司好评。为便于评估从业人员和相关管理部门及时全面理解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和企业价值评估两个指导意见,协会组织编写了两个指导意见的讲解,供学习参考。

2.创新准则制定方式,系统推进准则体系建设。本着程序性准则和专业性准则并重,具体准则、评估指南和指导意见等多层次齐步发展的思路,协会通过行业内外招投标方式组织专家力量起草机器设备评估、银行抵质押贷款评估、业务约定书准则、评估报告、评估程序、评估工作底稿、工作底稿细化项目、价值类型应用等准则,并根据需要追加银行资产评估和税基评估项目,全面推开准则制定工作。

3.围绕行业发展重点,加强评估理论研究和管理。围绕行业发展重点和协会中心工作,积极推动评估基础理论研究和对行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问题研究,重点加强了国际税基评估体制和理论的研究、国际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应用比较研究、金融资产评估研究、司法评估研究、评估行业外部执业环境研究等。同时为了规范研究工作,协会还出台了资助课题管理办法,对课题经费、招投标、检查验收等做出了明确规定,有效地促进了课题研究的开展。

五、不断完善考试和培训政策,提高评估师专业素质

针对社会发展对评估行业的新要求,协会加强考试和后续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评估师专业素质。

1.积极做好考试工作。根据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及行业发展对人才队伍的需要,协会进一步调整考试政策,细化考试大纲,调整试题结构,已经基本形成了考试制度健全、考试教材实用新颖、命题趋向科学合理、管理不断创新的考试管理模式。2005年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考试考生共有3万人、9万多人科次报名参加,出考率为44.4%,全科通过率10.96%。

2.完善后续教育培训制度。在充分考虑我国评估师知识体系现状的基础上,中评协制订了《注册资产评估师后续教育培训大纲》、《注册资产评估师后续教育考核办法》等,完善了后续教育培训制度。

3.开展多种形式的考前及后续教育培训。为规范考前辅导,热忱服务考生,协会积极利用现代化手段,创造性地举办考前辅导网上培训班,有 1428名考生参加。另外,紧密结合实际举办后续教育培训班,强化“互动”式教学,效果显著:全国地方协会共举办培训班100多期;中评协直接举办后续教育培训班9期,培训学员近2000多人,其中,3期西部支持培训班,直接培训学员700多人,涵盖西部7个省,2期与相关政府部门和报告委托方联合举办。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丰富了协会为会员提供服务的内容,密切了与有关部门的关系,提高了评估师的专业素质。

六、逐步建立健全会员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会员管理、会员服务是行业自律管理的核心内容。协会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做好会员管理工作。研究探索分级分类的会员管理体系,制定了《会员管理办法》,并做好相关配套工作。下发通知对团体会员重新统一登记,做好非执业会员入会相关工作,共办理26个省、市494名非执业会员申请入会复核和办证工作。

2.建立协会专家库。为加强行业专业建设,提高专业服务水平,协会决定建立“中国资产评估行业专家库”。为此,制定了《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专家库管理办法》和《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专家库专业分类试行标准》,并通过各种方式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专家库专家,目前申请人数已达约360人。

3.建立维权制度,积极开展会员活动。协会成立了维权委员会,起草了工作细则,建立了会员维权的制度保障。为了建立会员沟通、交流的平台,一年来,协会组织评估之春晚会、女评估师沙龙、青年评估师沙龙等多项活动,丰富会员生活,增强行业凝聚力。

七、加强对外协调,为资产评估执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资产评估行业与政府部门有着广泛的联系,协会作为行业的代表,积极对外协调,维护评估师权益,营造良好的执业环境。

1.与公安部协调有关评估师法律责任界定问题。为维护评估师合法权益提供制度保障,经过协会积极协调,4月15日,公安部、财政部联合颁布《关于在查处经济犯罪案件工作中加强协作的通知》,对公安机关与行业如何加强协作、如何鉴定执业责任、慎用强制措施等问题作了明确规定。

2.积极与其他有关部门协调,扩大评估行业的社会影响。配合中纪委及驻部监察局调查研究行业的执业环境问题,并就如何改善行业执业环境提出建议。积极与银监会、林业局、文物局等部门就评估如何介入金融改革、林业体制改革、文物评估等进行协调。积极与统战部协调,配合做好行业优秀党外人士的培养工作,得到了统战部的充分肯定,造就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3.积极与评估报告使用方沟通,充分体现评估本质。与国资委就国有资产评估中相关管理和政策问题进行沟通,取得认同;与证监会沟通,代表我国评估行业第一次在证监会举办讲座,获得好评。积极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相关银行等沟通,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和理解,更好地为金融改革服务。4.积极与部内有关司局协调,为财政改革发展服务。积极与企业司沟通,促进评估行政管理与行业自律管理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积极与条法司沟通,就评估立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提出意见和建议;积极与行政政法司和教科文司沟通,研究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中的评估问题;积极与金融司沟通,研究金融资产评估问题;积极与会计司沟通,建立日常联系机制,加强两个行业在理论和准则建设方面的协调;加强与税政司沟通,积极为在税制改革中发挥评估作用献言献策。

八、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提升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在国际同行中的地位 2005年是我国评估界在国际事务中成果丰硕的一年,具体表现在: 1.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日益提升。经财政部和外交部批准,中评协加入了世界评估组织联合会并成为常务理事;积极做好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常务理事工作,参与准则项目讨论,在国际评估准则的起草、修订等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使国际评估准则能够日益充分地反映我国经济和评估行业的需求。

2.与国际同行的关系更加密切。进一步加强与国际上较有影响的同行协会间的联系与交流。2005年,协会派出会议及考察团组8个,28人次;培训团组2个,32人次;接待来访代表团6个。取得2006年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秋季年会的承办权。与美国价值分析协会、韩国鉴定评价协会、波兰联邦评估协会签订了多项合作备忘录,主要内容包括:明确双方加强评估行业信息交流,加强行业管理制度、评估理论研究、评估准则、企业价值评估培训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3.对国际经验学习借鉴的针对性不断增强。在安排出国考察时,充分考虑行业发展需要,主题日益明确、针对性不断加强、出访专题考察报告质量明显提高。为更好地借鉴国际经验,协会编发了6期评估行业国际发展动态,组织力量翻译了2005版国际评估准则序言。其中,国际动态第1期介绍了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主席John Edge的《公允价值已成为公认计价基础》,部领导专门作出重要批示。

九、充分发挥期刊及网站的作用,加大行业宣传和信息化建设力度 宣传“窗口”是社会了解资产评估行业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协会充分发挥期刊、网站和信息网络等的作用,围绕协会和行业的热点问题和重大事件,加强宣传,扩大了行业影响。

1.行业宣传有声有色。今年以来通过新华网、中央电视台(一套、二套)、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证券报、中国财经报、国有资产管理杂志等媒体,对“三代会”、执业考试等重要会议、活动进行了10多次宣传,影响广泛,效果良好。如,中央电视台1套新闻联播播出了黄菊副总理出席“三代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的情况,“三代会”展板在部里展出,获得好评,珠宝评估论坛召开期间,中央电视台2套和各大媒体也纷纷采访报导。

2.发挥期刊和网站的窗口作用。2005年,期刊正式分为专业版与综合版,按月交替出版,并建立了杂志通联网络,加大行业重点工作的宣传力度。改版后的期刊,专业版保持了原有的风格,新开的综合版重点报导中评协及地方协会组织的各种行业活动,形式更加活泼,信息量更大,有助于社会各界全面了解资产评估行业发展和协会建设的情况。此外,协会还优化网站栏目,开辟了“三代会”专栏,进行重点宣传。

3.信息化建设加快步伐。为了加强行业信息化基础建设,协会重点加快了对财务、注册、考试应用软件的开发,初步启动行业专业数据库建设,努力构建行业发展需要的信息化平台,提高了管理的科学化程度,促进了行业监管、服务水平的提高。

十、进一步加强协会秘书处建设,培养一支符合行业管理需要的队伍 秘书处是行业发展的组织者。今年以来,协会大力加强内部建设,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

1.先进性教育成效显著。顺利完成了党的先进性教育各阶段任务,协会每个党员都结合党的先进性和具体岗位要求,提出了先进性目标。积极开展以“感动”为主题的征文、青年恳谈会和演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了凝聚力,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工作作风明显改善,党员的先进性得到进一步体现。

2.稳步推进协会人事制度改革。在了解国家有关人事政策及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起草、修订和完善了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及5个配套办法,如《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聘任聘用工作暂行办法》等,逐步推进人事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严格按照资格审查、民主推荐、民主测评、谈话推荐考察及演讲等环节,进行协会中层干部选拔工作,为合理公正的选拔任用干部提供了客观详实的参考。目前,任前公示已经结束,协会中层干部年底已全部到位。

3.加强财务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了协会内部的财务管理规章,实行了财务工作报告制度,主动接受会员和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督指导,做到财务公开、透明,让会员放心,让财政部放心。在“三代会”上向会员报告2004财务工作报告,10月通过部办公厅的内审。

2006年工作要点

2006年是中评协全面贯彻落实黄菊副总理讲话和“三代会”精神,推动协会和行业建设全面发展的关键一年。协会全体人员,必须认清形势,积极进取,团结拼搏,为实现黄菊副总理对资产评估行业寄予的厚望而努力,进一步开创行业发展的新局面。要以把行业办成一个“深受社会尊重、享有诚信声望、无愧于市场经济的行业”为目标,围绕诚信建设的主线,建立并夯实行业法律法规体系、职业道德和资产评估准则体系、评估领域的开拓创新体系、国际先进经验借鉴体系等四个“支柱”,重点抓好评估立法推进,强化队伍建设和执业机构、执业评估师队伍的监管,完善准则体系, 加强评估师后续教育等工作,全面提升行业的社会公信力,推动评估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继续贯彻落实“三代会”精神,提升行业公信力

中评协“三代会”是在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黄菊副总理的重要讲话指出了新时期资产评估行业的主要任务和改革发展的方向,认真贯彻、落实“三代会”精神和黄菊副总理的重要讲话,要作为2006年中评协的重要工作,切实落在实处。

1.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三代会”精神,充分发挥指导思想作用。贯彻落实“三代会”精神,是资产评估行业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中评协要继续认真研究黄菊副总理讲话的精神实质,研究如何把国务院领导和财政部领导的讲话精神落实到协会各部门和行业的工作中去,同时组织专家和业内人士解读黄菊副总理的讲话精神,深刻领会讲话精神。要号召各地评估协会、各资产评估机构紧密联系本地区和本单位工作,联系评估行业实际,把“三代会”精神转化为做好资产评估行业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

2.紧密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围绕服务于市场经济和财政工作做好课题研究, 提出专题建议。认真研究国有企业改革、投资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领域中的新问题,以及财政改革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做好相关评估的研究工作,提出相关的建议,积极主动促进资产评估参与市场经济和财政工作的力度和深度,充分发挥资产评估在市场经济和财政工作中的服务保障和智力支持作用。

3.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提升行业公信力。通过开展座谈会、征文等活动,增强评估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依法执业和诚信执业的理念,模范地执行行业法规、制度和执业准则,将独立、客观、公正执业作为行业的生命线,切实维护行业尊严。通过贯彻会议精神,充分发挥资产评估服务于市场经济、服务于改革发展的作用,做强做大资产评估行业。

二、进一步推进评估立法工作,加强法制建设

继续配合部条法司、企业司和国务院法制办,做好《评估行业管理条例》的各项工作,推动《条例》出台并认真做好《条例》出台后的释义、宣传和培训工作。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好评估立法的理论研究、调研和考察等各项工作。继续为《条例》和评估立法准备一批基础资料,包括相关法律法规汇编、历年出国考察资料汇编、国外有关评估行业立法的资料汇编等。关注《国有资产法》、《合伙企业法》等法律的起草和修改,提出有关意见和建议,以巩固评估的法律地位,扩大影响,保障权利。

三、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注册资产评估师的素质

以提高注册资产评估师素质为目的,以人为本,继续加强考试、培训、职业道德和执业评估师后续教育工作。

1.继续完善考试制度。加强考试相关问题调研,为解决好生源、宣传等存在的突出问题掌握第一手资料。积极与人事部协调,继续完善考试制度,改革考试政策,研究并提出与会员分类管理体制相适应的考试体系。加大考试宣传力度,建立中评协和地方协会的责任制,上下联动,做好注册资产评估师和珠宝执业资格考试的组织工作,把好注册资产评估师的入门关,以适应不断扩大的行业对评估师人才的实际需要。

2.完善培训制度。制定评估行业人才培养战略目标,适时调整大纲。加强资产评估学科院校建设,加大理论研究力度,进行教材、课程、后续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培养师资队伍。强化后续教育培训管理,建立后续教育培训信息数据库,逐步实行个人接受后续教育培训报告制度,建立科学规范的后续教育质量监督考核体系,及针对性培训、标准化管理、目标化培养、以效果衡量成绩的培训机制。

3.建立多元化的后续教育培训模式。利用现代培训手段,对行业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新制度、新知识、新准则、新技术、新法规进行重点培训,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岗前培训和非股东评估师培训制度,加强对执业人才、管理人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三支队伍的建设,全面提升评估师整体素质,不断适应和满足市场新的要求,逐步建立起教育、制度、惩戒相结合的执业队伍建设体系。

四、广泛利用各种资源,继续完善评估准则体系

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总结、完善2005年准则招标工作,进一步完善评估准则体系。

1.完善准则招标工作,进一步规范准则制定程序。研究评估准则项目组成员形成合力的方式、各项目组互动的方式、协会在招标工作中发挥作用的方式,使招标工作真正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促进准则制定工作。

2.完成准则制定任务,加强准则体系建设。做好第一批准则招标项目的协调和征求意见工作。完成机器设备、业务约定书、评估报告、工作底稿、评估程序等准则及工作底稿细化指导意见等项目正式文件的发布工作。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及金融领域的协调,促进抵质押评估准则项目尽快发布。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准则体系规划和行业研究力量情况,2006年年中开展第二批招标项目。

3.完善准则联络员制度,建立一支懂专业精通管理的队伍。充分发挥联络员在中评协与地方协会、协会与执业界之间的桥梁作用,吸收评估一线人员参与准则的制定和征求意见工作,使准则充分反映执业界的需求,使执业界了解准则制定过程,促使准则得到认真贯彻落实。加强对准则联络员的培训,提高联络员专业素质,建立地方协会专业队伍。

五、继续规范资质资格管理,进一步强化自律监管

2006年,在资质资格管理方面,要坚持制定制度和贯彻制度并重,进一步强化自律监管工作,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和行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自律管理体制和机制。

1.继续把好准入关。继续贯彻执行《资产评估机构审批管理办法》,协助部企业司出台22号令的解读,协助做好评估机构设立的审批工作,协助证监会和财政部出台资产评估机构从事证券业务资格管理办法,同时继续做好评估师注册管理和换证工作,把好准入关。

2.建立评估机构的评价及信息披露机制。为了更加科学的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综合情况进行评价,帮助管理部门和潜在客户了解资产评估机构的总体状况,组织研究并出台资产评估机构综合评价体系,理顺信息披露渠道,促进评估机构提高执业质量。

3.健全执业质量自律监管体系。制定《资产评估行业执业质量检查制度》、《资产评估行业执业质量投诉举报制度》、《注册资产评估师(珠宝)注册管理办法》等文件,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的日常监管,2006年重点对上市公司的评估报告进行跟踪和检查。

4.继续完善注册监管方面的制度建设。完善机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注册日常管理,做好涉及评估的各类案件的查处工作,促进行业整体执业质量的提高。

六、加强评估专业指导工作,促进专业服务水平提高

加强与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联系,组建专家库队伍,及时研究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整个行业提供专业指导。积极研究评估收费问题,主动与国家发改委等相关政府部门协调,组织力量对1992年颁布的《资产评估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修订,为行业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广泛听取行业内外各方面的意见,充实、完善内容和结构,做好《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修订工作,进一步规范评估操作程序,提高专业服务水平。重点对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和无形资产评估准则等准则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效果进行跟踪和调研,了解行业需求,提出准则的修订建议。加强新评估领域的专业研究与指导。

七、完善会员管理体系,维护会员权益

继续完善会员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好行业自律管理的作用,增强行业的凝聚力。

1.进一步完善会员管理体系。组织实施会员分级管理办法,对会员发展与服务进行专题调研,进一步完善会员管理体系,建立资深会员队伍,做好首批资深会员的评定工作。

2.研究建立会员诚信档案制度和诚信监督体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会员诚信档案管理暂行办法,采集诚信档案的基础信息,逐步建立起执业者失信和处罚记录、披露的监督体系,提高会员诚信执业的自觉性,提升行业公信力。3.关注会员需求,做好会员服务和维权工作。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构建多方位有效沟通的平台,倾听会员意见,反映会员诉求。研究维护会员依法执业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建立健全维权工作机制。重点研究建立特别团体会员维权公约机制。

4.研究提出执业会员分专业管理办法。为了适应评估专业发展和行业发展对评估师新的需要,我们将在实施新的会员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研究提出执业会员分专业管理办法,根据不同专业领域对资产评估的不同需求,以及注册评估师的专业特长、知识结构、执业经验等,按照机器设备评估、企业价值评估、不动产评估等专业领域,将执业会员划分为不同类别,并进行相应管理。

八、加强信息化建设,搭建评估行业交流平台

完善网络系统建设,建立地方协会网站平台,推广秘书长终端,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提高地方协会信息化水平。继续完善注册、财务、考试软件开发,完成对机构的项目管理和行业监管的软件,开发培训管理软件,研究建立注册资产评估师IC卡制度。积极推进法律法规、宏观经济、上市公司、价格等数据库建设。出台信息员管理办法,建立信息员队伍。优化网站栏目,建立英文网站,拟在2006年协会重新设立两周年时进行改版,对部分栏目增加、修改、调整以适应行业发展的宣传需要和应用要求。

九、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提高社会认知度

围绕行业外部执业环境、行业自身发展、行业如何服务经济改革和发展等关系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征集、筛选一批课题,组织专家加强行业基础理论研究。举办“资产评估论坛”和专题研讨,重点加强物业税评估等新的评估领域、市场环境、行业收费、质量管理、规范执业等行业重大问题的研究,为行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围绕协会和行业的重点工作,将经常性宣传与重点宣传结合起来。重点加大“国际评估论坛”的宣传力度,扩大行业影响。继续抓好通联队伍建设,召开期刊第二次全国通联工作会议,交流经验。利用期刊和社会媒体,力求把握协会工作重点、难点和亮点,使协会成为行业的窗口、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提高社会认知度。

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借“三代会”的东风,做好与国务院法制办的沟通协调,争取《条例》早日出台;做好与全国人大财经委的沟通协调,加快评估立法的进程;做好与银监会的沟通协调,争取金融领域的评估有所突破;做好与最高法院的沟通协调,配合最高法院起草关于审理中介机构民事责任案件的司法解释工作;做好与中纪委的沟通协调,争取有关改善中介机构执业环境的文件早日出台;做好与民政部、统战部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反映行业诉求,维护行业权益,使有关部门更好地支持评估行业。此外,要做好与评估界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优秀党外人士的联络工作,摸清评估行业党派构成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情况,上半年召开一次“评估行业人大、政协委员及优秀党外人士座谈会”,邀请统战部参加,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理解,扩大行业影响。

十一、加强国际交流,提升行业形象

做好“国际评估论坛”的筹备召开工作,扩大影响力;加强对行业国际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积极落实已签订的备忘录,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办法,不断增强涉外培训力度,为行业国际型人才的培养进行有益探索和实践;加强对国际评估发展动态及国际相关评估准则的研究,重点开展对国际评估准则、美国USPAP和欧洲评估准则的研究;认真履行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和世界评估组织联合会常务理事的职责,继续加强并不断扩大与国外同行的联系与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寻求合作机会,提升行业的国际影响力。

十二、加强协会建设,改进工作作风

一是健全理事会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理事会及各专门专业委员会的作用,并根据行业发展需要,设立新的专门、专业委员会,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做好理事和常务理事会的各项工作。二是继续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将修订完善的协会人事制度改革方案报部人事司审批后,分阶段分步骤实施,实行轮岗制度,逐步建立竞争择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严格监督、差别待遇、充满活力的协会用人机制,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三是健全协会内部管理制度。根据财政部批准的协会内设机构设置及职责范围,拟定协会岗位划分及各岗位主要任务和职责,实施岗位责任制,探索中介行业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模式和有效途径,加强协会及内部各部门的管理,确保协会运转高效。四是理顺中评协与地方协会的关系,指导并协调地方协会建设。通过加强协会内部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增强为会员服务的意识,提高工作效率,推动资产评估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上一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以是什么意思下一篇:最新领导干部能力素质提升专题培训班开班动员会议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