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物(精选8篇)
污染物 篇1
陕西省环境保护厅
关于印发《陕西省污染物排放总量与污染物排放许可管理办法》的通知
陕环发〔2012〕58号
来源:总量处日期:2012/9/4 15:54:58
各设区市环保局、杨凌示范区环保局、西咸新区规划土地环保局:
为了加强我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污染物排放许可管理工作,进一步做好污染减排工作。结合我省环境保护工作实际,省厅制定了《陕西省污染物排放总量与污染物排放许可管理办法》,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二年六月十三日
陕西省污染物排放总量与污染物排放许可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污染物排放总量与污染物排放许可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陕西省《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陕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气开发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新、改、扩建设项目排污指标(总量指标)许可,依照《陕西省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管理暂行办法》(陕环发〔2012〕40号)执行。
在本省辖区内向环境排放大气与水污染物的工业企业、城镇污水处理厂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等已投入试生产试运行或投入生产运行的排污单位的排放许可管理适用本办法。
其他排污单位排污许可管理由各(设区)市级环保局参照本办法执行。
固废与辐射污染物排放许可管理依照相关法律规定执行。
第三条 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下列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的核发:
(一)各设区市污水处理厂。
(二)装机容量在20万千瓦以上的火力发电厂。
(三)上市企业。
第四条 除第3条以外的排污许可证发放,由各(设区)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职责核发,核发结果应报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以便建立统一的省级数据平台。
第五条 排污许可分为总量审批和排污许可证颁发。排污许可证分为排污许可证和临时排污许可证两类。
第六条 本办法的排污许可因子主要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烟粉尘等。
第七条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遵循公开、公正、严格、细致的原则做好本辖区的排污许可管理工作。
第八条 排污许可证的申请和受理程序依照《陕西省环境保护厅行政许可申请受理与决定送达制度》执行。
第九条 新(改、扩)建项目在试运行前30日向具有核发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领临时排污许可证,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30个工作日内申请换发排污许可证。
第十条 排污单位申领排污许可证,须提交申请报告和发证机关认可的技术支撑单位出具的核查报告。排污单位申领临时排污许可证,须提交申请报告并附总量审批文件。
第十一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在受理后20个工作日内作出许可证决定。
第十二条 排污单位符合下列条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发排污许可证:
(一)生产装置和工艺及污染治理设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定。
(二)排污口符合国家规范要求。
(三)污染物达标排放达到总量控制的要求。
(四)排污口安装有在线监测仪器,并通过有效性审核。
第十三条 排污许可证或临时排污许可证包括正本和副本,排污许可证的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效力。正本载明下列第(一)、(三)、(五)、(八)项内容,副本载明下列各项内容:
(一)持证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
(二)主要生产设备和产品、主要污染防治设施及其处理能力。
(三)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强度)控制指标和允许排放总量。
(四)排污口位置,污染物排放方式与去向。
(五)本证的有效期限。
(六)本证的年检时间、年检记录。
(七)违法、违章记录。
(八)发证机关和发证时间。
第十四条排污许可证有效期为三年,临时排污许可证有效期不超过一年,限期治理期间临时排污许可证有效期与限期治理期限相同。
第十五条 排污单位在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内须到发证机关进行年审,年审结果记入排污许可证副本。年审提供以下资料:
(一)企业生产经营和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报告。
(二)市级以上监测部门监测报告或经有效性审核的在线监测数据。
(三)发证机关下一级环保部门准予年审或不予年审的意见。
第十六条符合以下条件的通过年审:
(一)产能、规模、工艺等未发生明显变化。
(二)上主要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
(三)无其它环境违法行为。
第十七条存在以下问题的不能通过年审:
(一)超标或超总量排放主要污染物的。
(二)产能、规模、工艺等发生明显变化。
(三)存在环境违法行为且未整改完毕的。
第十八条排污单位应在排污许可证到期前30日向发证机关申请换证。排污单位发生资产重组、产权变更、法人变更等情况的,应在变更后30日内向发证机关申请变更排污许可证。
第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吊销其排污许可证:
(一)以不正当行为获取的排污许可证。
(二)经限期治理仍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
(三)发生重特大污染事故或生态破坏的。
第二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发证机关注销其排污许可证:
(一)排污许可证有效期满未申请延续的。
(二)因停产、转产或其他原因不再排放污染物的。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注销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一条 排污许可证申请表、排污许可证、临时排污许可证由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式、统一编号。
第二十二条排污许可证和临时排污许可证的正本应悬挂于主要办公场所或主要生产经营场所。
第二十三条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全省排污许可证审批及发放数据平台,将结果在网上公布。
第二十四条排污许可证和临时排污许可证不得伪造、涂改、出租、出借、转让或出售。无证和超标超量排污等违法排污行为,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
污染物 篇2
历经多年食品安全事件的倒逼, 历时近9年时间后, 我国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已经出台, 将于今年6月起实施。该新规是在2005年发布的《食品安全污染物限量》 (GB2762-2005) 的基础上修订而成, 其中涉及的污染物包括毒胶囊事件的主角铬等。
另据卫生部1月25日公布的2013年卫生工作要点, 卫生部将以粮食、蔬菜、肉、乳、婴幼儿食品和非法添加物等为重点, 实施2013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同时完善食源性疾病管理制度, 规范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和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食品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至少覆盖50%的县级行政区域。
我家的“污染物” 篇3
噪音污染
今天中午,我刚睡着,就被一阵呼噜声吵醒了。“呼呼,呼呼……”原来是老爸对我发起了“进攻”。我用超级棉球堵住耳朵,不让“噪音”来袭,可老爸的呼噜像跟我作对似的,越来越高,而且越来越有节奏。
没办法,我只好使出我的“灭噪绝招”——我踮着脚,轻轻地走到老爸床边,瞅准目标(爸爸的大鼻头)。像按遥控器一样,朝老爸的大鼻头按去。呵呵,还真灵。老爸的呼噜声停止了。我长舒了一口气,回到床上正准备美美地睡个安稳觉。可还没等我摆好最舒适的睡姿,老爸那不紧不慢的“呼呼”声就又响了起来。唉,看来,我得发明一个有定时功能的远程遥控器啦!
大气污染
晚上,我和妈妈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突然,我闻到了一股比臭豆腐还臭N倍的气味。我立刻捂住鼻子,瓮声瓮气地说:“谁这么大胆,竟敢在我们的地盘上放‘毒气’?”老妈也捂着鼻子叫道:“谁?是谁在放‘毒气弹’?给我站出来!”只见刚换完鞋,正准备投向沙发那温暖的怀抱的老爸,像犯了错的孩子似的,委屈地说:“嘿嘿,是,是那双旅游鞋不透气,所以我的脚……”还没等老爸说完,老妈立刻下了命令:“行了,先用空气清新剂处理被污染的空气。再把你的脚用特浓香水泡洗100遍,限你在3分钟之内处理完毕!”“喳!小的遵命!”老爸立刻像一阵风似的忙开了。1分钟以后,我和老妈总算能大口大口地呼气了。3分钟过后,老爸的脚也除臭成功,还带着一点
点香水味呢!
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第六小学六年级
污染物 篇4
室内环境污染主要污染物及控制办法
本文通过对室内环境污染物的主要种类及来源的分析,提出了工程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竣工阶段控制室内环境污染的方法和措施,以及质量监督管理的重点.
作 者:佟成娥 曾祥昆 作者单位:宽甸满族自治县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辽宁,丹东,118200刊 名:南北桥英文刊名:SOURTH NORTH BRIDGE年,卷(期):“”(3)分类号:X5关键词:环境污染 环境控制 建筑环境
污染物减排工作简报 篇5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37 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重点地区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发改环资〔)2984 号)关于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工作要求,促进重点城市改善空气质量,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国家能源局制定了《加强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城市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工作方案》。方案将空气质量相对较差前 10 位城市作为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城市(以下简称重点城市),将空气质量相对较的前 11-20 位城市作为预警城市(具体名单附后),加强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及预警工作。方案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落实目标责任
(一)分解落实目标
重点城市煤炭消费总量要较上一年度实现负增长。重点城市所在省根据本地区节能和能源(煤炭)消费控制任务将煤炭减量目标分解到各个城市(直辖市由国家提出要求),目标不得低于《重点地区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要求的重点地区煤炭减量任务平均水平,并要求重点城市分解到各县(区)、重点耗煤企业。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制定更严格的煤炭减量目标,大幅降低煤炭消耗。
(二)制定工作方案
重点城市要确保完成煤炭减量目标任务,研究建立中长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制定煤炭减量工作方案,提出煤炭减量具体措施和相应的目标,制定替代供应方案,确保合理用能。工作方案按年度进行滚动调整,重点城市应及时将工作方案调整计划报所在省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环境保护、能源主管部门。
(三)强化目标考核
重点城市煤炭减量目标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国家能源局备案。国家将重点城市煤炭消费减量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对所在省人民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未完成煤炭减量年度目标的城市给予通报批评,暂缓审批其新建燃煤项目,上一年度未完成的`减量目标继续计入下一年度进行考核。
二、明确重点任务
(一)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一是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严格项目管理,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审批或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依法依规全面清理违规在建和建成项目。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力争超额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
二是加快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产业。落实鼓励发展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政策措施,把促进发展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的重点,降低对传统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依赖。
三是严格能评环评制度。严格执行新建项目能评、环评等约束性制度,确保新建项目能效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对耗煤行业新增产能严格实行煤炭减量置换。
四是强化节能环保标准约束。对现有高耗煤行业进行排查,严肃查处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或生产工艺、单位产品能耗超限额标准用能等问题,对生产单位超过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用能的,要求限期达标;对未按期达标的,依法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关闭。持续开展环保专项执法,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公开通报或挂牌督办。重点城市所在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相关节能标准,采用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等手段,促进高耗煤行业能效水平提升。
(二)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一是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围绕重点企业、重点领域,加快实施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电机系统节能等重点工程,推进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实施。加快实施节能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工程,推广应用低品位余热利用、半导体照明、稀土永磁电机等先进技术装备。
二是推进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重点城市要率先完成在用工业锅炉能效环保普查工作,摸清在用工业锅炉数据和能效环保水平,有针对性地实施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提前完成小锅炉淘汰任务,加大高效节能环保锅炉推广力度,全面推进燃煤锅炉除尘升级改造。
三是加强建筑节能。在重点城市深入开展绿色建筑行动,加快绿色建筑推广普及,大力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创新城镇用能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供暖以及热电冷联供。鼓励新建、改建、扩建的住宅和公共建筑安装太阳能热水或集热系统。鼓励使用工业低品位余热替代燃煤为居民提供供暖服务。
(三)推进能源结构优化
一是多策并举保障城市合理用能。重点城市转变“就地平衡”能源发展理念,综合采取外购清洁电力、背压热电替代分散供热燃煤锅炉、扩大天然气利用、发展可再生能源等多种途径,保障城市合理用能。
二是实施煤炭消费替代工程。按照先规划、再发展、优先民用原则,在积极协调落实气源基础上,有序实施“煤改气”、“煤改电”,逐步削减分散燃煤。鼓励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等高效利用项目,积极推动生物质成型燃料替代燃煤锅炉供热。
三是推进煤炭清洁利用。全面推行洁净煤技术,大幅提高原煤洗选比例,提高煤炭分级分质阶梯利用水平。在重点城市限制高污染劣质煤使用,限制销售灰分高于 16%、硫分高于 1%的散煤,大力推广使用型煤、清洁优质煤及清洁能源。
三、强化组织实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建立协调机制,强化部门协调配合,协调解决有关重大事项,拟定相关政策措施。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重点城市所在省统筹使用相关资金,向重点城市倾斜。
(二)建立重点城市动态调整机制
对重点城市名单每年进行动态调整。每年初,根据环境保护部发布的上一年度城市空气质量状况,将空气质量相对较差前 10 位城市纳入本年度重点城市;对退出前 10 位、仍居前 11-20 位的,不作为重点城市,但仍按照重点城市要求执行本方案,直到退出前 20 位。
(三)严格监督检查
重点城市所在省要加强重点城市煤炭减量工作监督指导。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每年组织对重点城市煤炭减量工作进行实地抽查,结果向社会公告。重点城市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切实降低煤炭消耗、改善空气质量。
(四)实施监测预警
预警城市要加强空气质量和能源(煤炭)消耗监测,做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工作预案,按有关要求主动开展煤炭减量工作。鼓励预警城市所在省参照对重点城市的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开展工作。
(五)实施期限
污染物 篇6
介绍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特性及其危害,分析了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土壤、水体、大气、农产品等介质中的`污染状况,阐述了对被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的介质进行生物修复、焚烧、物理和化学处理技术及进展,并对中国在此领域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作 者:曹启民 王华 张黎明 桑爱云 漆智平Cao Qimin Wang Hua Zhang Liming Sang Aiyun Qi Zhiping 作者单位:曹启民,张黎明,桑爱云,漆智平,Cao Qimin,Zhang Liming,Sang Aiyun,Qi Zhiping(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海南,儋州,571737)
王华,Wang Hua(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农学院,海南,儋州,571737)
污染物 篇7
农业源污染是农业环境主要的污染类型,根据要求,“十二五”期间农业污染源减排将被列入总量减排的考核范围,因此,测算广西“十二五”农业源排放数据是开展农业污染源减排工作的首要前提,也是制定科学合理减排目标的必要条件[3,4]。为此,笔者利用2005—2009年广西污染源普查数据,采用排污系数法测算广西2015年农业源污染中水主要污染物的产生量。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研究基础数据为广西2005—2009年污染源普查更新数据和广西统计年鉴数据[5]。
1.2 研究方法
农业源污染中水主要污染物的统计口径与环保部门的统计口径一致,即“十二五”期间,农业源水主要污染物产生量只预测畜禽养殖业部分(污染源普查口径范围),采用猪、奶牛、肉牛、蛋鸡和肉鸡等5种畜禽的产污系数分别预测。其中,肉畜禽(猪、肉牛、肉鸡)以出栏量为统计基量,奶、蛋等畜禽(奶牛、蛋鸡)以存栏量为统计基量。其他畜禽不在污染源普查统计范围内,不作产生量预测。
计算流程为以广西2005—2009年污染源普查数据作为基数,根据广西“十一五”畜禽养殖数据增加比例测算2015年畜禽量,最后根据排污系数法测算2015年水污染物增量。
1.2.1 2015年畜禽量的测算
广西“十二五”畜禽量测算以2010年预期数据作为基数,以2005—2009年各类畜禽存栏量或出栏量的年均增长率作为“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5],具体公式如下:
式中,r畜禽为2005—2009年各类畜禽存栏量或出栏量的年均增长率;N2010畜禽i为2010年各类畜禽数量(采用预测数据),头(羽);N2015畜禽i为2015年各类畜禽数量,头(羽)。
1.2.2 2015年畜禽主要水污染物产生量的测算
2015年广西农业源水污染物测算采用排污系数法,计算公式为:
式中,E2015农业为2015年农业源水污染物产生量,t;N2015畜禽i为2015年i类畜禽统计基量,头(羽);畜禽i为畜禽种类,包括猪、奶牛、肉牛、蛋鸡和肉鸡;e畜禽i为i类畜禽年产污系数,kg/头(羽),取值见表1。
kg/头(羽)
2 结果与分析
2.1 2015年畜禽量
广西2015年畜禽产量测算值见表2。由表2可知,2005—2009年猪、奶牛、肉牛、蛋鸡和肉鸡预期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61%、10.83%、5.75%、2.18%和7.1 1%,按该增长率,预计至201 5年,广西肉鸡产量将达60 140.0千羽,生猪产量将达8 916.0千头。
2.2 2015年畜禽主要水污染物产生量
广西2015年畜禽主要水污染物产生量测算值见表3。由表3可知,201 5年规模化畜禽养殖化学需氧量产生量预计为77 619 t,氨氮产生量预计为10 858 t。广西“十二五”农业化学需氧量的主要污染源为生猪、奶牛和肉鸡养殖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9.2%、9.8%和7.4%;氨氮主要污染源为生猪、肉鸡和蛋鸡养殖业,所占比重分别为95.2%、2.9%和1.2%。
注:增长率为2005—2009年各类畜禽存栏量或出栏量的年均增长率。
t
3 讨论
由测算结果可知,广西“十二五”农业源污染中水主要污染物的污染比重与广西农业养殖产业结构密切相关。“十二五”期间,广西农业养殖存栏量将呈现快速增长特征,其中,生猪养殖因集中式养殖推广率低,造成的污染相对严重,是广西“十二五”农业源污染中水污染物产生的主要源头。
4 建议
“十二五”期间,农业污染源将被纳入污染物总量减排体系,广西农业源污染中水污染物总量减排将以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污染控制为主要切入点,包括以下措施。
(1)以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为重点,加快建设养殖场沼气工程和畜禽养殖粪便资源化利用工程,防控畜禽养殖污染;建设秸秆等有机废弃物处理设施,推进人畜粪便、生活垃圾等向有机肥料和可利用燃料转化。
(2)大力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科学使用化肥,减少农业有机污染对流域水质的影响。
(3)进一步配套相关环境政策,在技术政策领域,对农村生活污染源排放进行控制,根据广西土地资源少、乡镇分散的特点,积极推进分散型污水处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财政政策领域,要落实“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的政策措施,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摘要:利用2005——2009年广西污染源普查数据,根据排污系数法对广西2015年农业污染源水污染物产生量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广西2015年规模化畜禽养殖化学需氧量产生量预计为77619t,氨氮产生量预计为10858t,生猪养殖业是农业畜禽养殖的主要污染源。最后提出了广西农业源水污染物的减排措施。
关键词:农业,污染源,化学需氧量,氨氮
参考文献
[1]钱晓雍,沈根祥,郭春霞,等.基于水环境功能区划的农业面源污染源解析及其空间异质性[J].农业工程学报,2011(2):103-108.
[2]高新昊,张绍迎,江丽华,等.山东省农业污染综合分析与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10(5):1773-1775.
[3]赵华林.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核算参考手册[K].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27-47.
[4]朱京海.污染减排工作手册[K].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100-104.
食品污染物检测技术 篇8
【关键词】 食品检验;技术;检测
一、兽药残留的检测技术
随着集约化畜牧业的发展,兽药的使用范围也在扩大,如抗生素、磺胺药、激素等已广泛用于促进畜禽生
长、减少发病率和提高饲料利用率。兽药的广泛应用使畜牧业在增产的同时,也带来了兽药残留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欧美等国已开始建立兽药残留检测体系,并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兽药用量、休药期的相关规定及有关法律法规。我国的兽药管理体系尚不完善,时常发生由于兽药残留超标而被他国拒绝进口的事件,给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很大的损失。
兽药残留检测的样品基质和被检测组分的结构更为复杂、检出限更低,需采用一系列新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和技术,并大量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在这方面我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已得到高度重视,新的检测方法也逐渐成熟。如饲料中盐酸克伦特罗的检测,国内有关专家采用的是“试剂盒”的方法进行检测,不但投资小、成本低、操作简单,且还具有检测时间短、检测样品多的特点,适用于大批样品的筛选,使得进出口公司、生产企业现场快速检测兽药残留成为可能
二、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新的提取技术包括微波萃取、超临界提取、固相萃取、以及加热溶剂萃取等,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使得提取液中的杂质少、分离效率好、提取对象的得率高、试剂消耗少,并且其操作简便,保证了检测工作的质量。
20世纪80年代后期,固相萃取微型柱的出现,引起了一场净化技术的革命。它具有高效、简便、快速、安全、重复性好、便于前处理及操作自动化的优点。最近几年出现的微固相萃取新技术,该方法是利用一支有效长度1 cm,直径为170μm的熔融石英纤维,在石英纤维表面上涂有吸附剂或固定相,将此萃取石英纤维直接放入含有萃取物的水样或顶空中,使其平衡2~30 min,然后就可以直接进样。国际上已有相当成熟的多组分农药残留的检测技术,例如美国环境标准法(EPA),采用单一溶剂萃取,用固相萃取柱提取氨基甲酸酯类,再用多极性毛细管柱进行分离,用多选择性检测器的气相色谱(GC)分析方法检测有机磷类,再将残留分为有机磷类、有机卤素和有机卤素农残,同时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柱后衍生、荧光检测技术检测氨基甲酸酯类农残,一次可检测160种以上农药残留。
三、天然毒素的检测技术
黄曲霉毒素传统的检测方法较繁琐、成本高、准确度差。近几年出现的新检测方法是在传统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将酶联免疫技术应用于毒素的检测。相关科研单位研制的酶联免疫(ELISA)试剂盒,检测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结果表明其抗原转化率为89.4%,抗体效价、灵敏度、特异性与国际类似产品相当。河豚鱼毒素的检测技术目前在国内还未成熟,我国在贝类毒素的检测技术方面,特别是以现代生物免疫技术发展的检测技术方面尚未形成满足我国食品安全需求的检测能力。
四、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技术
转基因食品的常见检测方法是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免疫分析法。实时荧光PCR检测技术及测试试剂盒的成功研发,标志着我国首次攻克了转基因产品检测的难关。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技术研究所转基因食品检测中心已生产出检测试剂37种,转基因检测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五、生物性污染的检测技术
由微生物引起的主要食源性疾病有: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螺旋杆菌病,是一种广泛分布的感染
性疾病,是由某种螺旋杆菌引起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和李斯特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也是重要的食源性疾病,其发病率虽较低,但有着严重的甚至致命的后果,被列为最严重的食源性疾病之一。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最大的弱点是检测速度较慢,难以适应及时的治疗。近代以PCR为代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及自动化仪器的应用已明显加快了微生物检测的速度。在食源性病毒检测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食品中疯牛病朊蛋白和禽流感病毒的检测方法。
多种化学性和生物性污染所致的食源性疾病明显增多,还不断地出现新的致病菌。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性,政府必须加强法制,健全基础机构,做好流行病学监测与人员培训,以及搞好教育等各项预防性工作,才能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获得食源性疾病的信息也异常重要,可通过定期报告及专门研究以获得必要的信息,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为政府立法及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为危险性评估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料和数据。
参考文献
[1]蒲瑞丰.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提升与计量的新任务[J].中国计量. 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