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之恋》读后感-张鑫

2024-07-25

《山楂树之恋》读后感-张鑫(通用13篇)

《山楂树之恋》读后感-张鑫 篇1

纯纯的爱

——关于《山楂树之恋》的读书报告

一:

《山楂树之恋》 作者:艾米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12月1日

在2010年11月29日这天,我花了一晚上的时间看完了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小说——《山楂树之恋》感动与泪水夹杂着,任情绪自由的释放。在我看来,这这是一本值得我们去读的书。

小说《山楂树之恋》中的故事发生在1975年前后的那段贫穷而饱含理想的时光,是作者艾米根据好友静秋于1977年所写的回忆录收集整理而成。静秋是个漂亮的城里姑娘,因为父亲是地主后代,家庭成分不好家庭条件也不好,文革时很受打击,静秋一直很自卑。正在上高中时,静秋被学校选中,参加编辑教材,要到一个叫西村坪的地方去。在这个山村的路上,有一颗山楂树。西村坪村长给静秋一群人讲述关于这颗山楂树的故事。经企业听着村长的介绍后,在看那颗山楂树时,隐隐约约看见一个英俊的小伙子。不知道为什么,静秋老是想到那颗山楂树。后来,静秋住在村长家,认识了“老三”(本名孙建新),老三喜欢上了静秋,很喜欢。静秋怕他欺骗她,起初常常躲避他,而老三仍旧无怨无悔地为静秋付出着。他一直的等着静秋,他等着静秋毕业,等着静秋工作,等着静秋转正,等到静秋所有的心愿都成了真,老三却得了白血病去世了。那时候,1976年,老三还很年轻。老三被葬在那棵山楂树下。那颗山楂树见证了老三与静秋那段纯真的爱情悲剧故事。

二:

读完《山楂树之恋》这部小说,很多句子令我深思,激起了心中的波澜,也使眼眶酸涩泛起泪光。看着老三对静秋的诚挚话语和他留给静秋的遗言,眼泪无法控制,掉了下来。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我会等你一辈子。从我遇见你的那一天起,我就在心里恳求你,如果生活是一条单行道,就请你从此走在我的前面,让我时时可以看见你。如果生活是一条双行道,就请你让我牵着你的手,穿行在茫茫人海,永远不会走丢。

“牵和牵是不一样的,有时候是因为……责任,有的时候,是因为……没别的办法。还有的时候是因为……爱情……”

“我们不会有,但是你一定会有的。你有就跟我一样—你 会活很久很久的。你会结婚,做妈妈,然后做奶奶,你会有子子孙孙的—很多年之后,你对你的后代讲起我,你不用说我的名字,只说是你—爱过的人—就行。我—就是想到那一天,才有勇气—面对—现在。想到那一天,我就觉得我只是—到另一个地方去。在哪里看你—幸福地生活—“

“只要你活着,我也还活着。若是你也死了,那我就真正的死了。“

如果静秋过得很幸福,就不要把这些东西给她;如果爱情不顺利,或者婚姻不幸福,就把这些东西给她,让她知道世界上曾经有一个人,倾其身心爱过她。让她相信世界上是有永远的爱的。

“静秋”听到这个名字,即便我一只脚踏进坟墓了,我也会拔脚来看看你。那么真情的话语,那么真诚的诺言,这些都是老三与静秋爱情故事美好而又永恒的片段。我们惊叹世间竟有如此深情的男子,我们也为凄美而又悲伤的爱情感动哭泣。耳边似乎响起了《山楂树》的旋律,随着旋律我们走进老三与静秋的故事中,感受那个年代纯纯的爱情。很高兴,在我们内心深处,总有一处柔软的地方是属于那些感动的人,感动的事,那是我们心中最纯粹的爱。很高兴,我们还有真实地哭泣。

三:

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我捧着书本看完了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小说《山楂树之恋》。隔着三十年的光阴,那些属于那个纯真年代的浪漫与深情似乎依旧浮现在我们的脑海。玻璃纸里的山楂花,米黄色的高统鞋,山楂红色的毛衣,一封封未能寄达的信,一点点累积起来的牵挂和思念……无处不体现着老三对静秋那纯真关怀德爱。那些浪漫与疼痛,那么真,那么温暖,那么地感人肺腑。在时间的长河里,这纯真永恒的爱依旧散发着迷人的清香。对于老三与静秋一次次地靠近与走开,我为之遗憾,可是却是那么地无可奈何。但是如果不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相聚,相散”,他们的还会显得如此珍贵感人吗?我想起了网上对此的一句评论:所有的女人都想嫁给老三,所有的男人都想娶得静秋。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男人都想娶得静秋,但是我相信所有的女人都会想嫁给老三。在当今这样物欲横流的时代,像老三那样对对方无比珍惜,温暖的体贴,充满了关爱和呵护的疼惜的男子又有几个呢?

老三他是那样的呵护着静秋,总是想张开自己的双臂为她阻挡人生的风风雨雨,多想为她+承受人世间所有的苦痛,只求她能幸福快乐。静秋是个幸福的女子。人们常说:爱是痛苦的,只有被爱才是幸福的。而老三用他的人生与生命向我们展现了爱人是幸福的,他用他的行动与真诚向我们证明着。正如作家苏童所说:老三如此完美,堪称中国情圣!但是这种“情圣”又有多少呢?

我从没见过山楂树,我多想亲眼去看一下山楂树,最好是山楂树花开之际。花开之际,也许树下会站着一个白衣飘飘,俊朗温柔的男子站在树下等着,眼神那么深情地注视着远方,我想那人一定是老三,他在等这静秋。

不管是看完电影还是小说,所有的人只知道老三叫老三。关于他的真名很少有人提起,而我希望人们能记住老三的名字为孙建新。老三是孙建新,孙建新亦是老三,它们以融为一体。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希望别人记住老三的本名,只是真诚地觉得这样痴情的男子值得我们记住.静秋从没有对老三说我爱你,但老三都懂。他们的爱从不需要言语,在细小的细节中早已融入了他们对彼此的爱。老三一直等着静秋,一直一直等,可是等到最后却被癌症夺去了生命。老三去世时,静秋只是拉着他的手一个劲的说:“我是静秋,我是静秋,我是静秋……”。她没有叫过老三的名字,因为她从来没叫过,因为老三说过就算他一只脚踏进坟墓了,听到静秋的名字,他会拔回脚来看

她…可是老三终究是失言了,你走了,走得那么急。我不知道你是否有遗憾,也不知道是否赶紧孤单。可我知道你是幸福的,因为你心中一直都有爱。

我哭了,有感动,有心疼。我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相爱的两个人却不能堂堂正正的爱,压抑隐忍的苦楚而哭,为老三无怨无悔地付出而感动哭,为静秋的坚强心疼而哭,也为老三对静秋无比的珍惜感动而哭,更为老三的死心痛而哭。老三在最爱静秋的时候让她走了,对静秋,他是真的爱了。太多的感动与心痛,任眼泪从眼里滑落。我并不痛恨那个年代的思想,因为那是我们思想发展的一个历程。也许我们应该感谢那个年代,因为它创造了一段纯真真实,永恒的爱情神话。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我会等你一辈子。这句话,我们都无法忘记。这一句话,一辈子的承诺,一段永恒的情。这是属于老三与静秋之间不变的承诺,那也是感动我们心灵的承诺。

《山楂树之恋》是独具中国特色爱情故事,深深打动了我们这样一群人。对于《山楂树之恋》,最让我们心痛的是,这不是作家虚构的故事,而是真实地发生在过去的岁月里德一段真实!也许正因为它真实,才会有那么多的人为之流泪。有人说:能为别人的故事感动的人,心就仍然是年轻的。但愿我们能拥有这样一颗年轻的心。如果时光倒流的话,我愿我们的心灵回到从前,回到那个纯真简单,开满了山楂花的年代,去体验一下“真实“。

四:

爱是那么多,时间却是那么少。尽管老三与静秋的爱那么美丽,但终究敌不过疾病这个魔鬼。其实,有时候不是我们不爱了。只是时间不够而已。我们要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时间,好好爱自己的亲人,朋友,爱人,因为爱也是人生中一种难得的幸福。不管面对人生中的欢笑,还是泪水,我们读不要放弃爱人的权利很机会。我衷心的祝愿我们所有的家人,朋友的能开心快乐,健康幸福。我真诚地希望每一个女孩都能找到一个好男孩,陪你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抓住每一个瞬间,好好爱,用心爱。

五:

关于此书的评价,各有不同。对于此书的理解,也各有不同。刘心武(当代作家、红学家):把这部作品与三十年前的“伤痕文学”联系起来不无道理,但它具有当下性:极端环境下的性爱压抑被“现在我们”打量,会产生出比反思更丰富的憬悟。顾小白(影评人,编剧):这是我改编《红楼梦》后最成功的改编!熊召政(当代作家):打开这本书,初看是酸,后看是痛,最后是痛彻肺腑。潘石屹(SOHO中国董事长兼联系总裁): 在我的青春期,几乎见过书中所有的人物。我太向往那种透彻心腑的爱了,但我断然拒绝这样的结局。因为它太残酷,太黑暗,太让人不能承受!刘春(凤凰卫视中文台执行台长): 太真实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内心记忆,历历在目。陈鲁豫(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我喜欢、又痛恨这样的叙述,到最后还让人肝肠寸断!曾子墨(凤凰卫视著名财经节目主播):老三静秋离我们很远了,但我依然羡慕他们的爱情。柳云龙(演员、导演): 我多想演老三啊!孙俪(演员): 我几乎是哭着看完这本书的。如果有机会,我愿意扮演静秋。张纪中(制片人): 可以说,这部作品激发了我作为一个电影人的灵感与冲动,我希望能够得到这部作品,并把它拍成电影推荐给他所记录的那个时代的人。陆川(导演): 这样的作品可以把人们的心灵深处那份雪藏的纯真之心,再次唤醒。尚敬(导演): 看完这本书,让我想起一句诗:谁恰巧

遇到这样的事,谁的心就会裂成两半。赵梓昕(演员):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情感。前所未有的震撼,那就是心灵的纯洁。不管你是怎样的社会人群,我们都可以分享我们的“理解”.对于《山楂树之恋》,我只是分享一下我的理解与感受。

《山楂树之恋》读后感-张鑫 篇2

综观对《山楂树之恋》的评价, 有不少是持褒扬态度的, 加之影片可观的票房收入, 可以说, 这部电影从整体上来讲是成功的。

具体从影片本身说来, 首先, 小说《山楂树之恋》是一部讲述特殊年代的爱情故事, 男女主角青春年少的爱情带着懵懂、青涩, 又饱含着许多害羞、隐忍和含蓄。电影版《山楂树之恋》对这样一种爱情的刻画和把握很到位, 无论是影片的整体基调, 还是行进的叙事节奏, 又或者是简洁的拍摄语言以及演员张弛适度的表现, 都使整部影片透着简单的纯净和满溢的真诚, 也让观众感受到一份不加任何修饰的质朴。可以说, 这部电影虽没有历史场面的宏大叙述, 但小叙事带来的人性和真爱却蕴含着深深的爆发力。从张艺谋的从影经历来看, 他的作品多是讲述中国北方故事, 对中原文化的艺术呈现比较多, 像《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我的父亲母亲》、《满城尽带黄金甲》和《三枪拍案惊奇》等, 基本上都是以中原大地为背景。但是电影《山楂树之恋》却不同于以往, 为了营造小说中“纯爱”的氛围, 它将取景地选在湖北宜昌, 借以南方的小城和村庄, 用清新明净的绿色作为主色调, 恰到好处的衬托起这段纯美的爱情, 给人以别样的清新之感。

影片的细节描写是又一亮点。电影中有很多老三对静秋表达爱意的细节, 比如说, 当静秋和老三的恋情被静秋的妈妈发现之后, 静秋的妈妈为了女儿的前途, 要求老三以后不要再见静秋, 老三答应“会等静秋一辈子”, 临走前, 他要求帮静秋把受伤的脚包扎好, 于是静秋的妈妈在一边糊着信封, 老三慢慢的蹲下为静秋认真的包纱布。这段戏中, 当老三在为静秋处理脚伤时默默流下了男儿泪, 是非常感人的细节描写, 体现出老三深切却又隐忍的爱, 使许多观众为之动容。类似于这样的细节描写还有不少, 又如静秋在探望病中的老三之后, 两人隔着河依依惜别, 这时有一个两人远远对立、用手向对方比划着拥抱姿势的镜头, 也是在细节处表达着两人深厚的感情和彼此间的默契。

《山楂树之恋》作为张艺谋导演的又一力作, 除上述可供学习借鉴的长处之外, 还有许多亮点, 这里只选其二做简要分析。

当然, 金无足赤, 正如这部《山楂树之恋》, 其中也有一些安排和设计值得推敲。

通过观看整部影片可以发现, 单纯是该片的艺术优势, 但是在呈现单纯的同时, 这部作品却略显单薄, 有些欠缺丰满。比如, 在影片的叙述中可以得知, 老三和静秋的爱情故事发在文革时期, 可是这一十分特殊的时代背景却没有在影片中起到太多的情节推动作用, 这样一来, 故事就失去了去其特有的时空性, 戏剧性程度也相应有所降低。此外, 电影中对男女主人公内心的描述不够充分, 包括两人在面对爱情的阻力时, 并不见太多对心理的描写。影片可以在不与影响总体风格的情况下, 更多加入一些对社会氛围和人物深层情绪、情感的刻画, 使作品单纯却不单薄。

电影《山楂树之恋》中, 对“长林”这一角色所用笔墨不足。小说原著中长林对静秋的爱慕是较为明显的。长林在和静秋初次见面时一起去河边挑水、洗菜, 长林执意要帮静秋洗菜, 并表现出了举足无措的不自然, 说明他对静秋已经有隐约的好感。随后, 小说后面还设计了几个情节, 比如长林偷偷将香肠、鸡蛋放在静秋的碗里; 为了给静秋的妈妈治病, 长林不顾路远跑去找核桃; 静秋第一次从城里回西坪村的夜晚, 长林在村口的小河边默默等待。这些描写, 都体现出长林对静秋的爱慕。这样看来, 在老三和静秋两人爱情的开始阶段, 是存在着一个以静秋为中心、由静秋、老三和长林组成的“三角”关系的。应该说, 对这层关系的描写是对此后男女主人公建立坚定爱情的铺陈。在电影版《山楂树之恋》 中, 影片开始不久, 静秋和长林第一次见面, 这次见面是当静秋寄住在张队长家, 长林忽然进门, 略带羞涩的说了句: “我爹说家里来了客, 叫我回来挑水。”吃晚饭时, 长芳为静秋介绍家庭成员, 当介绍到长林时, 他立刻站了起来, 表情和姿态也显出无措。影片至此, 已经使观众察觉到长林对静秋或多或少的情愫, 并开始对这长林一角色的下一步动态展开联想。但事实上, 影片此后却未有太多涉及长林的戏份, 长林的出现也只是充当老三和静秋的联系人。电影中很大程度上回避了长林对静秋的爱慕之情, 但又简化得不够彻底, 因而使这一人物的情感态度显得有些前后不一致。

对于电影《山楂树之恋》, 张艺谋曾这样说: “我也是头一次这样拍, 其实这样拍也要跟自己斗争, 因为我通常都是强化视觉, 愿意比较夸张的, 实际上要让自己静下来, 要让自己心平气和, 拍一个这样朴素的片子是自己需要做到一个很心定的程度才可以。也没有什么特别的, 我只是希望拍一个纯真的类型, 希望拍一个娓娓道来的戏, 希望传递出一种久违的纯真。”

虽然, 这部《山楂树之恋》不是无瑕的, 但它所包含、传达的纯真却显而易见。

摘要:电影《山楂树之恋》作为张艺谋导演的又一力作, 再次引起热议。这部作品以其清新、纯美的整体风格赢得了许多影迷的认可, 但与此同时, 也有一些观众对影片保有批评性意见。本文从该电影本身出发, 以客观的艺术评价作为立场, 从正反两个方面对电影《山楂树之恋》做简要的评述。

关键词:山楂树之恋,单纯,情节

参考文献

[1]赵葆华.“山楂树”下评艺谋——我看《山楂树之恋》[J].电影, 2010 (10) .

[2]张承宇.小成本类型片与当下中国电影——由《山楂树之恋》谈起[J].电影评介, 2010 (18) .

[3]杨惠.从“长林”较色看电影《山楂树之恋的》改变缺陷[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1) .

《山楂树之恋》读后随笔 篇3

之前稀里糊涂的看了刚出炉的电视剧版《山楂树之恋》,总觉得絮絮叨叨,没完没了。今天读了小说才叫过瘾,真的感觉至纯至真的爱不是一般人能够拥有的。

听说作者艾米和“静秋”是好朋友,是位美籍华人,并不是什么作家只是喜欢码字而已。她在“老三”逝世三十周年的时候写出了这篇小说以此纪念那个为爱付出不求回报的人。小说首先发表在海外的一个华人文学论坛里引起轰动,继而才在国内发行的。就小说本身而言,能感动整个华人世界实属不易,大概是人们对纯美爱情的期盼和羡慕吧!

诗人汪国真说“情到深处人孤独”,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如何进步,但凡能让人感慨万千的故事都离不开爱情,越是凄美越赚眼球,人们总是为两个彼此深爱的人不能长相厮守感到惋惜。可我觉得何必如此?如果两个人在他们最美的年龄相遇那是幸运的,如果在他们最纯的思想里相识那是美好的,如果在他们最爱的时候分开那是永恒的。那时没有婚后的柴米油盐、没有生活里的磕磕絆绊,情窦初开的两人相遇相爱岂不是神仙般的生活?这样想想“老三”走的早未必不是好事?他留给“静秋”的是永恒的眷恋,留给读者的是无限的回味和感动。

女读者眼里永远有自己的“老三”,他或高大俊朗或才华横溢或意重情深,但最让人敬佩和感动的是他爱的真诚和无私。但问,有几人能像他那样只求付出不图回报?有几人能像他那样跋山涉水挨冷受冻只求看“静秋”一眼?有几人能像他那样把自己最原始的欲望压抑下来替所爱之人着想?然而,“老三”做到了,他是现实中的人,他是梦幻中的天使,他有真实的音容笑貌,他有天使般的真善柔情......

男读者眼里的“静秋”应该是天生丽质、楚楚动人,让人一见钟情的吧?她有小龙女的气质、维纳斯的身材、林黛玉的才华,时而冰雪聪明、时而羞涩矜持、时而蛮不讲理、时而坚强冷漠,无论怎样在“老三”眼里都是美的都是独一无二的,她留给读者的不仅是旷世绝恋更是对生活的渴望和对时运的不公……

我觉得,我们爱《山楂树之恋》不仅是故事本身凄美温婉,更是因为我们都曾有过同样的水木年华,我们也都曾有过同样的情感共鸣,哪怕是懵懵懂懂、哪怕是阴差阳错、哪怕是弹指瞬间、哪怕是单相思念,也是那样的忘情、甜蜜亦或不甘,她扣动的是所有人的心弦,虽不是轰轰烈烈但也如潺潺溪水绵绵不绝。毕竟绝大多数人与你我一样过的如此平常,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寻找自己的影子,在别人的凄美里感悟自己的过往!

“爱到极致如净土”,《山楂树之恋》的全部意义在于其一尘不染的爱情故事对现世物欲横流、情感泛滥、爱情贬值的无限抨击,她唤起人们对单纯的、洁净的爱情的怀念和向往。胸抱《山楂树之恋》,我们仿佛看到了“老三”与“静秋”在树下忘情起舞的身影......今天也没管它三七二十一,看到伤心处便不时啧嘴慨叹,谁说喜形于色就是缺点?我表里如一不应该吗?

指导老师:辽宁省抚顺市第六中学 谢冬

《山楂树之恋》-读后感 篇4

经朋友推荐,看了艾米的《山楂树之恋》,看《山楂树之恋》一书读后感。据说,好多女同胞看此书时,流了不少眼泪。起初妞妈看着这本书,眼泪也是不由自主地流,一气呵成地看了一大半。第二天跟朋友交流起这本书,一位朋友评价此书是速食类的感情剧,没有深度云云之类的话。也许是受到此类话的影响,也许是第二天再连续看的时候缺少了进入书的意境的情绪,妞妈就没有再感动地流泪了。不过,这本书的确让人感动。这本书中的人物都很真实,一点都不造作。老三总是默默地帮助着静秋,他对静秋的爱是纯真的,不求回报的。静秋能够遇到老三,真是她的福气。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三写给静秋的一封信,在信中,老三告诉静秋,“自己不能看低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不必因为这些社会强加的东西自卑…”。老三的那段话,也许正好成为静秋的精神支柱、指路明灯,使她在那样的年代不落入俗套、随波逐流,最后成就自己的梦想,读后感《看《山楂树之恋》一书读后感》。

一个女人是怎样的一个人生,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取决于自己的性格等等自身因素或外在因素,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遇到怎样的一个男人。女人结婚后,陪伴自己的是自己的老公。老公对自己的影响是很大的。妞妈很感谢能遇到妞爸,正是因为遇到妞爸,妞妈的人生才如此精彩。有时候想,如果妞妈遇到的不是妞爸,那么今天的妞妈肯定不是现在的这样。物资条件的多寡说不清,但是精神、思想上肯定不及现在这样的丰富、愉悦与宁静。妞妈很喜欢现在的自己。

小说《山楂树之恋》读后感 篇5

在看书的过程中,当时的心情是很平淡的,希望慢慢地品尝这部书,看到两位主角的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心情也不由自主地跟着起伏,为他们相识而开心,相爱而甜蜜……

一直读到知道老三患有白血病的时候,心情就开始低落下来,跟着静秋伤心难过。以为看书感动不到我的,但是直到看最后一章时:静秋来到医院,见到已是弥留之际的老三,他已瘦得皮包骨头,深陷的眼睛半睁着,脸色像床单一样白。静秋跪倒在床前,拉着老三的手,一遍一遍地说:“我是静秋,我是静秋……”直说到嗓子都哑了,老三还是没有反应。别人都劝她不用再叫了,静秋却一直记着老三说过,即使他的一只脚踏进坟墓了,听到她的名字,他也会拔回脚来看看她。于是她依旧不停地朝他呼喊:“我是静秋,我是静秋……”

她一边喊,一边抚摸他的眼睛。他的眼睛终于闭上了,两滴泪从他眼角滚了下来……

老三日记本的扉页上写着:“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

看到这里我的眼睛不由自主地流出泪来了。老三对静秋的感情不是几句话就可以概括的,他对静秋的感情太深、太深了。

小说《山楂树之恋》读后感 篇6

最喜欢老三的这句话了‘你活着,我就不会死,但是如果你死了,我就真正的死了’这句话透露着多么浓浓的爱意啊,为了怕静秋随他而去,他也给了静秋活下去的理由‘我要你好好活着,为我们两个人活着,帮我活着,我会通过你的眼睛看这个世界,通过你的心感受这个世界’看到这一页的时候,心好疼,好揪心。

突然觉得好像《暮光之城》里的爱德华对贝拉的爱,那么干净,那么纯,那么忠贞。两个小说文化不同,历史不同,教育不同,结局不同,可是它们所表现的爱情却是相同的,同样让我泪如雨下。

我想这个故事应该会在静秋离开人世以后像《呼啸山庄》里最后的结局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一样,他们的灵魂应该会一起在山楂树下看花开花落。

《山楂树之恋》读后感-张鑫 篇7

《山楂树之恋》是一部号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电影,无数观影者来到影院回忆或体认早已消失在当下灯红酒绿之中的纯洁单纯,为静秋和老三“发乎情,止乎礼”的初恋落泪,也为自己曾经的初恋感慨。“《山楂树之恋》从网络连载到成书出版,再到改编成电影的传播过程,展示出传媒时代文化传播的多种可能性,也使一个两情相悦的简单故事终于在市场化的链条中演变成一场足以粉饰历史也足以扭曲爱情真相的大众狂欢。”【1】

电影情节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对于大多数四五十岁的中年人而言并不陌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文化大革命”、大批判、武装斗争、串联运动,以这段历史为背景的文艺作品不在少数,它们与“文革”结束后“伤痕文学”和“知青文学”的迅速崛起紧密相关。“新时期以来,对知青生活的回顾成为文艺界经久不息的创作题材,特殊年代的农村生活经验不断被展示挖掘审视,历史由此展示出不同向度的丰富性……正是这些对苦难的回顾追忆审视,不仅丰富了文艺的殿堂,更为历史提供了多样化的细枝末节的阐释,这是个人记忆对宏大历史的有益填补。”【2】

在《山楂树之恋》的小说中,作者虽然没有聚焦于各种痛苦的体验,但于平实的叙述中我们仍可体察到当时的人们因政治压力而产生的人性变形。人性的自私和冷漠,静秋对恋人的猜忌和移情别恋,都是当时历史环境中人们自我保护的自然反应。但这所有不善良的因素和关系都在改编的电影中被过滤、澄清干净了。很明显,文本叙述语言的平静并不代表叙述所发生的历史背景的基调,导演在此刻意在本该充满悲剧的历史阶段中营造出一片安宁的乐土,其目的显然是为了强化静秋与老三夭折爱情的悲剧色彩,电影平静、简单的人际关系,淡化一切可能削弱爱情悲剧的一切环境因素。

电影版的《山楂树之恋》可算作是对“柏拉图式爱情”的纯美演绎,电影画面呈现出张艺谋极为少有的干净、素洁,而其中人物间简单、善良的关系不但没有受到复杂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甚至于表现出任何真实历史时代中均没能实现的和谐、和缓。单纯的情感最终具形于静秋这个人物之上,这与小说中的原始设定相去甚远。小说里的静秋是成熟而丰腴的,“那时女孩中间有个说法,说一个女孩的身材好不好,就是看她贴在墙上时,身体能不能跟墙严丝合缝,如果能,就是身材好,生得端正笔直静秋从来就不能跟墙严丝合缝,面对墙贴,前边有东西顶住墙;背靠墙贴,后面有东西顶住墙,所以一直是女伴们嘲笑的对象,叫她‘三里弯’……她不愿穿毛衣走路,是因为她的毛衣又小又短,箍在身上她的胸有点大,虽然用小背心一样的胸罩狠狠勒住了,还是会从毛衣下面鼓一团出来,毛衣又遮不住屁股,真是前突后翘的,丑死了。”【3】这是那个时代对女性身体的典型男性化审美趣味的体现,掩盖所有的女性特征,将其掩饰成男性的样子,以塑造“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新中国女性革命形象。小说中静秋身体的成熟和美丽与当时的主流观念发生了不小的冲突,这些都给她造成了思想上的不安。电影中的静秋形象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张艺谋曾多次表示为这一人物选定演员大为苦恼,最终选择了身体还未发育的高中生周冬雨,“而她所演绎出的静秋也全然没有了小说中的丰腴复杂之感,更像个未谙世事静若处子的孩童。周冬雨干净简单的形象确实符合一个关于纯洁初恋的完美想象,但被美化和抽空的扁平性格却无法成为一个经典形象。”【4】这样一个儿童的身体自然不能引发观者对于“性爱”的任何联想,甚至将是任何对于性隐喻的观影期待都是对这部纯爱作品的亵渎。

如此导演将影片的时代背景设定在五十年代,其作品内容、风格却与那个时代基本脱节的创作意图就清晰起来,其目的在于向我们证明那种少男少女理想中的初恋确实存在过,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里确乎存在着圣洁和单纯;同时,如此的女孩,懵懂的感情则对当下的物欲世界表示拒绝,从而隐去不再复归。但这对那些体验过那个年代对人性压抑的痛苦的人来说,则是极大的忽视和不敬。“如果说小说里还可窥见政治高压下人被剥夺爱与性的权利之后的挣扎;那么在电影中,性成为一个故意被忽略的事实。纯情的感觉出来了,真实而复杂的人性消失了,深层的历史原因更是遥不可及。”【5】

于是当我们回望这部电影时,除去单纯、安静、美好、忧伤、善良,我们难以找到其他更有深度的词语来挖掘其内部的深层涵义。以对性的无知当做单纯,将不包涵“性欲”的爱等同于圣洁,导演在此借由电影的简单对比当下社会中人们对情感的草率处置以及对欲望的直接表达,将单纯作为噱头,目的在于唤起更多人——准确来说是更多年轻人的感慨以赢取票房。静秋干瘪的形象里不可能孕育出任何生命蓬勃的动力和爆发的激情,她如同一个鬼影,飘至距离我们不太远的历史中,招摇、炫耀着自己的圣洁、单纯,对所有合理的人性欲望投去浅薄的一瞥。

摘要:《山楂树之恋》号称“史上最干净”的电影, 呼应了观影者对爱情最初的憧憬和幻想。而细究之下就会发现, 电影在将爱与性绝对划分的过程中, 以男性欲望作为中心, 剥离了静秋的女性身份。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 阐释静秋这一形象转变的过程及其内部原因。

关键词:男性欲望,虚像,《山楂树之恋》

参考文献

[1]袁莉, 《山楂树之恋》:苍白的精神自慰, 沈阳: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011年第02期

[2]同上

[3]见网络连载:http://book.qq.com/s/book/0/11/11410/26.shtml

[4]袁莉, 《山楂树之恋》:苍白的精神自慰, 沈阳: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011年第02期

纯净凄婉的山楂树之恋 篇8

纯净凄婉的山楂树之恋

黄河科技学院 冯 华

《山楂树之恋》像一首淡淡的写意散文诗,用最简单的线条,最简单的手法,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段纯洁、淒婉的爱情,去还原一个年代,怀念一种单纯的气息。

山楂树 纯净 凄美 恋情

没有华丽的场景,没有甜蜜的对白,没有接吻的镜头,只有两颗真诚的心…… 两位相爱的年轻人用最简单的行动,最平实的言语,表达出了对对方的爱……

《山楂树之恋》像一首淡淡的写意散文诗,以纯净凄婉淡淡忧伤的音乐,纯真凄美、催人泪下的恋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段纯洁、淒婉的爱情。用最简单的线条,最简单的手法,去还原一个年代,怀念一种单纯的气息。

《山楂树之恋》的故事并不复杂,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城里姑娘静秋因为家庭成分不好,和同学去西坪村体验生活编教材时,认识了军区司令员的儿子老三。老三喜欢静秋,甘愿为她做任何事,等她毕业,等她工作,等她转正,等到静秋所有的心愿达成了,老三却得白血病去世了。

《山楂树之恋》的风格朴实无华,纯净唯美、郁郁葱葱的画面,又像是一副写意水墨画。

一、纯净凄婉、淡淡忧伤的音乐

影片中优美的前苏联歌曲《山楂树》的旋律荡气回肠,曲调悠扬潺潺,词语意境深绵,深沉感人,为影片增加了时代感,使人感受到那段纯美的爱情故事。静秋和老三的唯美纯洁爱情令人动容,尤其当片尾曲山楂树哀婉柔美的旋律响起时,很多人都被深深打动,潸然泪下。故事进行中,没有华丽的拍摄技巧和精彩的影片剪辑来衬托,只有这么一个沉闷平淡的剧情以及那反反复复犹如八音盒般清脆的主题曲,毫无跌宕起伏却能捕获人内心最细小的感触。两个相爱的人隔河而望,做出拥抱样子的姿势,又比如那个躺在心爱人身边的夜晚,还有那句话:你活着,我就活着,你死了,我就真的死了。影片伴随着催人泪下的《山楂树》:

当那嘹亮的汽笛声刚刚停息,

我就沿着小路向树下走去。

轻风吹拂不停,

在茂密的山楂树下,

风吹乱青年旋工和铁匠的头发。

啊,茂密的山楂树呀,

白花满树开放;

我们的山楂树啊,它为何悲伤。

干净而清新、纯粹而唯美的音乐凄婉动听,带着一些久违的淡淡的忧伤,深深的感动,让人留恋往昔的时光!一下子将我们带回了20世纪70年代,虽然忧伤,却是那样单纯,唤起了年轻时对生活的美好憧憬,青春令人怀恋,歌声让我们流泪,是凄苦的愉悦。电影就像片中的静秋,单纯,质朴,宁静......山楂树之恋纪念了一代人至死不渝的爱情观。

纯纯的爱,淡淡的情!很平淡,平和的剧情,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不平凡的故事,很好的诠释了那青涩的初恋的感觉。 这是那个时代的纪念,完完全全的爱情故事和刻苦铭心的岁月流年的交集。谁没有如此纯净的初恋呢?这首忧伤的主题曲,将我们带到一个遗忘纯情也被纯情遗忘的世代,也许这部电影、这个故事发生在久远的年代,或许是一阵清丽的风,风里带着山楂树青涩的味道,感谢这首忧伤的主旋律给人们留下那个时代的怀念。 一些伤感的场面配合了一些古筝、钢琴和小提琴的声调,缓缓调剂出一种悲情的气氛。

二、纯真凄美、催人泪下的恋情

《山楂树之恋》讲述的爱情平凡又伟大,这种爱情并不遥远,就可能发生在现实你我的身边。柏拉图式的爱情体现了那一代人的遭遇。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有这样一份爱情实属不易!笔者也曾是他们中的一员,下乡了几年,深刻体会到当时的艰辛!谈恋爱就像是在打游击,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作品体现了那个年代缺失的就是爱的宣泄和表现,从而反映出现在的社会世风日下,对性爱刺激的追求,缺失是那种最纯美,最真挚的爱! 作者用最朴实的手法描绘出对异性的朦胧,对爱的执着,那些字字句句深刻的映在在我的脑海中“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我会等你一辈子”“你活着,我就不会死,但是如果你死了,我就真正的死了”这是被称为最干净的爱情, “当年有一代人不要存款,不要房产,不要汽车,只要有感觉就一起推自行车去登记,然后都戴着红花回家了,然后风风雨雨一辈子,相亲相爱几十年!”或许这是我们现在这个物质至上的拜金时代已经消逝的爱情,也正是因为现在其不存在,而越发显得难能可贵吧。圆满的结局因为是众望所归,失去了传说的意义,感情的东西只有悲剧结尾才显得格外撕心裂肺,格外凄美。纯爱是来自心底的一种自然的涌动,无序无目的无价值判断,无功利般的洁净无暇,这样的情怀往往是一种内心的独白静静地来再轻轻地走。

女主角静秋虽然不够惊艳,却十分清秀、十分纯真。她看上去过于柔弱,但骨子里透着一种执着,一种坚强。 虽然周冬雨的形象和小说中的有点不同,显得有点弱不禁风,但更加增加这段凄美爱情的感染力。静秋的青春、青涩和清纯,眼睛透亮、眉宇清秀、干净,给人一种“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男主角老三的表演晴朗、纯净,自然朴实,很阳光,回归了那个年代,把老三的痴情、体贴、肯牺牲的性格,表现得非常到位,阳光帅气的形象也俘获了不少观众,弥留之际的病入膏肓的“惨样”让观众落泪伤感。尤其是两个相爱的人隔河拥抱的动作,和静秋一步三回头的眼神,真的很美…… 两个心灵相通的人,是不需要用言语表达的…… 只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传递情感…… 这就是爱的力量……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也不能等你到25岁,但我愿意等你一辈子……在这样一个很干净的场景中间我们去山楂树下去品味纯爱,山楂树下去画爱,干净的画面、演员质朴的表演、20世纪70年的纯爱打动了许许多多观众。当“老三”弥留之际听着“静秋”的呼唤,眼角流出最后的眼泪时,让不少观众潸然泪下。

《山楂树之恋》人物的对白并不多,大多数时候是靠一些暖人的细节来带出画面内容,比如:一根木棍的牵手、一次次送出的礼物,隔着窗子摇手、隔着江岸拥抱、一个画着山楂树的搪瓷脸盆,一个用塑料管编制而成的金鱼钥匙链,所有这些细节平凡而短暂,但意味却是恒久而绵长。我们还能感受这样的小清新吗?我们难道就非得那么现实吗?纯情一回又如何! 20世纪70年代初,响应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笔者也曾是其中的一员,也曾相互赠送过笔记本、钢笔之类的情物,朴实而美好。静秋对老三很好奇,终于两人相见,以山楂树为话题,袒露心扉,互有好感。老三送她钢笔,老三对静秋的完全付出,他的细心、他的执着、他的率直,成就了一段几近完美的爱情,完美到要用死亡使其永恒。他哪里走, 我哪里跟, 心中的相思说不清我唱的歌 他拉的琴山楂树连两颗心,红花如是血白花就是情。和时下男女敢爱敢恨,奉子成婚成风相比,《山楂树之恋》的纯爱的确让人对那个年代有些眷恋和美好的回忆。剧中没有爱情戏惯有的接吻镜头,没有激情戏,但“静秋”坐在“老三”单车前,裹着对方的白衬衫,在街上肆意飞驰;两人在医院不舍分离,隔窗对望以及河两岸互迈徐步,四目对望等镜头,让观众感受到那个白衣飘飘年代的纯爱。

影片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剪辑过于零碎,中间穿插一些黑幕白字的旁白,用字幕草草交待剧情,破坏了美感。正如网评:电影不如预告片,预告片不如剧照精彩写意的作品。老三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神仙,飘来飘去的,而且那么美轮美奂,不真实……

10.3969/j.issn.1002-6916.2011.15.014

《山楂树之恋》观后感 篇9

只是因为,故事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一个苍白的年代。

看惯了凄美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同窗数载,楼台相会定钟情,即便没能长相厮守,亦可化作蝴蝶来世共舞;看惯了幸福和谐如林徽因与梁思成的爱情:由学术的探讨相识,继而相知、相恋,一同走过了之后的苦难岁月;看惯了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年轻男女的卿卿我我、分分和和……我不知道在那个灰暗的.年代里爱情之花该如何绽放。

《山楂树之恋》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那是一个弥漫着政治色彩的年代,一个处处都有教条与“伦理”的年代。静秋与老三就在这样的一个年代里相遇了,他们相爱了。

静秋一直小心翼翼地去拿老三手心里的糖、小心翼翼地看窗外老三跟欢欢嬉闹、小心翼翼地换上老三送的泳装、胶鞋……当她听说老三有对象之后气愤、伤心,她得知老三生病住院之后不顾一切地跑去看他,她在医院借来的宿舍里告诉老三他想干什么她都愿意。

而老三自始至终都爱得大胆主动,主动送给静秋钢笔,主动与静秋牵手,主动给静秋各种帮助,可是老三也担心自己的主动,他担心被静秋的领导老师发现,担心被静秋妈妈发现,而所有的担心只是源于怕静秋受到处分,怕毁掉静秋的前途。他们把最真挚的爱给了对方,无论环境怎样,他们在一起的时光仍然是幸福的、快乐的。

静秋在老三临终时撕心裂肺哭声是影片的结束却不是故事的结局,因为所有爱情故事都不是以其中一方的离开而告终的。相反,那恰恰是静秋与老三爱情之花的完美绽放。

电影上映之后有网友评论说:《山楂树之恋》的放映是在向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兜售纯情,紧接着又有人开始对所谓的纯情质疑,类似搞笑的评论接连而起,无非都是围绕“纯情”一词,是否真的纯?有没有必要纯?如此等等。我不明白为什么一部影片非要用这一个字来衡量,难道仅仅是因为眼下这个时代所谓“纯情的缺失”?如果说这部电影真的起到了一些反衬当下的作用,那也仅仅是它的副产品,影射时代,演绎真情,才是它的本质。

小说山楂树之恋读后感 篇10

看完小说,我的心好痛——为老三的爱情感动,为老三的过早离去而惋惜。

真希望静秋能嫁给老三,哪怕只有几天,也把最宝贵的情感在婚姻中升华,让他们彼此拥有,老三去了,静秋以妻子的身份替老三活着,死后与老三合葬在山楂树下,这样两个人的人生才会完整。如果老三可以活得更长一些,她们婚后再有一个孩子,静秋在老三走后把孩子抚养长大,一个极度像老三,一样懂得心疼静秋的孩子,让老三和静秋的血脉得以延续,是何等的另人期待又是何等的完美。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我会等你一辈子”。看完老三的这句日记本扉页的话语,触动了心底深处最敏感、最柔弱的神经。

老三生前把他的日记、写给静秋的信件、照片等,都装在一个军用挂包里,委托他弟弟保存,说如果静秋过得很幸福,就不要把这些东西给她;如果她爱情不顺利,或者婚姻不幸福,就把这些东西给她,让她知道世界上曾经有一个人,倾其身心爱过她,让她相信世界上是有永远的爱的即使他的一只脚踏进坟墓了,听到她的名字,他也会拔回脚来看看她!如此深切的承诺,让人看了忍不住泪流……

纯真的爱情,让人感动,让人流泪,让人心痛,只可惜太悲惨,老三在即将等到静秋的时候,老三的人却成了一个美丽的梦想。老三的爱平凡的,是无私的,是忘我的,是彻底的,是毫无保留的,愿我们永记记这痛彻心扉的爱恋,也祝福静秋,愿百年之后静秋能和老三在一起,愿老三安息!

老三既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他对静秋的爱既是情人之爱,也含有兄长之爱,是那种纯纯的爱,他爱得彻底,爱得毫无保留。在许多细节的描写中,我们看得出他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的生活和身体,他为了见自己的爱人一面,常常一个人孤独地在那个冰冷的亭子里一坐就是一整夜,而他却把静秋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面对静秋的年少懵懂无知和她母亲不尽人情的冷淡,老三从没怨言,他始终默默无私地付出自己的关爱,却从来没想要回报,这样的男人世间少有!

静秋对老三的躲闪我没遗憾,静秋对老三的猜疑我没遗憾,但是静秋没能陪老三走完最后一程,我是深深表示遗憾,可以想象一下,老三一个人躺在病床上忍受着病痛和相思的双层折磨,该是怎样的人间炼狱啊!我深深为老三而痛彻心肺,痛得不能再痛了,老三,你安息吧,愿来生苍天能给你一个好的宿命,愿来生苍天能给你一个完完整整的爱情!

静秋和老三,想起就让人心痛,落泪,虽然有遗憾,但这种爱值得静秋一生去追忆,我相信老三在天堂里会幸福的!世间有些东西虽然是残缺的美,但却美的惊艳,就像断臂维纳斯一样,感情也如此,静秋和老三的爱情如果是完美的结局,可能就不那么震撼了!

我不知道如何释怀,为什么这会是个真实的故事?老三为什么不让静秋陪他走完最后一程?如果我是静秋,我会遗憾终生,一生不得安心……

想去宜昌的江心岛转转,想去看看这对恋人的痕迹。可惜山楂树和坟墓都长眠三峡水库了,但是老三朴实、纯真的爱会顺着长江流淌,流入海洋,即便静秋到了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有水就会有老三的爱,因为水是相连的。

老天真是捉弄人,我发现大多美妙绝伦的爱情都是以生命的逝去而成为千古绝唱,难道老天也在嫉妒人世间的爱情吗?

情系科技成就“山楂树之恋” 篇11

在上冶镇水库东边的山坡上,老远就能看到大片大片的山楂林,金秋时节,红红的山楂挂满了枝头,那里便是刘敬奎占地近十亩的山楂园。刘敬奎种植山楂树已有8个年头,山楂树种植后的第五年开始结果,为了这些果树,刘敬奎付出了大量心血。剪果枝、施肥、浇水、疏果等各个环节,他都精心侍弄,丝毫不敢马虎。就拿给果树剪枝来说,刘敬奎就有自己独创的一套方法,正是这种科学的剪枝方法,让他种植的山楂树与众不同。

果农都知道,要想果树产量高,剪枝是关键。每年冬季,刘敬奎都细心地根据山楂树的长势和所处位置进行修剪,他在剪枝时随树造形,让果枝紧疏有致,密不显稠,稀不显空,使得山楂树通风透光好,长势健壮,结出的果实也个大质量好。山楂树的肥水管理也是保证果实质优高产的关键,刘敬奎在给果树施肥时,按照山楂树不同时期对肥料的要求,施用不同肥料和分阶段施肥。每年春天1棵山楂树要施入腐熟的土杂肥40~80千克,另外再施一些复合肥。除了根部施肥,还要叶面喷肥,喷肥时间要避开中午高温期,在上午10时以前和下午4时以后无风的天气进行。前期以喷尿素为主,后期以喷磷酸二氢钾为主。刘敬奎给山楂树浇水更有绝招,用他的话说就是要舍得投资,山楂树一般每年要浇5次左右的水,遇上天气旱,从春季追肥到山楂成熟,要浇十多次水,仅浇水这一项,刘敬奎每年都要投入上万元。

据刘敬奎介绍,种植山楂树要想多赚钱,就得让果实结得大,除了剪枝、施肥、浇水这些环节外,另外一点就是疏花。疏花时最好掌握一簇花与另一簇花之间的距离在40厘米左右,这样才能充分保证通风透光,果实个大着色好。刘敬奎种植的山楂树结出的果实每千克仅有30多个,而别人的山楂树结出的果实每千克却有60个左右。刘敬奎的山楂每千克能卖到10元左右,别人的山楂每千克只能卖4元左右。2012年山楂滞销,别人的山楂每千克4角钱都卖不动,刘敬奎的山楂却可以卖到每千克4元钱,而且还供不应求。

针对周围果农山楂价格低且难卖这一现象,刘敬奎分析说,主要还是管理太粗放,导致山楂质量差,种植效益低。

费县果业局高级农艺师徐明举对刘敬奎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认为,山楂树疏花是为了减少养分浪费,让山楂树合理负载,避免结果出现“大小年”现象,提高果实的品质,防止果树出现早衰。刘敬奎摸索出的疏花、施肥和浇水等技术,确实能达到稳产高产和提高果品质量的目的。特别是在山楂丰产价低、收购商不愿购买的情况下,用个大质量好的果品吸引客户上门,依靠产品质量求胜,不失为一种妙策。

《山楂树之恋》读后感-张鑫 篇12

应该说, 《山楂树之恋》能浑然天成地演绎其悲情故事, 音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影片中或优美温婉或激情年代的配乐, 诗化地建构在悲情怀旧的故事之中。这种视听结合形成的故事效果显然与目前某些人的精神缺失形成反差:当下的很多人对情感精神的濡染的注重渐趋消失, 因为过于希冀物质的占有, 却身陷孤独的生命体验。唱响山楂树下的纯情与诗意人生的双重交响, 凝造一个丰富而又朴素的音乐时空, 正是该片给予当今社会所需求的极美极纯的美学意境。

影片的开场音乐出现在欢欢领着静秋去叫老三回家吃饭时, 路边开满黄黄的油菜花, 怀着一种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的苏联歌曲《山楂树》声声响满山谷。作为主题曲, 与整部影片风格完美融合, 开场以画内音乐出现, 不仅引出男主人公多才多艺及其与女主人公的相识, 也把观众悄然带入了“文革”那个青涩回忆的年代。思绪惆怅的音乐映衬着青山绿水与历史的还原, 似乎显得并不那么协调, 但它所透视出的感伤为人们内心深处所接受, 这不仅仅是靠略带忧伤的俄罗斯风格歌曲, 更多的是抓住了人们对那个年代深深的记忆并依靠由此产生的共鸣。

或许是老三的那颗糖, 俏皮地敲开了他们的第一次对话;也许是对这棵山楂树充满了好奇, 纯真少女懵懂的心思慢慢开始绽放。就在静秋拿糖的特写镜头中, 画外钢琴单音的敲击顺之而起 (见下页谱例1) , 这段在影片映后颇富争议的旋律与《我和你》有些相像——该片作曲陈其钢说,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自成一体的风格”。这种相近风格给受众一种似曾相识的亲近感, 无形中拉近了受众对电影配乐的认知空间, 也让受众的视、听觉感官得以延展, 让记忆与想象荡漾在脑际。《我和你》的旋律响起, 这个简单的五声性旋律在特别具有陈其钢特色的简约配器中缓缓流出, 与片中质朴的年代、山村景色以及男女主人公纯洁的心灵浑然天成地融在一起, 沁人心扉。

画内音乐与画外音乐相继使用, 就风格而言前者是活跃, 后者是舒缓;就叙事而言前者是引出人物, 后者是展现相识与交流;画内音乐为后续作铺垫, 画外音乐则贯穿全片。画外音乐作为画面的外延, 使得画面更具感染力, 返璞归真的五声性旋律反复进行, 让音乐的力量拉近了男女主人公的距离, 也拉近了电影与观众、人与人、心与心的距离。主题音乐色彩始终贯穿全片, 单音行进的钢琴与悲情的筝乐使得开篇蒙上一层淡淡的忧伤, 似乎让上了年纪的观众追回了尘封的记忆, 也使过着快节奏现代化都市生活的人们能喘口气, 歇一歇。

在速度上较为和缓的主题音乐属于典型的中国民族五声旋律, 看似简单的单音线条, 在影片中以多种乐器变奏出现, 先后以手风琴、钢琴、古筝、小提琴的音色, 以其特有的细腻、内敛和富有中国特色的风格, 根据影片情节和表达情感的需要奏出。在“误解”、“两人骑自行车”、“隔河相抱”、“静秋告诉妈妈老三病情”、“静秋寻找老三”等情节中, 主题音乐历经多次变奏贯穿整个影片, 多次的反复与变奏并未让观众感觉厌倦, 相反却有“意犹未尽”之境, 同时还起到加深主题与相互呼应的效果。

片中音乐先是“呼应主题”, 继而弦乐响起, 音乐淡淡的, 也一点不张扬, 将接静秋、吃饭和行走这一段从“对话”到“无话”的画面贯穿得“无微不至”, 在此时, 音乐对于电影而言, 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配乐映衬中, 人们既了解了老三显赫的家庭背景, 也有了一种略带压抑的无奈, 就像歌词中所写的那样:“啊, 山楂树, 你为何要悲伤。”这不仅写出了剧中人物的感伤, 也写出了那个时代的感伤, 似乎更写出了今日人们心底本质缺失的那种感伤。这种感伤让人回味, 回味这悠扬旋律丝丝的忧伤, 回味老三与静秋悲情的纯美爱恋, 回味压在我们心底、久违了的“优美纯真”情感。这份情感永远只能归隐在观众的审美趣味里, 因为在喧嚣的现代化都市生活中, 我们不得不拒绝历史, 拒绝历史不意味着背叛, 但仍体现出喧嚣社会的后现代性。

“两人骑自行车”的情节中, 清淡唯美的音乐柔柔的, 伴随着脚踏车咯吱咯吱的声响与两人的欢笑, 衬托出这对男女主人公含蓄、典雅的美 (见谱例2) , “阳光”这一景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 但好景不长, 在“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儿女情长的高潮中戛然而止。接着, 严肃的画面随着清淡的音乐, 渲染着老三给静秋包脚的场面, 与静秋妈妈捶打信封的声响形成对比。这里没有语言的表达, 没有复杂的旋律和节奏, 却揭示出剧中人物内心的矛盾。此情此景昭示出剧中三人纠结、忐忑、无奈的内心对比, 没有悲情的刻意煽动, 没有矫揉造作, 音乐衬托着静秋动情而不煽情的效果, 给观众以屏气、肃穆的空灵之境, 让人有无语凝噎之意。音乐在这两场“景”中风格落差较大, 但最终仍被略带忧伤情绪的旋律所吞没, 自然而舒缓的情节场景凸现出诗化的东方美学意境。

静秋探完病中的老三, “隔河相抱”这一场成为全剧较为煽情的段落, 没有语言, 只有难舍的哭泣。主题音乐渐起渐弱, 男女主人公分别沿河两岸行走, 分别之际两人比划着拥抱的手慢慢散开, 音乐极为淡柔, 像河水一样平静。在这感人至深的平淡段落里, 观众被情节所吸引, 屏住呼吸, 随着剧中人物的难舍难分之情静静等待, 希冀时间能留住脚步, 但静寂的画面随着平和涌动的音乐沉淀, 也许就如宿命一样精准, 预见的悲剧即将上演。平静的画面与观众凝固的情绪在此相溶, 甚至都感觉不到音乐的存在, 充分说明音乐已经完全融入剧情之中, 受众的心理也在这时达到欲哭无泪的酸楚之境。

抒情是音乐最为主要的功能之一, 音乐也是最为基本的抒情手段之一。音乐在影片中给观众以不同的心理感受与审美认知, 更容易为观众所接受。在“静秋告诉妈妈老三病情”与“静秋寻找老三”的情节中, 主题音乐再次变奏而起, 淅淅沥沥的、凄凉的单音, 和着静秋妈妈严肃的表情与迷茫, 让观众随着音乐的律动而喘息。音乐的和缓、凄凉, 平静、漠然的画面, 银幕下急切的观众三者交织在一起。“静秋寻找老三”的主题音乐较为急促, 寓意女主人公急切相见的心理, 同时也增添不祥的气氛, 熟悉的音乐似乎预示着什么事情将要发生, 为后面的叙事埋下悲情的伏笔, 紧紧攥住观众的心 (见谱例3) 。静秋急促跑步的声音, 空荡地回响在安静的医院走廊里, 给观众以不安的心境。在医院最后告别老三, 场景音乐最后一次随剧情的展开而响起 (见谱例4) , 单音音乐和缓的律动、饱满的音色和丰富的配器, 一起增加了情绪的沉重感。静秋的泪水和“我是静秋”的不断反复, 在观众心里升华, 从受众的层面来说发挥了最好的视觉延展作用。

对于那个“上山下乡”的年代, 影片除却飘扬的红旗、印迹斑斑的革命标语、富有特色的人民着装和随处可见的毛主席画像, 在静秋回校排演文艺节目时, 还完整呈现出歌曲《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来, 而且反复两次, 配合画面中带“文革”气息的元素, 给观众以呈现历史原貌、破除纯爱的苦情悲剧。此刻, 音乐元素是彰显电影叙事效果的又一大手段。虽然影片呈现出浓烈的“文革”符号, 或许会在一定年龄段的观众中勾起视觉延展的历史情结, 但也给更多的观众以陌生审美淡化的符码, 如此削平深度的手法也是后现代叙事的一大特点。相对画面而言, 音乐更能调动受众的情绪, 当他们顺着老三的眼神向上, 发现他与静秋的合影时, 根据俄罗斯同名歌曲重新编曲而成的主题歌《山楂树》最后一次出现, 把观影情绪带到了最高潮。渐变的画面映出那棵山楂树, 映出这个执着的爱情悲剧故事, 在主题曲的映衬下, 整个安静的剧情突然爆发出一股强大的力量, 刺激着观众向往的那份“期待”, 与剧中人物一样, 刻骨铭心, 意犹未尽。简洁的主题音乐深化了影片主题, 揭示和体现了主题思想, 描绘出了人们心中那份久远的纯真。

《山楂树》主题曲一次次的响起, 都强烈刺激着观众那根“纯正的爱”的神经。反观今天, 不少人需要依赖富有装饰性的手段来示爱, 对于“爱”与“纯”的标尺也与剧中纯爱故事截然相悖。片中配乐气质高贵, 格调高雅, 以温暖、和缓的旋律线条, 安抚穿梭于繁华都市、活跃于现实利益的当代人。而人们在至真至纯的情感时代已远离、散失得荡然无存后, 少有片刻的闲暇来认真思考这种宁静的古典风味, 甚至只好用富足的物质来慰藉精神的贫乏。纵然纯爱并不意味着拒绝物质, 但纯爱也绝不是物质所能涵盖的。

《山楂树之恋》展现的是回顾、怀旧, 事实上却着力于反思的意义, 在文化艺术上呼唤人们的内心与人性的崇高。片中音乐的平淡、和缓恰是制造了一个凝聚人们向往的想象空间, 让人从心灵深处去体会, 以弥补当代精神中的那份缺失。

摘要:《山楂树之恋》给观众带来的除了沦肌浃髓的怀旧故事, 还有优美温婉的配乐, 这些配乐诗化地建构出在视觉中得以延展的文化内涵。此片配乐为现代人增添了一个崭新的、丰富的心境, 充分而深刻地抒发了人物的内心情感, 唱响了山楂树下的纯情与诗意人生的双重交响, 这正是该片给予的、当今社会所需求的极美极纯的美学意境。

关键词:《山楂树之恋》,电影配乐,视觉延展性,受众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著《影视美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柴鹏程《浅析电影音乐的作用》, 载《电影文学》2008年第20期。

[3]李飞雪编著《影视声音艺术概论》,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版。

[4][美]苏珊·朗格著《情感与形式》, 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5]张剑鸣《美学追求:张艺谋电影改编中的多元探索》, 载《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

[6]王延苓《解读“红色山楂树”的象征意义》, 载《电影评介》2010年第18期。

[7]臧海群、张晨阳著《受众学说:多维学术视野的观照与启迪》,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电影《山楂树之恋》观后感 篇13

——观《山楂树之恋》有感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

——题记

“当那嘹亮的汽笛声刚刚停息,我就沿着小路向树下走去,轻风吹拂不停。在茂密的山楂树下,风吹乱了青年旋工和铁匠的头发。啊茂密的山楂树,白花满树开放。我们的山楂树呀它为何悲伤?”

每当听见这首歌曲,心中总会泛起一阵难以形容的悲伤,泪水总会在眼眶中打转。

可惜,最终老三还是走了。

我是一位九零后的男孩,也曾有过喜欢的女孩,但是从来没有感受过老三和静秋这样一份纯真的爱情。电影中描绘的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也不曾见过,所以对于那个年代的爱情我还不太了解,但是我还是被老三对静秋这份深深的爱打动了。

其实我对前半部分并没有太多的感动,可是最后的结局时的场面在我的脑海中久久无法散去。我看见老三的父亲见到静秋时那种沉重的表情,听到他说话时那种沉重而又悲伤地语气,虽然话不多就一句,可是父亲对于儿子那份深沉的爱已经深刻的表现出来。而当静秋看到老三时那种心痛而又悲伤的感情也在她的泪水中流露出来,“我是静秋”,“我是静秋”,“你不是说只要一听到我的名字,就会找我吗”,“你不是说我穿红色的衣服好看吗,我今天穿来给你看了”。我看到老三虽然已经目光呆滞,在他的眼角却流出来一滴眼泪,只有一滴,而这一滴却饱含了他对静秋那份割舍不掉的爱。虽然他再也不能说话了,可是他的意识还是清醒的,他知道是静秋来了,是自己最爱的人来看他最后一眼了,也许在那一刻他已经很满足了吧。尤其是当我看到在天花板上那张他和静秋的合影时,我的心在流泪,我知道这是一个男人为了看到自己心爱的人,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这样做的,这样他就可以在他快不行的时候也可以看到他最心爱的人了。

老三对静秋的爱其实并不伟大,却催人泪下。

其实,真正的爱并不需要每天喊出来,真正的爱体现在生

活中的点点滴滴里。

他可以为了静秋去熬夜上班以换取轮休和静秋见面,他可以为了让静秋去医院包扎脚,索性用小刀割破自己的胳膊,他可以为了让静秋在转正期不让别人风言风语答应静秋的妈妈,在她转正前不再和她见面。他看到静秋用脚去拌水泥和石灰烧出的泡,他去为他买了新的胶靴。他为了静秋以后能完整的面对他的丈夫,他克制住了自己的为爱而合为一体的冲动。他为了不让静秋伤心,在他得知自己有白血病后却极力隐瞒静秋,甚至忍痛选择离开,直到最后一刻……

整部电影中,我没听到一句“我爱你”、“我喜欢你”,却实实在在的感受到老三对静秋那份深深的爱。其实爱并不需要有多么轰轰烈烈,这一份平静的爱也可以是那么深刻。也许在那个年代青年之间的恋爱很含蓄,可是我总觉得就这样一份朴素的爱也足以让千千万万的人为这份平凡的爱情而泪流满面。忽然间,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失去了那时候那份含蓄却纯净的美好。放眼生活,放眼网络,我们的身边总是充斥着“我爱你”、“我喜欢你”、“我一定会对你负责”、“处女率”这样的字眼。可到最后为什么还是散了,还是没能负责,还是没能爱你一辈子。唉,想到这里觉得这个世界的的确确少了那个年代的那份纯真了。就觉得现在人们的情话说的再怎么好听,“我爱你”说一万遍也显得苍白无力,也比不上老三日记上的那句话“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我会等你一辈子”,“静秋,静秋,你可能还没有爱过,所以你不相信这世界上有永远的爱情。等你爱上谁了,你就知道世界上有那么一个人,你宁可死,也不会对她出尔反尔。”

老三是个真正的男人,他说到做到了。在他去世之前也没有变过心,爱上别的女孩。他的心里永远都是静秋的影子…… 耳边又传来了那首催人泪下的歌曲:走过了这一片青草坡,有棵树在那等着,它守着你和我的村落,站立成一个传说,山楂树开满了花,落在你羞涩脸颊,山楂树开满了花,我等你一句回答。可是我先走了,纵然太不舍。别哭我亲爱的,你要好好的。在时间的尽头,你一定会看见我。唱着歌在等你,微笑着。就算我最后碎成粉末,也有你为我而活,只要我还能为你记得,我就是不朽的。山楂树开满了花,像你在我对说话。山楂树开满了花。可是我先走了,纵然太不舍。别哭我亲爱的,你要好好的。在时间的尽头,你一定会看见我,唱着歌在等你。微笑着……

也许我还小吧,还不太懂得那份爱。可是老三和静秋的美丽却又悲伤的爱情故事让我懂得了很多。其实,等待也是一种美丽,只要你为了自己心爱的人,等多久都无所谓,时间在真正的恋情中永远不是障碍。质朴与美丽

——电影《山楂树之恋》观后感

当女主人公静秋看着老三弥留之际的眼角缓缓弥散而滴落的泪水时,镜头上移到他每日挂念而不舍撒手人寰的病床上端——天顶上贴着静秋的照片,一对质朴纯真到了极点的男女之间的情谊,被升腾到精神情感的天际。那是一个为了精神依恋的酸楚爱情境界。作为2010年下半年中国电影最为触动精神情感世界的审美电影,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显示了不同凡响的诗意电影特质备受到关注。

探究《山楂树之恋》的不同凡响,首先就在于抛弃矫情追求质朴无伪的审美境界。《山楂树之恋》的优长显然在于注重纯净关注内心情愫;在于淡化外在强调内在精神表现。

特别要强调《山楂树之恋》的风格显现:诗意把握凸显情感细节。诗意电影在中国的渐趋消失减损了东方电影的特殊魅力,注重情感精神濡染而不事张扬的艺术魅力原本具有深远的文化传承,但娱乐至上市场定夺的风习所致,我们久违了优美雅致的影像创作、抒情电影在给予观众审美趣味习染上具有特别的作用。《山楂树之恋》挽回了诗情写意的影像艺术,在朴质的美丽中展现清淡深幽的艺术趣味美。影片借助人物表现细节,自然流露真挚和纯洁的内在诗意。静秋的雅气洁净、没有邪念的神态,个性的羞涩和未知男女情的朴讷,都在一个个细节中呈现着。穿脱泳衣的害羞可爱、看待老三的天真无邪、询问男女情的不明就里等等,贯穿着一个通体透明的女孩心地,而其实是编导和大众在内心期望的童话世界,时时刻刻提醒人们爱的真纯本质。老三为爱而无私,为静秋而舍得一切,他早知自己的不幸,却不能把不幸伤及心爱的人。爱的本质是为爱的人增添美好而不是其他,也许我们在生活中已难以找到没有世俗的争权夺利的无情,在娱乐电影中更被无耻和调侃弄得不

知道天下还有纯洁和无私。但《山楂树之恋》却让我们撕心裂肺的感知到爱恋的彼此护佑和宁可失去自己的真实期望。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电影里都期望这样的爱恋终成眷属,于是该剧的许多场景令人下泪,电影最后也是情感汇聚的最高潮,静秋穿着老三最喜欢的红衣服,在他弥留之际的病床前不停地说:“我是静秋,我是静秋,你不是说我一喊你就出现了

吗?”那一刻的纯情回荡在空气中,2010年的中国电影因为它们而具有了宏大历史和微妙情感的动人色彩!

韩卫贤

《山楂树之恋》改编自一篇畅销的长篇小说,令海内外亿万中国人沉醉痴迷;被张艺谋拍成一部115分钟的电影,荡漾着清新纯真之风,演绎了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年轻恋人之间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男女主人公的悲剧结局让每一个观众唏

嘘不已。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美丽,单纯,青涩,静好的女中

学生静秋,第一次来到西坪村,第一次看见开英雄花的山楂树,第一次听见歌唱山楂树的苏联歌曲,第一次遇见人称老三的大男孩,就在老三伸开手掌递给你糖块的美好瞬间,你思无

邪地喜欢上了英俊潇洒有着阳光般笑容的他。

情窦初开的少女,毕竟太年轻,对爱情懵懵懂懂,何况是身处那个时代,家庭出身的不好,母亲的病,经济的拮据,使你的脸上忧愁笼罩。就像歌里唱的清风吹拂着山楂树啊,你为何那么忧伤?清风一样的老三心疼着静秋,他给你带来关爱,带来欢乐,给你换灯泡,换钢笔,为你做菜,为你披上大衣,为你妈妈买冰糖买核桃,他的眼里只有你,他的心里只装着

你。啊,静秋,你感到他的爱了吗?

静秋从心里爱着老三,可是她不知道如何去爱,文革时代造成的性压抑、性知识的缺乏使她害怕男女的任何身体接触。老三接静秋回村,在夜间走山路,要摸黑过一条溪流。老三来拉静秋的手,静秋羞涩地后退躲着不让老三碰,老三只好拣了一根树枝,一人拽着一头,后来老三变魔术一样抓住了静秋的手,此刻,她不再拒绝你伸过来的手,你越过她心里的河洲,两个人甜甜的笑意,宛如初尝爱情的幸福苹果。

有一种爱情叫心疼,有一种爱情叫单纯。有一种爱情叫忧伤,有一种爱情叫成全。老三启蒙了静秋的爱,温暖了静秋的心,援手着静秋的每一次危难。可是他要先走了,他是多么的不舍啊。医院里无情的大门把一对恋人分开,他望着恋人的背影流下绝望无助的泪。唯一的独处一夜,当静秋为爱下决心献出自己,他却狠狠地压抑着情欲,死守着白血病的秘密,把无限的深情印在爱人的额头和脸颊。在芳草青青的河畔,伊人已在水一方,隔河相对,任凭泪眼相望,竟无语凝咽,从此阴阳永隔,生死诀别。他伸出手臂,做最后的拥抱,拥抱他心上最可爱的姑娘,拥抱世上最纯真的爱情。如此凄美空灵的拥抱成为那个时代的经典姿势。

茫茫碧落,天上人间情一诺。也许,没有爱过的人不相信世界上有爱情,逢场作戏的人不相信爱情可以永恒,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爱的人不相信爱情的纯真。而老三告诉我们:“有一个人,他就是死,也不会出尔反尔。”这是一个男子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誓言,“我能等,无论等多久。” 他用年轻的生命信守他的承诺,“我等不了你一年零一月,也等不到你二十五岁,可是我可以等你一辈子。”这样的爱,早已超越生死。懂得爱,珍惜爱,敢于爱;钟情,多情,痴情,这样的老三拥有一种纯粹的美,什么比为了爱人将赴死的决心坚定如初更坦然的呢?又有什么比为了爱人将来的幸福把自己的苦楚深深埋下更伟大的呢?他有着最高贵的灵魂,在他的世界里,爱情的最高境界就是为了深爱的人做一切自己能做到的事,倾尽所有在所不惜。

而美丽纯情的少女静秋,因为你太爱他,你对他朝思暮想一往情深,你把他的名字深深珍藏,直到最后也无法喊出他的名字,一声声“我是静秋”绝望而无助,如杜鹃泣血,片片化蝶,听着你的呼唤,老三眼角一滴晶莹的泪滚落,惊飞山楂花万朵无声坠地。静秋,世界上最疼你的那个人去了。你只道当时是寻常,却不知是这样的血肉相连,深入骨髓,只要你活着,他便不朽,因为这爱至真至纯而千古流芳。

正是一生一代一双人,爱了一场,等了一生,却什么也没有发生。他们和春天有个约定,来年五月时,一起去看山楂花开,但红色的山楂树,始终没有在这对恋人面前真正的怒放一次,也许,这正昭示着这段苦恋最终令人扼腕的结局。愿望越是美好如花,凋零起来越是残酷伤人。影片以乐景写哀情,畅美的笑容与悲伤的眼泪叠映,哀婉到绝伦,凄美到极致。

影片拍得很内敛,没有大起大落的戏剧性桥段,没有大开大阖的风云变幻,文革只是作为一种背景,像涂了一层底色,画布上是薄雾,云烟,山岚,清流,青草,树木,山村,小镇,是那种常绿常青的自然,是那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如静静濡润的水墨画,给人清朗纯净的感觉。然而人物内蓄的青春

激情暗流奔涌,纵无雷霆万钧也荡气回肠。

影片摒去一切芜杂枝桠,营造美好温馨的二人世界,那是两颗小星星的碰撞,两颗小心脏的跳动。他们相思着,相爱着,快乐着,幸福着,爱是简简单单的,简简单单地爱着就好,骑自行车带人,塑料绳编金鱼,河边打水仗,是那个时代的人都

做过的事情,真实如画,历历如在目前。

于是,有风吹过,有梦留痕,每个男人心里都有这样的静秋,每个女人心里都有这样的老三。像静秋那样单纯、清澈,像老三那样牺牲、执著,才算是真正的爱过。当下红尘滚滚,烟熏火燎,梦想与渴望被雪藏,银幕光影世界温暖了、唤醒了我们冰封的情感。影片还原人性最真实最纯真最干净的一面,纵然沧桑横绝,纵然沉郁失意,不要轻言放弃,相信未来,坚

守住梦想,用爱点燃心中的希望。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山楂树之恋》刚上档,部里就组织去观看。看完后问同事,都觉得很感人。是一部纯美的爱情电

影。

顺便把艾米的小说《山楂树之恋》也粗粗浏览了一遍,这样电影和原著之间就有一个对比,当然也看了一点对电影和

原著的评论。

个人觉得,张艺谋的这部电影拍得很成功,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这部原生态的爱情电影是张艺谋电影导演事业的一个跨越和一个标志。

2、电影本身从艺术角度和思想角度都较完美。

3、对以后中国爱情电影或电视剧创作可能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而且这正是我们的社会和观众所期待和喜闻乐见的。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观众都很熟悉,从《红高梁》、《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等,除了《三枪》迎合了当时低俗之风,现在估计成了老谋子的忌讳外,其他的影片都带着较强的“张艺谋式”特色——造型与色彩成为影片的亮点,而且主题非常鲜明。一位导演,有独特的过人的对造型与色彩的理解,说明他有导演的天赋。如果对电影题裁、电影叙事、电影主题也有独特的过人的理解和驾驭能力,不成功似乎是不可能的。而张艺谋恰恰就具备了所有这些条件和优势,因此他注定会成为一位全面的、才华横溢的、成功的导演。如果说张艺谋以前的电影有“张艺谋式”的鲜明特色,而且这种特色甚至有点浓墨重彩的话,那么,当这种特色淡化下来之后,会让我们觉得,这是一种经历了繁华过后的朴实。也就是说,张艺谋成熟..了,张艺谋的导演境界纯.熟.了。纯熟的标志,就是这部原生态的爱情电影《山楂树之恋》。这点也可以作为回应那些对“《山楂树之恋》为纯情而纯情”的质疑。不客气地说,那些作家、影评家、媒体人、观众的这点质疑实在是“不足以语之”的无知、肤浅之论。

拿电影和原著相比较,更能体现张艺谋的纯熟境界。这不是说电影比原著好,原著是经典的,但如果电影对这部经典的被评论家誉为“史上最干净爱情”的爱情故事原搬照抄的话,就没有超越可言。问题是如何超越才是衡量一个艺术家艺术境界的评价标准?对于这样一部故事背景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爱情故事,多数的知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无一例外地将评论和批评的视角指向同一个话题:性与爱。因为这部经典的爱情故事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如实地纪录了一场无性之真爱!这就给了作家及评论家们以扔石头、拍砖头甚至批判人性的充足口实。我们批判那个特定的年代扭曲人性,批判故事主人公人性扭曲。这对于我们这个性解放甚至有点性泛滥的时代而言,对于我们早已把情人节、圣诞节当作自己节日的80后、90后的新生代而言,实在是倒退的、反人性的。因此,从现实意义上,张艺谋就难辞“为纯情而纯情”的咎责。既然这种纯情已经被我们的性解放观念或者说社会的进步所否定,你张艺谋导演这么纯情的故事,就客观上存在误导的嫌疑,就应该由评论家、作家们来指正—质疑以正面肯定并引导性爱同一的性爱观,这才是社会前进的正确方向。

感动归感动,责任归责任,我们为这个爱情故事所感动,但并不能影响我们对爱情、对性爱的正确判断,更不能为纯情而纯情,失掉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可是,这回真的是作家、评论家们错了!

张艺谋的超越之所以高出原著,之所以高于作家、评论家们之上,就在于他深刻地理解了原著,也深刻地理解了人性。他没有拘泥于意识形态的僵化思维,没有肤浅地理解现实和社会责任。在原著和超越原著之间,只轻轻抹一抹,抹掉了意识形态,抹掉了70年代和当下一脉相承却进步得改天换地的意识形态。这一抹,就使得作品彻底地回到人性本身,也使作品焕发出精神与理性之光,在现在及接近永恒的头顶遥遥地引导我们对于爱情的理解与感悟。

这一“抹”用学术概念来形容就叫“消解”,人性的消解!

在原著发生的中国上世纪70年代,特定的时代背景确实扭曲了人性,也使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有着不同程度的人性扭曲。可是,我们要问,难道在那个时代,人们的爱就一定是扭曲的吗?无性之爱,是因为时代的挤压而成为人们不得已的选择。但是,人性的光浑正如小草,在石头的挤压下仍要顽强地倔强地生长。人性能消解现实,也能消解时代,甚至能消解死亡的威胁!有性之爱,在那个年代会带来很多问题,政治上的,道德上的,弄不好就会葬送一生,谁会拿一生的生存去打一个赢面很少的赌注?可是,难道我们就因此不爱了吗?不能!好,那就消解它,有性之爱不现实,无性之爱总可以了吧?爱,是生命的底色,是生存的定义,正如“信乐团”的一首歌名表达的意义一样“死了都要爱”,哪怕是无性,哪怕是死亡,我们都要爱,这才是人性,这样的爱是扭曲的吗?从更宽泛的爱的定义来说,答案不是,而且这才是爱的本质啊!古往今来,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通过消解社会、消解现实而去爱的事例,特别对于广大的被统治的劳动人民来说,更是他们争取爱的权力的唯一法宝。从《孔雀东南飞》的焦仲卿妻,到《西厢记》的崔莺莺,到《牡丹亭》的杜丽娘,杜丽娘在现实中不能得到的真爱,通过死亡这一媒介来获得。这样的爱,才真正感天动地,惊天泣鬼,才真正感染我们,打动我们的心弦,才真正能照耀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从这一理解角度,我们才能理解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的艺术境界,它不是为纯情而纯情。因为比较原著而言,电影对时代背景、对意识形态都进行了刻意的消解,从而高扬人性

和真爱之美。

上一篇:2024期初办班安排下一篇:房地产策划人员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