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ysqli_fetch_assoc() expects parameter 1 to be mysqli_result, boolean given in /www/wwwroot/qikantianxia.com/e/action/CCYip.php on line 71
我的为师之道读书心得(精选6篇)

我的为师之道读书心得

2024-09-28

我的为师之道读书心得(精选6篇)

我的为师之道读书心得 篇1

我的为师之道——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

2018.1.28 有幸在漫长的寒假里与于永正老师的这本《我的为师之道——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相遇,它给我的假期添了一份阳光和色彩。下面我与大家分享下读完这本书的心得体会。

这本书是于老师从教50多年较为全面的总结,也是他老人家的封笔之作和压卷之作,一次全方位的总结和归纳,全书共十个章节,运用了大量的课堂实例,行文简浅显却体现着于老师50年的从教生涯诚平坦。本书写的是于老师的故事,经验,体会和感受,读起来易懂易共吗,不晦涩能感同身受,让人在阅读的同时有思考有启迪,如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于老师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用童心润童心,用真情换真情,用行动推行动,用激励促成长。”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教了48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作为教师,应该按照自己喜欢的老师来塑造自己!始终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一个孩子!最令我最敬佩的是他始终向学生交出自己的名片,微笑下面是尊重、理解、宽容;反面是负责,下面是严格、顶真、耐心。我想,让于老师永葆青春的奥秘或许就在于他有一颗永不褪色的童心和永远勤学的恒心吧!我们教师要温和,包容,调和。

于老师在开篇第一章把学生之所以喜欢他的原因和甘草的三大特性做了对比。首先是性温。“温”在孔子的“温良恭捡让”五大美德中居一。“温”中有善,温是善的外温;温和善是好人的首要标志。微笑是于老师的名片,我想证实“温”的体现吧。其次是包容,以欣赏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看到的就只是优点,会觉得到处阳光明媚,以挑剔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就什么优点也看不到了,会感到世界一片混沌,感到“洪洞县内无好人。”处处留心皆学问。镜子无处不在。于老师说:“在校园里走一圈,有的教师里的老师和风细雨,学生异常专注;有的教师里的老师声音洪亮,教鞭甩的啪啪响,教室里却曾经是孩子,再者是调和,完整的教育“温而历”“威而不猛”一味的温是不行的,还必须严,温和严之间把握好度。”于老师不愧为智慧型老师,于老师的做法,形象的称为“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揉一揉。”书中鲜活的事例,让我懂得了教育孩子是一项用爱心构筑的长期事业。

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教育的最低要求,它不需要轰轰烈烈更不需要豪言壮语,它只需要老师有一颗善良的充满爱的心,只需要老师有一双善于关注学生的眼睛,只需要老师一句爱护的话语,一个爱抚的动作。所以,我告诫自己:多去走进学生,多去关注学生。当看到一个平时邋遢的孩子着装整洁时,对他肯定地说,你真漂亮!当看到一个趴在课桌上呻吟的学生时,关切地问一声,你怎么了,不舒服吗?当看到一个平时调皮的孩子看一本好书时,应及时赞赏,发现他求知的优点。这些简单不过的语言,都足以向学生传递一个信息:老师在关注你,老师喜欢你。这样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才可能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还应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对学生微笑──让任何一个学生不会受到冷落和歧视。与学生交谈──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和老师平等地对话。帮学生明理──让每一个学生在体验中辨别真、善、美。教学生求知──能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尊重学生的意志,张扬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机会──使每一个学生的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展示。为学生着想──帮助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完成六年的学业。替家长分忧──让学生的校园生活愉快、安全,使家长无须挂念。我不敢奢望自己成功,但我希望我的每个孩子都喜欢我!于是我就努力做他们喜欢的老师。孩子们不喜欢枯燥的作业,我就改变我的作业设计,让机械性和枯燥的作业远离孩子;孩子们喜欢玩,那我就绝对不占用下课那宝贵的时间;孩子们不欢一成不变的课堂,我就力争让我的课堂充满新鲜感,让他们从每一节课中都有新的收获„„ 我和孩子们之间没有距离感,当孩子们簇拥在我的身旁,老师这道题我还有点不懂?老师这个要不要做?老师这个我已经提前做好了,你帮我改改?老师要不要我帮你„„等等的时候,那一刻,我觉得我是最幸福的!

我们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每个学生都渴望老师喜欢他。美国托德威特克尔:“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品„„尊重是做人的原则,微笑是一张永恒的名片,掌声是有利的赞美,相信和期待也是表达对学生关爱的一种方式。是的,调整好心态,把握好尺度,多换换角度思考,你的课堂定会收获别样的风景。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最美丽的,但可能是和蔼可亲的,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孩子王,但可能有着独特的魅力。

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与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中,我们也该保持微笑,多蹲下来和学生说话,摸摸孩子的头,问问孩子怎么想的,问问他们的喜好,听听他们的想法,把自己也想成了一个孩子,温和,包容,理解眼前的一个个小朋友,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存在,你的独特魅力,让孩子看到那个满身光芒的你。

通过读于老师的书,我深深被于永正老师有着像水一样的温润,奉献,宽容,清洁的品质所打动。我钦佩,我折服,钦佩于老师的智慧,折服于老师的中庸。最后引用老师的话:既然命运让我们做了老师,就让我们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做最好的自己!因为生命与我们只有一次。

我的为师之道读书心得 篇2

一、“故师之教也, 不争轻重、尊卑、贫富, 而争于道”, 这是为师者对自我价值的确认

春秋战国之时, 具备为师之资格的人, 都是具有“道术”的知识分子。无论儒家、墨家还是道家, 尽管他们思想上取舍不同, 但都无一例外地传授自己所认同的“道”, 而这便成了为师者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吕氏春秋》更明确地指出:“为师之务, 在于胜理, 在于行义。”又说:“义之大者, 莫大于利人, 利人莫大于教。”教师应当认识到, 其自身之所以存在重要价值, 在于其主要的社会职能是“教”, 在于“胜理”, 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有德行的“人”, 即所谓“行义”是也。

进一步讲, “行义”二字标示出了为师者通过教育人、培养人而改造社会的神圣使命, 具有“道德责任”的性质。它不是一种外界所强加的任务, 而是在对社会客观认识基础上的一种自觉担当, 达不到“行义”的目的和要求的时候就常常会感到惭愧与不安。从这个意义上讲, 为师者就是社会改造的引导者、先行者, 所以《吕氏春秋》讲:“故师之教也, 不争轻重、尊卑、贫富, 而争于道。”为了“行义”而“争于道”, 对于为师者而言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是为师者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

的确, 为师者只有先确认了自我价值感、使命感, 才会有强大的内在精神动力。就以大教育家孔子来说, 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与他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信念是分不开的, 他要通过育人来“行义”。在身处困境之时, 他还带领学生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 坚持自己的事业。在教育劳动中, 义务体现为使命, 在价值感和使命感中, 才能激发出内在的热情与持久的力量, 从而自觉、主动、认真负责地做好育人的工作。

二、《吕氏春秋·诬徒》篇批评了某些为师者容易犯的四种毛病

1.“志气不和, 取舍数变, 固无恒心, 若晏阴喜怒无处, 言谈日易, 以恣自行。”

这里面有两个意思。一是讲课没有一个中心, 过于随心所欲, 缺少一贯性的原则, 信口开河;二是对待学生的态度不稳定, 喜怒无常。一般说来, “不讲”的老师少, 但“妄说”者却大有其人, “妄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知识欠缺、学术不精和不负责任。为师者应当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 使自己心态平和, 宽大其胸怀, 培养对学生的良好感情。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足, 有时出现傲慢、顶撞、无理、“不懂事”等言行并不意外, 对此教师应掌握分寸, 正确处理。

2.“失之在己, 不肯自非, 愎过自用, 不可证移。”

就是说为师者自己有失败或过失, 不肯自我批评, 刚愎自用, 坚持错误。当然教师也是人, 也会犯错误, 但教师不应过分看重自己的尊严。有时教师为了维护师道尊严而坚持自己的错误不放, 实际上你的尊严并不能得到真正地维护, 相反却受到更大的损害。每个当老师的, 都希望学生尊重自己, 这是正常心理, 问题是怎样赢得学生的尊重。尊重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平等基础上的自觉行为, 即使对于年少的学生也应当是这样, 教师发现自己错了能坦率地承认, 学生不但不会瞧不起你, 反而会感到你可敬可亲。

3.“见权亲势及有富厚者, 不论其材, 不察其行, 驱而教之, 阿而谄之, 若恐弗及。”

有些教师阿谀谄媚权势者, 不管其德才如何, 千方百计地讨好奉承。这种情况无论在古代还是在当今社会中都是存在的, 是不正常的。一方面, 这会在心理上“娇惯”那些富豪子弟, 使他们产生鄙视教师进而轻视知识的心理;另一方面, 这在客观上是对贫寒子弟的不公与歧视, 使他们的自尊心无形中受到伤害, 他们也同样会对这样的教师产生鄙视的心理。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会因这些害群之马而大打折扣。为师者平等视人、给予每个受教育的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关注度, 不仅是一种义务, 也是一种美德。

4.“弟子居处修洁, 身状出伦, 闻识疏达, 就学敏疾, 本业几终者, 则从而抑之, 难而悬之, 女石而恶之。”

个别为师者对品学兼优却不善于“搞好关系”的学生无端地疏远、嫉恨, 从而压制之、刁难之。“弟子去则冀终, 居则不安, 归则愧于父母兄弟, 出则惭于知友邑里, 此学者之所悲也。”学生的社会关系、家庭条件、生活习惯、个人爱好不可能完全一样, 也不会是一种类型。就性格而言, 有能说会道的、也有沉默寡言的, 有“眼皮子活”的、也有灵活性差的, 这都是正常的。作为教师, 对于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要善待, 因为他们在心灵深处都期待师长的关爱, 这一点不可不明。

三、《吕氏春秋》中提出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反己以教”

“视徒如己, 反己以教, 则得教之情矣。所加于人, 必可行于己, 若此则师徒同体。人之情, 爱同于己者, 誉同于己者, 助同于己者, 学业之章明也, 道术之大行也, 从此生矣。”好老师对待学生就如同对待自己一样, 要设身处地施行教育。老师要时常进行换位思考, 要求学生做到的, 先想想, 自己若是学生, 能否做到, 不能勉强学生做力所不及之事。这样就能师生同心, 使教育过程得以顺利完成。

为什么为师者要“反己以教”?《吕氏春秋》指出:“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 不能得其所不乐。”又说:“为之而乐矣, 奚待贤者?虽不肖者, 犹若劝之;为之而苦矣, 奚待不肖者?虽贤者犹不能久。”人之常情, 不能喜欢自己不愿做的事, 不能从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中有所得。做一件能得到快乐的事, 即使是不肖者, 也会努力干;做一件苦恼的事, 别说不肖者, 贤者也难以坚持。因此, “反诸人情, 则得所以劝学矣”。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体验学生的心情, 研究其心理特点。这样, 就能找出适当的办法,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

“反己以教”, 从教学内容上讲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凡说者, 兑 (悦) 之也。”“夫弗能兑而反说, 是拯溺而锤之以石也, 是救病而饮之以堇 (草名, 有毒) 也。”意思是说, 大凡说教, 应该使对方心情舒畅, 而不是硬性说教。不能使对方心情舒畅, 反去硬性说教, 就如同拯救溺水的人却用石头让他沉下去, 如同治病却给病人喝下毒药一样, 只会适得其反。

“反己以教”,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是注意学习、休息和娱乐相结合。一味紧张单调而急迫地学, 很容易引起学生精神疲劳, 久而久之, 便会产生厌学情绪, 导致“师不能令于徒”, 即造成老师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局面。而高明老师的教学, 总是能把教学组织得劳逸结合、从容不迫。使学生既有严肃认真之学习精神, 又有愉快活泼之生活情致, 即“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这样, 学生就不会厌恶学习, 从而真正实现愉快教学的理念。

论孔子的为师之道 篇3

关键词: 素质教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进修;品德;修養

当前,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对为师之道作过明晰的解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泰勒博士说:“孔子所确立和阐述的很多价值观念,是超越国界,超越时代的,居于中国也居于世界,居于过去,也将鉴照现在和未来。”孔子曾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今天看来仍是教师完善自我,提高人文道德素质的良鉴。

孔子塑造的教师形象由两个基本内容构成,即“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孔子认为,作为一个教师,首先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这就要求必须要有“学而不厌”的精神。同时,教师学而不厌的无言之教,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作为一名教师,孔子是教了一生,也学了一生,直至晚年仍勤奋读书,“加我数年,五十一学《易》,可以无大过焉。”从某种意义上讲,孔子可以算做世界上论述终身教育的先驱者。

以“乐道”、“不厌”的敬业精神,通过“时习”、“温故”、“自省”、“无常师”等形式进行严格教育的教学能力的训练。“时习”和“自省”,也就是自我进修。这是孔子教师形象中无休止地自我进修的重要特征。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师只有自己能创造性地学习,才能指点学生做到“告诸往而知来者”。按照孔子温故知新的要求,教师应对教材深入钻研,有独到见解,不但要吃透、熟练,还要精益求精。事实证明:对科学知识每复习一轮,便会有新的理解,新的体会。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人类知识的累积使自己原来的认识不断深入,逐渐改进,这样才能把教材讲清讲透,使学生容易接受。按照孔子温故知新的要求,教师不能只是博闻强记,而且也要能融会贯通,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把最新的方法教给学生。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注重知识的记忆与巩固,是孔子学习的重点特点。学习不注意记忆,就谈不上知识的积累,没有知识的积累,思维活动也就没有赖以进行的丰富材料。而巩固记忆的必要手段之一就是反复的温习。所以孔子提出的“学而时习之”是具有永久价值的一种学习方法。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大量实验材料也证明了这一真理。教师在学习上常犯的毛病就是对所学知识浅尝辄止,贪多图快,知道得多,忘掉得也多。其实,掌握一门知识教师和学生一样,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博闻强记,经常复习和操练,才能趋于完善。“不亦乐乎”正是说明在学习上确有心得收获之后的踌躇满志之感。

教师素质的提高不在“无师”,而在“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入太庙,每事问”。按着孔子的意思,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师。关键在自己有主见,善于择其善,去其不善,从每个人身上学到自己需要的也同样是我的老师,看到他笨、他坏,我自己就反省,引以为戒。孔子做鲁国司寇的进候,参与了代表国家、王室的宗庙大典。他进入周公庙之后,对于每件事都要问问清楚,向人请教。比如应该走哪里,应该坐哪里等,每事都问。其所以“每事问”,正表现了孔子处处谦虚,谨慎的治学精神。因此我们了解了孔子的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教学过程中,他甚至接受来自学生的启发,“起予者,商也”,对子夏在论《诗》时有所发挥而大加赞扬。“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悦。”对颜回师云亦云颇有微词。这一“起予”和“助我”的思想,到《学记》发展成“教学相长”的概念,揭示了教学中的多条重要规律。只有经过学习实践,才会发现自己知识水平不够;只有经过教学实践,才会发现自己教学质量不高。然后才能督促自己去加紧学习,鞭策自己去努力进修。

“诲人不倦”是孔子塑造教师形象的第二个要求。所强调的是教师要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儒家一向以此作为为师之道的重要内容。“学而不厌”重在以“乐道”的态度修己,“诲人不倦”,重在以“不倦”的态度教人。这就从两个方面将教师的教育能力和对待教育工作的态度统一起来。教师学好是为了教好,有了丰富渊博的知识,关键是要传授给学生。因此,“诲人不倦”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对教育对象不予族类、地区、贵贱、年龄、资质高下等的限制,只要诚心求教,潜心向学,都热心教诲。“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旧制,开创了文化下移的新纪元。孔子对学生天生素质的基本看法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就是说,在孔子看来人的天生素质相差无几,但都可以使之发生变化,且只有极少数的“上智”与“下愚”这类人不易改变。其余一般人,也即“中人”一类的人,都是可以接受教育的。对比之下,我们今天的应试教育,有些偏离我国的教育方针,也有违孔老夫子的教诲。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偏爱“一点就透”的聪明学生,而对反应迟缓的学生缺乏耐心,这是不能一视同仁的做法。孔子对学生一视同仁,无私无隐,即使儿子也无任何“异闻”。无论谁向他请教他都毫不保留地予以教诲,所以子贡称赞他说:“教不倦,仁也”。孔子有教无类,极其热爱学生的做法为后世许多教师所效法,对我国教育史上形成尊师爱生的好传统起了重要作用。

孔子诲人不倦的品格,还表现在他教育学生循循善诱上。颜渊曾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孔子有步骤地诱导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不草率从事,而是抱着诲人不倦的制度,让学生在

融洽的气氛中,不自觉地受到教育,使学生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实在是难能可贵。孔子循循善诱,坚持启发式教育,“惯则启之,悱则发之;不惯不启,不悱不发”。

“不倦”的精神还表现为教师要以身作则,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不辍教学。培养德行,言教不如身教。在许多场合孔子常取“予欲无言”的态度。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认为既言,就要“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不言,则要树立以榜样,立之以规范。言与不言并重,善诱与身教并行,使教师的主导作用由此大加深化和扩展了。孔子强调“不倦”的精神,一方面是要求教师必须忠诚教育事业,另一方面又以这种忠诚的精神充当教育,感化学生的重要手段。所谓:“予欲无言。”“其身正”、“欲罢不能,既竭吾才”等,正表现出孔子充分利用其诲人的不倦态度影响、激发和培养着学生对学习的不厌情绪或兴趣。

我的为师之道读书心得 篇4

星海教师——房焕丽

暑假期间,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封笔之作:《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其实我并不认识于老师,看完了这本书,我却很喜欢他!整本书通过回忆自己教学生涯中的点点滴滴生动形象地向我展现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于老师!正如于老师自己在书的前言中所说:“本书是我对自己从教五十多年的较为全面的总结。读者从中可以看出我的教育观、语文观、学生观,乃至于我的性格、为人和其他的方方面面。”通过整本书的品读,我认识了一位好老师!

书中有很多值得我深思、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于老师是一个甘草一样的人,他温和宽容又慈祥,没有整天板着脸背着手反而笑眯眯风趣又幽默!在教书过程中免不了有孩子犯错会让我们大发雷霆,于老师告诉我们“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这确实很重要,情绪上来了我们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或者说出不该说的话。先冷静自己再去处理事情,这是我接下来的教育工作中需要谨记的!因为我道行太浅修为不够,实在是太容易情绪化了!不过有一点我和于老师想得是一样的:“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每每感叹孩子怎样怎样时我总会安慰自己,我小的时候不也是这样么?我们小时候不也是贪玩任性又淘气么?看到学习吃力的我会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个糊涂蛋,老师怎么教都不会!只能说每个孩子花期不同呀,教育不是千篇一律拔苗助长,而是启发引导,帮助孩子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做老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孩子,要让每个孩子感觉到你是喜欢他的!书中第二章,于老师举了很多例子告诉我们怎样让学生感到你喜欢他,特别实用!

作为老师,于老师却告诉我们要是师非师,放下老师的“架子”,不以长者自居,不居高临下俯视学生!蹲下来看学生,实现平等对话,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之前一个同事的座右铭:蹲下来,和孩子一起成长!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于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那么好,那么多学生对他念念不忘的原因了吧!因为于老师理解学生尊重差异!书中于老师还分享了他对自己的“约法三章”:

一、不背手;

二、主动和学生打招呼;

三、课间和学生一起玩;

四、到学生家里走走;

五、经常讲故事和笑话;

六、幽默;

七、努力让微笑成为自己的名片;

八、做值日;

九、一旦做错了事,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

十、定期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于老师作为一个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都能这样地要求自己,我们更应该去努力!

书中第四章的童心不泯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因我执教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经常视课堂纪律若无物,这是低年级学生刚入校门的特性。童心未泯的标志之一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做一个有“孩子气”的教师。其实于老师所讲的童心未泯还有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理解和体谅学生。记得于老师回忆他班上一个孩子迟到。于老师在班上放肆的表扬那迟到的学生。当时,班上所有的学生都问,为什么迟到还要在班上放肆表扬呢?于老师当场回答学生说:“你们哪个有勇气迟到了,还能像他那样大大方方走到教室门口,还有如此胆大的喊声报告。是你们肯定会躲在某个角落哭脸。”就这样,那调皮学生再也没迟到了。我们可能更注重的是严格要求学生,上课不准说话、不准调头、不准做小动作……若干个不准之后,其实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课堂上想做却不敢做,想说却不敢说,整个一节课下来,学生死气沉沉,毫无积极性可言。不过凡事都有度,要把握这个度,毕竟低年级也需要给孩子们的学习习惯打下夯实的基础。也许我们可以换多种方式,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最后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行无言之教了!身教重于言教,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你说他不一定听的见听的进去,但是你做了,他一定更喜欢模仿!这也给我敲响了警钟,在和孩子们在一起时,童心未泯的同时要时刻谨记给孩子们正确的榜样作用!我的字体我的语言我的坐姿我的仪表,都应给孩子正确的示范作用,这些方面,我确实惭愧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去改进,去完善!

《为师之道》学习心得体会 篇5

师之道,其意不仅为择师之道,也有为师之道的意思。从古至今,大家都对于选择老师,爱戴老师,敬重老师行为礼仪等比较重视。吕氏春秋。劝学中说:“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在唐。韩愈《师说》中也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元。关汉卿也曾说过:“一日之师,终身为父。”。而今天,我所指的却是它的“为师之道”,学生要尊重老师,那么老师也该爱戴学生。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核心,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为根本。我们必须遵循为师之道,要以德树人,德艺双馨。

从教两年来,既然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那么遵循做“文雅”“高雅”“优雅”的示范人就成为了我为人师表的目标。也是我为师之道的一重思想。在幼儿园工作中,保育和教育一直是幼儿园的主体。但是保育是幼儿园至关重要的环节。对于3岁到6岁儿童而言,学习可以放在小学,初中,甚至高中的课程中去,而我们幼儿园重要负责的就是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环节。所以我一直坚持把培养幼儿的一些良好行为习惯,与人交往能力,处事态度的引领等作为首要任务,从不会强加给他们很多学习的压力或者严厉的规矩。我希望尽量的陪他们度过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所以不断的锻炼他们的自身修养和乐观的态度,为以后为人处事打好一定的基础。

近几年来,国家一直很重视依法治教,以德树人的思想。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那么我们幼儿园也有规章制度。应园领导的要求,我们幼儿老师不仅要对《幼儿园教职工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熟记一二的,而且必须遵守。而我也是一直遵循着用热情,活力,激情创新教育,用和谐,友爱,奉献爱戴幼儿,这也做为了我为师之道的思想之一。在21世纪的学校里,学生和老师之间,应该真的形成亦师亦友的和谐局面。这样不仅有利于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而且有利于处理良好的师生关系。现在,在我的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我不但是幼儿的老师,朋友,有时候还扮演者亲人甚至妈妈的角色。因为孩子们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我来安排,我得对他们的时间负责,对他们的身心健康负责。(jy135幼儿教育 www.jy135.com)尤其是,现在的小学已经很多都是寄宿学校了,孩子们每周和老师在一起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和自己的亲人相处的时间。那么,孩子们对老师的依赖性也会越来越大,对老师的感情也会越来越深。久而久之,我们的内心也应该会心生友爱,那也就更加促使了我们为人“家人”的责任心,爱心,耐心和恒心。

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秉承了依法执教,以德树人的思想。最近几年,体罚和变相体罚的事件频繁发生。大家的为师之道呢?陶行知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坐火车,点电灯,学微积分时,才认识到他们是你当年的学生。”是呀,人们都说三岁看老,七岁定终身,但是人各有志,通过勤奋和努力,每个人都会有崭新的面貌。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在家娇惯成形,所以有些孩子确实有了一些娇惯,蛮横,粗暴的行为。在幼儿园里也有一些很难管教的孩子。但是,我们就该一贯的否定他们吗,就该一贯的指证他们的缺点吗。也许我们需要给他们时间,也许我们可以陪他们一起正确的成长。请不要以我们的一些小误会而耽误了孩子的一生。记得前几天家访时,有件事情让我感触很深,因父母离异的缘故,从小跟随父亲的一个小女孩,在学校里真的是比小男孩都要淘气百倍,与同学打架,谩骂小朋友,抢别人的东西等都在她身上发生过。类似这种家庭听变故的例子我们国家还有很多,造成孩子心理缺陷的后果也有很多。然而这些,对于孩子的打击已经很大。如果在学校里,老师和同伴们又不能足够的了解和关心他们,同时再对他们的心理雪上加霜的造成另一层的影响。因此,有时候我们需要先了解事情的原由,可以试着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用亲切的态度鼓励和肯定他们。请尽量躲避那些指责和冷漠的态度再去“伤害”他们。在他们的人生路上也许会是荆棘,坎坷;也许是鲜花,掌声;也许是平淡,庸碌;而我们老师也都是他们人生的过客,所以我们主宰不了他们,也没有强制他们一切行为的权利。

道德经中曾说过,修之身,其德乃真。因此作为老师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修养,把依德树人作为我们人生路上不断提高和秉承的原则。

关于《为师之道》学习心得体会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崇高的荣誉,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教师工作的指南针,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除掌握深厚的知识外,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为学生指明生命的方向,赋予学生生命以意义和价值,这是为师之道,更是为师之德。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简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活得美好。通过对《为师之道》这本书的阅读、学习,使我受益不浅,从中我感受到了许多新的东西。

首先,教师在师德方面要做到为人师表。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人民的文明程度,都有赖于道德规范。教师应该是体现社会道德规范的表率,是培养学生道德的指导者。因此,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抵制一切不良行为,全心全意的为学生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跟不道德的行为做不疲倦的斗争。教师应该用良好的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动人事例,并结合理论,去启发诱导学生理解和实践,同时,从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教师的高尚情操,做学生的模范,为人师表。

其次,教师要奉献全部光和热。教师要不断学习,剔除以往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中陈旧的落后的东西,采取现代化的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教育和引导学生。教师必须勤学不辍,不断充实自己。知识贫乏是不称职的教师,对教育事业不忠诚是失职的教师。教师要大力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让每个学生身上的才华都放射出灿烂的光彩,让每个学生身上蕴藏的智慧火花,都炽烈的燃烧起来。

最后,教师要有自制力。自制力是意志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教师来说,具有自制力,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行为能够约束自己的动作、语言,抑制无意的激情和冲动,这既是职业修养中不可缺少的的心理品质,也是教育技巧高低的尺度。冷静是智慧的源泉,急躁是无能的表现。教师在盛怒时,要学会忍耐,压抑脾气,心平气和的跟学生对话。

《为师之道》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一切的发明创造都源自自由思考,一切的成功教育都源自内心的需要。让我们多学一学古人,给教育一些‘闲暇’,还孩子一点自由吧!”作者张常美如是说。说的多好呀!就像作者列举的那样学生在教师全方位的介入、学校保姆式的管理中,没了自由和思考的时间。青春年少本是人生最美好最富想象力的时候,但是我们周围的青少年哪一个不在书山题海里打杀?大概是我孤陋寡闻,我见过的高中生看上去总比大学生显得苍老。即使同一个人高中到了大学后反倒越来越年轻。新课程改革推行那么多年,可是学生没有闲暇时间的年龄反而在逐步低龄化。小小的年龄的小学生就要穿梭于各种辅导班,就是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考取好的初中。孩子多累呀!

学校教育如此,家庭教育同样也逼仄着孩子。就拿我们家来说吧!我和爱人本不打算让孩子上各类学科辅导班,之前很多朋友的多次建议我们也没有听取,一直拖到现在。儿子开学要上六年级了,几天前在众人的告诫下我游走于各个辅导班之间咨询,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表示我让孩子参加晚了。无奈中我让儿子挤进这辅导的大军,看着儿子暑假里还不能痛痛快快睡个好觉,有时心里真的不是滋味。忘了哪位名人说过:“闲暇出智慧。”这句话。何时我们才能给孩子们腾出闲暇的时间来呢?

《师之道》读书心得 篇6

读了《师之道——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与事》,这本书一共书写了四十位教育工作者,有十位最具影响力的校长,十位榜样教师,二十位最具风采的班主任,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令我非常感动。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藏族教师胡永利的故事。胡永利自1987年9月从马尔康师范学校毕业以来,一直在村小工作。这里海拔高,条件艰苦,甚至“教室用土坯砌成,房顶上还搭着雨布”。但是他以苦为乐,长期坚守,一干就是20多年,用自己的青春年华为藏区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事迹十分感人。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胡老师长期在村小工作,并不是无奈地接受组织的安排,而是一种理智的主动的选择。他深切地感受到:“村小生活单纯,很和谐,更适合我!”“村小的生活就是我最喜欢的,就是我理想中的生活。”正因为如此,尽管他完全有资格可以到条件相对好的中心校工作,但是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而是自愿选择留在村小。胡永利老师乐意长期坚守村小的原因,首先是源于他对教师工作的热爱。早在念小学时,人民教师在他心目中的形象就很伟大。1984年,他考入了马尔康师范学校,更坚定了他要做一名人民教师的理想。其次是出于他对大山里的孩子的热爱。他说得好:“我心里非常清楚,大山里的孩子要想走出去,学点文化,太不容易了。我不能让大山里的孩子们失望。我吃点苦,算不了什么。”最后是他对于村小的热爱。正如他自己所说:“在村小待久了,有感情,舍不得。”高山村小是平凡的,但一上坚守了20多年的高山村小教师不平几;高山村小教师的生活往往是最艰苦的,但一个将村小生活视为是自己“理想中的生活”的教师,他的生活是充实的,而且也一定是快乐的。

我校也有一位长期在村小教书直到上月才退休的教师,他原来是一位民办教师,后来转为公办教师,在一所高山村小一干就是30多年。虽然他家离学校不远,但能够这样坚持下来,我都觉得非常了不起了。这位老师虽然退休了,但他的精神态非常好,身体超过许多年轻老师,这也许就像胡永利老师一样,乐于奉献感觉充实,心情好,工作有劲头。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精神支持吧。我想,一个人,不管做什么工作,不管多苦多累,只要他乐意去做,就不会觉得累了。正如人们常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吧。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能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他们学习上肯努力不怕困难,自然什么困难都能克服了。

书中还写了十位班主任,他们的事迹也使我受益匪浅。因为真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王璐珊老师静下心来,用心观察,用心引导,用心帮助“多动孩子”肖云,十多万字的情况报告,是她对肖云的实践记录,更是一名师者自省、自悟、自行的旅途,这段旅途因为有爱所以芬芳如缕。因为真爱,王老师用心于班级活动,她深知每一次活动都是孩子综合能力发展的良好契机,“她在班上,几乎每年都有大型活动,小型活动更是层出不穷。”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了家长的力量:“有家长帮忙,班主任的工作就事半功倍。有些事由家长来做,效果甚至比班主任更好些。”工作中她充分调动家长的力量并感受到教育

合力对学生的意义。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也有同样的认识,许多工作班主任一个人是做不过来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如果能利用家长效果会好得多,毕竟人多力量大,另外每个学生情况不一样,家长对自己的子女也比较熟悉,配合老师做工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适当进还可以利用环境对学生进行教育。因为真爱,一考老师感受到作为教师的幸福与快乐,感受着作为母亲的幸福与快乐,更从这样的幸福与快乐中,体会到孩子成长的一生,什么值得他们铭记、什么值得他们感谢,什么需要他们承担。要是班上的孩子懂得了这些,我相信他们什么事都能做好。爱是教育的真谛,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像一朵洁白的花,带给孩子生活的芳香,像一块无瑕的碧玉,雕琢孩子心灵的向往,帮助幼小的心灵走出困境;爱是人类生命的甘泉,带给生命智慧的火花、希望的彩霞、理想的风帆、未来的图画;爱,创造了五光十色、色彩斑斓的生活的花环,酿造了幸福醇香的美酒。“班主任工作需要的是智慧的爱。”这是王老师说的话,的确在班主任工作中光有爱不行,毕竟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你得加上你的智慧,使用不同的方法,使你的爱达到理想的效果。使每一位学生都沐浴在爱的阳光中。

李小芬老师的班级管理我深有同感。她平等善待每一位孩子,在他的眼中,所有的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才有了每天晨曦初露,她早早来到教室,向同学们“问早”;所以才有了温暧的“请客”;所以才有了她对李明的不嫌弃、不放弃。正因这样,才有了她与后进孩子的心与心的一点点贴近。因为她对孩子没有习惯的“优生”“差生”

之别,她对每个孩子都充满着热切的“期待”,才让她的每一个孩子不断进步,茁壮成长。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老师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得付出许多许多。当然,如果做到了这一点,你的班级就会像这位老师一样“无为而治”了,许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

正如书中所说:如果要为这40位教育者找到一些共同点,我认为,以下几点是不可或缺的:情系教育、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甘为人梯、无私奉献。如果我们每一位教育都都能像他们一样,我相信我们的所有学生一定能在一片爱的阳光中茁壮成长。

上一篇:加法和减法美文下一篇: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的逻辑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