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道

2024-07-13

读书之道(精选7篇)

读书之道 篇1

钱穆是自学成材的国学大师。钱穆一生从未上过大学,更未出国留学,通过十年乡教苦读,他探索出一套独特的治学方法。

钱穆记忆力极佳, 在私塾上学,“日读生字二十,忽增为三十”, 能强记不忘,又增为四十, 每篇文字大约读过三遍就能背诵。他最爱看《三国演义》, 傍晚屋里光线暗,干脆就爬上屋顶读,九岁时便能背诵《三国演义》。钱穆父亲的一位朋友听说他能背《三国演义》,便当即考他“诸葛亮舌战群儒 ”一节 ,钱穆居然一字不落地当众背了出来,而且还绘声绘色,十分传神,众人惊为神童。

被人誉为神童后, 钱穆也沾沾自喜。第二日,他随父亲出门,经过一座桥时,父亲指着桥问他:“你认识‘桥’字吗? ”钱穆答识。父亲又问:“桥字何旁? ”答:“木旁。”父亲再问:“用木字易马字旁,是什么字? ”答:“是‘骄’。”父亲接着说:“‘骄’字何义,知道吗? ”钱穆点头道:“知。”这时钱穆才知道父亲的真意,脸一下子红了。父亲的教诲,钱穆从此铭记在心:读书时绝对不能有骄傲的情绪。

读书贵有耐心、恒心,不可存懒惰、浮躁之心,这是钱穆在谈读书方法时十分强调的。钱穆在走向大学讲台前,做过十年乡村小学教师和八年中学教师。在这十八年中,他笃(dǔ)志苦学,读书极勤,“未尝敢一日废学”。在三兼小学,夜间读《昭明文选》,极倦始入睡。在荡口鸿模学校,读章学诚《文史通义》、夏曾佑 《中国古代史》,“读之甚勤”,“至形于梦寐间”。夏夜,为防蚊虫叮咬, 他把双脚纳入瓮中坚持夜读。

钱穆主张 多读书勤 思考,触类旁通,认为中国治学与西方不同, 西方学问分门别类,互不相关,中国学问则分门不别类。经、史、子、集四部,是治学的四个门径,入门后, 触类旁通, 最后融而为一。钱穆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在儒学, 他主张现代中国人 必读九本 传统经典,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老子》《庄子 》《六祖坛经》、朱熹的《静思录》以及王阳明的《传习录》。

钱穆读书常学习古人的治学与为人,及时反省自己。一次读曾国藩的家书, 曾说自己每读一书必认真从头读到尾。钱穆从此要求自己每本书都必须认真阅读, 不遗一字,读完后再换一本。他从古人身上总结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便身体力行,规定自己早上读经、子, 晚上读史,中午读闲书,充分提高读书的效率。从那以后,他一字字、一本本从头读来,不知不觉中学艺精进, 影响一生,终成大器。

钱穆一生 著书立说 ,达一千七百万言之多。钱穆说:“我把书都写好放在那里 ,将来一定有用。”钱穆是完全靠自修苦读而在学术界确立地位的一个学者, 他能有如此卓越成就, 可以说与他的读书观、读书做学问的态度是密不可分的。

钱穆读书之法, 与我等并无二样。然而,钱穆之所以高出众人, 是因为他善于察纳雅言, 兼收并蓄, 改正缺陷,日月精进。我们本来都是一棵树,只不过“钱穆”们用心专注,善于给自己修枝、打杈、寻水、培肥,终成栋梁。人人皆可为尧舜, 但不只要有其心,更要有其行。

读书之道 篇2

科考队员们在导游的带领下,来到了加拉巴哥岛观察太平洋绿龟是如何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走着走着,突然看到龟群的“侦察兵”快要被一只突兀而来的嘲鹰叼走了,在大家不能见死不救的强烈要求下,向导把那只幼龟送入了大海,可却让巢中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安全,然后鱼贯而出。可却成了嘲鹰、海鸥等食肉鸟的美餐。

记得我5岁那年,到外婆家去玩,看到一个鸡蛋正要孵出小鸡了,于是,我便认真地观察了起来。只见,从那蛋里艰难地钻出了一个湿露的小脑袋,但小鸡身子还无法从蛋壳里钻出来。那小鸡仍坚持不懈地啄着壳,想尽快挣脱这沉重的“枷锁”,早点晒到太阳。我真不忍心看着小鸡被蛋壳束缚的样子,便挑了一块石头,“啪”的一下把小鸡的壳打烂了,小鸡出世了。我欢呼着,蹦跳着,好像完成了一项庄严的使命。正当我高兴时,却发现小鸡瑟瑟发抖,看上去似乎很怕冷。我想弄清原因,便去找外婆问个究竟。我刚说完事情的经过,她哈哈大笑:“小鸡必须自己把壳啄烂出来。如果你帮它打破壳那就是拔苗助长,它反而会死。”“啊”我张大了嘴巴,不知所措,一种不祥的感觉油然而生。我着急地跑回鸡窝,望着渐渐死去的小鸡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马一浮先生的读书之道 篇3

马一浮先生教导学子读书,统观其读书之道,皆读书、为学、为人的要津,而决非读书的速成窍门。

定心

在先生看来,读书需有定向,趣向既定,可议读书。因而,马老先生指出:“肢体运用,主之者心。故欲读书,先须调心。心气安定,自易领会。”今日社会氛围,大部分人整日忙于日常事务,能心气安定的读书真可谓难矣。马一浮先生认为:“以定心读书,事半功倍。随事察识,语语销归自性。然后读得一书,自有一书之用。”因而,对于读书而言,定心乃第一要义。

主敬涵养

先生认为,读书能定心仅仅是入门。读书,绝非仅仅穷理博文之一事,“必资于主敬,必赖于笃行”。因而,读书须有一个“敬”字,“敬之一字,聪明睿智,皆由此出”。“敬以摄心,则收敛内向,而攀缘弛骛之患可渐祛矣。敬以摄身,则百体从命,而威仪动作之度可无失矣。敬,则此心常存,义理昭著;敬,则气之昏者可明,浊者可清。气既清明,义理自显,自心能为主宰。”

在马一浮先生看来,今日学者通病皆出于对读书做人失之一个“主敬”,故而“唯务向外求知,以多闻多见为事,以记览杂博相高,以驰骋辩说为能,以批评攻难自贵,而不肯阙疑阙殆。此皆胜心私见。欲以矜名哗众,而不知其徇物忘己。坠于肆慢,戕贼自心。故其闻见之知愈多者,其发为肆慢亦愈甚。往而不返,不可救药。”由此可见,读书须以“主敬”涵养之,唯主敬可以胜私,唯主敬可以息妄。私欲和妄念日销,则读书之正心,逐渐养成,读书才可有主心骨,才可日益精进而有所得。这是马先生读书之道的第二要义。

穷理致知

马一浮先生的读书之道,在于致知,而致知之道在于“穷理”。读书,特别是读经典之书,最忌“匆匆涉猎”。读书贵在得其义,贵在读出书中字里行间的深意与旨趣,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了解文义。因而,马先生认为读书最忌也在“自谓己了”,自己认为自己明白了,这无疑是主动放弃追问和思考,不但不能穷理,可能还会陷入“昏昧”,产生反效果。

正如马一浮先生曾经向自己学生坦言的那样:“读书贵能切己体究,方是锁钥合在一处”。克服此种“昏昧”和“自了”的弊端,读书更“需字字反求于身心,在穷理功夫上入手,证之于圣贤经籍,证之于古人已证之言”,更要一一反求自心,仔细体究,随事察识,不等闲放过。如人学射,久久方中。到得一旦豁然贯通,表里洞然,不留余惑所谓直到不疑之地,方可名为致知也。

可见,穷理致知,关键在于循文得义,在于反之身心,理与事、情与理,均须体认亲切,察识精到。今日社会转型甚巨,马一浮先生所说的“反之身心”其言外之意,更含有“反之于时代”,在时代巨变中探寻、在社会实践中体认的涵义。这是马先生读书之道的第三要义。

博文立事

博文乃立事之要,通经为致用之要,这里的博文之文,绝不是文辞之文,“亦不限以典籍为文,凡天地间一切事项,皆文也”;而立事之事,“纵一身推之,家国天下皆事也”,经纶国政、人伦日用皆事。

在先生看来:“博文,如物之生长,必积渐移至广大。立事,如物之成实,必贞固而后有成。今人欲立事而不务博文,是犹不耕而望获也”。在此,我们可以看出,读书之道处处离不开事理,处处不局限于读书本。其所说的博文,也“决不是徒夸记览,徒骋辞说,以炫其多闻而不切于事遂可以当之”,而是“必其闳通淹贯,蓄德多而谨于察物者也”。马一浮先生反复告诫学子,切忌自谓己知己能。强调对万事万物的体察,强调读天地之间的大书,且博文立事、通经致用,是马一浮先生读书之道的第四层要义。

笃行进德

主敬涵养、穷理致知、博文立事,在马一浮先生看来,全赖于笃行,唯笃行,才能进德。正所谓“行之不笃,即是不诚。不诚则是无物。一有欠阙,一有间断,便是不笃”。之前的读书要义是总摄于笃行的,但读书时“主敬须实是主敬,穷理须实是穷理,博文须实是博文,此便是笃行,一有不实,只是空言。涵养得力,致知无尽,应事不惑,便是进德。若只言不行,安能有得?行而不力,安望有进?”而读书之所得须“语语从体验得来,从胸襟流出,一字不敢轻下”,即知即行、一以贯之。

简而言之,读书应该要切己体会圣贤学脉的宗要,如读书仅仅“只作一种知解、一种言说领取,而不肯笃行,则是辜负自己、辜负先圣”。因而,笃行乃是马一浮先生读书之道的最终归趣,亦为其第五要义。

读书之道的最高境界———四门

读书之道的最高境界,即讀书之“四门”。读书即是穷理博文之一事,然必资于主敬,必赖于笃行。但除此之外,亦有四门:“一曰通而不局;二曰精而不杂;三曰密而不烦;四曰专而不固”。马一浮先生认为“读书之道尽于此矣”。

那么,何谓通而不局、精而不杂、密而不烦、专而不固呢?“执一而废他者,局也。多岐而无统者,杂也。语小而近琐者,烦也。滞迹而遗本者,固也。通,则曲畅旁通而无门户之见。精,则幽微洞彻而无肤廓之言。密,则条理谨严而无疏略之病。专,则宗趣明确而无泛滥之失。不局不杂,知类也。不烦不固,知要也”。读书要达此四境界,首先一个“通”字统领,局、杂、烦、固皆与不能“知类通达”相关。

曾国藩的教子读书之道 篇4

第一, 要读经典。因为曾国藩自己就是儒家标准的知识分子, 所以他教曾纪泽读书, 从小就很有规划, 主要是以《十三经》和《二十三史》为根本。

按曾国藩的观点来说, 这些都是经历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中的经典, 而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 就是其中的智慧、思想都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 这是最值得后人学习与吸取的。

我们为什么读书?是为了学习别人的智慧与思想。知识性的东西会随着时间而不断更新, 但思想性的东西、智慧性的东西, 越经过时间的沉淀, 就越有学习的价值。所以, 读书最大的捷径, 就是读经典。

经典一定要精读, 因为从学习的效率上来说, 精读要比泛读还要重要。泛读虽然也能学到不少东西, 但学得多, 忘得也多。但精读就不一样, 能吃得深、吃得透。

第二, “一书不尽, 不读新书”。就是说一本书没读完的情况下, 不要急着读另一本书。事实上就读书而言, 有很多人有这种毛病, 一下弄好多书, 这本翻翻, 那本翻翻, 美其名曰读了好多书, 其实一本都没读完, 一本都没读通、读透。而曾国藩主张一本没读完, 就不要忙着去读其他的书, 这实际上就是沉浸的读书法。

国学大师王国维也说, 学习的境界要先入乎其内, 再能出乎其外。读书更是这样, 一本书, 你要先能沉浸进去, 你才能最终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东西。

当然, 曾国藩虽然主张读书要沉浸其中, 但他从来不主张死记硬背。他对儿子说:“凡读书, 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咏, 今日看几篇, 明日看几篇, 久久自然有益。”也就是说读书沉浸其中, 其实应该是一件非常轻松愉快的事, 不要当成任务来死记硬背。

不过, 读书应该是件轻松愉悦的事, 但这不代表像看闲书那样就行。曾国藩主张看书的时候要能作札记, 也就是看书的时候得学会动手, 边看边写, 要“略作札记, 以志所得, 以著所疑”。也就是要把读书时的所感所想, 不论是心得体会, 还是疑惑不解的地方, 都要能随手记下来, 这样才能有助于读而后学。后来, 胡适先生就对曾国藩这种读书作札记的方法最为推崇。

第三, 就是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曾国藩对两个儿子的教育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老大曾纪泽不喜欢科举考试, 不喜欢八股文, 喜欢西方的语言学和社会学, 曾国藩就鼓励他按自己的兴趣方向去读书。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 虽然对于曾纪泽感兴趣的这些所谓的西学, 曾国藩自己不是太懂, 但他为了儿子也努力地去看了不少书。后来, 曾纪泽写成《西学述略序说》和《〈几何原本〉序》, 这两本书出版, 都是曾国藩亲自批阅后为之刻版发行的。

对于老二曾纪鸿, 曾国藩就更是这样了, 不仅鼓励曾纪鸿培养出数学研究的兴趣, 难能可贵的是, 曾纪鸿结婚之后, 他的老婆郭筠是个喜欢读书的女性, 曾国藩觉得在那种重男轻女的社会环境下, 儿媳妇能喜欢读书, 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在教儿子的时候, 还顺便教儿媳。郭筠不像曾纪鸿一样喜欢数学, 她只喜欢文学与历史, 这一方面曾国藩绝对是大家。所以在曾国藩的引导下, 郭筠通读《十三经注疏》和《资治通鉴》, 也成了一个有名的才女。

自然之道读书笔记 篇5

今天下午,我读了一篇名叫自然之道的文章,感到受益匪浅。当我读到“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这句话时,我有点不明白,随后,我认真地看了全解,顿时明白了这句话里深刻的含义:人是万物中最聪明的高级动物,然而,当人违反自然规律自作聪明时,就算是好心也会办坏事。就像文章中的人们对小幼龟的举动看似善举,其实就是违反了自然规律,给小幼龟造成了危害。虽然救了一只小幼龟,但是一群幼龟却成了食肉鸟的口中之食。

文章告诉我们不能违反自然规律。

读书之道 篇6

没有时间,找不到有价值的书,找不到适合自己读的书,买不起书,这些都成为大学生不读书的原因。为考试而读书,为考研而读书,为面试而读书,为工作而读书,这些却成为大学生读书的目的。现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存在的具有代表性的读书问题:过于功利,短视,盲目随从,娱乐消遣性强。这些问题导致了严重后果:大学生群体素质下降,少有创新意识发展精神; 鲜有对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不能带动社会的更好前进,随波逐流,淹没在所谓“时尚”的“现代”潮流中,逐渐消磨掉了“天之骄子”应有的高雅光环。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 日日与学生相处, 眼见学生的一言一行,我深感“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的真切。关于大学生的阅读情况, 对我所在学校和周边学校的大学生进行了随机的问卷调查。问卷回答是选择题的形式,问卷内容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一、对阅读的认识

二、通过什么途径选择书籍

三、阅读的目的

四、为阅读花费的时间

五、阅读的方式

六、经常阅读什么类的书籍

七、如果没有了升学,工作等外在的压力,你会如何阅读?

综合问卷调查的结果, 对大学生的阅读现状满心担忧感慨。对阅读认识这一问题的统计结果: 超过50%的大学生认为:现在谈“阅读”很可笑,太过时了,大学生更需要的是社交能力。18%的学生认为:阅读是很重要的,可以提高自身的能力和内在气质。20%的学生认为:阅读可以有,但不是主要的。10%的学生认为 :想读书 ,但是没有时间 ,没有条件 ,大学生毕业之后的生存压力太大了。3%的学生:不知道,没有想法。

对“通过什么途径选择书籍? ”这一问题的统计结果:34%的学生是选择中学时代的读书类型,比如世界名著,比如《青年文摘》、《读者文摘》之类的杂志。12%的学生会在网络上按照图书的类型搜寻喜欢的书籍。40%的学生会从同学或者老师推荐的书籍中挑选。21%的学生会随机挑选,没有目的。

“阅读的目的”一直是现在大学生的争论问题 ,48%的学生认为阅读的目的就是得到明显的外在提升,偏于本专业知识的扩充和技能的提高。26%的学生认为阅读的目的是让自己更加高雅,脱离一般的庸俗。11%的学生认为阅读的目的是填充课外时间,并无特定目的。9%的学生认为阅读就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拿到各种证书,为找工作加筹码。7%的学生觉得通过阅读可以掌握一些技巧,如化妆,穿衣搭配,手工制作,等等。

“为阅读花费的时间”这个问题实在不容乐观。43%的学生不是每天都阅读,34%的学生只会在周末看书, 时间在2个小时左右。46%的学生会在每天课余时间看书,时间在1个小时左右。根据课业的紧张程度而定,课程少的学生阅读时间相对较长,课业繁重的学生阅读时间相对较短。

“阅读的方式”中 ,43%的学生阅读报纸、杂志。30%的学生通过手机、网络等方式阅读。31%的学生选择去图书馆阅读纸质书籍。

“经常阅读什么类的书籍”:41%的学生选择励志、口才 、社交类的书籍。32%的学生选择休闲娱乐类的杂志,女生以服装化妆类的杂志为主,男生以体育财经类杂志报纸为主。14%的学生选择文学历史等类的专业书籍阅读。36%的学生以与本专业相关的书籍为主。

最后一个问题: 如果没有了升学和工作等外在的压力你愿意选择什么样的书籍? 45%的学生选择消遣娱乐的书籍。32%选择文学小说。17%学生选择科普类书籍。14%学生选择励志类书。5%的学生选择哲学类书籍。2%学生愿意选择本专业的书籍。

在这些问题的调查结果当中,可以看到现在大学生的读书观:功利主义,急进主义,娱乐主义。阅读现状:阅读时间缺失,阅读目的迷茫,阅读种类狭隘,阅读方式简化,阅读动机功利。

阅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缺失”是时代在发展过程中引发的众多问题之一。为挽救缺失了的阅读, 高校工作者要尽己所能在大学生群体中重新唤起“阅读”之声,传递“阅读”之正能量。

引起学生、学校重新认识和重视读书,从根本上转变对于“阅读”的功利思想 ,提倡以“阅读”为本 ,而不是以升学、考试、娱乐为本。

可以通过在学生群体中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使学生见识更多书籍,重新组建知识构成,提高修养,培养全面能力,活跃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唤起更多对社会的责任感,激发对社会的正能量。还可以通过高校阅读带动社会阅读,使国家的形象和整体素质在读书中得到逐步提高。

习主席提出了“中国梦”,高校学生要有自己的“阅读梦”。“少年强则国强”, 如今大学生在几年之后承担的就是整个国家的担子,会成为国家的主流。大学生变强的前提是有充足丰厚的知识储备,有沉稳冷静的处事能力,有天下为公的博爱情怀,这些都需要通过阅读积累。

摘要:现在时代是“阅读缺失的时代”,现在大学生是“阅读缺失的大学生”。“功利阅读”和“娱乐阅读”逐渐成为主流。在这些阅读危机下,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警戒,尽己所能引导学生有合理的阅读生活,传扬阅读正能量,树立校园阅读之风气,进一步引导社会阅读之风。

读书之道 篇7

师: (板书:卧游) 你们知道“卧游”这个词儿是什么意思吗?

生: (纷纷回答) 游泳?睡觉?……

师:我来告诉大家, 卧游指的是读书。古人认为, 读书是一种最省钱的旅游方式。在书中畅游, 即使只是坐在家里, 也能看遍世界。对热爱读书的人来说, 在书中畅游, 才是最快乐的事情。今天, 我要带领大家经历一次奇异的旅行。真正地卧在地上, 感受一次特别的经历。我曾经有一次躺在地上旅行的经历。那次, 我去山区游玩, 发现那里生长的草都很茂盛, 比我们小区里的草坪要高很多。我们在城市里看到的草, 都是经过修剪的, 而野外的草都长得自由自在。 (师在黑板上画图:一个人躺在地上, 周围长满草) 我躺在草丛里, 再看那些草时, 因为视角变成了仰视, 它们变得更高大了, 棵棵都像大树一样粗壮。在草的根部, 还密集地分布着许许多多的小虫子。我侧过头, 发现许多虫子在草茎上奔忙;我抬起头, 望着上方, 看到蝴蝶在头上飞舞。这些景物, 引起我极大的兴趣, 这些小虫子就在我的眼前, 爬过去, 飞过来, 我躺草地里, 静静地观赏了四五个钟头。

生:太有趣了, 可我们也不能经常去山区呀!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 也有许多有意思的事情, 只不过你们没有留心观察。你们瞧, 我们教室窗外的这棵大树, 是什么时候开始枯萎的, 你们知道吗?

生: (争论) 秋天!冬天!

师:不必争论了, 我已经把一切都记在了我的日记本里。那是初冬时节的一个星期四, 第一场雪飘落的时候, 树上的叶子还是绿油油的, 雪停之后, 它们就枯黄了。第二天, 气温降低, 树上的叶子就落了不少。只要你们善于观察, 生活中的景色都会让你感到惊喜。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 题目是《草虫的村落》, 作者的经历竟然与我在草丛中的“卧游”惊人的相似。读着这篇课文, 我总觉得这篇文章应该由我来写, 怎么被他抢先了呢?看来, 美好的大自然可以打动每一颗心。现在, 请大家朗读课文, 走进“草虫的村落”。

第一课时:浅尝, 通读全文理解爱

师:先请同学们把这篇课文分成三大段, 用双斜线在每大段的末尾标示出来。 (学生为文章分段, 师指导)

师:请A同学来说一下, 你是怎么分段的?

生:第一自然段到第二自然段是一段, 从第三自然段到倒数第二个自然段是一段, 最后一个自然段分成一段。

师:为什么要把第二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分成一段呢?第二自然段就已经开始写作者的所见了, 你想一想, 是不是应该把第二自然段和下面的自然段分在一起呀?还有, 后面的分段也有问题。倒数第二个自然段是继续在写作者的所见吗?

生:不是, 他已经回到了现实。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 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 这句话说明作者已经从神奇的旅行中回到了现实。

师:现在, 你知道该怎么分段了吧?

生:第一自然段是一段, 第二自然段到倒数第三自然段分成一段, 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一段。

师:这次你分对了。给文章分段,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结构, 把握主要内容。每到应该分段的地方, 情节的发展都有明显的变化。比如这篇文章, 主要写的是我被草虫的村落陶醉了, 陶醉得已经忘记了自己, 可是到最后呢?“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 这时候, 我又从草虫的村落返回了人间。这种首尾呼应的结构安排, 正是给我们分段提示的地方。作者先概括介绍自己的目光跟随着爬行的小虫, 做了一次奇异的游历, 然后详写在草虫的村落里的所见所闻, 最后, 红鸠鸟的歌声才把他唤醒, 他还要拉着读者的手, 一起到草虫的村落中去散散步。透过这些内容, 你们知道作者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吗?

生:通过写作者的所见所闻, 表达了作者对花草树木和小昆虫的热爱。

师:作者热爱的仅仅是树木和昆虫吗?他在文中写道:“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这句简单的话, 单独一个自然段, 后面还加了省略号, 这个省略号是什么意思呀?

生:还有很多景物, 作者都没来得及写,

师:是呀, 田野的广阔和静谧, 虫鸟的鸣叫和活动, 这些都是作者热爱的事物。你们说, 作者热爱的是什么呢?

生:是大自然, 他热爱大自然!

师:谁能用简洁的话概括一下本文的中心思想?

生:这篇课文通过写“我”的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 发现了小虫子的快乐天地这件事,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师:真好, 你巧妙地摘录文中的句子, 概括主要内容, 与思想感情紧密相连, 简洁而又准确。

第二课时:细品, 字里行间寻找爱

师: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 表达的都是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可是, 作者到底是怎样表达热爱之情的呢?在阅读一篇文章时, 只有真正走入文章的字里行间, 才能感受到作者所感受的一切。下面, 请同学们在《草虫的村落》这篇课文中找一找, 哪句话可以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并请你解释一下, 通过那句话, 你是怎样看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下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认真思考。 (生默读课文、思考, 师巡视指导)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第二自然段, 最后一句话。“我真想跟它们寒暄几句, 可惜我不懂它们的语言”。这句话说明作者特别想要跟小虫子说话, 他为无法说小虫子的语言感到遗憾。

师:你找到的这个句子很好, 可是并没有解释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你只是为我们解释了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里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词, 从这个词就可以看出作者对小虫子的态度是特别关爱的。你知道是哪个词吗?

生:寒暄!

师:你找的词是正确的。寒暄这个词的意思是问寒问暖, 通常指两个朋友之间的问候, 而且说的都是些闲聊的话。你说一说, 为什么通过这个词, 就可以看出作者是喜爱小虫子的。

生:作者把小虫子当成是自己的老朋友, 想要和小虫子说些家常话, 所以表现出作者十分喜欢小虫子, 热爱自然。

师:这一次, 你解释得不错。还有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在第五自然段, 有这样一句话, “优美的音韵, 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如果作者的心情烦躁, 如果作者不喜欢虫鸣, 也不喜欢大自然的景色, 他就不会感觉到这个声音很美了。作者把声音比喻成泉水, 说明这个声音在作者听来, 是特别美妙的。

师:说得真好。你知道这句话中的关键字是哪个字吗?

生:是灵泉的“灵”字吧?

师:对呀!可是, 你刚才只是把它理解成了泉水, 泉水与灵泉绝不是一个档次的。灵泉是灵验的泉水, 喝了它, 就会祛除百病, 永葆青春。在作者的心中, 虫鸣声是那样的神圣, 有个词儿叫“天籁之音”, 就是形容这种感觉的。C同学, 你认为哪句话能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呢?

生:在文章的倒数第二个自然段, “我愿意牵着你的手, 一起到草虫的村落里去散散步”。如果作者不喜欢自然, 不喜欢这个地方, 就不会想再去了。他去过一次后, 还想邀请朋友去, 说明他对这个地方十分喜爱。

师:你解释得很好, 能让人想去散步的地方, 一定是美丽的, 让人向往的。还有哪些句子可以体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生: (思考) 好像没有了。

师:我认为这篇文章里的每一句话都能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生:每一句话?太夸张了!

师:一点也不夸张。给你们一个机会, 你们可以向我提问, 你们认为哪句话不能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看我怎样给出爱的答案。

生:太好了!老师, 倒数第三个自然段只有一句话, “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 这句话怎样体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呀?

师:一句话单独成一段, 通常是这句话非常重要。单独分成一段, 才显得突出。这句话说明作者见到的景物很多, 要是一个一个说出来, 就不是一篇文章能交代明白的了。作者见到的事说也说不完, 他的爱无止境。

生:老师这样一解释, 我确实感觉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让我也联想到这片草丛中其它有趣的事情。

师:哈哈, 这说明你确实融入到作者的文章中去了。还有哪位同学需要提问呢?

生:第四自然段, 有一个字“看”, 这与作者热爱大自然有关系吗?

师:你注意了吗, “看”的后面是什么标点符号?

生:感叹号。

师:单独的一个字, 后面还加了感叹号, 这样的字你可不能小瞧啊。这个单独的停顿, 表现出作者的惊喜。蜥蜴本来是吃小昆虫的, 但作者却见到了它和小昆虫成了朋友, 背着小昆虫走亲戚。这时的作者, 内心一定充满了爱。这样的场景是温馨的, 怎么能说作者对大自然没有爱呢?

生:倒数第二个自然段, 写红鸠鸟的鸣叫声把作者唤回来, 这句话怎么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呢?

师:作者走进草虫的村落, 忘记了时间, 完全沉浸在快乐的天地里。当夕阳西下时, 才被鸟鸣声拉回到现实的世界, 这说明作者已经陶醉在一片美丽的景色中了, 这个时候的作者, 已经忘记了自己是谁。作者在欣赏这一切时, 仿佛走进另一片天地。你们说, 这句是不是也能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呀?

生:开头这句话呢?“今天, 我又躺在田野里”。

师:我把这句话改动一下, 你们看意思有什么不同。“今天, 我来到田野里。”我把“又躺在”改成了“来到”。

生:原文中的“又”, 说明作者经常来这里, “躺”说明作者与田野非常亲近, 这都是在表现爱。如果改成“来到田野里”, 就变成了没有什么感情的平淡叙述了。

师:不用老师回答, 你已经把一切都说明白啦!

生: (连连点头) 的确是每一句话都能反映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师:只要你们认真去读文章, 认真去分析文章中的话, 一定会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即使是坐在家中读书, 也一样可以得到最大的快乐。希望今天的这堂课, 能让同学们记住这次特别的旅行——卧游。下课!

备课笔记

美文与美食

学生作文里的一个比喻句, 让我难忘。他写道:“张老师讲的课, 像特级厨师为我们做出的美味可口的饭菜, 令人着迷。”用特级厨师来比喻一位好老师, 新颖而又准确。如果每位老师, 都有能力把课本里的知识变成美味可口的饭菜, 让学生百吃不厌, 那真是教育的大幸。

可是, 课本里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太多了, 老师没工夫添油加醋、熘炒烹炸, 于是, 课堂上更多的是生硬的灌输。

生硬的灌输发生在语文课堂上, 实在不应该。因为那一篇篇课文已经是制作美食的上好原料, 人们把它们称作美文。美文不是专指文辞优美的文章, 美乃好也, 美文泛指一切好文章。怎样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的美好, 是语文教师的职责。这个发现美好的过程, 就是烹制美食、享用美食的过程。过程是最美好的, 而不是结果, 因为当我们享受美好的过程时, 不必多虑, 一定有美好的结果等着你。

上一篇:肾根治性切除术下一篇:数控渐进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