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读书》(精选4篇)
《忆读书》 篇1
现代中国儿童阅读运动的发端, 是与儿童文学的理论建构、儿童文学的创作评价相伴相生的, 活跃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一直特别重视儿童阅读, 并自觉为儿童创作的冰心。
如果说冰心的经典语句“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成为了人们指导儿童阅读的一条重要法则的话, 那么, 《忆读书》则是冰心一生的阅读经验的梳理与总结, 其中涵盖了儿童阅读的一些基本问题。
一、从听到读:儿童的文学接受途径
冰心回忆其读书时, 提到舅父每晚给他们读一段《三国演义》, 成为她自己后来啃读《三国演义》的缘由, 并由此走上了阅读的探索与发现之路。日本童书出版家松居直先生在一所大学演讲时, 被问及“怎样使儿童喜欢书———是靠文字呢, 还是靠画”时, 他回答:靠耳朵。当然, 需要指出的是, 听读的内容与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听者阅读的兴趣, 它本身也是文学接受的一种方式。
儿童时期的文学接受, 不仅要“看”或者“读”, 还要“听”。儿童的阅读通常是从“听”开始的, 譬如儿歌, 就是适合低幼儿童聆听、吟唱的简短的歌谣体诗歌。幼童不认字或识字不多, 当他们无法独立阅读的时候, 成人的吟唱、阅读或讲述, 就是他们最好的文学启蒙。很多国家都有家庭阅读时间或者睡前讲故事的传统, 这是儿童最初感受到的, 伴随有浓浓亲子关系的阅读氛围与阅读习惯。
童年听读往往可以开启一个人一生的阅读之路或者文学之路。童年听读不仅可以发生在家庭环境中, 还需存在于幼儿园、小学校园中, 特别是对于家庭阅读环境薄弱的儿童, 以及正在学习阅读还不能自主阅读的低幼儿童, 学校或班级的听读活动, 是一个重要且必要的补充。
二、从动机到动力:兴趣激发是最重要的
阅读兴趣是最重要的。阅读兴趣的激发可能是有意的, 也可能是无意的。但是, 通常要从儿童可能感兴趣的某本书开始, 或者说这本书需带有某些儿童感兴趣的文学特质。譬如冰心提到的《三国演义》, 其中的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曲折, 具备讲述的适合要件。当然, 讲述人的语气、神情、动作等等, 都会影响到讲述的效果。冰心的舅父大概是个常常给孩子讲故事, 又擅长给孩子讲故事的人。
但是, 舅父每天晚饭后只讲半个钟头, 冰心听得津津有味, 又欲罢不能, “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 在母亲的催促下, 含泪上床”。几番下来, 冰心“咬了牙”, “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
在家庭阅读和学校阅读中, 我们有时也会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兴趣激发。譬如教师选择一个或几个有趣的片段在班级内讲述, 或者把讲述戛然停止在人物命运的某个关节点上, 从而引发学生在好奇心与探索欲下进行后续的自行阅读, 往往能够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关于阅读兴趣与趣味, 周作人早在1920年《儿童的文学》的演讲中就强调, “小学校里正当的文学教育, 有这三种作用: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培养并指导那些趣味;唤起以前没有的新的兴趣与趣味”。多年后的今天看来, 这依然适用。在指导儿童阅读的过程中, 可以先是顺应和满足, 然后培养并指导, 最后唤醒新的兴趣与趣味, 即兴趣贯穿始终。
三、从一本到一类:阅读兴趣的横向迁移
在《忆读书》中, 冰心提到: 因为看了《三国演义》, 引发了她对章回小说的兴趣, 于是又看了《水浒传》;因为看了《茶花女遗事》, 于是产生了对于林译小说的兴趣。儿童阅读通常是这样的, 譬如看了某个作家的某部作品, 而对其创作的其他作品产生兴趣;因为看了某主题或某题材的作品, 而对这一类作品可能产生兴趣。
在今天的儿童阅读指导中, 我们有时会提及一篇带多篇、一本带多本的问题。在语文课上, 一些教师也会考虑拓展阅读的问题。譬如学习《最后一头战象》后, 教师会推荐学生去阅读沈石溪的其他动物小说;学习《盘古开天地》后, 教师会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的中国神话故事等等。以此拓展学生的阅读资源, 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
四、从模糊阅读到阅读品鉴: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冰心在初读《三国演义》时, 很多字不认识, 读得比较困难, 甚至出现把“凯”读成“岂”的情况, 但是, 渐渐地, 她发现自己“居然越看越懂”。这其实不仅是冰心一个人的阅读经验。也是我们很多读者的阅读体验, 有时一些字词不认识不明白, 并不妨碍我们对整体或者主要内容的理解。随着阅读的推进, 无论是读者通过联系上下文也好, 前后勾连也好, 原来不太明白的、有疑问的, 后来就可能渐渐明白、甚至有恍然大悟之感。而且, 我们也不建议在不妨碍大意理解的情况下, 逢生字就查字典的做法, 因为这样会干扰阅读的情绪状态与心理状态。阅读中, 读者会不知不觉地习得某些方法策略, 并且运用这些方法策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内容。
在阅读能力提升中懂得了品鉴。冰心说:“书看多了, 我也会挑选, 比较。”譬如, 看了《三国演义》、看了《水浒传》, 被关羽、诸葛亮、鲁智深等人物打动的时候, 便感觉这些作品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操千曲而后晓声”, 阅读也是如此, 书读得多了, 便有了语感的习得、有了文学素养的提升, 慢慢也就懂得了品鉴。
人生经验帮助我们深化阅读。阅读, 不仅仅需要阅读者本身的阅读经验, 还要受阅读者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等的影响。譬如, 同一本书, 我们在不同年龄阶段, 阅读的感受是不尽相同的。冰心十二三岁看《红楼梦》, 更多关注到的是其中人物的情绪状态、性格气质, 但是到了中年以后, 冰心才发现自己终于尝到“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有时会主张儿童模糊阅读。面对一篇作品或者一部书, 刚开始有些不懂, 没关系, 随着年龄、知识、阅历的增长, 慢慢地就会理解的。
五、打造儿童阅读环境
孩子的阅读环境, 包括社会阅读环境、学校阅读环境和家庭阅读环境。具体来说, 孩子的阅读环境又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情境等。从《忆读书》透露的家庭环境来看, 至少在冰心7岁前后的那段时间, 舅父每晚给孩子们讲故事, 而母亲的笸箩里也常常放着几本《聊斋志异》。11岁搬去和祖父同住后, 祖父的桌上则摆放着林琴南老师送的《茶花女遗事》。冰心的母亲在思想上开明自立, 常常订阅《妇女杂志》《小说月报》等;舅舅是同盟会会员, 时常收到朋友寄来的新书。冰心不仅能读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 还可以看到上海的《神州日报》《民呼日报》, 还有一些外国小说等。可见, 冰心的家里时常有随手可取、随时可拿的阅读资料。
英国作家、阅读研究专家钱伯斯在《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一书中特别提出:大人要为孩子提供足够丰富的书, 且这些书是可以接近的, 可以使用的。譬如体验浏览的乐趣, 在书店、图书馆或自家的书架前, 信手拈来, 随手翻翻, 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然而, 在一些学校, 虽然建有图书馆或阅览室, 但是不对学生开放, 或者图书极其陈旧, 导致图书的储备与陈列形同虚设。
在打造儿童阅读环境时, 我们主张首先给孩子提供他们可能感兴趣的书, 给他们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 还有至少有一位可以指导他们阅读的成年人, 以及营造能够分享与交流的阅读氛围等等。从阅读兴趣激发到阅读习惯养成, 使孩子好读书、读好书, 并且成长为能够意识到“读书好”的阅读者。
《忆读书》 篇2
受影视作品的影响,我一直以为能够熬过这样岁月的人,必定是用顽强坚韧意志支撑自己鼓励自己的,也必定是高歌猛进不怕任何困难的,我也会想当然的认为,如此度尽劫波之人必然会有远大的抱负…
季老实在,每一段文字,都在承认面对毒打,辱骂,折磨时候自己的软弱和动摇,最后因着麻木而成就的`坚强,反而成了最有血有肉的坚强,可以为我等平凡之人可以学习的榜样。他也像在那段岁月中无数用生命自证清白的人一样,有过要自决的想法,甚至本着治学严谨的态度,对自杀做过学术上的比较,这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想法,通读全书,我觉得才是季老能够坚持下来的心理蜕变之始。
常言善恶有报,但在人性的善恶毫无约束之下,是否真的能如先贤所言,善恶终有报呢?应该是有的吧~
《玉历至宝钞》中的地狱学说既然是人类丰富的想象力的集中表现,既通人性,那就表明,纵然不学梵文不搞研究,这些精力过剩的革命小将们,在释放了人性的恶以后,自然就能建立起媲美地狱的牛棚来。
过去师生,今朝敌我。蜷曲在厨房里,季老内心一定思潮翻滚,宛如大海波涛,我曾试着闭眼想象将自己置身于如此境地,内心满是绝望,满是痛恨…睁眼来,已是内流满面。此时书读过半,依旧是做不到如季先生一般的心态,假如真是身陷囹圄,我无法想象自己会做出怎么得选择…
面对那些自己曾经的高徒,曾经给过帮助的人,在动荡时期结束后,在职务恢复,名誉平反的那时,那些棍棒相加,满口污言秽语的人,季先生又是如何面对呢?亦或说今日提笔回忆往事,季老是怎样的心情?是原谅,还是漠视?过去的传道授业解惑之恩被抛之脑后,仅仅只是成为阶级敌人,就欣欣然拿大棒看守一个善良的老者。
我有太多太多疑问,也有无数次的将自己带入那样一个是非颠倒的时代,假设跟随本心走,我会做什么样的选择呢?
《忆江南》究竟忆何地? 篇3
答:先看看白居易在江南的任职经历。白居易生于长安, 是北方人, 但与江南却有着不解之缘, 他曾三次到江南任职, 第一次是元和十年44岁时, 贬官江州司马, 四年之后离开江州任忠州刺史;第二次长庆二年50岁出任杭州刺史, 两年期满回京任太子左庶子;第三次到江南是53岁时复出为苏州刺史, 一年后回京, 此后诗人便没再回江南了。据此看来, 白居易在江南的江州 (江西九江) 、杭州和苏州三地生活过, 他赋诗《忆江南》怀念的并不单指杭州。
再读读《忆江南词三首》诗文。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 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忆读书》读书心得体会 篇4
作者从第一次读书,一直写到自己指导儿童读书的九个耐人寻味的字: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文中有一段令我难忘: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第二次再读时,读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方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看了这一段,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作者读书竟然做到了同书中的人物一起哭泣,一起高兴,自己进入书中的极高境界,读得多么专心啊!回想我,家里那些收藏已久的好书不看,却去看那些对自己的学习、成长无用的书。看《三国演义》时,看到关羽死时无动于衷,到诸葛亮死时心中竟暗暗自喜,看完后一溜烟跑去玩了。
当读到90岁高龄的冰心在伤腿的情况下把读书作为唯一的消遣时,我呆呆地坐在那儿,心像汹涌澎湃的大海,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是啊!我被作者这种持之以恒的读书精神深深地折服、震撼了,那种精神再一次使我问心有愧。作者是那样爱读书,在伤腿的情况下,她可以像我们一样上网、睡懒觉……,可她都没做,她选择的,是在某一个地方静静地看书!我每次看书起码间隔十个小时,对一些自己不感兴趣,但对我有益的书一看就从脑海中抹去,转去看一些漫画书。
【《忆读书》】推荐阅读:
《忆读书》读书心得07-28
忆读书笔记09-15
忆读书学案06-08
冰心忆读书课件08-17
《忆读书》的教学反思06-09
牛棚杂忆读书心得900字07-22
以忆读书为题的读后感11-04
《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读书笔记11-07
党员读书读书计划06-08